粮食供应链

2024-05-09

粮食供应链(共6篇)

粮食供应链 篇1

一、引言

目前, 我国粮食安全正面临传统和非传统因素的多种挑战。除受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全球气候变化等传统因素影响外, 城市化、工业化、人民币升值、通胀预期等非传统因素也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和深远的影响。粮食供应链是连接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与亿万居民家庭消费的关键环节, 粮食供应链的海量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 使其更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形成供应链风险。粮食消费的基础性决定了粮食供应链属于风险规避型供应链。对粮食供应链进行必要的“预警与应急能力”建设, 以获得分散、化解和抵御供应链上某个环节遭遇风险的能力, 是粮食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英国Cranfield大学 (2002) 将供应链风险定义为任何对供应链运作构成中断或破裂失败的威胁, 风险因素是供应链内部和外部各种触发风险发生的事件。[1]马士华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大类。[2]Peck分析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于环境、网络和组织自身, 供应链内部结构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复杂, 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越高。[3]刘永胜对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4]目前, 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制造业等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的行业。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有关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 如冯俊文等、邓俊淼、张明玉等、郑锦荣等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 提出了一些描述性管理模式。[5][6][7][8]而有关粮食供应链风险研究方面的文献尚不多见, 学术界更多地是围绕粮食安全问题, 在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障措施以及粮食安全的基准和测度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内涵

粮食供应链是由农户、粮食生产组织、粮食收储中心、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销企业、粮食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等各方成员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环节链, 从粮食的生产布局到粮食的加工增值、交易流通一直延伸到成品粮的销售服务。

粮食供应链管理有生产者利益实现和消费者效用满足的两重目标。[9]一方面, 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缺陷, 与其他部门相比, 粮食部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者收入都较低, 粮食供应链管理应促使粮食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 管理的目标为“高效”;另一方面, 粮食消费处于基础性地位, 粮食供应链管理应保证消费者能够充分、持续地获得与其需要相符的粮食, 管理的目标为“安全”。如何兼顾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高效”与“安全”问题, 实现粮食供应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是粮食供应链管理中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粮食供应链风险, 包括所有影响和破坏供应链运行、使之达不到供应链管理预期目标, 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安全性降低, 导致供应链中断甚至解体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或意外事件。粮食供应链风险来自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 外部环境风险包括一切来自于粮食供应链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 如制度变化或自然灾害的影响;组织自身风险包括粮食供应链内部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以及各个主体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不确定性。粮食供应链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愈复杂, 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越高。

三、粮食供应链风险的特点

1.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多维性

多维性是指风险存在于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

(1) 生产环节。

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 粮食生产环节的稳定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粮食供应链在生产环节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粮农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意愿和能力, 这涉及到:基本农田及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人力资本的投入、融资的可行性和成本、生产资料的获取和价格、生产技术的采用和推广、生产组织制度的变革、土地产权制度及流转制度的实施、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变化、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2) 流通环节。

粮食流通包括粮食的商流和物流, 粮食商流的可靠和物流的高效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供应链在流通环节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粮食流通能否实现粮食供求的顺利对接, 这涉及到:粮食价格能否保持相对平稳、粮食购销主体是否多元、粮食流通渠道是否畅通、粮食市场结构是否具有竞争性、粮食储备能否在时空意义上发挥调节作用、粮食企业之间的整合程度如何、现货和期货市场是否具有有效的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否化解价格波动及其负面影响、国际贸易能否发挥规避风险而不是增加风险的作用, 等等。

(3) 消费环节。

粮食消费能否保持持续、充分、平衡、营养是实现粮食安全的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粮食供应链的消费环节风险涉及到: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否满足国民的正常营养需要和工业的正常生产需要、在品种上能否与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和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低收入者能否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粮食、粮食消费中的浪费现象能否得到制约、不同区域的粮食消费能否保持相对平衡, 等等。

2.粮食供应链风险的传导性

传导性是指风险会从产生环节出发, 通过关联机制对粮食供应链其他环节产生影响。

(1) 生产风险的后向传导。

粮食生产出现问题, 将直接影响粮食供给, 导致粮价上涨, 这时粮食流通环节的经营者和投机者会乘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 而消费环节中的消费者则会抢购粮食、调整粮食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可以动用粮食储备来平抑供求和粮价, 但其效力取决于储备规模、地区分布及应急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增加进口来弥补短缺, 但这又面临国际粮食供给能力、供给意愿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约束, 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 粮食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 风险会沿着供应链传导到后向的流通和消费环节。

(2) 流通风险的双向传导。

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会导致粮食供给和消费对接出现问题。一方面, 农民难以完成粮食从商品到货币的转换, 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结果在供给意义上影响到粮食安全;另一方面, 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粮价和交易费用, 才能从市场中获取粮食, 减少了他们的效用和福利水平。此外, 流通环节中的投机因素会导致粮食市场的大幅波动, 从而诱发政府管制, 例如控制粮价和实行国家垄断等, 但这些行为往往不是熨平、而是加剧了市场波动, 进而影响到下一期的粮食生产和消费。

另外, 国际贸易环节的风险也会影响粮食安全。例如, 国际粮价下降, 会刺激粮食进口, 这虽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 但会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 不利于国内粮食生产的稳定;相反, 当世界粮价上涨时, 将迫使本国减少粮食进口, 导致国内粮价上涨、供求趋紧, 粮食安全风险增加。可见, 粮食流通环节中的风险会沿着供应链、向前向的生产环节和后向的消费环节传导。

(3) 消费风险的前向传导。

粮食作为基础性商品, 需求弹性较小, 但人们对粮食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粮食消费信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影响粮食供需矛盾的程度、工业化中技术的革新对粮食消费模式的改变等, 都会产生粮食消费环节中需求的不确定性风险。粮食消费环节出现问题, 风险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的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传导。例如, 当粮食需求不能保持稳态, 出现大起大落时, 会导致粮食市场出现大幅波动, 粮食经营者会在预期的作用下囤积居奇或大幅压低粮食收购价, 使需求信息在向生产环节传递的过程中失真, 造成粮食供应的波动, 同时严重影响粮农的生产信心。

3.粮食供应链风险的扩散性

粮食供应链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其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相互发生作用。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供应链产生风险, 同时供应链系统内部风险在形成和积聚后, 会向系统外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扩散。

(1)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空间上的溢出效应。

粮食供应链风险发生后, 会在空间上迅速扩展使更多的人和行业受到影响。一方面, 一地的粮食供应链产生风险, 不仅会影响本地区居民的消费行为, 而且还会引起其他地区居民的心理恐慌, 出现更大范围的粮食风险、甚至危机;另一方面, 粮食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 粮食供应链产生风险、出现波动甚至中断的现象, 会导致国民经济中的众多行业出现问题, 例如粮价的上涨会导致其下游工业品价格的上涨, 最终导致社会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

(2)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时间上的递延效应。

一方面, 由于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和粮食消费的基础性, 粮食供应链系统一旦发生风险, 风险和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 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粮食供应链风险会滞后地影响到其下游的相关产业, 并形成连锁反应, 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延后”影响。另一方面, 粮食风险的影响会在代际间延续, 会在风险过后的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但影响程度会随时间推移而淡化。这些是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时间层面上的“溢出”。

(3)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扩散中的变异性。

粮食供应链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 处于非常态管理, 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会造成供应链中断的现象, 风险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由纯粹的粮食风险演变为其他风险, 如国民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 这种现象称为风险的变异性, 是风险“强耦合效应”的结果。

粮食供应链中各种风险事件会在传导、扩散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最终改变风险的流量和风险的性质, 这是风险的耦合效应。粮食供应链中某一时刻的整体风险状态取决于系统中各种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和耦合程度, 可以下列公式来描述:

undefined

其中, σ2表示粮食供应链所处的风险状态, σi、σj分别为风险事件i、j的风险值, ki、kj分别为风险事件i、j在风险事件组合中的权重, ρij为风险事件i和j的相关度, -1≤ρij≤1。

当0<ρij≤1时, 两种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 耦合程度高。两种风险相互促进、相互叠加, 风险放大, 此时的耦合效果是“1+1>2”。当耦合达到一定程度时, 会发生聚类突变并产生新风险, 这种耦合效应称为“强耦合”。强耦合会使风险的扩散速度更快、强度更大、范围更广, 在叠加的效果下形成突变, 变异为另一种性质的风险。

粮食供应链系统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风险集中释放等能力。当系统风险状态在一定的阈值内时, 可通过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来减弱或阻断系统内部各种风险的耦合集成, 使其风险状态处于“零耦合”或“弱耦合”, 各种风险因子处于静止的状态, 供应链管理也处于常态管理状态。图1是对粮食供应链风险扩散路径的总结。

四、粮食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

粮食供应链风险的防范, 是在系统非优理论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监测粮食供应链系统的安全状态, 对系统的“非优”进行预先警报和预先控制, 使系统受控于“优”状态, 并使处于“非优”状态的时间和由此造成的损失最少。

粮食供应链在应对风险因素的干扰时存在着时滞问题, 包括感知时滞、预控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4个方面。粮食供应链的预警与应急管理以缩短以上4个时滞为目标。其中, 感知时滞的缩短可依靠对超前指标进行分析和监测来达到;预控时滞的缩短可依靠完备的风险预控机制来达到;决策时滞的缩短可依靠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决策模型, 从而使预警和决策一体化来达到;行动时滞的缩短可依靠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来达到。

1.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对粮食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征兆和危机诱因进行监测、识别和警告 (这可称为预警功能) , 促使供应链的运行在非均衡状态下的自我均衡, 以保证供应链处于安全与有效的状态 (这可称为矫正功能) 。当出现同质性征兆或诱因时, 能准确预测并采取规范化手段回避或有效制止 (这可称为免疫功能) 。

(1) 日常监测机制。

日常监测是预警管理活动的常项, 以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为监测对象。一是过程监测, 即对监测对象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视, 对具体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消费、价格、质量、储备和国际粮食市场动态进行实时的监测、查询和信息分析, 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 预测对粮食供应链可能产生的影响, 并上请下达。二是信息处理, 即对大量监测信息进行分类、存储、传播, 建立信息档案, 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 并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的信息资源, 加强信息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2) 组织保障机制。

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的政府部门及几乎每个企业和个人。因此, 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市场环境, 发挥政府的组织职能, 协调各方力量, 在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下, 从政府、社会两个层面构建粮食供应链预警与应急的组织保障体系。

在政府层面上, 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 设立粮食预警与应急工作指挥部, 负责领导、组织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预警与应急工作。由政府分管粮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总指挥, 政府主管秘书长、发改委主任、粮食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 (如新闻办、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交委、农委、工商局、质监局、食品监管局、物价局、铁路、电力、农发行等单位) 的主管负责同志为成员。指挥部办公室可设在粮食局, 具体负责本地区粮食预警与应急的日常工作。

在社会层面上, 通过建立规模以上粮食企业的统计信息直报制度和全民动员机制, 达到全社会参与粮食安全工作的目的。积极调动各类企业、各级民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群策群力、献计献策, 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 掌握粮食安全工作的主动性。

(3) 应急预案机制。

粮食应急预案, 是对粮食供应链灾害现象进行避防和发生灾害后采取紧急救援活动的方案, 为灾害状态下的粮食供应链应急管理提供组织训练与对策准备, 使粮食供应链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粮食应急预案不是一项防御性的措施, 它要求制定者不仅要预见到事发的各种可能, 而且要针对这些可能拿出实际可行的解决措施, 达到预定的目标, 包括后期跟踪改善。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不能毫无优先地任意动用而不考虑机会成本, 应对突发事件也是如此。因此, 应该对粮食应急预案按照突发事件的等级进行分级制定。

应急预案机制的另一项内容就是开展粮食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工作, 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危机模拟。在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粮食供应链失控状态难以有效控制时, 对有可能陷入更大灾害的危机状态进行假设与模拟活动, 以此提出对策方案, 为未来一旦进入危机状态做好对策准备。

(4) 制度保障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 各地按照要求积极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和应急成品粮食储备, 提高储备粮食管理水平, 建立必要的地方粮食储备和供应网点, 保证应急需要。

二是建立应急征用补偿制度。在发生突发事件时, 政府有权在应急工作中紧急征用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粮食、交通工具、仓储等设施。在应急工作结束后, 应该给予补偿, 并及时返回征用的交通工具和仓储等设施;若发生丢失或损坏, 应当负责修复或依法予以赔偿。

2.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

应急联动机制, 是当粮食供应链的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制止与避防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而将陷入灾难性危机时, 采取的一种特别应急管理方式。它是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 即只有在特殊境况下才采取的特别管理方式。一旦粮食供应链安全状态恢复到正常可控状态, 应急管理的任务便告完成, 由日常监控环节继续执行预控管理的任务。

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成员, 核心企业要树立维护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 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 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建立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安全供给为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原则的粮食应急联动机制。不同粮食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各有不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储备粮供应链, 核心企业必须是承担国家宏观调控任务的政府企业, 如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对于需要进行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或工业品转化加工的粮食供应链, 核心企业是那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于大宗商品粮跨地区调配, 可以由现有的粮食供销社、产销地批发市场整合为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作为核心企业;对于那些多品种、小批量、需要快速高效配送的居民消费商品粮, 可以由大型商业连锁企业作为核心企业。

由于粮食安全的公共性, 政府对涉及粮食安全的突发事件赋有法定的管理和处理责任。但政府是一个由许多承担不同职责的机构共同组建的政权组织, 对不同的某一具体问题, 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代表政府出面解决。当问题超出了单一职能部门的权责和能力范围时, 就需要多个相关部门来协调配合解决。粮食安全的应急工作涉及到粮食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 需要政府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和公共政策, 以保证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转。

(1) 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的系统结构包括制度层、数据层、决策层和操作层4个层次, 如图3所示。

(2) 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流程如图4所示:

(3) 具体的应急联动措施包括:启动应急专报制度、加强市场管理、增加粮食投放量、积极筹措粮源、维持社会秩序、加强舆论导向、动用政府储备粮、实行价格干预、实施口粮定量供应、实行临时市场管制等。

五、结论

粮食安全涉及粮食供应链中的生产、商流、物流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粮食安全需要生产稳定、商流可靠、物流高效和消费持续,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重大问题, 都会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管理和控制粮食供应链风险, 使粮食供应链的运行和效益表现出稳定性和持久性,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风险在粮食供应链上具有多维性、传导性、扩散性和变异性的特点, 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构建包括日常监测、组织保障、应急预案和制度保障在内的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使粮食供应链在面对各种灾害征兆和危机诱因时, 具备预警、矫正和免疫功能。同时建立包括制度、数据、决策、操作4个层次的粮食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和跟踪改善机制, 形成风险的闭环管理。

摘要:管理和控制粮食供应链风险,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论文对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阐述了粮食供应链风险的多维性、传导性、扩散性和变异性特征, 进而提出了粮食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机制:一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使粮食供应链在面对各种灾害征兆和危机诱因时, 具备预警、矫正和免疫功能, 包括日常监测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应急预案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包括制度、数据、决策、操作四个层次以及相应的应急流程和措施。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风险,预警,应急

参考文献

[1]Cranfield University.Executive report:Supplychain vulnerability[R].Bedford, 2002.

[2]马士华.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3, (03) .

[3]H.Peck.Reconcil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risk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6, (02) .

[4]刘永胜.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7.

[5]陈小霖, 冯俊文.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07, (05) .

[6]邓俊淼.农户风险与农产品供应链脆弱性[J].农业经济, 2008, (07) .

[7]李晓宇, 张明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风险生成机制及预警模式[J].管理现代化, 2009, (04) .

[8]游军, 郑锦荣.基于期权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07) .

[9]高帆.中国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粮食供应链 篇2

粮食署驻伊拉克代表皮尔斯指出,由于资金缺乏以及伊拉克流离失所者人数增加,该机构不得不减少向生活在营地以外成千上万的伊拉克家庭所提供的口粮,而做出这一困难的决定是为了使最脆弱人群得到救助。

自今年4月以来,粮食署开始将仅有的援助资金重点用在最需要援助者方面。之前从该机构领取26美元粮食券的民众目前只能得到16美元。同时粮食署还将每月向每户家庭提供的满足家庭所需80%的口粮降低至40%。生活在营地内没有得到工作机会的民众将继续得到全额粮食券。

粮食署指出,伊拉克境内流离失所者有近300万人,而且仍有众多民众继续流落他乡,由于人道境况继续恶化,许多生活艰难的民众仍然得不到粮食、水和庇护所。

2014年在国际社会的慷慨援助下,粮食署得以在伊拉克加大援助规模,使得到该机构粮食援助的民众人数从24万人扩大为180万人。

On August 10th, 2015, World Food Program said due to the lack of money, the food supply to Iraq for 1 million homeless people declines. It said that it lacked $781 million for the assist project in Iraq.

Jane Pearce, representative of UNWFP to Iraq, said due to the lack of money and increase of homeless people in Iraq, the agency had to reduce the supply of food for millions of Iraqi families living in campus, so that the most vulnerable group can get help.

Since April this year, UNWFP has used the limited money on the most needed ones. People can only get $16 food coupon now instead of $26 before. UNWFP also reduces the food for every family from 80% to 40%. People living in campus that haven’t had a job can get the food coupon in full.

UNWFP said there are 3 million homeless people in Iraq and many others in other countries. Since the humanitarian condition continues to worsen, many people still cannot get food, water and shelter.

In 2014, 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NWFP can enlarge its aid in Iraq by helping more people from 0.24 million to 1.8 million.

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24491

粮食供应链 篇3

一、国内外粮食供应链的变化

1. 我国粮食供应链形势并不乐观

(1)自然灾害依然是影响我国粮食供应链的重要因素。粮食由于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时常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病、虫等因素也经常影响农作物。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旱、雹、虫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灾害。

(2)我国粮食种植面积锐减。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结果显示,历年耕地面积共计减少49681.78公顷。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减至18.26亿亩。江苏、浙江等粮食产区,工业的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

(3)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在粮食产区,种经济作物获利远远大于种粮。另外,外出打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再加上种粮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低。

2. 国际市场粮食供应链动荡不安

一方面,不利的天气条件导致许多国家收成减少。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增加生物燃料产量,也提高了对粮食的需求。特别是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约占2006年至2007年全球玉米消费增长量的3/4。目前,国际大米价格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下28年来最高。

3. 粮食走私日益严重

由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尽管我国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已经对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稻米等粮食作物的出口加征5%~25%不等的出口税,但是价格仍然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不少粮食走私分子向国外大量走私粮食。最近,全国各地海关都相继查获粮食走私出口案件。满洲里海关破天荒地一次就截获了350吨企图走私出口的粮食,而在此之前,深圳、拱北、昆明、南宁、杭州等海关今年也相继查获粮食走私出口。

二、我国现有粮食供应链的若干不足

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导致粮食供应链还存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结构上的矛盾。因此必须借助粮食储备调节制度来完善我国的粮食供应链,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粮食供应链存在下列不足。

(1)粮食储备调节成本过高。目前,国家每年通过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向粮库提供低息贷款,按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敞开收购的农民余粮,作为粮食储备来源。粮食储备调节的成本主要包括建设仓库、收购粮食的资金和贷款利息、粮食日常保养的费用、粮食储备系统人员开支、粮食调运的费用等。如1997年中央财政通过补贴专储粮的利息费用、补贴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补贴过去老挂账消化的利息等,一共是290多亿元。与此同时,补贴农业发展银行亏损127亿元,几项加起来达到420亿元。

(2)储备粮库布局不够合理,储备设施、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首先,从全国的储备粮库布局来看,布点过于分散,一些储备粮库远离铁路等交通线,增加了储备粮轮换、运输成本,而且储备库规模偏小,铺底粮多,经营管理成本高。仅国家专储粮食点就有2800个,由于每个仓库都需要一定的铺底粮,所以专项储备低于150亿公斤就很难调出。其次,目前我国各地粮食储备的仓储设施、技术和管理方式还十分落后,现代化的圆筒金属仓、水泥仓较少;缺乏机械化装卸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管理监督设备,也造成我国粮食供应链十分脆弱。最后,全国粮食的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目前我国铁路线客货混跑,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运输粮食的车皮严重不足。东北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需要通过铁路运输到关内,但是很难申请到车皮,东北大量粮食积压在仓库里变质、浪费。而浙江、广东等粮食主销区却粮价波动,影响到全国粮食供应链的区域协调和统筹兼顾。

(3)粮食供应链调节能力不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有明确要求,规定主产区要保持3个月的销量储备,主销区要保持6个月的销量储备,但是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减少甚至取消地方粮食储备,破坏了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完整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1984年、1990年、1996年的三次“卖粮难”,以及1993年和1995年两次粮价大幅上涨,我国的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在保护粮食生产和稳定粮食价格方面运行效率不高,调节能力不强。

三、完善我国粮食供应链的若干对策

(1)建立储备粮轮换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储备粮实行的是静态化管理方式。储备粮规模一经落实,非经法定部门批准,不得出库。在粮食轮换时也需要经相应的管理部门批准后才可轮出,轮换补贴是固定的,轮换计划集中向承储企业下达。国家承储企业夹在计划和市场之间,完全处在一种被动地位。笔者建议可以核定一部分储备粮为静态库存、另一部分为动态库存。静态库存由政府掌握,企业不得动用,必须确保任一时点都数量真实、品质良好;动态库存由企业单独运作,用于循环轮换。把掌握轮换时机和经营的主动权放给储备企业,由企业综合考虑粮食市场行情和库存粮食的品质变化,灵活运作,适时吞吐,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完善粮食风险基金的运行机制。为保证我国粮食供应链的顺利运行,国家建立了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粮食风险基金用于补偿各地储备粮食收购、储存、销售中的正常价格损失和仓储损失,各地粮食风险基金是由同级财政预算拨出并专户存于农业发展银行,专款专用。目前在不少地区粮食风险基金缺乏保障,严重影响了粮食收储企业储存粮食的积极性,也影响到我国粮食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笔者建议,第一,要继续加强对粮食收购资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的运行的审计和监督。严禁拖欠、挪用和挤占粮食收购资金和粮食风险基金的行为。第二,进一步规范粮食风险基金的使用和正常流动。将粮食风险基金与粮食收购资金结合起来包干使用,以弥补跨省区粮食收储销的损失。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办发[2008]1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粮食局要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尽快下达地方储备粮规模指导性计划,并督促地方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充实到位。市(县)级粮食储备利息、费用可以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

(3)必须完善跨省区粮食供应链。随着我国粮食生产专业经济带的逐步形成,通过跨省区粮食购储销来完善我国粮食供应链是必然选择,但是跨省区的粮食市场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主销省与主产省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粮食紧张时,主产省不能保证主销省的粮食货源。第二,主产区的粮食补贴太多,一些主产区的国有粮食企业为了拿到超储补贴和各项补助,不愿或不能将库存粮食降价销售,影响了主销区粮食企业的顺利采购。第三,农发行对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钱随粮走。各地农发行担心对资金运行无法保证监控,因此对跨省收购或跨省销售粮食的企业一般不给予贷款,这给跨省购销粮食的企业带来了很大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国家要加快跨省区粮食购销市场建设,对跨省区粮食购储销要在政策、资金、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便利,允许跨省区粮食购储销企业使用农业发展银行的粮食收购贷款,允许粮食风险基金跨省区合理流动,以满足跨省区异地储粮的必要开支;为减少粮食的铁路运输费用,可以开设跨省区粮食流动的“黄色通道”;各省区要打破地方主义观念,依法维护跨省区粮食购储销的合同关系,促进全国跨省区粮食供应链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孔祥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解决中国粮食难题的一剂良方[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13-15.

粮食供应链 篇4

2009年开展粮油市场供应监督检查情况汇报

宜宾市粮食局:

2009年1月16日—20日,宜宾县粮食局“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违禁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及“两节”期间粮油市场供应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在局长李庭辉、副局长陈实、王文杰和郭鹏的带领下,由检查组第一中队中队长王长平同志和第二中队中队长朱定文同志引领,一行十余人,对宜宾县各乡镇监管服务范围内的粮食收购、加工、销售(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企业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一是原粮库存数量、质量检查核定,结合粮食经营者所处当地,各种经营环境及经营条件辐射地(区域),余粮农户最大限度售粮数量,切合实际的核定粮食经营者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二是对半成品、成品库存的粮食,相对人不能提供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半成品、成品粮按国家相关抽样标准进行现场抽样,送宜宾市粮油监测站检验。

检查组本着“(食品)质量安全第一,健康至上、宣传为主,热情服务、检查从严”的原则,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和粮食上级主管部门“让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了边检查,边探索,边积累、边总结。在检查中遇到有质疑问题和在职责权限内不能或难以处理的特殊情况,检查组立即作短暂停留,坐下来一起认真研究、分析,集思广益、并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领导

取得联系,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具体的方式、方法后,再全身心投入到统一的检查工作。经过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宣(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查(库存、统计资料档案)、看(现场仓库设施、环境条件)、问(经营情况)、核(最低、最高库存)、录(现场拍照、录像)、索(索取相关有效证明材料—检验报告)、抽(抽取送检样品)等一系列细致工作,对8个具规模大米加工企业,7家小型挂面生产户,20户个体工商户(稻谷收购)核定了2009年粮食最高、最低库存,抽取了7个粮食(油)样品,其中大米样品2个、小麦粉样品5个、面条(挂面)样品5个、油样品3个。此次监督检查现场抽检的15个送检样品、经宜宾市粮油质量监测站检验,未有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违禁使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为确保全县粮油食品安全,让全县人民过一个欢乐、平安、祥和的春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专项整治监督检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宜宾县粮食局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为巩固第一阶段成果,在努力抓好第一阶段后续工作的同时,将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专项整治方案,加大整治力度,抓好专项监督检查第二阶段工作,将此项工作进行到底,全面履职,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宜宾县粮油食品安全大小事故长期保持在“零”的记录上。

宜宾县粮食局

粮食供应链 篇5

2010年, 中国首次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俄罗斯正遭受严重的干旱。世界粮食供应正处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夹击”中, 并将在2011年将遭受到严重威胁。

黑海地区提供了世界上1/4的小麦出口, 而2010年该地区遭受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的第5家办公室, 也是深入中国东北粮仓的重要触角。据悉, 沈阳农业贸易处旨在帮助美国的农业、渔业和林业产品在东北地区推广销售。

东北是我国大豆、玉米和粳稻的主产区, 是中国最大的粮仓之一。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大豆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国际大豆产业五大巨头A D 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和丰益等外资, 控股和参股了国内70%左右的大豆加工企业, 而剩余30%压榨企业主要集中在黑龙江。

粮食供应链 篇6

近5年, 重庆市共购进粮食1970万吨, 未出现断档脱销或价格大幅度波动, 储粮工作成效明显, 但在应对更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粮油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企业体量及效益等方面, 依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为进一步提升粮食供应保障能力, 日前重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粮安工程”, 明确要求, 到2017年, 重庆市将基本建成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五大体系, 即粮食供保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储备体系、粮食物流与加工体系、粮食检测与执法保障体系。

其中, 年内重庆市将以现有粮食应急点、军粮供应站、放心粮油示范店和万村千乡供应点为基础, 率先完成粮食应急加工、配送供应网点布局, 做到每个乡镇、街道 (社区) 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点, 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区, 每3万人至少要有1个应急供应点, 保证重庆市1000个网点的建成, 确保关键时期各地有供应平台和载体。

上一篇:主动配电网下一篇:FANUC数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