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治理

2024-06-09

粮食治理(精选3篇)

粮食治理 篇1

当前, 提倡建设和谐社会, 要求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应该是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类首先要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规律,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进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提高生命质量, 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确保粮食安全问题便体现这一规律。

一、粮食生产形势

粮食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粮食安全涉及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当今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 特大自然灾害频繁等, 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重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日益进步、投入加大和政策保证, 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表现在总产、单产水平提高, 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提高, 而且向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 50余年来粮食单产以平均72.69千克/公顷的速度增加, 1996~1999年总产达5亿吨的水平,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49年的209千克, 提高到2005年的370千克, 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

总的来看, 粮食生产及供应形势良好。但仍须保持清醒头脑, 不可盲目乐观。粮食供给总产仍是产不足需, 粮食安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 随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粮食的需求与日俱增。据有关部门预测, 2030年我国人口将出现16亿高峰期, 这意味着在耕地面积维持当今水平前提下, 靠提高粮食生产力, 粮食总产至少增加6000万吨作为口粮。再加上渔牧业饲料, 其它经济建设需要, 至2030年粮食总需求量将是73400万吨, 同时需要质量达安全、健康标准。另一方面, 粮食生产与社会、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环境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如耕地面积减少, 水资源短缺, 环境破坏及污染, 自然灾害频率增加以及粮食走低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面临很大的困难, 必须立足于长远重视粮食生产, 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粮食单产水平是粮食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大, 受制于气候、土壤、灌溉条件、病虫灾害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目前, 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下:

1. 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质量下降

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耕地流失强度大, 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耕地面积呈递减趋势, 减速随经济建设需求和治理有效力度而时快时缓。保护耕地已作为基本国策而严格管理, 但仍在减少。1999~2004年6年累计减少762.27万公顷, , 2005年净减耕地36.2万公顷。其中非农业性占地的“房产热”, 盲目城市化的“开发区”热等, 都造成耕地明显流失。而非农用占地大多是城市周围地势平坦、区位优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优质耕地, 这使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受到威胁。

不仅耕地面积减少, 而且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大, 灌溉不合理, 农民很少施用有机肥, 过多使用农药、化肥, 使土壤退化、有机质含量低, 结构变劣, 养分失调, 甚至受到严重污染, 限制粮食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2. 水资源紧缺

“水是生命之源”“有收无收在于水”。水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水资源总量大, 为27430亿立方米, 居世界第6位。同时, 水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北方缺水尤为突出。全国许多城市, 乡村生活用水紧缺。而且农业用水量大, 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3, 用水周期长、季节性强, 水的利用率又低。目前, 水资源紧缺已是粮食持续高产稳产重要限制因素。树立全民水危机意识, 节约用水已是当务之急。

3. 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 自然灾害频繁

森林、草原等绿色植被, 特别是森林, 对调节气候水土保持、净化空气、优化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类长期滥砍乱伐、森林火灾、病虫等, 使森林资源破坏, 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 引起环境恶化, 灾害频率增加, 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沙化面积扩大, 对粮食生产安全也造成极大威胁。这是人类虐待大自然而受到大自然的严重惩罚。目前,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占国土面积的12%~13%, 。近些年党和国家采取加强森林草地资源保护、管理, 植树造林等有效措施, 使森林覆盖率至2005年达18.21%, 有了明显恢复和提升, 而且频繁的自然灾害要求粮食生产必须立足抗灾。

4. 生态环境破坏, 污染的趋势尚未根本遏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受破坏和污染的状况, 由全面整体恶化已转入初步遏制, 尚未根本好转, 使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未得到明显改善。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土监测结果, 全国荒漠化土地363万公顷, 沙化土地扩展年均2153公顷, 水土流失面积365万公顷。200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882万公顷。全国耕地污染面积约1000万公顷。重大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明显制约粮食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威胁粮食生产安全。所以,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 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从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状况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看, 解决粮食安全的关健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粮食生产各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 可以稳定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的粮食产出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在以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为基础, 采取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实行规模生产。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粮食生产, 解决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状况。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 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其主要措施为:

1. 保护耕地, 确保粮食种植面积

加大耕地管理力度, 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 非农用占地不仅要依法严格审批, 而且要充分利用荒地、山地等。农村应集中建设住宅区, 提高建筑容积率, 以确保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耕地, 确保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达16亿亩, 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2. 依法护林, 植树造林

各粮食产区除积极配合“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抓好天然林保护, 退耕还林, 大江大河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京津风沙防护体系、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 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改善全国大农业生态环境。同时, 要因地制宜, 依据当地自然、经济特点, 做好规划, 选好树种, 植造由网、带、片、点、间 (农林间作) 构成的农田保护林网, 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 为粮食高产稳产营造绿色屏障, 从而增强抵御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3.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还提高抗灾能力。粮食主产区应围绕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中小型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小流域治理等。旱区应继续修建小方塘、小水库、小水窖、小型引水、小型提水等“五小”水利工程设施。还要加固河堤, 疏通河道, 健全排灌渠干体系, 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并积极推广旱作节水栽培技术, 从而增强抵御旱涝灾害能力,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改造中低产田

“土是生存之本”。我国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增加与耕地面积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格保护现有耕地, 提高现有良田单位面积产量, 同时开发利用中低产田, 是解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粮食产量越高, 产量对土壤固有肥力的依赖性越大。因此, 欲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 就必须加大物质及科技投入, 不断培肥、提高地力。粮食主产区要建设一定数量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粮田, 作为粮食生产的骨干粮田。同时, 要加强农业改良土壤质地结构, 多施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 修建排灌设施, 平整土地及合理耕作, 种植适宜作物等措施, 逐年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还要注意防、治土壤污染, 以保证耕地质量。

5.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采取综合、合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外, 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把环境治理的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具体领导人, 与其晋级, 奖惩挂钩。要从根本上扭转“先破坏, 后治理”“边破坏, 边治理”的局面。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修建防污染设施, 对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企业要严加惩治。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加大治理污染的投入, 以促进污染有效遏制和环境明显改善, 为人们健康生存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粮食治理 篇2

关于印发

《2010年粮食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

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镇粮管所、直属各单位:

现将《2010年粮食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八日

2010年粮食系统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办法

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粮食建设工作的开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粮食系统各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粮食建设工作实效,根据县综治委对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标准,以及粮食局与各单位签订责任状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粮食局所属各企业。

二、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一)组织领导 40分

1、建立“平安粮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健全,每年研究依法治企工作不少于2次(查看文件、制度、会议记录)。12分

2、制定“平安粮食”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查看文件、资料)。10分

3、将企业普法依法治理及“平安粮食”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查看每年度目标责任书)。6分

4、“平安粮食”创建工作经费落实情况(查看是否能保证工作正常运转)。8分

5、资料齐全,整理归档有序,管理规范(查看档案资

料)。4分

(二)法制教育25分

1、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实施意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学率达95%以上(查看文件、个人学法笔记)6分

2、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制度,每年学法不少于4次,举办法制讲座不少于2次(查看学法会议记录、举办讲座通知)。8分

3、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企业职工的普法教育,举办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率达95%以上(查看培训通知、活动记录、试卷)。6分

4、有专门的普法宣传员,普法联络员等队伍建设(查看普法队伍人员名单)。2分

5、有普法教育教材,基本做到党员职工人手一册(查看普法教材)。3分

(三)平安粮食创建 15分

1企业安保工作做到领导、制度、人员、措施四落实。8分缺一项扣2分,发生刑事案件扣全分。

2、积极开展“法律进企业”主题宣传活动(查看活动记录)。3分

3、及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工作,积极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预防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发生,确保不发生赴

省进京上访。4分

(四)依法治理企业 20分

1、认真执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查看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8分

2、县局设立监督电话各企业要在显著位置向职工公告(实地查看)。6分

3、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企业重大决策实行法律咨询论证(查看法律顾问合同或聘书、律师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资料)。8分

三、考核方式

由局创建办、工会、征信办等单位组成联合考核组,按照本办法组织考核。

四、奖惩

年终考核结束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县局奖励3000元;在县局考核评分排名前3名的每单位奖励1000元,排名后3名的企业负责人每人罚款500元;单位出现有影响事件的另行处理,取消考核资格。

粮食治理 篇3

害虫防治经过了3个大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前是第1阶段, 当时, 害虫防治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般防治是用各种防治方法如农业技术防治、物理及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配合起来进行防治, 这叫做害虫综合防治。它的理论根据, 就是各种防治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把各种方法取长补短配合起来, 就能取得更大的防治效果。这一方针始终是正确的, 也没有人反对过。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 (第2阶段) , DDT发现了, 接着发现了666、各种有机磷杀虫药剂、氨基甲酸酯及其他杀虫药剂, 它们的防治效果是如此之高, 以致有的杀虫药剂在当时曾被叫做“一扫光”。害虫的防治在这时期发生了一个改变, 即大量的使用杀虫药剂, 甚至于发展到完全依赖杀虫药剂而把其他防治方法都忽略了。这一时期开始时, 人们十分乐观, 以为害虫问题可能就这样解决了。但是, 这个乐观时期只维持了将近10a, 人们发现就是用最有效的杀虫药剂还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害虫。问题是害虫对于杀虫药剂产生了抗性, 以致越来越不容易防治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害虫的发生反而比以前更严重了, 有些本来不严重危害的次生性害虫, 现在也成为了主要的、严重危害的害虫。越用杀虫药剂防治的结果, 就是越要用杀虫药剂。因为杀虫药剂把害虫杀死的同时, 把害虫的天敌昆虫也杀死了, 因而害虫失去了自然控制, 发生更严重了。

2 粮仓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上所谈的是一般害虫综合治理, 主要适合于农田生态系统, 针对农业害虫。但是对于粮食害虫的防治, 具体问题还需具体解决。

2.1 粮仓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的异同

农田生态系统已经不如原始的生态系统, 它的群落组成中的种类已大为减少, 由于多样性的减少造成了不稳定性, 所以环境一有变动, 或某一自然控制因素削弱, 害虫就可能大发生。粮仓生态系统在这一点上更为突出, 它的种类更少, 彼此之间很少有联系与制约, 因此容易发生大的波动。

2.2 粮仓生态系统基本情况分析

上述问题仅仅表现为程度上的不同。主要的是:粮仓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它的组成不同于一般生态系统。一般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包括无机物、水、气体及日光能, 日光能是生物能量的来源;生产者, 即自养生物, 主要为绿色植物及自养的微生物等;消费者, 即异养生物, 自己不能产生有机物, 而已其他生物的有机物质为营养。主要为各个营养水平的动物 (包括寄生生物及腐生生物) ;还原者或分解者, 它们将动植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送回到环境中, 以供生产者再利用。还原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主要为细菌。

2.3 粮仓生态系统的特点

可以看出, 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关于环境方面, 它是人为的, 是易于控制的, 即粮仓的温度、湿度、空气组成、光照等条件都是可以控制的;这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它没有生产者, 但是有现成的有机物质;害虫的发生, 如环境合适, 一般是严重的。这许多特点合在一起就使粮食害虫的防治不能与一般农田害虫的综合治理相同, 而必须有适当的改变。

3 粮仓害虫防治的具体要求

3.1 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

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并不对于所有情况下的害虫防治都适用。目前不可能一下彻底消灭害虫, 没有必要全部消灭害虫, 留下少数反而有好处, 可以维持自然控制, 使天敌有食物或寄生。但是对于检疫害虫, 显然不适用。因为这时候我们不能允许少数害虫留下。一般新害虫被带入到一个新地区, 我们要求的是彻底把它消灭。

3.2 粮食害虫的防治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 我们认为它不完全符合农田害虫的害虫综合治理的情况。它更比较接近于检疫害虫的情况。首先, 彻底消灭是有可能的, 也是不可能的。说有可能是指在一个粮仓内一时把害虫全部消灭。说是不可能的, 是指彻底消灭之后, 新粮食进来时可能再带入新的害虫, 或害虫重新侵入, 因此还是要重新又有害虫发生, 不能一劳永逸。

3.3 适当改变害虫综合治理原则

要在粮食害虫的防治上, 应用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 必须做适当的改变。要主张彻底消灭, 而不能容忍少量害虫的存在, 不管它经济危害水平如何;不能依靠自然防治为主, 而要以人工防治为主, 因为自然控制因素不会起很大的作用;从经济限阈来讨论, 少量害虫的保留, 即会造成大发生,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因为环境条件合适, 自然控制力弱, 所以害虫总群数量的波动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情况, 只有人工防治才能把数量降低。

3.4 防治措施

具体的防治措施却应该采用综合防治, 即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根据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们主张尽量用控制环境的预防方法, 即使害虫得不到发生的环境条件, 如粮食水分的控制、粮食温度的控制, 及气调等方法。在这些方法能成功地抑制害虫的发生时, 那么按照经济原则, 不必进行其他人工防治。在这些方法还不能成功地抑制害虫的发生时, 才采用化学防治法或其他物理防治法, 也可以用生物防治法。用非化学防治法代替一部分在将来必然有发展, 因此粮食害虫的生物防治法有希望在将来获得成功。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期, 害虫防治的基本方针有了改变, 提出了害虫综合治理。农田害虫的防治都循照了这一新方针, 但是粮食害虫的防治如何应用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 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粮仓害虫的情况与农田害虫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就是要应用“害虫综合治理”的原则与方法, 也必然有其特点。基于此, 本文提出了害虫的综合治理, 以及粮仓害虫防治的具体要求, 以期能够为粮食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帮助。

上一篇:务农农民下一篇:SERV-U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