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现状

2024-06-18

粮食生产现状(精选12篇)

粮食生产现状 篇1

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长久以来发展粮食生产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事业。因此要树立全民的粮食观, 抓住粮食安全的因素和规律, 进而实施科学的粮食生产和贸易战略, 并根据相关的政策进行调节和管控。

结合当前实际, 更新对粮食工程的新认识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大问题, 有“没有粮食就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 粮食稳则天下安”的说法。粮食流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多方的联系, 是消费者和生产者间交换的渠道。此项工作会影响到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求, 也决定了广大国民的身体健康。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一定要摆正自身位置, 担当起保护粮食流通的重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时期的粮食工作要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做好粮食工作的保障工作。粮食流通体系一方面要满足粮食生产农民的切实利益, 帮助其将农产品转化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同时当代的广大农户也在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 无形之中促进了农村的工业化, 一方面促进了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也要建设现代化的粮食流通体系, 实现粮食和工业的深度合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粮食工程提出新的要求, 要将过去的初级加工、粗放经营的模式过渡到运用现代科技、体制的新经济模式, 实现粮食经济方式。

当今时代粮食生产成本正在逐年增加, 同时全球也笼罩在通货膨胀和粮油市场价格不确定的氛围中, 增强农民的收入很难通过提升粮食价格来实现, 农民的利润空间不足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工程产量和安全。面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 必须统筹城乡的共同发展, 不能忽视三农事业的发展, 要懂得居安思危, 确保粮食的产量。国家政府应积极出台有关的惠民政策, 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 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的总产量。

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问题

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预防和抵抗风险的能力都较弱, 导致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不稳定, 单产有高有低, 总产量波动, 小旱小减产, 大旱大减产。若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任何办法, 仍处在靠天吃饭的时代, 并未因科技的发展而获得改变。一些偏远的地区目前还会因缺水而使农田的产量大大降低, 虽然不能短时间内解决所有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 但国家一定要加强重视, 逐步实现相关的工程建设。

土壤肥力严重下降

现代社会一些农户为减少病虫害、增加产量, 往往会过多地使用有机肥料和农药, 大大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造成土壤板结, 严重影响到粮食作物的质量和数量。同时, 土壤中的化学成分残留会不断地增加, 一方面来自化肥农药, 另一方面是土地残留的一些地膜等, 大大影响土质, 也会导致作物的质量和数量降低。目前, 土地仍是广大农民维持生计的最主要途径, 而农民往往只注重粮食作物带来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土地的养护, 对土地只种不养、重产轻投, 使大批的土地受到破坏。

农民的科学素养严重不足

农业粮食安全的实现需要三方面的因素, 即控制人口增长,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完成这三方面的工作就需加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当今农民的文化水平均较低, 且大量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 获取更大的发展, 因此一些农村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 很难承担起繁重的耕作任务。因此农村大量的土地处在闲置或粗犷经营的状态, 产量和质量较低。加之人口科技素养较低, 很难将具体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 无法实现科技和生产力间的转化, 不利于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程度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 机械化程度较低, 导致生产的效率低下, 科技成果未转化成切实的生产力。在本质上反映出农村基层农业科技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未充分了解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如玉米精量播种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免耕技术和保护性耕作等。

粮食生产发展的建议

立足实际调研, 深入研究科学决策

调研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调研决不能单单走个形式, 一定要深入到基层群众, 针对当前国家战略布局和难点热点问题进访谈研究, 并针对调研结果有针对性的出台具体的政策规范, 在坚持惠农政策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转型和长久发展。

国家加大扶持力度, 改善生产条件

改善生态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政府应把粮食生产放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和思考, 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 联系社会中各方力量, 全面做好粮食生产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应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和退耕还林还草, 在干旱地区兴修水利,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防护, 全面改善穷山恶水的现状, 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创造条件。

切实履行职能, 做好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和监管

各项粮食流通政策得到真正落实是粮食路通监管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要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 落实监管职责, 完善工作体系, 增强监管力度, 注重粮食仓储管理、库存和质量监管, 加强检查, 维护行业秩序和安全。完善粮油仓库管理、粮食仓储设施管理、粮食质量监管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 控制准入资格, 将服务和管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发展。

粮食生产现状 篇2

——以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为例

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徐书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公事管120

1指导老师:潘丽君

二0一四年二月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南昌商学院学院 公事管1201班 徐书林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2日

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走访调查

第一篇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寒假,响应学校的号召,我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小型村庄,主要耕种水稻与花生。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播种(即清明节前后),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收获夏季粮食。秋季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播种,十月中旬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也是一年两季,同样分为春夏季,春季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每年的八月份就可以收获。这一季的花生农民大多数是用来榨花生油的。秋季每年的九月份开始播种,十一月份收获,秋季花生一般是农民为了第二年留种子,才稍微种一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水稻产量每户有1000KG,花生产量有200KG。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1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1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

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有些人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其他农业大省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成为建筑,耕地变为住房,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本村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5、农技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知识退化,工作趋行政化。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现象突出。

6、种粮主体老龄化。新农民越来越少,接班越来越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缺乏,年轻人都基本外出打工。目前种粮大户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且后继乏人。

第三篇 个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承担起本地区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要根据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粮食安全责任制成为推动粮食工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考核严格,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搞好规划并落实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死守耕地红线。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二是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保证粮食生产功能的发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入及设施维护管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的有效监管,保证良田种粮。

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激励引导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进一步提升粮食调控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仓储能力建设。要继续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储备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稳定器”的作用。要加快现有粮食仓库的整合和升级改造,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

二是要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入开展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做到储备粮规模、仓储、费用三落实。要加强对粮储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实技术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藏粮于民”。

(四)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要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二是要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市场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强化配送功能。要谋划启动嵊新二地共建粮食市场,加快市区粮食市场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功能。

三是要切实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四是要加强产销协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理念,鼓励企业和种粮大户到省外直接承包(租赁)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农业、粮食、物价、工商、质监、食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规范的粮食市场秩序。

二是要加强索证索票,实行源头追溯。

第四篇 惠农政策

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9.46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23.14元,两项合计每亩32.6元。农民通过乡农村信用社采取存折形式直接兑付补贴资金。工作中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二:农机补贴

标准是对购机进行30%补贴,持村委会证明信,身份证,乡镇政府证明信报名,确定补贴对象后方可购机发放,还要对机手培训。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及标准:中央及地方财政(省、市、县)分别扶持参与者每人20元,共40元,参加者个人筹资10元,每人每年筹资总额为50元,合作医疗覆盖率75%以上。

3、正常分娩补助100元

4、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成员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利用医疗救助资金并按规定程序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五、教育工作涉及“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

1、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现在六周以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每学年只交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中学学生报名考试费,寄宿学生交住宿费,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全部入园。

六、民政局对弱势群体救济工作。

1、农村低保:人均补贴标准25元/月。

2、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上级审批。

3、对五保户、低保户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使弱势群体的治病难得到解决。

第五篇 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感想及个人感受

粮食生产现状 篇3

【关键词】绥化 粮食生产能力

一、绥化市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1.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耕地是粮食种植的根基,播种面积的稳定对粮食生产至关重要。从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从2001年至2009年播种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06年较2001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31752%,2008年较2006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21935%,2009年較2008年播种面积增加了0.02287%,2011年的播种面积比2009年减少了20万亩,出现了负增长。播种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激增,增加对荒地的开垦。而到2011年播种面积出现了负增长,最主要原因是政府实施退耕还林、还湖等政策。

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变小

绥化市的乡村劳动力数量从2003到2010年有大幅提高。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虽然在数量上有所提高,但其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从2003年的0.793125%降至2010年的0.735793%。人口数量的增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决定的。比重的下降主要因为绥化市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转移,建立3000多个输出基地,积极地转移剩余劳动力,使得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3.粮食种植区域化明显

绥化市粮食种植区域性较明显,基本形成了以肇东、兰西、青冈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以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水稻产业带;以海伦、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大豆产业带以及上集镇宝田村千亩水稻示范园区等专业园区。实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农田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因地适宜的粮食区域化种植大大的提高粮食产量。

4.水利工程逐渐完备

绥化市积极动员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各类农建土方200余万立方米,2011年至2012年发展大型喷灌面积60万亩。以肇东、安达、望奎三县(市)为核心区的高效节水灌溉已完成打井865眼。新打抗旱大井2985眼,新购抗旱设备2462台(套),为粮食突破300亿斤提供了保障。水利的建设对绥化市在这几个大灾之年仍获丰收功不可没,完善水利工程为绥化可持续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根源所在,但是不科学利用土地、人为破坏以及缺乏及时保护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很严峻,绥化市地处东北黑土区的中心地带,土质肥沃,但极易流失。据统计,截至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766.22万亩,耕地流失面积998.08万亩,平均每年每亩因此少打粮食30公斤左右。

2.散户经营阻碍大机械推广

实现机械化生产是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劳动效率的最佳方法之一,但是要实现全部机械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很多村镇土地不集中连片,大机械在这些天然的土地分布区域上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要完全实现大机械任重道远。其次,这些地方人均耕地面积少普遍为2至3亩,人多地少,农户对土地流转和集体承包兴趣不高。

3.分散经营的农户化肥使用不科学

化肥的使用量逐年有增无减,在农业示范区以实现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合理用肥。很多分散经营的农户仍然把化肥当做高产的法宝。化肥的使用量由九十年代的700至800斤/亩到两千年的900至1000斤/亩。并且对化肥的选择只是根据经验,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有土壤检测的机构。真正去检验的农户极少。这样随意使用化肥对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个瓶颈,维持现状可以实现,高产优质就无法保证。

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1.增加良种的推广方式

农户对新品种一般不敢尝试。散户经营的农户对种子的购买采用就近原则和熟人原则。通常会有一些公司花大力气发放宣传册推广种子,可信度并不能保证,当地政府可以与农业高校和科研所协调把新品种的试验田设置在本村,让当地农户亲眼见证种子的生长过程和效益。也可以组织村中部分农户去良种试验田进行参观。以少带多推广良种。

2.完善粮食保险制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农业保险为农业提供很好的保障。在调研中发现上过农业保险的寥寥无几,农户的思想观念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做农业保险的公司比较少,理赔过程比较复杂,一般公司的信誉并不能让农户充分信任,对此,首先是完善保险制度,规范理赔的过程。确保能够在大灾之年保证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推进农业发展。

3.调整补贴依据和标准

在调研的地区发现这里基本是根据各家所有土地面积进行计算补贴金额。这样的计算方法就会导致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能得到这部分耕地的补贴。因此农业补贴的标准仍有待调整,在补贴农户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

四、总结

面对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粮食生产中俨然成为主角。对于绥化市这个“产粮大户”因地制宜的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推广良种,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

参考文献

[1]张强,高学东.绥化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4万亩 [N] .东北网,2011-06-27.

[2]岳海兴.绥化市大水利建设助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N].东北网 2012-02-09.

[3]朱泽.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与政策选择[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关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篇4

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

1.1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近30年来, 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尤其近10年更是增幅较快, 具体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000万hm2, 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87.7%, 到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350万hm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达到95%。2013年与1983年相比, 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7倍,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9倍。

1.2 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30年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增长幅度较大, 1983年粮食产量为1550万t, 到2010年粮食产量超过5000万t, 2013年超过6000万t, 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 30年来,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983~1999年, 产量增加了1525万t;1999~2003年, 粮食产量呈波状起伏;2004年之后, 粮食产量逐年稳定增长。2013年与1983年相比, 粮食产量增加了3.9倍。

1.3 四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自1983年以来, 黑龙江省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由于播种面积的变化, 产量之间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如图3、图4所示。

从图3、图4可以看出, 30年来, 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13年与1983年相比, 水稻播种面积增加了16.4倍, 产量增加了24.3倍;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4.3倍, 产量增加了6.9倍;小麦的播种面积及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且下降幅度较大, 播种面积减少了91.8%, 产量减少了91.4%;大豆播种面积基本呈波状起伏, 在2009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最高峰, 是1983年大豆播种面积的2.9倍, 之后播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大豆产量并不是与播种面积同步增减的, 产量在2005年达到最高峰, 是1983年大豆产量的3.1倍, 近几年大豆产量呈整体下降趋势。

2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主要江河缺乏控制性工程, 水资源调控能力差, 大型灌区配套设施不完善, 自然灾害发生时, 难以发挥作用。如黑龙江省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幅度缓慢, 200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1.78%, 2012年为35.07%。200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9.6%, 2012年为56.7%。作为农业大省, 黑龙江省有效灌溉面积与全国平均有效灌溉面积有一定的差距。

2.2 耕地质量逐年下降, 农作物品质问题突出, 单产提高困难

由于耕地土壤肥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尤为严重, 而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 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层面浅, 蓄水保肥能力差、不耐旱, 病虫害发生频繁, 单产难以提高。如黑龙江省水稻在2000年单产达到6489kg/hm2, 2012年为7072kg/hm2, 12年间单产增加了583kg/hm2;而玉米、大豆单产近几年还略有下降趋势, 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水平。

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水资源短缺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 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增长缓慢, 200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比重为24%, 2012年为26%。全省农业用水总量逐年增加, 如2003年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69.7%, 到2012年达到82.2%。随着黑龙江省湿地面积的减少及对大批中低产田进行连片的“旱改水”开发, 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另外, 城市居民及工业用水量的大幅增加, 工业污水及生活废水也随之增加, 使黑龙江省主要江河的污染十分严重, 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3 黑龙江省粮食持续稳定生产的对策建议

3.1 切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有效利用耕地

一是实行严格的耕地管理制度。近年来, 在国家加大生态退耕力度的情况下, 耕地面积下降较多。但从长远看, 为了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必须坚持保护耕地。二是切实保护耕地质量。对造成耕地种植条件严重破坏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照有关规定, 予以制止, 并给予处罚。三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中低产田耕地的生产能力, 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点之一。应大力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 引导农民多施用农家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

3.2 合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保护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是国家粮食供求关系稳定的关键。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近年来稳中有升, 目前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已接近1500万hm2。2012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54%,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12.7%, 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1.7%, 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18.9%, 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豆类播种面积26.8%。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是优势主导产业, 应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结构, 在充分发挥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 要稳定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

3.3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物质装备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 应加强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加快水库除险加固, 搞好大中型灌区建设以及节水灌溉项目建设, 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升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黑龙江省的农垦系统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而全省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低, 2012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仅占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的4.4%。应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和扶持。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做好退耕还林, 增加森林覆盖率, 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天然氧吧的生态功能。二是加大防护林体系和防沙治沙等荒漠治理建设, 发挥森林等植被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服务功能。三是合理利用水资源, 建立水资源调控体系。黑龙江省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问题仍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干旱缺水问题尤为严重, 2010年全省农业旱灾成灾面积占农业成灾面积的比例为79.66%。应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 同时确保生态用水。

3.5 充分发挥垦区粮食生产优势, 大力推进粮食加工转化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其中垦区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垦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9.3%, 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35.3%。首先要发挥垦区的科技示范作用和产业带动作用, 同时利用垦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建设大型灌区, 增加灌溉面积。二是加快垦区粮食生产标准化进程,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加快垦区企业改革步伐, 按照股份制、集团化、产业化的思路建立现代农业企业,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 增强粮食加工转化能力, 延长产业链, 提高粮食生产附加产值。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篇5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粮食生产现状 篇6

【关键词】粮食生产补贴;种植决策

一、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以及与农户种植积极性关系的研究现状

1.我国粮食生产补贴政策

2004年以后,我国调整了原有的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补贴体系。国家通过几个步骤:首先,完善了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同时采用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来保护种粮农户的经济利益。其次,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民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成本,从而缓解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最后,确立了对良种和农机的补贴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地增加农民收入。这样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粮食生产补贴体系,从收入和成本两个方面保护了农民利益。

2.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相关性研究现状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涉及 “三农”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在粮食补贴政策与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关系上有很多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并不能促进农户扩大粮食生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持消极态度。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能够保护粮农的经济利益,对保持种粮面积,促进粮食增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考虑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否能积极地影响农户的种粮决策,不完全要考虑粮食补贴政策本身,同时还要考虑与农户决策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考虑才能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有用、有效性。

二、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农户对当期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和农户面临的经济选择进行调查,以2014年辽宁省灯塔县内的200名农户作为样本,分析农户面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做出种粮经济决策。

1.问卷内容与调查问题

调查问卷设计了农户自然状况和与种粮补贴相关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农户的自然状况、农户是否扩大种植面积、农户扩大多少种植面积、收入是否增加、农户对最低收购价格的满意程度、农户对粮食直接补贴程度的满意程度、农户对农资综合补贴的满意程度、农户是否有种植经济作物的意愿、农户是否愿意进行土地流转而选择进城打工。

2.问卷主要的几项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大都分布在31-50岁,占调查总人数的71%。有37.5%的农户选择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而种植面积也不超过10亩,有62.5%的人对增收不满意,更愿意选择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例如蔬菜、水果。被调查的农户也会选择进行土地流转,进城打工的方式放弃粮食种植生产。有97%的农户对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表示一般和有点不满意,只有23%的农户表示对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满意,对农资补贴持不满意的居多。这些调查数据较为明确地说明了目前农户的种粮生产积极性和经济选择问题,本文就此结果分析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现有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和改进策略

1.粮食生产补贴政策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户对现有的粮食生产综合补贴体系并不是十分满意。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国际粮价的低迷,国家财政面临着较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压力,因此,采用最低收购价格并不是长久之计,国家应该逐渐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让市场来调节粮食的种植行为。同时,采用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补贴保护种粮行为,稳定我国的粮食供应。对于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政策存在较多的不满意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农民种粮收入增长乏力,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从波特的竞争力理论角度分析,粮食种植的替代品-种植经济作物和进城打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农户更愿意选择其他方式而放弃种粮生产获得增收。因此,国家应该探索改进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的政策,通过完善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来提高种粮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增强种粮积极性。

2.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实现种粮规模经济

鉴于农户更愿意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的现状,国家应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同时对土地集中之后进行的粮食生产,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单个农户生产能力有限,获得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也较不容易。因此,农村土地流转之后,一方面,出让农户通过流转获得一定的补偿取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较大的土地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土地承包权,形成了规模经济,降低平均粮食种植成本,更大地凸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优势。反过来雇佣流转出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农户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种良好途径。国家应该综合利用粮食补贴政策与规范了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来促进粮食生产,提升种粮积极性。

四、结束语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缩小城乡差异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该从优化补贴方式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来保障农民收入,同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来获得种粮规模经济,发挥粮食补贴的优势。因此,國家需要综合利用补贴政策和管理方法,才能促进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国泰民安的治国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琼,刘颖.国外农户粮食储备补贴的主要方式[J].农村工作通讯.2012(24).

衢州粮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粮食生产,农业经济,土地流转,农业政策

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 境内多山, 为比较典型的南方多山多丘陵的地形特点, 地质环境复杂多变, 其特征为以衢江为轴心, 向南北对称展布, 海拔高度逐级提升。衢江两侧为河谷平原, 外延为丘陵低山、再扩展上升为低山、中山。平原地约占15%, 丘陵岗地约占36%, 山地约占49%。衢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 平均日照时数为2, 110小时, 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103千卡∕平方厘米, 年平均降雨量为1, 670毫米,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95毫米,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寒冬较短, 适合水稻的生长, 有史以来就是浙江省的一个主要产粮市, 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10万亩, 粮田面积为127万亩。近年来,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外出务工机会增多, 大多数农民轻视农业生产, 以前生产粮食的农民现在也逐渐加入到卖粮的队伍中来, 粮食生产存在减产的风险。见微知著, 我们可以通过对衢州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然后提早作出一些预警预防措施。

一、衢州粮食生产现状

(一) 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比实际土地面积减少更快。

生产责任制后, 粮食相对盈余, 卖粮难是农民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之后种粮效益逐年下滑。久之, 农民失去种粮积极性, 农田基本设施年久失修, 很容易遭受自然损坏, 现大多处于瘫痪状态, 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 由于得不到一线农民的重视与爱护, 重建设轻管护, 收效不佳。三季改二季, 二季改一季, 抛荒半抛荒土地比比皆是, 最佳的土地往往改种蔬菜或其它经济作物, 一些交通不便、机器无法下田的零星土地无人问津, 粮食有效种植面积比实际土地面积减少更快。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11万亩, 粮田面积为127万亩;2000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57万亩, 粮地面积为110万亩;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10万亩, 粮地面积为108万亩;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198万亩, 粮地面积为108万亩。

(二) 农业人口老龄化比社会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

几十年的现实不得不让农民相信:脱离农田是提高家庭收入的不二选择, 不种田的造房买车, 大把花钱, 生活还挺滋润, 在家务农的依然在温饱线上争扎。现在农村中几乎找不到年青力壮的在家种田, 种田的清一色是50、60岁以上无法外出打工的老人。种田也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是出于一种对土地的热爱, 是农民煅炼身体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业余爱好。种田人口老龄化比社会人口老龄化来得更早更快。

(三) 真正的农民后继乏人。

由于种田是低效益的一个行业, 没有人愿意把自已的孩子培养成种田人。社会上没有种田光荣的氛围, 却有种田没出息的说法, 现在年青人几乎没有愿意种田的。现在的学校没有系统的农事操作一课, 年青人在社会上不参与农业生产, 也就得不到长辈的言传身教。种田其实也是一门需要体力的技艺, 没干过农活的人一时半会根本干不来农活。粮食局部地区欠收, 可以由其它地区弥补, 一季欠收, 可以用其它水果或蔬菜部分替代, 而种田人员缺乏, 却难以短时间得到补充。农民身份的人有很多, 但他们已经脱离农业, 成为“农民工”, 真正会干农活的专业农民后继乏人是农业生产最大的隐患。

(四) 生产以降本为目的, 农业增产技术得不到应用。

由于家庭农户种田是以自给为目的, 上了年纪的老农有“恋土情结”, 抛荒土地于心不安, 对收入没有期望, 产量增加百十斤, 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也几可忽略, 生产上采用老套路, 图简单省事是主流, 搞农业生产成为农村老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大部分需要增加劳力的增产技术无法唤起农民的兴趣, 他们也不愿为了增产百十斤的希望而改变早已习惯的老办法、老套路, 新的农业技术很难得到推广应用。

(五) 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没有实质性提高。

一是由于种粮大户的比较效益并不好, 土地集中承包后, 往往改种其它经济作物为多, 如蔬菜、苗木、西甜瓜等等, 而真正依然种粮的并不多。二是现在下田干活的都是一些老人, 集中承包后, 农业机械可以部分替代劳力, 减少单位面积的用工, 但依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会下田的还是这些老人, 如果所有的家庭户都不种田, 大户就招不到下田的劳工, 大户同样无法种植。承包大户佣工困难的矛盾已经日渐显露出来, 目前一个下地工往往比一个城里的工还贵, 并且相当难请。因此, 土地流转后粮食产量没有实质性提高, 只能说土地得到了利用。

二、衢州粮食生产趋势预测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由于长期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在家务农的收入往往是最低的, 年青人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 现在农村中难觅年青人的身影, 能种田的老人一年比一年少。交通不便, 高低不平, 田块不整的零星土地越来越不被人们所看重, 弃种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平原大畈不断流转集中到大户手中, 却往往搞高效农业, 改种其它经济作物, 粮食产量并没有因土地集中而得到提高。种粮大户叫来的劳工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佣工困难已成为困扰种田大户的第一难题。种田成本上升往往超过粮食提价的收入, 种粮效益进一步降低, 可以预计衢州粮食生产很难避免逐年减产的趋势。目前国家采取多种鼓励措施, 刺激了粮食种植户的积极性, 从而减缓了粮食产量减少的速度, 然而种田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年可能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有闲置的农田却找不到种粮的人, 粮食产量出现跳崖式减产。

三、衢州粮食产量降低的原因分析

长期种粮收入低下, 迫使大批年青人进城打工, 久而久之, 进城打工成为年青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 如今田间很难再见到年青人的身影。可见, 种粮效益低下,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是发生有田无人耕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 种粮效益分析。

目前一亩一季的产量为500公斤左右, 产值1, 500元左右, 成本也要1, 000元以上。种植水稻, 耕田是必须的, 牛耕亩成本要200元, 小机耕150左右, 大户连片大机耕, 成本也要100元。种植亩成本50~200元 (如育秧移栽亩成本200元, 抛秧成本在100元左右, 直播50元) 。农药、种子、化肥亩成本350以上 (农药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150元, 化肥150元, 种子50元) 。收获亩成本100~150元 (人工收割150元, 机收100元) 。平时水肥管理, 打药, 翻晒入库等亩用工5工, 家庭户不计劳力成本, 承包大户则需支付每亩500元的劳力费。家庭户没有田租, 承包大户还要支付少则200元, 多则600元田租。合计下来, 家庭户不计田租和劳动力成本, 亩成本也要千元左右, 承包大户则要1, 500元左右。年景好的时候家庭户每亩每年的利润只有几百元, 承包大户则在成本线边缘, 如果遇上天年不好还得亏本。投入1, 000多元, 从下种到收获近半年时间, 加上辛苦劳作, 收获的希望最多却只有几百元, 农民的心在一年年的失望中冷却。一个家庭户种二三亩地, 即使没有一分钱的成本, 总产值也很难超过万元。承包大户种粮, 亩均收益很难超过家庭户, 一般都在成本线上徘徊, 主要靠赚取政府补贴为计。

(二) 粮食历史价格比较。

人民公社时期稻谷价格是9.6元/百斤, 猪肉是0.64元/斤, 普遍工资收入二十几元, 一个月工资购买200~300斤稻谷;2000年, 稻谷是100元/百斤, 猪肉是6~8元/斤, 地市小城的商品房一千元一平米, 普遍工资收入千元以上, 一个小工是25元, 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购买1, 000斤稻谷;2011年, 稻谷是140元/百斤, 猪肉是15元/斤, 地市小城的商品房一万一平米, 普遍工资收入3, 000元, 一个小工100元, 一个月工资可以购买2, 000斤稻谷。当然社会的进步, 恩格尔系数会降低, 谁都希望自已工资涨快点, 物价涨慢点, 但粮食上涨速度和工资上涨速度偏离太远, 一支烟就是一天的粮, 干一天就是一个月的米。谷贱伤农, 结果只能导致农民弃田种粮。

(三) 低粮价是造成种粮低效益的主要原因。

由于粮价与其它产品的比价越来越不合理, 所以压缩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种粮效益低下的问题。现有的常规农业技术增产幅度在10%左右, 却往往要求增加劳动力或增加成本来实现, 在低粮价面前显得十分苍白, 根本无法唤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隆平稻种亩产可以接近一吨, 在农民增收方面也显得微不足道, 在刺激农民种粮上似乎也力不从心。

总之, 长期低粮价是造成种粮长期低效益的根本原因, 种粮长期低效益是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为了生活, 大批年青人进城去打工是没有选择的选择。随着老农民的逐渐远去, 将来谁来种田?土地集中耕种, 大量使用农业机械, 可以减少单位面积的劳工, 但不能没有劳工。南方土地零碎, 土地集中后可被农业机械替代的劳动十分有限, 也就是说土地集中后不能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粮食生产效益依然不会大幅度提高。现在“农民”只代表他的身份, 却不能代表他的职业。将来的某一天无人种粮的尴尬局面很可能发生。种田大户是种田的总经理, 却再也找不到为他干活的员工。而可能发生这一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种粮比较效益长期低下, 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所致。

四、解决衢州粮食生产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个农民加入到买米吃的队伍中, 没有问题, 一个乡的农民都去买米吃, 也没问题, 一个县的农民加入到买粮的队伍中问题也不大, 十个百个产粮县都加入到买粮的队伍中来, 问题就大了。如果现在不提早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 积极鼓励一部分人去生产粮食, 那么有田无人种粮的局面很可能发生, 如果等问题暴露出来再处理就有点迟了。

(一)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条件。

按政府确定的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制度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提高农民收入, 确保粮食的稳定增产和供应, 增强国家在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国家已对粮食收购保护价作出“进一步提高”, 但这种“提高”远远赶不上生产成本提高的步伐。换言之, 种粮者并没有因粮价的提高而增加收入。所以, 只有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价格, 让粮食价格回归到合理的水平, 才是增加农民种粮效益最有效的办法, 农民只有种粮有效益, 种粮才有积极性, 也只有农民种粮有积极性, 才能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如果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 那么其它很多促进粮食生产的举措由于得不到一线农民的实施都将大打折扣。生产责任制之前, 各级领导一把手亲自抓粮食, 全国人民轰轰烈烈搞粮食, 最大面积地种粮食, 却依然难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给;生产责任制后, 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突然粮仓爆满, 出现全国性卖粮难。可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充足供应的前提条件。

(二) 培育一批年青的会下地的专业农民。

尽早出台政策, 培育一批年青的有知识有技能会下地的专业农民, 而不是不下地的农业包工头。通过培训, 考试合格后给他们发证书, 发工资, 给福利、给政策, 要把“农民”当成一种职业来培养, 建立人事档案, 由归口部门专门管理。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才有年青人安心做“农民”。如果“农民”的收入普遍超过在外打工的收入, 他还会一心想着出去打工吗?

(三)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具有“农民”身份的人有资格去流转土地、经营土地。标准农田的流转要到相关部门备案, 未经有关部门备案的流转没有法律效力, 视为民间私人行为, 不受法律保护。流转的标准农田一律按粮食折算支付农民田租, 确保流出土地的人在粮食紧张时无后顾之忧。流入土地者要上报种植计划, 精心耕种土地, 把生产出来的粮食足数卖给国家, 不可无计划生产其它非粮食作物。

(四) 适当扩大种植户的种植面积, 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

现在的交通比以前好了, 农业机械比以前先进了, 劳动力可以大大节省;种子、肥料、农药、生产技术等等都比以前更好, 产量也比以前更高更稳。以前一个劳力只能管3~5亩地, 现在可以管到30~50亩。适当扩大种植户种植面积, 可以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水平。

(五) 改进农业补贴方式, 真正达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

现有的农业补贴方式, 一到乡村具体实施起来很容易变成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一种平分模式, 生产粮食的和没有生产粮食的都一样, 结果就达不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目的。补贴尽量要和生产挂钩, 让补贴真正成为鼓励农民生产粮食的促进剂。

(六) 提倡劳动光荣的思想, 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年轻人不愿务农的一个原因是田间劳动辛苦而收入低,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地位低, 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业余生活不像城里丰富多彩, 甚至找个对象都有困难。只有“农民”有钱了, 社会地位高了, 才有年轻人会安心做“农民”。

中国有中国的特点, 中国人多地少, 多丘陵岗地、山谷河滩, 家庭式经营或小型农场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如果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长期受到压制, 种粮的人越来越少, 南方地势不平的丘陵地带都放弃生产, 仅靠专业大户利用一部分上等平原田地, 一方面无法找到劳工, 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中国众多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土地流转, 集中承包是目前缓解粮食压力的一种形式, 短期内能提高部分粮食产量, 如果没有提高粮价的配合, 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 即使土地流转了, 发展后劲依然不足。在目前这种长期不合理的低粮价面前,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产量, 降低成本, 通过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粮食交易成本等等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 难以唤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 只有较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才是预防粮食危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也只有农民有了种粮积极性, 保护耕地, 科技进步,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等措施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第11版

[2].伯特·罗森布罗姆著;李乃和, 奚俊芳译.营销渠道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第6版

[3].梁琪.“家电下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及对策 篇8

1 富顺县粮食生产现状

1.1 基本情况

富顺县位于沱江下游,四川盆地的南部,全县面积13.33万hm2,总人口109.02万人,农业人口82.79万人,占总人口的75.94%;耕地面积5.07万hm2,其中水田3.28万hm2、旱地1.58万hm2,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富顺再生稻”获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栽面积7.06万hm2,粮食总产量达50万t,创行政区划后历史新高。

富顺再生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得到长足发展,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积3万hm2以上,2015年再生稻实现有收面积2.91万hm2,平均产量2 587.5 kg/hm2,总产量7.52万t。目前该县再生稻面积已占四川全省10%左右,产量占全省的12.5%,是全国年总量最早超过5万t的再生稻生产大县。

富顺县再生高粱从2002年开始进行引种试验示范,已摸索形成了较完善的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到2009年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15年全县高粱+再生高粱推广面积已达3万hm2,两季高粱总产达5万t。目前,“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已成为富顺农业的两大特色粮食产业,享誉省内外。

1.2 主要问题

1.2.1 基层政府和部门对发展粮食生产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镇乡主要领导、村社干部存在“重特色产业、轻粮食生产”的现象,在组织领导、宣传动员、思想发动、项目规划、政策落实等方面有观念偏差、力度不够、措施不强。

1.2.2农业生产成本急剧升高,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近年来,尽管中央、地方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托底,加大补贴力度,但粮食生产的费用多年高企,导致粮食价格的上升幅度远低于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幅,散户种粮效益极其低下,严重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资金投入力度。在投入的结构上,农民注重短期利益,对农药、化肥、种子、化肥等农资硬性投入增加,但对长期养地投入如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等往往投入欠缺,导致土壤板结,有机质降低,粮食生产环节粗放,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

1.2.3 粮食主栽品种不突出、难以形成规模和特色效应。

目前,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充分放开,种子经营者不断推出新品种,市场上种子品牌过多、过乱,富顺县农资市场上水稻品种170余个,玉米品种160余个,导致粮食作物主栽品种不显著、市场监管难度大。同时,基层农技部门对本区域内的品种缺乏规划和指导,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多个品种同时种植,增加了田间管理难度,标准化欠缺,又影响订单收购。

1.2.4 粮食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严重滞后,集约化生产程度不高,龙头带动能力弱。

稻、玉、麦、薯类生产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业,需要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适当的利润。而富顺县地处川南丘陵区,人多地少、丘区面积大,在粮食生产方式上以传统单独分散种植为主。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建设,但传统耕作和分散种植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难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加工业发展。富顺县有15家粮食加工企业,由于产业链条不足,产品以初次产品为主,综合经济效益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未能充分发挥。

1.2.5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不足,生产条件、农耕设施亟待改造提升。

富顺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春早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降雨集中,多连晴高温,常有春、夏旱发生;秋季气温下降快、多雨。洪灾主要以秋季为多,暴雨、连日暴雨或连绵秋雨形成雨洪灾害。同时,富顺县全境均属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境内河流纵横,有大小溪河327条。全县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在26个乡镇,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年久失修,完好程度仅43%,渠道多为土渠,渗漏严重,农业用水浪费现象较严重,亟待整治维修和改扩建。且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分布不均、已有渠道风化严重、护坡普遍老损,渠段垮塌、淤积现象突出;山坪塘、蓄水池等塘堰设施淤积、垮塌、渗漏严重,基本不能发挥作用。蓄引提水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全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壮大。灌溉方式落后,目前基本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节水灌溉工程措施较少,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坡耕地由于成块面积小,无灌溉设施,目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冬干、春旱连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各级干部群众急盼政府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1,2]。

1.2.6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不能适时到位。

当前,富顺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许多技术人员兼职较多,加之基层政府行政人员严重缺编、事业人员被挤占现象突出,真正服务于粮食生产的技术人员大大减少;村两委没有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无法直接与种植户见面,基层农技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农技推广服务弱化。

2 保障和提高富顺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立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在稳定面积基础上努力增加粮食产量。5年内富顺县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每年提高75 kg/hm2,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t以上。

2.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完善

下决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增加投入,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多元、合理布局、综合配套、集中连片、保护生态、建管并重的建设思路,坚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联动,工程、技术和政策措施结合,以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配套建设为重点,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3,4]。

2.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以小型水利建设重点县、规模化设施灌溉、灌区改造等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节水灌溉能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科学编制治理规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农发行、国开行等金融资金投入,实行全域覆盖、分步实施、区域治理、规模开发,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坚持用地养地结合,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占补管理,强化地力监测和培育,实施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和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2.3 因地制宜推进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为契机,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激活土地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户转场、场建社、社升企、企成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农业经营主体梯度提升发展机制,构建多元并存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六有型”家庭农场,积极发展土地股份等新型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4 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选拔聘任村级“四员合一”(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农药协管员、农业信息员)队伍,落实补贴、奖励经费。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工作机制,推广“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模式,构建基于“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同时要在村班子成员中明确一名兼职的村级农技员,并落实一定的工资报酬,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具体问题。

2.5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坚持“绿色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导向,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重点,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着力点,按照粮食种类、结构、路径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发展专用品牌粮食,大力提高种粮效益。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体,以部、省、市三级粮食绿色增产攻关示范片,国家和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围绕“三推三节五化”,综合实施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培育、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创新、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高效利用、农作物耕作制度创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专用品牌建设等推进措施,加快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新型创业农民,积极组织开展高产攻关、高产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推广活动,在农民身边树典型、建样板,辐射带动全县大面积平衡增产增收。

2.6 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推动专用品牌粮食发展,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粮食绿色增产增效。鼓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高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区域内“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示范带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品质提升。二是以开甑香、巧媳妇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扶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重点,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品牌运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

2.7 健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和完善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符合富顺县实际的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建立部门信息协作机制,探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强粮情监测预警和统计分析,努力实现预警先兆,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权威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

2.8 强化农资市场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主体备案许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经营诚信档案和购销台账制度的落实,坚持日常巡查制度,完善监管档案,做到监管有痕迹。全面落实高毒农药定点(专柜)经营、实名购买制度,实施农业投入品监测抽查制度。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提高优质放心农业投入品覆盖面。严查蔬菜、瓜果生产集中区禁限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情况,坚决打击违规违法销售和使用高毒、禁用农药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违法案件要严格按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公开,强化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1]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59-71.

[2]熊伟,林而达,蒋金荷.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4):397-406.

[3]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9

1.1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保证全省粮食安全为底线, 落实“一免三补”政策,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克服多重困难,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新沂市5年年均粮食总产60万t以上, 2012年小麦平均单产5 955 kg/hm2, 总产32.2万t。水稻单产连续5年超过8 400 kg/hm2。2012年水稻平均单产9 045 kg/hm2, 总产22.5万t。

1.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调整粮食经济作物面积, 提高优质品种比重, 把恢复扩大水稻面积作为稳定粮食总产的关键,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恢复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积极性[1]。截至2012年, 水稻面积已增加到2.49万hm2;小麦面积有所回升, 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5.33万hm2。

1.3 栽培技术逐步配套完善

水稻栽培技术由单纯追求产量型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 全市肥床旱育秧、群体质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机插秧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小麦栽培技术把提高群体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重等作为主攻目标, 达到以选用优良品种、实现品种纯良化、推广扩行精播、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等为主要内容的小麦持续高产栽培路径[2]。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的栽培新技术正逐步配套完善, 产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1.4 产业基地逐年扩大

目前, 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环境认证3.33万hm2, 建立优质粮食生产标准化示范区3.33万hm2, 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保证。

1.5 产业化开发稳步增加

注重以工业思路发展农业, 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扩大规模, 提高粮食附加值,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加快优质稻麦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提高种粮效益, 利用良种补贴政策实行统一供种, 调动基地农民生产积极性[3,4]。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物质保障, 其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的生产成本。近年来, 在粮食价格回升的同时, 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农资市场零售价也全线上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和种粮成本大幅增长, 是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的根本原因。

2.2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近年来, 绿色通道、高速公路打乱的水系没有完全恢复, 粮田抗灾能力低, 农田灌排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 还有许多老化破旧的水利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更新[5]。因此, 近年来的旱涝等自然灾害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危害日益突出, 抗灾应变能力有所下降。

2.3 粮食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 但同时新沂市粮食加工企业小而散、生产效率低下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当前, 新沂市的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小作坊的模式, 数量多, 规模小, 档次低, 加工设备陈旧, 粮食订单农业发展被动[6]。

2.4 农民种粮效益提高的长效机制尚未成熟

一是农业生产周期长,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抗灾减灾应变措施不够得力, 农业保险政策和农民参保意识等均有待加强[7];二是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人员中老年人比例太大, 导致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相对较低[8], 从而制约了新沂市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思路

3.1 加强组织培训, 促进粮食生产提档升级

3.1.1 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培训。

粮食要增产, 科技要先行, 根本方法就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让科技带动农业增产。特别要加强对于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

3.1.2 推广粮食无公害生产技术。

只有严格按照无公害要求进行粮食生产,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才能保证粮食产品的档次, 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尤其政府应当加大对于粮食的质量检测, 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从根本上实现粮食的无公害化生产。

3.1.3 集中打造优质稻麦生产核心区。

根据新沂市水源、土质、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 因地制宜, 突出亮点, 重点抓好骆马湖沿岸0.67万hm2优质绿色稻麦产业园区建设。并以此为抓手, 辐射带动全市稻麦等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和档次的全面升级。

3.1.4 提高粮食加工档次。

重点扶持大型稻麦加工企业, 更新加工设备, 提高粮食加工的规模和档次, 打出名牌产品,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粮食附加值, 进而促进优质优价的真正实现, 全面提高新沂市粮食附加值。以粮食规模化优质化生产促粮食的流通和加工, 以流通和加工的提档升级促进种粮效益, 进而带动粮食生产水平提高, 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10]。

3.2 立足实际, 明确粮食产业发展目标

3.2.1 水稻发展目标。

以万亩高产增效创建、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及高产栽培等项目建设为契机, 提升项目区栽培管理技术档次。在做好水稻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稻米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全市水稻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3.2.2 小麦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优质强筋专用小麦生产, 全面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在做好小麦项目区建设和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沿骆马湖0.67万hm2优质绿色小麦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巩固加强沿东陇海线3.33万hm2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工作。

3.2.3 玉米发展目标。

在抓好港头镇和棋盘镇2个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的同时,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在全市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晚播晚收, 机播增密”这一核心技术, 促进玉米生产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新跨越。

4 新沂市粮食生产发展对策

4.1 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

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关乎国计民生。作为农业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务干好本职工作, 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多做贡献。为此, 要明确职责, 层层抓落实, 特别突出抓好镇、村两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确保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工作扎实推进, 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生产力[11]。

4.2 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新沂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 (省) 粮食生产先进县,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在粮食生产中要加深对粮食基础地位的认识。目前该市粮食生产面积相对稳定, 今后将坚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坚决杜绝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挤压粮食生产面积的现象发生。此外, 还需具体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因为扩大水稻种植能够更高产、稳产, 生态和经济效益也更高。为此, 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二是切实做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设工作[12]。近几年, 从中央到地方,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除了粮食直补、增补、粮补和农机补贴外, 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部省级高产增效创建项目不断增加, 为打造高标准示范方提供了资金支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 切实建设针对全市不同生产区域的万亩示范片建设, 特别抓好千亩核心示范片建设工作。通过高产创建, 建设一批高标准示范片, 再以点带片, 以片带面, 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的全面大幅度提高, 切实提高新沂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3 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目前, 全市6.67 hm2以上种田大户数量不断增加, 并初步建成5个家庭农场。今后应在此基础上, 按照自愿原则, 下大力气鼓励土地流转, 培植更多的种粮大户, 建设更多的优良家庭农场, 逐步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和产业化, 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从根本上扭转新沂市粮食生产的不利局面。

4.4 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

近几年, 新沂市依托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建设项目, 加大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示范力度。水稻和小麦均利用33.33 hm2的粮食“三新”展示基地, 召开现场观摩会, 推介优良新品种、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小麦机条播和机摆播等栽培新技术和新模式。

4.5 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任务的完成, 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3,14]。

4.6 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重点做好灾情、病虫情、收种进度、农资供需情况等农情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上报, 为抗灾减灾应变、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资调配等决策当好情报员, 将粮食生产风险降至最低限度[15,16,17]。

摘要: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通过分析新沂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指出其生产存在的问题, 提出该市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即明确职责, 层层落实;稳定和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依托科技挖掘增产潜力;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主动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以为新沂市粮食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兴宁市粮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10

1 兴宁市粮食生产现状

兴宁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 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 无霜期长, 光照充足, 日照时数2 009.8 h,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20.4℃, 雨量充沛, 降雨量1 540.3 mm, 全市总面积2 105 km2, 坡度在25°以下的宜耕面积占73%, 其中常用耕地5.466 8万hm2。兴宁市辖1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491个村 (居委) , 总人口118.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94.46万人。农户20.06万户, 农业劳动力44.47万人, 属于经济欠发达山区、县 (市) 。兴宁是广东产粮大县, 每年水稻生产面积保持在4.43万hm2左右, 平均单产7 320 kg/hm2, 总产3 251万t, 实现连年增产。201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县”。兴宁粮食生产以早晚两造水稻为主, 旱粮以薯类、玉米等作物为主, 春收作物以冬种马铃薯为主。水稻种植中, 优质稻种植面积占78%, 超级稻占52%。目前, 全市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64家, 其中省级4家、市级28家、县级32家;有农民专业协会4个,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 234个, 带动全市农业生产的发展, 粮食生产能力大大加强。

2 兴宁市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兴宁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业生产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兴宁市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虽然多年来对农业进行投入, 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有的地方还相当脆弱, 导致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易出现旱灾、洪灾、病虫灾害等, 生产能力不稳[1]。

2.2 种粮效益低

由于种粮成本上升, 种粮效益比较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持续调动。近年来,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化肥、农药、种子、机耕、人工价格上涨, 而粮食价格低迷, 导致农民种粮的效益较差, 粮食生产收益差, 农民种粮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2.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农民缺乏知识技术

农业劳动力短缺, 缺乏科学技术, 不同程度地存在耕地粗放经营, 致使土地产出率受到影响。由于兴宁市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少, 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而且制约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致使土地产出率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出外务工、经商、进城就业, 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儿童。这些留守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低、思想传统保守、缺乏科学知识、接受新事物较难, 先进的耕作技术难以推广应用。虽然尚能维持简单的耕作, 但经营粗放, 单产降低, 效益低下。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务农人员逐年减少, 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 农村用工越来越贵、越来越难找。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即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 , 最终将会影响现代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2.4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耕地面积连年减少, 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近年来,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 公路的延伸和加宽, 新城区、工业区、开发区的建设以及各种类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娱乐等时尚场所的涌现, 使近年来兴宁市耕地面积下降速度加快, 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方法很难实现[2]。

2.5 粮食加工企业薄弱

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 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 缺乏实力和竞争力, 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 水平总体层次较低, 附加值低, 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2.6 粮食资金投入不足

兴宁市财政拮据, 经济困难, “高产穷县”问题突出, 缺乏支持粮食生产的动力和能力, 对农业生产投入资金严重不足[3]。

2.7 丢耕弃耕问题突出

丢耕弃耕面积多, 荒田荒地无人过问, 土地流转承包权不落实, 土地流转总量不大, 粮食生产规模化小。发展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 必须以规模化为基础, 提高集约化水平。但对照全市农业发展要求, 土地流转较差, 不能满足农业经营、业主的需求, 土地流转承包问题多、矛盾大, 农民有怕土地流转后影响自己利益和政策享受等各种顾虑, 宁可土地丢荒, 也不将土地转包给他人经营。

3 提高兴宁市粮食生产的对策

3.1 依靠政策、科技, 稳定种粮面积, 发展粮食生产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依靠政策、科技,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大力发展超级稻生产。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以农民为主体, 国家、地方、集体、社会和外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 扩大农业投资来源。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各项扶持政策, 保证农业政策落到实处。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服务公司在推广农业机械中的作用。通过发展农机化, 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要继续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加强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灌溉农田水利建设, 增强水资源的控制能力, 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大力发展优质超级稻、杂交稻生产

抓好优质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措施。应充分发挥超级稻的增产优势, 稳定兴宁市粮食增产综合能力。我们要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把超级稻推广应用工作作为兴宁市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同时, 要认真做好粮食高产创建的工作, 通过开展科技入户、产学研活动等技术形式, 掌握水稻创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 以示范带动农户, 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 保证超级稻推广面积达75%以上, 带动和发展家庭责任制的落实, 提高种粮的水平, 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效发展。

3.3 应加快粮食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认真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粮食专业化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能降低劳动力强度, 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 可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集中, 使种粮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经营生产,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4 解决好丢荒弃耕问题

针对当前丢荒弃耕问题, 主要采取以下2项措施:一是要掌握好政策, 搞好引导工作, 做好土地流转承包的思想工作, 制定政策, 科学管理, 化解各种矛盾, 认真落实农业专业化生产, 搞好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承包中的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利用好现有的零散山坡地、旱坡地, 应动员群众, 种植一批比较耐旱的番薯、木薯、玉米等旱粮作物[4]。

3.5 认真发展冬种粮食生产, 大力推广冬种马铃薯、稻草免耕覆盖栽培技术

兴宁市属亚热带海洋气候, 日照充足, 气候温和, 霜期短, 有利于冬种作物生产, 要认真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多年种植实践表明,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省工节本、见效快、花工少、产量高、效益高的新技术, 应重点推广, 同时应抓好旱粮作物、薯类、玉米等旱地作物的发展。

3.6 认真抓好粮食产业化的发展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 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提高粮食的加工转化率。粮食产业是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要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化程度, 创名牌、品牌, 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知名度、占有率, 带动粮食生产的发展, 增加粮食效益。粮食生产应逐步实现产业化经营, 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保障粮食的安全有效供给,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介绍了兴宁市粮食生产的现状,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抓好粮食生产的发展对策, 以期为兴宁粮食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广东兴宁

参考文献

[1]谢高地, 肖玉, 甄霖, 等.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3) :10-13.

[2]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0 (10) :38-45.

[3]肖海峰, 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4 (6) :45-49.

发展土地托管 保障粮食生产 篇11

一、南阳市土地托管现状

南阳市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市耕地面积1060万亩,近700万农村人口,其中常年外出务工近300万人,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劳动力弱质化问题突出。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南阳市积极推动土地托管,探索出了一条以规模化服务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新路子。目前,培育土地托管组织4826个,包括龙头企业298个、农民合作组织3095个、家庭农场1156个、其他组织形式282个,托管土地面积已达200多万亩。托管农户亩均可增收300元。

当前南阳市土地托管服务形成了两种土地托管类型:一是土地半托管,也叫“菜单式”托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农业生产中从种到收各环节的服务项目如深耕疏松、田间管理、秸秆还田、机播、机收、烘干、储存、加工等制成“服务菜单”,农户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自愿选择服务项目,“点菜下单”、签订服务合同,服务结束后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托管组织与农民结算服务费用。半托管的优势在于,这种规模经营的形式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更受广大兼业小农户的欢迎。例如,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利用自身的技术、农机优势,发展半托管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二是全托管,也叫“保姆式”托管,农户与土地托管组织签订土地托管服务合同,将土地委托土地托管组织全权管理,实行从种到收全过程、全环节的托管服务。全托管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户与户的土地边界,实现土地成方连片,既增加了耕地面积,还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设施,实施“六统一”经营模式。“六统一”是指统一耕地、统一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收购。从而使土地、良种、技术、管理、大型农业机械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有利于全面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例如,方城县供销社整合各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成立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和农机专业合作联合社,整合农业机械380台(套),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过程、系列化服务。

二、土地托管产生的社会背景

所谓土地托管,过去一般称为土地代耕代种,是指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农户将农业生产的部分或全部活动托付给土地托管组织代为耕种和管理的一种社会化服务形式。在土地托管之前,已有了各种各样的土地流转形式,比如小规模的土地流转,通常限于亲友邻居之间,容易造成转入户的惊夺性经营,引发各种纠纷。再如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原因在于:一是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0%以上的耕地都是流转过来的,可以称为土地租赁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类经营主体有一个特殊问题,土地流转租金的支付是在农业经营开始之前,不但租金成本高昂,资金投入压力也很大,支付了流转租金,农业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近几年,土地流转价格持续上涨,部分地区土地租金已经进入“干元时代”,占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生产成本的60%以上,从事粮食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加之粮食价格下降,各地频频出现新型规模经营者退租、转租、跑路事件。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是一个渐进性、长期性的过程,存在着转移就业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一大障碍。农民对土地流转并不放心,担心流转出去难以按时收回,他们成为隐形失地农民,由此,制约了农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发展。

土地托管与土地流转相比,其优势在于,农户不仅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權,也保留着土地的经营权和剩余索取权。农户仅是享用土地托管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并照单付费。这是一种“小农户、大雇工”的经营模式,农户支付的仅仅是相当于雇工的工资等费用,并且可以随时收回土地自己经营。土地托管组织避免了土地租金的支出,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的压力和经营风险。可以说,正是在土地流转遇阻的形势下,土地托管模式才应运而生。

三、土地托管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稳定了粮食生产

当前由于粮食种植收益低,土地流转容易出现非粮化现象。调研中发现,当土地租金超过每亩800元时,种粮无利可图,很多新型经营主体不得不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来提高收益,以支付租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非粮化现象。而土地托管以后,无论是半托管还是全托管,农户仍然拥有土地经营决策权,种什么由自己决定,土地托管组织根据农户要求提供社会化服务。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市场风险小,收益稳定,大多数农户在与托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时,一般要求种植粮食作物,以回避市场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解决了耕地的非粮化问题,还稳定了粮食生产。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户和托管组织的“双赢”

土地托管增加的效益可总结为“三增、一降”:即增产量、增效益、增收入、降成本。增产量,托管后,普遍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提高;增效益,土地规模经营使土地、良种、管理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提高了现有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增收入,托管农户比流转土地的农户和自己耕种的农户获得了更高收入;降成本,通过集中采购农资、实施科学管理、降本节耗等多种途径,土地规模经营的要素投入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例如,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托管农户土地以后,亩均增产100斤左右,通过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和订单预约,全程生产成本可降低10%左右,亩均收益可以增长30%以上,实现了农业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土地还是那块地,变成土地托管后,全镇农户增收300多万元;农机还是那些农机,高效调配,效益就提高上百万元。”

土地托管组织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其利润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机耕、机收等项收入,二是种子、化肥等生产要素的批零差价收入,三是田间管理提高粮食亩产而增加的收入等。对于农户来说,托管组织收取的服务费用、农资费用都低于市场价格,农户还能从亩产增加中按比例分享农业收入,最终实现农户和托管主体的“双赢”。

(三)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土地托管产生成效的原因在于,目前托管组织不仅是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为农业提供产前、产后的外部服务,而且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生产主体,深入到农业的产中环节,代耕、代种、代管,把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生产当中,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的不利情况下,土地托管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解决了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深入实施土地托管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对“土地托管”的科学引导

土地托管作为农业经营形态的创新形式,是一种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和农业兼业化而出现的新经营方式,也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发展初期,还面临社会化服务不太规范、土地难以集中连片、外部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制约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推进土地托管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防止单纯依靠行政措施强力推进,鼓励土地半托管、全托管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的发展。需要掌握土地托管发展的规模和未来趋势,着力解决好土地托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切实加大对土地托管的扶持力度

建议对土地托管合作社实行重点倾斜,一方面,把土地托管项目纳入县市农业发展优先扶持资金范围,对土地托管服务达到一定土地规模的土地托管组织,县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贴息贷款等扶持。另一方面,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解决托管组织资金不足的难题。结合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等重点项目,涉农项目要优先在土地托管地块实施。国家农业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仓储建设用地等方面向土地托管领域倾斜,促進土地托管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当前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必然加大土地托管的服务成本,降低生产效率。适应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需求,要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和后期经营管理等问题,为土地托管及其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有效规避土地托管的潜在风险

由于农业容易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土地托管经营风险不容忽视,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等,就可能对土地托管组织带来灭顶之灾。因此,要建立防灾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制定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性农业保险政策,加大财政对粮食生产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拓宽农业保险业务范围,提高各类土地托管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引导托管组织将托管的土地全部加入农业保险,以减少和弥补自然风险给托管组织和农户双方带来的损失。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信号与系统理论在河南省粮食价格波动分析中的应用”(132400410314)的阶段性成果]

粮食生产现状 篇12

据镇江市农林局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

1.1 单产总体平衡

2009年玉米单产375 kg, 比2008年减产6 kg;豆类单产148 kg, 比2008年减产11 kg;薯类单产393.200 kg, 比2008年增加6.500 kg。

1.2面积略有减少

2009年玉米面积0.500万hm2, 比2008年减少0.070万hm2;豆类面积0.460万hm2, 比2008年减少0.032万hm2;薯类面积0.272万hm2, 比2008年减少0.042万hm2。

1.3 总产基本稳定

2009年玉米总产量为2.820万t, 比2008年减少0.410万t;豆类总产量为1.030万t, 比2008年减少0.150万t;薯类总产量为1.600万t, 比2008年减少0.200万t。

2 特种粮食技术应用现状

2.1 推广新措施

第一, 平衡施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 有机肥和无机肥合理搭配。玉米每667 m2施用氮、磷、钾肥分别为20、5、6 kg。第二, 因苗施肥。针对不同苗类长势, 看苗施肥。对于长势旺盛的苗类, 适当控制肥料用量, 准确控制肥料施用时期;对于长势不足的苗类, 适当增加肥料用量, 适当提前肥料施用时期。第三, 因地施肥。针对不同田块肥力不同, 分类施肥。土地肥沃的田块, 适当减少肥料用量;土地肥力不足的田块, 适当增加肥料用量。

2.2 推广新品种

特种粮食品种不断优化, 常规品种基本稳定, 新品种不断引进, 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和推广力度, 选择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稳产性优、产量性高、品质性佳的新品种。如句容市引进中豌6号、日本荞麦等, 丹徒引进徐薯系列等, 扬中引进了红花草等新品种, 在生产上进行一定范围的示范应用。

2.3 推广新技术

特种粮食生产技术逐步实现两个转变, 即由传统型生产向现代型生产转变, 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技术应用水平逐年得到提高。推广大豆免耕技术, 仅句容市就达0.140万hm2, 占大豆面积77.800%;推广甘薯双行垄作技术, 仅句容市推广面积达0.150万hm2, 占甘薯面积88.500%;推广玉米免耕和乳苗移栽地膜技术, 仅句容市推广面积分别达到0.210万hm2、0.030万hm2, 分别占玉米面积的81.600%、13.200%。

2.4 推广新模式

改变单一传统特种粮食生产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特种粮食薄地模式走向水田沃地模式, 由以往稻麦轮作模式转向稻—绿、稻—油、稻—蔬等模式。以扬中市为例, 在水稻成熟收割后不再种植小麦, 而是种植红花草、秧草作为绿肥或食品加工原料, 种植面积已扩大到0.067万hm2。以京口区为例, 在水稻成熟收割后不再种植小麦, 而是种植蚕豆作为绿肥或食品加工原料, 面积达33.330余hm2。

3 特种粮食生产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3.1 推进生产规模化

特种粮食生产的土地流转部分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私下流转, 流转双方多是亲戚、朋友, 流转规模较小, 很多是口头协议, 不进行正式登记, 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 缺乏严谨的履约依据, 缺乏长期的稳定性, 零散生产, 制约生产水平的提高。要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规范土地流转手续, 加强土地流转的协调, 将零星生产的田块连片成规模, 实行规模化种植, 充分发挥土地规模化优势。

3.2 推进生产设施化

大部分特种粮食生产中农事操作机械欠缺, 设施化水平不高, 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 与规模化种植的要求差距很大。一些配套水利设施薄弱, 灌排能力差, 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生产调控能力较弱, 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要加强生产配套基础设施, 注重推广农药机械、肥料机械、种植机械, 注重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整体推进, 适度规模, 发挥综合效益。

3.3 推进生产组织化

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思想左右, 特种粮食生产规模小, 农户零散种植, 未将农户统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产和销售, 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竞争力。要不断提高农户组织化水平, 把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土地合作社等, 坚持自愿、互惠、共享的原则, 提高农户特种粮食生产组织化水平。

3.4 推进生产市场化

上一篇:民族体育下一篇:龙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