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生产(精选8篇)
粮食安全生产 篇1
关注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
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世界性的粮食安全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但着眼大局和长远,要确保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做到“手中有粮”,还面临许多制约和挑战。农村土地撂荒情况严重,农民不安于耕的现象普遍,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粮食生产要素分散,粮食生产活力不够
我国长期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确保了国家粮食供给的基本自足。该项制度作为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但现实情况是,与这一基本制度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表现出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比如我县产粮大镇之一的洛口镇的灵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仅为8户,多数农户为分散经营的家庭小生产模式。这严重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大市场竞争,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二是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生产领域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表现在推广网络不完善、农技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利于粮食生产。表现在粮食流通体制存在问题,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仓储平衡困难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和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影响了农业资本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分散分割,难以实现优化组合、有效利用和规模效益,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活力。
2、粮食生产效益低下,粮食生产动力不足
粮食生产具体弱质性、低效性的特点,市场机制的趋利性和农民自身局限性决定农民不会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而是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干脆将土地撂荒从事非农产业来实现个人收益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不足。一是粮食生产成本高。受时下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也水涨船高,今年宁都化肥价格涨幅就在50%以上、农药价格整体水平上涨30%,雇用劳力成本也大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猛涨。据调查,种植一亩地粮食需生产成本达到700余元,而平均每亩粮食生产收益仅为846元左右,极大的扼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粮食生产收益不稳定。粮食生产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降低了农业综合抗灾能力,致使粮食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种粮收益也无从稳定保障。三是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生产净利润大幅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远不及务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导致农户水稻双季种植改单季、精耕细作变粗放管理、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将土地撂荒。比如我们在洛口镇灵村调研发现,种植经济作物玛萁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是种植粮食收益的30倍。四是粮补等惠农政策不尽科学。表现在:弥补市场机制缺失错位,扶持政策缺乏导向效应;补贴形式过于单一,资金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惠农政策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策之间缺乏互补效应,因此国家出台的粮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没有有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无法激发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3、粮食生产投入不高,粮食生产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们对粮食生产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集体和农户建设动力不够,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弱化了粮食生产实力。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建设落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降低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发生频繁,亩产量难以提高;抗灾设施不完备,无法充分抵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流失日益加剧。近10年来,我国耕地总面积从19.51亿亩降到18.27亿亩,净减少1.24亿亩。农民自身投资农业的意愿不强烈,来自农业自身的资金积累大量外流。由于进城务工收入高出种粮收入10~12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导致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据我们在洛口镇灵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耕地无法耕作,土地撂荒比例达到10%之多。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是粮食生产活力不够、动力不足、实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为此,本人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
要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一要激活土地要素。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激活了,粮食生产的活力就能不断迸发。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让农民从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二要激活人力要素。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生产才能获得持久、旺盛的活力。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宽渠道多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种粮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优化配臵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共享成果,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实现种粮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田头镇农户自发组建的宁都县田丰优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60多人,辐射带动种农1000多户,通过规模化经营、订单式生产,2008年发展制种面积5500亩,收购种子300多万斤,产值达900多万元。三要完善服务体系。要尽快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粮食生产经营服务组织,大力培育扶持农村经纪人队伍,为种粮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服务,实现粮食在生产、储运、加工、购销以及技术、资金、信息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经营,把千家万户的粮食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第二、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
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走好四步棋。一
是建立粮食补贴稳步增长制度。要继续稳定、逐步完善、不断强化现有粮食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尽快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粮食补贴制度。适当扩大粮食核心产区范围,拿出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的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鉴于粮食价格不能完全市场化,要加强和改善对粮价的宏观调控,推动形成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体现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科学合理的粮食价格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继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适当提高价格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价,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扩大粮食生产。三是增强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要建立粮食生产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路子,保护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帮助种粮农民防范灾害风险。四是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种粮收益低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核心产区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拉长粮食产业链,实现以销售促加工、以加工促收购、以收购促生产,提升粮食的附加值;完善龙头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有效抑制种粮成本的上升。
第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增强粮食生产实力,关键是建立健全各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加大财力投入。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20%~50%,发展中国家亦为10%~20%,而我国只有8%~11%。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升农业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供给保障能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引导金融业更好地服务粮食生产;建立和完善鼓励农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粮食生产。二是加大物力投入。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农田改造力度,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三是加大人力投入。积极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能人返乡投身农业生产,从事粮食生产和加工经营。四是加大科技投入。要用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用市场机制整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用政策扶持引导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推动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促进良种良法相配套,真正把专家的试验田“产量”变成农民的大田产量。
粮食安全生产 篇2
1 研究区域概况
内蒙古位于东经97°12′~126°04′, 北纬37°24′~53°23′之间, 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 居全国第三位, 人均土地面积5.33hm2,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85hm2) 。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具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春季多风沙、日照充足和气温日较差大等特点, 还带有季风气候, 受阴山、大兴安岭等山系影响, 东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全区大部分属高原地貌,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可划分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丘陵、阴山山地丘陵、鄂尔多斯高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6个区域, 其中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与滩地和沙地面积分别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的20.8%, 18.3%, 51.2%, 8.5%和0.6%, 东部草原辽阔, 西部沙漠广布。全区东西跨度大, 土地资源东西分异显著, 耕地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表现为:东部各盟市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 内蒙古的粮食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000年内蒙古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 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 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分析区内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粮食安全问题, 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3]。
2.1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变化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1) 1956年达到472.9万hm2; (2) 1961年达到503.1万hm2; (3) 1998年再一次达到503.1万hm2; (4) 2007年达到510.2万hm2。第一、二个波峰之间的时间特别短, 第二、三个波峰之间时间长, 经历27年, 呈先减后增态势, 1985年减到历史最低值。1951-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1951年为416.0万hm2, 2007年增加到510.2万hm2, 年均递增0.37%。“八.五”期间,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总播面积的相对比例都基本稳定。进入“九·五”以来, 特别是“十.五”期间, 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由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图1) 。其原因, 一是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和种粮效益较低的影响, 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 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是内蒙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000-2003年累计退耕还林还草63.6万hm2[4]。
2.2 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
2.2.1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波浪式变化, 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51年粮食总产量为176.8万t, 2007年增加到1811.1万t, 年均递增4.24%。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 主要影响因素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和自然灾害等。粮食总产量自1992年一直稳定在1000万t以上 (图2) , 内蒙古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与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性波动, 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500万t, 每年可向国家提供400—500万t商品粮, 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大省之一[4]。
2.2.2 粮食单产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单产有所增加, 且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只有个别年份因多种复合因素影响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1951年粮食单产为425.0kg/hm2, 2007年增加到3549.9kg/hm2, 年均递增3.86%。这57年中, 单产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4年 (1959-1962年) (图1)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粮食单产增加的因素主要是农业投入的增加。但是粮食单产的增加潜力有限, 根据投入递减效应, 当粮食单产达到一定水平时, 依靠增加农业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并保证粮食总产稳定的余地不大。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投入一直呈增加状态, 但粮食单产的增长趋势却越来越趋于缓和。
在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随着粮食单产的变化而变化, 在粮食播种面积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不断提高, 且其增长幅度大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幅度, 粮食总产量受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不大。以1998-2003年为例,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在此期间持续减少, 从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年均减少4.24%, 但粮食单产除在1999、2000和2001年相对较低外, 其他年份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从1998年的3131.4 kg/hm2增加到2003年的3358.9kg/hm2, 年均增长1.41%, 因此抵消了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图1、图2) 。
3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3.1 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内蒙古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薯类、高粱、谷子、莜麦、大豆和糜子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市场化的推进, 内蒙古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3) 。根据8种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将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划分为5种类型:玉米的迅速增加型, 薯类和大豆的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型, 小麦的先增加后减少、后又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 谷子、莜麦和糜子的先增加后减少型, 高粱的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5]。
3.2 主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各种粮食的种植面积变化:曲线的斜率大致可看作变化速率。
玉米既是人们重要的营养调剂食物, 今年来饲料玉米的需求量大幅攀升[6], 玉米的粮饲兼用性使其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59%增加到2007年的39.44%, 年均递增3.91%;小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15%增加到1992年的33.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1.13%;薯类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24%增加到2007年的12.20%, 年均增长1.52%;大豆的种植比例也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67%增加到2006年的19.71%, 但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谷子的种植比例持续减少,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7.67%, 减少到2007年的2.69%, 年均递减3.31%;莜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2.67%, 增加到1963年的14.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26%;高粱的种植比例呈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1.20%, 减少到1966年的0, 又增加到1983年的5.92%,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2.10%;糜子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3.58%, 减少到2007年的1.33%, 年均递减4.06%。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 近57年来内蒙古粮食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1) 粮食生产结构由多品种并重的格局逐步过渡为玉米单一型结构; (2) “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中, 小麦的生产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薯类和大豆呈缓慢增长趋势, 高粱、谷子和莜麦等的生产则基本让位于玉米。
4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变化分析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短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早在1974年11月, 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 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2002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罗马又举办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并通过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的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粮食短缺会造成全球粮食短缺, 使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等。可见, 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7]。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值的变化
本文选粮食自给率对内蒙古粮食安全进行评价, 在粮食安全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消费水平, 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不同。据测算, 目前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约为1110万t,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消费粮食总量年均以0.5%的速度递增[4]。
根据统计资料及相关研究结果[2,4], 并结合公式 (1) 和 (2) [8], 计算出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需求总量和粮食自给率 (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相对于总产量变化较为平缓, 且呈缓慢上升趋势, 粮食自给率的变化基本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一致,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总量、收入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 其中人口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粮食自给率 (或粮食贸易依存度) :国际上把一国的粮食自给率≥95% (粮食贸易依存度≤5%) 定为基本自给, 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90% (粮食贸易依存度≤10%) 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般认为, 我国粮食的自给率指标≥95%[9]。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自给率超过95%的年份有30个, 在60、70和80年代, 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进入90年代, 粮食自给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近年来, 在自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 粮食生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但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总量平衡有余, 供需结构差异较大[4]。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变化的区域差异
本文采用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来反映内蒙古1988-2007年各个盟市粮食安全变化的差异。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8]指的是某地区一段时期内其粮食安全变化相对于整个区域的变化,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区域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
Pa、Pb—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Qa、Qb—研究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根据公式 (3) 计算出内蒙古1988-2007年各盟市的粮食安全相对于全区粮食安全的变化差异;1988-2007年内蒙古粮食安全相对变化最大的是阿拉善盟, 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锡林郭勒盟最小 (图5) 。
4.3 内蒙古2007年粮食安全空间差异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为了能更好地区分粮食安全分布状况, 本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得出各个盟市2007年的粮食自给率 (表1) 。
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从图6可以看出, 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低于50%,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50%—95%之间;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95%-150%之间;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150%-200%之间;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高于200%。
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最低, 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7.8%, 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自给率低, 这两个地区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周边地区, 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乌兰察布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 但耕地质量不高, 粮食产量较低, 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粮食自给率略低于95%, 是自治区的重工业基地, 其中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首府, 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口迅速增加, 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周边地区, 这三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低, 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总产量也不高, 但人口最少, 因此粮食可自给自足;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重要的工农业发展基地, 粮食大量供应其他地区;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的耕地质量好, 受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影响小, 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安全相对于2007年全区的粮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5.1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分别为1956、1961、1998和2007年, 变化幅度虽不大, 但总体上仍呈增加趋势。粮食总产量、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4.24%, 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粮食单产年均递增3.86%, 这57年中, 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四年 (1959-1962年)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
5.2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并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摘要: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 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 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 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依据自然分类法,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关键词: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516—520.
[2]张耀华, 赵先贵, 张素娟, 等.内蒙古粮食和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 (4) :339—442.
[3]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198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郑广成.内蒙古粮食中长期供求关系及对策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5]何艳芬, 张柏, 刘志明.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4, 20 (2) :132—135.
[6]李粉婵.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量趋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 (1) :3—6.
[7]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 (1) :23—26.
[8]杨勇.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粮食安全与粮食价格 篇3
在我们看来,当前中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过度焦虑、恐慌是不必要的。但是,着眼长远,中国对粮食仍需忧患意识长存。把价格搞对,把激励搞对,既是治本之策,也是当务之急。
此轮粮价上涨发端于2006年9月,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陡然增速。在过去一年半内,全球主要粮食品种的名义价格上涨了一倍多甚至数倍,如今处于历史高位。对于其原因也多有共识,如全球流动性泛滥、生物能源产业推高粮食需求、气候异常、国际金融市场投机及美元贬值。国内粮价则相当稳定。目前,除玉米、大豆,国内面粉、大米价格与两年前相比,只是略有上涨;在有些地方,大米价格甚至同比略有下降。
中国迄今没有陷入这场国际粮食危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今年亦长势喜人,因而供给充足。二是粮食需求并无急剧增加。三是整个社会粮食库存充足。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有着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此外,得益于中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政府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大幅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政策。前不久,国务院又通过十项支农惠农新措施。
但也应当看到,要真正稳定粮价,根本出路在于保证粮食供求的良性循环。未来国际粮食市场短缺局面走势如何,当前价格是否已经见顶,专家们仍是仁智互见。世行行长佐立克日前称,食品价格上涨不是一个临时现象,直到2015年都很可能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应当承认,纵使本轮近50年来少有的粮食危机可以较快地撬动供给,粮价涨势趋缓、危机消除也会有个过程,长期挑战更是阴霾难除。将困难想足想透,方能在未来赢得主动。在此局势下,中国粮食供应主要立足国内,还是离不开市场的“无形之手”。
因此,当前通过抛售储备粮等平抑粮价虽有必要亦应适度,可根据市场供求对粮价适当提升,调整农民预期,使农民愿意种粮也愿意卖粮。这才是保证供给的根本之道。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与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愈发复杂。担心粮价上升可能助推通货膨胀,成为重要顾虑之一。其实,通胀本源在于巨额外汇储备导致的货币过剩,经年累月,大量的购买力集中在食品领域,导致相应价格上扬。既然粮价上涨并非通胀之源,而为通胀之果,过度顾虑粮价上涨推高通胀实无必要。
粮价上涨可能对城市低收入群体形成影响,也是一种担忧。不过,决策必须数害相权。依靠管制实现的“低价格”终难持久,而打乱供求之后若再出现价格反弹,对低收入者只会冲击更甚;在提升粮价的同时直补低收入者,当属可行的政策选择,但过多补贴可能增加货币供给,以此引致的通胀加剧亦当在政策权衡之列。
从根本上说,稳定价格、抑制通胀、促进发展、保障生活,以治标赢得时间后仍需治本之策。以大局论,适时改革汇率机制,消除巨额外汇储备导致的过剩流动性,才是战胜通胀的治本措施;而尽可能让粮食价格准确反映供需状况,为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提供准确、可靠的价格信号,亦是形成粮食供求良性循环的长远之策。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居民热量摄入的增加,中国的粮食需求会有所增加,而国内人均耕地、水资源等依旧在日益缩小。因此,除坚持已行之有效的惠农政策,还应学会利用国际国内市场,适时调剂余缺,并继续深化粮食购销体制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早日杜绝销区缺粮、产粮区“卖粮难”、“运输难”等不正常现象。眼下,还应整饬吏治,严惩虚报储备粮等贻害国计民生的行为。
粮食安全生产方案 篇4
案
单位名称:
粮食安全生产方案
粮食科安全工作在领导的重视下,在农场安全办的具体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本着“打牢基础”、“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的工作方针,围绕确保安全这个中心环节,着重从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抓起,从教育培训、重点防范和隐患整改入手,抓落实、抓效果,以此强化单位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各项专门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全系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营造了粮食行业安全发展环境。有效地保障了公司全年安全生产的顺利实现。
一、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
粮食科十分重视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始终站在抓安全就是抓稳定,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高度,把安全生产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调整充实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配备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负组织实施和综合管理监督责任;其他领导对各自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将安全生产责任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责任人,在全系统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使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有人过问,有人管理,有人负责。安全生产领导组每个季度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措施,认真加以落实。并结合粮食科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做到安全生产有分析、有措施、有布置、有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我们按照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认真搞好安全工作制度建设,把安全工作要求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安全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先后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议事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涵盖了安全生产的主要方面,但制度建立只是基础,关键在于执行。
三、认真抓好各项专项工作
(一)储粮安全工作
1、我们以国家和省粮食局开展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实现由传统储粮方式向现代储粮方式的转变。充分集聚和利用仓储优势,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无公害储粮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我们以安全储粮为中心,积极推行粮食仓储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以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严格执行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加强库存粮食日常监管,定期检查和分析库存粮情,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2、对存放的稻进行逐仓逐项检查。库区设有明显的防火、禁烟标识,各种应备的消防器械齐全、性能良好。线路排列有序,水泵房、配电房有专人负责使用,保卫工作24小时有人值班,做到不漏岗、不错位、责任明确、纪律严明。
3、加强和完善了库区储粮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为储粮的安全和保持良好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4、加大了资金的投入,确保仓房的改造,不断增强我库的储粮安全能力。
5、积极开展了科学储粮技术的探讨,完善和提高仓储技术的创新能力。
6、综合地采取科学储粮措施,不断地完善四项储粮新技术。
7、健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确保储粮管理符合“一符三专四落实”的管理要求,粮食出入库严格按照有关手续和规定,及时建卡立帐,做到数量准确、质量良好、储粮安全,我们先后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按中储粮管理的要求挂牌上墙,建立保管责任制,明确各环节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坚持每月量化管理的考评工作,坚持召开保管例会制度。
8、继续扩大美化库区环境。年初以来,全体职工自己动手,对库区内的边角地进行清理,平整土地,补种花草,增建一些小花坛。对绿化带进行整理修饰、造型。保持库区常年绿化、美化。
(三)消防安全工作
我们针对粮食部门的特点,对粮油存储库区、加工车间、营业场所进行消防安全重点监控。进一步加强了消防设施建设,配备了必要的灭火器材,完善了消防应急预案。在醒目位置悬挂了防火警示牌,落实了日常监管责任。对用电线路和设施进行更换,在仓房内统一使用防爆照明灯具,尽可能消除消防安全危险源。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粮食局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今年我们粮食科消防工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消防管理制度、消防设施管理办法、消防培训计划。重申了灭火器等操作使用方法以及消防栓的操作规程。做到了消防器材合理配置、安全可靠,保证消防标识清楚,消防通道通畅。并对职工集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进行了以防止火灾和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安全事故为重点的安全生产检查,对粮食储存设施设备、电气管线、职工集中居住区等敏感场所进行了重点排查,确保消防设备设施齐全完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2、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粮食科始终把安全生产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根据农场《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为促进我们粮食科的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单位采取召开职工大会增设警示牌、写标语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知识为内容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安全培训活动,坚持对新职工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以及对特种员工的专业安全培训。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粮食科的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四)安全工作管理责任书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确保完成全年的安全生产任务,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本目标管理责任书。
1、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的范围
(1)、安全生产工作包括:安全生产、防火、防盗等三方面内容。
(2)、库职工在本库区范围内以及外来人员、车辆进行的各种工作,均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的范围。
2、安全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指标
(1)、杜绝职工在工作中发生非正常伤亡事故。
(2)、杜绝发生失窃、火灾、爆炸、中毒、粮堆坍塌等事故。
(3)、加强财务资金管理。
(4)、工伤死亡率控制在0以内,重伤率控制在0以内。失窃、火灾、爆炸、中毒事故发生率控制在0以内。
(5)、在工作中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增强防火防盗等观念,利用班前班后的时间进行安全生产学习。加强对办公物品、保化用品及各种工作器材管理。
3、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粮食科制订的有关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各级专储粮管理制度。
(2)、加强对使用的各种电器用具、机械设备的检查和管理。每月对工作器材的安全情况再一次检查,确定不存在不安全因素后才使用,严禁使用不符合安全规定的各种器材用具。加强安全工作的防范措施,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物,关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
(3)、不得在办公室内和仓库周围15米内烤火取暖、煮食物,不得随意焚烧垃圾杂物。
(4)、库内有工人进行装卸、运输等作业时,加强对工人的管理,教育工人在作业中注意安全,不得违章作业,不乱动库内的物品和设施,并加以监督。
(5)、粮食储存期间保管员要严格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认真做好粮情检测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粮库领导汇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量化考评制度。
(6)、加强保卫人员交接班制度,认真检查库区内各种货物、办公室、仓库是否安全。
(7)、对库、财务科等重要部位要作重点巡逻监护,做好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处理。
(五)、建筑工地安全管理
1、建筑工地工程负责人全面承担施工现场的治安、安全责任,并与保卫处签定《治安、安全责任书》。
2、现场工人必须定期第月接受一次治安、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施工班组工人积极参加施工现场义务消防队伍,提高施工现场消防自救能力。
4、施工班组坚持防火安全班前活动天天进行,坚持焊接、油漆、防水等危险作业进行防火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5、电工、焊工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气焊切割作业,要有操作证和用火审批证,氧气瓶、乙炔瓶、和施焊三者之间安全距离不得小于10m。
6、氧气瓶要严防沾染油脂,乙炔发生器、液化石油气必须有防止回火的安全装置。
7、焊接作业等动火前,要清除附近易燃物,配备看火人员和灭火用具,电焊机外壳、焊钳与把线必须接零接地绝缘良好。
8、严格遵守施工用火审批制度,审批证仅当天有效,若变换动火地点,必须重新办理用火审批手续。
9、施工材料的存放、保管、使用必须符合防盗、防火要求。
10、易燃易爆物品,应专库储存,分类单独存放,保持通风,用火符合防火规定。
11、施工现场、宿舍等禁止吸烟,需要吸烟者应在指定专设有防火措施的吸烟室。
12、施工现场和宿舍生活区,未经防火负责人批准不得使用电热器具,使用灯泡不得大于60W,不得昼夜亮灯。
13、施工现场、宿舍等无电工证人员一律不准擅自架设电线、电缆和电器设备安装。
14、施工现场中各种危险设施、部位都必须设置防护设施和明显的警告标志。
(六)、粮食收购安全
在秋粮食收购期间,我们系统开展了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对收购现场、收购资金、设施设备、运输车辆的管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和治安事故。建立了严格的进、出库及使用登记制度。对驾驶员、电工、焊工等危险性较大的工种,坚持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杜绝安全隐患。建立健全车辆管理制度,驾驶员行车管理制度。定期、定点对车辆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了粮食科全年秋粮收购过程中无行车安全事故。
四、工作思路
我们将按照农场安全办的工作安排,进一步抓好全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继续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与业务工作同规划、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深入地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治理工作。要针对粮食行业的特点,加大对储粮安全、、防火安全、车辆安全的监管力度,适时开展各项安全检查。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
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的要求转化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打牢安全生产的工作基础,努力完成农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营造粮食科安全发展环境。
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小结 篇5
根据**市粮食局*粮【2011】79号“转发关于开展2011年**省粮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今年的秋季粮油普查工作,我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下属各库点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现将检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情况
经检查我县各粮食储存库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机构,相关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基本健全。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
经检查,各库点有专人抓粮食安全生产工作,**库签订了粮食安全生产责任书,中心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分管和库点负责人为粮食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
三、储粮安全情况
目前我县储粮粮温正常,粮情稳定,储粮处于安全储存状态,各库点能够严格执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管理办法和要求。
四、仓储设施设备和作业安全情况
我县粮食中心库仓储机械主要为**库点的粮食输送机,平时库领导也十分注意机械操作的安全,仓库熏蒸操作人员基本上能持证上岗。
五、储粮化学药剂安全情况
对于化学药剂的管理方面,我县粮食**库在**库点专门设有药剂室,**库实行统一采购、集中存放、专室储存、专人管理、双人双锁收发制度、药剂出入必须经库有关人员批准。并且做到每月检查库存情况,做好出入库管理。
六、消防和用电安全情况
我县各库点配备有灭火器,消防安全责任到人,对库区电线前几年已经进行了部分更新,用电相对比较安全。
七、防汛防台风工作落实情况
对于防汛防台风工作,我中心密切注意日常天气预报情况,经常指导各库点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
八、今次检查存在问题
(1)个别仓库残旧(如瓦房仓),储存条件有待改善;(2)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待提高;(3)对未完善管理的要进一步提高、整改。
九、整改意见
(1)要求我县各库点在2011年11月5日前整改完毕;(2)储备库负责人常提醒仓管员除必要的日常粮情检查外,还要时刻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层级落实安全责任人,仓储设施、熏蒸作业等必须严格遵守《粮油储藏技术规范》 的规定。定期对仓库使用的电器设备、消防器材等进行排查,及时维修和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及配件,保证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确保生产环境安全以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切实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 篇6
近期,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为了汲取事故教训,切实做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各地区、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强化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决防止和纠正作风漂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等问题,切实把粮食行业安全生产纳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调研,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强化措施,抓紧建立和完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体系,指导粮食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汲取教训,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近期发生的几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再次提醒我们,许多地区、单位和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工作走过场、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等问题。因此,各地区、各单位要以“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为契机,切实做好本地区、本单位所属粮食企业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粮展[2008]62号)精神,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对隐患排查治理结果负责。
三、突出重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当前,粮食行业安全生产防范的重点领域和环节是:粉尘和溶剂油爆炸事故、储粮化学药剂丢失、自燃事故、仓储区火灾事故、触电和设备伤人事故。各地区、各单位要结合隐患排查治理、储粮安全检查等活动,再次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检查,监督企业严格按规定条件和程序组织生产,杜绝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要严格按规定要求清理、储存、运输、处置储粮化学药剂储藏容器或包装物,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
粮食进出口与粮食安全 篇7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1974 年11 月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的《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和《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确定, 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起因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1983年4月,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的粮食安全新概念, 其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 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三项具体目标:①确保生产足够多的粮食;②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③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1996年《世界食物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中重新论述了食物安全的内涵, 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喜好时, 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
国内主流观点认为, 以FAO为代表的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虽然广为引用, 但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分析不能简单套用FAO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 研究者对“粮食安全”的涵义有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 完整的粮食安全概念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次。宏观层次的粮食安全可通过全球及整个国家的粮食获取能力来反映。其中, 全球粮食获取能力取决于全球的粮食生产总量, 而一个国家在特定年份的粮食获取能力则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粮食生产量、粮食储备量和食物净进口量 (包括国际粮食援助) 。微观层次的粮食安全反映在家庭和个人的粮食获取能力上。粮食安全的不同层次是互相联系的。一般地说, 宏观层次的粮食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微观层次的粮食安全。但是, 宏观粮食安全并不能保证全部居民家庭的粮食安全。微观层次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马九杰, 2001) 。
另一种观点认为, FAO的概念不能反映现代市场经济情况下“讲本图利”的基本思想, 不利于指导具体的实际工作, 有必要对其进行扬弃和创新。反映粮食安全的本质要求并比较实用的粮食安全概念应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与其生存和健康相适应的足够食品, 而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动态、有效平衡的政治经济活动 (吴志华, 2003) 。
由此可见, 国内的粮食安全观点强调在“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寻找有效的平衡点, 要求综合考察粮食体系中各种可能的隐患, 以合理的成本满足微观个体对粮食的需要。可控的粮食进出口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成本, 能促进更有效率地实现粮食安全。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现存的问题
1.粮食进出口稳定性差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年粮食进出口数据 (见表1) 发现, 我国粮食进出口量年际波动显著, 表明我国粮食贸易稳定性差。究其原因, 主要有二:一是主要进口粮食来源国过于集中, 粮食进口的可控性较弱。我国进口大豆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和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阿根廷, 进口小麦的来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 一旦发生出口国大幅减产或贸易摩擦等问题, 在粮食贸易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贸易量出现大幅波动, 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隐患。二是我国粮食市场机制比较落后。从内部因素来看, 粮食进出口主要受国内粮食供求状况、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 而我国粮食相比其他商品而言市场机制相对落后, 市场信息反映不充分, 使得粮食进出口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2.粮食进出口时滞性现象明显
从理论上讲, 粮食进出口应该起到调节国内粮食供需和平抑价格的作用, 当国内粮食供应紧张时增加粮食进口, 当国内粮食过剩时适当出口粮食。粮食进出口的时滞性表现为粮食净进出口方向相对于国内粮食产量增减变化情况出现时间上的滞后状况, 不但没有起到平衡国内粮食供求的作用, 反而起到了逆向调节的作用。[2]也就是说, 由于粮食进出口的时滞性, 在国内粮食增产的年份, 我国反而大量进口粮食, 而在国内粮食短缺、粮价上涨的年份, 我国会大量出口粮食。从表1可以看出, 从1990年到2006年, 只有6年的粮食净进出口方向与当年的粮食产量增减变化相协调, 其余10年的粮食净进出口方向与当年的粮食产量增减变化相冲突。比较显著的如1993年~1997年间, 1993年至1995年由于农民工进城潮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粮价上涨, 但我国粮食却是净出口;1995年到1996年粮食增产, 粮价开始下跌, 我国却大量进口粮食;到1997年粮食产量下降, 我国却又开始净出口粮食。近一轮如2002年~2005年, 2002年~2003年中国粮食处于净出口状态, 与此同时粮价开始上涨, 决策者开始担心粮食安全问题;2004年至2005年在国内粮食丰收的情况下我国又一次大量进口粮食。
发生粮食进出口时滞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我国粮食进出口计划的制定滞后于粮食供给周期, 计划的制定过于依据历史数据, 缺乏对未来粮食供求形势的理性判断。同时, 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我国的粮食进出口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 向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达进出口总量的计划, 然后由中国粮油进出口集团公司来执行。由于多个部门参与其中, 进出口计划从确定到执行间隔时间长, 出现了较显著的时滞性现象。
3.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有待改进
我国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在进口方面,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1997年以前我国主要进口小麦, 1995年和1996年分别占到进口粮食的56%和70%。1998年我国调整了进出口战略, 开始大量进口大豆, 到2005年和2006年大豆进口量分别为2659万吨和2827万吨, 占到当年粮食进口量的81%和89%,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而2006年小麦进口所占份额已下降到1.9%。事实上, 国际小麦市场供应量大, 成本低, 出口国多, 仍处于买方市场阶段, 适当地进口有助于缓解北方小麦产区的缺水情况。在出口方面, 我国主要的出口品种是玉米和大米, 1999年后我国实行玉米出口补贴政策, 玉米出口迅速增加, 每年均占粮食出口的50%以上。玉米是北方的主要农产品, 我国南方玉米作为饲料粮的需求很大, 但是又是其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 适当地进口有助于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具备比较优势的稻谷。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比较优势差异很大, 应根据自身优势, 结合国际市场供求状况, 合理改进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
三、制定合理的粮食进出口战略
1.实现贸易伙伴多元化, 建立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
在WTO规则框架内, 扩大和发展与世界所有粮食出口国的贸易往来, 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 是中国粮食贸易政策的出发点。但是, 也要经常考察进口粮食来源地的变化, 避免提供进口粮食的国家过于集中, 从而在国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主要粮食出口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他们的利益矛盾, 掌握粮食进口的主动权, 降低粮食进口成本, 增强国内粮食安全。另外, 要增加中长期粮食贸易的合同比例, 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不稳定性, 发展良好的贸易往来和合作关系。
2.改革粮食进出口管理体制
首先, 加强各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粮食的生产、贸易和储备管理部门之间必须要更顺畅地沟通和协调, 才能避免粮食进出口时滞性现象的频繁出现。如果了解中国国内粮食生产和储备形势的农业部、粮食局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粮食进出口信息, 中国粮油进出口集团公司等又不了解国内的生产、储备状况, 相关部门不能及时沟通信息, 甚至为了部门利益而制定互相矛盾的政策, 那么, 通过粮食进出口来平衡国内供求、平抑粮食价格、更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其次, 放开对大型粮商的粮食进出口经营权。可在对大型粮商进行有效风险监督的基础上, 在弹性计划范围内, 赋予大型粮商较完整的粮食进出口经营权, 使得这些企业能随时根据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对进出口计划进行调整。
3.对不同粮食品种实行差异化贸易策略
(1) 大米:
满足国内, 适当出口。大米在我国口粮消费中占的比重最高, 同时大米也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 在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米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多与我国一样, 地少人多, 以小规模生产为主,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从而我国大米具备了低成本的优势, 但我国大米的品质较低。纵观世界大米贸易市场, 其贸易量相对于其他品种来说比较小, 因而大米贸易首先必须强调满足国内供给, 以保障粮食安全, 然后进行适当的出口。我国大米的关键是品质差, 以后必须加大科研投入, 改良品种, 提高品质。
(2) 小麦:
适当进口。前面提到, 1997年以前我国曾大量进口小麦, 1998年开始随着优质小麦的发展我国大幅减少了小麦进口量, 2002年开始我国变成了小麦净出口国。小麦也是我国居民的主要口粮。目前, 世界小麦生产供给能力较强, 出口国多, 成本低, 不易形成卖方垄断。我国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北方, 适当进口一部分小麦调剂国内市场供需缺口, 有利于缓解北方部分小麦产区缺水的困难, 减慢地下水位下降的速率,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玉米:
南进北出。玉米是北方, 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品种, 产量很高, 相对丰裕, 供大于求。玉米主要的需求国是韩国、日本等, 距离东北地区很近, 具备运输成本上的优势, 东北地区可增加对这些国家玉米的出口。同时, 放开南方地区的玉米进口市场, 适当进口玉米, 以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
(4) 大豆:
注重稳定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与美国、巴西相比根本不具备比较优势, 因此目前大豆不应人为地设定自给比例。但进口量巨大, 来源国集中, 容易对大豆进口的稳定性造成冲击, 影响粮食安全。除与大豆出口国发展良好的贸易往来和中长期合作关系外, 我国可加强与南美洲地区的粮食生产合作, 鼓励国内企业购买、开发和租用其耕地, 建立国外粮食生产基地, 以提高大豆进口的稳定性。[3]
参考文献
[1]张苏平.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研究方法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13) .
[2]卢良恕, 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世界的粮食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篇8
近年来,我国政府由于重视农村和农业工作,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中国的粮食基本实现“紧张的平衡”,中国用世界上1/10的土地养活了1/4的人口。但是世界上的粮食形势就没那么乐观了,目前,全世界饥饿人口的数目越来越多。
国际粮价越涨越快,粮食形势严峻
近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攀升,并在一些国家引发粮食供应短缺,甚至动乱。国际粮价自2002年开始上涨,但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近日发表报告说,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去年初169天的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70天的需求。
关于粮价未来走势,世行强调,目前粮价居高不下并非一个短期现象,受全球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世行估计,今明两年粮价将继续攀升,国际大米价格今年将上涨55%。此后随着供求关系调整,粮价会有所回落,不过在2015年之前,粮价都将在2004年的价格水平之上。
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饥民8.15亿。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一个长期营养不良(即处于半饥饿状态),总数达到7.77亿。据统计,由于干旱、水灾、粮食储备减少和经济动荡等原因,在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莱索托、斯威士兰、莫桑比克等南部非洲6国中,大约有1280万人口处于饥饿的边缘;处于转型时期的欧洲约有950万人口达不到温饱状态,其中将近60%生活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四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大约有540万人口长期营养不良。
另据非官方统计,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原因,每四秒钟大约有一人死亡。每年1200万死亡的儿童中55%与营养不良有关。
粮食问题如此严峻,与天灾人祸有很大关系。比如,从1998年到2007年,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国家从28个上升到47个。另一方面,人为原因导致的灾害似乎更多。20世纪80年代,人类平均每年要面对5场战争,1999年到2007年,每年上升到11场。另外,由美国和欧洲推动的用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使农产品涨价,如去年玉米价格上涨了一倍,给经济有局限的国家反对饥饿带来严重的后果。
从自然灾害方面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和土地荒漠化正越来越严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8%,并正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而人均可耕种面积已从1970年的0.38公顷降低到2004年的0.20公顷,到2050年将可能降低至0.15公顷。
与此同时,世界人口正在快速增加。1998年,全世界有57.7亿人口,到2006年底,达到了64.6亿,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可能达到90亿。但世界粮食总产量却一直在18亿到20亿吨之间徘徊。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造成粮食供给难以满足消费的需求,造成大批饥民的出现,而缺粮最严重的国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长速度快的国家。
粮食问题的出路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粮食缺乏。粮食问题该如何解决?美国的一些科学家认为,除了立即停止用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外,为了战胜世界性的饥荒,富裕国家必须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基因改良粮食作物的研究,同时必须打破技术垄断,向穷国的农民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在一份由7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撰写的报告中,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基因改良农作物对于解决世界性的饥荒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皇家科学院副院长希普认为,要实现不增加耕地面积又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另辟蹊径,提高粮食的亩产单产量。他介绍说,科学家通过将一种作物的基因移植到另一种作物中,可以形成基因改良或是转基因作物。这种改良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维他命含量更高,抗旱能力更强。
一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研究报告认为,为推广高科技作物,发达国家必须要在政策和行动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放宽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限制。而政府部门应该向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提供更多的改良品种,如玉米、小麦、甘薯、马铃薯等。这份报告反映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共同愿望。
现在,世界上种植着约7400万公顷的基因改良作物,其中大部分在美国,掌握了这一技术的其它国家还有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但是这个技术在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却遇到了难题,尤其是在欧洲。出于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疯牛病的恐惧,英国对这一技术的安全性感到怀疑。出于对其安全性的考虑,欧盟已推迟了对进口基因改良食品的许可证发放时间。
但是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关于消费者是否应认可和是否应进口这种食品的争论了,由于欧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它的举动将对这种改良作物的全球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泰国近来就已拒绝种植这种大米,原因就是担心不能出口。
但是,无论如何,转基因作物是不可阻挡的,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已经说明了一切。
中国的粮食消费与粮食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天,中国的普通百姓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自家餐桌的变化。无论你身在都市,还是远居乡间,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您品味出: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
新中国成立时,连年的战乱、田园荒废、民不聊生,农业生产力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连清朝中叶的水平都不如。资料显示1949年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产量只有209公斤,远低于36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作为执政党,解决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吃饭问题成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使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仅仅几年时间,我国的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就增长了近50%。中国人不再是饥寒交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和粮食问题当作国民经济的基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一系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措施,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粮食产量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3亿吨到4亿吨再到5亿吨的三大跨越,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三倍多,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也达到420
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的肉类、水产品、水果的总量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了28倍、94倍和29倍,中国人迎来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如今,粮票、油票、肉蛋票早已成为收藏品,白菜萝卜也失去了当家菜的地位,山里人的口粮从地瓜、苞谷换成了细米白面,就连雪域高原和塞北边疆也能吃到名贵的海鲜。
统计显示,去年一年我们人均吃主食用去了206公斤粮食,比10年前下降了44公斤,但是肉、蛋和水产品等优质副食品的消费量却分别增加了19.4%、76.8%和55.1%。折合成国际通用的营养评价指标,我们一日三餐人均摄入的能量是2387千卡,蛋白质70.5克,脂肪54.7克,已基本达到营养专家提出的理想膳食标准。
尽管如此,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尚存。首先,中国在粮食领域未能实现彻底的自给自足。相比小麦、稻米至少95%的自给率,30%的大豆自给率足以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尤其是,在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出口的今天,大豆自给率的偏低很可能进一步危及中国的粮食安全。事实上,近期中国国内食用油价格的跃升便是国际大豆价格猛涨传导至国内所致。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主要大豆出口国的贸易保护将对中国国内食用油的产量形成巨大威胁。考虑到食用油需求的稳中有升,其进一步涨价的动力不可低估。豆价上涨不仅会波及国内的食用油产业,也容易唤起中国农户种植更多大豆的积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豆覆盖,小麦、稻米等粮作物的产量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国内粮食供需的平衡也将相应趋紧。
其次,随着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中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生物燃料产能扩张的严重困扰。仅仅两年前,国际油价尚未突破每桶40美元,如今却超过了125美元。
放眼全球,面对疯狂的油价,投产更多经济实惠的生物燃料以替代传统能源的行动日盛。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作为生物燃料的一个重要类别,生物乙醇所需的粮作物即玉米被广泛而又无度地种植。这就使得全球半数以上人口作为主食的大米不仅在产量上受到了压缩,就连种植面积也开始遭遇蚕食。因此,油价疯了。米价自然要跟“疯”不止——去年9月,国际米价不过330美元/吨,今年以来,这一价格却跃升为1000美元/吨,且动力依然十分强劲。
不仅如此,高油价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还会在第一时间内传导至国内的化肥、塑料薄膜等上游生产企业。尽管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的现象仍在延续,但是,对于生产化肥、塑料薄膜的企业而言,政府的补贴已然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