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粮食安全(精选8篇)
地方粮食安全 篇1
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确保地方粮食安全
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国务院批准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是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粮食法》的草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三个始终”是我们做好粮食工作的根本。可见,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性。
一、我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历程及现状
1998年,按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的部署,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格实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和“四分开、一完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主业和辅业的分离,将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备以外的业务和人员纳于市场经济的范畴,我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1997年底的85户减少到2004年的56户。
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标志着国家更加深入地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按照国务院、四川省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宜宾开始逐步放开粮食市场,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转换粮食企业经营机制,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全市国有粮食企业由56户减少到了14户,粮食企业职工通过三个“三分之一”(粮食风险基金、地方政府改制基金和企业出售资产自筹)的方式,百分之百置换和解除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身份和劳动关系。职工人数由1997年底的11764人,通过减员分流、置换身份,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解除原国企粮食职工身份及劳动关系任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分流的粮食职工全部纳入了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新组建的国有粮食企业14户和帮助新组建的骨干民营粮食企业46户尽快开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但由于国有粮食企业经营规模小,特别是区县粮食企业,几乎都是粗放的经营模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给企业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
二、明晰产权,兼并重组,做强做大粮食企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局加大了对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工作力度,率先在全省范围对原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公司制改造,通过地方政府授权,明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为国有粮食企业出资人代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粮食部门利益。在2005、2006年分别对全市有着骨干支撑作用的市属宜宾黄桷庄国家粮食储备库和江北国家粮食储备库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组建了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属两个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收入从2004年的5000万元提升到了2009年的2.5亿元,宜宾黄桷庄集团有限公司的利润从改制前的5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200万元。期间,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分别争创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进入2010年,根据国家粮食局提出切实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局进一步加快了企业兼并重组的改革步伐。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将市属国有粮食企业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进行兼并重组,注销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授权重组和国有资产划转,组建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真正把集团公司做强做大,以带动地方粮食经济的发展。重组后集团公司资产总值可达到5亿元,5年内集团公司年购销总量将达到20万吨,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年税利超过1000万元。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将承担中央、省、市级储备粮油的管理和轮换工作;保障军队、水库移民、灾民等政策性粮食供应;承担政府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任务,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成为确保我市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统筹兼顾,规范运作,改革创新,平稳推进,于2011年4月20日圆满地完成了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宜宾江北国家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的兼并重组工作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给今后的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打下牢实的基础,全面实施了总投资5000万元的粮油加工产业园区(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250万元的年产6万吨小麦面粉加工项目现已竣工投产,该面粉厂是目前川南地区工艺设备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的面粉厂,投产以来产品供不应求,销售网络已辐射到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了年产1.5万吨油脂加工厂和年产3万吨精米加工厂项目的技改;投资500万元对油罐设施进行改扩建,已建成5000吨的存储规模,现已存储省市级储备油4000吨。最近,又成功申报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4.5万吨精米加工厂和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物流园
区项目,已通过市上专家组初审,现已作为我市农业开发项目报省。随着项目的投资建设,壮大了全市粮食流通产业,促进了粮油品牌战略的实施。“竹海雪”、“江之缘”、“兴穗”等一批宜宾粮油品牌已逐渐占领本地市场,并已销往重庆、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三、我市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推进现代粮食企业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国有粮食企业因有政府政策支持为依托,有优良的仓储条件,有业务熟娴的职工队伍,在构建现代农业制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龙头优势。一是企业要与职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职工重新竞聘上岗,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实行绩效挂钩的激励分配办法。二是要健全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夯实储备主业,拓展多元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实行集团化运作模式。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必须是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势项目、主打品牌、产业园区等六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实行集团化运作。一是建设粮食产业园区。粮食产业园区是集粮食收购、仓储、检验、加工、批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产业集群,是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平台。要打破行业、地域限制,吸纳多种所有制粮食经营主体入驻。园区内部运行机制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也可以是以经营为纽带的半紧密型合作。二是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主动采取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等不同类型的联合方式,组建成起点高、竞争力和带动力强、效益好的企业,担当起粮食产业化龙头的重任。三是发展优质粮食种植基地。鼓励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按照“公司
+中介+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组织农户进行连片规模种植,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四是建立粮食专业合作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订单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粮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粮食部门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和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优势,创新体制机制,调整农企关系,积极领办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协会,引导农民与市场实现有效对接。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谋求更大发展。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通过重组、兼并、公司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国有粮食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培育和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经营主体,培植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运输、销售、贸易等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粮食企业集团。对规模较小、效益较差的小型粮食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优化。
地方粮食安全 篇2
一、德州市属国有粮食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 德州市属国有粮食企业共有4家, 分别是德城粮食收储中心、德州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德州市第五粮库和德州鹏达粮食物流有限公司, 均为仓储与贸易结合型企业。近年来, 4家企业立足各自实际, 积极履行“抓收购、保供应、管库存”首要职责, 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经营管理创新, 经营管理各具特色,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 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1.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市属4家国有粮食企业拥有总仓容268164吨。按建设年代划分:1974年以前建设的3068吨, 1974年~1998年之间建设的31295吨, 1998年之后建设的233801吨。按单位分布看:德城粮食收储中心仓容为50291吨, 市购销储运公司为104471吨, 市第五粮库为63276吨, 市鹏达物流公司为50126吨。
德州市是产粮大市,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全市区域骨干库点, 承担着吸纳县市及基层收纳库点所收购粮源、储存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任务, 储粮数量大、设施使用率较高。但由于粮食经营属微利经营, 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投入相对不足, 仓房、配套机械设备配备老化或不足问题也较为突出。如德城收储中心的基层粮站, 有3068吨是1974年之间建造的, 基本丧失储粮功能, 严重制约着企业正常经营。
2013年, 国家启动“粮安工程”建设, 德城粮食收储中心作为全省首批危仓老库改造试点单位, 对4个库点的46口仓进行了维修改造, 涉及仓容2.26万吨, 投资总额320.99万元, 通过改造, 2464吨仓容恢复仓储功能, 储粮三项储粮技术、配套机械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安装到位。2014年, 市属购储公司、第五粮库、鹏达物流3家企业也纳入粮安工程建设计划, 对粮食仓储设施、收购设备等进行了维护更新。同时, 全市智慧粮食云平台项目和粮库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也率先在市属国有单位启动建设。第五粮库作为智慧粮食云平台建设的示范企业, 完成了数字粮库业务管理系统, 使门卫、取样、质检、过磅、出入仓、财务结算等多个环节, 通过IC实现业务的一卡通闭环管理, 并实现了与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的无缝融合。市购销储运公司启动粮仓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绿色低温储粮实现全覆盖。鹏达粮食物流公司通过实施资产并购, 新增41000吨仓容, 为企业扩大经营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粮安工程建设项目的相继完工,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 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在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利用, 为企业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
2.经营业务总体活跃, 经济效益大幅攀升。按照市粮食局党委“四五六”工作思路, 各企业牢固树立市场理念, 以创新经营提高效益为核心, 找准抓创新、搞突破的结合点, 坚持“采取直接收购与委托收购相结合、固定收购与流动收购相结合、市内收购与外地采购相结合、适度储存与即购即销相结合”, 创新收购方式, 拓宽收购渠道, 延伸收购范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增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粮食收购稳中有升, 粮食经营活跃稳健。2014年, 市属4家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48.52万吨, 同比增加12.25万吨, 完成销售收入122723.49万元, 同比增长30.6%, 其中累计收购小麦11.45万吨, 同比增加3.82万吨, 收购玉米36.57万吨, 同比增加8.34万吨。德城粮食收储中心充分发挥基层粮站地处粮源腹地的优势, 采取多种方式抓粮源, 2015年1月~4月份, 完成粮油经营量1.44万吨, 同比增长35%;市购储公司围绕发挥优势搞创新, 立足购销基地、信息网络、营销人才、铁路中转四大优势, 牢固树立效益意识, 努力提高经营质量, 2015年1月~4月份, 完成粮油经营量2.96万吨, 同比增长60%;市第五粮库与大集团、大公司开展合作经营, 进行代购代储代销, 同时坚持期现货结合, 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 2015年1月~4月份, 完成粮油经营量37万吨, 同比增长41%;鹏达粮食物流一手抓粮源, 一手托市场, 积极拓展营销基地, 2015年1月~4月份, 企业完成经营量1.87万吨, 同比增长48%。各企业成功抓住了收购这一关键环节, 拉动了企业整体经营的发展, 提高了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发展经济基础逐步厚实。
3.科学管理逐步上路, 民主决策渐成气候。一是从管理体制上看, 市粮食局进行简政放权的自我改革全面快速。一方面, 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 保障企业放手抓业务, 抓发展。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科学实际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企业资产、人员特点建立简便、实用的考核办法, 通过考核, 考出了正气, 评出了干劲, 形成了浓厚发展氛围。二是从企业内部运行看,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更加注重强化管理,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靠制度规范经营、靠机制增强活力已经成为各企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此外, 各企业围绕分配机制积极进行研究, 正在探索建立职工收入与职工能力、绩效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企业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标。三是从企业经营理念看, 各企业的效益挂念更为突出, 结合粮安工程实施, 对各自的资产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对企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进行了调整完善, 实现所有资源向生产经营倾斜, 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干事氛围更为浓厚, 发展合力日趋显现。去年以来, 市属各国有企业班子成员与市粮食局同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企业班子作风建设得到空前的加强。市粮食局在市直粮食系统扎实开展了“我是粮食人, 共筑粮安梦”主题活动, 相继举办了市直粮食系统摄影书画展、拔河比赛和篮球比赛等系列活动。各企业也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关系和谐型企业创建活动, 妥善处理群众上访和市民热线诉求, 不回避矛盾, 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 克服困难, 依法解决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 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和谐, 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市第五粮库、鹏达物流公司荣获全市劳动关系和谐型企业和职代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粮食体制的改革, 中央和省粮食储备体系的不断扩张, 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断萎缩, 现存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既没有政策性储备粮作为固定收入, 保障企业基本开支;也没有粮食收购流动资金的保障, 不但贷款难, 而且融资成本高。近几年来, 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 企业管理费用逐年增加, 而粮食经营又属于微利行业, 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经营量来弥补经营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大的经营量带来更大的资金需求, 伴随而来的是财务成本的节节攀升, 挤压了本来就不高的利润空间。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保生存已困难重重, 发展壮大的难度就更大。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
1.经营流动资金紧张。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粮食行业政策性银行, 融资成本低, 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保障粮食收购资金的正常供应, 减少粮食行业资金成本的压力, 更好地发挥其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但由于受体制机制和风险偏好的限制, 主要业务偏好于政策性资金供应, 对购销贷款发放不积极。[1]以德州鹏达粮食物流公司来看, 近5年来, 除现存的地方储备油在政策性银行贷款外, 经营上没有得到农业发展银行贷款, 靠资产抵押从商业银行贷款。由于企业房屋建造年限长, 评估值低, 限制了贷款额度, 并且贷款利息高, 使本来就很微薄的经营毛利绝大部分支付了利息。
2.企业经营保持低利润空间成为新常态。由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市场需求的低迷, 以及国内外粮食价格的极不平衡状态, 导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大大降低, 经营风险不断提高, 尤其是对没有储备粮和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企业来讲, 保生存、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2]
3.企业长远发展空间较狭小。作为德州市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又处于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城市, 经营规模本应再大一些, 但是现状一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发展。从物流环节讲, 散粮运输能有效降低成本减少损耗, 可铁路散粮运输一直没有实现, 限制了粮食物流企业的发展;从收购环节讲, 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无法更深入地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当中去, 致使收购环节受到挤压;从销售环节讲,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诚信度、履约率高, 粮食质量把控严格, 受到用粮企业的普遍好评,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粮食收储量无法有效放大, 影响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作为粮食购销企业如果不能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延长产业链条, 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粮食购销企业几乎将无生存空间。[3]
三、对策建议
1.政策性银行应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业务并改善信贷服务。一是2012年11月, 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建议政策性银行面对现实, 强化调研, 对企业资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进行周密调查, 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前提下, 对资产质量好、收储业务开展好、综合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落实信贷政策。二是农发行应取消“双结零”政策。该政策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贷资金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全部还清结零, 这于实际业务操作存有显著矛盾。首先与政府下达的最低库存量矛盾, 国家省市政府都出台了关于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具体标准的相关文件规定, 要求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粮食库存达到一定的标准数量。其次与实际经营存在矛盾。粮食价格行情无法预知, 也不是一直处于上涨期, 根据粮食市场供需状况, 有一定的变化行情, 所以规定时限内全部归还贷款, 对于企业来说难度较大。实际经营中企业为双结零保信誉, 粮食没卖出不得不从商业银行高息贷款甚至借高利贷。三是取消保证金制度, 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 执行的是基准利率, 但要扣除10%的保证金, 加上监管成本, 综合计算利率与其他银行相差不大, 这就失去了政策性银行支持“三农”的宗旨。
2.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粮食的规模化生产日趋明显, 在这种形式下, 土地经营者只是解决了“产”的问题, 粮食收下来怎么办?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显然种地者不可能大规模建库, 流动资金也不可能承受, 而且安全储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议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 制定信贷、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主动承接粮食产后业务, 主动掌握粮源, 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越来越明确。
3.制定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议加大对各交易所的监管力度, 促进交易资源的合理布局, 完善交割、交易网络, 提高农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的比例, 充分发挥其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产销对接、第三方物流等供需平台作用的发挥,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4.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建议加大通过铁路推进散粮运输的支持力度, 从而降低粮食铁路运输成本, 同时扶持物流节点承担企业配套相关装卸设施, 支持粮食流通、贸易、加工企业降低成本、节约损耗、做大做强。
5.充分利用好粮食风险基金的杠杆作用。国家应在粮食风险基金基数上向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地区倾斜, 有关部门在粮食风险基金结余分配中应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国有粮食物流企业倾斜, 扶持其完善基础设施、配置粮油储运设备, 配套信息、现代储粮技术等设施,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德州市国有粮食企业基本情况, 认为这些年来随着粮食体制的改革, 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体系不断扩张, 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断萎缩, 保生存困难重重, 发展壮大的难度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营流动资金紧张, 企业经营保持低利润空间成为新常态, 企业长远发展空间较狭小。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政策性银行应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业务并改善信贷服务;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充分利用好粮食风险基金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伍文安.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谈[J].粮食问题研究, 2014, (4) .
[2]武道乾, 张延龙.走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难”困局的样本假设[J].中国粮食经济, 2014, (1) .
地方粮食安全 篇3
一、优化储备布局,增强省级调控能力
近年来,湖北省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工作,全面落实了国家新增湖北省17亿斤地方储备粮计划,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各级粮食部门对所属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政策,不管具体经营。针对原有省级储备规模偏小、省属储备企业实际承储量不到全省总规模的十分之一,省级调控能力较弱、不利于统一监管的状况,我们明确提出了“两主导一集中”工作思路,即:地方储备粮中省级储备粮为主导、省级储备粮中省属储备企业为主导,原粮储备适度向主产区集中。结合落实新增储备计划,着力优化地方储备粮布局。支持省局管理的省储备粮油管理公司重组整合了5家市县储备库,直属库达到8家,总仓容15亿斤,罐容3万吨,承储省级储备粮达到9.6亿斤,储备油2万吨。同时,统筹口粮供应和粮油产业发展,推动原粮储备向主产区适度集中,支持就地加工转化,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目前省级储备规模占全省总规模的57%,省储备管理公司承储规模占省级储备的68%,主产区储备规模占全省总规模的86%,省级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二、建立动态储备,实行承储主体多元化
针对地方储备粮承储主体单一、经营管理机制僵化问题,我们把原粮储备与成品粮储备、搞活储备经营与支持粮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破国有储备企业垄断储备粮经营局面,在原有省级储备中安排5亿斤商业储备,择优委托给19家民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平时参与企业加工周转,特殊情况下可投入应急供应。2015年在落实国家新增湖北省17亿斤地方储备规模中,再安排省级商业储备5亿斤,使商业储备规模增加到10亿斤,通过公开竞争办法委托给民营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承储。农发行提供政策性贷款,省财政全额贴息并给予每斤每年2分钱保管费用补贴。同时,我们正在筹建1.3亿元规模的省级商业储备风险金,由承储企业自愿出资、统一管理、风险共担,确保商业储备粮安全。建立商业储备相当于每年给所有承储企业提供了15亿元左右的无息贷款。在当前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形势下,既支持了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又促进了储备粮承储主体多元化。通过几年持续支持,湖北省一批省级商业储备粮承储企业已发展成为省委、省政府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中排名靠前的重点企业。
三、创新储备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几年来,受粮食购销价格、国内外价格严重倒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粮食市场持续低迷,地方储备粮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主动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一是坚持地方储备粮所有权、动用权、监管权不变前提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推进粮食储备企业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储备粮就地轮换加工和转化增值,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轮换经营风险。目前,全省有21家承储企业积极同加工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储备”,实现了储备企业与加工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有近60家市县级储备企业实行多元结合模式,放大了储备粮的市场效应,降低了经营风险。二是针对湖北省粮食品种结构变化、优质稻比例达到80%以上的实际,组织开展优质稻储存试验,缩短优质稻储备粮的轮换周期,促进粮食保值增值。三是保持地方储备结构相对稳定前提下,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积极探索“以销定储”新模式,适当增加小麦、优质稻等适销对路的品种,促进储备粮轮换销售,降低轮换价差损失。通过推动储备企业与加工企业合作,储存优质粮,一年一轮换,由加工企业按锁定的价格进行新陈置换,加工企业获得了稳定粮源,节省了收购贷款利息;储备企业规避了轮换亏损风险,达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通过全面推进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创新,2014年以来全省地方储备轮换减少亏损1亿元以上,遏制了普遍亏损局面,保证了地方储备粮的正常轮换和可持续发展。
四、引入外部监督,进一步强化监管效力
为克服粮食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去年初,我们主动引入外部监督,会同省财政厅、省农发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地方储备粮联合监管的意见》,建立了地方储备粮联合监管制度。每年联合组织地方储备粮库存检查,在2014年选择2家储备企业开展审计试点基础上,2015年配合省审计厅开展了全省地方储备粮全面审计。审计报告在肯定湖北省地方储备粮总体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针对审计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全面汇总梳理,共梳理出6大类17小类115个问题。组织局监督检查处对粮食系统7起重点案件进行协调查处,局监察室对局直企业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查处,分清责任,问责追责。全省共查处地方储备粮管理违纪违规案件18起,问责追责76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7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8人;局机关及直属单位8名副处级以上干部被问责,3人被移送司法机关;3起典型案例全省予以通报,在全省粮食行业引起强烈震动和有效震慑。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储备粮管理法规制度,把好的成功做法用规章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先后提请省政府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了《湖北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厅、省农发行、省审计厅等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市县储备粮油管理创新的意见》、《湖北省省级商业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规定,初步形成了地方储备粮的制度体系。2015年,结合审计发现问题,对近几年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查找堵塞制度漏洞,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推动地方储备粮管理逐步走上法治轨道。
五、推动科技应用,促进储备管理现代化
着眼地方储备粮管理现代化,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兴粮战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推动管理方式转变提升。在“危仓老库”改造和粮库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粮库“四合一”新技术;扎实推进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将省级储备粮承储企业全部纳入试点范围,粮食产量第一的襄阳市为全覆盖试点市;从2015年开始,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对市县中心粮库和收纳库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不同仓容规模的粮库信息化建设标准,已启动对全省14个1亿斤以上仓容的中心储备库信息化建设。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省级粮食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省联网和实时监控;建立2000万元省级科技人才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建立领军人才工作室。与武汉轻工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等行业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粮食企业培养信息化和仓储、检验人才。委托高校举办的粮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已经结业,“单独招生,定向委培”的普通大学学历班将于2016年招生开班。地方储备粮企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地方粮食安全 篇4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沿海,辖个乡镇,人口,耕地面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粮食消费人口逐年增加,粮食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为全面掌握粮食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保障地方粮食安全,按照省粮食经济学会和粮食行业协会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搞好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县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的基础比较脆弱。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二、“十一五”以来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基本情况及主要经验做法。
“十一五”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我县粮价也始终处在波动之中。面对新的供需形势,坚决
1执行上级部门关于做好粮油供应工作、稳定粮食价格的指示,从保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的大局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了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一是落实了粮食安全保障措施。制定了《无棣县粮食应急预案》和《无棣县粮食应急保障实施方案》,完善了粮食应急采购、加工、供应和储备系统。对已确定的1家粮食应急采购单位,2家加工单位,1家储备单位定期进行检查,明确采购、加工、供应、储备义务和职责,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拿得出、调得动、用得上,满足市场需求,维护市场稳定。
二是落实了粮食经营者最低库存。对粮食经营者核定最低库存,使粮食经营者经常保持一定量的合理库存,以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防止在粮食市场紧张时出现囤积居奇,促使粮食经营者在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积极入县收购,增加社会存粮,提高粮食安全系数。
三是进一步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十一五”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储备粮体系建设,2009年建立县级地方储备粮2500吨。针对地方储备仓房老化问题,对部分仓房进行了改建新建,新增仓容3000吨。
三、当前粮食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的产量与消费量的变化情况
2006年,全县总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万,县城人
口;耕地总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小麦总产万吨;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公斤。
2010年,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城县人口万人;耕地面积5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小麦总产万吨,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公斤。
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间总人口增加万人,增幅;耕地减少万亩,减幅;城乡人均占有粮食减少公斤,减幅。出现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总产减少、人均占有粮食减少的趋势,我县粮食供需呈紧平衡状态。
(二)社会粮食库存减少,保障供给能力较弱
2005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成之后,我县仅建立了2500吨的地方储备粮小麦库存,没有达到产区存粮能够满足三个月的消费要求,保障供给能力较弱。同时农户存粮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转向非农业产业较快,农村居住条件改善,自留口粮观念淡化,收购价格政策优惠,粮食逐渐趋向商品化,农民边卖自产粮,边买自用粮。农民留粮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势,势必增加商品粮的供给压力。一旦粮食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形,粮食保障供给能力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
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国有粮食收储有限责任公司仅负责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和执行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退出粮食购销业务,现有2500吨县级地方储备,仓容4500吨。对纳入管
理的粮食购销、加工、转化用粮企业,落实最低库存规定,保障地方粮食安全。
各类粮食多元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灵活优势,其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保障当地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力量。它们与粮食主产区建立了稳固的原粮和成品粮购销关系,为维持无棣县需求粮源的不断供给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影响粮食供给安全的大背景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供给紧张的状况得到缓和。就无棣县粮食供给安全和风险来说,本地产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万吨左右。今后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挤占大量农用,要恢复到以前的粮食种植面积几乎没有可能。粮农家庭存粮逐年减少,粮食消费人口逐年增加。就全国大背景来看,粮食产区与销区分布不均衡,我县地方储备规模及周转仓容不足,这一状况如遇粮食市场波动,对稳定粮价,保障粮食安全存在困难。所以,保障我县粮食供给安全的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
2、粮食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基本形成了以多元粮食经营主体为主的市场调节体系。但是,现阶段多元粮食经营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个体利益驱动明显等缺陷,很难发展成为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或大型集团。粮食供过
于求时,经营者心态谨慎,能做则做,做不了就歇业,粮源边进边出,库存不稳定;粮食供不应求时,则会采取多进少出,待价而售,甚至囤积库存,对稳定供求和市场粮价带来负面影响,这表明目前形成的以多元经营主体为主的粮食市场流通体系还难以稳定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
四、保障粮食供需平衡的对策、建议
(一)认真落实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稳定无棣本地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要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要切实控制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和速度,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只要耕地资源不减少,粮食生产就有保障,三是要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稳定的粮食收购政策,落实国家会弄政策,真正使农民增产、增收、增效,从而形成良性的农业循环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地方储备粮建设。粮食储备主要是用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严重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情况。因此,应加大地方储备粮建设力度,改变我县地方储备粮规模过小,仓容不足的问题,保障地方粮食安全。
(三)培育粮食市场体系,增强市场调节和配置粮食资源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资源主要由市场合理配置。首先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多元粮食经营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粮食流通环境,不断增加市场粮食流量,提高市场调节能力。其次要重视政
地方粮食安全 篇5
中国粮食全面进入“净进口”时代,小麦、玉米、大米三大农作物今年始终保持净进口态势。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业内专家表示,持续增长的进口增速,将让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三大农作物进口不断创新高
中国粮食进口去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此外,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而事实上,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9连增,达到58957万吨(合计589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2%。这显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与此同时,肉类产品进口增长同样迅速。如猪肉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
内外价差导致粮食进口激增
“内外价差是导致粮食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部分进口农作物的价格低于国内产品价格,同时由于相关的关税过低,没能起到保护国内农产品的作用,因此造成大量的进口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
综合专业内观点,需求增长驱动了大宗农产品净进口值的增加,但是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利益层面的力量——国内外农产品的价格差距还在扩大。更有一些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因为价格原因。以大米为例,中国自然进口量达到400万至500万吨,湖南、江西的大米企业遭受冲击。一位湖南米厂老板透露,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缅甸的进口米价格是每百斤172元,而当地的米价是每百斤180至190元,“国内企业在这样的价格面前,没有竞争力。”
专家呼吁关税要发挥保护作用
调查显示,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最高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以大豆为例,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此外,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篇6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 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有充分的估计, 这些因素决定了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2 亩,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并且, 耕地减少的趋势和环境恶化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遏制, 加上水资源的短缺, 也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 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仅为8.5 亩, 仅相当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1/ 335。我国传统的手工和半机械化的操作手段, 与欧美的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相比, 粮食生产成本过高,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将会加速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将对我国国内农业政策和粮食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压力日益增大。第三, 粮食商品率低。目前我国粮食商品率不到40% , 而美国小麦、大米的商品率已达95%以上。与此相适应, 我国粮食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功能、市场管理方面的发育程度较低。第四, 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的矛盾突出。从消费角度看, 增长最快的是稻米, 而玉米则大量剩余, 并且, 在品种结构矛盾的前提下, 优质粮食供应不足, 不适合市场需要的粮食有余。第五, 粮食储备环节制度的不健全和不科学, 造成大量的储备粮(专项储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安全储备的政策成本过于高昂。
二、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规范和界定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必须从我国特殊的粮情出发, 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由责任意识、责任目标、责任机制三个方面构成。
(一)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意识 人多地少、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完全靠市场无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此, 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粮食安全的市场主导论和政府责任论的观点争论, 但在实践上, 我国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在计划经济年代, 面对粮食供给紧张局面, 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安全给予了中肯评价:建国以来, 我们做了一些事情, 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粮食达到基本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他又强调: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就好办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晰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目标: 一是通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 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
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 其中稻谷稳定在4.5 亿亩左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底线和红线,是刚性的约束性目标。二是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 到2020年达到5 400亿公斤以上。从历史的经验看, 1996年粮食产量突破5 000亿公斤, 1998年再创新高, 达到5 123亿公斤。此后, 由于连年丰收, 库存逐年增加, 市场粮价下跌, 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到2006年之前, 我国粮食总产量都在5000亿公斤以下, 其中, 2003年仅为4 307亿公斤。2004年后,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惠农举措, 2007年粮食总产量恢复到5 016 亿公斤, 2008年又创5 285亿公斤的历史新高。可见, 如果责任目标明确, 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 到2010年和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粮食自给率是可以稳定在95%以上的。三是通过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目前, 我国粮食储备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量的扩张, 而是质的提高。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 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四是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流通成本高, 流通效率低, 是困扰粮食物流的大问题。要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 到2020年提高到55%。
(三)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运行机制 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目标确立后, 必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政府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就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运行机制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二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三是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 四是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1.关于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粮食市场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把握和探索粮食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粮食物品的特殊性、原有计划经济的固化程度高、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绷得过紧等因素制约, 粮食市场机制很不完善。这不仅涉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般性问题, 而且涉及粮食安全作为政府责任约束条件下的市场向何处去及农民能否和怎样成为市场主体等特殊性问题。所以, 政府在完善粮食市场机制进程中, 除了要做许多一般性工作, 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升, 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和紧迫任务。2.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是指政府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粮食经济的运行调控, 使其不偏离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目标。这需要政府对即期和预期的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 找准影响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 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措施准确、到位。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包括健全粮食统计制度, 即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健全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 即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 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协调的粮食应急网络。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是粮食安全的调节器。我国须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研究制定国内粮油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领域产业政策, 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即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 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3.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近年来, 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废除了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林特产税, 终结了在我国延续2600 年的“粮国税”,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 年我国再次出台了重点粮食品种的定购价收购制度,实施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从6个方面强调了政府加大支持投入力度:(1)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2)加大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3)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4)完善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5)加强对粮食产销衔接的支持,(6)加大对散粮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4.关于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 又是粮食消费大国。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 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统筹全局、宏观掌控的责任, 而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粮食安全总布局中的位置, 对粮食安全负有相应的责任。尤其是近年来供需区域性矛盾凸显, 使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加大。强调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正是从这一状况出发的。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省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 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 要明确其他各级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 如, 以地市为单位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以粮食主产县(场)为单位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等。
三、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思考(一)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 稳定粮食生产 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在财政资金分配、政策和措施上突出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 以公益性建设为导向, 加大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强化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同时要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信贷支持力度。二要继续增加农业补贴, 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的支持力度, 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扩大补贴范围。三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确保种粮收益稳定在一定范围之上, 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 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是粮食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要素, 是保障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 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尤其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逐步改善资源环境, 保障粮食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加强科学技术攻关,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关键是要依靠农业科技。随着物质投入对粮食增长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一要加强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粮食新品种, 改善品质, 大幅度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突破耕地资源约束瓶颈。二要研究开发一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 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提早掌控粮食安全态势 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早期干预,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力。针对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大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 及时快速获取气象灾害、病虫害、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信息, 建立早期判断风险识别技术, 研究粮食生产风险形成与传递的模型技术, 构建智能化粮食生产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针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分析价格传导环节和价格传导过程中造成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研究构建粮食价格传导路径与价格变化仿真模拟系统, 防范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五)科学引导粮食消费, 提高粮食使用效能 一要吸取西方膳食消费模式的教训, 科学引导居民消费。发挥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适度增加动物性消费的东方膳食模式的优越性, 走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二要制定限制粮食浪费的消费政策。转变大吃大喝的消费理念, 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消费环境, 逐步推进分餐制。三要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控制工业用粮过快增长。长期来看我国仍处于粮食紧平衡状态, 要严格控制用粮食发展生物质能源。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分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不利因素入手,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的命题,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考。引用文献:
[ 1] ZHU J.Publ ic investment and Econom ic Ch ina s long-term food srcu rity
做强粮食产业保障粮食安全 篇7
1 八步区的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贺州市八步区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很多, 主要有稻谷、玉米、豆类、红薯等, 其中以稻谷为主。2012年八步区粮食播种面积3.68万hm2, 总产量19.38万t, 其中稻谷播种面积3.01万hm2, 总产量17.16万t[1], 人均有粮279 kg, 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详见表1。
八步区无公害粮食 (水稻) 生产示范基地有12907 hm2 (其中优质稻示范基地7000 hm2) , 木薯高产示范种植基地400 hm2, 获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检验检疫备案证明的面积有882 hm2。带动八步区13万户农民参与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 多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涌现了一批粮食种植大户, 有的获得了全国种粮标兵或广西自治区种粮大户称号。八步区目前运转得比较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有100多家, 其中贺州市级以上粮食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在合作社中, 主要业务包含有粮食种植、服务等内容的有40多家, 专门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的有3家。粮食加工产品注册有“金茶江”大米、“紫微米”等商标。
2 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种粮效益偏低, 劳动力紧缺
谷贱伤农,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认为够吃就行, 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业生产请工, 成本高, 经济效益低[2]。一担稻谷 (50 kg) 目前市场价值135~150元, 只相当外出打工1~2 d的收入, 因此部分地方农民粮食“只种够吃”, 其余田地改种蔬菜、水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这给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带来不小的压力。
同时, 八步区每年有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广东、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赚钱, 农业生产面临着“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问题。
2.2 土地资源零碎化, 规模化生产有难度
八步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普遍存在多地块、小面积、分散的现象, 大家各自为战, 随意种植, 甚至有外出打工的农户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种上速生桉, 造成极大浪费, 也给土地连片流转, 规模经营带来较大困难。此外, 该片区农户习惯在自家院子、门前、水泥房顶上晒谷, 一旦规模化种植水稻, 稻谷的晒干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目前田地的租赁期限普遍较短 (一般为1~5年) , 同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种粮大户对是否建设粮食晒干的场地也很纠结:不建没地方晒谷;建了三五年后不知结局会怎样。再者, 出租农户也不愿意在自己的田地里搞硬化建晒场。
2.3 基础设施落后,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
近年来八步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农田灌溉设施较差, 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频发,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粮大户中粮食烘干设备不普及, 农业加工企业又不收购湿谷, 种粮大户在稻谷收获时遇上长期阴雨天气, 烘干成为大问题, 稻谷收割后因阴雨未能及时干燥, 湿谷堆在一起储存, 会引起稻谷发黄, 而且也易滋生霉菌, 其营养价值和品质都较差。
2.4 粮食加工产业链短, 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粮食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 而且产品多属初级加工, 产业链短, 附加值不高。不少企业运营资金不足, 在技术创新、品种引进等方面积意识不强, 加工的工艺简单, 设备落后。有些企业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 销售网络不健全, 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3 促进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 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3]。
3.1 建立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机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划定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严格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提高粮食安全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权重, 确保八步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7万hm2以上, 总产量稳定在19万t以上。在抓好“危老”粮库维修中, 加快粮食储备中心建设。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粮食市场供求异常波动时, 启动广西自治区粮食应急预案, 所有粮食经营者必须按国家要求承担应急任务, 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调度, 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4]。
3.2 落实惠农政策, 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
首先,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全面及时落实粮食直补和水稻、玉米良种补贴等国家惠农补贴政策, 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等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稳定种粮农户。
其次, 实行粮食种植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粮食种植保险、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争取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规范粮食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 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粮食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八步区2014年开始试行水稻种植政策性保险, 今后要加大保险覆盖面和覆盖率。
最后, 加大粮食产业化组织扶持力度。通过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 倾斜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要实行用地、用电、用水和税费优惠政策。此外, 财政要每年拿出一定的支农资金, 作为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 用于技术改造及基地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建设。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先进技术
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和机耕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整合高产示范创建、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 加大投入, 提高统合生产能力;对种粮大户、企业购买粮食烘干设备、粮情检测系统给予补贴, 在稻谷收获遇上长期阴雨天气时, 政府要及时实行稻谷烘干补贴, 并协调农业加工企业对种粮大户的稻谷提供非盈利的烘干服务。
同时, 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 大力推广水稻“三免技术”、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粮食产量。
3.4 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种粮主体
最有效的办法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传统农民只追求维持生计, 新型职业农民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在农业生产中,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等为主要目标, 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办法、现代经营理念武装自己,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2], 只有这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劳力短缺问题, 通过组织农户与粮食生产服务组织对接, 开展各种社会化服务。2012年以来, 八步区创建了水稻集约化育秧示范基地, 针对农村劳力短缺问题, 探索出一套代整田、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代烘干和统一田间管理的“五代一统”现代农业新型服务模式, 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水平,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努力减少土地撂荒。
3.5 引导土地流转, 规模化经营
农民种粮不赚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要尽快完成八步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八步区20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在里松镇, 计划在3年之内八步区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 ,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 把一些农民不想种或无人种的承包户耕地流转到种田能手、种粮大户手中, 才能不断提高粮食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 提高种粮效益。如信都镇种粮大户沈利成, 通过土地流转, 近几年每年承租水田25 hm2, 他先后筹资购进育秧设备、插秧机、谷物烘干机等粮食生产设备, 水稻从播种、插秧到最后收割实施了全程机械化。在生产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覆盖率100%, 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90%。机械化操作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 而且充分发挥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统一而最终获得高产, 机插大田平均每667 m2产量485 kg, 比传统手工栽插大田增产82 kg,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解决多年来因种植规模上不去、种田效益低的问题, 在他的带动下, 当地许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和营销大户纷纷投入粮食生产。
3.6 以粮经两用作物为补充, 缓解稻谷需求压力
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和推广间套种等措施来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处理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 达到钱粮双增目的。八步区百姓习惯以稻谷为基本口粮, 近年来一些具有八步区特色的粮经两用作物产品, 如贺街淮山、贺州香芋、木薯、紫薯等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稻谷需求的压力。贺街淮山 (山药) 是药食两用作物, 近年的销路很好, 产品供不应求。八步区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 产量一般为2000 kg/667 m2, 近年来采用多种间套种的高效种植模式 (淮山+苦瓜、淮山+节瓜、淮山+豆角、淮山+花生, 在淮山园地套养青蛙等) , 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差, 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贺州香芋 (别名芋头、槟榔芋) 每年种植面积在1000 hm2左右, 产量一般为2500 kg/667 m2左右。木薯每年的种植面积在2200 hm2左右, 产量约为340 kg/667 m2 (干薯) , 主要用于食用、饲用和工业上开发利用, 可深加工制酒精、柠檬酸、谷氨酸、赖氨酸、木薯蛋白质、葡萄糖、果糖等, 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 (染布) 、造纸等方面均有重要用途。此外, 还有一定数量的紫薯、莲藕、茨菇、马蹄、粉葛、凉薯等作物, 是八步区民众粮食的有益补充。
3.7 开发粮食加工产品, 延长产业链
开发食品加工产品中, 台湾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其大米及大米衍生出来的农副产品多达十几种[5]。八步区是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口味喜好各不相同, 食物加工方法千变万化, 大米及大米衍生出来的东西也有很多, 但做成商品的却很少。可以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客家米茶 (以曝米和具有苹果香型的开山白毛茶等原料制成, 具有充饥、保健等作用) 、荷包酢 (用干荷叶包裹的炒米粉肉, 有清热化浊之功效) 等传统居家食物变为商品;此外, 还可以适量生产客家糯米酒, 山棯 (桃金娘) 酒、橘扭子 (万寿果) 酒、酸梅酒等具有活血通络、补虚止血或收敛止泻等功效的养生保健酒系列产品;用豆类、玉米、南瓜、红薯、香芋、淮山等开发符合各阶层人士方便食用的早餐食品, 既营养美味, 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 又降低对稻米的依赖程度, 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目前八步区粮食及粮经作物加工产品中, 贺州市金泰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米、鲜米粉等产品, 贺州市红枫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木薯原淀粉、变性淀粉深加工产品, 八步区丰收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贺州香芋系列 (芋头块、芋头丝、芋头角、芋头条、芋头泥、保鲜芋头、生鲜芋头等) , 紫心薯、黄心薯等产品都畅销广西区内外,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8 加强产品全程监管, 为发展粮食产业保驾护航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源头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对粮食加工产品实行严格监管, 确保产品的质量、品质和安全, 打牢粮食产业发展基础。
摘要:分析贺州市八步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粮食供给保障要求, 提出新形势下通过建立提高粮食安全生产机制, 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规模经营提效益、以粮经作物缓解稻谷需求压力、依法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加强产品全程监管等方面做强粮食产业, 以期为八步区粮食保障供给提供参考。
关键词:粮食,产业,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年鉴—2012》编辑部.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年鉴 (2012) [M].贺州市八步区统计局, 2012, 35-62.
[2]张爱华.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企业, 2012 (13) :3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20].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401/t20140120_3742582.htm.
[4]江西省粮食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638号修改) [EB/OL].[2013-08-06].http://www.jxgrain.gov.cn/zcwj/flfg/201308/t20130806905980.htm.
地方粮食安全 篇8
记者:众所周知,在2008年,全国粮食系统积极应对挑战,在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您介绍一下情况。
聂振邦: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粮价大涨大落的复杂形势,面对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面对百年奥运保供应的重大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正确把握形势,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流通产业,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全国市场、受灾地区和奥运举办城市的粮油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宏观调控稳粮价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抓好粮食收购,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保护。国家增加政策性粮食收购、提高收购价格带动市场粮价回升,按商品量测算,使全国农民增收500多亿元。二是适时吞吐调节,粮食市场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三是充实粮食储备,市场调控能力增强。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五是加强产销衔接,有效促进区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第二,抗灾救灾保供应取得突出成绩。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波及到17个省(区、市)。国家粮食局和受灾地区各级粮食部门把“抗雪灾、保供应、稳粮价、安民心”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证了受灾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及时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按照“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的标准,累计下达中央储备粮抗震救灾计划12.5亿斤,向四川省定向销售国家临时储存玉米3.95亿斤。紧急安排四川灾区粮食收购补贴和所需受损仓库维修、烘干设备采购资金2.35亿元。四川、甘肃两省以及云南、陕西部分市县及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切实做好成品粮油加工、调运和供应工作,做到路断、桥断、粮不断,确保灾区群众、抢险救援部队和抗震救灾人员“有饭吃”。
第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一是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二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稳步推进。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四是多元粮食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
第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一是粮食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抓紧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做好2008年新增10亿元中央补助投资项目审查工作。二是粮食市场体系、统计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发展区域性、专业性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三是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各地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四是粮食仓储管理水平和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五是农户安全储粮、“放心粮油”工程扎实推进。
第五,粮食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一是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深入推进。二是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继续加强。三是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全面展开。四是推进粮食法治取得新进展。五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六是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
记者:去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经过几年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衰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扩散,将给国内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价格走势带来哪些影响?
聂振邦: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进一步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要求各级粮食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在粮食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必须瞻前顾后、留有余地,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决不能因某些品种和局部地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认识上的反复,决不能因年度的丰歉而出现工作上的摇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粮食流通工作实际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在粮食工作指导思想上,要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和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相统一,切实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既要防止粮食短缺供不应求、“米贵伤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防止粮食价格走低、“谷贱伤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上,要坚持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强相统一,进一步完善粮食支持保护制度。既要健全粮食补贴制度,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支持增粮增收;又要健全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上,要坚持落实中央要求和调动地方积极性相统一,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既要求各地区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承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又要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在粮食产业发展措施上,要坚持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相统一,促进产销区粮食产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主产区的扶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快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加强和充实粮食储备,完善粮食进出口和吞吐调节机制,保持粮食价格合理水平;加大对粮食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改善粮食仓储条件;积极搞活流通,支持销区企业到产区采购,完善产销衔接;加强对粮油消费的引导,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
记者:这次会议对2009年粮食流通工作做出部署,请介绍一下2009年粮食流通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工作。
聂振邦: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形势,2009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的要求,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坚持服务三农,促进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坚持改善民生,切实保障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坚持改革创新,理顺粮食流通体制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重点任务是:抓好收购促增收,充实储备强基础,清仓查库摸家底,加强调控稳市场,深化改革促发展。
具体要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抓好收购,充实储备,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物质基础。一是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工作。二是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调控粮食市场能力。三是加强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央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
第二,清仓查库,摸清家底,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可靠决策依据。这次清仓查库是2001年以来的又一次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粮食库存大检查,既是对粮食库存家底的一次大清查,也是对粮食部门工作的一次大检验。检查的重点是,所有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含最低收购价粮、中央临时储备、临时储存进口粮和国家临时储存粮)、地方储备粮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情况,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数量、品种、质量和粮权归属情况,企业粮食库存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以及与信贷资金对应情况,政策性粮食存储企业的补贴资金下拨使用情况,纳入粮食流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统计制度的情况,并选择部分在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查。
第三,稳定粮价,保障供应,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一是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竞价销售工作,掌握好调控时机和力度。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价格情况,合理确定销售底价,分期分批安排最低收购价粮食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的竞价销售。二是加强粮食移库工作和产销衔接,充实薄弱地区粮食库存。三是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分析。五是牢固树立“以兵为本”服务宗旨,加强全天候军粮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一是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大做强粮食购销主渠道。二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四是继续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工程和“放心粮油”工程,促进科学健康消费。
第五,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进一步推进粮食依法行政。一是继续贯彻执行两部条例,健全粮食法制体系。二是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监管,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审核工作。四是切实加强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继续狠抓安全生产。
记者:2009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粮食流通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我们相信全国粮食系统一定会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奋力开拓粮食流通工作新局面,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地方粮食安全】推荐阅读:
粮食价格:粮食安全09-01
粮食安全内涵08-13
区域粮食安全10-22
粮食安全生产06-26
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05-27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09-01
粮食安全的中国思路09-24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06-25
粮食安全工作汇报参考08-09
粮食安全生产总结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