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内涵

2024-08-13

粮食安全内涵(通用4篇)

粮食安全内涵 篇1

1974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有关粮食安全的基本解释, 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在1996年的第二次粮食首脑会议上, FAO重新对粮食安全做出表述, 认为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 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不同的组织、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同的诠释, 这些阐述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内涵的界定和明确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及相关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 粮食安全内涵的解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指出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充足、稳定的粮食获得能力

一个国家的粮食获得能力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自身农业生产, 一种是粮食进口。从自身农业生产角度来看, 要想获得充足、稳定的粮食供给, 必须从根本上建立一整套能够确保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度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由当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 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 可以相对稳定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主要包括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以中国为例, 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试图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体系, 提高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系统性、制度性保证。这些制度性措施主要包括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加强科技支农力度、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提高惠农补助、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等各方面。从粮食进口角度看, 适量的粮食进口数量和稳定的粮食进口渠道是确保一个国家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据研究, 90%的粮食自给率是较合适的, 太高则经济上受损;太低, 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引起国内市场的剧烈波动, 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的情况下, 在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国家新秩序的背景下, 粮食禁用的风险微乎其微,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世界关系多元化的今天, 中国政府一定会通过各种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制定相应的措施, 拓宽粮食供给的渠道, 实现粮食进口主体的多元化、稳定化战略。

二、优良的粮食品质和优化的粮食结构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层面的问题, 更是一个品质和结构方面的问题。所谓粮食品质, 指的是从粮食生产到粮食加工, 从粮食流通到最终消费, 粮食应该具备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各种品质。粮食安全的品质要求必要强调政府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实施有效的监管, 确保人们能够放心地摄入各种各样的食品。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发生的诸如毒大米、三聚氰胺、苏丹红事件恰恰反映品质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同时, 从广义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 粮食安全是一个大农业概念, 不仅包括通常所讲的农业粮食, 而且包括牧业和渔业等。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有关牧业和渔业的产业安全问题也是粮食安全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狭义农业生产结构中, 粮食不仅包括大宗农产品, 如玉米、大豆、小麦等, 而且包括一些小宗农产品和经济作物。这些小宗农产品和经济作物虽然在整个粮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 但是对一些特定产业和特定人群, 这些粮食的稳定和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

充分的粮食如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 较低的成本配送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手中, 是粮食安全的一个应有之义。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机制。而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涉及粮食市场经营主体的确立以及各种经营主体构成的粮食市场结构关系。在粮食经营主体方面, 我们要降低进入粮食交易的门槛, 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粮食经营。在粮食流通市场结构中, 要培育出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功能互补的粮食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 才能对居民的粮食需求做出灵敏反应, 从而确保居民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粮食。只有粮食市场经营主体能够自主、积极地对市场价格做出反应, 且政府的粮食储备体系具有对市场失灵做出灵敏反应的能力和意愿, 则粮食供求可以稳定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范围之内, 避免粮食供求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从而实现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建立高效的粮食流通体制的目的是构建有效的粮食流通市场竞争格局, 理顺粮食流通关系, 降低粮食流通和交易成本, 确保粮食安全。

四、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之所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非常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根本原因在于粮食的特殊属性以及市场调节引发的一些问题。粮食的特殊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作为一种战略物资, 粮食对于维护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对媒体说:“谁控制了石油, 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 谁就控制了人类每个成员的生活;谁控制了货币, 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第二, 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粮食具有明显的需求价格弹性小, 供给价格弹性大的特点。从需求角度看, 由于粮食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粮食的需求方对粮食价格的波动反应不敏感, 粮价的上涨或下跌不对粮食的需求量产生较大影响。从供给角度看, 粮食供给者对价格的变动反应敏感, 粮食价格轻微涨跌都会导致粮食生产的急剧扩张或萎缩。因此, 在粮食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 通过市场手段调整粮食价格, 粮食供给者能够获得粮价上涨的好处。但是, 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由此引发的食品价格的上涨, 最终可能会引起物价水平持续快速的上涨, 引发通货膨胀, 最终由粮食安全问题演变为严重的经济问题。2010年9月、10月和11月的CPI持续走高,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食品价格的大幅攀升。在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粮价下跌的损失超过了粮食增收的收益, 则会出现“谷贱伤农”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继续坚持市场调节的手段和方法,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严重挫伤, 粮食供给能力会大幅下降。因此, 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 必须同时依靠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调节, 在市场对解决粮食安全无能无力的情况下, 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 依靠非市场化手段矫正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粮食安全内涵 篇2

66县位于66省西北部,66市东南部,总人口695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辖6区6镇6乡,6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为提高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近年来,66县认真贯彻中央的“三农”政策,实行“三动”战略(即项目拉动、示范带动、科技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跑农业项目,探索种植新模式,使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布局区域化、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发生了明显变化。

截止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由2004年的6万吨增加到6万吨;粮食良种覆盖率由2004年的6%扩大6%;粮食订单面积由2004年的6万亩增加到6万亩。2012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万亩,主要包括玉米6万亩、谷子6万亩(杂交谷子6万亩)、马铃薯4.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万亩。

随着统筹城乡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的稳产高产。

玉米和谷子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通过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杂交谷子的推广实施,来促进带动全县的粮食生产。在这两项工作过程中,通过建立示范片、强化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一增五改”技术、科学防治病虫害、合理 1

水肥施用等措施,克服春寒、旱灾、雹灾、洪涝灾害等不利条件,实现了稳产丰收。

一、科学种粮创效益

——玉米产业。玉米是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万亩左右,约占粮播面积的62%,总产61.34亿公斤左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7%,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县以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玉米全面平衡增产。

从2008年起,我县6国家级万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在示范方内,我县重点推广了“一增五改”关键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平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突出抓好适时机播、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领导及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示范方取得了预期效果,玉米单产每年递增5%以上。6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我县玉米单产由2009年的438.7公斤提高到2011年的537.14公斤,为我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我县继续建立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为使活动取得进一步的实效,本着早动手、早谋划的原则,我们及时选定

地块,确定了6为种植品种。同时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印发了《6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种植农民人手一份,并于4月上旬对6镇的6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村进行了技术培训。针对今年春旱等不利天气情况,组织农户开展耙耱保墒,抢墒播种,如期完成了播种工作,目前已进入5—6叶期,正在定苗。

——谷子产业。谷子是我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具耐旱特性,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我县重点引进了以“6为主的旱作节水高效品种——杂交谷子。在杂交谷子的推广过程中,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减轻农户负担,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并通过宣传培训、配套技术推广等措施,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植的能力,为保障谷子丰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为提高示范作用,增加辐射效应,2010年我县在谷子主产区建立了10个千亩以上的示范片,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其中杂交谷子种植面积8.4万亩。这一年,我县丘陵山区由于遭受干旱、风雹等自然灾害,玉米基本绝收,而杂交谷子平均亩产仍达到300公斤左右,农民取得了满意的效益。2011年推广面积9万亩,6最高亩产600公斤,平均亩产410公斤;6最高亩产400公斤,平均亩产240公斤,全县总产达到6斤。

二、技术下乡送服务

一是加强和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利用农业区域站的前沿优势,强化职能,围绕为农民群众解难帮困的工作中心,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开展送服务、送实惠、帮技术、建强基层队伍的“科技下乡献真情”活动。二是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大培训。针对各乡镇实际,进行了玉米高产栽培、玉米新品种介绍、张杂谷子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并对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农民当场解疑答难。2009年以来,我县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余名,普训农民达6人次以上,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保障。

三、试验示范强产业

在推进产业建设的同时,我县还抓好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每年引进粮菜新品种30多个,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0%。玉米主要引进推广了6等优良品种,其中6已成为我县玉米当家品种,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6。谷子主要引进了张杂系列谷种;马铃薯主要引进了大白花、夏波蒂、冀张薯8号等。2011年,我县在马铃薯主产区6村示范的高起垄栽培冀张薯8号取得了显著效果。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6多公斤。通过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

开展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是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一环。为了验证新品种的成熟性和适应性,我县每年都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各类试验。2009年以来,共落实玉米生产试验和区试试验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6个,肥料校正试验57个,落实配方肥田间试验1500多亩。

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使我县的粮食生产呈现出新的面貌,为完善巩固引进成果,进一步提升玉米生产能力,我们在重点生产区域开展了玉米统防统治工作。2009年以来,在张家堡、东小庄两个乡镇建立绿色防控区,防控面积2.3万亩,2012年将对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进行统防统治,在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的同时,为在全县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积累经验。

四、项目建设显成果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自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种田热情。今年共落实玉米补贴面积259334.927亩,小麦补贴面积2023亩,水稻补贴面积5834.3亩。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整合测土配肥、高产创建、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各类农业项目资源向粮食产区倾斜,不断扶持并开展高产示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和农业生产投入(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膜等农用物

资)上,全面提高粮食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一系列农业项目建设,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粮食稳产、高产带来的效益,种植户看到了只有科学种田才能实现高产,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粮食安全内涵 篇3

一、经济全球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世界粮食价格波动性增强

从经济理论角度来讲,粮食价格从根本上取决于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粮食价格的波动是一定时间粮食供求关系变动的具体表现。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粮食金融化和能源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实施粮食战略武器思想,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波动呈现出逐步增强的特征。粮食价格波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都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

(二)粮食价格决定机制变得异常复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的商品属性逐步淡化,粮食的金融属性和能源属性逐步增强,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粮食定价机制的基础。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讲,粮食的价格取决于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供求状况。但是,在特定阶段和特定时期,粮价的波动更多地不是受到粮食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是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市场心理预期、粮食期货市场、货币供应、投资资本、主要储备货币汇率、能源价格等非供求关系因素影响。因此,粮食价格的决定机制变得异常复杂和难以捉摸。

(三)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粮食格局日益突出

由于世界经济秩序和贸易规则是由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因此,世界粮食格局必然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反映发达国家的切身利益。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和能源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能够借助其金融和能源领域的优势,推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粮食金融化和粮食能源化政策,进一步增强其在世界粮食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美国适时推动粮食金融化和粮食能源化战略,不断削弱发展中国家对粮食格局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最终推高世界粮价,获取巨额利益。

(四)增加了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和风险

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一国政府会根据本国的宏观经济环境、粮食供求状况、自然生产条件等多种因素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宏观调控政策,这种宏观调控政策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无论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是从政策的效果来看,一国政府对本国粮食的宏观调控相对容易和简单。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在国与国粮食政策相互影响的开放环境中,粮食宏观调控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一个国际粮食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不仅取决于本国宏观调控机制的运行,而且必然受到其他相关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失独性叠加作用,最终会增加一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和风险,并最终影响到一国的粮食安全状况。

二、全球化背景下粮食安全内涵的拓展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有关粮食安全的基本解释,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在1996年的第二次粮食首脑会议上,FAO重新对粮食安全做出表述,认为粮食安全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之前的两种关于粮食安全的界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安全的内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粮食金融化、能源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发达国家粮食武器战略的实施,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应该反映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粮食安全的内涵,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粮食安全战略。

(一)粮食属性的拓展

众所周知,作为能够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重要商品,粮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粮食的商品属性以及由商品属性延伸而来的粮食定价机制被人们所熟知。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粮食金融化和粮食能源化的出现并逐步增强,粮食开始逐步摆脱了单一的商品属性,慢慢地演变成商品、金融和能源三者结合的混合属性,并且在一定时期和阶段,粮食金融和能源的属性超过了粮食与生俱来的商品属性,这种粮食属性的拓展最终导致粮价波动的增强以及粮食定价机制的复杂化。

(二)粮食战略的博弈

以信息技术变革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资源和要素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给一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粮食能够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因此,从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应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科技、能源与金融优势,以金融和能源为抓手,构建粮食武器战略思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粮食的战略地位被空前提升,国与国之间有关粮食的战略博弈将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粮食战略价值的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必然要受到其他国家粮食战略的影响,特别是美国粮食全球战略的影响。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粮食安全的内容应该把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化、粮食能源化结合起来,把粮食安全与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长远和根本上理解并把握粮食安全的内涵,才能够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粮食安全战略。鉴于以上分析,粮食安全指的是在粮食属性拓宽的前提下,一国或一个地区把粮食安全与金融、能源安全结合起来,通过粮食能源化与粮食金融化手段和方法,确保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相对均衡的一种状态。

参考文献

[1]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粮食局强化粮食安全工作简报 篇4

一是强化监管责任。区粮食局制定了2017年度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计划与方案,明确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每年不少于2次,并结合日常监管做好相关重点工作。今年3月,我局结合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工作对部分粮食生产经营者的粮食质量进行了检查,并提醒生产经营者必须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台账。

二是健全监管网络。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管理,把粮食经营企业的监管任务分解到各个监管人员。要求监管人员根据要求合理安排检查任务,做好监督检查记录,提出监督检查意见,留下监管“痕迹”。

三是完善监管信息。结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平台信息资料,对辖区内所有粮食生产经营者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江都区粮食生产经营户资质信息。建立健全监管工作台账,动态管理,及时更新省粮食局粮食企业信用管理平台,为实施监管打好基础。

四是明确检查重点。结合日常监管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机制。合理安排抽查比例,以日常监管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较多、风险度高的.为检查重点,对粮食生产、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加强监督检查。着重查看粮食生产经营企业资质是否具备、索证索票制度是否实施、生产原料来源是否可追溯等,严防不合格粮食产品流入市场。

上一篇:40层螺旋CT下一篇:总经理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