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管理

2024-08-02

粮食管理(精选12篇)

粮食管理 篇1

0 引言

粮食种植科学灌溉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在满足作物需水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灌溉水的使用。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措施,结合一定资源,通过资源优化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粮食种植科学灌溉管理,是指在尽可能满足作物需水的基础上,为了达到减少灌溉水使用量的目标,采取充分利用降水和高效利用灌溉水的节水措施,最后通过水资源优化利用,定时定量将灌溉用水配送给田间作物。水分是作物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粮食种植离不开水。作物对水分的利用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水分来实现。土壤水是贮存于多孔介质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接受降水和灌溉水的补给,消耗于陆地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物的需水量是指作物蒸腾量和土壤蒸发量及渗漏量的总和。不同产量水平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同一作物不同品种耗水也不相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要求不同,但各种作物需水的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即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可用水量比较低,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m3,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科学利用灌溉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1]。

1收集利用降水

降水是水汽上升至高空,在适当条件下形成的。大气降水是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来源,同时也是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我国北方地区水土流失、干旱缺水,使该区域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统筹解决这两大难题是实现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健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2]。采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是一种解决干旱缺水的积极做法。其关键是把一定面积和时期内的降雨蓄积起来,在作物受旱缺水时使用。充分利用降水补给土壤水分,可减少灌溉水的使用,常见的方法是集雨补灌和农田集雨保墒。

1.1集雨补灌

集雨补灌主要是指利用道路、庭院和人工集雨场以及荒山荒坡等对雨水聚集蓄存,再在作物受旱和需水关键期进行补充灌溉。集雨补灌技术一般包括雨水集流,存贮净化和高效利用三部分。集雨一般利用于人畜饮水、庭院经济、温室大棚和农田补充灌溉。

1.2农田集雨保墒

农田集雨保墒主要指坡地雨水就地拦蓄和田间微地形的人工集雨措施,实现空间上较小范围的水分分配。水分蓄存主要依赖土壤水库,蓄水量小,但可起到集雨保墒作用。农田集雨保墒一般包括梯田和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法,适合半干旱地区农田应用。

2高效利用灌溉水

灌溉水系统一般包括水源、输配水系统和田间灌溉系统三部分,水源的水经输配水系统配送到田间,然后通过田间灌溉设备将水送达作物。我国灌溉水渠系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都低,导致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需采取措施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做好输配系统节水和田间节水,既是节水农业的重要方面,也是节水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3]。

2.1输配系统节水

输配系统的节水主要是尽量减小灌溉水从水源到田间输送过程中的浪费和蒸发,常见的方法有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技术是减小输水渠道透水性或建立不透水防护层的各种技术措施。渠道防渗技术可提高渠系水分利用率,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提高渠道的抗冲能力;(2)减少渠道粗糙程度、加大水流速度;(3)减少渠道淤积,防止渠道生长杂草,节省维修费用和清淤劳力。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将灌溉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渗漏和蒸发损失的一种工程技术措施。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即水源与取水工程、输水配水管网系统、田间工程。只有这三大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管道输水灌溉的作用[4]。管道输水灌溉比明渠输水灌溉有明显优点,主要表现为节水、节能、少土渠占地、管理方便,有利于适时适量灌溉。

2.2田间节水

水分到达田间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未与植物接触被植物利用而浪费掉,造成田间水不能被高效利用,田间节水主要是为了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常用的方法是喷灌和微灌。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系统将水加压后送到喷灌地段,通过喷洒器将水喷射到空中,并使水分散成细小水滴后均匀洒落在田间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喷灌机是由水泵、动力机、输水管道及喷头等组成的喷灌装置。喷灌是一种具有节水、增产、节地、省工等优点的先进节水高效灌溉技术。

微灌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它根据作物的需水要求,用管道把水送到每一棵植物的根部,使每一棵植物都得到需要的水量。微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以及流量、压力控制部件和量测仪表等组成。微灌的优点是:减少了深层渗漏、地面径流和输水损失,并且可以施肥施药,便于自动控制,省事省力[5]。

3灌溉水优化使用模型

在收集利用降水和高效使用灌溉水措施的基础上,需要进行量化研究,使灌溉水定时定量输送给作物。在生产实践中,往往不能对作物进行充分灌溉,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最大生产效益。作物在获取一定灌溉水量后,对其在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合理分配,从而确定水源的最优配水过程,以使灌溉效益最大。基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求解作物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最优灌溉制度的动态规划模型。作物优化灌溉制度模型———作物灌溉制度的优化,是以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为依据,用动态规划求解净灌溉水量在作物各生育期的最优分配,数学模型如下:

3.1以生育阶段为阶段变量;状态变量为各阶段初可用于分配的水量qi及初始田面蓄水深度hi(对水田)或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总有效水量hi(对旱作或无水层水田),i=1,2,……,N。hi=10·r·H(θ-θm);各生育阶段的灌水量mi为决策变量,i=1,2,……,N。式中hi为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总有效水量(mm);r为土壤干容重;H为计划湿润层深度(m);θ为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平均含水率,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θm为土壤含水率下限,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对于旱作物,取占田间持水率的60%,对于水稻等,取占饱和含水率的80%。

3.2系统方程有两个:(1)水量分配方程:qi+1=qi+Ri-mi-Li,(2)田间水量平衡方程:hi+1=hi+pi+Ii-ETi-Ci-CKi,式中pi为有效降雨量;Ii为灌水定额;ETi为蒸发蒸腾量;Ci为排水量,对旱作物,其值为0;CKi为地下水补给量,有水层时,其值为0。所有变量单位均为mm。qi为第i阶段初可用于分配的水量(m3);mi为第i阶段的灌水量(m3);Ri、Li分别为第i阶段可用于分配水量的增加量及其它用水量(m3)。

3.3目标函数:生产函数可采用Jensen模型,以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与最高产量比值最大为目标,即F*=max(Y/Ym)=max∏(ETi/ETmi)λi,式中λi为第i阶段作物敏感指数;ETmi为正常灌溉下第i阶段蒸发蒸腾量(mm)。

3.4约束条件:0≤mi≤qi,0≤ETi≤ETmi,0≤hi≤Hmax,i,θm≤θ≤θs,(无水层水田),θm≤θ≤θf,(旱作),

其中Q为全生育期可用于分配的净水量(m3),即协调层分配给作物的净水量,Hmax,i为田面蓄水上限值(mm);θs、θf分别为饱和含水率及田间持水率,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

3.5初始条件:h1=h0,(水田),θ1=θ0,(旱作或无水层水田),q1=Q式中h0为初始田面水深(mm);θ0为初始计划湿润层土壤平均含水率。

3.6递推方程:本子模型为具有两个状态变量和一个决策变量的动态规划问题,采用顺序递推,顺序决策计算,递推方程为:

式中F*i+1(qi+1,hi+1)为当前状态qi和hi下,作决策mi时,其余留阶段的相对最大产量。

4实证分析及结论

广西青狮潭水库灌区的晚稻,计算所用资料列于表1(Ri=Li=CKi=0,i=1,2,…,N)

注:(1)-(5)分别代表返青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期及黄熟期.

运用表1资料,由前述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6]。可见,实际灌水量比充分供水时少时,只能进行非充分灌溉,将水量按各生育阶段分配,得到的相对产量阶级潜在最大产量,模型合理可行,在尽可能高产的同时,节约了水资源。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状,对粮食种植进行科学灌溉管理,提出了节水措施,并以具体技术将两种措施付诸实施。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通过动态规划模型对灌溉水进行优化配置,可将灌溉水定时定量送给作物,通过实例证明模型合理可行。

关键词:灌溉管理,需水规律,节水措施,灌溉优化

参考文献

[1]汤磊.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9):69-70.

[2]赵松岭,王静,李凤民.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型农业的局限性[J].西北植物学报,1995,15(8):13-18.

[3]贾大林,孟兆江,王和洲.农业高效用水及农艺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1999,(4):7-10.

[4]李龙昌,李晓.管道输水灌溉技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7:45-47.

[5]于洋,公丕臣,范志鹏.微灌技术现状及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11:252.

[6]崔远来,李远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J].水利学报,1997,3:37-42.

粮食管理 篇2

一、成立安全保粮领导小组,主任对粮食安全保管工作负总责,实行岗位责任制,一级抓一级,所有库存粮食安全的保管,按仓号逐一落实到每位责任仓保管员。

二、粮食储藏管理过程中,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本着“安全、卫生、经济、有效”的防治原则,积极开展“一符四无”百分考核活动,达到“四无”粮仓98%以上。

三、入库的粮食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中等以上标准,并坚持做到“不同等级、不同品种、新粮与陈粮”分开储藏。

四、粮情检查制度

(一)定期检查:保管员对负责管理的粮食实行危险粮天天检查,半安全粮三天检查一次,安全粮食七天检查一次,所有粮仓按规定配齐电子测温装置,并使用微机检测粮情,每周检测一次,发放到每一个保管员,将检查结果完整准确的填写《粮情检查记录簿》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全面检查:每月由单位分管领导组织仓储人员对库存粮食进行定期全面检查。

五、对库存的粮食,应根据不同季节和粮食品种储存方式,采用不同的保粮技术,对度夏的粮食采用“双低”或“三低”储存法,利用熏蒸设备对虫粮进行处理;冬季可利用机械通风设备进行降温处理,夏季可减少熏蒸次数,降低粮食的污染,相对提高粮食质量,降低保管费用。

六、严格熏蒸杀虫审批制度,采取科学方法,提高杀虫效果,根据检查粮情的虫情、虫种、密度大小,准确计算用药量,建立熏蒸记录档案。

七、保管员要做好出入库手续管理工作。有关帐卡、凭证填写要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真实的填报库存报表。对出库的粮食,按照规定如实填报损溢报单,对不同仓号、不同货位的粮食损溢不能相互冲抵。

粮食管理 篇3

历年来,全面加强和扎实做好农业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是农业部一直紧抓的头等大事。2008年,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在江苏召开了全国小麦生产形势分析会,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指导意见;2009年,农业部派出10个督导组,确保秋冬种各项工作落实到位;2010,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2011年度小麦油菜秋冬种技术方案,要求突出抓好“五项关键措施”,重点推广“十大主推技术”;2011年,农业部召开全国秋冬种工作视频会议,安排部署秋冬种生产和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2012年,农业部在冬小麦主产区开展“奋战二十天打好小麦播种攻坚战”行动,并派出5个秋冬种工作指导组,分赴河北、河南等10个小麦主产省开展工作督导;2013年,农业部举办了全国农业应急管理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为了更好的了解今年冬小麦的生长情况,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到我省鹤壁市进行调研。余欣荣一行人深入到鹤壁市浚县小麦生产一线,针对秋冬种生产的具体情况研究具体措施。小麦播种后期和出苗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雨水,同时,这个时期也要抓好冬前田间管理,落实好关键技术,确保壮苗安全过冬。虽然我省遭遇了严重的干旱,但天公作美,全省普降喜雨,长时间没有得到滋润的大地,“咕咚咕咚”地畅饮起来,特别是旱情较重的中西部地区降雨量超过20毫米,旱情得到大幅度缓解。

粮食短期储存管理方法探索 篇4

一、粮食入库后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一, 在入库过程中, 难免有高水分粮夹包入库, 特别是夏季入粮, 由于粮温较高、储粮水分分布不均匀, 在粮堆内进行水分再分配时, 容易出现不同形式的储粮发热现象。

第二, 在入库时, 难免会有虫粮入库, 在温湿度合适时害虫就会大量繁殖, 造成粮堆内窝状发热, 从而影响到粮食的储存安全。

第三, 由于是短期存放, 在入库时间上要求不会太紧, 造成入库时间较长, 粮堆不能及时平整, 再加上仓房密闭性等因素, 夏粮入库后, 在季节交替时, 外界气流和粮堆气流在粮堆顶部进行气体交换, 容易使粮堆顶部和坡面的粮食水分增大, 进而出现“结顶”或“板结”现象。

第四, 由于短期存粮在管理上可能会出现检查不到位的情况, 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 从而造成大的损失。

二、做好粮食短期存储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 入库前的准备。

粮食在入库前, 要对装粮仓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处理, 确认仓内无虫或虫卵后方可入粮, 对仓内的器材用具, 在消毒完毕后, 要隔离保管, 防止交叉感染害虫。

(二) 把好入库粮食质量关。

一是加强粮食入库检查化验工作, 严格按国家检验制度的要求, 对入库粮食进行扦样化验, 防止高水分粮和虫粮入库。二是仓储保管员做好二次把关工作, 对入库粮要做到“五分开”, 杜绝劣质粮和人情粮入库。三是做好入库粮食的清杂除尘工作, 我们知道, 粮食中的杂质和灰尘是携带储粮害虫及引起储粮发热霉变的主要载体, 由于粮食的自动分级原因, 容易形成杂质聚集区, 使粮堆的孔隙度变小, 影响了粮食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科保技术的应用。对此, 粮库采用了自制移动式溜筛和振动筛进行清杂除尘, 同时仓内再进行一次人工清杂, 效果较为理想。

(三) 及时平整粮面和适时投药杀虫。

在入库时应尽可能地缩短入库时间, 并在入库过程中或入库完毕后, 无论是短期储存, 还是长期储存, 都应及时将粮堆平整, 消除粮堆气流的不利影响;根据仓内害虫发展情况, 可先对粮食采取熏蒸杀虫, 然后再对储粮进行平衡降温工作。

(四) 机械通风降温和平衡水分。

我们知道, 机械通风具有控制粮温和减少虫霉危害的作用, 同时当粮堆温度在10℃左右时, 也可防止粮堆内的水分转移。在夏粮入库完毕后, 根据储粮的温度、水分和害虫等实际情况, 可在秋季对储粮进行机械通风降温和平衡水分工作, 以防止储粮害虫大量发生和粮食出现发热现象。

(五) 增强保管员的安全检查责任心。

要按储粮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定期对粮食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对自己所管的粮食要做到心中有数, 确保储粮的安全。

三、结语

总之, 无论是长期存放, 还是短期存放, 只要对入库的粮食做到严把入库质量关, 入库时做到“五分开”, 检查及时到位, 掌握好杀虫时机, 就可以确保储粮安全。

摘要:短期存放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粮食保管研究的课题,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粮食入库后容易出现的问题, 针对短期存粮的每个阶段, 总结出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加以防范, 达到了安全储粮的目的。

粮食购销管理制度 篇5

为了加强对自营粮食购销管理,树立企业的信誉,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收购

1、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收购粮食,对降低质量收购的粮食,当事人要承担所造成的损失。

2、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区间收购,不得擅自决定收购价格。

3、一律采取货到以质论价的收购办法,不得克扣卖粮农民,不得收购“人情粮”以次充好,给国家造成损失。

二、入库环节

1、化验员按规定抽样,根据国家检验标准和规定,准确无误的作出检验结果;

粮食管理 篇6

关键词:粮食质量检测 现状 管理体系 创新 氛围

中图分类号:F7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12-03

1 粮食质量检测现状及面临问题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质量检测关系到13亿人的口粮安全问题,理所当然的成为民生头等大事。只有做好粮食检测工作,有效控制存有安全隐患的粮食进入市场流通,从源头上有效切断有害粮食进入到市民手中,从而为社会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粮食供应渠道。为此,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且高度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状的改变,粮食检测机构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思路,完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就目前而言,人民的生活理念逐渐朝着健康环保的方面改变,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如果不能很好的检测粮食质量,不但给人民造成危害,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恐慌,必将给自身发展带来重创。

随着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及质量更多的受到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在气候方面,粮食种植因为地方气候各异多变,比如沙尘暴、阴霾天气等等都给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直接影响粮食的质量问题;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空气中有害化学成分增加,臭氧层破坏,水质变臭变黑,水源灌溉等等诸多问题;国内农业技术不发达,肥料、农药等达不到先进水平,有害残留物质居高不下;所有涉及农作物生长的因素最终都将导致粮食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在粮食质量检测环节中有效检测存在的质量隐患,一旦让其流入市场,长久以往将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对社会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经济利益的刺激,难免有个别商贩利用粮食质量检测中存在的漏洞钻控制,想尽一切办法将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粮食投放市场。如果这类粮食投入市场,将给人民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也将引起社会的恐慌,给社会长治久安造成困扰。所以,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时刻改进提高粮食质量检测方法,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始终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帮助粮食流通在市场上得到有序管理和监控。粮食质量检测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从而有效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粮食质量检测还能够帮助市场做到合理引导,从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使得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粮食质量检测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但是,国内粮食检测技术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乃是不争的事实,管理模式不能保持与时代同步,也影响到粮食检测能够很好的进行,从而造成粮食质量检测问题成了当下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正因为如此,当前粮食质量检测管理模式就急需完善和加强,从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

2 当前粮食质量检测管理模式完善分析

2.1 完善检测管理系统,确保粮食检测工作有序运转

2.1.1 不断修正行业各方面检测标准,确保检测工作有标准可依

一方面,农作物生产因为环境、空气、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而逐渐恶劣。在农业生长过程中,一些以前无法确定的有害物质因为污染严重而随时可能出现粮食中。这就要求粮食质量检测的行业标准要不断的修正,始终做到以有效检测为标准,如果检测方式始终停滞不前,往往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很难检测出粮食中各种新型有害物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粮食检测提供了先进的检测设备,这就要求粮食检测机构能够运用好先进的设备,实现检测标准走向严格化的发展道路,做到宁可多检测一些成分,也不让检测有漏洞可钻。

只有粮食检测行业标准始终处在前沿位置,才能做到粮食质量的安全可靠,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将粮食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确保人们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粮食检测行业标准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标,只有行业标准始终高于各个粮食检测机构,这些粮食检测机构才会更有冲劲去研发新的检测方法,提升自己机构的检测能力,以求达到更高层面的进步。

2.1.2 健全检测机构管理体系,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粮食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市场流通速度的加快,如果粮食检测机构检测速度跟不上市场流通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目前,部分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受我国体质的影响,要么人浮于事,工作落实缓慢;要么因为经济原因或并购,或撤销;再不然就是机构内部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工作效率低下,运作不灵活,从根源上造成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职能体系不完善,促成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各部门之间、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与上下游机构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造成粮食质量检测发布信息制度不健全,同行之间缺乏竞争力,使得大部分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只有完善管理体系,理顺各部门职能岗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专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检测机构通过粮食检测报告、成果研究等方式带动粮食产业的有序发展,引导粮食产业走向越来越正规的发展道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1.3 实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在粮食质量检测管理过程中,实现人性化管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分必要。粮食质量检测依靠的是人与设备的结合,设备是固定不变的,而人的工作能力和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在管理过程中,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内部需要搭建起完善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影响所有的检测人员,让他们能够有正确而积极的工作态度,自主的投入到产业设备研发和实验工作当中去,当检测人员将工作当做一种兴趣来完成的时候,人的能动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才能更好的为粮食检测工作服务。

2.2 形成粮食检测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管理模式

2.2.1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完善竞争化管理模式

在任何一个粮食检测机构内部而言,培训是提升检测人员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粮食检测机构必须投入大量资金,通过提升检测人员的检测技术和服务理念,才能让粮食检测机构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对于处在不同岗位的检测人员,培训的方式可以不同。对于核心人才、重点人才,可以通过派外出国培训,让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对有的资深检测人员,他们可能不缺乏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的是与世界同步的信息,这就可以派他们参与世界前沿的粮食检测高峰会议及论坛等,让他们和更多的世界级人才交流,而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提升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除了内部培训,粮食检测机构在与其它检测机构接触的过程中,也可以打开学习交流与的大门,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切磋提高。不同的检测机构都会有自己擅长和突出的领域,多个检测机构实现学术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彼此的检测能力。

2.2.2 不定期举行各种检测成果展示,填补检测漏洞

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之间应有计划不定期地开展各种检测成果展示等活动,提高各个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填补各个检测机构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检测漏洞。

通过不定期举行各种检测成果展示的方式对各个检测机构有着多方面的帮助。一方面,各个检测机构因为各自资金有限、设备有限等原因造成检测结果只能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让其始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检测漏洞存在。或许,一家粮食检测机构在某方面的检测能力有着标杆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这家检测机构在别的方面同样有出色检测能力。例如一家检测机构对黄曲霉毒素的检验十分精准,在检测行业地位卓然,但是该机构对有机农药检测就明显不如另外一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黄曲霉毒素有深入研究的机构和另外一家对农药残留有出色表现的机构通过成果展示来交流双方的经验,那么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可以弥补双方在今后检测过程中的漏洞。

除了成果展示之外,各有优势的检测机构还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扩大检测范围,多家检测机构可以实行联网操作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甚至在检测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联合实现设备共享,利用行业优势,达到各个检测机构资金节约,管理能力提升,效率提高的经营目标。

2.3 粮食质量检测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发扬创新精神

2.3.1 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相结合,做好检测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很多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因为设备陈旧而导致和社会发展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对检测设备更新换代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在更换设备的过程中,要实现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相结合原则,检测设备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设备仪器满足研究应用黄曲霉毒素、残留溶剂、残留熏蒸剂、有机农药、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有害重金属等项目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从而提高粮食质量检测的效率。

2.3.2 建立多种渠道鼓励工作人员创新

除了设备的更新,检测人员的创新意识也必须得到提升。为了培养检测人员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检测人员创新。创新基金主要用来奖励那些能够在检测领域有所突破的检测人员;也可以奖励研发能力突出,对检测机构有贡献的检测人员。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创新,只要对检测方法有帮助,就是创新基金奖励的对象。在检测机构内部有创新奖励的同时,行业中也应该有创新奖励,行业的创新奖励则是对行业中有巨大创新表现的人群服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创新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检测人员创新,还要鼓励检测人员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各种方式将研究成功公布于众,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

3 结语

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健康环保卫生安全的粮食,既是从源头上合理控制粮食质量、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全国十几亿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第一个环节,粮食流通从粮食质量检测开始,只有通过检测的粮食才能流通进入市场,粮食检测机构的检测速度和检测能力决定了流通的快慢,以及造成流通后形成的直接后果。正因为如此,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也是有效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合理调控粮食宏观市场的方法之一,是引导和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产业科技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对合理配置粮食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为有着对农业产业经济的直接影响,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就更应该更好的完善检测管理模式,确保农业产业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辛景树.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规范质检机构行为[J].种子科技,2003(04).

[2]孙水在,陈金华.高频震动筛降低粮食不完善率初探[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08(05) .

[3]邹芳勤.食品安全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与药品,2005年10期.

[4]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技术现状分析[J].食品与药品,2006年03期.

[5]郭铁鸿.浅议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 2007(03).

[6]盛国成.浅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农业质量标准,2006(05).

[7]肩负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重任——建立粮食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29).

[8]侯勇,王亚南,江欣,毛朝国,杨军.对建立粮食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09(01).

[9]孙伟.强化粮油质检工作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7(01).

探寻中小粮食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篇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中小粮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短命现象越来增多, 其中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其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管理较为滞后, 水平十分有限, 从而让中小粮食企业的发展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因此,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我国中小粮食企业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应该尽快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种种问题, 让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出对中小粮食企业的积极管理作用, 切实保障中小粮食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整体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内部控制力度严重不足。我国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与完善, 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具体来说, 我国一些中小粮食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中监督与控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所在, 并没有能够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监控机构, 也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 从而使得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资金流动环节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监控。尽管有些中小粮食企业设立了相关的监控机构与部门, 但是, 企业管理者片面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最大化利润, 并没有真正重视起财务监督工作, 造成了管理混乱, 财务监控部门的效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 管理的风险意识不强。我国不少中小型粮食企业的管理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严重缺位, 只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企业市场分析与购销存环节方面, 而严重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导致了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 管理模式仍然较为落后。因此, 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收益分配、投资决策以及筹资决策过程中都缺乏周密且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加之一些中小粮食企业过度自信, 依然参照自己的主观意识与经验来进行判断与分析, 严重阻碍了先进管理方法的实行。当然, 还有些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与健全, 从而造成了一些会计信息的失真;

(3) 企业筹融资方式单一。我国不少中小粮食企业的筹融资方面的能力较差, 因为它们中还有很多企业仍然习惯于依赖银行发放贷款来获得流动资金, 这就使得中小粮食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化, 而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又为了避免高风险而对它们采取高贷款利率,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增加了中小粮食企业的筹资成本。此外, 中小粮食企业的投资缺乏足够的科学合理性与战略高度, 其利润空间被逐步的压缩, 从而影响到了融资方面的能力, 最终导致了中小粮食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不是很强。

三、中小粮食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重重, 比如说, 财务管理模式滞后,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监督欠缺等, 它们实际上是由内外部的原因共同导致的后果。从外部因素来看, 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也没有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 银行对于中小粮食企业的认识不够充分, 贷款方面不够积极热情, 其他中介贷款机构对于中小粮食企业也存在着偏见, 还有时候行政干预过于频繁。从内部来看, 中小粮食企业的个人集权决策模式使得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 缺乏科学性;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低, 使得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不大;财务管理缺乏资料基础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因此,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 中小粮食企业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期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具体阐述如下: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粮食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显然离不开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配套, 它对于企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价值与重大意义。因此, 中小粮食企业必须基于当前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的现实状况来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这就要求中小粮食企业的管理人员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意识, 充分意识到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而已, 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实现的系统性工程, 从而切实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更好的协调好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体系。中小粮食企业应该要组建专门的监督控制机构或部门, 做好事前的预防与监督工作, 让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牵制与相互制约的良好内部控制机制, 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与义务权限, 从而让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走向科学化与完善化;

2. 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

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 还需要企业从严抓好自身的经营与资金管理工作。具体来说, 中小粮食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应该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活动, 要把资金使用效率与效果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面, 并从根本上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那么, 这就要求中小粮食企业能够首先强化自身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要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日常的账款分析与管理工作中来, 让他们能够时刻观察到应收账款的变化情况以及收回速度, 一旦发生欠账行为, 这些专业人员要能够积极主动的上门催收应收账款, 尽量减少债务, 避免受骗上当的事件发生。事实上, 中小粮食企业的资金流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被长期拖欠账款, 将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资金周转状况, 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 中小粮食企业应该成立清欠小组, 及时催收应收账款, 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应收账款问题。此外, 中小粮食企业应该在预付款管理方面增加自身的风险意识, 要实行严格的预付款手续;

3. 落实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

中小粮食企业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 中小粮食企业就应该树立起依法监管、创新改革和科学理财的财务管理思路, 切实抓好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工作, 可以采取集中培训, 以会代训, 以审代培, 个别指导等多种渠道与途径来着力提升财会人员素质。一方面, 中小粮食企业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引导财务管理人员转变观念与作风, 增强自身的法纪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等, 并实行委派会计定期交流、轮岗制度来确保财会人员更好地发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还应该适当的提高他们的待遇, 吸引更多的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加入到企业中来, 这样将真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更好的落实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公信力;

4.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考核体系

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有一个较为重要的不良因素就是其缺乏较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而使得其考核评价体系表现出与新时期不相符合的很多问题。因此, 中小粮食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且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来说, 中小粮食企业就应该时刻督促企业构建一个资产经营责任制, 进一步规范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 并构建一个经营目标责任制, 尤其是要推进企业自负盈亏工作措施的尽快落实到位, 完善企业职工收入分配体制, 创设财务收支决算管理体制等, 从而使得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较为高效的约束机制与考评机制来进行监管, 有利于引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更好的对待财务管理工作,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小粮食企业应该尽快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 这就需要政府从外部给予大力的支持, 比如说,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加快建立中小粮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中小粮食企业还应该从内部找到解决对策, 即企业人员要树立财务管理是粮食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建立完善的粮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加强财务预算、控制和分析, 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财务信息化建设, 从而让中小粮食企业真正通过企业整合来提升竞争力, 通过制度建设来为企业提供政策保障, 落实费用管理制度与资金管理工作来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与效果, 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盈利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开展与深化, 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中小粮食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愈发凸显出重要的地位, 它对于维护企业稳定、发展以及改革成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 我国当前的中小粮食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仍然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存在。因此, 本文将围绕这些财务管理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小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粮食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嘉莉.中小粮食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再造[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4) :45-48.

[2]林海, 陈丽英.加强粮食企业财务管理推进粮企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9) :132.

粮食入库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8

一、跟踪生产, 从源头抓起, 把好新粮质量关

为了做好每年的夏粮收购工作, 并且收到高品质的粮源, 每年在开春和小麦收割完后, 必须到田间地头查看庄稼的长势, 并根据气温及降水情况来预测粮食的品质及产量情况。在新粮收获和上市前, 还要组织库内检验人员和经营人员到粮食主产地对新收粮食进行现场查看并进行样品采集, 开展质量指标及储存品质指标检测工作。对周边地区的粮源质量及产量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新粮入库时可根据粮食产地、质量等情况进行分类处理, 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入库粮食质量, 可杜绝不合格粮食入库,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把好入库粮食检验关。

二、严格检验, 规范操作, 做好入库化验工作

现场收购中实行封闭检验, 把检验全过程封闭起来, 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检验室, 实现零干扰操作, 有效避免人情粮, 严格按照抽样———编码———检验———过磅———入库的程序操作, 即把客户送粮车辆首先按规定扦样, 扦样后由业务科编号送入检验室, 检验完后填写质量检验单交业务科, 业务科根据检验结果编排过磅进仓。

(一) 确保扦样和分样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目前, 市场上向粮库交粮的都是粮食经济人, 短途运输采用的都是农用三轮散装运输, 一般运输能力在5T~10T;距离较远的经济人均采用汽车散装运输, 单车运输能力在40T~60T左右, 所以车厢内粮堆高度大部分在1.5m以上, 甚至高达3.5m以上,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来粮质量, 我们采用的是多层分隔式手动扦样器取样, 能比较均匀地取到上、中、下三个部位的样品。采用手动扦样器时方便快捷, 但是由于其设计的局限性, 车底部位10cm左右厚的粮食无法取出, 容易造成取样不均匀和出现掺杂使假现象, 因此, 单位在收购时可以结合使用电动扦样器进行扦样。同时根据车辆大小, 按梅花状设点扦样, 一般农用三轮车不少于5个点, 大车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取样点。

(二) 样品的检测要全面、规范、公平、公正。

对入库粮食而言, 水分、杂质等这些指标如果超过国家入库标准, 通过再整理达标, 而容重、不完善粒等指标是很难通过再整理就可以达标的。所以在粮食行业也有的把这些指标分为可控指标和不可控指标。如粮食水分高了可进行晾晒或烘干, 杂质和矿物质超标可利用过风过筛处理。而不可控指标却无法控制, 一旦不符合标准要求, 将无法整理合格。而在实际工作当中, 由于受检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对判定标准掌握程度不一, 检测结果往往会相差较大。所以, 要想收购高品质的粮食, 就必须做好全面的检验。如水分、容重、杂质、品质指标、卫生指标、害虫等。同时为了保护粮库利益和送粮客户的利益, 必须要求化验人员在化验时规范、公平、公正。为了使检验更具规范、检验结果更具公平、公正, 粮库组织相关检验人员定期参加培训。比如, 对于不完善粒的检测, 采取的对策是:一是每年组织相关化验人员到省局质检中心进行统一学习, 统一眼光;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 组织检验人员对同一份样品的不完善粒进行分类检出, 根据各自的检验结果找出出现差别的根本原因, 是检测不到位, 还是某项指标的判断不准确, 这样很容易纠正偏差, 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技能;三是由于每年的粮食不完善粒的检验有所侧重, 只是某一种不完善粒偏高, 收购过程中可以加以侧重。另外, 还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害虫鉴别能力培训, 做到能准确识别害虫和对来粮进行确定虫粮等级。发现害虫较多的禁止入仓, 特别是谷蠹、玉米象、长角扁谷盗、锈赤扁谷盗、赤拟谷盗等易聚集危害粮食, 使粮堆温度升高, 引起结露, 所以要从根源上控制虫粮入库。

三、定期对仪器进行检定与校对

作为粮食收储企业, 必须按照国家标准配齐所用检验仪器, 并定期进行计量检定 (如容重器、天平等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部门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维护保养等, 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比如快速水分测定仪除在大量收购前经105℃恒重法校准外, 还应制备标准水分样品, 在每次使用前进行校对, 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标准水分样品要每隔10~15d左右用105℃恒重法校正一次。

四、要保持检验队伍的稳定, 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学习和比对

一支稳定的检验队伍, 是入库粮食质量能够得到控制的保证。原粮的检验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检验, 不仅要靠仪器, 还要依据人的主观判断, 如不完善粒等, 这样个人的主观意识很可能造成检验结果有偏差, 这就要求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高的业务水平。要经常组织检验人员学习国家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严格执行职业技能资格上岗制度, 并组织相关人员到兄弟单位进行学习。

五、加强仓储环节入库质量管理

(一) 严格执行好入库质量二次复检制度。二次把关,

是粮食入库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意味着如果把关不严就可能使漏网之鱼蒙混过关。为确保质量检验的客观, 卸粮现场仓储人员还要在入库过程中随时注意入库粮食质量, 一旦发现粮食质量与检验单所写结果有出入, 应立即停止卸车, 通知检验人员进行复检, 坚决杜绝人情粮、不合格粮食入仓。

(二) 加强现场人员感官鉴定技能培训。

作为收储企业我们非常注重全员培训, 以提高仓储人员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 经常组织仓储、化验人员学习国家质量标准, 采取以师带徒, 重点培养的形式进行学习, 并加强对容重、水分、不完善粒等质量指标进行感官鉴定培训, 同时化验室也准备多个不同标准的样品, 让保管员多看、多练、多判断, 增强保管员现场卸车过程中二次把关的能力。

综上所述, 粮食收储企业只有加强入库质量控制, 才能确保收储的粮食质量良好, 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和种粮农民的利益, 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同步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提升粮食收储企业的质量检验管理水平和加强粮食入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粮食入库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提出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具体采取的措施。

粮食管理 篇9

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顺利完成改革任务后,积极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企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但部分企业仍存在经营机制不活、国有资产管理不力等问题。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完善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仍是当前粮食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笔者对此谈几点建议。

一、强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一)调整企业布局,优化资产结构。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粮食收购的前沿阵地,是国家掌握粮源、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要通过改革,调整布局,优化资源,促进粮食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采取国有独资、撤并重组、组建集团、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出售转让、关闭破产等七种形式,整合有效资源,优化资本结构,构建起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下的新型经营框架。

(二)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各地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过程中,要力求经营机制创新。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特别是《公司法》的要求构建新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实行规范运作,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职责分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全员合同制,真正做到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形成企业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良好局面。在收入分配上,实行与企业效益、职工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

二、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一)整合购销网络,扩大粮食购销。

抓好粮食购销、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安全仍是改革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整合重组一批实力更强、管理更好、辐射面更广、经营机制更活的骨干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执行主体,充分发挥网点、设施、人力、信贷等优势,努力做好粮食购销,继续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全力做好粮价波动期间粮油供应工作,适时组织省级储备粮拍卖,积极做好托市小麦竞拍工作。

(二)推进粮店转型,搞好主食供应。

在城市,结合“居民厨房工程”,进一步推广经验,发展快餐连锁店。

三、加强工作指导,落实目标责任

(一)增强责任意识。

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组织粮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引导大家正确把握当前粮食形势,提高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到企业决策、经营活动都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前提,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出发,杜绝企业行为短期化,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建立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正常的议事日程和各单位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对资产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管理规范。

(三)努力改善仓储设施。

仓储设施是粮食部门抓好粮食购销、保证粮食安全的载体,为确保储存粮食质量,减少粮食霉烂变质、损失损耗现象的发生,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仓储设施建设。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拨款、农发行维修贷款、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操作程序

(一)加强建章立制工作。

一是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从资产的增加、减少、运营、存量等每一个环节入手,健全原始资料,建立登记好台账,做到账账、账实、账卡相符。二是规范企业产权转让行为。对企业转让的资产,必须先经企业管理层研究同意或职工代表会议通过,选择有资质、市场诚信好的中介评估机构,评估报吿经有关部门审核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批准,实行公开挂牌拍卖,坚决杜绝不评估、不申报、不按程序的暗箱操作。

(二)加强资产清查工作。

资产清查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全面摸清家底,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财务状况,为资产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资产清查要重点检查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在用的资产有无实现保值增值和收益情况,租赁的资产是否按规定收取租赁收入,不需用的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安全完整,有无采取措施盘活资产存量,土地资产有无被侵占或出现其他的纠纷,投出资产有无未作价入账等情况。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堵塞漏洞。

五、健全考核体系,严格奖惩制度

(一)明确责任,各负其责。

粮食行政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授权下,依法履行重大事项决策权、经营管理者选择权和资产收益权,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在授权监管面上,实现出资人到位。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在搞好自身经营管理的同时,兼有资产运营的职责,要根据粮食行政部门的委托,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完善考核办法。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粮食购销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进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办法,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强化经营者的职业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盈利的积极性。要逐步规范考评内容,将制度建设、管理机构、资产购建、处置、评估、报告、奖惩等全部纳入考评范围,重点考核储粮仓库、土地、储粮设施的资产管理。要严格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与人员任免奖惩相挂钩。年终,做好企业经营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根据经营业绩和资产保全情况合理核算对企业经营负责人的奖励。同时要建立健全工效挂钩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总额调控机制,以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审计监督。

粮食管理 篇10

从改善粮食收购和储粮条件入手,由出租、承租双方共担专门用于仓储维修方面的基金,制定《建立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基金实施办法》,做好仓储设施的维护修缮工作。

(一)多元筹措维修基金。

一是在承租企业缴纳租赁费中提取一部分,按各购销企业的实际仓容量、仓储设施条件和年经营量,合理确定比例(一般每年为千分之零点五至千分之一之间),计提仓库维修资金。二是承租人每年在其经营的利润中拿出部分用于仓库维修,并对承租人参与新建或维修的项目列入企业年度百分考核指标。对仓库新建或维修一次性投入超过10万元的,其承租人必须要承担20%,维修基金承担80%;对新建维修一次性投入5-10万元的,承租人必须承担15%,维修基金部分承担85%;对新建维修一次性投入5万元以下的,承租人必须承担10%,维修基金部分承担90%。三是各级财政、粮食主管部门安排的仓库维修专项资金。

(二)合理使用维修基金。

对仓库维修基金的使用,区分轻重缓急,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一是严格使用范围。“仓库维修基金”专项用于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库维修,范围为:仓库屋面大修,墙体大补,仓内地面大修,门窗及通风系统的改造等。仓库屋面小修,墙体、仓内地面小补及仓外场地简易维护等,不列在维修基金的范围内,由企业承租人自行维修,并承担费用。二是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对需维修的购销企业,必须在当年的2月底前,由企业出具书面的项目申请并编制预算报粮食主管部门。对企业所报的维修项目,粮食主管部门应根据“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筛选确认后,经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能科室组员再进行现场勘察核实,并由资产监管科室列项和对预算进行审核后,报主管部门集中审核、研究批准。三是严格维修项目大小。对各镇的桥、路、防洪设施等新建或维修的项目,凡涉及到相关直接受益的购销企业所需的费用,在1万元以下的由购销企业承租人直接承担。经主管部门研究批准同意,超出1万元以上部分的,由企业承租人承担20%。对购销企业承租人自行添置的固定资产如吸粮机、通风机、输送机、电子磅、地上笼等的投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企业承租人自行承担,不在“仓库维修基金”中列支。承租人在承租期间对固定资产的正常维护修理的费用也不列入仓库维修基金。

(三)加强管理维修基金。

仓库维修基金的建立,对购销企业的粮食收购和存粮保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管理好维修基金非常重要,我县在实际中重点把好以下关口:一要把好建账关。对仓库维修基金实行统筹收支,在粮食主管部门设置单独账户和科目,实行专户存放、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凡经批准维修项目所预拨的资金,必须与工程进度相吻合。工程结算资金时扣留质量保证金,待合同规定的质量观察期结束后再结清。二要把好使用关。主管部门成立了维修基金专项领导小组,由纪检监察、资产监管等相关职能科室全程参与监管,并负责审查、验收和工程档案的建立,保证各项工程的阳光操作。凡经研究批准的维修项目,由粮食主管部门纪检监察、购销仓储、资产监管等科室参与,按照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程序,公开招标组成专业的维修队伍,统一实施各购销企业的维修项目工程。在维修过程中,维修基金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去维修地点进行现场检查工程质量与进度,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工程完工验收和工程质量由主管部门资产监管、购销仓储及所维修的购销企业共同把关,真正把维修基金用在关键处。三要把好审核关。严格业务核算,维修项目所有的票据必须合法,并由相关责任人逐一签字,缺一不可。同时,在原始票据后必须附两份附件,一份是具体的工程决算,一份是对应的维修具体地点的平面图,由所维修的购销企业承租人签字认可,以免重复报修,造成核算与管理上的漏洞,影响资金使用效果。对使用量大的维修耗材统一由粮食主管部门的采购小组负责联系供应商,实行保质团购,材料购进就地专库存放、专人负责、按工程所需严控领用手续,这样既能节省费用,又能保证工程质量。

二、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依法规范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规范管理,使购销企业承租人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

(二)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

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切实提高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应尽快建立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使国资部门及主管部门能及时、全面掌握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以利于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资源共享。

(三)加强基础建设,落实责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相结合,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发挥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明确承租企业法人代表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由主办会计、实物保管员等组成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占有登记,使企业的产权权属更趋于明晰,明确管理目标。

(四)建立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健全的业绩考核制度是促进企业高效运作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措施,其核心是使国有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考核制度应依照国家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目的是为了切实履行法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时进一步完善承租经营机制,对承租的资产以及改制后企业投入的资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区分企业投入的资产性质、价值,对承租人投入的资产,制定出具体的折旧办法,防止承租期满,承租人难调整、账难算以及引发其他问题。

为了粮食的“粮食” 篇11

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农业大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这些年来,土地的质量每况愈下。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使土壤生态持续恶化。因此,农业部及时作出了化肥农药“双减”计划,以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副研究员刘存寿用自己近20年的研究,为“双减”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开启了天然有机废弃物高效利用与植物自然营养配方时代。

探寻土壤的“病”因

为保持土壤肥力,肥料在农业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庄稼要好,肥料要饱”“春肥满筐,秋谷满仓”等谚语生动地描述了自古农家就认识到土壤培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矿物质营养理论”为化肥施用和化肥工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作物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但随着化肥施用量的持续增加和施用时期的延长,化肥的副作用日益突出。化肥效益下降、土壤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作物抗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将会威胁人类生存。

关于化肥带来的副作用形成的原因,通常归结为化肥施用比例不合适、农民盲目施肥所导致,但刘存寿用他近20年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即“无机化学肥料有悖于植物自然营养原理。”

回顾化学肥料施用历史,无论是化肥工业起步早的发达国家,还是起步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化肥施用量增加和施用时期延长,无一例外地相继出现化肥效率递减、土壤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作物抗性降低和环境污染等化肥副作用,而且次序和形式完全一致。对此,其背后必然存在深层次原因。

1996年以来,刘存寿从森林自然土壤入手,先后进行了森林土壤转化过程、土壤中矿物元素种类比例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土壤矿物元素赋存的化学形态及其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土壤水溶性腐殖酸的物质组成及其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培养土壤与自然土壤的差异性比较、自然植物营养原理的人工模拟与缺点改进等系统性研究,得到了以下重要结果:植物健康生长需要吸收多种矿物元素;矿物元素的有机配位化合物植物生物有效性更高;植物能够且必要吸收有机营养,有机营养是植物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值得介绍的是,上述重要结论的获得与刘存寿独特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息息相关。首先,人类农耕文明起源于自然物质的循环利用,持续发展几千年,现有化学肥料的副作用问题;完全自然营养循环的原始森林也不存在现代化学农业问题,故刘存寿选择从森林土壤营养循环入手研究;其次,土壤是岩石风化产物,其中必有多种矿物元素。刘存寿不仅从土壤水溶性腐殖酸中测定到多达38种矿物元素,而且通过测定多种植物中矿物元素种类,证明了土壤提供与植物吸收的一致性;再次,既然土壤中均有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这些不饱和烃类物质应该可以与矿物离子生成配合物。借用《中药配位化学》方法不仅证实了他的理论推理,进一步研究这种配位作用对植物营养的影响使其对化肥副作用成因有了更明确的认知;最具亮点的是,他首次完成了土壤水溶性腐殖酸物质组成测定工作。这不仅为有机肥料能够增强植物抗性(抗旱、寒、病、虫)找到了物质实证,也为德国化学家范泰耶尔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和我国植物生理与植物营养学家孙羲的有机—无机营养理论提供了依据。

土壤水溶性腐殖酸一直以来被看成是一个“黑匣子”,我们能够感知其作用,但不知其物质组成,因此限制了对其科学利用。刘存寿组织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生物化、仪器分析专家协同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势必对植物营养学、肥料加工工艺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病了”!刘存寿博士感叹道。“土壤是由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物和土壤矿物构成的生命体。长期大量施用无机合成化学肥料,无论从营养种类还是化学形态上,均不能满足植物天然需求,同时破坏土壤生态,合成除草剂和杀菌剂频繁施用,使之雪上加霜。”病根就是人类违背了自然原理。

解决之道——仿生有机复合肥

“病根”虽然找到了,但人类不可能回到原始自然农业状态。正如许多学者感言:“化肥如此持续施用不得了,农业不可持续;不施用化肥了不得,会饿死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现代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再好的理论研究结果不能产生现实社会效益,仍然是废纸一张”,刘存寿就这么认为。因此,紧接着他便开始将理论研究结果技术化,转化成技术产品。

他研究发现,虽然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天然有机物转化率很低,因为土壤微生物的首要功能,就是“负责”清理垃圾——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如何高效利用天然有机物,成为技术化的巨大障碍。他认为,既然天然有机物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的合成产物,微生物能够将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那么,微生物分解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逆反应,因而微生物分解原理可以用人工方法进行模拟。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通过向土壤微生物专家请教、查阅大量文献,经过5年一次次反复试验,他成功了!4小时之内使天然有机物完全液化成水溶性小分子活性物,速度是自然微生物的120倍,水溶碳转化率提高50倍。在此基础上,他将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天然矿物同步活化,并使之与有机活性物生成配位化合物,种类与化学形态与森林土壤相一致,但总含量高出数倍。

为了弥补自然营养循环中植物大量营养元素不足的缺陷,他将无机大量营养元素按植物需要配入,控制条件促使其有机转化,使化学形态与自然一致,但含量大幅度提高。

随后,刘存寿在化工专家帮助下,设计出整套工艺将各项技术连接起来,形成全新的新型肥料生产工艺,该工艺已被陕西旺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模化实施。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年产60万吨仿生有机复合肥系列产品,现已进入试车调试,产品不久将面世。

该肥料之所以定名为仿生有机复合肥,首先是天然有机物降解模拟了土壤微生物降解原理,工厂化、精准化快速降解;其次肥料中矿物元素种类、元素化学形态、有机营养组分均依照自然土壤特性进行配置、加工,大量元素增加了含量,但化学形态与自然保持一致。

经过长达10年的多地、多作物肥效试验、示范、大面积应用,仿生有机复合肥在提高矿物养分利用率、增强作物抗性、抑制连作障碍和培肥土壤方面显现出良好的综合效应。氮素利用率提高1倍以上、磷素提高2倍;猕猴桃黄花、鸭梨“鸡爪病”、苹果腐烂病的连作障碍减轻40?85%;蔬菜发病显著减轻;土壤保水能力大幅度提高。

仿生有机复合肥是按照自然植物营养原理,采用现代技术加工的新型肥料。其保留了有机肥和化肥的全部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点,做到了高产与优质相统一、营养与抗性相统一、土壤利用与培肥相统一。

仿生有机复合肥的前景展望

2014年,农业部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即控制用水总量;“两减”,即化肥农药减量;“三基本”,即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这是政府通过农业产业部署为土地问题的解决提出的明确要求。而刘存寿的研究结果和技术化产品为农业部的政策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化肥生产已使磷资源难以为继,钾肥主要靠进口。与此同时,每年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养殖等产生约15亿吨天然有机废弃物,其中蕴含近7000万吨植物大量营养元素、2000万吨其它矿物营养元素和1.74亿吨有机碳,如此大量自然化学能量物大多数成为环境污染物。“将这些珍贵的可再生自然资源科学利用,不仅能满足作物高产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使土壤持续肥沃,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刘存寿如是说。

粮食管理 篇12

一、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问题

1. 粮食出库难的现象具体表现

第一,承储企业拖延、阻挠出库。有的承储企业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国家的粮食保管费用,许多承储企业以各种借口比如仓内熏蒸、仓房改造、电路维修、人手不足阻挠粮食出库; 有的承储企业想将本库粮食回购作为商业经营,达不到目的就故意刁难,消极出库。

第二,出库费用收取混乱。按国家规定,政策性粮食出库可收取出库费用30 元/吨,水分杂质等增扣量严格执行 《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除此以外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国家规定的出库费以外,承储企业向买方以在收购环节贴了费用或者粮食存储期间发生损耗为由收取额外费用或者以预收款名义变相乱收费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根据托市拍卖规则,竞拍成交后一个月内必须把全额货款打到指定账户上,然而 “钱已付货没到” 的局面使得承储企业占了主动权,有了更多谋私空间,不给加价费就拒绝粮食出库,因而许多加工企业被迫“主动”多给出库费。

第三,粮食质量引起的纠纷增多。有的地区竞买企业反映,一些承储企业存放的粮食的实际质量比市场挂牌时标示的差。有的挂牌标示粮食质量等级为一级,但库存实际只有三级或者更低,水分、杂质等指标比挂牌标示高,甚至严重超标。由于粮食质量无法保证,再加上出库乱收费等一系列问题,打击了参与临储交易企业的积极性,并使得更下游的食品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2. 博弈分析

基于 “警察与小偷”模型,〔1〕对 “中储粮”和承储企业( 库) 之间的检查、监督与违规问题展开博弈分析:

假设:( 1) 博弈双方为理性经济人,即 “中储粮”分公司和承储企业( 库) 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 2) “中储粮”分公司为维护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对承储企业( 库) 的代储行为进行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承储企业( 库) 有可能为了利益而违规,双方不存在串谋行为; ( 3) 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一步,纯粹策略Nash均衡分析

模型是:A即是承储企业(库)违规的灰色收入,又被看作“中储粮”分公司所维护的国家利益;B为“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成本;F是承储企业(库)被查出违规的处罚,A+F>B>0。

矩阵中的四种策略组合分别为: 一是( A - B +F, - A - F) 即( 检查,违规) 。在利益的驱使下,承储企业( 库) 收受违规好处A,在 “中储粮”分公司的积极监督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认真处罚的情况下,承储企业( 库) 违规将付出( - A - F) 的巨大代价,违规收入被没收还要受到严格处罚,得不偿失。而最为监督管理的 “中储粮”分公司通过督查在付出小额成本的情况下,维护了国家利益; 二是( A- B,0) 即( 检查,守法守规) 。在 “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情况下,承储企业( 库) 选择遵守规章制度,没有违规收入,而 “中储粮”维护的是国家利益A,付出了检查成本B; 三是( 0,A) 即( 不检查,违规) 。在 “中储粮”分公司不检查的情况下,承储企业( 库) 违规行为得不到监管,更得不到处罚,所以其收益为A灰色收入; 四是( A,0) 即( 不检查,守法守规) 。由于管理得当,承储企业( 库) 没有违规行为, “中储粮”分公司再不付出成本的情况下,维护了国家利益A。

经比较,这个博弈矩阵中不存在纯策略Nash均衡的结论。承储企业( 库) 的行为依赖于 “中储粮”分公司,只要分公司进行检查、处罚,承储企业( 库) 就不敢违规; 然而,“中储粮”分公司的行为又依赖于承储企业( 库) ,只要承储企业( 库) 违规,分公司就检查并处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基层承储企业( 库)还是铤而走险寻求违规收益的原因。

第二步,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

假设: 承储企业( 库) 违规的概率为y,守法守规的概率为1 - y,“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概率为x,不检查的概率为1 - x。

利用支付均等法求解混合策略Nash均衡:

因为,A + F > B

所以,0 < X*< 1,0 < Y*< 1

混合策略Nash均衡:

①考察承储企业(库)违规收入与“中储粮”分公司检查概率的关系:。承储企业(库)违规的收入越多,“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概率就越大。

②考察违规收入与承储公司(库)违规概率的关系:。违规收入越高,承储企业(库)违规行为概率反而越小。

通过以上比较静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违规收入越高, “中储粮”分公司检查概率也就越大,而对承储企业( 库) 来说,基于对处罚力度、检查概率的预期,违规收入越高,越不敢违规,这是因为违规的收入越多, “中储粮”分公司的检查概率就会越大,违规行为受处罚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承储企业( 库) 也就越不敢违规行为。对 “中储粮”分公司而言,增加检查概率意味着提高检查成本。因此,加大处罚力度在减少检查概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有利于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因此, “中储粮”分公司如果为节约成本,打折检查力度和频率,检查松懈就会给承储公司( 库) 提供了违规空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 “中储粮” 分公司的收入有一部分来源于承储企业( 库) 的利润上缴,如果监管严格、处罚力度大,下游利润摊薄对它本身也没有好处,所以监管方往往选择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使得基层承储企业( 库) 在违规上更加有恃无恐。遗憾的是庞大系统内部的监管因为存在各种利益和复杂的人事关系,往往是短板。这也就是为什么规章有、制度有但违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托市收购中的 “转圈粮”问题

“转圈粮”是指在粮食轮换过程中,“中储粮”直属库先让关联企业先拍下陈粮,等到托市收购的时候,再从企业手中买回陈粮。粮食仅仅是账面走了一圈,在没有离开粮库的情况下给粮库、关联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粮食补贴。虽然从2010 年开始全国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中增加了中粮集团和华粮集团打破了 “中储粮” 独家收购局面,但在许多地方 “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仍是核心收购主体,拥有审批托市收购资格的特权。因此,为拿到托市收购资格,赚取国家补贴,许多企业将 “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领导作为重点 “公关对象”。

一方面托市收购的时候,为及时支付农民粮款,“中储粮”会根据企业的预计收购量,提前将粮款拨给企业,因而只要有了托市收购资格,企业无需动用自己的资金就能大量收购余粮。另一方面,收购以后的保管阶段还能赚取国家补贴, “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还将向代储企业支付粮食保管费以及粮食出库费。以小麦托市收购为例,由于有国家补贴和保管费,如果收储1 万吨小麦意味着至少有20 万~ 40 万收入,这还不算小麦的出库补贴以及变相加价的灰色收入,这使得托市收购大有可图。因此就出现了按规定若市场价格> 托市收购价格,“中储粮”托市收购应停止,可很多地区仍大量收储,甚至加价收储的情况。在巨大利益驱动下,承储企业、 “中储粮”基层部门开始合谋套取国家资金,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使得粮食的收储质量、数量难以保证,而且还导致虚报收购量套取收购资金、收购资金挪用、去向不明等情况。

基于合谋模型,〔2〕对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的合谋问题展开博弈分析:

模型描述: ( 1) 博弈三方均为理性经济人,“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 2) 总公司为了维护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规范,防止贪腐,对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进行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有可能为了利益而合谋。

假设:( 1) 设 “中储粮”总公司对分公司( 直属库) 与其他相关企业在代储资格、托市收购中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概率为 α,成本C,不监督概率为1 -α; 监督过程中查出违规的概率为b,没有查出违规的概率为1 - b;( 2) 分公司或直属库与相关企业合谋的概率为 ε,不合谋概率为1 - ε。Af、Aq即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合谋的灰色收入,合谋成本分公司为Cf,相关企业为Cq。合谋处罚为Ff、Fq。

矩阵中的策略组合一是( - Af- Ff- Cf, - Aq- Fq- Cq,Af+ Aq+ Ff+ Fq- C) ,说明了在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合谋,总公司监督且查出违规情况下,合谋企业不仅要损失灰色收入和合谋成本,还要被处以罚款; 二是( Af- Cf,Aq- Cq, -C) 即( 合谋,监督且没有查出违规) 。在巨额利益驱使下,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付出很小的成本得到合谋收入,总公司付出了监督成本却没有发现问题; 三是在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不合谋的情况下,如果总公司监督,将维护Af+ Aq的国家利益,而不管是否能够查出违规都将在付出C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 总公司监督的成本越高,越有可能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越有可能合谋; 而总公司监督的概率a与是否能查出违规的概率b成反比。而当假设监督C成本不变的时候,共谋违法收入越高,产生的国家损失越大,总公司监督的概率就越高,违规被查出的概率也就越高。另外,处罚越高,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越不敢合谋。因此,严格、系统、高效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对承储企业将起到有效的震慑和规范作用。

三、改进 “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的建议

第一,加强内外监管。内部监控方面,在制定详细工作流程的同时,通过企业内部定期培训、加大处罚力度、基层轮岗、突击检查、举报渠道多元化、区域管理问责制等措施,理顺内部监管通道,真正发挥内部监管作用; 外部监控方面,由法律法规、粮食局、审计局、农发行多元化多角度的监督并完善群众举报制度。

通过建立外部监管体系,赋予各级粮食局监管“中储粮”政策性业务的权力。各级国家粮食局负责相应区域内的 “中储粮” 分公司、直属库的日常监管工作,各级审计局负责对其粮食补贴进行审计、监督。此外,实现监管常态化、提高监管效率,可有效避免监管形势主义问题。

第二,控制关键业务点。在粮食储备的过程确定关键的环节,比如粮食收储、粮食出库、费用补贴,通过对关键环节的把握,监督好短板,既节约监督成本,推动监管的常态化,又能抓住要害、有的放矢。比如,粮食轮出实行全国联网竞拍机制,当轮出价> 收购价,明确政府与承储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比例; 当轮出价< 收购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实行按比例差价补贴机制。此外,设立专门收款账户、建立粮食轮出追踪机制、粮食储备条形码制度也是可以积极尝试的方法。

第三,试行全面预算监控。由于 “中储粮”的分公司、直属库众多且跨地区分布较广,财务事项复杂,因而在 “中储粮” 政策性业务上可以试行全面预算监控机制。

针对粮食储备的特殊性,建议预算规划以控制储备成本为核心,以提高储备资金运作效率为宗旨。政策性业务的监控以预算为标准,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监督与核算,并建立预算奖惩机制,实行预算执行情况与奖金、职位晋升挂钩的管理办法,推进预算监控的动态化运行,管好当年预算并为来年粮食收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地方政府的债务锁链下一篇:心血管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