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2024-09-11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共9篇)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篇1

从分散简陋的低矮粮仓到科学管理的现代化粮库,从人员老化、素质较低到高效精干、朝气蓬勃的队伍,从负债累累、举步维艰到扭亏为盈、国有资产逐年增值,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决策的英明,也是佛山市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辖区内

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图发展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该中心党支部因此连续三年被评为南海区先进党支部。

一、抓“三老”的破解,确保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成功

1997年底,佛山市南海区的粮食系统亏损额达333.88万元,36个企业中有12个亏损,个别企业甚至挂亏7000多万元,资不抵债,经营运作越来越困难,“三老”问题越来越明显。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领导班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才能对得起党,对得起企业,对得起广大的干部职工。他们在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闯出一条成功之路。从1998年上半年起至2003年5月止,南海区共转制关停国有粮食企业36个,安置人员1710人,改革成本为5537.2万元。由于改革的步子大、效果好,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广东粮食经济》还曾做过专题报道。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

改革涉及到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南海区粮食部门领导多次向区政府汇报改革方案,说实情、提建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心专门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企业转制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其他成员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区政府委派有关部门与他们密切联系,并参与了对粮食企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在综合各种情况后,经集体研究,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工厂后粮管所、先亏损企业后盈利企业的改革思路,制定了一整套完整有序的改革方案,采取关、停、并、转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改革。为把工作做细做实,领导小组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厂、所包干,特殊问题集体研究专题解决。小组成员忠于职守,废寝忘食,本着对国家和企业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的态度,严格按改革方案办事,按有关制度办事,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抓住重点,解决“三老”

“三老”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国有粮食企业能否顺利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情绪稳定与否,是检验改革措施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牢牢把握这两个关键,紧紧抓住重点,全力攻克难点,千方百计解决“三老”问题,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1、以人为本,妥善解决“老人”问题

1997年底,南海区的粮食系统职工人数为800多人,离退休人员人数与职工比例接近1:1,企业负担沉重。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领导班子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国有粮食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职工吃惯了“补贴饭”、“安稳饭”,市场竞争意识不够强,加上大部分职工在粮食企业工作的时间较长,对企业的感情较深,对改革的意义理解欠深入,思想上很难一下子转过弯来。为防止工作简单化、走过场,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一方面注重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他们分析形势、讲清道理;另一方面,积极与区劳动社保、财政等部门沟通联系,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调整安置办法,在经济承受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补偿标准,依照规定尽可能对分流职工给予照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改革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们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既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国有资产不流失。关停企业的干部职工情绪稳定,没有出现过激行为,没有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由于安置措施到位,思想工作到家,改革得到了干部职工的理解和上级部门的肯定。

在改革的同时,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还十分注重发挥分流职工的才干,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再就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继续做好区域性粮食收购、储备、粮食应急供应和关停企业的财物管理等工作,优先安排分流人员347人,占原在册人员总数的40%以上。对需租用粮食企业物业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分流人员尽力给予照顾,并以“扶上马,送一程”的态度,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共以优惠价格出租店铺47间。平洲粮管所八位职工集资300多万元成立粮油公司,中心以优惠的价格将原平洲粮管所招待所场地租给他们,既解决了近30人的再就业问题,又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该公司的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

2、创新制度,成功解决“老粮

”问题

“老粮”问题是困扰粮食部门多年的问题。1997年底南海区的库存粮食有50000多吨(稻谷),其中最早的是1991年入库的粮食,库存商品潜亏近2000万元。为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研究制定出《储备粮轮换基金管理制度》,每年从储备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轮换基金,专

款用于储备粮轮换差价亏损补贴,力争储备粮价格稳定在安全线内,这一做法受到省、市粮食部门及农发行的肯定。从2003年开始,该中心又打破过去储备粮轮换的方式,面向社会进行公开竞投,到2005年底已成功向社会公开拍卖轮换储备粮23953吨,竞卖结果比底价平均高出3.21%,减少了粮食轮换亏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储备粮库存稻谷均价从1998年的90多元/50公斤下降到2005年底的65元/50公斤,从1998年库存粮食潜亏2000多万元到2005年大大低于市场粮价,目前南海区储备粮价格处于安全状态,粮食工作走上了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3、盘活资产,顺利解决“老帐”问题

改革成本能否解决,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彻底解决“老帐”问题,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决定,关停企业的所有财物未经批准不得买卖、挪用,中心对其财务进行盘存结算,指定专人设立专账进行管理,对其公章也统一管理,还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努力做好评估、拍卖工作,在财物处理中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几年来,已累计评估、拍卖转制企业资产50多宗,拍卖收入6570万元全部纳入改革成本。转制企业银行贷款余额从15000万元下降到2005年底的1808万元,其中所欠农行、工商行的债务已完全还清,有效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

(三)稳妥经营,提高效益

不断开拓粮油经营业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确保粮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成功后,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方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抓机遇、抓发展、抓稳妥、促和谐,为搞好辖区内的粮食总量平衡和实施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中心结合实际,保留了国有独资的粮油总公司,负责辖区内的储备粮购销轮换工作,制定了《佛山市南海区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办法》,确立以做好储备粮轮换为主导,以抓粮食深加工企业的销售为依托,开展多渠道贸易的发展思路。积极做好区内大型企业用粮的长期供应,坚持树立“金桂花”牌泰国香米的品牌形象,使销售量稳步上升。2005年总公司购销总量为176838吨,销售收入近2亿元。2003至2005年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企业效益不断增长,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7%,既树立了国有粮食企业的良好形象,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抓储备粮管理,确保辖区内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把抓储备粮管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科学化管理。

(一)完善设施,建好粮库

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具备现代化的储粮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完成储备任务。为了解决粮食仓库陈旧分散、仓容不足的难题,中心积极与区政府联系,争取到4000多万元拨款,在小塘新景工业区桂丹路边征地100亩,投资兴建了配套完善、建筑面积23000多平方米、设计总容量80000多吨的粮食储备库,于2003年初投入使用。该库按照高标准、高规划、高起点的原则进行建设,配备现代化的管理设施,整个储备库的状况在监控中心可一览无遗。该库在省内外粮食系统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目前该库正在进行二期扩建工作,由区政府再投资480万元,扩建仓容11000多吨,至2006年上半年全面交付使用后,仓容将达到92000多吨,为南海区的粮食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确保安全

为保证储备粮储得足、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严格执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和“一符、三专、四落实”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粮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抓好安全储粮工作,严格把好入库粮质关,落实粮情检查制度和粮食出入库制度,加强对粮情的持续跟踪和监控,努力增加储粮的技术含量,提高科学保粮水平。中心还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不留隐患”的普查原则,精心组织每年春秋两季粮油安全普查工作。近年来,中心每年检查粮仓300多座次,仓库容量30多万吨,检查存粮10多万吨,实现“四无仓”100%,无虫粮100%。2005年中心完成地方储备粮任务73530吨(稻谷,下同),省级储备粮任务11765吨,代储粮14746吨(混合粮),全年平均库存混合粮为95900多吨,是南海区历史上库存粮食最多的一年,为该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财务管理上,中心坚持实行“封闭管理、库贷挂钩、购贷销还”的信贷资金管理模式,主动接受农发行、财政等部门的检查监督,建立和完善经营资金审批制度,各部门资金运作良好,做到储备粮对农发行的贷款规模常年有余,库贷挂钩良好,资金安全有效。

三、抓应急措施的落实,确保粮食市场稳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深入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拟定了《南海区粮食应急预案》,并经区政府审议批准施行。按照预案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中心常年储存大米3000吨以上,以泰国香米和国产优质米为主,可以供应全区常住人口(106万人)10天的食粮,还在全区选择了36家粮店、5家粮食加工厂、2家汽车运输公司为粮食应急点,并发给牌匾,签定责任承诺书,以确保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时辖区粮食(含食油)的有效供应。南海区的应急预案及其配套措施经受住了2005年“6.24”特大洪水等重大事件的严竣考验,保证了辖区内粮食市场的稳定,受到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表扬。

四、抓服务质量,确保军粮供应工作优质高效

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领导班子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军粮供应工作,将原桂城粮管所最好的仓库移交给军供站,改善了军粮的保管条件。军供站以抓好品种、质量、服务为宗旨,军粮入库严格执行“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实行专人、专账管理,坚持服务到部队,并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内涵。南海区驻军军粮供应点共有40多个,且地点分散,军供站的同志以做好军粮供应为己任,无论数量多少、路程远近,都及时送货上门。至2005年底,军粮供应站共收到部队赠送的牌匾、锦旗13件,军粮供应工作得到了驻军部队的充分肯定和国家粮食局军粮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五、抓粮食队伍建设,确保粮食系统和谐有序发展

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坚持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集思广益,重大事情如中心的发展规划、粮油购销计划、干部任免、基建投资、各项管理制度等都由集体讨论决定,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中心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实行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按程序办事,以制度管人,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和任用优秀的年青骨干,并注重关心干部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老同志的学习和生活,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对一些干部职工反映的疾病、住房、再就业、生活补贴等问题,尽可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予以妥善解决。原在中心饭堂工作的郭友明同志1987年以普通职工身份退休,1994年因车祸造成脑瘫,生活不能自理。中心从关心职工的角度出发,派人协助其家属处理交通事故善后工作,为她争取到10多万元的赔偿金。为切实解决其生活困难,中心参照行政退休人员标准,提高她的退休补贴,使她每月的退休费超过2000元,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每逢重大节日中心还派人到她家中慰问,并送上慰问金。此外,中心还注重解决遗属供养问题,使每一位干部职工都深深感受到组织上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长期以来,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非常重视党组织、工会、妇女组织的工作,仅在2005年,就发放计划生育奖励补贴80244元,组织外出参观学习120多人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外出活动100多人次,上门慰问离退休党员168人,慰问特困人员、患重大疾病人员51人,共计慰问金10多万元。干部职工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南海区的粮食工作呈现出安全有效、规范有序、良性稳健、和谐发展的大好形势,南海区储备粮管理中心也成为广东省佛山市粮食系统的一面旗帜。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篇2

一、组织实施住宅区绿化植树工程

按照《沈阳市社区环境整治和美化两年行动工作方案》部署,我区2008年春季继续在住宅区内开展绿化植树工程。从2007年末起,行政所(小区办)即着手组织本次绿化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对全区住宅区的详细摸底普查,确定了具体栽植点位和树种选择。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选聘了市级工程监理单位对工程实施全程监理,同时设立“公示板”和监督电话,发挥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面对着工程点位分散、时限要求紧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了工程的组织领导,及时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巡检和监控,另一方面实施了严格的施工管理,由工作人员全天候坚守施工现场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保证了绿化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经积极筹划组织及施工,共在25个社区所辖的32个住宅区内植树26803株,其中乔木2591株,灌木24212株,我区春季住宅区绿化工作顺利完成。

二、完成危险房防雨抢险工作任务

按照市、工业滤布区政府2008年防汛工作部署,我们切实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入雨季前,组织外勤人员对辖区内房屋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排查,对危险私房住户下发了躲险通知单,按要求完成躲险户、躲险地点和监护人的“三落实”。形成对危房区域的小区办外勤人员、街道办事处人员、社区人员三方联合监控机制,为汛期工作打下基础。汛期中,我们根据市防汛指挥部发布的防汛预警级别,及时以通知方式向街道办事处及社区传达汛情。同时深入住户对重点区域及房屋实行重复排查,对危险房屋再次下发躲险通知单,督促住户提高警惕,及时躲险。以上工作的开展为我区危险私房安全度汛提供了坚强保障,整个汛期未发生伤人毁物事件,防雨抢险工作顺利完成。

三、完善工作提升全区物业管理水平

今年,我们继续完善、扩大投诉和建议的渠道,由社区、业主委员会、小区办三级部门进行监督,充分发挥广大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同时通过服务卡、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充分实现广大业主对物业企业的监督。一年来共处理群众物业方面来电、来访投诉400余次,承办市、区政府督办件、12319热线承办件、民心网回复件、96191网上投诉件及人大、政协提案200余件,回复率达100%。从业人员培训方面,继续推行上岗证制度及继续教育制度。组织开展了2期物业经理上岗证培训班,组织我区物业协会通讯员参加经验交流会,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除以上工作外,我们还加强了公共维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滤布精心组织好要件审核、现场勘查复核和费用分摊核定等工作,保证公共维修基金使用的合理性。

四、采取措施加强行风建设工作

首先是开展全员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开展经常性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集体学习、领导谈心、大家座谈等形式,教育全体同志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准则。以各种方式加强职工业务能力。每周拿出专门时间组织工作人员互相学习讨论,钻研业务技能,以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来组织大家探讨,研究最佳的解决方案。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挖掘大家的智慧。同时培养新形势下的法制素养和服务意识。组织同志们钻研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定期举办法制讲座,全面提高大家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修养。其次是划分管区实行包干,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为了更好地实行属地管理,强化职责,对我区区域内的物业小区按办事处进行了分组,具体管理人员对所管理区域内一切事物负全责。为落实责任,抓好行风建设,具体责任人员全部签订全年的工作目标书和行风建设责任状,督促、约束同志们严格依法办事,准确掌握和运用与岗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杜绝不规范的行为作风,让群众满意。再次是全面推进我区物业行风建设。积极落实物业管理行风机构领导和人员,明确行风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做到层层分解,责任到位。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规范物业单位行为,维护好业主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行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物业公司值班、反馈、回访、通报、报告、查访和责任追究制度。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篇3

破并保持领先,得到了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省劳动保障厅的充分肯定。2007年7月在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上,我市作典型发言,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和赞许,并被评为“2007中国十大地方公共决策试验”。

2009年1月20日,市委书记**在中央电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节目中专门介绍了我市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全国各地先后组织医保工作考察团近千人次来我市考察学习,其成功做法已成为全国多个城市实施城镇居民医保的“样本”。截至2008年12月,我市三项保险参保人数达100.57万人次,累计支付各项保险费用9.8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参保人员基本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保持业务工作领先的同时,中心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特色管理和服务品牌,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团市委和市直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五好党支部”、“四优”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中心分别被劳动保障部和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和“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一、建全文明规范、高效便捷的服务机制

为切实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中心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健全服务机制。

一是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学习先进模范”、“职业道德演讲”等形式,号召全体职工积极发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参保患者的每一份费用清单、每一份病种申请,仔细甄别,务求真实、完整,既要让参保人员充分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待遇,又要体现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二是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学习。中心坚持每月第一个周六为“学习日”,制定了周密的学习制度,对全体职工提出了本科学历要求,采取激励、互助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中心还定期选派同志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素质。几年来,中心职工共撰写各类研究论文97篇,被省以上媒体采用42篇,被《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等专业刊物采用21篇,2篇被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为推进我市三项保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中心从强化全体职工责任意识入手,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与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各科室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网络,使党风廉政教育、作风建设成为中心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工作中,凡涉及基金稽核和费用报销、经费使用等敏感问题,中心领导做好表率,坚持做到不说情、不批条,一切按章办事。领导作风廉政为职工们做出榜样,中心自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和社会治安重大刑事案件,也未出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问题。

四是开展“五心”服务。由于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服务对象主要是患病、工伤等弱势群体,他们在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后,情绪低落,甚至极易冲动。为此,中心深入开展了以“爱心、关心、细心、热心、耐心”为内容的“五心”级服务,设立“共产党员模范服务岗”,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五是丰富便民服务手段。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将慢性病门诊结算由医院拓展到药店,并积极开展慢性病进社区试点管理工作;专门安排机构服务异地人员帐户提现和费用报销,梳理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参保人员为办理业务的奔波之苦,“排队报销”的现象成为历史。

二、建立环境优美、科学有序的服务管理平台

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思想活动的新特点,中心不断丰富工作手段,打造科学有序的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2005年,我市将建立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大厅一楼为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服务区域,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服务区、休息区和办公区。服务区设有打字、复印、免费茶水、雨具、老花镜等便民设施,休息区摆放坐

椅、写字台,办公区配置2座大型电子显示屏、6台触摸屏、24条滚动电子屏等设备,用于发布和查询各类政策信息。

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着眼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中心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依托信息中心投入2400万元建立了具有8台小型机、10台服务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170余家定点单位遍布全市各街道社区,全市参保

人员均能方便持卡就医、网络结算。

三是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参保人员,中心专门设立了综合服务台,制定值班长制度,中层干部每天轮流值守,为参保人员答疑解惑、引导服务。同时,根据业务流程设置了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结算、大病救助和费用核报7个服务区、14个服务窗口,形成了三项保险政策咨询、待遇审核和支付、大病救助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中心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补位工作、离岗告示、否定报备等二十项工作制度。“微笑服务、统一挂牌、统一着装、使用文明用语”已成为中心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心认真做好事务公开,向参保人员免费提供三项保险办事程序和健康知识手册。开通了医保网站,将各项保险服务指南、工作流程统一制作公示栏,制作了工作人员公开监督栏,设立了投诉电话、监督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把提高内控执行力作为中心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多级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是加强定点单位监管。在坚持每对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检查、日常巡查、突击抽查150次,网络抽查病历30万人次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定点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引入了末位淘汰机制,先后出台《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处方医师管理办法》、《**市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等办法,进一步促使定点单位加强主动管理,为参保人员开展优质服务,减少保险基金不合理支出。这一做法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全国推广。

三、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中心以帮助参保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一是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几年来,为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待遇,我市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取消乙类药品个人自付、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扩大门诊慢性病种类等措施,不断调整提高职工的医疗待遇水平。几年来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维持在16%左右。

二是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真空的难题,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采取个人缴费与市、区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办法,把市区全日制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婴幼儿以及其他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在我省率先建立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参保居民达9.45万人。该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亲自听取了我市工作经验汇报,并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参保居民已经达到28.02万人,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基金平均报销比例达59%。

三是建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我市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患重大疾病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2008年出台了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即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个人负担超2000元以上部分可享受50-70%的补助。该补助制度与公务员医疗补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成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大病补贴后我市职工和居民医保个人负担比例将分别再下降6%和18%。

四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2008年1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制度全覆盖、筹资多渠道、保障分层次、政策可衔接、管理趋统一”的原则,在不增加农民个人交费和财政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两项制度,一是在我市形成了统一的、可选择、可转换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避免了以往“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问题。二是加大了行政执行力,解决了目前费用结算中定点医疗机构与多个管理部门同时结算和参保个人与各个经办机构分头结算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通过共享定点医疗资源,农村居民就医更加方便。四是通过均衡医疗保险待遇,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保后可享受待遇水平较高的居民医疗待遇。今年,我市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0.47万人,参保率达99.6%。

五是构建和谐的“医患保”三者关系。为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我市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一是积极推行医疗保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组建全市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明确门诊慢性病的鉴定和确认标准,规范医疗费用支付范围。率先以“准入法”制定医疗保险诊疗服务项目目录,改变了以往诊疗服务项目目录采用“排除法”导致的基金支付范围界限不明确等难题。二是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模式。根据基金收支情况,我市及时调整住院结算办法,保证基金平稳运行,遏制过度医疗行为,积极推行住院医疗费用单病种结算,并将33种规定病种门诊购药范围放宽到定点药店结算,达到了降低参保人员负担,节约统筹基金支出的目的。将住院结算办法由最初的“定额结算、大额补贴”方式完善为“总额控制、定额结算、大额补贴、单病管理”的综合模式,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医保基金安全,使其最大限度地用于医疗消费之中。几年来,在基本医疗药品目录不断放宽、新增诊疗项目不断扩大以及人口老年化等不利因素下,我市连续多年实现了职工医保住院率控制在8%左右,居民医保住院率控制在4%左右。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使参保患者充分享受到保障又降低了个人负担。定点医疗机构也受益于医保事业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区优秀集体竞选事迹 篇4

小标题实在想不出来,所以按一版块一版块地写~

谈行规:三年以来,初二(2)班在行规方面做得极其不错,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班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因而在周考评中一直保持满分的良好成绩,在月考评频频获得“五星班级”的荣誉称号。这些完美的成绩不仅来自于同学的努力,老师的约束,更来自于班委集思广益,想出的许多同学易于接受的“金点子”。德育方面,每月一汇总的“美丽指数”是我班的一大特色。学习委员协助班长对于同学的各项行规方面做出评价,就“作业收交情况、上课情况、劳动情况、参与活动情况”进行加扣分,并每月总结回顾。劳动方面,劳动委员做出了许多贡献,每天放学都不忘留下与当天的值日班长共同检查监督同学值日,并绘制“劳动情况”表格,要求值日同学在劳动完成后自评,值日班长再次予以评价,这种方式明确了各项劳动分工,为检查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

谈成绩:预初时,初二(2)班的成绩并不突出。然而,至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起,初二(2)班一直保持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有老师称说“这是一个奇迹”,然而,这无外乎来自同学的努力与老师的鼓励。预初时得知班级成绩并不突出时,同学们并不气馁,而是抱着极大的决心与信念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中奋斗,前进。初二(2)班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班级的每一份子对学习都报以极大热情,上课时思维活跃,任课老师时常夸奖同学思维极其开阔,自己也能从各位学生身上学到许多。

谈积极:“文明其行为,野蛮其体魄。”这是西南位育中学的办学理念,初二(2)班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点。不光在行规方面表现突出,在各项活动中也表现积极。每当学校开展各项活动时,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踊跃报名,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大小比赛前,同学们都会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挤出时间练习,争取在比赛中为班级争得一份荣誉。

谈奖项:从预初至今,初二(2)班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一张张奖状,一个个荣誉称号历历在目。“运动会团体二等奖”“运动会团体一等奖”“广播操比赛一等奖”“SBS戏剧节团体二等奖??”„„

茂名市粮食局市级储备粮管理 篇5

(2002-9-29)

茂粮[2002]49号

第一条为做好市级储备粮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规范操作,确保市级储备粮帐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调动方便。根椐中央和省级储备粮管理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受市政府的委托,市粮食局负责市级粮食储备和储备粮的出入库管理。主要职责是:根据市政府下达的计划,会同市有关部门确定收储品种、价格和时间,审核确定承储单位;与承储单位签定<<收储合同>>;提出市级储备粮的轮换计划;会同市财政局核拨储备粮费用补贴;负责建立、健全和管理市级储备粮库存实物台帐,按规定报送有关会计、统计报表和库存实物台账;加强对市级储备粮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负责对市级储备粮承储单位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第三条承储单位必须按与市粮食局签订的<<收储合同>>和市粮食局的有关规定,完成市级储备粮的收储、轮换和保管工作,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动用市级储备粮。

第四条承储单位要按照<<茂名市市级储备粮收储合同>>规定的承储库点存放市级储备粮。未经市粮局批准,不得变更承储库点。

第五条承储单位对市级储备粮管理必须做到“一符、三专、四落实”,即帐实相符,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数量、质量、品种和地点落实,并实行专仓挂牌储存。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承储单位要使用市粮食局统一印制的帐、表、卡,如实填写实物台帐,保证“账账、帐表、帐卡、帐实”相符。

第七条承储单位要加强市级储备粮的质量管理,认真执行“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等制度,积极开展“一符四无”粮仓活动,保证库存粮食安全无事故。

第八条承储单位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储粮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科学保粮水平。粮食正常保管要采用“双低”(低氧、低药量)、机械通风和粮情电子检测等科学保粮技术。严格执行粮情检查和登记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和监测,每6个月对库存粮食的质量等级和品质控制指标进行一次检测,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第九条承储单位要结合实际对市级储备粮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如因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损失,要及时报市粮食局,并组织人员全力抢救和保护,努力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及时将情况书面报告市粮食局,由市粮食局转报有关部门审查核销。

第十条市级储备粮入库包括收购、调入及其它;出库包

括销售、调出及应付突发事件的出库。

第十一条承储单位按<<茂名市市级储备粮收储合同>规定的收储品种、收储时间和储存库点完成收储入库任务,不得单方面变更收储品种、收储时间和储存库点。完成入库任务后十天内,要将入库证明材料(即入库时间、入库品种、收获、收购<调入>价格与费用、储存地点<仓>)书面报市粮食局。第十二条市级储备粮轮换必须按程序进行。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市级储备粮正常轮换原则上两年轮换一次。由市粮食局下达轮换计划。承储单位要按照通知规定如实完成(粮食轮出、轮入时限一般3个月),在完成轮换任务后10天内,将入库证明材料(即入库时间、入库品种、收获、收购<调入> 价格与费用、储存地点<仓>)书面报市粮食局。

(二)承储单位因某些原因,需要对所承储的市级储备粮提出非正常轮换要求的,必须向市粮食局提出书面申请。经市粮食局批准后,方可轮换。

(三)如出现灾害或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等特殊情况,市级储备粮急需出库销售,则由市粮食局根据市政府的指令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承储单位对每批入库的粮食必须进行抽样检验,严格把好入库质量关,按照规定的品种、质量、要求入库。严禁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第十四条市级储备粮的管理、轮换费用和利息补贴,由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给承储单位(具体拨付办法按市财政局的有关规定办理)。市级储备粮管理费用、轮换费用将在下达收储、轮换计划时明确规定,利息按实际支出拨付。

第十五条承储单位在市级储备粮管理中有以下违规行为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储存库点的,扣除其自变更之日起至修正之日止的储备费用。

(二)入库粮食经市粮食局抽检,质量不符合规定的,不作市级储备粮统计。

(三)入库粮食不按时完成入库任务的,扣除其超过期间的储备费用。

(四)凡出现擅自变更储存库点和轮换粮食,入库粮食质量不符合规定, 不按时完成入库任务的,并在限期内不按要求整改的,取消其承储资格。

(五)发现问题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重大问题不及时报告和隐瞒事实及市级储备粮出(入)库借故拒不执行、故意刁难、拖延的,将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承储资格。

(六)因管理不善,发生盗窃、火灾、坏粮事故、自然灾害抢救不力造成较大损失和不按规定及时推陈储新造成市级储

备粮品质劣变的,由承储单位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责任。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弄虚作假,套取财政补贴的,必须全额退还。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如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第十六条本规定由市粮食局解释。

第十七条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篇6

区妇联申报“市三八红旗集体”事迹材料

**区妇联申报“市三八红旗集体”事迹材料各位主席、各位姐妹:接下来由我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03、04我们**区妇联的总体情况:两年来,我区妇联在市妇联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机关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我区自1998年以来被列为全国妇儿工作示范区,20xx新一轮申报再次入围;最近,区政府常委会和区委常委会都要专题听取区妇儿委关于两个规划推进情况的汇报,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

2、20xx,网上行培训15134

人,超过原计划%,荣获上海市“百万家庭网上行”计划实施“特别贡献奖”。

3、20xx我区的“母亲健康工程”被评为上海市妇女工作优秀品牌,在此基础上深化的“妇科检查流动车”给农村妇女带来新的福音,被评为20xx上海市妇女工作优秀品牌;

4、家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20xx年获得上海市第八届家庭文化节优秀组织奖;由我区妇联推荐的《滚灯舞》在《知音杯》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展示活动中获得最佳特色奖,为此,区妇联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5、“姐妹互助、传技共富”扶贫结对项目,20xx被评为市“双学双比”致富活动优秀实事项目;

6、积极组织妇女参与就业、创业行动,03推荐的“巾帼无水洗车社区服务站”创业方案被评为市妇联“女性十佳创业方案”之一,04推荐的“巾帼社区废品回收站”创业方案获“女性十佳创业方案”入围奖。04我区妇联获第三届“女性十佳创业方案”优秀组织奖;我们感到,之所以能

取得以上这些成果,主要是我们的工作找准了方向,抓住了重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比如说“关爱母亲健康工程”,首先是争取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为全区农村妇女解决了每年约100万元的普查经费和市、区慈善基金会的30万元资助;其次是普查方式的突破,在市妇联的鼎力支持、协调下,以“妇科检查流动车”的方式,送检下乡、送医上门,为广大农村妇女姐妹提供方便。这项被陈铁迪同志称之为具有“首创性”并亲临现场视察的工作,04年为全区148个村、284个企事业单位的30889名妇女提供了服务。普查率从以往的20%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检出率也明显提高了。有11位妇女被查出患有乳腺癌,6位姐妹确诊为宫颈癌。目前,这17位姐妹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关心下,均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又如,我们的”一村一课”宣讲活动,以流动课堂的形式,创新社区妇女学校的模式,向村、组拓展,向居民小区延伸,向最需要精神食量的普通妇

女宣传“马妇观”、妇保法、就业政策、家庭美德、礼仪礼节等知识,引导广大妇女发扬四自精神,增强法律意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04年,区镇两级妇联干部的足迹遍及全区82个村,对3500多名妇女进行了宣讲。这项面对面的宣讲、交流活动,不仅使基层妇女姐妹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养,而且还有效地锻炼了一批妇联干部。我区南桥镇妇联主席是位不满30岁的年轻干部,她在工作总结中写道:这项活动的实施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受益匪浅的,我从读稿到脱稿,从不会讲土话到流利地使用方言,从到处借鉴别人的事例到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这一系列的改变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是这次授课活动让我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做得更好,也促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更有信心了。以上两个项目都是我们的创新工作,而且实践已证明了它们的生命力。我区03、04的妇联工作虽然遇到了两位主席的人事更替,但

我们的工作始终都围绕着“求实创新”的工作目标,每年推出“八大实事方案”,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04年失业妇女再就业率占就业总量的%。家庭教育宣传周声势大、质量好。期间邀请《东方讲坛》专家作报告11场,社区及家长学校开设讲座100多场,听讲者达13000多人次。“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家庭教育征文比赛,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270多人的热情参与。《张惠谈家教》广播系列讲座已连续播出50多讲。两年来通过“六一”、“三八”、春节和“”帮困助学日等活动,共为1680多名困难儿童募集资金万元。在信访维权方面,03、04年区镇两级妇联共接到来信来访753件,区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待信访6123人次。由区妇联、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组成的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取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已连续三年开展的“姐妹互助、传技共富”活动中,区镇两级妇联共筹措下发扶持款万元,创建和扶持妇女基地63个,结成帮困致

文体中心先进集体材料 篇7

先进集体申报材料

2011年9月

文体中心先进集体材料

2011年,随着公司转型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经营机制、分配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形势下,文体中心围绕文化建设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公司各个时期的思想、决策及部署这一核心任务,务求实效,勇于担当,推动宣传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联系实际,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坚持深化一手抓一报、一刊、一网的创建,解决实际问题、力求实际效果;一手抓企业当下的新理念、新思想的研究与解读,开辟专栏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以来,《中钢时报》、《中钢文化》、中钢外网以企业精神理念为指导,联系各单位、本部门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根本在于抓住契机,抓好结合,指导具体工作,取得实实在的成效。

尤其是以深入学习总经理袁玉珠讲话精神为契机,高度重视形势教育,在思想理论方面做好了释疑解惑,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统一思想,注重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基层群众的工作水平。在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服务于大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环境,使得宣传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再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中,《中钢时报》坚持以人为本,以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的宗旨,过程中一是要关爱员工,振奋员工的精神和创造力;二是要荣树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中钢时报》共出版33期,累计达40余万字,其中彩报6期,引用图片150余幅。大力开展了一些贴近现实、贴近基层、贴近职工的宣传活动。做到了坚持弘扬正气,突出文学宣传导向鲜明、寓教于乐、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等特点,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加大宣传活动的创新力度,开展职工参与度高、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教育性强的宣传活动。尤其在开辟专栏、基层采访、动态点击方面,全力发挥“解读与研究、桥梁与纽带、跟踪与落实”作用,大力宣传公司的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为统一思想、凝聚职工人心做好了积极的引导;同时,提供了服务功能,为职工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享受。并引导各单位尤其是职工部门形成了“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中钢文化》截止目前共出版8期,约60万字。过程中,通过刊物编辑深入基层一线问卷调查等手段,使得内容实用性强、受众性广,深受一线职工喜爱。过程中做到了三点:一是历史传承,通过故事汇、群言堂等栏目,引导职工对中钢过去艰苦创业的阶段所产生的创业精神、奋斗信念进行传承并弘扬;二是引领未来,通过时政风、管理经、创新园等栏目,进一步把企业当下的政策、思想理念等以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引导职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并深化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坚定信心、奉献企业;三是贴近群众,通过开辟“养生堂”、“管理经”、“心灵港”、“开心园”等栏目,使得内容更加贴近一线生活。

中钢外网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分块监管的策略,强化管理,做到了创新企业网页版面、丰富网站内容,发挥好网络监督、导向作用,为推动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过程中,在网电中心及各单位的配合下,中钢外网在原来版面设计布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合理删减累赘板块栏目,做到了动静结合,严把上传内容信息,杜绝公司机密泄露。新闻上报实现单位对接,公司新闻每周一传,行业新闻随时更新。网站信息保有量逐步增长,日点击率达到1040余次以上。中英文双语言网页半年来运行正常,深得社会好评。

二、强化职能,深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六个一工程”、“工作动态”是文体中心体现职能的两大监管内容。文体中心本着“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深化狠抓落实作风”的原则,每月深入基层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了监查。

“六个一工程”自去年10月以来,为更好更快地推进“六个一工程”,结合公司的相关会议精神和制度,针对各单位普遍存在的“只重形式,不重本质”的现象,专门抽调数人组成检查组进行专项检查。过程中做到严抓管理、狠抓落实,以第一、二、三,倒数一、二、三的形式共奖励24个单位,考核26个单位,考核150余名职工,奖励优秀文章共45篇。

“工作动态”是反映职能部门工作情况的产物。今年6月,文体中心责令专人对公司各职能部门需办的《工作动态》进行了督促与检查,期间并就如何搞好《工作动态》建设工作进行了一一探讨。经过近3个月检查,结果显示,行政处、经营系统、质检中心、网电中心、环保处等单位工作动态做得较为到位。同时,结合当前的运行情况,文体中心已对如何科学、规范地运行“工作动态”,形成了草案,下一步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明确如出版日期、动态内容、发行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从而形成指导性的方案和条例,促使工作动态能够引领各部门形成求真务实、立说立行、落到实处的工作作风。当前,“工作动态”还紧密与《中钢时报》有机结合,形成“动态点击”的专栏,自7月份运行以来,职工反映良好,同时对会议精神的落实做到了跟踪到位、监查到位。

三、强化队伍建设,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良性循环。

文化建设是促使企业转型发展的精神动力,文体中心针对文化建设工作在部分单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刻忘记了”的现象,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根本就是要围绕生产、经营做好服务”的思想,形成政工牵头、记者站站长负责的管理机制,同时成立了记者站并将队伍延伸至基层一线。

同时,以“用软管理激活硬管理,用企业文化激活生产力”为指导思想,组织召开了半工作会议及每月一次的宣传工作座谈会。过程中,引导各驻站记者通过勤学、勤跑、勤写、勤思考、勤总结,抓住时间节点,结合中层会议精神、职工思想动态、单位最新事宜等方面,把宣传工作纳入企业工作的全局进行通盘考虑,同企业发展思路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促使企业宣传工作良性循环,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与公司发展战略、两个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进一步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为公司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动力。尤其在基层采访方面,形成“文体中心出议题,基层单位参与”的互动工作机制,使得宣传内容更加贴近基层、贴近职工。

四、创新学习形式,推动文化建设工作质量上台阶。

结合公司“四部曲”培训战略,文体中心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素质,以“请进来”形式邀请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资深摄影家王东风主讲,对摄影协会的众会员及各单位的摄影爱好者进行了培训。同时,以“自主培训”的形式,举办了《EDIUS视音频编辑》培训活动,来自公司各单位影像资料负责人和视频编辑爱好者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采用了基础理论加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为各单位影像资料保存的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下一步,文体中心作为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单位,将对《中钢时报》记者、通讯员,《中钢文化》编辑等进行培训。

五、举办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文体中心作为各类活动的主办单位,过程中以挖掘历史、教育当代,文化引领为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增加职工动力、缓解职工工作压力的文体活动。达到了对内提高整体素质、构建和谐企业,对外树立良好形象、构建和谐企民关系为目的。

过程中,举办了中钢首届文化体育活动周,本次活动突出了“文化引领、技术引领、案例教育”三大关键词,经过165名选手一周的激烈角逐,有8个单位获奖和24名职工获奖;以元宵、五一为契机,策划并举办了“和谐之春”、“创新之魂”两场文艺晚会,内容丰富、特色迭出的节目赢得了职工们的好评。其主要特点是加强了贴近性,更加生活化与多样性;同时围绕主题,着重人物化、情节化。各版块间构成了某种人物故事联系和喜庆气氛;另外,都市、时尚的元素也多了一些。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组织参加了中阳县党代会文艺晚会和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颁奖晚会,这两场晚会在外宣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进一步荣树了“中钢是社会的中钢”这一形象;中钢第五届“和谐杯”乒乓球联谊赛、第七届“七一杯”职工篮球友谊赛的举办更是使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有了质的提升。同时,与公司办公室、文学协会共同组织举行了“节能降耗、减排增效、资源整合,我们在行动”主题演讲比赛。

这一系列活动得到了文学协会、文艺协会的大力支持,并在各级领导重视、策划有方、组织得力、各单位配合到位的前提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打出了中钢文化品牌,展现了中钢文化独特的形象。

六、拍摄纪录片,传承中钢历史。

《春秋往事》是一部四集连续纪录片,由由文体中心自行摄制。过程中,不仅节约了大笔经费,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像的形式,可以让员工了解中钢的过去与艰辛,让大家知道中钢的今日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是中钢人通过艰辛投入、认真付出打造出来的。

《春秋往事》的拍摄对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历史传承、职工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将在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将使企业用科学的、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引导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奉献做出贡献。

七、打造窗口单位,荣树企业形象。

文体中心作为一个窗口单位,有效地将文体中心展厅、文体活动中心这两大场所用活,使其成为了企业对外宣传中钢文化和展示中钢形象的重要载体。过程中,它始终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理念进行工作。

为了做好来访客人的接待工作,中心员工除了营造一个清洁、亮丽的展厅环境外,还有效加强文明用语和文明待客知识培训。2011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来访客人达125次,近1200人次。每一次的接待工作我们都热情周到、表里如一。同时,我们服务全公司的会议、培训、考试、图展、演讲、演出共计20余次,累计达10000余人次,得到了领导职工的一致好评。尤其是文体活动中心以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综合球馆、电子阅览室四大娱教场所为载体,切实营造了一种“关爱职工生活、体现企业温暖”的大家庭氛围,每天对外开放8个小时,每月接待职工为2000余人次。

八、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效能、规范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窗口单位的良好形象,文体中心着力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学习、责任机制,提高执行水平。坚持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努力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不断丰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实践中,不靠老经验对待新事物,不凭旧观念审视新事物,在服务工作大局上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增强集体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是在晚会方面,文体中心通过组织职工培训或自学,现已形成了集策划、编剧、导演、制作、音响等为一体的团队。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实、操作性强的岗位说明书。由此,合理划分了工作层次,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

二是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对中心墙裙进行刷漆处理、大礼堂舞台屋顶重新修缮等共计大小零星土建修缮项目达10余项。同时对中央空调系统两次检修调试,中心消防实施检修更换并组织消防演习,修补大院地板并更换正门台阶地板。所有这些项目既要保证质量,又不得影响外来人员的参观,在中心领导的合理安排下,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在做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文体中心在解读理念政策、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为此,下一步文体中心将以“树形象,创品牌”为理念,充分发挥报、刊、网三大载体,强化监管职能,建立起上下互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企业文化创建活动,打造中钢品牌文化,塑造窗口单位形象,为企业和谐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篇8

金陵寺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在籍学生189人,教学班级6个,教职工17人。在深化素质教育中,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金小,吹暖了全校师生的心扉,吹紧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步伐。面对新课程改革,学校迅速转变观念,改善条件,完善管理,锤炼师资,落实目标,轰轰烈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先后获得商州区“平安校园”、“远程教育应用先进集体”、“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 “实施素质教育首轮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在商州区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验收中,以我校为主体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研究》获得“优良课题”等荣誉称号。如今的金陵寺镇中心小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美丽的熊耳山下。回顾探究发展之足迹,一切的一切无不倾注着金小人的心血。

一、完善机制,加快改革

为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我校成立“金陵寺镇中心小学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杨娅娅同志任组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任副组长,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实验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在整个课改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组织有保障,师资有保障,经费有保障,舆论有保障,理念有保障。

二、锤炼师资,优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教师面临成长与成熟的一次崭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要求教师更专业化,教师是课程的组织参与者、促进研究的开发者,学生的帮助引导者,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创造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因此,教师要拥有知识的综合与广博,要善于课程实施的管理和经验的积累。锤炼师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师资是新课程教学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为目标,使广大教师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工作,确保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1、落实教师的学习需求。

建立教师阅览室,每年我们都要添置不少教师教学科研用书,方便教师在校学习,做到从报刊杂志中找名师,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记学习笔记,学校定期进行检查,但这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要。比如,要开展公开课、主题队会,写计划、总结,搞课题实验等需要的一些材料不能随时查阅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教师更加方便、省时,做起来又高效,我校配一间电子备课室,教师只要在百度网中打入中文去搜索需要学习的材料、课件等都可以随时满足教师的要求。

2、建立有实效的新课改学习培训措施。

每周三为集中教研时间,我们都安排90分钟的教科研学习时间,教师集中在多媒体教室,听专家新课改讲座,看名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执教,我们要求教师从两个方面观察,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处理教材、怎样创设氛围调控课堂师生的感情,怎样指导学生学法,课堂中学生朗读能力、说话能力、质疑、释疑能力、探索新知能力、读写能力有哪些体现,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看完名师录像,再组织教师小议,然后把名师的新课改观念迁移到课堂中实践,初步解决我们在课题实验中没有专家、名师的指导的困惑。

3、扎实推进课题实验。

我们以“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培训”的原则为出发点,形成“教师——班级——教研组”的横向交流体系。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坚持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教师交流一周来的收获、感悟与困惑,把在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集中研究突破。针对课改的热点问题,2009我镇小学部确立了以我校为主体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标下的评价观研究》。课题确立后我校积极成立组织机构,研究确定子标题,组织全镇教师积极参与撰写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在本商州区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验收中获得“优良课题”。其次,我们还建立教科研常规管理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备课、写教案、听课记录,评课分析,总结交流和推广提高都做了具体规定。要求每个教师主动承担一项课题实验,主讲一次专题讲座,每期上一节优质示范课,写一份优秀教例和说课,写一篇水平较高的论文,通过每月一次检评,考核教师的教研态度和教研进展实绩。我校还认真开展师德教育周系列活动,开展“爱校爱岗,敬业爱生”的师德教育,以学养德,以学促行。通过学习,全体教职员工,想到一起,干在一块,彼此信任,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团结协作,形成了“精神讲奉献,工作比贡献”的良好队伍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师资年轻化的特殊情况,我校加快了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科研队伍的建设,落实课题研究,立足课堂,加强教科研工作和教学交流,深化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积极鼓励教师学历提升,现已实现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大专2人,本科13人,中师2人。学校同时又重视知识与能力并进,加强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努力提供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

新课改实施以后累计开设全校公开课100余节。杨娅娅、崔建超、田涛等多名教师撰写的论文在省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赵秀敏、王艳等多位教师多篇论文在市区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2009,我镇以我校教师为主力军在区级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优秀组织奖。

三、加强整合,应用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我校致力于让每位教师都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不断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1、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借“教育均衡”创建的东风,办公设备进行了更新,又新建了一个电子备课室。

2、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培训。

3、加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4、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课改的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校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软、硬件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把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与突破口,全面优化课程资源。我们把握“分步实施、软硬兼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信息化步伐。一是利用好电教教材,努力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二是加大校本素材的建设力度,制作出更多更好地适应学校校情的课件,充实学校的素材库。实践表明教师自制的课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够提高一个学校的信息教育水平。

四、特色拉动,提升品位

1、书画教育特色。我校成立书法和绘画兴趣小组,定时定期开展活动。以活动促提高,每年的环保绘画展,重大节日的“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民族团结”等画展,结合不同教育主题的“反邪教、讲文明树新风、爱科学、地球妈妈”等绘画展,反映书画结合的手抄报更是全员参与,有“安全第一,诚信的形象、书海泛舟、美丽校园、春天在哪里”等多内容、多角度、多主题的优秀作品。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项特色。

2、文体特色。我校以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健康,学生的活泼等发展为前提,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活动课,课外兴趣为平台的文体教育,培养了一届有一届学生的文体特长。我们有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有不同主题的课本剧、大合唱、讲故事、主题班会、主题队会、队列队形、广播操、才艺展示、跳绳、演讲等比赛,为师生们乐于参与。

3、科技特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等活动,我校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逐步铺就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才之路。4、人文特色。学校利用校本教材——《经典诗文读本》一方面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名文、名诗、名言和各类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成为图书馆的常客,让优秀学生学会自我收集信息,吸取知识,为他们能在各类大赛中得奖,提供知识的源泉。近年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共有20多名学生获奖。其次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尽量做到让学校每一面墙都说话,让学校每项活动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项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设民主、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5、管理特色。推行科学化管理,人文化管理。我们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一个好的教师群体,只有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听取教师的意见,多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提供硬件平台,在晋升晋级方面一碗水端平,人非草木,学校布置的工作,教师一般都会积极支持。几年来,我们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探索有效提质的管理体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心集体先进事迹 篇9

扎扎实实办教育

——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新华中心小学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办学,质量树校”的理念,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精神,塑造学校师生新形象,不断提高学校的文明程度。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也得到不断的改善,硬件设施得到不断的更新。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三年教育教学成绩连续保持“优质、高效”,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少工委颁发的“平安校园”组织奖、“广西目标教学先进单位”、全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崇左市“文明单位”称号、崇左市“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先进单位、崇左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现将总结如下:

一、以文明创建为先导,大力推进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学校以以文明创建为先导,抓好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

(一)加强校领导班子建设,民主管理创合谐校园

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校长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的规定,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由于学校民主空气浓厚,增强了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呈现出了心顺气望,百事和谐的良好局面,和谐校园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师德师风建设”导方向,夯实师资力量

为了促使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更上一步台阶,形成团结、文明、自强、进取的良好校风,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导航,多管齐下,注重实效”的理念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礼仪教育”正行为

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继续发扬下去,学校以“礼仪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以礼待人。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文明礼貌读本》;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进行“文明在身边,习惯在自我”的主题讲话;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使用文明语言”“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礼让、右行”,让环境感化人;

2、设立礼仪岗、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礼仪岗,全校各班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互致问候;在校园内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二、合格、升格、风格,彰显教师个性风采

针对教师的个别差异,学校指导教师制定出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对他们实施“三格”培养,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发展,是我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策略。一是对老教师进行“合格”培训。对年龄在四十五以上的教师,重点引导他们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做新课改的合格教师。二是对青年教师实行“升格”培养。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给青年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同时创设条件,对事业性强、有培养潜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教学骨干。三是对骨干教师实行“风格”培养。要求骨干教师以科研为先导,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在智力投资、经费援助上给予一定支持,为骨干教师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研究水平,着力培养他们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名师。

(一)、倡导学习——营造研修氛围,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教师只有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此,我校大兴学习之风。

1、学习“内容多元化”。首先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培训,形成 “重师德,铸师魂”的良好风气。二是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及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学习教学常规要求;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新教材使用培训等。

2、学习“途径多样化”。我们采取自学、集中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读书与网络阅读相结合开展业务学习。集中学习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

教师的自我研修做到“六个一”(上网浏览教育文献,每周一小时以上;系统研读教育专著,每学年一本以上;学习教育杂志,每学年一套;每课教后有反思,每学期整理出反思文章一篇以上;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每学年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随笔一篇以上)和“五记”:即校本培训记录本、教学反思记录本、教育教学故事收集本、教学集锦、教育名人警句收集本,让阅读与积累成为教师成长的源泉。

3、学习“时间经常化”。我们主要采取定期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每周星期四下午为各科教研组集中研修时间,集体培训则按实际另行组织安排。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倡导和率先垂范下,广大教师的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我校蔚然成风。

(二)、聚焦课堂——落实常规,提高质量。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这是我校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立足课堂,探索“学习——研究——反思——提高”的校本研修新路子。

1、同课异教——形教师风格。从教师的不同个性入手,对同一课内容,同年级组教师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研讨如何上出不同风格的课。具体以年级组组长负责,确定内容后,采取“集体备课”→“理论引领”→“实践跟进”→“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研讨升华”的组织形式,最后形成一致观点,全校观摩。“同课异教”活动旨在引领教师追求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课堂教学,并促使每位教师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几年来的实践,使教师锤炼了内功,增强了优化教学策略的意识,实现了主导与主体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营造出工作研究性,研究工作化的氛围,达到了教法学习广泛化、教学构思设计多彩化、教研成果资源化,实现了同伴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张扬教师个性,形成个人风格。

2、常规教研——带教师成长。(1)研讨课制度化。组织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教师每学期人人上一堂研讨课,供自己及教研组成员解剖。(2)观摩课专题化。由教导处、科研处根据教学中的疑难问、焦点问题确立研讨主题,如:语文科的“参与式”教学和开放性作文教学;数学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研究;英语科的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等等,然后组织教师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3)以赛促研。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如组织青年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举行“我最满

意的一堂课”展示和创新课例评比等),以评优为手段,引发教师不断进取的内驱力,鼓励优秀教师冒尖、成才,不断充实骨干教师队伍。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批具有自己独特课堂教学风格的中青年教师正脱颖而出:如语文老师吴丽艳是“情感型”,喻情于景,声情并茂;农学峰老师是“自然型”朴实无华,细细诱导,娓娓道来;数学老师何静是“严谨型”,陆汝红老师是“探索型”,黄洪美老师是“开放型”,这些教师已是龙州名师。一批批教学新秀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比赛中成绩骄人:农媛圆老师参加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学技能比赛荣获三等奖;胡开薇、农媛圆设计的英语课件分别获得河北省教育学会英语教学与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优秀课件一等奖;卢小芹参加广西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何美霜参加广西特色作文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黄凤霞参加广西作文及讲评课比赛荣获二等奖;何智玲、罗隽瑜参加广西音乐、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分别荣获三等奖;黄洪美等9人参加崇左市教师基本功或课堂教学比赛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参加龙州县教师基本功或课堂教学比赛有10人获奖;2008年,何美霜老师应北京大学全国中小学培训中心的邀请远程培训贵州省全省的中小学班主任。

三、互助、探究、创新,突现学科多元特色

我校整合优秀教师资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将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通过互助、探究、创新,在提高学科研究水平、显现多样化学科特色的同时,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一)同伴互助——促群体提高。我校积极推行“教师合作伙伴”活动,鼓励同学科教师三至五人自主结伴,共同制定合作计划,约定每学期共同研读的专著,共同研究的教学专题与准备共同执教的研讨课。为使“教师合作伙伴”活动落到实处,学校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集体备课。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实践推广”20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由一位教师根据集体研讨中达成的教学方案进行实际执教,课后全员诊断,进行审视和反思。反思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然后再推广实践。(2)相互听课、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3)开展一人同课多教与多人同课异教的教学研讨活动。(4)讨论交流。做到“有想法乐于与同伴说”、“有看法善于跟同伴讲”、“有文稿诚于请同伴改”。通

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发挥了教师主观能动性,使大家在教学研究上有很大提高,为学科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研究——创建课程特色。课堂教学改革是学科研究的研究重点,我们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根据各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形成叫得响、拿得出,家庭、社会、同行一致认可的学科特色。如:语文——营造书香校园。以读书为抓手,进行大阅读课的研究和各年级的专项教学研究,积极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深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特色建设方向:人人爱读书,个个会朗诵,善演讲。音乐——传承天琴弹唱、组建合唱团。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重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美术——会制作,善绘画。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善于用油画棒绘画的能力。结合学科研究,每学期我校都举行一次绘画和手抄报比赛。体育——挖掘传统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完成体育达标训练的同时,开发传统体育项目,如:象棋、滚铁圈、踢毽子、打陀螺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中特长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成绩斐然。近年来,参加崇左市讲故事、演讲比赛的 6名学生,获得特等奖 1人,一等奖 3人,二等奖 2人。参加作文竞赛,获得国家级奖23人,市级奖 26人。天琴弹唱队多次在龙州县国际民歌节以及重大演出活动中亮相,合唱团在县市级合唱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多次参加中越边境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2008年曾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团在龙州同台演出,并在参加全国声乐、器乐大赛中,获广西赛区奖 23人。参加绘画比赛,荣获广西赛区奖41人,市级奖43人。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荣获国家级奖 91人,荣获区级奖 88人。05年参加广西小学数学应用知识竞赛,有300百多人获奖。

(三)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校承担的两个国家级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双文”素养》和《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的研究正在稳步推进,2008年春,我校开发了古诗文颂读课程。语文组精选历代古诗词编写成校本教材,学校分年级开设课程,将其纳入课表,与其他国家课程一样,实施学校课程规范管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课题,我们先后开发了《厨艺大比拼》、《走进军营,当一天兵》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2008年秋我校成立少年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将以少年警校为载体,开发社会实践活动的案例,使我校校本课程之树枝繁叶茂。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兴校本教研之

风,形成常规教研、课程改革、课题研究三位一体研究模式,不仅建设了有我校特色的学科体系,还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引领、反思、提升,打造教师新型团队

为了实现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新型教师团队的工作目标,我校不断探索校本研修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提升教师品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专业引领,搭建平台。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1)校内:开展名师、骨干教师传帮带活动,实行“导师制”。(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二是组织教师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录像、专题讲座。另外,学校邀请了教研员来我校听课、座谈,请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使“专家引领”在我校校本研修中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二)、实践反思,理论提升。我们要求老师在反思中做到: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记教学再设计。老师们乐于在实践中反思,在交流中升华,并积极撰写论文、案例等。07年以来,老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54篇获奖或发表。

四、更新观念,综合治理,着力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们建立了《学校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岗位职责,后勤教辅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增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绿化、美化、净化”是我们校园环境建设的目标。学校不断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学校完成了办公楼的新建,食堂的改建,校园的绿化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了大量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及法律普及宣传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一系列“安全文明校园”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了学校秩序的井然有序,为了强化安全防患意识,学校会同派出所等开展了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做好自查自纠工作,认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杜绝了隐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各项工作扎实开展,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教师的变化:教师不仅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思想,而且在方法的探索上更具有现代教育的发展观点,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在向有思想的、教书育人的教育家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给课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科

上一篇:中奖之后作文400字下一篇:热电公司业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