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2024-07-19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精选10篇)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1

为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粮食储备管理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0 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简称中储粮) 成立,专门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粮食储备仍以中央政府为主,包括战略储备和专项储备,其管理制度是以 “中储粮” 垂直管理为核心的国家主导型管理制度,辅以 “中央→地方” 分级管理制度,社会储备包括农户储备和民营企业储备,以周转储备为主,数量较少,没有形成国家层面专门的管理制度。以 “中储粮” 为核心的粮食储备垂直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政策性粮食储备的管理和调控能力,更好的贯彻中央政策意图、高效落实调控任务,然而 “中储粮” 垂直管理制度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以政策性储备出库难、托市收购 “转圈粮”等问题尤为突出。

一、政策性粮食储备出库难问题

1. 粮食出库难的现象具体表现

第一,承储企业拖延、阻挠出库。有的承储企业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国家的粮食保管费用,许多承储企业以各种借口比如仓内熏蒸、仓房改造、电路维修、人手不足阻挠粮食出库; 有的承储企业想将本库粮食回购作为商业经营,达不到目的就故意刁难,消极出库。

第二,出库费用收取混乱。按国家规定,政策性粮食出库可收取出库费用30 元/吨,水分杂质等增扣量严格执行 《关于执行粮油质量国家标准有关问题的规定》,除此以外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国家规定的出库费以外,承储企业向买方以在收购环节贴了费用或者粮食存储期间发生损耗为由收取额外费用或者以预收款名义变相乱收费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根据托市拍卖规则,竞拍成交后一个月内必须把全额货款打到指定账户上,然而 “钱已付货没到” 的局面使得承储企业占了主动权,有了更多谋私空间,不给加价费就拒绝粮食出库,因而许多加工企业被迫“主动”多给出库费。

第三,粮食质量引起的纠纷增多。有的地区竞买企业反映,一些承储企业存放的粮食的实际质量比市场挂牌时标示的差。有的挂牌标示粮食质量等级为一级,但库存实际只有三级或者更低,水分、杂质等指标比挂牌标示高,甚至严重超标。由于粮食质量无法保证,再加上出库乱收费等一系列问题,打击了参与临储交易企业的积极性,并使得更下游的食品企业生存更加艰难。

2. 博弈分析

基于 “警察与小偷”模型,〔1〕对 “中储粮”和承储企业( 库) 之间的检查、监督与违规问题展开博弈分析:

假设:( 1) 博弈双方为理性经济人,即 “中储粮”分公司和承储企业( 库) 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 2) “中储粮”分公司为维护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规范,对承储企业( 库) 的代储行为进行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承储企业( 库) 有可能为了利益而违规,双方不存在串谋行为; ( 3) 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一步,纯粹策略Nash均衡分析

模型是:A即是承储企业(库)违规的灰色收入,又被看作“中储粮”分公司所维护的国家利益;B为“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成本;F是承储企业(库)被查出违规的处罚,A+F>B>0。

矩阵中的四种策略组合分别为: 一是( A - B +F, - A - F) 即( 检查,违规) 。在利益的驱使下,承储企业( 库) 收受违规好处A,在 “中储粮”分公司的积极监督检查并对违规行为进行认真处罚的情况下,承储企业( 库) 违规将付出( - A - F) 的巨大代价,违规收入被没收还要受到严格处罚,得不偿失。而最为监督管理的 “中储粮”分公司通过督查在付出小额成本的情况下,维护了国家利益; 二是( A- B,0) 即( 检查,守法守规) 。在 “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情况下,承储企业( 库) 选择遵守规章制度,没有违规收入,而 “中储粮”维护的是国家利益A,付出了检查成本B; 三是( 0,A) 即( 不检查,违规) 。在 “中储粮”分公司不检查的情况下,承储企业( 库) 违规行为得不到监管,更得不到处罚,所以其收益为A灰色收入; 四是( A,0) 即( 不检查,守法守规) 。由于管理得当,承储企业( 库) 没有违规行为, “中储粮”分公司再不付出成本的情况下,维护了国家利益A。

经比较,这个博弈矩阵中不存在纯策略Nash均衡的结论。承储企业( 库) 的行为依赖于 “中储粮”分公司,只要分公司进行检查、处罚,承储企业( 库) 就不敢违规; 然而,“中储粮”分公司的行为又依赖于承储企业( 库) ,只要承储企业( 库) 违规,分公司就检查并处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基层承储企业( 库)还是铤而走险寻求违规收益的原因。

第二步,混合策略Nash均衡分析

假设: 承储企业( 库) 违规的概率为y,守法守规的概率为1 - y,“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概率为x,不检查的概率为1 - x。

利用支付均等法求解混合策略Nash均衡:

因为,A + F > B

所以,0 < X*< 1,0 < Y*< 1

混合策略Nash均衡:

①考察承储企业(库)违规收入与“中储粮”分公司检查概率的关系:。承储企业(库)违规的收入越多,“中储粮”分公司检查的概率就越大。

②考察违规收入与承储公司(库)违规概率的关系:。违规收入越高,承储企业(库)违规行为概率反而越小。

通过以上比较静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违规收入越高, “中储粮”分公司检查概率也就越大,而对承储企业( 库) 来说,基于对处罚力度、检查概率的预期,违规收入越高,越不敢违规,这是因为违规的收入越多, “中储粮”分公司的检查概率就会越大,违规行为受处罚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承储企业( 库) 也就越不敢违规行为。对 “中储粮”分公司而言,增加检查概率意味着提高检查成本。因此,加大处罚力度在减少检查概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有利于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因此, “中储粮”分公司如果为节约成本,打折检查力度和频率,检查松懈就会给承储公司( 库) 提供了违规空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 “中储粮” 分公司的收入有一部分来源于承储企业( 库) 的利润上缴,如果监管严格、处罚力度大,下游利润摊薄对它本身也没有好处,所以监管方往往选择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使得基层承储企业( 库) 在违规上更加有恃无恐。遗憾的是庞大系统内部的监管因为存在各种利益和复杂的人事关系,往往是短板。这也就是为什么规章有、制度有但违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托市收购中的 “转圈粮”问题

“转圈粮”是指在粮食轮换过程中,“中储粮”直属库先让关联企业先拍下陈粮,等到托市收购的时候,再从企业手中买回陈粮。粮食仅仅是账面走了一圈,在没有离开粮库的情况下给粮库、关联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粮食补贴。虽然从2010 年开始全国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中增加了中粮集团和华粮集团打破了 “中储粮” 独家收购局面,但在许多地方 “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仍是核心收购主体,拥有审批托市收购资格的特权。因此,为拿到托市收购资格,赚取国家补贴,许多企业将 “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领导作为重点 “公关对象”。

一方面托市收购的时候,为及时支付农民粮款,“中储粮”会根据企业的预计收购量,提前将粮款拨给企业,因而只要有了托市收购资格,企业无需动用自己的资金就能大量收购余粮。另一方面,收购以后的保管阶段还能赚取国家补贴, “中储粮”分公司、直属库还将向代储企业支付粮食保管费以及粮食出库费。以小麦托市收购为例,由于有国家补贴和保管费,如果收储1 万吨小麦意味着至少有20 万~ 40 万收入,这还不算小麦的出库补贴以及变相加价的灰色收入,这使得托市收购大有可图。因此就出现了按规定若市场价格> 托市收购价格,“中储粮”托市收购应停止,可很多地区仍大量收储,甚至加价收储的情况。在巨大利益驱动下,承储企业、 “中储粮”基层部门开始合谋套取国家资金,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使得粮食的收储质量、数量难以保证,而且还导致虚报收购量套取收购资金、收购资金挪用、去向不明等情况。

基于合谋模型,〔2〕对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的合谋问题展开博弈分析:

模型描述: ( 1) 博弈三方均为理性经济人,“中储粮”总公司、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都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 2) 总公司为了维护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的规范,防止贪腐,对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进行监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而分公司( 直属库) 和相关企业有可能为了利益而合谋。

假设:( 1) 设 “中储粮”总公司对分公司( 直属库) 与其他相关企业在代储资格、托市收购中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概率为 α,成本C,不监督概率为1 -α; 监督过程中查出违规的概率为b,没有查出违规的概率为1 - b;( 2) 分公司或直属库与相关企业合谋的概率为 ε,不合谋概率为1 - ε。Af、Aq即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合谋的灰色收入,合谋成本分公司为Cf,相关企业为Cq。合谋处罚为Ff、Fq。

矩阵中的策略组合一是( - Af- Ff- Cf, - Aq- Fq- Cq,Af+ Aq+ Ff+ Fq- C) ,说明了在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合谋,总公司监督且查出违规情况下,合谋企业不仅要损失灰色收入和合谋成本,还要被处以罚款; 二是( Af- Cf,Aq- Cq, -C) 即( 合谋,监督且没有查出违规) 。在巨额利益驱使下,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付出很小的成本得到合谋收入,总公司付出了监督成本却没有发现问题; 三是在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不合谋的情况下,如果总公司监督,将维护Af+ Aq的国家利益,而不管是否能够查出违规都将在付出C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 总公司监督的成本越高,越有可能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越有可能合谋; 而总公司监督的概率a与是否能查出违规的概率b成反比。而当假设监督C成本不变的时候,共谋违法收入越高,产生的国家损失越大,总公司监督的概率就越高,违规被查出的概率也就越高。另外,处罚越高,分公司( 直属库) 与相关企业越不敢合谋。因此,严格、系统、高效的监管和严厉的处罚对承储企业将起到有效的震慑和规范作用。

三、改进 “中储粮”垂直管理制度的建议

第一,加强内外监管。内部监控方面,在制定详细工作流程的同时,通过企业内部定期培训、加大处罚力度、基层轮岗、突击检查、举报渠道多元化、区域管理问责制等措施,理顺内部监管通道,真正发挥内部监管作用; 外部监控方面,由法律法规、粮食局、审计局、农发行多元化多角度的监督并完善群众举报制度。

通过建立外部监管体系,赋予各级粮食局监管“中储粮”政策性业务的权力。各级国家粮食局负责相应区域内的 “中储粮” 分公司、直属库的日常监管工作,各级审计局负责对其粮食补贴进行审计、监督。此外,实现监管常态化、提高监管效率,可有效避免监管形势主义问题。

第二,控制关键业务点。在粮食储备的过程确定关键的环节,比如粮食收储、粮食出库、费用补贴,通过对关键环节的把握,监督好短板,既节约监督成本,推动监管的常态化,又能抓住要害、有的放矢。比如,粮食轮出实行全国联网竞拍机制,当轮出价> 收购价,明确政府与承储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比例; 当轮出价< 收购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实行按比例差价补贴机制。此外,设立专门收款账户、建立粮食轮出追踪机制、粮食储备条形码制度也是可以积极尝试的方法。

第三,试行全面预算监控。由于 “中储粮”的分公司、直属库众多且跨地区分布较广,财务事项复杂,因而在 “中储粮” 政策性业务上可以试行全面预算监控机制。

针对粮食储备的特殊性,建议预算规划以控制储备成本为核心,以提高储备资金运作效率为宗旨。政策性业务的监控以预算为标准,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结果进行跟踪监督与核算,并建立预算奖惩机制,实行预算执行情况与奖金、职位晋升挂钩的管理办法,推进预算监控的动态化运行,管好当年预算并为来年粮食收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2

试论粮食行政管理职能转换问题

一、粮食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一)粮食宏观调控职能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流通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具体内容.宏观调控是粮食行政管理计划控制职能的转化形式.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负责辖区粮食的总量平衡,确保管辖区域粮食资源与粮食需求在总量上的基本平衡、在结构上的基本适应和价格上的.基本稳定.在现阶段,一方面必须发展生产,保持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必要储备,搞好丰欠调剂和产需衔接.为此,必须认真搞好粮食流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应急体系.要配合有关部门管好、用好粮食风险基金;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分析;搞好粮食储备轮换和保管;发展订单粮食,执行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本辖区粮食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需要.

作 者:蔡开泉 作者单位:四川省粮食局刊 名:粮食问题研究英文刊名:GRAIN ISSUES RESEARCH年,卷(期):“”(3)分类号:F3关键词: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粮食 仓储 物流系统

1 当前粮食物流研究的状况

粮食物流较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并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其中以加拿大、美国等国在粮食物流的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较传统方式进行了全面优化,并且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也逐渐成熟,被其他众多国家所借鉴。国外关于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的文献研究的特点是比较深入,尤其在物流技术方面比较深刻,硬件设施与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且范围比较狭窄,尤其缺乏在物流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的研究。

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流通体制、粮食物流组织和对策、粮食物流技术等粮食物流的某个方面或环节。但是在把握粮食物流现状、优化物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2 仓储型粮企物流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对于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仓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由粮食的仓储管理、装卸搬运、加工、物流装备管理以及系统信息化管理等多种要素构成(孙淑生,2006)。粮食企业物流系统管理具有一般系统管理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由于粮食自身的特性,使得粮食企业物流系统还具有结构复杂、目标众多、实时监控性高等独有的特征。

3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标

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化管理与优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粮食物流的合理化配置,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完成粮食实体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运动。系统的管理与优化对规模适当化、运送及时化、库存合理化、费用最小化等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4 国内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粮食仓储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物流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全国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调查表明,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国2006年以来开工建设和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342个,计划总投资468亿元。从已开工部分项目投资构成分析,以企业自筹为主(约占90%以上)。按主要建设内容为粮食储存库、码头、物流中心和综合园区、其他(批发市场、加工仓储设施等)分类:以粮库建设为主的项目共114个,计划总投资57.5亿元,已完成投资14.5亿元,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2%(何黎明,2008)。粮食集装箱运输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起来,向着先进的模式发展。

但是在迅速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仓储型粮食企业还处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仓储阶段,智能化设备实施应用相对缺乏,与国外先进企业逐渐产生运作效率上的差距。同时企业在储粮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着差距,尤其体现在仓库的合理布局上。配送过程中,出现了配送费用高、配送时间长、货损严重等问题,而且缺少安全性高的集装箱汽车配送。详见图1:

图1 粮食集装箱运输比例

5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综合把握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发展现状,同时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5.1 物流设施缺乏有效规划

在粮食储存仓库建设中,基层粮食收储企业的现有仓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近半数仓房出现了屋面漏水、屋檐垮塌、墙体裂缝、地坪返潮、晒场破损、仓房四周水道堵塞严重等隐患,长期下去既影响粮食安全储存,又容易发生仓房倒塌事故。仓储机械数量虽多,但老化失修严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过去配备的一些仓储机械设备已显得陈旧,功能欠缺,严重制约了国有基层粮食企业的收购保管工作。在运输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限制,国内粮食运输与配送缺乏有效统筹规划,运载工具不一,严重影响了粮食仓储企业的发展。

5.2 物流技术缺乏有效改进

国内粮食仓储企业在物流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相比,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尤其缺乏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由于技术欠缺,国内仓库建设类型稍显单一,容量不大(见表1);基础研究薄弱,一些新的粮食储藏技术缺乏科学支撑。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库推广的一些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仍缺乏过硬的数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储企业,引进具有代表性的新仓型、新设备、新技术,带动和指导我国粮食仓储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主要粮食大国仓容系数比

5.3 物流管理缺乏有效控制

在库存控制和管理上,国内企业普遍储粮数量过大、成本费用偏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每年国家仅多余粮食的保管费用就要多支出100多亿人民币,巨额的开支无形中使我国仓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价格的竞争优势。见图2:

在储藏过程中,粮食储存时间长,品质陈化问题突出。在管理层次上,粮食储运与流通脱节,一体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不能使各个环节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仓型选择、储运作业、配套装备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大多企业虽然都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大多停留在数据整理这个单一环节,不能将整个物流系统有效的组织起来,缺乏作业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5.4 专业人才缺乏有效培养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现有近200万人,绝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不能满足粮食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建的粮库多数配备了仓储机械设备、检化验仪器、现代储粮装备和与之配合应用的新技术,这些装备和新技术的科技含量高,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安全、经济、有效、科学地用好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仓储企业缺乏大量的物流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理论又精于操作的专业物流人才。

5.5 政府政策缺乏有效完善

发达国家依法管理粮食,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进行强化监督。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粮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或亟待完善,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法律法规不但是提高我国粮食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适应WTO规则和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6 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粮食仓储企业及物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其要素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又重点阐述了我国仓储型粮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现状,探讨了凸显出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对粮食企业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推动政策,以促使粮食行业竞争规范化。各个粮食企业,尤其大型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应完善现行物流系统在粮食物流方面的缺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

本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实证的文章,但由于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现代化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难以进行更充分的实证分析,研究内容难免偏重于理论,缺少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储雪俭.仓库管理系统分析研究.物流技术[J],2006(6):32-36.

[2]董彦龙.我国仓储物流现状及其优化[J].商业经济,2006(16):15-16.

[3]冯晖.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4(6):159-161.

[4]何毅.粮库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4

1 研究区域概况

内蒙古位于东经97°12′~126°04′, 北纬37°24′~53°23′之间, 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km2,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 居全国第三位, 人均土地面积5.33hm2,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85hm2) 。该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具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春季多风沙、日照充足和气温日较差大等特点, 还带有季风气候, 受阴山、大兴安岭等山系影响, 东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全区大部分属高原地貌,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可划分为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地丘陵、阴山山地丘陵、鄂尔多斯高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6个区域, 其中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与滩地和沙地面积分别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的20.8%, 18.3%, 51.2%, 8.5%和0.6%, 东部草原辽阔, 西部沙漠广布。全区东西跨度大, 土地资源东西分异显著, 耕地资源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表现为:东部各盟市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 内蒙古的粮食产量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000年内蒙古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 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趋势, 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分析区内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的变化规律及粮食安全问题, 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3]。

2.1 粮食播种面积的动态变化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1) 1956年达到472.9万hm2; (2) 1961年达到503.1万hm2; (3) 1998年再一次达到503.1万hm2; (4) 2007年达到510.2万hm2。第一、二个波峰之间的时间特别短, 第二、三个波峰之间时间长, 经历27年, 呈先减后增态势, 1985年减到历史最低值。1951-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1951年为416.0万hm2, 2007年增加到510.2万hm2, 年均递增0.37%。“八.五”期间,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占总播面积的相对比例都基本稳定。进入“九·五”以来, 特别是“十.五”期间, 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由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图1) 。其原因, 一是受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和种粮效益较低的影响, 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 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二是内蒙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2000-2003年累计退耕还林还草63.6万hm2[4]。

2.2 粮食产量的动态变化

2.2.1 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波浪式变化, 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51年粮食总产量为176.8万t, 2007年增加到1811.1万t, 年均递增4.24%。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 主要影响因素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 (草) 政策的实施和自然灾害等。粮食总产量自1992年一直稳定在1000万t以上 (图2) , 内蒙古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与全国粮食产量的增减变化呈现出基本相同的规律性波动, 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前, 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500万t, 每年可向国家提供400—500万t商品粮, 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大省之一[4]。

2.2.2 粮食单产的变化分析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单产有所增加, 且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只有个别年份因多种复合因素影响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1951年粮食单产为425.0kg/hm2, 2007年增加到3549.9kg/hm2, 年均递增3.86%。这57年中, 单产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4年 (1959-1962年) (图1)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粮食单产增加的因素主要是农业投入的增加。但是粮食单产的增加潜力有限, 根据投入递减效应, 当粮食单产达到一定水平时, 依靠增加农业投入以提高粮食单产并保证粮食总产稳定的余地不大。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的投入一直呈增加状态, 但粮食单产的增长趋势却越来越趋于缓和。

在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随着粮食单产的变化而变化, 在粮食播种面积波动较大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不断提高, 且其增长幅度大于播种面积的减少幅度, 粮食总产量受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不大。以1998-2003年为例, 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在此期间持续减少, 从1998年的503.1万hm2减少到2003年的405.1万hm2, 年均减少4.24%, 但粮食单产除在1999、2000和2001年相对较低外, 其他年份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从1998年的3131.4 kg/hm2增加到2003年的3358.9kg/hm2, 年均增长1.41%, 因此抵消了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 (图1、图2) 。

3 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3.1 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内蒙古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薯类、高粱、谷子、莜麦、大豆和糜子等。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市场化的推进, 内蒙古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3) 。根据8种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将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趋势划分为5种类型:玉米的迅速增加型, 薯类和大豆的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型, 小麦的先增加后减少、后又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 谷子、莜麦和糜子的先增加后减少型, 高粱的先减少后增加然后又减少的波动变化型[5]。

3.2 主要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各种粮食的种植面积变化:曲线的斜率大致可看作变化速率。

玉米既是人们重要的营养调剂食物, 今年来饲料玉米的需求量大幅攀升[6], 玉米的粮饲兼用性使其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59%增加到2007年的39.44%, 年均递增3.91%;小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15%增加到1992年的33.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1.13%;薯类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5.24%增加到2007年的12.20%, 年均增长1.52%;大豆的种植比例也呈缓慢增长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67%增加到2006年的19.71%, 但2007年出现下降趋势;谷子的种植比例持续减少,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7.67%, 减少到2007年的2.69%, 年均递减3.31%;莜麦的种植比例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2.67%, 增加到1963年的14.99%,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1.26%;高粱的种植比例呈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的波动变化,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1.20%, 减少到1966年的0, 又增加到1983年的5.92%, 后又减少到2007年的2.10%;糜子的种植比例呈缓慢减少趋势, 由1951年占粮食总播面积的13.58%, 减少到2007年的1.33%, 年均递减4.06%。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 近57年来内蒙古粮食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1) 粮食生产结构由多品种并重的格局逐步过渡为玉米单一型结构; (2) “玉米型”粮食生产结构中, 小麦的生产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薯类和大豆呈缓慢增长趋势, 高粱、谷子和莜麦等的生产则基本让位于玉米。

4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变化分析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粮食短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早在1974年11月, 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 形成了最初的粮食安全概念。2002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在罗马又举办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 并通过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的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最终目标解释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未来将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粮食短缺会造成全球粮食短缺, 使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等。可见, 粮食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7]。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值的变化

本文选粮食自给率对内蒙古粮食安全进行评价, 在粮食安全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消费水平, 人均粮食消费量也不同。据测算, 目前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约为1110万t,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消费粮食总量年均以0.5%的速度递增[4]。

根据统计资料及相关研究结果[2,4], 并结合公式 (1) 和 (2) [8], 计算出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需求总量和粮食自给率 (图4) 。从图4可以看出, 内蒙古粮食消费总量相对于总产量变化较为平缓, 且呈缓慢上升趋势, 粮食自给率的变化基本与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一致,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总量、收入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 其中人口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粮食自给率 (或粮食贸易依存度) :国际上把一国的粮食自给率≥95% (粮食贸易依存度≤5%) 定为基本自给, 一个国家的粮食自给率≥90% (粮食贸易依存度≤10%) 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般认为, 我国粮食的自给率指标≥95%[9]。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自给率超过95%的年份有30个, 在60、70和80年代, 粮食自给率相对较低;进入90年代, 粮食自给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近年来, 在自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 粮食生产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但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总量平衡有余, 供需结构差异较大[4]。

4.2 内蒙古粮食安全变化的区域差异

本文采用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来反映内蒙古1988-2007年各个盟市粮食安全变化的差异。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8]指的是某地区一段时期内其粮食安全变化相对于整个区域的变化,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区域粮食安全相对变化率;

Pa、Pb—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Qa、Qb—研究区域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的粮食安全值。

根据公式 (3) 计算出内蒙古1988-2007年各盟市的粮食安全相对于全区粮食安全的变化差异;1988-2007年内蒙古粮食安全相对变化最大的是阿拉善盟, 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 锡林郭勒盟最小 (图5) 。

4.3 内蒙古2007年粮食安全空间差异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为了能更好地区分粮食安全分布状况, 本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得出各个盟市2007年的粮食自给率 (表1) 。

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从图6可以看出, 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低于50%,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50%—95%之间;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95%-150%之间;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在150%-200%之间;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粮食自给率高于200%。

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最低, 锡林郭勒盟的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7.8%, 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自给率低, 这两个地区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周边地区, 粮食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乌兰察布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大, 但耕地质量不高, 粮食产量较低, 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的粮食自给率略低于95%, 是自治区的重工业基地, 其中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首府, 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人口迅速增加, 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周边地区, 这三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低, 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阿拉善盟的粮食播种面积少, 粮食总产量也不高, 但人口最少, 因此粮食可自给自足;鄂尔多斯市是自治区重要的工农业发展基地, 粮食大量供应其他地区;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的耕地质量好, 受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影响小, 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粮食安全相对于2007年全区的粮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5.1 1951-2007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出现四个波峰, 分别为1956、1961、1998和2007年, 变化幅度虽不大, 但总体上仍呈增加趋势。粮食总产量、单产和播种面积均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粮食总产量年均递增4.24%, 这57年中, 增产年份32年, 减产年份24年, 增产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产时间一般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2001年连续三年共减产189.4万t。粮食单产年均递增3.86%, 这57年中, 增加年份33年, 减少年份23年, 增加时间不会连续超过5年, 减少时间大多是一年或连续两年, 最长一次是连续四年 (1959-1962年) , 这与粮食总产量持续减少的时间略有差异。

5.2内蒙古的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该区各盟市2007年粮食产需进行定量计算, 并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认为依据自然分类法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为极不安全区,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为较不安全区, 阿拉善盟和赤峰市为较安全区, 鄂尔多斯市为安全区, 巴彦淖尔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和通辽市为极安全区。

摘要:本文根据内蒙古1951-2007年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及相关调查, 运用动态与静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呈明显的波浪式变化, 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粮食单产也有所增加, 且单产的变化趋势与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但播种面积的变化不大。粮食安全总体上处于绝对安全状态, 但在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安全标准, 依据自然分类法, 内蒙古的粮食安全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极不安全区, 较不安全区, 较安全区, 安全区和极安全区。

关键词:内蒙古,粮食产量,种植结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2) :516—520.

[2]张耀华, 赵先贵, 张素娟, 等.内蒙古粮食和耕地变化的动态分析及趋势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29 (4) :339—442.

[3]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1989—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4]郑广成.内蒙古粮食中长期供求关系及对策选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5]何艳芬, 张柏, 刘志明.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4, 20 (2) :132—135.

[6]李粉婵.山西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产量趋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 (1) :3—6.

[7]邵立民.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 26 (1) :23—26.

[8]杨勇.咸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调研分析 篇5

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一方平安、确保社会稳定。笔者认为:首要加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现状与问题

1、观念不新。过去,在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2、素质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不多、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落后管理方式。少数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等条款颇为关注,而对于《条例》中进一步提高市场的位置、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等有关市场化改革取向和服务职能却缺少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职能期望过高,对服务职能缺乏热情。

3、心理不平衡。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认为实行粮食供需平衡由市场自动调节完成,政府机构中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更多的政策性粮食管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是否存在无关紧要。特别是在几次的机构改革中,作为政府分工负责管理粮食流通工作的粮食局,遇到了机构撤、并、缩、改;机构性质、名称多样化;时而退出政府序列,时而归口发改委管理,形成了管而不管,上下脱节现象等。从凉山17县市粮食主管部门的机构名称和编制来看,有14家专管粮食流通工作,保持了“粮食局”的名称(其中有11家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最少4个,最多的只有15个。县市内设3-4个科室,每科室设2-3人;有3个县(市)称之为“粮油事业管理局”,更为突出的是德昌县98年5月机改为贸易局挂粮食办公室、98年12月更名为粮食与贸易局,2001年恢复为粮食局,同时还要承担原供销社、商业局职能。从机构设置上,就弱化了干部队伍现象,造成心理伤害。

4、队伍结构断层。近年来,随着粮食行业的不景气,人员流出大于流入,专业人员纷纷转行,进入粮食行政管理队伍的主要是行政机关调任、军队转业等,由于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大专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极为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从全州粮食行政管理人员151人,工勤人员和没有编制的就占92人;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程度仅有28人,大专文化程度有120人;从年龄看,35岁以下仅有12人,50岁以上的有46人;从职称看,高级职称空缺,中级职称仅有8人,初级职称有64人。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执法水平。要想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推动粮食流通业有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文一篇。

二、对策与措施

1、强化机构,充实基层人员编制,尽快建立一支明法规、懂专业、善管理、能负责的粮食流通执法队伍。这一点国务院和省政府都非常明确,强调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做到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粮食管理,保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的相对独立性。从目前我州有12个县成立了执法队伍来看,都是在没有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只有撤消业务科室,组建执法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确保粮食安全、营造“平安**”“平安凉山”的高度,认识加强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省里要有统一、明确、有效的具体做法,仅靠市(州)县两级粮食部门通过“争取”、“反映”、“要求”的途径来解决粮食流通执法队伍的名称、性质、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是弱而无力的。三是要从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现状出发,正视现行粮食机构难以肩负全社会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职能问题,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2、强化三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世界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转移,人力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行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粮食行业长期以来受计划分配经营的制约,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立即下大力气改变现状。一是要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提高行政能力的基本途径。对从事粮食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思维,拓展理论视野,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为人民管好粮的责任。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专业知识、wto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其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培养一批肯奉献、精业务、善管理、具备团队精神的粮食行政管理人才。二是强化中心意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断深化新形势下的基本粮情,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采取新措施,妥善解决影响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迫切问题。不断加强宏观调控,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粮食部门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强化民本意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工作任重道远,为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牢固树立民本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千方百计体察群众,切实弄清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需要什么?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承担起政府赋予的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重任,促进粮食流通有序健康地发展。

3、培养高素质的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一支高素质、能胜任的行政执法队伍。要求执法人员学法、懂法、依法办事,讲究督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大失误。拥有粮食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必须熟悉粮食流通管理的职权范围,明确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懂得粮食工作业务,掌握监督检查的法定内容和程序。要从基础学起,既要学粮食流通管理专业法规规定,也要学行政管理公共法规内容,不仅要明确粮油质量标准、实施检查的内容程序,还要掌握证据收集、执法文书制作及复议、应诉等知识。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具备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资格,持《粮食监督检查证》方可上岗。执法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管理水平,关系到粮食市场的兴衰,关系到粮食管理部门在民众中的威望。

石油农业下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石油农业,化肥,粮食安全

1 石油农业概述

1.1 石油农业的概念

石油农业也叫化学农业、无机农业或工业式农业 (industrial agricul-ture) 。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的总称。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 (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 , 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 (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 代替的理论指导下, 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 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

1.2 石油农业模式的贡献

石油农业使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化之路。美国的“石油农业”不仅使美国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 而且还促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 “石油农业”迅速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并成为此后20年间世界改变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消灭饥饿的主要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世界得以养活了比原来预期多10亿以上的人口。

2 石油农业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局限

2.1 石油与石油农业的关系

石油农业耗用大量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料, 具有高产、高效、省力、省时、不施粪肥、经济效益大等特点, 无论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解决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粮食需求矛盾尖锐等问题, 或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上均起过重要作用。

2.1.1 石油是制造农资的最主要原料。

我国农业生产中, 60年间每1hm2化肥施用量增长100倍, 20年间农药年施用总量增加100万t。这些数量巨大的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的制造原料都是石油等资源。例如, 合成氨主要原料是石油和天然气, 采用焦煤制氨的方法已经很少采用。

2.1.2 石油是农业机械的最主要动力。

现代农业生产中, 使用最广泛的农业机械主要有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抽水机、收割机、脱粒机、烘干机。截至2010年中国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921723台, 小型拖拉机17857921台, 农用排灌柴油机 (抽水机) 9462526台。这些数量巨大的农业机械是目前中国农业丰收、粮食稳产的保障, 但是这些农业机械的开动都需要足够的石油作为动力。

2.2 中国石油安全面临危机

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 导致对海外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压力。

2.2.1 石油消耗量巨大、储备量不足。

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石油接近3亿t, 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石油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化工业, 一是小轿车数量增速过快, 2007年6月中国民用机动车保有量就突破1.5亿辆, 单单是汽车燃油需求就达到3亿t;二是一部分人还追求豪华的高耗油的大排量小轿车, 增加了石油消耗。

作为“世界工厂”, 一方面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巨大, 另一方面石油储备量却是极为有限。相比美日等国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高达200天以上, 目前中国石油储备天数约在30~45天左右, 与国际能源署石油储备需要90天的标准线相距甚远, 严重不及格。而据官方口径, 中国需至2020年才能实现90天的储备目标。这意味着一旦海湾地区石油出现断供或者石油进口渠道阻塞, 中国单纯依靠现有储备只能支撑30余天。

2.2.2 石油对外依存度高。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 中国还是欧佩克 (OPEC) 以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 但是从90年代开始, 中国的持续高速经济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超过了石油出口量, 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居世界第5位, 为156Mt, 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30Mt, 石油与石油产品的进口量为13.93Mt, 相当于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2003年总的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超过100Mt, 10年来中国石油的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之势。

根据美国能源部预测, 2010年和2020年, 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将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的结果更高, 分别为65%和76%。根据国内的有关分析和预测, 21世纪前半叶, 中国的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见表1) 。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连年增高还有另外证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2年2月9日发布的《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可知, 2012年我国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预计全年石油需求量近5亿t, 石油进口量将在2.8亿t左右, 石油对外依存度将继续攀升, 预计将达57%。按照国际经验, 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便应该引起重视。以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对石油 (化肥) 的依赖, 粮食安全问题完全值得注意。

2.2.3 石油进口运输渠道存在威胁。

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石油, 必然经过的航路是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和中国南海。如果马六甲海峡遭到封锁, 中国的石油进口必然出现巨大危机。目前, 中国海军控制中国南海都很勉强, 控制马六甲海峡就更困难。伊朗的石油经过巴基斯坦和巴控克什米尔可以直接输往中国, 但这条输油管线仍然受到印控克什米尔的40万印度陆军的威胁。尽管如此, 中国在国际上购买石油也是困难重重。中国每年在OPEC成员国家购买石油都是有一定的配额, 这个配额也非常有限并且需要额外代价。中国的最佳选择是从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口石油, 但是年产石油4.88亿t的俄罗斯只是答应在未来20年内至少向中国出口2亿t石油, 并且条件也极为苛刻。

2.3 石油农业的缺陷逐渐显现

2.3.1 耕地粮食产出以至极限。

过去10年, 我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 但每1hm2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35%, 每1㎏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19㎏, 这一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化肥增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降低到10%左右。中国的依靠化肥的农业和粮食增产到了拐点。 (具体数据见表2、表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版

2.3.2耕地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农膜的广泛使用严重污染耕地。据统计,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 残膜率达40%。农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而并不考虑其降解问题, 令我国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加速了耕地的“死亡”。大量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膜, 在15~20㎝土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的难耕作层。而最关键的是它没办法降解。有人研究了其寿命后得出结论:大概要7代人、140多年还降解不掉。更令人担忧的是, 在降解农膜的过程中, 会有致癌物二恶英排放到空气中。比如有些勤快的农民将农膜从田里拣出来后就地焚烧, 看似干净了, 实际上低温燃烧排放的剧毒二恶英进入了农民身体和大气中, 成为难以除掉的恶性污染物。

我国各主要农区, 由于长期使用浅耕机械, 同时不重视施用和科学施用有机肥料, 农田活土层已明显变浅, 作物根系难以下扎。因养分供应极度失衡, 作物病虫害严重, 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 导致大量耕地酸化严重、土壤盐害、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结构破坏问题十分突出, 土壤生物性状、健康功能严重衰退, 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

3 石油农业下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由于30多年来, 中国粮食的丰收很多因素是来自于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的投入。因此, 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对石油继续依赖, 但它决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我们应当未雨绸缪。

3.1 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3.1.1 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加强国家石油储备。

世界的石油市场是一个巨大世界政治问题, 也是世界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中国的石油进口大多来自于中东地区, 这其中的矛盾冲突、利益纠葛非常之大。并且运输航线上的风险也很大。因此, 中国必须大力增强中国海军实力, 特别是应该发展远洋海军, 增强我国对日本、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军事威慑力, 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近年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复杂多变, 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政治危机、国际金融动荡以及局部石油战争等, 导致了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反复大幅波动,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危及国家外汇支出, 而且造成国内油价大幅度波动,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为了防范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的危机, 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和实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保障我国中长期石油供应安全的战略措施、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步伐势在必行。

3.1.2 抑制减少不必要的石油消耗。

石油作为重要的稀缺能源。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燃油附加税, 为减少汽车用油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但是与邻区和发达国家比, 我们的油品税相当低, 以油品税占售价的比例计, 日本为50%, 新加坡为40%, 韩国为65%, 香港为56%, 而中国大陆地区仅为10%左右。我国的油价大大低于日本和欧洲, 我们完全可以提高税收和油价以抑制石油消费过快的增长。另外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倡导公民绿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有人认为, 提高油价会增加百姓负担, 其实这是一个误导。中国使用石油的汽车的所有者是一部分高端的富人, 虽然石油价格高会进入CPI的涨价, 但是这个涨价与富人开车所得到的是不成比例的, 更何况在中国三分之一的经济份额是外向型的, 在石油的使用中外向型所占有的比例则更高, 中国的低油价是补贴全世界的, 这与美国的低油价人人有车自己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3.2 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

3.2.1 保障国家耕地红线。

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可能会达到15~16亿人, 中国每年需要消耗粮食5.6到6亿t, 并且如果没有较大的农业科技进步, 中国每年仅能生产5亿t左右的粮食, 但是现在每年国际粮食市场仅仅只有2亿t的贸易量, 很难满足中国的需求增长。粮食是未来最重要战略资源, 中国粮食危机风险剧增, 因此我们要坚决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

3.2.2 提高耕地质量。

“占补平衡”政策的完善。根据国土部门“占补平衡”政策规定, 新增耕地可以按比例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新多出的新增耕地面积指标, 则将通过省一级国土部门统一核算。“占补平衡”的本意是“用一亩地, 造一亩地”, “是为了保证耕地红线的安全, 并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不平衡的矛盾”。但现在, 被扭曲的“占补平衡”正构成对中国耕地安全的严重威胁。在各省纷纷出台土地整理置换指标允许有偿流动的政策后, 发达地区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购买指标, 山区通过毁林造地等方式获得经济利益的链条便已屡见不鲜。欠发达县市获得不菲的有偿调剂收入, 发达地区则获得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 惟一受损的是耕地质量。

国土部门应该考虑将未利用地 (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如荒草地、盐碱地等) 作为将来建设用地的新空间。制定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制度, 对确实不能按数量占补平衡的, 要求按等折算。总之, “占补平衡”不能以降低总体耕地质量为代价。

制定执行“休耕、轮耕”政策, 推广有机肥施用。为了粮食产量的稳定, 中国的土地都是满负荷耕作的, 这样的土地耕作使得土壤板结退化等等问题非常严重。因此, 有条件的推广休耕轮耕政策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 在有条件的耕地中插播、轮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 (如大豆、花生、苜蓿、紫云英) 可以非常好的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结构, 肥地养地之功能。

3.3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世界粮食产量大量增加是化肥革命的结果, 中国的粮食大增产也与化肥大量施用密切相关。中国1973年立项建设了27个超大型化肥厂, 到1982年全部投产, 以前大家捡马粪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前文已经提到, 单纯依靠化肥 (石油) 而增加粮食产出的方式正在面临巨大压力。因此, 粮食生产必须依靠人的力量, 加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3.3.1 提高农民素质。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 农民对土地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农民为了增产、增收盲目的增洒化肥农药。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令人吃惊。上世纪50年代我国每1hm2土地施用化肥4㎏多, 现在是434㎏。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hm2, 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kg/hm2, 是安全上限的1.93倍。导致短短几十年, 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 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因此农民学会合理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业工具就显得极为重要。

3.3.2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保持一定农民数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5月公布的数据, 各行业中, 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 只有2万多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而且农民的养老、医疗的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显得极为微弱。近10年来农民收入低下仅能保持在糊口的水平, 大部分年轻农民纷纷进城打工, 很少留在农村种地。如果不放开粮价让种地收入超过进城打工, 5年之后中国农业问题会很明显, 根据有关机构在四川和湖南的调研, 60岁以上老人已经占据部分地区80%以上劳动力。而老龄化和城市化却在不断增加粮食需求。日本、韩国同样也没有年轻农民了, 但是日韩的人口规模世界粮食贸易能够满足, 中国怎么办?另外一方面就是, 中国的耕地类型中大部分都是丘陵地、低矮山地, 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是很困难的。因此, 应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让部分种田能手留在农村种地是一项非常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3.3.3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首先, 培育高产、优质、高抗作物新品种繁育及产业化技术。加强粮食作物资源的筛选和创新利用, 特别是在基因工程技术育种方面寻求突破, 强化育种工作的技术装备。其次, 提高推广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化学防治重大病虫害的效果, 减少农药残留, 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病虫害的生物的控制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的区域监测预警机制等。最后, 要重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技术。重点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土壤培肥与精确施肥技术及林果生态技术等。

我国的资源状况、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只能走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道路。通过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 改变物质投入方式, 极大地提高物质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益, 使农业生产力不断增强, 达到“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舒先林、阎高程, 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与国际战略[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4年第03期.

[2]6IEA, 2001Annual Energy Outlook Projections To 2002, Washington D.C., 2002.153.

[3]孙英兰, 中国耕地质量之忧[J].瞭望, 2010, 38:38-41.

[4]谭咏哲、吴润青, 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7, (07) :825.

国有粮食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粮食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内部控制

1 国有粮食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管理方面

1.1.1 国有粮食企业的特点为企业绝大部分收购业务是以现金

结算方式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有些国有粮食企业以提高收购单价的方式,虚开粮食收购发票增大收购成本,套取国家收购资金,装进企业账外小金库。有些国有粮食储备企业虚报粮食收购量将资金转移至账外,待骗取国家粮食储备补贴后,再将资金以销货款的形式转回。以上行为不但损害了国家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国有企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1.1.2 还有一些企业将国有粮食企业的资金存储在以个人名义

开设的银行卡中,收支业务不附银行卡的业务凭单,账务处理依据不充分,企业业务的真实性无法确定。

1.2 债权、债务管理方面

1.2.1 往来账不按购销单位设置明细,而是按业务科室设置明

细,三级核算及外部对账由业务科室自行掌握,财务只是被动与业务部门对总账,不掌握资金流向的具体明细,无法实施监管,不利于资金的安全。

1.2.2 个别国有粮食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考核指

标,通过虚挂往来的方式夸大销售收入、补贴收入,从而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1.3 长期投资管理方面有的国有粮食企业长期投资提供不出

投资协议等原始资料,被投资单位已被吊销营业执照或已停止经营,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投资状况。

1.4 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固定资产长年不清理,有的固定资产早已无实物,仍在固定资产挂账,不做清理、核销,虚增了企业的资产。

2 国有粮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2.1 企业领导片面认为业务部门是企业的创收部门,财务部门只是被动地记录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

2.2 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低下,没有能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无法为领导出谋划策,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

3 针对国有粮食企业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3.1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设置岗位,实行不同岗位职责相互牵制制度。

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加强制约与监督。国有粮食企业库管部门根据收购的粮食实际重量填写过磅单,业务部门根据验证的粮食等级及企业事先订好的单价结合过磅单数量,填写收购票,财务部门审核人员将过磅单、收购票审核无误后,开具付款凭证交给出纳人员,由出纳人员根据复核无误的付款凭证,按规定支付现金。以防填单、付款一人完成,造成个人侵吞公款的后果。为了避免小范围联合舞弊,应建立监督机制,不定期电话回访卖粮户,发现舞弊行为及时处理。

3.2 对于用个人银行卡核算企业收支的问题,为了避免舞弊行

为发生,应将银行卡视同银行存款账户管理,保留银行卡流水明细以便核对。同时,应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规范现金支付业务。建立健全企业现金支付审批制度,明确现金支付的审批人员、审批范围、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操作规范,对于在年度预算之内的成本费用支出,可授权相关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减少相应的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以防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的行为。建立内部稽核制度,成立专门稽核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企业进行稽查,重点稽查货币资金收付业务是否真实合法,货币资金财务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及时准确,从制度上预防舞弊现象的发生。

3.3 建立往来账款清查制度,对不符合资产、负债性质的往来账款及时清理。

各业务部门应根据管理要求建立应收款项台账,详细反映各个客户应收款项的发生、收回、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财务部门定期编制应收款项明细表并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核对,发现应收款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往来款项定期询证核对制度,对出现的差异及时查清原因并进行处理,保证各项债权的真实、安全和完整,保证债务的真实性。加大清欠力度,对债权进行动态跟踪,对赖账不还的客户坚决采取法律诉讼方式解决。建立坏账核销管理制度,在清查核实的基础上,对确实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作为坏账损失核销,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已经核销的债权做到账销案存,继续追缴清欠。

3.4 加强投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投资管理办法,至少每年一次对每一具体投资项目进行评估,评价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展前景,测算投资效率,提出后续操作方案,提交经理办公会讨论。

3.5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完善产权制度。

应完善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切实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对已不存在或损坏的固定资产及时清理。

3.6 增强财务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财务监督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每一个部门在合理使用资金方面都得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深入到各业务部门,了解业务活动的实质以及业务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把财务的管理监督活动渗透于企业经营的每个方面。

4 结论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8

粮食银行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管理模式, 将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货币”展开储蓄、借贷、交易、套期保值等业务并从中获利。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传统粮食银行向新型粮食银行的过渡,即加强粮食银行与金融市场的联系,加大银行、期货、期权、保险对粮食银行运行的支撑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控制粮食银行运行风险,顺利实现其“华丽转身”,使粮食银行更好地服务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仓储与流通,带动农村粮食产业链发展,维护粮食安全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粮食银行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进展

我国最早的粮食银行是山东广饶粮食银行。早期粮食银行依附于粮食加工企业,并不是独立的服务机构。当时,储粮户将暂时闲置的余粮转存到粮食银行由其代为管理,储粮户拥有这些粮食的所有权,粮食银行得到了这些粮食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处置权。粮食银行利用对这些粮食的加工或投资贸易等形式来盘活粮食从而营利,即粮食银行的收益和支付储粮户的利息从粮食的流动周转中获得的利益中抽取。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粮食加工业的独立运营,粮食银行不再作为粮食加工企业获取粮食的服务项目或者窗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

现在的粮食银行大多还是由粮食加工或贸易企业开办,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载体的粮食银行实力相对雄厚,但仍有许多规模小、实力弱、信用不足的小型粮食银行零散地分布在各地。我国传统的粮食银行业务方式单一,敞口风险大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粮食银行未来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对粮食银行进行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推进传统粮食银行向新型粮食银行的过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银行的发展问题,达到开拓新市场、寻找新资源,扩大盈利的目的。自山东广饶开创粮食主产区粮食银行先河以来,国内各地对于粮食银行的新模式的探索从未停止。现在“以物换物的广饶模式”、“银企合作的黑龙江垦区模式”、“三业融合的太仓模式”、“政府背书的凤台模式”等等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为新型粮食银行的改革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做法。[2]实践证明新型粮食银行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金融制度的安排上有更大的创新空间。据国家粮食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从2008年开始进行新型粮食银行的试点工作。截止至2015年的6月份,通过在推进新型粮食银行的业务的全国十余个省、两百多家企业开展的统计显示, 粮食银行新型业务累计经营的粮食总量达到1200万吨,带动了农民增收12亿元。[3]

本文以“银企合作的黑龙江垦区模式”的代表———黑龙江北大荒粮食银行为例,分析一下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黑龙江北大荒粮食银行“银企合作”模式发展状况

黑龙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在中国粮食主产区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地广人稀,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所以粮食播种面积大、品质好、产量多。近年来,国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推进了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在千亿斤产能的基础上巩固并加以提高。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种粮规模效应显现,农民种粮积极性被极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的种粮大户越来越多。但是,黑龙江粮食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其粮食增产能力。首先,粮食上市时间集中导致谷贱伤农。由于黑龙江的气候条件,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时间集中。每年秋收后,大多数的农户都面临偿还种粮施肥的贷款和筹集新一年开春的备耕资金的问题,所以不得不在同一时间将粮食在市场上集中变现,短时间集中上市使粮价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损伤农户增加粮食产量的积极性。其次,粮食仓储效率低、损失大。黑龙江的粮食仓储技术落后, 条件简陋,设备缺失,使得农民往往缺乏较好的储粮条件,在粮食收获后只能将粮食堆放于自家的农田或搭建的简易仓库中。农户储粮设施的简陋,使得鼠害、虫害及家禽咬食等原因造成粮食损失严重。再次,粮食外运物流效率差、成本高。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外运大多集中于每年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运输时间过于集中,物流效率低效、成本昂贵的问题十分严重。最后,粮食生产融资困难。黑龙江省的农村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农民急需的生产备耕资金或地租无法通过金融借贷而得以解决,往往要高息借贷(民间借贷、高利贷)来获得资金,这种方式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针对黑龙江“卖粮难、保管难、运输难、筹资难” 等问题,在黑龙江省政府、省粮食局、农垦总局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北大荒商贸集团创办了黑龙江省的粮食银行———北大荒粮食银行。北大荒商贸集团是黑龙江垦区从事粮食流通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说承担着黑龙江垦区商品粮的销售重任。北大荒商贸集团采取“银行政企”合作的启动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北大荒粮食银行初期建设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获取等能力,为北大荒粮食银行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粮食银行的运营基本模式主要有“农户+ 粮食银行”和“农户+ 粮食银行+ 第三方机构(如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市场、 运输公司等)”两种,北大荒商贸集团创办的粮食银行属于第二种模式。北大荒粮食银行努力通过与商业银行、物流企业紧密合作强化对粮食流转的各种流通要素进行有效连接,加强交互式风险控制,推动粮食企业的存量资产(粮食)盘活。

北大荒粮食银行与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引导生产,中国民生银行大连分行提供贷款解决粮食银行收购农民粮食的资金问题。)、 大型物流节点、港口(北大荒商贸集团)等合作,开展抵押贷款、质押贷款、货代、加工存储等业务。[4]农户在北大荒粮食银行开户,并领取粮食存折,同时, 办理民生银行的借记卡,并且签订存粮协议,办理存粮手续。农户可以自行将粮食送到粮食银行的仓库,也可以由银行派车运送,由粮食银行对粮食进行质检、称重等流程,完成粮食取样手续。粮食入库存放后,农户可以持身份证和粮食存折向粮食银行办理个人贷款,用于粮食耕种或个人经营。此外,农户还可以根据市场卖价随时将粮食取走销售,也可以在粮食银行下设的电子平台进行网上交易。[5]

三、黑龙江北大荒粮食银行发展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运用金融衍生交易避险的新型业务发展滞后

北大荒粮食银行虽然通过与银行合作在粮食的采购仓储、加工包装、运输配送、结算系统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但在运用金融市场,加强粮食产品与金融衍生交易融合方面的进展却相对缓慢。北大荒粮食银行主要通过黑龙江北大荒粮油经销总公司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会员资格进行玉米和大豆的期货交易,更多地是由种粮大户自行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无法达到利用粮食银行机构优势集中进行操作避险的目的。北大荒粮食银行内部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创新发展新业务的专业性技术人才队伍还未形成是制约其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营风险大,监管体系不完善

北大荒粮食银行和储粮户在业务发生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风险,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粮食银行只是仿银行的创新型金融机构,未被纳入到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中,因此,缺乏像商业银行监管体系那样的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目前,还没有针对粮食银行的“最低存粮制度”或“有限周转次数”等制度,在粮食银行采取以高风险换取高收益的投机行为时,农户面临周转出的粮食难以收回货款,借贷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三)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在的很多粮食银行规模较小,法人地位不明确,在制度体制建设、运营经营理念、管理规范制度和工作操作流程以及签订储存粮食的合同契约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更有甚者随意制定规则,损害农民的利益,最终导致粮食银行管理经营不善以致破产,同时给粮食银行业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有些机构打着粮食银行的名头进行非法集资, 给粮食银行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农户的利益受损,粮食资源浪费。

四、粮食主产区粮食银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推进粮食银行新型业务

“新型粮食银行需要包括期货、期权、保险及银行等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支持,形成以期货市场为主导的新型粮食银行模式”。[6]粮食银行应加强与除商业银行以外的期货、期权、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与金融机构合作帮助农民和企业通过价格保险、质押融资等措施抵御市场风险。采用期货、 保险的相应标准作为粮食银行新型业务的参考,在期货市场,粮食银行可以通过买入期货合约借以对冲价格上涨风险;粮食银行在吸收粮食时,可以采用期货价格为基础确定收购价格和结算价格的方式;保险公司既可以向农民提供价格保险,也可以对粮食银行提供存粮保险制度,可以选择期货价格作为基础确定赔付标准。

(二)建立完善的新型粮食银行监管体制

立法机关及有关部门应积极出台针对粮食银行管理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制度层面规范新型粮食银行的法人资格、业务范围、经营管理等;依据现有的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经验,出台一系列有关粮食银行的监督管理办法,如制定“存粮保险制度”、“最低粮食底线”等,充分发挥政府对粮食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联合期货、期权、保险以及银行的监管部门对粮食银行在新型发展中涉及的业务进行规范,实现新型粮食银行发展中的多头监管,填补粮食银行的监管空白。

参考文献

[1]韩琪.中国经济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9.

[2]付嘉鹏.“粮食银行”现四大模式创新仍在继续[N].粮油市场报,2015-9-1(B01).

[3]于德良.新型“粮食银行”服务三农需补金融市场短板[N].证券日报,2014-8-15(B03).

[4]罗继胜,张永强.黑龙江省发展“粮食银行”的思考及建议[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5]付嘉鹏.“粮食银行”现四大模式创新仍在继续[N].粮油市场报,2015-9-1(B01).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9

一、中国粮食现存安全问题

首先,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是自给自足。一方面, 由于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我国自由化贸易程度急剧加强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进而使粮食需求加速攀升;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耕地资源稀缺, 也就决定了我国在粮食生产领域不可能拥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 尽管在国际贸易中粮食贸易所占比例较小, 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产业, 在粮食供给安全及国家政局稳定中占据决定性的地位。

其次, 中国以稀缺的土地资源, 养活了世界上近1/3的人口, 对我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也就愈加突出。因此, 必须增加粮食安全进口和粮食安全储备。所谓安全, 一有广泛的供应来源, 二是质量有保证, 三是数量有保证, 四是价格合理。现阶段, 大多数国家对粮食贸易不够重视, 就我国而言, 粮食贸易自始至终被作为弱质产业来对待。再加上粮食价格不稳定, 粮食流动性较低, 以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其他作物替代部分粮食生产, 进口范围狭小。

最后, 国际粮食贸易产品结构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粮食贸易比重在逐渐下降, 尤其是小麦和玉米的贸易量下降比较明显。国际粮食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化, 粮食价格扭曲现象必将引起国际粮食贸易者的恐慌, 但从目前状况来看, 粮食价格在长期内必然上涨。随着各国粮食市场的对外开放, 整个世界粮食市场也必将形成一个庞大的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瓶, 粮食市场的失衡会得到应有的缓冲。面对这样一个实现自由化贸易的时机, 我国有必要深入国际粮食市场进行粮食安全调查分析, 适时调整我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结构, 消除粮食贸易政策滞后性带来的弊端。

二、我国加入WTO以来粮食贸易状况

研究表明, 我国近几年粮食贸易已转向净进口, 进口变化幅度不是特别明显。中国粮食自给率从2004年以来均处于安全水平 (>95%) , 说明了我国粮食贸易现阶段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因为我国不仅是粮食主产国, 也是贸易大国。相比之下, 国内粮食产量、需求量与国外粮食进口量没有形成固定的比例关系, 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度及依赖程度都没有发挥主导的作用, 而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环境却指引着我国粮食市场的改善、开放和利用。首先, 加入WTO后, 我国将失去所有农产品的非关税手段, 只能利用关税来保护国内市场的安全, 这对我国市场准入的宏观调控是不利的。其次, 我国现在还不能够将原有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合法的转化为关税保护措施, 因此我国也就不能使用WTO规定的关税化手段, 对我国的粮食贸易安全也就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为追求过高的粮食自给率, 必然出现为了扩大粮食生产和追求粮食高产而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现象, 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这种方式会危及我国农业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国家及人民的利益也会造成危害。这不符合对外开放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为确保我国粮食贸易安全, 任何闭关锁国的寻求自身粮食安全做法都是不安全、不现实的。

我国粮食进口波动主要取决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因素。也就是说, 粮食进口波动同本国的资源禀赋与贸易壁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一, 我国的自然条件直接制约着我国耕地资源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我国的粮食生产政策以及价格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供给量的大小, 进而间接地决定了粮食进口的波动水平。其二, 粮食进口安全面临着贸易结构单一, 贸易国别范围基本固定, 关税、配额、政府补贴等非关税壁垒的诸多问题。因此, 我国粮食贸易从根本上源于贸易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贸易规则的不完善、相关贸易法律的空白、国际政治强权的干涉等因素。

三、我国粮食贸易安全应对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落后, 生产成本较高, 生产效率低下, 粮食产出不稳定, 我国粮食安全暂时还得不到确切的保障。粮食生产方式亟待改进。政府应当制定适时的粮食生产保护政策, 以确保粮食供应有备无患。

首先, 刺激生产, 拉动内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 在粮食供给和需求方面还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其次, 由于粮食在流通环节的缓冲能力较低, 应当适度增加国内粮食储备, 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 适当增加粮食进口, 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我国土地资源匮乏, 为缓解资源短缺压力, 灵活调节粮食进出口比例, 扩大粮食贸易国范围, 降低粮食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 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最后, 对粮食安全做好防御措施, 做到早检测早预防,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有利条件实现国内供需平衡, 并借鉴别国相关贸易经验, 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国家利益。

同时, 积极改善我国粮食安全贸易环境, 为我国粮食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有利条件。我国加入WTO取得了最惠国待遇, 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等不公平待遇, 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粮食安全贸易上的地位。实现粮食安全贸易多边化有利于实现出口多元化, 增加粮食进口数量并扩大我国粮食出口贸易在世界范围的分布。

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 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收入水平上升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 对粮食需求量的要求必将有增无减,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粮食进口必然增加。由于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不仅可以很容易地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所需的粮食, 同时随着我国的粮食出口冲破以往以亚洲为主的地域限制, 我国粮食出口的市场道路注定越走越宽广。

适时调整我国农业生产及贸易结构, 优先选择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提高粮食安全出口竞争力。同时, 适应国际市场的粮食安全需要, 使我国粮食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必须按国际粮食市场的要求和国际质量的标准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产品质量和档次等, 使我国农业结构得到优化, 从而进一步适应国内和国际粮食贸易市场要求, 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相关建议

从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 首先对国内粮食生产进行扶持与补贴。然后通过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对粮食贸易进行限制, 将世界粮食市场和本国粮食市场分离开来, 要对粮食出口给以大量的补贴。

粮食安全进出口、粮食储备, 粮食监测要统筹兼顾;适时调整配额、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政策, 提高土地产出率, 使人口增长同粮食供需保持同等步伐, 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相关贸易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形象, 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犯。

培养一批具备法律知识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 使相对稀缺的人力资源化劣势为优势。

摘要: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 我国在粮食贸易不具备比较优势, 而且国际贸易市场还不能为我们充分利用, 贸易伙伴范围狭小, 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安全纠纷案中, 我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 建立健全相关贸易法律体系, 培养具备法律知识的贸易人才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贸易自由化,WTO

参考文献

[1]朱晶, 钟普宁.从粮食生产波动的国际比较看我国利用世界市场稳定国内供应的可行性[J].国际贸易问题, 2000, (4) .

[2]周力, 周立恒.国际粮食市场的可依赖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

[3]褚庆全, 李立军, 马红波.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2) .

[4]尤利群.WTO粮食国际贸易争端的起因与利益影响[J].经济问题, 2009, (11) .

粮食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篇10

从改善粮食收购和储粮条件入手,由出租、承租双方共担专门用于仓储维修方面的基金,制定《建立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维修基金实施办法》,做好仓储设施的维护修缮工作。

(一)多元筹措维修基金。

一是在承租企业缴纳租赁费中提取一部分,按各购销企业的实际仓容量、仓储设施条件和年经营量,合理确定比例(一般每年为千分之零点五至千分之一之间),计提仓库维修资金。二是承租人每年在其经营的利润中拿出部分用于仓库维修,并对承租人参与新建或维修的项目列入企业年度百分考核指标。对仓库新建或维修一次性投入超过10万元的,其承租人必须要承担20%,维修基金承担80%;对新建维修一次性投入5-10万元的,承租人必须承担15%,维修基金部分承担85%;对新建维修一次性投入5万元以下的,承租人必须承担10%,维修基金部分承担90%。三是各级财政、粮食主管部门安排的仓库维修专项资金。

(二)合理使用维修基金。

对仓库维修基金的使用,区分轻重缓急,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一是严格使用范围。“仓库维修基金”专项用于粮食购销企业的仓库维修,范围为:仓库屋面大修,墙体大补,仓内地面大修,门窗及通风系统的改造等。仓库屋面小修,墙体、仓内地面小补及仓外场地简易维护等,不列在维修基金的范围内,由企业承租人自行维修,并承担费用。二是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对需维修的购销企业,必须在当年的2月底前,由企业出具书面的项目申请并编制预算报粮食主管部门。对企业所报的维修项目,粮食主管部门应根据“轻重缓急、量力而行、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筛选确认后,经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能科室组员再进行现场勘察核实,并由资产监管科室列项和对预算进行审核后,报主管部门集中审核、研究批准。三是严格维修项目大小。对各镇的桥、路、防洪设施等新建或维修的项目,凡涉及到相关直接受益的购销企业所需的费用,在1万元以下的由购销企业承租人直接承担。经主管部门研究批准同意,超出1万元以上部分的,由企业承租人承担20%。对购销企业承租人自行添置的固定资产如吸粮机、通风机、输送机、电子磅、地上笼等的投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企业承租人自行承担,不在“仓库维修基金”中列支。承租人在承租期间对固定资产的正常维护修理的费用也不列入仓库维修基金。

(三)加强管理维修基金。

仓库维修基金的建立,对购销企业的粮食收购和存粮保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管理好维修基金非常重要,我县在实际中重点把好以下关口:一要把好建账关。对仓库维修基金实行统筹收支,在粮食主管部门设置单独账户和科目,实行专户存放、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凡经批准维修项目所预拨的资金,必须与工程进度相吻合。工程结算资金时扣留质量保证金,待合同规定的质量观察期结束后再结清。二要把好使用关。主管部门成立了维修基金专项领导小组,由纪检监察、资产监管等相关职能科室全程参与监管,并负责审查、验收和工程档案的建立,保证各项工程的阳光操作。凡经研究批准的维修项目,由粮食主管部门纪检监察、购销仓储、资产监管等科室参与,按照建筑工程招投标的程序,公开招标组成专业的维修队伍,统一实施各购销企业的维修项目工程。在维修过程中,维修基金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去维修地点进行现场检查工程质量与进度,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工程完工验收和工程质量由主管部门资产监管、购销仓储及所维修的购销企业共同把关,真正把维修基金用在关键处。三要把好审核关。严格业务核算,维修项目所有的票据必须合法,并由相关责任人逐一签字,缺一不可。同时,在原始票据后必须附两份附件,一份是具体的工程决算,一份是对应的维修具体地点的平面图,由所维修的购销企业承租人签字认可,以免重复报修,造成核算与管理上的漏洞,影响资金使用效果。对使用量大的维修耗材统一由粮食主管部门的采购小组负责联系供应商,实行保质团购,材料购进就地专库存放、专人负责、按工程所需严控领用手续,这样既能节省费用,又能保证工程质量。

二、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依法规范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规范管理,使购销企业承租人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

(二)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

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切实提高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应尽快建立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使国资部门及主管部门能及时、全面掌握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以利于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资源共享。

(三)加强基础建设,落实责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相结合,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发挥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明确承租企业法人代表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由主办会计、实物保管员等组成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占有登记,使企业的产权权属更趋于明晰,明确管理目标。

(四)建立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健全的业绩考核制度是促进企业高效运作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措施,其核心是使国有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考核制度应依照国家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目的是为了切实履行法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时进一步完善承租经营机制,对承租的资产以及改制后企业投入的资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区分企业投入的资产性质、价值,对承租人投入的资产,制定出具体的折旧办法,防止承租期满,承租人难调整、账难算以及引发其他问题。

上一篇:江苏省射阳县下一篇:不开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