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购销

2024-08-05

粮食购销(精选9篇)

粮食购销 篇1

由于粮食连年丰收, 粮食储存逐年增加, 河南粮食实现了由供给不足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卖不掉、存不下、补不起的问题, “老粮、老人、老账”历史包袱沉重。为了走活粮食这盘棋, 2004全省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照“先分流、后改制”的步骤稳进行市场化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经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 已基本完成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河南模式”。按照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国家粮食局在全国推介了河南的经验。

1 主要成效

(1) “老粮”彻底解决。到2005年底, 全省超储库存粮食除按政策规定保留50亿斤保障粮食流通安全外, 全部销售完毕。经鉴定的55亿斤陈化粮专项用于饲料出口或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销售超储粮和陈化粮的价差亏损挂账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 农发行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停收利息。

(2) “老人”得以妥善分流安置。到2005年底, 全省粮食职工总数由2002年底的234421人降到37370人, 共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97051人, 占2002年底原有职工总数234421人的84.06%, 占省定2/3分流计划157062人的125.46%。在分流人员中, “四退一保”人员47465人, 占总分流人数的24.09%;解除劳动关系人员149586人, 占总分流人数75.91%。

(3) “老账”基本得到解决。完成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新发生的财务挂账清理审计任务, 三次审计清理认定财务挂账125.28亿元。其中:政策性挂账82.19亿元, 经营性挂账43.09亿元。完成了2004~2005年粮食财务挂账审计工作。政策性挂账已从企业剥离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正按照政策规定逐步消化。

(4) 改组改制任务基本完成。2635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改组改制任务, 超额完成省定改组改制80%的目标。1780家企业退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序列, 企业总数减少到878家, 比改革前企业数2658家减少66.97%, 其中:转民营412家, 撤并1127家, 租赁175家, 承包41家, 破产25家。剩余的878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经过重组整合后新组建的法人实体855家, 其中:国有独资184家, 国有控股607家, 国有参股64家。

(5)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两个“大锅饭”被打破, 建立了“干部聘用制、员工合同制、绩效挂钩制”为核心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 促进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 特别是重新上岗的职工, 身份变了, 思想活了, 压力大了, 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普遍提高,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2008年, 全省国有粮食经营企业实现盈利1.11亿元, 其中:122个县 (市) 实现了盈利, 盈利面达89.7%。

2 主要做法

(1) 创新改革思路。关于“老粮”问题, 提出“新老划断、锁定库存、核定差价、包干使用、逐步递减”的办法进行处理, 对暂时销不出去的老库存粮食, 采取“粮源对冲、成本搁置、待价而售”的办法, 搞好推陈储新, 防止粮食陈化。关于“老人”的问题, 提出“四退一保”的办法和通过“主辅分离、兴办实体”的途径分流安置。关于“老帐”问题, 提出“划清责任、核实数额、分类处理”的办法, 对财务挂账进行清理、审计、认定、剥离。关于产权制度问题, 提出“管理一块、放开一片、创新机制”的办法, 通过“股份制改造、股权出让、整体出让、分拆出让、破产”等形式, 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2) 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层层召开改革动员会、推广“一个电话、二封信、三本书”, 即公布粮改热线电话, 改革前后向职工各发出一封信, 编写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文件汇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法规选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操作指南的做法, 解疑释惑, 回答了职工普遍存在的“去留如何选择”、“经济补偿如何兑现”等具体问题, 打消思想顾虑, 让职工明策、明心、明理, 积极主动投身改革。

(3) 留走职工选择。一是留岗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即个人提出申请, 参与竞争上岗, 与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承担企业下达的“粮食订单”和粮食收购任务。二是对年龄偏大、工龄较长的老职工实行“四退一保”。即到退休年龄的办理退休手续、符合条件的内部退养、有病的提前退休、特殊岗位的前退休、“4050”人员协议保留劳动关系, 做到老有所养, 弱有所养。三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即对选择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 在按政策给予经济补偿的同时, 做好社保关系的接续, 落实好再就业优惠政策, 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4) 用足用活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允许将企业净资产变现收入和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安置和支付改革成本, 特别是各级、各部门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适用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我们一直强调在职工安置问题上要想方设法放宽政策尺度, 凡是改革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等政策, 能变通就灵活变通;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 就取上限, 就高不就低。只要基本符合退休、病退和特退的条件, 就允许其提前退休。一定要落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政策。

(5) 创办经济实体。对解除劳动合同人员, 不是向社会一推了之, 而是坚持职工分流与安置就业并重,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结合粮食企业和职工特点, 积极组织创办新的经济实体, 大力开展粮油加工、商业、养殖、种植、餐饮等多种经营, 广开新的就业门路, 努力做到分流人员多就业、少失业。据统计, 仅粮食系统就安置分流职工再就业42381人, 占解除劳动关系人数的28.33%。

(6) 推进产权改革。一是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模式。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县级及县以上粮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集中管理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老粮、老人、老账”, 统一经营管理辖内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全部资产。二是股份制改造模式。对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合理评估后, 国有资本部分或全部退出, 支持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对企业改组和改制,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模式。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重组兼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形成以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 生产、收购、销售、加工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企业集团。四是产权出让、拍卖模式。对部分国有粮食企业通过产权出让、拍卖等方式转为民营企业。五是租赁、承包经营模式。利用闲置的经营场地、仓储等设施面向社会其它组织、企业和个人进行租赁、承包经营。

3 几点体会

(1) 以人为本是关键。全省23.4万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中15.7万人需分流安置, “人往哪里去, 钱从哪里来?”是我们在推进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我省能提前1年9个月完成减员分流2/3的任务, 实现平稳不反弹, 关键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这部分职工人数多, 想法也不一样, 是分流安置的重点和难点。从“要我走”到“我要走”, 政策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竞争上岗保留了必要的业务骨干。实行“四退一保”对年龄偏大、工龄较长的老职工和病残、有毒有害等特殊岗位的职工进行妥善安置, 使他们老有所养, 弱有所养。对竞争落聘、不愿返聘又不符合“四退一保”条件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 在按政策给予经济补偿的同时, 落实好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 并且依照政策保持社保关系的连续性, 让这部分职工走的放心, 离开企业后生活有着落, 而且还可利用经济补偿资金再创业, 增加收入。

(2) 产权改革是核心。“改到难处是减员, 改到深处是产权”。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总数为2658家, 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24%, 资不抵债的企业占90%, 要在两年内全部完成改制难度的确很大。通过这几年的改革, 我们感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加强、竞争力的提高都必须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做文章, 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核心。产权不改革, 人员分流了也不行, 两三年以后人还会回来, 所以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总结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 我们认为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前期准备工作要充分, 清产核资审计和资产评估要严格, 制订改制实施方案要规范, 改制方案报批要及时, 改制方案实施要合规合法。我们一直强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一企一策, 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改制的具体形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定, 适宜于哪种形式, 就采取哪种形式, 不搞“一刀切”。

(3) 规范操作是前提。先后4次举办有1500多人参加的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政策法规培训班、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培训班, 并派出工作组到重点市、县进行粮改政策辅导, 规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程序。按照“设定标准、绩效挂钩、全员置换、去留自愿”的原则, 统一政策口径, 统一操作标准, 实施规范操作, 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问题。针对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形式分别制订改革程序流程图, 突出抓好职代会审议改革方案, 讨论通过职工安置方案, 粮改领导小组论证审批改制方案, 依法进行产权界定、验资、注册等主要环节的工作, 确保企业改制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在改革进入后期, 省政府组织开展了以“五个确保”为主要内容的“回头看”活动, 做到不留尾巴、不留后遗症, 防止出现反复。在改革完成后, 由省辖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县 (市) 、企业减员分流工作进行初步验收, 在此基础上, 向省政府提出验收申请, 接受由省政府组织的验收。

(4) 领导重视是保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并及时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做出重要指示。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政府全体会议10次研究粮改工作, 决定重大问题。当时主抓粮食的王明义副省长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25次, 专题研究粮改问题, 进行具体安排。省政府也多次召开不同类型的会议, 听取汇报, 交流经验, 面对面研究解决问题。各市、县党委、政府都把粮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党政一把手共同参与改革重大事项决策。各级政府和粮改领导小组普遍建立了责任制度、例会制度、通报制度、联系制度、奖惩制度、督导制度。在改革遇到问题拿不准的时候, 我们主动上北京请示汇报。国家有关部门对河南粮改十分关注, 多次派人到基层调研, 指导改革平稳推进。

粮食购销 篇2

地址: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

乙方(交售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 邮码: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

甲、乙双方根据国家粮食购销管理政策,在平等、自愿、合作、互利的原则下,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新疆粮食购销体制完善建议 篇3

新疆水土、光照资源丰富, 现有耕地7, 685万亩, 人均占有耕地3.7亩;粮食播种面积2, 990万亩 (2009年) , 占耕地面积的38%;可垦荒地7, 300万亩, 占全国可垦荒地的13.9%;后备耕地2亿亩, 居全国首位。新疆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建设工程已被列入全国七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之一, 预计在2012年以前可新增耕地300~400万亩, 粮食生产潜力巨大, 是我国重要的粮源后备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国家和自治区大型农垦企业, 担负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重要历史使命, 有13个农业生产建设师, 176个农牧团场, 以占全疆1/7的人口, 生产着全疆1/5的粮食。由于其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 农业生产具有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等优势条件。

截至2013年, 新疆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5, 300万亩, 粮食产量1, 400万吨左右, 年消费量在1, 200万吨左右, 小麦、玉米产需基本保持平衡 (但产需紧平衡趋势越来越明显) , 大米缺口约80万吨。

(一) 小麦。

近年来, 新疆小麦年均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 700万亩左右, 年均总产600万吨左右, 商品购销量300万吨, 小麦产需基本保持平衡。但2010年以来, 小麦播种面积逐步减少, 产需紧平衡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 玉米。

新疆玉米质量较好, 普遍优于东北等地的玉米。年播种面积1, 200万亩左右, 年均产量650万吨左右, 商品购销量约350万吨, 每年约有30万吨左右玉米销往甘肃、四川等地区。随着内地一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向新疆投资转移, 新项目建成投产后, 疆内玉米产需平衡也将趋于紧张。

(三) 水稻。

新疆水稻全部为粳稻, 大米品质优、口感好, 深受消费者喜爱。水稻年播种面积100万亩左右, 年均产量60万吨, 折大米40万吨, 疆内市场年均消费量约120万吨, 每年需从内地采购80万吨左右大米满足消费需求。

(四) 油料。

自治区油料产量60万吨, 以油葵籽和油菜籽为主。新疆是国家棉花主产区, 棉籽产量在500万吨左右。新疆年食用植物油产量90万吨左右, 区内消费需求35万吨左右, 60%销往区外市场。

二、新疆粮食购销现状

新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年小麦收购总量250~360万吨, 占市场商品量的80%以上;年收购玉米120万吨左右, 占市场商品量的30%左右;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年收购稻谷45万吨左右, 占市场商品量的85%左右。

(一) 国有粮食企业购销情况

1、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同比下降。

2011年, 新疆地方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粮食收购总量281万吨, 其中:小麦207万吨、稻谷45万吨、玉米29万吨。与2010年相比, 粮食收购减少43万吨, 其中:小麦减少53万吨、稻谷增加3.3万吨、玉米增加7.7万吨。 (表1)

2、国有粮食企业销售量同比增加。

2011年, 新疆地方国有粮食经营企业粮食销售总量308万吨, 其中:小麦240万吨、稻谷39万吨、玉米29万吨。与2010年销售量相比, 粮食增加46.4万吨, 其中:小麦增加26万吨、稻谷增加4.6万吨、玉米增加16万吨。2011年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当年销售量大于当年收购数量。 (表2)

(二) 各种粮食作物购销情况

1、

小麦指定由中储粮和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分别按60%和40%的指导计划敞开收购, 农民凭借中储粮和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收购发票到地方财政部门领取0.2元/公斤的财政补贴;实行顺价销售政策, 即规定收储企业在收购价格基础上, 每公斤加价0.2元进行销售, 不得超过规定限价进行销售。

2、新疆水稻历来产不足需, 年均大米消费缺口50% (约40万吨) , 需从内地调入。

新疆稻谷购销政策除了上述几条以外, 新疆稻谷的购销实行最低保护价。稻谷最低保护价与全国同价。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保护价时, 企业按市场价随行就市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保护价时, 由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

3、新疆玉米产大于需, 年均总产在650万吨左右, 区外销售量在70万吨左右。

新疆玉米执行市场化购销政策, 价格随行就市, 由企业自行确定。2013年, 玉米市场收购价维持在每公斤1.65元左右, 较2012年下跌0.3元左右。2014年, 玉米市场销售价已回升至每公斤2.0元左右, 市场购销顺畅。

4、油葵籽是新疆油料生产的主要品种。

自2008年起, 自治区实行油葵籽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 自治区统一确定油葵籽收购最低保护价, 当市场价高于最低保护价时, 由市场自行购销;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 由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 自治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2008~2009年, 新疆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最低保护价共收购油葵籽69.5万吨, 农民因此增收超过5亿元。2010~2013年, 区内油葵籽市场价均高于最低保护价, 政策没有启动, 主要由市场购销。

三、完善新疆粮食购销体制对策建议

(一) 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

严格落实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制度, 凡是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取得粮食收购许可证。国家应鼓励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在粮食市场上公平竞争, 促进粮食购销。培育和发展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粮食经纪人实行上门收购服务, 方便了农民卖粮, 节省了农民卖粮的费用, 对于种粮农民的增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粮食经纪人是市场发展的自然产物, 粮食经纪人队伍鱼龙混杂,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今后各地应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粮食经纪人管理制度, 加强对粮食经纪人队伍的管理, 加强对粮食经纪人的教育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同时, 重视对粮食经纪人的扶持, 对粮食经纪人购置的购粮车辆进行补贴, 为购粮改善运输条件。

(二) 推进一线网点建设, 拓宽购销平台。

一是围绕主导新疆粮食市场目标, 依托体系收购平台, 在掌握现有收购库点的基础上, 采取收购、租赁、合作、兼并等多种灵活方式低成本扩张一线收储网点;二是统筹考虑辖区直属库合理布局问题, 在今后网点建设中更加注重整合资源, 上收一批位于产区的地方大库、辐射作用较强的库点, 作为直属库分库管理, 巩固收购主渠道;三是创造条件着力加强与产粮大县粮食收储企业的整体合作, 明确产权、经营权和人事管理权, 大幅提升一手粮源掌控能力。

(三) 健全批发市场服务功能, 扩大市场辐射效应。

需要通过行业指导和政策扶持, 切实为市场内各客户服务, 实行商务处理全流程服务。完善市场功能, 增强辐射广度, 积极促进新的购销方式, 例如产销直接挂钩、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各粮食批发市场之间要逐步通过网络等新型手段, 实现信息的充分沟通, 形成全国的纵向南北互补、横向东西相通的实质性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以发挥批发市场的整体优势, 进而强化粮食市场的沟通与交流;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电子信息发布、电子统一结算系统, 使批发市场成为具有更高服务能力的粮食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换中心、购销活动服务中心, 对客户提供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一些有专业性、有针对性的批发市场经营公司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对于扩大粮食市场辐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拍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也可以大大促进粮食市场的蓬勃发展。农民将产品交给拍卖公司, 拍卖公司进而变成销售代表并再代委托的农民与客商发生交易。而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由具有个别利益的竞争者转化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同盟者, 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之前的被动局面;可进一步降低顾客相应的费用成本。在拍卖市场上, 由于卖方只有一个, 交易指向集中明确, 不用个别搜寻, 更无需一一谈判即可成交;拍卖市场实行竞价购买, 价格高者得产品, 不仅可消除以往的粮食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对农民恃强凌弱和贸易欺诈现象, 价格也较农民单独出售时的平均水平高。由此可见, 拍卖市场能以更加公开、公平、自愿的方式实现粮食市场的不断开放。

(四) 全面放开新疆粮食购销市场。

改革小麦、稻谷收购计划管理体制, 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一般情况下, 粮食购销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 取消对粮食购销不合理的限制、垄断和封锁, 以及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 建立新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购销大市场, 实现与全国粮食市场的对接和融合。

(五) 建立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协调联动机制。

优化新疆储备粮布局, 适当增加南疆的储备粮规模, 完善储备粮应急动用预案, 增强政府在市场异常波动情况下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鼓励支持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农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粮食经营体系。加强市场分析监测工作, 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加强粮食市场监管, 维护粮食购销秩序。利用边境优势, 合理运用粮食进口政策, 适当增加进口哈萨克斯坦小麦的地方配额, 为调节新疆粮食供求平衡服务。

(六)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要形成动态的最低收购保护价格, 制定价格时, 要结合当年的生产收获情况、市场供求关系及国内外粮食市场运行情况, 合理制定当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把最低收购价格确定为种粮农民的期望收益。政府每年在制定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时, 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当年农民的种植生产成本。要随着不同年份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制定价格的多少, 当生产成本增加时, 要确保保护收购价格水平能够弥补生产成本的提高;二是当年粮食产量和质量。要做好估产和测质工作, 结合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制定好最低保护收购价格, 不要出现因产量的大幅增加和粮食水分较高而降低农民收入, 损害农民利益, 同时也不要脱离市场关系将价格制定过高, 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三是要结合当前一定时期内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格应在较长时间内符合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 以确保整体的粮食市场价格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波动, 并且波动幅度不大;四是政府财政的负担能力。制定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政府财政的担负能力, 不要形成最低收购价格即为市场价格的局面, 给政府财政带来压力的同时影响粮食价格的市场机制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全军.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分析与启示[J].齐鲁粮食, 2012.4.

[2]蒋和平, 辛岭.有效支持主产区保证粮食安全[J].中国发展观察2011.1.

[3]徐畅.近代中国国内的粮食购销与粮食进口[J].东岳论丛, 2011.11.

[4]田新平.粮食安全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初探[J].科学与财富, 2011.6.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篇4

增值税报批类优惠项目管理

纳税人符合增值税报批类优惠项目条件的,应当在政策规定优惠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税务机关按照受理、审批、送达执行各环节规定进行确认。

纳税人办理减免税,应提交书面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并填报《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审批表》,根据不同的减免税项目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纳税人报送的资料原件,税务机关核对后交还纳税人,报送的复印件,应加盖公章并注明“经核对与原件一致”。

符合条件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采用简易征收办法的,只提交《一般纳税人简易办法征收申请审批表》,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执行。

一、免征增值税项目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销售粮食和植物油免征增值税 1.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顺价原则销售粮食。

2.其他粮食企业经营粮食

①军队用粮:凭军用粮票和军粮供应证按军供价供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粮食。

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污泥处理处置是指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需补充报送的资料:

(1)《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有效期两年,下同)原件及复印件;

(2)省经信委认定文件复印件;

(3)上述第1至4项产品另需报送的资料:

具有资质的省级质检机构出具的综合利用产品质量、综合利用资源品质及掺量的抽检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4)上述第5至6项产品另需报送的资料:

①县以上环保部门出具的项目环评验收报告或环境监测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②自2010年1月1日以来,纳税人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③生产过程中如果排放污水的,提供生产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④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及相关文件规定的生产工艺要求的检测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政策依据: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

二、即征即退增值税项目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100% 1.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2.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所称垃圾,是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树皮废渣、污泥、医疗垃圾,包括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垃圾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80%。

3.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

4.以废旧沥青混凝土为原料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废旧沥青混凝土用量占生产原料的比重不低于30%。

5.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或者外购水泥熟料采用研磨工艺生产的水泥,水泥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

6.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发电(热)原料中100%利用上述资源。

7.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棉籽壳、三剩物、次小薪材、含油污水、有机废水、污水处理后

纸。

需补充报送的资料:

(1)《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省经信委认定文件复印件;

(3)县以上环保部门出具的项目环评验收报告或环境监测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4)自2010年1月1日以来,纳税人未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刑事处罚或者县级以上环保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5)生产过程中如果排放污水的,提供生产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的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及相关文件规定的生产工艺要求的检测报告原件及复印件。

政策依据: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

(三)符合以下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50%

1.以退役军用发射药为原料生产的涂料硝化棉粉。退役军用发射药在生产原料中的比重不低于90%。

2.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生产的石膏、硫酸、硫酸铵和硫磺。

3.以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为原料生产的蒸汽、活性炭、白碳黑、乳酸、乳酸钙、沼气。废弃酒糟和酿酒底锅水在生产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低于80%。

4.以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为燃料生产的电力和热力。煤矸石、煤泥、石煤、油母页岩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不低于60%。

5.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6.部分新型墙体材料。

7.以蔗渣为原料生产的蔗渣浆、蔗渣刨花板及各类纸制品。生产原料中蔗渣所占比重不低于70%。

8.以粉煤灰、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氧化铝、活性硅酸钙。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25%。

9.利用污泥生产的污泥微生物蛋白。生产原料中上述资源的比重不低于90%。

10.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瓷绝缘子、煅烧高岭土。其中瓷绝缘子生产原料中煤矸石所占比重不低于30%,煅烧高岭土生产原料中煤矸石所占比重不低于90%

11.以废旧电池、废感光材料、废彩色显影液、废催化剂、废灯泡(管)、电解废弃物、电镀废弃物、废线路板、树脂废弃物、烟尘灰、湿法泥、熔炼渣、河底淤泥、废旧电机、报废汽车为原

软件,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需补充报送的资料:

(1)贵州省软件评测中心出具的软件测试报告原件及复印件或其他软件监测机构出具的检测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其他软件监测机构出具的检测证明需提供省经信委的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省经信委颁发的在有效期内的《软件产品登记证书》(5年)或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动漫企业的文件复印件,省级认定机构颁发的《动漫企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以及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列表原件及复印件。

政策依据: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增值税 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9号)

(五)安置残疾人就业符合下列条件的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 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安置残疾人超过25%(含25%),且残疾职工人数不少于10人。

需补充报送的资料:

经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报送的资料: ①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的书面审核认定意见复印件; ②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复印件; ③纳税人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复印件; ④纳税人向残疾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支付工资凭证复印件。

不需要民政部门或残疾人联合会认定的单位,以及因认定部门向其收取费用直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的单位报送的资料:

①纳税人与残疾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原件及复印件;

②纳税人为残疾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记录原件及复印件; ③纳税人向残疾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支付工资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政策依据: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征管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67号)

(六)国内铂金生产企业自产自销的铂金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依据: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铂金及其制品税收政策的通

粮食购销 篇5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国家, 粮食, 是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 农业, 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然而, 农业会受到自然因素的较大影响, 风险较大, 周期较长, 属于弱势的产业。尤其是我国的农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没有实现完全的机械产业化, 更是大大的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 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 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十分的重要, 这便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协作。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19日, 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有政策性银行, 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目标是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贯彻落实国家的农业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确保大宗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统筹城乡发展,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全系统共有31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 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

二、粮食购销储备管理的建设

为了更好的建设粮食的购销储备管理, 农业发展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条款文件:

(一) 粮食收购贷款管理的任务:

贯彻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 实行粮食收购贷款封闭管理, 保护农民利益,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支持粮食流通顺利进行。

(二) 粮食收购贷款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钱随粮走, 购贷销还, 全程监控, 封闭运行;

2、及时保证保护价粮食收购资金供应;

3、对非保护价粮食收购及保护价粮食品种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 实行以销定贷、以效定贷。

(三) 贷款需要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相应规模的粮食仓储设施;

2、具有相应的粮食检验、保管专业人员和能力;

3、具有相应的粮食收购资源。

三、粮食购销储备管理的发展

(一) 重点支持重大农业项目

围绕农业现代化, 优先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项目, 尤其是能够使用高新技术, 扩大再生产, 直接增加种植产品销售收益的项目。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还能促进农村的劳动就业情况, 为转移剩余劳动力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择优支持农村交通、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对于粮食的种植, 购销, 储备等方面要有一定的监管力度, 减轻风险, 给予更多的关注, 扩大投资, 增加投入, 保证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项目的合理进行,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二) 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支持

如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化的平稳发展, 中小企业已经超越了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无论是对经济的增长, 还是对农民的就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农业发展银行需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进行精确的定位, 找到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 抓好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当地的环境特点, 对中小企业进行考察, 挑选出诚实可靠的企业, 建立稳定的信贷关系。对贷款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 降低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难度, 使一些良好信用的中小企业能够更加快捷的获得贷款。可以采取几家信誉较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联保的方式来进行试点, 摸索出更加可取的方式。

(三) 建立合理的机制、政策

农业投资银行需要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 如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由各级的政府作为主体, 结合各方产业链, 设立风险基金, 以抗拒人为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另外, 还要完善农业的保险业务, 提高抗险能力。银行与农户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 将信贷用于粮食的购销、储备、管理方面, 通过信用体系制约双方的行为, 强化信用建设, 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目前还不能完全的市场化, 所以还急需解决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利益补偿问题, 完善政府指令性业务的补偿机制。

(四) 完善项目库

本地的农业发展银行应该积极向经济发达的市区进行学习, 增加自身的业务素质,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积极总结他人的惊艳教训, 建立良好的项目库, 完善有效的项目数据, 并积极开展该类项目, 可以更好的帮助粮食的购销、储备和管理。

在农业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进行创新试点工程, 争取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 使农业化的生产更加有效, 农业化的购销更加顺畅, 农业储备更加完善, 农业管理更加高效。

四、结论

粮食购销 篇6

一、改制后实行租赁经营面临的问题

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全员职工身份置换后,全面推行了风险抵押租赁经营。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实践,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布局和组织形式的不合理,阻碍了粮食产业化发展进程。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承租经营后,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购销企业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数量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二是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承租企业是独立法人,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集团优势难以形成。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相互分割,粮食产业链条脱节,不利于发展产业化经营。三是经营机制僵硬,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行为短期化,大多企业只能“收原粮,卖原粮”,购销活动单一,不利于开展产业化经营。

(二)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无内部牵制制度;财会人员只是记账、算账,帮企业报税跑银行,而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决策、参与管理等重要职能未充分发挥出来;会计核算手段落后,会计信息化程度低。

(三)监管不到位,难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承租人仍以国有企业的名义对外经营,各企业虽已承租,由个体承租人经营,但为了取得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承储业务、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资金以及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需要,个体承租人必须以国有企业的名义对外经营。从法律的角度,对外承担各项风险的仍然是国有企业而不是各承租人。二是承租人向农发行借款以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所有购销借款的资产抵押人一般都是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承租人自身资产有的虽也设定了共同抵押,但数额与借款额悬殊极大,真正承担担保风险的仍是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三是县级粮食购销总公司对承租人的借款负有担保责任。从所属企业的关系来看,虽然各承租企业之间相互独立,但其办理的借款大都由国有粮食购销总公司统一担保,一旦出现某承租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借款的现象,担保单位就必须拿出资金垫付已到期的银行借款或其他欠款。四是租赁经营风险上升。由于监管工作难度大,租赁经营的风险大大上升。一旦企业合并重组或承租人发生变化等,原承租人对经营中出现的亏损,不能全部承担,必然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租赁经营企业从事政策性储粮业务,财务监管失灵,执行政策难以到位。

承储企业本身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政策性经营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难以执行到位,极易造成新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一是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各种风险依旧。二是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不注重积累。三是费用开支得不到有效监督,权力个人化。四是财务监督不能到位,会计信息失真。

二、改制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积极探索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新方式。

一是部分企业国有独资。各地新建的中心粮库和承担储备粮任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购销企业,实行国有独资。二是部分企业国有控股(或参股)。县粮食购销总公司,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载体,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政策性业务,并行使出资人权力,控股(或参股)一批粮食企业,从事粮食经营业务。三是部分企业做大做强。在一定区域内兼并、收购、重组相关粮食企业,在“粮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基础上,组建与粮食加工企业、科研单位组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四是部分企业放开退出。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经营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小型粮食购销企业,通过评估,进行租售、撤并。

(二)实行会计委派制。

一要明确会计委派职责。委派会计必须做到“四员”:一是核算员,为经营者服务,及时、准确、真实反映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履行好核算职责。二是监督员,认真落实粮食主管部门有关监管工作的要求,在监督所在单位国有资产营运情况同时,督促企业及时上缴收购质量保证金、仓库维修基金、储备粮监管费、三老统筹费等款项,履行好监管职责。三是服务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协调落实信贷资金等有关财务政策,当好企业的参谋,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四是信息员,发挥桥梁作用,加强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一要对委派会计工作实行定期检查和年度考核计奖。二要实行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三要充分发挥内审作用,专设委派审计岗位,每月对所有经营企业进行经济业务的审核和复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把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形成了会计和审计的双重监管监督机制。

(三)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依法规范管理。二是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三是加强基础建设,落实责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明确法人代表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由主办会计、实物保管员等组成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占有登记,使企业的产权权属更趋于明晰。明确管理目标,建立起由出租、承租双方共担专门用于固定资产方面的维修基金。四是建立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承租经营机制,对承租的资产以及改制后企业投入的资产,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时区分企业投入的资产性质、价值,对承租人投入的资产,要制定出具体的折旧办法,防止承租期满,承租人难调整,账难算,以免引发不安定因素。

(四)建立风险评估、事前控制制度,确保国家粮食购销政策执行到位。

粮食主管部门每年与农发行联手对经营客户的法人素质、经济实力、资金回笼、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资信评估,并进行筛选,建立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信用等级,抓住主动权,实行事前控制,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点。建立以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农发行应严格执行“以销定贷”、“库贷挂钩”的各项要求和风险抵押金上缴制度。为有效降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风险。粮食主管部门一要合理确定各项统筹款基数,要根据各个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产质量、仓容大小、本地粮源收购量、区域位置、企业商誉、企业近年来的经营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测算确定。二要公开竞标产生法(承租)人。要求竞标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市场开拓、风险防范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往经营业绩较好等条件,采取考评结合,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三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继续给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免征增值税的前提下,减轻企业市场风险和税负,积极争取基层购销企业与粮食储备企业一样享受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地方性基金等相关税费减免政策,促使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进一步做好国家粮食政策性业务。四要落实财政补贴政策。各级储备粮保管费、轮换费及利息补贴应及时足额拨补到位,最低收购价、临时储备等粮食收购、保管费用补贴应全部足额到位,不得滞留于中间环节。五要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各环节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企业法人、主办会计职责,加大监管惩罚力度,特别是承储各级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企业,必需严把收购政策关口,规范会计核算,确保储粮安全。

粮食购销 篇7

由国家投资具有独立的经营核算粮食购销企业,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有粮食企业。在一九九九年之前都被称为国有粮食收储企业, 之后被称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被安放在乡镇一级,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公司发展规划、粮食生产地与农民种植规模, 再分级设立粮食购销点或者粮食购销所, 都属于粮站的下属企业, 根据当地交通的发展情况与农民的具体情况来建立, 服务于周边区域。在这一个地区所有的粮食企业都受到粮食总公司的直接管理。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

国家的粮食流通情况与国家粮食的购销政策,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机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之前的购销经营机制是政府领导的, 粮食购销企业只管执行命令, 处于完全垄断性的经营模式;之后, 出现了以国家的订购为政策, 议购成为市场经营的模式, 所以出现了”双轨制“的购销企业经营模式。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机制主要体现在对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内采购粮食时, 根据粮食的具体行情, 提高或下降粮食的收购价格, 当粮食价格出现下降情况, 为减小粮农的损失, 根据国家调控的保护价粮食品种和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再到粮食价格走高时, 避免粮食消费人群的经济负担过重, 企业又要遵守国家规定的最好现价来销售粮食。在这种模式下, 企业会受到国家从贷款及费用津贴等方面的利益, 政府有关部门会对粮食的保护价购销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三、审计视角下制约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的因素

1.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

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已经通过法律规定进行了企业的改革与创新, 属于完全独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不过从现实情况分析给个户的企业没有达到现代企业要求, 一是它受到国家政策的主导, 二是她实际意义上就是一个企业, 在经营方式上以盈利为目的, 其实是一种很不健康的企业, 国家为此负债导致企业严重亏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政企未分离, 导致企业没有健康的经营模式, 没有经济市场企业身份, 无法像现代企业在市场中那样经营管理, 所以说这是国有粮食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所在。

2.企业内部管理落后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管理方式陈旧, 人力资本、财力资本等最该彰显竞争力的因素不能发挥应有积极作用, 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1) 人员结构断层。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人才队伍老化严重, 处于51 岁-60 岁的人成为员工队伍主力, 服务能力弱化。文化结构以粮校中专为主, 大专科学历者少之又少;就现在的粮食购销市场来看, 很多进行粮食购销的职工没有正规的经营职称。

(2) 企业债务巨大。部分粮食企业负债累累, 表现在以下三个地方。第一企业财务负重。一些粮食企业在改革之后仍然具有很大的亏损、陈化粮食价差和另外一些损失总计达到十几亿元人民币, 这还不包括银行贷款利息与本金, 以上都是粮食企业负债累累的重要原因。比如粮食企业之前收购的粮食价格高于现在的粮食价格, 造成差价亏损。其次就是一些改革之后企业要承担遣散人员的各种高昂的生活费用。

(3) 财务管理混乱。财会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公司仍采取七八十年代的粮食系统独有的复式记账、单式凭证的记账方法;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 缺乏各部门间的约束机制, 内部监督稽核形同虚设, 基层国有粮食企业甚至仍然存在出纳与主管会计兼职及经理与一身的现象, 缺乏投入- 产出核算概念和意识, 资产管理和核算体制失控。

3.缺乏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1) 经营理念难以转变。国家相关的财政政策性补贴已经让一些企业产生依赖, 部分企业没有树立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相关的监督检查制度, 不认为企业的亏损与收益与经营方式毫无关系, 从而导致企业没有生存空间, 没有市场地位。

(2) 成本控制无优势。企业的经营费用与管理费用支出管理, 是导致目前相同情况下, 国有企业出现亏损, 而民营企业出现收益的根本原因所在。目前国有大型粮食企业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根本无法与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上相提并论。虽然部分粮贩收购粮食的价格要比国有企业要高些。但经营手法十分灵活, 反应速度快, 群众也会因为便利而更多地选择与私营粮企交易。再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粮食价格成本高, 比如仍然存在粮食购销企业列支小麦出库损耗费用, 管理费用大大高于私有粮商。

4.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产权方面存在问题,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浪费, 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国有资产账目混乱, 在解决处理中采用方法不当, 从而造成部分资产流失。 (2) 企业管理中, 在主业与副业上没有做好重点分析, 忽略了优势资源的保护工作, 甚至促成了好利之人从中谋取利润的机会。 (3) 改, 转, 租, 卖”过程中, 由于管理问题, 加之缺乏经验, 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 有的企业出租营业场地及库房, 租金偏低, 收入不入帐, 形成帐外资金。

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深层次主要有:第一, 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国有资产企业的经营机制是, 企业代替国家管理其资产, 并从中获取利益。及国家为资产所有者, 企业则为资产经营者, 两者本应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策略者与执行者也会出现不统一的现象。另外, 国有企业产权混乱也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存在产权转让不符合正常程序以及产权转让价格的真实性问题等现象。第三, 对投资项目缺乏分析论证, 对未来市场没有进行科学地预测考察, 盲目投资建厂造成损失。第四, 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和机制, 个别企业领导甚至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 任意挥霍国家资产。

四、对于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5 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对粮仓建设、投融资机制、粮食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化经营、粮食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为粮食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针对审计视角下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但目前的传统市场经济下, 部分国有粮食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经济收入低迷, 导致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经模式上不合理、不科学。如何改革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模式, 重回市场成为关键, 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 增强它的活力, 提高它的素质,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粮食企业逐步建立企业制度, 这是破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

2.完善经营管理,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其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改善, 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随时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及经营模式进行有必要的审计。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实施粮食购销产业化经营, 以销定产、落实订单, 积极与农业合作社合作, 确保订单顺利兑现。由政府主导建立保障粮食产业经营风险的经济担保公司, 同时政府还可以为粮食企业进行相关的贷款担保;引入保险机制, 降低粮食生产、购销经营风险。

3.逐步化解债务风险。按“分清责任, 分类处理”的原则, 属政策性亏损的历史债务, 清理后全部从企业剥离, 由县级以上粮食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逐步限期消化;属企业经营亏损的债务, 由企业自行承担。监督粮食企业严格执行“库贷挂钩, 钱随粮走”的政策, 核算资金财务成本, 避免地方粮食企业为了发展而借入高息贷款行为的发生。

4.培养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为了改善国有资产企业人力资源不充足的情况, 目前首要任务就是对人才的选拔, 要坚持专业的岗位配备专业的人才, 并且提高部分薪酬。选拔最合适的岗位负责人, 带动发展;加强领导班子队伍的建设, 选用年轻有为、吃苦耐劳、专业水平高, 领导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唯才是用;对于有特殊专业要求的岗位人才大力引进,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武凤荣.企业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4 (8) :221-222.

[2]顾海, 谭晶荣.国有粮食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兼与私营粮食企业比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2 (2) :52-54.

粮食购销 篇8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临的困难

(一)旧的经营机制、思想,制约粮食购销企业发展。从财务上看,一方面企业缺少营运资金,限制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大量的闲置资产、废旧资产占压资金,造成资源浪费,使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在粮食收购资金上,以前是农发行按企业需要提供贷款,而现在农发行对企业按信用等级实行贷款风险管理,企业要获得粮食收购贷款,必须按规定比例先交抵押金,并且贷款额度有限,手续繁杂,往往使企业错失商机。在经营上,一些企业仍旧没有摆脱旧的经营观念,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切靠主管部门,缺乏独立经营,开拓创新精神,激励机制的缺乏,也使企业领导和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发展观念淡薄。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欠缺。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垄断地位逐渐消失,粮食经营不再有政策照顾,而是全部服从市场规则,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那些收储量小,储存设施差,粮食烘晒、加工设施不全,财务状况不佳而又地处偏僻的小型企业,生存将更加困难。

(三)国际市场竞争的态势严峻。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逐步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和粮食进口数量限制,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粮食市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40%以上,大豆更是高达80%。失去出口补贴,又没有价格优势,外贸企业无利可图,粮食出口必将大幅减少,加之国外农产品价格低廉,必将促使其大量进口,在此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将处于价格经常波动、复杂多变的状态,粮食企业也将步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风险经营时期。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必须转换经营机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粮食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对粮食行业的政策指导和对粮食市场进行检查和监管,实现从管理型部门到服务型部门的角色转变,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散,建立一种多主体和谐发展,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流通新秩序。

(二)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产业资源。对一些自然条件较好,规模较大,仓厂设施齐全,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优先考虑,并尽可能给予政策扶持,让企业摆脱暂时困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对那些条件差、规模小、设施不齐、财务状况不佳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合并、股份制改造、招商联营、出租或者变卖等途径,使企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三)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组建龙头企业,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粮食购销企业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依托行政区设立的,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产业布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建大型粮食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可行,而且十分必要。一是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二是小企业可以依托大企业,以代购代销或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一个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四)建立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过去,粮食购销企业重收储,坐吃政府补贴,轻销售,致使产生大量库存陈化粮,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现在,由于国家实行粮食直补,企业自营市场粮不再享受政府补贴。大量存储粮食,既要花钱保管,又要支付银行利息,还要承担储存风险,是企业所不愿意的。在此情况下,为掌握充足的粮源,分散经营风险,就有必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销区的资金优势,可以弥补产区的资金不足,产区的粮源可以满足销区的原料需求。这种互利互惠、风险共担最终达到双赢的经营模式必将形成连接产区与销区的经济链条,并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五)建立粮食经营者与粮食生产者诚实守信、利益共享的新型购销合作关系。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以后,粮食市场呈市场主体多元化,经济类型多样化的形势。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相对于其他粮食经营者来说,国有粮食企业在社会上还是有较强的公信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改变过去那种与农民之间的单纯粮食买卖关系,尝试以合同价收购农民手中余粮,销售时如果市场收购价高于合同价,企业扣除必要费用,为农民返利的方式吸引农民。另外,如果能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科技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内,获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打造品牌产品,创建名牌企业。品牌是无形资产,却可以带来有形的超额利润。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品牌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经意识到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并已注册了自己的产品商标,这种经营意识值得肯定,但一个地区内存在一个产品多个商标的分散格局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并不利于整个粮食购销企业的发展。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做到“四统一”,即在一个生产区域内,对某个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销售。这样既避免了市场混乱、竞争无序,又便于企业管理,保证货源充足。

(七)以诚信为本,广开融资渠道,提高资金周转率。过去,粮食购销企业连年亏损,企业信誉受到影响,现在,企业要重新树立形象进入市场,以诚信为本,在银行获得较好的信用等级,在客户面前保证承诺。这样,才能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为粮食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粮食企业更要掌握市场动态,灵活购销机制,减少库存粮食占用时间,加速资金周转,才能使企业步入资金快速循环,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

(八)实现跨行业经营,主副业并举,提升企业经济实力。将来的粮食购销企业,绝不是收粮卖粮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除了收购、储存、烘晒、加工、销售等主营业务外,也应大力发展附营业务,有条件的企业还应向其他行业拓展业务,使粮食企业成长为在一个区域内经济幅射面大、行业延伸广泛、经济实力雄厚、社会贡献较大的综合性经济实体。

(九)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树立企业文化,实现企业长久式发展。粮食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在新形势下,许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引进新思维、新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业资源,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引进激励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长久发展。

粮食购销 篇9

1.发展本国经济, 增加本国的经济竞争力, 维护本国的经济主权。东道国政府应当积极推进经济制度建设, 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只有本国的经济、科技水平提高了, 才能降低对跨国公司经济优势地位的依赖性, 降低跨国公司在本国形成垄断的可能性, 维护东道国在经济决策方面的绝对控制权。

2.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监督和评价体制, 并加大经济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经济体, 总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最终目标, 所以有时在东道国并不能完全做到规范经营。这就需要东道国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评价体制, 以此时时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同时, , 东道国还应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如若发现有不规范行为的跨国公司, 应给予严厉打击。这样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政府公信力, 降低违规经营的诱惑力, 激励跨国公司的正当行为, 约束其不正当行为。

3.完善跨国公司的投资导向, 构建反垄断法律、法规。一些发展中东道国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吸引外资来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 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用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上, 如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或者给外商超国民待遇。这种做法在早期非常有效, 但如果不加约束, 很容易使外商凭借自身优势形成垄断, 模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因此, 东道国政府应制定透明、公正的法律法规, 明确外商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加快如反垄断法等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一、前言

近年以来, 各地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 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 采取多种方式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从深层次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已基本解决了“老粮、老账、老人”问题。从总体看, 人事制度、用工制度、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 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 企业全面管理进一步规范有效, 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了新的起点。但是, 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认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已经结束或已经成功, 应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其特殊性来衡量, 因此, 笔者认为, 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实力不强、经营方式不活、管理机制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的现象, 从根本上影响到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和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也难以做大做强。具体体现在:

1. 政企不分。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承担着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 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政府职能, 在经营上受到政府部门直接干预, 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 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同时还要承担因财政补贴不足而发生的政策性经营亏损。

2. 企业的布局和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企业投资主体单一, 规模小、分布广、资产质量差, 大多数企业没有流动资金, 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另一方面, 在组织形式上, 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相互分割, 粮食产业链条脱节, 不利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购销企业难以走出“买原粮、卖原粮”的怪圈, 而加工企业也因缺原粮、少资金难以发挥加工增值的优势。

3. 企业转换机制滞后。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历史包袱沉重, 经营管理落后, 管理粗放, 用人机制不活, 职工分配制度不合理, 市场竞争力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4. 流通手段滞后, 环节多, 费用高。

多年来,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虽长期经营粮食, 但始终难以与现代大流通、大物流合拍。粮食本是微利行业, 但环节多、费用高, 流通手段滞后的问题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经营中微薄的毛利大部分被粮耗和费用吃掉, 再加上粮食收购队伍萎缩, 粮食收购数量锐减等因素, 使企业难以掌握足够多的粮源调控市场, 稳定粮价。

因此, 笔者认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完成减员、人员分流的改革后应进一步拓宽思想观念, 坚定树立科学发展观, 大胆创新和实践, 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体系, 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相连, 从而有效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增加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将粮食企业做强、做大、做实、做优。

二、发展思路

1. 实行股份制改造,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国有粮食企业中, 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 是组建集团公司。以县为单位, 改组、改造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可以骨干企业为主体, 通过系统内部的联合、兼并, 组建企业集团或股份制企业, 提高整个行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减少个体消耗, 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也可以“优强”企业为龙头, 组建全资、控股、参股等不同形式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公司, 有条件的争取成为上市公司。通过集团公司资产重组的运作在促进存量资产向支柱产业、“优强”企业流动的同时, 还可募集到更多的资金, 壮大企业实力, 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2) 是组建股份制企业, 即通过资产重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首先, 打破国有企业只由国家投资的单一主体模式, 采取国家、企业、个人多元投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 可采取流动资本投入、固定资本投入和无形资本投入等方式;其次员工要股东化, 以提高员工对资本的关切度, 使他们既是企业的生产者, 又是企业的投资者, 企业经营业绩如何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因此, 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关切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民主参与意识会更强。

2. 创新市场经营, 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鉴于目前粮食市场化经营的这种竞争态势, 企业要建立与粮食市场化相适应的经营机制, 坚定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经营理念,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以粮食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将粮食生产、转化、加工、运销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 实现产、购、加、销一条龙, 贸、工、农一体化, 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机结合起来, 走粮食产业化经营之路。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必须创新粮食收购, 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1) 是创新粮食收购价格形成机制。粮食企业要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 积极开拓粮食销售市场, 尽力提高粮食收购、销售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2) 是创新粮食收购方式。改变过去等客上门、坐库收购的官商作风, 深入村组、农户, 登门到户收购, 方便农民售粮, 并不断改进收购服务, 积极为农民代储粮食, 由“满意在粮站”延伸到“满意到农户”。

(3) 是创新收购资金筹集渠道。除积极争取农发行的支持外, 采取自筹资金、预收销货定金、代购代销等方式, 多方筹措粮食收购资金, 确保不向农民打“白条”。

(4) 是大力推行订单粮食。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粮食, 减少粮食生产的盲目性。推广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品种, 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逐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推广“二次结算”和“二次返利”的做法,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经营体, 走“品质优质化、生产基地化、购销一体化”的粮食产业化经营路子, 发展订单粮食。

3. 创新企业文化, 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实施文化创新工程, 提升企业自身特色, 是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是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职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1) 是积极提炼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特色, 主动吸收先进文化优势, 融合出企业最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如松下电器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海尔集团“做正确的事”, TCL集团“天下人家, 伙伴大家”。实践证明, 要搞好企业, 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经营管理理念, 以增强和激发企业干部职工的认同和共鸣, 树立企业外在形象和声誉;

(2) 是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寓教于乐、激发工作热情的文体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焕发企业内部活力;

(3) 是加快构建学习型企业,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 形成企业合理的、科学的共同发展远景, 能够使团队在同一目标下形成认真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自觉行动,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4. 培育和重视人才, 优化企业队伍。

以现有国有粮食企业的实力、待遇和工作性质, 难以吸引和留住有能力的管理和经营人才, 而企业要发展壮大, 又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其途径有:

(1) 筑巢引凤。对于精于管理和经营的人才, 通过设定一定比例的股权激励机制, 吸引他们安心创业, 在实现他们个人人生价值和财富梦想的同时, 发展壮大粮食企业。

(2) 横向学习。通过企业领导者走出去参观学习, 了解其他行业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监控、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提高企业领导者领导企业的能力水平。

(3) 就地培训。对一些通过培训学习可以提高员工技能的工种, 如保粮新技术等, 应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 通过对职工的培训活动, 提升员工业务水平。

(4) 建立企业经营人才储备制度。有计划地从大中专院校中选拔个人能力强、有创新意识、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各种专业的毕业生到粮食企业中来, 改善粮食企业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建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人力储备。

上一篇:科技金融中心下一篇:肉鸡腹水综合症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