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层螺旋CT

2024-08-13

40层螺旋CT(精选10篇)

40层螺旋CT 篇1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ASO)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血管性疾病,为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多层螺旋CT因具有扫描时间短、更大范围的容积扫描功能、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高等优点,其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本文探讨了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7例临床怀疑ASO患者均经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男23例,女4例,年龄50~87岁,平均65.8±17.9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性疼痛及肢体坏疽。病程1个月~15 a。合并有糖尿病5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4例,其余患者未见其他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0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先进行平扫,再以相同参数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下端至足踝部,扫描体位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参数120 kV,150 mAs,Pitch1.2,Kernel值B31f,FOV 380 mm,扫描长度400~1000 mm。以4 mL/s的流率从肘静脉注入碘的质量浓度:P(I)=370 g/L的碘帕醇120~140 mL,利用Bolus自动追踪技术达到阈值时自动触发进行增强扫描或注药后延时25~35 s扫描。图像后处理方法:选取平扫和增强的图像以同样的参数进行重建:层厚1.0 mm,间隔1.5 mm,kernel值B25f,用纵隔窗。重建完后输入Lenona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在Neuro DSA模式下先输入重建后的增强图像,再输入重建后的平扫图像,自动进行减影处理,行MIP、MPR、CPR、VR后处理分析。去骨不理想的再进行手动去骨。

1.3 图像评价标准

由2位资深的影像学医师综合各种成像方法及原始轴位图像独立作出诊断,评价范围包括血管的连续性、管壁钙化及附壁栓子、管腔狭窄程度、血管周围侧支循环情况及其下肢血管周围组织情况。

2 结果

参考Rubin等级分段[1],共分432段。评价动脉分段包括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及其分支、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根据临床上将狭窄程度分为5级[2],结果统计如下(见表1):0级无狭窄(55段);Ⅰ级为轻度狭窄,病变动脉管径较正常者减少1%~49%(103段);Ⅱ级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为50%~74%(104段);Ⅲ级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达75%以上(96段,见图1);Ⅳ级为动脉完全闭塞(74段,见图2)。狭窄计算方法:(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部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

从表中可看出,下肢Ⅲ级及以上狭窄最多发生在胫前动脉。

3 讨论

AS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中老年男性多发,可以累及全身的大、中动脉。既往动脉造影因其属于有创性、难耐受及价格较高而不被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明确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而且具有方法简单、无创、无痛苦、直观显示闭塞近端发出的侧支血管(见图3),并具有可重复、精确测量狭窄长度、明确狭窄原因等优点,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诊断及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案、术后评估、复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40层螺旋CT诊断优势

40层螺旋CT每排探测器宽度最细达到0.6 mm;X线球管旋转1周最快可以达到0.37 s,扫描40层图像,这就保证了准确、快速、大范围检查的可行性。40层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从任一方位、任一角度观察受检血管。MIP(见图1~4)与VR(见图5)图像空间立体感强,对重叠血管及周围侧支血管显示尤佳。MIP显示血管清晰,对比度高,其反转像类似于DSA像,可很好显示下肢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可任意旋转,对管壁钙化显示清晰。有作者[3]研究认为VR对显示直径为2~4 mm的小血管准确性高,是显示血管节段性狭窄和闭塞的最佳技术。

MPR、CPR(见图6,7)及横断位(见图8)不仅能显示血管壁广泛的不规则狭窄及节段性阻塞,对狭窄的原因如软斑块、钙化的显示也一目了然,能精确测量软斑块及钙化灶的大小范围。MPR还能发现血管外的病变,本组有1例被发现左胫骨上段偏心性良性骨肿瘤(见图6)。

3.2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

确保肢体静止不动是图像成功的关键,因此所有病例均固定下肢;在用Bolus示踪法有时因患肢血管血流不畅而远端血管不显示时,行注药后延时22~35 s补充扫描;用Neuro DSA模式后处理时增强与平扫的参数必须完全一致,不一致时只能使用手动去骨来完整清晰显示血管。

3.3 40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CTA是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并发症少,能在较短的采集时间内,使双下肢同时一次成像,采集范围广,操作简便。

MRA的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效果不错,但是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难耐受,且存在对钙化不敏感,高估血管狭窄[4]等缺陷。

DSA下肢动脉血管造影能动态观察血管的形态,细小血管的分辨率高,被誉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穿刺部位血肿、远端血管栓塞、加重下肢缺血症状等并发症都有可能发生,且DSA每个曝光序列只能覆盖1个视野的1个投照位置,每次也只能进行一侧肢体的检查。DSA是以二维图像显示三维病变,不能评估管壁结构,难以反映动脉内偏心性斑块的程度,对血管壁钙化的显示亦有很大的限度[5]。

40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多部位、多节段血管成像,而且观察病变全面、连续性好,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信息,在做手术或介入治疗之前,可使临床医生准确、直观了解病变的确切位置、管壁病变的程度、管壁狭窄的原因以及血管周围的情况(是否建立侧支循环)等。此项检查技术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而无需另作其他检查。

参考文献

[1]Rubin GD,Schmidt AJ,Logan LJ.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inflow and run off:initial experience [J].Radiology,2001,221(1):146-158.

[2]Ota H,Takase K,Igarashi K,et al.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 [J].AJR,2004,182(1):201-209.

[3]Addis KA,Hopper KD,Lyriboz TA,et al.CT Angiography:in vitro comparison of five reconstruction methods[J].AJR,2001,177(4): 1171-1176.

[4]Hirai T,Korogi Y,Ono K,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suspected steno-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combined MR angiography and C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ngraphy[J].AJNR,2002,23(1):93-101.

[5]Willmann JK.Baumert B.Aortoiliac and lower extremity arteries assessed with 16-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5, 236(3):1083-1089.

40层螺旋CT 篇2

【关键词】64层螺旋CT;胸部外伤;诊断;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36-02

在急性重度胸部外伤中,大多数患者都是复合性损伤,而且病情危急,体位又不易变换,需要尽快地完成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确诊。CT扫描不需要变换患者的体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患者的再度伤害,而且CT扫描能弥补X线检查的漏洞,CT扫描更加全面,对胸廓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横隔都能进行全面了解,有效地提高了确诊率。本文通过总结64层螺旋CT对胸部外伤患者的诊断结果,探讨其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运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5月~2014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胸部外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经过临床诊断,均符合胸部外伤诊断标准,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休克等。患者均由不同原因外伤所致,其中因建筑材料砸伤的有18例,车祸撞伤的有25例,刀刺伤的有7例。检查时间均在受伤后的1小时到5小时之间。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0~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3.2)岁。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扫描时间选择在患者自然呼吸状态下。扫描条件:管电流必须是120 mAs,管电压必须为120 kV,螺距取1.4,图像矩阵为512×512,重建间隔为1mm,厚度为1.2mm。对骨性轮廓采用容积漫游技术检查,支气管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成像。

2 结果

2.1 本组50例胸外伤患者中均发现肺挫伤,其中双侧肺野损伤共有25例,右损伤占10例,左肺损伤占10例,表现为:肺纹理增加及增粗并伴有斑片,而且还出现大片状的高密度影,边缘呈模糊状态。液气囊肿占2例,肺内血肿占3例,表现为:出现椭圆形或菱形阴影、边缘清晰、圆形密度较高。

2.2 本组50例胸外伤患者中共有10例胸膜损伤,其中液气肺有5例,气胸占5例,肺组织压缩程度都在55%以上,左侧7例,右侧3例。

2.3 本组50例患者中纵隔血肿和气肿共有10例,其中支气管断裂的有3例,左侧膈肌破裂的有7例。

2.4 本组50例患者中壁血肿共有5例,其中肝破裂占2例,脾破裂1例,其他占2例。

2.5 本组50例患者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部位骨折,其中单侧骨折数量多余雙侧骨折,单侧骨折的有13例,双侧骨折的有10例。在所有患者中骨折明显错位的有10例,胸骨骨折的有5例,其他部位骨折的有12例。

3 讨论

胸部外伤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疾病,重度胸部创伤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一旦发生重度胸部创伤[1],死亡率就相当高,每年约占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的50%。尤其是下胸部外伤合并腹部脏器的损伤,死亡率相当高,所以在发生损伤后应及时做出诊断,以便对患者进行救治,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医学上现采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对胸部外伤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断的准确性。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能弥补X线的漏洞。能对患者内核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通过大面积扫描,建立三维图像,并能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本组50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挫伤,均是由直接暴力所致。肺创伤严重的会致使患者呼吸困难,氧气吸入不足,导致长期重度低氧血症,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因此,应及时作出诊断,帮助患者进行治疗。肺挫伤会导致实质微血管破裂,肺泡和间质中进入大量的血液,形成肺内渗出性病变,若不及时进行确诊救治,伤后3天患者会出现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因此,CT在胸部外伤确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组50例患者中,纵隔积气患者可能是由于肺泡破裂气体沿着支气管血管柬进入纵隔疏松结缔组织内,对支气管和食道管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两者发生破裂,从而形成纵隔积气。由于CT对微量胸腔积气微量和胸腔积血的数据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对其敏感度非常高,所以CT诊断基本上不受胸腔积气和积血量的限制。而64层螺旋CT扫描对纵隔伤的诊断十分明确,能清晰的诊断出患者的纵隔积气和积血[3],在很大程度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对纵隔伤能进行明确诊断,能对纵隔积气和积血实现清晰确诊,提高了胸部外伤的确诊率。因此,对于重度胸部外伤患者应及时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尽快明确诊断,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医学上采用的64层螺旋CT扫描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对患者受伤类型、程度进行明确的诊断,减少了漏诊、误诊的机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边彦文,周磊,李秋平等.64层螺旋CT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11,33(14):2174-2175.

64层螺旋CT的扫描优势 篇3

1971年9月, 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CT, 10月4日, 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患者。1972年4月, 他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 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 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

CT由X线发生系统、探测器、计算机系统、扫描机架等几部分组成。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 转变为可见光后, 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 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 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 称之为体素, 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 再排列成矩阵, 即数字矩阵, 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 即象素, 并按矩阵排列, 即构成CT图像。所以, 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象素越小, 数目越多, 构成图像越细致, 即空间分辨力高。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 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CT与X线图像相比, CT的密度分辨力高, 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所以, 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 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2 CT的演变

自1971年第一台CT机以来, 至80年代初已产生出五代CT机。分代的主要依据是数据采集几何学的方式或扫描运动方式。主要涉及X线管和探测器的运动方式、探测器的数目和排列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投影几何学特征等。第一、二代CT机均为平移旋转式 (T/R) , 探测器数目少, 扫描时间长, 图像质量差, 为慢速机, 现已淘汰。第三代CT机为旋转-旋转式 (R/R) , 探测器达数百至上千个, 扫描时与X线管同步旋转。第四代CT机为旋转固定式, 探测器一般在1000以上甚至达数千, 固定排列于扫描孔一周, 扫描时仅X线管旋转。三、四代CT机均为7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快速CT机, 扫描时间短至1秒至数秒, 功能和图像质量均显著改善, 可行除心脏以外的全身检查。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滑环CT机, 在滑环技术基础上又产生了螺旋CT机, X线管与探测器的关系为旋转固定式, 可同时进行体积扫描, 层面数据采集轨迹呈螺旋状, 功能优于第三、四代CT机, 有些功能与电子束CT设备接近。第五代CT为电子束CT, 它是利用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来扫描靶环来产生X线。扫描速度很快, 又称为超快速CT, 其扫描可达20层/s, 使心脏大血管系统的CT检查成为可能。

螺旋CT是CT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关键是取消了电缆联结, 通过滑环系统向X线管供电, 并把检测器收集到的信息传出。而传统的大部分CT机的工作情况是:X线球管和检测器 (扫描时必须围绕人体转动) 的电源及数据的输入输出, 均由电缆同固定的高压发生器、计算机联结。而且每次扫描机架旋转都是起动-加速-匀速-采样-减速-停止。这就使得扫描必须是顺时针、反时针交替转动, 即停止-运行的扫描方式, 限制了扫描速度, 扫描时间较长, 最大扫描频率为12层/分, 对不合作患者、危重患者极为不利, 图像差、抢救不及时;对于强化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对于须反复屏气才能完成扫描的胸腹部, 因屏气深浅不一, 而常造成重、漏扫描。1988年滑环技术的引入, 螺旋CT诞生了, 为解决以上问题带来了希望。有了滑环, X线管可以只沿着一个方向连续快速旋转。螺旋CT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X线管及探测器连续3600旋转;二是患者同时随检查床匀速推进完成扫描。如此扫描一段时间, 其结果是X线焦点相对患者来说作螺旋式或蜗牛一样运动, 收集到这一范围内的全部扫描数据, 用线性内插法重建图像, 因此, 螺旋扫描技术不再是对人某一层面采集数据, 而是一种体积扫描。故又称为螺旋体积扫描。

364层螺旋CT的创新

2003年, 第一台64层螺旋CT在北美放射年会首度发布, 这在CT史上, 是一个接近质的改变的突破。相对于以往的多层螺旋CT而言, 它不仅是探测器数目的增多, 更是首次真正意义上达到各向同性。我们知道, 螺旋CT是容积扫描, 这就决定了, CT像素的大小, 不仅取决于矩阵, 也就是说不仅取决于它的横断面积, 还取决于像素的高度。螺旋CT的像素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的概念, 它有X、Y、Z三个方向。而当这三个方向的边长相等时, 这种扫描就被称为各向同性扫描。其意义在于所有方向的图像在空间分辨力上相等。无论任何角度重建, 重建出来的图像质量将与直接横轴位扫描的图像质量完全相同。其次,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多排和多层的概念。我们说的多少排CT的这个排, 是指纵轴的探测器排列为多少个, 而多层, 则是指每旋转一周可以获得多少层连续的图像。旋转一周可以获得多少幅图像, 取决于探测器组合中纵轴包括多少数据采集系统 (DAS) , 而不是仅仅取决于纵轴有多少排探测器。例如16层螺旋 CT, 虽然它有24排探测器, 但因为只有16个DAS, 所以在各向同性扫描时, 只能获得16副图像, 只覆盖了探测器全长的1/2。其重建的图像质量是有损失的。而64层螺旋CT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的每一个探测器都有一个相应的DAS, 所以可以在扫描时覆盖探测器组合的全长, 得出的图像达到真正的各向同性, 重建的图像与直接扫描的图像质量完全等同。这就为扫描后处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64层CT的各向同性扫描, 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减少球管消耗, 降低辐射剂量, 缩短检查时间。很多疾病的扫描经常需要标准横断图像以外的冠状、矢状图像进行补充, 进行更准确的诊断。以往的CT检查程序是在进行完横断扫描后, 重新对患者摆位置, 再进行冠状扫描。这样不仅延长了扫描时间, 增加了球管的消耗, 而且使患者接收的辐射剂量增加一倍, 有些患者还需要特殊位置的扫描, 就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而且延长检查时间。有了各向同性扫描, 我们仅仅需要进行一次横断扫描, 冠状切面、矢状切面和特殊角度的切面我们都可以用同等质量的MPR图像来替代直接扫描图像, 不仅节约了检查时间, 患者更加舒适, 而且至少使患者减少一半的辐射剂量。另一方面, 为特殊角度的观察创造了有利条件。很多解剖结构或者病灶的显示需要特殊角度, 例如股骨的长轴, 单纯冠状切面难以显示, 需要斜冠状面来显示;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垂直段同时显示需要双斜位切面, 这些特殊角度, 很少一部分, 可以通过患者的特殊体位来实现, 大部分则无法以直接扫描的方式获得。然而, 这些特殊角度的显示对于诊断又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不能缺少的。即使那些通过患者特殊扫描体位能显示的特定角度切面, 也常常是因为患者的不配合或者患者不能耐受而失败。各向同性扫描后的MPR处理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只需一次扫描, 其他方位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调整, 直至切面满意。

40层螺旋CT 篇4

【关键词】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颅内动脉疾病;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083-01

Abstract:

Keywords: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及后处理技术已有显著提高。16层螺旋CT具有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实现了血管成像性能,其血管成像技术(CTA)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及周围组织情况,从而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解剖概念。本研究观察了16层螺旋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旨在进一步探讨16层螺旋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42例患者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4125±542)岁。就诊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四肢乏力、癫痫等。全部患者均经CT平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疑脑动脉瘤11例,未见异常5例。CT平扫后行CTA检查,CTA检查后10天内行DSA检查,部分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12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从颅底至颅顶扫描,扫描条件:120KV,300MAS,探测器宽度05mm,层厚 1mm,旋转床速度10mm/圈。增强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碘海醇(300mgI/ml),经高压注射器注入,注射速度为 3~4ml/s,成人总量为 80~100ml,全部患者均经20ml小剂量造影剂试验,以确定扫描延时时间,对于疑血管畸形病例进行动、静脉双期扫描。将原始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技术(VRT)、表面遮盖技术(SSD)等进行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观察局部脑血管病变情况。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所有CTA检查及DSA检查图像均由同一组放射科医师读判。

2结果

42例患者经CTA后均可见清晰血管,其中诊断为脑动脉瘤25例,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7例,未见异常3例。①诊断为脑动脉瘤的25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前交通动脉12例,后交通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 经手术治疗21例,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19例,诊断动脉瘤体积略小于手术所见2例;25例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一致。②诊断为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7例,其血管狭窄位置、形态及异常扩张毛细血管网显示均与 DSA一致。

3讨论

DSA是将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保留血管影像的一种数字减影技术,是目前测量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常用方法,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等特点。DSA已被视为临床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其检查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1]。近年来研究发现,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与DSA基本相同,几乎所有破裂的急性脑动脉瘤经CTA检查后无需DSA检查即可进行手术[2]。本研究中,经CTA诊断为脑动脉瘤25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前交通动脉12例,后交通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前动脉3例,颈内动脉1例; 经手术治疗21例,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19例,诊断动脉瘤体积略小于手术所见2例;25例CTA诊断结果均与DSA检查结果一致。表明CTA与DSA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同等诊断效果,且CTA在显示肿瘤体积、瘤颈及周围结构方面显示更加清晰,分析原因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CTA可准确测量出瘤体大小情况,明确瘤体血栓及瘤壁钙化情况,而DSA往往因瘤壁钙化小而低估肿瘤体积;②CTA检查期间可任意选择,故在观察瘤体、瘤颈及与周围关系方面较DSA更加清晰、准确,若行三维DSA也可达到上述效果,但设备昂贵,基层医院配备较少;③CTA具有无创、省时等优势,但在判断肿瘤血流及供血图像方面不如DSA[3]。本研究中,诊断出烟雾病7例,动脉狭窄7例,其血管狭窄位置、形态及异常扩张毛细血管网显示均与 DSA检查基本相同。提示,CTA在诊断烟雾病及动脉狭窄方面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16 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疾病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但在应用时应考虑的技术参数对图像的影响,如:扫描厚层、方向、进床速度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俊,王艳萍,彭秀斌,等.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应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1):10-11.

[2]张飞雪,王 青,杨晨明,等.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12):963-964.

[3]张文洪,陈文华,邢 伟,等. 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91-92.

40层螺旋CT 篇5

噪声是影响CT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CT图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辩率。影响噪声的因素主要有:X线剂量、象素大小、层厚、重组算法、窗口设置、扫描参数等。一般噪声的平方与探测器发射的光子数和层厚成反比,所以噪声与层厚直接相关。实践中发现重建层厚减小时,图像噪声随之增加,它使图像呈颗粒性,直接影响密度分辨率。我们从噪声与重建层厚、mAs三者关系的角度,量化分析了重建层厚减小时的图像噪声,探讨如何利用mAs控制噪声,进而控制扫描图像的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使用的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全身CT机及随机所配20cm直径水模,其中充满校正和检测的医用蒸馏水。首先将水的CT值定标,校正在±0.2HU以内,20cm水模置于扫描中心,用不同的mAs进行扫描,扫描确定不变的参数见表1,然后分别对扫描出的图像1mm、2mm、3mm、5mm、8mm、10mm重建,重建间隔为重建层厚的一半,选择重建图像中心测量CT值与标准值偏差ST值(即像素噪声值,单位:HU)。每种参数扫描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

2 结果

2.1 CT图像噪声水平受重建层厚的影响(表2)。

2.2 X射线与剂量的关系

以mAs平方根的倒数×1000为横坐标,以噪声为纵坐标绘图,可看出在不同重建层厚下X线射线量与噪声的关系(图1)。

3 讨论

3.1 CT噪声

CT噪声是指对均匀物体的影像的CT值在平均值上下的随机涨落,它包括机械噪声和量子噪声,使图像呈颗粒性,直接影响其密度分辨率,尤以低密度的可见度为甚。CT的机械噪声基本上为某一定值,只受机械硬件性能的限制,不受扫描参数的影响。量子噪声则由于收集到的X射线光子数的统计不确定性引起的,因此量子噪声受扫描参数变化的影响较大[1]。

3.2 噪声的大小(ST)与层厚、mAs值的关系

在本组实验中,测量的CT图像噪声指在扫描均匀水模中,其像素CT值偏离标准值之差,以CT值标准偏差的大小来确定图像噪声与重建层厚及mAs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用相同的扫描参数用不同的层厚重建,所产生的噪声大小不同,如照射量为200mAs时,重建层厚分别为1mm、2mm、3mm、5mm、8mm、10mm,所产生的标准偏差5T值(即像素噪声值)分别为10.37HU、7.42HU、6.07HU、4.72HU、3.67HU、3.25HU,由此表明重建层厚越厚,产生噪声越小;反之,产生噪声越大。另外,对于同一层厚用不同的毫安量,产生的噪声值也不一样,如重建层厚为5mm不变时,从(50~700)mAs变化,所测得的噪声值由9.27HU减少到2.54HU。由此可知,扫描条件低时,产生的噪声大,扫描条件高时,产生的噪声小,而较高的扫描条件可以降低噪声。增加X线量,可降低噪声,噪声水平随曝光量增大而降低[2]。

有文献指出,对性能良好的CT机,其噪声水平应与照射量(mAs)的平方根成反比。对这个反平方根规律的符合程度,称为CT的噪声特性[3]。本实验验证了这一规律。以mAs平方根的倒数×1000为横坐标,以噪声为纵坐标绘图,可清楚看出在不同层厚下X线射线量与噪声的关系(图1),根据实验结果显示,噪声的平方与mAs成反比。有关层厚与噪声的关系,本组实验中的数据表明:重建层厚越薄,产生的噪声就越大,但可以通过适当增加X线量的办法来控制薄层重建的图像噪声。

3.3 重建层厚与分辨率的关系

理论上讲,重建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越高,密度分辨率越低,反之,空间分辨率越低,密度分辨率越高。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病灶的大小而定,观察细微病变应将层厚减薄,提高检出率。如内耳、喉室及真假声带、椎间盘等部位应采取薄层扫描,同时增加mAs,以减少噪声的产生,保证图像质量[4,5,6]。

CT噪声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该定期测试水模来监控机器的工作状态,并保证CT机良好的运行环境,如温度、湿度、洁净度、电压稳定等。对重建层厚引起的噪声,可以通过适当增加X线毫安量的办法来控制。

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分析重建层厚的改变对CT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全身CT机及随机所配20cm直径水模。选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层厚,对水模进行扫描,测量图像中心相同位置CT值与标准值偏差并分析。结果CT图像噪声随着mAs值、重建层厚增大而减小,图像噪声与mAs的平方根成反比。结论正确理解重建层厚对噪声的影响,采用适当增加X线毫安量的方法来降低噪声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螺旋CT,重建层厚,图像噪声

参考文献

[1]Junji,Kazuyoshi,YAsuto O.meAsurement of CT SeCTion Thickness by Using the PartialVolume EffeCT[J].Radiolo- gy.1992,184:870-872.

[2]汪家旺,李宝春,张康良,等.矩阵曝光量对CT噪声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4):276—277.

[3]Wang G,Vannier mW.Helical CT image noise-analytical results[J],medPhys.1993,20:1635-1640.

[4]肖红,李国英,赵修义,等.肺部高分辨率CT扫描X线量控制与图像质量保证[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7,13(7):427-428.

[5]刘素峰CT影像质量的保证和控制[J].医疗设备信息,2007(2):87—88.

40层螺旋CT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 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 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心脏病患者排除。其中, 男33例, 女20例。年龄23~74 (45.08±3.76) 岁。Child-Pugh分级:A级者23例, B级者16例, C级者14例。同时, 选择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31例, 女22例。年龄25~77 (44.79±4.08) 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64排CT实施肝脏CT灌注扫描、增强扫描, 并且由AW 4.5工作站进行图像及数据后处理。检查前准备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准确相一致, 扫描前5min, 患者需饮用500 ml的清水, 以便充盈胃部、十二指肠。全部患者选择仰卧位, 检查前对患者实施呼吸方式的培训[2], 指导患者进行胸式平静呼吸, 降低因为患者呼吸运动对图像产生的伪影, 应用腹带加压, 对腹式呼吸进行抑制。然后, 实施肝脏平扫、灌注成像、增强扫描, 扫描的范围由膈顶逐渐至肝下缘。选择第一肝门邻近四层为靶层, 厚度为5.0 mm。在平扫检查的基础上, 选择肝脏最大面积层面、门静脉、腹主动脉进行灌注扫描, 选用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 浓度为370mg I/ml, 通过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迅速注入, 速度为6.0 ml/s, 延迟时间为8.0 s, 先实施电影模式连续扫描50s, 获得200幅5.0 mm的图像。在灌注扫描完成5min后, 以4.0 ml/s的速度追加8.0 ml的对比剂, 再实施II期增强扫描。共扫描110 s, 获得280幅5.0 mm的图像, 然后重建140幅10 mm图像。把CT原始扫描数据传送至AW 4.5工作站实施数据处理。分别在脾脏、肝实质、门静脉以及肝动脉上选择感兴趣区 (英简ROI) , 通过肝肿瘤灌注模式, 门静脉、主动脉选择圆形感兴趣区[3], 以免容积效应, 应注意避开大血管的边缘。在靶层面的肝右叶、左外叶、左内叶选取三个ROI, 检测后取平均值。应用灌注软件能自动计算获得时密曲线 (英简TDC) 及各灌注参数值。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 应用 (±s) 表示, 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 则用百分比 (%) 表示, 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 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肝脏

HAP灌注图、肝硬化肝脏HAP灌注图, 见图1、图2。

2.2 不同肝硬化程度的血流灌注参数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HAP、HPI明显高于对照组;PVP、THBF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 肝硬化不同分级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CT形态学分级与C-P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CT形态分级与Chid-Pugh分级呈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r=0.928, P<0.05。见表2。

3 讨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把组织的形态及功能进行结合, 体现器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其优势在于能够达到同时检测肝静脉、门静脉的血流灌注情况[4], 同时具有无创性, 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检查耐受性, 以利于临床评价肝脏病变的程度。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作用原理是输注对比剂后, 对选择的层面实施同层动态扫描, 结合对比剂在不同器官内的浓度改变, 计算获得血流灌注的情况, 具有直观性强、准确性好、清晰度高等特点[5]。本次试验中, 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HAP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THBF、PVP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 不同分级患者中, A级肝硬化患者的THBF显著高于B级、C级。A级、B级、C级肝硬化患者的PVP逐级降低, 说明肝脏的血流灌注量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Child-Pugh分级与CT形态学改变的肝硬化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 CT形态学分级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r=0.928, P<0.05) , 说明CT灌注的各项参数值既能够体现肝硬化的程度分级, 并且还可以有效评价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

总之,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有效评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彩红, 苏丹柯, 刘剑仑, 等.多层螺旋CT灌注对肝癌病人肝硬化分级及肝储备功能评价的研究[J].实用放射杂志, 2012, 24 (2) :197-198.

[2]栗凤霞, 王俊平.64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4) :397-398.

[3]邹彪, 孟令平, 吴强, 等.MR扩散加权成像和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分级诊断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6) :933-936.

[4]李贤华, 莫华梅, 郭培秀.肝脏CT灌注成像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 8 (3) :203-205.

40层螺旋CT 篇7

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VCT XT是一台可用于身体各部位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心脏大血管造影扫描的64层螺旋CT[1]。由于此机型较为成熟稳定且用途广泛,所以设备保有量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因温度、电源等多种因素会引起各种故障,现介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2例故障分析与排除过程,供参考。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设备不能正常开机,开机运行到固定界面后自动关机且不报任何错误信息。

1.2 故障分析

设备无任何错误信息,证明主机及机架无异常。此种故障可能为主控计算机[2]图像存储硬盘已满,设备开机自检无法通过造成。此时由于设备无法开机,以常规方法对图像存储硬盘进行删除数据处理无法实现。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系统命令删除图像。

1.3 故障排除

重新启动主控计算机,显示器屏幕上出现如图1所示的暂停启动对话框时,点击“Canel”按钮,禁止其继续自动启动(注:此对话框只出现5 s)。点击屏幕右上角的“Shell left”按钮(如图2所示)进入命令对话框,输入密码进入超级用户模式,在超级用户模式下输入命令“cd凵/usr/g/scripts”回车,再输入命令“?/resetImageDB_Linux”回车,手动输入“Yes”回车,执行清除主控计算机图像存储硬盘命令。清除完成后需要重新启动主控计算机,再打开新的命令对话框,输入“st”回车,计算机执行重新启动命令,此时设备运行正常但原有患者图像数据无法找回。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CT设备可以正常扫描,但图像重建缓慢,并且有部分图像重建不完全,显示器屏幕出现红色对话框,报告错误信息“Unable to verify system functionalily on start up.Please powercycle the console.If the system fails to start up after the powercycle,then.Please GE service(在启动过程中不能确定系统功能,请重启操作台电源,如果失败,请联系GE工程师)”或“Recon times will be shower.Please GE service(图像重建缓慢,请联系GE工程师)”。

2.2 故障分析

由于故障只出现于图像重建过程中,原始数据采集完全且没有丢失现象,故可排除CT扫描部分和接收部分的故障,判定故障出在重建计算机。从重建过程缓慢可得出故障出在数据抽取、计算、写入过程,所以重建板或磁盘阵列[3]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大。

2.3 故障排除

(1)重建板故障分析与排除:打开“Shell left”命令对话框(如图2所示),键盘输入命令“cleanq”回车,执行现有重建任务清除命令(如图3所示)。清除完成后输入命令“rsh凵darc”回车。该CT共有3块重建板,用Ig1、Ig2、Ig3表示,在命令对话框依次输入“ping凵ig1”“ping凵ig2”“ping凵ig3”分别对3块重建板进行测试(如图4所示),测试结果Ig2重建板异常[4]。打开操作台后盖,可以看到如图5所示的3块重建板,由下至上依次为Ig1~3。将Ig2上面连接的网线拔出,重启设备。由于该CT重建任务为平均分配,故当Ig2网线被拔出后,原分配给Ig2的重建任务会重新分配到Ig1和Ig3完成。此时设备可以暂时正常使用,只是重建时间较之前延长,还需要尽快联系GE工程师更换新的重建板。

(2)重建计算机磁盘阵列故障分析与排除:如测试结果为3块重建板运行正常,则重点考虑磁盘阵列故障。继续输入命令“sudo凵gre-raid凵-q”回车,执行磁盘阵列检测命令,如图6所示。该CT磁盘阵列共有8块硬盘组成,分别由8个字母代表。检测完成后注意每块硬盘的读写速度,一般为72 MB/s,也有部分老式硬盘为51 MB/s左右。对照正常值发现b硬盘工作异常。如图7所示,该CT磁盘阵列硬盘排列方式为从上到下3行,第1行横向排列4块硬盘,第2行2块,第3行2块。经分析,确定故障硬盘为第1行第1块,如图8所示。打开操作台前盖,取下硬盘盖,可看到磁盘阵列所有硬盘,如图9所示。将故障硬盘拔出,把第3行第2块硬盘取出插入原故障硬盘所在位置,重启设备,提示是否重新格式化磁盘阵列,点击“Yes”。设备在格式化完成之后自动重启。此时设备可以正常使用,但还需要尽快联系GE工程师更换新硬盘。

3 小结

由于设备故障的不可预知性,特别是使用较频繁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定时对图像存储硬盘进行清理,使其释放部分空间。对重要的图像信息要做好备份,以免数据丢失。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及时与工程师沟通,在工程师进行保养维修时积极参与,做到简单故障自行排除,避免造成设备不必要的停机。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11.

[2]李钦萍,李琳.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设备维修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7):117-118.

[3]徐跃,梁碧玲.医学影像设备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144.

40层螺旋CT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间临床怀疑冠心病或要求体检的共683例检查者,男478例,女205例,年龄33~81岁,平均59.6岁。所有患者全部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A)检查,其中67例于2周内进行了CAG检查对照。检查要求为窦性心律,能够一次屏气达10~13 s;心率控制在55~75次/min,534例患者扫描时心率在60~70次/min。扫描时心率>70次/min 71例,心率<60次/min 78例。

l.2 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机。对于静息心率>70次/min者,检查前30 min口服25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在60~70次/min,少数患者服药后心率仍>70次/min,而<75次/min,但心律齐且能很好屏气者也进行了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连接心电信号,于轻度吸气后屏气扫描。首先扫定位像以确定扫描范围,然后常规行平扫,之后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0 m L/s的流率在肘前静脉注入60~70 m 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50 m L生理盐水。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在主动脉根部监测CT值,当CT值超过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850 m As,准直0.6 mm,螺距0.2 mm,旋转时间330 ms。

1.3 图像的后处理方法:

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预览R-R间期10%~100%的19幅图像,层厚0.75 mm,间隔0.5 mm,卷积函数值B25f。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进行图像后处理。

1.4 图像评价方法:

冠状动脉VRT像的图像质量:分为3级,1级为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状伪影或血管中断;2级为血管边界模糊,或有轻度阶梯状伪影;3级为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的阶梯状伪影[1]。

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病变程度评估标准参照文献[2],狭窄百分比计算方式:狭窄程度=(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部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以管径缩小≤50%为轻度狭窄,51%~75%为中度狭窄,76%~99%为重度狭窄,99%以上为完全闭塞。由3名有经验但不知道CAG结果的医生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通过与同样本的CAG结果比较,计算出64S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图1),平均心率为64次/min;112例(16.4%)图像质量为2级(其中87例因搏动伪影,25例因屏气配合欠佳所致呼吸伪影,图2);15例(2.2%)图像质量为3级(9例有早搏,6例屏气不佳)。

2.2 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

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少数5级分支至6级分支可显示。

2.3 64SCTA与CAG对病变的显示情况对比:

在有CAG作对照且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CAG发现208个节段有狭窄,冠状动脉CTA发现190个节段有狭窄(表1,图3~6)。

通过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2。

3讨论

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判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低于其他组;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故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有效的筛选方式。

3.1 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3.1.1 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成像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率过快会使所选择的时相内图像的清晰度下降,而心律不齐将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故检查中应尽量使受检患者平均心率调整到60~70次/min,并且心律整齐[3]。

3.1.2 检查过程中患者屏气配合非常重要:

由于屏气配合不好,致呼吸运动造成伪影,可使某段血管出现错层甚至无法显影,导致成像失败。因此,扫描前必须对患者反复进行呼吸训练,避免呼吸运动造成伪影[4]。

3.1.3 造影剂剂量及注射速度的影响:

一般对于年轻、心率偏快、心功能好的患者,注射速度应加快,约4.5~5 m L/s,而这时延迟时间应缩短;对于年龄大、心率慢、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注射速度应适当减慢,延迟时间应适当延长。

3.2 64层螺旋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本组数据可以看出,64层螺旋CT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各项指标均略低于其他组,这可能是由于:(1)主观因素:由于不同诊断者对狭窄程度的评估存在个体差异;(2)冠状动脉管壁存在比较严重的钙化是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正确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5]。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时,钙化产生较强的伪影,同时由于存在部分容积效应,所以在评估狭窄程度时普遍比实际情况重。(3)重建方法的选择:对图像质量优良、达到诊断要求的病例,正确使用各种重建方法进行诊断也非常关键。首先,重建时相的选择十分关键[6],不良时相和单一时相会使误诊率和漏诊率上升,约1/5的患者左右冠状动脉重建时相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期重建以获得清晰的冠脉横断面图像;其次,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应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不同的部位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薄层MIP重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管壁的钙化和软斑块,并能判断管腔的狭窄及其程度。VRT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结构,明确动脉的起源及名称,但其不能真实地显示冠状动脉壁斑块及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MPR图像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的内部结构、管壁软斑块及钙化斑块。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是各种重组图像及轴面图像的综合诊断,不能局限地应用某一种重组图像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

总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无创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且基本接近大体解剖形态,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83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SCTCA的完整资料,并在有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且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并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112例(16.4%)为2级,15例(2.2%)为3级,造成图像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搏动伪影及呼吸伪影。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64SCTCA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其中轻度狭窄组最低,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96.5%,90.8%,92.4%。结论 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敏感性与特异性

参考文献

[1]Herzog C,Arning-Erb M,Zangos S,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coronary angiography: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Radiology,2006,238:75-86.

[2]Kuetner A,Kopp AF,Schroeder S,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CC,2004,43:831-839.

[3]刘远琴,孙萍,颜世平,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3-234.

[4]梁立华,吴菊,陈耀,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9):923-926.

[5]Becker CR,Ohnesorge BM,Schoepf UJ,et al.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rdiac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Eur Jr Radi-ol,2000,36:97-103.

40层螺旋CT 篇9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CT;CAG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49-02

现如今,64层螺旋CT技术对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诊断与治疗冠心病方面,它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可以显现患者细小的血管,但两者也存在差异,如两者在分析患者血管的细小程度上会有细微差别。这两种方法在医学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此文通过对比分析多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的病患,以此来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判定冠心病时的相同与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2013年7月期间2014年8月期间,在本系统附属医院由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的49名病患,其中有男性28名,女性21名,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80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这些病患对碘剂都不会有不良反应,而且身体各项机能也可以正常运转。其中有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前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2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11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28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些患者都对此次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1.2仪器与方法

在检查前6h之内,患者必须禁止饮入任何食物,最好空腹,同时要求患者的心跳速度低于min/70次,适当调整患者的呼吸速度,以此达到放松效果。此次使用的机器厚度为五毫米,转动一周需耗费0.42秒,电压为120kv,电流在100到210mas之间,主要选择的是智能扫描的方法。同时运用国外先进的注射仪器,把选择碘普罗胺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到体内,大约每秒注射5毫升,一共不超过80毫升,在注射选择碘普罗胺进行前后对比时摄入大概30毫升的生理盐水,并利用特殊技术跟踪反馈,同时扫描6~7秒,生成图像并将图像上传到特定站点。

1.2.2 CTA图像后处理

在观察心电图时,会发现有许多不正常的R波,此时要运用多种方法对异常情况重新处理,以达到各期间R波等量的效果。之后选择时要进行重新组建,一般要选择扩张和收缩两个时相,从而能够各自显示不同的冠状动脉。在分析斑块或微小波段时,要采用横向图片,放大一些重要地方,重新组建,且厚度不超过2.5毫米。

1.2.3 CTA图像分析

在对CTA图像进行分析时,必须有2名主要负责的医生,同时这2名医生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并不知情。然后按照国际标准分割冠状动脉,运用国际公认的方法——直径测量法,对这15段动脉分别进行评测估量。

1.2.4 CAG 造影设备

CAG造影设备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控制使用,一般按照正常的体位进行照射,有的时候也必须增加一些多余的体位,最后由两位专业医师仔细诊查图像,并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算出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一些数值。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科学测量Kappa值,若该值大于零点七五,则同一性优良,若该值大于0.4,则具有同一性。

2结果

2.1冠状动脉分段评估结果

本次调查的49名病人全部做完了冠状动脉CT成像,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成像非常清楚,只有少部分人的比较模糊,但经过多种方法处理之后,图片变得清晰可见,便于医师分析治疗。此次调查一共评测了493段血管,有29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不符合(如表1所示),有464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如图1、图2所示)。

2.2冠状动脉CTA与CAG对照不符合血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CTA与CAG存在差异,其中有两节冠状动脉被CAG认定为轻微狭小,而CTA却不认为存在狭小现象(如图3所示);另外有8节冠状动脉被CAG断定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CAG全部断定为中等程度的狭窄(如图4所示)。

3讨论

3.1 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CHD的认识

由于冠状动脉CTA有较高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因而在诊查、排查、医治冠心病时作用较为明显,此次所调查的患者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与其他专家的调查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分别为95.4%和95.7%,这也就证明了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评测阴性数据时较为权威。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正常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也显示正常,由此可以看出冠状动脉CT成像可以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3.2改进不符合因素,提高CTA、CAG对冠状动脉的正确评价

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有29处血管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分析存在不同,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冠状动脉CT成像有较强的敏锐度,易于体现轻微程度的血管问题,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敏锐程度一般,因而无法显示一些斑状或块状问题;二是由于有些患者的心跳速度过快,呼吸不畅,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无法准确进行评测;三是血管中只有少部分的造影试剂,使得密度较低,使冠状动脉CT成像的评测有一些难度。此次调查主要分析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诊断冠心病时存在的一些差异得出如下结论: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评测冠状动脉,并提升图片的高清度,才会准确对冠状动脉做出评估。

在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之前,患者要放松心情,呼吸不能过快,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注射镇定剂,同时患者的心跳速度必须低于min/70。为了提升图像的高清度,对于心跳过快的患者可以适时选择重新组建。

参考文献:

[1] 高艳妮,姚果林,霍蛟等.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223-225.

40层螺旋CT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进入到该院诊断的可疑冠心病患者130例, 将这13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65例患者,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130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90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在55~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观察组6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50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在56~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1岁。对照组65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5例, 年龄在55~7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临床资料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诊断, 首先进行扫描, 先做胸部屏气定位像, 然后行增强扫描。在主动脉根部层面监测CT值, 当CT值超过100 HU时, 自动触发扫描。然后对图像进行后期的处理, 主要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 预览R-R间期50%~70%, 若得不到满意图像, 再预览R-R间期10%~100%的10幅图像。用多平面重组 (MPR) , 容积再现技术 (v RT) 和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等进行图像后处理[1]。对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成像。对比两组患者的成像质量及其诊断的准确性。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临床评价。1级:成像非常清晰, 能够清晰的看到病灶。2级:成像较为清晰, 基本能够看清病灶。3级:成像不清晰, 基本上看不清病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 观察组65例患者采用CT进行检查, 成像质量1级46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0.8%, 2级16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4.6%, 3级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6%。对照组65例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 成像质量1级40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5%, 2级14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1.5%, 3级1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6.9%。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知, 观察组65例患者其中CT检查>5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6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3.8%, >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60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2.3%, 阳性例数为62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95.4%。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x线检查>50%狭窄敏感性例数为57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7.7%, >50%狭窄特异性例数为54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3.1%, 阳性例数为52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0.0%。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进行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 采用64层螺旋CT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 在进行检查时, 64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非常的快, 很多64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能够达到350 ms/周, 也就是说, 64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越快, 成像的质量越好, 也更有利于诊断[2]。二是, 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为0.4 mm×0.4 mm×0.4, 达到了各向同性, 通过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和诊断, 能够对更加细微的部分进行检查, 进而能够显示清晰的细节, 为临床诊断提供的较为有价值的数据[3]。

影响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和检查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 运动伪影, 主要就是包括患者的心理不齐以及未屏住呼吸所导致的伪影。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扫描范围不当, 这一个因素主要就是针对于医生而言的, 医生在扫描的过程中, 由于扫描的范围不当影响到64层螺旋CT成像质量和检查不准确[4,5,6,7]。

另外,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临床研究, 例如, 王怡宁等的《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的临床研究[8], 对90例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成像质量为1级共70例, 这与该次的临床研究结合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较好, 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因此, 在进行冠心病的诊断中, 应该首选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冷, 张兆琪, 吕飙.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12 (8) :145-146.

[2]张鹏, 刘禄明, 田英军, 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0 (10) :190-191.

[3]Restenosis 64-slice spiral CT evaluation of coronary stents value Liu Xin, Li Ying, YANG Li, Zhao Xihai, Wang Xinjiang, Zhaoshao Hong, Zhang Yuxiao, Cai Zulong[J].Journal of Radiology, 2013, 3 (8) :140-141.

[4]张兆琪, 马晓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性冠状动脉检查的新纪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12 (8) :121-122.

[5]Jiangxue Xiang, Chien star, Liu Jian, et al.Qin Shan is the 64-slice CT coronary stenosis accuracy with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2012, 10 (10) :130-131.

[6]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J].放射学实践, 2012, 12 (4) :190-191.

[7]夏平, 胡春艾, 郝敬明,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11 (12) :230-231.

上一篇:三严三实下一篇:粮食安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