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模型

2024-06-18

螺旋模型(共7篇)

螺旋模型 篇1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 (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 , 又称去氧核糖核苷酸, 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同时也是组成基因的材料。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 因为在繁殖过程中, 父代把它们自己DNA的一半复制传递到子代中, 从而完成性状的传播。原核细胞的染色体是一个长DNA分子。真核细胞核中有不止一个染色体, 每个染色单体也只含一个D N A分子。不过它们一般都比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子大而且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D N A分子的功能是贮存决定物种性状的几乎所有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全部遗传信息;编码和设计生物有机体在一定的时空中有序地转录基因和表达蛋白完成定向发育的所有程序;初步确定了生物独有的性状和个性以及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所有的应激反应。除染色体DNA外, 有极少量结构不同的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 N A, 极少数为R N A。D N 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出发点, 培养理科综合能力, 搞好教具制作”, 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 弥补了学校实验器材的不足, 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从生活中取材, 可以加强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 模型创新点分析

原来的教具或模型要么是平面结构的, 要么是立体结构的, 与以往教具相比, 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但使学生真实体会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的三种化合物组成、磷酸二酯键的位置、D N A单链结构、D N A双链的平面结构, 而且可以通过涡轮的调控将平面结构直接转为立体结构, 体验科学探索发现的一般过程。通过观察本模型, 使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由微观化变宏观化;由抽象化变形象化;由平面化变立体化, 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从结构了解其功能。所选取的材料均便于长久保存和携带, 非常适合班级教学。另外模型的牢固性, 适用性强, 还有物美价廉的特点。

2 模型作用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可由微观化变宏观化;由抽象化变形象化;由平面化变立体化, 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从结构了解其功能。在模型选材过程中, 学生们能够贴近生活, 亲近自然, 节能、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 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小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3 模型选材分析

3.1 废旧木家具——牢固性、永久性

选取木质家具的废料来做边框, 使模型更牢固, 便于课堂使用、携带和永久保存。

3.2 废弃项链珠——形象性、经济性

废弃项链珠能形象体现脱氧核糖的结构特点, 并能将生活中的旧物品重新利用, 可以变废为宝。

3.3 旧彩灯——经济性

选取生活废品旧彩灯作为磷酸, 能够充分体现模型制作当中废物利用的原则。

4 制作过程分析

4.1 框架

将废旧木家具做成矩形框架, 支撑整个DNA分子结构模型, 并在底座上安装涡轮, 可以将平面的结构转为立体结构。

4.2 基本骨架

4.2.1 脱氧核糖

将废弃项链珠填充脱氧核糖的内部, 方便控制脱氧核糖的大小。

4.2.2 磷酸

用旧彩灯当做磷酸, 生动形象, 而且通过彩灯的闪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碱基对

用四种颜色的硬塑料板代表A、T、G、C四种含氮碱基, 分别剪成碱基的形状, 内部填充泡沫塑料, 目的便于固定。用铜丝将嘌呤与嘧啶之间连接, 连接的次数表示氢键的数量, 把微观的知识形象化, 从而让学生从结构上理解AT碱基之间是两个氢键, GC碱基之间是三个氢键。

5 使用案例分析

在学习必修1中“第二章第四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及必修2中“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及“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内容时, 我们都借助该教具从宏观角度展示了DNA分子的组成、结构、功能等, 特别是对学习将DNA的平面结构转换为空间结构的思维转换, 对教学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同时在学习选修3“第一专题基因工程”内容时, 利用该教具有效地模拟了基因工程的相关操作, 对磷酸二酯键位置的理解及限制酶、D N A连接酶对磷酸二酯键的操作都有了直观的认识。

综上, 该教具对辅助必修及选修教材的教学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 结语

通过制作D N 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强, 对以后能真正地将生物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充分收集利用身边的废弃材料, 尝试制作其他生物模型, 这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生物课的热爱程度与日俱增, 非常有利于日后的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 (遗传与变异)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文韬.DNA双螺旋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M].世界科学, 2013.

[4]李健, 王吉文.“DNA的结构”一节的探究式教学[J].生物学教学, 2011 (12) :40-4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 篇2

一、思路与方法

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高中生物课本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牙签、曲别针等材料拼接成一个平面结构,然后双手提起旋转成双螺旋结构(见图1)。双手提起旋转成的双螺旋不稳定,而且不能摆放也很容易在连接处脱落。于是点燃我的创新制作灵性,动手制作DNA分子模型(见图2)。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此模型由塑料球、塑料泡沫、牙签、 铜丝、高密度板及吸管等组成。塑料球代表磷酸,塑料泡沫割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塑料泡沫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用铜丝把塑料球和五边形塑料泡沫交替穿起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且碱基配对的互补关系是A-T,C-G。

二、DNA的制作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材料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准备该项目所需的材料、用具和网上搜索有关资料。根据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的特点,选择的实验材料为塑料泡沫、塑料球、用过的笔芯、细铜丝、即时贴、高密度板、铁杆等,制作模型所需工具工笔刀、剪子、直尺等。

第二阶段:模型制作阶段

用工笔刀切割塑料泡沫,把塑料泡沫切割成五边形等。经过多次计算实验才切割出大小合适的形状,白色五边形塑料泡沫代表脱氧核糖,白色塑料球代表磷酸,4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塑料泡沫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蓝色塑料泡沫代表腺嘌呤(A)、白色塑料泡沫代表胸腺嘧啶(T)、红色塑料泡沫代表胞嘧啶(C)、黄色塑料泡沫代表鸟嘌呤(G)。首先把铁杆固定在高密度板上,其次4种不同的碱基通过旧笔芯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A)一定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再把碱基对打孔串到铁杆上。另外用铜丝把塑料球和五边形塑料泡沫交替穿起来,排列在外侧,经过多次试验与反反复复计算,并且中间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把DNA分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第三阶段:成果运用阶段

经过模型制作阶段后就转入了课堂生物实验教学探究实践,目的是检验该项目实际的实验教学效果和应用价值。

三、创新点

1.操作简单,取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2.结构牢固,体现新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3.形象、直观,提高实验探究效果。

四、研究结论

螺旋模型 篇3

19世纪中后期至今, 大学在经历了两次学术革命后, 正发生着从“研究型”向“创业型”的变革, 创业型大学除了研究和教学之外, 还承担着第三种使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创业型大学的构建已成为国际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新兴的大学模式正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有关资料显示, 鉴别、创造知识产权并使其商业化已成为各大学的制度性目标。创业型大学已经展示其独有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2005年, 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 杨玉良 (现国务院学位办主任) 发表了“如果复旦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按照现在提出来的概念, 就是创业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复旦最好的榜样”的讲话。他认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官、产、学三螺旋理论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是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和荷兰学者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关企业、政府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理论。这一理论利用生物学中有关三螺旋的原理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政府和大学之间的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该理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我国也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三螺旋理论的出现有助于我们理解高等学校运作中的众多的复杂理念和相互关系, 为我国大学向创业型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 三螺旋模型理论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表现为一种创新性的三螺旋模型 (Triple Helix) 。三螺旋理论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创新模式, 大学、产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通过结构制度等的安排与设计实现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 以加强资源分享与讯息沟通, 提高整体效率。同时, 三螺旋合作模式表现为大学、产业、政府在机构上彼此独立在范围上互有重叠 (如图1.1) 。

在三螺旋模型中, 大学、产业和政府的触角可以伸向属于另一方的领域, 使旧有的边界日渐消失, 范围不断重叠并相互渗透, 各种功能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如DNA三位螺旋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相互依赖, 共同发展, 实现跨边界的协同合作。政府拥有决策权力, 可利用决策过程来干预或调控大学及产业的运作;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来源, 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产业的市场力量, 则通过消费、声望和品质来影响政府与大学的经营绩效。这种新型的三方相互渗透关系是推动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重要因素, 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 各参与者相互作用, 从而推动创新系统螺旋上升, 促使创业活动深入发展。

“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的新角色是“三螺旋模型”理论的核心之一。亨利·埃茨科维兹在《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一书中, 对“创业型”大学这样定义: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兴趣日益增强。这种兴趣和愿望又加速模糊了学术机构与公司的界限, 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与经济应用和回报紧密相连的。由此可以看出,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发展的原动力。高校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资源转到创业和商业化操作中。“创业型”大学通过为企业做咨询和直接创建新企业等形式服务于产业, 通过政府重大研究项目, 特别是一些军事相关项目等服务于政府。所以大学不仅是知识生产与转化的关键, 还是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得以形成的关键。

(三) 创业型大学的衡量标准

“创业型”大学是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 包括研究成果的转化、创办衍生公司等, 并在这些方面表现突出。

国外学者伯顿·克拉克和埃茨科维茨对“创业型”大学的衡量标准分析具有代表性。伯顿·克拉克从高等教育内部入手, 分析了欧洲5所大学的发展变化, 总结了20世纪晚期欧洲大学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创业反应, 对“创业型”大学做出了确切的特征描述: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加强与外界联系、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强有力的学术核心和“创业型”的校园文化。伯顿·克拉克认为“创业型”大学“能够说明那些立足自身适应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的现代大学的特性, 尤其能够说明这种大学的优势”。

被誉为“三螺旋之父”的埃茨科维茨将创业型大学定义为,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型大学。他在著作《三螺旋》一书中总结的“创业型”大学五项标准, 可谓是欧美“创业型”大学的普遍衡量标准:

1. 知识资本化:

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不仅为了学科的发展, 也是为了知识商业化的应用;知识资本化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 使作为发展和传播知识机构的大学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相互依存性:

创业型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 创业型大学与产业、政府彼此互动密切,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大学须从策略的角度来发展与产业、政府等潜在合作者的关系。

3. 相对独立性:

创业型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机构, 并非从属于另一个机构的产物, 即既不在政府掌握之下, 又不在产业控制之下, 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两者相互作用, 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合作计划。

4. 混合形成性:

是互相依存和彼此独立原则间衍生紧张关系的解决依据, 同时也是实现这两种目标的混合组织产生的动力。创业型大学既要与其它机构相互依存, 又要保持自身独立。只有生成一些混合组织形式 (如研发中心、孵化器、科技园等) 才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5. 自我反应性:

当大学与产业、政府的关系发生变化时, 大学的内部结构也会持续不断的更新, 形成知识、功能与组织结构的共同演化。

(四) 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模式

三螺旋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赋予了大学在创新体系中更高的功能要求, 要求大学蜕变为“创业型”大学。的确, 国外少数著名大学已经成为了“创业型”大学。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是“创业型”大学的典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则是亚太地区“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著名大学也提出了要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基于三螺旋理论, “创业型”大学成为了未来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 “三螺旋”理论起源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比较成熟, 学术能够自由、自主发展, 且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基础, 科技和经济实力都比较深厚。这些为“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我国高校受政府影响比较大, 自主发展程度低, 且科研能力也较弱, 有科技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不多, 部分大学还只能算是教学型大学。所以, “三螺旋”模型并不能简单直接在中国套用, 经研究笔者认为, 我国“创业型”大学在构建时可以尝试以下的思路。

1. 转变观念

与传统的大学相比, “创业型”大学对大学使命有新的描述:其一, 在教学上鼓励师生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参与合作研究, 并试图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 以影响、改造人们的思想, 使他们对自主创业产生认同感。其二, 在科研上更多地考虑科研选题来自大学的外部, 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构建更多的组织机制, 如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专利办公室、科技园等, 以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转移、扩散和应用。其三, 强调如何利用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积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所以, 我国大学应该用全球化思维, 逐步接受企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和政府的地方利益最大化原则。接受知识的公有性向专有性、无私性向私有性转变, 积极推动知识的商品化、市场化。

2.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目前国内对“创业型”大学的相关研究中, 多关注“创业”而忽视“创新”, 即忽视了提升高校创业必须的知识技术创造能力, 使得高校缺乏高效服务社会的能量来源——强有力的科研实力, 从而造成创业行为成为无源之水, 难以为继。所以, 大学领导人需要平衡大学功能及教育目的以促进创新。正如斯坦福大学虽然在创业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始终坚持把教学和科研看作是它的主要任务, 确保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地位。

我国大学的创新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高校自身的创新, 体现在学术上的科学研究能力大幅增强;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体现在教学水平上。即首先在原有大学基础上引入创新精神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使其朝“研究型”大学发展;然后以雄厚的知识储存和科研能力为基础进行创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大学教学工作需要深度思考这种社会变动下的教育目的, 注重知识的生产与应用, 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新精神, 培育学生成为专业的知识工作者。

3. 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管理制度

大学教师需要在如何平衡追求大学机构卓越与满足个人需求之间的冲突。为了响应多元的社会需求, 教师工作时间与压力在与日俱增, 应该适当将教师工作的内容进行弹性调整以维持大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从而增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

以克拉克五个个案中的芬兰大学为例, “弹性工作负担” (flexible work load) 方案是该校推动企业型大学的重大改革之一, 教师可和院系主管商议其在教学、研究、服务与其它责任间的工作时间分配, 并逐年调整其工作组合内容, 结合该校特有的院系“整笔经费预算” (lump-sum budgeting) 制度, 教师在充分自主与责任要求中发挥螺旋式交互而上的作用, 造就学校转型为创业业型大学的辉煌成果。

其次, 大学须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及激励性的奖酬制度, 以促动教师发挥企业精神的创新作为。学校管理层应结合行政运作进行策略性的资源配置, 通过建立校园完善的资源供应配套设施、给主要研究人员配置适量的协助教师和行政及技术人员等支持系统, 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出台创新教学与卓越研究成果经费补助办法、智慧财产与专利权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等, 以激发教师在教学与研究创新的不断追求。此外, 合理化的规范机制也不可或缺, 建立教师评估制度以淘汰不胜任的教师, 或限制产学两栖或官学两栖教师的校外服务时间以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 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效益。

4. 加强领导核心建设

首先, 改变高校高层领导选拔制度中的行政性、内定性、封闭性、偏学术、偏背景性, 保证具有前瞻性、创新能力、丰富经验的高素质人选成功当选;确保高层领导选拔过程中的民主性及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其次, 精简校级管理机构, 强调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 改变因人设岗、机构臃肿、官满为患、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现状;增强管理者为学校发展、为全体教工、学生谋福利的意识, 提高管理者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教代会在行政决策上的作用。

再次, 从校长开始, 自上而下, 平衡校内各方关系, 促进各类团队的协调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加强与校外关系的互动, 积极拓展外围业务。

5. 创业文化建设

创业型大学的构建, 离不开创业文化的宣传与培育。创业型大学领导人首先应不断地和全体教职员工沟通理念与价值观, 并塑造共同愿景, 以促动创新作为。例如荷兰Twente大学由1980年代起建立新的组织价值观, 认为大学不再只是“文化机构”, 而将其定位为“公共服务机构”, 据此基础积极推动新使命与价值观的落实而成功转型。

学校应通过举办各种具体的活动活跃校园中创业文化的氛围, 让成员深刻体会创业所带来的好处。如:举办工作坊或研讨会提供培养创业精神的训练机会, 在讨论中完成将知识产业化的提案, 让非企业背景的教职员工了解将创业理念与学术结合的优点, 及其产生收益的外溢效果。这样一来, 在价值观的改变与实务运作的转化中, 在信息与资源的分享下, 发展跨学科学术团队与创业管理团队, 校园的创业团队精神文化便逐渐成形。

6. 找准自身定位, 合理推进大学创业

(1) “研究型”大学与政府或产业界的合作。一般高校更多的是承担那些为政府或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含量较低的科研任务, 接受由政府或企业委托的短平快性质的研究和转化项目。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与产业界合作时, 应该以优秀研究项目或课题为纽带, 加强高新前沿技术领域的合作。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越来越重视与产业界在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 计算机与微电子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开展合作。我国也应努力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 在高新技术领域与产业界开展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 从而使“研究型”大学在为产业界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的同时, 也使自身的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 校办企业。对于我国的校办企业, 首先, 应尽快完成高校全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在高校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高校企业改制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高校企业的社会化进程, 引进社会企业作为高校企业的股东, 促进高校企业股东多元化, 以此建立高校企业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 避免因企业经营问题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推动高校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参与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其次, 创办和发展高校校办科技企业, 要以转化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 以孵化小型科技企业为工作重点, 以转化具有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特别是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化过程中还需不断技术投入、社会企业一时难以转化的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Leydesdorff, Loet.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riple Helix Relations among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and Govern2ments[C].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Triple Helix Conference.Copenhagen.November2002.

[2]李建.在建设创新型大学中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2) :7-8.

[3]Loet Leydesdorff.The Triple Helix Model and the Study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Int..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42, No.1, (2005) :12-27.

[4]Clark, B.R. (1998)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M].Oxford, England:Pergamon Press.

软件项目的螺旋式生存期模型浅析 篇4

螺旋式模型主要采用周期性的方法开发系统, 实际上是瀑布模型的迭代方式, 使用它, 项目经理在早期就能够为客户提供部分项目原型, 使客户可以对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轮廓认识, 以便进一步提出需求, 为下一个周期的项目开发奠定基础。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制订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估4个阶段, 由这4个阶段进行迭代。项目开发过程每迭代一次, 项目开发就前进一个层次。

每个循环步骤包括如下4个阶段:

1.1 制订计划

确定软件目标, 明确客户需求, 选定实施方案。具体过程是需求分析人员与客户沟通, 有效地获取客户需求, 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以文档的形式提供给客户审查后, 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 由测试人员设计系统测试用例。

1.2 风险分析

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 而对人员、产品、过程和项目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软件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命周期都能在管理者的控制之下, 以预定成本按期、按质的完成软件交付用户使用。

1.3 实施工程

把各模块用伪代码来实现, 设计单元测试用例。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概要设计说明书, 细化各模块并形成伪代码一级, 测试人员设计单元测试用例。

1.4 客户评估

内部评审机构和专家共同对整个开发过程及最终成果进行评价, 指出缺陷所在, 提出修正建议, 规划下一阶段的任务。

下图展现了螺旋式模型项目开发的历程, 每个阶段在数轴上表现为一个象限, 整个开发过程沿螺旋线由内向外每迭代一圈, 便开发出一个更完善的新版系统 (图见下页) 。

成功的应用螺旋式模型, 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的驱动上, 尤其是高风险、大规模、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不是很明确的项目, 更要求开发人员和客户务必紧密合作, 对每一个阶段可能衍生出的风险都要有所把握, 客户应该尽快提出反馈信息, 开发人员则要快速采取对策、修订开发方案, 以免造成开发过程延期, 项目产品质量受损, 进而规避或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害。

2 螺旋式模型的特点

(1) 表现为瀑布模型的多次迭代。

(2) 可以进行灵活设计。

(3) 用户可以更早看到产品。

(4) 用户可以与开发人员进行紧密的合作。

(5) 可以提供给开发人员更多的反馈信息。

(6) 可以将每个阶段进行更细的划分。

(7) 通过风险管理进行驱动。

(8) 用户可以不断对产品进行评估。

(9) 项目的投资不用一次性投入。

3 螺旋式模型下的配置管理活动

(1) 对每个软件项目, 应该指定一个配置管理员负责计划和控制项目的配置管理过程。

(2) 对每个软件项目, 应该制订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CMP) , 并在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加以维护。应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定期审阅CMP, 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做必要的调整。

(3) 每个项目应该识别并在CMP中记录欲置于配置控制之下的项。配置项最小应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测试文档、源代码、已获得的软件和客户文档。所有配置项应该有唯一的标识方案。该方案应用在文件、嵌入的软件名称、说明书和其他用来记录、识别和描述软件的文档中。

(4) 每个项目应该定义、建立和维护配置基线。应该在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点建立基线, 以便基线内的包含项有利于支持后来的开发活动或运行需要。每个基线定义应该记录在项目的CMP中, 并应该指出:

·基线中包括的配置项。

·建立基线所处的项目生命周期点。

螺旋式模型

·认可的变更控制机构。

(5) 基线的变更应该由变更控制机构控制。所有提议的变更应该按照要求的格式记录下来, 并在实施前要求变更控制机构签字批准。这些变更包括错误、增加、先前基线项的附加项, 或者需求变更。

(6) 应该进行状态记录, 识别所有基线和相关文档的当前配置, 以及所有提议的、未决的和纳入的变更的状态。

(7) 应该建立软件配置库, 控制存储、发行、版本、分类及所有基线项和相关文档的恢复。

(8) 形成和维护的记录包括:

·组成各种配置基线的所有项的内容和状态。

·根据基线项和相关文档启动的变更的开始、实施、状态和停止。

·更新任何基线项和/或相关文档的批准信息。

·所有基线和相关文档的发布。

·变更控制机构所作的关于基线软件和相关文档的变更控制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

·为证实待交付系统的配置符合文档要求而进行的正式配置审查和检测的结果。

(9) 所有报告和记录应该保留成文件, 置于软件配置库。这些记录的原件不能被发布或借给任何审定的团体, 但是, 原件的副本可以发布和借出。

(10) QA应该定期审查CM活动是否符合CM过程。

(11) 配置管理员负责本方针的具体实施。SEPG负责本方针的维护工作。

4 螺旋式模型适合的类型

适合螺旋式模型的项目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项目的风险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用户对自己的需求不是很明确, 项目可能发生一些重大变更或采用了新技术, 项目的进度由于不确定因素和风险而受到限制, 需要对项目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验证, 项目规模很大等。

5 螺旋式模型的使用指南

在使用螺旋式模型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最低成本开发对项目有用的一部分, 在不影响项目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允许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变动设计, 但在开发过程中风险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大规模项目的开发, 螺旋式模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 可以选择比较小的步伐循序渐进, 随着项目开发进程的不断衍生, 开发人员和客户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项目的每一个阶段, 并且提出更加明确的需求, 这样有利于开发人员和用户对产品先期的感性了解, 便于双方的沟通, 从而规避进入下一阶段的开发风险。

当然, 和其他生存期模型一样, 螺旋式模型也不是万能的, 它需要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而且依赖这个机制。同时, 对于小型项目的开发, 运用这样的生存期模型将可能增加更多的成本, 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 生存期模型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作具体的分析。

摘要:项目的开发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 范围较广, 需求也各不相同, 很难有明确的设计方案, 需要开发人员和客户之间不断沟通, 逐步实施, 对于这一类需求不是很明确的项目可以采用螺旋式生存期模型, 螺旋式模型克服了瀑布模型的缺点, 尤其是在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上很有优势。

关键词:生存期,生存期模型,螺旋式模型

参考文献

[1]Rajeev T Shand ilya.软件项目管理[M].王克仁, 等, 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公司, 2000.

[2]孙涌, 等.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螺旋模型 篇5

企业资源计划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集成现代管理思想与IT应用技术, 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信息, 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绩效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企业通过ERP系统的实施和不断改进, 从减低库存, 减少延期交货, 缩短订货提前期等方面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来提升企业的绩效。但是, 由于信息技术实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企业管理环境的复杂性, 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 由于风险因素导致服务的功能不能满足要求、费用超出预算、进度延迟或项目被迫取消等后果频频出现。据统计, 在我国, 一般只有10%~20%的ERP实施项目能按期、按照预算成功实施, 实现系统集成;约有30%~4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只实现部分集成;ERP实施成功的模块主要集中在财务和供应链上, 生产管理等其他模块大多以失败告终, 失败比率超过50%。更多的企业陷入了信息系统的“黑洞”或“IT生产率悖论”的怪圈。吴敬琏先生曾用“四轻四重”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即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电子、轻政务。ERP项目失败与我国信息化建设意识单薄,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人才培养缺失, 以及管理基础薄弱等不足都是紧密相关的, 并且, ERP项目涉及到的企业诸多部门的运作、协调和管理, 使得ERP不再是简单的IT工具, 而是在组织结构、文化和流程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变革, ERP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如何对ERP实施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从而提高ERP系统的实施成功率, 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ERP项目实施效果差强人意, 针对ERP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研究也不断增加。ERP项目是集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等于一体的综合体, 涉及到企业经营的诸多方面, 多数研究主要从不同角度, 如信息技术, 或业务流程, 或企业管理和组织行为来分析其风险问题。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大多是基于案例分析和专家讨论的风险因素识别, 根据经验总结来分析ERP实施风险的种类和产生原因;同时, 多数研究方法是从静态角度来认识风险和分析风险, 而忽略ERP项目的变更性和动态性。

本文将引入软件工程中螺旋模型的思想, 分析ERP实施的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 从过程研究的角度出发, 挖掘ERP系统实施的动态风险;根据ERP实施的进度和阶段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价与控制;同时, 基于螺旋模型对ERP实施风险进行评估, 将事后控制转移为事前预控。

1 基于螺旋模型的ERP实施风险管理框架

螺旋模型是由勃姆Barry Boehm在1988年提出一个迭代演化的软件过程模型, 它将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结合起来, 强调了其它模型所忽视的风险分析, 是用于解决软件开发过程风险控制的模型。该模型将软件开发分为4个主要阶段: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和客户评价。这4个阶段进行迭代, 软件开发过程每迭代一次, 软件开发又推进一个层次, 每经历一个周期, 系统就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该模型引入了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的系统的软件开发。其模型如图1所示: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 首先确定一个阶段的目标, 完成这些目标的选择方案及其约束条件, 然后从风险角度分析方案的开发策略, 并努力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 如果某些风险不能排除, 该方案立即终止, 否则启动下一个开发步骤。最后, 评价该阶段的结果, 并设计下一个阶段, 因此, 螺旋模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方法体系, 目的是使开发人员和用户对每个演化层出现的风险有所了解, 在每个阶段之前及经常发生的循环之前, 都必须首先进行风险评估, 继而做出应有的快速反应。

风险是软件开发不可忽视且潜在的不利因素, 它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软件开发过程, 影响软件产品的质量。因此在造成风险事件发生导致损失之前, 及时对风险进行识别及分析, 决定采取何种对策, 进而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损害, 是软件开发风险管理的目标。ERP系统是以软件为载体, 集成了企业管理思想的信息系统, 具有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实施难度大的特点。很多ERP项目的失败表明, ERP从选型开始到系统上线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将螺旋模型应用到解决ERP实施风险分析与控制, 有一定的可行性。

将螺旋模型应用到ERP实施过程中, 可以从4个阶段来进行,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 项目实施阶段划分:实施分为若干个评价阶段;

(2) 风险识别和风险因素指标建立:对项目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后, 建立风险因素指标, 每一阶段根据事先建立的指标体系分成若干个需要评价的因素, 各个因素也可根据需要再划分成若干个子因素;

(3) 因素权重计算:根据评价的要求设计调查表, 收集和汇总数据, 对各阶段, 各因素及子因素赋值计算;

(4)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根据模糊评价的步骤和算法建立关系矩阵, 得出结果, 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样不仅实现了不同因素间关系的静态评价, 还能进行同一因素不同阶段的动态比较, 掌握各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

2 基于螺旋模型的风险模糊评价模型

2.1 项目实施阶段划分

基于螺旋模型的模糊评价步骤中, 首先需要准确划分进行风险评价和控制的阶段。用友和SAP的ERP系统占据目前国内ERP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根据主流的ASAP加速实施法以及用友实施方法, ERP项目的实施主要可分为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切换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内容简要概括如下:

(1) 项目规划:根据项目目标和需求分析, 组建实施团队, 并制定实施的详细计划等。

(2) 方案设计:对企业业务及流程进行深入调研, 并加以流程分析和诊断, 设计业务流程方案等。

(3) 系统实现:对系统参数的配置, 二次开发, 系统集成测试和模拟上线等。

(4) 上线切换:数据的准备, 系统的最后准备与检查, 系统的切换运行等。

应用螺旋模型, 需要在以上的每个阶段初期都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对于评价结果难以接受的风险, 就要对重点的风险因素进行检查与排除, 只有排除了风险, 才能继续进行该阶段的实施。由于对风险进行了事前控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ERP实施的成功率。

2.2 风险识别

根据螺旋模型的思想, 在ERP实施每个阶段的初期, 都需要进行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以确保当前的风险不会影响到实施进展与结果。ERP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因素, 有些风险因素单独存在于某个阶段, 而有些风险因素是各个阶段都需要密切注意的, 所以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对其进行评价。

本文根据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 总结出ERP实施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 如表1所示:

2.3 风险评价

在对ERP实施各个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 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在实施阶段初期进行风险评价, 从而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由于ERP的实施风险因素难以定量化描述, 而且有些风险因素的结果也是模糊、不确定的, 没有统一的准则来评判。简单的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强度来确定风险期望损失的办法, 则掩盖了其风险的可预测性、任意性等特征导致错误和偏差。

模糊综合评价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 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量化综合, 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模糊评价方法适应ERP风险特征和风险管理的目的、要求, 并能与概率论及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结合起来, 提高了ERP风险评价及量化分析的效果。因此, 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从影响评价指标的主要因素出发, 根据判断对评价指标分别做出不同程度的模糊评价, 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提供的方法进行运算, 得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风险综合评价, 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风险状态的本质和特性, 其评价步骤如下文所述。

2.3.1 确定风险因素和风险评价等级

用U={u1, u2, …, um}表示风险因素, 用V={v1, v2, …, vn}表示对目前存在的风险的评价等级。以方案设计阶段为例, U={高层管理者参与不足, 实施团队能力不足, 流程未充分调研, 固守流程, 培训不足, 资源缺乏, 团队沟通与合作不畅, 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 V={难以接受, 可控范围内, 可忽略}。

2.3.2 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

首先对风险因素ui (i=1, 2, Λ, m) 进行单因素评价, 在该风险因素上选择风险等级vj (j=1, 2, Λ, n) 的隶属度为rij, 这样就得出第i个风险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集ri= (ri1, ri2, Λ, rin) 。由m个风险因素的评价集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即每个风险因素确定了从U到V的模糊关系

其中, rij表示第i个风险因素ui在第j个评语vj上的频率分布, 一般将其归一化, 使之满足∑rij=1。另外需要确定风险集U上的模糊权重向量A={a1, a2, …, am}。

本文提出基于过程的动态管理风险的模式, 所以在进行风险评价时, 重点在于分阶段确定风险因素的权重。现有研究中确定决策方案指标的权重, 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层次分析法虽然能够反映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或经验, 但方案的排序可能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结果也容易受决策者本身的影响。灰色关联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 目前已有学者将其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崔杰 (2008) 提供的方法来确定权重。具体实现方法是对各位专家经验判断权重与某一专家的经验判断的最大值进行量化比较, 根据其彼此差异性的大小以分析确定专家群体经验判断数值的关联程度, 即关联度。关联度越大, 说明专家经验判断趋于一致, 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就越大。权重也就越大。据此对各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从而确定其相应的权重。

为得出各阶段风险因素的权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向SAP、用友的实施顾问发放问卷共计30份, 回收30份, 其中有效问卷23份。最后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2.3.3 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决策

引入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 即B= (b1, b2, Λ, bn) , 进行模糊变换, 令B=A×R, 选择最大的bj所对应的等级vj作为综合评价的结果。

根据螺旋模型的思想, 如果风险评价结果难以接受, 则需要对重点的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由于风险评价是在阶段初期进行, 所以决策者能够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实施的成功率。

3 算例分析

东莞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是“福鹏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的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紧固件制造商。2009年9月, 该公司开始实施用友U9系统, 前期的项目规划已经结束, 正准备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企业组织用友的实施顾问以及参与实施的业务骨干对目前的风险进行评价。其中U={高层管理者参与不足, 实施团队能力不足, 流程未充分调研, 固守流程, 培训不足, 资源缺乏, 团队沟通与合作不畅, 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 V={难以接受, 可控范围内, 可忽略}。经过前面调研得出A= (0.147, 0.139, 0.142, 0.118, 0.105, 0.112, 0.115, 0.122) 。

经整理, 评价矩阵

R=[0.30.60.10.20.50.20.30.50.20.70.300.20.30.50.60.30.10.20.40.40.20.30.5]

最后的评价结果为B=A×R= (0.333, 0.412, 0.256) 。选择数值最大的评语作为综合评判结果, 则该项目实施风险为在可控范围内, 不会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造成无可挽回的影响。

同时, 企业对其中风险较大的因素进行了重点关注, 根据评价矩阵, 多数人认为固守流程与资源缺乏的风险难以接受。根据调查, 公司的旧系统已经实现排产功能, 因此对新的实施方案比较排斥;同时由于受到年终盘点的影响, 公司的业务骨干无法及时的参与到项目实施中去, 从而造成项目资源的匮乏。根据调查结果, 企业及时对相关风险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后面的实施进行的都比较顺利。

通过对该公司ERP实施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价, 找到项目进行中的关键风险因素, 并进行排除, 这种动态分阶段的评价方式, 起到了事前控制的效果, 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4 结论

ERP项目的实施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 企业ERP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风险因素有着客观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对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 可以清楚了解企业是否适应实施ERP, 并且能够集中力量关注那些影响比较大的风险因素, 采取风险降低措施, 更大程度的确保ERP项目的成功实施。本文通过引入螺旋模型, 对ERP实施风险进行动态评价, 对于降低ERP实施风险, 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 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当然, 由于ERP项目的复杂性, 具体实施过程中, 都面临着来自企业文化意识, 业务流程重组等方面的阵痛和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讲, ERP项目成功与失败, 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技术, 而是组织学习, 企业文化和管理变革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启申, 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Fiona Nah, Janet Lau, Jinghua Kuang, Critical Factors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s[J].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7 (3) :285~296

[3].Shi-Ming Huang el, Assessing Risk in ERP Projects:Identify and Prioritize the Factors[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 2004, 104 (8) :681~688

[4].杜栋.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崔杰.基于灰色关联度求解指标权重的改进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 2008, (5) :16

[6].朱宗乾, 姬浩, 杨冬民.基于网络的ERP实施风险评价信息挖掘模型[J].计算机工程, 2008, (34) :7

[7].赵婷婷, 韩可琦, 杨昭.基于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的ERP项目风险评价[J].工业工程, 2008, (5) :11

[8].周明友.ERP系统实施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5, (6) :35

[9].刘丽文, 黄燃东.我国企业实施ERP的外部环境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2, (3) :45~49

[10].杜坤, 张炳东.从ERP项目实施的成功要素透视ERP实施风险规避[J].价值工程, 2006, (8) :62~71

螺旋模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健康家兔20只,雌雄不限,体重约2kg,饲养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恒温(22~24℃),湿度(30%~50%),自由摄取灭菌食物和自来水。本研究经我院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1.2实验方法建立家兔L4、5椎体后外侧单节段融合模型,采用3%戊巴比妥钠1.5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横突间植入骨移植材料,左侧植入医用硫酸钙颗粒(美国Wright公司,直径4.8mm×3mm),右侧植入自体髂骨约1ml作为自身对照。植骨完成后,棘突采用钢丝作“8”字固定。术后3、6、12周行腰椎MSCT平扫观察硫酸钙降解情况,同时观察植入物与自体骨质融合状况。术后3、6周各随机处死1只家兔,获得同期病理对照;术后12周处死剩余18只家兔,探查原手术部位,判断腰椎融合情况,在腰椎后外侧区域发现稳固的骨皮质连接形成,则认为腰椎后外侧融合成功,并获得最终时间点病理对照。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对照,分别计算MSCT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计算两次植骨区的植骨融合率(植骨融合率=完全骨性融合的横突/受试动物总数)。

1.3 CT影像采集

采用GE Light Speed VCT(GE Healthcare,美国),扫描参数为120k V,450m A,重建层厚2mm,间隔1mm,视野(FOV)15cm×15cm,轴位扫描。

1.4 图像分析

由2名影像医师在不知骨移植材料的情况下协商最终确定。手术部位完全骨性融合的诊断标准为:所有扫描层面上均存在连续性骨小梁。手术部位无完全骨性融合的标准为:①存在不连续性骨小梁;②融合区域存在裂隙;③手术区域骨折不愈合征象,如骨折线长期存在,并出现边缘硬化表现。

1.5 病理检查

标本以福尔马林固定24h,经脱钙、脱水处理后,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成骨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椎体两侧不同方法植骨融合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本实验中家兔术后无伤口感染及死亡发生。18只家兔于术后12周发现,植入医用硫酸钙一侧椎体融合率为88.9%(n=16),植入自体髂骨一侧为94.4%(n=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硫酸钙植骨一侧与自体骨植骨一侧MSCT及手术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结果见表1、2。MSCT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见表3。

2.2 MSCT与同期病理结果对照

术后3周CT扫描可见硫酸钙植骨一侧未降解的硫酸钙基质,局部骨组织密度不均匀增高(图1A),自体骨植骨区局部亦可见骨密度增高,移植骨与周边骨组织界限不清晰;病理检查示双侧植骨区域均可见新生血管组织,并可见大量破骨细胞,硫酸钙植骨一侧仍可见残留的硫酸钙基质,破骨细胞存在于基质表面(图1B)。术后6周:CT扫描硫酸钙植骨一侧未见明确硫酸钙基质显示,两侧植骨区均可见骨密度不均匀增高(图2A);病理结果示硫酸钙植骨一侧未见明确硫酸钙基质残留,双侧植骨区域均可见散在的骨小梁形成及新生透明软骨,两侧植骨区无明显差别(图2B、2C)。术后12周:CT扫描见双侧植骨区域边缘呈线样高密度影,为完整的骨皮质形成(图3A);病理显示双侧植骨区域中心可见骨髓生成,边缘区域均形成完整的骨皮质结构,两侧植骨区无明显差别(图3B)。

3 讨论

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临床作为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应用多年,既往研究报道效果很好,证实硫酸钙作为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以单独应用,而且可以取得与自体骨同样的融合效果[5,6,7,8,9]。

本研究选用与脊柱外科临床手术非常相似的家兔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作为研究平台,于术后12周对腰椎融合模型进行手术探查,发现硫酸钙植骨一侧椎体融合率为88.9%(n=16),自体髂骨植骨一侧为94.4%(n=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对照,发现MSCT评估腰椎后外侧融合情况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与手术探查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硫酸钙植骨一侧及自体骨植骨一侧均仅有1例CT检查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不一致。

同时,本研究选用CT影像动态观察作为评估方法,进一步观察医用硫酸钙及自体髂骨在腰椎后外侧融合中的成骨过程,并结合同期病理进行影像与病理对照。通过术后3、6、12周CT平扫及同期病理对照观察,发现各时间点CT影像表现与同期病理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术后3周CT影像和同期病理均可见残留的硫酸钙颗粒,自体骨完全降解;术后6周CT影像和同期病理可见硫酸钙颗粒基本降解,并可见双侧植骨区透明软骨形成,病理示双侧成骨表现在CT图像上表现为骨密度不均匀增高,在硫酸钙颗粒降解速度及骨形成的判定方面,CT影像与病理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此认为CT影像的动态变化表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医用硫酸钙及自体骨成骨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过程。此外,术后12周CT影像表现与同期病理均显示医用硫酸钙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的成骨无显著差异,对于皮质骨的形成,CT与同期病理表现一致。

通过分析医用硫酸钙成骨与自体骨成骨的CT影像表现,结合同期病理对照,认为CT可以清晰显示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后的成骨过程,能够有效评价腰椎融合术后骨移植材料的成骨表现,从而为临床判定腰椎融合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自体骨成骨与硫酸钙成骨的CT表现,结合同期病理学结果,探讨影像改变的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20只健康家兔建立腰椎融合模型,一侧植入医用硫酸钙,对侧植入自体髂骨。于术后3、6、12周行手术部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观察植入物与自体骨融合状况。于术后12周,根据CT表现计算植骨融合率及MSCT评估腰椎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术后3、6周各随机处死1只家兔,获得同期病理对照,术后12周处死剩余18只家兔,获得最终时间点病理对照。结果 MSCT评估硫酸钙植骨一侧腰椎融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0%,自体髂骨植骨侧分别为94.1%和100.0%。术后12周,硫酸钙植骨一侧融合率为88.9%(n=16),PPV为94.1%,NPV为100.0%;自体髂骨植骨一侧融合率为94.4%(n=17),PPV为100.0%,NPV为50.0%,两侧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有效评价脊柱融合术后骨移植材料的成骨表现。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脊柱融合术,骨代用品

参考文献

[1]Lee JH,Jeon DW,Lee SJ,et al.Fusion rates and subsidence of morselized local bone grafted in titanium cages i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Spine,2010,35(15):1460-1465.

[2]Fogel GR,Toohey JS,Neidre A,et al.Fusion assessment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radiolucent cages:X-ray films and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compared with surgical exploration of fusion.Spine J,2008,8(4):570-577.

[3]吕廷灼,王文志,冯世庆.腰椎融合术的治疗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9):747-749.

[4]刘彦斌,贺石生,李明.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5):395-398.

[5]马兴,胡蕴玉,熊卓,等.新型仿生活性人工骨诱导兔腰椎横突间脊柱融合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1):1387-1389.

[6]段兴威,武汉,谷长跃,等.rhBMP-2在老年兔后外侧脊柱融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2010,23(1):28-31.

[7]Nagata MJ,Furlaneto FA,Moretti AJ,et al.Bone healing in critical-size defects treated with new bioactive glass/calcium sulfate:a histologic and histometric study in rat calvaria.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2010,95(2):269-275.

[8]Turner TM,Urban RM,Gitelis S,et al.Radiographic and histologic assessment of calcium sulfate in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and clinical use as a resorbable bone-graft substitute,a bone graft expander,and a method for local antibiotic delivery:on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Bone Joint Surg Am,2001,83(suppl2):8-18.

螺旋模型 篇7

一、知识创新三螺旋模型与大学生创业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不仅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知识自身也完成了单价线性向多价复合的转化。实现多价复合知识的转化,需要建立“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知识创新体系。 在此体系中,创业型大学是助推器,大学生是知识产业化的代理人。

1.知识从单价向多价转换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为由高校进行传播的基础性知识、由研究机构进行创新的实践性知识以及进入企业转化为生产力的产业性知识,知识的生产和扩散遵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顺序,通常由不同人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进行。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多价性知识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特点,改变了由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的线性知识转化观,知识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始摆脱了历时进程而具有了时代特征,即知识在生产和传播的同时甚至是提前就要考虑产业化的可能性。

2.三螺旋机制是多价知识实现的前提。与单价知识实现方式不同,多价知识一般要在知识创新三螺旋结构中生成。在过去的知识创新机制中,有大学、产业、政府一元主体促进机制,大学—产业、 大学—政府、产业—政府等二元主体促进机制,也有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主体促进机制。三元主体促进机制又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三螺旋创新结构模式。亨利·埃茨科威兹之所以称三螺旋创新结构理论为“创新中的创新”,一是在于这种“创新”模式在主体的数量上超越了双螺旋主体创新模型;二是在主体的相互关系上也超越了三元政府主导模式和三元企业主导模式。

3.创业型大学是三螺旋机制的推进器。三螺旋机制是指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互动—自反”的关系。其“互动性”体现在三方都可以是创新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主导者, 它们通过密切合作和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三方网络交界性和混合型的组织形式,如大学科技园区。其 “自反性”体现在大学、企业、政府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也兼而扮演其他参与者的角色。三螺旋机制运行的前提是大学知识生产能力的增长和知识产业化能力的增强,由于创业型大学负有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新使命和知识密集型特质,决定了它可以在三螺旋结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由社会次要机构转变为社会主要机构。伯顿· 克拉克在对美国MIT与斯坦福大学成功搭建起政府与产业间的正式关系而转化为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中,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一所创业型大学,需凭自己的力量,……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2]

4.学生是建设创业型大学中知识转移的代理人。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业是新产品、新工艺、 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结合,创新的过程是知识转移的过程,而承担知识转移的人要具有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的双重特质。在创业型大学里,大学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亲和性而具有“准”知识分子的特质, 他们思路广阔、勇于挑战、富于精力,可以在系统的大学教育中很快完成知识的积累。很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或协助导师做好科研基础工作, 有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应用。同时,这个知识积累、应用和溢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和体现的过程,他们因其所具有的积极进取、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而具有了准“企业家”的潜质,同时在创业实践培训中,还可以习得计划、协调的能力, 抓住机遇、承担风险的勇气。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合体的目标之一就是用一流的研究生教育计划培养年轻的工程师成为“技术驱动型”经济领袖[3], 从而使他们具备准知识分子的特质和企业家的精神这两个知识转移的前提性条件。

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体系三螺旋空间营造

在亨利·埃茨科威兹的理论中,三螺旋相互作用和创新行为的结果被归结为三个空间的营造,即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这三个空间彼此重叠,相互交叉。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体系,需配合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创新型国家创建进程,积极营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

1.营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体系三螺旋知识空间。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其历程是知识转移和产业化的过程。在政府-高校-产业的三螺旋模式中,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临界点,就有可能溢出而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资本化。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毕业生在创业之前掌握和内化有关创业的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以及倾向性知识。1创业的陈述性知识是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主要是通过外在的传授和灌输而获得,包括对创业内涵的理解的知识、对创业准备的知识和创业机会识别的知识。2创业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创业的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及在创业实践中形成创业能力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参加尝试性、见习性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模拟性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可以自觉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创业的策略性知识是大学生在解决创业问题情境过程中逐步感悟、积累的知识,主要在大学科技园区等类似的企业孵化器或毕业后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中获得。在创业实践中获得项目推荐、技术支持、人才服务、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创业指导等知识。4创业的倾向性知识是指大学生对创业所持的情感、态度、观念等。如是否有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其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是什么,创业信念是否坚定,是否有完整和成熟的创业世界观。

2.创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体系三螺旋趋同空间。大学、企业、政府只有基于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在反复论证和多次博弈基础上,才可以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战略共识:三螺旋趋同空间。形成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三螺旋联动促进体系的外部压力有:一是知识经济促使大学发挥主体作用,大学具有与企业和政府异质性的知识资源和科技能力,可以发挥知识创新和产业化集成活动的互补协同效应。二是市场经济驱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为缩短新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时间,企业积极寻求与外部组织合作实施技术创新。 三是科技体制催生政府发挥主体作用,政府为弥补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距离较远的产学研严重分离状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各方依托联合体实现自我发展。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三螺旋联动促进体系中,大学的内在动力是扩大办学经费来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的内在动力是整合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集中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的内在动力是节约科技开发成本;风险共担,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补;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3.创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体系三螺旋创新空间。创新空间是指组织的创建或改进,目的在于实现在趋同空间所制定的创新战略,或者解决趋同空间所提出的问题。建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就是要建设以大学生创业者为主体的,以政府、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创业服务体系,以鼓励创业为目标的政策环境体系。1高校加强创业孵化。一是建立大学内部技术转移中介机构,保证转化渠道的畅通;二是加强科技园及高校衍生企业建设,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技术转移平台,打造中国特色的“硅谷”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三是以科技园及高校衍生企业为媒介,以创业型大学建设带动地区形成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产业化、资本化体系。2政府加大高校创业教育投入。及时提供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有关信息,牵头设立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进入,促进中小企业创业板的设立,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体系,加快推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3产业积极发挥助推作用。一是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MIT模式,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研发;二是为大学生创业进行融资,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初始环境;三是提供与项目推荐、技术支持、人才服务、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创业指导等相结合的创业培训;四是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支持服务。

三、高校毕业生创业三螺旋促进体系的主体功能设计

1.高校———构建毕业生创业三螺旋促进体系的知识传授链。高校要为毕业生在创业准备和创业机会识别这两阶段打好基础,就必须搭建起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一是改进创业教学内容和模式,形成由基础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性的创业讲座和启发性的创业实践为主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二是扶植学生创业社团发展,以“创业训练营”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三是借用国外高校大学生创业(或商业)计划大赛基础上,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四是构建高校低年级学生岗位实习、高年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区的分层次、阶梯式的创业实践平台;五是加强创业专门师资的队伍建设和培训,提供直接便利的追踪式服务,催化创业企业的实际成长;六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导师科研与高校毕业生创业联动。

2.政府———构建毕业生创业三螺旋促进体系的知识保障链。政府要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必需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化建设:一是发挥协调功能,纵向要建立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三级统筹规划体制,横向要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社会组织、 企业组成类似于“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协会”的公益性组织进行监督指导协调;二是完善资金支持体制,如建立基础资金、发展基金和奖励基金三方共同资金支持体系[4];三是加强政策落实保障力度, 涉及创业扶持的各级政府具体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设立专门负责各项优惠政策的整合部门,降低创业成本;四是政策倾斜,从政策引导、体系完善、 人才吸收、地方建设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创业为切入点,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基层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机制,同时加大调控力度、 畅通基层就业渠道,完善保障体制、维护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营造和提供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环境和就业机会。

3.企业———构建毕业生创业三螺旋促进体系的知识转移链。作为运转实体的企业来说:一是做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高校毕业生创新向产业转化的过程,如早期在孵化机构、产业园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帮助,在成熟时期提供研发经费和后期支持;二是加速创新资源流动,实现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放大效应,孵化机构、创业园区等社会组织可以依托其自身平台,通过其组织建构带来技术、人才等资源,并把这些资源与政府、行业协会、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社区等要素加以聚集,加速创新资源的流动、衍生,使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可以利用其中的创新资源,加快自身创业成功的速度;三是协助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具体项目可以包括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社会民间基金和各孵化机构建立的孵化基金等;四是加强校企合作,提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校园实训环境,除传统的“企业家进校园”之类的专题讲座外,企业以多渠道、多形式进入校园,以实实在在的企业人充当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指导者、培训者、评估者、激励者的角色,如果在项目和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做高校毕业生的“老板”[5],让学生获得企业在项目运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郑效军.论我国创业型大学的人力资源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4]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上一篇:信贷融资困境下一篇:综改试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