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融资困境(通用12篇)
信贷融资困境 篇1
1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调查
本文选取我国东部地区共计280个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融资现状的调查, 希望能够了解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缺口、融资渠道和融资困难度等方面的问题。经过整理, 剔除10份存在明显问题的问卷, 最终获得270份有效问卷, 问卷有效率高达96.43%。
1.1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需求量大
根据表1调查显示, 在270个被调查样本中, 有236个, 占调查总样本87.41%的被调查中小企业表示存在资金需求缺口;有34个, 占调查总样本12.59%的被调查中小企业表示目前资金充足, 有保障。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信贷资金缺口问题,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需求量较大。
对需求资金的用途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2所示, 在236个存在资金需求缺口的被调查样本中, 有102个, 占调查总样本43.22%的中小企业表示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其次主要为产品和市场开发、技术改造资金投入, 分别占27.97%和19.07%;另外, 也有5.08%、2.54%、2.12%的企业分别表示, 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弥补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和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
1.2 融资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对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3所示, 有103个, 占调查总样本38.15%的中小企业表示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经营成本上升, 选择此选项的企业个数为45个, 比例为16.67%;另外, 分别有12.59%、12.22%、10.37%的被调查中小企业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归纳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较弱、人才或技术工人缺乏。还有一小部分被调查中小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不景气、税费压制或其他, 但是这部分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少, 分别为8.52%、0.74%、0.74%。
1.3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
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4所示, 有133个, 比例为48.89%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指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为银行贷款;有73个, 比例为27.04%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指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为民间借贷;有33个, 比例为12.22%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指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为网络融资;有23个, 比例为8.52%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指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为小额贷款公司;有6个, 比例为2.22%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指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为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有3个, 比例为1.11%的被调查中小企业指出其融资的主要渠道为典当融资。
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 其次为网络融资和小额贷款公司。
1.4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5所示, 被调查中小企业评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的有156个, 比例为57.78%;被调查中小企业评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略高的有43个, 比例为15.93%;被调查中小企业评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的有36个, 比例为13.33%;被调查中小企业评价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低的仅有35个, 比例为12.96%。
可见, 绝大多数被调查中小企业认为当前企业的融资成本处于较高、略高的水平上, 仅有很小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成本较低。
2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当前我国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定了大量的鼓励政策, 但是从整体来看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例如在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方面, 作为新兴的融资渠道, 关于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 现有的相关管理规则或条款还存在的很多漏洞。而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中小企业融资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环境,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法律法规不健全, 从宏观上难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2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 企业综合实力有限,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可能性较低, 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投入又较大, 这就造成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较高。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制定了以政策性信用担保公司为主, 互助担保及商业担保为辅的中小担保架构体系, 但是这种体系依然不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 仅仅是解决了我国中高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没有得到解决。而互助型担保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运作效率依然较低。
2.3 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融通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中存在的多方面的弱性, 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内部资金积累不足, 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获取银行贷款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大, 降低了银行信贷融资的成功率。中小企业资金有限, 产业较为单一, 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限。受到人为管理、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 需要一定的担保, 但是能够为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机构数量较少, 从而加大了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的难度。而整体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 融资能力有限, 融资渠道单一, 导致其在融资过程中融资成本较高。
2.4 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偏好
当前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来源, 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银行企业信贷融资主要偏向于大中型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大中型企业综合实力较强, 信贷风险较低, 一旦大企业出现不良贷款可以进行核销规避, 而中小企业一旦出现不良信贷则需要进行追责, 因此, 银行在不同类型企业信贷上实施信贷歧视, 主要表现为, 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更高, 要求的担保条件更加苛刻等。另外, 当前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项目也缺乏一定的灵活度。一些商业银行在信贷办理过程中, 往往忽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 审批环节复杂, 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在金融产品设置方面, 不能提供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产品等, 这都制约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需求。
3 新常态下改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路径
3.1 推动供给侧改革, 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氛围
当前, 国家正在积极进行供给侧改革, 政府应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不断健全一些法律法规。例如, 在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民间资本等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途径的多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律法规保障,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一个公正、公平、开放、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另外, 根据调查部分企业认为税费压制是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在侧供给改革中, 我国政府应该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税收标准, 如中小企业应该借助营改增的机遇, 从而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政府还可以不断放低创业板的门槛,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政府鼓励设置一些中小型的商业银行以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和贷款公司, 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问题。
3.2 借助大数据管理, 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构建
首先,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整合银行、中小企业协会、税务、工商、银监局等各个部门或机构关于中小企业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 借助大数据发展时代的机遇, 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从而为整个诚信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信用环境基础。其次, 我国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管理, 构建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动态管理模式, 为各方融资机构和个人提供可靠的企业信用信息, 消除企业在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 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管理水平。最后, 政府还要加大对其失信企业的信用惩治力度, 将诚信作为塑造企业实力的价值品牌的核心资源, 为中小企业融资成功提供信用担保。
3.3 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
当前形势下,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国家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趋势。尤其是在新常态的背景下, 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为驱动力的粗放式发展, 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构建核心竞争力, 树立企业自主品牌, 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企业新发展模式下,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顺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服务水平;利用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企业科学管理, 与国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走企业创新和转型新路径, 以内涵式发展增强企业发展新动力;我国中小企业还必须不断提升融资能力, 利用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创新企业融资模式, 积极开展股权众筹、票据众筹、P2P网络借贷、保底融资、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现代融资模式, 改善企业单一民间融资和银行融资的传统路径。
3.4 银行要调整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为银行借贷, 我国商业银行要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 调整金融服务战略, 实现银企双赢的格局。我国商业银行要打破信贷歧视, 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贷支持;设立专业的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部门, 进行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研发、金融产品信贷管理规则制定以及信贷监督与信息跟踪等事务;各分行管理机构, 也要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 负责中小信贷的运行、监督和风险预警与控制;在业务管理上, 分行要接受总行的信贷培训业务指导, 为中小企业信贷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魏涛.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方联动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 2016 (01) .
[2]王满, 张巍巍.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16 (02) .
[3]刘建国.新常态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洛阳中小企业的调研分析[J].商业经济, 2016 (01) .
[4]杨倩, 杜文强.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14) .
[5]黄钫.新常态下“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发展策略[J].中州学刊, 2016 (03) .
[6]朱琳.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15 (26) .
[7]姚鑫.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 2015 (34) .
[8]陈丽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业会计, 2016 (03) .
信贷融资困境 篇2
为切实支持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业富民,近年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积极引导江苏金融部门主动更新理念,加大支持力度,将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纳入“民生金融”系列工程,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信贷服务新模式。创新“创业富民·阳光育才”信贷服务模式。该模式以“小额起步、再担保参与、免除反担保”为主要特征。具体做法是,县(市、区)委组织部门向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贷款项目发放“担保再担保融资证书”,并向合作担保机构推荐。担保机构对于贷款金额1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开通“信贷直通车”,免除客户反担保,并根据与省再担保公司的合作协议,自动对项目提供再担保;对10万元以上的申请,报送省再担保公司现场或非现场审核。材料齐全后,由县(市、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审批放款。目前,该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截至2012年10月末,全省该模式累计发放贷款1.87亿元,支持项目1153个,带动就业4.48万人。
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一卡通”信贷服务模式。该模式由南通通州市首先提出,以“风险保证、额度灵活、功能整合”为主要特征。“创业一卡通”由大学生村官向团县委提出申请,实行“一人一卡”制。持有“创业一卡通”的大学生村官可优先在团县委提供的创业项目库中选定项目,并免费享受配套服务。需要贷款时,大学生村官持“创业一卡通”和身份证原件向合作银行提出申请。银行优先审贷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无需资产抵押;贷款额度视借款人的实际风险状况和担保人的经济实力而定,无上限。
创新“大学生村官贷款券”信贷服务模式。该模式以“财政担保、全额贴息、流程简便”为主要特征,将繁琐的信贷流程简化为申请与发放“贷款券”和见券优先放款两个环节。“大学生村官贷款券”是填写有一定授信金额的记名证券,每张授信不超过10万元,各乡镇组织部门向县(市)人行部门集中申领。大学生村官需要创业贷款时,由乡镇组织部门会同承办银行共同审核,协商确认“贷款券”的授信金额和期限,并由乡镇财政提供担保。
信贷融资困境 篇3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贫困;小额信贷;扶贫;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474—04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扶贫形式,已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国的反贫困实践。有研究表明,获得小额信贷对提高贫困户收入、增加家庭财产,拥有健康、教育和妇女赋权等方面具有正向作用。Khandker等研究发现,获得小额信贷对穷人的收入增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Banerjee等认为,小额信贷可使收入有所增加,但影响不显著。Hashemi等研究表明,小额信贷通过提高妇女在家庭决策中的地位及政治和法律意识来为妇女赋权,并使妇女在子女特别是女孩教育和健康投资方面拥有话语权。Wydick等研究表明,获得赋权的妇女,其孩子有更大的概率远离饥饿、疾病和文盲。在肯定小额信贷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张正平等积极关注并研究小额信贷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西藏自治区小额信贷已有20年的实践发展经验。贡秋扎西等研究证明,小额信贷与贫困者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缘关系,西藏自治区贫困状况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为严重,西藏自治区小额信贷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且体现得更为明显。厘清小额信贷在西藏自治区发展的困境并提出建议,对西藏自治区金融扶贫政策的制定、农牧民贫困状况的改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1西藏自治区的贫困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显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5元上升至2012年的5 719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6%;农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2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18.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5%。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西藏自治区整体的社会经济水平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贫困发生率虽逐年下降,但贫困人口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按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300元的标准,西藏自治区重点扶持人口将由2005年的37.3万人减少到2010年16.8万人;按照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 700元的标准,低收入人口将由2005年的96.4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50.2万人;根据2013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将2 300元作为新的扶贫标准,西藏自治区2010年农牧区贫困人口将会有83.3万人,占农牧区总人口的34.42%,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百分点。同时,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返贫率较高,平均在20%以上,局部灾区高达50%以上(《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2012年)。一直以来,西藏自治区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74个县整体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
2西藏自治区小额信贷扶贫历程及成效分析
减少贫困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西藏反贫困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由2006年的42.79%下降至2012年的24.62%,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方式转变,以提高贫困者自我脱贫和发展的能力,扶贫开发工作也从“消除绝对贫困和解决温饱”转入“加快脱贫致富和提高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的新阶段。借鉴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推出小额信贷的实践,西藏自治区金融扶贫得到深化。《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规划》提出,探索以产业化扶贫项目为依托,以融资支持、信贷扶贫、资源整合為基本手段,创新金融扶貧方式,加大对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实施扶贫互助资金等农牧区非商业互助的金融模式。西藏自治区现有金融扶贫覆盖面最广、扶贫效果最为显著的是小额信贷,主要包括非营利组织(NGO)模式、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等模式。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扶贫形式,在西藏自治区的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
2.1试行阶段(1995—2000年)
小额信贷在西藏自治区的试点主要依靠国际援助和软贷款,这段时期基本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项目的实施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贫困者收入增加,最主要的代表项目为:1995—2000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西藏自治区政府联合在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参与式小额信贷项目,主要沿用孟加拉格拉米银行(GB)模式。张明对获贷农户贷款前后的人均收入进行对比发现,获贷农户的人均收入为708元,比获贷前人均收入300元增加了136%;2007年《西藏统计年鉴》显示,获贷农户最高人均收入可达1457元,比获贷前增加了385.7%,比同期西藏地区平均水平1158元高出25.8%;王晓毅等研究表明,该项目自1996年底至1999年6月共发放贷款103万元,还款率达到100%,农户年均收入增长19.7%。
2.2扩展阶段(1998—2008年)
在社区参与式小额信贷成功实践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扶贫基金会开始参与到小额信贷的扶贫中,利用国外资金、国内扶贫资金这2大类项目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覆盖对象收入的增加,但项目本身不具有经营可持续性。西藏自治区扶贫基金会于1998年开始在那曲地区的那曲县、聂荣县和山南地区的扎囊县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借鉴孟加拉格拉米银行(GB)模式,采用团体联保和分级授信机制的新一代乡村银行模式,不仅提高信贷支持,而且还包括开展技能培训,截至2007年末,项目覆盖扎其等6个乡33个村近9 000农牧户,年利率统一为3%,累计发放贷款215万元。在基金会扶贫信贷的支持下,所覆盖区域农民收入增加幅度在400元以上,那曲地区收益甚至超出700元。项目的开展在提高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项目自身性质决定,其实施阶段为非持续经营,设定的利率较低,无法覆盖其操作成本。贡秋扎西等研究发现,2007年项目实现的利息收入为4324.56美元,而当年项目管理费用为12950美元,获得的利息收入远不够操作成本,不具有财务上的可持续性。
2.3全面推广阶段(2001年至今)
由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联合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开展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于2001年在西藏全区范围内推广。自项目推广以来,农业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主要体现在:首先,小额信贷在贫困地区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推广,贷款业务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增长。由表1可见,农牧户小额信贷余额增长迅速,2012年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70.38亿元,增长了155倍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尤其是推广初期,由于基数较低,信贷余额出现畸高增速。以2001年西藏自治区小额信贷的推广分析农业贷款变化,2001年农业贷款余额为1.40亿元,比2000年的0.87亿元增加0.53亿元,上升率达60.92%,而该年份农牧户小额信贷余额约为0.48亿元,农业贷款增加份额中90%来自小额信贷的推动作用。其次,小额信贷覆盖面和还款率保持较高水平,2004、2007年《西藏蓝皮书》和2011、2013年《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4、2007、2013年覆盖率和还款率分别为79.05%、89.51%、86.00%和99.84%、99.00%、99.79%,截至2013年末,西藏自治区发放农牧户钻石、金、银、铜卡贷款证共41万本,发证面达86%以上,评定信用乡(镇)304个、信用村3 137个,农牧民小额贷款余额76.7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0.23亿元,仅占0.30%。再次,小额信贷推动农牧民收入增加,贫困人口不断下降。自小额信贷推广以来,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 404元增加至2012年的5 719元,增加了4 315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约是2001年的4倍;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48万人下降至2012年的58.5万人,减少89.5万人,贫困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2011年贫困线标准由1 700元调至2 300元,贫困发生率出现小幅度上升。农牧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和贫困人口的降低,不仅得益于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基础建设等进步,其中也不乏小额信贷的推动作用。
2.4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阶段(2010年至今)
随着央行在欠发达地区推广商业性小额信贷活动,西藏自治区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得以萌生。2010年,西藏自治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西藏裕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主要面向西藏自治区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农牧民和创业促就业人员提供融资服务,办理小额信贷业务;2014年,西藏自治区首家村镇银行——林芝民生村镇银行成立并开展业务。商业性信贷机构的逐步发展,对促进金融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及对推动金融体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西藏自治区小额信贷扶贫面临的困境
由于西藏自治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地广人稀的特征,在全国其他农区施行的小额信贷模式不一定适合西藏牧区,如小组联保方式中需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居住分散、远离小组中心的牧民而言必然导致费用支出增加且影响其正常生产活动;再如分期还款,虽然小额分期还款可以减轻还款负担,保证还款率,但这也会增加牧民还款费用支出,且次数越多,费用越高。因此,借助小额信贷的发展,虽然可以实现贫困者收入增加、贫困发生率减少,但还需考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经济、缓解贫困之间的矛盾,既要尊重藏族延续千年的生活习俗,又要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西藏农牧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适合西藏自治区特点的内生模式,实现反贫困与机构本身的可持续经营。西藏自治区现有小额信贷的发展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考验,尤其在政策制定和运作模式出现与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困境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贷款利率设定偏低,导致贷款漏出率高,扶富不扶贫。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几乎都设定较高的利率水平,如GB模式通过设定较高利率将贷款自动瞄准贫困者,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BRI)模式设定较高利率为实现项目财务上的可持续经营。而与之相比,西藏自治区一直执行特殊的优惠利率政策,包括对农牧业、农牧区、农牧民的贷款利差补贴,比全国基准利率低3百分点,农业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县及县以下机构的费用补贴按当年各项贷款平均余额补7百分点;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公布的同档次优惠贷款利率执行,2013年《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7年住房改造财政补贴贷款为免息,最高年利率仅为7.6%。较低的利率使贷款目标的瞄准性和财务上的可持续经营目标被削弱。
2014年4月,对林芝地区更章门巴民族乡的白玛店村、娘鲁村、百巴镇的色贡村、拉嘎村、百定村和大坝村及羌纳乡西嘎村、羌渡岗村等周边乡村,围绕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用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小额信贷的使用包括小组联保和个人贷款2种形式。由于調查数量有限,且部分家庭对小额信贷的使用率低,更多是被动参与,因此针对这2种信贷形式分别选取1户使用较为清晰的家庭进行介绍。(1)小组联保形式的访谈对象是由昌都搬迁至林芝的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虫草、松茸等地方特产的买卖,该户与其他由昌都搬迁而来的4户家庭组成联保小组,小组共申请到25万元贷款,被调查的家庭男主人准备从事虫草交易买卖,需要较多资金,因此,贷款中20万元由该户家庭使用,剩下的部分则是由其他几户家庭根据需求情况进行分配。(2)个人贷款形式的访谈对象是1位村支书,家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信用评级为优秀,因为家里2个儿子准备跑运输和开采砂石,购买货车需要资金,向农业银行申请到10万元的贷款,若能够按时还款,申请的贷款金额可逐次增加。本次调查中,不论是小组联保还是个人贷款,小额信贷的真正使用者都是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而非贫困户,投资渠道较为宽泛且多为运输、砂石开采、建筑等非农产业,对资金的需求额度高,贷款资金占用率也相对较高,之所以选择小额贷款,在于小额信贷的利率较低且无需任何抵押。这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具备商业贷款中提供抵押担保的要求,同时在信用评级中,经济状况越好,信用等級越高,小额信贷的可获取性和贷款额度越高。贷款利率偏低导致小额信贷不能有效瞄准贫困者,出现扶富不扶贫的现象。
其次,较低的利率水平导致财务上的不可持续性体现得更为显著,放贷机构积极性受挫。相关研究证明,较低的利率水平是不能弥补操作成本的,再加上西藏人口密度极低且居住分散,这将进一步促使操作成本的提高。据2011年《西藏统计年鉴》和2013年《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显示,西藏人口密度为2.1人/km2,与全国平均水平130人/km2相比,其人口密度极低,而配套的中国农业银行设立惠农通金融服务点达1 030个,平均每万人4.3个服务点,远高于全国平均的1.26个。西藏小额信贷较全国其他地区而言,在财务上的不可持续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再次,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小额信贷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缺乏配套相应的技能、卫生、保健等培训服务,除扶贫基金会有配套的培训服务,西藏自治区现有的小额信贷都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贫困者一般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劳动、管理等技能,即便获取信贷资金,资金的有效使用率也会很低,且资金用途多集中在耐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如盖房、购买农具等。2014年对林芝地区周边乡村的走访发现,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他们对小额信贷的使用率较低,有的家庭甚至从来没有申请过,究其原因发现,由于贫困者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劳动生产能力、理财与投资能力低下,较为贫困的家庭对生产性资金的渴求程度低于富裕家庭,认为消费性资金的需求若依靠贷款满足,只会加重家庭的负债负担。
最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禁锢,农牧民大多保持着延续千年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封建农奴制时期,农牧民长期受到官僚、贵族和上层僧侣的压榨,农牧民寄希望于来生、听天由命,尤其是偏远贫困人群,改变贫困的主观意愿不强,造成对资金的主观需求不足。同时,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农牧区不杀生而放生,存在“千岁羊、万岁牛”的传统思想,宁肯饥肠辘辘、身无分文,也不愿宰杀饲养的牛羊,这都不利于农牧业的发展扩大,客观上对资金的需求不高。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农牧民主观上和客观上对资金的需求都存在不足,不利于小额信贷的推广。
4实现小额信貸持续扶贫的出路
小额信贷在提高农牧户收入水平、改变贫困状况方面产生的辐射作用,将会使贫困者对小额信贷的功能认识越来越深入,进而提高贫困者对信贷的需求意愿。因此,小额信贷加强对贫困者需求的瞄准性是很重要的。鉴于西藏自治区的特殊地理关系和传统文化背景,小额信贷的发展不仅要从贫困者的需求出发,还应注重与西藏自治区的特殊地缘关系和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建立适合西藏自治区发展的内生性小额信贷。
首先,从贷款用途和贷款金额的控制来说,应将贷款对象瞄准真正的贫困者。现有的贫困者生产经营活动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投入多为消费性的生产资料,这决定了贫困者生产所需的资金额度较小,而非贫困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以非农业产业为主,比如运输、建筑、旅游等,投资额度较大,贫困者与非贫困者在经营范围和资金需求程度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分。基于现有贫困者对资金的需求额度较小且集中在消费性需求,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可以从生产性为主向以消费性为主调整,从非农性向农业性转变,强化小额信贷瞄准穷人的目标,将非贫困者从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中剥离出去,由商业贷款来覆盖非贫困者。
其次,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降低操作成本。按照2014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千米”。由于西藏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落后,传统的信贷服务点这一模式不利于操作成本的控制,在向行政村的延伸服务中,应考虑西藏特殊的地理关系和传统文化实际,“摩托车银行”“马背银行”“手机银行”等可以应用,以减少信贷服务点的设置,降低操作成本。同时,从农牧民群众中发展信贷工作人员,最好选择那些通过小额信贷实现增收减贫的群众,一方面因熟人网络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率,另一方面由这部分群众的成功范例可起到宣传辐射作用。
再次,配套更为完善的非金融服务项目,包括技能和科学文化培訓、卫生保健等。现有西藏自治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除文化教育外,技能、卫生、保健等教育十分欠缺,这不利于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由于农业银行经营的小额信贷业务本质上具有商业性,加上现有的利率水平过低,配套的培训服务只会加大其经营成本,因此配套服务项目不能由农业银行提供,可以通过政府部分或NGO等非公益性组织来共同完成。只有在贫困者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的情况下,才能提高其对资金的有效需求和有效利用。
信贷融资困境 篇4
中央银行、银监会2008年5月8日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正式铺开。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定,小额信贷公司的发起人为3到5个自然人和法人。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小额贷款公司最主要的收入。除利息外,小额信贷也可对其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收取相关费用,如贷款申请费、存折费、销售终端机交易费。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下,各地方纷纷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其迅速发展一方面开辟了满足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新渠道,对促进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地下钱庄形成了冲击。2011年江苏某县小额信贷公司总授信规模达到了3.5个亿,对该地方小微企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贷款的便利性
(一)小额贷款公司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
一般的小微企业都从事传统的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等行业,资产规模较小,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利润微薄,竞争力低下。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尽一切可能规避风险,优质的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这些发展缓慢的小微企业很难在传统的商业银行获到融资。而小额贷款公司则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给予融资资金,使得企业能够获得一定量资金渡过难关。
(二)小额信贷公司没有严格的抵押品规定
小微企业发展初期,一般是通过租赁厂房和设备的方式来完成产品生产,自有固定资产较少,因而能够用于申请金融机构贷款的抵押品也很少,在没有自有固定资产抵押的情况下,要从银行获得融资是基本不可能的。而小额信贷公司对于贷款抵押品并没有严格规定,这无疑是一条解决融资问题的新出路。
(三)小额信贷公司办理贷款简便
一般商业银行从企业主申请,银行人员进行调查,银行逐级审批,到最后款项落实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小额信贷公司对于行政区域中的小微企业更加地了解,他的审批程序又是直达型,省去了中间环节的逐级审批,这样到落实款项只需一到两天,甚至调查和审批顺利,当天就可拿到融资资金,能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
二、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的困境
(一)资金来源的缺乏
我国小额贷款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行政干预很多。尽管政府部门大力鼓励小额贷款的积极开展,以便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但小额贷款的组织其实还未完全得到合法的金融机构身份,而中央出台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点意见》规定:小额信贷公司只贷不存。该意见表明,小额信贷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成立,不吸收公众存款。小额信贷公司不准吸收大众存款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资金操纵行为,但只贷不存也使小额信贷公司要承受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给其发展壮大设下了障碍。
(二)利率的不稳定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点意见》表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上限不超过同期法定基准利率的4倍,下限不低于同期法定基准利率的0.9倍。而小额贷款公司的收入,最主要就是来自其贷款的利息收入,利率水平直接决定了小额贷款公司收入。因此,央行基准利率的变动会影响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其收益。2012年7月前,央行利率一直是上调走势,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借款的融资成本在不断地增加。随着成本的提高,小额信贷公司的贷款利率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不跟随央行基准利率调整,则会减少小额贷款公司的营业利润,但是反之调整了利率,也会因为贷款利率的升高而失去一些客户,降低收益。
(三)客户信用的不确定
一般来讲,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的目标客户主要是三农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其他类别的小微企业。这几种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小微企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时,小微企业会很难持续经营,因出现严重的亏损甚至破产。当这些企业面临亏损时,企业主会选择逃避躲债的方法,这样便增加了小额信贷公司的经营风险。
另外,《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意见》指出:小额信贷公司只能在注册地行政区域之内开展业务,不允许跨行政区域经营。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注册地范围内开展业务,其经营范围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这样的限制会让小额贷款公司承受更为集中的经营风险。
(四)高额成本的压力
小额贷款公司的成本和支出主要包括:机会成本、融资成本、资产减值损失、业务及管理费、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所得税费用、营业外支出等,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着较高的成本支出。机会成本是指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由于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限制,其能投资的项目是非常有限的,这样机会成本就比商业银行高很多。而小额信贷公司向商业银行借款,其贷款利率都比央行基准利率上浮30%以上,这大大增加了小额信贷公司的融资成本。另外,小额信贷公司应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25%以及营业税及附加为6%,也构成了一笔不小的支出,压缩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利润空间。
三、小额信贷公司摆脱困境的对策
(一)政府给予更多地政策扶持
第一,政府应该尽快完善有关小额信贷公司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为使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同时也会依法约束小额信贷公司的经营行为,引导其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第二,要为小额信贷公司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并且减少小额信贷公司申请办理贷款业务时所需承担的抵押登记和担保评估等费用,从而减轻小额信贷公司的负担。第三,地方政府应该按照中央政府及央行和银监会的一些政策来制定地方政策,避免制定地方与中央相矛盾的政策,以免让小额贷款公司在执行国家政策时无所适从。第四,政府应该根据小额信贷公司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转制政策,积极推动小额信贷公司转变成为村镇银行,这样可以更好地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允许小额信贷公司进入银行业拆借市场等等。第五,政府可以多成立一些合法的担保机构,以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以便小额信贷公司有更多的选择途径,降低小额信贷公司的担保成本,减轻小额信贷公司的负担。
(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小额信贷公司不准吸收大众存款,但可以从一些机构获得融资资金。小额信贷公司可以创新思维,努力开辟途径,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某小额信贷公司在省金融办和某商业银行信贷外包业务合作背景下,通过与某商业银行签约并与客户签订反担保合同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小额信贷公司可以寻找更多有实力的公司成为自己的股东,充足股本资金,以扩大贷款规模。
(三)关注利率变动风险
银行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小额信贷公司的融资成本和经营绩效,银行利率的变化通常受物价变动幅度、国际经济环境、央行的货币政策等的影响。面对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小额信贷公司应该树立利率风险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预测经济形势变动可能对利率产生的影响。目前,小额信贷公司的员工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经济形势的敏感度不够,小额信贷公司要有目的性地培养自己的专业金融人才,不仅能够预测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利率产生影响的程度,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及利率的变化范围,也能够通过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分析出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以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
(四)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1. 小额信贷公司在成立初期要寻找经营理念一致并忠诚可靠的股东,同时在股权结构分散的情况下,搭建一个合理而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既民主又集中的议事规则。公司的大股东不应再兼任高级管理人员。如果公司的各方股东都坚持自己的经营理念,在重大事项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股东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丧失经营灵活的优点,经营风险加大,从而无法发展壮大公司。
2. 小额信贷公司需要雇佣优秀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应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专业的金融知识、熟知当地的市场情况,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具有经验的金融人才通常都是原商业银行退休或跳槽的员工,这些员工虽有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也会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带入公司。所以小额贷款公司还应该培养年青的人才,注意招聘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可塑性强的大学生作为公司的后备人才,以提升公司员工整体的文化素养。
3. 小额信贷公司应该设计一套风险控制制度,搭建好内部风险控制平台,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规划好公司内部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设计好岗位分工和授权批准制度,预测好每一笔贷款的投资风险,从而减少公司的坏账损失。
(五)加强营运成本控制
小额信贷公司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抓住小额信贷公司对三农企业的支持可以享受国家给予利率补贴的机会,更多发展三农企业客户,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小额信贷公司应该谨慎计算单笔投资的收益率,将成本控制细化到每笔贷款业务。小额信贷公司应该建立员工奖惩机制,将贷款绩效与员工工资挂钩,不仅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也能防范贷款风险。小额贷款公司还需要合理控制其他营运成本,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公司的综合成本,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 (, 2008) 23号文件.
[2]董静, 郑朝阳.小额贷款公司“双赢”道路探索[J].经济界, 2008 (6) :82-85.
[3]孙剑屾.浅议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之路[J].法制与社会, 2009 (7) :262-263.
[4]王洪斌, 胡玫.中小金融机构研究:基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实践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9 (12) :63-66.
信贷融资困境 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目前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来自于我国的农村地区。但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出现,可以对这一局面进行很大的改变。现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减少干预行为;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机制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困境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81-02
虽然现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这一事实也是不能被忽略的,所以国家必须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重视起来。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多年,帮助了很多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可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困境,这些发展困境阻碍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在农村的开展,所以必须得到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困境分析
(一)产权困境
对于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和提供小额贷款的一些公司来说,这些机构都存在着独立的法人资格,换句话说这些机构的法人拥有股东对其使用投资权力,而且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力和民事责任。而对其进行投资的股东来说,这些股东是可以获得收益的,而且具有巨大的决定权,所以?@些股东也会更加积极的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管,从而使这些机构顺利的运行。这些股东的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些机构是靠着资金进行相互制约的,这种监督和管理的方法是完全优于农村信用社管理方式的,所以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明显要高于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效率。提高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的根本,就在于解决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困境。虽然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管理方面也进行过一定的改革,但是都收效甚微,因为都没有解决根本的产权问题,只有解决了产权问题,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体现的应该是其合作性的本质,其社员理应拥有一定的权利,但是目前许多农村信用社连最基本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都不存在,或者是存在这些会,但是却没有任何权利。这样就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工作岗位混乱,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资产困境
与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机构,所以没有坏账的问题困扰和其他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机构进行信贷业务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较高。但是,农村信用社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坏账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都对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了一些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了问题,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对贷款的审批不严格,导致了大量的不良贷款的产生,这些不良贷款大量存在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积累的过多就造成了如今大量坏账的问题和历史遗留的问题。这些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困境,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人员困境
小额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这是一种全新的业务,因此对于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工作人员来说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并且应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把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作比较,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从业人员是进行专门挑选的,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工作人员大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而且人员与人员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也淘汰了那些能力不足的人员,留下的都是工作人员中的精英分子。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与其相比则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比较低。而且不光是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着差距,工作人员的数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仅有几个,但是这几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却是巨大的。由于工作量巨大而且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强,这就更加造成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对于人员的选拔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村镇银行和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对于人才选拔是非常严格的,而农村信用社对于工作人员大多不进行严格的挑选,更多的是通过其他人的关系推荐而来的,通过这种方式挑选的工作人员,大多工作能力低下,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四)高成本困境
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而言,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不需要贷款人员提供任何的担保或者抵押,所以农村信用社必须对贷款人员的个人信息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掌握这些农村地区贷款人员的个人信息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多条件比较落后,征信体系非常的不完善,这就造成了农村信用社掌握贷款人员信用信息的难度急剧增大,如果农村信用社机构想要掌握这些信息,就必须派出一定的工作人员去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这样更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运行成本的上升。还有一点必须要重视的是,农村贷款人员所投资的产业,大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这些贷款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缺少一定的信贷意识,所以就可能对于所贷款项的偿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拖欠行为。农村信用社为了保证正常运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周转资金,这种资金的名称就是预期违约成本。这种高成本困境也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重要发展困境之一。
(五)低收益困境
对于我国目前的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其主要的利润还是来源于存款和贷款的利差,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其主要收益也是来源于存贷款的利差,但是虽然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和国家其他的金融机构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标准来进行规定的,而在贷款的利率方面,农村信用社与其他的金融机构相比却有着极大的差别。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太低,相比较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小额信贷贷款利率而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贷款利率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出十几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如此之低,也就造成了现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低收益困境,长此以往,就会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应对措施
(一)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中处于垄断地位的,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对于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就表现在农村信用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坏处就是这种垄断的地位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由于处于垄断的地位,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就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有竞争才会有发展的动力,所以不光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提供支持,还要对其他的金融机构予以支持,使各种金融?C构的小额信贷业务呈现多样性,促成市场良性竞争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额信贷业务的总体水平。
(二)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减少干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经济大发展,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业务而言也应该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行,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减少对其主动干预。因为我国的小额信贷业务起步较晚,而且还具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政府对其进行干预也是一种必要的行为,但是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过度的干预只会阻碍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机制
对于所有的信贷业务而言,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贷款人员的信用问题,只有贷款人员具有良好的信用,那么农村信用社才会获得收益,只有获得了收益才能够推动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农村地区信用机制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对于农村人口的教育,相关宣传部门一定要加大宣传,培养信用的意识,而且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信用机制,对每一个贷款人员的信用水平都要有一定的掌握,建立信用档案并进行联网。基层的村干部一定要负起责任,做好这些信用信息的收集工作,帮助农村信用社的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建立健全信用机制的工作。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帮助许多贫困人口脱离贫困,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较多的发展困境,相关从业人员要做出努力消除困境,让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迈向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信贷创新与出版产业融资 篇6
[关键词]银行信贷 出版产业 企业融资
近年来,我国出版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我国出版业总产出10668.9亿元,增加值3099.7亿元,占同期GDP的0.9%;2010年,出版产业增加值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在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等为代表的传统业态高速增长的同时,以网络游戏、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国出版产业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市场融资手段是必由之路。银行信贷作为产业融资的核心渠道,在推动出版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商业银行对出版产业的信贷支持问题进行分析。
一、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逐步放开,银行信贷为出版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2009年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国内商业银行对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除传统的信贷方式以外,各商业银行还积极尝试新的办法和渠道为出版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银行通过与政府合作,打通出版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通道。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积极采取包括政策扶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在内的各种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一些商业银行以此为契机,通过与各级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凭借政府平台引入政策支持,进行宏观布局,携手为各类出版企业搭建融资服务网络。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农行将在未来三年内对新闻出版行业提供总额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信用额度,以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和一批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出版企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也纷纷与各有关省市签署协议,为包括出版企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可观的授信额度。银行业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不仅为出版产业提供了贷款融资,还结合各地出版业发展实际,尝试在推动重点出版企业整合并购、上市、“走出去”和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等更高层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银行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二是逐步尝试创新对出版企业的信贷方式。针对部分出版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只拥有图书版权等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的实际,部分银行逐步开展了以版权质押为核心、辅助专业担保方式向出版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创新了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如北京银行从2007年以来,为包括出版企业在内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推出了“创意贷”文化创意升级系列产品;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则面向政府重点支持的出版企业,专门开展版权担保贷款,贷款资金服务于融资项目的创作、制作、生产、发行、衍生品开发等整个经营过程。
同时,一些银行还积极探索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尝试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产品,做好出版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对接。一些商业银行还加强对出版产业的行业细分,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对于产业集中度、发展模式各不相同的子行业,有针对性地为出版企业量身订制金融产品。
二、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
尽管商业银行为出版企业融资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并已初步摸索出为出版企业提供特色信贷服务的一些新途径,但实际的信贷支持力度与出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障碍机理如下:一是银企信息不对称。根据经济学理论,由于银行和企业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企业作为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在缔约过程中将处于有利位置。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贷款企业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银行利益,从而为自身谋求额外利益。由于银行缺乏对出版产业(特别是数字出版等业态)的系统性研究,不可能掌握贷款申请企业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将面临贷款企业隐瞒重要信息的风险。银行如果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反而可能造成风险较大的借款企业愿意接受贷款,风险较低的借款企业放弃借款申请的情况,致使“逆向选择”产生。出于上述原因,商业银行在对出版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一般将采取谨慎原则。
二是信贷配给制度。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对于信贷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往往还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进行信贷交易。斯蒂格利茨和韦兹研究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如果贷款利率的上升,则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即用信贷配给来提供资金,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市场实行的是实质上的信贷配给制,在实施存、贷款利率国家严格管理的同时,信贷主体开始追求自己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些其技术和效益处于领先地位,企业发展步入成熟期的出版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会得到银行优先考虑和扶持;而像数字出版产业领域的一些企业,由于多数仍处于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不明朗,获得银行的信贷融资仍然存在很大难度。
三是出版企业的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企业开展贷款业务时,必须用企业的有形资产或金融资产进行抵押。许多出版企业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出版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且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更加有限,这对出版企业的信贷融资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出版企业所拥有的大量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则面临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的难题。这些因素使得出版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尽管少数银行对于出版企业的无形资产抵押开始了初步探索,但大多数银行仍然缺乏权威的方法和体系,对出版企业惜贷也是无奈之举。
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缺乏对出版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出版企业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出版产业信贷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
三、创新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影响出版企业信贷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现就创新银行信贷支持出版产业的融资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出版企业信贷评级制度。商业银行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出版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出版产业开发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工具,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通过对出版企业融资项目进行分类,采用专业化的授信工具解决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以及版权价值评价等文化融资项目信贷准入问题。在贷前阶段,深入考察出版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及项目主创团队等产品价值要素,组织包括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版权价值评价等内容的融资项目评价,从专业角度估测出项目的风险程度和市场价值;在贷后阶段,银行信贷人员与担保公司专业人员密切配合,进行融资项目监理,对出版企业的项目进度、预算执行等情况开展重点监控,采取严密的项目贷款资金监控措施。同时,建立专门针对出版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二)创新出版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商业银行应从制度创新上探索新型授信模式,不单纯依赖抵押物,充分调动出版企业在贷款申报和贷款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和可利用资源(如私人信息资源、社会资本等)来增强企业的还款约束力。对于信用风险不确定的中小型出版企业,可以采取联贷联保授信模式等。要求若干中小出版企业志愿组成一个信贷互助责任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借款金额,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小组成员均对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通过联贷联保模式,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转化为企业间的相互监督,降低企业道德风险,减少授信调查和监督的成本,保证还款安全。
(三)创新出版企业贷款模式。针对出版企业资产构成多样化的特点,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和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如:对于具有稳定的物流和现金流的出版企业,可采用以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形式来发放贷款;对于从事出版内容的采集、加工、制作、存储和印刷复制的出版企业,可考虑发放融资租赁贷款;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出版企业,可以由多家商业银行联合,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通过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信贷融资困境 篇7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企业总数中约占99.8%,在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就业、保持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如资金短缺、融资较难等问题,对其融资渠道和模式的研究也是新时期中小型企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位一体”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符合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利用中小企业的集群优势,并通过透明化、实时化的信息反馈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带动了全方位的融资网络平台的构建。
二、中小企业群融资新模式
(一)中小企业集群的优势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中小企业集群在发展中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是很多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如运营灵活、受体制限制小、投资少等,在市场竞争环境较为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生产经营效率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从组成部分来说,中小企业群体由多种不同行业的企业组成,其在稳定性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存在很多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相互独立的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和经营范围内有较强的影响力。从这一方面来讲,中小型企业在集资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很多企业融资不能适应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不能通过较正规的融资机构来融资。
(二)“四位一体”新模式实现的可能
1.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便利。在这新的发展时期,科技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可以说,当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现代网络技术在运用中,具有信息收集快捷、信息含量大、操作便捷灵活、应用广泛、技术含量高等特点,通过搭建相应的网络技术平台,将中小企业集群、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民间群体等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为中小企业群体的融资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四位一体”新模式的构建
“四位一体”作为中小型企业新的融资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并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企业解决其发展中的融资难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其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我们可以了解到,“四位一体”新的模式主要是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中小企业群体、政府部门、民间群体、银行等金融机构等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将各种存在一定联系的发展主体通过网络的纽带加以连接,通过高度信息反馈机制,在一定的经营范围内,将相关企业形成多元化发展的主体,从而达到资源、技术、资金等共享,借助群体的优势实现多赢局面,这也是符合新时期经济合作发展潮流的表现。
三、“四位一体”融资模式的发展特点及作用
(一)实现了“信贷工厂”与集合融资的耦合
如图2所示,在中小型企业集群融资的过程中,实现了单个企业之间的联合,并通过集合融资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也是新时期融资模式的新探索。
该种模式的构建,与“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在理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均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并通过金融机构、政府等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小企业的整体力量,同时也增加其公信力和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得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将资金借贷给企业,保证企业运用的正常资金得到保障。不仅克服了单个企业发展和融资过程中的不足,反而充分发挥了企业发展中的优势,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实现了企业信息发展的信息交互
新的融资模式中,加强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等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企业与其他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并实现了信息、人才等资源之间的共享,使得很多企业在发展中更加重视信息之间的交流,重视信息技术的掌握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为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高效化运作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三)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该模式中,通过信息平台的交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也很好地体现出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不再是控制和指挥者,而是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服务者和引导者。政府通过网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能力越来越强,也为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提供更有利的依据,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有利的数据分析;此外,能有效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并保证其融资程序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现代化,为企业正常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在新的发展时期,该种新的融资模式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了中小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抗击能力
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自身规模较小,注册资金较少,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加之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较小,受到各种体制等影响,其在融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同时,在当前的市场发展中,凭借其自身的力量应对市场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差,很多小型企业在某些方面如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有很大劣势,对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通过企业之间的集群,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之间通过信息技术等共享,在发展中实现资源等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区域竞争力。
“信贷工厂”的融资模式,将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集群的贷款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也是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在解决企业应急款项方面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保证银行资金风险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也保证了金融机构资金的有效配置,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
四、“四位一体”融资模式发展中的具体措施
要保证“四位一体”融资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发挥其巨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该模式的四大主题在具体操作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新的融资模式按照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的发展路径,带动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
(一)政府部门
政府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有全局性的把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实际发展中,政府要多了解当地的信息发展状况,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状做一定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并对有很大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为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政府还要通过相应的途径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投资动态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提高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在制定相应的金融措施和政策时,需要对当地的企业和居民收入及投资渠道等做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落实政策,并考虑自身资金来源的扩充,不断降低贷款的风险和压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中小型企业
信贷收紧企业如何融资 篇8
我认为企业融资首先肯定是要保持好与银行、合作客户等的良好人际关系, 而这只是前提, 更要紧的是要有的放矢, 目前我们的物流企业面对的融资困境主要是缺少抵押物, 不注意对自有资产的再评估。就拿仓库来说, 这可能是占用企业资金最大的一块, 但是企业账目处理一般都采用成本法计算, 贷款抵押时按购买价格抵押, 可是谁都知道地价已经今非昔比, 其实企业只要请审计所等机构做一些市价评估, 就可以提升这一抵押物的价值, 正所谓花小钱能够换得更大的贷款额度。
另外, 今年信贷收紧的确对企业现金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特殊时期, 企业的融资方式应该更加灵活, 比如与大客户结成利益同盟, 出让部分利益换取企业担保其实也是可以考虑的。在业内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帮助客户收款提供优质服务、借用客户闲置物流设备支付合理对价, 实现双赢, 或者成立合资公司利益一致风险共担等有效方法获得发展资金。但请大家知道, 灵活不代表冒险和欺骗, 关联企业多次转卖以抬高资产价值的方式不可取。
信贷融资困境 篇9
关键词:农村信贷担保,困境,对策
一、云南省农村信贷担保的现状
尽管说当前云南省也有部分金融机构在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主要是云南省农村信用社) , 但总体上看, 担保贷款仍然是云南省正规金融融资的主要模式。当前, 云南省农村信贷担保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传统担保方式。主要包括保证, 主要以车辆、农用机具、农产品、农民自有房屋等动产和不动产为抵押物的抵押担保, 以及包括权利质押和动产质押在内的质押担保。第二, 农户联保贷款、涉农企业联保贷款、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担保贷款、协会联保贷款等形式的信贷联保。第三,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信贷+保险、合作社+担保+保险等新型信贷担保。
如同我国其他省份一样, 云南省的广大农户也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物作为信贷担保, 因此, 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在云南省农村信贷中同样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这也是直接导致云南省农户“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 云南省积极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不仅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信贷联保方式, 还通过农户林权抵押贷款、信贷+保险、合作社+担保+保险等创新模式, 不断拓展农村信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使广大农户不断受益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此同时, 云南省委省政府还会同云南金融业监管部门, 继续探索其他符合云南省省情, 并有利于促进农户获得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新型担保模式。
二、云南省农村信贷担保的主要困境及原因探析
(一)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农民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由于城乡差别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在我国, 农民首先不是被当作一种职业, 而是被当成一种与生俱来的身份, 一种决定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身份。这种身份让农民承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关于这一点, 在农村信贷担保的问题上也有所体现, 并成为了造就农村信贷担保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 这种身份直接造成了大多数农民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上的弱势地位, 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获取信贷资源的能力。农民的身份使其生活空间主要局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封闭的农村地区, 社会关系突出反映为血缘关系和有限的地缘关系, 并且, 面朝黄土背朝天, 靠天吃饭,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这种弱势地位也就造成了农民的“担保难”和“贷款难”问题, 反过来, 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弱势地位,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其次, 这种身份使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从而增加了信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农民获得信贷的难度。近年来,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受到了云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继在农村地区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 对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 与城镇地区社会保障的完备程度与保障水平相比,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较大的差距, 需要较长的时间去逐步完善和提高;换言之, 当农民获得信贷资金后, 用于消费性或保障性的用途而非生产性和盈利性用途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农民的道德风险和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
再次, 农民的“身份”往往使人容易与违约相联系。受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 信贷机构眼中的农民总是与高违约风险相联系:农业本身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巨大, 缺乏现代文明教育与培训的农民信用意识淡薄, 难以提供有效担保;更甚者, 即便农民能够提供有效担保, 但由于无法监督其是否选择“逆向选择”, 擅自改变贷款用途用于高风险投资, 从而使本来就高风险低收益的小额贷款失去意义。
为了尽快缩小城乡差异, 打破二元性的社会结构, 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打破农民的“身份”势在必行。2007年10月24日, 云南省对外发布了《关于深化我省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在云南省户籍管理制度中取消“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的“二元制”户籍登记管理模式, 实行一元制的户籍登记管理模式, 统称为居民户。然而, 户籍制度改革也仅仅使打破农民“身份”的开始, 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文化意识, 以及在信贷机构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其最核心的内容, 而这些改革与转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 信贷机构对农民“身份”所而形成的偏见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二) 部分试点担保方式因缺乏配套设施或于法无据而作用有限
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信贷担保的问题, 云南省出台了相关政策, 开始探讨和试点实施林权抵押、渔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担保模式。
由于云南省农村地区普遍缺乏涉农资产评估机构和涉农产权流转市场, 因此, 这些创新担保模式很难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 在这些担保模式中, 有个别还属于于法无据的情形。这主要是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情形。云南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主要依据是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四部委在2010年7月28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在该“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但另一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司法解释》第十五条规定:“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 应当认定无效。对因此造成的损失, 当事人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据此,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设定抵押担保并无充分的法律依据。毕竟央行并非国家立法机构, 其规范性文件也同样不得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
(三) 各种联保模式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普遍认同
在云南省的农村信贷担保创新实践中, 也尝试了诸如涉农企业联保贷款、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担保贷款、协会联保贷款等形式的信贷联保, 但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突出。笔者认为, 其影响因素如下:第一, 我省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当前, 我省农村征信体系无论从其覆盖范围、管理水平, 还是利用率看, 均存在明显问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信用保证为主要特征的各种联保模式的作用。第二, 承担保证责任的主体缺乏足够的保证能力。联保意味着当任意债务人无论偿还债务时, 各联保人需要按照约定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其直接后果便是造成各联保人经济利益的减损, 甚至可能直接增加联保人自身的经营风险。毕竟, 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云南省农村, 无论是普通农户, 还是各种农业经济组织, 普遍经营规模偏小, 经济实力不强, 相应地, 其保证能力也极其有限。据此, 在我省农村地区, 能够符合银行保证担保要求的经济组织数量较少, 担保额度有限, 贷款风险较大。这也就造成了各类以联保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担保模式难以受到明显成效。
三、解决云南省农村信贷担保问题的对策探讨
归根到底, 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只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要对其进行完善, 就必须立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全局,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一) 构建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随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 农村地区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新形势下, 一个完善的、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 准确定位、分工明确。这意味着, 对于最穷的穷人来说, 能在政府的帮扶下获得脱贫所需的资金;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来说, 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发展壮大的资金;而对于经济状况处于二者之间的农户来说, 则可以在相互协作与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 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一个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其本身即意味着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内在长效机制设计。第三, 具有兼容性和可协调性。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本身并非孤立存在的, 它只是服务于农村金融的基础性制度之一, 因此, 它必须能够与我国农村金融的其他制度、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相互协调和有效配合。这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据此, 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个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应当包括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三个层次。对于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 应当由各级政府财政出资设立, 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发生经营性亏损时由政府财政予以贴补, 贯彻不与其他担保机构竞争的原则。对于合作性担保机构而言, 应当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帮助下, 由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同等出资设立, 出资农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合作性担保机构则贯彻为会员服务、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独立核算的原政府部门而言, 应当为各类投资者自由进入商业性担保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以推动合理适度竞争, 降低担保费用, 使商业性担保机构能在农村信贷担保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 在保本微利的基础上追求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商业性担保机构而言, 则完全遵循商业化运营的规则, 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各级
(二) 重点推动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国内外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是解决农村信贷问题的最好路径。相应地, 要解决农村信贷担保问题, 也可以把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作为最后的路径选择。
1. 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的立法工作。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来看, 并没有专门针对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专门立法。因此, 对于云南省来说, 应当在现有金融法律体系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相关立法。
(1) 政策性金融立法。这里所指的政策性金融既包括政策性银行, 也包括政策性保险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云南省, 涉农政策性银行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涉农业务范围较窄, 主要是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农贷款, 因此, 涉农政策性银行的主体是农业发展银行。由于法律的缺失, 当前, 无论是农业发展银行还是国家开发银行, 均在不同程度上经营着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业务, 再加上受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 其政策性支农的效果完全没有体现在解决农村信贷担保的问题上。就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 目前, 云南省尚未出现纯粹的“办理政府委托的担保业务”的非盈利政策性担保机构, 当前的担保公司基本上都是以商业性担保公司的形式出现, 在解决云南省农村信贷担保的问题上也就自然作用有限。而对于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来说, 当前仍是由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办理。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负责办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时, 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可见, 由于政策性金融的法律缺失, 云南省的政策性金融并没有在解决农村信贷担保的问题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合作金融立法。近年来, 云南省合作金融的发展引人注目。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 (国办发[2004]66号) 精神, 云南省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于2005年3月28日组建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简称省联社) , 并根据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和服务“三农”的方向, 采取组建农合行和县级统一法人社的组织形式对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然而, 由于缺乏较高层级的立法, 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上依然难以体现“合作”的性质, 因此, 在信贷担保的问题上, 也就自然难以真正发挥农户间相互帮扶、相互担保的作用了。
综合以上, 由于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法律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 导致了这两类金融机构在设立、性质、职责、业务、法律责任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 限制了其在解决农村信贷担保问题上作用的发挥。
据此, 要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在农村信贷担保问题上的作用, 应当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尽管说从经济组织和金融制度立法的角度看, 地方政府并没有立法权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云南省无所作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据此, 针对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法律缺失这一全国各地均共同面临的问题, 云南省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 积极推动包括《农业信贷法》、《农村合作金融法》、《农业保险法》、《政策性银行法》、《农村金融监管法》等与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以及农业信贷担保相关的法律的立法进程, 为农村信贷担保问题的解决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积极推动云南省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产品创新。
如上所述, 当前, 云南省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均同时经营着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 而两类业务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据此, 应在现行的法律框架范围内, 积极推动我省合作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产品创新。通过产品创新, 使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的产品不仅能准确界定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界限, 而且在信贷担保问题上, 能为政府财政资金的到达提高更加便捷的渠道, 使财政补贴能在农村“最穷的穷人”的信贷担保问题上, 以及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领域的信贷担保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
(三) 加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配套制度建设
1. 进一步完善农村诚信体系建设。
在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 我省应在农村广泛开展以“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评定为基础的农村信用工程和信用文化建设, 并使其与征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使农村地区的诚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农村信贷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随之而来的, 不仅是云南省现有的农村信贷创新担保模式能够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而且有利于各农村信贷机构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 使更多的类似于以“信用”、“人品”、“劳动力”等为担保标的的担保模式成为可能, 从而更好地解决云南省广大缺乏有形担保物农民的“担保难”和“融资难”问题。
2. 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建立统一的农村产权评估和流转市场。
一个完善的农村产权市场应当具有涉农标的产权评估和产权流转的功能。而完善的农村产权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各类信贷担保方式的有效实施, 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村司法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据此, 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下, 应当以政府为主导, 并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 建议一个统一的, 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农地担保物, 以及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和标的物流转市场。
3.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当前, 我省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重点内容在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而完善的主要切入点在于扩大现有制度的社会覆盖面并提高支付标准。农业保险制度的重点内容在于针对重大灾害的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 完善的主要切入点是加强保险制度建设和保险产品的设计, 扩大农业风险的保障范围, 适当降低保费并适度提高赔付标准;同时, 逐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因地制宜, 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受益人群范围。
参考文献
[1]艾君.农民与农民问题的探讨与思索[DB/OL].[2006-01-25].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45537.
[2]焦瑾璞.农村金融体制和政府扶持政策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陈军, 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孟勤国.2006.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之辩[J].法学评论 (4) :25.
[5]辛红.农村贷款要跨几多法律槛[N].法制日报, 2009-03-04.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策略研究 篇10
1. 中小企业目前融资的渠道相对狭窄, 而其发展所用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内源融资。
就眼前而言, 中小企业融资主要通过内源融资而产生的达到将近一半以上, 这将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占用过多的内部资金会对其自身的盈利性带来巨大影响, 原本就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更加健康稳定地运转下去, 急需较高的收益率来保证资金的回拢, 进而求得进一步的发展。
2. 中小企业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且信用工具又相对单一。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风险大、盈利水平低下, 在信用评级中得不到好评, 银行更愿意将贷款给予大型企业。据有关部门统计, 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获得了银行70%以上的贷款, 而中小企业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使用比率不到30%, 显然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不够。
3. 现在的经济社会中, 亲友借款、高利贷等非正规金融却
成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坚强后盾”, 可是这些非正规金融却极易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外界经济形势的微小变化也许会对这部分融资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江浙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江浙地区民间借贷市场较发达, 运转效率高, 中西部地区借贷市场欠发达、运转效率不高。并且, 就高利贷而言, 一方面要求的利息较高, 另一方面一些高利贷团体也与社会上一些负面的组织之间有所联系, 也会对借款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内部原因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就资本结构而言, 中小企业的负债率明显偏高, 中国中小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超过60%, 一般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负债率要求不超过50%。由于自身规模较小, 自有资金明显不足, 中小企业对流动负债率的依赖相对较高。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是导致其信贷融资难的一个“致命”原因。
1.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其抗风险能力低下;
又由于其自身的经营风险大, 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多中小企业是有限责任制的, 银行极有可能因其蒙受巨大的损失, 故银行不愿贷款给不确定性较大的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 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更
少, 抵押负债能力低, 在进行信贷融资时, 难于向银行提供较为充分的抵押物, 银行面对没有充足抵押物的信贷融资, 难以共担风险。
3. 中小企业尤以家族企业居多, 管理水平相对低下, 比
如存在人才观念淡薄、企业内部沟通不畅、企业文化和形象建设滞后等缺陷。这都导致其盈利能力相对低, 偿债能力相对不足。
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财务透明度相对较
低, 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清晰性, 造成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相对严重, 银行放贷资金的安全性的不到保障, 例如一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 从而获取贷款。
三、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看, 尤其是国有银行相应的管理
机制不够完善,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没有足够重视, 不愿意将钱贷给中小企业。一方面, 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方法存在问题, 银行根据企业的信贷风险度决定是否给予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评定标准, 而影响风险度的指标主要是信用等级系数。信用等级系数的评定太过笼统, 不同行业有各自不同的经营规律信贷决策时难免不公平与不公正现象;另一方面, 中国的贷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未进入稳定又健全的阶段, 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依旧是属于银行的“零售业务”范畴, 银行并未将贷款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工作方法或者程序分开, 对于它们的审查程序基本一致。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由于发展规模不够大, 贷款笔数多, 金额少, 过程相对复杂, 相对于贷款批发业务, 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势必会给银行带来成本的上升, 这也是银行不愿将钱贷给中小企业的重要原因。
2. 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程序和过程极为烦琐。
这对于银行而言必定是一笔巨大的“隐形成本”, 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会增加巨大的人工成本, 且中小企业贷款数量相对少, 银行得到的收益低, 中小企业的风险大也降低了贷款最终的安全性, 银行显然不愿意将注意力放在这样的“高成本、低收益性、低安全性”的业务上。
3.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还未完善。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提供信用担保的金额不大, 这为中小企业进行信贷融资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银行方面难于承担没有信用担保下的风险, 且信用担保资源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约束, 比如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水平,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
4. 金融机构的业务效率低下。
目前而言, 国有银行在中国占多数, 这就导致银行之间形成了无限连带责任, 导致银行之间竞争不足, 缺乏动力, 金融服务的效率极度低下, 这样的情况导致银行为不能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快速有效的贷款服务。
四、改变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1. 从自身进行分析。
(1) 最关键的是中小企业应当注重自身的发展。只有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 企业家经营有方, 才能够让企业高速稳步向前发展, 使其超出一般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 扩大经营规模, 增加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 银行等金融机构看到其发展潜力, 愿意为其承担风险, 实现双赢;另外, 管理者应当具备熟练进行融资贷款的相关知识, 提升融资贷款能力; (2) 中小企业应当拓宽寻求担保的渠道。中小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 与自己同等境地或者发展更好的中小企业成为“兄弟企业”, 互相帮助, 互相提供担保, 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以得到贷款实现发展; (3) 中小企业应当提高其财务的透明度。对财务报表等严格把关, 严禁错账、假账等现象的发生。另外, 认真做好财务管理, 对本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进行严格把控, 防止错误的发生, 提高财务的透明度还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中小企业自身应当提高其信用水平, 处理会计资料时, 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具体规则, 编制会计报表时做到实事求是, 严禁弄虚作假、违背会计准则的行为发生; (4) 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的审计。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控制手段, 唯一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控制风险、进行有效治理、实现企业目标。只有严格做好内部审计, 进行外部审计的时候才可以得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评级, 才会有看到该企业的优势所在; (5) 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对他们进行各方面培训, 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将企业内部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6) 中小企业在得到各界支持取得资金后, 应当学会回馈国家社会, 提高其在社会上的声誉, 这样在它需要进一步发展, 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为其赚得更好的信用名声从而使得更多帮助, 好的声誉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 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可以取得。
2. 外界原因切入寻求解决方案。
(1) 从银行等信贷机构来看, 想要帮助到中小企业的发展, 最基本的就是要健全体制, 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提供一个更加完整、健全的体系。另外, 银行在做出是否给予中小企业贷款的决策时, 不仅应当考虑信用评级, 更应当站在一个更加客观的角度, 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不同状况。同时, 对于一些处于起初阶段的中小企业, 不应当武断的做出决定, 而是应该更加深入调查、了解, 充分判断申请贷款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另外, 对于内部处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的工作人员增大培训力度, 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关业务。此外, 银行可以将贷款批发业务与贷款零售业务分开, 改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零售业务的审查程序, 提高效率, 减少成本, 以便为中小企业更方便的提供资金; (2) 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成长,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用担保服务。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 并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部分作为其运营资金, 专门为一些绩优、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帮助这些优良的中小企业得到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 (3) 国家可以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贷款性银行, 专门办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业务, 这样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为佳专业、细致化的服务, 也可以节约成本。另外, 国家也应当最这类银行进行相应的补贴, 以便让这类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优惠的贷款, 比方免息、减息性的贷款, 减轻中小企业的还款负担, 减少资金周转不灵现象的发生; (4) 国家每年应当从财政预算拿出部分资金, 无偿或者少量偿还的提供给中小企业,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因为无论眼前的大型企业规模多么宏大、盈利能力多高, 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由中小企业慢慢发展而来, 故今天是作为中小企业的小型组织, 都有潜在可能会发展成为大型企业, 为国家、社会作更大的贡献; (5) 国家应当不断更新相应的金融法规, 保护并且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税收方面给予中小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 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跟进相关法律条文的颁布, 减少信贷融资的不确定性, 减少风险。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又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为切入点, 切实从内部和外部分别探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关键原因, 对应不同的原因一一进行分析, 进而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策略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史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07.
[2]张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1) .
[3]张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12, (14) .
[4]邹鑫.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四川有色金属, 2009, (2) .
[5]李小鹤.试论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质量特征[J].财会研究, 2012, (14) .
[6]崔晓玲.信用担保运转机制效率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 2012, (8) .
[7]戴维.浅谈内部审计对企业效率与内部控制的平衡[J].财会通讯, 2012, (8) .
信贷融资困境 篇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将基于项目自身经济强度的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模式引入到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实践中去,构建起基于项目融资理论的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运作模式,突破大型“走出去”项目的融资瓶颈,把政策性银行对国家外经贸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落到实处,以解决当前我国出口信贷在支持大型境外投资项目中受传统贸易融资模式限制而存在的固有缺陷,最终达到提高我国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对“走出去”项目支持力度的目的。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含义
出口信贷是一个特定的融资范畴,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的总称;项目融资是一种特定的融资模式,是对有限追索的具有类似信用保证结构的项目资金运作模式的总称。出口信贷中引入项目融资模式即是要通过项目融资这种特定的资金运作模式来对出口信贷项目进行操作,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通过传统贸易融资模式对出口信贷项目进行操作而提出来的。项目融资模式下运作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将根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而采取不同程度的追索权,是有限追索的融资模式,贷款人提供授信的主要信用支撑点是项目的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贷款人将与借款人以及其它利益关系人一起在精心设计的信用保证结构框架下,在特定的期间和范围内,分担项目所具有的各类风险;在有限追索限定的范围内,项目一旦因风险发生而最终失败,贷款人将仅以项目资产受偿,其追索权不涉及项目以外的任何资产。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更适用于那些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相对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的出口信贷项目,最典型的就是境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类的出口信贷项目,非常适用于通过项目融资模式来进行运作。
二、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与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基本资格进行审核、对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分析、对项目风险的分析等三方面内容。
1.出口信贷项目基本资格审核。贷款银行受理出口信贷项目后,首先要对项目的政策性准入标准进行审核,确定该项目是否具备取得出口信贷的基本资格。审核借款人资格,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确定是否适于采取项目融资模式安排融资。一般来说,对于一些境外出口信贷项目:如境外承包工程;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带动国内设备、技术、产品等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境外投资建厂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国内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出口竞争能力的境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境外企业收购、并购或参股项目等,这些项目往往金额大、期限长,除项目自身经济强度支撑外,借款人难以解决有效担保,因而比较适合通过项目融资模式进行安排。
2.出口信贷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对于具备申请出口信贷基本资格的项目,贷款银行要对项目投资者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独立论证,对于专业性强、比较复杂的出口信贷项目可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指通过对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要素,包括技术、管理、劳动力、市场、原材料、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宏观经济环境等的分析,据以对项目做出综合性的技术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获得项目净现值(NPV)、投资收益率(ROI或ROE)和内部收益率(1RR)等具体反映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贷款银行在这里所进行的可行性分析是建立在投资者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的,其重点在于对投资者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检验,从而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进行判断与校正。
如果申贷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存在某些重大遗漏,贷款银行应当要求借款人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补充修正;对于借款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数据和参数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贷款银行应当进行认定,特别是对于资源储量、原料供应、市场预测、定价模型、成本分析、贴现率等关键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进行深入分析与判断,因为一旦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完全不可用,以此为依据实施的项目和提供的融资将不可避免失败的结果。通过对借款人可行性研究的补充与修正而得到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是贷款人进行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3.出口信贷项目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是项目投资者从资本获利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项目出现好的可能性和程度,即在各项环境条件、参数等处于理想状态的假定基础上对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内含报酬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所进行的分析预测;而风险分析则是贷款银行从贷款安全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项目出现坏的结果的可能性和坏的程度,进而对项目未来的偿债能力做出判断。因此,贷款银行在对出口信贷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对有关的风险因素做出评价,判定项目的经济强度和各种风险要素对项目经济强度的影响程度。出口信贷项目的风险分析是决定贷款银行是否为一个项目提供融资的关键决策因素,并且为贷款银行通过投资结构、融资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设计规避项目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二)出口信贷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1.项目投资结构设计的基本因素。贷款银行应当在一个出口信贷项目的运作初期就与项目主办投资者进行深入接触,并参与到项目投资结构的设计中去,以为项目的成功运作以及后续的项目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投资结构有四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在对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基本因素:项目资产的拥有形式、项目产品的分配形式、项目管理的决策方式与程序、债务责任、项目现金流量的控制和税务结构等。此外,会计准则对于报表合并的规定、对投资可转让性的需要、对项目资金的考虑等也是设计项目投资结构所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2.项目投资结构设计。贷款银行与投资人就出口信贷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应当与投资人共同研究设计与投资特点及融资要求相适应的项目投资结构。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投资结构有四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贷款银行在介入一个拟申请出口信贷的境外投资项目后,为确保项目运营以及项目融资能够顺利执行,需要与项目投资者(借款申请人)及有关各方就项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项目投资者从投资角度出发的需要以及贷款银行从融资角度出发的要求进行综合平衡,并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对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设计。这一步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关系到项目今后能否成功运转,而且是项目融资信用保证结构的重要基础,是融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BOT模式设计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及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选择。对于不同的出口信贷项目,由于贷款银行的不同、投资者的不同和项目自身特点的不同,其项目融资的具体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黄金贷款”为基础的融资模式、BOT项目融资模式等。其中: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BOT项目融资模式是最基本的项目融资模式,对于出口信贷实务操作比较适用,并且其它几种项目融资模式都是在这几种模式的基础上衍生的。
2. 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如何实现有限追索。实现融资对项目投资者的有限追索,是投资者寻求项目融资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贷款银行根据专业判断所愿意承担的风险限度。贷款银行看待风险的态度、项目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项目所处行业的风险系数、投资规模、经济强度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项目的追索形式和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项目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贷款银行与项目投资者之间将根据各自对风险的判断和承担能力,围绕追索的形式和追索的程度进行反复的权衡与谈判。(2)如何分担项目风险。在项目各有关当事人之间分担风险是投资者寻求项目融资模式的另一个着眼点,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在投资者、贷款银行以及其它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三方之间划分风险。例如:项目投资者一般需要承担全部的项目建设期和试生产期风险,但是在项目建成投产以后,投资者可能只需要以购买项目绝大部分产品的方式承担项目的市场风险;而贷款银行则有可能需要承担项目的部分经营风险。因此,如何分担项目风险与如何实现有限追索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核心都是贷款银行与投资者对风险划分的权衡与博弈。除上述因素外,项目投资者在设计融资方案时还十分关注对项目税务亏损的利用和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实现等内容。
(二)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BOT模式设计
BOT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和Trans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种特许权协议(Concession Agreement),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来申请出口信贷,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
1.BOT模式的组成人员。(1)项目的最终所有者(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政府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公司。在BOT融资期间,项目发起人在法律上不拥有项目,也不经营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某些特许经营权(例如承购项目产品以保证项目的最低收益)和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安排的支持。在融资期间结束后,项目的发起人通常无偿地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2)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项目经营者)。项目经营者是BOT融资模式的主体,通常是一个由项目经营公司、工程公司、设备供应公司以及其它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一个项目公司。项目经营者从项目所在国政府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组织项目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项目开发所必需的股本资金和技术,并申请出口信贷,承担项目风险,并从项目投资和经营中获得利润。(3)项目的贷款银行。BOT模式中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也可以是政府出口信用机构、世界银行或地区性开发银行,或是上述金融机构组成的贷款银团。
2.以BOT模式建设项目并申请出口信贷的主要思路:(1)特许权协议是BOT模式的一个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准项目公司建设开发和经营项目,并给予使用土地,获得原材料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二是政府按照固定价格购买项目产品或者政府担保项目可以获得最低收入;三是在特许权协议中止时,政府可以根据协议商定的价格购买(或无偿收回)整个项目。项目公司以特许权协议作为基础向政府出口信用机构申请出口信贷,政府出口信用机构可以将特许权协议的权益作为贷款抵押,并设计专门机构控制项目的现金流量。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出口信用机构还可要求项目所在国政府为贷款提供担保。(2)在项目建设阶段,工程承包公司以承包合同的形式(如“交钥匙”合同)建造项目,可以起到类似于完工担保的作用,有利于控制融资风险。(3)进入经营阶段后,经营公司根据经营协议负责项目公司投资建造的公用设施的运行、保养和维修,支付出口信贷本息并为投资财团获得投资利润。(4)项目公司保证在BOT模式结束时将一个运转良好的项目移交给项目所在国政府或其它所属机构。
3.BOT模式的主要特点:(1)从项目发起人(即项目所在国政府)的角度,BOT融资模式是一种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结构。项目的资金、经营管理以及各种风险均由项目公司承担。项目发起人承担的只是类似“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或“提货与付款”性质的经济责任,和一定数额的贷款或贷款担保责任。(2)项目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在BOT模式中所取得的出口信贷既可以是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也可以是传统的公司融资。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BOT模式的项目涉及巨额资金,又有政府的特许权协议作为支持,因此投资者会希望将出口信贷安排成为有限追索的形式。
四、结论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中外比较 篇12
1.1长期的、简单的银企关系银行了解的中小企业的信息, 主要是从对企业账户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分析而来。从企业的账户中, 银行能够获得的信息主要有:企业主要的购货渠道;企业是否有大量应付账款;企业的销售数量与对方的付款方式;企业部分管理费用的支出;企业的销售增长情况;已有的流动资金的大致规模等。这些信息的获得通常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对于业务频繁、经营较为活跃的企业, 银行可能需要两年才能获得大致完整的信息。对于经营不活跃的企业或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间歇性较强的企业, 银行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这样, 如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当企业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并进行结算时, 对任何一家银行来讲, 它所获得的该企业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
为了避免决以上问题, 国外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指定一家“基本”银行为其提供信贷服务, 并与之保持长期关系。基本银行通常是指被企业确定为其提供诸如贷款、支票结算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银行。
1.2中小银行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银企关系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大银行和中小银行比较谁更倾向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国外实证分析证实中小银行更倾向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而大型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倾向较弱。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以及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占对全部企业贷款的比例两项指标来看, 中小银行的比率要高于大型银行的比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中小银行的角度来看, 有以下几点:第一, 许多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都要求银行向某一家企业提供的贷款不得超过其总资产或资本金的一定比例, 如5%或10%等。有时一家大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就可能超过监管当局所规定的比例, 对单一客户贷款数量的限制会约束中小银行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第二, 中小银行向大型企业贷款方面的市场竞争力比大银行弱一些。在竞争这类客户时, 中小银行经常处于劣势, 其原因是中小企业可能无法提供某些大企业所需要的服务 (如国际汇兑业务、不同币种间的套利和套期保值、利率互换业务) 。第三, 对中小企业贷款有利于中小银行分散风险。选择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可以使中小银行将信贷资产分散到众多中小企业信贷中, 而避免因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可能产生的非系统性风险引致的风险过高的问题。
2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问题
2.1短期的、杂乱的银企关系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近年来才开始试行, 各银行特别是全国性大银行争相争取大企业为基本客户, 对中小企业还无暇顾及。大多数银行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收集, 中小企业也无从了解银行信贷政策的偏好。这样, 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缺乏建立长期关系的相互承诺。中小企业最初是靠隐性的承诺关系确定它们的长期关系, 希望获得贷款的企业只有相信在未来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情况下, 才愿意保持和银行的长期关系。目前, 我国许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贷款倾向还十分不明朗, 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态度也十分不明确, 这种情况会妨碍中小企业跟银行建立长期的关系。
造成我国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缺乏稳定关系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倾向于多头开户。中小企业选定多家银行作为其“基本”银行, 不利于银行分析企业的信息, 自然也不利于银行提供信贷。一般来讲, 在国外只有大企业才会选择多头开户。大企业信息透明度较好, 信用级别也高, 它们是银行争夺的客户对象, 多头开户不会影响它们的信贷可得性。而我国中小企业多头开户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结算和支付方便, 这和我国银行支付体系中小额支付的效率低有一定关系。许多跨行的小额支付结算手续繁杂、到账周期长, 这使得中小企业为了提高支付效率不得不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由于中小银行的主要客户是众多的支付数额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 而中小银行基本没有跨城市的网点, 其客户的跨城小额结算往往要通过其他银行的代理, 结算效率很低, 因此, 提高中小银行在支付体系中的效率也非常有必要。
2.2中小银行发展缓慢, 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大加快发展中小银行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的金融途径。国外的经验和理论都表明, 中小银行有很强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倾向。对于中小银行的发展, 我们应当从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考虑。目前, 在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的变化中, 同时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兼并的趋势越来越强;二是各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 依靠市场细分, 在特定的地区和业务上也具有了竞争优势。在我国近20年的金融改革中, 我们曾经试图通过新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 形成金融改革的推动力。但是, 由于我们在新建金融机构中片面强调金融机构的国有化和国有控股要求, 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在建立之初, 就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良, 预算约束等一系列体制和技术方面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许多中小银行面临着内部管理混乱、不良资产成堆、资不抵债、支付危机频现等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当局不得不对众多中小银行实行以关闭和重组为特征的整合措施。
3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发展的对策
3.1中小企业应努力和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自身信誉, 取得银行信任。企业首先要大力提高经营者素质,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特别应加强银行在检查时重点关注的资金使用、周转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管理, 还应经常主动地向银行汇报企业的经营状况, 并积极配合银行的调查。
此外, 中小企业还可以申请银行派员进入企业董事会, 参与其经营决策。银行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管理层水平和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从而客观而准确地判断其信用水平, 避免现有信用评估系统的不足;银行可以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 在放款后有效监督资金运作, 避免企业随意改变资金投向, 并督促企业合理控制现金流量, 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当市场状况、宏观经济发生变化时, 银行作为大股东和债权人, 可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有效提高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呆、坏账。
从长远来看, 改善银企关系的一个可行办法是建立中小企业集群。中小企业集群比一般分散的中小企业具有众多优势, 例如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等。尤其引人注意的是, 中小企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具体表现为:第一, 减少逆向选择。中小企业集群后, 由于产业发展目标明确, 经营相对稳定, 而且由于地理接近性, 银行对本地企业状况比较了解, 所以对企业要求借贷的迫切程度熟悉, 从而减少了逆向选择。第二, 克服道德风险。在区域内的商业信誉以及集群中商会、行会的规范, 使中小企业不愿意更改贷款计划, 从而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增强从银行贷款的可能性。
3.2银行应逐步解决信贷管理中的问题
3.2.1银行要转变传统的营销观念, 争取与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凭借其优良的业绩吸引了银行的目光。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应该在稳定原有客户的基础上, 把中小企业作为信贷业务重点, 与客户建立稳定关系, 减少信息搜寻成本, 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体系, 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监督, 完善监管体系。一方面, 银行要建立中小企业的信息数据库, 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 并不断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的监管。另一方面, 银行要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 培养中小企业信贷专家, 专司中小企业信贷职能。
3.2.2银行要健全贷款服务创新制度。当前, 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金融市场面临着较大的制度障碍, 尤其在评级和授信方面的制约很大, 要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前来贷款, 必须有所突破。一方面, 银行要坚持做到不以企业规模大小作为贷款条件、不以企业所有制决定贷款取舍、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讲究贷款风险大小、效益高低和诚信程度,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贷款管理政策, 合理确定信用评级标准, 用发展的眼光, 真实评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另一方面, 银行要结合目前业务的开展情况, 进行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创新。一是存贷积数挂钩贷款。银行可以通过账户的动态情况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并根据积数进行信用分级, 确定存贷挂钩的比例, 因而相对于“抵押担保”的事后追究, 存贷挂钩更具可行性, 更有利于实现银企双赢。二是开展生产用设备按揭贷款, 此举可以促进生产型设备销售的增长, 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 为新置和更新设备的小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提供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3.2.3中小银行要加快自身发展, 充分发挥其适合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 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而言, 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目前, 中小商业银行网点少、资金量小, 支持大行业、大项目、大企业显然力不从心, 鉴于此, 政府在保护金融竞争的前提下, 要积极引导中小商业银行的正确定位, 使其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也应该从实际出发, 全力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 使其尽快成长壮大, 同时建立互惠互利关系, 银企合作, 共存共荣。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 要加快组织结构调整的步伐, 提高资本充足率与融资实力。中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其市场定位, 充分发挥其机构新、机制灵的优势, 抓住国有商业银行收缩部分地区机构和调整经营策略的时机, 占领中小企业市场。
参考文献
[1]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155-160.
[2]王竞天, 李正友.中小企业创新与融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90-195.
[3]王丽娅.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51-156.
【信贷融资困境】推荐阅读: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08-10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08-28
国际信贷融资方式总结06-20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公司10-06
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信贷管理暂行办法07-19
交通经济融资困境08-23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06-02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06-22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07-31
我国农村融资困境与对策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