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需求

2024-10-26

信贷需求(共10篇)

信贷需求 篇1

近几年, 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 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 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都有了巨大的转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农民收入也不断提高。这时围绕农村小额信贷问题出现了一些疑问, 其中之一就是“针对农户的农村小额信贷市场需求有多大?”。笔者本着从新疆农户的角度研究农户的实际的信贷需求特征, 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情况, 以及随经济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信贷需求, 期望为更充分和有效的信贷供给和信贷方式的创新提供现实依据。

笔者的重要研究基础是2007年7月至8月间进行的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研活动的成果。本次调研针对农户, 全疆共发放问卷360份, 其中有效问卷326份, 问卷涵盖了新疆南北疆大部分地区的农户, 且抽样调查的农户经济状况符合正态分布, 即经济水平较高农户和较低农户占比较少, 而中等经济水平农户占比较大, 能较好的代表新疆农户的一般水平并能反映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现实。

一、调研资料所显示的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现状

(一) 农户信贷需求意愿比较强烈, 信贷需求规模不一且内容多样

随着新疆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户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 调查的对象农户存款数量有限, 多在三万元以下, 还有近四成的农户没有任何存款。看病、孩子上学和购买生产资料是农户存款的主要使用方向。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 现有的存款是远远不够的。本次调研显示,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需要用钱, 79.4%的农户都表示会借贷, 这表明新疆农户无论收入高低, 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贷需求。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 其信贷需求有所不同, 这主要体现在需求规模和内容上。调研中发现, 在信贷需求的数量上, 高收入的农户对信贷的需求数量大, 一般在10万元以上, 最高可达百万元以上, 而低收入的农户对信贷的需求数量较小, 大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在3万元左右, 3万元以下信贷需求农户数的比例约为67%, 由此可以看出, 新疆农村的大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类型是小额的信贷需求。新疆农户信贷需求量表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 作为调研对象的一些农户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不能清楚表达自己大致的信贷需求, 所以样本农户中只有267户的数据, 但也可以反映基本现实情况。

很明显, 农户的贷款需求与农户本身的经营能力有关, 经营能力包括农户家里的劳动力多少, 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高低, 思想认识水平, 所具备的技能水平高低, 对政策和市场的把握能力大小等等。经营能力强的农户其承贷能力也强, 反之较弱。

在信贷需求内容上, 高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多为了扩大再生产, 购置大中型的农机具和解决生产中临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而产生的生产需求。而低收入的农户其信贷需求除了基本的生产需求, 更多体现在非生产领域的教育、看病、婚丧、建房等消费信贷需求。新疆农户总体信贷需求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 由于农户大多有一定的存款, 生活用款产生的信贷需求较小, 而农业生产或畜牧业生产引致的信贷需求是最多的;同时, 孩子上学和看病引起的基本消费信贷需求也较大。有一些较富裕农户还有一定的投资需求, 如购买商铺和土地。此外还存在一些高消费的信贷需求, 如购买轿车等。

调研还发现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比较特殊, 一些农户的需求不是生产和生活所引致的信贷需求, 而是一种心理防御需求, 即为了不露富而故意借钱, 不想让村里人和亲戚朋友知道自家有存款。一些农户持有特别的观念, 即存款的偏好, 认为应该把救命钱 (自己的货币收入剩余) 存起来, 只利用贷款生产经营, 这种现象在有些调查地区还较普遍, 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违约心理表现。

(二) 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途径有限

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途径有三种。

第一种是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这种途径需要一定的条件。参加了农户资信等级评定并享有一定信用额度的农户可以用贷款证和信用等级证在当地的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户也可以通过五户至十户的联保申请取得贷款。有一些地区的农户可以在当地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申请贷款;还有就是农户可以用未到期的存单作质押在存单所属银行取得贷款。

第二种是农户向私人借款, 包含亲朋邻居和私人借贷组织。农户向前者不用支付利息或支付较少的利息, 而要向后者支付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的利息。调查显示, 表示有意愿向私人借款的大部分农户倾向于向亲朋邻居借款, 借款行为界定在急需用款且金额不大时, 理由是比较方便。调研还显示, 新疆有一些地区的民间私人借贷市场比较活跃, 借贷行为以两种主要的形式存在, 一种是货币借贷, 即以打欠条的方式进行借贷, 如借10 000元, 在打欠条时写12 000元的借条, 其中2 000元即为利息收入, 但是在借条上看不出加了利息;另一种是实物借贷, 如农资经销商经销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时, 农户通过打欠条的形式买农资, 在售出农作物后追加一定的利息将欠款还给农资经销商, 经销商既是出售商品者又是放贷者, 不仅得到出售商品的利润也得到赊销商品的利息收入。

最后一种在新疆个别地区存在, 即某些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农户小额信贷。如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新疆博乐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 其发放对象是少数民族妇女, 目的是通过对妇女进行信贷支持以促其发展。再如在福海县开展的联合国LPAC项目即“贫困地区儿童规划与发展项目”, 旨在提高妇女素质、儿童生活质量和改善当地生存环境。这些项目大多在新疆个别地区执行, 不具普遍性且规模有限, 但对项目实施地受益农户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 农户对贷款途径的选择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数据

从农户贷款选择顺序中首先可以看出, 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户首选的借款对象, 其次是亲朋好友, 最后才会选择向私人借贷。首选农信社的农户基本认为, 只有农信社能够满足他们借贷要求, 且农信社借贷方便, 不欠人情, 农信社真正是农民自己的银行。选择向亲友借款的一些农户认为, 对于应急的钱去找亲友借比较方便快捷, 不涉及银行那么多繁琐的手续, 同时, 没有利息支出也是选择向亲友借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向前两者的借贷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 小部分农户会选择向私人借贷。在北疆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资金需求旺盛, 而当地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远不能满足需要, 所以私人借贷也较普遍, 但是在南疆的一些地区由于信用社对农户的支持力度较大, 私人借贷现象相对较少。

(三) 农户基本认可现行借贷利率水平, 还款意识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 受调查农户对利息水平的接受程度呈现多样性, 大部分的农户可以接受银行的贷款利率, 小部分农户对利率水平表现较敏感。大约64%的农户可以接受5%-10%之间的利率水平;约10%的农户只能接受5%以下的利率水平;约19%的农户可以接受10%以上35%以下的利率水平;约6%的农户由于思想认识问题, 不能接受支付利息, 所以只选择向亲友借款。

就农户的信用状况来看, 农户的信用意识和还款意愿比较好, 对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 受调查农户几乎没有不还贷款的想法, 大部分农户认为, 即使借钱或变卖家庭财产也要偿还贷款。这种信用意识状况一定程度要归功于近两年农信社在农村开展的信用工程建设, 信用社对信誉好的农户通过在贷款期限和贷款金额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强化了农户的还款意识, 让农户认识到信誉对于没有任何可抵押资产的且一直被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边缘化的农民来说也许是支持其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

二、农户信贷市场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机构提供给农户的信贷期限和信贷金额与农户的实际需求有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为:在信贷期限上, 大部分农户认为期限太短, 与自己生产经营周期不吻合, 希望能延长贷款期限, 认为期限在1-3年较为合理。一些有大中型的农机具投入农户对期限要求更长, 一般希望是5-8年。在信贷需求数量上, 目前农户许多潜在的信贷需求还存在着不能完全满足的现象, 比如, 大部分农户认为, 依据农户资信评定授予农户的信用额度太少, 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二) 存在“借款难”现象

调查显示, 有85%的农户都愿意从银行借款, 但是有32%的农户认为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很难, 有43%的农户认为较难, 只有25%的农户认为不难。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 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程序复杂。第二, 农户在银行不认识人。第三, 银行对贷款的条件限制太严等等。另外,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目前还不完善, 在全疆的覆盖面还不太广, 一些调研地区的农户对征信体系还不了解。

(三) 农户的金融素质不高

调查显示, 42%农户对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都不太了解, 一些农户只是了解存贷款业务, 还有36%的农户对金融服务一点都不了解。农户金融知识的欠缺也是农户信贷需求抑制的因素之一。当然, 调研也发现, 农户对金融服务方面的信息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78%的农户表示想接受该方面的培训, 认为该方面的培训对今后的生产和投资是有帮助的。

(四) 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较大

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 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财产和农业方面的保险, 以致于一旦发生大的变故, 就会导致农户陷入穷困的境地, 对贷款的承受力会变得很脆弱, 可能会导致银行坏账的恶性循环。

三、结论

此次调研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第一, 新疆农户的信贷需求在数量上大多是小额信贷需求, 且处于需求大于供给, 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第二, 农户已享受的信贷供给产品少且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第三, 农村征信体系覆盖率不高, 其建立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 农户的金融服务知识比较欠缺, 而且农户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其面临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没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

通过对新疆农村地区发展的现状来看, 农户未来的信贷需求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会不断变化。随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更高效集约化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户有发展多种经济的意愿, 农户的信贷需求在内容上也会有所变化, 如近些年新疆实行的节水农业增加了农户对节水设施贷款的需求, 畜牧业推广的暖棚技术和在许多地区实施的设施农业项目使得农户增加了相应的信贷需求。面对农户信贷需求的现实情况和以后可能出现的信贷需求, 有针对性的提供信贷供给及信贷产品创新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户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发展。

摘要:在新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 新疆农户是主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在追求自身发展进程中, 新疆农户存在显著的信贷需求, 但是这种信贷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不清晰。依据新疆十地州农户信贷需求问卷调查资料, 对新疆农户信贷需求的特征进行尝试性的总结, 指出当前新疆农户信贷需求中存在需求不能被充分满足、农户金融素质不理想等问题, 并得出若干结论。

关键词:信贷需求,调研,农户,新疆

参考文献

[1]何广文, 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2]刘玲玲, 杨思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董晓林, 洪慧娟.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崔立新, 田芸.对新疆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情况的调查[J].新疆财经, 2003 (6) .

信贷需求 篇2

一、居然之家商户的经营模式?

二、居然之家商场与商户的关系(商户是否有个体经营营业执照,或是商户以个人名义和商场签的协议,统一结算的周期)?

三、居然之家现有商户数?

四、居然之家一般单户的月营业额是多少?

五、居然之家单一商户月流动资金状况?

六、居然之家商户资金周转周期是多长时间?

七、单一商户资金缺口状况(信贷需求)?

八、居然之家商场是否为商户贷款做总担保?

信贷需求 篇3

许多这类措施的效果尚未从经济数据中体现出来。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说,一些阻力来自于中国大银行一贯不愿意放贷给小企业的心态,而且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贷款风险上升,这种心态还会愈演愈烈。

不过他们还说,抑制住经济增速的不是信贷短缺,而是贷款实际需求的匮乏。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央行的勉力提振之下,近来中国的整体信贷扩张速度仍然在下降,彰显出央行在驱动经济方面力量有限。

华盛顿智库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常驻学者Derek Scissors说,中国的货币规模已经足够大,人们只是不愿意去动用而已,注入再多资金也不会改变。

从可以向金融系统注入的资金规模来看,中国央行这一最新举措差不多等于将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

央行过去曾经通过降准来提振全国经济。不过,它现在更专注于在较小范围内采取刺激措施,这种策略旨在避免大规模放贷行为的重演。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大规模放贷曾提振了增长,但同时也令中国经济背上了大量债务。央行之前采取的其他措施还包括向国家开发银行提供1万亿元的三年期贷款,以及鼓励向私营经济及农村地区发放更多贷款。

尽管推出了这些措施,但是中国的信贷增速仍旧较为低迷。中国银行业8月份新增贷款较7月份有所增长,但仍然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以社会融资规模衡量的7-8月整体新增借贷则差不多是去年水平的一半。

与此同时,国内需求出现减弱迹象:进口低迷,房地产市场下滑。经济学家还称,中国政府持续两年的反腐运动给消费和投资蒙上了一层寒意。

尽管中国央行在努力降低获得信贷的难度,但一些私人企业仍抱怨难以获得融资,这表明中国的大银行出于对坏账的担忧仍在惜贷。

经济学家目前预计中国央行不会有降息等力度更大的举措。该行目前为止还没有大范围放松货币政策,原因是担心这样做会导致中国的债务问题加剧,进而令经济面临更大风险。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年初第三次连任以来,该行对经济事件的影响力增强。周小川一直都是改革倡导者,希望通过改革促使国有银行之间展开竞争以及增加消费者收入。这是中国最高领导层长期以来一直希望实现的两个目标。

信贷需求 篇4

关键词:农户信贷需,金融中介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 民族文化多样。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依然较多, 打赢扶贫攻坚战是贵州重大的民生工程。随着贵州扶贫工作的深入, 农户在脱贫过程中亟需资金支持, 信贷需求逐渐增加。故而对贵州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贵州农户经济行为特征

1.1 贵州农户经营生产活动多样化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农户的经营活动已不限于传统的农业产业, 农民的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户产业活动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如, 在贵州旅游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区域, 诸多农业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民族文化演艺、农家乐及旅游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再如, 在贵州中药、苗药种植区域, 诸多农户从事相关的中药及苗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1.2 农户收入来源多样化, 农户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 贵州省根据本省自然环境, 立足本省山地自然资源禀赋, 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继续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2015年, 贵州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86.87元, 增长10.7%。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

从农户工资性收入来看, 2015年贵州省农民人均工资性净收入为2897.14元, 同比增加375.66元, 增长14.9%,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2.4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9.22%。农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的劳务收入。

从农户经营性收入来看, 2015年, 贵州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2878.71元, 同比增加235.65元, 增长8.92%,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32.9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8.97%。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的收入。从数据来看, 贵州农户的收入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工资性收入比例已高于经营性收入。

从农户财产性收入来看, 2015年, 贵州农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83.7元, 同比增加12.7元, 增长17.88%,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1.7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13%。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民通过对外投资和财产租赁等途径所获取的收入。

从农户转移性收入来看, 2015年, 贵州农民人均转移性净收入1527.32元, 同比增加91.63元, 增长6.38%, 对增收的贡献率为12.8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0.68%。农户转移性收入主要是指国家各种支农政策所发放的财政补贴。

1.3 农户信贷需求的特征

从信贷需求程度来看, 目前贵州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仅占可支配收入的1.13%, 随着贵州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农户对财产性收入的提高有强烈需求, 进而带动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银行信贷相对于其它诸如民间融资而言的资金来源, 利率相对较低, 故而农户对银行资金的需求比较迫切。

从信贷需求用途来看, 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和生活性信贷需求。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是为发展农业生产 (如扩大农产品种植规模) 或非农业性生产 (如发展农家乐) 而产生的信贷需求。生活性信贷需求主要是为了生活消费性支出而产生的需求, 如子女教育、修建房屋、人情往来、医疗费用等。由于目前贵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仅7386.87元, 仍然较为贫穷, 农民在生产经营发展和生活中需要支出大额资金时, 主要采取借贷的方式。

从信贷需求规模来看, 由于贵州农户信贷需求用途主要为小额生产性需求和生活性需求, 故而所需要的资金规模通常较小, 为10万以内的小额信贷。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 农户对信贷需求的规模显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从信贷需求期限来看,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户生活性需求具有短期性, 故而农户信贷需求主要显现短期、中短期的特点。随着贵州扶贫攻坚的深化, 农户的生产性信贷需求不断增加, 所以中长期信贷需求也不断增加。

从信贷需求满足程度来来看, 由于贵州农村农户普遍存在农户家庭较贫穷、还款能力不足、信贷抵押物不够或无抵押物, 信贷资金需求有短、小、频的特点, 所以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2 影响贵州农户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

2.1 借款主体情况

从农户家庭总资产和家庭年收入来看, 农民的家庭家庭总资产越多、家庭年收入越高, 农户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农户的耕地面积越大, 说明其还款能力可能越强, 农户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从农民家庭的情况来看, 有劳动能力的家庭人口越多, 说明该农户的还款能力可能越强, 农户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

从借款人自身情况来看。在中年以后, 借款人年龄越大, 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小。因为随着借款人年龄的增加, 其劳动能力逐渐减弱, 偿还能力也就相对降低。贷款机构愿意贷款给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借款人。借款人文化水平越高, 有可能其创造财富的可能性越大、其对信贷业务的认知程度越高、信用意识越高, 其还款能力越强, 获得授信的可能性越大。借款人是否有过打工的经历, 对其能否得带贷款也有影响。一方面, 有外出打工的借款人有可能赚取更多的收入, 其还款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另一方面, 从实际情况来看, 有打工经历的借款人贷款成功率明显小于没有打工经验的农户, 原因是许多农民获取贷款后即外出打工, 借款人还款意愿较低, 同时贷款机构对有过打工经历的农户是否能够按时还款存在一定的担忧。

2.2 金融环境

从金融机构情况来看, 如果农户所处地乡镇有正规金融机构网点, 那么金融机构就会通过业务推广来宣传信贷业务, 则会使农户增强信贷意识。如果农户在就近的正规金融机构较为便利地办理信贷业务, 则农户的信贷满足程度会提高。如果在进行农户信用评级的地区, 农户被当地农信社纳入信用户, 那会提高农户的授信成功率, 那么也会增加农户信贷需求。

从非金融机构来看, 如果农户所在地小额贷款公司、传统的民间融资等较活跃, 那农户的信贷需求会提高。

3 满足贵州省农户信贷需求的建议

3.1 增强农信社扎根农村的信心, 充分调动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活力

目前农村的主要金融中介机构为农村信用社, 农信社在业务拓展中需坚持支农服务, 不仅保持现有支农业务、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提高办贷效率, 也需要根据多数农户的现实需要, 积极创新业务品种, 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同时提高农信社的盈利能力。不仅如此, 政府还可以通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受益群体、进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来增强农信社扎根农村的信心, 促进农信社更好地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

3.2 推进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多样化, 信贷业务多元化

农信社是农村间接融资体系的核心, 但是, 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及农信社审慎监管的要求, 需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更好地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所以, 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互联网金融等机构迅速发展壮大, 业务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好地补充了农信社的业务空缺, 但是这些机构在迅速发发展时要注意兼顾规范稳健, 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做好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防范金融风险。

3.3 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构建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向服务交流平台

前述的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都多在镇一级, 而贵州乡村一级的金融机构网点极少, 这严重影响了贵州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从成本收益的角度, 在乡村一级大量铺设金融中介网点是不现实的, 故而可以在乡村一级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构建金融机构与农户的双向服务交流平台。如果金融综合服务站的金融业务开展情况较好, 则金融机构可以增加授信、扩大金融服务业务, 以更好地满足农户基本的日常金融需求

3.4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 为三农建设服务

政府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为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政策引导, 有利于民间资本发展的金融机构能为贵州农户服务, 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3.5 构建农户征信体系, 加强对农户信贷的金融监管

农村金融机构对部分农户惜贷的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农户出现违约风险, 因此需要构建农户征信体系, 明确监管机构, 并从法律层次上明确农户征信体系的法律职责。在法律的约束下, 明确农户借贷的责、权、利, 让农户能更便捷地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金融机构也能更好地防范违约风险, 从而让借贷双方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刘西川, 程恩江等.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7 (03) .

信贷需求 篇5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的需求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当前农村资金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信贷措施与途径。

一、农村资金需求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实力有了根本性的转化,从事纯粮、棉、油生产的农户数量大幅减少,同时,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化经营群体逐渐壮大,农户资金需求随之发生改变,主要呈现如下特征:

(一)由单个农户的小额、分散需求转向规模化种养业、农业产业经济组织等大额、集中资金需求

据调查估计,金华市区辖内农户由2002年31万余户逐渐减少到2009年末的24.6万余户,此前农户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购买种子、肥料、农膜、农药及农机具的所需资金基本由历年积累自给,资金需求总量不大,各农户之间资金需求的时间分布较为一致,多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应。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民对种养殖业意识及认识的加深,逐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金华源东大臼桃、渔沛茵木、江东草莓、多湖珍珠等,一些规模化经营的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纷纷呈现,这些经济组织,因种养规模大、资金投入大,主导产业明晰,成为当前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的主体。

(二)由购买传统生产资料的小额资金需求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转变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状况持续,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有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与许多农村多余劳动力一同离开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从事工业、运输、农产品贸易及个体工商创业等活动,资金需求也由小额农业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信贷资金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三)由解决生活温饱问题资金需求向城镇化消费资金需求转移

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带动了自主创业农户自身积累,相当一部分农户手头资金比较宽裕,购买家庭消费品欲望较强,如家庭汽车、电脑等。此外,随着政府旧村改造、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不断推进,农户对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断提高,建房消费仍将是农户主要热点,建房消费仍将持续,特别是城效结合部,建房资金需求较大。

二、农村资金需求供给不足的原因

随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撤并,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很大。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及主管机构都将满足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资金需求为信贷工作重点,但成效甚微。总体来看,农村资金需求供给不足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农村金融服务功能萎缩,难以满足信贷需求

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信贷总量扩张不力而农合行势单力薄,经营产品模式化,采取”额小面广”的信贷投放策略的惯性做法,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村大额信贷需求。

(二)认识不足、调查不深

对应于农村地区信贷资金需求的隐性转变,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部分信贷人员对农村资金需求转移后的巨大资金容量库的正确认知,片面认为农村资金需求已经饱和。一些信贷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不浓,没有将贷款当作经营的产品来进行推销,没有开展市场需求调查研究。一些银行与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等农村承贷主体信息交流不畅,不了解企业有很强烈的资金需求,仅局限于农村普通农户贷款需求不大的现状,主观判定农村资金已经饱和。

(三)农村金融贷款成本过高,限制了信贷总量扩大

信用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大户的需求,滞缓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由于小额农贷的管理成本高和风险较大,贷款利率上浮浮动幅度较大,使许多资金需求较大的农户被高成本贷款价格挡在门外。

(四)承贷主体自身条件限制,制约了融资能力

一些特色产业为了发展和加强对外信息交流,相继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但因不是法人单位或财务制度不健全,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不能给予信贷支持。农村承贷主体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具备,足值抵押品不具备,获取贷款较为困难。

(五)外部环境不佳,制约着农业贷款投放

担保机构缺位,信贷担保难现象突出。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险种单一,主要品种为综合险、家财险、意外险、车辆险等,农业生产领域内险种尚未得到开发。此外,财政贴息拨补比例低,与贷款承担的风险不相匹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解决农村资金需求缺口的信贷对策与途径

(一)转变经营观念,切实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作为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农村合作银行,要客观认识到农村资金需求发生转移且需求旺盛的事实,切实树立与农村经济共谋发展的大局观念,认真开展信贷调研工作,了解当地优势农业产业和行业。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信贷服务品种的拓展,设置个性化信贷产品。准确把握农村资金需求旺盛的项目和重点企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对优势产业和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二)加强信贷管理和营销力度,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的需求

建立起多种形式、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复合贷款模式,建立规模投入机制和风险分摊机制。突破信贷扭保瓶颈,推进收费权、经营权、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应收账款、林权、机器设备、车辆等抵押贷款。积极开办中间业务,如信用证、委托贷款、票据、保函、代理等业务,满足不同融资需求。

(三)加强农村承贷主体自身的建设,提高融资能力

建议有关经济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制度,培育一批符合信贷条件的优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龙头要做到诚实守信,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制度,不断增强自身积累和实力,逐步达到银行信贷准入条件。农户通过“诚实守信”、努力发展产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获取贷款。

(四)建立由政府主导、银行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

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角度探析 篇6

1 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综述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认为: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 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 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 也体现出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主权。所以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 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地区金融的有效需求。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农村借贷需求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史清华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发现, 2000年与1996年相比, 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由29.6%上升到40.7%。朱守银通过对安徽亳州的217户农户的调查也发现, 农户借贷的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3%, 农户借贷资金规模由1999年的27.8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69.7万元。

在以往的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 普遍采取以信贷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分析为基础。收入是影响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收入水平对信贷的需求规模、条件等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广文等2005年曾将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分成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殖农户和专业型农户3个类型, 对目前我国农户的多层次性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剖析, 进而为信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有些以行业为标准将主体划分为按种植业、养殖业、渔业、餐饮及旅游业等分析。

笔者认为微观主体构成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下列5个层次:地方骨干型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般民、私营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由于上述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规模、产品及运行模式不同, 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 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个性明显, 层次性强烈。另外根据农户的贫富状况又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层次经营者对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主体的层次性对应着需求层次性, 在数量、方式、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特征, 因此, 基于主体层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

与基于需求主体的层次分析不同, 基于需求动机的层次分析其观点在于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 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贷的需求进而设计信贷的供给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信贷供给效率。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在需求动机上往往有交叉重叠, 基于需求动机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体的相同动机分析。立足于需求动机, 结合需求主体的层次性, 全面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特征, 从而为农户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2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的适用性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 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 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 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也适用。

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信贷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 主要包括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以及信贷渠道等方面。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特殊商品的市场, 产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 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贷市场的特殊性, 也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信贷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 客户在购买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 如果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 获得稳定的关系, 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为“关系”对一个客户的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信任、尊重、认同, 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信贷需求中的关系需求则是指客户通过信贷需求获得稳定的关系, 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农村信贷的需求主体主要由农户和企业组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贷需求。由于两大主体有所不同, 我们分别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可将改善住房条件、传统农业需求作为生存性需求;将子女教育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发展性需求;将看病、婚丧等其他需求作为特殊性需求。对于企业而言, 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 可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3个层次:第1层次的生存性需求, 如交易需求, 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2层次的发展性需求, 如企业扩张, 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3层次的特殊性需求, 如投资需求, 属较高层次需求, 是个性化需求, 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 进而需求特征的差异对各阶段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由于信贷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信贷需求, 形成信贷有效供给, 因此在对不同层次信贷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信贷供给模式, 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贷条件等方面都更能适应农村对信贷的需求。如针对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金融机构可对信贷产品进行分级, 形成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体系, 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 分级为生存性信贷、发展性信贷以及特殊性信贷3级, 以此形成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 实施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 使信贷支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使不同的农村信贷需求均能获得满足。

3 结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3层重叠逻辑”的典型特征:第1层是农村经济弱质低效、分散闭塞的特征, 它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第2层是农村信贷供给, 它基于农村经济的特征, 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主体结构和政策取向, 正是由于农村信贷供给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不是基于农村信贷需求, 从而产生了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第3层是农村信贷需求, 它基于农村信贷供给, 供给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 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是基于供给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产生供给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现象就是必然的。

天津市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及建议 篇7

1 被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该次调查选取天津市北辰区的双口镇一村、二村、三村和河北工业大学周边农户作为主要调查样本, 主要原因为北辰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主要经营方式、家庭年收入等均接近天津农户的平均水平, 能够反映天津市的实际情况, 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对象涵盖老中青、农工商等不同类型的农户, 在各地区随机抽取农户,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共投放调查问卷217份, 收回有效问卷198份。被调查人年龄最小为20岁, 最大为71岁, 平均年龄40岁。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占58%;其次是高中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分别占24%和12%;文盲率较低, 只占6%。从事单一种植业 (以种植承包田为主) 的农户占总人数的9%;55%的农户从事非农产业 (专门从事小商品经营或打工) , 36%的农户呈现兼业或专业经营。

2 天津市农户信贷需求的现状

2.1 农户贷款需求旺盛, 但贷款满足率低

在调查的农户中, 114户有贷款需求, 占样本总数的58%;不需要贷款的农户为65户, 占样本总数的33%;剩下的9%是担心无法偿还贷款而不敢贷款的农户。总体来看, 超过50%的农户需要贷款, 贷款需求非常旺盛。与旺盛的贷款需求相反, 农户贷款需求的满足率较低。198名农户中只有42户的贷款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占总样本的21.21%。大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不能得到满足, 例如贷款资金匮乏、贷款资格不够等。

2.2 贷款需求无法满足, 促使民间借贷方式抬头

发生贷款行为的农户中, 51%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渠道, 35%向亲戚朋友借贷, 8%的农户选择钱庄等民间借贷, 6%为其他渠道。虽然农户主要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作为借贷的对象, 但是民间借贷方式有赶超之势。究其原因, 36%的农户觉得正规金融机构的手续太复杂;19%的农户表示即使满足贷款条件, 银行也不给贷款;7%的农户家庭没有抵押品;甚至有5%的农户住家附近没有正规金融机构;而12%的农户习惯了民间贷款;14%的农户觉得民间贷款更高效 (图1) 。这些都说明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吸引力并不够, 金融机构的措施、政策还有待改善。

注:a表示民间借贷更高效;b表示习惯民间借贷;c表示附近无银行;d表示去银行借钱没面子;e表示没有抵押品;f表示满足贷款条件, 银行不放贷;g表示银行手续麻烦;h表示其他。

2.3 农户贷款主要用于经商和高层次生活消费

调查显示42%的农户选择将贷款用于经商, 35%的农户进行构建房屋, 5%的农户将贷款用于发展种植业, 还有4%的农户将钱投资于子女的教育中, 3%用于看病医疗。从贷款用途的选择上可以看出, 该地区农户的自有资金可以满足基本日常生活需求, 贷款主要用于高层次的住房、婚嫁等消费;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商业发展, 这是由于天津城郊新农村建设的大规模发展, 促使农户采取广泛的经营模式, 从传统农业生产向商业活动转化;选择购买农机、农资的农户数为零, 说明该地区农户将农业生产向机械化发展的意向薄弱。比较贷款用途年龄分层可以看出, 青年人贷款主要用于经商、发展种植业、建房、购房;中年人贷款主要用于看病医疗;老年人贷款主要用于婚丧嫁娶。

2.4 农户贷款周期偏短, 与贷款用途矛盾

在调查的农户中共发生了78笔贷款, 多为不超过1年的短期贷款, 只有2笔贷款的期限为2年, 10笔贷款期限为1年, 而且贷款金额集中在1 000~20 000元。天津农民的信贷需求正在由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向再生产和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 不论是再生产还是高层次的消费, 周期都相对较长。但是贷款期限的短周期却与贷款用途的长周期相矛盾, 农户贷款形式不合理。

2.5 贷款形式单调, 传统担保贷款占主要地位

通过对48名有过贷款经历的农户进行深度调查显示, 担保贷款约占总笔数的64%, 其次为抵押贷款, 约占总笔数的31%, 通过典当行借款约占总数的5%, 没有采用质押贷款、风险投资的农户。可见, 担保贷款在农户贷款中依然占有主要地位, 这与农户的传统观念和贷款额度较小有一定关系;通过典当行借款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 主要与典当行借款快捷、手续简单有很大关系, 并且所占比重有增加的趋势;出于对抵押物所有权的顾虑, 农户对抵押贷款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但是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又不得不选择抵押贷款, 这是抵押贷款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比重的重要原因;对新的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不了解, 质押贷款比重依然不高;农户经济基础差、资金吸引力小等原因, 几乎没有风险投资, 但是这种融资方式正慢慢被农户了解, 这有利于村镇企业的发展以及该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2.6 农户贷款利率需求弹性大, 被动接受高利息民间借贷

在“对贷款利率高低的在乎程度”的受访中, 67人表示很在乎, 占调查让人数的32%, 对贷款利率在乎、一般在乎以及很在乎的合计占67%。说明贷款的需求利率弹性比较大, 利率对于贷款的需求有重要影响。

在民间融资方式中, 44%的受访者认为民间借贷 (不包含从亲戚朋友借款) 的利率高, 29%的受访者表示从亲戚朋友借款, 无利息, 但是此时农户就面临了潜在的“人情成本”, 在这里“人情成本”被视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偿还“人情债”的方式往往是隐性的, 但广大农户对于隐性成本的认识有限, 实际上经过成本估算, 民间借贷的利息成本更为高昂。但是由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比较困难, 时间成本高, 因此即使民间借贷的利率成本高, 但农户不得不被动接受。

2.7 农户信贷需求与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

在样本农户中, 户主年龄在31~51岁的农户信贷需求最强烈, 其次是50~60岁年龄段的农户, 而21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农户信贷需求最弱, 这与农户实际信贷发生率基本吻合, 中年人信贷需求强烈主要源于他们面临较重的家庭负担, 子女上学、老人生病、婚丧、建房等重大花费项目较多;而对于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言, 他们刚刚组建家庭, 家庭支出较少, 自身的劳动能力又较强, 非农收入较高, 对非生产性资金需求不大, 但也有一些年轻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 具有较高的创业热情, 进而产生对生产性资金的强烈需求。另外, 村干部在村庄中拥有相对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进入正规金融渠道比一般村民要更加容易, 其经济状况也比一般村民要好。虽然其信贷能力较强, 但信贷动机却较弱, 因此村干部的借贷意愿要比一般村民弱。

3 建议

3.1 对农户的建议

通过调研不难看出, 农户信贷需求受到自身收入水平影响, 因此农户在申请信贷前要根据自身收入状况合理预测信贷额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获得信贷的可能性, 而且有利于使自己的信贷收益率达到最高;农户信贷资金应用范围较广, 涉及到建房、投资、养家等方面, 农户应该事先了解信贷种类及相关政策, 清楚信贷流程及流程中需要满足的客观条件, 从而使借贷双方在时间上获得收益;农户信贷需求得到满足后, 要让资金进入良性循环, 从而使农户拥有良好的信用档案[4]。

3.2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需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以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在信贷产品种类上进行创新, 以便满足农户不同种类的信贷需求, 农村金融政策需要在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时迅速做出调整, 要改变小规模、短期生产性贷款的产品结构, 要把重点放在设计和开发生产性贷款产品上, 增加农户生产性贷款和农户消费性贷款。在增加消费贷款种类时, 要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 从而使期限的设置趋于合理;创新担保制度和方式, 在农户担保难、抵押难仍未解决的情况下, 需要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地创新担保方式, 进而突破担保难题;建立支农信贷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 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扶助作用;建立农村支农信贷保险机制, 提升支农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保障农村金融的稳定和发展;合理优化贷款的流程, 减少工作量, 尽可能对农户的贷款需求现场进行答复, 例如信贷员在宣传、考察的同时, 能为农户办理好相关手续, 避免耽搁太多时间, 进而减少贷款户的麻烦。

3.3 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建议

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积极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完善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 不但需要从农村信贷市场内部做进一步的完善与改革, 还需要政府从农村金融市场外部入手, 推进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针对农户贷款用途较广的情况, 多开发小额无担保项目, 以便小规模经营的有利发展;对于担保人难找的问题, 乡镇政府可制定一套审核标准, 对符合标准的, 由乡镇政府担当贷款担保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对保定市农户贷款需求与供给情况的调查[J].华北金融, 2008 (S1) :14-17.

[2]景丹红.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J].法制与社会, 2009 (8) :269.

[3]刘寅喆.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 2008 (8) :78-79.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查 篇8

接受调查的农户基本情况如下。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占比61.54%,女性占比38.46%。从年龄分布看,25岁以下的占比23.1%,26~35岁占比36.5%,36~35岁占比28.8%,46~60岁占比11.5%。从受教育程度看,大学及以上的占比36.5%,高中占比26.9%,初中占比23.1%,小学占比9.6%,小学以下占比2%。从收入来源的分布看,打工的占比51.92%,做生意占比21.15%,农副业与打工相结合的占比9.62%,还有17.31%的人收入来自其他渠道。从收入分布看,月收入在2500~5000元的占比40.4%,2500元以下占比21.2%,5000~8000元占比17.3%,10000元以上占比15.4%,8000~10000元的占比5.8%。受调查农户偶尔遇到资金短缺的占比61.5%,经常遇到资金短缺的占比21.2%,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占比17.3%。如果出现资金短缺状况,找同事、朋友借钱占比33.3%,找亲戚借钱占比32.1%,信用卡透支占比15.5%,向银行借钱占比10.7%,向小贷公司借钱占比6%,另2.4%的人走其他渠道。

一、农户事业发展对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

(一)贷款用途

在受调查者中贷款用于生意上的资金周转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6.5%,贷款用于购房的占比17.3%,用于开办农业企业的占比5.8%,用于从事农业活动的占比3.8%。还有一项归于其他类别的占比34.6%,用途比较分散,有用于子女的教育资金的,也有用于看病的医疗资金等。现在农村里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确实不多,尤其本次所调查的杭州萧山的农村地区,基本已经很少有人从事农业。大多数人都是以打工和开办第二、三产业企业为主,例如本次调查的主要地点新塘街道是以羽绒制造产业为主的。

(二)期望贷款金额

调查结果显示,贷款需求的金额主要集中在10万到30万这个层次,达到了38.5%。其次是1万到5万的贷款需求,占比25%。贷款需求少于1万元的和大于30万元的占比均为13.5%。5万到10万这个层次的贷款需求占比9.6%。可见,从贷款金额看,农户对金额在1万到5万之间以及10万到30万之间的贷款需求比较大。

(三)期望贷款期限

从农户对贷款期限的需求看,期望贷款期限在一年到两年期间的占比最大,达到40.4%。期望贷款期限为一年的占比为34.6%。两者加总在一起的占比达到75%,由此看出大多数农户希望的借款期限在一年到两年之间(含一年)。期望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占25%,这其中六个月到一年的占比13.5%,六个月以下的占比11.5%。

(四)期望年利率

受调查的农户认为可接受的贷款年利率在1%~3%的人数最多,占比48.1%。认为合理年利率应该在3%~6%的农户占比46.2%,该范围正大致是银行当前所执行的范围,可见还是可以被农户所接受。选择6%~8%以及8%以上的农户相当少,年利率提高意味着借款成本的上升,抑制资金需求。

二、银行小额信贷供给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

(一)农户看重的因素

我们分别提供审批速度、金额、利息、担保方式等选项,让农户选择在贷款时更看重的因素,可以多选。调查结果显示,利息排在第一位,占比67.3%。很明显大家选择农户小额贷款看重的首要因素是利息,利息的高低意味着借入资金成本的高低。排在第二位的是审批的速度,占比51.9%。因为有时资金短缺的情况往往措手不及,比如一些农户自办的小厂、小企业在遇到资金链周转不灵的时候,对资金到位的时间要求很迫切,因此对于审批速度的快慢有相当大的关注度。如若审批速度较慢,可能耽误农户借入资金的最佳时机。看重担保方式因素的占比为34.6%,看重金额大小因素的占比为32.7%。总体来说农户对四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利息、审批速度、担保方式、金额。

(二)实际贷款期限

根据受调查者在银行的实际贷款情况,贷款期限为一年期的占比为30.8%,其次分别是六个月以下占比25%,六个月到一年的占比21.2%。这三者合起来占比将近达到77%,为一年及一年以下的短期借款。看来银行这类短期产品比较多,比较支持对农户进行短期的小额贷款。贷款期限在一年到两年之间的占比11.5%,二年到三年以及三年以上的占比均为5.8%,可以看出一年以上的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多见。调查中发现农户的还款意愿一般都很积极,一旦手头有钱便会还掉,并不想背负债务时间太久。

(三)实际审批速度

从农户提出申请到实际拿到贷款的时间,从调查结果看,半个月以下的情况最为多见,占比达59.7%。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在半个月内便能让农户拿到贷款资金,说明审批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审批时间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占比17.3%,一个月到三个月的占比15.4%,三个月以上的占比5.8%。这说明还是存在部分农户在申请小额贷款时审批效率不高、贷款流程存在漏洞和欠缺的地方,有待改进。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应该让小额贷款的审批时间超过一个月,毕竟贷款金额并不大。

(四)对贷款政策的满意度

在受调查者中,对银行小额信贷的贷款政策比较满意的占比51.9%,满意的占比44.2%,不满意的仅占3.8%。可见国家对农户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举措还是发挥了作用,但小额贷款的政策还有提升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银行的小额信贷产品的客户满意度,扩大满意的比例。

三、对策建议

(一)改善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目前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户经济状况和信用记录不完整,使得银行无法真实准确地判断是否应该放贷。需要改善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对称性,完善农村征信系统,例如到农户家里实地进行走访,或者通过私下询问了解农户实际情况的熟人来获取相关信息,实时跟进。

(二)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与抵押物的创新

在调查中有将近47%的农户无法提供担保物,这对于他们申请小额贷款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与抵押物的创新。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土地房屋都是不允许抵押的,那么农户就基本无法找到抵押物。未来应该加快农村土地的确权,能够使其成为抵押物。还可以尝试考虑让农户用养老保险,财产保险等保险合同来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物。

(三)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户小额信贷宣传

在受调查者中,还是有一部分农户对小额信贷产品不太了解,这说明宣传力度不够。可以利用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传统方式,也可以考虑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宣传银行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服务。若条件允许,还可以直接与当地的村民委员会合作,开办信贷知识小讲座,采用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普及率会更高。

摘要: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银行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为农民提供了资金支持。本文通过调查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症结所在,提出要改善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推进农村金融担保与抵押物的创新,加强信贷宣传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供给

参考文献

[1]罗荷花,李明贤,曹艺馨.我国农户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可获得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5,(08).

[2]霍鹏飞.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双方的博弈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07).

信贷需求 篇9

1 消费信贷与中等收入阶层界定

消费信贷是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资金, 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消费信贷可以提高个人即期消费水平, 实现平稳的终生消费。

消费信贷并不针对所有人。借款人需要为借款消费支付利息, 需要分期还贷, 这对其收入及信用情况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根据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发展历史, 个人消费信贷在客户群定位方面, 主要是面对中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的家庭或个人, 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收入处于中上等水平, 有潜在消费信贷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主要从事脑力劳动, 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 一般受过良好教育, 具有专业能力和家庭消费能力, 有闲暇时间, 追求生活品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地位上, 居于一个社会的中间水平。根据国内的一些研究报告, 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接近1亿人。

在一个橄榄型社会中, 中等收入阶层是最稳定的社会阶层。他们辛勤工作, 诚实经营, 收入稳定。他们是消费潮流的体现者, 时尚消费的支持者。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对于稳定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目前国内的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包括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和中高层专业人士, 有一定实力的小业主或民营企业者, 国有或集体资产承包经营者。

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贷款的主要目的是超前消费, 贷款需求范围广, 比较集中的贷款项目是住房按揭、房屋装修、汽车消费、大额耐用品消费、旅游等。

2 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信贷需求分析

中等收入阶层在消费信贷的需求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 商业银行只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该阶层的需求, 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满足客户需求。从市场现状来看, 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信贷需求可以概括成以下一些方面:

2.1 提前消费需求

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 提前消费需求是消费信贷客户的最基本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国外先进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 中等收入者绝大部分已经接受消费信贷。他们提前消费的心理渐趋成熟, 更愿意向银行贷款消费。他们通过贷款买房、买车, 习惯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

2.2 理财投资需求

这一需求是在国内居民理财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和居民理财投资心理日渐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中等收入阶层综合素质较高, 具备理财投资理念, 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他们会利用个人贷款进行大额消费, 减少自有资金占用, 同时利用闲置资金进行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目前, 如果从理财投资角度分析, 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价格比较低廉, 其他种类的消费贷款利率虽然有上浮, 但总体定价不高。这样, 中等收入者会考虑向银行低成本借贷满足消费需求, 而同时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理财投资获得高收益投资回报。

2.3 大额奢侈品消费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已经比较齐全, 他们增加的收入会用于提高消费档次, 紧跟消费潮流和时尚。根据世界奢侈品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市场。中高收入阶层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对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而这同时带动了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 消费者通过申请短期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支付等方式购买奢侈品。

2.4 信用价值需求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个人信用的市场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中等收入者已经认识到自身信用的重要性。信用高低决定了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额度, 信用度越高, 未来能获得的贷款越多。同时, 他们当前的信用度受到已得到贷款额度的影响, 他们已经得到的贷款越多, 证明他们的个人信用更加有价值。这样, 他们贷款消费的动机不断增强。为了在未来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 他们在当期会积极向银行申请贷款。

2.5 自我身份实现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大类,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扩展到社会群体, 不同的社会阶层其需求层次的重点也不相同。中等收入阶层在整个社会中处于中间位置, 他们更加关注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可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大额信贷支持或者拥有大额度的贵宾信用卡, 将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可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2.6 预防通胀需求

一般来说, 新兴发展国家总会出现一定的通货膨胀。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通货膨胀预期较为明显。消费信贷需求正是伴随着国内通货膨胀预期而产生。为避免未来支付更高的成本, 消费者会通过借贷来提前消费。这一通货膨胀预期往往是信用需求的加速器。因此, 他们为预防涨价而提前进行大额消费, 比如购置高档汽车, 充分开展自身教育、子女教育等。

2.7 应急动机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在遇到没有计划或没有预期的大额消费支出、同时又缺乏其他快速的融资选择时, 往往会考虑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 此时消费贷款就具有满足客户应急动机的需求, 比如突发的家庭大额医疗费用等。

2.8 替代私人之间借贷的需求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 城市化、人口迁徙、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人们担心亲戚朋友之间的借贷会产生人情债, 而且向亲戚朋友的借款大都是短期或者小额, 不能满足需求。而金融机构便捷的信贷服务更能满足中等收入阶层的需求。为了减少人情债, 更多人选择通过银行来实现融资需求, 从市场上得到消费贷款, 他们对于消费信贷的认可度正不断提升。

2.9 大额信贷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本身具备一定的资产和财力, 其消费信贷需求一般额度较高, 这一需求与小额信贷需求有明显差别,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活品位, 或满足家庭及个人高档消费偏好。

3 政策建议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导向下, 其发展潜力巨大。笔者建议, 商业银行应该从客户真实需求出发, 采取差异化战略和服务管理战略, 满足中等收入阶层消费信贷需求。

3.1 差异化战略满足客户需求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加入, 国内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在战略发展方向上必须实行差异化, 避开竞争激烈的“红海”, 而挖潜自己的“蓝海”。但是, 由于国内消费信贷还处在起飞阶段, 商业银行的长期总体战略必然趋同。各银行不仅战略转型方向一致, 而且多数会将消费信贷业务确定为战略重心。要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商业银行就必须在“战术”层面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具体而言, 商业银行应根据中等收入阶层客户的信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 提供差异化服务。

3.1.1 产品差异化

通过对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需求分析, 商业银行可以积极进行产品创新, 比如, 提供奢侈品消费贷款, 满足其奢侈品购买需求;提供大额消费信贷, 满足其大额消费需求;提供高档艺术品消费贷款, 满足其文化需求;提供能显示客户身份地位、品味偏好的贵宾信用卡, 满足其身份实现的需求。

此外, 要研究客户的心理需求,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 及时了解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使产品具有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要把一些高新技术知识整合到产品中去, 使产品具备智能化、知识化、艺术化和品味化。

3.1.2 价格差异化

消费信贷定价差异化既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 也是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必然选择。深入分析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需求可以发现, 客户的理财投资需求、替代私人之间借贷的需求以及大额信贷需求, 都与消费信贷的利率价格密切相关。利率定价如果非常高, 客户的这些需求都较难实现。而利率定价如果太低, 银行又无法盈利。因此, 银行可以考虑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价格差异化策略。

对于注重品牌和服务质量, 而对价格敏感度低的客户, 可以提供价格较高但服务水平更高、附加值更多的消费贷款, 使其感到利率虽高, 但是获得的服务超值。而对于价格因素敏感的客户, 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减少一些客户当前支出项目, 推出一些折扣优惠。

3.1.3 渠道差异化

目前,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服务主要通过专门的个贷中心渠道进行。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 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满足客户需求。对于大型商业银行, 可以发挥网点规模优势, 利用客户对网点的依赖性, 依托网点开展消费信贷服务。银行网点服务除了要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特征外, 最重要的是要将银行业务进行有机整合, 要将信贷、理财和结算等金融服务整合, 将柜台、客户经理、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整合, 甚至可以将房屋评估和房屋中介等消费信贷合作机构引入网点, 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 网点内应建立专区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此外, 要注重业务办理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和心理沟通, 使客户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服务体验。

对于中小型银行,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电子服务渠道的优势, 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 推动消费信贷业务办理的便捷化、个性化和友好化, 使客户通过虚拟渠道, 体验到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和先进技术带来的服务新鲜感受。

3.2 服务管理战略满足客户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很高。开展消费信贷, 商业银行必须紧紧围绕客户, 了解顾客需求, 改善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帮助客户实现目标, 为客户创造价值, 培养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依赖度, 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的、信任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3.2.1 规范服务管理

规范化的金融服务体现着银行的品牌、形象和实力, 能提高客户信任感。笔者建议商业银行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规范服务管理制度, 重视现场管理;产品和技术创新时刻紧贴市场, 与社会发展和宏微观金融政策相衔接;在为客户服务上, 完善客户信息, 加强数据挖掘, 推行标准化、定制化和分层次服务。二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全面导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规范化、现代化管理要求提升信贷服务品质。三是对服务质量进行零缺陷控制, 以“六西格玛”和“零容忍”等严格管理手段, 减少客户抱怨, 提高客户满意度。

3.2.2 提高服务效率

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高消费信贷的服务效率, 才能满足客户的应急需求, 才能吸引更多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而减少向亲朋的私人借贷, 也才能促进客户向银行申请大额消费信贷。同时,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客户对于服务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运作效率, 简化贷款操作流程。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了操作成本。

首先, 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平行作业模式, 使贷款调查和审查可以同步进行, 从而提高办理速度。其次, 在风险可控的前期下, 可以通过增加基层客户部门批贷权限, 适当放权, 从而缩短业务运作链条。最后, 商业银行内部应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度, 确保各个业务环节高效运转, 争取每一笔业务从受理到发放能控制在最短时间内。

参考文献

[1]包乐磊, 张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目标客户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2]李祥, 李娟.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结构区域差异研究[J].经济论坛, 2011, (3) .

信贷需求 篇10

1 西藏农村小额信贷需求现状分析

对于小额信贷需求的含义, 王志刚 (2012) 指出小额信贷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利率、期限、额度和还款方式下, 农户具有使用意愿、并且能够获得的贷款。西藏现有农业银行主营的小额信贷发证面86%以上 (西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 2013年) , 有关实际使用率的数据来自不同课题组的统计结果有所不同。贡秋扎西 (2008) 通过对西藏27个乡镇191户农民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额信贷的实际使用率为70.46%, 除去两个极值, 实际使用率为64.55%。课题组2014年通过对林芝地区的4个乡镇10个村402户农户的调查结果显示, 小额信贷的使用率为53.48%。虽然两组调查的信贷使用率结果有差异, 但总体上都反映了信贷的使用低于发证面, 也就是对小额信贷的需求是明显低于信贷供给。

西藏小额信贷供求市场与内地市场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由于西藏农村金融市场落后, 市场供给主体单一。自1999年小额信贷试点至今, 农村的金融市场依然以农业银行为主导, 小额信贷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银行的产品供给。信贷需求主体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 可以看出西藏现有的农村信贷供给不足的同时, 还存在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的现象。这一现象与传统的观念背道而驰。传统观念中认为, 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造成信贷约束问题, 即信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现有的小额信贷有效解决了传统的信贷约束制约问题, 实际中却依然出现信贷实际使用率低于信贷供给。

在现有的信贷需求中, 还存在由于信贷利率过低和信贷模式引致的虚假信贷需求。西藏一直以来执行特殊优惠利率政策, 比全国基准利率低3个百分点, 导致贷款漏出率高, 一些符合商业信贷条件的用户转向小额信贷。同时, 现有信贷模式为了规避风险, 较多采用小组联保方式, 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虚假信贷现象的存在。农村的社区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地缘基础之上, 邻里之间相互熟识、密切。出于互帮互助, 即便在没有信贷需求的情况下, 也愿意帮助邻里组成联保小组。这就构成了所谓的虚假信贷需求者。

2 造成小额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小额信贷的需求程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利率、收入状况、生产经营规模、支付倾向等等, 其中, 作为外生变量的利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收入对信贷需求的影响具有U型, 生产经营规模和支付倾向对信贷需求具有正的影响 (韩俊, 2007;周小斌, 2004) 。虽然西藏具有独特的地缘关系和文化背景, 但在基本影响因素方面, 与以上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通过对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整理显示, 信贷的影响也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信贷获取体现为子女的教育信贷较为容易获取。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之外, 西藏的特殊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也相应地影响着信贷需求的构成。下面就西藏特殊的地缘、文化因素导致信贷需求不足进行分析。

2.1 人口密度低和居住偏远, 导致民间借贷的替代性更高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 人口密度仅为2.1人/km2 (西藏统计年鉴, 2011) , 以及大部分地区以牧业为主导致居住分散, 远离机构中心。对于适合人口密集的小额信贷方式, 在西藏地区的推广就显得不适应。一方面, 距离信贷机构较远的需求者在申请信贷过程中将产生较高的费用和机会成本。由于申请者一般为一家之主, 且也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在贷款申请和使用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将带来家庭收入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农牧业产业的赢利性低、收入低而且不稳定, 导致农牧民储蓄能力、信贷有效需求能力不足而出现自我排斥 (马九杰, 2013) 。小额信贷的授信额度超出了日常的生活消费需求。农牧民家庭的零星小额的消费需求不在授信额度区间。作为理性的农牧民家庭而言, 是不愿选择过度的信贷消费而增加债务负担。相对而言, 民间金融则有效克服了获取成本较高和授信额度的限制。

2.2 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背景引致农村对资金需求意愿不强

从生产角度来看, 不管是牧区还是农区, 养殖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放养方式。这与内地的圈养不同, 不需要投入太多资金建设养殖设施。另一方面, 西藏直至今日, 惜杀惜售现象依然广泛存在。惜杀惜售的原因包括将牲畜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和防范自然风险的形式, 以及宗教文化中忌杀生灵等等。其中牲畜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和有效的储蓄形式, 以应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发生 (罗绒战堆, 2009) 。

2.3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农牧民的金融选择局限性大

西藏农村金融长期以来处于欠发展状态, 包括农村金融产业、资源、服务都是处于低水平。尽管在近十年当中,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的先后建立并发展小额信贷业务, 但是西藏的农村金融体系仍未形成竞争机制, 本土化、合作化特性的内生金融尚未建立。现有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 且政策性目标较强。农村金融发展滞后, 难以实现与需求主体在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匹配。

2.4 农牧区市场化程度低下, 农牧业生产资金需求不高

西藏地广人稀,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现有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 难以形成规模的市场交换环境, 牧民们出售牲畜等农牧产品还比较困难, 自给自足性质依然显著。受宗教文化思想影响, 在传统藏族社会里, 放生之习俗非常普遍。近年来, 多数家庭放生牲畜的增幅大于出栏数增幅。由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牧区的市场化程度低下, 使得并不是每个农户对信贷需求都很强烈。

2.5 受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

农牧民大多保持着延续千年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寄希望于来生、听天由命, 尤其是偏远地区, 改变现状的主观意愿不强, 宁愿苦熬也不愿苦干。大部分农牧区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 教育资源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相对缺乏, 农牧民群众普遍文化素质低下,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能力缺乏, 具有受教育程度低、发展能力差、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共性。自我发展致富动力不足, 满足于现状, 这严重制约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影响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

3 提高小额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小额信贷需求不足、信贷服务使用能力弱, 必然制约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显示, 西藏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严重的信贷供给不足。其中, 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中国农业银行独家经营,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信贷获取。通过上述分析, 信贷供给不足是造成信贷需求不足的其中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 还受到包括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通过对造成小额信贷不足的原因的正确认识,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对于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 引导需求主体自身能力的发展, 拓展信贷需求市场

只有实现资本的有效形成, 才能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局面。现有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不足, 主要体现在现有生产格局对资金的需求不足。现有的农牧业生产还处于粗放型生产方式, 且基本为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还未形成农业的规模经济。要形成农业的规模生产, 一方面需要拓展资本形成的渠道, 更重要的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加强对农牧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提升农牧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从信贷需求主体的自身能力的发展, 内生增加对资金的需求。

3.2 拓展农村金融市场, 增加信贷供给, 引导信贷需求的发展

缓解农村金融抑制,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质量, 增加对偏远地区、弱势人群的覆盖面, 需要构建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由于西藏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其他地区取得成功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于西藏具有借鉴作用。同时, 在农村信贷发展的过程中, 还需注重与地方实际的结合。信贷供给的发展应该围绕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的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出发, 发展适合农村信贷需求的内生金融市场。

3.2.1 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普通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银行或组织, 并不适合西藏农村的发展需要。

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 依然存在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且不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鉴于西藏的特殊地理环境状况, 需要分析现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对农户的金融服务供给行为, 寻求合适的信贷供给办法。现有西藏农村金融机构仅有中国农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 但其在农村的网点分布广泛。截至2013年, 中国农业银行设立惠农通金融服务点达1030个 (西藏金融运行报告, 2013) 。可以利用农业银行网点分布广泛这一优势, 开发利用现有的、具有群众基础的组织, 通过机构之间的合作, 正规机构成为一个批发型机构提供资金来源, 让基层组织直接面向农户提供零售性金融服务。这种方式有效利用了基层组织在农村社区的人缘、地缘关系, 有效缓解了信贷中存在的道德风险, 减少交易费用问题。

3.2.2 通过建立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避免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受到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藏族社会里, 放生之习俗非常普遍。虽然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但是传统的生活习俗依然广泛存在, 多数家庭放生牲畜的增幅大于出栏数的增幅。藏族农牧民忌杀生, 如具备市场条件的情况下, 将牲畜出售是可以接受的。通过成立专业生产合作社, 由合作社进行统购统销, 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另一方面也可以化解农牧区市场交易环境的缺失。进而实现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 改变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方式, 增加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

小额信贷的需求对其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若信贷需求不足, 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增收问题, 反过来也将影响着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针对信贷需求的不足, 不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尤其在西藏地区面临着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 更多的是针对现有的信贷需求主体的组织形式、特性、行为方面的需要, 实现信贷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进而实现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 宁爱照.小额信贷批发基金的新视角—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政策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11) :51-56.

[2]张正平, 何广文.国际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经验及其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2 (11) :84-92.

[3]熊德平.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经验与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5 (02) :39-43.

[4]韩俊, 罗丹, 程郁.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02) :44-52, +111.

[5]张雪春.正确考量农村金融需求的“覆盖率”和“满足率”[J].中国金融, 2008 (02) :72-73.

[6]王志刚, 梁爽, 李腾飞.黑龙江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桦川县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 2012 (02) :63-67.

[7]贡秋扎西, 德吉央宗.小额信贷在西藏的实践评析[J].西藏研究, 2008 (05) :81-91.

[8]周小斌, 耿洁, 李秉龙.影响中国农户借贷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8) :26-30.

[9]马九杰, 吴本健, 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 理论探讨, 2013 (02) :74-78.

上一篇:行走控制器下一篇:思想品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