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培养

2024-10-26

思想品德培养(共12篇)

思想品德培养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 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好之”、“乐之”, 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 在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呢?

一、树立远大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的兴趣来自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内部的动机愈强烈, 则人的外部行动愈坚决, 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这种心理动力如果建立在强烈的求知欲上, 就会富有创新意识, 并会刻苦努力地学习。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 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是否找准自己的目标, 只有选准方向, 才能持久稳健地走下去, 才有望达到“顶峰”。一个人没有目标, 就像一艘轮船没有舵一样, 只能随波逐流, 无法掌握, 最终搁浅在绝望、失败、消沉的海滩上。所以, 树立远大目标对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是极为必要的。

二、运用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 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 设计导语十分重要, 导语的内容必须得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 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有生动有趣、和课堂内容关系密切, 才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时我们应多倾注爱心、耐心、恒心, 关注孩子的心灵,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这些途径既能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可见,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

总之, 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 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 在传授这些知识时, 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教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这些困难的问题通过自己富有艺术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乐学好学。

思想品德培养 篇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學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复探索,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同学进行相互探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兴趣。自主研究性学习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这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模式,使教师和学生站在相同的位置,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多民族国家”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寻找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例,并对其进行探讨。譬如文成公主入藏、孝文帝迁都洛阳、张骞出使西域等与民族融合有关的历史。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自主探究,加深对民族交流、融合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以来,这种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教学中,学生甚至可以尝试代替教师对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或者观点能够产生质疑,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以及研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足够的耐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出一些疑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例如,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比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彻底明白其中的关系。将经济建设可以比喻成一艘船,这艘船的导航系统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动力系统就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形象的比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3积极开展实验性教学

开展实验性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学生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产生疑问,并通过探索寻求答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师进行批判性教学创造素材。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并对学生的疑问组织课堂上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结束语

批判性思维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人类思维品质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意志以及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并对疑问进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茂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高公民意识培养时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06).

[2]范素海.批判性思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1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篇3

一、要摆正思想品德课程的位置

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都必须重新摆正思想品德课程的位置。只有从体制上先做出改革,学校才会重视或落实课程的实施,这样思想品德教师才会“集体性”地改变教学态度,真正拿出精力钻研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自然能渐渐改变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看法和偏见,真正重视对自身思想品德的培养。笔者认为,这种良性的大环境的“气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教育制度的根源上做出改革,思想品德课程才能从广度上、从规模上受到重视。当然,这并不是又将思想品德课程纳入应试教育的行列,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堂对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意义和使命。

二、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这包括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人文素养、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等,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和其他“正统”科目的教师一样,在招聘和选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重重筛选,严格把关,甚至比其他科目的老师要求更高,因为这决定了下一代能否健康发展,决定了社会和国家的文明程度。在这一点上,毋庸过多地阐述。

三、要长期贯彻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这容不得有半点弄虚作假,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要有整体的系统的教学计划,长期贯彻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德育,还应在校园内外时时处处地渗透德育工作,让校园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的主人,抓住生活上、学习上的契机,巧妙地对广义上的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障碍,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四、要让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堂

培养和转变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考试,而是靠教师熏陶,靠学生体验。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前提是要学生自愿自觉地在这个过程中去“自省自悟”。如何使学生“自愿自觉”地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俗话说得好,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热爱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尽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设法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

那么,怎样能让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堂呢?本人以为,思想品德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教授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课堂内容应该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对教师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去掉课本冗繁、陈旧的知识,用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变换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重视学生课堂参与,重视学生课堂体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思想品德》(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自尊自信》中,我就没有对教材照本宣科,而是尝试用视频《流浪男子偷鞋被抓,失主让其舔鞋底》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引出“自尊”的课堂主题。使用新鲜材料或时事新闻不仅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贴合学生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当时的课堂的确反应热烈,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在这过程里,学生其实已经无形中受到了教育。同样,在处理让学生理解“虚荣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心理”这个难点上,我下载了近期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的高点播率视频作为教学素材——《90后女孩为选秀向母亲索要十万包装费》,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总之,我在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整合教材,认为“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因此大胆使用学生身边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得出结论,学有所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在处理“自尊”、“自负”、“自卑”、“自信”等概念时,我分别采用了《被50元践踏的自尊》的新闻、凤姐的图片及言论、快乐男声等学生觉得亲切的话题较为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自省自悟”,最后再提供一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如:改变形象法、语言暗示法、预演胜利法、发挥长处法、逆向比较法、储蓄成功法、降低追求法等,都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越是打破传统教学常规模式的课堂,越是受到学生的喜爱。我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将课堂打造成学生欢乐的殿堂,使学生明白培养“思想品德”并不是一件苦差事。当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或创设情境,或组织游戏活动……总之,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布吉可园学校)

思想品德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篇4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 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的创新能力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是“发现”知识的过程。灌输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到厌倦, 对思想品德课学习丧失兴趣。所以, 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应设计适合被教育对象实际的情境和内容, 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引发和加强学生探索欲望, 建立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德育教学中, 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转换成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 鼓励思辨, 培养质疑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 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阵地。“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和动力,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大胆的质疑精神, 在讨论中, 允许和鼓励学生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的标新立异。对于学生每一点创新, 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对学生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加以认可, 进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扩大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同时, 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巧妙地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引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引起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升华,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 在八年级思品“感受挫折”的教学中, 我设置的情境是:“考试失败后”,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谈谈自己在考试失败后的感受, 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 引导同学们置身于思考的氛围中, 指导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和答案进行评议、辨析, 形成学生自己的答案, 指导学生归纳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是什么, 明白挫折具有两重性, 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人生难免有挫折, 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课堂充满积极的学习气氛, 引导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特别是面对挫折时“选择态度”的重要性, 进而掌握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创建发散思维, 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培养 篇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在《学习时报》上撰文《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中说:复亘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每句中的第二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要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然而,我发现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子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却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所以青少年要勇敢地提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是没有创造的。

何谓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养成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事实上,许多传统提问已无法激发学生思维。其表现为:一是呆板平淡,提出问题平淡无奇,学生没有兴趣思考。二是深浅过度,学生会因太难不能思,或者太易不愿思。三是无针对性,不关注学生需要,枯燥乏味,学生不乐思。这也远离了思想品德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使学生不易思。一旦它们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使提问题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也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内心适应了这种禁锢,从而心甘情愿地拘泥于这种禁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对问题产生的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所了解。“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美国教育家格泽尔斯根据问题内容由已知到未知,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和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解决方法也是已知的;中级型问题是由他人呈现的,可解决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法,以求得解决的结果。

要使学生的“问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需要老师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关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备课,改进教法,提高设问水平,消除传统设问的蔽端

(1)问题新颖奇特。用丰富、合乎学生实际的事例吸引学生,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富有思维碰撞的设问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如在八年级上册教学中讲到“男生女生”时,我引用了一则《少男少女》中男女生对异性同伴的看法:男孩最欣赏的女孩;女孩最欣赏的男孩;男孩最讨厌的女孩;女孩最讨厌的男孩。这样以来,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立即设问:你最欣赏或讨厌的异性是什么?于是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轻松地完成了本框的教学内容。这种设问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问题要难易适中。设问要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并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使教材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如在教学“礼貌显魅力”时,可以设问:①列举你所知道的礼貌用语,②谈谈讲礼貌的重要性,③培养有礼貌的途径。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问题要形式多样,切中要害。设问的形式、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就其类型而言有是什么类、为什么类、怎么办类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作用,教学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将问题落在重、难点之处,成为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切入点。

二、拓宽视野,扩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来源

爱因思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无数事实都说明了爱因斯坦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因此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1)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各种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学生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问题,易于引导学生提出各自熟悉、了解的问题。例如:针对水、电、环境等。

(2)从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所谓热点,就是人们比较关注、议论较多、影响较大的事件、事物、问题等。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事件、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对此,可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这些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针对本年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可以提出:北京为什么要申办奥运会?怎样办好这届奥运会?我能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些什么?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中,从学科生活中,从专家讲座中,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授人以渔,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克服思维定势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提问从不敢问到敢问,从少问到多问,从提低层次的问题到提高层次的问题是有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但最主要的是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

(1)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创新一个情境或提供一个背景材料,不限范围,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理解,从多角度、多视角鼓励学生思考。答案越多越好,鼓励发言,以打破思维定势。

(2)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思维训练。采用解答辨析题,开展辩论会的形式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深刻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培养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兴趣;互动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创新思维就是指思维主题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活动,能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究事物,获得前无古人的独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一种超常规、甚至是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智力发展迅速,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强烈,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但是,长期以来,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试教育的味道还相当浓烈,教师的“堂堂灌”和学生的“背多分”仍然是很多学校中考制胜的法宝。这严重地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生在品德课堂愿不愿意动脑,能不能自主探究问题,这取决于学生对 课堂的感兴趣与否。所以,思想品德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对品德课堂感兴趣。

首先,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教师形象,增进师生感情。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要敬业奉献,不断增强教学艺术修养,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幽默的生活态度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爱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对学生负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应从多方面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从对老师的尊重、崇拜转化为对品德课堂的兴趣,这就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精选教学素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品德课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但现行教材中有些素材明显滞后,学生不感兴趣,很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认为品德课就是一门“洗脑课”。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设计课堂教学,选取富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身边问题来充实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如通过播放音乐、观看微电影、微课、小组探究、演讲、小品表演、参观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气氛,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二、创设课堂互动平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课堂,就必须让课堂真正“动”起来。课堂互动,不能简单理解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堂互动是学生围绕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之下主动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互动是课堂教育的灵魂、核心、主要形式,任何课堂教育不通过互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课堂教学”。

1. 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得到他人肯定,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个人做人最起码的需要。能驱使学生持续参与探究活动,主动分享成果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在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心理体验。因此,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去看待学生的探究过程,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多一份欣赏,多一份肯定,多一份鼓励,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展示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通过学生个性灵动荡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的涟漪,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组建课堂学习小组,强化合作探究意识。合作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土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所有课堂学习项目的探究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显然,创建学习合作小组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准备。教师要精心组建班级学习合作小组,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引导各小组成员经过集体讨论,定出本小组的组名、座右铭和活动口号等。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制定课堂评价量规,对各个小组及其成员做出客观的过程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没有死角,让每个学生都有存在的价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静态教学过程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本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在思想品德课堂的运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生动激趣,启迪思维。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呈现形式只是图片和文字,如果教学中能将音、形、色集于一体,把音乐、图像、动画、视频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教学《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中,用图片、动画和微电影等形式,给学生战士很多国家的文化习俗、建筑艺术、代表人物、国宝及先进科学技术,变抽象的“文化”概念为形象逼真的画面和故事情节,老师适时加以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总结出面对文化差异应持的正确态度。这不仅能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还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究。

2. 创建资源平台,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贴心服务。创新与探究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在创新教育课堂中,老师难免布置一些学习项目,让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主动进行调查、探究,在合作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构建知识。然而目前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凸显的困难是缺乏方法的指导和必要的资源支撑,加上学生所面临的是学科多,学习任务重,还有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导致项目探究的参与度和成功率偏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资源平台,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为学生的项目探究提供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观念及其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已有相对完善的官方网站,学校(老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创建思想品德校本学科网站、资源库(如校园FTP)、信息交流平台(如校园通)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及时地与同学、科任老师交流,解决问题。这对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合作探究都有很大帮助。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创建或加盟MOOCs(慕课)平台,让学生注册学习,参与其中,遨游于知识海洋,体验“游戏通关式”的学习乐趣;使课堂得以延伸,让学生与更多的学习伙伴、老师互动。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批判地继承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冬贵.创设互动的思想政治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8).

[2] 焦中明,赖晓云编.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周峰,郑向荣选编.从“洋思”到“东庐”—优质学校形成机制探索.广东教育学院出版社.

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孩子自信 篇7

一、在教学设计上要求不必太高

在思想品德课上, 教师不要把对学生的要求设计得太高, 应该有意识地降低难度, 增大成功的几率,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将教材的内容情境化。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教材的感受与兴趣,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珍爱生命》这一课时, 首先布置同学们在课前准备好花草、金鱼、小乌龟、小鸟等动植物, 上课时让他们带进课堂。当同学们在课堂看到了那么多的小动物、花草之后, 异常兴奋, 这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 他们通过互相观察和热烈的探讨, 认识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接着我又引导他们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并把事先准备的图片、录像展示给他们看, 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来源和生命的可贵, 从而让他们认识到了在生活中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过这种方式, 我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热情, 达到了既掌握知识, 用所学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 又达到了让学生在自己的发现和探索中,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多为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 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潜能, 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了自信。

例如:我在教学《抵制不良诱惑》这一课时, 让学生上台表演小品《游戏机的诱惑及危害》, 同学甲在游戏机的诱惑下逃课、说谎、敲诈他人, 最终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同学的表演虽然有些夸张, 但大家在笑声中体会到拒绝诱惑的重要性。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过了就忘记了, 我看过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格言告诉我们, 让学生亲身表演和体验将会大大提高教育的功能。有了尝试, 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角色尝试无须教师过多的语言说明, 学生的感受尽在不言中, 这样方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真诚的表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 真诚地表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仔细寻找和发现孩子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并且及时和适当地给予表扬。

例如:及时发现课堂上创新的答案、学生作业中一点点的进步等。在表扬孩子时, 一定要真诚地发自于教师的内心的感受。如果孩子发现你在故意夸大其词或在敷衍, 那么你的表扬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会对你的表扬不领情, 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大大挫伤自信心。

四、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性活动

在教学中,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 这样不仅有机会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而且还能体会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 在活动中收获自信。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初二政治《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框题时, 我班的学生对生活中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于是, 我便引导他们, 让他们去向化学老师、物理老师、生物老师请教运用化学、物理及生物技术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方法。通过相关学科老师的指导和同学自己的探索, 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方法, 并向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出了处理和利用废弃物的建议, 得到了当地环保部门的表扬。本次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研究热情, 挖掘出了学生的潜能,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心

当看到孩子们因为不断的成功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 作为教师还要不断地支持和鼓励, 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要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 要经常使用“你能行”、“你真棒”等鼓励性语言, 创设出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会不断地努力, 长此下去,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远离自卑, 走向自信。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 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平台, 课上能自学的材料让学生自学, 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的知识点,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保障, 从而能够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 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人生受挫折的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 理解了受挫折时的具体做法, 从而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 有的学生搜集到了林肯一生中受到的挫折。阅读完这个故事, 我让学生思考林肯在挫折面前是如何应对的, 并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与讨论,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使学生的阅读经验得到了积累。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阅读渠道, 拓展阅读视野, 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在知识信息时代, 如果教师不拓宽阅读渠道, 不拓展阅读视野, 还是死教教材, 按部就班, 不主动拓展新知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很难有时代气息, 很难适应开卷考试的需求, 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我们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应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利用课件展示尽可能多的课外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电视媒体、新闻报纸等渠道进行课外阅读, 丰富阅读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比如, 在进行“身边的诱惑”的教学时, 我就利用网页课件进行了教学。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我设计了网页课件, 并提醒学生要拒绝身边的诱惑, 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 让学生理解网络其实不仅是玩游戏, 用好网络资源更能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从而能提高学生筛选、鉴别等能力。比如, 我在网页课件里展示了青少年吸烟、喝酒、上网玩大型游戏的视频资料, 这些青少年有的已经走进了劳教所, 有的已经堕落成无家可归的孩子, 有的和父母已经反目成仇, 也有的是刚刚走向这个边缘……这些案例的出现, 给学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这样用身边的例子教育、提醒学生, 可以使学生注意不要受身边不良习惯、嗜好的影响, 能够鉴别真善美, 鉴别对错, 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 做个合格的中学生, 做一个人格、思想高尚的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另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如公共广告屏上的抵制不良诱惑的视频节目, 小区里抵制身边诱惑的宣传标语, 节假日广场上进行的弘扬正能量、抵制不良诱惑的演出等。通过对社会上的那些抵制不良诱惑、宣传正能量的知识阅读, 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得到提高。这样, 在拓展阅读途径、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 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 学生的道德水准得到了提升。

三、改变教学理念, 进行科学施教,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应当提倡主动探究式学习,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 合作阅读、合作探究是很好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下大力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加大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 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自主回答, 并让学生在个体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学习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更活跃, 思维更敏捷, 考虑问题更全面, 真正使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 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时, 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上课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国家主席出访外国的视频片段。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都是礼仪为先, 相互尊重, 相互礼让。在视频的引导下, 学生体会到了“友好交往礼为先”的重要性。之后, 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对教材上的知识模块进行全面、深刻的阅读和分析, 理解其中要表明的道理。通过自主阅读, 学生再进行讨论、探究的方法掌握新知, 并落实到自身行动上, 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 阅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思想品德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法宝。我们应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思想品德在自己成长中的引领作用, 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使学生学有所获。此外, 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科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 使思想品德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第一堂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 能悬念迭出、异彩纷呈, 就很容易吸引听众, 引人入胜。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有的学生认为, 学习思想品德课用途不大, 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兴趣不浓厚。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首先使学生知道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要想学生喜欢思想品德, 就要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 确立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果。也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 才敢于独立思考, 无顾虑地质疑, 愿学愿问, 从而做到“亲其师, 信其道”。

三、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 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删减或补充, 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踊跃发言、激烈讨论, 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 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落实教学目标。

四、大胆开发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青少年有好奇、善思、善变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善于提问设疑,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思考中诱发兴趣, 更要大胆开发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切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 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总之, 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 思想品德课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想品德培养 篇10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 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 培养公民责任感, 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 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 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 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 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 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 (初中阶段) 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提取相关信息, 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 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 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 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 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 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 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 注重引领课堂, 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 “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 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 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 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 设置有效作业, 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 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 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 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 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 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 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 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 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 发表看法。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 也是增长知识, 训练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表达交流、与人合作等能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作业, 学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树立了积极遵守秩序、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法浅谈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培养

现代教育心理学证实:人类的思想品德包含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同时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形成,它是在社会舆论的熏陶下,在家庭影响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的,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其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发其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培养其坚定不移的道德意志,训练并内化其道德行为。因此,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在思想品德教育规律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可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实行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关键。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经过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摸索总结了一下几点:

一、晓之以理法

我在讲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时结合具体事例,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以及校纪校规,向学生讲解社会道德规范。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使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道德行为方式方法,提高鉴别是非能力。在讲解中我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品德状况,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讲究语言艺术和自身的情感感染力,同时尽量采取启发式讲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视学生集体情况让学生提出质疑,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的参与性。

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贯彻“晓之以理”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意志,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行为。

二、榜样模仿法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我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我就成为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三、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我在讲解“走进父母”时借助央视“妈妈洗澡”这一公益广告和实际生活中个别虐待父母的现象形成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我该咋办?在这种思考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四、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我在教学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晓之以理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除此,我借助“校敬老院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实践活动,甚至通过“今天我是主厨”等實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班上个别有惰性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对班级卫生状况漠不关心了,劳动纪律明显增强了;有的学生本来我行我素,不把班级纪律当回事,现在变得越来越有集体荣誉感了。可见,各种实践活动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方法,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一条捷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篇12

1. 设置引人入胜的导语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传授新知识前,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 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导入新课,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设置的悬念、幽默的导语、寓意深刻的漫画等, 自然而然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 迫切希望了解相关知识, 这就为后面更好地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创设自主、合作的氛围

多年来, 我们的思品教学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 习惯于老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唯唯诺诺”地答, 一节课下来, 教师累得疲惫不堪, 学生手累得酸疼, 却并无收获, 久而久之, 思品课变得索然无味, 学生对思品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而新课程改革中的思品教学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提问、合作解决, 带着浓厚兴趣自由地去探索知识, 创新知识。因此, 教师作为一个点拨者、参与者, 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知识,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对思品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

二、延伸课堂, 接触社会

1. 借助多种手段, 广开思品资源

身处学校的学生, 对社会生活的接触空间十分有限, 因此教师要借助网络、图书、影视等多种手段去搜集他们感兴趣的新鲜事物, 这样能积累更多的信息, 丰富思品课堂。

2. 引用身边事例, 丰富思品课堂

随着学生获取的信息的增多, 大家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于是我在班里专门开设了一个“班级论坛”, 让大家对身边发生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要结合所学, 观点明确, 内容涉及五花八门, 他们的观点或许幼稚, 想法或许天真, 但更多的是自己想法的真实流露。小小“论坛”成了学生们观察社会的小窗口。这样,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丰富了思品课堂。

三、改变教师角色, 增加人格魅力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观念中的教师是板着面孔传授知识, 拥有“权威”的“老夫子”形象。但这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 现在的教师角色已经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忠实的导航者和点拨者,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体现心态的开放、主题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

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中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会努力将其学好。思品教师是真的卫士、善的使者、美的化身, 更应该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上一篇:信贷需求下一篇:春季仔猪腹泻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