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习

2024-10-24

思想品德学习(共12篇)

思想品德学习 篇1

中学思想品德课同所有的课程一样,需要一种适当的方法促进师生的合力,找到自己的路,找到生产力的源头,唯有如此,课堂才会生动起来。

第一步:“连线”

“求知欲强,但自控力和领悟性相对较差”是中学生的共性。思想品德教师要相对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加强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事例、试题的联系,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生活现象”的认同,力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学习之后能由“书本”走向“生活”,由“生活”走向“书本”。

学生知道书本知识点与生活体验的对应;知道书本知识点与所做过的试题的对应,出处;清楚试题考查的书本的知识范畴是在什么地方;看到书本知识点能回想所做过的试题,有感知过的体验;在亲身体验的时候联想到所学过的知识点,理论的“线”才会联到“生活”和“实际的操作”这个层面上。

例如:试题 (1) 某天,小刚在放学回家路上被两个持刀的歹徒劫持,此时,与小刚同行的小军等四人应该: (1) 赶紧溜回家,以免受到伤害。 (2) 同歹徒拼命,力争夺回小刚。 (3) 记住相貌特征,了解歹徒走向,及时拨打110报警。 (4) 避免同歹徒正面交锋,巧妙周旋,想法治服歹徒。此试题很显然属于“法律”知识点范畴。是法律的哪一个方面的呢?其实在问题中已经提示我们:“要鼓励中学生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要善于与违法犯罪做斗争。”那么教师应该在场景设置中,让学生充分归纳出:⑴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⑵在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时,学生要机智,灵敏,不能贸然行事和犯罪分子正面冲突。⑶在与违法行为作斗争时,必须以自身损害最小为基础。所以,正确 (3) (4) 答案很快被选择出来。我们要鼓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找到知识在试题中的隐藏点,那么试题就会相对容易得多,考试成绩也要好得多。

第一步连线以学生能高质量地找到在课本中的“标题、知识中心句”为基础,学生最大限度地从“书本”、“生活”到“试题”,反复主动地找出答案的隐藏点,最大限度地将课本知识与实际事例(社会现象)联系,再不以单调的做试题为目的,跨距离体验联系并归纳。

第二步:“点击”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单元,都有它的中心任务。学生要在“书本”到“试题”,“试题”到“书本”,“体验”到“书本”,“体验”到“试题”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细化,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例如:进入中学,有一系列的“情绪体验”。“情绪”即是一个中心词语,是学习的主要任务。在公共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公共生活”则是中心词语,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所以我们要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中心词语的“意义,概念,特征,产生的原因,范畴,内含,作用,影响等”。又如,所学过的“法律”部分:⑴法律的“意义”是什么?⑵法律的“特征”是什么?我国的法律“特征”是什么?⑶法律的“作用”是什么?⑷法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⑸法律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如此,一一抓紧,一一归纳,一一点击。我们要让学生先抓知识点,再将中心词语找出来,最后分别对这些“目标”系统归纳和学习。只有这样有目标、有层次、有计划地层层深入,书本知识才会掌握得更加牢固全面,学生的学习才会由繁化简、由浅入深。

第三步:“打结”

所有的文化学习目的都是在将理论知识化做实际的实践,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让我们通过学习明白和懂得,都是服务于人类自身的实际需要才会存在并发展的,学习中学思想品德的意义也在于此。中学生从身体大脑发育和生活经历上都是处于人的发展黄金期,由幼儿到成年的重要过渡时期,这是一个人树立正确意识、理想的转折点。这就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让他们学习正确的生活、学习、工作方法、习惯;学习调整正确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学习并保护自己合理合法的权利和义务;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以保护自己和集体国家他人的利益等。但是在很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注重知识的输入,学生也只获得了知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

所有的知识源于生活,必将服务于生活,即“从生活中得到理论知识,再将它们投入到生活中去”。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最想让学生理解的知识,并没有引发学生深刻的理解!”学生可以思考:“学习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变化?对家庭有什么影响?对社会能带来什么变化?”

例如:《中学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主要讲的是进入中学的感受,体验,以及人的情绪的产生,重点是情绪。学完之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内涵,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调节的方法,等等,但是如何让学生最快地学会呢?通过一系列的师生讨论和实际事例,讲解“情绪对人的影响”: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的好坏,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生活身体健康与否。这样,学生就会牢记情绪对自己的直接影响,从而激发对“情绪”其他知识的兴趣,乐意掌握知识。

再如,顺境、逆境,都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各自在不同的前提下,它们的影响也会发生改变。中学生如何才能正确地分辨出积极和消极,以及顺境、逆境呢?中学生的三种情感,即“亲情、师生情、友情”,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调整?产生矛盾后如何解决?如何树立团队精神,要在团结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不忘合作?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他们各自的影响入手探究。

第三步的工作,是我们应该最先考虑的,也是德育教师在工作后应该做的总结。只有将事物直接呈现并讲演透彻,学生才会抓住重点,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教师的工作就是:“生活、学习、工作的规律透明化、简单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将生活、学习、工作重心高度化,让学生一握即中。”当然,这三步方法需要教师灵活穿插于讲学过程当中,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有点有线、有线有面、点线面结合”。

思想品德学习 篇2

概括起来讲,主要是要增强生命教育、相处之道、网络文明、民族团结、劳动观念、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命教育

1、强化生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生命健康权的地位。生命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一个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也要求公民不要以任何理由侵犯其他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2)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未成年人是我们家庭、社会、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司法机关等方面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自己也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

(3)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有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现象,有的还显得尤为突出,像校车安全、不发分子拐卖妇女儿童、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都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2、强化生命健康教育的措施。

(1)落实每周一节的生命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初中阶段每周开设一节生命健康课,有专门的教材,安排专职进行施教。生命健康课教师要与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联系和配合,整合好教育资源,拟定好各自的教学视角和重点。

(2)强化课堂教学。如:校车安全、劣质奶粉事件、地沟油问题等内容都可以进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

(3)做好讲座或专栏。生命健康教育史一个永恒、全方位的主题。进行生命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的职责,特别是班主任的职责。学校可以举办生命健康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可以举行以生命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像逃生演练、疾病的防治、交通安全讲座、水火电安全板报等活动。

二、相处之道

1、强化相处之道教育的必要性。

(1)初中生成长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步展开的,在培养学生交往品德上,安排了与父母的交往、与老师的交往、与朋友的交往等内容,这正是初中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品德。

(2)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因为家庭式社会的细胞。我们教育学生要“爱人民”,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一个学生,长大后又怎么去热爱其他的人?再者,现在的初中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思想的人大有人在,有的朋友关系紧张,有的不懂寻找真正的友谊,所以,强化人与人关系方面的知识传授很有现实意义。

(3)要体现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影响着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由于生活背景、年龄特征等差异,使本该和谐相处的亲子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由于身份、地位、看问题的角度的差异使师生关系之间也会出现一些矛盾;现在不少的初中生由于交友的不慎,而误入歧途。我们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初中生的交往注入新的内容和方式。

2、强化相处之道教育的措施。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现在是一个大变革的社会,父母在外务工的比较多,学校的留守学生比较多,学生的亲情比较缺失,这时我们更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特别是在节假日,在学生父母回家的日子里,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家的温馨,学生亲身感受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

(2)开展好单元活动。

(3)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所以实效性比较差,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学始终在学生的心灵之外徘徊。在教学时,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师生联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的认知特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适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网络文明

1、强化网络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情。网络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带来了便捷,但也不可否认有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成了网络的俘虏,这时,父母和老师就成了“谈网色变”,一概地批评网络的出现与存在,这是错误和偏激的观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网络,利用好网络,给网络一个正确的定位。

(2)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的信息容量很大,有关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也不是十分的到位,所以,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好坏俱在,一些不良的信息、图片对心智不很健全的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3)不少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意识不强。我们上网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做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但有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有的从不良行为发展到了犯罪行为,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强化网络文明教育的措施。

(1)举行“网络利弊谈”辩论赛。

(2)配合班主任开好“远离网瘾”主题班会。初中生沉迷于网络,是许多家长、班主任感到头疼的事情,为了发挥好教育的合力,做到思想品德老师、班主任、家长对戒除学生网瘾的齐心协力,思想品德老师可以与班主任联合开好“远离网瘾”主题班会,上号戒除网瘾的团体辅导课,还对网瘾特别大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

四、民族团结

1、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人民在这个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生活。国家统一,民族兴亡,是所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的世世代代的追求。“爱好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来。

(2)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国际上,敌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有人在,他们居心叵测。在国内,以“台独”、“藏独”、“疆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不可低估,他们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从事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活动,我们要高度警惕,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3)初中生的知识体系要求。初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认识问题还没有那么深刻,并且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进行民族团结内容教育,可以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特点以及我们各民族的相互关系,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熟悉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他们将来捍卫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1)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

(2)举办民族团结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民族团结内容的知识讲座,特别是在每年“两会”召开期间,针对“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的民族结构状况、代表和委员所提出的关于“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建议或议案,开展一些讲座,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3)开展图片展或者办板报。每年的十月为我国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各个班级可以利用这个契机,举办我国各民族发展的成就展,或者办一期“爱国”的黑板报,其中可以加入一定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学生是喜闻乐见的。

五、劳动观念

1、强化劳动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1)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我们获取食物的源泉,劳动成果是我们劳动的结晶。我们要树立劳动光荣,不劳而获是可耻。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业的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同等的尊严。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不要铺张浪费。

(2)就业从“做事”开始。现在大学生就业很紧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眼睛朝上看的,想找劳动强度小的,工资又高的工作,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就要从“做事”开始,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3)青少年劳动观念比较缺失。现在的初中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父母和长辈都百般的宠爱着的,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的体力劳动,从而养成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在学校里你爱劳动,在家里更是不想劳动,长此下去,这样很危险。

2、强化劳动观念教育的措施。

(1)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的一天,在自己家里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这一天里,要负责家里的买菜、做饭、洗衣、卫生、接待客人、照顾老人、采购物品等事项。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说出活动后的感受。

(2)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在班会开始之前,让学生收集一些与“劳动”、“劳动模范”、“劳动成果”相关的资料,还可以约请当地的劳动模范、普通的劳动者、本班劳动积极者谈体会或经验介绍。

(3)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有零花钱,有的还比较多,初中生的零花钱都来自父母给的。到底初中生是怎样使用零花钱的呢,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的调查,针对学生消费中不太正确的现象,我们要进行引导,让初中生的消费做到合理、环保、绿色、维权、节约,从小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六、法制教育

1、强化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养成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好习惯。青少年从小要具有法制观念和意识,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2)危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青少年的年龄都比较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太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是不是出现侵犯青少年合法的事件,这时青少年要依法维权,依法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青少年学法、用法很重要。

(3)某些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淡薄。由于青少年的是非观念不强,还收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初中生不能严格自律,喜欢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沾染上了一些不良行为,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走向违法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所以,初中生要自觉学法,提高守法的自觉性。

2、强化法制教育的措施。

(1)整合初中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在进行法律知识传授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新授课时有些地方根据需要还要补充一些法律常识。

(2)请法制副校长进行专题讲座。现在的初中学校一般都有法制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平时要解答学校师生的法律疑惑,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至少每一个月要开展一次法制讲座,特别是新颁布、新修订、与师生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要进行重点、全面地讲座,以扩大师生的知识面,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

思想品德学习 篇3

关键词:高效低耗;立体式学习;“五化”

在思想品德的学习和复习中,怎样才能高效低耗地学习,既能深刻理解、把握所学知识,又能从新的角度融会贯通,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呢?我们可采用立体式学习方法,通过“五化”来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提高效率,如此一来好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一、量化与简化

所谓量化与简化,就是要把厚书读薄。量化与简化的关键是将所学知识分解、浓缩、概括、要点化。将繁杂的知识简单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相互之间逻辑化。经过加工整理,就可以把简单明了的主干知识纳入有机的体系之中;就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既利于记忆储存,又便于提取使用,还能减轻学习负担,运用时思路纵横伸展,左右逢源。

把书读“薄”的秘诀在于:把握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联系,抓住问题的关键与本质,对教材进行高度概括,浓缩出精华,如建“知识树”、列表概括、编提纲等不一而足。例如:曾有人将思想品德新课标内容标准高度浓缩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部分,寥寥二十几个字的高度浓缩却达到了将书读“薄”的境界。再如将教材中相关知识概括为“一、二、三”。“一”:“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两个基本点”“一国两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代表”“三个尊重”等。

二、消化与内化

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就谈不上真正地消化;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机械地重复记忆,即使背得滚瓜烂熟,所复习的内容也不能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症”。要消化,就要“细嚼慢咽”,认真思考、理解每个问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能贪多求快,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在消化的基础上要进行内化,主要是能力的内化,要能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解决收集问题;另一方面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将所学知识落实于思想,见诸于行动,这是我们学习思想品德的最终落脚点和目的。在学习中我们要学会辨证和多角度分析问题,就要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和有效信息,然后从不同的视角甚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就有可能得到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观点。

三、序化与综合化

在学习与分析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考纲确定重点与难点;根据标题确定重点与难点;根据相关链接确定重点与难点;根据相关链接确定重点与难点;根据特殊句式确定重点与难点;根据平时练习确定重点与难点;根据社会重大热点确定重点与难点,然后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序化与综合化。在序化与综合化的过程中要依据《课标》《考纲》,了解知识点的分布和能级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标”“纲”,夯实基础、注重能力培养、构建好知识网络。同学们一方面要对各册的内容进行整合,另一方面要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综合,使知识点条理化、全面化、层次化。为便于检索,还可编制目录,注明页码。

四、系统化与网络化

系统化,就是经过查缺补漏,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这跟前面说过的“简化”“序化”有相同的地方。欲达此目的,需要同学们紧扣教材,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扎实实进行双基复习。如《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一课的内容可以系统化与网络化为:

依法治国含义作用本质核心→依宪治国→宪法地位作用构成措施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必要保证依法行政——重要环节根本目的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五、创新化与专题化

密切联系时事热点、联系社会实际,关注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是近年中考政治试题的显著特点。它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感触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了重大时事的生活化,避免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话可说,渗透了思想品德的学科功能。在复习中要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动向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关心本地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以此作为复习的重点。但也不可忽视一些连续的、长效的热点(如:台湾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此应推陈出新,注重创新,转换角度,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对社会热点进行专题复习是思想品德学习、复习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中考复习的最后冲刺阶段阶段,要结合考试说明,打乱年级、学科对社会热点的专题复习。这中间要进行创新,依据考纲对知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整合,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多维思考、解决问题,由材料到理论,由现象到本质,既要考虑热点所体现的观点,解释原因(即为什么),解决问题,提出建议,还要联系自身,明理践行。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什么特征?(2)为什么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总之,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复习,或者在问题解答中,对教材知识和社会热点都不能孤立看待,而是要综合和全面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分析各类试题的要求和角度,进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答题技巧,同学们平时还应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成绩。

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初探 篇4

一、科学创建学习小组, 让学生有效合作

实践证明,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个不相同的学生组成, 人数以4~6人为佳。这样构建小组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同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二是不同小组的学习可以比较, 形成竞争。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指导, 让学生学会合作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提供事实、解释问题等, 学生能否很好地表达直接影响着别人能否有效地获取。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 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帮助。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渴望合作

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选择最佳时机, 遵循必要原则。合作学习何时为佳?我认为,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 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人能力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 且有争论时。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对教材的加工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现有知识的“改造”。这种改造也就是把教材中的结论性知识改造成具有“可学习”特征的材料, 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学生学习的意识就能被唤醒, 合作的需求就会被激发。

四、运用激励评价机制, 让学生积极合作

学习小组内部成员分工要细致、明确。应做到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责任到人。竞争是小组合作的灵魂, 有竞争就有评价, 教师及时而恰当地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定时的奖励, 又是这种活动能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到奖罚公平, 多鼓励、表扬学生, 要让大家形成这样一个共识:组荣我荣, 组耻我耻。

总之,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只要我们做到了上述四点, 就能建设好学习小组, 就能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就能打造高效的课堂。

思想品德学习日志[范文模版] 篇5

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就要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必须对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付出诚心诚意的爱,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坚持以启发诱导为主,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不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还从情绪、意志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这些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运用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优化其心理品质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在推动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将为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学习日志

听了专题讲座《跨越时空,整合资源---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大致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软件来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建构主义“抛锚”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以教师抛出围绕学习中心内容的“锚”为起点,引起学生共鸣,并通过讨论、协商学习,最后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网络型软件平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合,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具备比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还需要较长时间设计,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较长时间准备,学习不再仅限于 45 分钟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卷面上;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整合模式 让教师看到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曙光,弥补了目前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上的空白。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难

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整合的误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强化情境创设,淡化教学目标;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效果;过分依赖网络,忽视其它资源;过分依赖技术,弱化教师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1、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整合2、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进行整合3、学教并重开展教学设计

4、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资源整合学习心得

我们知道,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被扭曲的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思想品德课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输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中,缺乏信息反馈与交流,使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薄弱,只能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这种状况需要加以改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思想品德课,更加迫切需要摒弃“一背解千愁”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开教与学,让学生在浩瀚信息社会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去重现或模拟认知过程,求得真知,学做真人,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真正提高思想觉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走进思品课堂,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培养。因此,思想品德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必要,而且是不可逆的时代趋势。

再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资源整合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一套将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符合我们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尝试。

1、备课。利用网络查找详实的资料,筛选适当的、丰富的例子,尽量使政治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

2、上课。利用多媒体将资料清晰的呈现在大屏幕上,不但助于直观感受知识,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作业。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搜寻题目,尤其是课本中的活动课,以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知识,制作手抄报。

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对教师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

2.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3.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4.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5.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

总之,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创新,运用信息技术,以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学校也配制了多媒体教室,可是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那么只要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就是整合,或者觉得在教学中用的信息技术越多,课越好;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课越灵光。结果出现滥用技术,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显然背离了课程整合的初衷,干扰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正常学习。有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搞花架子,表面热闹好看,课堂上却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和实际效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虽好,但它利用太形象、太直观的东西,代替了学生本应该通过思维和想象等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减少,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好是好,可就是一般的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搞课件制作。

有些教师难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不知如何上,教学方法有哪些;课堂上如何去体现新课改理念;更有一些教师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每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整合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老师们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接触得太少,实践得更少造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该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教无定法只要得法,更何况是整合课。所教学科不同,上课的老师不同,听课的学生也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按一种模式来上,哪来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如何更好地在农村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感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我们体会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方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更有利于资源整合。

1、“电脑”不能代替“人脑”。

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想象,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是绝不可以用多媒体代替的。该版书就一定要板书,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总之,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代替或妨碍学生的思维,离开学生思维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想象的。

2、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坚持主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这些原则更有利于教师实现真正意义的“整合”。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彻底解决或克服应试教育中把学生当作一个可随意往里填装置时的袋子、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被动的接受不重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现象和弊端;适度性原则,这里的适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间要适中。二是选择要适当。三是信息要适量;交换性原则,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生生互动,有利于教师与多媒体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与多媒体间的互动;创造性原则,不论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信息技术的运用,都要由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实现。

3、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提”。

总之,不管我们采用那种媒体、那种信息技术,都要遵循对学生的实效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让我们的设计能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资源整合》心得

听了专题讲座《跨越时空,整合资源---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整合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下面就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

1、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构建了全新的学习场景。

老师利用网络平台,相关的资料、图片,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阅读,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用于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并且老师也特别注重提醒学生能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所设计的探究专题就是帮助学生提取信息,有些问题学生没有看明白的还可以回头再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丰富的多彩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充分实现了师生的有效交流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打破了教师对于知识、技能的绝对权威,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和启发,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有效。

3、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里,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思想品德课堂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而目前初中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后,出现了学生不愿学、成绩难以提高的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没了兴趣。而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应注意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头新颖,引入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它往往是影响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并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采用故事、歌曲、小品等形式,也可用直接引入、问题引入、复习引入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辉煌的历史篇章》时,我首先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通过播放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感悟到了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爱戴和高度赞誉,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重要性等内容奠定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先声夺人之功效,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和快乐中学习。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師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所以,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三、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笑话、成语、寓言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内容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但只要我们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兴味索然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地进行教学,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贵诚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些学生没听过这个故事,立刻会很感兴趣,让学生在故事中来感悟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说服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这不仅是学以致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思想品德课学生能否听得进去,取决于学生能否听懂,因此,教师所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生活中浮现出来,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性和生活性,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争议的、生活当中的或新闻时事问题提供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讲到国际竞争时,我们可以结合伦敦奥运会的召开,这是世界各国在体育方面的竞争,中国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屡创佳绩,说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把大家都关注的焦点寓于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易于接受,这样才会让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理论就是身边的现实,一点儿也不空洞,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讲些笼统的大道理,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以自身人格魅力,讲究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趣味性,恰当地运用多种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觉地以一种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乐此不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合.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青年与社会:教育版,2012(02).

[2]杨光慧.初中政治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幼儿师范学校)

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7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相互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因此, 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反之, 僵硬的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感和距离感, 自然对该教师的教学敬而远之, 甚至不愿意见到他。而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喜爱之情, 就会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而喜欢上他的课, 愿意接受他教授的知识和道理, 自然就会对教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所以, 要想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和学生相互帮助, 相互信任, 在课堂上共同进步。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个人魅力, 以高尚人格魅力, 增进师生情感的凝聚力。

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这其中, 教师是改革的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 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和想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中, 教学评价是重要的环节, 在促进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所采取的教学理念, 所执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同时还可以看到教师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心, 同时还能够反映出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能够加深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实现师生高效的交流和互动, 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良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的一半, 一节课堂能否在教学的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课的伊始产生学习的欲望, 他们才能够有听课和学习的耐心, 才能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开始就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 尽快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要做到这些, 教师就要在课前深入了解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明确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形式, 设计导入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都喜欢的故事、成语等导入, 也可以一开始就提出问题, 抓住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 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创设情境, 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据研究表明, 当人的情绪乐观高昂时, 他们就会有浓厚的工作和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为学生创建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他们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 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因此, 教师要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 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它融合了图画、声音、视频等为一体, 可以渲染气氛, 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创建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课件, 学生愿意欣赏, 愿意参与, 学习兴趣倍增,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 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从而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同时,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南戴河中学是一所特殊的农村中学, 身处旅游胜地, 生活条件优越, 生源复杂, 外来人口较多, 学生差异很大。在教学中, 在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鼓励大胆、合理地想象, 提倡探索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 竞赛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 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竞赛中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和信任。例如, 在讲第二课《男生女生》时, 我以竞赛的形式, 让男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 把描述性别优势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通过这一活动, 进一步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 促进男女生之间的沟通, 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合作的态度,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四、利用当地优势, 在实践中收获成功

南戴河旅游胜地,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

学生获取的知识包括课内学到的知识和课外由自己实践和体会学到的知识。在课内通过教材和教师学到的知识比较抽象, 理论化强, 较为难懂。而在课外由自己亲身实践学到的知识则比较感性, 具体形象, 且印象深刻。而且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课外的实践和体会才能够记忆得牢固, 知识也才经得起考验。

为此, 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有益的教学资源,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 开展红色旅游, 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学生到海边观察旅游概况, 义务导游, 义务清洁员等, 让他们体会到思想品德在生活中无处不体现;深入到工矿、企业、居民家中,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事例。另一方面, 学生应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 道德标准联系到实践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 帮助游人解难、维权、进行社会调查、评析时政热点、解答生活疑难等, 使学生知识学以致用、用有所思、思有所悟,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真正爱上思想品德课。当然,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课堂气氛必须是师生高度互动, 师生情感和语言完美结合, 师生从始至终饱含深情, 充满激情。

思想品德学习 篇8

1. 同位互助式。

一般在教室里, 一桌坐两人, 而与其他同学相距较远。同位之间在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感悟上相互交流是很自然的, 在出现疑问时, 总是先问同桌, 在讨论问题时, 也是就近交流。从多数课堂看, 同桌是天然的合作学习互助组。这种同桌式合作小组的优点是交流的对象彼此了解, 配合起来顺手、默契, 一方的表达可以被对方充分感知, 整个班级显得有序和谐。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交流的范围小, 每位学生获得的新信息、新观点、新思想较少, 且仅有两名合作成员, 有时会觉得无话可说, 甚至冷场的尴尬场面。

2. 小组合作式。

在通常的合作学习活动中, 前后位四人或六人、八人组成讨论、交流小组。这种小组的优点是人数较多, 讨论热烈, 思想观点的火花碰撞多, 得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比较多, 而且印象深刻。缺点是人多嘴杂, 有时场面相当热烈, 但话题却偏离了主题, 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降低了课堂效率。

3. 小班展示式。

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的典型是山东的“杜郎口模式”。基本方法是:学生提前备课, 查找相关资料, 准备上课时展示。上课时教师只是布置了本节课的任务, 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按照习惯自动把班级划分为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小班, 每个小班的学生开始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们踊跃上台当小老师, 展示自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台下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要求小老师回答, 也可以自己上台展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每一面墙上都挂满黑板, 这里也成了学生合作与展示的窗口;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一学习超市里的售货员和顾客;每一颗心都参与思考、合作、碰撞。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杜郎口中学取得很大成功, 在其他学校推广也取得不错的效果。当然, 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它需要学生在课前备课, 这势必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每一科、每节课都如此, 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4. 辩论对抗式。

在日常教学中, 时常会用到辩论对抗的合作学习模式。如, 在讲授《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这一课时, 把班级分成男队和女队。根据男孩子性格阳刚的特点, 让他们做正方, 观点是: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法治;根据女孩子性格阴柔的特点, 让她们做反方, 观点是: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德治。结果每一队的合作都很默契, 双方有许多精彩的对攻。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抗激烈, 观点鲜明,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同样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不宜经常使用。

5. 表演合作式。

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教师常用两人或多人配合表演的合作学习模式。如, 在讲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 让全班同学合唱《众人划桨开大船》;在讲合作的重要性时, 让学生合作穿木鞋走路;在讲到竞争时, 让学生做“抢椅子”游戏。通过这些合作表演, 使学生融入学习情景, 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了学生思考,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 这种合作在组织、选题、道具等方面要耗费时间, 学生表演的安全性也要提前考虑。

二、课外合作学习模式

1. 课题研究式。

思品新课标有许多社会实践课题, 再加上部分地区中考把公民教育实践题作为必考题, 所以, 学生合作进行实践课题研究成为一种必须。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要合作选题, 分组考察、调查、采访、查找资料、整理资料、评价现行政策、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开模拟听证会等。像我校开展的“关于农村焚烧麦秆问题的对策研究”“关于玉带河污染的治理研究”等课题的完成都是几十个学生通力合作的结果。

2. 公益活动式。

参与公益活动, 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感情也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我校每年植树节, 学生一般为四人一组合作劳动, 其中, 两人挖坑, 一人运树苗, 一人提水浇水。上街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去敬老院服务也大都两人一组。这种配合合作式的模式, 有利于组员之间互助, 也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

3. 竞赛团队式。

思想品德学习 篇9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我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是导入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 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 可以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吸引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坐春风, 如饮甘露, 自然进入美妙的境界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怀着期待的心情渴望新知识, 这就为教师顺利进行教学打好了基础。

一、运用音乐导入

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播放一些学生既熟悉, 又能够说明本节课内容主旨的音乐, 就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之与接下来的教学产生强烈共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上“封建土地所有制”时, 我先请学生听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接着提问:歌曲中妈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时候妈妈贫穷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妈妈没有土地?土地在谁的手里?学生们纷纷回答, 热情高涨。这样便使枯燥的知识生动起来, 在这基础上再引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课题就比较容易了。

二、巧用时事热点

“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原则。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 有时我们可以运用新近发生的事情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 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 正值我国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材料, 并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 如代表的组成情况、议案情况、选举情况、职权范围等, 使学生获得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有了生活的“经验”, 然后再具体分析教材上的知识点, 教学效果显著。总之, 运用热点导入, 可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目的。

三、妙用小故事

思品课的道理比较抽象, 加上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 一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深入浅出, 使学生较好地学到知识、明白事理, 故事的运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 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如在讲“孝敬父母”时, 我用感人、精练的语言叙述真实的故事《疯娘》, 许多学生听后潸然泪下, 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此时再引入课题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四、善用小品

初中生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很强, 如能在课前布置个别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自编自演几分钟的小品, 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将注意力投向课堂。小品趣味横生, 能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有助于学生在兴奋参与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比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 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实地”参加选举, 让其他学生判断这些角色中, 哪些人具备选举资格, 哪些人不具备选举资格。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 其他的学生也感到新颖有趣,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运用漫画

漫画是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 它用生动、简洁的图画语言, 曝光典型事例和现象, 往往能引发人们的思索。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漫画教学, 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比如在上“走进法律”时,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四幅漫画, 分别是因酒后驾车、超速行驶、无证驾车、闯红灯等引发的交通事故场面。让学生看后回答问题:“说一说上述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 我再展示《交通井然有序》的图片, 让学生对比, 从而引出了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题。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探索 篇10

一、更新观念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先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 都会变成灰烬, 变成木乃伊。”学习兴趣是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的倾向, 它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整个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占有重要地位。

但在当前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存在许多不良现象, 例如, 有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背背看看就可以了;有的则认为现在思想品德是开卷考试, 到时抄抄就行;还有的认为思想品德没外语、数学重要, 是副科, 因此以一种被动、消极的态度去上课。有些思想品德课教师亦是如此。他们教育态度陈旧, 不敢大胆开发教材,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往往照本宣科、一年一年地在重复教材。笔者认为, 要想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就得更新观念, 这个观念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同样需要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中, “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 它规定教师“教什么”, 规定教师“怎么教”, 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得到积极发挥, 教师教的兴趣和学生学的兴趣都没有得到激发。因而也就出现了有些教师思维守旧, 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因此观念一定要更新, 只有观念的转变才会有行动的转变。教师和学生都要一起学习, 相互学习, 深入学习新课改内容。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要共同参与新课程的开发, 教师敢于联系学生实际,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 而是要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 敢于质疑, 敢于同教师一起探究新知。

二、挖掘学科特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源泉

学生需要的是生动的思想品德课。长期以来, 思想品德课总是给人一种枯燥无味、说教般的感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首先, 学生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理论去分析问题, 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 解决困惑,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让学生觉得学习思想品德理论是有用的, 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课时也时常遇到学生提出的这类问题。例如, “老师, 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可为什么那么多工人下岗失业呢?为什么农民那么穷呢?”“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贪官被抓, 这些贪官这么腐败怎么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这类问题其实是他们心中的困惑, 我们决不能回避, 要积极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其次,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政策性强、概念化、抽象化等特点, 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表达内容,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所以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要善于运用实际问题、现实案例去调动学生兴趣。例如, 在讲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 笔者就列举了我们学校周边被污染的环境。还上网搜索太湖遭污染的图片, 以及日本地震时核泄漏的灾难, 等等。并让学生献计献策,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支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标, 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 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 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便会“亲其师, 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会以愉悦的心情、高昂的兴趣参加学习。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要尊重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交往,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教师为中心, 不能剥夺学生的主体性, 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抵触情绪和害怕心理, 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

2. 注重情感的渗透。

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 还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导师”。在教学中, 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会经常发生思想上、心灵上的碰撞,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 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 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 使学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思想。

3. 注重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而思想品德课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 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 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四、践行“三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

“三动”即生动、互动、主动。在教学法中,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三动”。

1. 认真备课, 包括备教材, 备课程标准, 备学生。

这是教学有的放矢的前提, 是教学吸引学生的必要准备。在日常教学中, 备课工作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工作质量高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要依据教学目标, 大胆开阔思路, 选择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使得学生在读、听、写、思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相同的讲授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会觉得厌倦。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要注意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情况变换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把他们的思想和精力都集中在课堂上, 提高课堂效率。

3. 充分发挥思品学科特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既可以联系大的国际形势, 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事情, 使他们觉得思想品德离他们不远, 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解决其心中的困惑。

在互动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 循序渐进, 使学生有话可说, 说得开心, 说得合理。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思考, 要给学生自己深入挖掘的空间。

五、挖掘课外资源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第二课堂活动以它丰富多样的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使得学生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 我时常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思品小论文, 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 以写作促观察。这样不仅使学生读报、研讨和分析国内外大事成为风气, 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真正使学生想学、乐学, 进而喜爱思想品德课教学。

六、师生角色互换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助推器

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 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技术, 它让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 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 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的理解, 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 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消极的学习心理,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出现盲目教学的现象。基于此, 在教学中笔者会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师生角色互换, 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

首先, 笔者把要学生上课的内容事先告知学生, 并把学生分成小组, 提供教学参考书让他们使用。备课时先由学生小组说出对教材的理解, 提出教学设想, 指出课文的重点、难点, 笔者则提出自己的教学意见和建议, 解答备课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学生备课小组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查找材料, 形成教案, 选出代表讲课。在学生上课时, 笔者坐在学生中间, 既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也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讲完课, 最后由笔者评课, 笔者抓住学生教学中的闪光点, 特别是有创意的地方大加表扬和鼓励, 借此激励学生。

把讲台让给学生, 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 教师由单纯的教转变为教学生如何去学, 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 更多的是倾听, 凡是能让学生讲的就让学生讲, 学生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 充分相信学生, 教师最后再做评价、纠正、总结。把讲台让给学生, 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深刻理解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自豪和喜悦,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台上台下的角色互换中, 学生学会了对老师尊重、对同学宽容, 知道了什么是“困难”, 什么是“不足”, 怎样“自强”。能使学生在反复体味当教师的酸甜苦辣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符合现代教学规律。而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 笔者作为“学生”这个角色, 对自己以往的教学也有了更多的反思, 对学生的学和自己的教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对以后笔者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思想品德学习 篇11

关键词:体验法;小学思想品德;换位思考;角色扮演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基本行为道德规范,它也是我们开展小学德育的必由之路。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将抽象的理论说教式教学丢进历史的垃圾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然后主动退居学习组织者、指导者的地位,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鉴于此,笔者联系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小学生通过体验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行讨论与研究。

一、鼓励换位思考,体验他人感受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理论说教根本听不进去,所以,换位体验肯定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更有效。换位思考是我们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他人的感受,引导他们在说话、做事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能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和言语的不足,从而产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纠正的积极教育作用。所以,笔者提倡我们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际中要参照教学内容来设计引导同学们进行亲身感爱的活动体验,让他们感同身受强化对道德的理解、认识和运用迁移。例如,人教版思想品德就安排了《换个角度想一想》这节课,授课时笔者就引导大家进行设身处地地思考,让他们回忆,自己曾经戏弄和被嘲笑时的感受,抑或将他们的腿绑上,或者将眼睛蒙上让他们去完成一些活动,从而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感受他们在大街上遭嘲弄和冷眼的悲戚遭遇。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残疾人被冷落、被嘲笑、被欺负的视频,让他们将心比心,切身感受到残疾人因为别人嘲讽带来的心灵伤害。小学生都很善良,心灵也比较纯洁,经过这样的换位思考,他们就会自觉地帮助残疾人,提升道德素养。

二、丑美对比呈现,强化体验感触

“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完全可以将美丑好坏客观地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通过鲜明的对比体验来树立惩恶扬善的理念和美德。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时,并没有过多地用言语对孩子们进行条文说教,笔者给大家展示了一组鲜明的行为对比,让孩子们自行判断善恶美丑:一组图画是一群孩子在花池中大闹,花花草草一地狼藉;另一组是几位同学在给花浇水,鲜花生机勃勃分外可爱。再有一组:小伙伴们给花坛做篱笆支架;另一组却是两个男孩子折树枝玩游戏。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这些鲜明的图片对比,就产生了对爱护花草树木和保护环境的认识。

三、角色扮演互动,模拟生活体验

小学生善于模仿、实践和学习,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同学们分角色扮演对应的人物来演绎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如身临其境,领悟积极的思想内涵,唤起责任感,增强实际生活的角色意识。譬如,我们在开展公共场合公德教育时,我们就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些公交车上的故事,并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情节,可以以大家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形式,让大家通过扮演故事的角色来进行切身体验。以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懂得并养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品质。

四、开展社会实践,拓展知识体验

社会是一所好学校,思想品德又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注意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验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必要性,指导大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和认识社会、适应和反馈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式来实现:①请校外专家、公安干警等来现身说法,指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②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课题,指导孩子们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社会,运用知识,增长才干。

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怎样指导小学生通过体验法完成小学思想品德学习的探索与研究。实践证明,抽象的理论说教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体验活动,让他们在感同身受中成长和提升,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这样就为思想道德意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兆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J].小学教学参考,2009(21).

[2]曾志伟.回归生活体验活动:小学思想品德有效性教学探究[J].师道,2011(9).

如何构建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情景 篇12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可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思想品德教师,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每位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给予爱和关心,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走到学生中间,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这样师生才能够心相通,情相连,共同筑建师生情感的桥梁。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圆满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只有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内心的陌生感,使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打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愉悦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动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灵活的选用各种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要善于抓住每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还要能够以情感人,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兴趣是学生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因此,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实用功能,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从而收获更大的成功,孕育学习兴趣。

三、努力构建有效地学习情景,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生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为了落实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人,教师要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地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以创设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为中心,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要充满自信心,同时还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优美,抑扬顿挫的语调去设计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促使教与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景,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品德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目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做到教师、学生、思想品德教材的和谐,构建和谐课堂,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可见,创设恰当的情景,定能够为思想品德课堂注入新的生活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组织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师上好课的基本条件。要想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认真研读文本教材,精心做好备课,不断地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的桥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小学生都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其往往对于自己感兴趣事物有很大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五、构建科学、多样、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以评促教和促学的双重效果。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要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评价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对学生内在情感、意志品质以及态度的激发上,应该着力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应该在承认人的差异的基础上突出对人的尊重,还应走出以往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误区。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必须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将学生放置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推动人性化的评价。评价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还要善于把握评价的时机,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影响学生思想素养高低的关键所在。而近些年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不佳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给予学生科学、准确的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时刻注重显示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一篇:文人意识下一篇:节能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