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创新

2024-10-11

思想品德教学创新(通用11篇)

思想品德教学创新 篇1

21世纪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实现创新,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课堂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 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 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激发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成功

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 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创设情境, 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 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 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 让知识保鲜, 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 不要一棒打死, 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要循循善诱, 本着“你不会学习, 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 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 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 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 能学以致用,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 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 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 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 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 因材施教, 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 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 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 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 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 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 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 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 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 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 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 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学会自主学习, 张扬个性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 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 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 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 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 张扬人的个性, 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 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 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 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 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 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 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 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 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 补其所短, 看书也会“标新立异”, 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 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给予赞扬, 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总之, 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 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 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 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 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 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 成为一种享受, 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 激发课堂活力, 提高课堂效率, 落实课堂效果, 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 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教学;创新途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性是很多中学思想政治老师不断改革的目标。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注重于老师单方向地讲解口述,学生也只是单方向地接收和记笔记,没有互动的交流,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至少应该是具有互动性的,是老师与学生语言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沟通,老师只有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思考动态,才能更好地改善教学。本文根据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对这门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师生关系不再仅仅是“严师出高徒”,新型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老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交流,平等沟通的友好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朋友互相交流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愿意与老师交换意见,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老师也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堂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能让一部分人学得较好,但是却容易在长此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也疏远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比如,在上课前,老师可以与学生聊一聊今天的新闻,听学生说一说今天发生的趣事,缓和一下课前氛围;在上课时,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些互动,比如老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或者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自我设计问题。在课间,老师不要一下课就回到办公室,尽量多留在教室里面,看看学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解答。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老师才能正确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也更加愿意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老师更好地改善教学的创新性。

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课堂的讲解,多以学生为主,学生对课堂知识讲解的理解和吸收的好坏才是真正评价教学的衡量标尺,而不是以往老师自己内容讲解的多少。所以,实行生本教学,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地把学生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思考与活动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领者,在学生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进行正确的点拨,让学生走出困惑。比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汇报总结。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个解决,比如,挫折出现的原因,挫折对人的影响,怎样对待挫折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思想撞击,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得出最佳的答案与结果,在此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由于答案与结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结果定能让自己印象更加深刻,记得更牢,实现真正高效率的课堂学习。因此,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采用新型的评价方式

新型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地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往,老师都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因此,那些成绩不好但是上课积极参与听讲的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样传统的评价方式有失偏颇。新型的评价方法更人性化,不仅仅是根据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而且也结合学生平时的努力与参与,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有信心,也有利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去改正。比如,A学生上课总是不听课,但是考试总是可以考得很好,但是B学生上课很认真听讲,但是分数不高,老师可以对A学生的成绩进行肯定,但是上课听课存在的问题也一定要指出,对于B学生来说,上课的听课状态时值得表扬的,但是在将理解转化为正确地答题这个过程中,应该多用功。只有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有信心,也是对学生公正公平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

总而言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力。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加入更多的创新元素,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加感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加持久地学习这门知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的创新教学也是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进步与提高,有利于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更有利于这门学科的持久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性,还有赖于广大初中师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朱丽萍.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政治课[J].科学导报,2013(03).

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篇3

一、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回归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很注重人文素养的学科, 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传统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从书本回归实际成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为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例如, 在进行八年级 (上册)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的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的教学时, 我详细地向同学们阐述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向同学们讲解礼仪使用的场合, 在平时的生活里应该学会尊重他人, 这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我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教学, 而是在课后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就身边的人表达自己对礼仪的见解, 比如对老师、对学生和对家长。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挖掘了思想品德知识的实用性, 一步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提高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 这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要注意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重回归实际, 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有关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知识来引导实践的开展, 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注入新的课堂元素

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 对于信息化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 这就要求注入新的课堂元素, 不断创新课堂学习的形式和内容, 以此满足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和完善知识储备的需要。

在讲课时,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设备来进行课文的讲解和展示。比如, 在进行九年级的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的教学时, 我会先让同学们了解一遍课本知识, 然后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视频, 用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大团结的景象, 培养爱国情操。用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书本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融入到这种学习的氛围中, 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 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需手段。它能够更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

随着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改革和深化, 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中的简单内容, 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感受书中所要揭示的深刻内涵, 了解这本书的用意何在, 这也是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时, 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 用生动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在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增强同学们协作的意识, 在互相激励的讨论中提高对书本内容知识的领悟能力。

例如, 在八年级的课本中, 学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一章节时, 我会先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包含的几层内容, 再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一遍。为了激发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热情, 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 把这一章的内容编排成一个小剧本, 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 以自己对课本的领会去营造一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氛围, 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

这样,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出于对这种教学方法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心理, 积极地加入到小组故事的表演和学习中, 探讨长辈和晚辈各自应该充当的角色。同学们各就各位, 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 扮演“父母”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帮助其健康成长。扮演“孩子”的同学要用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让“父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同学们的表演极其丰富多彩, 真实地还原了家庭中人物的内心, 真正达到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效果。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这样的课堂气氛很自然很活跃, 帮助学生开启了智慧的大门, 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 是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进而实现教学的真实目的。

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所起的作用。

在现在的教学中, 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我看来, 这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发挥, 老师在课堂上就似乎充当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教学中的弊端就有可能暴露出来。这些孩子受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 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见解难免会有不全面的地方, 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就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 在进行九年级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在熟读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自由谈论自己对责任的理解, 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由于知识和阅历存在局限性, 他们的回答难免会有一些偏差, 我就针对这些问题, 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真正了解责任的意义, 以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此, 不仅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 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把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要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更要充当孩子的引航灯, 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与学生积极交流, 不仅是受同学们欢迎的好老师, 更是孩子们的朋友, 真正起到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有的作用。

总之, 思想品德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 把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真正结合起来, 发挥思想品德真正的作用, 唤起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创新中促教学, 促进教学水平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怎样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2008, (13) .

[2]岳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7.4.

[3]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1.

[4]八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3.

思想品德教学创新 篇4

摘 要: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不能开发人的创新精神,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兴旺发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很好地去发掘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本文从培养学习兴趣、尽心设计课堂疑问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造性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力量。”它揭示出,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不能开发人的创新精神,那么,这个国家也就不能兴旺发达。原因在于它缺乏一个“灵魂”——创新精神。以此看看我们教育下的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看重分数和名次,频繁的考试、过量的作业使学生整天跋涉于书山题海当中,使我们的学生丧失了应有的灵气,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又从何谈起!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主要途径,我是这样做的`。

—、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科学成果。所以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少。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幽默、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漫画、时政热点等融于教学中,把讲解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每节课设计1—2个思维高潮,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同学们利用这一时机,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小到个人思想问题,大到国内外重大时政,启迪了同学们的思想。每当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有时掌声经久不息,这滋长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精心设计课堂疑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

教学中,当学生的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要及时地提出具体、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地提出疑问,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引而不发”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讲述“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漫画:一个人把竹子嫁接到仙人掌上。然后问漫画“嫁接”的含义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展开了联想的翅膀,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回答:生产者的产品要保证质量,不能以次充好……有的学生回答销售者经营的商品不能掺假使杂,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还有的学生从生产者和经营者两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释放创造激情,进行创造思维活动。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发展离不开创造精神,而创造精神的培养需要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的环境。人是能思维的动物,“问”是人的天性,通过质疑解疑才能发现真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怕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要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发挥,才会真正有创造性可言。

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创新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或智力,并不一定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性人才不仅需要创造性智力,还需要创造性人格。大量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创造性的关键因素。

长期以来,在“升学率”指挥下,我们片面强调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缺乏探索和挑战意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因而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发挥教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对学生进行战胜挫折的教育时,通过观看杰出人物如张海迪、朱彦夫等战胜挫折的优秀事迹,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还进行了“新世纪呼唤强者”的演讲比赛,通过与优秀人物相比找差距,克服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就这样通过演讲、辩论、社会实践、写政治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学生的创造人格。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由分数竞争转向发展竞争、能力水平竞争。素质检测命题也加大了提高创造性题型的比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的创新教学 篇5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避免空洞说教,不能简单的灌输知识、“填鸭式”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趣味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学生又天生爱听故事。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历史、地理、人物等故事来创设故事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其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激发鼓励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教学中努力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小组合作互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掌握高超的激励艺术,对学习好的学生鼓励,对学习积极性差的勉励,充分调动他们发展才干。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就是培养学生在行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能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感情,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成为独特的自我。

三、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可以说,思想品德课在实际生活中就可以教学。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言传身教,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帮助学生,要多采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要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融为一体,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后进生时,教师更要关爱他们,力求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产生积极的效果。

四、倡导研究性学习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抓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总结,以便获得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通过分析、探索,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世界的意义。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能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双管齐下,老师与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更有效、更快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思想品德作为教育的精神灵魂,教师应亲近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信任教师,建立共同语言,在融洽气氛中沟通师生感情,工作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思想品德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篇6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 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的创新能力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是“发现”知识的过程。灌输知识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到厌倦, 对思想品德课学习丧失兴趣。所以, 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应设计适合被教育对象实际的情境和内容, 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引发和加强学生探索欲望, 建立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 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德育教学中, 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转换成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 鼓励思辨, 培养质疑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通过设置情境来激发学生思考, 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融洽的师生关系, 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阵地。“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和动力, 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大胆的质疑精神, 在讨论中, 允许和鼓励学生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时的标新立异。对于学生每一点创新, 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对学生合理的、有价值的观点加以认可, 进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扩大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同时, 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巧妙地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引思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维方向, 引起学生对知识认知的升华,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 在八年级思品“感受挫折”的教学中, 我设置的情境是:“考试失败后”,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谈谈自己在考试失败后的感受, 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该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 引导同学们置身于思考的氛围中, 指导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和答案进行评议、辨析, 形成学生自己的答案, 指导学生归纳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是什么, 明白挫折具有两重性, 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人生难免有挫折, 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课堂充满积极的学习气氛, 引导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特别是面对挫折时“选择态度”的重要性, 进而掌握应对挫折的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创建发散思维, 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7

一、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彻底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也不再是课堂上的管理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实践证明, 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反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对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说,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净化人思想的学科, 学生仅凭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显然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意识, 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反而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取缔原有的教学思想, 代之以全新的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真正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 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良好平台, 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要不断交流讨论, 加强合作化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 而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 实现教师不在身边也能自主学习的目标。只有这样,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学生才能把握住课程知识的重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吃准吃透,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增强自己的学习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提问教学的重要性, 不仅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培养自己质疑的精神, 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 对于自己不明白和不确定的地方及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式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还能不断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取教师的授课, 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对课程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和领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示范性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必须对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首先, 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就应当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本身就应该是一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的人。其次,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学生, 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良好的气质来吸引学生,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良师益友, 关心学生在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 还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不但要将课本中的知识倾囊教给学生, 更要教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8

一、开拓视野,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生活中, 有很多成功、有趣的事例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都适时地向学生宣传, 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价值, 以激发起他们创新的意识, 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谈到创新的价值时, 笔者就跟学生讲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事例。一谈到比尔·盖茨, 学生都知道他是搞电脑的, 很有钱, 财产将近1000亿, 富可敌国, 那么, 比尔·盖茨是如何成功的呢?靠的是创新, 不断创新。比尔·盖茨在计算机领域不断创造出新颖的、易于人们接受的电脑产品, 才打败了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 筑起庞大的微软帝国。

在谈到创新教育时, 笔者就跟学生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上小学时, 一次老师让大家计算1到100之间数字相加之和是多少, 谁算好谁先下课。于是大家纷纷拿起纸和笔慢慢加起来。高斯却不急, 他发现, 1到100间每一头一尾两个数字相加之和是101, 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 而这时, 同学还在埋头忙于计算呢。这就让学生明白了:在生活和学习中, 要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 要摆脱习惯思维的定势, 敢于创新, 知道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在谈到创新对于国家、民族的作用时, 笔者就和学生谈我国彩电行业前些年的状况和春兰集团成功的事例。前几年, 我国彩电企业大打“价格战”, 彩电价格不断下降, 而进口彩电却不动声色, 为什么?关键在于我国彩电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生产, 需要向外国进口, 这样成本就高, 加上技术的差距, 无法和外国产品竞争。而我国的春兰集团建立了自己的新产品开发研究院, 能够自主开发和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调、冰箱和摩托车产品, 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打入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 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巧设问题, 一题多答,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直问直答、一题一答形式只会让学生死记死学, 思维僵化, 结果是学死, 还使思想品德课教和学枯燥无味, 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更甚。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设问答,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打开其思维的闸门。

例如, 在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关于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 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西部包括哪些地区?西部地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查找就能答出来, 这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常识;第二个问题带有思考性质, 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 但可以查找的资料很多, 如《时事》、地理教科书上都有, 但并不是找到资料就能答出来的, 有一点难度, 不动脑筋是答不好的;第三个问题可设置一题多答, 书上有说明但分散, 而且答案不明显, 需要学生去寻找、去联系。书上讲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都跟问题有联系。书上没有的, 也能答, 如从国际形势、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能讲, 这样的一题多答, 无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形式。

在初一思想品德“磨砺坚强意志”一课教学时, 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举例说明坚强意志的表现,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谈谈坚强意志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从身边去寻找, 如坚持练字、坚持锻炼、坚持学习, 某某同学有残疾仍按时到校学习, 中国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上奋力拼搏的事迹, 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例子被学生提出来。关于坚强意志的作用, 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回答, 生活、工作、事业、职业中都可体现出坚强意志的作用,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打开、拓展、延伸……这样的设置, 可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赏识、鼓励, 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 知识抽象, 趣味性不高, 学生兴趣不大, 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生学习时往往喜欢死记硬背。学生不愿思考, 要不就是机械地学习, 这就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教师除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外, 还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 要有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 既可以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积极的思考、回答中, 求新探奇, 并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例如, 在笔者班上, 一位学生学习不认真, 经常缺课, 作业高兴就做, 不高兴就不做, 考试时经常交白卷, 即使做了也是只言片语。期中考试后的一天, 他突然跑到办公室对笔者说:“老师, 这两道题我只简单写写, 你给我的得分挺高的嘛。”我就告诉他:“你虽然写得简单, 但一有根据, 二有自己的见解, 说明你对教学内容还是有印象的。另外, 你有了自己的见解, 证明你思考了。”他听了之后很高兴, 并说政治这门课并不难嘛。从此后, 上课也积极发言了, 并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 后来, 他的一项创新方案设计还被学校推荐到市里去参加比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 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感觉, 使人失去信心, 无所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 是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表现。在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尊需要,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赞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对“后进生”更是如此) 。只有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 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 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并最终实现自我, 获得成功。

四、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就教材讲教材, 一味地说大道理, 就显得空洞、虚无, 对学生没有亲近感, 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是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的要求, 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师施教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原则,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 更是营造活跃课堂的关键。

在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与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结合起来, 与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 加以必要的引导、启发, 既能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理解、分析、把握教材, 也能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辨别、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在积极思考中创造性地掌握理论, 进而将之内化成自己的觉悟和行动。如能继续深化, 不断思辨, 就能根据理论做出带有“创造性”的行动, 还能对实际问题提出带有强烈个性并闪烁着智慧的答案。

例如, 在教初三年级思想品德“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的内容时, 笔者就让学生根据教材所学知识,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结合国内国际有关资源、环境的热点问题, 首先提问“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哪些资源环境问题”。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发言, 如:某工厂乱排污水, 自来水水质不好且价格上涨, 汽油涨价等。然后, 让学生分析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这些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 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所以, 他们的兴趣、积极性都很高。于是, 一个个带有学生个人理解和个性色彩的观点涌现了出来, 有的还很有“创造性”。如关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有的就很有远见地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能源、发展节水农业, 等等;关于保护资源、环境的实际行动和设想, 有的甚至提出了制造快速净化污水的设备、简便易行的太阳能汽车的方案。

这样的事例很多,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如锻炼心理品质、培养意志、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等问题, 都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当然, 这些让学生联系实际的问题, 还可以采用先布置问题、让学生课下收集材料、在课堂上讨论的方式进行, 或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如果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 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 这对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很有价值的。

摘要: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 并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这是思想品德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立足于教材,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创新回答;开拓视野,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巧设问题, 一题多答,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增强学生创新的动力;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思维,联系实际,实践能力,赏识,鼓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浅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 篇9

1.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

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2. 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见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

浅析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模式 篇10

一、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在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对思想品德学科的不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使课堂教学成为形式化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道德认知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思考。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他们能深刻的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认真思考学习内容,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逐步深入,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主的教学。

二、开展问题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把他们放到课堂学习的主体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重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是问题提出来之后,能让学生快速的集中精力,积极的探究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获得自己独特的理解。在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有利于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深入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效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学生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在游戏环节,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教学内容设计成游戏,使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玩过独木桥的小游戏,让学生从独木桥的两端走上桥,在桥的中间相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如何过桥。一些学生选择让路,一些学生互不相让,都想先过桥,因此发生争执。针对过独木桥的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分析什么情况下能顺利过桥,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冲突。通过对游戏环节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了在生活中要互相谦让,和平共处,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通过游戏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认识和体会,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的体会

随着创新教学的进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他们的体会,使他们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重点内容给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在讨论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方法,拓宽了思维面,有利于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有无数个小圆点组成的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说一说这副画的内容。通过对画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说这幅画是一个花瓶,有的学生说这是天上的云,还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本书。这时教师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然后给出学生一个问题:上美术课时,自己忘记带画笔了,想借好朋友的画笔用一用,但是她不情愿。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好朋友还不借给我画笔,以后我再也不把她当好朋友了;还有的学生说:好朋友不借给我画笔,是为了让我在下次课时记住带上画笔。通过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问题,使他们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学会遇到问题时换一个角度考虑,避免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学会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使学生之间产生浓厚的友谊,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结合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保持高度一致,促进他们道德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例如,在教学《我和规则交朋友》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交通规则,可以设计结合生活中的交通事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让他们深刻的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使学习更生动直观,能让学生快速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真正践行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创新 篇11

一、以学生为主体,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要实现教学的创新, 教师需要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新增了很多活动课,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课, 深挖其中的内涵。 通过参与活动, 教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他们通过思考问题来领会活动课的深意, 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各抒己见, 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 通过讨论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使他们思想认识更加深刻。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主动关心学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 在严肃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不敢和教师进行交流, 使教师失去了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 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 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对学生主动进行关心, 让学生在教师爱的浇灌下, 对教师充满信任, 主动地和教师进行交流,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有了更深的了解, 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导,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 对于后进生, 教师要主动和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不断取得进行,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树立学好思想品德的信心,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三、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 对于较难的思想品德知识不能够较好地理解。 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 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实验对比来领悟理论的内涵, 促使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

例如,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 如果只是让学生对思想道德理论进行简单的阅读, 很难达到让他们领会的目的。 在教学中, 我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堂实验课:把一只青蛙放到装着沸腾水的锅里。 在学生都认为青蛙必死无疑的时刻, 青蛙奋力地跳出了锅, 成功逃生。 学生看到青蛙逃生之后, 惊讶之后, 为青蛙的成功欢呼起来。 接下来, 我把青蛙放到一锅凉水中, 并用酒精灯加热。 随着水温的渐渐升高, 青蛙毫无感觉, 还在水中畅快地游来游去, 直到水温达到沸腾, 青蛙最终死亡。 看到这一情景, 学生陷入了深思。 通过思考, 我让学生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在面对挫折时, 要勇于奋斗, 战胜困难, 达到成功;在顺境中要居安思危。

通过真实、鲜明的实验课, 让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利用新颖的实验教学法,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提高认识, 使课堂教学在完成之后, 学生还能够进行深入思考, 把思想品德教学延续到课外时间和学生的生活中, 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和道德意识的提高。

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情境式教学。 通过情境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程相关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安排一些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在课堂上摆脱以往“满堂灌”的说教, 开展一些与现实生活中有联系的课题。

例如, 在教学“培养高雅生活情趣”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学校生物园采集树叶制作标本, 再用标本制作“树叶贴画”。 在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了活动带来的乐趣, 深刻理解了美就在身边, 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即是培养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让课堂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让学生感觉思想品德课并不是只讲空洞的课本知识, 它在现实应用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情境教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及渲染作用, 能将学生带入其中, 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让学生有切身体会, 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创设丰富的实践课, 激发课堂活力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 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教学实践, 能够建立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到他们的行动和思想上。

在创设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 创设出的实践活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通过考察、分析、思考、设计等方式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体验真实的活动情境。 通过参与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够获得有效提高, 使他们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出发,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篇:果园机械下一篇:中韩教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