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2024-06-18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精选12篇)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做到衔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整堂课教学内容理解的目的;而且还能激启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的导入方法作一探究。

一、复习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巧妙地引出新课题,既能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又能起到学习新知识的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衔接性和激励性。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使学生归纳出下一个社会形态代替上一个社会形态都具有历史的进步,从而引出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进步性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会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学习兴趣高涨。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其及时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使学生兴趣浓烈、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会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本节知识打好基础。

二、情境导入

为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法导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性格的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可先用幻灯片播放《三国演义》的故事片段,并伴放主题歌。精彩的打斗场面、悦耳动听的歌曲,会使学生一个个情绪高涨, 他们完全会被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去。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提出问题:三国时的张飞、关羽、司马懿均本领超群,但他们性格上的缺点你们能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会积极回忆所看的故事情节,主动思考,畅所欲言,各抒所见,这可为新知识的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又如,在学习“爱国情操”这一知识点时,可先找来《中国心》这首 歌 ,让学生放 声朗颂歌 词 ,后听歌曲 录音,再让学生放声歌唱。这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会被激发出来,思想会受到强烈感染,道德教育得到高度升华。在此基础上转入新课学习,可谓良机佳境。

三、故事导入

这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导入法。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不讲究教学的艺术和方法,而采用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学、反感的情绪。因此,运用生动具体、切合教学内容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将抽象的、概括的政治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变成学生乐于求知的对象,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时,我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经常小偷小摸, 在四年级时偷了30元钱,家长怕丢人进行了包庇。久而久之,这个小孩养成习惯,后于十七岁时又偷回一辆摩托车,被公安收监改造。该小孩开始行为较轻,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但后来偷车,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属于犯罪行为。通过这一小故事讲述,使学生自然区分清楚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行为,进而认真学习课本内容,很轻松地学会了这一知识点。

四、名言导入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名言很多,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读起来耐人寻味,是学生爱搜集、喜运用的材料。因此,针对有些授课内容,教师可灵活引用这些名言,使课堂教法更新颖,同时又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情趣”一课中,教师不要先出示课题,而是用投影片打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句名言:“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从周围的一切,从点滴黎明那一些微弱的光辉,从温馨的鲜花,小鸟的啼啭,迷人的旋律中寻求慰藉。”可让学生朗读,让他们想想名言告诉我们了什么?教师再适时提示,学生就会脱口而出:“生活处处有情趣。”这样不但引入自然、顺畅,有水到渠成之感,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教学重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教学有方,但无定法。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求学,思中求知,乐中升华,达到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2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014109 董智勇

摘要:从思想品德方面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教育青年学生要有主持公道,同情他人的正义行动或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的气概。我们应该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政治教学

一、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

首先从提高政治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近几年来,各地大中专院校经常派教研员和政治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再对本校政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让外出学习的同志讲授理论知识,传授先进经验。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政治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 贩毒、嫖娼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义利观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引导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注意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思想表现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义利观的第二点做法。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也刮进了学校,学生的思想也开始动荡。我们通过对十 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钱就萧洒漂亮”、“将来只要能抓大钱就是有能耐,有没有文化无所谓”等不良倾向已在个别学生中影响很深。让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表现展开争论,并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用正确理论对学生的争论进行综合评述 和正面分析开导,从而澄清了学生的混乱思想,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上某些人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缺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等不良现象的辨别能力,扭转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重视学生家长 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做家访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阻止了某些学生 家长“以钱奖学生”的做法,进而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

三、寓教育活动于榜样之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为了加深学生对共产主义义利观的认识,我们指导政治教师培养学生 正确的积极的思维,配合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慢慢向学生的头脑中渗透正确思想,在潜移默化中用正确理论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其中,开展为学生树立榜样的活动有:各校召开学习雷锋、赖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保护国家财产英勇献身事迹的报告会;召开学习徐洪刚等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报告会;举行为灾区人民义捐先进人物报告会等。与此同时,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学徐洪刚,为烈军属、孤寡老人和家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另外,还需要实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访问先进企业家活动,写调查报告,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写评感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是国家所提倡的。但先富应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不应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心狠手黑抓的钱是不义之财,要不得!我们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只有像雷锋、赖宁、徐洪刚那样成才,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加强德育的组织和思想建设

建立分层管理机构,实行逐级负责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亲自挂帅,统管全校德育工作。设置政教处,负责抓日常工作。健全年级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工、团各部门负责人蹲年级管理。科任教师一-班主任一 -年级组长一一政教主任——校长逐级负责,为促进教育转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努力提高全员抓素质教育的意识。全校教职工人人结交一位后进生作朋友,作为素质教育的“试验田”。通过实践,每年写一篇抓素质教育的文章,参加德育论文评优、理论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学校定期表彰奖励“三育人”先进个人。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身提高素质,也扭转了德育干部孤军作战的局面,形成了全员都抓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气象。做好养成教育,促进教育转轨。养成教育是培养素质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促进教育转轨,必须狠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五、狠抓文化道德建设主旋律工程

要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就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德育的主旋律工程,是实现教育转轨的又一重要途径。让学生“唱主角”,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健全了升国旗制度,实行各班轮流护旗,开展祖国优秀班会竞赛,由学生独立设计,自己主持,召开“爱我中华、爱我长安”演讲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当好导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组织观看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录像带、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教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开展“学历史、知国情、爱祖国”征文竞赛,“爱校爱国知识”竞赛,参观陕西省地质博物馆、航空馆和科技馆等。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名人效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激励机制。定期对学生进行品德评定,将结果记入学籍档案,作为升学推荐、评优的依据、经常利用班会、校会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举办专栏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每年召开一次隆重的“奖学金”颁奖大会,初步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激励机制。”

刍议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 篇3

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在教学中尽量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例如在讲《维护人格尊严》时,笔者宣布今天要搞一次“维护人格尊严”辩论。辩题是“给同学起绰号好不好“等。同学们积极参与,整节课就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学到许多有关维权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尊重人的道理,这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讲《正确认识自我》一课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开展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同学们都很活跃。同学们自我介绍、互相点评、语言幽默、笑声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

二、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以便降低理解坡度

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贴近生活,能引发思考的案例,还经常从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中把关联度高的内容摘录下来,对应使用,学生达到了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效果。例如在讲“受教育权”时,播放了一个视频:《带着爸爸上学》,既让学生受到教育,又达到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的效果。

三、摘取本土内容,以利培养学生社会关注度

笔者经常收集一些本县发生的与教材相关的近期事件。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就5月中下旬县城发生的自来水异味事件,依次选取“检测数据分析——政府研究——专家会诊——活性炭投放”等事件进展材料,辅以市民生活疑虑、专访水处理专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以自身实际感受跟踪自来水异味消除事件进展,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水和生命的健康”的讨论上来,同时扩展了水生态环境知识。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非常热烈,连平常寡言的孩子也能说出令人新颖的观点。

四、注重赞赏激励学生,才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高招

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赞许的手势、充分的肯定、恰当的表扬,都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进而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笔者也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

五、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佳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所以我们要灌注感情的投入,通过言行、表情,向学生传递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以自己真诚的爱意唤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敢于开口,勇于表达。江苏无锡的武凤霞老师,经典课堂上让学生猜测其姓。当学生纷纷说出“武松”“武大郎”时,便已营造了热烈、平等的氛围,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爱,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令他们信服其师,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校保护”这一内容时,同学们有逆反情绪,有同学说:“学法管什么用,体育老师经常罚我们蹲马步,有时还打骂我们。”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引导:“看来通过学习,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下次他再体罚你们时,你们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也帮他提高一下法律意识?”同学们欣然接受了,抵触情绪不再那么强烈了。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交流对话,对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保持至关重要。另外,要想建立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这样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刍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篇4

一、座谈式教学法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 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另外,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对他们的表现过分地压制,就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教师应巧妙地设置课堂话题,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的各种问题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创设一种学生喜欢说、愿意说的课堂氛围,通过座谈式的教学法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辩论式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很多时候, 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都刮目相看。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辩论赛,让学生就课本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辩论氛围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而且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他们参与的意识和主体意识。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三、以情激学法

以情激学的方法就是情感投资,即以爱结情,以情诱学。如, 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级,对学生进行嘘寒问暖,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让学生能够信任我、亲近我,从而逐渐喜欢上我的课堂,喜欢上我所教的思想品德课

四、实验室式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如果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枯燥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厌恶。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如果在思品课堂上引入诸如理科教学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五、小舞台展示教学法

舞台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等的特点而成为大众喜欢的娱乐形式。如果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偶尔插入小品,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另外,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小舞台展示教学法。

六、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体验,让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启迪。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并亲身去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以情明理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管是讲概念还是讲原理,我都会注重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 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八、归纳总结法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关键点随时归纳总结,并做出注解,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勒出重难点、易混点,这样便于在复习时一目了然。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力求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切实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现状,使学生爱上这门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在科学的评价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然,教学方式的探讨是一个很大且很久远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地积极探索,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5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唐永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点。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由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巩固理解自主学习成果,等于是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内化,在这个过正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在活动中进行问题的拓展和探究。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6

前一段时间,本市一所学校一位初三学生因一点小事想不开,竟然跳楼自杀。16岁的花季少年就这样走了,在哀叹他对生命的草率和不负责任的同时,身为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已迫眉睫;渗透“三生教育”,已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及感悟的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内容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过积极向上、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道德生活。

“三生”教育的理念也符合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制定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质上也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挖掘“三生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三生教育”,以“三生教育”为契机,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必要补充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变,提高思想道德课的教学实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本文就如何将“三生教育”渗透到平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谈一点笔者的见解和做法。

一、在思品课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内涵

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期,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等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却异常的漠视。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如笔者在教学思品课七年级下“自强”一课时,先播放了一个关于自强的视频:主人公因多次遭受重大挫折,坐着轮椅来到江边,准备跳江自杀。笔者随后问学生:“如果是你,会跳吗?”没想到学生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会!”笔者一下子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因为当时正在教学有关自强的内容,笔者觉得学生应该是回答“不!”的。于是,笔者迅速调整了思路,立即与学生一起探讨起关于生命的话题:如果我们碰到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生命,我们给自己、亲人、朋友和社会留下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活着,我们给自己、亲人、朋友和社会带来的又是什么?通过激烈的讨论,在笔者的的启迪下,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生命最宝贵,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他人和社会;生命是基础,一个人如果丧失生命,一切将化为泡影;生命是保障,只有有了生命,才能做一切事情,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生命是前提,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亲情、友情和爱情。总之,对生命,我们要无比珍爱,永不言弃!

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笔者还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宋雪、谭千秋等人的英雄事迹为例,让学生懂得,只有知道生命珍贵的人,才会为了拯救别人而不惜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生命虽然已经结束了,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内涵,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追念。当然,作为青少年,在危险的时刻,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在保护自己生命的前提下去拯救别人,这也是一种对生命内涵的感悟。两天后,学生听说了那位学生为一丁点儿小事而跳楼自杀的事,就很感慨地对笔者说:“老师,要是他前天听了你的课,就不会做出这么的傻事了。”学生的这种感悟,不正是思品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吗?!

二、在思品课中渗透生存教育,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在思品课中渗透的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笔者在讲授《思想品德》七上“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时,设计了一个联系我们家乡每年夏天都有台风来袭、时常造成惨重损失的事实的教案,教育学生如何防范台风造成的侵害,保护自己的安全。笔者先组织学生搞了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应对预设情境——台风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的用相声、有的用小品,说出各自采取的措施,大致形成了以下共识: (1)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2)呆在安全的室内。如果是在室外,应尽快回到安全牢固的房子里,并在路上要注意高空坠落的物体,如倒树、花盆、广告招牌等。(3)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的东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4)将养在室外的动植物及其他物品转移至室内,特别是要将楼顶的杂物搬进来,并加固室外易被吹动的物品。(5)切勿靠近窗户,以免被强风吹破的窗玻璃片割伤。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让学生学会生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有关自护、自救的知识和技能,远离危险与侵害。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在思想品德课中采用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迎接挑战。如笔者在讲授“竞争?合作?”时,选取了学生在我市的社会实践基地——琳山农校的社会实践的精彩情景,让学生通过分析,懂得应如何培养各种能力,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效果很好。

三、在思品课中渗透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等日常生活入手,开展生活教育,让学生懂得生活、珍惜生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用健康、文明和科学的方式生活。

例如,笔者在讲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中引用了以下一则有关神童魏永康的材料:“魏永康小的时候很聪明, 13岁时,以高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在湘潭大学的4年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领略了他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与众不同。魏永康的学习让人放心,但他的性格却让人担心。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没有交往,没有自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点都不懂。为了安排他的大学生活,他的妈妈陪读了4年。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院,这一次因妈妈不能陪在身边,永康却又无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2003年,他不得不从中科院肄学,回到了老家。”根据这一案例,笔者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就魏永康的生活表现发表见解、做出评判。然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表现填写“自我诊断书”。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说自己、说生活,在深深地为材料中的主人公惋惜的同时,也体会到自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是应该自己做的,应该怎么做;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服务,学会感恩,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7

一、巧妙设疑布局,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火花

恩格斯指出:“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人的思维是珍贵的,而创新思维更有其价值。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善于提出一些疑问,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大胆创新。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这就是说,教师要善问,掌握提问的技巧,如果信口乱问、形式呆板,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兴趣。兴趣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优质酵母。如在讲解《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红楼梦》中林黛玉终日多愁善感、忧郁猜疑终于聚郁成疾而死的悲惨剧情,设计如下问题:假如林黛玉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她的健康状况会有改善吗?平时生活中你是怎样排解不良情绪的呢?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很感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求知欲会空前旺盛,思维也会非常敏捷、活跃。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的愿望,进而大胆尝试创新。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学生在对“疑”的探究中创造性地思维,能促使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

2.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例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教师可以先提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怎么花“钱”的?学生一定会发言热烈,譬如:吃穿消费、自费旅游和听音乐专场演出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设问:当看到小商贩们叫卖“跳楼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若学生回答别错过机会,教师就应该及时反问:你购买到的商品真的是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情绪更高涨,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教师可进一步设疑,让学生讨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消费方式合理吗?这样设疑讨论不仅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独立思考、敢于挑战的创新意识。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疑,活化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二、开展小组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新课程提倡生生互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体现。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可贵品质。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很有益处,小组合作中所特有的自由讨论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如在讲解《防患于未然》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筛选成两个主题:(1)认为自己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想法为什么是非常错误的?(2)如何从德和法两个角度来预防违法犯罪?这两个主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如果不进行合作学习,就很难回答完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线、以合作为手段的互教互学互助的创新教学过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在合作讨论中得到自由、充分发展。他们时而独立钻研,时而相互争论,在“钻”和“争”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提高主体创新意识。

三、运用好活动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活动课把教学的时空让给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例如《理智面对学习压力》这一课,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的活动课教学模式。教师以“学生在学习中该不该有压力”为主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活动课上双方引经据典,现身说法,争得面红耳赤。经过几番唇枪舌战的辩论,教师点评,终于统一了认识:学习压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但如果学习没有压力,就会使学生失去动力。因此,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我们要自觉适度加压,增强学习动力。这样既可拓宽教学内容,又可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机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思想品德教师要大胆改革,善于创新,以负责任的精神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熔炉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2]陈玉琨主编.研究性学习多样化模式.丛书.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12.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8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问题反思

笔者在多年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 小学思想品德中教师自身不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 教师的思想教育水平和开阔的见识通常对教育本身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各种有经验的教师有限, 且每位教师个人经历及成长环境所带来的观念不同, 无形中导致教学质量的良莠不齐。例如部分思想品德教育老师通常表现的像一位权威的家长, 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这使得道德教育的本身失去生命力, 大大限制了小学生的智慈力量和源泉。第二, 教学课程陈旧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另一问题。现有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泛政治化, 课堂教材内容枯燥, 不能贴近生活也是导致教师不回归生活实际, 像一位老者一样单向灌输的主要原因。部分品德教学不能与生活相结合, 对学生灌输了大量的大道理。但是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 不能深刻体会, 不能将道德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使小学思想教育总是空洞洞, 泛泛的口号。

第三,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在现有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 学校还是家长常常都过度重视表面目标达成。但实际的思想教育并不能以简单的教学计划或目标的实现为评估标准。人的思想的复杂性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有完善健全的评估体系来辅助。

二、言传身教——提升自我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 提高自身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技能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 言传和身教结合, 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 从容不迫, 言行不一通常是会落人口实产生非常坏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 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 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 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由于小学生处在人生的最初成长阶段, 各种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价值观尚尚未真正形成。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故的真善美、假丑恶还未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导, 因此教师作为启蒙者, 一言一行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有自身在生活中开朗豁达, 在生活中人生态度和思想上值得尊敬和作为榜样才有可能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会思想教育的灵魂, 提高自身思想领悟,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真正践行自己所思所想, 并发挥一定教学技巧, 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三、创新课外课堂内容——以人为本

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提高外, 课堂教材内容枯燥, 不能贴近生活等都大大限制了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所谓教材, 只是一种思想道德理论的集中描述介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辅, 以贴近生活为主实施教学。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 教师要真正的课堂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能实现思想教育本身用于生活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选取一些生活关注的主题, 以学生我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感悟, 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情感表现和思想养成, 及时予以帮助。具体方式如以下两点:

1. 关注社会生活的实事动态

社会生活实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蕴含着实用的人生真谛。社会生活的实事动态通常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氛围感染和思想体会。教师通过选取生活实事, 可以让学生们开动自己的脑筋, 主动的用眼看, 用心灵去感触。比如“奥运”、“感动中国人物”、“神九升天”等等题材都可以拿出来供学生学习。一个成功的实事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指导性的作用。

2. 真正懂得学生的真实感受

创新教学方式, 杜绝枯燥的教学内容, 单一的教学方式, 将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重现生动教学、深刻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少年儿童, 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生活和价值形成方式。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 要以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要, 尊重他们, 倾听他们的想法。

四、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评估体系——适应人格发展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 “人本主义”理论在必须充分被运用。转变教学评价标准, 改变传统的目标型教学评价方式, 树立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家长协调沟通, 不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更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其次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性格的差异, 思想品德教育也要相对表现出差异性。再者, 要注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不但要注重教学评价分数评价, 还要重视学生间的评价, 在考虑学生切实感受的条件下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间不记名的互评, 达到学生之间相互激励, 互相帮助的目的, 最终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行成。

总之,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 要从各方面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才能真正教育好少年儿童, 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摘要: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学校教育的核心阶段, 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经验总结刍议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了问题与缺陷, 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期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略尽绵薄。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陆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入“童年嬉乐课程”——从厦门大学的“爬树课程”说起[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8:52-53.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9

一、运用多媒体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一样也可以通过网络、各种媒体的途径方便地获取资料。学生在有意义在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活动能察觉到事物的联系, 教师也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 教师是一个学习者, 也是一位指导者。总的看来, 无论教师或学生, 愈少意识到自己在哪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这样一来, 教师虽然失去了外在的指挥者和独裁者的地位, 可是负起了集体活动的领导者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已不再是学习活动的主宰, 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自然是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2.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的新解释, 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实践证明,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自主能动的搜集整理、思考探究并获得信息。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 这种交互性可以让学生直接动手参与。正是由于这种交互性,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正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3.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 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学生道德品质的构成因素中, “道德认识是前导,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要件, 道德是核心, 道德行为是结果, 它们统一于社会生活的道德实践之中。”而引入多媒体技术后, 我们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断与思想品德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 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 让师生共同进入探究活动, 使教学“活”起来;另外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思想品德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教学活动中, 经常出现以下现象:如凡是问题都拿来让学生探究, 包括一些众所周知的真理或者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致使探究“泛滥”;课堂教学设置不严密, 率性而为, 随意而动;材料分析题进行包装后, 美其名

优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骆振耀

关键词:过程写作教学法高中英语写作优化写作策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教

育部, 2003) 写作技能教学建议指出,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并对一至九级的写作标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教师写作教学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但是, 从近几年高考书面表达题测试的抽样结果来看。学生的整体情况离预期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的词汇也学习了不少的语法规则, 却还是难以完成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表达准确、衔接连贯的短文。主题不明、语法不通、条理紊乱、词汇匮乏、运用不够得体、汉语式思维明显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 重视英语写作教学,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了。

一、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情感和写作策略, 降低写作焦虑等。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重视在写前准备工作既引导学生独立构思, 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对作文题目进行头脑风暴等, 使学生感到写作任务并不难, 并非无话可写, 从而培养他们对写作的积极情感。通过发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能力, 从而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 同时, 结合正面反馈, 用热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实施

(一) 写前活动安排

写好文章的关键是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写作的前期准备活动可以按以下组织形式进行:

1.独立构思

笔者给学生大约3~5分钟的时间对写作材料进行思考。在这几分钟内, 新鲜的想法头表述出来, 或用纸、笔记录下来。

3.教师整合

笔者以短语或词组的形式把全班学生想到的所有与主题相关的词汇, 不管用不用都写在黑板上。因为写下的词汇越多, 选择的余地越大, 然后, 引导、启发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及主题对所列词汇进行评价、比较, 在此基础上再将这些词汇重组或归类, 并把内容要点以表格、图表、网络图或文字等形式归纳在黑板上, 为将来的连词成句做好语言准备。如果可能, 应尽量使用动词短语形式。

(二) 写前语言的准备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写作素材的准备

(1) 精心选择题材

一节写作课的成功与否, 与学生的积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外语教学写作理论以及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的教学理念, 采用过程写作教学法, 从写前的准备、语言表达的推敲、恰当的评价及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等方面, 积极探讨了优化英语写作策略的途径, 希望对促进高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曰探究, 实则内容陈旧, 流于形式化。

二、在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的方法

1. 设置要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活动, 就是指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教学的设置应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置。为了内容的存在生硬的配置一种形式, 或者为了要存在探究活动而设置运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活动, 这样就失去了探究教学固有的目的和意义, 就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一节课的精彩与否不在于是否热闹, 不在于有无新颖、华丽的外衣, 而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或者根据课标的要求灵活掌握, 进行选择。

2. 过程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柯尔伯格指出, 道德品质是随着智慧阶段的发展而逐渐地向高一级水平发展的。他认为, 为了使学生的道德得到良好的发展, 首先必须了解处在某个阶段的个体的作用。教师一旦能在学生个体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唤起他们的道德冲突和不确定性, 并驱使他们去寻找新的、不同的解决方法, 就能推动其道德发展。我们应当注意一点, 这就是现代媒体虽然具有信息量大, 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优势, 但是课堂上不应一味追求使用现代媒体。如果我们不把它的作用目的化, 而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就将失去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3. 实施要注重合作的共享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 教师过于强调基本理论的灌输, 新课程理念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还明确指出, 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 学会合作。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 篇10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根据这个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不可能随心所欲,需要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笔者认为,这些基本的原则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组织参与、动手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课的设计可通过教师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组织活动过程,评价活动效果。学生不仅是活动的主角,而且是活动的导演、道具师。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指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活动中的轻松自如,思维上的流畅、灵活,使自己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真正感受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轻松与活跃,达到趣中求知、求发展的目的。趣味性可从两方面入手:内容设计的趣味性和活动方式的趣味性,但更要突出活动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三)开放性原则。

活动过程有广阔的天地,不仅在校内,而且要扩大到校外。要“走出去”、“请进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活动课的主要标志,通过开展讨论、辩论、情境表演、知识竞赛、参观考察、研究性学习等实践性活动,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于实践活动中,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明白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社会现象。

(五)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密切配合,既“活”又“动”,直接操作,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理论(书本知识)和实践(直接经验)有机结合,知识能力得到整体发挥和发展。

总之,活动课各方面的原则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在设计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把握活动的方向,防止为活动而活动;强调全体学生参与,防止活动课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课;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到位;注重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实施途径

思想品德活动课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这是教师应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活动课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活动课。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活动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转变观念,适度指导。

1. 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新课标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任务,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观念的转变。

这是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而活动课教学所蕴含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材观,首当其冲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换句话说,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指导和提供咨询等方面。

虽说活动课的实施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掌握的知识程度等都较为有限,因而活动课的实施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主动参与课程内容的规划、组织与方式的选择,积极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给学生活动材料的安排等参考建议及与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等。

(二)采集教学资源,创设有利情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2]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资源是相当宽泛的,可以取之于自然、人类、科学与社会,加以掌握,并合理运用,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创新教学、提高效率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1. 把握好教学资源采集的主要方式。

在采集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按照接收信息的方法,可分为直接采集和间接采集;按照信息的可转换性,可分为原始采集和再生采集;按照信息的传播来源,可分为环境采集和媒体采集,等等。

例如:笔者在讲授初三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三课《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课题时,在《宣传计划生育提高自身素质》活动课中,要求每一位同学事先利用各种方式采用资源;有的同学利用直接采集的方式,去调查学校附近村落湾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出生情况来说明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有的同学运用间接采集的方式,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数据,从中说明我国人口素质的问题;有的同学利用原始采集的方式,找来了《明天会更好》的歌曲,作为活动课的结束语;有的同学根据现实中父母教育子女存在的问题采集编成小品《如此熏陶》;有的同学利用环境采集的方式,了解同学对计划生育的看法;也有的同学运用媒体采集的方式,从网上下载《地球的呼唤》等资料。当然,以上方式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有的具有交叉关系。

2. 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利的情境。

美国教育教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3]。要做好这一点,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一框的活动教学中,笔者就先带全班同学去学校转一圈,然后回到教室,叫同学们回答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比如食堂、厕所的位置在哪儿,学校的校训是什么等。认识新同学前笔者先认真做好自我介绍,然后叫同学对我们大家做介绍。在《丰富多样的情绪》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境:一是叫了一位同学上来先对他进行了表扬,然后笔者突然叫了一声桌子下面有蛇,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让大家观察该同学的情绪表现;二是叫同学自愿上讲台表演“喜、怒、哀、惧”等情绪。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深刻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印象特别深刻。

3. 妙用媒体资源,创设活动情境。

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这里所指的媒体既包括实物媒体,如粉笔、黑板、书本等传统实物媒体,又包括录像、电视、幻灯、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在活动课教学中,仅凭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运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由于媒体的触角很宽很广,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情境感受,跨越时空的丰富信息量,极大地提高课堂活动效率,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初一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九课《培养爱国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后,开展《观影片谈认识》活动课,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录像影片,形象直观、气氛感人,是理论认识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感知途径,同学们写了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这是一般说教难以奏效的。

(三)改变传统模式,课堂室外相结合。

思想品德的活动课应是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要通过活动课提高认识,激发情感,使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从形式上看,它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从教学模式看,思想品德活动课可分为课堂教育活动课和室外实践活动课两种基本形式。

1. 课堂教育活动课。

课堂教育活动课是以课堂作为基本活动场所的活动形式,它包括演讲、竞赛、辩论、表演、观看影视录像等。这种活动形式,一般针对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现状,特别是道德认识的薄弱环节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教育活动提高认识,激发情感,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2. 室外实践活动课。

室外实践活动课是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化知识,激发情感、强化意志、锻炼行为的有效方式,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寻找资料办展览壁报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为信念的形成和行为的反复出现奠定基础。因此,这种活动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更能促进学生行为的转化。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活动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安排和表述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力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升教材的人文性、针对性、实效性;体现方式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着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可视性。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好活动教学法成为所有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个人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珍惜学习机会》这课时,这课的难点是让学生从内心中深刻体会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学习机会。针对这一难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表演情景剧《一个中学生的故事》,在情景剧中,甲同学家里并不富裕,但是父母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送他到市区读书。他到校后,刚开始学习还很认真,但是后来交上了坏朋友,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违反校规校纪。后来他父亲在打工时不幸遇难,由此引发了甲同学的思考。在这个情景剧的编排上,完全交给学生,笔者只是给他们提供主题,适时给予一些建议,而故事情节的设置、对白的编排、演员的挑选及演练,完全交给学生,其他同学当观众为他们提供建议。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情感和意志、实践和探究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知与行统一。

又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课时,笔者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翻阅书籍等方式,自己设计一份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的问卷调查表。从调查中了解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上网做些什么?上网时间持续多久?引导学生分析上网成瘾的原因和上网的利与弊。在课堂活动中,笔者在学生掌握网络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找问题,查根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解决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自觉抵制诱惑,正确地利用网络,做到扬长避短。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校的支持、社会的认同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的社会化、研究学习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正走向社会、与实践相结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但一次专题活动教学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 (1) 学校的升学率问题。面对中考指挥棒,活动课教学耗时太多、影响学科的教学进度,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员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等;面对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压力,活动课就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并支持老师,其必然会导致形式主义。 (2) 学生安全保障问题,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的考核已成为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对基层学校考核很重要的方面,由此促使学校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出成绩,但别出事”的原则运转,对学生安全的担心,无疑会束缚学校对活动课程的支持和参与力度。 (3) 活动时间如何保证,活动必要经费如何落实,活动场所怎样选择等,都是活动课程面临的问题。

(二)学生的参与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一个活动,愿意积极参与与配合的仅仅是课堂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固定的人群,这是对教师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调动的一个考验。但是另外,学生在思想上的参与度值得我们关注。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会产生偏差。在某次课堂活动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央视关于社会和谐的公益广告,希望学生关注身边与人为善的事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所见到的央视主持人是谁这个问题上。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的课堂参与度决定了活动课的教学效果,各种形式的活动有可能会转移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教材研制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张婷婷.如何上好政治活动课[N].学知报, 2010-11-29.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刍议 篇11

一、重视师生交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

当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严重的剥夺的学生的自主性,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甚至使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因而,在思想品德的课程改革中,改革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民主、尊重、友善、宽容和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和感化,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再则,交往昭示的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得简单相加。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人参与,师生之间充盈着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需要的和谐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是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促进者,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由此,必须看到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其能否积极参与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鉴于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能够提出有思考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的正确完整,则必须给与明确积极的评价,若学生回答的有误或不完整,则应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找出问题并纠正,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思品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思想品德课教学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已深深意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靠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各种互动式过程中,跳动其学生自身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已经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对生生互动还是关注不够,而后者则是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各动态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它既包括师生互动,又包括生生互动,而且这种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动”,他还包括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要形成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教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促动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讨论题、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热情。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班集体融洽学风的培养,必须想方法来“催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唯有如此,才能出现“和谐共振”的状态,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刍议思想品德课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2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态课堂,课堂教学,师生关系

一、引言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曾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氛围应当是安静的、润泽的,这种润泽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思品课堂作为德育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这个阵地上要渗透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自然和谐、生生不息的思品课生态课堂。

二、生态课堂的涵义

1. 生态课堂的定义。所谓生态课堂,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强调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的课堂。也就是说,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要营造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这与传统教学模式大相径庭。

2. 和谐的思品生态课堂。在笔者看来,生态课堂是一种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特殊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生生不息的教学形态。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谐的思品生态课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1)知行统一生生不息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其著作《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浮躁,功利,攀比,享乐主义风气较盛,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的青少年群体是易感人群 ;从当前的教育环境来看,教学的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长此以往,新一代人的全面成长将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思品课的显著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实践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思品课程主要弘扬的是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而这些伦理道德的习得内化需要有一个践行的过程,因此生态的思品课堂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活动中学习,从实践中成长,它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正能量的使命,它是引导学生知行统一,生生不息的课堂。从生态课堂走出来的学生是关心祖国发展进步的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生,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学生。

(2)教学相长生生不息的课堂。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情绪高涨,充满热情但极不稳定,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质疑课本知识,挑战教师权威。谈起思品课,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第一反应都会认为这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是一门灌输价值观的课程,天然地生起反对、反感之意 ;而且又是传统的“副课”,学生和家长都不予重视。在生态课堂中,师生双方应该是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师生间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情感的分享,还有思想的激荡。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充电,夯实自己,从学生身上找寻到灵感的火花,不断进步,使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用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使他们能够效师而学,自觉而学,使他们能够喜欢上老师,喜欢上思品课。师生共同努力,构筑生态的课堂,教学相长生生不息的课堂。

(3)平等友爱生生不息的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制约的师主生从的观念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的尊严与权威不能单纯依靠制度设计来维系,而是通过有效的工作,通过与学生建立互信平等的关系中得到认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的思品课堂中,教师能够牢牢把握学生抵触权威,反对权威的叛逆心理,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使他们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学生亲近教师,相信教师,师生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也是亲密的,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努力。

三、构建和谐思品生态课堂的策略

1. 一石激起千层浪——用艺术创造吸引学生。教学的过程是创造艺术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在40分钟内轻松而愉快地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让思品课堂生生不息。思品教师们要大胆探索,用艺术创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教学导入为例,常言到:“唱戏要看开头锣”,教师上课开始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导入需要艺术,除了常规的导入方式如设疑导入、直观导入、时政演讲导入等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导入的方式如小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比如笔者在教授六年级第二课“集体生活需要合作”这一框节内容时,采用了小游戏“坐地起身” ;在教授七年级第一课“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一框节内容时,请同学们带了家庭合照来分享照片中的小故事,为引导学生感悟家庭的温馨做铺垫。

2. 润物细无声——用平等关爱、温暖学生。思品课的德育效能需要用平等的无压力的爱来传递,生态的思品课堂能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感受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具备足够的自尊和自信,积极学习,享受学习。宽松平等的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力,碰撞思想的火花,在思品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团队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愉快地融入课堂,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演讲等,根据学生特长进行自主分工,学生既享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又能各司其职,碰撞思想的火花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是对每个学生最大的公平和关爱。

3. 漫漫求索路——用自身修养引领学生。

(1)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思品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认知和能力方面的内容还涵盖了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情感体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挖掘学生的真实体悟,让思品课触动心灵,让认知顺利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广泛传播正能量。

(2)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是应该充满智慧的群体,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多样化,对于思品教师来说多了一份挑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融会贯通,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共同参与的,这样才能保证自主探究的有效性,也能够通过教师身教的力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拿走大棒,给予胡萝卜”。现在的教学环境是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简单粗暴教育的方式被激励赏识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所取代,生态的思品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评价的课堂,在自评、互评和他评中实现螺旋式进步,教师要能够适当给予“胡萝卜”,让学生以热情的姿态投入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上一篇:房屋与市政基础设施下一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