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做合格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而不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 我们应该积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 并不断在这样的经验基础之上, 为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 有效的处理好自己与社会、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关系, 提供及时与必要的帮助, 而不应该让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其心理发展处于心理断哺期, 叛逆性较强, 因此,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积极实践的兴趣, 并以此为教学的起点, 注重思想品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的矛盾与冲突中积极探究知识的产生与应用, 去体验知识服务生活的真谛。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中的道德践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而不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 逼迫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同样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是教育者进行教育创新的直接平台, 是师生点燃创新灵感、激发师生有效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又应该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自主互助的思想品德课堂? 这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了解的问题, 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刻思考的共性问题。从课堂整体上来分析, 一节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是相互密切联系, 环环相扣的, 水到渠成而又浑然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流程。作为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 创设导入的情境其作用就是打动我们的学生, 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 情感上有所感动, 进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思考, 并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有效的自主感悟, 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个情境所引发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明确的问题、带着特定的情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和引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效的进行整体的感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 及时进行巡视检查, 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 准确的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关键所在, 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而不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活动。将学生自主探究与全作互助有效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 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为以后学生有目的地讲解、测试与反馈提供一手资料。通过学生间的有效交流,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结论。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在强调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知识构建策略的同时, 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程度, 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意识, 我们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 怎样去开展课堂教学才最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与欢乐还给学生, 呈现一个互动、互助、互进、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框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很高,学生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力求结合各班实际而有所突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易产生孤独、渴望结识新同学并尽快地融入到新的班级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对融入优秀集体的内在需要及学生思维的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活动,通过师生语言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情感的沟通,从而产生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共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创建班集体,尝试让学生提出合理建议,并尽可能预知在创建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班集体的积极性,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与新同学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感知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创建班集体及优秀班集体成立的要素。
【教学资源】vcd《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1.创建优秀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故确定此框为重点。【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歌曲 《众人划桨开大船》,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则佛教传说。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歌曲和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为导课作准备。
2.归纳学生的发言,引入事例,导入新课。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作如下归纳: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捆成团,歌词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独木桥难行走,众人捧柴火焰高。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只有个人融入集体中,才会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你添一把友谊“柴”,我烧一把关心“火”,集体才会更温暖。
通过教师概括,引出课题:创建新集体(板书)。
二、活动贯穿,体验感悟
自己设计了如下过渡语: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校和班级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开阔视野,培养性格。良好的班集体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许多积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班集体,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迷人的色彩。活动一:我心目中的班集体
1.感同身受,明理知行。
教师先组织学生介绍他们在小学时经历过的或是看到过的优秀班集体,并说出他们期望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这样的集体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有什么好处。
在组织学生发言后,请学生完成教材第七页的第一个问题,再请同学把填写的内容大声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归纳出优秀集体有何特点。
2.互动交流,合作共进。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制定班级的奋斗目标,经小组讨论后,选出小组公认的奋斗目标。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说明确定奋斗目标的依据,最后,经全班同学举手表决,确定新集体的奋斗目标。
活动二: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师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身上有何优点,并打算如何为创建班集体做贡 3.友情互递。
教师在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的情境中总结出:集体的成功,确实凝结着许多个人的心血,为了我们心中的班集体,让我们各尽所能,发挥所长。
4.连接热点,各抒己见。
教师播放本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进入八强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原因;大屏幕展示出中国老女排的一则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郎平的话对创建班集体有何启示。请学生讲述自己参加团体比赛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材料:一次亚运会上,中国女排的主攻手郎平连连扣球,使对方手忙脚乱,败下阵去。郎平下场后,人们向她竖起大拇指,她微笑着对大家说:“取得胜利的不是我,而是全体队员,如果没有全体队员的密切配合,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教师归纳发言,得出创建班集体的重要因素:团结协助,互助前行。(板书)
三、应用发展,归纳小结 活动三:全班联名绘诗篇 教师将本班名单发给每个学生,请大家将全班同学的姓名的最后一个字联成一首诗。
通过此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为创建班集件创造了人文条件。
最后请同学对今天这节课小结。一方面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总结能力。
刍议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意识;教学艺术
新课改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它们的学习、领悟、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生的人格、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下面就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谈几点浅见。
一、教师要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1.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互动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交往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以及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不再那么神圣,它只起立脚点导向的作用,而具体内容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展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2.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在推动教学时,必须构建三维目标体系,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现在的教学不再只重知识,既要重视知识,还要重视能力、方法和思想,要在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形成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與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要得法,学要主动。
1.教师要态度随和,语言诙谐。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你的授课感兴趣。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不能否认,有些政治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但教学效果往往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课堂上缺乏生动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一堂课上的兴奋度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高潮,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关键时刻教师要恰到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政治课教师的语言除了清晰严谨之外,还有诙谐幽默,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融洽、友好和活跃,才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更高的学习意境。
2.巧妙设问,激发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在讲授《亲近社会,热爱社会》时,若教师直接按照课本设计讲授,就会由于直接、平淡、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愿意与他人交往吗?与他人一起学习、活动你会有什么心情?性格孤僻的同学在他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联系实际作分析说明。这时只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需要弄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试一试”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比如在教授《人生难免遭遇挫折》这一课题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教师可以穿插并用好教材中的“查找有关张海迪和霍金的资料”。想一想他们面对挫折表现出来的品质,让学生“动”起来,这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会具有较强的诱惑力。穿插这样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它将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忽略了这些环节,而应相回地加以引导、因地制宜。
三、根据教学实际,善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观察发现法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的方法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教师要把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教学模式也许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她确确实实地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总结出某些规律。这时再让学生将所发现的规律、结论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再加以讲评、改正。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
学生作为个体,都有他们的特殊性。教育教学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课堂教学反馈方式很多,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重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时候,要重视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中的提问情况等等,用这些反馈意见来纠正自己的教学方案,采取更为恰当的教学方式。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4
一、孔子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借鉴价值
孔子德育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源头活水, 虽历经千年, 仍然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主席曾提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该给予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应借鉴孔子德育思想的珍贵文化遗产, 更好地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融入孔子“仁”的思想, 养成学生爱人、助人的道德习惯
“仁”, 其含义就是“爱人” ( 《论语 · 颜渊》) [2]226。“仁”作为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 体现了人的道德本质和博爱思想。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 在人与人相处中, 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理解别人, 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别人,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 [2]212因此, 爱人首先要尊重理解别人, 推己及人。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思想还不成熟,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时过于自我, 不能理解和尊重他人, 从而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初中生的成长需要彼此的关爱, 这就需要我们本着“仁者爱人”的精神, 去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爱人不仅对亲人或者自己认识的人如此, 还应包括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 即“泛爱众”。孔子“仁”的精神正是教育人们要尊重和关爱他人, 它提醒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仁”的教育, 教会初中生关心、尊重他人, 养成爱人助人的高尚道德品质。
2.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融入孔子“礼”的思想, 树立学生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
“礼”作为孔子德育思想的道德规范,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 ( 《论语·颜渊》) [2]210也就是说“克制自己, 使言行符合于礼就是仁”。礼是仁的框架, 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使“礼”成为规范约束人们的准则。他还说: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论语·颜渊》) [2]210他要求学生看、听、做都要遵循“礼”。礼是社会规范, 人只有通过礼的规范制约才能成仁。“礼”是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说: “不学礼, 无以立。” ( 《论语·季氏》) [2]301不学习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然而, 在学校中仍然存在种种非“礼”的现象, 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 迟到早退, 学生不认真学习、对教师不用敬语、不尊重教师的行为对教师来说就是不“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孔子“礼”的思想, 教育初中生懂礼、明礼、守礼, 从而加强初中生礼仪的教育, 引导他们强化自身的礼节、礼貌意识, 树立其文明礼貌的道德形象。
3.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孔子“孝悌”的思想, 培养学生孝父母、敬兄长的良好道德品质
孔子把“孝悌”视为立身之本, 他说: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 《论语·学而》) [2]4, 可以得知, 孔子将“孝悌”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孝”是指孝敬父母, 是子女对父母的爱; “悌”是指友爱兄弟, 是兄弟间相互的爱。面对当今社会一些不孝敬父母、兄弟反目的道德滑坡现象, 我们从孔子倡导的“孝悌”观里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德育的重要载体, 应融入“孝悌”思想, 培养初中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孔子重视“孝悌”这一基础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 弘扬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最本质的道德本质, 有助于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当前德育重视对“孝悌”品质的培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孔子“孝悌”思想, 有助于强化初中生“爱人”的道德意识, 并将其贯穿于孝敬父母、团结集体、忠于国家的道德行为中。
4.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融入孔子“信”的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对人、对事都要诚实不欺, 要讲信用。认为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守则。孔子对“信”也极为重视, 他把信作为治国的重要条件之一。“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 ( 《论语·颜渊》) [2]216信作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是孔子对弟子进行品格教育的内容之一。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财富。诚信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诚相待, 真诚讲信用。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其踏实学习的基础, 也是今后踏入社会与人交往的必备。所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孔子“信”的思想, 将诚实守信纳入到初中生的道德修养范畴, 对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其发展的内驱力, 如果缺少了这种支柱就注定这个国家和民族精神世界的缺失, 国民将会对未来产生迷茫, 丧失奋斗的动力。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来自各国的不同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碰撞和融合, 形成了文化发展的全球化, 这在给各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某些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绝对地位, 搞文化霸权主义, 将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其他国家, 试图侵蚀、消融别国的民族文化, 严重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传统文化的依托, 将丧失发展的前进动力。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所包含的仁爱思想, 对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思想有着重要帮助, 而孔子德育思想里面所包含的治国安邦的理念, 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借鉴。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其思想观念正在逐渐成熟。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对初中生进行文化熏陶,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
2. 有利于培养正确观念
当前,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它从不同层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化的主导者, 他们的文化思想从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本土文化。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时期, 极易受到外界文化思想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的腐朽文化思想会影响初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网络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思想阵地。网络上的信息混杂, 充斥着各种思想观念, 在给我们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初中生的猎奇心很强, 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网络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极易对其产生影响, 阻碍他们形成正确观念。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精髓, 其中所包含的仁爱、孝悌、诚信等思想对于培养初中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观念有着重要作用。面对不良文化的冲击, 如何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避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正确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3. 有利于提高育人效果
孔子德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中所包含的仁爱、孝悌、礼义等思想对于培养初中生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育人的精髓,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使德育思想能够被初中生认识并转化成自身的认知, 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素质。以往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注重理论学习, 其过强的理论性禁锢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教学中的一些理论说教, 使初中生感到乏味、枯燥、难懂,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培育出的初中生, 只注重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 造成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背道而驰的局面。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 其致力于使初中生认可所学内容的价值, 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然后付诸实践活动。孔子德育思想内容大多为日常人伦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教诲, 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心智认知和践行。因此, 将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 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3.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其实我们的教学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推动力。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执着地去追求。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去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相反,学生对某一学科学不进去或厌学,主要原因是他对学习的过程和所学的内容没有产生兴趣,他总感到是在被迫去做别人要求他去做的事情。然而,要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因此,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正确处理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
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追求,有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三、采用恰当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过程,我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每个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刚开始几年我按照江苏洋思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后来因为学生从小学开始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进行不是很顺利,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后来就改成问题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
进行自主学习,接着由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其他活动,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巩固理解自主学习成果,等于是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进一步内化,在这个过正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活动教学法,在活动中进行问题的拓展和探究。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终于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探究化”。而且这一教学模式能很好的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四、确立学生主体,不能忽视引导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
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6
一、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目前,多数的思想品德教育依旧遵循传统的方式,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一个平时不遵守纪律、喜欢动手动脚的同学,在一次活动中,把另一个同学打伤了。多数思想品德教师的做法是让此学生进行错误反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对同学的伤害,并产生愧疚感,保证以后不会再犯。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呢?这其实是教师想通过一些强硬的理念灌输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发生了良好的改观,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在起作用,没有从根本上改良学生的行为。
二、孔子德育思想融入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意义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简称知、情、意、行,这四个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对彼此产生重要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况,这样才能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兼顾“因人而异”的差异性。此外,道德情感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将类似“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作为良好的传播道德教育的载体,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让他们崇尚高尚、善良的历史人物的同时,保留和继承道德情感。还有,教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接受,让学生在获得良好的德育熏陶的同时,也让学生培育出自身的道德意识。
孔子大力倡导的道德教育,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如何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挑选出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德教育显得更加关键。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过程, 达到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与人之间“各守其礼、各遵其德”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这实际上是用道德教育来维持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思想被后世不断发展和阐释之后已经慢慢变得完整和充沛。“仁”的理念在古代建设“大同社会”是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而在现代“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继承和发扬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当前是具备独特意义的,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也具备现实意义。
在“仁”的核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的结合,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勤勉朴实的态度,对人才教育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力,自省自克发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最后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的作息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这些诸多道德规范和要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中这些道德规范具备着现实意义。这些德育思想是组成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形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篇7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有了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不断去探索, 不断地去创新, 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课堂教学吗?同时,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要求教师要密切注意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对课堂环境的影响, 如教师要兼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使原本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受到影响。又如, 创设多样化的活动, 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开展小型的辩论赛, 分角色表演等, 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首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 而这种学习与探索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 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并探索新的学习方法;而对于那些缺乏兴趣的课程, 即使教师反复地讲解, 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次, 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 从而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因此我认为, 教师要在平时多关心、爱护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微笑着走进教室, 真心与学生生做朋友, 多表扬、少批评, 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 融洽师生关系, 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兴趣的大门。
三、注重新课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重视教学前奏。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深刻地感觉到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新课讲授前, 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足工夫, 力求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引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笑话导入新课。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非常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 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故事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第五课《发现自己的潜能》的教学中, 情境导入就用了一则笑话, 通过醉汉在听到“鬼话”后惊恐万分, 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出潜能的概念, 实际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笑声中非常自然地了解了潜能的概念。
四、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主张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究、合作、自主、交往的学习平台,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当今的初中生自主意识、表现欲、参与意识都非常强, 思想活跃, 希望自己的看法、见解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思想品德课愉悦教学初探 篇8
“兴趣, 情绪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独特的, 它的感染力往往使学习处于最优状态。 它所形成的愉快、轻松的气氛, 往往给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精神, 让学生想学, 愿学, 爱学。
一、什么是愉悦教学
所谓愉悦教学, 它是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多方激发学生情绪,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形成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知识上、心理上感到满足、愉快。 这样, 就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激发教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愉悦教学的特点
愉悦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新、活、悦、实”。
1.新:就是在教学时从内容到形式讲究常教常新, 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新的心理刺激。
内容上“新”, 思想品德内容要接近生活, 是大家关心、关注的话题;形式上“新”, 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新, 教学手段新, 教学方法新, 对疑点、难点和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让学生认真探讨, 辩论, 把死知识学活, 学牢。 比如, 在学习“资源在枯竭”中关于“水资源短缺”这一知识点时, 让学生明白水的分布, 人类与水的紧密联系, 水短缺、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通过讨论, 让学生得出“水是生命之源”。 大家要节约用水, 防治水的污染。
2.活:愉悦教学讲究对教材内容要灵活处理, 教学形式灵活掌握, 教学方法灵活选择, 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课讲得活, 学生才能学得活。 在上课时, 在难点、重点或枯燥无味处, 恰如其分地设置、制造悬念, 使之感到惊奇、刺激, 产生兴奋和热情, 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从而发展智能, 培养创造力。 比如, 在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性”, 教师可以先出示“礼品”和“大公无私”的漫画, 学生看了漫画后, 兴趣自然大增, 议论纷纷, 便会对一些官员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和收贿受贿现象产生厌恶情绪, 并且迫切想了解如何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便对这些人加以严惩。 又如, 在教学《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课时, 课前, 我先制作了一张表格, 让学生填写家庭、学校内及周围的环境状况、成因及危害, 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不断深化, 教学效果很明显。 用漫画导入, 发现问题, 引人入胜, 让学生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这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跃, 有助于学习灵活和创造性思想的发展。
3.悦:也就是乐, 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与成绩的一种新体验。 也就是让学生学得轻松, 愉悦又有收获, 这就是愉悦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是区别于其他教学的重要标志。例如, 在学到“我国经济制度”时, 可以创设情境, 用投影仪放出“新鞋”的漫画, 让学生观察到小象和小熊的脚与鞋不相适合时出现的情况, 然后讨论分析, 老师再讲解,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把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浅显易懂, 让学生从视听角度愉快地接受知识并有种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又如有时练习课, 教师往往布置完要求掌握的内容后, 就让学生默记,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 采用这种方法, 意志力强的同学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另一部分同学则不专心, 记不住。 我便采取一系列游戏方式, 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 使之感兴趣, 愿意背。 一会儿我点名让学生回答;一会儿我让会的学生提问别的同学, 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种紧张而愉快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锻炼了注意力, 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并有种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4. 实: 也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所学知识落到实处。 例如在热点专题复习时, 如果从头到尾都由教师“满堂灌”, 则学生学得被动、枯燥, 教师可以搜集相关时事背景数据、图片, 采用让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较好效果。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三、愉悦教学的基本方法
1.启发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然后, 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引导, 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 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颖导语。 具体来说教师可讲述与本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 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讲到“道德良好, 心理健康利于成长”这节内容的时候, 我这样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听到了一件事, 对我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使老师产生了这么大的震撼呢? 这时同学们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我的身上。 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可用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素材, 如在上初二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 就可以准备矿难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 从中选取一些材料, 并把它发给学生, 使其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 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
2. 直观式: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轻松地获取相关知识。 例如, 在教“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发展起来” 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看“大树发芽”这样一幅画, 并让学生思考“新芽为何在大树上长出来? ”然后进行分析, 这样就能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获取知识。
3.参与式: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 在学习“珍惜劳动成果”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通过自己的直接参与, 让学生懂得“劳动成果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财富,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珍惜劳动成果, 就是尊重劳动, 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体现”。
4.讨论式:就是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与讨论, 从而获取知识。 例如, 在学习“做大自然的朋友”时, 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 通过开展讨论会、辩论会, 让学生明确人类的责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控制人口增长,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自己的家园。要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搞好环境卫生, 营造优美生活环境。 珍惜自然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共建美好未来。
四、愉悦教学的基本过程
1.兴趣导入:“亲其师, 信其道”。 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就必须使学生“亲其师”。 为此,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 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感受到教师热切的希望, 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
2.直观展示: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 让学生在更为直观的图画和文字演示下学习, 再加上适当的音响效果, 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直观教学,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强化学习效果, 使单调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3. 释疑练习: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可见“疑”之重要性。 问题设计精妙又有价值, 如投石激水, 既能很快使学生兴奋起来, 激活思维, 又可激发思考, 引发争鸣。 这样的提问, 既紧扣学生心弦, 又使课堂氛围愉悦。
4.回馈小结:教师的教学小结和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的。 在教学中,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 老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愉悦”的激励性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 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 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觉得自己有能力, 能胜任, 有独创性。 因此, 真切鼓励, 热情评价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情感修养,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 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 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课堂环境。 以上过程融合于四大特点, 从而实现大教学方法, 形成师生双边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从过去的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
愉悦教学, 寓教于乐。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他们已从沉重的心理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们想学、愿学、爱学, 产生对学习思想的热切渴求。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丰富的情感素养, 以情感为纽带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前提, 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 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和体验, 达到彼此的情感融合。 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幽默, 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 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把握青春, 把握情感”时, 让学生就男女交往的敏感问题进行男女生的心灵对话,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对待异性间产生的爱慕之情, 引导学生接受, 悦纳自己在异性交往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涤, 使这种心灵的沟通成为思想品德课精彩愉悦的催化剂。
学无定法, 教无定法。 而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究、改进、深化、完善, 才能成为真正让学生乐于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08 (11) .
[3]曹红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激励方法.
[4]高尚荣.愉快教学法及其德育价值[J].教学研究.
思想品德课时主题教学设计探微 篇9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时主题教学设计应从教育思想和专业技术入手, 立足教育视野、学术视野和学科视野, 力求在教师教学理念、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效果预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预设。
一、关于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行为描述, 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关于理念的解读, 就是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建构基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基本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课时主题教学设计应在课程基本理念的大前提下, 根据主题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确立实施该主题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体理念。
二、关于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性因素。学情分析是课时主题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 是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 只有对学情的正确分析, 才能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因此在解读教材内容、把握知识逻辑之前, 需要分析学生群体、个体的特点, 避免出现“心中有教材、眼中无学生”现象。
学情分析应针对主题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原始资源入手, 即从具体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 而不是对青少年的一般特点的泛泛而谈。
三、关于教材分析
杜威认为:“所谓教材, 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 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即除了教科书外, 还有其他教学资源。
1. 关于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分类目标两部分;分类目标又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课时主题教学设计时, 应在课程标准的“分类目标”和“内容标准”中找到与本主题相关的规定, 这样的设计才能保证主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正因为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殊地位, 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分类目标的首位, 其次才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这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在目标分类上的重大区别, 是课程性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 在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时, 不能随意改变其位置。
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内容的确定应以主题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 尽量采用富有情感、鼓励性的语言, 如“通过学习, 能说出……”、“通过学习, 能理解……”、“通过学习, 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 将形成……”等等。
2. 关于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经验资源、学习差异资源、师生互动资源和文化背景资源, 构成了课堂教学资源的主体。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是处理课堂教学资源的一个总原则。一位厨师在烹饪大赛中用一盘炒莴苣夺得了特等奖。评委点评时说:“只有这盘莴苣让我们尝到了莴苣的清香, 其他的只有浓浓的佐料味, 反而掩盖了主料原有的香味。”这也说明课堂教学资源是无限的, 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保证。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 做到尊重教材, 活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 精选生活资源;依据教学目标, 驾驭生成资源。
动态生成, 是没有预约的美丽, 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课程资源不断生成的过程, 是学生个体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 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都会为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这些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时时捕捉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
3. 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结构层次中占相对重要地位的关键知识或能力或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 即我们平时说的主要矛盾, 这部分容易确定。而教学难点则不具有普遍性, 因人、因教学班不同, 形成教学上的不同难点。
因此, 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的确定和难点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学情的分析的基础上, 并对突破重点、难点进行认真思考。
四、关于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发现了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三条规律:教师总是不自觉地竭力要选择于自己最方便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愈方便于教师, 就愈不方便于学生;只有学生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
课时教学方法的选择, 应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等方面来确定, 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五、关于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是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谓学习方法, 是指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法指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传授有关学习的知识, 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点、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简言之, 就是要使学生懂学习、爱学习、会学习。教学设计关于学法的选择应着眼于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由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向合作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 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过程中, 学会阅读、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合作, 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质量。
六、关于教学过程
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和细胞, 细节成就成功, 细节成就完美。”设计教学过程也应该如此。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包括确定课时教学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进行哪些内容的教学;在每个教学内容中, 通过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过程的主线, 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应该达成哪些为课时总目标服务的小目标等等, 都要有通盘设计。
七、关于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集中反映,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 应考虑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时机、方法,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价值判断, 并通过语言、神态、行为等表现出来, 让评价充满人文的阳光。
八、关于教学效果预测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说:“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有教学质量的标准, 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 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 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贡献。”因此,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进行, 而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师应对动态课堂的不可预测的因素考虑周详, 并作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九、关于教学反思
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反思既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课时教学反思主要是通过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发展观、评价观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与新课程相一致;通过对教学的参与者、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通过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和独到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教学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解决教学问题, 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达到“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问题从哲学的高度给予阐明和分析。教育唯有在教育哲学的引导下, 才能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的探究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叶澜教授说:“不去认真预设, 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 那是不够优秀。”思想品德课时主题教学设计要实现教学弹性预测和动态生成的统一, 让教学过程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相遇、情感与情感的交融的情境中, 步履轻盈地完成课时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素质教育大参考.上海教育出版社
[4].吴亚萍王芳编著.备课的变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篇10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转移
受应试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学一方面以学生分数为主,另一方面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应试科目为主,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期望与要求并不高,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再加上必要的教学反馈工作不到位,整堂课就是成为教师主导学生剖析教材的过程,导致课堂学习气氛始终较为低沉,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对此,我认为教学不能够以教材为中心,也不能够以教师为中心,我们需要不断理解与掌握素质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以学生为中心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其实,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学生去独立完成,而是教师要从主导学生学习变为引导,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多讨论、多交流”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爱上学习。另外,这种体验式学习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更为活跃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推进情景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尚幼,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到学习当中去,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更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高涨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成效低下的情况。对此,我们需要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发掘、整合与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互联网等多媒体不仅可以检索到一些教学灵感,还可以用来制作、投影教学课件,既可以用这种想象化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加清晰全面的讲解,又可以利用颜色搭配、声形并茂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来推进情景教学法。活动情景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结合教材的活动过程中,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当中。比如教《过家家》一课,教师可利用道具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妈妈买菜回来了,客人到我家,给外婆过生日,爷爷生病了……让学生想象面对这些事情,他们该怎么处理,并分小组演一演,演毕,老师为孩子们颁发“最佳节目奖”、“优秀创意奖”、“最佳演出奖”、“最佳合作奖”等。情景的触动加奖励措施,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会处理一些家中事务。
三、注重个体发展
素质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就当下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讲,家庭情况与类型也较为复杂,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问题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浅议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11
一、导入新课要新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厌倦,进而产生“不讲我也懂”的想法。而你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采取不同方式导入新课,做到导无定法,效果定会截然不同。
比如:新课的导入可采取讲故事、唱歌曲、演小品、做游戏、播报时事热点快讯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等方式。丰富多彩、活泼新颖的开头。犹如无形的磁铁,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时,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资料,“新闻发布会”“法制快讯”等便作为引子自然而然导入新课,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和延伸了学习领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其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
二、教学过程要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关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技能和艺术,还要紧紧把握教学目的,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熟练地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推陈出新。
一个优秀教师要懂得:不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让学生厌烦,不要把学生引向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相反要努力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又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識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如在讲“团结就是力量”时,我一改课堂讲授的常用方法,采取学生“走出去”的方式在操场上课。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的同学用绳子按顺序绑着腿,在十米的距离内开展比赛,看哪组配合默契,到达终点的时间短。比赛在欢快中结束,然后学生开始讨论:通过比赛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发言时学生争先恐后,情绪高涨,并且极为顺利地达成了共识: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取得胜利;团结起来才有力量。
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分析问题,使其产生了想说、想做的愿望,扩大了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跟着教学进程同步进行,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中学政治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教学,并且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年级思想品德有很多辩论课。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有创意的观点,我总是多鼓励、多肯定、多引导,绝不求全责备。对一些胆小的学生,我就创造条件,尽量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学生一样随时体验参与的快乐,获得成就感。这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到“我”很棒,“我”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和自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四、对学生要关爱
教育成功的秘密就在于热爱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有一颗挚爱儿童的心”。西方教育家罗素认为,教师的爱能使学生道德和智慧得到较好的发展。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从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爱的教育将是一片教育的沙漠。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思想品德欠佳、学业成绩不好的“调皮”生,他们常常给教学带来诸多麻烦,如果你不关爱这些学生,听之任之、顺其发展,可能会导致他们误入歧途;如果教师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想方设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生活,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才能使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多数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的起伏变化,往往与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因素有着必然联系,只要老师用满腔热情去帮助他们,与之交谈时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使用温和贴心的语言循循善诱,不发怒、不训斥,选择适合他们口味的内容和形式引出话题,自然会使他们在人情人理的亲切中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当学生学习有了进步或取得了好成绩时,教师应为他高兴,并给他送去鼓励的语言和目光。教师如果以母爱之心施之学生,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上,就会与你交朋友,达到心理相融、心心相印,学生自会“倾心”于教师,对教师产生好感,对学习产生兴趣,政治课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不再是难事。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 篇12
现代西方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 通过科恩伯格和斯滕博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句话说,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 借助于教师的帮助, 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的效果, 这就需要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教材处理方法、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能浮光掠影地理解教材, 完成课程任务。只有先搞好整体设计, 才能进一步搞好单元和课堂设计, 取得课程的较好效果。
课程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媒体和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要素构成。课程问题涉及方方面面, 简单化是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教师要对课程教学做整体设计, 就要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学整体逻辑设计和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 初中阶段要更多地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 初中阶段的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宜以分散、小型和操作性为主, 不宜安排大型的、难度较大、独立性要求较高的自主学习活动。要实现思品课的有效教学, 教师应坚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 同时按照教学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那么, 如何进行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教学设计上必须正确处理的两个关系
(一) 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课堂教育采取的是老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方法, 老师把新知识传达给学生, 正所谓“传道、授业、解惑”, 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 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从属被动地位。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让自主学习成为其自觉行为。同时学习者与教材的关系应当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教师不是支配者、说教者, 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重视学生的参与、践行和思考。重视召唤学生的生命活力, 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同时要注意到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 生理心理还不成熟、情绪不够稳定,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容易受到各种落后腐朽思想的影响, 此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不能忽视, 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的思品课, 面对形态多元、雅俗并存、色彩斑斓多样性的教学资源, 首先必须把握科学性的原则。教学资源的选择, 一是去粗取精。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提高责任意识;要注重教材和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 关注国内外重大的事件, 关注国家建设、科技、社会发展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去伪存真。要求确认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具有科学依据并且可靠, 在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 选取典型、具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三是由表及里。这就要求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 即: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知识水平、身心发展水平, 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二、教学设计上必须正确把握的原则
(一) 目标化
要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 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根据现代教育突出“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合作, 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 根据有关德育理论重视尊重、责任的基本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提出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三维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 必须牢牢把握《课程标准》, 唯有如此, 课程目标才能实现。教师在制定三维目标时, 对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 在具体运用时可以相互交融渗透。如对初一学生, 应着力培养他们的适应新环境能力、调控情绪能力和生活自立自强能力;对初二学生应着力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维权能力;对初三学生应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和选择能力。
(二) 情境化
情景化重视通过情境的导入展开内容, 呈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情境是让学生“身临其境”, 不但产生有关的情感, 而且使认知活动、应用活动、评价活动等在其中开展, 产生贴近实际的真实效果的学习环境。如在设计:“我们身边的规则”这一教学内容时, 先让学生看教材七年级下册第86页的两幅图“交通井然有序和交通混乱不堪”。同时设计两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比较在“不同交通秩序中的感受”, 通过比较、思考、讨论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行人和车辆都遵守有关准则, 才能使交通井然有序, 相反则会是一片混乱, 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牢牢确立应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关准则的观念。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 创设的情境也不同即所谓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更具针对性。
(三) 生活化
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得出结论, 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来学习, 其效果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的教学设计时,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重要的“上帝”、倒霉的“上帝”、文明的“上帝”, 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 作为资源参与问题讨论, 在自主探究中学会消费选择和维权, 做文明的消费者。
(四) 图片化
初中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形式的一个大特点是求新求活求趣, 因此附有一定数量的图或画 (包括彩图、插图、漫画) , 编者的意图在于:加大教与学的广度, 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丰富课堂双边活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创新意识。非常明显, 它们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 它们往往被一些教师忽视, 使之成为了多余的“教师”、“点缀”, 而被束之高阁。
图或画, 在现代化教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直观教学, 它形象生动、具体、客观、逼真, 或讲述一个故事, 或再现一段历史, 或告戒一句箴言或蕴藏一个哲理, 或褒贬某种社会现象, 能使学生于无声处受到感悟, 启迪和教育, 它的功能在于辅助文字叙述的不足, 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并能促使学生再造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据国外一些实验证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识别它的时间约2.8秒, 用线条图介绍, 识别时间为1.5秒, 用黑白照片介绍, 识别时间为1.2秒, 用彩色照片介绍, 识别时间为0.9秒。由此可见恰当的, 巧妙灵活的用好教材的插图漫画, 对于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浪费教材中的宝贵资源, 而应充分加以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教育和提高, 书读百遍, 其义相见。在教学中, 让学生读图理解课文内容, 也可以达到其义相见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图, 采用问图的方式引导, 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启迪思想, 提高认识。
(五) 朴素化
每当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 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考虑运用多媒体技术, 希望采取大量的图片、视频等, 不仅安排的教学内容多、密度大, 而且形式多样, 以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学生们面对这么纷繁的课, 疲于应付, 没有时间进行体验和思考。为此,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在做教学设计时都应倡导教学的归真, 还教学的朴素面目。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可操作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的设计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教学语言的设计要精练、准确、流畅。这样就会实现课堂的简约、朴素、高效, 让学生的学习更富自由、思维更开拓。
(六) 反思性
反思教学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因为任何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学前的设想和规划, 处于理论阶段。我们的学生和课堂都是动态和变化发展的, 这就需要我们课后不断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 做出理性思考, 并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 这样理论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与丰富。
三、教学设计要坚持三个统一
(一) 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的统一
没有知识传授的课堂是苍白的, 没有内容的课堂是空洞的, 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能有所获、有所学, 我们反对“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全不知道”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当然, 我们所讲的知识传授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而在于强调讲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 同时更提倡学生的实践锻炼, 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进一步加深认识, 提高能力, 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
(二) 引导启发与自我内化的统一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各方面都很不成熟, 在提倡生活中, 对是非、善恶、美丑还没有成熟的观念,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与启发, 不能放任自流。但这种引导与启发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命令, 而是通过创设良好地教学, 促使他们自主、自律, 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实现自我内化。引导启发是外化是根本, 自我内化是基础、是最终目的。
(三) 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 学生的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因素的影响,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与时俱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 重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新的探索如:请家长、知名人士、榜样人物参与课堂, 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等。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课教学刍议06-18
思想品德课道德教学07-30
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11-13
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07-06
思想品德课与有效教学09-08
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08-28
《高效增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魅力》07-04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05-17
思想品德的教学05-31
思想品德情感教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