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2024-10-29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共12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1

寒来暑往, 时光飞逝, 感觉时间就在弹指一挥间, 一晃我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已经快十年了, 在感叹岁月不饶人的同时, 更让我揪心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其中特别是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 面对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 和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我原以为他们的心纯洁得象一张白纸, 在教学过程中, 不忍心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的黑暗与丑陋, 想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片蔚蓝的天空, 想在学校这块净土上留下最后一块圣洁的土地。

然而事实证明, 我低估了他们的能力, 他们有非凡的辨别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他们一会犹如刚出生的孩子, 一会又如久经沙场的将士, 让人难以琢磨, 变化多端, 这就为我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怎样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怎样让他们把口头的豪言壮语落实到行为上, 怎样使他们的思想觉悟提高……, 这些都是我从事教育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政治老师, 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课堂上, 一次次的讲授着如何做品德高尚的人, 如何做一名文明的学生, 如何在生活中为人处事, 待人接物。每个例子都能给学生讲得十分透彻, 而学生也能轻易分辨出事情的是非好坏, 他们好象什么都懂, 什么都明白, 可是, 一旦到了现实生活中, 不文明的事情就来了, 骂人打架, 横穿马路, 乱扔果皮纸屑, 而且屡禁不止, 为什么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 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却不见了踪影。“警钟常敲, 可曾敲醒你迷失的方向。”

人之初, 性本善。这是三字经中的名句, 一个人从哇哇落地到成为一个懂得思维的学生时, 他们所学的、所想的都在发生着变化。此时, 一个正面的引导尤其重要。思品课做为一门教育课程, 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 不论是社会上、学校里, 不良的行为却在不断地蔓延滋生, 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担任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看到这种行为的确叫人叹气, 特别是让担任思品课教学的我尤为悲哀。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下面我就谈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 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 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 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教师而言, 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 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 教育是对人学, 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与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 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 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 公平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把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椐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 在学生眼中“公正客观”被视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 不厚此薄彼, 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平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最后,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 用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与学互为关联, 互为依存、“所谓教学相长, 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名好教师会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 信任他们, 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当然教师思想上也要看得起自己所教的功课, 既然自己已经是一位老师, 既然自己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 那就要把目前的事情做好吧。我从来没有把思想品德课被看做是“副课”, 把自己看做是副课的老师, 认为在学校的地位比主科的老师低一级, 因为如果带着这样的认识去上课, 那么你的观点也就会成为学生的观点, 学生也自然的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了副课, 思想品德课也自然很难上好。

总之, 思品课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怎样上好思品课, 这就要讲究思品课的艺术性和实践性,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丰富教育形式,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 把学生熔入到集体的大熔炉, 让他们学有榜样, 行有楷模。还可以把思品课教育融入到各学科中, 体现在生活中一些实践活动。如果说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那么思想品德课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和塑造的主战场, 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摘要:七年级学生有非凡的辨别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会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从要了解他们、公平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等三个方面浅谈思想品德教学。

关键词:七年级,教学,反思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2

1、活动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出发,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情景,展开教学;另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出发,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教学活动,向着不断深化主题、拓展知识、解决问题的逐步提升的层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澄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问题。

2、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适当、适量。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适当、适量,是指教学中防止活动的形式过多,晃动的频率过快,使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收集资料、获得新知、做出选择、寻找答案。

3、找准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我们就要以课程目标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教学活动。脱离了这个目标,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挖掘课程资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3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培育他们健康心理和积极要求上进、勇于竞争的良好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使他们幼稚的心灵被覆上阴影。就像张才写几行字的白纸被泼上墨汁,爱到污染,这有损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进得影响其人格甚至人生道路。对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有些问题,现就把它们称之为“垃圾”现象。作为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处理,慎防触及学生,引发后遗症。

(一)防止不正确的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

思想品德教师在讲课时应多用学科术语,并适当予以解释。对于本身的错误或这句话容易产生歧义导致学生误解的语言应避免出现。尤其是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某些人物的评价,要适可而止,切不可乱加评说,否则,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到你的影响。

(二)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有的老师因为遇到某些挫折而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夹着书本气冲冲地走进教室,讲课时还怒气冲天,有时甚至面目狰狞,学生幼稚心灵可能经不起这种场面,吓得不知所措,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

(三)有错不可不改: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因不介意或随意说错了话或给错了答案,当学生指出时,却进行否认,这样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生也可能因此学会了不诚实。要知道诚实正直的人格是教师的必备素养,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核心。只有具备诚实正直的人格,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要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

在素质教育已提倡好几十年的今天,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并未杜绝,严重的还屡见于报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是德育工作者,如果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以罚站、罚抄、语言攻击等方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就会给学生心灵留下创伤,难以治愈。爱重于教的教学观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英国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对教师来说,真正的爱应放在学生身上。尊重人、理解人,是教育的前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教育原则。教师与学生情感一旦破裂,则教育失效,指挥不灵;教师与学生情理交融,则教师一言九鼎,学生言听计从。

(五)尽量避免用套话和讲究词藻华丽:

有的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语言功底,或是过强的记忆力,刚上课时便妙语如珠或是名人名言一大串,从而让学生认为自己知识渊博,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实践证明,学生最尊敬的是知识渊博又善于教书的教师,但如果我们上课用千篇一律或变化很少的套话以及华丽的词语来取悦学生,而不是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话。有的学生就认为老师吹牛,乱侃,失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有的学生则学会了怎么去跟别人狂吹、滥侃。

(六)举例时切不能都举反例:

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讲问题进行旁征博引时,往往都举反面事例。这样也不好,这样会让学生误解这个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很难看到光明的前途,进而丧失了进取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应当多举正面例子,以典型的人物、事件去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向典型人物学习的精神。当然适当的反面事例也是必要的,让学生看到社会中也有污点,培养他们敢于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

(七)一言堂现象应销声匿迹:

有些思想品德教师上课时害怕传授的知识学消化不良,嚼过一遍,还要再扫荡一遍或是事例子堆砌,一反三地讲,不让学生有思考与发言的机会。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多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或谈心得体会;教师是舵手,应把握好方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一言堂,那就遏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不少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八)对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不能一味地强加指责: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贪玩心强、缺乏自制力等,在课堂上同学之间,或学生对老师可能会出现不正确甚至是污言秽语等不礼貌的举止,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可能会怒发冲冠,劈头盖脸地一番批评指责,甚至带有歧视、羞辱性的语言,有时还会牵扯到同学的家长。这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导致学生不想听你的课。这种现象千万要不得,尤其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要显示出德育的重要性,找一个合适的场合和方法对其进行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品德、言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教育学生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在心悦诚服中接受教育。

(九)遇到课堂麻烦切不可拿班主任作为挡箭牌:

在七年级课堂上,麻烦事时有发生。如学生思想开小差,做其他作业,看课外书籍,做小动作,甚至有打架现象。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切不可为赶时间上课或担心处理问题带来麻烦而统统以“马上叫你班主任来处理”了事。这样,你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会认为你不负责任、品德不够高尚等,从而从心理上抵制你的课,对这门课也就失去了兴趣。那你怎么以“德”服人呢?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望,这才叫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十)解答问题时不可无理无据,随意拼凑或武断行事: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许多问题,有的是书本上的,有的是生活中的,有的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有些题目可能与考试有关等等,但因为没有现成的参考答案,导致有时会不假思索地吐出一连串的理由,却没有连贯性。很显然,这是临时拼凑出来的。当学生提出质疑时,还向学生吹胡子瞪眼睛,“大吼”这就是标准答案,强行敷衍学生了事,这种现象千万不可取。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学无止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诫我们做学问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更何况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呢?我们在教学上要做到“精、新、博”,“精”就是对自己所教学科要精通,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新”就是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见解,讲课要有新意;“博”就是知识渊博;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待查阅资料或与其他老师讨论后再作解释,要克服怕丢面子的思想。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一、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接授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初一思想品德新教材从内容上讲, 降低了难度, 淡化了知识体系,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行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 充分备好每一堂课, 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教材在课堂中盘活。尽量做到把课程知识与社会相结合,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要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努力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兴趣, 要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必须要切实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 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做法,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事例, 把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知”的整个过程溶于兴趣之中, 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创造快乐、感受快乐。思想品德新教材的改革,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生活, 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 寓教于乐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表演的情境, 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释放, 在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的满足感, 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 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时, 可以让学生在班内自由组合, 表演小品《宽容》, 在表演的过程中, 使他们体会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宽容, 在笑声中感悟真理, 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从而激活学生的智慧灵感,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主动地探究与思考, 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辩论题目。如在学习《社会有序靠规则》时, 可以让学生以“班规班约是否约束了我的自由”为题展开辩论等。在辩论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既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于生活, 学以致用,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三、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 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5

本周所进行的听评课活动多数没有上学期的效果好,特别是主要衡量指标——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平平。这项活动的好不好不外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原因,而且每个原困分两个方面:一是课前的准备的充分程度,二是对小组合作组织和参与的热情的高低。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无论老师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形式都没有持久的动力,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一点。一项工作的展开没有成熟的条件——内部外部的,要做起来是不能持久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的保障只不过是分开了小组。我们希望小组内部会自发的产生合作学习的动力,希望学生们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而实际是当程度差别如此之大性格差异如此之大的学生组织起来时,他们并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一个竞争的氛围,更没有一个集体的意识,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上不一,哪会如我们的美好愿望一般积极地动起来。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6

关键词 七年级 思想品德复习 做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35-02

一、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一单元“我是自己的主人”知识点、考点:1.玩是我们的权利,健康玩耍三原则。2.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3.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做情绪的主人。4.认识“雷区”,远离危害。5.学会并掌握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

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知识点、考点:1.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序幕。2.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及根本原因。4.2000年我国实现的“总体小康”的特征。5.党的十八提出的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单元“一起成长”知识点、考点:1.了解倾听的重要性、倾听的方法和倾听的技巧。2.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竞争。3.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4.正确看待失败,敢于竞争。5.感悟朋友情谊及友情的作用。认识朋友交往中的诸多误区。

二、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2012年6月29日10时许,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安全返回,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正在实施哪一发展战略?(1分)

(2)小明同学看完上述材料后,感叹道:“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实力已遥遥领先。”请你对小明同学的说法进行评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科技现状,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的成就。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掌握我国在科技方面采取的战略及我国目前所处的科技现状,同时要能把教材内容和材料内容相结合进行组织答案。

答案:

答:(1)科教兴国战略。(1分)

(2)①小明的说法是错误的。(1分)②材料表明我国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2分)③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民族创新力。(1分)

三、注重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古人云:熟能生巧。对学生来说多见一些题目、题型,会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和厌学心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各个学科都在挤时间让学生拼命学时,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答题技巧我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思想品德学科现在常规的学业水平考试只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所以做题技巧的掌握对学生来说相对较易。

选择题只有单选题,单选题一般分为直选式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或复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式选择题,无论是那种排选择题解题思路可以用以下方法:

“一个原则、两个关注、三个审查、五个排除”。

1.“一个原则”。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

2.“两个关注”。一是要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如:“中心”“基础”

“核心”“关键”“前提”“根本”等,要根据关键词进行准确选择。二要关注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如:“任何”“一切”“所有”“唯一”等。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字眼的题肢往往因观点过于绝对或片面而应被排除。

3.“三个审查”。一是审题干,即要弄清题意,明确题干要求“选什么”,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二是审题肢,根据以干求肢“的原则,对所有的选择题肢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三是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关系:(1)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是否存在必然联系;(2)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是否存在直接联系;(3)分析题肢与题干材料要求是否相符。

4.“五个排除”。(1)排谬法:排除错误选项;(2)排异法: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选项;(3)排重法:排除与题干意思重复的选项;(4)排倒法:与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5)排乱法:题肢的共性可以确定备选题肢中的正确选项。

七年级非选择题部分出现的题目主要有:直接问是什么、哪些、列举类;说明(表现)、体现(表现)、反映类;做法、建议类。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1.是什么、哪些、列举类

(1)此类型的设问考查一般比较简单、直接,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2)①直接设问:“……是什么”“……有哪些”

解题方法:直接回答,一般答案都在教材上。

②列举类设问可分为两种,两则侧重点略有不同。a列举实例:应具体、有效、符合实际,忌空洞、泛泛而谈。

b举措:侧重于国家、政府、社会的大政方针、战略做法、措施做法。

2.说明(表现)、体现(表现)、反映类

(1)此类型的设问大多与社会热点为材料或背景,以热点和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为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问形式:材料说明(表明)了什么或上述材料体现(表现)、反映了什么等。

(3)解题方法:①找出材料本身讲述的什么问题。②运有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③基本思路:归纳材料大意,阐述相关教材知识。

3.做法、建议类

(1)此类型的问题属于活动践行类试题,往往给定学生某种情景或某个明确目标,让学生思考出具体应对方法的试题。此类试题一般以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为背景,给定一定明确目标,要求学生设计出达到目标的方法策略。旨在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即怎么做的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社会实践中具体问的能力,是学业水平考试中难度系数较大的一类题型。

(2)设问形式:“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请你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等。

(3)解题方法:此类题对七年级学生一般都给定主题(青少年、中学生或国家),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树立什么理想(或观念、或意识、或精神);二是在行动上具体有哪些做法。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7

长期以来, 初中思想品德课之所以陷入尴尬境地是因为教学目的一直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中, 照本宣科、灌输大道理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通病。

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特别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并能从中感悟到思想品德学科的作用和价值。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 笔者总结出:要搞活思想品德教学, 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 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围绕教学任务,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优化课堂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教学上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 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吸收知识的雨露, 享受真情的滋润。

一、教学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改变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倾向, 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 做到既备教材, 又备学生。

1. 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 既要依据教材, 又不可局限于教材。虽然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但却是按照教材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 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即便是开展活动也是机械地进行, 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时, 必须讲求实效, 灵活运用, 不能死搬硬套。

2. 备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关注到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不同需要, 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课堂的组织

大家都知道, 以往的课堂是“一言堂”, 教师唱“独角戏”。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实现这一目的,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实现“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 也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

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并在下一节课中,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 让全班学生共享成果。促使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增强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借用多媒体手段, 顺利、有效突破教学难重点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静动结合、信息量大等诸多优点, 可变抽象为具体, 化隐形为显形, 拓宽教学时空维度,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强化感知效果, 降低抽象思维坡度, 从而有效解决教师语言难以讲清、讲透的重难点内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可增加许多鲜活材料, 拓宽加深教材知识广度和深度, 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共享资源, 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此外,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思想品德学科知识同其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发现问题, 主动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教师努力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独立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人生多彩》一课时, 笔者首先播放了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 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之思想感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升华。通过形象教学, 提供一个个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 比照本宣科更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而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3. 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

教学过程是全体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过程, 是创新, 是实践, 侧重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 培养的是学生的意志、情趣、信念。这既是世界观的熏陶过程, 也是方法论的形成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有不同的兴奋点, 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因此, 任何学生的质疑意识、探究意识都应肯定和鼓励, 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绝不可打击和讽刺。教师要倡导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注重个性的发挥, 做到因势利导, 不能千篇一律。

三、完善评价制度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这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障碍, 也是应试教育的写照。推行素质教育, 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1. 改革和完善作业形式

作业布置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要摒弃单一的作业形式。如设计主题班会或主题活动, 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 设计黑板报等。这些作业形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述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

2. 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

综合性评价体系是在结合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了课堂主动参与态度、合作性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等评价项目, 以学生参与积极性程度、思维活跃程度、情感体验程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程度等作为评价标准, 而不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这个评价体系比以往单纯凭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做法相对合理些, 能够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教无定法, 学无常势。”只要有益于新课程改革, 有益于落实“以人为本, 素质为重”的理念, 都不妨大胆地尝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 探索一条适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活,措施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变“学知”为“知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 学生可冲破思品课堂和学科的局限, 能自主地、能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生命之花绽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背景是: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他们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 但往往存在偏差。他们对“自尊”很看重, 相反, 对自己、他人的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以下结合“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如何实行开放式教学,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谈一些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理念、指导性纲要和教材之间的教学指导材料,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 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 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同时目标还应向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开放, 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险自救的能力,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实现人生的意义, 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开放课前准备———为完成目标打好基础

传统封闭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只是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知识点、思考课后问题而已, 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教师预设的情景、步骤和内容, 学生鲜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的闪现, 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道德学习愿望”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开放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 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灭火自救、抗震自救、溺水自救、防匪自救的知识; (2) 学生收集自己最喜爱的生命箴言; (3) 每位学生制作一枚书签; (4) 阅读思考课本的提问。

这些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却个个精神抖擞、精心准备。正如所料, 学生都有备而来, 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话敢说,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也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完善教材

在教学中, 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让学生更易接受, 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 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 可以把课时缩短, 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 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 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 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 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 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选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自然现象 (地震) 和同龄人的经历 (未成年人自杀) 来导入新课, 目的是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较快地消除对课文主题的陌生感。那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师设置了知识竞赛、歌曲欣赏、童年往事回忆、人物评说等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并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逐渐感悟到:珍爱生命的人懂得捍卫自己的生命,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能肯定、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而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四、开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 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 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课堂。多运用“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 根据自己的特长、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针对未成年人漠视生命的现状, 运用了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 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开放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适应性

在课堂上, 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开放教学过程, 就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放得开, 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使其自悟;收得拢, 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加以点拨、引导。所以,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适应性, 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的统一。

笔者在“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设计中, 教学活动有最后一个环节———活动拓展, 此环节内容本应放在“肯定、尊重生命”中探讨, 但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告诉学生们“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可珍爱生命还应“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把此部分内容抽取出来, 重点提出。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包括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甚至是陌生人的生命。这样, 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 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六、开放教学结论———鼓励标新立异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过程, 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 对于“真”领域的问题, 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 当然, 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 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 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 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延伸生命”这一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评说张海迪、丛飞的事迹, 由此引发“什么样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讨论。对张海迪的评价, 学生观点一致:张海迪身残志坚, 刻苦勤勉, 努力奋斗, 乐于奉献,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世人崇敬的楷模, 因而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而对丛飞的评价却意见相左:有的同学被他的善举深深感染, 认为他帮助了那么多的失学儿童, 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也有同学认为丛飞帮助失学儿童的行为固然可敬, 可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造成身体的损害, 间接使其体弱多病直至病入膏肓。以自己体力的透支为代价来救助他人, 到最后却挽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这本身也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

对于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 而是让学生们对两种观点各抒己见, 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们意识到: (1)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而在内涵; (2) 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平常百姓, 只要他们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就能将生命的价值不断地延伸!这也是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3) 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丛飞已离开我们这么多年, 但现今谈论丛飞的事迹, 大家仍肃然起敬, 唏嘘不已。因为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无穷, 他的言行已转化为一种精神感召着后辈。丛飞虽死犹生, 其生命价值获得更长的延伸、更充分的体现。

七、开放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放的评价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改革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师, 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评价策略, 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对有创见的学生, 更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效果, 以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打通, 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 各尽其能, 相互启迪, 各有所获。因此, 实行开放式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的生本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26) :10-11.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 篇9

一、青春与青春期

青春, 指青年时代、青年时期, 也比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青春一般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一段岁月, 但有时也指心理上的年轻心态。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没有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 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 也就是一个人由儿童向成年成长的过渡时期。

【学生典型问题】

青春就是年轻的时候。

我爷爷今年60岁了, 他已经青春不在了。

“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觉得过好今天, 青春就有意义。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青春的知识时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青春和青春期混为一谈。例如:“青春就是年轻的时候。”“我爷爷今年60岁了, 他已经青春不在了。”二是忽略青春的心态, 例如, “我爷爷今年60岁了, 他已经青春不在了。”“‘我拿青春赌明天’, 我觉得过好今天, 青春就有意义。”

青春和青春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青春是一种心理品质, 而青春期是一段时间经历。对于中学生来说, 青春通过青春期这个人生的时间段表现出来, 而青春期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非青春” (如少年老成等) 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矛盾,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帮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总之, 青春的外在表现是青春期。在青春期中, 要注意塑造学生青春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兴趣与情趣

兴趣是指兴致, 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情趣指志趣、志向、情调趣味或者情意。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 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及其所具有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 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 从而不思进取、精神颓废, 不利于身心健康, 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

【学生典型问题】

从小, 我妈妈就严厉教育我, 让我好好学钢琴。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的钢琴已经是8级了, 我的兴趣是弹钢琴。

看书、唱歌、踢足球是高雅情趣, 而玩电脑是庸俗情趣。

我们班同学最近流行十字绣, 我觉得我的兴趣是十字绣。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兴趣和情趣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其错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混淆兴趣和情趣的定位。例如:“从小, 我妈妈就严厉教育我, 让我好好学钢琴。在老师的帮助下, 我的钢琴已经是8级了, 我的兴趣是弹钢琴”和“我们班同学最近流行十字绣, 我觉得我的兴趣是十字绣”。兴趣和情趣都具有自发性, 都不是被迫强加而形成的。二是对兴趣和情趣缺少正确的认识。例如:“看书、唱歌、踢足球是高雅情趣, 而玩电脑是庸俗情趣。”情趣和兴趣都应该辩证地看待。只有情操才能说是积极健康的。

兴趣与爱好、情趣与情操都是不同的概念。兴趣从爱好中产生, 自发的个人爱好能够长时间地积淀下来, 就形成了兴趣。当个人的兴趣能够和个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 兴趣就成为了情趣。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 当高雅情趣对个人产生影响并内化为自身的个人品质时, 情趣就上升为情操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梳理清楚“爱好、兴趣、情趣、情操”的演变过程, 辩证地看待爱好、兴趣和情趣, 设置体验环节让学生体验情操的魅力, 形成追求情操的生活态度。总之, 一切都因爱好而生, 情趣源于兴趣, 情操是最终的归宿。

三、诱惑与吸引

诱惑是指吸引、招引, 又指引诱、迷惑。诱惑本身倾向贬义, 多数情况下是指为达到某些贬义的目的而使用的方式方法, 或者是使用不够光彩的手段引诱他人做坏事。吸引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趋势, 当人们对这样的目标或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时, 这些东西就会对人产生吸引力, 而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推进。

【学生典型问题】

今天特别想睡觉, 睡觉就是对我的一种诱惑。

妈妈说如果这次考试我能考到90分就会奖励我百元大钞, 所以90分就是对我的诱惑。

我什么都不想要, 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没有兴趣, 我没有诱惑。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诱惑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其主要错误是混淆了吸引和诱惑。在“今天特别想睡觉”中, 睡觉是一种吸引而不是诱惑, 因为想睡觉并不能持续。在“妈妈说如果这次考试我能考到90分就会奖励我百元大钞”中, 分数和百元大钞都是诱惑。“我什么都不想要, 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没有兴趣”, 则是缺少诱惑体验的表现。

大千世界, 诱惑很多。五彩斑斓的事物之所以对学生形成诱惑, 首先是对学生有吸引力。但是, 从吸引转化为诱惑还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主体的主观认同, 二是能够将对自己的吸引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将“诱惑”一词降位为“吸引”, 在增加学生吸引体验的基础上引出学生对诱惑性质的分析, 最后引导学生形成拒绝不良诱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 诱惑源自吸引, 诱惑有好坏之分, 我们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四、挫折与倒霉

挫折, 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 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倒霉, 亦作“倒楣”, 指遇事不利或遭遇不好的事情, 常用于谴责或因痛苦而呼喊。

【学生典型问题】

小迪去某超市, 因心情不爽而捏碎数包方便面被保安带走。小迪捏碎方便面可能会被罚款, 所以小迪经历了挫折。

妈妈以沉溺网络伤害身体为理由, 拒绝给小迪配备电脑。小迪不能买称心如意的电脑, 所以小迪经历了挫折。

小迪因忘记带公交卡而不得不走路回家, 而在回家的路上又被溅了一身水, 所以小迪经历了挫折。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挫折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主要是混淆了倒霉和挫折的概念。上述典型问题中, “小迪去某超市, 因心情不爽而捏碎数包方便面被保安带走”, 这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不是挫折。“妈妈以沉溺网络伤害身体为理由, 拒绝给小迪配备电脑。小迪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电脑”, 这是不称心而不是挫折。“小迪因忘记带公交卡而不得不走路回家, 而在回家的路上又被溅了一身水”, 是倒霉而不是挫折。

人生难免有挫折, 生活也难免会遭遇倒霉的事。挫折和倒霉的本质区别在于倒霉和我们的成长、成功无关, 而挫折是我们的成长、成功过程中的失败、失利和阻碍等, 挫折和成长、成功紧密相连。倒霉没有好坏之分, 但挫折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带领学生分析清楚倒霉和挫折之间的区别, 在学生充分讨论挫折作用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态度, 从而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统一的目标。总之, 挫折肯定是倒霉, 但倒霉不一定属于挫折。

五、坚强与要强

坚强, 它的意思为心理承受能力强, 在遇到艰难险阻时, 会勇敢面对, 勇于战胜, 不沮丧, 不放弃。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不怕失败, 不怕挫折, 不怕打击;二是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永远保持对生活的谦卑。要强是指刚强;争强好胜, 不愿落后于人, 但实质上并没有那么强。

【学生典型问题】

小明的叔叔喜欢上了一个女生, 虽然遭到拒绝但现在还一直喜欢她, 我觉得小明的叔叔很坚强。

小明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他, 考试作弊被发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却没有哭, 我觉得小明很坚强。

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都在5:30准时叫醒小明, 并监督小明读英语, 我觉得小明很坚强。

【教师备课分析】

以上三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有关坚强的知识时经常会有的错误。主要是混淆了要强、坚持和坚强三者的概念。上述典型问题中, “小明的叔叔喜欢上了一个女生, 虽然遭到拒绝但现在还一直喜欢她”, 这是坚持而不是坚强;“小明为了不让同学看不起他, 考试作弊被发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却没有哭”, 这是要强而不是坚强;“小明的妈妈每天早上都在5:30准时叫醒小明, 并监督小明读英语”, 这表现出小明缺少主观的自觉性, 也不是坚强的表现。

坚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树立的人生态度。坚强不等于坚持, 坚强同样不等于要强。目的性、自觉性和克服困难是坚强的三个构成要件;坚持不懈是坚强的表现;逞强、要强则是坚强的曲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明确坚强的标准, 帮助学生寻找个性锻炼的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愿意磨炼意志并让自己更加坚强的人生态度。

总之, 学生在认识坚强品质的基础上愿意磨炼自己的意志, 才是最终的教学走向。

例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篇10

八年级《思想品德》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 并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道德文明, 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学生继承传统, 感恩父母

大多数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在思想上容易与父母产生分歧, 隔阂与冲突等代沟现象出现了。根据笔者在课堂上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 成人感、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开始显露, 并迅速发展, 和父母的关系出现重大变化, 双方的隔阂加大了, 矛盾加深了。例如, 学生认为父母不应该动不动就训责他们。对此, 笔者教育学生先反省自己, 认真审视矛盾冲突的根源, 教育学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 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 克服逆反心理, 主动走近父母, 体会父母为抚养他们付出的辛苦, 并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 从而理解父母、尊敬父母, 与父母和谐相处。如在讲授《走近父母》的内容时, 笔者从“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开始, 和学生共同将这首诗诵读三遍, 并听歌曲《母亲》《世上只有妈妈好》, 让学生感受父母的恩情, 感恩父母, 尊敬和体谅父母。

二、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异性关系 (白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如在讲授《男生女生之间》的内容时, 针对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早恋现象”, 笔者列举了一个人人熟知的事例:农民会将幼苗上过早的开花芽摘除, 为的是幼苗更加健壮地成长, 将来有较好的收获。另外, 笔者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即通过课堂辩论会等方式使学生明白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纯真的同学友情是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当然, 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毕竟不同于同性同学之间的交往,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烦恼, 影响学习和人生。因此, 要遵循“自然”和“适度”的交往原则, 面对异性同学的“爱”、“求爱信”等感情问题要理性处之, 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进行解决。对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一定要记住:果实到秋天才能成熟, 不提前在春天采摘, 否则尝到的将是苦涩的滋味。

三、教育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知识

浅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一、重回课堂,直面困惑

综观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以我的一堂校级公开课为例,我选取的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二节第3课《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为了准备好这次公开课,我事先进行了精心备课,根据教参的安排,这节课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对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处理教材:①创设情境,了解政治权利;②知识探究,掌握有效方法;③初步尝试,参与政治生活。对这节课的内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三个层次进行了讲解。但当我拿着自认为还比较满意的教案走进课堂时,却发现我还是没有跳出课堂怪圈,困惑依然存在。

困惑一:是教学容量大还是变相的满堂灌?

在《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这一课教案的设计中,我一共设置了5个情境,选取了17个相关的新闻链接及材料,1个课堂活动来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些教学内容也都图文并茂,而且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我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接收些信息知识。但这么大的课堂容量也意味着必须是以我的讲为主,这是不是又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呢?而且这么多的材料会不会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呢?

困惑二:是面面俱到还是面面俱失?

教材中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仔细研读了好几遍,逐一对知识点进行了挖掘,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能让学生对知识点全面掌握,我几乎一个不漏地体现在了教案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会这样去设计教案,可我所希望的面面俱到会不会使我的课像流水账一样了无生趣、走马观花呢?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会不会就成了面面俱失呢?

二、探讨现状,正视症结

从九年级教学的大环境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造成上述困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中考压力造成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初一、初二阶段思想品德的教学应该是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的,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的事例,创设了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情境,学生也没有过多考试的压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在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但一旦进入九年级,中考的压力让教师不敢懈怠,加快了教学节奏,增加了教学的内容,急于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此时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反而会觉得思品课变得枯燥了,厌课情绪逐渐加重,课堂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师生关系紧张。

2.依赖教参导致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们都很习惯依赖教参,从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受教参的影响极深,有时甚至是照搬照抄教参中现成的东西。这样缺乏创意的备课,使课堂缺少活力,并将自己的教学预设作为上课的唯一准则,什么时候问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怎么引导,都是事先精心安排过的,课堂生成的东西少之又少,教师的创新思维几乎消失。

三、分析教学,参悟对策

1.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我们的有效教学应当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法典。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在重视教材、教师等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从校内和校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以及所能利用的校外课程资源的特点,按照实用、方便的原则,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比如,在《政府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中的小组活动环节,我经过修改之后挖掘了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引用了重庆市委设立的“市长信箱”,让学生掌握一种比较便捷可行的,能让我们的建议、咨询、投诉等及时有效的途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也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水土一中)

浅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篇12

一、要求学生思想上重视

随着开卷考试的展开, 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 认为“抄书就行”。于是思想上消极应付;上课不专心听讲;对教材基本原理不熟, 主干知识生疏;缺乏对基础知识必要的识记和理解。为此, 老师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中考的着重点是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运用基础知识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试题非常灵活, 不可能有从课本或资料中简单移植或“克隆”现成的答案, 学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探究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观点辨析、材料分析等栏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的序言和正文前的引文, 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还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的主要内容, 教学中要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三、教学时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开卷考试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考查。降低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 教师不能认为掌握基础知识不重要了。其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用, 考能力也就是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针对考试题型把学生“摆”进试题的情境中,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逐步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四、多供以习题, 多进行测试

开卷考试涉及的范围很广:古诗、歌曲、漫画、图表、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案例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都能考, 都可以考, 平时应多练多考, 让学生见多识广, 不能因为有的题未见过就认为无从下手而不答或胡答。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 在练习中掌握。通过做习题来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教给他们如何抓住关键词来审题和答题, 如何紧扣课本的知识点, 如何结合题中材料来联系实际。让学生把课本上的“死知识”在考试中“活用”出来。

上一篇:陶瓷生产下一篇:数量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