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共12篇)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篇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做到衔接新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整堂课教学内容理解的目的;而且还能激启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的导入方法作一探究。
一、复习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巧妙地引出新课题,既能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又能起到学习新知识的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衔接性和激励性。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使学生归纳出下一个社会形态代替上一个社会形态都具有历史的进步,从而引出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进步性是什么? 这样的提问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会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学习兴趣高涨。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将其及时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使学生兴趣浓烈、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会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本节知识打好基础。
二、情境导入
为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法导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性格的作用”这一部分知识时,可先用幻灯片播放《三国演义》的故事片段,并伴放主题歌。精彩的打斗场面、悦耳动听的歌曲,会使学生一个个情绪高涨, 他们完全会被带入到故事情境中去。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提出问题:三国时的张飞、关羽、司马懿均本领超群,但他们性格上的缺点你们能说出来吗? 这时学生会积极回忆所看的故事情节,主动思考,畅所欲言,各抒所见,这可为新知识的教学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又如,在学习“爱国情操”这一知识点时,可先找来《中国心》这首 歌 ,让学生放 声朗颂歌 词 ,后听歌曲 录音,再让学生放声歌唱。这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会被激发出来,思想会受到强烈感染,道德教育得到高度升华。在此基础上转入新课学习,可谓良机佳境。
三、故事导入
这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堂导入法。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不讲究教学的艺术和方法,而采用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势必会造成学生厌学、反感的情绪。因此,运用生动具体、切合教学内容的小故事进行导入,将抽象的、概括的政治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变成学生乐于求知的对象,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时,我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经常小偷小摸, 在四年级时偷了30元钱,家长怕丢人进行了包庇。久而久之,这个小孩养成习惯,后于十七岁时又偷回一辆摩托车,被公安收监改造。该小孩开始行为较轻,属于一般违法行为,但后来偷车,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属于犯罪行为。通过这一小故事讲述,使学生自然区分清楚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行为,进而认真学习课本内容,很轻松地学会了这一知识点。
四、名言导入
新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名言很多, 它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读起来耐人寻味,是学生爱搜集、喜运用的材料。因此,针对有些授课内容,教师可灵活引用这些名言,使课堂教法更新颖,同时又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情趣”一课中,教师不要先出示课题,而是用投影片打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句名言:“即使是生活中最黑暗的时刻,也一样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从周围的一切,从点滴黎明那一些微弱的光辉,从温馨的鲜花,小鸟的啼啭,迷人的旋律中寻求慰藉。”可让学生朗读,让他们想想名言告诉我们了什么?教师再适时提示,学生就会脱口而出:“生活处处有情趣。”这样不但引入自然、顺畅,有水到渠成之感,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教学重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教学有方,但无定法。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求学,思中求知,乐中升华,达到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篇2
驿城区胡庙一中
宋祎
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给学生以自信、让孩子有自尊
教育目标主要体现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
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其次培养学生新奇感,让他们有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三学生要自主学习,激发潜能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
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师生多层面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孔子;仁智统一思想;道德教育
想要吸取孔子仁智统一思想的精华,还要从他的仁学思想说起。“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其全部哲学的基础。《论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其中有50余章谈到了仁,并且好多语义和思想都同“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人在研究孔子思想过程中,对“仁”的内涵与外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学者见仁见智地提出或感性或理性或深刻或系统的阐述。归纳之,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内容,一只关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实践方面,一是关于道德品质的修养方面。
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是孔子指导思想的核心,仁中有智,智中有仁,仁为本,智为知,回答了什么是仁和怎样为仁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体现了人道原则和理性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召喚着亿万中华儿女为精心打造和铸就民族之魂而前仆后继,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寓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于一体的道德乐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崇尚科学知识,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而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
结合孔子的仁智统一思想,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看法,以进一步探索引导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新路子。
一、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不断的成长为21世纪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从政治国的人才,而从政治国需要各种本领。他认为学习的次序、本末都要顾及到“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认为一个人的目标在于实现“天下有道”的“道”。本质在于“德”,即德治是治国的基础,而要作到德治,具体要体现到“仁政”上,因为“仁”包括一切修身的内容,但“仁”又不是一句空话,最终还是要落到“六艺”之中。
孔子培养人的目标是君子、成人。朱熹说,成人者完人也。孔子认为做一个“成人”,智、仁、勇这三德缺一不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智、仁、勇是人才幼苗必须具备的教养。智是文化知识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仁是伦理道德,解决人生问题。勇是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思想行为。由此可知,孔子注重三育并举。他所倡导的“勇”,不仅在体格上进行锻炼,而且还在人格意志上激励学生做捍卫道义的勇士。“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揭示了“勇”是一种卫道的优良品德,包含着见义勇为的思想和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见危授命的品行;为正义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品质等。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行正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直在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也正是孔子重视独立人格培养的具体体现,开了我国教育培养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见义勇为的“中国脊梁”使我国成为一个富有独立人格教养的国家,人民成为胸怀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人的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因而切实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用人才是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当务之急。
二、陶冶高雅情趣,努力培养未成年人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品德结构
孔子不主张把学生聚纠囿苑之中读死书,死读书,而在讲学之余亲自带领学生郊游、登山,在登山和郊游中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和征服者的快乐,从而陶冶学生的高雅情趣。至于比赛,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对其它事情是没有必要去争的,但对于射箭必须要争,而且还要争出个高低你我来。参加比赛要注意道德修养,上场比赛前应相互揖让,比赛终了之后还应相互敬酒,胜者揖让,不胜者升之,出言恭逊友好。这样的竞赛才算得上正当竞争,“君子”之争。这种对待比赛和竞争的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之前的教育中,其积极意义是相当深远的,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德育思想在对抗性竞争中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和集体发生着情绪和行动上的激烈交锋,不时会出现对参加者和观看者思想品德的严峻考验,无疑对那些在竞争中骄傲自大、斤斤计较、弄虚作假违反规则,动辄恶语伤人,寻衅闹事者起到了教化作用。
人都是有情绪的,情绪既可以改变人的行为的活动方式,又可以改变人的脏腑机能状态,从而导致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变化。孔子很早的注意到了养生之道必须重视道德教养,贵在情志调摄。他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般说来,情操高尚的人心胸豁达开朗,富于开拓创造性,具有积极的责任性和高涨的热情。这些人的情绪可以强化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肌体健康从而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峙人生和社会。
三、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未成年人不断地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行为习惯
孔子坚持学行结合,说到做到,不发空论,不许空愿,力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观其行。”可见,孔子在对弟子教育时,他自己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孔子很早地发现了教师的人品、智慧、个性品质、世界观等都会给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他还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则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才不可缺少的手段。真可谓,德高为师,身正称范。古人尚能如此,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十分有理由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实践,生产劳动,社会公益事业,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和交往中,深化认识,经历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增强毅力,养成社会所需的品德行为习惯。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浅析 篇4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学科知识方面学习不足、能力较低,那么他可能无法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劳动报酬提升生活品质。如果一个人在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稳定及公共安全的危险分子。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无到有的建设关键期,初中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也能够很快吸收和掌握。但是在是非观念、法理与正义等重要问题上,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容易被一些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意识干扰,这将十分不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建设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加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
问及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轻松、随意的态度,同时有一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而不少授课老师对于自己的这门课也想法不多,觉得只要照着书本读一读,让学生把课后作业做一做就可以了。老师的这种消极思想正是直接导致学生对上课提不起兴趣的关键。老师们之所以“不知道”该怎么上好这门课,是因为对课本熟悉程度不够,以及没有花心思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上所致。
具体来说,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主要问题有几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知识传授一直偏于单向,如讲解课文、举例子、请同学回答问题及归纳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等。学生在此期间几乎都是听课和做笔记的状态,就算是回答问题与讨论也只是很小范围内和很低程度上的,这种被动式学习模式就很难打开学生的思路与想象力,无法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其次,教学气氛不够活泼。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设置相对于一般学科更具趣味,但大多数老师仍然将其作为“课本”看待,不重视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不重视书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让上课环境显得呆板、拘谨,无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次,不重视学生的差异分析,上课“一视同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学教学的主流形式。大课堂教学虽然能够照顾到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实现教学量上的提升,但对于程式化的教学,就很难兼顾到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和知识水平差异带来的学习进度差异。虽然有时候老师也会特别“照顾”某些学习苦难的学生,但在大课堂的总体氛围下,仍然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差异情况的不重视和无应对,不仅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来越无心学习,而且因为“一视同仁”的存在,会让某些学习需求特别旺盛的学生“吃不饱”,从而无形之中抑制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研究
前文我们就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堂现象进行一定的归纳与分析,而想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针对教学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加强高效课堂建设。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只有教学互通才能够实现很好的教学效果,形成高效教学模式。针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过去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模式,转为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我们教学计划制订、内容安排及进度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有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要大幅度调整教学进度及内容存在一定困难。老师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意见征集与调整,例如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单位,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兴趣点及学习需求,从而小范围内进行授课调整,总体推进和重点突出相结合,对于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的知识则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讲解,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课文内容拓展及实践操作等,这样不仅能够基本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想学的知识,更能得到更多时间参与实践活动,丰富学习经验,巩固所学。
(二)坚持“三勤”教学。
所谓“三勤”,就是勤说、勤练、勤想。坚持“三勤”教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益处多多,不仅能够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及品德提升有很大帮助。
1.勤说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及自己的观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各抒己见的习惯,避免被惯性思维和老师威严压制。例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一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事情及需要找人帮忙的事例。A同学说曾经遇到有朋友要出去玩,让自己帮忙骗家长,他碍于朋友的关系没有拒绝,事后想起来觉得很惭愧。B同学说有一次同学让自己帮忙买一样东西,自己嫌麻烦拒绝了,最后给同学带来不小的困扰等。在同学们各自谈了自己的经历以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谈谈哪些是该拒绝,哪些是不应该拒绝的。最后老师总结发言,对于不好的事和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应该当面拒绝,并督促同学和朋友改正想法。对于别人善意的请求和邀约,而自己又有能力接受的,则应该不吝惜地帮助和参与。通过本次课,学生不仅明白了分析和选择的重要性,而且懂得了互助的重要性。
2.勤练
勤练不仅是要让学生多做题、多做课本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多进行课本知识的实践与操作。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够促进思考,从所学中领悟到更多真知与道理。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做三件事,自己修理损坏的课桌椅,自己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及回家给父母做一顿晚餐,完成之后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同学们纷纷表示那些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动手去做,就算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至少能够让自己学会更多东西,同时能够放开胆子努力尝试。最后老师总结,修理课桌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处理人际关系是情商和情绪的锻炼,为父母做饭是感情的融合和锻炼,这三种练习都有助于我们塑造独立的人格与生活习惯,并且逐渐摆脱对他人在工作、交往及感情上的单向给予,学会感恩和回报。
3.勤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勤思,其实已经很好地融合于勤说和勤练的方法之中。不论我们学什么、做什么、说什么,都要积极思考,不仅要思考如何做如何说,而且要思考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以后的结果,以正确的意识指导思考,三思而后行,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思考链条。让学生养成思考与分析的习惯,并将其贯穿于一切行为之中,这也正是我们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与初衷。
(三)明确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而因材施教也是我们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一个班里有几十个学生,他们因为基础知识、家庭背景及种种原因会存在学习及优缺点上的明显差异,所以如果一味推行大课堂教学,则必然会造成“吃不下”和“吃不饱”的问题,从而影响总体学习及教学质量。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指引下,“因材施教”应与二者充分结合,达到共赢。例如在学习《竞争合作求共赢》一课时,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两轮手工劳作比赛。第一轮是按照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分组,设计并制作小木屋。最后完成的作品优劣不等,有些很漂亮,有些几乎没有完整的形状,同学们自我感觉也不够好,甚至让一些原本关系很好的同学产生矛盾,特别是一些动手能力弱的同学感到很大压力。第二轮,老师按照动手与动脑把同学分成了两组,并进行组合搭配,让善于设计和手工技能强的学生两两组队,最后所有队伍完成的作品从总体完成度上都高于第一轮,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表示满意。通过这一次活动,学生很好地学习了彼此的长处,同时懂得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及取长补短积极合作的重要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放下芥蒂了解和学习他人。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虽然通过一次活动与指导并不能让每个学生的长处都得到发挥和学有所获,但老师也能够借助这次活动彻底打开思路,学习通过更多途径发展每个学生的专长,应用更多方法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明确差异,因材施教,不仅对于学生而言大有益处,而且对于老师来说,不断进行这种教学与思考,让学生引导自己分析和实践,便能逐渐掌握更多具体教学方法,形成更多成熟的教学思路,最终真正达到因材施教、教有所得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2]刘培德.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2.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5
首先,问题设计要有思维含量,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验生活。在讲到《合作与竞争》一课时,可结合设计情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分析合作的意义,设问:“你是拒绝还是合作?怎样拒绝或合作?”尽管很多学生都懂得“合作能够实现双赢”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与人实现合作。所以“必须要合作”的观念,不能强行向学生灌输,而是让学生在结合生活情境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生活中取舍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其次,问题设计要发挥各种思维模式的作用。一是反向设计,打破常规思维。例如,学习《珍爱生命》,探究珍惜生命的必要性时,能够设问:“我们要保护我们身边的生命,是否也要保护害虫的生命呢?”二是矛盾设计。例如,在探究文化习俗多样性时,能够设问:“中国的端午节会起源于韩国吗?美国的感恩节会起源于中国吗?”从而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热情。
再次,问题设计要做到语言简炼,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设问、反问、夸张等。例如,《男生女生交往》教学资料能够设问:“假如这世界没有男生……假如这世界没有女生”。再如,在讨论建立友情时注意的原则和方法时,采取以下设问:“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谅解,那是不是在任何情景下,对任何事情都要宽容和谅解呢?”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7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从大方面讲,可以使学生把握国家政治的大方向,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以加入少年共青团为荣。从小方面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良好传统,能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是非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小学生。
我国实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法,相对应我国的教育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下一代的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除了要有智力上的优越性之外,道德上的底线更是应该坚守,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不能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
然而思想品德课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容易将该课程讲成政治及生活大道理的枯燥理论课,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课堂效率不高。在我看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教师讲再多的知识,学生不感兴趣,那么教师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徒劳的,只有学生对该门课程真正感兴趣,愿意了解学习,在兴趣的推动力下,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不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索然无味的课本。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精心设置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导入是课堂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导入引起了学习的欲望,那么这堂课的课堂效率也就有了保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爱好,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情景设置式导入
根据即将讲授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判别行为的对误。文明礼貌的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方面,例如在讲授助人为乐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需要帮助的情景,不同同学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让学生来判别哪种行为正确,我们要积极倡导,哪种行为错误,我们要竭力抵制。根据情景设置,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问题回顾式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复习式回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刚上课时就能积极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就会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积极参与该堂课的课堂互动。
二、改变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因为小学生们贪玩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注意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利用多媒体设备、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提高小学生课堂授课效率有极大的帮助,
(一)多媒体设备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方面,小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能力远远高于对文字说明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某一问题时,不妨将课本的文字知识转为动画或图画,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能保证课堂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品德课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及社会常识的教育,课堂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的尴尬状态,课堂氛围沉闷。然而利用多媒体有声有画的功能,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情景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社会常识。
(二)改变课堂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方法
授课对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小学生的课堂上,若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那么其他同学也会在这部分学生的带动下认真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授课,改变课堂的传统授课形式,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采用小组讨论方法,让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整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生活化教学,加强课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对学生进行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的教育,教给学生基本的民主法制观念及社会公德,其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能够以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身份适应社会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及政治理想。
这种教学目标需要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避免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行动不相符的现象。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对课本理论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借社会事例对课本知识进一步阐释,力求学生对知识有深一步理解,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观念,并在日常行为上有所体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关情境时能够正确抉择才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
四、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除了是知识的导师,引领学生在知识世界遨游;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导师,教育学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做一名合格的与人为善的“人”。简单而言,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是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因为小学生年纪还小,其身心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强,而学生的模仿性非常强,且教师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长的,加之家长强调“要听教师的话”,这很容易使教师成为小学生的模仿对象。
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不仅要知识渊博,成为学生的知识导师,更要品德过人,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要在课程的专业知识上及时更新,也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力求知识渊博,使学生产生崇拜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另一方面,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德服人,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因对教师的崇拜喜欢,转而喜欢该门课程,并能以教师的行为为榜样,多多模仿教师的良好品行,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刍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篇7
一、座谈式教学法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 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另外,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对他们的表现过分地压制,就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教师应巧妙地设置课堂话题,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中的各种问题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创设一种学生喜欢说、愿意说的课堂氛围,通过座谈式的教学法促进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辩论式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对许多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很多时候, 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都刮目相看。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辩论赛,让学生就课本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辩论氛围中不仅掌握知识、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而且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他们参与的意识和主体意识。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三、以情激学法
以情激学的方法就是情感投资,即以爱结情,以情诱学。如, 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级,对学生进行嘘寒问暖,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让学生能够信任我、亲近我,从而逐渐喜欢上我的课堂,喜欢上我所教的思想品德课
四、实验室式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如果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枯燥的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厌恶。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如果在思品课堂上引入诸如理科教学的实验环节,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从而让学生爱上学习,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五、小舞台展示教学法
舞台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等的特点而成为大众喜欢的娱乐形式。如果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偶尔插入小品,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另外,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小舞台展示教学法。
六、体验式教学法
通过体验,让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启迪。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并亲身去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是体验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体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以情明理法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管是讲概念还是讲原理,我都会注重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 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八、归纳总结法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对关键点随时归纳总结,并做出注解,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勒出重难点、易混点,这样便于在复习时一目了然。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力求做到以学定教,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切实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现状,使学生爱上这门课;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在科学的评价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然,教学方式的探讨是一个很大且很久远的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地积极探索,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
如何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篇8
一、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上网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备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紧跟上时代的脉搏。可以说上网获取资料成了我备课信息来源的最主要部分, 为我的课堂增加了很多既新鲜又具有时代感的内容。那么怎样从网上搜寻教学资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呢?这是一件十分复杂、费时的工作。但它也有一定的规律, 只要我们发现了这一规律, 并按照这一规律去做, 那么找到的资源就准、快、多、新。反之, 则搜寻教学资源就慢, 而且不太切合教学需要。在平常上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网站我就把它存储在收藏夹中, 收藏夹中的网站多了, 就要对各网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如果你需要最新的时事资料, 像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可以为你提供丰富、鲜活的内容;如果你想要与政治教学有关的内容, 如教案、练习、课件等等, 你可以上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参考网、园丁网, 从这些网站可以找到与思想品德教学有关的内容, 一定会让你目不暇接, 有如获至宝一般的感觉。除此之外, 也可以找到很多个查询结果, 供你选择你所感兴趣的网页。打开网页, 大量的教学内容立即就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事例、名师教案等等, 这时你就可下载送到个人文件夹中的专用资料库, 随取随用。应该说, 网络世界在这一大舞台上,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 怎么编导一幕幕动人的剧情, 怎么演好自己的角色, 就尽在于你如何去利用信息时代为我们教师提供的这些信息资料。
二、储存处理从网上得来的资源
有了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千万别忘了及时梳理得到的信息资料, 这就是对信息储存处理的过程。从网上下载的东西我们必须进行归类, 否则就杂乱无章, 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建立一个个文件夹, 按教材知识体系分类, 各大类里面又可以分为教案、素材库 (图片、视频文件) 、教学实例、课件论文等小内容, 另外就是还需要建立一个“时事热点”文件夹。尽管电脑磁盘里可以存放很多东西, 但是日积月累起来, 这些内容就会很占空间, 而有些内容仍想保留下来, 怎么办?在这一问题上, 我是这样处理的, 对于那些用于课堂上的视频文件, 它在电脑中占的空间相当大, 当达到一定容量时, 就把它刻录成盘, 注明年月日、内容纲要, 以便以后查阅;对于那些用于课堂上穿插进去的一些教学实例, 时事热点整理后打印出来, 进行归类装订, 备课时要加上什么内容就可以很快地补充进去。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好处在于, 当想用常规方法时, 可以只查阅打印出来的内容而不用去电脑上看, 而且可以带入课堂;当想运用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时, 就可以随时从光盘里面调出资料来辅助教学。对于那些可以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又能方便利用的内容, 就直接在网上用, 不必下载。为了节省个人的电脑空间, 也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内容发布在网上的一些地方。
三、对这些信息进行运用
由于有了平时的这些积累, 所以我在备课时就非常方便、省事。思想品德课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时效性强, 又跟国家制订的方针政策紧密相连, 而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比较喜欢老师能够用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他们所了解的实例来证明理论知识,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就必须能把好学生的这一求取知识的脉, 紧贴生活时政来讲解, 与他们进行探讨, 这样的课才是受学生们欢迎的。首先, 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从中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图片、视频文件组成一个教学课件进行教学, 这样就增加了课堂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其次, 我还利用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声音、图像、视频综合在一起, 制成一个有声有色的课件。这样, 学生就在兴奋、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受到了教育。与此同时也启迪了学生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 而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所在。
思想品德教学的“四真” 篇9
一、真人为本
真人为本是指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现实性、发展性特点, 科学对待学生的真人性, 把理解与引导、欣赏与严格结合起来, 用适合学生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每个人的生活境遇是独特的, 每个人的道德世界也是差异纷呈的, 思想品德教育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有同样的道德世界, 不能把教师预设的道德世界灌输给学生。因此, 思想品德教育要以真人为本, 使教育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成人的活动。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生活及道德特点, 受学生喜爱的教育方式启迪学生的道德自觉, 把学生引入自我德性的追求与养成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要抛弃过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体”, 不考虑学生的人性特点, 把学生由本来的“人”变成“物”的物本教育做法;放弃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教育客体, 被动服从教师权威, 满足教师意志, 实现教师愿望的教育行为;摒弃抹平学生的个性差异, 压制学生创造冲动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废除教学中的训话式、说教式、一言堂的方式。思想品德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学生的多样化存在, 尊重学生合理的需要, 通过对话、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帮助学生主动提高自我的道德要求及能力。
真人为本的教育,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根据学生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思想品德及精神特质, 做到教育内容因人而异, 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合学生的转化和深化, 把教材内容变为教学内容,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求教师放弃一味地拔高, 只讲要求, 脱离学生实际的大一统教育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针对学生的年龄、品德特点, 教学要有层次性, 有的放矢地设置目标;教育中把广泛性和个别性结合起来, 注意各目标层次的递进关系, 使教育目标成为吸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
二、真情相待
真情相待就是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 以激发和感染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也用真挚的情感回报教师。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以情动情、以情育情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人格, 形成德性, 而要形成德性是以良好的情感为基础的。
现行思想品德教育中, 教师并没有把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 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内化能力, 往往以掌握多少知识、参与多少活动为目的。缺乏情感目标, 是现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机能性缺陷, 也是教师自身的缺陷。缺乏真情的德育是机械的、苍白的, 如果教师缺乏以情动情的真实情感投入, 不能用情感动学生, 用信仰影响学生, 就难以达到教育效果。
教师的真情能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能正确调节、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 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形成良好融洽的教育环境, 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的品德教学效果。
因此, 真情教学要求教师跳出目中无人、心中无情的传统的说教式或灌输法的教学误区, 要求教师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激发学生真情的“案例式”、“体验式”和“探究式”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羞耻感、关爱心。要求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条地、泛泛而谈地进行教学, 教师要将死板无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结合起来, 将内容转化为生动、具体、鲜活且有感染力的载体, 帮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用教师的真情打动学生, 震撼学生的心灵。要求教师放弃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而不关注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做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道德认知,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因为德由情生, 情感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基础, 良好的情感能够消解学生道德学习中的障碍,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 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要求教师放弃无视学生情感以自我为中心的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方式, 采用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心情并茂, 用情去感染学生, 用心去呵护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
三、真爱相伴
真爱相伴就是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教书育人的事业。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情感教育, 良好的情感是以爱为基础的, 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感情, 爱是思想品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尔基说过:“不爱孩子, 就不配教育孩子”。爱学生就要抛弃过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性爱, 因为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当下学生认真听课, 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更要注重对学生长远的乃至一生的影响, 所以教师的爱应该是没有功利的付出和奉献的爱。爱学生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做到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体学生之情;爱学生教师才会想方设法拉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的距离, 帮助学生把提高思想品德作为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去促进学生发展;爱学生教师才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走向成功搭桥铺路, 帮助学生体验或获得成功;爱学生教师才愿意去当好学生的听众, 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烦恼、意见、建议, 让学生的牢骚、抱怨、郁闷等情绪得到适当的释放, 并发自内心地去帮助学生化消极为积极。
教师的真爱, 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 帮人要帮心”。只有在爱的氛围里, 师生之间才能架起互信的桥梁, 产生信任、亲近和尊敬之情, 进而产生共鸣,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的爱, 能帮助学生把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 把自尊心自信心树立并提高起来, 教师爱的期待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可能产生, 达到“播种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品格”的境界。反之, 若教师对学生无爱心, 用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学、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 思想品德教学就无效甚至是负效。
四、真行为善
真行为善是指教师要把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 并帮助促成学生也把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作为教育的目标。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知识, 更是日常生活的规范,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 更要求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通过学生不懈的努力、坚持, 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实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 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归宿。因此, 教师要改变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生学习也只是为了记住教材知识点, 应付考试的做法;改变教师思想品德教学只讲不行, 学生思想品德学习也是只知不行的师生思想行为与所学知识严重背离的状况;改变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用一种纯而又纯, 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去要求学生, 师生在思想品德上都难以企及的“假大空”的现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于形成时期, 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行为的特点, 使得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极大的可塑性,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 正面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 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 注意从日常的“小处”“小事”上培养学生的品德, 给学生制定注重情感体验的道德行为准则指标和活动方案。思想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示范教育, 教师在教育中有特殊的意义。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在良好品德的真信、真行上下功夫, 教师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爱岗敬业的精神, “教书育人的表率”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动力和榜样,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思想品德学习是一种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 教师的教也要从知、情、意、行的整合上着手, 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性,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并增强学生的道德学习兴趣, 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引起学生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用爱心唤起学生的道德需求, 用教师示范促进学生道德的主动选择和运用,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李文英, 汪永芝等.回应生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取向.教育探索, 2011 (2) .
[2]刘志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低效反思.思想政治教育, 2008 (6) .
[3]李学农.教师职业之爱与教养.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2) .
思想品德教学五部曲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通过播放录像、投影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前,我认识到,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自尊的重要性,他们不但不会接受,而且会产生厌烦情绪,全班学生要么昏昏欲睡,似听非听,要么是一片吵闹,七嘴八舌,教学效果几乎为零。为此,在上这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香港回归祖国仪式的录像片段。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和解说员深情的解说,大屏幕上出现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幕激动人心的画面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完全沉浸在祖国和人民夺回主权赢得自尊的喜悦之中。然后,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自尊是什么。最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从学生踊跃的发言中,我意识到他们已经懂得了自尊的重要性。
二、感知图文,初步明理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之音频化、视频化,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归纳,则可使学生初步明白课文所阐释的道理。如,我在教学《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时,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邓亚萍勇夺世界冠军、中国女排取得五连冠的录像片段。在学生看完这些视频,情绪处于激动的状态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向他们生动地阐释了自信的重要性及自信与自负的区别,使其认识到了自信是成功者必备的良好心理品质,而自负极易导致人生的失败。
三、搜集信息,加深理解
要让学生明理仅靠教材还远远不够,教师可让他们浏览课本资源库中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也可让他们从网上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信息。其间,教师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一课前,事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即让他们从网上搜集一些古今中外靠自立成就人生的真实案例。课下很多学生都非常主动地搜集了一些靠自立成就人生的生动事例。教学这一课时,他们则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从网上搜集来的信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丝毫未感到思想品德课的枯燥与乏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让他们获得了成功感。逐渐地,他们由讨厌这门学科转而喜欢上了这门学科。
四、联系实际,明辨是非
在情境体验、感知图文、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以此来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从而明辨是非。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课时,我让他们联系实际,并结合教材中那个进京赶考的书生的可笑故事,辨别了什么是自立,什么是依赖,以及自立和依赖的关系,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总结拓展,主动践行
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26-01
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引导当代中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直是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的教育体系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带来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加上许多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沿袭这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这也很难调动起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从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单纯地讲解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在现代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生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道德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品行的规范。比如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传统的文化的利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的利用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合理设置,给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关注,加强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针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及时地预防和解决,建立思想品德学知识和辅导网站,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思想品德教育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其内容显得更为单调一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学、烦躁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能改变这种学习状态,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时,教师应该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重点内容,然后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加强各种知识的预习,同时可以加强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各种基础状态,设计的问题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理论度,使得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
三、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资料,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在传授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完善,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文化相关内容,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发展途径。比如针对当前有的学生存在的一些诚信危机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诚信有关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诚信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出现类似问题。同时,为了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积极性的提升,比如定期开展相应的实践教育,利用社会平台以及社会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同时,还可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对网络的利用力度,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网络上可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知识的结合,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在浏览网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文明上网、不使用粗暴、淫秽等语言进行网络攻击等,也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取得进步的重要体现。
四、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理论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力度,合理安排思想品德课程的时间,使得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和课堂教学之间进行有效地结合,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组织学生充当文明大使,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解决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最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品行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品行。
参考文献:
[1] 顾润生.主题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渠道[J].思想·理论·教育,2005(24)
[2] 石雄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14(14)
[3] 朱荣.初中思想品德兴趣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3(18)
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篇12
关键词:原则,教学,转化
思想品德课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 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活化, 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这些内容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能完成的, 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完成思想上的升华。正确的育人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的原则。“实”, 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 根据初三学生实际状况, 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深化, 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 并加强综合训练;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 要狠抓基础知识, 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 让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则适当降低要求,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 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 加强基本训练, 力求学一点, 当堂复习, 当堂巩固。同时, 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 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 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收到了实效。“活”, 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 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 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 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 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 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然后, 教师加以归纳, 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 克服了死记硬背, 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 从而教活了知识。“准”, 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 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 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 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 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 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 对学生全面负责, 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 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 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 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学困生, 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对学困生要热心、耐心, 爱护他们的自尊心, 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 认识到学困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 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 学困生学习基础差, 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 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学困生, 决不歧视他们, 而是偏爱学困生, 重视学困生, 关心爱护他们, 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 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 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要耐心辅导, 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05-17
思想品德的教学05-31
思想品德情感教学07-09
思想品德教学课堂07-27
思想品德美育教学10-08
思想品德教学创新10-11
思想品德教学总结07-10
思想品德教学叙事09-0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1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