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2024-10-12

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1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同时也是基础教育的使命所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政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这一主线, 把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放在第一位。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通常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不同, 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世界观。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最具体、最生动、最集中的表现。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来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痛苦的探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有“人间天国”的构想;康有为、梁启超有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的设想;孙中山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构想。所有这些都遭到了失败,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依靠广大工农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而使中国正在小康之路上向前奔走。因此,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的世界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学生进行灌输。

二、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现在的中学生, 独生子女居多, 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在许多地方有偏颇, 如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比较盛行, 衣食无忧, 不思进取在他们许多人身上都有体现, 对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 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自立自强的人》时, 加强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首先, 要教育学生做到自立。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学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要家长接送;有的学生值日让家长代劳;有的学生自己穿脏的衣服让家长洗涮, 自己的家庭作业要家长三番五次地加以督促等等, 这些情况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自立意识的表现。教育学生要懂得什么是自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 是学生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 也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锻炼自己的能力, 离开家长和教师的呵护, 独立自主地去做事, 做到不依赖别人。其次, 教育学生有自强精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气馁, 勇于开拓, 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的民族精神。古今中外有不少关于自强的例子。牛顿小时候读书不用功, 学习成绩较差, 一次他把自己精心制作的风车拿到学校, 同学们讥讽他, 还打碎了他的风车, 从那以后, 牛顿变得肯动脑筋, 爱学习了, 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巨人。梅兰芳小时候想学戏, 别人说他天生不是唱戏的料, 他刻苦练习自强不息, 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只要我们能战胜自我, 超越自我、就能成为强者。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 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 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 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的价值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之中, 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 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集体。个体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曾经有一个人问哲学家:“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哲学家回答说:“把它放进大海里去。”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 个人离不开集体, 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在学校要维护班集体和学校的荣誉, 明白自己时时刻刻地代表班集体和学校的形象。在日常的交往和活动中, 做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互相理解。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了解这些举世瞩目, 众所周知的辉煌成就背后, 要让学生了解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我国坚持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毫不动摇地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坚定社会主义不动摇, 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渗透,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始终不能放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总之, 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 我们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知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使他们成长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2

一、把握时代脉搏,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思品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乳交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中国的声音”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是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步骤:首先选定论题,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认为正确的一方为正方,认为错误的一方为反方,要求双方学生各推四名代表就各自的观点加以论证,并对对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加以反驳。其次正反双方代表分列在讲台两侧,正式展开辩论。第一步,先由正反双方各推一名代表分别在五分钟内,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双方自由辩论十分钟,在第一步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观点提出质疑;第三步,由其他学生补充正反双方的观点,时间为十分钟;第四步,由教师根据双方观点提出的理由充足与否,论证是否严密来裁定哪方获胜,在总结双方优缺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2、专题讨论。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3、社会调查。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青春期的魅力,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调查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调查课题,寻求符合实际的调查对象和调查步骤,明确社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步:正式开展调查,掌握大量的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材料,并对之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然后再一次走向社会,加以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第三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方面使书本知识得到检验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为改造社会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4、开辟“时事论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同学们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

三、质疑导思激活思维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看似浅显明白的道理,学生未真正领会。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例如当讲到“我国经济建设遇到资金困难的问题”时,引出“能否靠多发行人民币来解决”的疑问,学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师进行引导,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5-01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学科性质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有情感教育。

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学生道德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要课程。情感教学是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原则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运用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原则是“知行统一原则”。要想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情感教育充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就是说,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只有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融入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觉悟中,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的实效性。

二、初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产生学好思想品德的愿望,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2、合理创设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找到能触发学生情感的点,利用教学手段针对这个“点”创设情境,在冲击学生感观的同时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1)视听结合,情感交融。“视”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图片以及视频短片的播放,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生命宝贵”一课中,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群,让学生看到一个五光十色、充满朝气的世界。然后再展示一组画面,各种人为环境灾难过后的世界: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生命,只剩一片死灰的世界。通过两组具有强烈视觉反差的画面的对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充满生命的世界的美好,对没有生命的世界产生抗拒。此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建立保护世界上的所有生命的意识,产生一种环保的意识。这种由感官入手,使学生有感而发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课程内容。

“听”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的课程导入阶段,可以先让学生听歌曲或者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到课程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我上中学了”一课开始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曲《小小少年》。歌曲中的小小少年,本来无忧无虑,有一天风波突起,忧虑烦恼都来了。这首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引起他们对该课的浓厚兴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2)角色扮演,触景生情。课堂上的“演”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自我保护”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地震的突发状况,让学生“扮演”在上课时遭遇地震的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发生了地震该怎么办,都有哪些真正实用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并自救逃生。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在“扮演”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提炼出遇到地震等突发状况时的逃生法则。经过角色扮演,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会对课程的内容产生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会在实际发生突发状况时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3、建立合作竞争模式,开展情感教育。

合作竞争,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以各个小组为单位产生竞争。以这种形式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比学赶超、团结竞争的心理氛围。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借机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谓是一举而数得。例如,在“感受青春”一课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对青春的寄语,然后再让学生几人一小组,每位学生在小组内依次发言。当小组气氛越来越热烈时,再进一步要求各小组整理组内发言,集体进行讨论,集中修改一两篇经典的青春寄语,并选出一名代表在班内朗诵该寄语。最后,全班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佳青春寄语。

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思想品德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许多沉迷于网络游戏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环境中,正确引导。如在《拒绝诱惑》这一主题学习中,将沉迷网络游戏这一话题引入到课堂中去。以反问的形式,抛出各种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如,沉迷网络游戏对我们有没有好处?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从情感上去领悟。然后结合课本与实际情况,分析这一现象的弊端。最后得出结论:沉迷网络游戏不仅浪费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还会使我们变得消极,对各种事物失去兴趣,不利于高尚品德的培养。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和内容,没有情感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只有注重情感对初中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 溪.初中政治课教学应融入情感教育《成功(教育)》,2011(5)

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篇4

1.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

分, 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 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 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 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 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 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认真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

育在体育教学中, 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 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 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 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 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 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 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这样, 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 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 他们的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 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 及时教育。

3. 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

教师的思想品行和业务水平, 包括文化素养、教学风格、言行仪表、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品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当学生意识到从教师身上看到了他们所希望的形象时, 就产生了榜样教育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 教师勇于吃苦耐劳, 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太阳晒, 不怕风吹和寒冷, 工作认真负责, 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 示范认真规范, 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 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 耐心帮助后进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先做到,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 注重榜样教育: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 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 为祖国争得荣誉, 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 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 不怕苦, 不怕累,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 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左右, 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5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凭借,还包含着思想政治、道德情感等因素。所以运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品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人格、积极的进取精神、酷爱自由的思想、勇于抗暴的品格等。语文教材本身确实不失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但是语文课毕竟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其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点滴渗透,才能把思品教育落到实处。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平常在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写出来求同仁指导。

一、朗读、吟诵中诱发,动情励志

语文思想教育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吟诵,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如一些诗歌散文,语言文字本身优美简炼,极富情感,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唤起学生的共振共鸣。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作品由事入景、由景入情、由情化理,文中写喜时则万物俱明,写悲时则诸景皆黯,触景生情,缘物抒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于景,字字皆景而声声有情,文章大量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这些句子工于对仗,协和音律;文中第四段的“明”、“惊”、“顷”、“青”、“金”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音乐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象品龙井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获得与作者同步的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声情并茂的诵读、讲解之后,再抓住作品中能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提出“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我们应怎样去认识和借鉴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的问题,并适时请学生谈理想、谈信念、谈人生,激发他们走出自我,胸怀天下,树立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这样,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无声的春雨滋润心田,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这样的课还有很多,如朱自清的《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

二、辨词析句中灌输,正确导向

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与感受的媒介和手段。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特别是有些词语,其自身并不见明显的思想性,可是当它处于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就会顿然生色,意味无穷。教学中可抓住某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深入辨析,来挖掘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义,然后正确导向,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如我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时,就先引导学生这样辨词析句:上阕先

描写北方展现在眼前的雪景,“冰封”、“雪飘”写实,“千里”、“万里”又超出了视野,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展现出北方的具体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皆反映了北国的风貌,这不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吗?“欲”字把山人格化了,使人产生一种祖国壮美的自豪感。当时中国革命正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抗日的烽火四起,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化静为动,赋予群山以强烈的性格、自豪的感情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吗?结局双关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前十句写景之后,连用三个句子虚写,“红装素裹”把江山喻为少女,写出了她的勃勃生机,美丽动人。“分外妖娆”结束上阕,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的心情。诵读时,可读出诗人极目大好河山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总之,全诗字字洋溢着热爱河山的豪情,催人奋发上进,句句表现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义精神,给人力量,鼓舞斗志,通过辨词析句,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可以说对学生的灵魂和人格进行了新的造就。

三、读写训练中比较,因材施教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写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读写训练过程中。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育人的枢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在借分析和评价作品说理育人时,力求渗而有度,透而有力,使学生“闻而知味,吃而识道”。比如教学日本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时,后面有一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我就因材施教,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差距,谈

体会。如平常乱扔垃圾了吗?善待自然了吗?自然界又是给我们怎样的回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又使他们明辨了是非、善恶与美丑,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6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一切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又极易受到挫折的打击。因此,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父母将他们送进学校,是希望他们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健康成长。教师教育学生的好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很少,取得效果较差,而缺乏思想品德教育的小学生,又大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小懒惰、不愿意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直接影響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不失为另一种好的好方法。也许有的教师可能会偏面地认为,语文教学只是教学生识字,赏词析句,没有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可言。这是不对的,是与《新教学大纲》的精神实质不相符的。其实,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效果。

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好处举不胜举。上语文课时,结合语文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小学生对此感到似懂非懂。这就有待教师的进行启发,引导。这时就要结合教材,学习《王二小》、《七颗钻石》、《富饶的西沙群岛》、《明天更辉煌》、《怒吼吧,黄河》等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我们今天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能有这样好的条件来到学校读书,是党领导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使他们从小树立起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目的。在讲授有关古诗时,让学生理解并热爱我国的古老而文明的传统文化,使他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曾经取得成就,作为中国人的一员,应该感到自豪。这样又可取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的效果。分析课文时,对用来表示英雄人物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等重点的词,和对用来表示坏人怕死、奸猾、猥琐等重点的词,着重分析比较,使得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而坏人那种可耻的行为又受到学生强烈的谴责。这时候,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教会幼小的学生爱憎分明的效果。讲授有关自然风景常识的课文时,虽然讲的是大自然的奥秘,更着重联系自然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教育学生爱护生态,保护环境,引导学生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效果较好,学生的学习热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尽可能去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思想品德教育是比较主观的,抽象的,将它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就变得客观的,具体的,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我常以英雄人物,好人好事为典范,为行为准则,教育和鼓励学生向先进学习,争取进步。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其教育作用不只是对少数“精英学生”,而是对全体学生。这样的一个班的整体素质才有可能上去,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守纪律,勤学习的好团体。李同学以前是班中一个后进生,他不求上进,尽管受到批评,警告多次,但是他还是我行我素。当我担任他的班主任,我改变方法,私下找他谈话,多去表扬他的优点,并指出了他的缺点,又将他的行为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教材中的正面人物作比较,这样做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心,又让他认识错误,从而使他下定决心改正,努力争取进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篇7

一、讲读课文中,寻找最佳“结合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讲读课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如何在讲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 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三)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 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

(一)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不注重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 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动力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训练受到教育,以达到育人目的。

(二)通过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极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人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实际上,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许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加以适当的指导。一篇文章无论写得是好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所以,评论一篇文章在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 通过互评互改,学生的心灵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启迪中得到升华。

中职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篇8

一、倡导尊师重道

师生冲突是中职院校的常见问题,发生冲突,自然是双方都有责任,不可偏袒。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出发,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让自己具备被学生尊重的实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碗水端平,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发挥言传身教的重要力量。教师带给人的影响是多数职业所不能企及的,因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社会的未来。因此,老师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课余时间静下心来与学生谈谈心、聊聊天,了解一些他们心底的想法与见解,以便于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合理的对策;最后,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不容舍弃,特别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要处理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关系,只有自己人格健全,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例如,班级里的小A是个十足的捣蛋鬼,让老师们很头疼,前两天在专业课上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干扰课堂教学。为了让他体验到做老师的辛苦,学会换位思考,我任命他为副班主任,将一些繁琐的事务交给他处理,没过一天就体会到了老师的不易,主动去办公室找到那位老师道歉。

二、倡导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从学生小学起就开始耳提面命的品德问题,但履行起来却需要付出一生。反观之,尽管诚信百谈不厌,学生的诚信真的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吗?小到抄袭同学作业、大到偷窃、 说谎、谎报学费等等,都反映了学生在诚信这一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要忽视一些诚信方面出现的小问题小细节,要知道即便掌握再高超精湛的专业技术,如果不遵守诚信准则的话,给社会带来的将是更大的危害;其次,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警惕性。比如,个别微商售卖假货、 地沟油屡禁不止等等这些现象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的危害不胜枚举,引导学生不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一种人。从事一项工作, 就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只有人人做好自己,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品德教育延伸到课堂外。老生常谈恐怕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多种多样的课后活动反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一场围绕“做人讲诚信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让正反两方通过陈述各自的观点让学生的意识渐渐提升,同时也充盈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走得更远,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让人宠辱不惊,浑身充满正能量,在快乐中度过每一天,而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离不开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团结协作。首先,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只有记得别人对你的好,感激于心,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解开心结,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让自己快乐许多;其次,学校方面进行感恩教育活动。比如,让学生写“感恩周记”,每一个星期回顾这一个星期值得铭记与感恩的人和事,重新回味温暖,让爱延续;最后,学会感恩父母,与家长取得沟通和交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无论子女成才与否,都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太多辛苦,可是懂得的人又实在太少。在一节课上,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的人请举手。举起手的人寥寥无几,还有的同学犹犹豫豫地无法确定,于是我继续追问:你们还记得你们每年的生日又是怎样过的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家庭聚餐、与同学一起唱K、爸爸妈妈买了自己最喜欢的礼物......学生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但是渐渐地,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学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接着说道:同学们,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是不是该尽己所能为他们做一些事呢?这一天的作业应运而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第二天,他们每个人都分享了自己的作业心得,有的人帮妈妈加班做表格,有的人帮爸爸洗脚,有的人为父母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等等,让人感觉十分温暖。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又幸福的过程,能够亲眼见证每一个孩子像是刚刚发芽的小树一样逐渐地茁壮成长和蜕变也是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希望能够陪伴他们左右,度过最美好的教师生涯!

摘要: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学生多数是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心态来到学校的,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十分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忽视了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品德教育问题也不容小觑。

关键词:中职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项清.中职思想品德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探微[J].情感读本,2015(35).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9

一、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彻底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也不再是课堂上的管理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实践证明, 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反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对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说,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净化人思想的学科, 学生仅凭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显然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意识, 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反而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取缔原有的教学思想, 代之以全新的教学观念,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真正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 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良好平台, 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要不断交流讨论, 加强合作化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 而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的转变, 实现教师不在身边也能自主学习的目标。只有这样,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学生才能把握住课程知识的重点, 将课本中的知识吃准吃透, 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增强自己的学习体验。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提问教学的重要性, 不仅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培养自己质疑的精神, 对教师所讲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 对于自己不明白和不确定的地方及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提问式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还能不断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取教师的授课, 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对课程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和领悟,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示范性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必须对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首先, 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就应当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本身就应该是一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的人。其次,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第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学生, 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 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良好的气质来吸引学生,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交流,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良师益友, 关心学生在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 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 还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不但要将课本中的知识倾囊教给学生, 更要教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历史教学,爱国主义

多年的教师生涯, 给我最深的体会是:教育的最重要目的, 无可置疑的应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所谓“即使不成才, 也要先成人”正说明了这一点。今天的中学生是明天建设国家的栋梁。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 可塑性强。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素质、磨砺意志、完善人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在历史教学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

在历史教学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核心, 应当贯穿于历史教学工作的始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 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发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就可以战胜困难, 克服危机, 赢来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 富有爱国热忱是献身祖国和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我国宪法把爱祖国置于公民道德的首位。可见,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是历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激发民族自豪感。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 是世界上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中, 唯有中国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 虽历经沧桑, 但中国一直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未中断, 其延续时间之久, 是独一无二的。在教学中, 学生通过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对比, 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会由衷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激发民族自豪感。

2. 以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 增强民族自信心。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 我们的祖先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当人类仰望苍穹感到神秘莫测时, 我国已跨入天文学的先进行列。在数学领域, 我国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在救死扶伤的医疗卫生事业方面, 先人的成就尤为独特。我国古代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哲学、史学、地理、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在农学、工艺、建筑、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成就至今仍令世人拍案叫绝。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对光照千古的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讲解, 以及对于世界历史发展重大贡献的叙述, 能使学生由衷产生民族自豪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立志发扬光大祖先的光辉业绩, 创造更高更好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为人类作出新贡献。

3. 以优秀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 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历史教学中涉及许多古今中外优秀历史人物。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事迹时, 都注意让学生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寻找“闪光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做忠诚的爱国者。汉苏武牧羊, 威武不屈, 历十年而汉节不改, 历代为之传颂;南宋文天祥抗元, “零丁洋”里不“惶恐”, “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爱国之情, 溢于言表;共产党员方志敏, 拒绝高官厚禄, 甘于清贫, 最后“血染东南半壁红”, 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古今中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 既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又是历史教学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二、寓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精神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民族的历史文化从未中断过。原因很多, 但总是和中华民族有一批顺应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探索、革故鼎新的优秀人物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

1. 以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 激发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意识。

近代, 列强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在中国贩卖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攫取特权、强占租界、宰割领土、勒索赔款、制造血腥惨案。在教学中, 我满怀义愤地讲述侵略者的血腥侵华史, 反动政府的屈辱卖国史, 中国人民的血泪抗争史, 使学生懂得优胜劣汰是生存竞争的法则, 弱肉强食是强权世界的逻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落后就要挨打, 国强方能御侮。当今世界的竞争已转入以国民素质为崭新的人才的竞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有志气的中国青年, 必然会满怀危机感和责任感, 奋发图强、革故鼎新、开拓进取, 把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担当起来。

2. 以仁人志士的德行, 激励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意志。

商鞅变法, 城门立木, 可见其改革意志之坚。虽遭车裂, 但他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新法, 使秦国很快富强, 为以后秦统一六国, 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其“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的思想, 则成为我国后来渴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先进人们的思想武器之一。晁错“削藩”, 壮志未酬身先死;王安石变法被贬, 列宁誉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谭嗣同“中国变法而流血, 请自嗣同始”, 改革意志何其坚决;孙中山同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决裂, 推翻帝制, 屡次受挫, 至死不渝;更有中国共产党人, 自成立起就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历28年乃成。新中国成立伊始, 党又领导我们进行新的长征, 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 使学生自然得出结论:没有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豪情和意志, 中国仍将在黑暗中独行, 从而培养了开拓进取的意志。

三、寓勤劳节俭、廉洁奉公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历代劳动人民和有识之士, 无不把勤俭、廉洁视为立身的美德、持家的信条、治国的法宝而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进行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公而忘私、为政清廉的教育, 具有时代意义和启迪作用。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一处处伟大的工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历史。勤劳与节俭并存, 方为完整的道德规范。崇尚节俭为历代相袭。墨子敞“节用”, 汉文帝尚俭废露台, 曾国藩以俭持家为美谈。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等更是把勤俭视为修身之本而发扬光大。

俭以养德。包拯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至忠至孝。他不仅自己廉洁奉公, 而且“立碑东壁, 教子清廉”, 垂范后人。岳飞曾对宋高宗说:“文官不爱财, 武将不惜死, 天下可以太平。”他一生清廉自持, 精忠报国, 为后人敬仰和效法。于谦因取得京都保卫战的胜利而受到皇帝的嘉奖, 他坚辞不受, 后遭馋抄家, 家徒四壁, 《石灰吟》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而历史上也不乏骄奢淫逸、腐化堕落之例。秦始皇奢侈腐化, 大兴土木, 横征暴敛, 劳民伤财, 结果世而亡;东晋南朝士族子弟倚仗门第特权, 四体不勤, 不学无术, 过着腐朽寄生虫的生活, 导致其没落消亡;国民党统治后期, 贪污腐化, 搜刮民财, 导致民生凋敝, 民怨沸腾, 民变蜂起, 其政权最终被人民革命所推翻。在教学中, 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史实, 学生能够懂得“历览前朝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懂得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必要;懂得勤俭清廉是高尚的美德, 而骄奢淫逸, 大则亡党亡国, 小则毁家毁身, 是万恶之源。

四、寓礼貌待人、诚实正直的思想品格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又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礼貌待人、诚实正直的品德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 又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 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尊师敬长、谦虚礼貌精神的光辉;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严己宽人、诚实正直精神的光辉。如“师恩如海”、“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古训, 如“程门立雪”等典故, 无不体现出尊师敬长、谦虚礼貌的传统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正直更是古圣先贤立身处世的根本。它所表现的是一个高尚的思想境界和被社会承认的自我价值。严于律己、诚实正直的精神品质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注意以知识为基础, 寓教于史。因为脱离了基础知识, 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成为了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历史课必须通过丰富具体的史实进行教育, 这是它的特点, 也是它的优点。

历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篇11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素材,所以我们历史教育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历史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符合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一味地为了思想品德教育,而把历史学科当成政治学科或是思想品德学科那样以公开、正面为主要形式的宣传鼓动教育,而是要根据合适的史实材料有意识地不露痕迹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史为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根本动力之一。”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应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中要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文化和科技成就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了解得愈深,愈能激发其自身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文明的人民群众的热爱尊敬之情。第二,对学生进行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古到今,自上而下,爱国事例不胜枚举。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明末清初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沙皇扩侵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等。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民族气节,培养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都体现了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

从史实出发,在点滴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实处。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是离不开历史事实,总是在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思想品德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教育是不行的;借题发挥、喧宾夺主甚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讲真史,诉真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中。要讲真史,诉真情,坚决反对无中生有,凭空臆造。首先,史实要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必须尊重史实。讲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其次,感情要真,在讲述真实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歷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

从客观史实出发,全面地看待历史,公正地评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本身就是品德教育的一种最佳途径,也是历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也具有中国士大夫的传统美德。一方面他勾结洋人,“借是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他所推行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客观史实为例,对学生进行求知上进、勤劳俭朴、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司马光的“警枕”、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不耻下问”等,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求知上进的良好品德。“毛泽东使用的被褥都是棉布棉花做的,里外白布,几十年保持不变。他的内衣内裤以及粗线袜子补了又补,以至于坐下来,一不注意伸出腿,就会露出袜子上的补丁。他接待客人时,我们常要提醒他‘家丑不可外扬’。”看毛泽东的简朴,看看我们今天社会上有少数官员及其子女奢侈的生活,在对比中使学生体会到勤俭的光荣。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12

一、开拓视野,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生活中, 有很多成功、有趣的事例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都适时地向学生宣传, 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价值, 以激发起他们创新的意识, 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谈到创新的价值时, 笔者就跟学生讲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事例。一谈到比尔·盖茨, 学生都知道他是搞电脑的, 很有钱, 财产将近1000亿, 富可敌国, 那么, 比尔·盖茨是如何成功的呢?靠的是创新, 不断创新。比尔·盖茨在计算机领域不断创造出新颖的、易于人们接受的电脑产品, 才打败了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 筑起庞大的微软帝国。

在谈到创新教育时, 笔者就跟学生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上小学时, 一次老师让大家计算1到100之间数字相加之和是多少, 谁算好谁先下课。于是大家纷纷拿起纸和笔慢慢加起来。高斯却不急, 他发现, 1到100间每一头一尾两个数字相加之和是101, 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 而这时, 同学还在埋头忙于计算呢。这就让学生明白了:在生活和学习中, 要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 要摆脱习惯思维的定势, 敢于创新, 知道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在谈到创新对于国家、民族的作用时, 笔者就和学生谈我国彩电行业前些年的状况和春兰集团成功的事例。前几年, 我国彩电企业大打“价格战”, 彩电价格不断下降, 而进口彩电却不动声色, 为什么?关键在于我国彩电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生产, 需要向外国进口, 这样成本就高, 加上技术的差距, 无法和外国产品竞争。而我国的春兰集团建立了自己的新产品开发研究院, 能够自主开发和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调、冰箱和摩托车产品, 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打入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 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巧设问题, 一题多答,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直问直答、一题一答形式只会让学生死记死学, 思维僵化, 结果是学死, 还使思想品德课教和学枯燥无味, 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更甚。在教学中, 教师要巧设问答,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打开其思维的闸门。

例如, 在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关于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 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西部包括哪些地区?西部地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 学生查找就能答出来, 这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常识;第二个问题带有思考性质, 教材中没有明确说明, 但可以查找的资料很多, 如《时事》、地理教科书上都有, 但并不是找到资料就能答出来的, 有一点难度, 不动脑筋是答不好的;第三个问题可设置一题多答, 书上有说明但分散, 而且答案不明显, 需要学生去寻找、去联系。书上讲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都跟问题有联系。书上没有的, 也能答, 如从国际形势、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能讲, 这样的一题多答, 无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形式。

在初一思想品德“磨砺坚强意志”一课教学时, 可设置如下几个问题:举例说明坚强意志的表现,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人具有坚强的意志?谈谈坚强意志的作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生活中、从身边去寻找, 如坚持练字、坚持锻炼、坚持学习, 某某同学有残疾仍按时到校学习, 中国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上奋力拼搏的事迹, 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例子被学生提出来。关于坚强意志的作用, 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回答, 生活、工作、事业、职业中都可体现出坚强意志的作用,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打开、拓展、延伸……这样的设置, 可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赏识、鼓励, 增强学生的创新动力

思想品德课本身理论性强, 知识抽象, 趣味性不高, 学生兴趣不大, 加上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学生学习时往往喜欢死记硬背。学生不愿思考, 要不就是机械地学习, 这就不利于其能力的提高,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教师除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外, 还需要对学生赏识、鼓励。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积极主动的思维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 要有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 既可以创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又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其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积极的思考、回答中, 求新探奇, 并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灵感。

例如, 在笔者班上, 一位学生学习不认真, 经常缺课, 作业高兴就做, 不高兴就不做, 考试时经常交白卷, 即使做了也是只言片语。期中考试后的一天, 他突然跑到办公室对笔者说:“老师, 这两道题我只简单写写, 你给我的得分挺高的嘛。”我就告诉他:“你虽然写得简单, 但一有根据, 二有自己的见解, 说明你对教学内容还是有印象的。另外, 你有了自己的见解, 证明你思考了。”他听了之后很高兴, 并说政治这门课并不难嘛。从此后, 上课也积极发言了, 并养成了爱动脑筋的习惯, 后来, 他的一项创新方案设计还被学校推荐到市里去参加比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他指出:自尊需要一旦受挫, 就将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等感觉, 使人失去信心, 无所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师对学生的赏识、鼓励, 是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表现。在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尊需要,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赞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对“后进生”更是如此) 。只有学生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 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才能积极自信地面对他人和社会, 才能产生最旺盛的创造力,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并最终实现自我, 获得成功。

四、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如果就教材讲教材, 一味地说大道理, 就显得空洞、虚无, 对学生没有亲近感, 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是思想品德课基本理论的要求, 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师施教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原则,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 更是营造活跃课堂的关键。

在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与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结合起来, 与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 加以必要的引导、启发, 既能让学生在联系实际中理解、分析、把握教材, 也能运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辨别、解释生活中、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在积极思考中创造性地掌握理论, 进而将之内化成自己的觉悟和行动。如能继续深化, 不断思辨, 就能根据理论做出带有“创造性”的行动, 还能对实际问题提出带有强烈个性并闪烁着智慧的答案。

例如, 在教初三年级思想品德“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的内容时, 笔者就让学生根据教材所学知识,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结合国内国际有关资源、环境的热点问题, 首先提问“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哪些资源环境问题”。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发言, 如:某工厂乱排污水, 自来水水质不好且价格上涨, 汽油涨价等。然后, 让学生分析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这些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 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 所以, 他们的兴趣、积极性都很高。于是, 一个个带有学生个人理解和个性色彩的观点涌现了出来, 有的还很有“创造性”。如关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 有的就很有远见地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能源、发展节水农业, 等等;关于保护资源、环境的实际行动和设想, 有的甚至提出了制造快速净化污水的设备、简便易行的太阳能汽车的方案。

这样的事例很多,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如锻炼心理品质、培养意志、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等问题, 都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当然, 这些让学生联系实际的问题, 还可以采用先布置问题、让学生课下收集材料、在课堂上讨论的方式进行, 或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如果坚持这样的训练,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 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 这对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很有价值的。

摘要: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 并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这是思想品德课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立足于教材, 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创新回答;开拓视野,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巧设问题, 一题多答,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增强学生创新的动力;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思维,联系实际,实践能力,赏识,鼓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

上一篇:戏剧导演下一篇:通信线路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