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最后(共12篇)
最后的最后 篇1
一系列戏剧性的收购和转折后, 没有了买家的悍马, 最终未能摆脱生命走向尽头的宿命。
一系列戏剧性的收购和转折后, 没有了买家的悍马, 最终未能摆脱生命走向尽头的宿命。
美国东部时间8月20日 (北京时间8月21日) 消息, 美国通用汽车 (GM) 总部证实, 经过几轮与潜在投资商的谈判, “悍马”品牌最终拯救无望, 将于8月底完成最后的关闭。
在此之前, 尽管有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两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投资人士先后表达了对收购悍马品牌的兴趣, 通用汽车也确实一直在为悍马寻找新的“救星”, 但因为一些原因, 通用最终还是选择了以自行关闭的方式为这一堪称传奇的品牌画上了句号。而这也将是通用汽车自2009年6月1日申请破产保护后, 彻底关闭掉的第一个品牌。
8月30日 (美国东部时间) , 将是悍马工厂开放的最后一天, 之后, 悍马工厂3000名员工将不得不另觅它处。
最后的疯狂
用“悲喜交加”来形容听闻悍马品牌将彻底被关闭后经销商和车主的心情似乎再准确不过。
消费者们“悲喜交加”, 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悍马的“死去”, 意味着他们再也无法买到心爱的新款悍马, 也意味着他们的爱车正在成为绝版的古董——“就像之前的老爷车”。而经销商们的“悲喜交加”则在于, 悍马的“死去”, 意味着他们再也拿不到货了, 只能考虑将整个销售团队转到其他车型的销售上, 而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有意味着他们手头的这批最后的存货, 将迎来一次最后的“疯涨”。
“其实将停产的那刻, 我们并不是很震惊, 因为本来也传得很多了, 官方消息没出来, 我们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 上海九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小周说。
在通用汽车宣布8月底将停止生产悍马后,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悍马经销商, 他们已经开始酝酿悄悄提价, “H2每台160万元, H3每台在72万元, 也许过两天H3还要涨, 涨到75万-80万元左右。”小周透露。
而在此之前, 因为供应量大, 市场价格变化小H3的销售价格也就68万元左右, H2在的价格为128万元左右。
虽然,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悍马的受众只是小部分群体, 用户增长并不快, 且素有“油老虎”之称, 因此, “升值空间并不大”。但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很多媒体记者分别在实地走访调查后却发现, 停产的消息不仅没有影响悍马的销路, 反而激发了很多的悍马簇拥者, 从而带动了悍马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
根据《武汉商报》的报道, 在悍马的忠实爱好者吴先生看来, 悍马不仅是越野车, 也是男性身份的象征, 他们大多为明星或私企业主。“只要是开过悍马的人, 多数对其他SUV都不感冒了。”而现在毕竟是卖一辆少一辆, 所以, 引发收藏热就并不足为奇。
传奇的历史
从来没有一个汽车品牌像“悍马”这样充满争议, 人们对它的评价几乎趋于两极:有人神伤, 有人叫好。这都源于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早在1979年, 因为过硬的品质, 悍马就被装备于美军部队。在20年前的波斯湾战争中, 出镜率极高的悍马令世人见识了它骁勇善战的雄姿和本领。除了作指挥车外, 还有拖炮车、无线电通讯车、救护车、流动维修车及防弹箱运输车等变形车。
此后, 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 悍马开始慢慢走向民用, 成为军民两用车型。1992年, 第一辆民用悍马开始销售, 美国电影明星施瓦辛格成为首辆民用悍马车的拥有者。这也奠定了悍马的消费群定位:富人、硬汉, 并且深入人心。
1999年, 通用汽车公司从悍马品牌的所有者——AMG公司手中收购了悍马的商标使用权和生产权, 但到了通用旗下之后没几年, 高油价时代来临, 作为高油耗汽车的代表, 悍马引来了环保主义者的抗议, 美国社会甚至形成了“反悍马风潮”。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悍马销量的节节下滑。
据统计, 在2006年, 悍马在美国市场的销量超过7万辆, 但从2007年开始, 悍马销量开始持续下降:2007年同比下降22%;2008年同比下降51%;2009同比下降64%。2010年上半年, 悍马在美国市场销量降至16158辆, 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60%。
而在2008年, 受金融危机波及, 通用汽车陷入经营危机以后, 包括悍马在内的通用旗下几个品牌的去留就成为其高层最头疼的问题。2009年10月, 根据当时CEO韩德胜的精简计划, 在品牌上, 只保留下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和GMC四大品牌, 其他的品牌要么出售, 要么关闭。
不过, 随后的关于出售悍马品牌的进展却并不顺利,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在历经几番出售意向后, 中国的四川腾中重工一度被认为是悍马的救世主。
在对腾中能否经营好悍马的质疑声中, 2009年10月9日, 通用汽车还是与腾中重工就通用旗下高端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了最终协议。之后, 双方宣称, 只待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但考虑到收购价格以及悍马品牌形象带来的审批难题, 2010年2月25日腾中方面突然宣布, 收购悍马失败。
在腾中重工收购失败后, 全球的悍马迷纷纷对会否有救星在最后一刻出现拯救这个传奇品牌, 抱有最后一线希望。
通用自身也没有放弃努力。但要想在仅有的时间内, 为悍马寻觅到满意的买家谈何容易。
“就像一场速配, 我们要用最快速度看是否喜欢对方, 然后尽快作出决定。”这是悍马CEO吉姆·泰勒在2月底接受美国专业媒体《汽车新闻》采访时做出的表示。
努力无果后, 悍马最终选择了“自行了断”的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方式, 通用发言人尼克·理查兹通过电子邮件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道:“汽车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 汽车厂有义务向客户提供长期 (十年以上) 的售后服务。基于这个原因, 通用认为将悍马出售给没有实力和基础的厂家是不负责任的。关闭悍马固然不太浪漫, 但这是最现实和合理的选择。”
谁杀死了悍马?
于是, 有人将悍马的“终结”归因于高油耗车型的宿命, 不过, 这是不是迫其出局的唯一因素呢?
“悍马是一个小众品牌, 小众品牌本来经营就有困难。”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健表示, 他们不像大众化品牌那样, 拥有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多个产品线, 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 即使一个产品出现问题, 其他产品也可以实现补充。”
孙健认为, 对于企业而言, 规模效益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小众品牌一般没有规模, 而且产品线也不好拓宽, 如果决策上稍有不慎, 经营风险就会很大。悍马的产品线很单一, 加上产品更新速度缓慢, 这使得悍马在经营中很难根据小众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喜好, 及时调整生产线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是其失败的教训。
而在《羊城晚报》看来, 追随悍马的人士, 往往是冲着这个品牌带来的身份幻觉而来。悍马本身具备的高超越野性, 更多是都市人的精神标签而非实际用途。高能耗的汽车产品, 迎合的是人们对极端运动状态的追求。与其说这个品牌的车型有多不环保, 不如说悍马引以为豪的年代已经过去。尽管人类征服自然、彰显自我的精神永远都会存在, 但是一个品牌开始变得江河日下的时候, 硬撑悍马的行为也就成为不入潮流。人们购买的不是汽车, 而是品牌, 尤其是对豪华车来说更是如此。“一旦一个品牌脱离于时代潮流, 便等同死去。再去说产品如何节能环保、如何技术先进、更新换代, 都是无力回天之举。”
从这个意义上讲, 通用选择关闭悍马, 仍是个明智之举。“当一个品牌, 连普通人都能看到它的末路, 企业主岂有不懂之理。品牌贬值后, 产品就失去生命力, 卖给谁都不过是一堆废物罢了, 原有精神内涵早就已经被掏空。为支撑一个亏损的品牌, 需要继续供给巨大的人力财力, 这无疑于无底洞, 企业割舍之是很正常的。”
当一个品牌, 连普通人都能看到它的末路, 企业主岂有不懂之理。品牌贬值后, 产品就失去生命力, 品牌原有的精神内涵也就被掏空。
最后的最后 篇2
现实中我们常常败给了来日方长,再等等,等那姑娘嫁给了别人,等没了时间,等没了机会,然后安慰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安排好的,留下满满地遗憾在心中。我总觉得有些想法,要去尝试,尽力了,其他的才是命运吧,起码没有遗憾了。就像你总想去创业,又怕失败,始终停于想的层面,你永远不会成功,暗恋一个很优秀的人,觉得距离太大,而不敢靠近,最终看到她和别人幸福了。
小学三年级时,有位女同学从遥远的湖北转学到我们班级,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很少说话,下课更不会和我们跳绳,只是安静的坐在那里,她写的字很工整,就像她的人一样,简洁美好,慢慢地和她玩的很好,我带她去我家吃饭,睡觉,我也去她家吃饭,睡觉,我跟着她说普通话,周末的时候我们从双方的家约起,然后去小山上采小花,说很多话,说她的家庭,她的父母,我想我们会是一辈子朋友,而后来四年级的时候她突然走了,走之前甚至没有和我打招呼,因为那会我们因为什么事冷战,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是时间走了,这份友谊,这个小小的遗憾一直在我心头,如果当时我们没有生气,她走的时候会不会和我说,会不会留个地址,再后面写个信什么的。
我们总会把很多精力放在看重的事情,在意的人身上,它的一举一动,牵扯着我们的神精,那一种过程,是一种捕风捉影又形如飞蛾扑火,待到彻底精疲力尽的时候,才转身拥抱自己。后来发现,当你只在意结果的时候,倘若如你所愿,你也只是松了一口气,而忽略结果,沉浸过程,抚摸好每个过程,结果就不那么重要了。当回味组嚼的时候,那也许就是一种色彩夹杂一种味道,一种且浓且淡的美好。
初中的时候暗恋过一个男生,他是别的班级的,成绩很好,长得我觉得那个时候有些像黄磊,喜欢不经意的时候碰到他,如果不小心他的脸转向我这边,就低下头或者转向其他方向不敢看去,待过去的时候看看他的背景,脸颊微烫,然后莫名的有种淡淡的温暖在心头升起,就连放学回家路途中的夕阳都变得异常美好。后来的后来,都不重要了,因为本也就没有后来,有些东西走到后面,一定是属于自己的。而只记住最美好的色彩,也算对生命最好的交待吧。那会喜欢看樱桃小丸子,现在偶尔也看,觉得她很聪明也很可爱,有时候常想,如果可以永远长不大,多么美好。
有时候看书,看得入迷时,是不忍心丢下做其他事的,吃饭要看,上厕所要看,睡觉要看,就连梦里都要进去看看。有时候经不住好奇,想拉到最后看下结局,而事实证明,结局还是带着朦胧色彩的去看好,没有过程的结局,并不像我们想的结果那样。
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只要有人说故事了,就安静的像个小呆子,说得人着迷,听的人沉醉。我至今一直怀念那种感觉,高中宿舍时,一个同学说着看过的电影,全部宿舍的人,甚至隔壁宿舍的人都围坐着,吃东西的人停下吃东西,完全陶醉于她的故事里,当时说的是一部外国的电影,连载的,名字一时想不起,大概的内容是有一个会在梦里杀人的剪刀手,很多人只要入梦便会被他杀害,然后他们不敢睡觉,可是精神是有限的,然后各种情节,后来我还去看了这部电影,却始终感觉没有她说的好听。
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永恒的呢?出来工作很多年了,认识了很多朋友,碰到过几个喜欢的人,有过很多微笑,也有过不少难过,而后来呢,难过的事情不记得了,终于都烟消云散,各自生活,竟再无一点音讯,而打开回忆的大门时,还能记起,上海的早晨,以及那些对我好过的朋友,嘉兴的粽子,还有一群同龄的小伙伴,杭州的柳树,处处迷漫着芬芳的城市,佛山的温暖,有过梦,让我成长,更有贵人和朋友的地方。里面的人儿,温度,味道,场景,总还萦绕心间,所以我想永恒也许就是留下的记忆吧!
外国的一部电影《爱是永恒承诺》,很美好的一部电影,我看过很多遍,喜欢里面的女主,纯朴简洁,充满理智与智慧。简单是种能力,也是拥有快乐的捷径。你看小孩子总是很开心,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也想不到。可上天总是公平的,它让每个人都从小长大,有爱情,有甜美,有痛苦,有如愿,有挫折,然后大家也都各自开花,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有长得像百合的,有长得弯曲变形的小树......不要抱怨命运不公平,因为长得形状其实是我们自己决定的,相由心生!
生命那么容易错过,那就好好珍惜吧,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回报哺育养育之恩,因为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不在了,你会什么来不及了,所以趁现在,好好爱他们;珍惜身边的恋人,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分开了,这个速食爱情的时代,别说一年的感情,十年的感情都散了,所以能开心就放开心吧;珍惜身边的好友,有人听你唠叨,还不不陪伴安慰,真的是太幸福的事;珍惜每一天,因为意外总会不期而至,唐山地震死了几十万人,没有人能料想到自己能活到什么时候。所以最后的最后就是好好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珍惜所有,因为最后都只是自己陪伴自己而已。
最后的防线是不是要留在最后突破 篇3
我是一名大三女生,学习、生活真的是一帆风顺,按理说,我早巳到了能独立思考、行事做人的年龄了。但是,在一件事上,我却一再犹豫、徘徊、矛盾。我知道我的很多女朋友也和我有类似的苦恼,但我却不大愿意和她们交流其中的感受。考虑再三,给你写了这封信。
是什么样的困惑呢?我有一个非常相知相爱的男友,是邻校一个优秀男生,我们的感情不敢说是电光火石,却也是非常欢契投缘的。我们相处一年多了,恋人的“日常功课”我们都做过了,但是,最后一道“防线”一直没有被冲破(你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他也暗示过要求过,但从不勉强。也没因此埋怨过我。
问题不在他而在我。从心里讲,我不是一个守旧的女孩子,也真的很爱他,如果我答应了他,而我们以后没有结果,我也无怨无悔。可是,尽管这样,我却仍然下不了决心。你知道,有些大学女生很早就和男友“那样”了,她们并不避讳什么。可我内心充满矛盾,你说,面对相爱的男友,最后一道“防线”该不该守?
某大学中文系 刘婷
专家:这个准则与爱情无关
大学生遇到像你这样困惑的,不在少数。你和她们不大一样的地方是,男友并没有过分要求,是你自己内心斗争。
这是很敏感又很有意思的话题。怎么说呢?我比你年长几岁,且已结婚生子,对“性”这个问题的目的看法一定和你们有出入,而且,十几年前我在大学校园时的情形似乎和现在的不一样。所以,我想,我必须把你假设成我的妹妹,面对自己的妹妹,一定要说些体己话了。你的问题挺隐私的,也是大多数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那就是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环境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宽容。年轻的女孩子似乎已不觉得有必要在婚前惜守什么“贞洁”了。真的是这样吗?一定不是。你为什么在深爱男友的情况下要恪守最后一道“防线”呢?是因为你心里还是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与是否相爱无关。与事后是否后悔也无关。它是你心里埋藏很深的一个东西。有准则总比没准则好吧。
但你为什么还会犹豫、矛盾呢?因为你周围有人不守这个准则,而且因此也快乐也相爱,于是你为自己的坚守感到孤独,并对这份坚守开始怀疑。
其实,这么一个敏感的问题,还是要顺其自然。既然你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矛盾有困惑,为什么非要逼着自己想通了之后就去做呢?即使我告诉你“Just do it!”你就能把你心里的准则丢弃吗?年轻人不是讲另类吗?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不能做得另类一些呢?我就是固执,我就是老土,我就是守旧,我就是要守身如玉,不求被肯定、被赞扬,只求心平气和、心安理得。请你放心,优秀的男人从不拿这个来强求女人,你的坦然和坚守一定会让他更加尊敬你(事实是这件事并没有影响你们的感情)。我从没听说有哪个女孩子因为守身如玉而错过好男人好姻缘,倒是常有相反的例子。
刘婷小妹,大学生活是美妙和浪漫的,那一份轻松、自在却不是长久的,因为,毕竟只有四年,一出校门,人生可能立即变得现实起来。所以,在大学里,享受爱情、享受人生固然重要,而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重中之重。那么,从感情上、人格上努力让自己成熟起来,多一份理智,少一份盲从,真的是很有益处的。
有一点需要申明一下,我并不是对所有的婚前性行为持否定态度,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说清楚的。对你来说,顺应内心的感觉,不情愿就别做,也许会让你更坦然更快乐。
舒 澜
讨论:不可轻率地对待“性”
李语谦(女,大四学生):我当然不是轻浮的女孩,当然也很看重“防线”,但若幸运地遇到了真心相爱的男友,我想我就不会去刻意恪守了。注意,我说是刻意。我认为若是为真正的爱情而“献身”,有结果最好,即使以后没有结果,也不后悔。
庞前进(男,大三学生):虽说这个时代谁也不会那么特别看重“贞操”,但老实说,男人还是自私的,理儿都懂,可真遇上女友或老婆以前曾经付出过,嘴上也许不说什么,心里还是会疙疙瘩瘩的。当然了,刘婷同学,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肖硬段(女,大三学生):我的同学庞前进的话让我吃惊,又让我释然。可我要说的是女孩子守不守最后的防线并不是为了今后的老公怎么想,而是自己今后怎么想。所有的海誓山盟在当时都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可谁也不能保证它日后是否依然铭心。那样的话,愈是轰轰烈烈就愈是痛苦不堪。不后悔?刘婷现在还是别忙着这么说。
陈好(女,大二学生):我不想就此事说什么,只想对刘婷说,希望你们真心相爱一辈子,维系一生的恋情,为校园爱情提高点可瞻率。
吴昊然(男,硕士研究生):我完全理解刘婷的困惑、矛盾,并为她的“坚守”而鼓掌。我的女友与我相恋6年了,坦白讲,我当然希望自己深爱的女友“毫无保留”地爱自己,在亲呢当中也有过行动暗示,但女友都拒绝了。她有与刘婷类似的想法。她曾问过我会不会因此不高兴而影响到我们的爱情,我回答她,用是否有婚前性行为来验证感情的程度,是愚蠢的做法。
何菲芸(女,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家长,我不赞成孩子过早谈恋爱,当然更反对偷尝禁果。现在的孩子思想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开放得多,孩子上大学不在身边,很多事情做家长的不可能管得具体,我只能表明我的态度。毕竟他们还没走出校门,以后的路还很长,一时的冲动或许会造成一生的痛苦。
鲁丽丽(女,学生家长):现在社会已很开放,对于失贞的女孩子也没有多大的压力了,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轻率地对待“性”。我认为,最好还是将这种体验留在婚后。因为,有了性行为,女孩儿的身体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不知不觉中你将从一个姑娘变成一个妇人,难道你真的不在乎吗?
最后的温暖 篇4
男人最多还能挺一个小时, 现在, 他已经视线模糊, 神志不清。男人对身边的护士说:“我要见我妻子, 我有话要跟她说!”护士说:“你等一等, 我们已经跟她联系了, 她很快就到!”
一会儿, 一个女人走了进来。女人来到男人身边坐下, 她握住男人的手, 轻声说:“我来了!”
男人说:“我死了, 你还年轻, 要找个男人嫁了!”女人轻声说:“我知道!”
男人说:“你不喜欢烟雾, 以后, 你要找个不抽烟的男人。”女人轻声说:“我知道!”
男人说:“你不喜欢吃蛋炒饭, 以后, 你要找个也不吃蛋炒饭的男人。”女人轻声说:“我知道!”
男人说:“以后, 你找的男人还要是不会喝酒的。今天, 我就是喝了酒开车才出的事, 怨不得别人!”女人轻声说:“我知道!”女人的脸上, 已经挂满了泪水。
男人说:“你什么都好, 唯一的就是不够爱自己。以后, 你要多多爱自己。”女人哽咽地说:“我知道!”
……
终于, 男人闭上了嘴巴, 他停止了呼吸, 他的脸上, 写满了幸福。
这时, 女人的眼泪流得更凶了。一个护士上前说:“护士长, 你别伤心了, 他很满足。”
是的, 这个女人, 不是男人的妻子, 她是护士长。医院跟男人的妻子联系, 可就是打不通电话, 一商量, 决定让护士长假装男人的妻子。
最后的最后 篇5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短篇小说。在日本特别是面向少年的读物或是小学教材中常被选用,所以一向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只是我小时候没有机会读到它,实际上读到这篇作品已是成人以后的事了。对我这个不熟悉法国文学的人来说:“啊!世上也有这样的事!”就小说而言,我觉得接近实情,所以也有相应的感触。可是长大成人之后,没有相当有冲击力的东西,一般不会受什么感染的,这个短篇不久也被沉进了忘却的云雾之中了。
可是在为本年度(1981)使用的中学三年级国语教科书撰写《民族与文化》一文时,突然又接触到了这篇作品。这是因为我当时也在写关于因外国的统治而被剥夺了说自己母语的民族问题。我就文章草稿与编辑交谈时,他突然提醒我说:“都德的《最后一课》也是描写这方面的问题啊。”这在小学教材中也有选用,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也表示赞同,于是在我的文章中也加上了一行此项内容。
时隔半年,我打开以前买的田中克彦写的《言语的思想》(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刊),这本书是以前买的一直未细看过。其中提及都德这个短篇的有两处。文章对都德短篇的.内容并无什么直接的质疑,但在气氛上田中氏似乎对都德这个短篇有些什么不满似的。我想有机会一定向田中氏请教,但一直也未如愿。
又过了半年左右,还是一本以前买的没有看的书,莲实重彦的《反日本语论》(筑摩书房刊),打开它我吃惊地读到了其中的一些内容。这是一篇不到20页的叫做《文学和革命》的文章。简言之,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我们所理解的内容是完全相反的,倒不如说都德是站在加害者的一方,而且是语言强权主义的积极袒护者。详细内容请读者阅读一下原文,大致内容如下:
小说的舞台是阿尔萨斯地区,阿尔萨斯语是德语系方言,是阿尔萨斯人的母语。尽管他们在“法国”这个人造边境内,但法语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倒不如说是政治上强制的异民族语言。这不仅限于阿尔萨斯,18世纪的法国有1/3的地区不懂法语。如有阿尔萨斯语、巴斯克语、布鲁顿语及其他独立地区的语言。这些是他们各自的母语。19世纪以后的法语的历程一贯是对这些地区方言压制的历程,而对这种压制抵抗得最坚决的正是阿尔萨斯地区。那么用法语来上课对阿尔萨斯人来说就是把别人的语言作为“国语”强加在他们头上,那么老师实际上就成了加害者。
如把舞台移到日本考虑也许更清楚一些,一百年前北海道的大部分是阿伊努的土地,阿伊努民族当然是以阿伊努语为母语的,但由于明治政府的强迫性的“同化政策”和“初等教育”强制性地使其改用日语。
好了,假如日俄战争是日本战败,俄罗斯占领了北海道。莫斯科中央政府强行推行俄语为国语,在北海道的小学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好比在日高二风谷那里、阿伊努孩子较多的小学里执教的日本老师与都德作品中的法国老师互换一下,这样就出现一个完全相同的场景。明天开始就变成俄语了,今天是日语的最后一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日本万岁”。
以阿伊努语成长起来的阿伊努的孩子们他们如何看待这件事呢?阿伊努的父兄们做何感想呢?他们一定会说:“别逗了,开什么玩笑!”
对,都德的《最后一课》在占法国相当比例的法国人(阿尔萨斯系、布鲁顿系等在法国境内不以法语为母语的人)中的确他们想说:“算了吧,开什么玩笑。”
事实如果如此,尽管小说属于虚构范畴,但如此完全相反且露骨的卫道士行为也实在罕见。这的确是可怕的。有机会的话,下次我也许得将拙稿《民族与文化》中加上的那一行删去了。
由此引起的兴趣,我有幸得以采访了活跃在文化教育界的西乡竹彦氏。于是对这个短篇的考察越来越有兴趣了。西乡氏的意见简约如下。
很久以前,大约十几年前,西乡氏调研过这个问题。为何作调研,起因是由于对《最后一课》中以下部分有疑问。
现在那些普鲁士人便有权力对我们说这样的话了,“怎么,你们自以为是法国人,可是你们既不会念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的可怜的弗郎茨,罪过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大家都有好多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
以上章节中,特别是“自以为是法国人”这一句中的“自以为是”,西乡氏对此表示怀疑,为什么不简单地说成“是”而要说成“自以为是”呢?西乡氏为了精确无误查阅了别的译文并且也查了法文原文,答案都是一样的。
经过很多调查,西乡氏感到了这篇作品背后的宗教问题的强烈气息。阿尔萨斯地区在民俗、语言上倒不如说与德国更接近,语言属于日耳曼语系方言。但是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与其让普鲁士统治倒不如想隶属于法国,这是由于法国对信教自由度放得更宽,这也是因为法兰西革命形成的。所以说居民的意识在法国革命后倾向于法国。
但是,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败北,在1871年法兰克福媾合会议上把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所以发生了《最后一课》这样的情景。
因此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尽管阿尔萨斯属于德语系统,但还是自己的独立方言。所以不论是德语还是法语,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并不是他们的母语。在这一点上,莲实氏的记述是完全属实的。所谓不得不选择一种普通话,那么当然最理想的形式莫过于阿尔萨斯作为一个独立国选择自己的母语(阿尔萨斯语)作为普通话。实际上这种运动过去一直在进行着。但理想总归是理想,作为一种不得已求其次的策略,德语与法语哪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比较欢迎”,这就是问题的重点。
在这个问题上,西乡氏做了推断,如要在法语和阿尔萨斯语中择一的话,作为当地居民意识当然是阿尔萨斯语。但是如要在德语和法语中二者择一的话,作为不得已求其次,还是法语为好。所以《最后一课》中的居民意识远比都德描写的复杂得多。但是作为最后结果还是反德的。所以那种情景也不能像莲实氏所说“与事实完全相反”。以上大约是西乡氏的观点。
作为考虑此事的重要线索,其实这篇作品还有它的续篇,名叫《新老师》,已被译成日语(永井顺译,富山房百科文库104)。并作为补充教材也被录用小学校国语学习指导书《光村图书》。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最后的咖啡 篇6
林非是英格兰的留学生,在一家绅士吧打工。冬天,我在杂志社坐于电脑前敲打键盘,在网上发了一则《咖啡情浓》的征文启事。很快,东南西北中,一篇篇散溢着浓郁咖香的邮件纷纷而至。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开始于咖啡屋。只有林非是个例外,他说,咖啡的品与喝区别在于思考,这是一种能让时间放慢的饮品。他的独到之处和我心底的共鸣不谋而合,注定他可以成为我为数不多的心灵上的朋友。鸿雁不停地在网上传书,他不仅告诉我,咖啡是公元6世纪时由埃塞俄比亚一名牧羊人卡第发现的,还告知,喝咖啡远不像喝矿泉水那么简单,咖啡端到面前时,应先闻,然后观色,接下来是一点点慢饮。我常常为这些美丽而新奇的语言而心旌摇动,情不自禁。
二十八岁的林非穿黑色制服配白衫,清瘦而儒雅,高颀而苍白,很绅士地端着托盘,任袅袅咖香缠绕自己满眼水雾样的忧郁,这是我在他寄来的照片上读到的,他像极了一幅冷色调的水墨画,让人过目不忘地忧伤着他的忧伤。
每季不用去买咖啡,早有林非的国际邮包寄来,不是小而圆的深褐色哥伦比亚咖啡豆,就是经研磨飘逸袭人清香的洛布特咖啡粉,都是上乘的,每次200克,每次都无一例外地夹寄一张心情卡,总是祝我闲适地生活。不饮咖啡,也有满腹芬芳自心间涌动。
林非的电子邮件在网上已发了足足三百封,也不记得喝了林非多少咖啡,只知道这个修长而忧伤的男子在英格兰,与我隔着万水千山,缭绕着咖香诉说着生存故事及人生篇章。偶有国际长途打来,一口标准的京片子,嗓音低沉而有磁性,让你对他有难以自持的沉醉,他总让我觉得像极了一管秋月下的洞箫,澄明感伤而又让人欲罢不能,无处可逃地要做他最忠实的听众。
去年冬天某日,林非发给我最后一个电子邮件,忽然说,漂泊异国多年还是有根的地方最亲,定于某月某日回国,请去机场接,要为我煮最后的咖啡。"最后的咖啡"这几个字让我莫名恐慌,我以为一定是有一些因咖啡而引起的不快,才让林非说这种话。一向平静、宁和、沉稳的林非不会有其他想法的,我单纯地想。
林非如约而至时,我捧了艳艳的一束玫瑰迎上他,好像这是我回报他那些咖啡的最热烈方式。休息、吃饭,然后林非就迫不及待地布下了煮咖啡的阵式:电动咖啡壶、焙烤过的颗粒较细的咖啡粉,取新鲜的水……咖啡的调制中最关键的是水,林非灵活自如地把握着刚煮开的水,随之放了红色咖啡糖,很快便冲制好一杯浓淡适中的咖啡。他端给我,很绅士地把杯把朝左侧(英式),平静地说,这并不是一个像化学实验一样枯燥繁杂的过程,事实上,咖啡就像人生,每一杯都有它独特的味道,慢慢喝下去,体验其间的甘苦涩爽,未尝不是丰富你的心灵……我无语,轻啜咖啡。
一个月后,林非死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他说的归根处。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俊朗飘逸的林非怎么可以这么走?我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林非的妈说,其实林非早知道自己患了不治的血液病,但他从不肯向别人说……
最后的旅程 篇7
——题记
每当我听到老师说“毕业班”这三个字时,心里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又有一种欲哭的冲动。在这最后一年里,我们彼此都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每一瞬间。我们在平静的时候,总爱闭上眼, 回忆着,回忆着我们的小学时光,那时候的每一个片段——我们的笑、我们的泪。在这些年里,我们哭过、笑过、闹过、痛过。我无法忘却那些快乐的日子,不敢想象没有现在的朋友在身边陪伴的日子该怎样度过。到那时,我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哇!到那时,只有咖啡、思念、回忆和漫漫黑夜陪伴着我。孤独的手握着笔,就像握着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念,那该是多么的难挨。想着就让人不寒而栗,那时能让我笑的,也就只有回忆了。
只有一年了,这最后的旅程,最后的时间,宝贵的有如我的生命,虽然很累, 但是会很精彩,更耐人寻味。或许只有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们才能更珍惜、更努力。
(指导教师:刘钦超)
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最后的决斗 篇8
“来了!”心猛地漏跳一拍,那被刻意压低的脚步声令他的神经顿时紧绷如弦,他在心里说:“冷静……只可胜不可败,否则肯……”
突然,那脚步声停了,但又如魍魉般响起。他稳住心神,仔细听着这诡谲的动静。
“近了……就是现在!”
他轻盈却迅猛地一跃而起,不料看到对方的枪口早已抵到自己的胸口。“你,输了。”对方的目光,冷冽如刀。
最后的泣别 篇9
姐夫忠德哥这次是心肌梗死, 正在抢救。因来的人多, 姐姐让我们先回去, 等消息。
第二天一早, 赶往医院, 重症监护室已敞开大门, 让亲友们前来看望。姐夫的病情比前一天又加重。血压很低, 为了提高血压, 给他输一种药, 但这药对肾脏有损害。
第三天, 就是24号, 姐夫的血压只有60/30, 而输的一种药指标已到40多 (它的安全值是12) 。默默的看着姐夫, 看着医生给姐夫输血, 希望有奇迹出现。
大家都不愿离去, 姐姐也疲惫不堪, 商量了一下, 还是让年轻的一辈留下, 其他人回去休息。据说当天晚上9~10点时, 情况又不好, 经过抢救, 缓了一下。
第三天 (25号) 一早, 打电话到医院, 问情况。说还好, 打算中午过去。但过了不到一小时, 医院里来电话, 让赶快过去。三姐姐的女婿带了我们, 飞速的开车前往医院, 到医院已是9点15分, 姐夫已走了。
病房前的亲友们悲痛不已, 我抹着泪走到病房窗前, 透过百叶窗, 看到医生护士正在给姐夫擦身, 裹单子。姐夫因病已在北京医院住了两年多, 身子瘦的不成形, 脸蜡黄。约忙了半小时, 姐夫已给包裹好。这时医生打开病房门, 让亲人朋友们前来告别……
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心里, 姐夫是个宽厚的长者他善良, 仁爱, 平和, 心里永远装着别人。
记得1976年, 我先生金凯生 (金芷生的弟弟, 忠德的内弟) 得了肝炎, 住进南京钟阜医院 (肝病防治中心) 。那时我在上海工作, 忠德哥并没有告诉我实情, 自己每天去医院看望凯生。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 每次从家到医院, 来回要骑两个多小时的车。将近两个月, 一天不落, 直到凯生出院。这时的通信工具只有书信, 电话都没有, 我是以后才知道这些。这两个多月来, 忠德哥为了弟弟, 是何等的劳心劳力, 心里留下对忠德哥深深的敬意。
关于忠德哥去医院, 有一小故事。忠德哥爱干净, 还有些小洁癖。每次去时, 他“全副武装”, 裤子, 衣服, 鞋子, 手套, 口罩, 全部备上, 医院回家就把它们全脱了, 放家的一小屋, 用紫外线杀菌。开门进来的大门把手 (铜的) , 也要用火烧一下。凯生出院时, 他的同房病友打趣的和他说, 你姐夫天天来, 但我从不知他长什么样。
关于忠德哥爱清洁的故事还有很多, 亲友们每每讲起, 都笑得前仰后合, 忠德哥就在旁边, 和大家一起乐, 像个局外人似的, 时不时的补充一些故事中的细节。
孩子们知道他有爱干净的习惯, 特意和他捣蛋, 比如把鞋子连成串挂在他床头, 在他的床上打打滚……忠德哥见了最多笑嘻嘻的吼两声。忠德哥特别喜欢孩子, 任凭孩子们怎么闹腾他, 他从不生气。
作为家人, 是很少知道他工作的情况, 但有一次意外的合作, 深深感悟了忠德哥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及他平易近人的高贵品德。
1990年, 全国三十个省级电视台外宣部联合制作的百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之最》和画册《中华之最》准备发行, 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新闻发布会。当时请了中宣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 他因临时有事来不了。正当大家踌躇时, 得知忠德哥在大会堂参加另一会议。他们希望我去请忠德哥, 那时忠德哥是中宣部副部长。我起先有些犹豫, 因事先没有和忠德哥打招呼, 后来想了想还是去试试。
乘忠德哥开会前有一小时的空余时间, 和他谈了电视界朋友们的要求, 并把宣传资料给他看了。忠德哥看了资料, 二话没说, 就和我一起去会场。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作了精彩的、热情洋溢的总结演讲。
新闻发布会开得很成功, 电视界的朋友们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非常感谢忠德哥。
回忆和姐夫相处的日子, 是温暖的, 是愉悦的。他对家人的爱, 是无私的, 是深厚的。几十年来, 他的点点滴滴, 他的音容笑貌, 永远深深的留在心里。总觉得他没走, 他不会走, 只是出了个远差, 或工作忙, 他总会回来, 继续和我们谈天说地, 和小一辈亲密无间……
《苏州,最后的园林》解读 篇10
全文一共五个自然段,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3自然段, 写“苏州园林是中国人梦想中的家”。“梦想中的家”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指普普通通的“过日子”的有形的生活之家, 一层是指“崇尚自然, 可以修身养性”的无形的心灵 (精神) 之家。第1段, 由1979年夏天第一次来苏州, 引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总起下文。第2段, 写普普通通的“过日子”的有形的生活之家, 由园林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 “不经指点”, “看不出来”, “寻常百姓家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等处可以读出。既呼应了上文中的“家”的概念, 又自然揭示出“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第3段, 写心灵 (精神) 上的家, 指出苏州园林“崇尚自然”, 是个可以“安心” (修身养性) “过日子”的地方, 呼应了第1自然段中“梦想中的家”。
第二部分即第4自然段, 这部分承接上文, 笔锋一转, 写“梦想中的家”的现实处境。“现代化的过程”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即在现代文明进程中, 在发展经济、加快生活速度的过程中, 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益严重地缺失着;在国人文化自卑的前提下, 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挑战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我们传统文化的地盘正被西方文化一步步侵占。
第三部分即第5自然段, 写我想把家安在网师园, 流露出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以及对现代生活中文化传统缺失的深深无奈和遗憾,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殷切的期待, 结构上与开头“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相呼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内容上, 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笔下的苏州园林有着迷人的文化魅力。它是在苏州特有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中孕育出来,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换句话说, 它植根于苏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体现了园林的最高境界———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正因如此, 它是一个可以修身养性、安心的地方, 一个追求空灵的精神世界的地方。苏州园林的这些精神追求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哲学思想呢?由此可见, 作者笔下的苏州园林其实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丰厚历史文化的一个结晶一个载体一个标志一个缩影。
本文文字质朴自然, 但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作者情感的波澜, 作者的情感是含蓄而复杂的。一方面, 深为以苏州园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沉醉, 不经意中就流露出崇尚、珍视和自豪之情, 如“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称号, 就像贵族一样, 要三百年”, “足见在栖居方式上, 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 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 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诗意的栖居’”, “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 “造化之功”, “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等等。另一方面, 也对现代生活中中国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漠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与愤慨, 这在第4自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 “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 是新的失眠纪录, 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 还是‘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是哪国的昆明?”“哦, 看哪, 中国人, 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 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 是有悲剧意味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则在此基础上以含蓄的语言 (“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表达了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期待。
掩卷沉思, 作者的忧虑, 又何尝不是有见识有尊严的中国人的忧虑呢?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根基, 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 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才会有灿烂的未来。没有自己的文化, 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看看我们这个泱泱文明古国吧, 科技日新月异, 经济飞速发展, 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GDP越来越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 硕果累累,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了, 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却日益萎缩, 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我们在物质上越来越富有, 与之相反的是, 我们在精神上越来越贫瘠了。我们灵魂的家园在哪里?
最后的原始部落 篇11
○尚礼的门迪土著
新几内亚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土著人可以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的最后几个家园之一。岛上山峦起伏,峡谷幽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土著人的生活习俗得以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南部山区门迪某部落的寡妇在丈夫死后要戴孝90天。在服丧期内,她们往头上和身上涂抹灰白色泥土,在脖子上悬挂30公斤重的贝壳。由于身体承受着这么大的重量,她们的腰弯不下来,只好借助竹管饮水。
○爱美的穆尔西人
穆尔西人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莫山谷,他们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原始部落之一,因为穆尔西妇女用土盘子来装饰自己。这种习俗与亚马孙地区的卡亚波印第安人相似,即把一个烤干的土盘子(或者是木盘子)挂在嘴唇上。在青少年时期就把盘子塞进嘴里,嘴唇随之裂开,长大以后,就可以换上更大的盘子。嘴唇戴盘子不仅是为了美丽,而且是财富的象征,谁的盘子越大,她的嫁妆也就越多。
○害羞的米凯亚人
米凯亚人是马达加斯加原始居民的后裔,他们居住在这个岛屿的西南部,大约有100人。他们是游牧部落,不与其他部落接触,一旦遇到其他人,他们就躲起来。当地人称他们为“伪装成树的人”。米凯亚人不论男女老少,每隔两三天就要更换一个地方,他们居住的地方气温高达 50t,由于干旱,他们每天只喝一杯水。他们捕猎刺猬,但主要食品是一种叫巴包的植物块根。寻找巴包的方法是米凯亚人一个不外传的秘密,以免其他部落的人找到巴包。
○矮小的阿格塔人
阿格塔人居住在菲律宾吕宋岛的海边和马德雷山上,属于矮小黑色人种。他们靠捕猎动物为生,食物还包括鱼、蜂蜜和水果。营养不良和疾病使他们的人口下降,虽然他们是草药专家,但30年来人口减少了25%。
○月亮之子佐埃人
佐埃人居住在巴西北部,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住在月亮上。佐埃人属于生活在亚马孙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亚马孙河流域和苏里南之间的200万公顷土地上,居住着134个佐埃人,分布在4个村庄里。他们总是赤身裸体,在下嘴唇上插一根小棍子,这根棍子穿透下嘴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更换,最大的长16厘米。他们居住的地域辽阔,因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捕捉猴子、采摘水果、种植木薯和甘薯。佐埃人在生活中遵守他们自己制订的规约,他们崇拜月亮,在有月光的夜晚,他们载歌载舞,以示崇拜。
○注重教育的卡马乌拉人
卡马乌拉人居住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他们和该州的其他部落一样,信守“暴力不是人应有的行为”这样一个哲理,保持着和平与容忍的态度。因此,他们在亡灵节这一天举行进入成年期的仪式。从这一天开始,青少年在6个月的时间内集中起来学习成年人在部落中承担的各项工作,姑娘学习唱歌、教育子女、陶器制作和编织技术,小伙子学习制作弓箭和打猎,听老人讲传统和神话故事。学习结束后,他们就可以结婚成家了。
○以械斗为乐的雅利人
雅利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他们从事农业而不愿在森林里采摘果实。他们种植甘薯、山药、小米和芭蕉,捕捉蜥蜴、老鼠、青蛙和袋鼠,他们还养猪。雅利人住的茅草房的房顶一直拖到地上。看上去他们过着和平的生活,但实际上非常好战,经常与 邻居达尼斯人械斗。械斗是他们的民族体育运动,参加械斗的人身上和脸上涂着泥土,为的是不让别人辨认出来。械斗前举行隆重的仪式,出征的战士戴上用天堂鸟的羽毛制成的帽子,还当众展示人的骨头。
○食人族科罗威人
科罗威人也居住在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这个部落的存在是荷兰人发现的,但直到1980年人们才知道他们食人肉。科罗威人一般是几个家庭住在一起,他们崇尚食人肉。如果有人被指控使用巫术,那么他就会被拷打和处死,并被其他人吃掉。科罗威人吃人肉就像吃野猪肉一样,把人肉放在香蕉叶子上,再用火烤,人头则挂在树上,用以警告敌人。 O聪明的马苏亚内人、;马苏亚内人是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上的游牧部落,他们对季节、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有着丰富的知识,从来不浪费自然资源。他们最爱吃的是一种名叫萨占的植物的淀粉,它的营养十分丰富。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喜欢唱歌跳舞。
○井井有条的托古蒂尔人
最后的华尔兹 篇12
她移步到玻璃大门前, 一个穿白衬衫系红领结的服务生抢上前开门。一进大厅, 她不往舞厅那两扇金框酒红厚绒大门走去, 却到吧台旁坐在了高脚椅上, 一个大提包搁吧台上, 掏出维珍妮凉烟, 一边抽烟一边对着杯橱的镜面掠头发。服务生小李多少精乖, 立即用耳上戴的对讲机通知里头:“帮杜小姐留一个台子, 舞池边浪相。”
杜丽丽是熟客了, 专跳下午场, 国标舞专场。梦忆是新开的舞厅, 听说老板是台湾人, 老板娘舞跳得好而且是个红迷, 所以店名里有个梦字;另有一说, 老板的二奶叫梦娜, 梦自此而来;更有一说, 店名是请高人算笔画合了老板八字才拍板定案的。不管此梦从何而来, 这里的舞池跟百乐门的不相上下, 装潢则不走老派舞厅金碧辉煌的路子, 而是简约优雅, 镜墙幽幽反映壁嵌灯火, 红沙发黑台面, 台上五角水晶瓶里四季鲜花, 夏天送来搁了柠檬片的冰水, 冬天是龙井绿茶祈门红茶, 晚场有现场演奏和餐点, 四周立了大屏幕, 不停播放日本黑池国标舞竞赛和表演的带子, 吸引了不少舞龄十年二十年的中年老舞客。来得更多的是海归、新贵、日本和台商太太们, 就近到舞场来消磨时光, 请了舞蹈系专科毕业的年轻舞者伴舞, 热情拉丁和优雅摩登, 双脚踏两船, 摇晃来摆荡去。杜丽丽不一样, 她一心一意只跳一种舞。
能把一种舞练好, 也不简单。国标舞一举手一投足都有讲究, 它像剧院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致唱作, 而交谊舞则是野台上粗陋无文的即兴演出。杜丽丽曾经误闯上海那些跳交谊舞的小舞厅, 黑压压摩肩接踵, 全是中老年人, 走起舞步四肢动, 头和躯干不动, 没什么视觉美感技术含量。如果那些小舞厅是大众浴池, 浸泡着芸芸众生, 梦忆这种地方就是高级SPA了。小柳这样说。
一根烟抽尽, 一个颀长的身影终于推门而进, 笑着朝她招呼:“杜小姐, 你来啦!”男人背个包, 黑衣黑裤, 额头高阔, 眼睛狭长, 一头黑色鬈发帅气地拢到脑后。
“小柳。”杜丽丽似笑非笑点个头, 慢慢从高椅里下来, 自己拎了包, 带头进了舞厅。
两人一进舞厅, 都往场子里打量, 看有没有熟人, 更要看今天的舞客水平高低。舞场是习技之地, 更是炫技、竞技的地方。场子里只有五对, 四对是老客人了, 有一对没见过, 一顿一挫斜步横行跳着探戈, 架势十足。
小柳眼神锐利盯着场中人, 杜丽丽自顾去更衣室换衣换鞋。今天穿的是一条在南外滩订制的圆裙, 长度及膝, 白色紫色红色一瓣瓣, 转起来姹紫嫣红如繁花盛开, 舞鞋是刚从台湾空运来的包头红酒缎两时半。圆裙虽美, 却显得腰粗, 舞鞋倒好, 可能也是她的腿还没怎么走样。她在穿衣镜前转个圈, 打量, 再转个圈, 还要再转个圈时, 进来一个人, 李珊。
“哦, 你刚来啊?”李珊身材丰满, 一件黑色细带直统短洋装绷在身上, 缀着一条条流穗, 紫色裤袜, 金色舞鞋三时高。
“小柳晚了。”她在包里摸薄荷口香糖。
“又晚了, 那你要他上足九十分钟才能走, 不需要对他们太客气!”
李珊语气中的轻蔑, 让她有点反感。“毕竟是老师, 我只看他们教得好不好。”小柳还行吧, 我那个就有点淘浆糊了, 自顾跳自己的, 不管我。”
李珊的老师, 从舞蹈学校毕业一年多, 在舞蹈教室里专教拉丁, 几次在场里看他扭腰摆臀臂转莲花, 把李珊像甩陀螺般甩得直打转。这些年轻老师曼妙的舞姿, 还真是魅惑性感, 但他们没有一个会跳摩登。小柳不一样, 三十出头, 是北京舞蹈学院的全材生, 摩登拉丁一把抓, 几次在电视上为嘉宾伴舞。当然学费也不一样。
“小柳, 就是太忙, 我想再多排一堂课都排不上。’
“是吗?”李珊若有所思, “我本来还想, 是不是要换老师。”
“他没空。”话一出口, 杜丽丽察觉自己答得太急了, “要不, 我帮你问问看?”
“算了, 比赛完再说。”李珊已经报名社会成人拉丁组, 三个月后在卢湾区体育馆比赛。
李珊一定不晓得, 小柳是初赛评审之一呢!杜丽丽不无骄傲地想, 敷衍几句就赶紧出去了。
她的新舞鞋踩在红地毯上悄无声息, 回到他们的台子, 面向舞池的小柳却像后脑勺长了眼睛说:看看这对, 蛮好。”
是那对新面孔, 在跳狐步, 流畅轻快腾云驾雾, 凌波舞步就是这样吧?小柳说狐步是摩登舞里最难掌握的, 激励她学, 她总不肯。没有人只跳一种舞的, 他说。有没有听过“一往情深”这个词?她问。小柳笑, 是那种见识到代沟的笑容。
杜丽丽对别人的舞功没那么大兴趣, “刚才遇见李珊, 她好像想跟你上课。”她注意着小柳脸上的表情。
“哦, 李珊。”小柳没说什么。这里大家抢学生抢得厉害, 换老师也换得凶, 但是低头不见抬头见, 不好轻举妄动, 遇到坏学生———不是那种笨手笨脚拎不清的坏, 是那种百般挑剔耍脾气的坏, 那可真是哑巴吃黄连。而且, 他知道杜丽丽在想什么。他站起来微微欠身, 手向前潇洒一伸, “Shall Wedance?”
两人先在场边走了几趟基本步热身, 待到华尔兹乐曲一响, 小柳即拥着杜丽丽昂首开步舞去, 一二三, 一二三。杜丽丽提醒自己, 一拍要短, 二三拍要长, 下压延伸, 企及最高点, 松落, 再下压……套路已经学完, 这几个星期都在打磨抛光。一支舞曲结束, 小柳并不稍停, 继续跳下一支, 右手紧贴她肩胛骨下方, 左手与她右手交握, 杜丽丽感觉身上热起来, 后背开始出汗, 盘上去的发丝抖落了几绺在脸上, 痒得人心神不宁。“头不要动, 功架摆摆好。”小柳像对小学生般。
她吸气拔开上身后仰, 小腹贴向小柳, 两人如连体婴般, 又如一个树干叉出去两根花枝, 在舞场里旋转再旋转, 一个双峰点地, 她缓缓下腰转头, 一个婉约略带梦幻的转头……右腿一个踉跄, 小柳把她抱住了。
华尔兹过后是桑巴, 小柳不管, 继续带着她在场里飞舞, 其它的摩登舞客也照旧自练自的。舞客鲜少有能同时驾驭摩登和拉丁者。这时, 李珊和老师下场了, 他们笑容满面在场中央, 腹部和膝盖随着音乐律动, 咚咚咚咚, 扭胯前进, 咚咚咚咚, 弹腹向前, 只见李珊舞衣流穗碎碎不停摇晃, 丰乳肥臀和圆滚的腹部弹跳着, 咻一声, 媚笑着从老师胯下钻过去……“专心!”耳边响起小柳的声音。
专心。她收束心神。年纪大了, 学舞本来就慢, 脑里有的, 身上使不出来, 顾此失彼, 总是不能叫人满意, 偏她还不专心。这不专心的毛病, 也是由来已久, 早就有人对她耳提面命过了。她那时怎么会那么不专心呢?其实不是不专心, 是灵魂出了窍, 所以, 他要说“魂灵桑紧底!’那也是心急冲口而出的老上海话吧?他常说的几句上海话, 至今刻在脑里, 为什么舞步就虚浮不实, 没有刻在身体里?三十年后, 再来跟这个上海小青年学舞, 再来听他说侬啊, 专心!
连着跳了七八趟, 杜丽丽没有因为熟稔而跳得更好, 反而因体力不济开始频频出错。等到小柳把她送回台子, 她已经汗流浃背, 气喘嘘嘘了。小柳啜了一口冰水, 笑吟吟看她, “回去练了没有?”
“你, ”杜丽丽一杯冰水饮尽, 看着小柳往她杯里加水, 喘着气说, 我, 我累死了。”
“基本功不行, 你以前不是有基础的吗?”小柳促狭地说, 拿起桌上的纸巾抹汗。
“你也会流汗啊?我以为你是超人呢!”杜丽丽恨恨拿起纸巾往脸上一抹, 纸巾上全是脂粉。真是胡涂了, 抹汗把脸给抹花了, 幸好这里灯暗, 可能也看不清。只恨年过半百, 不化妆就没“脸”出门。
“你可以开始学新的舞了。”
杜丽丽把蝴蝶夹取下, 把及肩的鬈发重新梳拢盘起, 眼睛不看小柳, 但她也像额头上长了眼睛, 知道小柳眼光一直没移开。
“你可以学得很快的。”
“还是把华尔兹再加强吧。”杜丽丽语气坚决, 小柳就不再吭声了。毕竟要学生多学, 相当于要学生多上课, 多交钱。
小柳起身去外头讲电话, 杜丽丽看着舞池。李珊跳完桑巴, 略过探戈, 现在跳伦巴, 在舞池中央扭摆着, 身体时时保持着上下互拧的姿态, 显得胸部高耸, 臀部圆翘。其它几对拉丁舞客, 男的也是清一色的年轻舞者, 举手投足都是一丝不苟的专业水平, 身体像蛇般从头到脚一波波起伏蠕动, 而女的都是中年妇人, 个个脚步虚浮, 挺着小腹胡扭乱摆, 靠着男舞者的引带借力在场中移动。那一对对一双双, 怎么看都像是养着小白脸的妇人, 绝望地要留住小白脸的心。杜丽丽嘴角一撇, 她是绝不会这样出丑的。
华尔兹已经学了半年, 真的该学点别的?其它摩登舞, 她过去也跳过, 只是没下苦功, 但是陪老张出去跳跳舞还是够用的。她喜欢的男人都比她老, 快三十岁时嫁了五十开外的老张, 十五年后就走了, 没有生个一男半女。现在老公比她大了十来岁, 是个舞痴, 不是痴迷的痴, 是白痴的痴。整十年, 她不曾跳舞。愿意让她这样花钱花时间珍重学习的, 也只有华尔兹了。那时跟老张也算夫唱妇随, 但是两人一跳华尔兹就要吵架。弄不明白你对华尔兹就有这么多疙瘩。老张也是随父母流落台湾的上海人。她喜欢听他的上海口音。
有很多事老张是弄不明白的。虽然她是真的爱过他, 不像对第二个, 只是找个有经济基础的伴罢了。其实, 她曾想对老张说的。答应他求婚的时候, 在他病床前, 她曾经想说。秘密不能分享, 但一天不分享, 它一天不安分, 滋味时时在变化, 梦魇般压在胸口。又像她这个人, 永远没让人完完全全明白过、爱过, 因为她有一个部分盖在秘密的阴影下。老张至死爱的杜丽丽, 不是她。
其实也没什么。她二十三岁, 这一生, 她再也没有比那时更美了, 之前, 带着青涩, 之后, 有了沧桑。就在那一年, 她像一朵花绽开, 骨肉匀停, 白皙的脸上永远健康又娇羞的两朵红晕, 眉眼如山水盈盈, 迷你裙下一双无瑕玉腿。她在台湾南部一家美国航空公司的俱乐部图书馆工作。每一天, 她都是满怀期待地醒来, 预感生命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 而她将因此脱离父母严厉的看管, 飞向自己的世界。那个公司洋人特别多, 他们高大有礼来来去去, 借阅杂志时, 总要跟她开开玩笑。有一天, 一个洋人邀她参加周五晚上俱乐部的舞会。俱乐部有时会举办舞会, 只有洋人和主管可以携伴参加, 像她这种小职员是没分的。她当然去了, 穿上最漂亮的裙子, 走进平时放映电影的交谊厅。那天, 椅子都靠墙放, 天花板拉了线安上水晶彩灯, 大家嘻嘻哈哈喝着饮料。灯暗, 音乐响起, 舞池出现了一对对人影, 她好奇地看着他们移动, 脚步这样那样换来换去。约她一起去的洋人在哪里?洋人没有出现, 出现的是一个穿西装头发掺灰的老绅士, 微笑着, 眼睛里有什么会勾人。小姑娘, 怎么不跳舞?不会跳不要紧, 我教你。
他让她喊他祈伯伯。后来才知道他是公司的副总裁之一, 中英文俱佳, 温文儒雅, 比其它洋人主管更有一种绅士风度。如果她知道, 标准的华尔兹舞是男女贴着腹部跳, 年轻的她一定不敢答应。但那时在舞会上, 祈伯伯握住她的手, 他的手温暖厚实, 他的笑容诚恳, 而她跃跃欲试。他们跳了整晚, 她一直因自己的笨拙在发笑。
“怎么不跳了?小柳呢?”李珊不知何时已在台边落坐。
“去打个电话。”她这才察觉小柳已去了一段时间, 汗湿的上衣贴在身上久了, 都冷起来了。
“你对他真好呀!”李珊话里有话。
杜丽丽哪会不懂, 传闻很多女学生把男老师当成伴。她淡淡地说:“不用跟小朋友太计较, 我是运动健身, 不跳足九十分钟是不会走的。”
“我刚才看到他跟一个女的在讲话, 八成是在找学生。”李珊惟恐天下不乱, 手一指, “喏, 就那个。”
是那个伦巴跳得不伦不类的肥婆!杜丽丽正想说什么, 小柳回来了。
“小柳老师, 听说你是上海区国标舞比赛评审?”李珊的笑容让杜丽丽看了火气更旺, “什么时候给我指导一下?”
“先问问你的老师吧, ”小柳不想在杜丽丽面前多说, “我这里还在上课呢。”
李珊吐吐舌头走了。杜丽丽不等小柳邀舞, 率先下池去。
小柳的手是凉的, 凉而软滑, 年轻的皮肤, 没有历练过的掌心。他把她往自己身上一带, 腹部紧贴, 她就像要避开对方的索吻似的, 上身往后仰头朝左四十五度。他凉凉的手指轻托她的下巴, 调整一下角度, 就像开车前调整座位和后视镜。满意于座驾的状况后, 小柳便发动引擎了。一步跨前, 她依顺向后, 一步后退, 她紧追向前。跳舞的时候, 他是主人。
彩灯旋转, 朝四面八方投去彩色光束, 有时一道特别亮的光束凑巧照进眼睛, 让人有一秒钟什么也看不见。
你要完全相信我, 让我带着你。我不是用手来带你, 是用腹部, 贴着它, 感觉它。
从没有跟男人有过肌肤之亲的她, 贴着一个男人的腹部。南台湾的夏日焚风, 汗湿的薄衫。那块肉温暖坚实又活跳起伏, 顶推她向后, 又内缩引她向前, 她不禁偷偷转头看那块肉的主人。侬啊!魂灵桑紧底!主人这样叹道。其实他自己也不专心, 不时偷看她一眼, 叹口气。她知道, 有什么事情不一样了, 因为他握住她的手热得发烫。是这般良辰美景, 是这般情意绸缪。
那时他们已经跳了好几次舞, 瞒着她家人, 有时在公司舞会, 有时在外头舞厅, 他们跳华尔兹, 只跳华尔兹, 这是他的最爱。他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 当年多少名嫒淑女愿意跟他跳舞, 他也的确娶了门当户对的一位。但他说, 我最欢喜跟我的小姑娘跳, 我晓得她有一天会跳得很出色。欢喜, 他总是把喜欢说成欢喜。因为喜欢一样事, 就会欢天喜地?一开始, 她没有察觉到欢喜就是喜欢, 甚至是爱, 等到明白了, 已经太迟。
最后一次在他家客厅, 百叶窗吹进70年代末夏日的晚风, 淡淡的蚊香味, 昏黄的灯, 沙发前的木板地光可鉴人, 他放着一张黑胶唱片。那是一个有草坪的洋房, 小区的居民大多是公司的洋人主管。跳了一趟之后, 他握着她的手没放, 告诉她, 这是最后一次教她跳舞了, 因为他办好退休, 就要去美国, 太太和女儿早就去了美国, 等他一家团圆。去了美国, 他说, 我要想办法回上海, 回去看看。她不知道要说什么, 只是望着他, 那时她还不知道, 还不知道这该死的贴着腹部跳的华尔兹, 这上升下降潮水般让人发晕的起落, 这手和脚的碰触、眼光和微笑的交换, 已经让她无法再回去天真无邪的存在。她不知道, 之后多少年, 他使劲把她揽到身上彼此相贴的这个记忆, 会发酵成销魂胜过性爱的感官经验。
再跳吧, 记住我教你的舞步, 将来见面, 我们还要跳!他拥她入怀, 在客厅一遍遍跳, 那首歌她记得很清楚。Somewhere m y love the re w ill be s ongs tD s ing, althoughthe s now cove r-the hope of s pring.Som e w he re a Nll blos s om s m gre e n and gold.andthe re are dre am s allth atyourhe artCanhold.Som e day w e w ill m e e t again, m y love.
总有一天在某个地方, 我们会相见, 吾爱……
小柳一个止步, 巧妙避开就要撞上他们的舞客, 一派优闲地继续向前。他拥着她就像捧着一束鲜花, 小心呵护, 还要展示给所有人看这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在极难得的时刻, 当两人跳得无比契合, 她就又变得年轻柔软, 她就又灵魂出窍, 飘回到三十年前南台湾的夏日, 从内里发出满足的叹息。
但不是今天。她觉得自己整个泄了气, 腰挺不直, 脚步更是错乱。她最讨厌上课的时候有人干扰, 她要这九十分钟安静专心, 两个人都把心放在舞里。
“累了吗?”小柳停步。
“有点。”
“那再练练基本步就下课?”
他们在舞池一角绕着四方练基本步。你进我退, 压步上升下降, 我进你退, 压步上升下降。当年祈伯伯就是从基本步开始教起。如果他只是找个年轻女孩排遣寂寞, 他不需要这么认真。他说, 我最欢喜跟我的小姑娘跳舞, 她有一天会跳得很出色。他没有跟她要什么, 只是握着她的手, 把她拦腰拉近跟他相贴。而她觉得已经把童贞给了他……
账单送来, 直接送到杜丽丽面前。大家都晓得, 像这样男少女长的舞搭子, 都是女的埋单。杜丽丽买了单, 又数了几张百元大钞给小柳, 小柳把包一背, 潇洒一笑:“杜小姐, 我走了, 下回还是老时间?”
“老时间。”杜丽丽微笑目送。她不像有些人, 下了课请老师饮茶、吃饭, 让老师陪着去推拿, 也许还陪着做其他的事。也难怪。当男人以如此潇洒帅气的舞姿, 托带着你腾云驾雾时, 谁的心里不发颤呢?没有谁比她更了解个中滋味了。
她缓缓起身, 到更衣室去换衣服, 此时场子里又开始了华尔兹。疲惫的杜丽丽沿着场边往前走, 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