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经典

2024-07-07

最后的经典(精选9篇)

最后的经典 篇1

许多教师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处理失当:忽视此段相当厚重的文化内涵,简单断定晋文公之“仁”的虚伪性。教师用书上对最后一段的解读也显得简单而空泛:面对风云突变的形势,“这时的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应该说,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而在我看来,课文最后一段这道难得的智慧风景应是许多生源较好的学校或班级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一,对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样文字相对浅易、注释较详细的课文基本上不存在阅读障碍,至于伏笔与照应、详略得当和波澜起伏这样熟知的写法也只需稍加点拨即可。第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文言文教学,“课程目标”这样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而最后一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生存发展智慧。

一、有所敬畏

简单否定晋文公以“仁”“立人”者举出的一个看似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既然你晋文公讲“仁”,那么,晋国又为什么联合秦国来围攻郑国呢?实际上,这是不了解当时历史和“仁”的历史性所致。较为充分地了解相关历史或文化是理解古人言行的重要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个百家争鸣、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先秦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都认为,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审视战争的价值意义,主要依据战争产生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如果是出于人类理性意义上的“正义”诉求,那么,战争就会受到肯定,甚至被看作是正义的代名词。夏、商、周时期,自己出兵的正义性一般要顺天承命的“天授兵权”理念来申明,表明自己兴师是奉天之命进行惩罚,即所谓的“惟恭行天之罚”。春秋之后,由于民本思想逐渐代替了神本观念,战争正义标准也由“天道”转向了“仁道”,所以,成书比《孙子兵法》早的《司马法》虽然强调“仁本第一”,同时又认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如果杀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安宁,攻打一个国家是为了爱护它的国民,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那么,这些行为是被认可的)。”因此,古代兴师之前经常会开一个鼓舞士气的誓师大会,《尚书》中就有不少很好的誓师之辞。誓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揭露敌人的罪行、申明出兵讨伐的正义性。《吕氏春秋》特别推崇商汤周武讨伐那些胡作非为之人(“征不道”),认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因此,“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论语》里也有类似的主张: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请求鲁君出兵讨伐,以恢复陈国的秩序与和平。而比孔子早的《管子》也认为:“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这种对一定规则和特定文化习俗的敬畏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这次围郑之举,在晋国看来,多少有些理直气壮。其一,虽然后来的孟子认为平等的国家之间一方纵然有征讨另一方的道义理由,但它也没有发起征讨的权力,而必须由超越国家形态和国家利益的更高组织付诸实施(“敌国不相征”,出自《孟子·尽心下》)。但是,荀子所谓“禁暴除害,非争夺也”(《苟子·议兵》)的义兵原则或孟子“救民水火、解民倒悬”的仁政原则,是支持一定条件下的出兵攻伐的,“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孟子·公孙丑下》)是说尊奉天命者是可以讨伐鱼肉百姓之人的。晋国拥戴周王,而郑国先前站在晋国的对立面楚国那边,就是不尊王(周王,尽管是名义之王),在晋国看来,尊王攘夷的它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出“义兵”征伐“不义”之郑国。其二,郑国“贰于楚(晋国的强敌集团)”,当然会不利“安”己国。而《国语·晋语一》有“利国之谓仁”之说,按此一说,晋国围郑与晋文公讲“仁”并无冲突。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晋文公撤军的理由。先说第一点。

郭店楚简说:非常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亲,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作“仁”(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孔子在回答子张何为仁的问题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哪五样,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就晋文公而言,秦先前有恩于自己,现在因为对方“失信”于己转而攻打它,这是不“宽”不“惠”,也就是不“仁”。立人不可无“仁”,立国同样不可无“仁”。晋文公在城襥之战中退避三舍之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这次退兵。当初,晋国内乱,后来成为晋文公的重耳逃难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重耳离开楚国时许诺,将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晋文公应诺退避三舍。这也许就是许多理性十足的科学家信仰上帝的缘由:人要有所敬畏(爱因斯坦谈到神时说:“我所认为的上帝倒不一定是个性化的神,勉强可说是宇宙里的难以量化的终极法则……”在纪录片《外星生命》中,一向严谨的霍金2010年认为:“外星生命几乎肯定存在,人类最好不要主动和它们打招呼……”)。如果没有丝毫的敬畏(包括感恩、廉耻和基本的社会规范等)之心,把一切胡作非为视为天经地义,任由本能欲望的放纵,就有可能冲破一切道德底线,做出各种反社会的行为,最终落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有所敬畏是晋文公的政治外交智慧之一。

二、晋文公的远见

晋文公的远见由其撤军的第二条理由可见。后来的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说:“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不会为了一个弱小的郑国,而将实力强大的盟友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这也显示了晋文公出众的政治和外交智慧。古人认为粗鲁的匹夫之勇是智者所摒弃的(《尉缭子·兵谈》说:“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吴子》云:“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孔子也认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是其一。《左传》上说: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秦晋两国之间并不是必然的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共存的,这是其二。其三,《中庸》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汤一介先生认为“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如果一时实在难以解开,可以像围棋棋经中所说的那样,下不好的棋不下,姑且放一放。在一部收视率不错的国产电视剧中,正面主角说对待敌人的最好方法是(从肉体上)消灭敌人。实际上,在许多时候,我们如果越过对武力的迷信和滥用武力的冲动,就会发现化敌为友也是消灭敌人的方法,甚至是消灭敌人的最佳办法。从国与国的外交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于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我们现在更需要多维、动态、开放、创新的思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2年3月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晋秦关系:她相信中美解决不了世界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中美,我很怀疑这世界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晋文公的胆识

智慧不只是聪明,还有胆识。下面我们根据撤军的第三点理由再来见识一下晋文公的胆识。晋文公如果接受子犯的建议,与实力不弱的秦国交战,晋秦之间必定有一场血战,这并不符合欣赏晋文公的《左传》作者的战争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这样的记载:针对有人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京观以示炫耀的建议,楚庄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夫文,止戈为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并由此申发出武功应该具备这样七种德行:“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动武不是唯一的军事手段,更不是唯一有效手段。黑格尔一再强调,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有限制才有自由。军事也好,外交也罢,都如同下棋,棋坛高手往往能走一步想到后面好几步,倘若对手只能看两步,而你能看三步、四步、五步,那么你比对手有更多的胜算。所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在解释“武”字时认为善战,善胜,善于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当然棋盘上的风云诡谲多变,所以,面对突变的风云,棋手不只是需要谋略,还需要胆识。我们应当明白:不管是不同国家,还是不同集体或个体,通过有效合作,可以达成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最后的经典 篇2

2、高考从不相信运气,只青睐实力。为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马不停蹄。

3、为了不让生活留下遗憾和后悔,我们应该尽可能抓住一切改变生活的机会。

4、你有你的赤橙黄绿,我有我的青蓝靛紫,天空同属于你们,因为你们年轻。

5、你有你的赤橙黄绿,我有我的青蓝靛紫,天空同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年轻。

6、六月,盛夏,杏子泛黄,麦浪滚滚。风一路缠绵向北,温润着毕业的气息。

7、你是花季的蓓蕾,你是展翅的雄鹰,明天是你们的世界,一切因你们而光辉。

8、高考试卷是一把刻度不均匀的尺子:对于你自己来说,难题的分值不一定高。

9、你是一个能干、乖巧的好孩子,就是太任性啦!改正以后,老师会更喜欢你的!

10、有时候,我们可以做我们所喜欢的事情;可是更多时候,我们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11、纵横考场斩六将,金榜题名欢乐扬。百花丛中开心笑,鱼跃龙门在今朝。祝您前程似锦。

12、千帆竞发几经风雨乘风破浪辉煌终点已不远,万马奔腾一路凯歌披荆斩棘巅峰时刻在眼前。

13、胸怀野心,痛下狠心,充满信心,坚定恒心,更加细心,保持耐心,做到专心,拥有决心。

14、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决心要成功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半。

15、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16、舍我其谁,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天南海北,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17、世界上有两个可贵的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坚持。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

18、你是父母的希望,也是教师国家社会的希望。你是有责任的,你应当承担起你的责任,你能做到。

19、让我们不负学校重托,不负恩师厚望,不负青春梦想,顽强拼搏,乐战不怠,全力以赴,铸我辉煌。

最后的“悍马” 篇3

一系列戏剧性的收购和转折后, 没有了买家的悍马, 最终未能摆脱生命走向尽头的宿命。

美国东部时间8月20日 (北京时间8月21日) 消息, 美国通用汽车 (GM) 总部证实, 经过几轮与潜在投资商的谈判, “悍马”品牌最终拯救无望, 将于8月底完成最后的关闭。

在此之前, 尽管有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两个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投资人士先后表达了对收购悍马品牌的兴趣, 通用汽车也确实一直在为悍马寻找新的“救星”, 但因为一些原因, 通用最终还是选择了以自行关闭的方式为这一堪称传奇的品牌画上了句号。而这也将是通用汽车自2009年6月1日申请破产保护后, 彻底关闭掉的第一个品牌。

8月30日 (美国东部时间) , 将是悍马工厂开放的最后一天, 之后, 悍马工厂3000名员工将不得不另觅它处。

最后的疯狂

用“悲喜交加”来形容听闻悍马品牌将彻底被关闭后经销商和车主的心情似乎再准确不过。

消费者们“悲喜交加”, 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悍马的“死去”, 意味着他们再也无法买到心爱的新款悍马, 也意味着他们的爱车正在成为绝版的古董——“就像之前的老爷车”。而经销商们的“悲喜交加”则在于, 悍马的“死去”, 意味着他们再也拿不到货了, 只能考虑将整个销售团队转到其他车型的销售上, 而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有意味着他们手头的这批最后的存货, 将迎来一次最后的“疯涨”。

“其实将停产的那刻, 我们并不是很震惊, 因为本来也传得很多了, 官方消息没出来, 我们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 上海九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小周说。

在通用汽车宣布8月底将停止生产悍马后,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悍马经销商, 他们已经开始酝酿悄悄提价, “H2每台160万元, H3每台在72万元, 也许过两天H3还要涨, 涨到75万-80万元左右。”小周透露。

而在此之前, 因为供应量大, 市场价格变化小H3的销售价格也就68万元左右, H2在的价格为128万元左右。

虽然,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悍马的受众只是小部分群体, 用户增长并不快, 且素有“油老虎”之称, 因此, “升值空间并不大”。但包括中央台在内的很多媒体记者分别在实地走访调查后却发现, 停产的消息不仅没有影响悍马的销路, 反而激发了很多的悍马簇拥者, 从而带动了悍马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

根据《武汉商报》的报道, 在悍马的忠实爱好者吴先生看来, 悍马不仅是越野车, 也是男性身份的象征, 他们大多为明星或私企业主。“只要是开过悍马的人, 多数对其他SUV都不感冒了。”而现在毕竟是卖一辆少一辆, 所以, 引发收藏热就并不足为奇。

传奇的历史

从来没有一个汽车品牌像“悍马”这样充满争议, 人们对它的评价几乎趋于两极:有人神伤, 有人叫好。这都源于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早在1979年, 因为过硬的品质, 悍马就被装备于美军部队。在20年前的波斯湾战争中, 出镜率极高的悍马令世人见识了它骁勇善战的雄姿和本领。除了作指挥车外, 还有拖炮车、无线电通讯车、救护车、流动维修车及防弹箱运输车等变形车。

此后, 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 悍马开始慢慢走向民用, 成为军民两用车型。1992年, 第一辆民用悍马开始销售, 美国电影明星施瓦辛格成为首辆民用悍马车的拥有者。这也奠定了悍马的消费群定位:富人、硬汉, 并且深入人心。

1999年, 通用汽车公司从悍马品牌的所有者——AMG公司手中收购了悍马的商标使用权和生产权, 但到了通用旗下之后没几年, 高油价时代来临, 作为高油耗汽车的代表, 悍马引来了环保主义者的抗议, 美国社会甚至形成了“反悍马风潮”。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悍马销量的节节下滑。

据统计, 在2006年, 悍马在美国市场的销量超过7万辆, 但从2007年开始, 悍马销量开始持续下降:2007年同比下降22%;2008年同比下降51%;2009同比下降64%。2010年上半年, 悍马在美国市场销量降至16158辆, 比2009年同期下降了60%。

而在2008年, 受金融危机波及, 通用汽车陷入经营危机以后, 包括悍马在内的通用旗下几个品牌的去留就成为其高层最头疼的问题。2009年10月, 根据当时CEO韩德胜的精简计划, 在品牌上, 只保留下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和GMC四大品牌, 其他的品牌要么出售, 要么关闭。

不过, 随后的关于出售悍马品牌的进展却并不顺利,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在历经几番出售意向后, 中国的四川腾中重工一度被认为是悍马的救世主。

在对腾中能否经营好悍马的质疑声中, 2009年10月9日, 通用汽车还是与腾中重工就通用旗下高端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了最终协议。之后, 双方宣称, 只待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但考虑到收购价格以及悍马品牌形象带来的审批难题, 2010年2月25日腾中方面突然宣布, 收购悍马失败。

在腾中重工收购失败后, 全球的悍马迷纷纷对会否有救星在最后一刻出现拯救这个传奇品牌, 抱有最后一线希望。

通用自身也没有放弃努力。但要想在仅有的时间内, 为悍马寻觅到满意的买家谈何容易。

“就像一场速配, 我们要用最快速度看是否喜欢对方, 然后尽快作出决定。”这是悍马CEO吉姆·泰勒在2月底接受美国专业媒体《汽车新闻》采访时做出的表示。

努力无果后, 悍马最终选择了“自行了断”的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方式, 通用发言人尼克·理查兹通过电子邮件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道:“汽车业与其他行业不同之处在于, 汽车厂有义务向客户提供长期 (十年以上) 的售后服务。基于这个原因, 通用认为将悍马出售给没有实力和基础的厂家是不负责任的。关闭悍马固然不太浪漫, 但这是最现实和合理的选择。”

谁杀死了悍马?

于是, 有人将悍马的“终结”归因于高油耗车型的宿命, 不过, 这是不是迫其出局的唯一因素呢?

“悍马是一个小众品牌, 小众品牌本来经营就有困难。”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孙健表示, 他们不像大众化品牌那样, 拥有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多个产品线, 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 即使一个产品出现问题, 其他产品也可以实现补充。”

孙健认为, 对于企业而言, 规模效益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小众品牌一般没有规模, 而且产品线也不好拓宽, 如果决策上稍有不慎, 经营风险就会很大。悍马的产品线很单一, 加上产品更新速度缓慢, 这使得悍马在经营中很难根据小众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喜好, 及时调整生产线以适应市场需求, 这是其失败的教训。

而在《羊城晚报》看来, 追随悍马的人士, 往往是冲着这个品牌带来的身份幻觉而来。悍马本身具备的高超越野性, 更多是都市人的精神标签而非实际用途。高能耗的汽车产品, 迎合的是人们对极端运动状态的追求。与其说这个品牌的车型有多不环保, 不如说悍马引以为豪的年代已经过去。尽管人类征服自然、彰显自我的精神永远都会存在, 但是一个品牌开始变得江河日下的时候, 硬撑悍马的行为也就成为不入潮流。人们购买的不是汽车, 而是品牌, 尤其是对豪华车来说更是如此。“一旦一个品牌脱离于时代潮流, 便等同死去。再去说产品如何节能环保、如何技术先进、更新换代, 都是无力回天之举。”

从这个意义上讲, 通用选择关闭悍马, 仍是个明智之举。“当一个品牌, 连普通人都能看到它的末路, 企业主岂有不懂之理。品牌贬值后, 产品就失去生命力, 卖给谁都不过是一堆废物罢了, 原有精神内涵早就已经被掏空。为支撑一个亏损的品牌, 需要继续供给巨大的人力财力, 这无疑于无底洞, 企业割舍之是很正常的。”

《最后的灰姑娘》经典台词 篇4

1. 另一半出轨绝不原谅的是他还是小三?

2. 年长之人心动都会被嫌恶(泪)。

3. 身体健康胜过一切如今深有此感。

4. 为何安心后却又一声叹息。

5. 节食到最后还是会喝酒。

6. 当熬夜已成往事岁月不饶人。

7. 弟弟似乎会抢在自己前面洞房花烛夜(汗)。

8. 休息之日无需梳洗亦不必出门(^_^;)。

9. 孤身一人产子育儿有这个自信吗?

10. 恋人可更替但所谓朋友之谊终身不变更。

11. 这种痛,不是病是爱吧?

最后的自救 篇5

场景一:

春节前后, “奶粉荒”席卷港澳两地, 大量内地游客涌入香港、澳门抢购各种洋品牌奶粉, 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卷走了本应属于港澳居民的奶粉。超市断货, 奶粉价格一路上涨, 澳门有些婴幼儿甚至只能喝米汤, 在自己的居住地买不到奶粉的港澳家长们义愤填膺, 甚至发出了征收“奶粉离境税”的呐喊。

场景二:

2011年3月1日, 雅士利国际控股副总裁吴迪年与黑龙江飞鹤乳业副总经理肖光辉、黑龙江摇篮乳业副总经理李铁红共同做客新华网, 回应乳品安全问题。这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 国内奶粉企业第一次联合公开回应, 强调国产婴幼儿奶粉值得信赖, 欲唤回消费者的信任。

3月15日, 伊利敞开大门, 邀请来自省城的消费者代表与媒体代表一起走进合肥伊利乳业, 参观现代化的流水线设备, 见证乳品的生产过程。并喊出“消费者的3·15, 伊利的365”的口号。

一千二百年前, 面对23年的贬谪生涯, 诗人刘禹锡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句。而今, 承受空前信任危机的国内乳企亦借此句自勉, 在失意中期盼新生。

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早熟门”等一系列安全风波的重创之后, 本土乳企终于不再躲在角落里舔舐伤口, 而是站出来坦然面对公众, 并以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对消费者大声做出承诺:“经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国内奶粉品质与外资品牌是没有差别的。”他们强调国产婴幼儿奶粉值得信赖, 欲唤回消费者的信任, 重塑国产乳品的正面形象, 并重新书写中国乳业的格局。

奶业市场急需一把手术刀

市场的充分竞争, 外国奶粉的流行, 恰可以对国产品牌起到警惕作用, 如同一把手术刀, 通过市场选择, 剔除国产品牌的毒瘤沉疴, 让那些没有“道德血液”的企业或惊醒前行, 或淘汰消失。

当更多的人将目光从明星代表和美女记者的花边新闻跳出来后, “两会”原本的主题主线更加明晰起来。那些关乎公共利益的大事要事, 诸如食品安全、住房保障、医改、教改等等, 不仅是代表、委员尽职的话题, 而且是社会关注两会的焦点。“奶粉”就是其中的一个。

“问题奶粉制造者道德败坏到极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3月7日说:很同情那些想尽办法去香港买奶粉的内地父母。

根据央视调查, 七成市民不愿选购国产奶粉。香港、澳门的奶粉抢购潮证明:国人不仅不相信国产奶粉, 甚至不相信内地的进口奶粉。

3月4日, 蒙牛总裁杨文俊在中央广播电台《做客中央台》直播中说:2008年的三聚氰胺危机, “是个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影响到全行业的事情, 并不是一个很普及的事。整体制造这件事情的就是河北的, 已经经过公审的那三个人”。

将责任完全推向“那三个人”, 在杨文俊等人眼中, 包括多个名牌企业在内的数十家企业产品曾被质检总局检出三聚氰胺的事实, 仿佛浮云一般。

在访谈中, 杨文俊说, 中国乳品企业的奶源的质量保障不亚于国际先进企业, 蒙牛与现代牧业合作, 建了14个万头奶牛基地, “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顶尖水平”。

但亲眼目睹现代牧业总部安徽马鞍山牧场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 这个拥有近万头奶牛的牧场, 饲料基本靠从东北等地“叫外卖”, “牛均”活动面积大致在几平米, 控制污染的难度甚大, 即便是在春天里, 也不可能有广告里那让消费者神往的场面:闲适的奶牛在生态草原悠然吃草。

质疑从未断绝, 饲料质量能否保证?拥挤的环境能否产出高质量的牛奶?防疫问题、污染问题如何解决?三聚氰胺危机之后, “超级牧场”在中国盛行, 已然使奶业进入工业时代。每头奶牛都是一条生产线, 但牧业时代没有出现过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010年6月, 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开始实施:每100克生乳中, 蛋白质含量的最低值为2.8克, 低于国际标准3.0克, 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每毫升牛奶中的菌群总数, 则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 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

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细胞, 也未出现在新国标中。

主持新国标制定的专家起草组组长、国家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一旦增设体细胞标题, 整个行业将要增加巨额设备添置和检测成本, “步子不能走得太前”, 急于比照欧盟或发达国家的标准, “中国的乳业要垮。”

到底是国民健康重要, 还是企业增加病牛监测设备重要?

一些国人对国产奶粉丧失信心, 一定程度上是乳业系统失信造成的。底线失守、社会参与度差, 在这两年, 我们还看到蒙牛伊利黑公关、圣元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催乳针剂风波、问题奶粉疑重新包装上市等系列事件。

要从根本上解决奶粉危机, 必须从制度上重建信用体系。当然, 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不能因此有任何懈怠。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 暂时没有听说酝酿调整奶粉等商品的进口环节税的消息, 他本人不大主张对国民有大量需求的产品多征关税。“内地消费者赴港澳买奶粉, 只是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行为, 只要保证供应, 其实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

据国家质检总局规定, 至3月底, 未能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

宁愿相信:这是中国乳业的新起点。

乱世需用重典

笔者身边许多朋友都已是初为人父人母, 问过几位好友, 家里宝宝吃的是母乳还是奶粉, 得到的答案十之三四是母乳, 十之六七是奶粉, 而这十之六七的奶粉中竟无一家吃的是国产品牌的奶粉。在他们看来, 母乳喂养健康天然, 洋品牌奶粉安全放心。而说起国产品牌奶粉, 除了不放心, 就是不安全, 甚至是本能的排斥和厌恶, 国产品牌奶粉已经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三年前, 三鹿奶粉事件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进口奶粉趁虚而入, 混水摸鱼, 大肆攻城掠地, 长此以往将给我国乳业带来灭顶之灾。很多消费者以为只要是外国的奶粉就一定可信,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外国的月亮不见得就比中国的圆, 消费者不能盲目迷信进口奶粉。仅去年3月到7月, 遭遇我国退货的进口奶粉就超过450吨。雀巢有案可查的召回至少4次, 日本森永还发生过奶粉中混入砒霜, 造成180多婴儿死亡, 日本雪印还搞过万人中毒。此外, 美国惠氏、美国雅培、日本东京明治乳业、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等乳业巨头也都出现过严重的安全事件。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中国奶业爆出的第一次重大危机, 可马云说过, “危机来的时候, 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的机会来了。”危机也意味着机会, 中国奶业本可以痛定思痛, 借这次危机溯本清源, 重树国产品牌的形象。

可三年后的今天, 内地的家长们却依旧在充当着港澳家长们眼中的“敌人”, 何解?三年了, 上至食品安全监督部门, 没有提高乳品安全标准, 严肃乳品审查体系, 反而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降低回到了25年前, 最近又将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完成时限由三月一日延至三月底;下至乳品生产企业, 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年来依旧是事件不断:从毒奶粉到三聚氰胺, 再到毒奶粉回流, 最近又爆出了皮革奶相关事件。这每一次丑闻, 都如同一记重锤, 打击着民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

一次接一次的危机, 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可当机会一次一次的出现, 却没有被把握的时候, 信心也就无从说起, 信任也就不复存在。

在此呼吁监管部门, 拯救中国乳业, 乱世需用重典!不要藏着掖着, 不要怕公众知道, 也不要一拖再拖, 放宽期限。公开透明、严格审查才能树立政府权威赢回公众信心, 夸张的说就是“宁可错杀一千, 也不放过一个”, 对于少数黑心奶企老板决不能姑息, 情节严重者就应该千刀万剐!

呼吁我们的国产品牌的老总们, 要实现中国乳业的自我救赎, 不光是要加大品牌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 更要把好产品质量关、管理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奉劝部分乳企别再掩耳盗铃, 自欺欺人, 否则你们将被钉在中国乳业的耻辱柱上。

呼吁我们的家长们, 要拯救中国乳业, 还是要靠大家的支持。虽说现在国产奶粉陷入困境, 丑闻频爆。可还没到整个行业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时候, 大多数国产知名品牌仍然坚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他们不应该被误杀。若中国奶企失去定价权, 为高价奶粉买单的还是消费者自己。近来市场上外国品牌奶粉价格频频上涨已经清晰地预示了这一点。

拯救中国乳业, 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们的共同努力。中国乳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我们行动起来, 打一场中国乳业品牌的保卫战。

最后的正名

2008年, 乳业巨头三鹿的轰然倒塌给中国乳业的信誉带来莫大伤害, 随后接连出现的这个门那个门, 更是让中国消费者的心拔凉拔凉的。于是, 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 忍受着外资品牌的轮番涨价, 也宁愿奔波远赴港澳抢购进口奶粉……这一切, 国内乳企看在眼里, 急在心里, 却又不敢声张。名声不好, 自然也就像个底气不足的小媳妇。

失意时, 有两种选择:或是在沉默中低头, 或是在沉默中爆发。国内乳企并不想破罐子破摔, 中国消费者同样也不愿意看到民族品牌就此泯灭。中国消费者愿意相信, 大浪淘沙, 会有千古风流人物为中国乳业重新正名。

三年后的今天, 当国内乳企的当家人决心一起走到公众面前, 共同承诺“国内奶粉质量有保障”这一刻, 中国乳业事实上已将自己置于“背水列阵”的地步, 对于质量安全必须严防死守, 不容有失。

这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 只有失去过, 才会懂得珍惜和拥有。中国乳业已经为“疯狂逐利的浮躁心态”付出代价, 对于“质量”二字有着更切肤的体会。重塑公信力的破冰再艰难, 也好过失去。不要怪消费者太敏感太挑剔。爱之深, 责之切。中国乳企若明白, 便会知道, 中国消费者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只不过,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再也禁不起挫伤和打击的最后一次机会。

或许, 他们应该想起26年前的海尔。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 面对质量不合格的76台冰箱, 时任海尔厂长的张瑞敏“全部砸掉”的一声令下, 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 砸响了海尔家电的品牌名声, 也开启了中国本土企业以质量塑造品牌的序幕。

品牌不会永远为王, 失去质量的支撑, 它脆弱得一文不值。作为韩国民族工业象征的三星, 品牌知名度毋庸置疑, 但当旗下冰箱、洗衣机、数码相机等产品质量问题频出之时, 三星老帅李健熙也忍不住痛心感叹:“如果一不小心, 三星集团也会沦为小摊子。”中国三鹿奶粉在倒下之前, 也曾连续11年占据国内奶粉产销量的榜首位置, 被称为“奶粉大王”。然而一个三聚氰胺事件, 顿时灰飞烟灭。有时, 一个品牌甚至一个行业的垮塌就这么简单。孔子说, 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

最后的旅程 篇6

——题记

每当我听到老师说“毕业班”这三个字时,心里总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又有一种欲哭的冲动。在这最后一年里,我们彼此都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每一瞬间。我们在平静的时候,总爱闭上眼, 回忆着,回忆着我们的小学时光,那时候的每一个片段——我们的笑、我们的泪。在这些年里,我们哭过、笑过、闹过、痛过。我无法忘却那些快乐的日子,不敢想象没有现在的朋友在身边陪伴的日子该怎样度过。到那时,我多么寂寞,多么孤独哇!到那时,只有咖啡、思念、回忆和漫漫黑夜陪伴着我。孤独的手握着笔,就像握着自己的一切,自己的全部生命在写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念,那该是多么的难挨。想着就让人不寒而栗,那时能让我笑的,也就只有回忆了。

只有一年了,这最后的旅程,最后的时间,宝贵的有如我的生命,虽然很累, 但是会很精彩,更耐人寻味。或许只有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们才能更珍惜、更努力。

(指导教师:刘钦超)

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最后的皮影 篇7

剃着光头,抽袋旱烟,吃碗黏面,唱声老腔,这是他们唯一的享受。身份的卑微,生活的窘迫,观众的流失,时代的冷落,使传承千百年的华县皮影无可奈何地走向没落。

原汁原味的皮影,土生土长的艺人,曾经走出国门,也招来了老外,透过皮影,寻觅东方文化,感受历史沧桑。然而曲终人散,睁开眼回到家,还得穿起布鞋,光起脊梁,重回人间。

千年辉煌终究曲终人散,百年人生无奈后继无人。

今天,清贫的艺人钟情地守望着最后的华县皮影,越发孤独,越发悲怆。

最后的泣别 篇8

姐夫忠德哥这次是心肌梗死, 正在抢救。因来的人多, 姐姐让我们先回去, 等消息。

第二天一早, 赶往医院, 重症监护室已敞开大门, 让亲友们前来看望。姐夫的病情比前一天又加重。血压很低, 为了提高血压, 给他输一种药, 但这药对肾脏有损害。

第三天, 就是24号, 姐夫的血压只有60/30, 而输的一种药指标已到40多 (它的安全值是12) 。默默的看着姐夫, 看着医生给姐夫输血, 希望有奇迹出现。

大家都不愿离去, 姐姐也疲惫不堪, 商量了一下, 还是让年轻的一辈留下, 其他人回去休息。据说当天晚上9~10点时, 情况又不好, 经过抢救, 缓了一下。

第三天 (25号) 一早, 打电话到医院, 问情况。说还好, 打算中午过去。但过了不到一小时, 医院里来电话, 让赶快过去。三姐姐的女婿带了我们, 飞速的开车前往医院, 到医院已是9点15分, 姐夫已走了。

病房前的亲友们悲痛不已, 我抹着泪走到病房窗前, 透过百叶窗, 看到医生护士正在给姐夫擦身, 裹单子。姐夫因病已在北京医院住了两年多, 身子瘦的不成形, 脸蜡黄。约忙了半小时, 姐夫已给包裹好。这时医生打开病房门, 让亲人朋友们前来告别……

在家人和朋友们的心里, 姐夫是个宽厚的长者他善良, 仁爱, 平和, 心里永远装着别人。

记得1976年, 我先生金凯生 (金芷生的弟弟, 忠德的内弟) 得了肝炎, 住进南京钟阜医院 (肝病防治中心) 。那时我在上海工作, 忠德哥并没有告诉我实情, 自己每天去医院看望凯生。那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 每次从家到医院, 来回要骑两个多小时的车。将近两个月, 一天不落, 直到凯生出院。这时的通信工具只有书信, 电话都没有, 我是以后才知道这些。这两个多月来, 忠德哥为了弟弟, 是何等的劳心劳力, 心里留下对忠德哥深深的敬意。

关于忠德哥去医院, 有一小故事。忠德哥爱干净, 还有些小洁癖。每次去时, 他“全副武装”, 裤子, 衣服, 鞋子, 手套, 口罩, 全部备上, 医院回家就把它们全脱了, 放家的一小屋, 用紫外线杀菌。开门进来的大门把手 (铜的) , 也要用火烧一下。凯生出院时, 他的同房病友打趣的和他说, 你姐夫天天来, 但我从不知他长什么样。

关于忠德哥爱清洁的故事还有很多, 亲友们每每讲起, 都笑得前仰后合, 忠德哥就在旁边, 和大家一起乐, 像个局外人似的, 时不时的补充一些故事中的细节。

孩子们知道他有爱干净的习惯, 特意和他捣蛋, 比如把鞋子连成串挂在他床头, 在他的床上打打滚……忠德哥见了最多笑嘻嘻的吼两声。忠德哥特别喜欢孩子, 任凭孩子们怎么闹腾他, 他从不生气。

作为家人, 是很少知道他工作的情况, 但有一次意外的合作, 深深感悟了忠德哥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及他平易近人的高贵品德。

1990年, 全国三十个省级电视台外宣部联合制作的百集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之最》和画册《中华之最》准备发行, 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新闻发布会。当时请了中宣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 他因临时有事来不了。正当大家踌躇时, 得知忠德哥在大会堂参加另一会议。他们希望我去请忠德哥, 那时忠德哥是中宣部副部长。我起先有些犹豫, 因事先没有和忠德哥打招呼, 后来想了想还是去试试。

乘忠德哥开会前有一小时的空余时间, 和他谈了电视界朋友们的要求, 并把宣传资料给他看了。忠德哥看了资料, 二话没说, 就和我一起去会场。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作了精彩的、热情洋溢的总结演讲。

新闻发布会开得很成功, 电视界的朋友们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非常感谢忠德哥。

回忆和姐夫相处的日子, 是温暖的, 是愉悦的。他对家人的爱, 是无私的, 是深厚的。几十年来, 他的点点滴滴, 他的音容笑貌, 永远深深的留在心里。总觉得他没走, 他不会走, 只是出了个远差, 或工作忙, 他总会回来, 继续和我们谈天说地, 和小一辈亲密无间……

NFC的最后一搏 篇9

市场留给它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两年前有一则手机刷卡的视频广告在北京的公交、地铁里很是流行了一阵。一个胸前挂着手机穿着清凉的姑娘上了一辆公交车, 在司机的“注目礼”下, 把胸靠近刷卡器, 刷卡器“滴”了一声, 她便轻快地往车厢里走去。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刚上车, 见此景也把胸贴近了刷卡器, 刷卡器无反应, 司机说:“请你刷卡。”妇女质问:“刚才那个女的不就是这么进去的吗?!”司机说:“人家刷卡啦!”妇女很不服气:“哪里来的卡明明就是胸啊!”

此时, 手机刷卡支付的“硬广”画面应该上场亮相了, 可惜不是, 视频结尾是姑娘胸前挂着手机戴耳机听音乐的惬意神情。

更令人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移动互联网领域几乎很少有N FC这样从2003年即诞生、其联盟拥有国际上数百个终端商和运营商成员、每一年媒体都不断给予关注和报道、国内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历经13年却仍未真正普及商用的技术, 尽管金融机构、运营商、终端商都一直没有放松对这一技术的把控和投入。

2 016年初, 随着中国银联宣布同时与苹果及三星这两大巨头就Apple Pay和三星Pay入华达成协议、将推出支付服务这一消息的迅速传播, N F C支付市场似乎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一时间, 原本由运营商、金融公司、智能终端厂商主要参与的N FC产业链又涌进不少互联网企业的身影, 在NFC商用的“入口处”摩拳擦掌。

理想与现实

在日前的“2016中国移动支付年会”上, 人民银行的专家给出一组统计数据:2015年前三个季度国内移动支付金额达到了84.76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了44.66%。该专家举了双十一的例子来说明移动支付比例的高涨:2015年11月11号淘宝天猫的天量交易中, 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的交易超过了44%, 全年的移动支付则超过了68%。

不过这说的并不是NFC。

事实上, 在很多有关NFC的论坛和媒体报道中, “有助于带动我国庞大的信息产业制造业结构升级, 有助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向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转型, 有助于通信运营商业务的转型升级”宏观规划不绝于耳, 相比其他移动互联技术, NFC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行业转型重任, 而不是如何“尽快商用, 便利于民”。

在银联统计的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数据中, 支付宝以71.51%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首位;腾讯财付通位列第二, 市场份额为15.9 9%;而银联商务主导的N F C市场份额仅为0.49%。

但中国银联高层同时表示, 目前国内已有500万非接触式POS机, 10000家线上商户。这些数据表明, NFC手机支付的技术已经成熟, 很多终端都已支持NFC, 商场和零售业的NFC刷卡终端也已面世, 但市场盘子仍很小。

从产业链对NFC的宏伟规划、媒体对NFC的一再热捧, 到现实中NFC市场的缓步不前, NFC的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对于这个问题, 《通信世界》记者采访了负责NFC项目在亚太地区市场开发的GSMA亚太区战略合作总经理贾可先生。在他看来, N FC目前的现状由五方面造成。

一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终端扫描支付的方式在国内发展很快, 几乎远远领先于国际, 实现方式比N F C更便捷, 这得益于中国整体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快, 扫码支付从线上到线下的覆盖相对容易, 支付技术门槛低。

第二, 中国国内的这方面监管相对比较灵活, 而国际上很多国家 (地区) 在移动金融上的监管颇为严格, 这也促使了国内各种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 中国台湾也才刚刚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比大陆落后很多。欧盟2015年才发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第三, 扫码支付技术实现起来容易, 商户接受程度也高, 终端改造成本很低, 互联网企业的地推能力也很高。

第四, 支付宝等支付方式都是互联网公司主导发展的, 前期工作例如银行卡绑定等环节, 都由互联网企业联手各方提前做好, 本着便利消费者的目的快速推向市场。而N F C是跨界的合作, 牵扯多方力量, 主导方目前尚未明确。

第五, NFC实现起来需要新型刷卡器和NFC功能手机的支持, 尽管目前上市的很多手机都配备了NFC功能, 但源于消费者的不了解、不适用, 加上需要更换SIM卡、软件需要升级等因素, 商用门槛较高。

“麦当劳可以做NFC支付, 设备已支持, 但收银员不知怎么用, 消费者也不是很明白自己的终端是否支持NFC, 相比之下, 支付宝等A PP扫码方式比较简单, 收银员和消费者接受很快, 得以迅速普及就不难理解了。”贾可先生举例说。

同时他提到, 中国的非接触支付应用还是比较初级的, 尽管截至2015年底中国银联已经完成近400万台支持受理银联“闪付”的POS终端的改造, 但整个“闪付”在国内还没有推广起来, 这也不利于非接触式的NFC手机支付的发展。因为消费者的行为都需要培养的过程, 而“闪付”刷卡就是个很好的过渡技术。

至于NFC市场受到了互联网A PP多大的冲击, 贾可先生表示, N FC还是多源于自身内部的原因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 互联网企业对其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未来各种移动支付方式会共存, 发展速度也不一致。”

频率的博弈

从2003年到2016年, NFC手机支付在技术标准、应用频率、终端实现方式、安全、产业链合作模式等问题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

因为应用频率不同, 电信运营企业与银行等产业链在NFC技术上的博弈持续了很长时间, 一直处于2.45 GHz标准和13.56 MHz标准各行其道的竞争态势。直到2012年6月,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正式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协议, 被认为是运营商向13.56MHz标准靠拢的重要信号。随后,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也采用了13.56MHz技术。

此外, NFC的实现方式也不一而同, 包括手机终端和智能卡几种方式 (例如手机外壳内置NFC模块、SIM包膜加载NFC模块等等) , 以及安全技术也不断完善。

频率确定后的一段时间, NFC支付并未如业界想象那样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 尽管国内多个城市有试点, 但NFC终端乏善可陈、支持商户为数寥寥、业务应用缺乏吸引力以及由此导致的用户体验不完美, 拖慢了NFC的发展步伐。

错过的商机

2012到2013年, 三家运营商一度在国内多个城市开展了NFC支付的试点项目。中国移动2013年上半年在北京地区推出了NFC手机钱包业务, 重点对公交线路NFC刷卡等项目进行试商用。中国电信2013年8月启动天翼UIM卡集中采购项目, 其中包含50万张天翼3G NFC-SWP卡, 对手机终端进行定制。

中国移动当时甚至提出“2014年计划销售3000万台NFC终端、发展600万NFC客户, 共发放1亿张NFC-USIM卡, NFC-USIM卡与4G终端匹配销售”的目标。

但对用户来说, 想用到这个应用并不那么简单, 一要更换NFC手机, 二要更换SIM, 三要学会支付流程。其实这对商家来说也有一定门槛。

而且随后4G的发展速度出乎所有人预料, 各种新颖便利的APP应用汹涌来袭, 即使运营商已经打通了产业链, 有了几十款支持NFC的手机终端上市, 但是对用户来说, 下载一个支付软件或用相机扫描即可方便实现移动支付的话, 为何还要为了NFC特地去更换手机以及SIM卡呢?

事实是, 2014年前后手机用户逐渐形成了手机支付的使用习惯, 但很遗憾并不是基于NFC。在基于3G/4G的APP支付软件推广普及后, 运营商失去了发展N FC这个基于硬件的支付方式的最好时机。

谁适合主导NFC产业?

相比很多移动互联应用, NFC的产业链规模算是很庞大的, 在国内, 就有三大运营商、终端芯片企业、金融领域的各大银行和银联等机构、商户, 且互联网企业也有意分一杯羹。

如此庞大的商业共同体, 此前几乎是各占自家山头开垦试验田的商业态势。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李晓枫提议, 发展NCF移动支付的各方一定认清一个事实, 即各方都是“NFC命运的共同体”, 他形容产业链合作应该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大河少水小河干。”

他认为, 传统合作模式中, 运营商、银行投入较多一度希望掌控市场, 但时至今日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终端企业带动国际上NFC支付快速发展的现实说明, 目前终端厂商在NFC上的主导能力更强, 甚至有可能取代运营商或者银联此前的地位, 对如何让NFC落地商用其积极性和战略能力都优过运营商甚至银行。

当然, 无论是哪一方, 在万物互联时代都强调的是生态圈。

有趣的是, 几乎是年初同一时间, 电信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两位专家提到NFC移动支付产业链时, 观点相近 (走上商用的良性循环) 却结论相反 (生态圈是否闭合) 。

一方的观点是:移动支付要想真正走上商用, 需要与社交、即时通信、电商、应用商店等应用服务深度融合, 例如腾讯、阿里、facebook、苹果等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循环, 未来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是打通银行、运营商、用户、商业环节, 形成闭合应用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的观点是“NCF移动支付产业链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专业化的移动支付环境, 也是一个研发、制造、运营各方能共赢的一个市场, 应该不同于互联网企业打造的移动闭合式生态环境。”

苹果与三星是鲶鱼?

此前国内终端厂商也在手机上预装了荣耀钱包、OPPO手机钱包、魅族mPay等, 但似乎都是作为卖点之一, 还没有哪家厂商把NFC作为核心来推广。

之所以近期NFC又被关注, 主要是因为近期Apple Pay、Samsung Pay借与中国银联合作的机会入华, 在技术和商业条件都已基本成熟的情况下, 这个契机被业内人士相当看好, 认为银联携手苹果、三星逆袭, 并不仅仅是一场三方势力的争夺, 而是整个移动支付市场变局的开端。借助互联网思维, 扫码支付抓住先机, 占据了市场主导权, 但二维码核心的安全问题仍未解决。而基于身份标识的NFC支付则更为安全, 应用场景更丰富, 支付体验更便捷。

但贾可先生认为, NFC的用户习惯需要培养, 硬件环境、软件环境都需要磨练。“我个人不认为三星和苹果会迅速改变这个局面。但市场小, 未来足够大, NFC可期待。”

与银联一同对市场颇有信心的还包括中国移动这家国内体量最大的运营商。近日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表示, 2016年中国移动将发展100个城市公交应用、100个校企一卡通应用构建NFC生态, 2016年计划发展NFC客户1000万。为了简化支付流程, 中国移动要求NFC手机出厂1:1匹配NFC-USIM卡, 解决机卡配套问题, 并投入专项资源给予支持。

电信和联通似乎也并没有放弃这一市场。中国联通在成立支付公司、推出NFC手机钱包后一度计划从2013年底推广NFC商用。中国电信旗下支付品牌“翼支付”除了上线了多个城市的NFC公交刷卡, 还有意通过打造翼支付网购节、线下购物优惠等举措, 拓展应用场景, 并推出一系列补贴措施。

上一篇:地质灾害影响下一篇:妊娠肝病并发症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