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后的安息》有感(共13篇)
读《最后的安息》有感 篇1
读《最后的安息》有感
这是一本青少年非常喜欢的读物,名字叫作《冰心儿童文学全集》,里面的故事有悲有喜。让人读了留连忘返。感概万千。
我在众多的.故事中最使我感动的文章是《最后的安息》!内容非常丰富,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吧!写的是一个刚从城市搬到农村去修养的一家人。女主角叫惠姑,在一次偶遇当中她交了一位新朋友叫翠儿,翠儿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于是便到女妇人家去当童养媳。女妇人对翠儿一点也不好,整天要吧翠儿打得遍体鳞伤才肯罢休,暑假过去了,惠古就要离开翠儿去城里上学,翠儿听了就想要惠姑带她一起去城里,就说她婆婆是怎么对她的,正巧翠儿的婆婆出来找她,听到了这些话,连忙把翠儿踢了回去。过了一会儿惠姑偷偷的去找翠儿,于是翠儿就躺在惠姑怀里睡着了。
看了这篇文章,我又是同情又是生气。同情的是:觉得翠儿挺可怜的,遇到了这个凶婆婆。生气的是:这个女妇人也太狠了点吧!总而言之,世上只有妈妈好啊!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了起来,在我拎水倒茶的时候,不小心水溅到了我手上,我疼得直叫,这时妈妈过来了,第一句是:“怎么那么不小心。”可见母爱很伟大!
妈妈最好,最好妈妈!
读《最后的安息》有感 篇2
作者: (美) 威廉·科汉徐艳芳译
出版: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开本:16开
页码:586页
定价:39.00元
推荐理由:
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这个堆砌着金钱、梦想、野心和阴谋的世界,在外人眼里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现在,《最后的大佬》这本书,就试图揭开这张面纱,为我们展现一个关于欲望、阴谋和惊人的财富的故事。
《最后的大佬》讲述了华尔街最富传奇色彩的投行——拉扎德投资银行自1848年在新奥尔良从干货生意发家至今的历史。作者威廉·科汉,曾是一位多次获奖的调研记者,后来到华尔街做了近20年的投资银行家。他还曾在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工作过6年,之后成为摩根大通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作者以资深记者的敏锐、银行家的专业和局内人的神通,透过传奇银行家罗哈廷在拉扎德投资银行的职业生涯,展示了华尔街投行的兴衰史和大亨们之间的恩怨纷争,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神秘世界的一角。
作为华尔街投资银行里面最为神秘的一家,拉扎德投资银行有150多年历史。在很长时间内,它都是一家家族企业,也是近几十年来最好的国际投资银行之一。当拉扎德的竞争对手纷纷上市,并将业务扩展到贷款、承销及其他服务时,拉扎德仍然选择了保持专注和神秘。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次贷危机中,当高盛、雷曼兄弟、美林、贝尔司登等举步维艰时,拉扎德投行却几乎毫发未损。拉扎德的秘密武器不是繁多的业务线,或坚实的资产负债表,而是判断力、私密性及精妙的策略。
拉扎德最具盛名之处就在于它的天才银行家。拉扎德的竞争策略就是汇集“大佬”的智慧,为客户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这些大佬都是经验过人的世界顶级投资银行家。他们绝不冒险下注,只提供最具原始力量的理念。一个多世纪以来,那些在公司工作的神秘大佬们,不仅为公司积累了巨额财富和社会名望,还带来了巨大的权势。拉扎德投资银行的核心方法论就是“个人英雄”的哲学,它聘用行业里最聪明、最有经验的银行家,以最好的交易构想而非资本撬动生意。拉扎德所钟爱的资产,是那些天才银行家在大脑中勾勒出的奇思妙想——比如罗哈廷根本不会使用电脑,却帮助IBM设计了敌意收购美国的莲花软件计划。而在拉扎德辉煌历史背后,到处都是华尔街投行内部永无休止的野心、阴谋与权力的纷争,以及隐秘的丑闻。
“最后的大佬”一词,既是给拉扎德银行的,更是写给罗哈廷这样伟大的投资银行家的。在20世纪最后30年中,他是拉扎德投资银行非正式的掌舵人。作者将所有的重点放在了罗哈廷身上,通过他和当时几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之间的交往与较量,展开了一幅华尔街的真实写照。显然,在作者的眼里,罗哈廷才是真正的大佬中的大佬,这位传奇的金融家在上世纪70年代挽救纽约市政府于破产的泥沼之中,并使自己登上了纽约和华盛顿的舞台;80年代,他主持了数个重大的并购案,是叱咤风云的并购专家;90年代,弃商从政的罗哈廷成为美国驻法大使。这些都进一步印证了:这些投行家从来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商人,他们的另一只脚已踏入美国政治领域,而且站得很稳。明白了这一层,我们便不难理解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
读《最后的安息》有感 篇3
崇拜者们怀念的天堂
拉雪兹公墓划分为几十个墓区,许多著名人士长眠于此,如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虽然由于他的一部喜剧严重冒犯了神职人员,导致了教廷的反对,他仍旧葬在了宗教墓地,不过葬礼是在夜晚持火炬举行的);法国著名的诗人兼寓言作家拉封丹,波兰作曲家及钢琴家肖邦,法国出类拔萃、创作丰沛的小说家巴尔扎克,法国天才的戏剧作曲家、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爱尔兰诗人及剧作家王尔德等等。
寂静的公墓里,不时地可以看到有些墓前陈放着鲜花。全世界各地景仰法国文化的爱好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崇拜者,陈上鲜花。人们不须费神,只要奔着有鲜花的地方去,一定是个世界级的名人躺在那里。写《人间喜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墓在这里,墓前半身塑像的颈项上挂着鲜花圈。大文豪雨果的灵柩移进了先贤祠,但他家族的墓场还在。每到这些名人生辰或祭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来到这里,在一派宁静、庄重的气氛中,凭栏追忆,重新唤起这些人们内心深处的波澜。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的墓碑前方刻着他的侧面头像浮雕,下面是他的名字和生辰,墓碑上方是一座裹着轻纱,披散着秀发,悲戚地垂头低吟的少女雕塑,少女的手中插着一枝来凭吊肖邦的人送的红玫瑰,在他的墓地前面,令人禁不住在缅怀这位音乐家的身世和那些耳熟能详的乐曲,他与比他大6岁的女作家乔治·桑的爱情传奇,他那些才华横溢的钢琴奏鸣曲,他的敏感、细腻、丰富又强烈的诗意……一群女孩围在肖邦的墓旁拍照。肖邦死时才39岁,在这些少女心中,他永远是那么年轻。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的作者,他的墓碑很特别,是一本打开的书,书页的左边刻着他的生辰(1816—1887),右边是国际歌的歌词:“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邓肯,在公墓内的骨灰堂里,现代舞的鼻祖邓肯的墓就安放在这里。邓肯的墓碑是30厘米见方的一小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左上方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镶嵌着一枝白色的花。邓肯使世界各国惊醒而皈依一种新的宗教,她激情喷薄的现代舞给人无穷的遐想和力量。她是令人敬仰的女人,一个有思想的永远美丽的女人。没想到她只是拥有一个小小的墓碑,但在热爱她的人心中她是不死的。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一座城市是否国际化,不但要看外国人来不来、住不住,还要看外国人死后的灵魂留不留。可这样的城市,现在的世界上已不多了。好多世纪以来,巴黎一直保持着“有容乃大”的风度。它能够让外国人生前死后都喜欢留在这里。怀才不遇的艺术家、退休的好莱坞明星、愤世嫉俗的不同政见者、政变中下台的政客,无不想到了巴黎。
拉雪兹公墓与巴黎公社社员墙
拉雪兹公墓是以神父拉雪兹的名义命名的,可它的名传华夏却是因为这里的一堵墙,一堵普普通通的墙一一巴黎公社社员墙。
很多人或许对“拉雪兹神父公墓”还存有依稀的印象。许多文字资料会告诉我们,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梯也尔的政府军攻陷巴黎后,最后一批公社社员退入拉雪兹神父公墓,不肯投降,最后全部牺牲在一堵墙下。这堵墙就被人叫作“公社社员墙”。
关于这堵墙,世界上无数人对她的了解都是错误的。
一个少女张开双臂保护着后面的人群,右墙角有一块大理石,上半部写着作者的名字“保尔·莫罗·沃蒂埃”。尽管少女背后护卫的群像中,有的着装并不像公社战士,而是凡尔赛军队的衣帽,但在许多国家,甚至在法国,人们还是把这座浮雕墙视为社员墙。其实错了!
1982年,来自北京外语学院的一位讲师即将离开法国。他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度过了全部业余时光,只为解决自己的一个迷惑 为什么浮雕墙下面的文字与历史记录上公社社员们的遗言完全不同?直到回国的前一日,他找到巴黎市政厅档案馆,查到了《关于在甘必大花园竖立历次革命受害者塑像的决定》,终于发现了建造这座墙的目的是为了调和矛盾。这才导致了后来被发现的位于墓地东北角那座布满弹洞的普通的旧墙。
巴黎公社社员墙目前还在,就是公墓最东北角的那一小段围墙,如今显得冷落而荒凉。在这面举世闻名的墙上没有什么浮雕,唯有矮墙上镶嵌着一块不大的灰秃秃的石板,上面用简单的字体刻着“1871年公社的死难者”。尽管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如果你真正面对它的时候,仿佛鲍狄埃的诗句正随着《国际歌》的旋律在空中回荡。
公墓成名史
在200年前公基建成初期,巴黎人可不太情愿埋葬在这一当时还被视为远离巴黎的东部平民区墓地。1804年,这座由曾经负责设计巴黎股票交易所大楼的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大·布隆尼亚尔按英式花园风格设计的占地面积44公顷的墓地只有孤零零的17座坟墓:到了1812年也才增加到833座。
为了提高拉雪兹神父公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当时管辖巴黎的塞纳省省长决定把著名爱情传奇人物阿贝拉尔和爱洛伊丝以及作家拉封丹和莫里埃的遗骸隆重迁入墓地;而这一用现代言语可称之为“名人效应”的招数在当时的法国却居然也能奏效!拉雪兹神父公墓从此走俏,人们争相购置或租赁基地,到1830年,墓园已有近3万3千座墓穴:而且墓园四次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据统计,拉雪兹神父公墓目前是巴黎14座墓地中最大的一座,200年来累计安葬1百万名死者;现有墓穴10万座,在葬人数近30万人。每年有近500至600座墓穴因无人维护或被遗弃而重新收回并再租让;但是,拉雪兹神父公墓现早已因其名声而“寸土如金”,即便是有钱人,也是“一穴”难求!
无论生前是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是豪富还是一贫如洗,任何人都“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死亡是一切生物都受到平等对待的归宿。拉雪兹公墓与巴黎一样的有容乃大,让来自异邦的游子安祥地歇息。
埋骨何须桑梓地,若是神往自由的生活,选择了长眠在浪漫与艺术的都市之中,选择这个让灵魂栖息的家园,恐怕任何人都要说,这是个绝妙的选择吧。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篇4
这是发生在20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年5月12日的那一天,谭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在下午两点多时,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让同学们快速跑出教室。但是,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这时,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在地震来临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成功逃生,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学生,他对学生的爱让他毅然决然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亡和痛苦却留给了自己。
在汶川地震中还有许多伟大的最后姿势。如:地震后救援工作还在继续时,有一个抢救人员,透过那废墟的间隙看到了一位母亲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她的的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起来有些诡异。人们小心的把压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安静的睡着,他睡熟的脸蛋让所有在场的感到很温暖。
这位母亲与谭老师的伟大事迹,都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真实故事。通过他们的最后姿势,让我知道爱的真谛和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读《最后的辉煌》有感 篇5
今日,我看到《最后的辉煌》这一课,我怀这崇敬的情绪将课文内容默读了好几回,当我读到为了更好地创造发明火药,诺贝尔和他的家人努力了血的代价。在实验中,他的侄子被炸死,他的爸爸被炸成残废,他自己也被炸的全身血水。时,我的心如刀绞一般痛疼,另外又被诺贝尔为了更好地实验而舍弃自身的一切的精神。他能保证这一点,是由于他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在看看我,平常做一个实验是随处惦记着是否会被电喊着呀!是否会烧下手呀等难题。如果有风险得话也不做这一实验了。在诺贝尔眼前,我是多么的愧疚,多么的微不足道啊!
不但诺贝尔奖有为了更好地科学研究而牺牲的精神实质,连爱迪生的发明也有所为科学研究而牺牲的精神实质。爱迪生小的时候家中很穷,他的爸爸使他去火车上卖报刊,他非常喜欢亲力亲为做实验。在卖报刊的r间里,他都要抽出来空儿去做各种各样趣味的实验。火车长见他那样酷爱实验,便给了他一个火车上的小屋子做为他的实验室。有一天,因为火车的振动过强大,把实验室里的一种有机化学物件打翻了。有机化学物件和气体融合起了化学变化,使全部实验室爆炸了。全部的实验用具都损毁了。爱迪生也被赶出了火车。
读《最后的两小时》有感 篇6
双桥河第二小学六年二班孙嘉
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用它来冒险的人也许没有想到会失败,可那并不代表他们就不知道恐惧。于是,我们不免追问:“生命的冒险,究竟是为了什么样的原因呢?也许是亲情,也许是理想„„”
在《最后的两小时》这篇文章中,前苏联的民族英雄科马洛夫与自己的家人洒泪话别的一幕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坚强的科马洛夫之所以落泪,是为了亲情,这是生与死的诀别!也为了女儿就要圆自己的理想,继续自己未能完成得事业。为了亲情,为了理想,这泪是何等的悲壮!
我被感动着,突然我想起了中国航天英雄聂海胜,就在2005年10月12日,21时32分的时候,就在“神州六号”上。聂海胜的妻子与他开始通话了。她说,再有两小时,就是聂海胜41岁生日了。随后,他的女儿带领所有的人唱起了《生日歌》,就在那一刹那间,聂海胜用手抹了抹流在眼角的泪花。
聂海胜和他的战友们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成就了
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坚定步伐。他们是英雄,是所有炎黄子孙的骄傲!本该豪壮的这次天地之间的对话显得是那样温馨,在理想与亲情之间竟然展现得如此的和谐。
微波辐射下安息香的催化合成研究 篇7
关键词:微波辐射,安息香,催化合成
安息香又称苯偶姻、二苯乙醇酮, 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既可用于治疗咳嗽、感冒等疾病的药物配制, 又可以提取生产香皂、护肤霜、洗衣液等日化用品。经典的安息香合成反应以氰化钠或氰化钾为催化剂, 在氰负离子的作用下两分子的苯甲醛缩合, 该反应尽管产率较高, 但是由于氰化物剧毒, 实验危险性大, 污染严重, 上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研究出以维生素B1 (VB1) 为催化剂来替代氰化钠和氰化钾, 并推广开来。连续式微波辐射技术, 与常规加热反应相比, 操作简便、副反应少、选择性高, 而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 因此, 本实验在微波辐射下, 以VB1为催化剂来研究安息香的合成, 并应用单因素实验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
1 实验研究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试剂苯甲醛、无水乙醇、维生素B1、氢氧化钠等
仪器LWMC-201微电脑微波化学反应器、SGWX-4显微熔点仪、Spectrum 1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WS70-1型远红外线快速恒温干燥箱等
1.2 实验过程
1.2.1 安息香的合成
准确量取4m L水和8m L无水乙醇至冷水浸透的100m L三口烧瓶中, 加入一定量的VB1摇匀溶解后, 再将10m L新蒸馏的苯甲醛滴入其中, 并用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 H值, 然后加入沸石置于顶端开孔的微波炉中, 将球形冷凝管与烧瓶相连, 设定一定的功率, 微波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后, 将反应混合物冷至室温后结晶、抽滤, 分别用10%的碳酸氢钠溶液、水洗涤, 重结晶。然后将重结晶产物置于远红外快速恒温干燥箱中烘干, 称重, 计算产率。
1.2.2 产物定性分析
将烘干后的产物置于显微熔点仪上测定熔点;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使用的是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将产物与干燥KBr研磨均匀后, 用压片机压成透明圆片, 放入红外光谱仪进行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催化剂对安息香缩合反应至关重要, 其用量的多少对反应产率影响很大。在体系p H为9.0、微波功率300W、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 产率随着VB1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 在VB1用量为1.6g时产率最高为42.5%, 用量为2.0g时产率仅为30.9%, 而且反应液颜色加深。因为催化剂在反应中主要是促使C-的生成而发生作用, 反应后催化剂再生, 因此其使用过多不但起不到作用, 还可能阻碍反应。
2.2 反应体系p H对产率的影响
维生素B1催化安息香缩合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p H也是影响产率的关键因素。在VB1用量1.6g、微波功率300W、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 产率也随着p H增大先增加后降低, p H为9.7时, 产率最高为55.8%, 这是因为较高的p H有利于促使C-的生成, 但p H过高会使苯甲醛发生坎尼扎罗歧化反应, 而且强碱性下维生素B1中的活性基团也会分解, 即消耗了原料与催化剂, 产生了副产物, 故产率降低。
2.3 微波功率对产率的影响
在VB1用量1.6g、体系p H为9.7、反应时间10min的条件下对微波功率进行研究, 微波功率为250W时, 产率仅为48.6%, 在350W时, 产率达到最大为72.6%。当微波功率继续增大时, 催化反应过于激烈, 反应液颜色变深, 而且产率也降低。可能是由于功率增大后体系反应温度太高, 维生素B1中的活性基团开环分解发生副反应所致。
2.4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在VB1用量1.6g、体系p H为9.7、微波功率350W的条件下对微波功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相对于以上三个因素反应时间的影响最小, 反应时间为20min时, 产率最高为75.8%, 相比10min时产率提高不明显, 而且继续增加时间, 产率反而降低, 这可能是长时间的微波作用会使产物分解或发生其他副反应。
2.5 产物定性分析
2.5.1 产物的熔点测定
用显微熔点仪测得产物的熔点为134.1~135.6℃ (文献值102.0-104.0℃) , 据此可初步判断产物为安息香, 而且纯度很高。
2.5.2 红外光谱的测定
将产物的红外光谱与标准谱图对照, 3418.34cm-1处强吸收峰为O-H伸缩振动峰, 3066.84和2930.64cm-1中度吸收峰分别为Ar-H和C-H伸缩振动吸收峰, 1681.24cm-1处为C=O伸缩振动峰, 1586.25和1449.74cm-1处则为苯环骨架伸缩振动峰, 这进一步证实了产物就是安息香。
3 结语
微波辐射下以VB1为催化剂合成安息香, 其最佳条件为:VB1用量1.6g、体系p H 9.7、微波功率350W、反应时间20min, 最大产率为75.8%。
参考文献
[1]张康华, 曹小华, 陶春元等.安息香缩合与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0) :14549-14551.
读《男孩的最后8个愿望》有感 篇8
本学期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内读5本课外书,有《红岩》、《儒林外史》、《朝花夕拾》、《男孩的最后8个愿意》、《乔布斯传》。当然,这5本书我都读过了,其中我对《儒林外史》和《男孩的最后8个愿望》感到很有教育意义,因为上次我写过《儒林外史》的读后感,所以,这次就用《男孩的最后8个愿望》来写读后感。
我对《男孩的最后8个愿望》中的少儿不宜的一段感兴趣,私底下,我庆幸电影到那儿就结束了。那些恶魔附身操纵你做些毛骨悚然的事情的情节,我一想就不舒服,那个下午剩下的时间,我们只好在菲利克斯的电脑上打打游戏。可自从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那个小女孩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由真实事件改编”,包装上是这么说的,那是什么意思?万一这是真的怎么办?那种情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吗?
读《最后一块拼图》有感 篇9
趁国庆七天假的时间,我看了许多课外书,有诗歌、散文、童话、名著、小说······这些书我虽然算不上熟读百遍,却也能大致看懂,明白其中的意思。在这么多本书中,有一本最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最后一块拼图》。
在刚拿到这本书,看到它的书名时,我十分奇怪——最后一块拼图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看了下去。在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科尔内留斯,一个自小就没有见过亲生父亲的男孩,过着孤寂而无聊的生活。一个偶然的邂逅使他认识了亨利埃特,她像是一位中了魔法的公主,把科尔内留斯带出了他生活的小圈子。由于他在钢琴方面的天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戴尔、约亨、让.保罗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好搭档。一次外出表演的机会,使他见到了自己的生父,这又再一次揭起了他心灵的伤疤。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他终于明白了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没有把握住现在的幸福。失去的拼图能够再次找回,而人生的拼图需要用心去补齐。生活还在继续,意外不断发生,但科尔内留斯相信明天会更好。
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篇10
香港在18被无能的清朝政府割让给英国,从此以后,香港就开始了漫长的黑夜。
香港在英国的1统治在的时候结束了奴隶生活,邓小平爷爷说:“要实行一国两制,使香港的经济有所改变!”
在香港回归中国的前几年,香港不断有居民离开,房价直跌,而然现在的香港已经变成了“东方之珠”了!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清朝政府的统治下,中国开始下滑,使英国乘虚而入,就这样,英国硬逼中国签了《南京条约》这个倒霉的条约。
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篇11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的侵略者靠烟草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已经成为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一百年后,香港终于回归了祖国,这百年耻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
这帮可恶的侵略者,以烟草损失为借口,发起了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岛。1982年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在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了祖国。
在1856年,英国又接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攻打广州。法国则借口法籍主教在广西系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读《最后的安息》有感 篇12
“惊心动魄、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勇者的世界!”这是我看完这本《最后的獒王》所定下的结论。作者杨志军以最生动、最激昂的语言讲述藏獒的快乐和悲伤、尊严和耻辱、爱和恨,让我拥有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不仅零距离接触到高原上最优秀的物种,还跟着藏獒们来到圣洁的藏地,一睹最原始的藏地风土人情,聆听古老的藏地神秘故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来自上阿妈草原的藏獒冈日森格为找寻并保护七个主人来到了与自己草原有着世代仇恨的西结古草原。作者的父亲作为一名外来的汉族记者, 来到了西结古草原,而且还以慈悲心救活了因搏斗而受到重伤冈日森格。冈日森格为了救 主人们的性命, 保护对自己有恩的“父亲”,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搏击。它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战,它以道为天,忠于职守,最后化解了西结古草原对上阿妈 草原的世代仇恨 。冈日森格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 终于成了西结古草原的新獒王。
《最后的獒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哲理与高尚品质。但愿忠实、智慧、坚韧、责任、感恩这些藏獒所拥有的美好精神在我们人类中体现。让高贵的“獒性”传扬天下,扎根在我们心中!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 篇13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嘎骏见到象鞍时内心的涌动着:对辉煌过去深深的留念与回味。
到了那里,它想到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来到石碑前,见它用脚开始挖土,伴随着渐渐被挖出的土壤,它的身体也渐渐被淹没,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了,什么声音也没有了,它死了,和自己的同伴永远在一起了。
【读《最后的安息》有感】推荐阅读:
读《最后一分钟》有感10-05
愿逝者安息05-26
逝者安息悼词10-10
安息吧英烈们作文05-20
长夜陪伴愿你安息作文07-08
观最后的猎人有感10-01
最后的最后06-03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笑了散文欣赏11-21
最后的时光05-22
最后的经典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