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建设绿色家园

2024-11-24

镇建设绿色家园(通用11篇)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1

王屋镇精神文明建设和清洁家园行动汇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部署、重在为民实践要领,以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通过重点提升、连片连线、扎实推进,推动“清洁家园行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使农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王屋镇政府高度重视本次“清洁家园行动”,将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清洁家园行动有机结合,三管齐下,统筹兼顾,在乡镇提升上达到了1+1+1>3的建设成果。

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基础,春风化雨润万家

我镇把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与全面推进镇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抓教育,推动群众主动参与

文明素质的提升,教育是关键。我镇通过深化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技、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利用基层党校、入村宣讲等形式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把基层党校、文化大院、健身游园建设列入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加大建设力度。二是利用科技活动周、“巾帼科技星火工程”、远程教育等形式向村民普及科技知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科技培训,并积极邀请河南农大教授到我镇现场指导生态养猪、引进山东寿光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三是在全镇开展“家庭用药安全知识”和“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推行安全用药、文明礼貌用语等。

2、抓建设,促进群众长期参与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镇发展建设中一项长期任务,我镇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上扎实推进惠民文化工程。一是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镇已建成农家书屋44个,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农家书屋正成为农民群众求知识、求技术的好去处。二是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44处基层服务点。三是扎实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内设多功能演艺厅、图书室、阅览室、放映室、文娱活动室等,可同时满足500人娱乐。投资500万元新建23个村级文化小广场、8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3、抓载体,动员群众全员参与

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一个人、一队人的,而是需要全镇人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群众文明创建活动的整体提升。一是落实“一约三会”制度,在各村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和谐促进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并结合各村实际,完善、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摒弃陋习,崇尚文明。二是深入开展群众性评优评先活动。定期组织群众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婆媳、优秀少年、十佳商户、孝老标兵等评选。三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坚持每年元宵节举办大型群众性文艺汇演,每年阴历二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初二传统庙会期间都举办连续一周的戏曲表演。

二、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契机,山改容颜地换装

新社区建设也是一种大规模、彻底的清洁家园行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山区人居环境,改变以往整治上小打小闹作风,大手笔、高姿态、有前瞻地将山区零散人口集聚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变了“脏、乱、差”现象。

1、人口集聚

愚公新社区建设目前已经投入6500万元,共拆除旧房2400余间,建成新型民居520户,改造830户。其中五里桥村136户拆除134户,改造2户。社区内共集中规划建设住宅小区7处,分别是乔庄区、韩旺区、枣元区、五里桥前区、五里桥后区、原庄区和镇区。今年又新规划建设了五里桥旅游特产街、镇区西大街延伸、镇区居民区等人口集聚项目,建成后可新集聚140户600口人。通过集中规划、人口集聚,为后期进行规模整治、规模提升、规模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2、规模整治

目前,愚公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入3400万元。硬化街巷2800米,垒砌护堰3400米,铺设排污管道1800米,铺设供水管道4000余米,配套了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美化墙体60000余平方米,架设路灯250盏,建成健身游园6处,游园绿地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栽植各种树木20余万株,其中灌木绿化树种14万株,女真、百日红、法桐等风景树种6万余株。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安置区较为集中,实现了水、电、路、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集中统一建设,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预计户均减少公共设施建设费用 1.1万元。

3、设施完善

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完成投入2700万元。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环保停车场、3100平方米的垂钓娱乐园、2500米的登山游步道,建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配套了电子阅览室、图书室、警务室、便民服务大厅、卫生所等,到达了1+10标准;完成了社区中心校、镇区幼儿园、初中的改造提升;投资800万元的王屋卫生院综合改造、投资80万元的社区娱乐活动中心、投资50万元的社区连体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三、以清洁家园行动为转变,焕然一新谋发展 清洁家园行动不仅是对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宣传,也是对全镇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个有效推动。

1、明确细则,稳步推进,建立规章制度 我镇的清洁家园行动,从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做起。通过“一约三会”制定卫生保洁制度,明确卫生的保洁、检查、奖惩条例,并张贴上墙进行公示、宣传。制度共计【】条,对【】等【】大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并在【】等社区、村张贴公示,形成了良好的规范作用,达到了农户无“五乱”,即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流、柴草不乱垛、禽畜不乱跑、杂物不乱堆现象,有效保障了镇区的环境卫生。

2、整治卫生,提高标准,强化社区保洁

我镇把清洁家园行动和社区整治相结合,从根本上消除了“脏、乱、差”的现象。一是实现镇区道路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建成综合市场和垃圾处理厂,实现道路畅通,达到“四化两场一畅通”。二是在垃圾处理方面,做到户有垃圾桶、街巷有垃圾箱、镇区有垃圾集中池,实现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及时集中处理。三是配备卫生保洁员【】名,做到垃圾及时清理,不外溢、不陈积。通过积极有效的卫生整治,实现了环境卫生“净、亮、绿”。

3、加大宣传,以点带面,改变镇区形象

我镇的清洁家园行动是全面的,是长期的,是人人参与的。一是开展文明卫生户评创活动,扩大文明卫生意识在群众中的影响。二是设置宣传清洁家园行动和文明卫生户评创标准的宣传版面和专栏,经常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清洁家园行动在群众中的知晓率。三是通过村广播,出专栏,刷写固定标语,印发《村规民约》,印发清洁家园宣传折页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清洁家园行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爱卫生、爱家园”的良好氛围。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2

关键词:生态镇,生态文明,基本思路

一、生态镇建设的必要性

1. 生态镇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环节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理念, 实现需要全人类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的践行。从基层做起, 由点及面, 开展生态建设便顺理成章。惟其如此, 才能最终全面实现生态文明。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生态镇建设模式, 坚持绿色经济, 发展经济高效、生态平衡的产业, 建立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的环境, 从而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 自然与人类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 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实现生态和谐。因此, 加快生态镇建设必将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有利于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 更重要地, 通过生态文明提升人的幸福度,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2. 生态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随着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生态问题, 如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采石秃斑效应和杂色的垃圾效应等, 导致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打破了生态环境系统原有平衡关系, 引发了环境污染;农村工业在城镇集中, 引起了较为严重工业污染, 例如乡镇企业的“三废”问题, 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废渣、工业生产中的有毒产物、农药的大量使用, 以及生活污水的乱排乱放等引起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生命健康;土地被侵占, 自然资源被大量低效消耗, 某些资源已濒临枯竭等等。因此, 开展生态镇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生态镇建设的现状

1. 生态镇建设成为发展战略重要内容

2000年以来, 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生态镇建设被提上议程。各省纷纷努力开展生态镇建设, 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关于生态市、生态镇建设的实施纲要, 明确了生态镇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 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2. 生态镇建设存在认识误区

我国生态镇建设才刚刚起步, 存在许多误解。一是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产生于生态环境问题, 但它不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 简单以为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 建设一些环保基础设施就是生态文明, 没有能够把握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内涵。生态镇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动态系统, 要认识、把握、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 (含人与社会)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且在绝大部分生态镇建设过程中, 不能从更深层次把握生态镇建设的内在规律,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认识与把握。二是缺乏有效生态镇建设规划。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开展以来, 各个乡镇都结合本镇实情制定了创建规划与方案, 但是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主要涉及废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空间安排等, 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规划位置应置于城市规划之前, 确定哪些是基本的生态红线不能碰, 之后才可以基于此来设计指导规划实践, 以及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等问题。

三、生态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1. 生态文明是生态镇建设的核心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放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 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生态文明宗旨下,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 因此, 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 追求丰富, 才可能实现精神生活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通过厘清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内在相关性, 凸显生态镇建设的特征和核心原则。主要区分生态镇与传统范式城镇化的差异, 在两者的差异中寻求发生质的改变的要素。通过比较, 生态镇的“新”主要就体现在生态这个维度上, 包括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 强调和坚持生产方式的生态化以及生活方式和生态文化的培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 生态维度必然成为城镇化的标志性特征。

2. 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镇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 实现人的观念、行为的改变和革新。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是一种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因此, 首先必须在观念上认清生态镇建设的根本是人。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着眼于民生保障和人的幸福, 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遵循尊重自然的理念,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其次, 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约束和教育人的行为, 革新人的观念, 使人自觉接受生态文明理念, 使得人们城镇化建设的行为、措施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

第二, 推进产业生态转型。“产业生态转型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产业链, 使产业结构和组织得以生态化配置及转型”。[1]依照这个标准, 生态镇建设应大力加强引导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在掌握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 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同时, 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城镇化的产业生态转型尤其要注重生态集约和低碳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旨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的协调统一。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系统。

第三, 乡镇生态经济园区的载体建设。生态经济园区是利用城乡优势互补, 通过技术开发、人才及设备调整种植结构, 开发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同时挖掘畜牧经济、林业经济、旅游资源的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 生态园区成为生态镇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园区建设, 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区域之间, 通过产业链、物流网, 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 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生态学规律,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自然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

第四, 依靠科技进步。生态镇建设中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为控制城镇工业污染, 在战略上需要实行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为主转变, 在生产中, 要结合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改造, 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 引进清洁工艺技术。

第五, 完善生态镇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发展理念, 在实践过程制度保障至关重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系统地清理那些支持城乡不平等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政策文件, 进行系列制度创新。这其中最需要改变的是户籍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及子女权益保护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3

1、开慧镇自然资源概况

开慧镇位于长沙县北部,开慧镇属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多变,南北部高差较大。南部多林地,北部多丘陵;最高处在飘峰山山顶上,海拔高度183.8m,最低处在友谊桥北侧的区域,海拔高度60.4m,相对高差123.4m;地貌类型主要有岗地、山地、平原和水面;成土母质为风化花岗岩土质[1]。开慧镇的水源以山塘水库为主。开慧镇常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季相分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1400 毫米,集中降雨多在4—6 月份,7 月份后雨量减少;年平均气温17.2℃,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75 天。

绿地系统由林地、公共绿地、园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等组成。林地连通性较好,主要为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在境内分布广泛。2007年全乡森林覆盖率为55%,绿地覆盖率为57%,植被以立木为主,城镇公共绿地面积为18.16hm2。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6.32m2。各类绿地的面积见表1。

表1 绿地类型、构成与分布绿地类型 林地 公共绿地 园地 防护绿地 道路绿地 合计

(上接393页)

由表5可看出,2010年开慧镇环境生态成本3360.97万元,占开慧镇GDP的10.59%。即在2010年,开慧镇31739.3万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10.59%是以牺牲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获取的,去掉这一部分的价值所剩的绿色GDP为28378.33万元。

3.3、基于绿色GDP分析开慧镇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看出,2010年开慧镇环境成本占GDP总量的10.59%,这对于一个在大力发展中的小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本。在环境成本的构成中,自然资源的退化占有绝对的比例,自然资源耗竭以及预防支出同样也占有一定比例。我们可以通过定量核算看出,开慧镇生态经济发展受到环境与资源制约的影响比较强,这对深入探讨开慧镇经

参考文献

[1]陈春来,吴丹,石纯. RS和GIS支持下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以嘉善县魏塘镇生态规划为例[J].世界地质,2005, 24 (3):276~280.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4

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 日)

首先,欢迎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验收组的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工作,感谢各级党政对我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大同镇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工作作个简要汇报。

xx镇地处xx县城郊,辖30个行政村,户 人。全镇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亩,林地面积 亩。我镇被划入县城规划区的 个城郊村环抱县城,2010年全镇完成社会生产总值 亿元,基中工业总产值 亿元,农业总产值 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 亿元;财政收入完成 万元,农民入均纯收入达 元。2008年 xx镇荣获县委、县政府第十届文明镇。2009年荣获xx市委、市政府2006-2008年第十届文明乡镇。

近年来,在省、市、县党政的领导下,我镇高度重视“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把“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工作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垃圾治理工作,把我镇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家园清洁行动开展情况、成果、自2006年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工作以来,我镇

把村镇生活垃圾治理作为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重要内容,按照福建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验收试行标准,结合我镇实际认真查找不足,狠抓薄弱环节,从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强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工作。通过六年来的努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2006年通过省级垃圾治理验收的村有天邻村、七里村、南里村,2007年通过省级垃圾治理验收的村有新庄村,2008年通过省级垃圾治理验收的村有高坑村,2009年通过省级垃圾治理验收4个村,2010年通过省级垃圾治理验收的村有2个村。至2010年我镇有24个村列入市级垃圾治理实施保洁员制度试点村。目前,全镇30个行政村已经有24个村建立专职保洁员制度,配备专职保洁员45名。

1、加强领导,齐抓共促。

“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为明确责任,镇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以村为单位落实责任人,并与各村签订责任状。各村和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促,切实抓好工作落实。镇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督查落实,每月组织通报一次“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底新农村建设考评的重要依据;各行政村积极筹措整治资金,各驻村工作队深入所挂村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各村

负责落实完成本辖区“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工作治理任务,建设垃圾中转站,建立村级垃圾清运保洁制度;各行政村都制订了工作计划,组织村民开展区域内“家园清洁行动”整治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以“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通过宣传标语、广播宣传、设立专栏、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村民进行宣传教育,把垃圾治理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提高群众清洁家园意识,促进群众卫生行为的养成。广泛宣传家园清洁行动的重要意义,使这项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完善设施,逐步配套。

镇政府及各村和有关单位,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垃圾治理设施建设是农村垃圾治理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镇村两级早部署,早实施,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较在的大投入,按“百户一池,户户一桶”的要求,在30个行政村配备了95个垃圾收集池,向全镇村民发放了垃圾桶。同时,同步建设清洁工程的配套设施,对垃圾池及进出道路,分练场地都做到了硬化,建制村村村有垃圾池。我镇已建成垃圾中转站地处xx村,是一座日处理垃圾10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xx村同样正在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10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4、完善制度,抓好落实。

制定实施方案。根据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的通知》精神要求,我镇认真制定了《大同镇家园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并根据不同的工作重点进行修订,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每年家园清洁行动的目标任务。将责任制落实到镇机关各部门、各村,家园清洁行动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落实到实处。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由村民体表大会通过。通过建章立制,使这项活动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时,镇政府还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专项巡查,预防垃圾治理回潮。镇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对各村家园清洁行动开展明察暗访,重点检查集镇、村民集中居住区、公路沿线、垃圾池的环境卫生和长效机制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二、农村专职员制度实施情况

1、建立保洁员队伍

全镇30个村,已经有24个村建立专职保洁员制度。共有45名专职保洁员,实行一户一桶,由村民自行将垃圾倒入垃圾桶,在由保洁员每天定时进行清运。按实际情况,或送县环卫站统一处理,或送垃圾中转站进行中转。按照千人一员的标准配备卫生保洁员,建立了稳定的保洁队伍。各建制村每个自然村建一垃圾收集池,按标准配备专职保洁员,每个保洁员配一部手推车。

专职保洁员通过“一事一议”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每个村与保洁员签订合同。

制定“保洁员管理制度”、“卫生监督员管理制度”、“农村卫生管理公约”制度上墙。有效的解决了各村垃圾的处理问题。

2、保障保洁经费

垃圾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一项资金投入性很大的工作,资金是垃圾治理的重要前提。通过以奖代补、多方筹资。建立了管理机构和专职保洁员队伍,各村保洁员统一由各村聘用管理,镇备案并报县建设局。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镇财政拔一点、村集体出资一点、居民或企事业单位出一点、申请上级政府部门项目资金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环境整治经费,确保垃圾治理工作所需资金。近三年我镇、村财政累计投入垃圾治理经费85.57万元,其中2009年20.72万元,2010年32.17万元,2011年1至10月32.68万元。主村用于支付建设清理垃圾基础设施、添臵垃圾清运设备及保洁员工资等。

三、主要成效

通过六年的努力,我镇垃圾治理工作走上正轨,集镇基本达到了“六有三无”要求:即有垃圾中转站,有固定的保洁员和机械设备,有固定的保洁经费,有单位、住户“门前三包”制度,有监督检查制度,有固定的垃圾箱;无沿河、沿路堆放和乱倒垃圾现象,无路边成堆的暴露垃圾,公共场所无乱堆垃圾现象。村庄基本做到了“五有二无”:即有1名或1名以上保洁人员,有固定的垃圾箱,有垃圾池,有相关生活垃圾整治村

规民约,有相对稳定的保洁经费;沿河、村庄道路无乱堆放乱倒垃圾,无随便放养家禽家畜。绝大多数居民能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做好自家门前卫生保洁工作,垃圾能就近倒入垃圾桶或垃圾池。保洁员能认真按照保洁责任制要求,每日清扫保洁,垃圾集中后运住垃圾中转站,做到日产日清。现在,道路及两侧、公共场所、居民区乱丢乱倒垃圾、乱堆放杂物的现象少了,日常能保持整洁。家畜能做到圈养,畜禽粪便都经沼气池或化粪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镇区周边陈年垃圾全面得到清理,河渠沟塘水体畅通,无垃圾。

四、存在情况

我镇在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垃圾处臵不当,乱丢乱倒的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少数农户杂物堆放无序,存在焚烧现象。三是有部分农户尚未改厕,粪污较为突出。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多数农户已用上卫生厕所,实现了“即冲即净”,但污水大多随下水道流入沟渠,导致水污染。

我们深知乡村治污工作任重道远,为进一步整治好我镇农村垃圾污染,下一步,我们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加快建设投入等措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不断提高垃圾归集、处理的水平,把我镇“家园清洁行动”垃圾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全民参与,全民行动,齐心协力把大同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上汇报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长汀县大同镇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十一月 日

垃圾中转站的建设:

传统的垃圾中转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臭味、异味严重,孳生大量蚊蝇,使中转站选址成为难题,所以长期以来诸如建材、鞋帽、电子、小商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的垃圾收集、转运,一直是个麻烦棘手的问题。垃圾不收集、不转运,是

个了不得的问题。但建设垃圾中转站,最难的是选址问题,即便是建成了垃圾站,又会造成周边物业贬值,商业贬值。而新式环保型垃圾转运站,则采取环保型压缩设备,并拥有物理除臭和封闭式操作系统,消除了垃圾存放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异味及蚊蝇和二次污染。从而彻底杜绝了垃圾站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有效降低了综合营运成本。实现了科学、环保、人性化的全天候作业。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采用液压系统控制,将垃圾在密封的储存仓内强制压缩,使一般生活垃圾的压缩比达到2—3:1以上,压缩后体积缩小、密度增大、减少外运次数、降低清运费用。收集到的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车运到垃圾转运站,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是一种符合环保要求的全新概念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它可彻底解决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问题,且实现低投入,低成本运行,还且有无害化、资源化、占地少、美化环境等优点。进行压缩后,有的被运到卫生填埋场,将垃圾填入已预备好的坑中加盖盖好并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在这些坑中铺有专门的管道和防渗层,用来收集垃圾发酵产生的气体和渗滤液。气体经过燃烧处理,渗滤液一部分经过净化处理成中水,用于清洁垃圾车辆以及地面扬尘,还有部分渗滤液经过过滤后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再排放出去,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有的被运到了堆肥厂,经过堆肥处理后,生活垃圾变成卫生的、无味的腐殖质,用作了植物的肥料。还有一部分被送到了焚烧炉中进行焚烧,使垃圾中可燃成分充分氧化,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和供暖。

市县级奖励资金按以下标准预算:

保洁员名额按行政村农村人口(以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为准)800人以下1名;800-1600人2名;1600以上3名的标准配备。按名额配备的专职保洁员工资补助为1万元/年,市、县补助6600元/年、人的保洁工资。具体经费筹措按照“政府主导、多方筹措、以奖代补”的原则,采取市奖励三分之

一、县补助三分之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5

一、学校简介

田坝小学创办于1962年,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学校紧邻渤桂路,占地面积4064平方米,建筑面积3646平方米,共有教学用房2幢,师生生活用房2幢,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517人,教职工40人,其中中共党员8名。具有本科学历35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7.5%,教师学历达标100%。校园内绿化面积基本达标,空气清新,无污染。近两年来,学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20余万元,至使学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绿色校园”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环境优雅,营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的环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为实现我校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二、环境教育简介

1、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威望。因此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身先示范,见废纸就拾,亲自动手擦洗玻璃、花坛,打扫卫生,学生定会主动加入这一行列,积极打扫,我们还把环保教育贯串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学生到花坛除草,坪土;组建绿色小卫队,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

2、结合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编写环保教案,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并通过“无烟办公室”评比活动,使教师们的环保行动落实到实处。

3、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和班级的“学习园地”,开设有环境教育专题,专版,每学年都举办环保专题讲座2—3次,并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开展环境知识教育,学校成立了清洁环保小组,并配备有辅导教师,学校有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卫生清洁制度,设立“卫生流动红旗奖”,同时一手抓环境教育,一手抓环境建设。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学校下大力气进行绿化,硬化、美化工作,投资5万余元在校园内栽植了草坪、修建了花坛、风景树,校园绿化率基本达标,投资十万元硬化了操场,增设了垃圾箱,投资近2万多元平整硬化教室。

三、创建“绿色校园”工作情况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落实责任。

保护生态环境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由此,我校领导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绿色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把环保教育纳入全校整体工作中,根据标准把创建工作总体规划,学科教育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宣传活动等工作,具体制定出了《创建“绿色校

园”工作计划和规划》、《创建绿色校园活动方案》、《环保公约》、《卫生环保制度》等,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计划有步骤,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如今当你走进我们的校园,展现在眼前的虽不见富丽堂皇的建筑,却透着沁人心脾的清新和让人羡慕的和谐。

2、精心设计,让“创绿”工作蕴含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1)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边缘性、许多学科都含着环境教育因素,要求学校各功能室、各学科必须把环境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各学科教师依照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充分挖掘教育教学中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深化、扩充,使环境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机组织部分,从而增强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让各学科都流邮“绿意”,通过检查教学计划、教案、使全体教师自觉地渗透环境教育。

(2)课堂的渗透教育,上好环保课,将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应做到以语文、思品、科学为主,美术、劳动、音乐等课程为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素材,将环保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初步懂得一些环保知识,懂得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

(3)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进一步宣传党及国家的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环保知识等。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4)面向社区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

六月五日世界环保日活动和三月五日学雷锋活动,我校以“学雷锋、重环保、见行动”为主题,组织学生清扫校园周围街道,清理卫生死角和清理乱张贴现象,向社会人士发放环保倡议书和宣传单,把环保意识化为 环保活动。利用植树节动员全体同学“种花种树种草,美化校园”,同学们踊跃参加,捐花捐草,用自己的小手装扮校园,我校将继续把环保教育主题活动与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3、强环保行为教育,提倡绿色生活时尚。

环保是一场绿色变革,环保是一种自然回归,环保更是一种生活时尚。学校把绿色环保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如教育学生在家中种花种草绿化家园,节约水资源,回收废纸,多使用再生纸,拒用一次性筷子,无磷洗衣粉等。在校园,教育学生争当绿色小先锋,课间不追赶打闹,减少噪音。爱护学校一草一木,文明绿色行为。为创造良好的班风校风,为创建绿色学校营造良好氛围。课堂中有机渗透,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环境教育。从表层开展深入到了内心,再转化自觉行为。

4、创建活动成绩喜人;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师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了,学生有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行为,无吸烟,不高声喧哗,不损坏花草树木,不浪费资源,全校师生形成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氛围。

5、做好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在创建“绿色校园”活动中,我校组织人员建立创建绿色校园档案,重视资料的收集,(按照评估细则标准)分类,分项,分条进行整理,归档,做到档案资料齐全,整洁,有序。

通过开展一系列环境教育的活动,全校教师,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掌握了许多环境知识,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推动了我校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将不断努力,把环境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进行下去。

田坝小学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6

红星幼儿园家园社区协助制度

为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整体教育网络,特制订本制度。

一、学校与家庭互动的制度

(一)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

1、在学期初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系网络,形成园长负责、家长参与、教师指导、后勤参加、人人重视的家园联系局面。

2、每学期制定符合本园实际及家长需要的家长工作计划与总结。

3、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园长负责向家长汇报有关工作,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形成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管理的局面。

(二)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1、建立家访制度。新生入园前对每个幼儿进行家访,教师对新生家访率做到100%。以后每学期进行普访一次,三天不来园的幼儿要进行电访或家访,对个别特殊幼儿或遇有特殊问题应随时家访,并做好记录。

2、建立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园地要每周公布教育教学内容,评定幼儿在园表现,期末对幼儿进行全面小结。平时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时随时与家长面谈,做好幼儿个人成长档案。

3、做好热线电话、夸夸孩子等日常工作,充分利用家校路路通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有效的家园互动。

4、定期开展家长咨询活动,为家长解答有关幼儿教育与保育的问题,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5、定期发放家长意见征询表、家长对教师测评表,并与教师奖金考核挂钩。

(三)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活动

1、每学期召开新生家长会,介绍幼儿园情况及办园指导思想。

2、成立家长学校,健全组织机构,每学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一期家长学校教育活动。向家长宣传《纲要》的教育理念,交流育儿经验,探讨教育方法。

3、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观摩或参与的半日活动。

4、每班每月有家园亲子活动一次。如:节日活动、春、秋游等。

5、每学年进行一次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如采用家长征文的方式。

二、学校与社区互动制度

1、建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邀请有关社区人士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定期组织对幼儿的相关教育活动。

2、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根据需要,组织幼儿深入社区、街道,使幼儿更好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3、加强社区德育基地建设,建立敬老、助困等活动基地并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幼儿优良的品格和操行。

4、学校或班级将社区教育活动列入日常工作计划,每学期各班级社区活动不少于三次。

5、组织幼儿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常带领幼儿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努力为社区建设作贡献。

6、邀请社区人士走进校园,了解、评议学校工作。

7、每学期在教师中开展“进社区”调查走访活动,听取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浅谈街镇幼儿园自然区域的建设 篇7

街镇幼儿园绝大多数幼儿虽然生活在农村, 但对自己司空见惯的农村资源认识并不全面, 有的时候虽然认识却不会用语言完整系统表达。幼儿园有必要充分利用自然角, 引导幼儿探索, 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物品收集, 重视幼儿的参与性

儿童的幸福成长就是由一个个记忆深刻的快乐事件串联起来的轨迹, 收集物品的过程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体验, 更能满足幼儿好动、好奇的天性, 必须充分重视幼儿的参与性。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物品收集的来源渠道多, 收集的物品丰富, 幼儿参与班集体活动, 不仅促进了亲子交流, 同时也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有利于幼儿获得成就感, 增强幼儿自信心。

二、物品摆放, 提升幼儿的审美力

幼儿在自然区域的摆放活动能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如:秋天, 班上收集了许多庄稼, 有的班上完整摆放一株自然状态下的棉花, 有棉叶、棉花、棉桃、棉花的根、枝干、花朵和花苞;有的摆放一小捆水稻, 有水稻的根、茎、叶;有的摆放一株红薯, 红薯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摆放将植物形态的自然美完全地呈现给幼儿, 使孩子对摆放的自然资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摆放的时候结合自然区域的橱柜和墙面, 不仅摆放整齐, 而且编排成一些造型, 更能逐步培养孩子的美感。例如将庄稼能吃能用的部分用盘子逐一摆放出来, 有稻子、棉花、山芋、花生、红豆、绿豆、葵花子……所用的盘子大小形状花形相同, 既巩固了孩子对秋天庄稼收获种类的认识, 同时也通过整齐的摆放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也有教师将收获的果实和种子进行加工, 将柿子制作成鸡、人手、梨子, 将芝麻粘贴成小猫、小狗、鸭子、人物、花草, 将辣椒、茄子、玉米串起来, 挂在墙上, 用一次性的塑料杯种植大蒜……这些自然物品摆放鲜活别致, 孩子们既加深了对这些庄稼的新的认识, 更在耳濡目染中提升了审美力。

三、物品使用, 体现教育的适宜性

自然区域的教育价值挖掘与孩子年龄有关。小班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事物, 获得生活经验和体验,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中班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从观察管理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大班主要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管理过程中获得有关生活的经验和体验。

自然区域同一物品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起的教育价值不同。如:自然区域里都有大蒜, 小班主要的教育价值是让幼儿观察认识大蒜;中班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种植大蒜, 获得有关种植经验, 加深对大蒜的认识;大班孩子是如何有效管理大蒜, 如何发挥大蒜的作用, 尝试用大蒜烧菜, 把大蒜瓣管理好, 保存更长时间, 将大蒜瓣串成不同的形状, 供别人欣赏。

同样, 自然区域对不同性格的孩子, 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如:在管理自然区域的过程中, 让粗心的孩子养成了做事细致的习惯, 让胆小的孩子在收集的活动中增强了自信, 同时孩子在自然区域物品的摆放过程中学会了讲究整洁。

四、物品管理, 增强幼儿的责任心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各班宜充分利用自然区域的管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如:中班孩子饲养了小金鱼, 孩子们首先探究了解金鱼吃什么, 知道了金鱼除了吃买的鱼食, 还吃一些其他的东西, 如:肉、小鱼。后来孩子又探究出金鱼有时候为什么会不吃食物, 原来是因为小朋友喂的太多了……在管理的过程中, 孩子们获得了各种生活和学习的体验, 进一步增进了对科学的兴趣, 发展了探究能力。

幼儿在自然区域的管理过程中, 也培养了责任心, 如:一般孩子到了中班就开始采用值日的形式, 给自然区域所种植物的浇水, 试想, 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不去给植物浇水, 这个植物就回枯萎, 在浇水的过程中到底浇多少, 什么时候浇, 孩子在探究中、在劳动中, 经验会不断获得。

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开局良好 篇8

一是建立了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了各级政府上下联动,省级部门横向互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谋思路、想办法、定方案、找对策,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首批建设镇发展规划编制、审查工作全部完成,一批特色镇脱颖而出;四是首批建设镇投融资平台搭建完毕,贷款资金陆续到位;五是按照“优先发展改善镇容镇貌、改善民生、公共事业和支撑特色产业等方面基础设施项目”的原则,谋划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扎实的项目已开工建设。

虽然“百镇建设工程”总体进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难点有待破解,如特色镇的打造稍显薄弱,县级投融资平台信用等级偏低,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内生发展机制的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等。

针对成绩和不足,省百镇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加快出台《吉林省“百镇建设工程”发展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二是抓好其余75个镇的规划编制、审查,适时启动重点建设工程;三是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筹集好建设资金;四是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加快特色镇的建设和发展;五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探索小城镇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新路;六是加强各项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为百镇建设工程服务的工作体系;七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图片新闻

镇建设绿色家园 篇9

4月23日上午,班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迎来了中班组幼儿和家长来园参加“大手小手齐动手”亲子制作活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利用废旧材料创作了各种各样新颖、别具一格的作品。该活动体现了“父母跨出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造自由、温馨的“亲子同乐”动手制作的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班庄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镇重点镇三年建设情况汇报 篇10

我镇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点镇以来,始终坚持以重点镇建设为抓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驱动,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年来,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从8.04亿元增长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 万元增长到5350万元,年均增长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27亿元增长到12.4亿元,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4元增长到8086元,年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税销售收入从4.5亿元增长到7.45亿元,年均增长21%。

1、坚持“以工强镇”,工业经济不断扩张。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迅猛增长。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28家,比2007年增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比2007年增10家,实现工业税收8384万元,比2007年增长768%。二是项目建设不断突破。三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全县三驾马车为载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共招引工业项目103个,协议投资总额4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10亿元的**盐业项目于2009年10月顺利投产,改造利用滩地盐池10000亩,铺设**至**输送管道136公里,年产值达 亿元。**钢业项目于2006年完成投资1.6亿元,今年又投资1.2亿元进行技改,竣工后年可实现产值4.5亿元,利税4000万元;**纺织公司完成了1.8亿元技改扩能,可实现产值5.2

亿元以上,利税5000万元;**纺织、**纺织、**纺织等新实施项目年产色纺纱5000吨以上,形成色纺纱规模特色产业;**酒业投资1.5亿元,新上两条白酒灌装线,生产的“**”系列白酒畅销大江南北;新招引10亿元的镍材料项目正在积极建设,建成后年可实现税收8000万元以上。三是项目载体已具规模。中小企业创业园建成面积200亩,完成投资2.7亿元,园区供水、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善,建成标准厂房21幢50000多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幢4000多平方米,围绕机械电子、纺织制衣、汽车销售服务等特色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引进**纺织、**散热器、上汽通用五菱4S店、**电子等8个项目,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88500万元,工业增加值11700万元,入库税金850万元,2009年12月,园区被省命名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2、坚持“以建兴镇”,城乡建设亮点纷呈。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全县率先编制完成《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镇村庄居民点建设规划》和《工业集中区规划》。其中《镇区总体规划》在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中获得一等奖。二是加强集镇管理。集镇环境秩序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一支专业城管队伍,增加了城乡建设管理力量,集镇环境和秩序明显改善,违法违章建设得到有效遏制。三是集镇形象日趋靓丽。大力实施集镇“六个一”工程和绿化“五个一”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变大、变高、变绿、变亮、变美。13层的**广场全面建成,创造了全市非城关乡

镇的最高建设纪录,成为**镇的新地标。文化小区、**小区、**花园等商住小区总建设达30万平方米,新宇花园二期已建成4万平方米,**雅苑规划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城规划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已完成规划审批等工作。实施**国道和**路两侧路面硬化30万平方米,新建绿化池60多个,新植绿化8000多平方米,新设立广告牌和广告灯箱近400个,新上路灯近100盏。四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村、**村新农村示范居住点规划建设300亩,已建成农民单体别墅120多幢,小区内文体、娱乐、休闲、购物等基础设施一流。**村被列为全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试点村,累计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村内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五是三产服务业突飞猛进。集镇区酒店、超市、歌厅林立,新开业物流中心、超市、大酒店等60多家。**医药物流于2009年投入运营,带动了周边医药、物流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好又多”超市经营面积达5000平方米,苏果超市**店全面升级,每日顾客流量5000人以上。**汽贸广场顺利开业,成为周边县镇经营规模最大、最具专业的汽车销售服务市场,它的成功开业标志着汽车销售服务产业在我镇崛起,掀开了我镇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3、坚持“以农立镇”,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一是农业基础稳定。大力实施“百村百亩”和“一户一棚”工程,全镇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花卉苗木基地种植面积达1500亩,种植的彩叶植物、彩叶乔木、新奇花卉美化了城乡环境,带动了农民增收,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守望红色土地 建设绿色家园 篇11

党和政府历年来十分关心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帮扶老区,使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已明显改善,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缓解了影响老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近年来,清远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老区建设收到明显的效果,对老区的宣传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效地营造对老区的宣传氛围。

革命老区多处僻远地区、高寒山区,受自然、历史、地理的各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缓慢,老区人民生活相对还很贫困,老区人民的年均纯收入一般比全市平均数低20%以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经济缺主导产业,人才难留住,资金难引进,资源难开发,产业难形成,产品难变商品,群众难增收。制约老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其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缺乏均等化,老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其二是观念意识较陈旧,现代文化意识落后,缺少现代经济的新观念,管理手段落后,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不强,也缺乏根治贫穷的新项目。其三是人的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和有战略头脑的带头人,守着资源不懂得开发利用。其四是缺少一以贯之的国家帮扶致富的有力政策,特别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长效性的特殊政策。帮扶老区的政策与援疆、援藏及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相差甚远,有些政策少有实质性的内容。老区建设欠账较多:全市的老区有三成的自然村共两千多公里的道路未实现水泥硬底化;有两千多个自然村农田水利建设未达标;有近二成的老区自然村2万多户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还有占老区总户数四分之一的4.6万户老区人民仍住泥砖房屋。

老区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资源,关键是如何发展和利用。老区的红色资源、绿色生态是很好的旅游资源,老区有淳朴的乡风民俗资源,这份淳朴的真情是对党和政府的真诚和对信念的坚定,也是建设家乡的原动力。老区有先天的优势,山区污染少,可利用山地、森林、矿藏较多,只要能正确地引导和合理地开发利用,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

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党和政府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老区要加快发展并且能够实现加快发展,一是靠党和国家对老区的大政方针。二是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服务理念。三是靠本地优势产业的利用和兴起。老区人民感到欣慰的是,党和政府越来越关心老区,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区,政策越来越优惠老区。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去年就如何加快清远老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步伐提出了五点很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并多次在有关材料上批示给有关领导和部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要把革命老区作为一个重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措施,加大帮扶力度。

老区正面临着提速发展的美好前景,老区人民盼求发展的愿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通过围绕新形势下加快老区建设发展为主题的老区现状大调研活动,老区和老区人民对党和政府最集中、最突出、最迫切的诉求有几方面。

一是强化老区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对老区的认识,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老区、支持老区的共识。老区是共产党的根,老区精神是共产党的魂,老区的发展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我们党不能让老区淡出社会大众的视野,更不能让老区淡出我们的执政理念,对老区的宣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老区的关心支持,取决于各级领导对老区的感情,有了感情,就有思路,就有办法,就有政策,对老区实行“同等优先”的政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各级政府实行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类资源向老区适度集聚和提速建设老区、繁荣老区的一项制度安排。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形成一个认识老区、支持老区、反哺老区的社会氛围。

二是利用扶贫开发的资源,使老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上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帮扶工作,全市有101个老区行政村被列入省的贫困村,有7万多老区群众列入帮扶对象。经过三年帮扶,人均收入增长363%,达到5882元,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1.85万元上升到9.8万元,增长530%,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新一轮的扶贫“双到”工作,全市有121个老区行政村列入省帮扶的贫困村,有3万多老区群众列为帮扶的贫困人口,各级要求充分利用这一帮扶契机,抓工作落实,督促检查帮扶单位如期实现目标任务,使被帮扶单位和群众按期脱贫,这样,经过两轮的“双到”帮扶,全市就有222个老区贫困村实现脱贫,占老区行政村的四成多。老区的贫困现状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三是完善老区的投入机制,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老区发展的保证,加大资金投入是老区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完善市、县两级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把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安排,并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大对老区投入的力度。如农业部门对老区申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工程建设项目、财政部门对老区“一事一议”奖补申报项目、水务部门对老区通自来水建设项目、交通部门对老区自然村水泥路建设项目、民政部门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留成的安排上、教育和卫生部门在有关资源分配上、住建部门在改造农村泥砖危房工作上等都能给予老区“同等优先”,“适当倾斜”的优惠政策,力所能及地为老区多办好事、实事。使革命老区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急、难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是着力培养本土的老区建设人才,发掘老区的优势资源,找准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发挥老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老区发展的“造血功能”。在红色的土地上建设美丽的家乡,使老区赶上时代发展步伐,是老区人民的期盼。诚然,老区人民也不能丢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能在先辈的光环下吃“老本”,老区除了自身的奋发图强外,还希望党和政府加大智力、科技的帮扶,提高农民技能培训率,挑选一些优秀的老区青年到党校和农科院校培训学习,改善老区的文化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一批热爱老区、素质能力强的干部和骨干,扶持一批创新发展、勤劳致富的牵头人,采取财政支持、项目带动、产业扶持等政策,加大“造血功能”力度。要突破发展的瓶颈,发掘利用老区的优势,把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解决老区发展缓慢问题,关系到当地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系到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老区人民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与当政者、管理者、领导者的利益诉求高度的一致;当今,共同的愿望、共同的利益同样把党和政府与老区人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老区人民看到了希望,激发了潜能,充满着信心,决心守望着红色的土地,建设好绿色的美好家园。

上一篇:泡泡中的奥秘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读《最后的安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