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精选12篇)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1
0 引言
科技的高度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地球资源在开采、利用中不断被浪费, 同时也造成诸多环境问题。随着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加强, 环境保护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使人类有良好的生存条件, 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和完善绿色社区建设。绿色社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微观模式, 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载体, 是现代城市社区文化的集中呈现, 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1]。
1 绿色社区建设背景
1.1 国际背景
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汇聚, 严重威胁全球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稳定。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了解气候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变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气候变化给城市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带来了挑战。
从1950年至2011年, 全球城市人口增长了5倍。2010年, 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10—2020年间, 全球人口增长的95%将是城市居民。当一些城市呈现收缩态势时, 许多中心城区却见证了快速且基本上毫无控制的人口增长, 创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而这种增长模式大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城市无视目前和未来对资源的需求以及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而快速扩张, 城市中的居民及其财产将遭遇具有广泛破坏性和损害性的灾害风险。在思考全球新城、新区发展时, 应将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这样的政策方向将为我们提供大量机遇;但这些机遇要求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未来, 将各级政府和城市社区的各组成部分联系起来。
1.2 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战略。近五年,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 大部分城市已经认识到绿色城市 (区) 建设的重要性, 并把生态/绿色城市 (区) 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一些城市已经或正在进行生态/绿色城市 (区) 的规划和建设实践。
另一方面, 国家大力提倡进行更高级的新型城市化探索与实践。新型城市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以和谐社会为方向, 以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 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 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 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
长期以来, 建筑量的大幅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建筑耗水耗电量增加、建筑材料浪费、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等。日益严峻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建筑转型的重要性。建筑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增长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因此, 绿色建筑在建筑业中的推进势在必行。
2 生态城市、绿色社区及绿色建筑的关系
2.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居民身心健康, 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3]。其中,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是条件和基础, 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与根本所在, 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 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 达到“人和”。
2.2 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一定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 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4]。绿色社区的目的是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宜居的环境, 建立市民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监督的稳定体系, 进而控制各类公众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提高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2.3 绿色建筑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4 关系解读
绿色社区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规划中将在管理体制、政策配套、技术、标准、新建绿色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等方面大胆创新和突破, 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建设, 以统筹集约绿色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开展绿色道路及绿道网建设, 启动绿色交通, 综合利用环境, 实现由绿色建筑单体到区域化发展。在发展思路上, 注重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市政设施之间资源共享, 推行低增量成本、平民化绿色建筑;在推进路径上, 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到绿色社区, 再到绿色城区,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推进。
绿色社区是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区等为主要建设对象, 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形成“安全、健康、高效”的城市, 体现人与建筑和谐、城市与环境和谐的城区典范。
3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
3.1 目的和意义
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推进绿色交通及绿色配套设施建设, 实现新能源与建筑一体化, 建立完善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各地现状条件, 研究制定绿色社区建设规划的建设体系发展框架。制定绿色社区的建设体系, 使其能在一个完整、系统的建设程序指引下合理、有序发展, 降低建设成本, 加快社区建设步伐, 带动绿色生态新城整体建设。
3.2 绿色建筑
3.2.1 建筑类型
根据地块用地性质可分为公共建筑、混合功能建筑、住宅建筑和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的投资主体一般为政府, 住宅建筑的投资主体一般为企业 (保障性住房除外) , 而工业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刚刚起步, 标准也相对严格, 实施难度较一般建筑更大 (见表1) 。
3.2.2 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在做到质量优良、安全保障、施工文明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以期达到降低能耗、增效环保的最大效果。施工过程中可采取的绿色施工方法及相关措施如表2所示。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除了采取相关绿色施工方法以外, 也应当根据各类标准, 制定相应的施工能耗评价体系。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2针对性和全面性原则;3指标体系结构要具有动态性;4前瞻性和引导性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施工能耗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工程达到绿色施工标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针对施工阶段可操作性强的施工能耗评价指标体系, 是对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监控评价体系的完善, 为最终建立绿色施工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开展施工能耗评价可为政府或承包商建立绿色施工行为准则, 在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绿色施工概念和原则, 为开展绿色施工提供指导和方向。
3.3 绿色市政
市政系统的“绿色”建立于两个基本理念。
1) 以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再生重建自然化的生产模式
面对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继续大量消费资源能源是地球难以承受的, 放弃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也是不公平的, 唯有寻求一种符合自然有机规律和适合城市自身特色的生产模式, 达成资源互补、最大循环、和谐共存、自我维持和修补等目标,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生态的平衡并可持续发展。
2) 以更高效、优化、生态的系统实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3R原则 (Reduce、Reuse、Recycle) 已被人们熟知和广泛接受, 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城市规划层面工作着眼点不应仅局限于物质经济的生产—回收—再生产循环模式, 而应主要在于中观层面的社会体系建设模式上, 在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社会消费体系和人文生态体系均可得到良好的体现。
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的配置 (包括数量、位置、规模等) 需尊重客观规律, 并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例如使用非常规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 减少传统资源的使用量, 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排放, 并提倡能源综合利用, 效率优化。
另外, 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模式应强制提高公共基础设施 (施工和运营中) 的能源节约潜力, 并注重对城市景观的保护和空间的集约利用。
最后, 管理模式和公共政策方面, 应当重视需求方管理和流域综合管理, 施行典型示范、强制实施和鼓励推动相结合的管理政策, 并加强环保行为宣传。
3.4 绿色交通
3.4.1 慢行交通规划
慢行交通主要为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是环保节能的“绿色”交通方式, 具有无污染、噪声低、机动灵活等优点, 应合理引导。绿色社区慢行交通应主要实现以下功能:居民的短距离出行;作为公共交通工具的接驳;居民的休闲、健身。
3.4.2 静态交通规划
1) 社区内规划开发多样停车设施。
2) 绿色停车场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 例如:停车场水泥地面为透水地面或者植草砖;提倡停车场内每个车位间栽植各种树木, 代替以往停车场的停车线;采用地下或者立体停车场, 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停车场建设必须使用环保材料等。
3.4.3 低能耗、新能源车辆应用
1)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应用。
2) 完善加油站、加气站的布局规划, 以满足清洁能源车辆补充动力燃料的需要, 同时结合防护绿地种植相应植物, 隔离并减少废气、汽油味、汽车尾气等, 打造生态加油站, 注意环境保护。
3) 建设绿色洗车场, 使用非传统水源作为洗车用水, 同时洗车废水采用自处理的方式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3.5 绿色建设管理
3.5.1 政府支持
政府对绿色社区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了住区的建设速度及实现程度, 目前已实施相关政策所涵盖的范围有限, 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必定可以大力推动绿色社区的发展进程。可考虑的相关政策支持如下。
1) 不计容积率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使用的采光井、通风井、烟道位于地面的部分, 均列为不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并计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中;计容积率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使用的采光井、通风井、烟道位于地面的部分, 列为应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由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分摊。
2)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 设置地方示范工程补贴。
3) 骑楼、过街楼的底层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 临街楼房、挑廊下的底层用作公共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 不论其是否有柱、是否有围护结构, 均不计算建筑面积。不封闭时, 若上盖高度大于二个自然层, 架空通廊不计算建筑面积, 空中花园不计算建筑面积;悬挂于建筑主体结构外侧的外挂式花池和空调机位不计算建筑面积。
4) 推行绿色建筑“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 具体可从专项补贴、物业税减半征收、土地招拍挂前置条件、适当提高容积率、购房贷款利率优惠等方面着手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5) 设立绿色建筑示范区发展专项资金, 支持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活动, 包括绿色建筑有关研究、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绿色建筑咨询费用、项目认定评审费用等, 同时对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标准制定、试点和示范工程、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宣传普及等工作进行奖励和扶持。
3.5.2 技术支持
绿色社区建设不仅需要政策支持, 还需要相关技术支持。
1) 制定《社区绿色建筑立项文件绿色专篇编制指南和审查要点》立项及方案设计阶段要求示范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或者设计方案中设绿色建筑专篇。
2) 制定《社区绿色建筑设计审查指南》项目方案、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设计文件应当符合绿色建筑有关标准, 经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通过, 并为设计人员和审图人员提供技术指引。
3) 制定《社区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方案编制指南及审查要点》在施工招标和施工过程中要求编制绿色施工方案, 但目前缺少绿色施工方案的编制技术标准和审查技术标准, 以此支撑项目绿色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审查。
4) 制定《社区绿色建筑施工监理指引》施工监理阶段要求监理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制定的绿色施工方案进行审查, 督促施工单位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文件及绿色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监督建设、施工、监理单位执行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方案。
5) 制定《社区绿色建筑竣工验收标准》竣工验收阶段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绿色建筑验收。
6) 制定《社区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指引》运行阶段要求物业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进行维护和管理。
4 结语
绿色生活的基层载体就是社区, 但生态环境的恶化已逐渐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健发展。我国目前的绿色社区建设尚有很多不足, 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改变观念, 确定一个全方位的绿色社区构建体系。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绿色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将绿色社区构建工作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才能使经济发展更适应新时期的大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 整个社会开始追求更为舒适的生存空间。绿色社区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以及提升城市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少培.绿色智能居住小区初探[EB/OL].http://www.xs-it.com, 2002-11-29.
[2]杨迺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研究[J].学术论坛, 2012 (6) :133-137.
[3]张林英, 周永章, 温春阳, 等.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生态科学, 2005 (3) :273-277.
[4]陈建国.我国绿色社区建设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4.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2
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评价标准体系,是用于评估各种风格类型建筑的系统;美国的LEED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了全生命周期的方法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评价,从而包含了更多方面的评价;加拿大的GBC评价标准体系,在其他评价标准已有的评价对象上,加入了对改建建筑的评价内容和具体评价方法[2]。以及我国发布的用于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3]。然而,上述这些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都没有提出如何对绿色建筑经济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建筑正是由于在经济评价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绿色建筑现在难以推广的现状和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误解,使绿色建筑难以在如今市场经济下开发和发展,没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面,提出并建立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以利用,以绿色建筑经济分析结果来显明其优点,使绿色建筑得以全面推广。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山东;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29-04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with the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WANG Jin-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Jinan 250103, China)
Abstract: In the transforming of green development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promot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Shandong province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Shandong” in 2012.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Shandong should promote Shandong economy to green transformation; build up a complete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such as more mandatory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spontaneous system, more strips and departmental system and relatively less integrity system, more concrete system and less comprehensive concep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nstruct the green education system, the green development appraisal system, the market guiding system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should focus on perfect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construct the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of Shandong.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Shandong; system
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把“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升到“五化协同推进”的高度,这使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早在2012年,山东省就提出建设生态山东的目标,而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实现绿色发展成为推动生态山东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一、系统完备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是促进山东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山东的必然要求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但也是人均资源小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越来越严峻,根据研究,2012年山东省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在参与测算的全国30个省市中排名仅为第28名[1]。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要想在全国“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提前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生态山东就成为破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要建设生态山东,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2012年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也指出要“提高生态山东建设水平,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2],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生态山东的重要目标和实现形式,并成为山东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共识。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更高效率的配置绩效。由于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相应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任何资源配置主体的决策行为都受到一定制度的影响,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的理性选择,而不同制度规范背景下行为主体的差异也必然会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因此,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必然受到相应的制度规范的影响。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这就突出强调了制度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所以,推进绿色发展也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
山东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无论是面临的资源禀赋状况,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形态以及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都与中国整体形态具有高度相似性。如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水平较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但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山东”的战略部署,努力实现山东的绿色发展。尽管山东省也在不断探索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但在具体的绿色发展实践中,既缺乏系统完备的国家层面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也缺乏山东省域层面的具体规章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央不断简政放权的条件下,山东省应该努力争取全国层面的绿色发展制度在山东试点试验,也需要结合山东的具体实际,大胆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区域性的绿色发展制度设计,以此推动山东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山东建设。
二、山东省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地开展,包括山东省在内,全国各省市也都正在积极地探索。尽管世界环境治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处理可能具有一些规律性,但考虑到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文化理念、法制环境等的差异,各国在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方面也各具特点。综合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情况来看,山东省在推进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具体的强制性制度较多,而自发性制度相对不足
随着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兴起,山东省也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但总体来看,强制性制度较多,而自发性制度相对不足。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的,“制度不是某种自然资源,而是要人为的去进行创造和规范,当目前的制度因维护的成本增加或相对收益较小而不能再满足需要,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去改变和替代它。”[4]283人们创造和规范制度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即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力(如政治力量)进行的制度变革,第二种是自发性制度变迁,即当一种制度的不均衡会导致效率损失的时候,制度变迁中会有自发的力量来提高效率[4]287。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是在传统的粗放的“黑色”或“褐色”经济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制度就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山东省在不断加强环境管制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也制定了一系列进行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污染物排放、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利用市场机制等引导社会主体自发地进行资源环境保护的制度规章相对还比较少,如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实行的一些环境经济政策在山东省还没有真正地完全实行。现有的规章制度中更多的是依靠环保部门、物价部门、公安部门等行政部门的强制性手段来约束违规企业,而调动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自觉地参与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公共政策和制度供给不足。
(二)条块的、部门性的规章制度较多,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相对较少
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的特点,山东省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都采取条块式的行业管理模式,不同的部门分别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但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不是由单个行业、单个部门所能协调决定的,必须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一些系统性、整体性推进绿色发展的规章制度,绿色转型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山东省在2003年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特别是2012年推进生态山东建设以来,也出台了一些系统性的带有全局性影响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如对各地市的科学发展观考核政策等,但受制于行政体制的制约,山东省的公共政策供给仍然呈现出条块性、部门性的特点,过去“铁路公安,各管一段”“五龙治水”的特征还比较明显。比如,污水治理需要涉及环保局、市政局、水利厅等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每个部门都针对本部门分管的行业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但仍然难以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再比如,渣土扬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渣土在工地上时属于建设部门管,出了工地的围挡就属于市政城管管,在公路上还要受到交通等部门的管理等。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循环、低碳、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规章制度仍然缺乏,绿色生产制度、绿色营销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和交易制度等仍然欠缺或有待完善。
(三)具体的技术和器物层面的制度供给相对较多,而综合性的理念和意识层面的制度供给相对较少
根据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技术和器物层面的制度以及理念层面的制度。在绿色发展制度中,技术和器物层面的制度主要是约束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状态的制度规范。理念层面的制度主要是引导和规范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诉求、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等精神层面的制度规范。向绿色发展转型既应包括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技术、提供绿色服务、进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生产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态的转变,也应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诉求等精神层面的转变,而且根本性的是精神层面的转变,只有精神层面上、理念上、意识上真正实现了转变,各社会主体才能在自觉的生产生活中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进行决策和行动,绿色发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限制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产业和技术的应用,山东省也制定了许多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材料标准、环保标准等在内的制度规定,但在引导人们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理念的培育和传播等方面的制度相对较少,由于精神层面的制度不太容易考核,所以既有的制度贯彻落实地也不太理想。比如,即使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政策和理念传播了很多年,山东省在2003年就开展了生态省的试点,但一直到现在仍然有部分官员、企业家、民众对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意义了解不清,甚至持怀疑态度,或者是口头上天天喊生态文明重要,但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中却往往漠视或忽略。
三、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助推生态山东建设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壮大都离不开制度的引导和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理论探讨转变到具体制度构建和实践探索的新阶段。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全面协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自然—社会的协调,这就需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5]24,而制度则正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5]。因此,制度的构建和对制度尊严的敬畏是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一)构建绿色发展的教育制度
思想决定行为,用绿色发展的教育制度解决人们的思想理念和意识问题。只有转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人们才能真正把绿色发展作为思考问题和进行决策的出发点[6]79。一是要加大各级各类学校中生态文明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内容和投入,通过系统完整的绿色发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共识。二是要加大对政府公务员和企业家群体的宣传教育。政府公务员掌握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力,企业家群体掌握着企业组织内部资源的配置权力,而且企业(厂商)是社会生产的最主要主体。在社会资源配置中政府和企业成为主要的决策者,因此,需要在这两个群体中加大绿色发展教育力度。三是加大绿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绿色学校、环境保护教育中心、展览馆、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等建设,为提高绿色教育水平提供物质保障。
(二)完善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
考核评价制度是影响人们决策的指挥棒,是人们的行为指引,也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履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只有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考评体系,在干部考核评价过程中,不仅考察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而且要看这种政绩是否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是否以牺牲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尽管中央组织部2013年12月下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山东省也在2008年和2014年分别公布了《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但还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方面,要注意协调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要进一步淡化GDP考核,要增加生态效益考核和生态审计的力度,建立体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要避免片面强调资源环境保护而牺牲经济发展的倾向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牺牲资源环境的倾向。
(三)构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绿色发展的经济制度体系
现代经济学表明,市场往往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方式。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也必须建立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因为,在交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纯粹的“科斯手段”可以替代靠较强政府干预的“庇古手段”[7]。所以,只有让各市场主体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获得收益,绿色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转变为各市场主体的行为自觉。要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生态保险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要素和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四)尽快研究出台推动山东绿色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和配套政策
系统完备的整体性规划和配套政策是推动一项战略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尽管2012年山东省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科学总结了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就,阐释了生态山东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以及具体的配套政策。但山东省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绿色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和配套政策,尽管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以及其他的政府文件中有相关的内容,但大多是宏观性的,是不具体的,而且缺乏针对性,不是着眼于绿色发展的专门规划。
今后要抓紧研究制定推动山东绿色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并结合国际绿色发展的机遇、我国的相关政策和山东省的实际,出台系统完备的配套措施,包括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的环境保护规划、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等。在整体性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配套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共同推动山东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山东。
另外,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还需要在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基础上,全面审视和反思当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内在关系及其组合架构,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中华民族,特别是山东文化特点相契合的整体制度架构。
(五)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等强制性制度体系建设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加大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生态补偿者获得收益,让生态破坏者付出代价是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遍性做法。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30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实践效果不理想,对绿色发展的针对性不强。今后要借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加强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山东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要以贯彻新的《环保法》为契机,加强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完善工作。探索建立地方性的《绿色发展促进法》,培育绿色发展的法制化环境。尽快用法律法规的方式建立起山东省自然资产产权确权、自然资产用途管制、生态红线划定、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用法律确保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进行环境监测、责任认定、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的权利和职责,建立顺畅的环境损害救济途径,保护民众的环境权,落实企业的环境责任。
四、小结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需要在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的规范和引导下才能发展壮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8]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山东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破解制约山东绿色发展的制度性约束,用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和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实现山东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山东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
姜异康.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N].大众日报,2012-06-01(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2.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蒋秧生.绿色发展:“两型社会”的强力引擎[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2):31-35.
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M].环境经济,2012(12):18.
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29(1).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4
一、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不仅是指标体系建立的关键原则, 而且是指标体系的显著特征。所以, 指标的确定和数据的选取要对矿区系统结构、矿区系统规律有一定的掌握与认识, 能全面、准确、系统地将绿色矿山的内在含义与目标的实现程度反映出来;其次,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也就是所说的可操作性的原则。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制定与指标的选取不仅要将绿色矿山的内涵反映出来, 而且还要对绿色矿山建设考评工作的可行性有所顾虑, 最大限度地选择一些概念准确、内容清晰、可以实际测算的指标;最后, 完整性原则。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将考评矿山的主要特征和整体状况反映出来, 以及矿山的变化与发展, 同时还得确保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指标是相互独立的。
二、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设置的方法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方法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也就是矿山的生产管理水平、安全管理标准化程度等反映矿产企业的业绩现象呈现出定性状态, 在同类矿产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便可。其次, 静动态指标相结合。坚持以静态指标反映现状, 以动态指标来反映矿产企业现实发展情况, 相互结合, 客观、全面地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反映出来, 这样还会阻止短期行为给绿色矿山建设带来的破坏;最后, 坚持过程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结果指标是现象的表现, 而过程指标则主要是指生产的各个环节, 坚持过程与结果指标的结合, 能够有效地避免轻过程、重结果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三、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
首先,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包括资源消耗指标和能源消耗指标两大类, 是反映矿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要满足设计要求, 而且还得在同类矿产企业中处于先进行列。当然不能忽略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次, 采选矿现代化指标。主要涉及到采选技术指标、装备先进指标两大类。采矿的科技水平在同类中保持先进, 而且绿色技术占新技术比例大, 采矿过程中要坚持生产全过程工序合理、洁净化操作。先进的装备水平直接影响着矿产企业生产能耗、生产技术指标、劳动生产率等, 对环境生产影响较大。再次, 矿山清洁生产指标, 涉及到环保管理指标、清洁能源指标。其中前者以定性为主, 后者以定量为重。矿山建设项目不仅要落实环境制度, 而且还得兼顾环保管理体系以及矿山生产全过程中的环保措施。最后, 矿山规范管理指标。主要包括规范管理指标与动态管理指标两大类, 其中矿山规范管理指标以定性为重。矿山起亚不仅要有健全而系统的组织, 而且还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确保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除此之外, 还有矿山生产安全指标和生态环境重建指标。这要求矿产企业建立健全系统的安全管理机构、制度以及操作流程, 而且还得覆盖到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而生态环境重建指标则注重企业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在生产的同时注重治理。
还应该构建矿山信息系统, 这绝非易事, 摆在面前的最主要的难题就是思想、体系以及构架支持力度不够, 不少专家学者都是从某一具体项目入手展开分析, 由此得出的结论现实指导价值不高;除此之外, 当前我国在擅长信息系统规划同时又熟悉矿山业务的综合性人才储备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信息系统规划整体性及系统性。构建矿山信息系统旨在促进矿山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随着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 对于矿山企业而言, 只有从企业实际出发, 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及战略, 才能确保企业实现稳步健康发展;同时, 只有矿山信息系统实现逐步完善, 才能为相关管理人员作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和科学依据。在矿山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过程中必须解决提供此种支持的有效方式这一难题。在构建起矿山信息系统之后, 就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系统开发、数据集成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矿山数据具有空间分布性以及逻辑使用一致性, 因此, 在构建矿山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矿山数据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 绿色矿山就是在新形势下, 把先进的采矿装备、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与绿色矿业有机结合, 是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矿业发展道路以及矿产资源管理理念的一种突破性发展,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所以, 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具体考评指标数值的确定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细化考评指标体系, 而且还得激励矿产企业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衡量矿山建设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平格、王健、董坤、黄华芳.绿色矿山建设与石家庄社会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2]蔡荣.创建现代绿色矿山的方法探索与实践[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黄敬军、倪嘉曾、宋云飞、王玉军、朱谷.绿色矿山建设考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金属矿山.2009年11期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5
阐述了中国招商引资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绿色招商的.必要性.在绿色招商选择系统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三层结构的绿色招商选择体系,并根据该体系构建了s工业园的绿色招商选择体系.
作 者:张炳 毕军 杨洁 王晓宁 李其亮 Zhang Bing Bi Jun Yang Jie Wang Xiaoning Li Qiliang 作者单位:张炳,毕军,王晓宁,李其亮,Zhang Bing,Bi Jun,Wang Xiaoning,Li Qiliang(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杨洁,Yang Jie(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3;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江苏,苏州,215011)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6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建立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思路,并以绿色财务内部收益率、绿色财务净现值以及绿色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几个主要指标为例,讨论了项目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构建,该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还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潜在费用考虑在内。同时,对指标计算过程中如何确定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和污染治理过程中新创造的收益,以及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负外部效应
中图分类号:F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53—04
项目财务评价的目的是投资主体根据项目的直接财务收支计算项目的费用和获得的效益,寻找最有利的投资项目或方案。…财务评价只考虑项目直接支出的费用和获得的效益,而不考虑间接费用和间接效益,如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污染所要支出的费用等等。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和环境管理被弱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导致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效应进行矫正。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将对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外部效应采取行政手段直接调控,由企业承担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因此,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的过程中,应考虑由于项目对环境的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评估项目在考虑外部成本情况下的财务可行性,降低项目实施后的风险。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项目财务评价的绿色指标体系。
一、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一般的大型项目都需要进行项目经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财务评价。财务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进行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结果的好坏,除了要准确地估计基础数据之外,还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财务评价结果才能具有指导意义。
传统项目财务效益分析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做不同的分类。按决策目的可分为绝对效果评价指标和相对效果评价指标两大类;按指标的性质可分为时间性评价指标、价值性评价指标和比率性评价指标;按财务效益分析的目标可分为反映财务盈利能力的指标、反映清偿能力的指标和反映外汇平衡分析的指标;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两大类。本文将按最后一种分类对项目评价中使用的各种指标进行探讨。
财务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借款偿还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以及动态投资回收期。其中前8个指标是静态指标,后4个指标是动态指标。2002年由原国家计委办公厅发文试行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要求,项目的经济评价应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并以动态分析为主,其核心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和投资利润率等指标,并以财务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的主要盈利指标。静态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便于计算,其中静态回收期指标我国一直把它作为筛选项目的一个主要指标,但是由于静态指标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进行复利计算,有可能导致对项目作出错误的评价。在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中,最常用的是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根据《财富》杂志对500家大公司中的100家公司所作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运用的调查结果,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的使用位居榜首。但是,在传统的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无论是动态指标还是静态指标,都只将项目实际产生的效益和费用作为指标计算的依据,而没有将项目的外部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潜在费用加以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政府加大环保力度,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就有可能导致本来盈利的项目成为亏损的项目,依靠传统项目评价指标所作出的决策成为错误的决策。
二、建立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思路
项目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分析预测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编制财务报表,计算评价指标,考虑拟建项目的赢利能力、清偿能力,据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项目投资财务效益评价的结果是国家各级政府、银行贷款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投资主体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现有的财务评价指标是从企业、投资主体或银行的角度来评价项目的可行性,考虑项目实际产生的效益和费用,而不考虑项目所产生的外部成本。但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必将对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由企业承担环境污染及污染治理的费用。所以,对于由项目产生的外部成本,虽然没有体现在项目的财务费用中,但有可能随着政府环保力度的加强,在项目运行中转化为企业的财务费用。因此,投资者在进行财务评价的过程中,有必要考虑环境污染及污染治理的费用,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估。
与传统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相比,绿色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考虑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同时要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负外部效应,即对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考虑在内,作为企业的一项潜在费用,这样可以帮助投资者对项目的盈利性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估,降低由于环境政策改变所造成的投资风险。此外,由于企业在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收益,因此,绿色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新创造的收益。应用绿色财务指标体系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将企业可能发生的潜在成本及潜在收益考虑在内,将为投资者提供更为谨慎的评估结果,帮助投资者全面地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构建
按照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将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分为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在考虑项目外部成本的情况下,绿色指标体系与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体系结构并不发生变化,评价标准也不发生变化,但是各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却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本文只讨论绿色财务内部收益率、绿色财务净现值以及绿色动态投资回收期等几个主要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其他指标在考虑项目的外部成本后,计算公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绿色财务内部收益率(GFIRR)
公式(1)中:t——年份;n——寿命期或计算期;Cl,——现金流入量;CO——现金流出量;A——环境污染治理费用;B——污染治理过程中新创造的收益。公式(1)中的GFIRR即为绿色财务内部收益率,即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将项目的外部成本作为企业的内部成本来考虑,各年净现金流量累计之和为零时的折现率。用绿色财务内部收益率
与基准收益率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二)绿色财务净现值(GFNPV)
公式(2)中:i——指定的折现率;其他符号的经济意义与公式(1)一致。绿色财务净现值除了按一定的折现率,将方案寿命期内不同时点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基准年之外,同时将项目寿命期内每年所产生的负外部效应,也就是将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和污染治理所创造的效益考虑在内,按确定的折现率折现到基准年。
(三)绿色动态投资回收期(GT*)
绿色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给定基准折现率i。下,用项目的净收益现值回收总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但计算项目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必须考虑项目产生的负外部效应,也就是项目每年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和污染治理创造的收益。
令Dt=Clt-COt-At+t,式中符号所代表的经济意义与公式(1)一致,在考虑绿色动态投资回收期时,Dt为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则
GT*=(T0-1)+E/F
公式(3)中,To——累计折现值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E——第(To-1)年累计折现值的绝对值;F——第To年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四)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和污染治理过程中创造收益的确定
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应用,其难点就在于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和污染治理过程中创造收益的确定。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环境政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征收庇古税和实施排放量限制是我国政府改善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庇古税是指政府对给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以矫正企业的负外部效应。庇古税又称为排污收费,是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中最为通用的一种经济手段,是针对排污者向空气、土壤和水排放废弃物或产生噪声而征收的费用。排污收费是对生产过程的收费,收费数额取决于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质量和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如果政府对企业征收庇古税,那么对企业而言,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就应该等于政府的排污收费,企业以纳税的方式支付了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创造的收益,或者说创造的收益为零。
政府控制污染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排放量限制,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企业向空气、土壤或水中排放废弃物或产生噪声不能超过某一标准,对于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应该追究排污者法律责任,即给予行政处罚。如果政府实施排放量限制,超标排放的代价将是企业无法承受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不能高于限制标准。因此,企业必须将排放的污染物数量控制在标准之下,那么在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就应该是企业为了使排放的污染物在限制排放量以下而产生的额外支出,包括处理超标污染物所需的初始投资以及日常的运行费用。此外,对某些项目而言,在污染物治理的同时会产生额外的产品,变废为宝,从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产生额外收益,此时,指标的计算必须将这部分收益考虑在内,在其他情况下,这一项取零。
可见,对企业而言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和污染治理过程中创造的收益取决于政府可能采取的环境政策。政府采用何种措施矫正企业的负外部效应,决定着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和污染治理过程中创造收益的高低,因此,正确把握政府未来的环境政策是确定这两个变量的关键所在。
四、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优势
绿色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同时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负外部效应,即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考虑在内,作为企业的一项潜在费用来计算各评价指标。外部成本内部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一些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在目前的环境政策下又处于监管真空的投资项目,应该采用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以帮助投资者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估,避免因国家环境政策的改变而造成的经营风险。与传统的指标体系相比,投资项目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体系更能体现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降低项目的投资风险
社会因素、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是项目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不仅考虑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同时将项目产生的外部成本作为一项潜在费用来考虑,对费用的发生内容和发生数额的估计更加充分,能够帮助投资者更为全面地了解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是投资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在对项目未来的运行状况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其财务可行性,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环境政策改变对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影响,这样将有效避免由于国家环境政策的改变而造成的经营风险。
(二)新体系更具前瞻性
绿色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将项目产生的外部成本作为一项潜在费用来考虑,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防治资源污染和生态恶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性任务,随着我国政府环保力度的加强,必将对项目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进行矫正,由企业承担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从而增加项目的运行成本,使用传统项目评价指标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五、结论
本文以绿色财务内部收益率、绿色财务净现值和绿色动态投资回收期为例讨论了项目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就环境污染治理费川和污染治理过程中创造收益的确定,以及财务评价绿色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应用绿色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将项目产生的负外部效应作为项目可能发生的潜在费用考虑在内,能够帮助投资者更为全面的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降低由于政府环境政策改变所造成政策性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国杰,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姚玲珍,华锦阳,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陈新春,黄江英,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及政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3(5):18—19
[4]芦兵,对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分析[J]会计之友,2005(4):66—67
[5]贾小燕,对应用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指标的探讨[J],中国工程咨询,2006(3):32—33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7
会议介绍了“广东绿色建设”体系研究工作情况, 听取了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广东绿色建设”体系研究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进展报告, 并围绕着“广东绿色建设”的概念内涵、研究方向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在充分肯定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成绩的基础上, 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为扎实推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李台然副厅长强调,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认真推动改革落实。一是要研究完善具有理论性、概括性、多层面特点的“广东绿色建设”概念和内涵, 并突出概念和内涵的易识别性, 便于行政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和行业专家理解使用。二是要研究搭建可考核评价、多要素的“广东绿色建设”指标体系, 区分“广东绿色建设”不同使用对象的应用需求, 强调目标导向, 突出工作重点。三是要研究明确“广东绿色建设”政策推进路径, 在政府简政放权的基础上, 结合广东实际, 整合现有政策, 研究制订强制性、约束性政策措施, 引导从业主体遵循相关评判标准, 积极推动广东构建绿色建设体系工作, 确保“一年见效, 两年见好, 三年见势”。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篇8
1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1.1 评价表征作用
通过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对社区的资源利用、能源节约、环境质量、社区模式等作出全面的评价, 有利于评价表征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1.2 指导指引作用
科学、合理、全面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为政府部门的绿色社区评价管理和发展决策提供指导和借鉴, 为居民的购房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为社区的环境规划与生态设计提供指导, 为社区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1.3 刺激推动作用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有助于刺激社区的绿色化竞争, 有助于绿色环保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有助于推动社区以及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并最终有助于推动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LEED评估体系为例, 其除了宣传绿色建筑的各种潜在好处外, 还告诉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将更加物有所值, 并有较高的投资回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绿色建筑的市场价值不断提升, 这样将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推动市场转型[2]。
2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应把社区的绿色化发展视为一个整体的大系统, 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能反映社区的资源能源节约水平、人居环境舒适程度, 还要有一定的指标反映社区的社会人文发展、绿色文明意识。同时, 根据社区绿色发展的系统结构分出层次, 指标体系由多个层次的指标层构成。
2.2 可行性原则
在设计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 在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 可行性尤为重要。既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 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 又要防止过于简单, 同时要保证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选取过程中, 指标的定义、具体的准则和要求、分值权重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 整体操作要规范, 便于进行有效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评价与预测。
2.4 导向性原则
无论是数据还是指标体系, 都传递一种信息, 信息的结构和效率可能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 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通过本指标体系, 将有助于指引社区的环境规划、生态设计和绿色化建设。
3 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能科学、合理、综合、全面地衡量社区的绿色化发展水平, 本研究采用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在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 既选取反映资源、能源、环境属性的指标, 还选取了适当的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的指标。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 (A层) 、因子层 (B层) 、指标层 (C层) 三个层次, 其基本内容为:目标层 (A层) 为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9个因子层 (B层) 为土地利用与选址、社区模式、绿化、社区街道交通、水资源环境、能源、建材资源、生活垃圾管理和环境质量, 指标层 (C层) 为前提条件17个和得分指标54个, 并在指标层下设具体的准则和要求。
3.1 土地利用与选址 (B1)
土地利用与选址是绿色社区的首要问题。土地利用与选址的不当将有可能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出行的增加、土地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进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非常重视“公交导向开发”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 因为“在美国, 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要归因于交通, 而交通又大部分归因于私人汽车的使用”[3]。此外, “工宿平衡”的理念也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其要求缩小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距离, 减少远距离钟摆式通勤带来的能耗、污染、身体疲累等不利影响。过分强调功能分区, 即每一个功能分区的用地都将会是单一与固定的, 造成城市商业和居住彼此分离, 商业区、居住区沦为了“孤岛”, 从而产生大量长距离的出行路径。国外研究认为, 距离工作地点在8km之外的人有72%从来不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4]。绿色社区的土地利用与选址包括了3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1) 。
3.2 社区模式 (B2)
社区模式是绿色社区极其重要的问题。社区模式的不当将有可能导致对居民的购物、休闲、健身、教育、医疗、就业、安全等带来不便, 增加交通的出行, 增加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导致社区人际交往的隔阂与封闭, 人文环境不良, 以及社区规划设计特色的单一化, 社区管理效果不佳, 绿色文明意识不高等问题, 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社区模式包括10个得分指标 (见表2) 。
这里需要重点对以下三个指标进行阐述说明:
3.2.1 混合居住。
其要求建筑类型多元化、建筑面积多元化、房主年龄群体多元化、收入层次多元化。目的是帮助改善社会的分层隔阂状况, 增进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的业主之间的交流, 促进社会的进步。
3.2.2 当地食物生产。
其要求利用社区空旷的空间建设社区农场, 并鼓励利用社区花园、住宅的前后方或院落、阳台、屋顶种植生产食物。目的是为了提供新鲜食物, 增加工作岗位, 扩大绿色空间, 减少化肥、杀虫剂和食品包装的使用, 促进社区交流[5]。
3.2.3 公众参与。
其要求公众能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且投诉机构设立畅通、效果良好。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决策者无法实现可持续社区的发展目标。一些学者把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比喻为“城市杠杆”, 当大量公众参与可持续实践时, 这种效果会非常明显[6]。
3.3 绿化 (B3)
绿化是社区的绿色网络。居民通过绿色空间亲近大自然, 生态绿地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污染、缓解热岛效应、降低建筑能耗、降低风速、减少噪音等功能, 并增加社会交往活动, 有助于身心愉悦健康。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户家庭在面积55m2的屋顶上选择景天科植物进行绿化, 每次下雨可以保持80%的水分, 减少了最终流向拉法耶特河的水量[4]。绿化包括2个前提条件以及5项得分指标 (见表3) 。
3.4 社区街道交通 (B4)
出行是每个居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包括对外的交通出行和社区内的交通出行。对于社区这个尺度而言, 对外交通的评价与社区的选址密切相关, 主要是考虑外部交通出行的多样灵活方便, 鼓励通过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达到交通节能。社区内部的街道交通设计应以人为本, 创建“适于步行”的社区。“适于步行”的社区带来很多好处:资源利用更加持续, 社会交往增加, 加强了体育锻炼, 减少了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7]。小街道有着亲人的尺度, 尤其是和行道树结合在一起时, 这种吸引力有助于提高社区的活力[8]。总的来说, 社区街道交通系统应尽量做到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地表径流、保障行人安全、增加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社区街道交通包括以下6项得分指标 (见表4) 。
3.5 水资源环境 (B5)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是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评价社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安全饮用水的缺乏给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国外研究表明,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5亿例与水有关的疾病出现, 导致500万至1000万人死亡。安全饮用水的的缺乏每天导致10-20000小孩夭折[9]。因此, 在保证水质安全的前提下, “开源、节流、保护”应该是绿色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的关键措施。要遵循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 并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气候特点, 合理设计和建设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10]。缺水地区和淡水资源丰富地区对中水利用的要求不尽相同, 多雨地区和降雨量少的地区对雨水收集利用的具体要求也不尽不同,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方案, 达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绿色社区的水资源环境系统主要包括3个前提条件以及7项得分指标 (见表5) 。
3.6 能源 (B6)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绿色社区而言, 节能主要分为交通节能和建筑节能。社区对外交通节能和社区内部交通节能在前文已有论述, 本部分主要针对社区的建筑节能。建筑物的建设和维护占世界能源需求的很大比例。根据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提供的数据, 美国的建筑物占到了美国总能源需求的36%、总水量需求的12%和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建筑节能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它包含利用自然资源、创造“高舒适、低能耗”建筑的诸多方面, 是绿色居住建筑的核心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建筑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和采暖空调设备的选择, 也与建筑或单体建筑的总体规划、建筑布局、建筑设计及环境绿化等有密切的联系。绿色社区的能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前提条件以及5项得分指标 (见表6) 。
3.7 建材资源 (B7)
建材资源的采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大。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建设宜采用资源能源耗用少、性能优良、耐久性好、可循环利用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材料与制品, 建材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3R”原则 (“reduce、reuse、recycle”, 即减量、重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 。绿色社区的建材资源指标体系包括1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7) 。
3.8 生活垃圾管理 (B8)
每一个社区和人类的居住点都面临着生活垃圾管理的问题。传统的固体废物注重末端治理, 只注重清除垃圾而不是预防垃圾的产生;其忽略了四个方面:源头减量、重复利用、循环再生和回收利用[11]。垃圾的回收和堆肥在高密度的社区中更加方便。垃圾分类收集将使大约75%的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或者是用作肥料[4]。基于此, 不仅应重视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收集, 更应重视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 进而要鼓励对生活垃圾及废弃物采取回收利用和就地消化 (堆肥) 。生活垃圾管理指标体系包括3项得分指标 (见表8) 。
3.9 环境质量 (B9)
人居环境舒适是绿色社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内涵, 包括室内的环境质量和室外 (社区) 的环境质量。绿色社区不能是以牺牲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来换取资源能源的节约, 而应是两者兼顾, 或者说在保证居住环境舒适性的前提下去节约资源能源,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绿色社区的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包括5个前提条件以及6项得分指标 (见表9) 。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综合全面地优化构建了包含9个因子和若干指标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限于篇幅, 本文无法详细论述各指标的选取目的、具体准则要求和评价指南。本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 重视资源能源的节约。具体体现为“四节”, 即: (1) 节地 (土地利用) ; (2) 节水 (水资源环境) ; (3) 节能 (包括能源、选址中的对外交通节能和街道交通中的内部交通节能) ; (4) 节材 (建材资源) 。
(2) 重视人居环境的舒适。具体体现在: (1) 环境质量; (2) 绿化; (3) 生态保护 (土地利用与选址) ; (4) 社区街道交通中的部分指标, 如安全舒适的人行道; (5) 生活垃圾管理中的部分指标, 如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 (6) 社区模式中的部分指标, 如生活配套设施。
(3) 重视社会人文气氛的提升。主要体现为混合居住、室内外康体设施、绿色开放空间、安全舒适的人行道等指标。
(4) 重视绿色文明意识的培育。如社区模式中的公众参与、社区环境教育等指标。
(5) 既有反映资源、能源、环境属性的指标, 也有适当的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的指标, 还有兼具多种属性的指标;指标选取方面体现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M].邹越, 李吉涛,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Greenhouse Gases[M].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May, 2008
[4]弗里德曼.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社区的规划与设计[M].刘星, 晃艳, 刘珊珊, 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KOTSCHI J, MULLER-SAMANN K.The Rol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s—a Scoping Study, IFOAM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Movements) [EB/OL].http://www.environmentportal.in/content/269047/the-roleof-organic-agriculture-in-mitigating-climate-change-ascoping-study/, 2012-5-20
[6]REES W.Achieving sustainable:Reform or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995 (9) :343-341
[7]WALKABLE COMMUNITIES, INC.Welcome to Walkable Communities, Inc.[EB/OL], www.walkable.org, 2012-5-10
[8]格林, 凯利特.小街道与绿色社区——社区与环境设计[M].范锐星, 梁蕾,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9]GLEICK P.Making every drop count[J].Scientific American, 2001, 284 (2) :40-46
[10]裴烨青.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D].上海:东华大学, 2007:25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9
“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交通先行”, 上海市也在新一轮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要“着力打造绿色交通都市”交通发展总体目标, 构建基于百姓切身感受的绿色交通体系是新时期上海市“4+1 中心” 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 绿色交通的内涵核心——百姓出行的切身感受
1. 交通出行空间的宜业宜居绿
根据TTB (Travel Time Budget) 理论, 通勤是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 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宜业宜居水平。相较其他全球城市, 上海市居民平均通勤时间和距离都较长。2015 年百度发布了全国50 城市上班距离及时间排行榜, 上海平均通勤时间为51 分钟, 平均里程18.82公里, 在国内仅次于北京;而伦敦、纽约、巴黎和东京都市圈的单程平均通勤时间也仅为43、40、38 和69分钟。究其原因, 上海是一个人口导入型城市, 自2000年至2010年间, 上海人口自1 640.77 万人增加到2 301.92 万人, 净增人口近800 万。这些人口无一例外地融入城市交通, 加上由于上海道路资源受地域限制以及历史原因, 造成就业- 居住关系失衡, 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高度聚集在市中心, 这些无疑都增加了通勤交通的压力。因此, 在如此高密度人居环境下, 上海市需要考虑大都市连绵区城镇体系的均衡。要通过通勤时间与空间的收缩, 改善居民通勤交通出行负荷感受, 建设以通勤交通出行低时耗为特征的交通出行空间宜业宜居绿色交通。
2. 交通出行环境的安全舒适绿
近年来, 上海道路交通事故年均死亡人数一直维持在900 人以上, 但死亡率有所下降。2013 年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3.74, 虽然相较北京的5.44 为低, 但仍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是日本的5.12 倍、美国的2.75 倍。除了出行方式多样、冲突点多、交通参与者约束力不足等原因, 还应该注意到上海航运中心的集疏运体系重载货车对交通出行环境的冲击, 表现为事故、震动、噪声等影响, 因此, 需要对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进行重构, 提升居民出行安全感受。另一方面, 随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绿色交通思想的形成, 慢行交通空间对城市健康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在快速城镇与机动化背景下, 慢行交通环境往往受到机动车出行的分隔与挤压。减少交通事故, 保障行人安全, 构建交通出行环境的安全舒适绿, 不仅有利于上海市民的出行安全, 也有利于鼓励市民健康出行。
3. 交通出行能源的洁净节能绿
城市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了人们城市交通出行的感受。近年来, 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一定控制, 但形势仍十分严峻。通过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举措, 2014 年上海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相比2013 年净减排1.08 万吨, 消减率为11.5%,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也达到77%, 较2013 年提高了11 个百分点。相对于中国其他大城市, 上海市机动车排放对雾霾天气贡献度也较低。据环保局数据显示, 作为影响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来源, 机动车污染排放占全市PM2.5的本地排放源的15%, 相比北京31.9%、广州21.7% 和深圳41% 要低了不少。另一方面, 上海市交通行业能耗 (不包括私家车等社会车辆) , 在经历了“十一五”期间年均8.3% 增速的快速上升之后, 近年来基本趋于稳定。2014 年全市交通行业共消耗2 064 万吨标准煤, 较2010 年降低了1.7%。但是, 未列入统计口径的社会车辆能耗近年来仍然保持高速上升趋势。2014 年社会客车能源消费量为545 万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11%, 较2010 年增长了约44%。从人均指标来看, 2012 年上海市人均年交通排放为837 千克二氧化碳, 较伦敦、东京和纽约而言仍有一定距离 (图1) , 但增长十分迅速, 说明居民对个体机动化出行的需求越来越大。
二、推进以百姓切身感受为核心的上海绿色交通体系发展建设重点
从上海4+1 中心的城市性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关键与成效, 以及上海树立国际标杆城市等因素考虑出发, 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集疏运体系建设、慢行交通环境提升以及零排放示范区建设等3 项行动任务, 作为推进以百姓切身感受为核心的上海绿色交通体系发展建设重点。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集疏运体系建设
优化集疏运体系结构。目前上海货物运输量的70% 在陆上, 29%在水上, 铁路占比很少。未来上海应提高集疏运体系中海铁联运、水水转运等多式联运的比重, 减少陆路集疏运对城市道路资源的占用。陆路集疏运外围化、集约化。建设与货源联动的集装箱拆分场站, 在主要的集装箱货源生成地建立无水港, 完善港口与内陆的运输通道, 实现内陆地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贯通。重载货运线路专门化。通过客货运分离, 提高运输效率。实施专门线路低冲击绿色工程, 通过声屏障、低阻轮胎、降噪沥青路面等技术, 减轻重载货车对交通出行环境的冲击。
2. 慢行出行环境品质提升
通过慢行交通系统的精心设计, 建设三类城市魅力区:“城市吸引核”、“城市活力核”和“城市和谐核” (图2) 。慢行核内交通设施的路权分配慢行交通处于绝对优先地位, 充分体现人性化, 与城市风貌、景观及城市教育、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商业紧密结合。注重以人为本的慢行公交换乘系统建设。完善慢行与公共交通的换乘衔接, 保障出行连续性。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站点, 推进建筑物之间的人行连廊和通道建设, 构筑立体步行系统。鼓励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 改善停车换乘便利度。特殊区域建设慢行通勤道, 定制城市微旅行。以上海杨浦创新型城区为示范区, 建设连接住宅区、校园区、企业园区、公交枢纽的慢行通勤道。在一些历史文化区域, 定制反映城市风貌的微旅行线路, 发掘大街小巷的魅力。
3. 建设零排放绿色交通示范区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10
1农业物联网蔬菜追溯体系构成
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施蔬菜种植、环境监测、产品加工、仓储配送、冷链物流运输、产品信息智能化推送服务等环节,可实现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追溯。在蔬菜种植、流通、消费各环节采取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模式。在种植环节,可追溯到种子处理、栽培管理、收获包装、生产地、生产日期等种植信息; 在加工环节,可追溯到蔬菜名称、质检信息、加工商、加工日期、保质期等加工信息; 在流通环节,可追溯到实时监控车辆、冷链物流等运输信息; 在消费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蔬菜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追溯到蔬菜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的信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各环节信息,直接追溯到源头,对问题蔬菜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
2蔬菜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2. 1设施蔬菜智能棚室建设
设施蔬菜棚室标准化建设能够切实保障蔬菜安全生产。设施蔬菜对环境温湿度、光照要求很高,传统的设施环境监测系统主要依靠有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依靠导体介质,可移动性差,养护不方便。王建平等[1]设计了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大棚,系统工作稳定、性能优良,价格低廉,留有无线扩充端口,能够很好地监控温室大棚的温湿度和光照。 周萌等[2]利用无线传感网络设计了有机蔬菜大棚监测系统,由传感器节点、Zig Bee无线网络技术和采集终端组成,数据采集、传输安全稳定。锦州市开发了M2M温室大棚管理平台,通过传感器将大棚内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 H值、CO2浓度等环境参数传至通信模块,再通过GPRS网络传到M2M平台,监测信息超过预警阈值报警,通过短信报警和远程监控科学高效管理大棚。
2. 2蔬菜种植管理环节
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与环境监测系统、蔬菜种植管理系统相结合,科学指导种植、销售,其应用前景广阔。武尔维等[3]设计了信息采集智能终端,由An- droid智能手机、SQLite数据库和远程服务器端构成, 该终端可在田间地头采集图文、视频等农产品追溯信息,提高追溯可信度。毛晓燕等[4]开发了蔬菜工厂监控系统,在大棚内部署各种无线监测节点,构成物联网系统,根据专家经验和知识设定关键值,当某种数据偏离设定值时,控制系统自动响应,调节相关参数。廊坊市开发了设施蔬菜智能专家平台,设置了温室分布、温室实况、病虫害预警、成熟度预报、作物模型库、管理报表、专家分析、专家互动、实操管理等栏目,实现了从蔬菜种植、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2. 3蔬菜加工储运环节
集成电子标签、条码技术、传感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通过相关软件可实现农产品质量跟踪溯源和智能配送。陆清等[5]开发了RFID卫生安全电子信息系统,建立了蔬菜种植、加工、包装、运输、 检疫监管、消费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供港蔬菜“从农场到餐桌”的信息全程溯源。王春才等[6]将终端采集、无线射频识别和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蔬菜流通追溯系统中,实现了蔬菜在流通领域的追溯数据自动采集、传送,满足了追溯需要。
2. 4蔬菜消费环节
随着智能手机终端、超市查询终端、追溯网站的建立,消费者可以通过软件平台反馈用户需求,向生产基地发送市场需求信息,对每一批蔬菜进行质量追溯,可以查看其生产过程信息甚至视频,确保蔬菜的优良品质。程涛等[7]设计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智能终端,该系统采用B /S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C /S智能终端质量安全查询结合的体系结构,为企业构筑了质量控制信息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信息跟踪和溯源。
2. 5蔬菜追溯平台建设
2004年,寿光实施蔬菜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系统由企业端管理、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平台和查询终端三部分组成,保证各环节能惟一标识某一包装单元蔬菜,做到数据从起点到终点一致。晏国生等[8]以二维码为基础,建立了河北省蔬菜产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实现了蔬菜从产地到市场全过程产品安全可追溯管理,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付骁等[9]利用RFID、二维码、ASP. Net、组件开发等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为企业生产管理和蔬菜质量安全监控提供了平台。近年来,上海、成都、苏州、银川市等地相继开发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管理平台,通过追溯码,可以查询产品产地、中间环节各批发市场及批发商姓名等详细信息,实现了农产品安全跟踪和溯源,让老百姓“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3蔬菜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3.1蔬菜追溯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蔬菜销售以农贸市场为主,且流通环节较多,没有包装,质量控制难,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追溯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3. 2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化有待规范
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数据传感、采集、 传输、应用各个层面出现了大量的新技术,由于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感知层数据接口、数据模型标准不统一,无法相互关联,研发成本较高,阻碍着农业物联网发展。因此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关键标准制定、 实施十分必要。
3. 3设备成本有待降低
目前,农业环境和蔬菜信息采集、传输的感知设备成本相对昂贵。目前仅在一些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或规模化蔬菜大棚中应用,没有大规模推广。降低种植成本,是当前的首要问题。因此,成本问题是制约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关键。
3. 4农田无线传感器网络功耗有待解决
由于蔬菜生长周期较长,传感器节点数量较多, 将光能转化成有效的电能,延长网络的运行周期,已成为面向规模化种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亟待解决问题。
3. 5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多学科融合交叉的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技术需求较高,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农技知识,还需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基层人员还需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基层广泛应用。
3. 6安全保障有待提高
农业物联网的无线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和条码,它也存在着安全隐患,标签信息容易非法读取与改动,有效身份的冒充和欺骗、对标签的非法跟踪等, 易形成恶性竞争。因此,亟需建立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保障数据安全、实时、有效。
4结语
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方兴未艾,许多城市都开通的了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溯源,消费者将更加青睐有溯源标志的农产品。以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与物流配送技术体系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的积极性,提高彼此的可信度,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房振宏,焦翠玲.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蔬菜大棚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1(5):200-201.
[2]周萌,陈跃东,李捷.基于物联网的有机蔬菜大棚监测系统[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6):40-43.
[3]武尔维,郜鲁涛,杨林楠.基于Android智能终端的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架构设计[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S2):273-278.
[4]毛晓燕.基于物联网的蔬菜工厂监控系统[J].轻工机械,2012,30(2):34-37,41.
[5]陆清,王晓,刘叔义,等.RFID技术在供港蔬菜卫生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植物检疫,2009,23(6):32-34.
[6]王春才,白金山,李英韬.基于物联网的蔬菜流通追溯系统设计与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2(8):63-65.
[7]程涛,毛林,毛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智能终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273-275,282.
[8]晏国生,刘君.基于物联网的河北果蔬产业全程监测与控制信息服务平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27(3):371-375.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绿色;教育理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
一、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创设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环境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尤其是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一定的体育建筑场所、体育器械设备等物质条件。绿色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文化安全环境的构建居于首位,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只有借助于实物的场所和器械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所以,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最起码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在建造体育场馆、添置体育锻炼设施和体育用品时都要做到尊重生命,呵护健康,以生为本。但是,只有完备的体育物质文化设施只是一个方面,另外,要创设积极向上的绿色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还要加强对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小学校园特有的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在校园的墙壁、走廊、门厅、教室后的黑板上张贴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报刊、体育标语等来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环境,营造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学校良好的体育校风,进而培养全校师生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和体育精神。
二、提升师生素质,构建充满活力的绿色体育课堂
绿色教育理念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体育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我运动、我快乐”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要想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绿色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品行作风和人格魅力在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意识的养成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学生是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充分认识绿色体育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上自觉贯彻绿色教育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运动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自觉形成体育意识和素养。
三、开展各种活动,拓展永续发展的绿色体育教学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互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文化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来呈现。所以,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还需要具体的体育活动来实现。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宣传活动,采用体育活动征文、活动剪影等形式,也可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作用,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体育氛围。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强化体育活动的氛围。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各种体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开展不同性质和类别的体育比赛活动项目,如,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铅球、接力等,也可以开展竞技型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针对低年级的小女生还可以开展踢毽子和跳绳等比赛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校优秀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为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不断加强绿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学生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接受健康绿色的体育文化熏陶,并且积极投身于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还可以督促学生成为一位身体健康、发展全面的适应绿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合格学生。
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研究 篇12
近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伟大成果的同时,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环境。我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资源的紧缺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就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建立并完善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 不仅是保护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的重要手段, 更是不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
绿色税收主要是将健康、和谐、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税收政策的具体制定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税收概念。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社会是我国发展的目标。但目前, 我国尚未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二、我国实施绿色税收的重要意义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内容, 市政府利用税收这一强大的经济调节作用, 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影响和调节的行为。“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在我国未来吴奶奶的发展中必须完成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 在我国构建并不断完善绿色税收体系, 这是现阶段我国税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一) 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能够遏制各种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个体行为发生
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 环境污染的造成正是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导致的。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 企业将会自然环境视为各种废弃物的免费排放地, 很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时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这种行为将为环境系统造成破坏。为了使污染者能够自觉地选择合理的生产结构、尽量财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 绿色税收将在国家市场经济的调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税收通过对污染者的污染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征税, 迫使污染者必须认真考虑自己想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就必须权衡成本与利益的关系, 最终达到环保行为成为一种企业的自发行为。
(二) 绿色税收可以为国家的环境致力提供资金的支持
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资源的保护离不开大量的资金作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程度加深, 加大了国家环保的压力。如何解决在环保中资金的短缺问题, 绿色税收的实施将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果始终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将绿色税收的资金全部用在环境的治理方面, 将为环保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促进我国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三) 绿色税收可以有效的解决国际社会针对我国提出的绿色壁垒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 我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 我国在对外开放政策中更是抓住历史机遇, 全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波及到全球, 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商品大量出口, 对很多进口国的产业造成了冲击。很多国家利用绿色壁垒来限制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商品出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要想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限制就更新观念, 让绿色税收来全面推动企业对绿色产品的开发, 加速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从而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资源、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就我国税收政策中已经有一些绿色税收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全面、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 并且也没有一个完全环保意义上的绿色水中来做支撑体系。
(一) 排污收费制度还存在很多弊端
简单的就理论而言, 排污收费的标准应不低于对污染治理所花费的成本。都则将会出现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花费资金来治理污染。但是, 就目前我国对排污费的收取来看, 征费标准并未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另外, 在排污费的收费依据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现行的排污费收费依据主要是污染物的浓度, 并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物的排放量, 这样既可能导致一些企业采用对污染物进行稀释的手段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从而达到逃避缴费的目的。我国对排污费的征收只限于大中型城市, 而对一些小型城市的企业排污费收取的监管并不到位。但小城市的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力量。
(二) 税种设计存在缺陷
目前, 我国针对具有生态效果的税种在设计上还存在缺陷。例如:增值税中与环境相关的资源金额产品基本采用的是13%的低税率。如:暖气、冷水、热水、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煤炭制品等。农用产品中的化肥农药也是采用13%的低税率.显然, 在这些高耗能的产品中采用低税率是不合理的。我国自2006年对消费税进行改革后, 扩大了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并将税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消费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节约资源、促进环保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如:我国对含铅汽油征收的汽车消费税是0.28元/升。无铅汽油是0.2元/升。在西方发达国家, 对汽油的消费税征收几乎是我国的30倍。在扣除我国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之间的差异外, 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再例如:资源税。我国在资源税的制定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森林资源、水资源、滩涂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十分普遍, 如果不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征税力度, 将会造成对资源的更加恶化的破坏与浪费, 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课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国现行的资源税主要是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进行销售的, 已销售的数量作为课税依据。而对于经过企业开采生产但无法进行销售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这种计税依据最终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 缺乏对资源税收政策的优惠协调
虽然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 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关于环保的税收优惠措施还不完善, 如:税收优惠措施的受益面比较窄, 仅限于减税或免税。目前, 国际上有许多关于税收的优惠措施, 如: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 在我国的税收中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使现有的税收中政策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 严重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另外, 在各种税种中都包含了关于生态税的征收, 由于比较分散, 使得税收的系统性与前瞻性被破坏。
(四) 尚未构建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
目前, 我国十分缺乏转向的主题绿色税种, 税收政策的严重不足影响了环保效果。例如:我国的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但是相应的绿色税收体系迟迟未纳入税收体系中。另外对绿色税金的使用与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何通过对绿色税金的管理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是我国绿色税收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构建并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 将排污费改为环境保护税
费与税之间的而最大区别就是税收具有很强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比收费更具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力。可见, 在排污领域实行费改税是一种必然趋势, 这种费改税的趋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可以将二氧化硫排放费、噪音费、水污染费分别改为相应的税种。
(二) 开征燃油税
虽然我国已经于2009年实行了对成品油谁飞的改革, 但是, 对汽油、柴油等燃料的使用仍实行捆绑式征收燃油税。这种捆绑式征收在改革初期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 但是随着国际油价的不稳定, 并伴随着不断上涨的趋势, 这种定量的计税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
(三) 实现多税种的优惠政策
我国现行的与环保相关的熟手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减税与免税两方面, 缺乏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为了正确引导企业注重环境保护, 提高环保意识, 就必须采用多种综合手段来实现税收的优惠。例如:对环保产品可以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
(四) 逐渐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必须加大对绿色税种体系的完善力度。例如:可以适当的拓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税率在制定时必须要有助于扶持企业的成长。
总之, 加强对我国绿色体系的建设是对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唯一的举措, 它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持与科学技术的坚强保证相配合, 产生合力形成体系, 才能最终实现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保护。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 绿色税收已经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绿色税收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 并根据我国国情寻找出适合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绿色税收,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潘玲.浅议我国绿色税收现状及开展途径[J].经济师, 2007 (05)
[2]杨杨.实现和谐税收的路径选择[J].税务研究, 2007 (10)
[3]辛煜, 夏云雨.构建我国绿色税收体系[J].合作经济与体系, 2008 (05)
【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四川重点项目-绿色康养社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1-14
绿色建筑体系研究07-29
绿色社区05-15
绿色科技社区08-28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11-04
绿色社区申报材料08-29
社区绿色网吧制度10-21
绿色社区汇报材料11-24
金福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05-11
江滨花园社区创绿色社区工作计划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