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2024-12-06

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共8篇)

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篇1

耐久跑是一种周期性、大强度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因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科学、有序地进行耐久跑训练,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耐久跑训练的基本策略

1. 从人体生理角度来看,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跑动过程中摄取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

反复进行短跑练习,能增强人体运动负荷能力,提高运动速度,但过度地进行高强度的短跑练习,会使人体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人体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使得运动肌肉疲劳无力;反复进行长跑练习,不但能改善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而且在掌握了长跑时正确的呼吸方法后,可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水平,但单纯练长跑容易造成动作慢定型。速度和耐力是耐久跑训练中的关键因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一主要矛盾来安排耐久跑训练,变换训练方法和内容,采用短跑、中长跑和长跑(包括越野跑)及其他形式的训练方式,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学生讲清耐久跑的意义及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首先,可让学生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关系,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的有机结合。其间,可适当增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其次,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开始进行弯道跑练习,弯道跑练习要与耐久跑训练结合进行。其间,可通过变速跑、快跑和慢跑交替进行的方式,发展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最后,可让学生进行越野跑练习,但距离、强度要有不同要求,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

除体育课堂教学外,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或者从家中到学校这段时间进行耐久跑练习,借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二、耐久跑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 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耐久跑训练本身较为艰苦,需要其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调动他们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 注意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

选择良好的环境、场地让学生进行耐久跑训练非常重要。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让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性,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更为主要的是能保证学生机体供氧充分,提高学生运动成绩。同时,要尽量避免学生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练习等。

3. 注意学生的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学生的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尤其在速度加快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所以,教师要教会他们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让学生采用“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 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由于初中学生的心脏血管还处在发育时期,与成人相比,其心脏发育还不完善,过早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虽然短时间内会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但长此以往则会缩短学生的运动寿命。因而,此时的耐力训练应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从而改进学生机体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学生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学生运动成绩。

5. 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

初中学生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由于受到自身生理因素的制约,紧张练习的时间不能持久,耐力也较差。因而,耐久跑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此外,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男女生区别对待。同时,由于耐久跑训练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对训练感到厌倦,产生疲劳感。因此,在训练时,教师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训练方法,如,比赛法、游戏法等,以提高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和训练的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耐久跑训练,基本策略,注意事项

学生语感训练的策略 篇2

一、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训练语感

心理学认为,心境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当人处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的事物。正如古人云:“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就要根据语言文字,进行引导,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其激情四射。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把漓山的美写得淋漓尽致。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美,感受到这个排比句表达的精妙呢?我先是指导朗读,效果不太好。因为学生没有到过漓江,没有体验过漓江的美。于是我一边让他们听音乐,一边欣赏漓江的照片,再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进行对照。在图片与音乐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境界,油然而生出赞美之情。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课文中描写漓江的山,我让学生把在预习中画的简笔画拿出来,看着图画,同桌间交流描述。这样由抽象到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引路”,把课文描述的情景“转换”为生动的“图像”资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体验中,感悟课文中的意境,既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又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感。

二、引导学生品析词句,增强语感

好的文章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是因为这些文章不但有真实的具体内容,而且有真情实感。这些是从构成文本的“细胞”——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只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比较揣摩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如《难忘的一课》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作者在台湾一所小学,看到一位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大像时亲切感受。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思考题:作者和师生们的爱国情,从课文哪些词语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然后,学生边读边画。学生画出下列词语:“一笔一画”“很认真”“很吃力”“一遍又一遍”“大声地”等等,随后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明白这位老师为什么写字很吃力?国语为什么不太熟练?为什么要大声地,一遍又一遍地读?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恶,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让学生们的语感再次升华,我引导学生找出文本的后部分内容中的关键词“湿润”,引导学生追索挖掘语言:“湿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的眼睛湿润了?让学生明白作者被这位台湾老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为礼堂里这么多的爱国民族英雄所震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到: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从而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这样层层探究,挖掘,抓住关键词语揣摩、品味,既理解语言文字,又增强学生语感能力,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三、引导学生引读吟诵,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把金钥匙,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秋天的雨》中,为了引导学生领悟“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我利用文本空白,通过引读,引导学生想象,培养语感。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扇哪扇哪,扇走了()。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飘哇飘哇,邮来了()。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橙红色是给果树的,()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这样,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亲切的感受到:我爱你——秋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但得到了点燃,而且在感悟文本内涵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语感熏陶。

四、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一定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了让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提高语感的敏锐性,我在学习课文时,当发现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时,可随机设计小练笔,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在学习《生命生命》一课后,我发现学生被杏林子所感动,对杏林子的漫谈的生命的感受很有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诱导,以生命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感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写下了不少精彩的感言:生命是蒲公英传递种子的花絮;生命是池塘边垂柳一条条垂下的柳枝;生命是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儿;生命是操场上嬉闹的学生们的身影;生命是我们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

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篇3

一、盯住目标, 把准方向

目标是复习的方向和指针, 高三复习的方向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而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这就是我们要盯住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界定知识和能力并实施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 它能使我们对每节课、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具体能力要求一目了然, 从而把准复习大方向。例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时,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中可知本节课需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 分析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进而达到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情境材料, 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 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管齐下, 夯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 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 着力加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 但千万不能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 否则会吃大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 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我在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 因生而异, 因课而异, 因材施教, 灵活应对, 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 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 把书读好、读透、读精。学会读目录、课文、地图、插图、年表、题目, 提高阅读能力, 做到准确、快速地提炼有效信息;教师重点讲线索、阶段特征、结构、历史概念, 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 让学生学着去分析、挖掘、整理。其次, 借助学案提高复习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前把某节课或某个专题主干知识的整理作为自己预习的依据, 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 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等形式, 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 使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节省课堂的时间。再次, 使用设计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知识要点, 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中的某节课或某个专题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 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充分交流, 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三、纵横拓展, 有效整合

作为一轮复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 要拓宽主干历史知识, 进行适度的纵横联系, 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十分必要。教师要认真备课, 找好联系的切入点, 引领学生思考、联系, 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如在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时, 教师可引领学生提炼出这一制度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七个时期即萌芽 (战国) 、形成 (秦朝) 、巩固 (汉朝) 、完善 (隋唐) 、加强 (宋朝) 、发展 (元朝) 、强化及终结 (明清) 的发展演变及阶段特征, 再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史实来印证上述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联系, 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史实的理解, 而且可以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 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相关史实思考这一制度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趋势:弱相权, 强皇权;弱地方, 强中央。最后, 引导学生得出该制度的特点及实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 通过纵向联系提升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 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 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 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很有帮助。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 应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 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 目的主要是考核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面。如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对时间段的界定”, 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艺术素养“书法的类型”,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2题考查文史常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史地常识“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等。此类题目看似容易, 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 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我在一次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有很大不同, 有距今多少年、公元前多少年、民国多少年、辛亥年、贞观多少年”等问题时, 专门介绍了几种纪年法及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 (尾数定天干, 余数定地支) 、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另外, 还介绍了谥号 (后人对皇帝的评价, 如汉文帝) 、庙号 (皇帝死后在家族内的排位称号, 如唐高祖) 等。

四、精选精炼, 提升能力

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近年高考的命题趋势, 精心选题, 组合练习试卷, 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选题首选历年的高考题、省市质检题, 要选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试题, 还要选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文史地常识等相关的试题。通过例题点评、练习训练和考试检测等形式,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存在的不足, 对各类试题进行及时评讲, 规范答题格式和专业术语, 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要加强审题和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 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的应对策略, 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 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准确表述历史概念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

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篇4

关键词:舞蹈,基本功教学法,控制训练,策略

在舞蹈的基本功教学过程中, 控制训练这一要素几乎贯穿于整个课堂, 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一支舞蹈由无数个舞姿所组成, 而所有的舞姿动作都具有控制性, 所以无论是古典舞、民族舞还是其他舞种, 都需要由控制性训练来完成对学生的肌肉、腿部以及后背的塑造。

一、控制训练和舞蹈基本功教学之间的联系

首先, 舞蹈的基本功教学是一门对人体软度和力度进行训练的综合课程, 其涵盖的范围很广, 而控制训练只是舞蹈基本功教学的组成元素之一。无论是什么风格的舞蹈, 如现代舞、古典舞、民族舞蹈等, 其基本功教学课程中都强调对控制训练的教学, 控制能力只有通过舞蹈的基本功组合才能表现出来。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在实际的舞蹈基本功课程教学中, 既要坚持基本功教学的共性, 也要保证控制训练的特性, 将控制训练与基本功教学结合的同时, 保持控制训练的针对性。

二、舞蹈基本功教学中控制训练的难点

(一) 跟腱短时的控制训练 . 首先是跟腱短的判定, 学生在双腿正步向下蹲到底之后向后滚, 或者是双手背后向下蹲到底向后滚, 在把杆上分别抬起前、后、旁腿, 如果表现出较弱的直立感或者腿部都是弯曲的, 那么证明跟腱短。针对这样的情况, 必须强化拉后筋的训练。有两种控制训练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1、坐好之后双腿勾脚, 自己两手抱住前腿或者别人坐在训练者的后背向下压;

2、双腿站直微微分开, 然后进行下前腰, 双手触地离脚面约30cm的距离, 向两侧摸地板, 上半身保持姿势不变正步半蹲, 然后快速的直立。

(二) 后腿的控制训练。控制训练对后腿训练有着明确的目标, 无论站在什么位置, 保证支撑脚能够全脚着地或者是立半脚尖。在以左腿为支撑的情况下, 右腿向后抬直与地面呈90度, 身体躯干从腰际向前, 腰肢相后弯曲, 背部呈现弓形;左肩与左胯、右肩与右胯呈一条直线, 肩膀不能拧着, 胯部不能向外掀。身体躯干正对前方, 面部正对左臂 (向前伸的那条手臂) , 右臂向后伸与右腿保持平行。

(三) 对不同学生的训练。学生的年龄和基础不一样, 随之也要调整控制训练的方法, 使之将动作和舞姿连贯起来。把杆动作每次进行一次控制训练;中间动作需要训练两次, 其中分为大小两次控制训练, 大控制是指加大学生的能力和动作幅度的训练, 通过对艺术性和节奏性变化的感知, 把控制性的动作转化为舞姿, 与音乐韵律结合, 成为具有感情的动作语言。而小控制是指通过掌握动作中心和中心位置的移动, 将舞蹈步伐与手位结合起来训练。

三、控制训练的应用策略

基本功教学中控制训练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的教学, 分别是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要做好基本功的教学, 必须要正确处理控制训练与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 学生生理素质。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骨骼密度以及运动能力、适应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等生理机制都不尽相同, 在控制训练中, 一定要注意每个人的负荷限度进行适度训练。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控制训练是一种静力性的运动。在进行控制训练时, 动力肢体上的肌肉组织接受到静力性的刺激, 产生兴奋, 肌肉收缩, 肌纤维摩擦等一系列的反应。此时加大刺激的强度, 使产生兴奋的肌肉变多, 收缩和摩擦反应更加剧烈。当到达一定的强度时, 参与运动的肌肉组织都发生兴奋, 肌肉收缩的程度是训练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 并且能保持动作的停留。如果此时继续加大训练的强度, 那么就会超过训练者的负载, 肌肉的反应开始减弱, 其运动单位呈现抑制的状态, 表示肌肉的收缩行为停止。

运动存在一个恢复的过程, 肌肉运动结束后, 其能量消耗不会立刻停止, 而是逐渐的开始降低。所以运动过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较好的状态。要实现突破, 必须找准运动中的超量恢复阶段, 充分利用超量恢复点, 让运动中消耗的物质不仅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甚至在一定的时间内超过原来。

(二) 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依据, 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

1、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对于艰苦多变的控制训练过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在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动作的同时, 具有运用技能以及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性格、兴趣和意志力等, 控制训练能对这些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控制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适应艰苦训练的意志力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控制训练在舞蹈的基本功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难点, 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塑造, 最终使学生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并创造技能, 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舞蹈基本功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语感训练的基本策略 篇5

一、在还原生活中领会、体验、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培养语感还必须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事物。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进而入情入境。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如我们生病时父母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生病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母爱美德,强化教学与学生生活体验间的联系。语感的培养是源于对生活的感悟。

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感情经验去感受,达到“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的阅读效果,语感也能被诱发出来。

二、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去感悟语言情感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所谓‘对话’,包含两个要点,或者说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进入’作品世界,‘设身处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哭同笑,产生感情共振。”教学中引导学生转换阅读角色,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如《一颗石子的颜色》的阅读。文章短小精悍,真切感人,把一位勤劳而善良的伟大母亲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关爱、歉疚、惭愧。在阅读“开刀做手术”一段时,我要求大家设想自己为目击者,(这时,假如你看到这个母亲生病的孩子,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感受母亲的命运,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同情、歉疚、惭愧。当读到下面的内容“在我以迫切而激动的心情把手术室里的母亲盼出来的时候,我带着满眼的泪花扑向了母亲。在返回病房的电梯里,护着母亲走出手术室的医师,用一张白纸包着这颗石子递到我的眼前,问我还要不要。看着虚弱的母亲,我已顾不了这颗曾让母亲疼痛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石子,连看都没功夫看它一眼”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作者,去体味作者此时的心理。阅读:①她的脸色有些惨白,却又露着一种安详。②母亲,太累了。我俯身到她的耳旁,轻声地叫了她两声:妈!妈!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想到什么?在同学们深情的诉说中,再次体会到儿女对母亲的关爱,同情之心油然得到升华。

三、品读赏析,遣词造句,感悟语言的独具匠心

品读赏析的重点主要是要有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简约性,以及语言的含蓄、委婉等。对比揣摩、探究目的、调换比较等是品读赏析最常用的方法。语感就是在长期的的读写中,在对语言不断的品读赏析中逐渐积累的。例如:“……静静地坐在病床前,默默地守护着母亲,凝视着母亲。”对儿女关爱、心疼母亲的描写细腻入微,令人百读不厌。文中“静静”、“默默”、“凝视”用得极为传神,值得反复品味、揣摩。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从而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语感火花的闪现。让学生体悟“这份珍藏,是对母亲的最好的纪念。千万不能丢,我们的生命的颜色再丰富,都是从母亲那儿来的”。

四、吟诵、美读形象载体,表达自己对语言的独特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的重要途径。有感情的朗读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专心致志地反复品读。“三心一体”是感情朗读的前提,而语句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则是朗读的基础,是朗读的“小雨点”。只有把他们较恰当地融入你的“雷声”里,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学生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感悟,阅读技能得到培养,语感得以生成。

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节奏,反复吟诵,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就会产生情感共鸣,生发出强烈的语感,也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关于英语语感的基本特征研究探讨 篇6

关键词:英语语感,基本特征,分析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 英语这门外语的语感和母语语感的特征是不同的。但是, 要想对语感的本质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必须掌握语感心理学的表征。按照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 语言感受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心理过程, 其中包含了感知和记忆、联想和思维等多种因素。人类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当中, 会因为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产生与其相对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 即言语动力定型。因言语动力定型当中形成的特有动作方式各环节动作, 是根据一定程序构成的, 所以, 此言语动力定型一旦建立并巩固, 言语活动信号如果出现便能够自动引起言语动力定型内各动作反应, 言语活动就能够以自动化的形式产生, 这也是语感迅速直接认知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基础。笔者在下文中, 就英语语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1.英语语感特征之直觉性。直觉, 是人的大脑对事物以及事物本质、规律敏锐的洞察以及快速的识别并在理解后做出整体判断与思维的整个过程, 属于潜意识的一种思维, 也可以说是通过潜意识直接掌控对象思维的过程, 主要的特点在于无需具体且明确的思维步骤, 一般都是凭着感悟, 并未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事实上直觉其中是我们人类求生存的过程中产生的最为原始的一种能力。相关专家指出, 人类能够运用语言运归纳和推理前, 必须以感官以及非语言直觉对危险进行分辨。此种本能的存在, 是和人类意识推理并行的能力。直觉思维, 其实是在客观上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主要的表现是解决问题时思维主体会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直接的把握与认识, 运用简化、高度省略以及浓缩的方式领悟或洞察问题的实质, 快速的对问题做出猜测或直接将问题解决, 其实这就是对事物性质和关系产生的直接感觉。英语语言交际过程当中, 通过听和读就以对言语的真伪、含义以及情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并敏锐判断言语表达细微的差别, 也体现了此种思维形式。

2.英语语感特征之情感性。人们往往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情感。情感是可以单独存在的, 通常会以感受和知觉在表象当中附着。语感既可以针对言语对象对语言知识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还可以对内容真伪以及形式美丑作出准确的判断。人类在判断言语感受时, 还会在心灵深处体会语言信息当中蕴含着的真善美, 与情感体验产生和谐的共振, 陶冶心灵并使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 此时的语感也进入到了较高层次的境界。语感, 主要是由表象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在表象意义的帮助下对情感意义的表现。

3.英语语感特征之创造性。语感能力是建立在敏锐悟性基础之上的, 听是可以快速领会到说话者思想的一种最为及时的反应, 说不一定必须出口成章, 但要能够将自己心里所想的意图准确地表达出来, 读能够快速地感受到语言当中丰富内涵的表达, 写是可以将自己心里的思想和情感运用恰当的词语以及句式用语句表达出来, 译是在对原文准确理解的前提下, 敏锐的感受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 是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反映, 也是价值取向以及风俗习惯的体现。要想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不仅要掌握语言词汇和语法外在的特征, 还要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内涵形成准确的感知, 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相通的感觉, 但这都与语感所具备的创造性密不可分, 由于人们不同生活经验以及创造能力的不同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创造性语感。

4.英语语感特征之整体性。相关学者对于语感整体性这一特征的理解有两种, 首先是将语言文字置于实际的语境当中并全面感受其中所表达的含义, 并不是将英语文章分的支离破碎, 一字一词地去解释;其次是对语言对象笼统、全面以及整体的把握, 会兼顾到文章的各个层次及方方面面具体的切分与理解。这两种理解对比来看, 后者比较容易将语感独有的特点揭示出来。语感, 其实就是对语言多层面且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对于言语现象来说, 语感能力可在瞬间获取语境以及非语境对于语言主要因素各种意义之间的总和, 但理解的过程却无法解释, 只能说是意会性质的领悟, 这也体现了语感所具备的整体性特征是和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实际上, 英语语言教学当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划分以及概念界定也并非具有科学性, 而是教学当中已经习惯的一种说法。就能力来说, 这是个人能够顺利地将某一活动完成的心理素质, 表现的也是整体性, 只是语感能力的整体性特征更加突出而已。

5.英语语感特征之不确定性。人类的认识能力与直觉, 往往会受到研究成果或者前人经验的制约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我们体味、猜测、领悟或者假设言语时, 必定会受到自身知识结构、智力因素、生活经历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说明了语感在个体间会因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

综上所述, 通过对英语语感基本特征的分析, 笔者认为语感是高层次的一种语言能力, 是神秘莫测无法理解的, 也是理想境界中的言语能力。语感对于语言的戌认识当中包涵了理性规律, 因此语感能力是能够通过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是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 值得广大英语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龚星.论英语语感培养的“四位一体”[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132-135.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篇7

我们要重视对语感教学的训练。首先, 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 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当代语文学科的特殊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适应社会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需要。不管理解语言, 还是应用语言, 都得靠语感。语感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它能瞬时性地理解和鉴别语言, 是较高的语言理解力和鉴别力。有了这种能力, 便能敏察语言, 较准确地把握言语的要点, 领会言语的情味和言外之意。听、说和读写的一般言语交际正是靠这种能力进行的。正如文学家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 冷暖自知’……”这虽然是针对创作而言的, 却也表明了语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作用。语感的强弱与语文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重视和研究语感教学对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而言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次, 培养语感也是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缺乏阅读能力, 将会阻碍和抑制极其细微的连接纤维的可塑性, 使他们不能准确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谁不善于阅读, 他就“不善于思维”, 实质上, 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言功底, “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基础等诸因素的综合体现。这样的经验使我相信,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 培养语感, 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 发展学生的智力。”

怎样强化语感训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 非常关注朗读背诵, 是培养学生语感思维最基本的方式。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诵读, 指朗读和背诵。从思维的角度看, 语感思维是以语言经验模式为契机的主体对语言主体的直接感应, 没有语言经验的大量积累, 也说不可能形成语感, 广泛地涉猎各类文章, 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有句哲言说得好:“语感是言语对象, 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 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

只有诵读, 才能体会文章的言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启承转合, 气象万千。朗读要“目视、口诵、耳听、心维”, 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文章, 使文章之意皆出于我之口, 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 体会领悟文中的情感, 加上适应的语气语调, 才能产生较好的语感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教师要少作分析讲解, 应指导学生抓住比喻句, 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来进行朗读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形状相似, 都是圆的。而且写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态美。再如朗读或倾听录音拟人句、比喻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 羞涩神情的, 现在赋予荷花这一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接连用三个比喻, 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 产生了强烈的语感, 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又一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轻松地从中外文豪身上找到佐证。巴金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 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 有一部分不但懂而且喜欢。……但是我仍然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会对文章产生刻骨铭心的认识!巴金解释说:“读多了, 读熟了, 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 也就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处, 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巴金先生对于《古文观止》两百多篇文章, 既没有强记过老师的分析, 更没有钻过题海, 而是得益于两个“慢慢地”, 这两个“慢慢地”形象的揭示了语感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最有力的方法是熟读和背诵。

其二, 十分重视生活体验, 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感受言语离不开生活情境。培养语感, 应该结合情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叶圣陶说:“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学习杜甫的《登高》时, 若能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常年漂泊他乡、韶光消逝、年老体衰, 壮志难酬的人生经历, 让学生置身于秋风彻骨, 万物萧瑟的悲凉环境之中, 而后诵读“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 定能感受到形声色态俱佳的精美画面:天空高渺, 冽风劲吹, 猿猴哀啸, 水清沙白, 飞鸟回旋, 落叶茫无边际萧萧而下, 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从而体会到这阔大而悲凉的意境。进而深切地感受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所抒发的常年漂泊他乡、韶光消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感。

同样的, 学习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 若能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在深秋季节急于回家而奔行于荒山野岭之中的人生经历, 诵读时也更易感受到诗人面对枯藤攀绕, 老树衰颓, 昏鸦瑟缩, 万物肃杀, 了无生气。肃瑟苍凉的景象而产生的天涯游子的孤独愁苦的情怀。

学生运用语言, 也必须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推敲词句。让他们接触到客观事物时, 积极思考这个事物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让他们作文练习时, 积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情景, 并据此推敲运用语言, 使客观的对象得到准确的表达。

其三, 积极拓展课外阅读, 是营造学生语感氛围最精良的手段。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 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我们教材所选的课文无疑是文质兼美,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精品, 但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传授, 完成课本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不积极拓展课外阅读, 是不能体现现行教育目的的。语感的培养涉及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 从形式到内容, 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因素, 甚至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习俗, 只有多涉猎、多看、多读、多了解多体会优美文章才能逐步培养起来。书不离手, 口不离章, 才能养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篇8

一、理解语感及其重要性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 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 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 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将语感教育贯穿始终, 不但学生知识能增多, 也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感训练须通过语言实践来训练。因为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 它不是心血来潮的灵机一动的产物, 而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的带有明显经验色彩的心理活动。它依靠的是语言体验来积累。

二、倡导诵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指导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 没有语感的同学往往读不出或读不准感情, 语调平平, 甚至读破句, 这是读得少的原因。语感的主要特征是其自觉性, 语感体验非常重要, 朗读是对文章的直接感知过程, 既有整体的, 也有局部的;既有语言的, 也有感情的。

指导诵读, 既要做到多种形式相结合, 又要反复地、循序渐进地读。因为朗读, 吟诵可以从整体上体会文章内容、情感, 从而获得韵味感、情味感、审美感;精读、研读可以确认词语的正误, 品味关键词语的分寸、差别, 从而获得准确感、分寸感、差别感;跳读、精读可以明辨文章的思路、结构, 从而获得层次感。

三、变“死记硬背”为多记多背, 从积累中获得语感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死记硬背, 有的甚至把背诵等同于“死记硬背”, 忽视背诵的积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记多背而非死记硬背。学习语言除了进行大量的朗读之外, 还必须占有丰富的语言材料, 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才能出口成章, 运用自如。

当然, 教师必须对背诵的篇目进行选择。应选择那些典范的、文质兼美、内容积极的文段。甚至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本之外的优秀作品。还要兼顾文体、语体, 如议论文、记述文、小说、诗歌、散文、应用文;古典的优秀文学作品、诗歌;现代的典范文段等。教师应在方法上指导, 有计划定期布置、检查。

四、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力, 增强语感

叶老说:“想象是鉴赏的重要条件, 想象力不发达, 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的。”固然多读多背可以感觉语言, 但在感受中如果不能运用联想, 驰骋想象, 便不能身临其境, 体验其情。学生若不能与作者感情同步, 难以产生共鸣, 其感受力也难以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方法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文章沟通起来, 调动自身的感官去感受艺术形象, 体验作者感情。二是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补充再现作品的内容。

总之,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 它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要用科学方法去探讨、完成。叶老曾经说过“至于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心将渐能驾驭文字”。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发挥引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感知、体味、领会和揣摩, 学生的语感能力必将增强, 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提高。

(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中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

河北宽城●马丽平

在小学阶段, 低年级语文口语课是以培养听、说能力为核心心的的基基础础训训练练课课。。听听是是说说的的基基础础, , 而而说说是是关关键键。。如如何何提提高高学学生生的的口口语语中中说说的的能能力力呢呢??这这就就要要求求我我们们在在教教学学中中必必须须解解决决两两个个问问题题。。首首先先, , 创创设设条条件件, , 激激发发学学生生想想说说的的欲欲望望。。其其次次, , 如如何何通通过过教教学学活活动动培培养养学学生生说说的的能能力力。。低低年年级级口口语语教教学学, , 故故事事教教学学法法和和情情境境教教学学法法行行之之有有效效。。将将如如何何在在教教学学中中具具体体实实施施呢呢??现现谈谈一一谈谈自自己己的的看看法法。。

一一、、故故事事教教学学法法

( (11) ) 如如何何选选择择故故事事。。在在教教学学中中, , 应应根根据据教教学学的的目目的的, , 学学生生的的口口语语水水平平, , 故故事事的的可可听听性性等等多多方方面面综综合合考考虑虑来来选选择择故故事事。。因因为为低低年年级级的的学学生生顽顽皮皮、、好好动动, , 注注意意力力不不集集中中, , 所所以以在在选选择择故故事事时时应应考考虑虑这这些些特特点点, , 选选择择熟熟悉悉的的, , 浅浅显显易易懂懂的的, , 简简短短的的故故事事最最为为重重要要, , 并并且且在在讲讲故故事事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 应应选选择择重重复复率率高高, , 以以熟熟悉悉的的基基本本词词汇汇和和句句子子结结构构为为主主, , 训训练练学学生生的的听听力力, , 以以听听为为主主, , 说说为为次次。。

( (22) ) 扫扫清清障障碍碍。。在在教教学学中中, , 使使用用普普通通话话, , 话话语语应应体体现现故故事事的的特特点点, , 风风趣趣、、幽幽默默、、引引人人入入胜胜。。通通过过介介绍绍故故事事内内容容, , 使使孩孩子子们们在在愉愉快快的的氛氛围围中中喜喜欢欢故故事事, , 积积极极复复述述故故事事梗梗概概, , 达达到到口口语语训训练练的的目的。

( (33) ) 以以讲讲故故事事为为主主的的课课堂堂教教学学。。选选择择的的故故事事时时间间不不宜宜过过长长, , 课课前前应应精精心心准准备备, , 提提高高故故事事对对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的的针针对对性性。。在在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中中, , 要要求求学学生生根根据据老老师师的的系系列列讲讲解解, , 学学生生能能进进行行复复述述, , 达达到到提提高高学学生生的的口口语语表表达达能能力力的的目目的的。。

二二、、情情境境教教学学法法

( (11) ) 形形象象直直观观法法。。运运用用生生动动的的肢肢体体语语言言, , 丰丰富富的的表表情情动动作作或或借借助助实实物物, , 录录音音机机等等直直观观性性的的教教学学手手段段, , 充充分分调调动动学学生生多多种种感感官官的的参参与与, , 使使他他们们在在看看得得见见, , 摸摸得得着着的的感感知知的的过过程程中中, , 充充分分感感受受新新知知, , 熟熟练练模模仿仿, , 使使学学生生们们愿愿意意学学, , 易易学学会会。。

( (22) ) 图图片片教教学学法法。。课课前前充充分分准准备备一一些些简简单单的的图图片片或或利利用用教教材材中中的的图图片片, , 让让学学生生说说一一说说自自己己感感兴兴趣趣的的东东西西, , 或或者者让让学学生生把把自自己己喜喜欢欢的的事事物物画画一一画画, , 再再说说一一说说, , 最最后后集集中中交交流流一一下下, , 使使学学生生在在动动手手操操作作的的过过程程中中手手脑脑并并用用。。在在讨讨论论交交流流的的过过程程中中积积累累词词语语, , 既既学学到到了了新新知知, , 又又得得到到了了口口语语方方面面的的训训练练, , 从从而而进进一一步步提提高高学学生生的的口口语语表表达达能能力力。。

( (33) ) 教教学学游游戏戏法法。。针针对对低低年年级级学学生生的的身身心心特特点点, , 因因此此口口语语教教学学形形式式应应多多样样化化, , 游游戏戏教教学学也也将将是是口口语语教教学学的的最最好好的的形形式式之之一一, , 并并且且游游戏戏以以表表演演形形式式为为主主, , 根根据据教教材材内内容容创创设设生生动动有有趣趣的的教教学学情情境境, , 通通过过学学生生的的表表演演, , 让让学学生生受受到到形形象象化化的的感感染染。。表表演演可可以以以以多多种种形形式式展展开开, , 如如个个人人表表演演、、分分角角色色表表演演、、利利用用道道具具表表演演、、孩孩子子们们集集体体表表演演等等。。无无论论哪哪一一种种表表演演形形式式, , 只只要要孩孩子子们们喜喜欢欢, , 能能够够达达到到一一定定的的教教学学目目标标, , 表表演演课课对对实实现现孩孩子子们们的的口口语语表表达达能能力力的的提提高高, , 无无疑疑是是行行之之有有效效的的。。

总总之之, , 口口语语交交际际是是语语文文教教学学的的一一个个重重要要方方面面。。在在口口语语交交际际教教学学中中, , 只只要要教教师师善善于于激激发发学学生生的的兴兴趣趣, , 创创设设多多种种情情境境, , 让让学学生生在在亲亲力力亲亲为为的的语语言言实实践践中中, , 学学习习口口语语交交际际的的基基本本知知识识与与基基本本技技能能, , 学学生生的的口口语语交交际际能能力力一一定定会会不不断断提提高高。。

上一篇:绿色社区建设体系研究下一篇:车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