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2024-09-18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精选9篇)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篇1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外语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把培养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把这一思想贯穿在教学环 节之中。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先学会言语,即口语,然后再学习语言文字。在他学习口语 并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语言的实际意义,在实际交 流中不断掌握母语。这样,当学龄儿童开始学习母语文字时,已经不会有很大的.语感困难了。学习外语则不同 ,学生学习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外语的感知,认知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因此, 外语教学的“听”、“说”也应该从培养语感入手,以听说为主,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使他们大胆开口 ,能听、会说,排除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

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英语的语感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通过听力课,安排好听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听,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部分理解到全部理解,从重 复原句到模仿表演,逐步产生对外语的良好感觉。让学生多阅读短文或者原版文章的节选。根据教材的安排, 老师让学生做许多语法练习,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从语法到语法的练习上。在学生的语感还不太理 想的情况下,过多地强调语法练习,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影响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学英语的 初级阶段,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来教,并让学生多阅读难度适宜的短文,不会的词自己查 阅,老师再进行适当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把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学生的语感也 会日益增强。

学任何语言都要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编、自演短剧,用英语讲述短小精彩的故事,通过集体交流,会有效 地增强语感。举行适当形式的小型竞赛。学生都有自己比别人强的心理,参加小型比赛,如:听力、朗读、讲 故事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提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竞赛中思考、表达的过程又是对平时知识 集中、概括的过程,这样便增强了语感。

英语教学的语感培养 篇2

一、认识语文, 体会汉语魅力

学习语文第一步就是要认识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也是最复杂的语言文化之一, 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精髓所在。认识学科意义、感受文字语言吸引力是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语感培养渠道。

1. 重视识字教学, 奠定语感基础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抓住汉字的象形性和丰富的生活信息特点, 为学生独立揣摩文字、培养学习情感建立引导。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教学中, 笔者围绕“风、沙、贝、浪”等生字教学内容, 采用了形音展示法, 目的是让学生记忆更深、感受力更充足。比如“风”字, 我这样形容:“这像不像飘动的窗帘, 还在中间划出了交叉的折痕呀?风来的时候窗帘就飘起来了。”符合心理认知的描述让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字形, 我还让学生们模仿风声加深记忆。形象地认识文字让学生们有了更敏锐的语感动力, 很容易举一反三, 练习组词时, 学生们给出了:“起风了、风景画、风声”等情感丰富、生动的答案。

2. 加强朗读训练, 巩固语感认知

朗读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司马光》时, 笔者便充分利用了朗读的优势。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抓“光、缸、慌”等相似音的区分, 还引导学生带着故事探究的心情去朗读, 对此我设置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最后做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学生们在大声朗读中都调动了脑筋找答案, 在回答中也很自然地引用了课文中“有的……有的……”句式。朗读不但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节奏、情感熟悉句式、提升语感。

二、培养想象, 锻炼语境思维

培养语感不仅需要形象化的引导, 更需要想象力的牵引。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是情境联想, 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比如学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云房子》时, 完成课文讲解后, 我引导学生们开启想象:“大家觉得白云像什么呀?”有人说像棉花糖, 有人说像大蘑菇, “如果你们是课文里的小鸟, 会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语言情境中, 有的说要造比小鸟的冬瓜房子还要大的南瓜房, 有的说要造有很多层的蛋糕房子, 也有学生说要造一个云朵学校。想象力的延伸让学生们对语感的体会尤其通透, 读到“太阳公公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时, 有学生还说出了“太阳公公一定有两个大袋子, 心情好的时候就让白云出来, 不高兴了就放出乌云”的妙语, 想象力为学生们插上了感悟的翅膀, 施展开语文的魔法。

三、实践应用, 培养语言领悟

语感的锤炼是从感受到实践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应用, 学生才能够将语感由散碎的概念组合为形神兼备的语文学习技能。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写话、表达的基本训练做起。

1. 开启写话兴趣, 提炼语感意识

写话是写作的前奏, 不拘于正规的日记或作文格式, 可以是灵感的片段, 也可以是情感抒发, 写话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写话环节。对于这样一篇充满诗意、人物刻画细致的课文来说, 仅仅阅读是不够的, 我让学生们以课文内容为启发, 以雨后情景为中心, 进行课堂写话, 并且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我“大胆联想、学习用词”的引导下, 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少惊喜:“雨后的清晨, 花瓣上挂着水珠, 闪亮闪亮的。”、“雨后的公园里, 两个小伙伴开心地打闹着, 他们甩着雨伞上的水珠, 衣服湿了, 还是露出圆圆的笑脸。”这些生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语感的吸收和掌握。

2. 强化口语表达, 融汇语感应用

语言和写作向来是相互影响的, 语言表达是语感应用的有效方向, 语文课堂不能只有单调的听与记, 多说才能让语感意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2春天来了》的教学中, 笔者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在图文引导下, 我让学生们用“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口语与写话不同的是即兴性更强, 学生们需要凭第一反应和语感积累快速地表达。我听到了不少好句子, 如“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镇上, 小朋友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在学生有感情的表达中, 他们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提升。

低年级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令学生们容易错失语感培养的起步时期。如今素质教改的提倡让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细化内容, 利用低龄学生的较强可塑造性和惊人的想象力, 将语感糅合成一种意识、一种学习技巧, 一种具体的目标。在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 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 感染力十足, 才能收获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时辉.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J].云南教育2000年19期

浅析英语语感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英语语感 新课标 朗读背诵 阅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98-02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因为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一切文字的基础,也是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前提,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长期生活经验的沉淀,众多信息知识的储备,教师要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用心引导,螺旋式地循环反复加强训练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正确的语言习惯,一种敏锐的语言直觉,当学生接触到新的语言文字时,立即就能直觉地判断正误是非,进而获得文感、意感和情感,达到准确全面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对学生的英语语感进行训练。

一、 强化语音教学,培养韵律感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语音学习,模仿是关键。学习者要在模仿中锻炼与自己的口腔肌肉的完全不同的发音技巧,体会语言的韵律,节奏感,和语音的强弱轻重。分角色朗读,朗诵、默读等都是揣摩韵律、节奏的好方法。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的语音、语调、韵律感、节奏感能明显改善。因此,一开始让学生接触英语时,教师本人一定要使用标准的语音语调,尽量多的让学生模仿磁带和碟片,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和感受地道、纯正的英语。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语言的韵律感,我在语音教学中比较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从不一味追求单音的准确性,这也正是《英语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二、多听多读多说,培养正误感

汤富华教授认为当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接触达到一定的量时,量变引起质变,语感就是获得这种质变的结果。英语学习者只有不停的接触和使用英语,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操练,完成对语言惯例的认知的内化过程,才能获得这种语感能力。随着语言材料的积累越来越多,学生的正误感也越来越强。

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英语也一样。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朗诵这一环节。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还经常插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句子让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对话、段落基本上要求学生背出,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我把朗读背诵英语20分钟作为每天的课后作业。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我们经常在班里举行朗诵比赛。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对朗诵的兴趣很高,他们的语感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阅读训练中提高语感

语言学家Francoise Grellet认为,阅读就是在从短文中快速获取信息的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概括。英语专家黄源深说:“大量阅读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今的学生一个通病是阅读量太小,拘泥于课文的精耕细作,产生不了语感。”可见阅读不应只是为了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通过阅读,学习者也可得到必要的语言输入,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阅读是英语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多阅读是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两点。

1.重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语篇意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的指导;要摒弃“手牵手,逐句讲”的教学模式,重视语篇的整体输入,重视材料的主旨、意义、内涵,培养学生对段落大意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他们的语篇意识;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坚持每天使用英语,在不断的阅读、运用中巩固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教师要将精读和泛读紧密结合,课内和课外互相补充,进一步加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提高语感。通过精读深入分析语言现象,细致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使其把握材料的思想意义。泛读则是学生借助语言知识,快速、大量阅读语言材料,达到获取信息、积累语言经验、开阔视野的目的,是一个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言语活动、实践的过程。精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泛读是阅读教学的目的。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报刊杂志、英文原版小说,访问英语学习网站等方式开展大量的课外泛读,熟悉各种题材和体裁,接触活的语言,了解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在阅读中复习词汇,熟悉俗语,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快速捕捉、掌握信息的准确度;加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每周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阅读、语言浅显、内容生动的阅读材料;加强课外阅读,并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能对文章进行概括和合理的推断,并要求学生随时摘下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

语感是语言能力综合素质的反映。虽然语感能力是英语学习者跨越语言的障碍,但只要教师注意训练,通过时间和大量的接触,就一定能够变语感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有利助手。

参考文献:

[1]陈福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5.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4

孙丽英 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中心小学

英语语感就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知,是理解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是在对英语语言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感的培养无疑应从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

一、在语言环境中增强语感

创建英语语言环境,尤其是听说环境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前提。首先,坚持搞好课前的“duty report”。要充分利用上课前3-5分钟,让值日生对当天的天气情况、学生出席情况以及主要活动进行简单的介绍和交谈,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其次,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听到英语。除了听教材中磁带之外,教师上课必须尽量用纯正地道、抑扬顿挫的英语授课以保证学生尽量多的听到英语,更多的去感知英语,欣赏英语。最后,充分运用好教材中的“Let`s chant”部分。该部分节奏明朗、韵律优美、富有童趣,非常有利于初学者认读和熟悉英语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有节奏的模仿,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英语的节奏模式,学会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和欣赏语言的韵律美。

二、在朗读训练中习得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背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前提。一方面,加强对课本教学内容的朗读和背诵。课本中的Let`s talk、Read and write是很好的会话材料,尤其教材中Let`s learn部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朗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指导学生对朗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比较准确地把握感情,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阅读相应的英语读物。除了对英语课本上知识点的学习外,老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应的英语读物多收看儿童英语电视节目,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的机会,拓展知识,活跃思维,增长智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

三、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

现行英语教材选取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贴近学生生活且与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教学时我们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竭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解

决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有关英语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敏锐感受知汉语与英语的差异,并使语感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教学“问候”、“购物”等题材时,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操练机会。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主要句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编自演小对话。在上shopping一课时,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店,在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下让学生参与交际生活,既优化了口语,又培养了语感。另外,在课外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操练,诸如开展英语角、排演Mini Play 等。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越来越强,能创造性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使用英语,语感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5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笔者提出应从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和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一、为什么培养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1]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2]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3]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4]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就是语感。”[5]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

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二、怎么样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有三个基本途径——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积淀语文知识。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挖掘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6]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7]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山寨》一课中写道“看着飘起的炊烟,好像离山寨不远。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课人寰到门前!”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炊烟”,不曾亲眼见过“青藤垂挂屋檐、林遮树掩的情景”,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山路曲折蜿蜒绵长”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如: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美丽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造型奇特、玉柱、火把、鲜花、竹笋”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武夷山山峰奇特美丽”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武夷山的小游客们,你们现在来到了武夷山脚下,看!造型奇特的山峰从我们眼前滑过,它们

都想什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武夷山真实的山峰,并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情的诉说着山峰奇特的造型——“我觉得山峰像„„”。教师并及时引导把“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句后的“。”改换成“„„”。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已经到了武夷山,正在感受着武夷山山峰奇特的造型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二)、加强言语实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先,入情明理的。例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8]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9]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0]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即做批注。速读使语感敏锐。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6

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笔者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积淀语文知识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11]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12]

结束语: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3]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4]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5]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

[8]朱熹,《朱子语录》。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如何培养英语语感 篇6

在我从教的这两年里,我逐渐领悟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重语感的培养。经常有学生在问我问题时说:“老师,我这道题虽然答对了,可还是有点模糊,不知道为什么选这个词”或者会问“老师我这句话用英语这样表达准确吗。。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听了他们的话,我就忍不住问:“那你当时是怎么选对的呢?”他们往往会笑着回答:“凭语感呗”语感,是的,我们很多同学在做英语题时有时仅凭语感就可以做对题,即便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由此可见,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应对考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对策。尤其是现在英语教学一再说要淡化语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我个人认为加强学生对语感的培养,对学生英语学习尤为有效。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何谓语感。

语感是人对某种语言的感知能力, 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英语语感则是指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生成能力,还包括对上下文提及的判断能力。

谈到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时,都感到他们的语音、语调生硬,拖沓;对话缺乏情感;在书面表达时不注重句子与情景的连贯性,只是一味的拼凑单词。种种现象都反映出学生普遍缺乏语感。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创造有利于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逐渐学会母语,分辨词的轻重和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正如丹麦语言学家说过: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泡在水里并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才能像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1)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进行日常问答或即兴话题演讲是创设情景的有效方法。上课前五、六分钟内课堂气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效率。所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特别注意这短暂几分钟内的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日常情景问答或学生即兴话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去。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贴近日常生活,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这些内容穿插在日常情景问答及学生每日话题中操练,并注意操练时的形式多样。

(2)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并非只是单一器官感知事物。学习英语也是这样。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让他们置身于英语情景中去听、去看、去感受语言的氛围。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语感

(3)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公式的字母代号教英语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它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可以尽量避免因教师在课堂上大量使用汉语而冲淡英语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里。只要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借助手势、图片、实物、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尽量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思。

(4)运用英语歌曲,放映英语影片,VCD或短剧等来设置情景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运用歌曲,英语影片或短剧不仅能渲染和烘托教学气氛,而且也能起到稳定学生情绪,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还能起到使学生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作用。比如,刚上课时,可让学生在轻松美妙的乐曲中边唱边调节情绪,使之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英语教学,既愉快,又和谐,使学生情绪高涨,自觉主动地学习英语。

二、注重朗读背诵,增大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教学实践证明,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体会并增强语感,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并受感染。因此,为了更好地形成语感,在英语教学中应正确指导学生朗读:(1)选择合适的材料。只有语音语调较为真实、易于模仿,内容易于理解的材料才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比如,教科书的录音,英文歌曲、散文、电影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可以让学生提高朗诵兴趣,同时提高语感。(2)提供足量的朗读。只有通过足量的朗读,才能激活语感,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由陌生到熟练,由模糊到明朗,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3)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反过来又是对内容理解的深化和提升。只有有感情地朗读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文章,才能体会出文章蕴含的情趣和作者的意图,才能使别人的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感受,增强自己的语感。

三、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to eat one’s words译为“承认说错话”,而不是“食言”,What a shame!“多可惜”,不是“多可耻”,He won by a nose.“他险胜”等。这些翻译从我们中文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可见,如果我们不了解英汉之间的差异,我们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四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探析英语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习惯

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 对于学习外语来说同样也有道理。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 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应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 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而在此之前教师更要注意范读, 让学生有美的享受, 让他们有欲望主动去模仿, 去表达。另外, 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 精彩的句子和短文, 还要让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 并多加模仿运用, 使优美的词, 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 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写作训练

如果说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产生和发展 (这种发展常常是潜意识的) , 那么多说, 特别是多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 由潜意识进入意识, 由被动到主动, 由不适应到适应, 由内在的潜能化为外在的行动, 从而使语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 培养英语语感, 就要多写英文。首先是机械性地写, 如默写或听写, 从单词到句型再到段落, 将这种练习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中去, 从而培养学生写的习惯。其次是创造性地写。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新教材里每一单元都有写作训练题, 我们千万不可忽视这一环节。写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 一点一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适应, 逐步培养他们写的能力。写作是读、听、说的最好的反馈。英语语感的成熟和成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用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好处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们写日记。刚开始要求低一点, 写一两句、三四句都行, 然后逐渐增多。只要坚持, 日积月累, 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 势必会影响语言的理解, 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造出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 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作出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在英语交际中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别人的话语和正确表达思想。

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 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 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 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 如联系许多理科公式中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教单词, 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 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四、重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良好的语感来自地地道道的英语。所谓地道英语, 就是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中英联合编写的新教材JEFC、 SEFC内容编排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且选题广泛、语言地道, 不失为精读的好材料。当然, 仅局限于书本, 要学好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陆佩弦指出:“大量泛读实在是太重要了。”外交学院的教授吴景荣也曾说过:“阅读是学习外语的关键, 如果阅读得法, 能力会步步提高, 速度会越来越快, 兴趣会越来越大, 信心会越来越高。阅读本领强了, 听、说、写也会自然跟上去, 从一会达到四会。”因此, 应多选择趣味性、故事性强的英文名著简写本作为泛读辅助材料, 如《格利佛游记》、《雾都孤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双城记》、《金银岛》以及英文报刊China Daily, 21st Century, the World of English等。阅读面广了, 不仅能增加词汇量, 增进语感, 提高语言水平, 而且可以增长英语国家文化风俗及社会、历史、政治见识, 开阔视野。

浅谈英语语感的培养 篇8

一、注重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好外语,道理是一样的。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特别要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精神,而传达这种精神的是音调,语感只能从音调中体会出来。平时经常插一些英语小诗、谚语、绕口令句子让学生朗读。初中教材中的对话,段落基本上都要求学生背出,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我把朗读背诵英语20分钟作为每天的课后作业,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我们经常在班里举行朗读比赛,有时学生上台朗诵,有时要学生把朗诵内容录在磁带上,然后在课堂上放录音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朗读的兴致很高,他们的语感也得到提高。

二、创造听说环境,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环境。因此,要增强语感,必须多创设英语环境,尤其是英语听说环境,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首先,教师上课必须尽量用英语授课。我在教初中学生时从第一节课开始,走进教室就不说一句中国话。我用手势、眼神、音调、动作等作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专心听,然后学着说。这种方法对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大有益处。

其次,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游泳,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机、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上课时还通过英语值日生汇报、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讨论问题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提高口语能力。

再次,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要学好一门外语,光靠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太有限了。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我校在课外活动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平时鼓励学生课后多听英美人士朗读的磁带,多看意义电视节目。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使用英语。

三、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外语语言材料、接受消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得信息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同样适用用于外语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应重视两点:

1.坚持课文整体教学。课本整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是断章取义。教师要通过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理解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语文整体教学需要老师精心备课,全面把握。尤其是对教长的课文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概念。我在整体阅读教学中采用四步法:①引导学生速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回答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一两个问题;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全文;③指导学生听读课文;④ 根据课文内容复述。采用这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技巧指导,包括怎样寻找中心句、怎样猜测词意、怎样推理判断、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等。运用这四个环节,可使整篇课文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复现,从而使学生由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到运用课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扩大学生阅读面。平时让学生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尤其是有关英美国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有的学生之所以语感差,就是阅读面狭窄、英语背景知识少的缘故。我从初一(下)开始除了用好配套的《阅读训练》外,经常补充各类文章。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订一份英语报纸或杂志,备一本英语词典,使信息知识面不断扩大。

四、重视写作训练,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英语语感,就要多写英语。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其他练习形式所替代不了的。英语语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英语思维的能力,而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刚开始时可采用看图写话,写简单句、问答句,做到语法正确,句子通顺,进入初二后练习写日记。写日记开始要求低一点,写一两句、三四句都行,然后逐渐增多。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就会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9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蛟尾小学 李红泉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如何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指导感情诵读

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则可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二、通过比较揣摩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老师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再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惟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致有误失。”

三、联系生活体验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四、唤起想象参与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含的情感。如一位教师教《草原》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抓住“欲流”和“流入”设问:“„欲流‟是说翠色将流未流,而„流入‟是说翠色已流入云际,岂不是矛盾了吗?”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学生说,“翠色欲流”是说那碧草绿得浓,绿色都快要溢出来了。那“流入云际”是说一碧千里的草原像茫茫的草海,风吹绿草,碧波荡漾,随天而去,与天接近。这就像照相一样,一个是特写镜头,照的是碧草绿得浓,另一个是全景镜头,照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边。学生从两个矛盾的词中想象出了一个鲜明的画面,感受到了那种静与动、柔美与辽阔、情与景融为一体的草原美。学生能悟出这样的内涵,就是语感。这种语感的培养,来自对语言表层意义的感知,更是来自它表层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

上一篇:极乐满分作文下一篇: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