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2024-10-15

语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0篇)

语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

从20世纪30年代夏尊先生提出语感的概念至今, 语感教学已历经约七十多个春秋。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感教学理论并努力把教学重心转移到语感教学上来, 在听、读、说、写诸元素中逐步强化听、说的地位, 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 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对言语感悟能力的培养;努力把语文课堂的外延扩大到生活之中, 给学生提供言语交际的广阔空间, 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水平, 为形成受用终身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语感教学面临着如许难以解脱的尴尬境地,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与愿违, 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去甚远。

一、现行语文教材给语感教学带来的尴尬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 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材料。理所当然, 语感教学需要一套在语感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发的教材。

自1986年以来, 我国的教材建设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 与第八次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语文新教材, 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还有语文出版社的、江苏出版社的、北师大出版社的。这些教材在选文、结构诸多方面各有特色。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改变了传统的以文体组织单元为以主题组织单元, 在编排理念、结构安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 对于实施语感教学来说, 这些都还有欠妥当。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必须解决好教材问题。语文教科书三年一改, 五年一变, 体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出错率也较高。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和审定机构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结语文教科书一改再改的失误, 真正花力气研究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在编写指导思想、课文选择、习题编排上围绕语感能力培养这一核心, 为未来的语文教育编出一套好教材, 通过大量的、序列化的听读感知,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说写演练, 给学生提供言语交际的广阔空间,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促进语言积累和言语感悟能力的提升。

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老师针对语感教学编写了一套实验教材。教材结构为“三主线一副线, 四线平行推进”:第一条主线, 学习“精粹语言”, 奠定学生语言及文化功底, 编写了《朗读》课本;第二条主线, 学习“目标语言”, 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 编写了《阅读》课本;第三条主线, 学习“伙伴语言”, 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 编写了《说话和写话》、《说话与作文》。除了三条主线外, 还有一条副线, 那就是学习语文知识, 编写了《书法》和《写字》课本。四条主线自成体系, 同步推进, 相互关联, 相辅相成。《朗读》选取的都是古代汉语的精品, 而《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读便成了教学重要的一环。《说话和写话》课并不简单等同于普通班级的作文课, 而是让学生依据书上的范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想一想, 说一说, 写一写, 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 课堂上能说会写。从1998到2006年, 洪老师的教改实验在河南、深圳、河北、浙江、湖北等有了近千个实验点,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该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材料的增加, 其阅读量远远大于普通教材。相信此套教材的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素养将会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大量教辅用书给语感教学带来的尴尬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是感觉的享受者, 而不是苦行僧。对语言的感悟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不可量化的过程, 是学生内心情感和智慧的相互作用、思考感悟的过程, 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分析和体验的过程。语感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带领学生去思考、感受与体验。语感是一种感觉, 既不可假装, 又不可“移植”或“粘贴”, 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生长出来。《语文学习》曾发表一位高三学生写的文章, 谈了他倾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吟诵《归去来兮辞》的感受:“听着老师抑扬顿挫的吟唱, 看看课本上似懂非懂的词句, 慢慢的, 我眼前展现出朦胧的图景:悠远的往古, 清新的空气, 一位老人, 坐在几个破衣烂衫的乡邻中间, 他们谈论着什么;一会儿剩下他一个人了, 泉流潺潺, 绿树葱茏, 只见他在一片碧绿的山水间遨游, 遨游……啊!多么自在啊!”但到最后一段时, “老师的调子似乎不是先前那样轻松自在了, 尽管那般高昂, 还充满着傲气, 但傲气里加了点什么, 是什么呢?对, 有种无可奈何的味道, 有种人生无常的悲凉,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尾音悠悠地、悠悠地在我们的心上打着颤, 终于完全消失。”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 “四十几个同学齐声朗读起来。借着老师已经造成的气氛, 我们也时高时低, 时轻时重, 读得津津有味, 发音格外有感情, 接下去的课堂分析讨论, 也似乎意外的顺利, 遇到难处, 老师只稍作点拨, 我们就领悟了。”学生就是凭借老师所真实、生动浮现出来的诗歌“调子”, 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语感和情感也同时受到了陶冶。这就是语感教学。语感教学的成功完全来自这位语文教师极高的语感素质, 教参在这里派不上用场, 一般所谓的教学技巧在这里也几乎全无用武之地。但是目前充斥在图书市场的各种课程讲解, 对于侧重语言感悟的语文学科, 无疑是一枚枚重磅炸弹, 把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简单化了。原本需要学生调动各种思维和情感去思考和感受的语言问题被各种不同版本的语文讲解资料详细地讲解出来了, 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 甚至可以照本宣科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原本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考体验过程, 一个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过程快餐化了, 变成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对答过程。老师的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 学生就能脱口而出, 对答如流。激情飞扬的教师面对这般现实, 所有的精心设计和循循诱导在这些教辅用书面前是那么的多余、那么的尴尬。

三、现行考评体制给语感教学带来的尴尬

语感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 靠的是日积月累。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但是高考、中考就像是悬在每位教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致使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满堂问、满堂灌、满堂练的沉疴, 大量的作业和讲义依旧占据着课堂。为了考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必读篇目不得不以故事梗概和文学常识的形式呈现在中学生的阅读视野里、练习设计里, 需要经过细心阅读才能吸其精华的读书过程就被整成了一道文化快餐, 学生所知道的只是作品的皮毛, 根本无法去领悟和感受经典作品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语文的外延很广, 有人提出“生活就是语文”。这就是说学习语文单单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要从课堂走到课外, 从书本走向生活;要感受大自然, 认识社会;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要到生活中去学习, 并且要学以致用。然而, 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却是游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吕叔湘先生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篇课文, 学生自己看时很受感动, 掉下了眼泪, 后来上课时, 讲到那一课, 老师就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等, “分析来分析去, 左分析右分析”, 那个学生说:“老师分析完了, 我漠然无动于衷, 我的眼泪出不来。”其实作为课文的作品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 而是一个开放的“召唤结构”, 它召唤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再创造。教学中教师“腾云驾雾”式的架空分析, “五体投地”式的知识点、考试点的罗列, 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直觉感受、心灵体验, 反而是一种疏离、阻塞, 这不能不说是教学非生活化、评价片面化所结出的酸果、苦果。一位语文教师曾经感慨地说:“我们是拿所谓‘知识点’、‘训练点’首先折磨自己, 然后再去折磨学生。着眼于民族、国家的未来, 我们寝食难安!”

四、多媒体课件给语感教学带来的尴尬

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直观, 它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 多媒体的使用也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好像课堂上少了多媒体就是老课、俗课, 执教者就是土老冒。当然, 我们并不反对使用多媒体, 而是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使用, 过多的、不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就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扼杀学生的情感,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一位教师执教《紫藤萝瀑布》一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者投出大量的紫藤萝花的图片, 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满眼都是平淡无奇的紫藤萝花, 此时的学生怎么也无法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主题。至于“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是学生在屏幕上的紫藤萝花里怎么也不能想象出来的景象。另有一位教师执教《与朱元思书》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富春江的美丽, 配上大量的富春江美丽的图片, 并让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中和图片相符合的文字。我们不得不佩服图片的精美, 不得不佩服执教者的苦心设计, 也不得不佩服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朗读, 不得不佩服这忙碌热闹的场面, 然而总觉得这不是地地道道的语文课, 倒像是影视作品欣赏课。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 多了些浮躁和喧嚣, 少了份沉思和宁静;多了些忙乱和俗套, 少了份闲适和雅致。学生“沉潜”于文本、言语中的时间被音乐、图片、师说所剥夺, 没有了感知、体验、思考和想象的语文课, 还何谈语感培养?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需要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当我们只追求了语言的表层现象时, 就会违背语言学习的规律, 就会让语感教学、语文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无论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还是出于“立人”这一教育的总目标, 重视语感教学, 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是必要的。语感教学的提出是语文教育观的一次革命, 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将从以语文知识为中心, 转向以语言应用为中心;从重语文知识的传授, 转向重语文素养的培养;从重课文内容的理解, 转向加强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从重篇章结构的剖析, 转向加强对语言的品味;从重静态的语言分析, 转向加强对动态语言的学习;从单纯重视语言表达, 转向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语感中心说”是医治语文学科“丧魂失魄症”和“感觉麻痹症”的对症之药, 是对“知识中心说”的扬弃, 是21世纪语文教学新的路标。愿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 “语感教学”少一些束缚和尴尬, 多一些自由和舒畅吧!

[伏荣超江苏省邳州市教研室221300]

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2

关键词:教学 培养 语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表现形式。“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进行必要的练笔,加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另外,“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很多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情境中深化语感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熟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我舍得花时间、学会耐心的等待,热情的唤醒,巧妙的点拨,使学生由浅入深,从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领悟越深切,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的培养语感。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对语文教学来说,学生精神世界熏陶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是通过语文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目的。学生除了能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英语语感培养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篇3

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尽量不用以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作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可以增加语言实践的量,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增加学生语言实践量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幼儿学会母语的事实充分说明“泛”的重要作用。在“泛”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发现和认识错误,逐渐改正错误,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当然,“泛”不等于“滥”,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泛”的实践尽量处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范围之内。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正常幼儿都能逐渐学会母语,能分辨词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这有力地说明语境对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还应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多给学生创造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

五、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六、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作用很大,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名状,但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摘要:英语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运用有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形成和优化。文章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语感。

试谈语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篇4

关键词:语感;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67-01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不大方,也不自信,英语课上也不善于举手回答问题。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学生语感不好,对英语口语表达不感兴趣。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

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求我们老师要重视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听说能力对于英语学习非常重要,听说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读写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英语学习的成败。但是,英语又是升学考试中的一门主科,所以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便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样是不对的。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培养;强调书面的练习而轻视口语的练习,所以出现“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不足为奇。因此,教师应努力走出为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对应试又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注重学生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从每节课抓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同学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能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让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让每个人都会有表达的机会。对于口语较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让口语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便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出色,让学生感到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白己正在一点点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就会慢慢地消除畏难情绪。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物。这种训练是基于背诵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诵范文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对语法词汇、口语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以及学习效率。还可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忆和学习的环境,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积累的习惯。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彩色粉笔,用同种颜色的粉笔分别写出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以加强音形联系。这种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应出该词的拼写形式,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中国式英语是指依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文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四、加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英语教学中,我个人提倡教师要精讲精练。因为“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但“精”的教学必须辅以相当量的语言实践。“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

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说多练,不仅需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多多进行口语交流,还需要在写作中发展语感。一方面,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训练,运用课本中所出现的一些句型结构进行模仿练习。如在学完关于Environment文章之后,可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要求尽量运用课文中句型结构来写作。另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录身边的点滴小事,把平时的所见所闻用英文写下来,可从一个短语,一个简单的句子写起,然后再写一些复杂的句子和段落,最后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坚持下去,日积月累,你就会发现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逐步提高。

总之,学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英语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反复的强化,需要我们将语感训练和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王旭.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校园英语.2014-12-01.

[2]江大伟.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J].职业技术. 2008-06-10.

[3]徐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10-13.

语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5

语感教学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说来,语感教学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感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的要求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语感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它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通过语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我国的汉语,提高汉语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语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感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果一个人有着特别强的语感,那么他可以在最短的速度内对语言文字的主要信息进行获取,同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表意进行判断,这样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使自己的思想跟着语言文字一起翱翔。比如语感不强的人在对小草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就会说“小草是绿色”,而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里将小草描述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就是语感能力的强弱导致的想象力的差别。

(三)语感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跟人的精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可以使初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具体说来,语感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加直观和顺畅,从而使文字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容能够更加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和健康。比如,王维的《出塞》一诗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生通过语感可以直接通过这句诗感受到强烈而震撼的画面,快速实现了与诗人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明确了语感教学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督促学生做好汉字字词的积累增强字词的感受力

目前,初中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对汉字以及汉字的短语组合等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汉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背景还缺乏深入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语感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使学生做好汉字字词的积累不断增强字词的感受力。汉语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语言,通过汉字来表情达意的时候,其字词往往是流动的,没有特别死板的固定模式,所以很多字词都使用活灵活现且韵味十足,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中这个“瘦”字背后所体现的此人那种孤独憔悴和愁闷感伤的情怀是难以通过查字典可以获知的,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的广泛积累,深入理解字词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背景,增强对汉字字词的感受能力。

(二)鼓励学生做好朗读和背诵增强汉语的整体感受力

在督促学生做好汉字字词的积累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对名篇著作进行朗读和背诵,以增强汉语的整体感受力。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可以使汉语的语言规则在学生的身上得到积淀和巩固,时间久了,这些语言规则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进行自动的变化和组合,最终可以形成一种敏锐的语言直觉,即语感。而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多朗读和背诵一些经典著作,不断增强对汉语的语言内容以及语言形式的感受能力,比如曹操的短诗《观沧海》,该诗通过对沧海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重整山河的高远气魄,“东临碣石,以观沦海。水何澹澹,山岛珠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抱负,而是将其蕴藏在景物的描写中,学生只有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朗读和背诵才能感受到诗人建功立业重整山河的高远气魄,因此只有做好朗读和背诵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对汉语的整体感受力。

(三)引导学生加强汉语语言的运用进一步提高语感

通常情况下而言,每一个正常人都有一定的语感,但是根据接受语文教育的程度不同,每个人的语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语文素质和文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于语感符号所表情达意的广度和深度就有越强烈的感觉,因此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程度,才能使语感由浅层次向深层次不断提高。增强学生汉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学生加强汉语语言的运用,使学生和汉语语言之间建立起微妙的条件反射,逐渐将有意识的语言规则转变成学生的无意识的自觉。为此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和作文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对汉语语言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语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感教学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语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加强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督促学生做好汉字字词的积累增强字词的感受力,鼓励学生做好朗读和背诵增强汉语的整体感受力,引导学生加强汉语语言的运用进一步提高语感,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人们越来越注重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了使语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语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语感教学在初中的语文教学的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感教学,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雅静.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3,28:36-37.

语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6

1、很多学生虽然学过音标, 但是

对音标的掌握不准确, 不扎实, 有好多学生还不知道英语中到底有多少个音标。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用汉语的发音方式来处理英语音素的发音, 比如说:用“阿”代替[a:], 用“衣”代替[i:], 用“日”代替[r], 用“摸”代替[m], 用“喔”代替[w], 用“故得毛宁”代替“Good morning!”, 在[p]、[b]、[t]、[d]、[k]、[g]、[m]、[n]等辅音后常常加上一个元音[з]。通过调查发现80%的大学生在语音上的最大弱点不是单个音素的发音以及辅音群的发音, 而是重音与节奏问题。比如许多学生由于受汉语的影响, 习惯把一句话中的每个词都读得响亮、清晰, 听起来就像一连串长度均等的音节排列, 这种说话方式非常影响真实情境中的交流。

2、很多学生在发音时根本不运用

学过的发音方法和规则, 学习英语靠的是鹦鹉学舌, 背诵单词也是靠死记硬背, 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刚刚背过的单词很快就忘了, 索性不背了, 既而产生了恶性循环, 对英语渐渐失去了兴趣。单词不会拼读造成词汇记忆困难, 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过拼读关, 而大多数学生不具备拼读能力, 最终导致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3、大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不能

表达其实际意义, 只是机械地把每个词读出来, 读完后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效果不佳;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很被动, 懒于动口, 如果老师不叫到其名字, 自己绝不会主动朗读。

4、90%以上的学生都不注意总结,

即使被矫正很多次, 还是不断的犯同样的错误。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更是不注意自己的发音, 即使偶尔回答一次, 也是敷衍了事, 根本不重视自己的语音面貌。

二、针对以上的问题, 我对学生的

语音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语音之所以差,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问题。

大多数中学教师更重视语法教学和升学率, 不太重视学生的发音问题, 再加上中学班额比较大, 不可能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发音错误, 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自己也不注意了。很多教师授课时, 比较重视朗读速度, 只求学生读得流利、熟练而忽视了节奏。殊不知, 英语是属于重音语言, 英语一句话所用时间是由重音的数目决定的。两个重音之间叫间距。这之间不管多少个单词所用时间大致都一样。中国学生在读一句话时, 常把每个单词读得一样重, 使每个音节都读得清清楚楚, 违反了英语的节奏规律, 使听者听不出一句话的重点在哪里。

2、考试体制问题。

现行的考试当中对英语口语和发音方面的考试很少, 且重视度也不高, 这样给学生造成一个误区, 认为只要能够拿到四级、六级证书, 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可以了, 口语好与不好都不重要。

3、教育理念问题。

现在的教学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对于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高。纵观整个语音教学过程, 过分的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首先, 许多教师教学中还存在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现象, 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知道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靠学习者自己去模仿, 去使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大学英语教师, 尤其是我们这些刚

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 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本内知识的讲解, 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真正做到从自身开始重视语音教学, 并能在“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双边教学活动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提高学生们对英语语音学习的积极性, 学好英语。

2、多种教学技巧综合运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提高语音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英语语音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如:演示法、对比法、手势法、辨音法、口形定位法、模仿法以及录音法等。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应用范围, 教师应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调动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

3、把语音教学与听力、朗读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之, 学好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语音教学事实上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其音素的发音技巧及其理论均可运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语音教学用在听力、朗读教学中, 从一开始便让学生注意到发音与语境和内容的联系, 注意到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 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敏感度, 还可以使学生对于一系列发音技巧更加熟悉。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7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我主张在课堂上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 把语文的课堂还给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师助读。语文教材中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作为教师, 经验和知识积淀使我们对教材的把握自然比学生更准确更深入。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学时教给学生方法, 也就是“授人以渔”。

我在教学中通常是先介绍作者的身份, 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根据“知人论世”说, 学生不难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待基本的调子定下来以后, 后面在阅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也就有了大致的方向。

二.学生初读。有些教师习惯自己范读, 我则不然。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而不是单纯展现教师才华的处所。我认为只要有可能, 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机会,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在初读过程中, 我要求他们自己先扫清字词障碍, 尝试把握文本的停顿、断句、语气、语速、语调等。自己的确无法把握的用笔做记号。因为只有自己先思考, 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比如, 在教韩愈的《师说》时, 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尝试断句, 就有学生提问:“老师‘彼与彼年’是什么意思啊?”我当时还愣住了, 马上反应过来, 该生是没弄清楚这句话该如何断句, 应该是“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 他们才有机会去思考, 也才会去思考。作为教师, 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指导而不是包办。

三.自由朗读。在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对文本有了基本的了解后, 接着就该让他们尝试着自己投入感情, 凭着自己对文本的把握, 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去朗读。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 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硬塞给学生, 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学生, 这样会很大程度上限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应该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 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四.激情诵读。学生经过粗读和自由诵读之后, 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不代表他们诵读时已经完全领会了作品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诵读, 让其他学生认真聆听, 并谈自己的感受, 指出优点缺点。还要谈谈自己认为应该怎么读比较好, 而且要说明理由。如果学生真读好了, 且能说明理由, 也就是算对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有了正确的把握吧, 接下来对文本的理解, 我想就无需教师讲太多了。

五.精读品味。让学生个体激情诵读, 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后, 我如上面所说的引导了一处的问题, 之后并不多讲, 接着让学生们又开始自己精读品味。这一次的读, 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 要圈点、要勾画, 要画出感情的跌宕起伏, 还要加旁注。哪里应读得急促, 哪里该读得缓慢, 为什么。比如有学生就谈到“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也将告诉每一个人”这一句应该读得激越、明快, 因为闪电是迅速的, 而且是幸福的闪电, 所以应该读出幸福感。有同学认为“给每一条河, 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应该把“温暖”二字重读, 读出那种温暖, 幸福的感觉……总之, 只要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内部, 用心体会了文本, 他们的能力是不能小视的。虽然学生们的读法不都是对的, 但起码他们用心思考了, 他们真正走入了文本, 自己体验了文本。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感会在一次次诵读和赏析中得到提高。

词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篇8

师:“浩如烟海”是什么意思?请结合“资料”一词说说。

生:魏格纳为寻找证据查阅的资料很多, 可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师:除了从数量角度, 还可以从什么角度理解?

生:我认为, “浩如烟海”不但指魏格纳翻阅资料的数量多, 还指他翻阅资料的种类繁多, 比如, 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资料。

师:不错, “浩如烟海”还指资料的种类多如“烟海”。面对这么多的资料, 为了尽早证实假设, 你仿佛看到他怎样寻找呢?

生:我仿佛看到他在寒冷的深夜, 挑灯寻找。

师:他会怎样寻找?请加上动作。

生:他一会儿埋头圈圈点点, 一会儿摘抄什么, 一会儿在地图上用笔描着每个板块的海岸线。

生:他一会儿轻轻地读, 一会儿咬着笔杆思考问题。

生:我还看到他在酷暑难耐的夏夜, 一手捧着厚厚的资料, 一手不停地驱赶蚊虫。

生:我还看到他上厕所捧着书找, 躺在床上双手举着书找。

生:老师, 我听到他的呼噜声了, 他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师:是呀, 魏格纳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得着实太辛苦了。此时, 看着“浩如烟海”, 你想对发现大陆漂移的他说些什么?

生:魏格纳, 你不肯放弃的精神值得我敬佩、学习。

师:这位同学激动得改变了人称, 魏格纳好像就站在他的面前。

生:魏格纳, 你没有听从柯彭教授的“忠告”, 而是继续寻找证据, 你真的很执著!

生:魏格纳, 在科学的道路上就需要你这样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生:魏格纳, 在地质学研究的路上你一定会走得更远, 因为你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

【评议】

此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悉心赏析“浩如烟海”, 再现寻找证据的过程, 体悟魏格纳的科学精神, 让词语深植于学生的思维、精神中去。在王崧舟老师“三感” (语意感、语像感、语情感) 的启迪下, 我认为这段教学有以下三点可借鉴:

一是巧妙提示, 培养语意感。语意感是对词语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品味。教师的巧妙提示:“请结合‘资料’一词说说”“除了从数量角度, 还可以从什么角度理解?”使学生没有停留在词语的表面, 而是紧扣文本对“浩如烟海”进行了多角度理解。

二是想象“寻找”, 培养语像感。所谓语像感就是借助语言, 看到立体的鲜明的画面, 即“内心视像”活于脑。对“浩如烟海”进行语意理解后, 教师相机巧掷一石———面对这么多的资料, 为了尽早证实假设, 你仿佛看到他怎样寻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精彩随之生成, 语像感在表达中得以培养。

语感与语理在语文教学中的阶段性 篇9

关键词:语感 语理 阶段性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的多元体系。”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能够在习得、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其它学习行为和交际活动服务。

语感和语理是语言中相伴相生的两个概念,著名现代汉语语法专家陆俭明指出语感是“凭个人直觉判断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得体与否、到位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简练与否、正确与否甚至包括怎样表达更好、怎样修饰一个欠妥的甚至是错误的表达等所作的判断”。也就是说,语感完全是一种人们对语言的直觉判断,而语理是指语言的系统知识,是人们建立在语感基础上的对语言的结构和规律的理论认识。良好语感的获得有助于学习者快速掌握并应用语言,但是仅凭直觉,良好的语感是很难获得的,这时就需要语理来查漏补缺了。学习者通过学习语理,可以在已掌握的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系统、客观的认识,掌握语言内部的结构和规律,将语理内化为自身对语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

语感教学在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教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教育工作者注重对文章的品、读和积累,注重感悟,而语理教学则几乎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学校除了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对汉语的读音系统进行了基础性的教学外,小学、初中阶段几乎再无相关知识的教授,高中阶段有一部分相关知识的涉及,但也只是只言片语,为了考试而教,为了考试而练,学生考试过后,往往将所学的又“还给了老师”。因此,语理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还需要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教师要自觉地将语感与语理教学融合进自己的课堂,实现语感教学与语理教学的平衡。

语感教学与语理教学的平衡是否就是指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呢?显然不是。由于语理教学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之上,学习者需要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言结构、提取语言规律,在认识到语理之后,又自觉运用语理指导自己的学习,为建立良好的语感服务,所以语理与语感的关系应该是“语感-语理-语感-语理-语感”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语理教学实际上是需要语感做基础的,而且语理是对语言系统内部结构和规律的认识,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语感教学与语理教学是有阶段性的,在学生低学龄阶段应该偏重语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建立初步的语感;而在学生高学龄阶段,学生的语感材料已经积累了不少,他们需要从听、说、读方面上升到自己创作的阶段,这对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要求,语理教学的比重应在这阶段有所增加,为学生语言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掌握二者在教学中的阶段性,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并应用语言。

学生学龄的高低应该以什么为划分依据?笔者认为,初中二、三年级是比较合适的划分点。一方面,学生已经经历了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过渡,并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不少的语言材料,这个时期正是进行大量阅读和写作的上升时期,语感的经验对他们来说已经在有些情况下显得乏力,五花八门的语言现象会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造成困惑,他们需要一条清晰的理论指导路线,使他们在面对诸多语言现象时,除了语感,还有理论支持着他们拨开语言的层层迷雾。另一方面,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由幼稚到成熟的阶段,他们已能进行理性的思考,能够发现、习得现象背后的理论知识。

语理教学活动本身又具有其阶段性,提到语理教学,并不是指教师就要将语理知识铺天盖地地教授给学生,而是在日常的教学有需要的时候讲少量相关的语理知识。比如讲到语法歧义,“鸡不吃了”,是鸡不吃食了,还是人不吃鸡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为什么“菜不吃了”就不会令人产生这种疑惑?怎样对这句话进行修改,使其歧义消失?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遇到歧义句子时适当进行拓展讲解。在中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对具体某个字、句、篇章的语理讲解应该是占主要比例的,而对语理的概括性知识的讲解不需要关注太多,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对之前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再加工,提取价值较大的语言材料,并根据教师的讲解重新归类,对具体语理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但仅仅有具体的语理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宏观的语理知识,需要在具体样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统领性的语理知识,在初中和高中的后期,教师则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讲授一些语理的概括性知识,对之前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语理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对语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应用语言。

语感与语理在教学中的阶段性及语理自身在教学中的阶段性虽然是含混的,并没有确切的界线,但是它们的阶段性特征确实是存在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语感教学与语理教学及语理教学本身在日积月累之中提升其阶段性,教师的职责在于把握各个阶段的独特性,采取适合各个阶段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邵统亮.注重语理分析,培养思维品质[J].新课程(教师版),2007,(06).

[3]孙炜.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语感和语理的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03).

[4]查爱霞.语感与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关系辨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篇10

一、在读中训, 在读中练

读, 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作者借以成文的口语语言本身, 有它的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 凡此均蕴含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读, 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 借助读, 使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 出于口, 入于耳, 了然于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广泛阅读, 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 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 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 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 得鱼忘筌, 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 而是由字、词、句、段 (甚至包括标点符号) 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 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 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 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广泛浏览, 能拓展阅读范围, 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 厚积薄发, 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从而形成语言直觉。再如,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重点, 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应加强重点句段和难点部分的导读式语感训练。如在三年级上册中《柯里亚的木匣》的课文中, 写柯里亚三次挖不到木匣, 用了不同的词:“却”、“还是”、“仍然”。抓住这些词语,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次, 柯里亚以为会挖到木匣而没有挖出, 感到意外。所以说“却没有”;第二次“坑已经挖得很深了, 还是没有”, 觉得纳闷;第三次, 他沉不住了, 左挖, 右挖, “仍然”没有, 更加不了解了。因此, 这三个词语写出了柯梨亚感到意外的程度不断加深, 朗读时, 语气一次比一次加重。这样训练, 学生既能读好课文, 又能在训练中学会抓住词眼体会句子的感情, 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二、在想中训, 在思中练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是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反之, 也只有让学生切实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 学生的语感训练才能得以强化, 所以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思维和理解中训练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 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 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 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画杨桃》一文时, 我叫同学们理解老师的两次发问和学生的两次回答:第一次老师问“画像不像杨桃”, 学生自以为是, 嘲笑“我”。第二次老师问“杨桃像不像平时看到的杨桃”, 学生却在也神气不起来,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因此答起来支支吾吾。通过反复读让学生能体会得到父亲和老师都是教育“我”要实事求是, 不能想当然。多次训练, 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直觉感悟能力。

三、在情中训, 在境中练

上一篇:我国社会审计权利下一篇:高绩效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