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审计权利

2024-10-15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共6篇)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 篇1

摘要:审计既是国家综合经济的监督部门, 又是社会保障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存在的问题是, 社保法规不健全, 审计监督缺少依据;预算制度不健全, 审计监督缺少平台;效益审计理念不足, 审计方式不灵活。加强我国社保审计建设, 应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尽快出台社会保障基本法;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财政预算;拓宽审计领域, 加快构建财务审计向效果审计转变的评价体系, 努力探索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效果审计相结合的新思路, 以维护社保基金安全, 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审计

一、我国社会保障审计现状

(一)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

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督促和强化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2008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3696亿元, 比上年增长2884亿元, 增长率为26.7%。基金支出合计9925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7亿元, 增长率为25.8%。下图为我国2004年至2008年5年间,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每年环比增长率分别达到20.7%、23.9%、25.1%和26、7%, 支出环比增长率为16.7%、19.9%、21.8%和25.8%, 远远超过我国GDP增速。

单位:亿元

由此可见, 我国加强社会保障的力度和范围的决心十分明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年扩展, 收入和支出都成不断扩张之势。然而, 在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 笔者也注意到, 社会保险基金每年都有大量的结余, 且随者社保资金总额的不断扩大, 有不断加剧之势, 2008年此项结余更是达到了3771亿元, 相当于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四分之一。由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采用现收现付制, 每年的结余包括当代缴付养老保险金额高于领取的养老保险金的差额、失业保险金的未支出余额、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累积留存余额等。因此每年有必要的社会保障资金余额留存, 不仅是必然的, 也是可行的。

社会保险基金留存额, 为我们今后不断加深的老龄化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要求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 仅仅靠每年收支差额的结存留余, 是否真的能够保证将来的巨额社保资金缺口令人担忧。

(二) 我国社会保障审计简介

为规范和完善社保的使用范围和投向, 确保社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达到社保资金投放所期望实现的效果, 国家审计署特别设立了社保审计局, 负责审计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上述部门 (单位) 下属单位预算执行、决算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 开展相关专项审计调查, 承办审计署交办的其他事项。并每年发布有关我国社保资金的审计情况和结果通报, 以期督促并改善我国社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利用率。

社会保障审计 (简称社保审计) 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及其管理进行的审计监督。其审计范围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以及社会捐赠等专项资金。社保资金审计作为社会保障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确保社保资金安全、促进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打击惩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存在的问题

2006年11月国家审计署发布了2006年第6号公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结果》。国家审计署对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项基金的审计结果显示, 发现“违规问题金额”71.35亿元。其主要违规表现可以依次归纳为五大类:第一类“没有实行专户管理”占违规资金总额的38.02%, 共计27.13亿 (其中含3.76亿元属于原行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结余未移交财政专户) ;第二类“违规投资”占27.32%, 共计19.49亿 (对外投资11.48亿元、委托金融机构贷款未收回1.89亿元、经商办企业0.68亿元、委托金融机构贷款和对外投资等5.44亿元) ;第三类是用于弥补支付缺口的占23.39%, 总计16.69亿元;第四类是用于构建办公用房和弥补行政经费 (含违规担保和其他房产与职工宿舍) 6.5%, 为4.64亿元;上述四大类占了违规总额的95.23%;第五类是由于管理混乱和账目不全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这些涉嫌刑事犯罪的不到5%, 例如河南和贵州等地发生的管理不善和腐败案例等。

然而从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03年至2008年度审计统计情况表中可以看到, 2003年社保管理不规范资金约5320万元, 违规资金1819万元, 2008年这两项资金分别为5071万元和1850万元, 变化不大。连续5年每年都发布的社保资金审计报告, 并没有对其资金使用情况产生较大的实质影响, 值得人们反省。同时在2007年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情况中, 笔者看到一个新出现的科目, 损失浪费金额, 此科目在2007年一年间为550万元, 数额虽然不大, 但是却反映了我国社保资金使用情况新问题的一个苗头。

2009年, 国家审计署向全社会公布了全国五项基本保险基金年平均收益率不到2%。对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官方统计社会各界是非常需要的, 也是非常敏感的;2%这个数据似乎是多年来国内权威机构首次官方公布社保五险基金的收益率, 自此, 我国社会保障审计在社会保障资金使用中发挥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越发加强。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审计起步较晚,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审计本身存在局限性,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审计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 社保法规不健全, 审计监督缺少依据

立法是依法审计的基础, 但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机关的政策命令、指示推动的, 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使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 而且会因政策的多变或随意性太大造成社会保障制度失去应有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连续性, 也造成社保审计因缺乏法律依据而失去参照系。

(二) 预算制度不健全, 审计监督缺少平台

社保预算的编制, 对规范政府行为、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强化相关单位责任、发挥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对社保审计来说, 没有社保预算, 就使审计缺少了有效的工作平台, 无法从总体上和全过程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审计。

(三) 资金管理部门多, 审计监督任务重

由于社保资金存在筹集渠道多、资金结构复杂、支出分散等特点, 致使其在管理中点多面广, 统筹层次偏低, 经常出现政策之间互相冲突和部门之间互相扯皮的现象, 这就要求社保审计不仅要监督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落实情况, 更要从社保工作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 研究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 效益审计理念不足, 审计方式不灵活

我国的社保审计重点放在“保障”上, 而对社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关注不够。“重账务审查, 轻效益调查”严重制约了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对管理效益分析不全面, 直接削弱了社保资金的运行使用绩效, 容易引发各类违法违纪行为。

三、加强我国社保审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尽快出台社会保障基本法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确保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既定目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是社会保障审计的法律依据。德国、日本、瑞典和英国都出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法。迄今为止, 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出台, 已出台的大多数是一些政策、执行办法和相关规定。这些行政上的规定由于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执行起来缺乏效力, 而且随意性较大。

只有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我国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步伐, 以法律为依据, 调节社会保障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

(二) 国家审计发挥主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 充分调动社会审计

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各国对财政负担的福利金、公积金的支出都有严格的控制, 国家审计机关在此方面发挥了特有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审计部门资源有限, 不能在某些技术方面满足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要求。加上国家审计机关设置在国家行政部门的关系网络中, 难以保障其实质上的独立。所以, 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工作在发挥国家审计机关主要作用的同时, 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 调动社会审计力量的积极性。

内部审计可以从源头控制一部分舞弊和错报的风险, 同时内部审计也是完善内部控制的保障, 完善内部审计为提高风险导向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 日本在对挪用基金和舞弊行为的审计中, 审计的量特别小, 就是因为许多舞弊行为在内部审计阶段就可以预防和发现, 并得以及时纠正。调动社会审计力量的积极性主要是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的资源。国家审计部门可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对有关部门进行审计, 也可以提请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对其所做的工作进行复核。

德国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就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方合力的审计, 这种审计模式对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范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同时, 也对审计工作进行了有效的协调。不但使三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且可以相互使用审计结论, 避免重复审计, 提高审计的效率。

(三) 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财政预算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第二财政”, 除了少数国家之外, 几乎在任何国家都被纳入严格的财政预算, 以对其投资、收益、分配进行监管。在中国目前主要以县级统筹的条件下, 社保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更多地集中在地方政府的手里, 如果制约和监管不力, 可能会在客观上为一些不法分子挪用和违规使用社会保障基金创造条件。因此, 将社保基金纳入财政范畴, 统筹层次越高, 集合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同时, 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 可以有效减少社保审计时需要涉及的部门, 而只需要和预算管理部门沟通协作, 降低工作的时间成本。对涉及多部门的社保资金审计和监管, 就成为预算管理部门内部的工作, 可以使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配合, 有效发挥协调监管作用。

(四) 拓宽审计领域, 加快构建财务审计向效果审计转变的评价体系

我国传统的社保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 随着审计环境的改变, 社保资金审计的重点应由真实合法性审计转向绩效审计, 努力探索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效果审计相结合的新思路。

财务审计只能使人们了解资金的取得与支出是否是合法的, 而不重视被审单位对资源的取得、管理及使用的经济与效益性, 因此如果不对社保资金投放和使用进行管理审计, 可能不能发现获得其他利润的方法。然而管理审计也有它的局限性, 就是无法对审计对象的工作效果给出评价意见, 这就需要效果审计的配合。

美国会计总署对效果审计的定义如下:效果审计决定期望的结果或利润是否能实现, 法规或其他权利机构确定的目标是否能达到, 被审单位是否考虑了其他以更低成本实现期望结果的选择。公共部门的工作或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衡量。社会保障审计, 正是一种典型的公共部门活动。因此社会保障的效果审计, 也可分为如下三层。第一个层次是从社会保障部门内部衡量, 看其合理确认符合条件客户的能力如何;第二个层次是从社会保障部门外部来衡量, 一般衡量其获得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的影响力;第三个层次, 即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效果。

四、结论

审计既是国家综合经济的监督部门, 又是社会保障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协同部门, 肩负着维护社保基金安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推动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制度的神圣使命。

为进一步强化对社保基金的审计监督, 规范社保基金审计工作, 审计署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审计机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要把社会保险基金审计作为当前和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只有加强社会保障审计的监察力度, 及时有效的发现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潜在问题, 提出预警信号, 并提出改进意见, 才是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审计职能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菅海平.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建议[J].审计, 2009 (22)

[2]刘爱东, 陈森.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5)

[3]刘爱东, 罗茜.我国社保资金审计效率实现的保障机制研究[J].审计月刊, 2009 (5)

[4]郑秉文“.社保审计”的历史使命及其“四个转变”——从审计署公布五险社保基金2%收益率谈起[J].审计与理财, 2009 (5)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 篇2

关键词:经济责任 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审计制度,随着这项制度的逐步开展与完善对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1、首次提出

在1985年前后,黑龙江、辽宁等省审计部门鉴于“工厂搞垮,厂长提拔”的深刻教训,对工商企业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这一举措,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在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长厂工作条例》。该条例首次提出“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中央的这一规定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首次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1996年山东荷泽地区在全区率先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员开展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998年2月11日,中央组织部、国家经委、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联合下发了《关于荷泽地区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的调查报告》。至此,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展开,直接推动了这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3、全国范围正式开始

1999年5月,中办、国办在总结各地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监督,并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的参考依据。这两个《暂行规定》及其《细则》的贯彻实施,标志着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正式开始。

4、首次扩大范围

2004年11月24日,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明确,从2005年1月1日起将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扩大到地厅级。按照中央的要求,审计署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处级以下扩大到了地厅级、省部级。

5、补充完善

2006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及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20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实施新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并于12月8日正式向社会公布。新《规定》在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运用都有了新的突破,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层面已走向成熟。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可以从中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布经济运行管理及干部行政行为的预警,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最终达到依法行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目的,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2、增强了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和监督权以及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的监督和制约,一方面,揭示了经济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帮助被审计领导干部和所属单位分析原因,从管理方面查找漏洞,完善内控制度,促进规范管理,有效防范了风险,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认真履行职责的意识。

3、推进了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

在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时,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划分和界定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强化领导干部行政行为责任,明晰权责,形成制度问责的态势,促使领导干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规要追究。

4、为干部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以其独立的地位、专业的技能、多方位的视角,对领导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经济政策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财经制度建立以及遵守廉政规定等多方面进行审查,作出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从而为组织人事等部门考核、奖惩、选用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5、从制度上加强了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从制度上加强了防范,促使领导干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依法、合理、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使用国家资金,防止把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有效地减少了领导干部职务犯罪造成的损失。同时,查处了一些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严肃了党纪国法和财经纪律,堵塞了管理漏洞,进一步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促进了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经济责任审计取得的成效

1、有形成效

十多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结合河南省情况,199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先后对21323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20505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818名。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47.64亿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给予有关人员党、政纪处分918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231人。

2、 无形成效

有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制约,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特别是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对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合规性和效果要进行审计,就会慎重行使手中的权利。从乡镇长到省部长,从党政领导干部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这么大的一个审计领导干部群体,会因此避免巨大的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

四、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

随着2010年12月8日《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颁布施行,我国在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化发展,按照新规定的相关内容,今后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 、正确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原则、要求。以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经济责任,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目标。继续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根据审计力量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

2、加强效益审计及重要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审计。新规定将效益审计和重要投资项目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公共资金运用状况和效率的评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推进政府管理水平。效益和项目审计不仅是监督权力、惩治腐败的一种硬性工具,也是促进和引导政府提高效益、改进管理水平的一种刚性手段。

3 、开展任中审计。根据新规定,要结合领导干部任职情况以及其他审计项目计划等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前移审计关口,力求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秋后算账”,发挥“治本”作用,努力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任中审计经常化,制度化。

4、树立评价什么、审什么的理念。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取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审计时要围绕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相关事项确定审计范围和内容。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

5、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分步制定政府主要负责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三类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和分类评价办法,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化。

我国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安排研究 篇3

制度安排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 对约束人们在谋求财富最大化时而制定的行为规则的安排和要求。审计制度安排至少包括审计主体的确定、审计目标和标准的制定和审计程序的安排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等。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安排与传统审计制度安排类似, 但其要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建立一种更能发挥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的机制。

一、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审计关系中的审计人, 即接受审计授权人的委托而实施审计的主体是通常意义上的审计主体, 有效地审计主体应该满足三个要件: (1) 审计必须由相对独立的主体承担; (2) 能够对审计客体进行检查和评价; (3) 具有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审计主体还应该能在合理的费用里完成审计工作。只要满足以上条件, 社会责任审计才能顺利开展。寻找严格意义上符合以上条件的审计主体非常困难, 不同的潜在主体可能缺少相关专业审计人员, 或缺乏独立性, 或规模有限而导致审计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审计主体不外乎有三种, 即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在市场经济中, 社会向所有社会要素提供的物品叫公共物品, 根据这个特征, 社会责任在某种意义上也符合公共物品的属性。从社会的公共管理方面分析,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使市场体制健康发展, 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社会行为进行约束, 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公共物品进行审计,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由此形成国家审计主体。但是政府部门存在缺乏专业知识、技术人才的限制, 以及专门组织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成本过高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开展审计工作。

企业为了了解自身承担社会责任情况, 也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 并且发布报告。从管理学角度分析, 管理是一种精确的计划系统, 包括成本核算、福利计划、雇佣措施、市场营销、组织生产等活动研究, 社会责任管理已经演变为现代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规范, 对维持各个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管理者了解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社会道德理念逐渐加强, 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建设。因此社会责任审计也就是管理审计的内容之一, 内部审计同样也就理所当然地构成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主要涉及到独立性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毕竟是企业的一部分, 它的行动要受到高层管理制度的影响, 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企业的利益限制。此外, 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独立性。

企业为了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建设程度, 取信于外界, 也会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开展审计活动。与财务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比, 社会责任审计更具有社会性, 故更需要社会组织参加。再者, 社会责任的价值很少在账簿和报表上反映, 意味着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客体都与传统的审计有很大差别, 因此, 有关职能部门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实施审计, 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以达到审计目标与社会期望的统一与协调。为了使利益相关者都得到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审计师开展审计的理想模式。

二、社会责任审计目标与标准

1.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审计目标体现了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期望, 也决定了审计主体行为的目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是当前被普遍认可的审计目标。社会责任审计目标着重关注社会目标的实现, 体现了审计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审计目标不仅要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 也要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 因此审计目标若继续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将是错误的, 而是应该定位于整个社会。对于社会公众来说, 企业满足积极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是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

一般来说社会责任审计的目标除了合法性、公允性外, 更加侧重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描述。

合法性是指在一个社会构建的规范、价值、信仰或是定义的体制中, 一个实体的行为被认为是可取的、恰当的、合适的一般性的感知和假定。所以合法性是社会对企业的最低要求, 即企业行为准则必须遵从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属性。

公允性首先是评价财务报告是否遵从公认会计准则, 其次公允性还评价公司选择会计处理的方法是否合理, 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公允性是对公司财务是否遵守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企业财务反映的资产是否与实际资产相符的评价。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企业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 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只有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才能使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状态有所了解。除了会计信息需要真实、完整, 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也需要真实、完整, 使企业与社会各界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与模式。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社会责任审计具体目标包括:查证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履行了社会责任, 审查企业建立的专门管理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 给管理系统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验证企业披露的关于社会责任的信息是否真实、完整, 信息是否存在误导社会公众的风险;揭示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以及该不良行为对企业声誉、商业利益和内部管理带来的影响。

2.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是社会责任审计主体在确定企业社会责任并做出相应判断的基础上,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 二是法律条文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与传统审计标准有所不同, 它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根据国内外社会责任标准的构建, 可知标准体系主要由安全生产保障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就业水平标准、社会保障标准、污染控制标准等组成。

目前被普遍认可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是社会责任国际在1997年公布的SA8000, 该标准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补充, 现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全面的社会责任指标。它规定企业或组织在获取利润同时, 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它从劳动保障、人权保障和管理系统三大方面, 对企业或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 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安全、差别待遇、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另外,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推出的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ISO14000, 都是被广泛应用的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明确的、专门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体系, 但是我们国家从1998年开始, 也出台了诸如《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一系列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有关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 除了将法律法规作为审计标准, 审计主体可将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行为理论作为审计标准。因为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的价值是组织的行为的向导, 组织的价值观必然可以通过组织的目标、道德政策、道德规范体现。企业自身的道德标准是企业内部正式的制度, 通过企业文化体现出来, 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强制实施的, 因此也可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准。

三、社会责任审计程序

社会责任审计程序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是因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社会责任审计程序的研究较少, 目前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结论。此外, 由于适用于不同部门、不同组织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才是成熟的、完善的, 但是目前没有足够的经验发展一系列全面适用的程序。

The Body Shop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是目前较完善的审计程序, 包括了对公司审计数据、外部公司文件以及雇员、经理、供应商、记者等访谈记录。审计框架包括政策回顾、审计范围的制定、指标的一致、利益相关者的咨询和调查、内部审计、报表编制、内部核实, 最后发布报表。

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结合传统审计程序, 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可分为4个步骤。首先熟悉审计环境。通过询问、观察、调查等手段, 了解公司的宗旨、利益相关者、内部控制等, 这是审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然后确定审计计划和目标。为了使社会责任审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应该在具体实施审计时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 包括研究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 设定审计标准、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人员。再者是审计的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工作量最大, 耗费资源最多。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目标, 按照审计计划, 广泛收集资料, 选择有效的、可靠的审计查核程序, 对资料做出相关的评价和鉴定, 初步得出试验性的结论。其中收集证据并整理资料是较繁琐的工作, 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结果, 部门提供的文件信息和与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审计座谈, 最后发布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编写的审计报告需要供专家和被审计部门讨论和评价, 如果存在不合理的结论需要改写。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应该与传统报告一样包含标题、收件人、正文、附件、签章和日期。

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研究 篇4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需求、 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审计标准界定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实践需求研究方面, Carol.A.Adams和Richard Evans (2004) 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从而减少审计期望差, 降低相应的审计风险;Matthew Haigh (2006) 认为, 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务中, 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报告模式。

审计主体研究方面, Johnson (2001) 指出, 在美国, 对公司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机构主要是投资基金组织和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 投资基金组织审计的目的一是确保资金投向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准高的企业, 二是促使公司遵守投资者的要求, 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审计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雇员更好地做出决策提供信息, 同时也对公司起到监督作用。

审计内容研究方面, Carroll (1979) 作了较系统的经典性研究。他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模型, 建议从三个维度进行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第一个维度是社会责任的种类, 依据对公司的重要性排列, 分别为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得以自主决定履行责任 (即慈善责任) ;第二个维度是公司应对社会问题时采取的哲学; 第三个维度就是公司社会责任所维系的社会问题。

审计国际标准研究方面, 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 影响较大的有社会责任国际公布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推出的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9000、 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SO14000, 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发布的ISAE3000, 社会与伦理责任研究所发布的AA1000 标准等。

(二)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审计学界于1980 年代中后期将 “社会责任审计”这一概念引入国内, 并对其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 主要从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念、审计主体、审计内容等方面展开。

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 阳秋林和李东生 (2004)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 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刘长翠 (2006) 认为, 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组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进行的独立审查和评价。总的来说, 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定义比较宽泛, 学术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在社会责任审计主体方面, 周晓惠和许永池 (2011) 指出, 应当构建我国社会责任的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 即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联合审计, 并实施信息共享, 避免社会责任的重复审计。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 黄溶冰和王跃堂 (2008) 在SAS000 标准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社会责任审计内容划分为包括对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以及生态环境的责任等属于必须披露的内容以及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等属于自愿披露的内容。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知, 中外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主体、内容、标准和方法等方面。在审计主体研究中, 国外研究主要描述是哪些主体在审计、他们各自的审计目的是什么, 国内研究则主要描述哪些主体来执行审计更好;在审计内容研究中, 国外学者是从更抽象、更宏观的层面研究, 如经济、法律、哲学等, 国内学者则是从具体的应当披露的内容来研究;在对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标准和方法研究中, 学者们只是作了探索式的研究, 并没作更为深入的分析, 但是, 学者们提到的诸多研究领域是可以尝试的, 比如, 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应选用或者建立什么标准更能满足审计报告对象的需求, 同时, 在研究社会责任相关问题时, 可以借鉴学者们的思路, 结合自身研究问题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比如可以对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进行归类分析, 可以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选用的标准和使用的审计方法进行分析, 以及可以对其出具报告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等。总之, 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空间很大, 很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二、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分析

(一) 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的上市银行包括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共16 家银行。由于审计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观察, 笔者选取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鉴证报告作为观察和分析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情况的载体。 本文选取以上16 家银行2010 年至2012 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报告作为样本, 试图在对鉴证报告进行详细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 做出相关分析。

以下是对这16 家上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分析:

1.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情况分析。 2010-2012 年, 16 家上市银行都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由表1 可知, 2010 年只有50%的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经过审计, 社会责任报告经过审计的银行的比率近三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11 年和2012 年分别为69%和71%, 但比率并没有达到100%, 即不是所有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都经过审计。

注:1.华夏银行在2012《报告》目录中提及鉴证报告而在正文中没有列示第三方验证报告;2.光大银行在《报告》正文中列示验证报告“见附件”, 而附件无法查找, 本文将两样本剔除

2.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主体分布分析。 由表2 可知, 会计师事务所在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中所占比例最大, 咨询机构所占比例很小, 审计主体比较单一。

3. 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分析。 由表3 可知, 2010-2012 年的共29 份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中都提到了采用的审计标准。 在这些审计报告中, 审计主体选择的标准并不统一, 大部分都选用ISAE 3000 标准, 且占比逐年增加, 只有小部分选用BV标准, 因此, 有关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并不统一。

注:BV标准即必维国际检验机构标准

4.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对鉴证的说明分析。 由表4 可知, 只有较少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对审计对象提出了 “完善意见”和“其他观察”, 分别是5 份报告提及“完善意见”, 3 份报告提及“其他观察”, 其余报告均未对此做出表述。 所以, 各审计主体出具的审计报告在内容上基本一致, 只有少数项目上存在差异, 报告要素并不统一。

5.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构成分析。 由表5 可知,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收件人、日期、地址、签名等内容, 咨询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内容除个别项目外基本相同。

(二) 研究结论

上市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类行业的优秀代表, 发布经独立第三方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有利于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 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 同时也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全面地了解上市银行。 2006 年, 中国建设银行发布了第一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报告, 2007 年, 中国建设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第一份经第三方鉴证机构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 随后, 我国各上市银行陆续发布经过第三方鉴证机构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 相对于其他行业,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实践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然而, 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上市银行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第一, 不是所有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独立的第三方审计;第二, 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趋于单一;第三, 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运用的审计标准不统一;第四, 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要素不统一;第五, 没有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对象。

三、对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建议

在我国, 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审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上述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 政府要加强对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引导和监督

虽然上市银行社会责任的披露和审计相对于其他行业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上市银行的引导和监督。 相反, 政府应加强对上市银行的监督, 督促未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上市银行积极进行社会责任审计, 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优化制度安排, 对上市银行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激励上市银行提高社会责任审计的质量。

(二) 实行政府和社会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

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主体趋于单一, 大部分都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如果出现对其不利的社会责任审计的规定, 它们可能联合起来消极执行, 这不利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引入政府审计后, 一方面可以打破垄断的局面, 另一方面政府审计能够积极推动相关规定的执行。同时, 政府审计由于其自身的权威性, 其在对上市银行进行审计时可能更易开展工作, 尤其是对大型国有企业。因此, 实行政府和社会双主体联合审计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方法。

(三) 建立一套适合银行业的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从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 审计机构选用的审计标准并不一致, 导致获得的审计结论缺少应有的可比性, 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利用审计结论分析各上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优劣。 因此, 统一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是必要的, 这样可以使上市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主体在进行审计时, 对审计指标的选取、 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审计报告内容的表述更加统一。

(四) 规定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要素

目前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要素并不统一, 例如, 一些审计报告将鉴证方法单独标明, 另一些却在报告编制基础里进行说明; 一些审计报告提及完善意见和其他观察, 另一些却未对此做出任何表述。这同样降低了报告的可比性。统一的报告要素不仅便于读者进行比较, 而且可以使审计报告的框架更加趋于一致, 因此, 规定统一的报告要素也十分必要。

(五) 将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对象

除咨询机构没有收件人外, 其他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收件人都是董事会。既然是社会责任报告, 那么此报告的利益相关者都应是报告的对象。因此, 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者应当将利益相关者纳入报告内容, 并与其建立有效的沟通, 从而增加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信赖程度。

四、结语

我国的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 理论不完善, 并且本文只选取了我国16 家上司银行最近三年的鉴证报告, 样本量有限, 因此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 笔者认为, 应建立和完善银行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框架, 借鉴实证研究方法, 并且进行跨学科研究, 如哲学、经济学等, 从而丰富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摘要:我国上市银行率先披露自身的社会责任,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不是所有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都被独立的第三方审计过, 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主体趋于单一, 社会责任审计报告运用的审计标准不统一, 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要素不统一, 没有将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对象等等, 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上市银行,社会责任,审计报告

参考文献

[1] .Carol A.Adams, Richard Evans.“Accountability, Completeness, Credibility and the Audit Expectation Gap”[J].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 (Summer) , 2004, Issue (14) :97-115.

[2] .Carroll Archie B., Negron Kenneth E.“Social forecasting in U.S.corporations-A survey”.Long range planning (Aug) , 1979, Vol 12.Issue (4) :59-64.

[3] .Homer H.Johnson.“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Business Horizons, May/Jan.2001, Vol 44.Issue (3) :29-37.

[4] .Matthew.Haigh.“Managed investments managed disclosures:Financial services reform in practice”[J].Accounting, Auditing&Accountability Journal, 2006, Vol 19.Issue (2) :186-204.

[5] .黄溶冰, 王跃堂.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治理与实现[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1) :20-23.

[6] .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 2009, (03) :33-37.

[7] .刘长翠, 陈增雷.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初探[J].山东经济, 2006, (04) :116-121.

[8] .阳秋林, 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06) :11-13.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 篇5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 开始考虑保障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以谋求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存。企业的这种意识即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人心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兴起, 社会责任审计应运而生。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简称为“社会审计”, 由Howard R.Bowen于1953年提出, 到目前已有很多西方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有差别以及人文背景上存在的差异, 各国学者对“社会审计”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尽管各种定义的具体内容不同, 但总目标却保持了一致, 即社会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督促企业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二、社会责任审计主体观点综述

审计主体是审计的首要元素, 也是审计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狭义的审计主体是指审计活动的执行者———审计人。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审计授权人一起构成审计工作中的三方审计关系, 审计人在此关系中的独立性正是审计灵魂的体现 (管锦康, 1996) 。研究社会责任审计理论必须先明确和规范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国外学者认为审计主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司外部机构;另一类是公司自身。Johnson (2001) 指出, 美国对公司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投资基金组织, 审计目的是要确保资金的投向, 即资金应当投向那些从事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和道德水准较高的企业, 同时促使企业满足投资者的要求;第二类是社会公共利益监督机构, 例如环境保护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 审计的目的是为投资者、政策制定者、消费者、雇员等群体更好地决策提供信息;第三类是公司自身进行的社会责任审计, 目的是了解自身的责任履行状况 (姜虹, 2009) 。前两类都可归为公司外部审计, 第三类是公司内部审计。

我国审计主体分为三种形式:国家审计主体、社会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主体。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形式, 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有的学者主张目前宜采用单一的审计主体, 如陆建桥认为可先由国家审计机构来实施社会责任审计, 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其他审计主体参与;有的学者主张应根据组织的性质来划分审计主体, 例如方堃, 认为对国有企业可以以国家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机构为主体, 而对于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则宜以社会审计机构为主体。

三、明确我国社会责任审计主体

毫无疑问, 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认识尚不明确, 这将阻碍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事实上, 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审计资源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等因素决定了我国社会责任审计在现阶段应当采用双主体的联合审计模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 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 我国存在企业与非营利组织, 他们都在享用社会资源, 同时也都应作为社会公民, 在各自的范围内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由于非营利组织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 非营利组织从社会所摄取的资源与企业相比较少, 承担的责任也会相对较小, 故社会责任的概念尚未涉及非营利组织。目前, 社会责任审计应主要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检查和督促。而对于企业而言, 根据其所有权的关系被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国家审计机关每年会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抽查, 也会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而社会审计机构只有在接受委托的情况下才能对企业 (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 进行审计。也就是说, 国家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各自只涵盖了一部分范围的企业 (如下图所示) 。

国家审计机构审计范围

大型国有企业委托其他所有权

审性质的企业

非大型国有企业计

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范围

由此可见,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责任审计覆盖尽可能多的企业, 才能对更大范围内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责情况进行审计。如上图所示, 即使将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结合起来也不能涵盖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 如果实行社会责任审计的内部审计, 则能对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有所审查。但以现阶段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情况来看, 无论在主观条件 (如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社会责任观) 上还是在客观条件 (如企业的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等) 上都尚不具备开展内部审计的条件, 因此本文在此只将国家审计机构与社会审计机构作为社会责任审计的主体。

第二, 从资源有限的角度来看,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 社会正在向节约型社会转型, 提倡资源 (包括审计资源在内) 的循环利用, 反对铺张浪费。其实,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财务上都会有所反映。例如, 企业对职工权益保障所做的努力, 可以从企业每年为职工所提的保险费 (检查企业是否按法律法规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 、劳动保护费、保健费、工会会费的用途 (证实企业是否开展文体健身活动) 等各方面的资金用途得到证实;再如, 对企业内部结构的治理, 可以通过检查文件和制度设计来实施, 还可以通过检查财务状况来证实历年是否切实分红以保障股东权益, 也可以通过函证的形式向企业股东求证。因此, 审计主体在进行常规审计时, 也可以将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融入其中, 一并进行。此外, 对于企业在环保方面所做的努力, 可以在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以及治污费用支出与保护成效等多方面加以考察。这样, 在原有的审计程序下或者做出适当调整的情况下就能完成社会责任审计, 节约审计资源, 完成审计任务。

第三,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内容广泛, 如对股东债权人权益的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和供应商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以及公益慈善支出等。这就对社会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责任审计人员不但要具有会计、审计知识, 还应具有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法律、税收、环保和工程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否则难以胜任实务中的审计工作。但实际上, 一方面, 我国现有审计队伍中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 精通审计的不一定是工程专家, 也不见得精通环境保护;另一方面, 掌握上述一系列知识需要系统地学习, 这需要审计人员能够不断地进行知识补充和技能培训, 而绝大部分审计人员任务重、时间紧, 常年外出审计, 并无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充电。从人性化角度和成本效益角度出发, 与其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综合全面的审计人员通才, 不如集中各行各业的专家或人才一起工作。

可见, 靠单一的审计主体来完成社会责任审计, 从现阶段来看并不现实。我国需要大力建设审计人才队伍, 在审计队伍中大量补充各种专业人才, 社会责任审计的实施需要各类专家的协助。因此, 应该大胆采用以国家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双主体的联合审计模式, 即国家审计机关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时, 可根据企业类型不同, 聘请环保、工程等专家或者社保、税务等公务人员来进行共同审计;而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后, 可以在注册会计师的带领下, 组织环保、社保、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实施审计。与此同时, 两个审计主体应当实施信息共享, 如果一方已对某家企业进行过社会责任的审计, 而另一方在常规审计时就可以利用此类审计成果, 直接认可社会责任审计部分, 避免社会责任的重复审计。

四、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职责

由于我国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 对社会责任本身的界定尚无明确的说法, 因此宜结合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来界定社会责任审计主体的职责。审计主体在社会责任审计中应当负有财务收支、合规性以及绩效性等方面的职责。

1. 审计主体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收支方面负有审计职责。

审计主体应审查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 了解企业履责过程中资金筹集使用的真实性 (如环保资金等) , 系统、定期地对单位的社会责任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此外, 还应对被审计单位现有财务报告中有关社会责任问题的影响进行鉴证, 对受社会责任影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验。

2. 审计主体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合规性中负有审计职责。

审计主体主要是监督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是否合理有效;监督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政策的执行结果;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执行社会责任政策法规的情况, 如企业对职工权益的保障是否符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是否符合环保法规规定和要求等。在社会责任的合规性审计中审计主体可以通过获取证据来进行判断, 当发现企业所进行的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经济活动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纪和法律法规时, 还可以立专项对其进行合规性审计。

3. 审计主体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绩效方面也负有审计职责。

绩效审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益。审计主体既可以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 也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等其他方法进行社会责任绩效审计。与事后审计相比较, 事前审计更值得强调, 因为事前审计更具有建设性作用。例如, 在企业对职工权益保障方面, 检查企业有否对职工工作时的人身安全进行保障、是否购买五险一金、是否尊重职工人格、是否建立职业培训制度等;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 检查企业有无预防产品危害的措施、有无生产违规有害产品、是否使用或转售个人信息以牟利、有无良好的售后服务等。此外, 审计主体在未来社会责任审计中的一个主要的职责就是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益性进行鉴证和评价, 以及对企业单独对外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如欧洲会计专家协会可持续性审核主席拉尔松指出的那样:“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比广告好不了多少” (张正勇, 2010) 。

参考文献

[1].姜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述评与启示.审计研究, 2009;3

[2].毛洪涛等.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根据国内1993年至2009年研究的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5

我国社会审计权利 篇6

关键词:两型社会,工业企业,环境审计

2005年3月,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建设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一政策不但为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 也对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企业作为一个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特点是资源消耗量大, 产品循环速度快。如果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就必然会使环境的基本特征发生不良变化, 破坏健康环境的生态平衡, 最终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环境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监督、评价或鉴证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1]。因此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下, 加强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审计工作刻不容缓。

1“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环境审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 同时“两型社会”建设又强化了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两型社会”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和政策。环境审计作为监督这些环保法规和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 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审计通过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评价, 最终目标是促进工业企业降低能耗, 倡导低碳生产,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这一目标与两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审计力度, 不仅有利于控制和降低工业企业能耗, 促进环境保护, 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对工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工业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这一要求必然会加快环境审计工作的制度创新, 根据当前新形势的要求, 环境审计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提出新思路, 采取新措施, 以促进环境审计发展, 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好地达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2“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内容

工业企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和核心环节。针对工业企业的特点,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中工业企业所承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责任, 本文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应主要从企业的环境管理、资源节约、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治理和环保支出等方面进行审计。

(1) 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主要审查工业企业对国家制定的环保政策法规的贯彻和实施情况, 企业的执行情况好, 则表明企业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 做到有法可依。该项审计内容可按照优、良、中、差、及格、不及格6项等级划分, 执行情况越好, 获评等级越高。二是环境管理系统的合规性。主要审查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规性越高, 说明企业履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越好。三是所获环保奖项数。主要审查工业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所获环保奖项数越多, 表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做的越好。四是环境产品标志。主要审查工业企业产品的环保认证情况。拥有环境产品标志的产品不仅质量合格, 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因此拥有环境产品标志的产品更好。五是环境事故发生数。主要审查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环境事故发生数越少, 说明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越有效。

(2) 对工业企业资源节约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万元营业收入耗电量。万元营业收入耗电量=工业企业能源 (电力) 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电力资源的消耗程度。该指标值越小就表明工业企业认真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 倡导节约能源的生产方式;反之, 则是企业没有履行环境责任, 造成对电力资源的浪费。二是万元营业收入耗煤量。万元营业收入耗煤量=工业企业能源 (煤) 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煤炭资源的消耗程度, 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三是万元营业收入耗油量。万元营业收入耗油量=工业企业能源 (油) 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油类资源的消耗程度。该指标值是负的评价值, 指标值越小越好。四是万元营业收入耗水量。万元营业收入耗水量=工业企业能源 (水) 消耗量÷万元营业收入。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生产对水力资源的消耗程度, 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五是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循环用水总量÷工业用水总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责任感越强;指标值越小, 说明企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责任感越弱。但对于不能使用可循环水资源的工业企业来说, 该项审计内容不适用。六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 该指标值越大越好[2]。

(3) 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排放强度。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指标值越大, 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越多, 表明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越淡薄, 没有使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指标值越小, 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越少, 表明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很强,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二是工业废气排放强度。该指标值反映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情况, 该指标值越小越好。三是工业粉尘排放强度。该指标值反映工业企业的粉尘排放情况, 该指标值越小越好。四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该指标值反映工业企业的固体废物排放情况, 该指标值越小越好。

(4) 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的审计内容。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治理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要污染物COD指标削减量。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主要污染物COD的治理情况。主要污染物COD指标削减量越大, 表明企业的环保力度越大。二是主要污染物SO2指标削减量。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的主要污染物SO2的治理情况, 该项指标值越大越好。三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废水的处理情况。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对相关环保法规执行得越到位。四是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总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固体废物的处置情况, 该指标值越大越好[3]。五是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气排放量×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废气的处理情况。该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对相关环保法规执行得越到位, 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5) 对工业企业环保支出的审计内容。对工业企业环保支出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设施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环保设施占营业收入比重=环保设施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环保设施运转情况。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企业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情况越好, 该指标值越大越好。二是排污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排污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排污费÷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自身环境保护义务的履行情况。该指标值越大, 一方面表明企业根据相关管理条例履行自身环境保护义务, 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污染。对于该指标值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三是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率。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率=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总额÷环保专项资金总额×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该项指标值越大, 说明企业对环保投入的资金越多, 对环境保护越重视, 环境责任意识越强, 该指标值越大越好。四是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环保技术创新投入率=环保技术创新经费÷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反映工业企业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该指标值反映企业环保技术发展的持续发展情况。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企业逐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反之, 则说明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 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的建议

目前我国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缺少相关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 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也没有被社会所认可, 这一系列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本文认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对工业企业开展环境审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准则制度, 使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有据可依。环境审计在我国起步晚, 目前缺乏一套系统而全面的准则制度用于指导实践, 故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首先需要完善相关准则制度, 使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有据可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规章制度, 要求工业企业按照相关准则制度配合环境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企业内部制定有关环境审计的规章制度, 积极参与环境审计工作。

(2) 加强环境审计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适应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其广度和深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 如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 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4]。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环境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针对这一情况,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环境审计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对环境审计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 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 环境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规划, 自学与环境审计相关的学科内容, 适应“两型社会”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3) 扩大环境审计覆盖范围,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迄今为止, 我国环境审计范围狭窄, 内容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 环境审计主体单一, 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不高[5]。因此, 在工业企业中开展环境审计需要扩大审计覆盖范围,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业企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在执行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同时要关注对企业的环境绩效审计,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 使环境审计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洋.环境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4) :100-101.

[2]李正辉, 李春艳.两型社会视角下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型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6) :32-38.

[3]赵静, 曹伊清, 尹大强.“两型社会”建设环境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z1) :245-248.

[4]王苏喜, 郑升旭, 等.环境审计实施障碍与对策研究[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07 (2) :7-10.

上一篇:综掘工作面除尘系统下一篇:语感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