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

2024-10-19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通用10篇)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 篇1

语感是在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 是一种立体的感觉, 是语文教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区分开来的分水岭, 正如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的区别分别在色彩感、线条感和乐感上一样。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只有加强语感培养,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注重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坦言:“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必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咏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音是否准确、用语是否恰当和句子是否通顺?语感强的人一听就能一目了。因此, 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吟咏诵读, 才能触发学生丰富的语感。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着重把握“三大关”:

第一关:教师示范朗读

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诸如七年级上册的《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比较适合教师的示范朗读, 一般来说教师范读前, 应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 往往对教师经典的朗读油然产生美的共鸣。譬如: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要应用轻柔、缓慢的语调和充满喜悦的基调去朗读,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范读中获取信息, 感受春天的无限美妙, 涌起朗读的欲望, 达到学生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第二关:指导学生朗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 教师必须科学指导学生自己参与朗读, 并且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 充分调动他们的多感官功能, 抑扬顿挫的投入到诵读之中, 让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更细腻、更真切, 产生审美效果。当然朗读方法应该丰富多彩, 齐读、小组读和学生个别读务必有机结合,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 学生的朗读会热情高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关:注重理解感悟

学生朗读课文不但要读得有声有色, 而且还要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笔者在讲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 引导学生反复有表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技艺指导, 尤其是重音的处理, 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学生认真参与, 积极投入朗读, 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 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品味语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

学生的朗读既是一种口头语言活动, 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依据语境, 解读语意。譬如朱自清的《背影》, 在写到父亲“走过去”买橘子的“背影”时, 文中的语句给千万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在“那肥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连串镜头中, 深刻地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有了这种真情实感的体会, 学生在朗读文段时, 语感便可应运而生了, 从而摆脱了那种“为朗读而朗读”的心理, 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其次, 联系生活经验, 体会文句意蕴。学生要获得真切的语感, 就要切身体察分析, 把耳闻目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体验联系起来, 有的放矢的让他们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 真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譬如,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笔下的“春”时, 要求学生也联系自身的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 以及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经历, 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三、善于激发想象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动力

青少年朝气蓬勃, 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一般而言, 所有成功的阅读都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审美想象性活动, 因为作者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与自己心中所要表达的意蕴总会有一定的社交距离和情感距离。这种距离, 从本质上说是由语言的局限性造成的。但这种局限性也给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 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一个简单场景的感悟也需要展开想象的。所以,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 在脑海中“复活”这些场景, 诸如人物的外貌、所处的时间、地点、动作等。其实, 这些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复原, 它还包含着学生的许多创新。诚如法国作家萨特所说:“阅读时, 你在预测, 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结尾, 预测下一个句子, 预测下一页书, 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假如读《卖炭翁》, 设想一下主人翁的眼神是炯炯有神还是焦虑不安?设想一下他的身姿, 是挺直的脊梁还是弯弓般的驼背?还有他的头发、脸色、手指、着装等。在这种阅读状态下, 学生的创新和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 相得益彰, 达到创新与欣赏合为一体, 阅读的愉悦和收获美不胜收。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务必锐意进取, 勇于探索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奥秘, 切实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为新课程改革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摘要: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 也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本文作者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 理论联系实际, 简要的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朗读训练,品味语句,激发想象

采取有效途径进行语感培养 篇2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了解它的意思。蜻蜓点水,没有数量保证的读,只能使读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培养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图,领悟课文的用词、造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教师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要善于点拨,精于诱导,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生情感;范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试读,体会情感;回读全段,抒发情感,这样一个反复读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如,低年级的学生兴趣广泛,想象丰富。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好胜好表现自己。”分角色演读最能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童话,寓言故事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较大。这些课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中一般有较多的对话,让学生担当角色进行表演朗读,便能更深更准地体会和探索人物的性格,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在联想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为汉字本身就是想象的婴儿,她赋予我们广阔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说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故事;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形声字,音像俱备。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象”,它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

三、在鉴赏中培养语感

与传统教育相比,如今的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多样。媒体的运用,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课堂上与教学有关的图片鉴赏,与文本相吻合的音乐鉴赏,都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例如,《冰花》一课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想像力。课文第二自然段共三句话,从颜色、形态等方面,形象地写出了冰花美丽动人的姿态。此时多媒体出示冰花,让学生体会冰花数量之多而又形态各异,晶莹透亮,洁白无暇,这就是图片的魅力。它能使我们的孩子深入文本,体味文本。

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美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其实我们的汉语本身就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走进汉字就走进了连绵的画廊,那人那物那情可观可闻可触,对于一个“花”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健康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山”,有人看它“两岸青山相对出”;有人看它“五千仞岳上摩天”。“水”,有人听到的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有人听到的是“浪淘风簸自天涯”。在这魅力无限的汉语言文字的鉴赏中学生的语感会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在口语交际中培养语感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设置的一项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为学生巧设言语交际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场面,使他们感到交际的对象就在眼前,从而产生交流的欲望,就能产生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如在《青蛙看海》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做青蛙一步一步接连不停地往上跳,体会上山的艰辛。在体验中感受青蛙登山辛苦的同时引导学生想:上山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当青蛙和松鼠登上山顶时,创设情景,多媒体出示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此时此刻,青蛙会说些什么?松鼠会说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不难看出,学生在情境中,热烈的情绪,好奇的心理,探究的精神交织在一起,使他们主动乃至忘我地投入到认知活动,在口语交际中体验情感,形成良好的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篇3

一、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创设出有效的语感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 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 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 为语感训练创设最佳的条件。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 我先投影出示西湖绚丽的景色:满湖的荷叶与天相接, 碧绿一片, 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格外红艳。当学生被画面中的景色所陶醉时, 我娓娓道来:“六月的一天早上, 杨万里出了净慈寺, 在西湖边送别朋友林子方, 看到碧绿的荷叶多得与天相接, 荷花呈现出异样娇红, 感慨万千, 写下了这首诗。”此时, 生动的语感情境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 引导学生去感悟文中遣词用句的精妙。

语感情境的创设, 教师不仅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 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 自觉地进行语感训练。

二、形象感受, 培养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不仅仅是教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 将视觉诉诸听觉, 将文字转变为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形象地感受课文情境, 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更加深刻。教学《九色鹿》一课时, 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故事发生的情境,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 把他们鲜明的个性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调达的声音粗一些, 让人感受到他贪婪的品质;九色鹿救调达时的语气温柔些, 让人感受到她善良的品质;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要充满气愤, 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调达产生厌恶之情。教师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学生心中有了形象, 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境。朗读不仅要做到眼看口读, 还要做到耳听脑想, 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 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三、比较朗读, 培养语感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时为了一个“绿”字反复推敲。他的故事告诉人们:斟酌语句、培养语感要通过推敲和朗读来体会。推敲说的是思维, 朗读则是把文字变成声音去细细体会。所谓比较朗读, 就是教师将课文中一些运用精妙的词句作适当的调整或删减, 引导学生将调整或删减后的语句与原文进行朗读比较、品味、感悟。进行比较朗读, 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 只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在比较中感悟, 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 我将“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改为:“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比鸿毛还轻。我要活下去。我要写完这部史书。”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就会发现:虽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但它们表达的感情程度却不同。课文中的反问句和两个“一定”更能体现司马迁要完成《史记》的坚定决心和矢志不渝的精神。通过比较朗读,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也得到了培养。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教学 语感

所谓“语感”,无论从心理学,教学论还是语言学的角度其观点大致相同,“即语感是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即语言文字准确、敏锐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人在感知的刹那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表象、联想、想象、理解、等主动、自觉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传递思维信息。具备必要的语感,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非凡的理解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能力、判断能力和最终的生成能力。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指导学生的语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淑湘也表示:“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他们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可见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是最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固然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欠缺的原因

(一)对语感的概念模糊

“语感为何物?”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二)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有人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 [5]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 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高品质语感的达成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三)缺乏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靠字典,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语言来自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实践是语感体验的最佳途径,而我们目前学生的负担不轻,课上时间被接踵而至的考试所挤占,课余时间却被大量的练习题所侵占。语感能力难以提高。

(四)重语法知识的讲解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而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作法” [6]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这样,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能力同时,又失去了更多。还有不少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7]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

(五)缺乏用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不仅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而且还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进行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

二、培养语感的途径

(一)读中来培养语感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读的。读,注入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反复读,学生能深入理解学生的思想,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

1.分角色朗读。

在小学课本里,《小蝌蚪找妈妈》、《小珊迪》等课文,可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如朗读《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小马的声音应天真活泼、清脆、甜甜的;老马的声音应显得慈爱温和,声音低一些,且语速稍慢;老牛的声音应浑厚低沉,语速更慢一点;小松树的声音高、尖、细、快。有时还可一人多角色的练习。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就能体会作者的语言,表情神态,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2.教师范读。

夏丐尊先生说过:“国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传语感于学生,要从培养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入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虽然现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已广泛使用,但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不可少。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体现出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范读,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模仿,可以学习。教师朗读得好,可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他们的情感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

多读指一篇多读。一篇文章读一两遍,只能扫除字词中的障碍,多读几遍,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课文的主题,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写作的特色。一般的课文,要求学生最少读五遍。好的课文要全篇背诵。

浅析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篇5

1. 多维度“读”, 以读促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的方法是多层面的。

朗读。通过语调和声音的变化传递朗读者的情感和理解。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 再通过大脑进行快速的信息加工存储在脑海中。抑扬顿挫的朗读更是读者全身心投入的最佳读书方法。这种朗读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的, 学生的理解力、感染力极强。儿童的阅读和成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还处于朦胧状态, 但他们易被感染。在朗读中, 通过语言文字的渲染作用, 就能慢慢积累文学素养。

泛读。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 可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他们的情操。家长和老师, 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广泛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累在语言习得中举足轻重。“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忽视泛读的深刻教训。

2. 差异比较, 走向深入

在语文教学中, 体会语句表达的准确性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方式。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在“品读与思考”中, 走进文本, 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

如苏教版语文《沙漠中的绿洲》一文, 笔者教学第三小节时, 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 付出了哪些代价, 让学生圈画出感触较深的词语, 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其中有这样一句:“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 买来淡水, 买来树苗和花草。”学生结合生活中种植树木的经历, 想象他们艰辛的劳动画面, 许多学生都能抓住“买来”这个词语, 感受他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此时, 我趁热打铁, 问:“能不能把这句话改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去掉两个‘买来’, 不是更简洁、明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陷入了深思。

从句意上说,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通过比较, 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 纷纷举起了手。有一个学生说:“连续用三个‘买来’更好, 这样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为了绿洲, 不惜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有学生说:“连用三个‘买来’是排比的句式, 通过排比更能让我们感受他们不辞辛劳建设美好的家园。多么令人敬佩啊!”……

在这样的差异比较中品读, 学生领会到了语句表达的奇妙作用, 语文水平不断提高。语文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3. 联系生活, 触发共鸣

语文学习需要联系生活, 将所学知识与广泛的生活经验结合, 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理解。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因为作者以为母亲有100多斤, 其实母亲最重的时候才89斤。在课堂交流中, 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 甚至很粗心。此时, 我顺水推舟, 反问:“谁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呢?”联系生活, 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看似不经意的一问, 触动了学生内心藏着的伟大的母爱情结, 也为理解下文的“愧疚”作了铺垫。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除上述途径以外, 还有多种渠道。如注重读与写的结合, 让阅读积累在写作中得到承载和内化, 在写作过程中, 搜索阅读经验, 提高语感水平。再如加强诵读, 包括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名家名篇的诵读, 都可以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语感。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 篇6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根本基础。”由于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 即使学了英语, 但由于平时几乎不说英语, 更谈不上运用, 仅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当中得到的训练还远远不够, 所以这样的语言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语感的提高。语感技能的形成离不开练习, 只有经过反复的练习, 才能形成语感。

那么, 职高英语教学中如何练习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呢?根据职高学生的择业需求, 职高英语实用性和交际性的特点, 根据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尝试, 笔者谈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一、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全部成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也就拥有了不同的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所以要把平时的英语教学与介绍外国文化结合起来, 努力让学生放眼世界, 扩大视野。要从介绍西方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 逐渐更多地涉及他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地理等。让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 也是了解和掌握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养成。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刊、英语角、英语电影欣赏等增加学生接触英语语言的机会, 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经验积累。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 随时记录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 以及优美的语句和短文。

对于在英语国家中很重要的文化知识, 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专题讲座。比如, 圣诞节时可结合商场、酒店的各种宣传活动,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体会异域文化风情。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学校, 让学生和外教有个面对面的交流, 直接感受和体会跨文化的交际, 这样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

二、纠正“聋哑式”英语学习习惯

当前, 在职业高中学生中, 能看懂英语课文, 能用英文写简单的书信的人屈指可数, 其中能听懂英语, 能用流利的英语与教师交谈或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们称之为“聋哑式”英语学习现象。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多, 如果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自然对工作有益。因此, 要经常鼓励学生听英语, 说英语, 并把它作为一种技能来培养。让学生知道听好才能说好, 说好才能读好, 才能写好。一旦养成开口说的习惯, 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说的过程中组织语言, 进而完整、通顺地表达, 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 语言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学生通过这些说的实践活动, 久而久之就能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语言风格。

在课堂教学中, 设计各种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说, 尽情地表现。可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开展表演实践, 让学生自设情景, 加入动作、表情和实物, 进行充分交谈, 以求增加会话容量, 提高学生的语感。

职高生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由于英语差, 产生了自卑内向的性格, 不敢张嘴说英语。此时, 老师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鼓励, 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三、多读多看, 善于积累

汉语学习提倡“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英语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 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 多背诵, 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和背诵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晨读, 要求学生多读多背, 朗读和背诵的材料以教材为主, 适当选一些新闻报道、谚语等让学生朗读和背诵, 以提高朗诵的兴趣, 促进语感的形成。

除了“有声的读”之外, 也要加强学生的“无声的读”, 就是看英文文章。多阅读英文文章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的好方法。这可能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有点困难, 其实我们可以从教材着手, 坚持课文整体教学。课文整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 一遍一遍地感知, 逐层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不同层次的感悟性阅读练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思维的语感能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涉及到的阅读策略和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比较, 深化与巩固语言技能, 为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和转化奠定基础。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阅读教材之外的英文文章, 扩大读面。通过增加阅读量, 增加学生感知语言的机会。人脑就像一个用来容纳知识的容器, 输入的语言信息越多, 经过大量的积累和巩固, 输出的语言就会越来越顺利, 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教师可适当要求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让学生接触真实语言,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为实际交流奠定基础。可以建议学生以通读的方式来理解, 弄懂一句话的意思, 掌握作者大意, 这对于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的提高也是有利的。

只有多读,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只有积累的多了, 才能灵活运用, 准确表达了。

四、注重书面表达, 发展巩固语感

要学好英语, 培养英语语感, 还要多写。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 如抄写、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 即写作。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中,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从基本词汇的积累和运用着手, 强化基本常用句型的练习, 力求表达通顺得体;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 过渡到看图、作文, 材料作文。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渡词语和逻辑关联用语使短文保持连贯流畅。

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自己的习作和多次修改习作, 凭借自己的语感来修改, 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在反复的写、读和改的过程中, 既完善了文章的结构又加强了语感的培养。

新教材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生只有在长期的坚持中, 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美, 才能形成自己对语言的认识, 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 才能真正形成对语言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宫爱敏.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科学教育, 2007.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张建房.论语感[J].济宁师专学报, 1999 (4) .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途径 篇7

一、加强朗读训练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 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 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 朗读时要感情充沛, 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就会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 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如, 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 教师应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 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 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 语断情不断, 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 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 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二、品味重点词句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 让学生既明白语意, 也领悟到语言的情味, 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 从所记内容看, 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 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 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教师利用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 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 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艰难。”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 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 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而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 则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培养领悟能力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 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 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 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如, 在教授辛弃疾的《西江月》一文时, 笔者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 这是强调作用, 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 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 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 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 让学生独立思考, 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 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而久之, 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 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四、训练学生思维

语感虽然带有直觉性, 但它又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统一的产物, 它既有逻辑理智的成分, 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态的领悟和意会, 它从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质, 表面上跨越了思维过程, 而实际上则必须以良好的思维做基础, 因而, 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才可能进一步提高语感能力。

思维训练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扩充内容。

将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纵深开掘的部分设计扩充训练, 使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这较直插教材深部的思考题, 更易于学生接受, 可使学生在扩充中不知不觉地由字面钻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 达到对教材深部问题的理解。

2. 发挥想象。

有些词语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往往包含着多种意思, 还有些词在文中表达的意思远远超出了词义本身, 须让学生或沿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或纵观全文将思路引入深层,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想象中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小学英语教学语感培养有效探索 篇8

一、注重词句教学深化学生语感,运用英语游戏锻炼语言能力

一定的语言内容是有效形成语感的基础,因此,英语语音、英语词句等教学活动是进行英语语感训练的有效载体。教师要注重抓好词句教学,才能深化学生语感。笔者在单词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掌握音标和拼读方法的实际,要求他们先进行试读,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以此达到强化提升学生拼读能力的目的。在教读词时,一并教给升调和降调,对于双音节以上的单词教学,笔者特别将重音提醒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读语句或者会话时语调升降流畅自如的良好习惯。人们在用语句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其情感也会融入其中,同样的一句话中,所用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那么这句话的意思也就会不同。因此,在英语句子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句子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句子语调的升降,把握好句子重音问题,解决好词语的连续等语法关键环节,还要在其中渗透人的思想意识与情感世界。例如对“Howareyou?”的教学,朗读的时候注意降调、流畅连贯,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还应该要求学生合乎情理地体现出自己的感受,把首次见他人时的那种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语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师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情景,是有效进行对话复习教学的主要方法。小学英语中运用游戏情景,可以一改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使对话复习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可以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进行语言学习。例如,在“Happybirthdaytoyou!”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小白兔家族祝贺白兔妈妈生日的游戏,游戏热闹精彩,气氛隆重,趣味浓郁。学生们陶醉于游戏的情境中,他们入情、入境、入角色,表演投入,他们在玩乐中复习巩固了语言知识,而且还很好地锻炼提高了语言能力。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游戏情景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善于模仿的性格特征,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英语环境营造学习氛围,模拟真实情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广阔的空间,这样才能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室里精心布置好“英语角”,内容丰富多彩,童趣盎然,个性彰显,融英语知识于趣味展示之中。琳琅满目的单词卡片、精彩纷呈的英文贺卡、趣味横生的英语谚语、多姿多彩的英国风景等小版块使得学生流连忘返。“英语角”的内容一周更换一次,由全班四个小组轮流主办,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多层面促进了学生学习,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模拟真实情景开展与学生的对话训练,模拟的情景要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环境,因为在这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对话的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一学生模拟进教师办公室拿抄写本的情景,走到教室门口做敲门状:“MayIcomein,MissZhang?”笔者应答:“Comein,please.”进门后,学生说:“MayIhaveacopybook?”笔者将抄写本给学生:“Yes.Thiscopybookisforyou.”“Thankyou.”学生道谢后回到座位。这样的对话情景表演既简单又比较逼真,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表演时的动作、神态、语言非常到位,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了。为了强化模拟情景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这样模拟的情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且有声有像,图文兼备,满足了小学生求新、求趣、求奇的心理需求,教学效果更好。

三、形成良好习惯积累背诵词汇,培养英语语感提升思维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大量有效地积累语言能够为语言的高质量输出创造条件,积累词语是英语学习良好习惯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记好单词和词汇笔记,形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要积累词汇就必须背诵。作为语言的一种,英语的属性是活的,具有很强的活力性是单词在句子中的特点。同样的一个单词,它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多重的意思,英语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的情况。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是背诵,加强对单词的背诵,学生对其的记忆和理解就会得到深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学生的英语听说和思维能力会有有效的提高。每一种语言它们的语法特点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句子的结构不同,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首先掌握语法,

语感有效途径教学管理 篇9

一、揣摩字词,语感训练的基础工作

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本表达的贴切、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学生只有对语言知识、语言形象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语言知识的获得才会更加牢固,语文能力的形成才会更加迅速而有效。”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过: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揣摩品味。

如《夹竹桃》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你能读出什么?

生:夜晚的夹竹桃很美。

生:我觉得是夹竹桃的花影非常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美?

学生列举出许多词语,如“模糊”、“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

师:再读一读有关语句,想像一下“花影迷离”是什么样子的?

幻灯出示:①“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②“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师生交流。

明确词意:“参差”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迷离”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夹竹桃的影子各处都不一样,各处都模模糊糊,为引发人的幻想提供了绝好的素材。

师:这些词句写出了夹竹桃哪些方面的美?

配乐朗读:请你把理解的读出来,也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想像吧。

片段解读:这一段文章的文字十分优美,段落的构设独运匠心,而最为有效的教学就是细致地品味语言文字。简约而并不简单,踏实亦不平淡,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练读、练想、练说的天地,这是小学语文语感训练的基础工作。

二、品味句段,形成语感的核心环节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心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真正走进文本,走进心灵。

请看特级教师窦桂梅《秋天的怀念》的教学片段:

生: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

师:你怎么理解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呢?

生1:她想让她的儿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心情开朗一点。

师:继续谈,我可不评价。

生2:母亲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生3:母亲也是一个爱花的人,所以母亲让儿子去看看花儿。

生4:母亲希望孩子去看花,是希望让他不要再想那些伤心的事。

生5: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热爱生活。

师:母亲是多么用心啊!

生1:对于“跑”和“踩”那有脚的字眼,母亲比自己还要敏感……

生2: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很敏感。

……

片段解读: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文字的里面抠出情感来读、来领悟,这就是有效的语感训练。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的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而读却是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言语实践,提升语感的鲜活品质

“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各种言语实践,加深理解,深化感悟。

就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说写训练课”精彩片断:

师:趁热打铁,我们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送一份给朱校长。好不?

生:(齐声)好!

生:我觉得不写也行,我们派一个人到校长室告诉朱校长。(众笑)

师:你不想写,是吗?

生:不是不想写,我觉得不需要写。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我看这样,咱们现在练习说,看谁能把周老师送陈大娘看病这件事讲得有头有尾,就请他到朱校长那儿去说。

(学生喜形于色,认真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去。)

培养语感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由此可见,培养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语感的强调,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灵悟。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巧说,全面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授之以渔,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真正把语文课堂盘活,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培养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学生,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重知识积累,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言承载着历史兴衰的信息,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不断扩大,积累知识也是丰富思想的过程,有利于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课前让学生介绍一个成语、一句名言,进而可以让学生介绍一篇文章,并作简短的赏析,也可以让学生推荐自己看到过的美文。当然,这些知识的来源都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这就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的积累———收集优美的词句、语段乃至有感召力的时文、美文等,同时促使他们对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古诗文等大感兴趣;也会格外留心生活,注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再也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其实,只要他们关注生活,就能为他们的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提供“米”源,也就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特别是古诗文的积累,我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古诗文中,引导他们去接触并积累,会在他们心中撒播下文化的种子,日后定会开出娇艳的花朵并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积累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作为教师则应该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既能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还可以通过必要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言为心声”,教师对他们的见解要以鼓励为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二、重诵读技巧,强化学生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文学作品的美,不仅美在语言,美在思想,而且重要的是美在意蕴。对于潜藏于作品里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种韵味只靠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也只能是让学生欣赏一种残缺的美,而美只有依靠自身的体会与感受才是最为真切的。最好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品味,用情感去朗读,移情于文,让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感通过朗读加以表现。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自己的感悟。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也就谈不上语感的培养。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没有阅读也就谈不上语感,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博览精读,犹如蜜蜂采蜜。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识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强化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三、重文本教学,抓好课堂教学中语感训练的主阵地

当代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不同程度地揭示了语感的内涵。

平时的文本教学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更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的媒介就是文本,每一部具体的作品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像世上不存在没有形貌的人一样,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章。语感的培养也防止了一种偏向,即将文本教学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或者音乐课,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言语材料,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很多语言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我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就很好地抓住人物的眼泪,人间最美的、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感情和纯真的心了,“四次落泪”,原因各异,情感丰富,语言是波澜跌宕的。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是非常深厚的,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彩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字里行间,皆在文字背后,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从不自觉地掌握语言提高到自觉掌握语言极为重要,良好的语感不是单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内容,而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是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薄弱环节,创新性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目前,对于创新性阅读教学的说法很多,但自主进行创新性阅读的实践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我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些体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所创新,就是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思维与方法,变教师是主体为学生是主体,变“满堂灌”“透彻分析”为适当指导、恰当点拨,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学生能否具备良好的语感,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注重知识积累,深谙阅读技巧,巧用教材文本,扩大语文课堂的外延,增强语感迁移表达能力,使语文课堂变得有效、有用、有趣。当然学生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教者的悉心呵护,只要我们用心钻研,认真研究策略,一定会使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一、转变观念,激发激情

上一篇:早期恢复下一篇:角膜上皮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