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感教学

2024-08-08

低年级语感教学(精选12篇)

低年级语感教学 篇1

语文科目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精神引导, 知识点固然重要, 但是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 这就需要发挥语感能力对学习内容以及生活内容进行感悟提炼。面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薄弱的实情, 最大难点就在于如何打破言传的教学定式, 而能够最自然地达成意会。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兴趣结合实践,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认识语文, 体会汉语魅力

学习语文第一步就是要认识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也是最复杂的语言文化之一, 更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精髓所在。认识学科意义、感受文字语言吸引力是低年级学生最直接的语感培养渠道。

1. 重视识字教学, 奠定语感基础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抓住汉字的象形性和丰富的生活信息特点, 为学生独立揣摩文字、培养学习情感建立引导。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教学中, 笔者围绕“风、沙、贝、浪”等生字教学内容, 采用了形音展示法, 目的是让学生记忆更深、感受力更充足。比如“风”字, 我这样形容:“这像不像飘动的窗帘, 还在中间划出了交叉的折痕呀?风来的时候窗帘就飘起来了。”符合心理认知的描述让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字形, 我还让学生们模仿风声加深记忆。形象地认识文字让学生们有了更敏锐的语感动力, 很容易举一反三, 练习组词时, 学生们给出了:“起风了、风景画、风声”等情感丰富、生动的答案。

2. 加强朗读训练, 巩固语感认知

朗读训练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司马光》时, 笔者便充分利用了朗读的优势。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重点抓“光、缸、慌”等相似音的区分, 还引导学生带着故事探究的心情去朗读, 对此我设置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最后做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学生们在大声朗读中都调动了脑筋找答案, 在回答中也很自然地引用了课文中“有的……有的……”句式。朗读不但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而且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节奏、情感熟悉句式、提升语感。

二、培养想象, 锻炼语境思维

培养语感不仅需要形象化的引导, 更需要想象力的牵引。丰富的想象力可以是情境联想, 也可以是角色扮演等。比如学到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云房子》时, 完成课文讲解后, 我引导学生们开启想象:“大家觉得白云像什么呀?”有人说像棉花糖, 有人说像大蘑菇, “如果你们是课文里的小鸟, 会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学生们立刻投入到语言情境中, 有的说要造比小鸟的冬瓜房子还要大的南瓜房, 有的说要造有很多层的蛋糕房子, 也有学生说要造一个云朵学校。想象力的延伸让学生们对语感的体会尤其通透, 读到“太阳公公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时, 有学生还说出了“太阳公公一定有两个大袋子, 心情好的时候就让白云出来, 不高兴了就放出乌云”的妙语, 想象力为学生们插上了感悟的翅膀, 施展开语文的魔法。

三、实践应用, 培养语言领悟

语感的锤炼是从感受到实践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应用, 学生才能够将语感由散碎的概念组合为形神兼备的语文学习技能。低年级学生更应该从写话、表达的基本训练做起。

1. 开启写话兴趣, 提炼语感意识

写话是写作的前奏, 不拘于正规的日记或作文格式, 可以是灵感的片段, 也可以是情感抒发, 写话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意识。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中, 我融入了写话环节。对于这样一篇充满诗意、人物刻画细致的课文来说, 仅仅阅读是不够的, 我让学生们以课文内容为启发, 以雨后情景为中心, 进行课堂写话, 并且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在我“大胆联想、学习用词”的引导下, 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少惊喜:“雨后的清晨, 花瓣上挂着水珠, 闪亮闪亮的。”、“雨后的公园里, 两个小伙伴开心地打闹着, 他们甩着雨伞上的水珠, 衣服湿了, 还是露出圆圆的笑脸。”这些生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语感的吸收和掌握。

2. 强化口语表达, 融汇语感应用

语言和写作向来是相互影响的, 语言表达是语感应用的有效方向, 语文课堂不能只有单调的听与记, 多说才能让语感意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练习2春天来了》的教学中, 笔者着重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在图文引导下, 我让学生们用“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的句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口语与写话不同的是即兴性更强, 学生们需要凭第一反应和语感积累快速地表达。我听到了不少好句子, 如“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来到了小镇上, 小朋友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袄。”在学生有感情的表达中, 他们的语感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提升。

低年级语文在传统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关注, 令学生们容易错失语感培养的起步时期。如今素质教改的提倡让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细化内容, 利用低龄学生的较强可塑造性和惊人的想象力, 将语感糅合成一种意识、一种学习技巧, 一种具体的目标。在教学中更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 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 感染力十足, 才能收获效果。

参考文献

[1]丁时辉.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J].云南教育2000年19期

[2]陈振玲.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方法摭谈[J].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08期

低年级语感教学 篇2

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如何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有意识地培养,李文未展开论述。笔者以为,新大纲虽未出现“语感”字眼,却明确规定了语感训练的要求和提示了训练的方法。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应依据大纲、凭借教材严格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一、在字词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字词教学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表象是基础。没有丰富的表象积累,要完成转换是困难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积累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

1.用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把字词同相应的事建立联系

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直观。要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把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同事物建立起联系。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一年级课本每篇课文插图,很多字词都可以利用插图引出和教学,不仅“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如此,“课文”也是如此,如《鹅》文中的“鹅、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词语都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把词义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中的“五星红旗”一词,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

二、要严格进行理解句子意思的训练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要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的部分讲的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表达这两部分之间关系的只有三个基本句式,即“谁(什么)、是谁(什么)”、“谁(什么)怎么样”、“谁(什么)做什么”,按这三个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如第一册《秋天到了》中的“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先理解句子讲的是树叶掉下来,再抓住“一片片”这个词理解是很多树叶掉下来,从而知道是秋天到了。

三、要初步训练咬文嚼字的能力

实践证明,要有比较敏锐的语感,必须经过严格的语言分析训练,做到叶老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精神。”这语言分析,就是咬文嚼字。一年级课文虽浅显,一年级学生虽是刚接触书面语言,也要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和其他词意思区别细微的词,如《小小的船》中的“月儿”;看似平淡、在具体的语境中表现力丰富的词,如《雷雨》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压”;要联系上下文揣摩才能理解的词句,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免往前看……”中的问句。咬文嚼字的主要方法有:

1.比较法。就是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来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

运用比较法,要先初步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再换词比较,体会文中用词的丰富的表现力。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如下:①这句话写什么?(乌云)乌云怎么样?(乌云压下来)“压下来”是什么意思?(降下来)怎样的乌云?怎样压下来?(满天、黑沉沉)“满天”、“黑沉沉”表现乌云什么特点?(云多、云层厚)这么多的乌云遮住天空,越降越低,好像要靠近地面,课文用了哪个词?(压)②引导学生用“降”,“落”同“压”比较,体会句中“压”的用词的准确和丰富的表现力。(物体小,一般用“降”;落到地面,用“落”、“掉”;“压”字有一种令人越逼越近的感觉,而“降”、“掉”则不能使人产生这种感觉)③就这句话想象乌云满天、越压越低的情景。

2.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免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①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免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要是小白免相信燕子的话,它会怎么想?(要下雨了!)②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免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免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从而领会到这句话表现了小白免将信将疑的心理。

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蒲公英的种子》中的“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中的“哪儿”一词的教学,先启发学生想象“蒲公英的种子飞到什么地方?(山冈、平原、小溪边、房前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么多的地方,不管是山冈、平原、小溪边等,都可以用“哪儿”表示,“哪儿”可以指任何一个地方。最后要求用“哪儿”说一句话,在应用中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词。

四、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语感的形成主要靠理解,靠在实践中积累。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

1.要重视朗读课文和熟练成诵

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应把按词连读,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要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2.要重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二册开始,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然后才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低年级语感教学 篇3

一、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创设情境可谓时下课堂教学的一大热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其实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情境,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作为教师可指导小朋友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由于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地理解文本。例如教学《青蛙跳海》时,无需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发展语感。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画的颜色和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相随。引导学生看课文情景图,吸引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当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让人陶醉,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引背、范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比如,在教学《雨点》时,“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可让学生去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不同,在朗读中感受“平稳静谧——悠然舒缓——开阔畅快——热闹奔放”的不同情绪变化,感受雨点如孩子般乖顺、可爱和活泼的性格。学生边背边做动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发展了语感。

三、比较感知,培养语感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比较就有发现。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品味词句,通过比较,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作品语言的独到之处,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语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他们表达的意思的奥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春笋》中写“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让学生剥开春笋的皮,感受着一层一层的“外衣”,体会“裹”,让学生将“裹”换成“穿”,再与原句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

2.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课文。如《蜗牛的奖杯》一课中“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引导学生将“勉强地”、“慢慢地”去掉再读一遍。通过对比,学生很快能感受到硬壳的沉重。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的有机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只要一有机会就让学生说,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还要动笔写一写。学生积累的大多是词语,但对于词语的运用往往不能恰到好处。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选一两个词练习说话写话,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如《咏华山》一课,学生在充分诵读课文理解了“艰难”之后,让学生用“艰难”练习说话,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练写话,不仅让学生感到运用词语的乐趣,同时也积累了词语,发展了语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影响,写作对他们来说困难较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拼音来代替字,学试写文,对于学生的佳作更要郑重其事地表扬,给学生以信心。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一定会积累大量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点滴积累,不断在实践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感训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 篇4

一、在模仿中培养语感

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 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 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 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官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一种感情, 一种意境。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意会能力很强, 这就需要教师示范朗读或听配乐朗读,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 注重了教师的范读, 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读课题时用非常轻快的语气:雨点。学生兴味盎然地听着, 慢慢进入意境了。读“雨点落进池塘里, 在池塘里睡觉”一句时, 我语调轻轻的, 好像生怕吵醒小雨点一样。读“雨点落进小溪里, 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 在江河里奔跑”这两句时, 声音由慢变快, 由低到高, 仿佛使人看到了水在小溪里缓缓地流动, 在江河里奔腾不息的情景。而读到“雨点落进海洋里, 在海洋里跳跃”时, 语气更加强, 语调也更加高了, 夸张的范读使学生好像看到了大海的波涛汹涌, 浪花飞溅。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我发现, 不用指导, 学生也能模仿我读得活灵活现, 他们一个比一个读得像, 一个比一个读得夸张。教师投入的范读, 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使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自然地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在情境中培养语感

1. 创造语境, 把握语感

由于一定的言语对象总是存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语感把握言语对象总是自然而然地联系它所处的语境进行理解。如果将它孤立出来, 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要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 把握好时机, 用发自内心的情感, 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 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一年级的课文中有很多是学生所喜爱的寓言、童话, 因此在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一个童话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 从而把自己化为故事中的小精灵。有了这样的体会, 对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的把握就得心应手了。

在阅读《做什么事最快乐》时, 先出示生满蛀虫的老树图, 让学生说说树爷爷的心情和想法, 这时他最需要什么?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此时再读啄木鸟说的话:“捉虫最快乐!”让学生体会到啄木鸟是在为别人做事而感到快乐的。这样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情感, 获得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感受, 以此丰富思想情感, 激发朗读欲望。再通过表演进一步感悟青蛙妈妈说的话:“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 你就会觉得最快乐!”

2. 比较思考, 体会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创设一些比较性的练习情境, 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有很多种, 可以是近义词的比较、反义词的比较、换词比较、删补词语比较、多义词比较等方法。比如《小池塘》一文中有一句话:“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 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里的“一闪一闪、明亮”, 不仅写出了小池塘在春风的吹拂下, 水波荡漾的情景, 而且体现了池水清莹澄澈, 明亮艳丽, 才会倒映出天光云影、日月星辰, 使得小池塘更加美丽可爱。让学生比较, 如果这样来写“小池塘就像一只大眼睛”好不好?为什么?从而体会语言的生动, 用词的准确。这里用的就是删补词语比较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比较、思考, 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积累一定的词汇。

三、在遣词造句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 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低年级学生语感培养应从理解简单句的训练开始。在训练过程中, 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 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 理解句子意思。按一定的程序教学, 一是先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二是在这个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 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丰富的意思。语感培养一定要抓规律的东西。如写物的时候要用“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子;写人的要用“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子。一句话的末尾要用上句号、问号、感叹号, 再以课文范例进行实践检验。低年级的语感培养尤要这样。比如:可以用一些文中刚涉及到的词语让学生练习说话,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乱词成句的训练。低年级学生遣词造句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接受能力和教材的不同特点, 要体现层次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语感。

四、在诵读和复述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 熟读成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 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同样, 语感的训练也离不开背诵, 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熟读, 直到能背, 让规范的、优秀的课文中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也就是语感训练。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不可能形成语感的。因此, 要强调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其一, 不读破词是初步理解句子的标志之一。因此, 在指导朗读时, 除了要求读准字音外, 应把按词连读, 不读破词作为基本要求。其二, 要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其三, 要发挥老师范读作用, 让学生听读、跟读、仿读。其四, 要熟读成诵, 把课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

2. 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是理解能力的训练, 也是写作训练, 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新教材从第二册开始, 安排了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训练。一年级的上述形式的训练, 要特别强调在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篇课文前, 应就复述一句话的意思进行训练, 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打好了复述句子的基础, 可就复述一段话训练, 然后进入复述篇的训练。

低年级语感教学 篇5

一、母语,“语感”比理解更重要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

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语文课堂“语感”培养的方法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

感能力。

1、用情境激发“语感”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让“想象”帮助“语感”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通过理解促进“语感”的掌握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

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通过提示降低语感理解的难度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用句式练习培养“语感”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主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小学低年级儿童语感的培养 篇6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起到了制造气氛、渲染语境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当我说道:“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这句时,有个学生就忍不住舔了舔舌头,一脸馋馋的样子。当讲到“他眼珠一转,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很多学生的脸上都表现出着急、焦急的神情。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同学们时而喜上眉梢,时而撅着小嘴,时而眉头紧锁……从这些传神的表情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已经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他们已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悟,已经捕捉到了文字透露出来的信息。一学期下来,我和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基础教育阅读书目上推荐的、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小猪唏哩呼噜》《稻草人》以及《不一样的卡梅拉》等系列读本。

二、 诵读涵咏,积累语感

“反复诵读”,这是语感教学最基本、最根本的策略,没有反复诵读,免谈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而语感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一个具体过程通常又可分为感知、领悟、积累和运用几个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只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基本理解了文本内容。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该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古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朗读是用有声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多重感觉不断叠加的动态运动过程。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而按朱熹的看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首先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才可能理解地读,有感情地读、自我欣赏地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的点拨指导,把朗读与理解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决不能搞成枯燥的纯技巧的东西。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我采取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读后学生评议道“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感情来”。我顺势引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焦急、难受)“你怎么知道它难受、着急?”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口渴”“到处”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乌鸦口渴难受、焦急难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现,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通过强调重读,或拉长声音、或配合动作,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对理解课文来说,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对感受课文来说,是追求鲜活的理解。感受基于理解,又加深理解。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语文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地感受鲜活形象画面,体会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刻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我们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越多,了解越见深切。”叶老先生的话告诉我们: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相应的生活积累,可让学生自觉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达到领悟。在教学中,通过绘画法、情景法、渲染法可以使学生入境悟情。例如,教学古诗《江南好》时,我通过音乐和图像创设展现情境,让同学们一边听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一边看着美丽的景色,这样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然后教师再通过语言进行渲染性的描述,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而诗语的感性特质正与景和,其本质是语感的作用。

四、入情入境,体验语感

低年级的许多课文充满童真童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体验、思考、领会文本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培养语感。比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我对同学们说:“现在的你们,伴着一轮皎洁的月光来到海边,此时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大海睡觉了”,我故意把“睡觉”两个字说得很轻,同学们立刻就把头埋下去了,像进入梦乡似的,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在后面朗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就自然读得很轻柔。

五、发挥想象,创造语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不失为一种有效培养语感的做法。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将生活中的体验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比如看到清澈的小溪,就仿佛听到“咚咚”的流水声;闻到花香,就好像走进了百花园——在课文中,多问学生几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你好像感觉到了什么?”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认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以致产生的感觉也不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有的学生也许读出来的声音是低沉、平稳的;有的学生读出来也许是轻快、急促的;有的也许重音落在前面;有的也许重音稍后,这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理解,表达了文本的意图。在学生学习《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挥想象,用图表达出课文描绘的景象。同学们画出的“蝴蝶谷”景象各不相同,有的还创造性的用了一串串音乐符号来表示蝴蝶欢快的歌声,用花儿的表情来说明鲜花开得多、开得美,一朵朵竟相开放,像在比美似的。学生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自己的感受,从中领略了表达语感的多种形式,也就增强了语感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高年级语文阅读语感培养思考 篇7

关键词:高年级语文,阅读语感,培养

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要进行学习生涯中第一次的选择,也就是小学升初中的重要转折。不管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还是身在的处境如何,都必须接受系统化的语感培养。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高年级语文学科的阅读课堂高耗低效的处境一直未发生变化。技术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我国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以升学为主导的教学方向,这也是目前阅读课堂成为形式课堂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没有明确阅读的重要性,没有对需要阅读的文章进行研究和探讨,致使阅读课堂将失去其真正的教学意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果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小学高年级阅读课堂上语感培养缺失的问题

1. 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语感能力水平。

从古至今,我国沿用的都是应试教育制度,教师习惯将升学看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即使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环境下,还是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定义为听之任之的学习者,学生没有独自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全部都必须由教师来布置。但为了教育的可持续的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没有将学生定义为教学主体的对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这也是当前大部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忽视语文培养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明确语感培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没有对学生现有的语感能力进行一个具体的了解,制约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语感的具体实施。

2. 教师在语感培养中方法单一。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觉到枯燥和乏味,这不仅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为培养学生阅读语感设置了阻碍。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语感培养方法

1.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悟性。

在新课程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交流与合作,学生被动的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以往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但还是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改变,在教学的过程中,仍习惯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必须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进行训练,而在其训练中,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呼应,还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中。学生在通过一番讨论与交流后,能够体会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及意义,明确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与体会用语言的方式在阅读课堂上表达出来。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细细斟酌,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中非常关键性一个环节。

2.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

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需要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即是了解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第一步,也是构成阅读教学完整性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学生在多次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反复的朗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与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文章进行朗读,只顾着自己侃侃而谈。在完成阅读课程教学后,教师都会让学生在课后背近反义词、中心思想和词语解释,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容易让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对学习语文就有了厌倦感。

3. 注重课外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持续性。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文章中一些有趣的内容实现情境再现,就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情境去体会文章,使得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趣。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述《黄山奇松》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文章主要是描述黄山奇松的美,是一篇以描写大自然景色为主的文章。然后,教师在学生朗读完后,可以借用多媒体,将黄山奇松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黄山奇松的独特之美,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走进文章。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独自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画、或读、或讲、或背,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地感受到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唯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语感才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继东.让阅读教学自由轻松一点[J].学术研究.2014.(12):42-44

低年级语感教学 篇8

一、教学方法

1.模仿录音原声, 强化听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发现, 学生在单词上标注汉语拼音,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单词发音以及英语语境的获得。因此, 我们学生的英语发音总是僵硬地并且带有浓重的地方音, 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习单词初期, 我尝试使用语音教学, 在板书时使用彩色粉笔, 把单词中字母和对应的音标用相同颜色表示, 然后播放录音单词原声, 让学生看黑板跟读单词。形、声相结合的语音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挂钩, 提高每个字母发音的准确性, 以此改掉学生用拼音标注发音的习惯。学生用准确的发音来记忆单词在口语表达时也必然能准确发音, 因此我再把类似的听说练习运用到句子和段落中, 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录音原声, 熟练到听到录音就能反映到脑海并准确把句子默写出来, 到了这个阶段效果显著, 学生语感得到极大提高。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体会语感

在众多语言练习中, 朗读背诵练习, 可能是短时间内体会语感最有效的方法, 与此同时, 通过眼睛的视觉、嘴巴的朗读、耳朵的听觉和大脑的思考, 可以刺激所有器官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活跃起来, 使人的大脑思维更活跃, 获得更好的语言技巧。背诵为阅读打下基础, 它可以加深印象, 使材料储存在自己脑海里, 形成句子和语段的模式。虽然句子和语段无穷无尽, 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是大同小异, 掌握一定的句子结构, 增强语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思维能力, 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一些经典的句子结构通常都会出现在教材上的对话和文章里, 所以我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内容, 多读多背。

3.加强话题写作、功能会话训练, 形成语感

在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结构之后, 学生进入运用语言的更高层次的训练阶段——在写作中表达自己想法。写作无疑能增强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在每周四下午安排一节写作课, 给学生话题或者一些提示, 让他们在课堂上写作, 然后相互传阅改错, 并把写得最好的一篇作为范文抄在黑板上。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教材Language Goals部分编写功能对话, 并按两人一组在课堂上表演出来, 效果卓越。

4.重视阅读训练, 发展巩固语感

阅读是输入语言信息的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单词发音、意义和句子结构, 这些都是感知对象, 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因此, 在阅读材料的挑选方面, 我重视语言的有效输入和输出, 选择《英语辅导报》“趣味阅读”版块中的文章, 也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趣味性原则。从学期初开始, 我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 如对话, 短文章。在阅读完成后, 向学生提出几个关于材料的问题, 这些都有助于加深语言材料的理解。而因为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也适当提高材料的难度, 让学生感受到理解的多层次, 更加巩固语感。

5.创造英语学习氛围

新课标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 设定目标要求, 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我注重语言实践, 最大程度地把英语教学实践化, 每天课前5分钟进行Dialogue Show Time, 并挑选一组上台表演。一开始, 学生掌握的语言信息量很少, 我让他们模仿正在学习单元的对话, 如参考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Where is…from?He/She is from…随着时间过去, 学生掌握了比较多的单词, 我开始提高标准, 要求他们自由选择话题。当这组表演结束, 我会对其他同学提问相关问题, 以此检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以及是否理解对话内容。这样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 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而在课堂教学中, 我也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英语给学生讲课。

二、教学成效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和训练, 现在我班学生的英语兴趣大大提高, 朗读和背诵的速度较以前有明显提高, 写作水平也比刚入学的时候好很多了。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音标读单词, 按照意群独立读完一篇文章, 每周也可以完成10句话的短文。还记得刚接受这个班的时候, 学生几乎没有英语阅读和听力基础, 甚至连单词的发音都得一个一个地领读很多遍才行, 更谈不上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了。我经常得在课堂上领读对话和段落, 并且为学生划分意群, 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改善他们的英语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 为学生未来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课标指出,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发展的基本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这与培养语感密切相关。根据教学经验, 探讨培养七年级学生英语语感的方法和效用。

关键词:英语语感,会话训练,背诵训练,听说训练,阅读训练

参考文献

[1]Alex ander, L.G..Practice and progress.London:Longman, 1967.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昊金华.外语习得与语感的形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1996, 1 (28) :94-96.

语感与教学 篇9

语感通俗地说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凡是会使用语言的人, 都会不同程度的具有语感;语感科学地说是一种语言修养, 是一种对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 它是在长期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叶圣陶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 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的训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而且在新《大纲》的教学要求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乐感是音乐能力的核心,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 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不断进步。加强语感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 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做题能力。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 这是培养语感的基本训练。如:对词语的理解, 不仅仅知道意思, 还要细细品味辨析。要注意词语下列几种情况:注意多义词, 注意辨析近义词,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 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辨析, 直到理解,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 增强语言的感知力。让学生独立阅读、动口、动手、动脑, 然后教师进行指导、点拨, 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如: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 朗读时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感情, 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及其字里行间的情感。在学生朗诵后纠正他们的错误读音和平淡的读书方式, 字面上强调发音的圆满和高低, 给文字注入感情, 句式上强调高音快慢, 进一步感悟语言的妙处, 把握语言的精髓, 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感。

三、注重语言积累

丰富的语言积累能更好地积淀语感。因为是民族地区学生, 考虑到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 培养学生语感积累极其重要。在课外特别强调学生注重积累, 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 每天布置最少一篇, 让学生课外熟读, 并做好笔记, 每周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不要求字数, 但是要写出体会。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知识, 又培养了语感。另外由于学生参与自己积累, 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 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 要形成这种技能必须以领会知识为重要条件。而语感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读、听, 辨知语言文字的意义、正误、情感;语感教学, 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技能。在这个过程中, 要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 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 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就会逐渐从片面、肤浅、迟钝走向全面、深刻、灵敏。

语感教学初探 篇10

一、通过加强“说”来增强语感

“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项本领,是我们最不自觉最下意识运用和训练语言的一项活动。有人觉得这很容易,也很平常,甚至不屑一顾,其实不然“,说”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说”不仅要说准音,还要“说”语气,“说”出态度,“说”出情感色彩,我们常说的“说得动听”“说得得体”……就充分体现了“说”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让他们“说”出感觉,“说”出色彩,“说”出情感,从而增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增强语感。

二、通过加强朗读来增强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文字的鉴赏力,增进对文章的理解。那些优美的诗词,抒情的文章,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久而久之,便会对此类语句产生一种感觉———语感,那即便“不会作诗”也“会吟” 了,写起文章来便会“信手拈来”。当然,读的方法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在旁作指导,并要达到预期的读的效果。

三、通过强化各种训练来增强语感

语感教学是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新体系,因此,强化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培养语感的途径之一。

1.写作训练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好途径, 也是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我们知道,学生往往是谈“写作”而“色” 变,甚至许多学生都认为那是尖子生的殿堂,因为作文所要表达的意境一般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悟性”,即 “语言感觉”。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可以降低写作的难度,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时作文写作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人尝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竞赛,围绕一组词语写一段话,A组题为“灯光、海洋、讲台”,B组为“秋天、土地、奖杯”,哪组说得多,哪组就赢(不能重复)。学生沉思了片刻之后,踊跃发言。其中一名男生是这样写的:“20年后的一个秋天,我抱着中国期待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奖杯缓缓地走下飞机,踏上中国的坚实的土地,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这个片段同学们一致给了他最高分。这样的活动无非就是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就像说话那样简单, 写着写着创作欲望越来越强,那时语感已悄悄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2.辩论训练

俗话说:“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从口语训练中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增强语感。如,学习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在分析“宋濂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的态度时,给学生提出“21世纪学生该不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学习态度和尊师重道的处事原则?”这一问题,让他们在班进行辩论。教室里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学生针锋相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赞同的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赞同的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老师不是圣人,也有错的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滔滔不绝,说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语感教学的目的已达到了,这堂课成功了。

小学低年级语感培养方法与技巧 篇11

语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从一年级起就应注重语感的训练。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与感受力都比较弱,自控力也差,规范语言的积累比较少,并且经常受到地方方言、俗语的影响。因此,语感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他们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佳时期,如若教师引导、训练得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习作、说话等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发展思维和提高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低年级加强朗读,训练语感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生语感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具体过程通常可分为感知、领悟、内化、积累和运用等几个阶段,在内容和范围上则是由字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及篇,由部分到整体,不断扩展的。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应在训练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由浅入深,让学生深入情景,用心去读,让学生悟出感情明白道理,凭借角色效应,体验语言的情趣美。因此,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朗读基础训练

1.像“百灵鸟”那样的朗读

刚入学的小学生,从没有正式的接受过朗读训练,他们读书的方式还处于一个自然的、紧张的状态。很多学生读书的时候习惯小声的指读,教师应该及时的改变学生的这一习惯,想办法引导孩子不要害怕,像“百灵鸟”那样大声的读书。因此,教师应注意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要求学生读书要“字音要读准,声音响亮,不漏字,不加一字,不重复字”。对声音响亮的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

2.注意朗读速度、节奏,不顿读,不唱读

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容易唱读,断句不清,缺少节奏。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这样才能感受到朗读的美。我认为读书节奏感的培养,首先要在词语朗读和生字朗读的训练中就应该体现出来。在朗读词语和生字时要让学生有节奏的跟读或是跟节奏朗读,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句子教学中我教会学生正确的断词断句方法,让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改变他们单个字拖读的习惯。在一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经过老师不断的强调训练,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有节奏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技巧训练

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支柱。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很少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有的则训练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有的学生没有掌握重音的规律,一看见“大”,就重读“大”,而且读得特别长,凡是“非常”,“十分”之类的词语都读得特别重。如中“天空只井口那么大”,本该重读“井口”,却重读“大”。有的学生位置找对了,但一重就特别重,一轻就特别轻,让人哭笑不得。其实朗读的停顿、轻重、快慢等完全是源于日常口语。因此,即使运用朗读技巧,也只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全然不顾自然的语感。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因此平时注意引导,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

三、深情朗读,触发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教室响起来琅琅书声。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天性好动,单一的指导方法效果大多数不理想,因此采用各种各样的朗讀指导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老师示范朗读

根据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将范读作为引导的一种手段。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教材,然后对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披文入情,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一股甘泉慢慢流入学生的心田,一点点地打动他们,激发他们心底的感情波澜,激发他们探究课文的欲望。如《草原的早晨》一课,在范读时,我以比较紧凑的语速读出“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以比较高昂的语调读出“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最后轻缓地读出“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学生都被陶醉了,有的说“真的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去看看这么美的图画”。我趁机引导:“你们也想读出这美景吗?”学生被老师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音质所感染,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2.结合经验朗读

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经验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精神力量。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不同,语感也各不相同,如《蚂蚁和蝈蝈》中的“它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一段指名读时,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热了,读时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强调“有的、有的”认为这样可心看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没有蚂蚁偷懒,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立性,倾注了学生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

3.评价激励朗读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一定的培养。一些内容简单的课文,他们不仅能读得正确、流利,还可以读得绘声绘色。这时,当他们听别人读时,就会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价。如《冰花》一课中小童惊奇地喊道:“妈妈,玻璃窗上开花啦。”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叫起来。”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让人感到奇怪。”有的说:“这里要读出小童很喜欢这些冰花。”还有的学生在大家互评之后,大胆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评价,学生的语感得到了提高。

四、注重语言积累,提升语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指导学生泛读,并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架起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如此日积月累,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联系生活实际,巩固语感

训练学生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形象,推测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设想作品的语言,让作品的形象完整站立起来。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简单的语言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在反复读中,对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啄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必须从小学阶段就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以上是我对于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低年级语感教学 篇12

一、唤醒生活体验, 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因为只有丰富体验, 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的特定情感和思想感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春风拂面, 万物复苏, 到处春意盎然,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看看它带给我们什么?接着, 教师直接切入燕子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完生词后, 教师开始精讲课文, 让学生品读第二自然段, 引发学生感悟, 如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景图, 感受春光美, 那春景图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你们可以告诉教师, 你们心目中的想法吗?教师让学生边想边阅读。有学生说春天到处都是绿油油的, 有些学生说看到很多人在草地上放风筝, 在草地上嬉戏, 同时看到了很多燕子, 有些学生则说大地变绿了, 我看到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接着问:“有些同学此时看到了燕子, 在其他季节同学们看到过燕子吗?燕子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有些学生说好像在其他季节没有看到燕子, 燕子羽毛是黑色的, 而且非常光亮, 尾巴像一把剪刀。其实, 学生的回答并未虚构, 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真实体验。所以, 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适当点拨, 引发学生思考, 激活生活体验, 强化语感。

二、强化语言实践, 夯实语感培养

语感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语言实践。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 从朗读、品析语言入手, 提升语感能力。

1. 注重语文朗读, 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应该注重学生语文朗读, 因为朗读可以加快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过程,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 既要动口, 又要动脑, 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 并且切身体验语言的语音、节奏和结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小小的船》这一课为例, 教师在第一次带领小学生朗读的时候, 学生只是像平常一样跟读, 并不流露感情。此时教师说:“老师怎么感觉不到月亮是弯弯的呢, 也感受不到小小的呢?”教师一说, 学生顿时领悟了, 有的学生在读到“弯弯”的时候, 故意侧着头以表示出“弯弯”, 而有的学生在读到“弯弯的”、“小小的”时候, 则把词语重读, 拉长声音, 以突出这首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 并不是直接说出哪里应该重读, 哪里应该停顿, 而是稍作点拨, 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 让学生形成独体的作品体验,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注重语言品析, 强化语感

单单依靠朗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该在语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品析。由此可见, 学生了解字词的含义和韵味是非常必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了解每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会有所区别, 应该多下功夫仔细揣摩词语、句子和段落。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望洞庭》这一首诗歌的教学为例, 这首诗歌主要突出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启发学生重点研讨:“镜未磨”, 让学生相互探讨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没有磨拭的铜镜呢?经过分析, 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作者观察是在晚间, 湖面在月光的照映下, 有点迷蒙, 不是非常清晰, 而这正像是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啊。教师通过对语言进行细化品析, 让学生亲近语言, 感受语言, 这对语感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加强写作锻炼, 培养语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语感养成的捷径, 但教师却忽略了写作对语感的作用。其实, 锻炼学生随笔写作, 有助于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 更能促进学生养成动手写作的优良习惯。教师在课堂内外、读书活动等方面强化学生的随笔写作, 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语言的美、语言带来的愉悦感。长此以往, 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会有提高。教师必须着重强调, 在新课改背景下, 学生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注重学生情感的表露, 学会用文字与人沟通和交流, 调动学生文字的情感。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师, 您好》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在教完之后, 可以让学生习作, 但需要在作品中抒发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体裁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在此次练习中, 自己组织语言, 表达对教师的情感。实践证明, 教师加强学生的写作锻炼, 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总之, 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 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彰显课堂魅力, 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堂, 并使语感能力得到真正提升。教师可以从唤醒学生生活体验入手, 然后从注重学生朗读和语言品析这两方面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 最后加强写作锻炼,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感, 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柳向阳.品读感悟注重积累引导体验———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感培养摭谈[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18) .

上一篇:细分技术下一篇:汉语语音教学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