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能力

2024-08-28

语感能力(精选12篇)

语感能力 篇1

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进行社会交流, 熟练地用英语进行对话是每个学英语的人所追求的目标。所以,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口语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利用教材所出现的插图, 创设情景, 看图说话,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课本中出现的插图数量很大, 这些图画就在课本上, 随用随取, 非常方便。课本上图画也较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学生们也很熟悉, 使用起来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

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怎样培养语感呢?首先, 要让学生大声朗读, 做到“词不离手、句不离口”。每天早自习, 老师必抽出二十分钟时间放英语课本磁带, 让学生跟读, 这样既纠正了自己不准确的发音, 又加深了对课文、对话的理解和记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不知不觉中把课文背下来了, 同时又养成了良好的语感, 发音清晰、准确, 成绩也就随之提高了。

再者, 还要指导学生多阅读英文材料, 扩大词汇量, 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从学生进校起, 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左右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当的课外读物。可采用两遍阅读法。第一遍是略读, 掌握其大意, 培养学生不借助词典的阅读能力, 这对做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很有帮助。通过阅读, 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遍是细读, 查出主要的关键词语, 划出重要词组或语言点, 回味文章深层的含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英语口语的提高, 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能力 篇2

[日期:2008-08-来源:校长室作者:左百俊

27] 徐树余 [字体:大 中 小]

姜堰市溱潼实验中学左百俊徐树余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是基本而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在传统教学和现在课程改革中都备受重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点就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在教学、评价“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其导向是很明确的。

语感,即语言直觉,实验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方面的总体感悟。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联想、想像的活动,思维的参与,情感的融入等。培养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诵读,激发想像,增加积累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之一,它有益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应适应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应建立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而又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韵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我们要改变那种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模式,让教师多些朗读指导、诵读示范,让学生多些诵读欣赏、吟哦涵咏,这样学生才能“披文入情”、“入乎其内”,产生共鸣,展开想像,积累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激发起的想像能发展形象思维。如果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同从作品传出的间接感受结合起来,产生联想,展开想像,必然产生“内心视象”。尤其是在诵读成篇的文章时,启发学生“过电影”,对于形成语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积累语言,积淀民族文化底蕴,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二、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积累生活经验

叶圣陶提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语言文字上去。”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地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

例如,一位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开始在一个班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中相应的感性材料,讲解有关百草园的描写部分,学生没在什么印象,思想感情没有什么共鸣,体会不到作者为什么要那么着重描写百草园,对这段的意义也不大理解。这位教师吸取教训,后来在另一个班教这课时,多次朗诵的同时,特别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取生活经验中相应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想像一个孩子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的情境中,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翻开断砖”碰上“蜈蚣”„„许多学生都联系了自己在大自然游玩的童年生活经验,兴趣盎然地讲出来,再朗读百草园的描写文字,就在头脑里创造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热爱自然、强烈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一幅动人的图景,学生也就感受到作品的主旨,加深了对作品描写百草园并与三味书屋另一情境对比的深刻意义。

要联系生活经验,必须储备相当的生活体验。否则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旨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形成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如要理解炎炎烈日下之热,学生在夏天要多留心、多体验自己烈日下行走的感受、烈日下猫狗、草木动植物的反应。这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读到相关文字时,才会联系联系起来,加深感悟。

三、揣摩比较,培养学生对词句语境义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培养语感最基本的方法是从词句积累着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生活经验)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

对文章中的词语,在要求上应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有的只要简单说明一下,如名词术语、方言词之类,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看含义并不深奥,学生也会懂的,可因为它用得恰当,就分外传神。如能用置换词语法进行揣摩比较,就能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

如《老山界》中“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粘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中“生怕”、“不准”粗看没什么深意,但细细揣摩,含义深刻,如把“生怕”改为“怕”、“不准”改为“不要”比较一下,就会体会出具体语境下不同词语表达的程度差别。不经过类似的揣摩比较,怎能形成语感呢?

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发生偏差,其中重要一点原因就是对具体语境感知能力不强。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每一扇门,都有一个你们不了解的世界。”此句中有两个“世界”,意义不同。不注意语境,词语的意义差别就难辨别。尤其是在具体语境中有些句子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即有言外之意,更要揣摩比较。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注意“有一个小孩说”就不难理解其言外之意了。

四、借助语文知识,以理性思维提高感受语言的自觉性

一提起语知〈如语修逻文〉,可能有人反感。因为以前过分强

调语知,专门系统讲授,甚至使阅读失去了自身的特点,不再成为阅读实践,变成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但淡化语法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谈“语知”而色变。《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教学语知,只在第四学段(初中)提出一条总结性的目标:“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可见,必要的语知,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不能完全谈化。

语感培养,到了高年级可借助语文知识,可以及时将学生对语感受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提高感受语言的自觉性。例如前文举过“生怕”和“怕”、“不准”和“不要”这两组词表达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表现红军对人民利益的关心爱护。在揣摩比较后,可以点拨:很多词语都可用换同义词的方法比较效果,因为同义词在程度、范围、语气、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方面总存在差别。学生受到这样的点拨,认识上会有新的飞跃。以后就会自觉地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感悟语言,语感就会逐步增强。当然,只是随文指导,不求系统化。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语感训练,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有很好的帮助。它体现了语文教育很强实践性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的规律。学生进校学习汉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获得的汉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从小学到中学,汉语学习的任务已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

语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的语感。学习汉语,因为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汉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身处在使用汉语的社会环境中,可以享受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培养意在形成以感性认识为主语感,并逐渐形成有良好思维品质的理性思维。

在语感中提升阅读能力 篇3

对我们高中文科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甚至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如何正确掌握阅读技巧,成了文科生非常重要的一课。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认为培养语感极为重要。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语感能力呢?

1、在传神语句中找语感。课文中有些词语,含义并不深奥,也不难理解,可是因为它用得适当,就分外传神,感受深了,就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功力,也能深入理解文段的深刻含义。如高中阅读材料迟子建的《龙眼与伞》一文,文中有一句这样写道:“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文章写的其实只是“一把伞”,可当作家将这“一把伞”放到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放到一位“微弓着背”的母亲身上的时候,便顿时有了动人的效果。这几个句子,无论是写雪景,还是写母亲的体态,都将深厚的情感蕴含其中了。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关键句,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之情,并使我们得到熏陶和感染,也使我们发现句式的妙处。经过欣赏与琢磨,也就达到“意会”,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2、在丰富联想中找语感。培养语感,必须大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即把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大脑中反映出来。这在诗歌的学习中尤其重要。一首诗歌,文字不多;诗中含义,跳跃性大。如果单纯理解字面意思,不把诗眼、景点联想成一个整体,就很难领略到诗的意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用情体会“好雨知时节”的“知”字,我们就会觉得春雨有知觉、有感情、明人意。这样,我们就会自然走近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联,在把握春风、春雨、春夜的特点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潜”、“细”两字,更让人感受到清静、轻柔、细腻的恬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更是一幅夜深人静、清幽深远的美景。把以上三联所描绘的景色联成一个整体,一幅明静、深远、轻幽的春夜雨景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再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联,天亮时分,空气清新,四周宁静,细看湿润艳丽的鲜花开遍整个锦官城。好一派生机盎然、花色鲜艳的景象即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再联想作者的半生辗转,此时此刻,得以安身,适逢美景,喜惜之情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缺乏联想都是意会不到的。想到了这些,你的感觉或许就来了。

3、在真情朗读中找语感。培养语感,还要融情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要把作品中的感情在朗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学习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就要把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讽刺、鄙视、奚落等感情、语调读出来,读的时候,还要注意音量、音速和语气。如:用摹拟的语气读“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一句。课文中引述反动电文部分,是一组短句,要用短促的语气来读,要读出非常气愤的语调。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一段,在语气上要有鲜明的对比,11个四字句要读得铿锵有力。“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一句,要带着鄙视、奚落的感情来读。“一惊诧”“就怕了”中的“怕”字读音要延长,要读出讽刺、挖苦的语调。“好像失了东三省……永远‘国下去一样”这部分,不能破读,要一气呵成。“永远‘国下去”的“国”有讽刺的意味,读时要拖长音调。第七自然段有两个问句,前句,要读出不耐烦的语气;后句,要读出厉声指责的语气等等。只要我们常作这样的训练,加深感受,养成习惯,就能把我们的语感培养起来。

强化语感训练提高语言能力 篇4

一、听力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听力训练是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的听力训练安排,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英语吸收、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上知识,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关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堂上,我特意为学生安排了一些相关英语视频的学习。通过视频的刺激,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方式,还有效地加强了他们的语感,从而对“In many places people like to set off firecrackers”“Children like the festival very much ,because they can have delicious food and wear new clothes ”之类的中文习俗的英文表达有了很好的了解,充分地提升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完成了课上教学的既定任务。

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听力内容,是教师帮助学生训练听力的一个有效方式。通过适当的听力安排,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接触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并由此对学生产生引导,使学生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之中,快速地熟悉英文中的词语使用方式以及语言节奏,从而培养出英语语感。而且,通过听力训练,教师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英式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为轻松有效地完成自我提高。

二、读写实践,科学提升学生英语语感

读写实践是教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语感的又一种科学方式。通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对于相关部分进行读写实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让其对之前所学过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的续写训练,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英语语感,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例如,在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单元中,学生接触到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表达方式。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对这些表达方式进行掌握,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英语语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特意为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物朋友。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语感进行了很好的训练,在读写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完成了课上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对课内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拓展。从而掌握了“The snake is a long and thin animal that lives in grass or other dark places. A snake has no legs or feet, but it can move very fast on its stomach ”等这样的课外知识。通过这样的读写实践,学生很好地锻炼了英语自我表达能力,完成了教学内容。

安排学生进行读写实践,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巧,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英语语感。经常性地让学生去进行读写实践,不但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化地进行英语表达,还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高英语水平。

三、口语检验,合理规范学生英语语感

口语检验是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规范英语语感的合理渠道。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口语化的表达,并对之检验,教师可以充分地掌握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规范学生的语感。通过这样有目的性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同等的时间限制下,将教学成果最大化,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更为准确的英语表达,在保持学生规范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

例如,在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 《What a day》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牵扯到的与生活相关的表达部分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更准确、规范的表达,强化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语感,在新课之后,我特意让学生针对最近的天气情况进行了一次自由对话表达练习。在练习中,很多学生在表达上并不十分规范,最终,经过我的指导,学生很好地对自己既存的错误进行了改正,明白了是“The temperature is very nice in April.”而不是“This kind of weather feel very comfortable.”这样既规范了语感,又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安排学生进行口语检验,是检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并对其进行指导修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口语检验,教师可以轻松地发现学生在英语表达中所存在的错误,并加以纠正,从而帮助他们更为准确地运用英语,强化学生语感。

四、阅读强化,充分强化学生英语语感

阅读训练是在口语、读写以及听力的基础之上,教师帮助学生强化语感的又一有效途径。通过安排阅读材料来对学生加以引导,教师可以轻松地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的全面提高,从多角度强化学生的英语语感。

例如,在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并对学生的语感进行训练,我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特意为学生准备了一系列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对课上知识形成有效回顾,并在回顾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英语语感,通过阅读材料的辅助,学生们最终掌握了“Look, those pandas are cute and fat”“Look the dog, it is so cute, I like it”之类的英文表达。

在教学中,融入阅读教学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形成二次刺激,让他们对课上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体会,同时,阅读教学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完成课堂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任务。

语感能力 篇5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语感”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而语感往往是在有效的在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所以,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强调以读为本,注重积累,讲究品评,不断提高自已的语感。从而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言语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关键词】

语感

阅读教学

朗读

积累

语言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语感差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低,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听课抓不住要点,发言词不达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的语感能力较差。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我们的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在瞬息的时间和空间交流信息,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字字作逻辑推理,句句以理性分析,加以处理。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靠得就是语感的直觉性和敏锐性。因此,语感的培养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此外,语感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看,古代语文教学虽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培养语感却是很成功的,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古代的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读、背,读得多,背得也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嘛!由是观之,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语文知识,而在于语文能力,即语言的运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语感往往是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教师津津乐道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把一篇富有感受染力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那些课文也就成学生心目中毫无生气的内容梗概和语言符号。那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有的教师误认为讲深、讲透,学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领会,然而,这种以分析、理解取代感悟的现象是造成学生语感不强的最大原因。实际上,我们应当意识到,课文的阅读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应该是使学生增强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的感受性,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言语能力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呢?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叶圣陶指出:“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现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者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这些文学作品作为朗读材料被师生经过仔细分析,深入体味,并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这绝不只是“念字出声”的无思维活动,而是动员了自己全部精力的再创造。于是,多次反复朗读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某些词句的含义,而且多少难说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也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了。甚至,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对类似的文章进行鉴赏。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应用那词章,从而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朗读要理解在先

叶圣陶在分析如何把握吟咏的语调时,曾具体指出:“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是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是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敬畏、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

2、讲究朗读的方法,注重范读、情读和美读

对于范读,叶圣陶指出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材料:有位教师在教《阿Q正传》时,请班上一位学生范读阿Q宣布革命的那段心理活动描写,因为在此之前已有过师生之间的简单的互相讨论,这位学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阿Q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在朗诵时就作出了这样的处理:“革命也好吧”中的“也”读重音;“革妈妈的的命”中的两个“的”,前一个紧跟“妈妈”,语速较快;“太可恶!太可恨!”因出自阿Q的内心呼喊,所以读得感情真,语气狠,但却并不响;“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中的“投降”处理为重音,有迫不得已豁出去的意思。朗读结束,这位学生自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其余的学生也露出赞许的神情。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范读和聆听范读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情读”之“情”,是情感之情。就是要读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庄子说得好:“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虽悲不哀,强怒虽严不威,强亲虽笑不和。”只有切入作品所塑造的生活情境,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氛围之中,才能透彻理解人物的个性和作者所寄托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将那活鲜鲜的生活情境、独具个性的生命语言,通过我们的“口”、“容”、“形”,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而这一点适用于叙事抒情的诗歌和散文类作品。

3、通过朗读与激发想像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笔者认为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别林斯基也曾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因此,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模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而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如笔者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三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与树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物我交融的境界,笔者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电影中的画外音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自己也成为一棵树的样子。在学生闭眼的同时,教师可进行轻声的画外音:“此时,我走进了一片宁静而神秘的小树林,被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那青翠的要树枝迎风招展,探出头来,像是在跟我招手,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嬉戏着,像是叫着我的名字,欢迎我的到来。这时,一缕阳光透过树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显得越发晶莹剔透了,像是在和我调皮地挤眉弄眼,和我交换眼神,你们不把我当外人,我又怎能见外呢?我闭上眼,觉得我被他们同化了,觉得也变成了一株树。我的脚长出根须,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结束画外音后,轻声问学生们:“你们变成一棵树了吗?”“就让我们作为树林中的一分子,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吧。”这样一来,学生的再次朗读中,似乎真的找到了那种物我合一的感觉。读得非常好。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到触发想象,把学生带进情景之中,在情境中唤起学生情感与作者的共鸣。笔者在教学艾青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可让学生配乐朗读,播放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乐曲,体会那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抗日激情,体会作者那和着泪,和着血的爱国之情,从而让学生受到感受染。在教学《斑羚飞渡》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老斑羚用牺牲一半,保全一半的方法延续自己的后代而用身体作桥墩飞渡时,边结合文中对这一场面的描写,边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的“飞渡”的FLASH动画。从而对文章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应该说,直觉性是语感的最基本特点,而无论直觉的内容如何丰富,形式如何变化,其心理素质无一例外地来自主题原先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并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因此,在课内和课处的阅读过程中,注重积累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该讲得就是积累语言的好处吧。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首先应该注重对字、词、句的积累,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汉语的字词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内涵的自由度很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作为语感的训练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词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地增多。在课内,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点拨,并传授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促使学生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走也词汇积累的第一步。课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进行思考、讨论,勤作摘记,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词由生疏到熟悉,由不懂到懂,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规律也能掌握了。其次应该注重意象的积累。夏丐尊先生就举过这样的例子:“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只有读者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成相对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竟象积累,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做到声情并茂,努力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调动头脑中的相似经验,缩小学生认识结构与课文之间的差距。迅速形成新意象,使语事情活动畅通无阻。然而,仅靠课内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泛浏览,才能有效地增因其词汇、句式、意象的储存,扩大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厚积薄发,从而促进其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三、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得以提高的关键环节。对此,宋代朱熹曾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朱子语录)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 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就以下几点进行:

1、揣摩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减、换换、调调、加加等形式展开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笔者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二段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把“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改成“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好几百年了,你一点也不累。”你觉得怎么样?通过改变句式来体会作者对德高望重的老桥的亲切问候之情。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这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2、品评领会中,体验语句的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感情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和品析和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如《山中访友》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为什么不取名为《山中赏景》。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评领会文章的内容,并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当然,语感的培养可从多方面进行。在阅读之外,还应该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因为语感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对事物的感悟,都可从生活中获得。一般来说,生活在用普通话交流的家庭的学生有较好的语感。经常读报看书的城镇学生,语感相对来说比农村学生要敏锐。所以,为了使学生的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系统,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立足课堂,延伸课外,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角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而教师要善于策划、组织、启发、指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

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如:课前两分钟说话练习,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进行演讲、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说中强化语感;练习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影评等,让学生在练中强化语感。

总之,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正如美术课教学在色彩感上一样,语感教学是语文的“牛鼻子”。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感觉不能灌输、粘贴、转让。语感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要在学习分析语文知识中取得理性认识和经验,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在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用感等训练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在学习中获得理性知识,在练习中取得理性经验。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语感论》

增强语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篇6

关键词:语感能力;学生;语言训练

一、情景调动

“要想学会游泳得先下水。”学生语感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语感的形成是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感受获得的。在激发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时,不能只讲言语如何如何好,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课文中蕴含的思想主旨,体悟作者自身的生活与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塑造为建立语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结合自身生活情景,并且积极地融入课堂实践中,从而为训练语感创设有利的条件。以此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就能化被动的情景熏陶为积极的情景营造,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训练自身的语感。

二、示范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由于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阅历不够,往往小学生对暗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受不足,无法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从而难以体悟到语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课文进行范读,将作品中提到的理趣、神情通过声调加以传达,使学生达到耳与心谋,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曾经有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专家与教师分享教语文的窍门,他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回答——“跟我读”。这简单的三字“跟我读”是极具教育艺术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三个字“跟我读”更便于激发学生“我要读”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这三个字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很难把握的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段落,进行专门的范读,以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老师带给自己的潜移默化的语感熏陶。

三、品赏塑造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人热爱汉字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字。在阅读训练中,对关键词的正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汉字艺术魅力的领略,就能够加快语感的塑造。

如,在课文《黄果树瀑布》中,笔者为学生描述听到瀑布水流声的心理感受。

师:为了形象地表现听到瀑布水流的感受,作者在课文中用到了一个传神、生动的词语。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找出这个词语,然后在词语下面标上重点符号。

生:在“飘”这个词上做了特殊符号。师:请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一下这个动词蕴含的含义。

生:声音本身不可触摸不可看见,当作者用“飘”这个动词后,让人感受到声音是可以看见,也是可以触摸的。同时“飘”让我联想到声音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缓缓从远处飘来,又好像从我身边静静地飘过,轻而柔。

师:就是这样,仅仅一个“飘字就能使我们感受到充满声音美与外形美的瀑布。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得知,使学生在品读文章中感受到瀑布的声响,作者巧妙地通过文字将瀑布情景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禁发出如临其境的感叹,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得益于作者对词语准确传神的运用,学生的具体语感也在探究课文本身思想要旨中逐渐形成。

四、朗读提升

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在新课标中被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认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上有所体现。因此,对文章反复朗诵,便于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艺术表现手法。诵读文章最利于表达文章感情。委婉处自有委婉,激昂处自有激昂,悲怆处自有悲怆,沧桑中不乏沧桑,使我解文中意,懂文中情。像《沁园春·雪》的雄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等等,通过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课文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五、读写强化

柳斌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上才能实现。”在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加强对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重视,也就是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强化学生的语感。所以,作为老师,课堂上应该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课堂外应当丰富自身的阅读量,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顿悟,对文字的灵敏,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相应作用。

参考文献:

周培化.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J].教育教学刊,2014(10).

增强语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篇7

“要想学会游泳得先下水。”学生语感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语感的形成是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感受获得的。在激发学生对言语的理解时,不能只讲言语如何如何好,要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课文中蕴含的思想主旨,体悟作者自身的生活与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塑造为建立语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结合自身生活情景,并且积极地融入课堂实践中,从而为训练语感创设有利的条件。以此方法,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就能化被动的情景熏陶为积极的情景营造,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训练自身的语感。

二、示范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由于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加上小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与阅历不够,往往小学生对暗含在课文中的思想感受不足,无法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从而难以体悟到语感。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课文进行范读,将作品中提到的理趣、神情通过声调加以传达,使学生达到耳与心谋,对课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曾经有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专家与教师分享教语文的窍门,他给出了言简意赅的回答——“跟我读”。这简单的三字“跟我读”是极具教育艺术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三个字“跟我读”更便于激发学生“我要读”的情感,并且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这三个字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生很难把握的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段落,进行专门的范读,以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老师带给自己的潜移默化的语感熏陶。

三、品赏塑造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人热爱汉字就能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字。在阅读训练中,对关键词的正确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品析关键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汉字艺术魅力的领略,就能够加快语感的塑造。

如,在课文《黄果树瀑布》中,笔者为学生描述听到瀑布水流声的心理感受。

师:为了形象地表现听到瀑布水流的感受,作者在课文中用到了一个传神、生动的词语。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找出这个词语,然后在词语下面标上重点符号。

生:在“飘”这个词上做了特殊符号。师:请默读课文第三段,体会一下这个动词蕴含的含义。

生:声音本身不可触摸不可看见,当作者用“飘”这个动词后,让人感受到声音是可以看见,也是可以触摸的。同时“飘”让我联想到声音就像一条美丽的彩带,缓缓从远处飘来,又好像从我身边静静地飘过,轻而柔。

师:就是这样,仅仅一个“飘字就能使我们感受到充满声音美与外形美的瀑布。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得知,使学生在品读文章中感受到瀑布的声响,作者巧妙地通过文字将瀑布情景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禁发出如临其境的感叹,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得益于作者对词语准确传神的运用,学生的具体语感也在探究课文本身思想要旨中逐渐形成。

四、朗读提升

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在新课标中被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认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上有所体现。因此,对文章反复朗诵,便于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艺术表现手法。诵读文章最利于表达文章感情。委婉处自有委婉,激昂处自有激昂,悲怆处自有悲怆,沧桑中不乏沧桑,使我解文中意,懂文中情。像《沁园春·雪》的雄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等等,通过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课文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也培养了学生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五、读写强化

柳斌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上才能实现。”在语文课标中提出要加强对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重视,也就是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以强化学生的语感。所以,作为老师,课堂上应该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课堂外应当丰富自身的阅读量,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顿悟,对文字的灵敏,只有这样,才能对他们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相应作用。

摘要:叶圣陶曾经说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感训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具备鉴赏文艺的能力,但是要加强语感的训练,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百益而无一害。所谓语感是一种能力,表现在对语言文字有个迅速、直接的感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学生通过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培养的对文字意会的能力,语感并非先天形成,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与统一。小学生的语感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感能力,学生,语言训练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阅读能力 篇8

一、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语感是在长时间规范下的语言运用和正规的语言培训下养成的对语文词汇的一种比较快捷、准确、直接的领会。直观看来就是对于语文词汇的理解、领会和感悟。在教学中, 能够形成语文素养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对于语感的严格培养。坚持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 通过教师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把实践和理论文章结合在一起, 通过在朗读中投入必要的感情, 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形成习惯学习思维、重视整体的形象感知, 加强语感的沉淀, 其中穿插教师的指导解说, 进而从生活中感受到语感的存在, 提升自主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语感的培训, 提高阅读能力, 就是把语文素养的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这样才可以大大提高语文素养。

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视培养语言词汇和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新课标明确指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通常是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其中朗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也可以积累经验和语感以及一些新鲜的语言知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材本身就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有感情地朗读能体味到语文所蕴含的内在动力和真情实感。所以让学生们通过有激情的朗读, 投入感情的阅读, 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中心思想, 才可以加深对语文的解析和理解。黄玉峰在《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中曾写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上鲁迅的《药》, 我从头到尾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 同学们凝神屏气听完后, 我问学生, 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一位同学说:我有一种‘恐怖感’;一位同学说:读到‘看客’们的脖子‘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时, 我的气都透不过来, 我看到同胞们的麻木;一位同学说, 读到‘刽子手一只手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时, 我觉得悲痛, 革命者为民众牺牲, 民众却还要吃他的血;一位同学说, 茶馆气氛实在使人压抑, 可谓群魔乱舞, 一面是康大叔不断地高声嚷着‘包好, 包好’, ‘这样的趁热吃下去, 这样的人血馒头’, 一面是兴高采烈地赞扬阿义打夏瑜打得好, 更有一遍又一遍恍然大悟般地自言自语‘疯了, 发了疯了’, 其中还夹着小栓撕心裂肺的咳嗽声。看了这样的场面我感到惊悚!还有一个同学说, 当读到‘坟地’这一节时, 看到两位老人互相扶持的一幕时, 我落泪了, 此时此刻, 我仿佛听到了小栓在坟墓中的咳嗽声, 听到了夏瑜在地底下的呐喊, 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至此, 一切提问都不必要了。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全文的精髓, 已读懂了鲁迅。什么用了明线和暗线的表现手法, 什么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在同学们的回答中, 这些分析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另外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一个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听出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不管是抑扬顿挫、停顿有序, 还是跌宕起伏都可以听出理解的程度。

二、举一反三———提升语感的主要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加大训练力度, 构成学生的惯性思维, 收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丰富情感、独特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的理解能力。这样学生的文字功底、思想观念、鉴赏能力也会有大的提高。教师应该除了课本之外还要对一些优秀的刊物、名人名言、中外著作等等做出解析和赏析。只有加强对文章的训练, 才能够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形成条件反射, 让学生很快地和文章亲近起来, 有一种见过这篇文章的感觉, 通过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熟悉语言文字, 更有效地完成阅读的任务, 也才有助于学生对语感的领悟。

三、积累———提升语感的必备基石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百丈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 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创造出质的飞跃,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无一例外,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来说, 量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们在阅读理解上比较单一化、片面化, 缺少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这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中心段落。本来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主题, 就是全部, 所以我们的语感提示也是以整体为基准的。在认真分析文章之前, 我们就要把文章通读一遍, 这样才可以对文章有个通篇的认识。把这一点牢牢地记住就抓住了阅读难题的核心, 也就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提炼出语言信息, 方便于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多读文章, 对语言文字逐步积累, 慢慢的学生就会加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四、结合实践———体验感悟, 提升阅读能力的阶梯

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才是完美的组合, 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这样就让我们体会到, 语感源自于生活, 离不开丰富的知识体系, 只有通过对实践的实施才能够完成一个事物的完整性认识, 所以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知识来发掘在语言后所隐藏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倡导学生把语文理论知识加入到自己的实践状况中, 设身处地地体会课文的情节, 这样才能够使无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可以把自身带入情景里面。这样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和记忆深刻, 语感就会变得更加通顺。所以我们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充分地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来进行自主的培训和养护。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任务。

五、自我情感创新———语感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

情感可以说是语感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 是最主要的核心思想。人们对语言知识的正确与否的判断, 主要取决于语感。其中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情色彩以及象征手法、道德情操都是通过学生们自我感情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敏锐地领悟到文章的内涵, 激活大量储存在脑海内的知识, 再加上有意的联想, 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感情体验, 这样才能够把感情转化到朗读中。重视整体的形象感知, 加强语感的沉淀, 加上教师的指导解说, 学生感受到语感的存在, 提升了自主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思维进入了全新的活跃阶段, 进而其语感的培训得到了加强, 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言表达得到了优化。

综上所述, 在朗读中投入必要的感情、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形成习惯性学习思维, 重视整体的形象感知, 加强语感的沉淀, 穿插教师的指导解说, 再从生活中感受到语感的存在, 不断提升自主创造性思维, 以此加强语感的培训, 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昌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09) .

[2]崔平.高效文言文, 自学“五重奏”——浅谈中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养成[J].现代阅读, 2012, (05) .

[3]黄克林.语文, 离生活很近—在读写结合中与生活对接》[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5) .

语感能力 篇9

一、多听——领悟语感

(1) 听录音。培养语感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主动地去接触地道的英语是不现实的。因此, 在课堂上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 即听、说的环境。在听的环节中, 我力求使学生时时沉浸在英语氛围中, 增加语言的输入量, 课后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必有听录音项目, 并及时检查反馈。长此以往, 学生形成了听的习惯, 并且享乐其中。

(2) 听老师。学生上课听得最多的就是老师讲的英语, 因此, 我上课时力求以准确的语音语调进行教学, 自始至终用英语组织课堂, 为学生树立典范。慢慢地, 学生们所听的知识就会内化为学生感知理解语言的能力, 即提高了英语的语感。

二、多说——增强语感

(1) 用英语交流。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中运用。课堂上我鼓励所有学生使用英语交谈, 不怕出错, 在说的过程中去组织语言, 进而完整通顺地表达, 并通过说来增加语言输出进而增强英语语感。

(2) 用英语思维。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去思考、去回答、去质疑、去解惑, 在思维加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感风格。

三、多读———发展语感

(1) 读课本。培养语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型的语言训练。“读书”无疑是最广泛最有效的输入形式。学生训练读的最好材料就是英语课本。平时英语教学中不局限于会读, 要对课文中的词句细心揣摩。单词阅读注意语音辨别, 句子阅读注意结构停顿, 语篇阅读注意中心意思。通过读, 能让学生感受、领悟英语的美感。

(2) 读课外。多读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语言材料, 多掌握积累词汇的用法, 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力进而发展英语语感。选择一两本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英语课外读物, 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又能开阔学生的思维, 提高领悟力。

四、多写———巩固英语语感

写语感的书面表达。先是简单地默写、听写, 然后再到句型和段落的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 将这些写作练习渗透进去, 可以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用英语写作的习惯, 从而巩固已形成的英语语感。

总之,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有持之以恒, 将语感训练和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学与活动的各个环节, 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 引导学生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语感、把握语感、实践语感, 才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篇10

一、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 丰富语感

1. 听说结合, 感受语言魅力, 培养语感

在教学中, 我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 培养学生多听、会听的能力, 在听中感知语感。如教学《等待戈多》这一课, 通过指导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练对话, 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辩论, 学生很快感受到了作品的主要内容, 又理解了作者创作戏剧《等待戈多》的主旨, 还领会了西方荒诞派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差别, 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 读写结合, 加深理解, 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讲的是诵读的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而“百看不如一练”强调的是写的重要性。良好的语感就是在读中得到积累, 在写中得到发展的。如教学《阿Q正传》, 指导学生听、读、议、辩, 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作品人物阿Q的性格以及鲁迅写作此文的用意外, 我还让学生以《阿Q精神说》《解读尊严》为题进行课外练笔, 这样不但加深了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勤记多背, 积累知识, 丰富语感

勤记多背, 积累知识, 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 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每教学完诗歌、文言文等课文, 都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 这样对学生积累知识, 丰富语感大有好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 培养语感

积极创设语感情境,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分析、琢磨、领悟、拓展, 是加强语感训练, 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办法。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 (2) “体验情感”单元, 我分别选了《我的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和《故乡的榕树》三篇课文, 让学生从亲情、友情、乡情方面去体会人间美好的情感。教学开始时, 我叫一个学生讲述他自己搜集或经历的最感动的情感故事,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丰富而又美好的情感世界。在学过上面三篇课文之后, 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去领悟、拓展。一道是绘画题。请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友情, 并说出理由。学生有的说友谊是粉红色, 因为它美好迷人;有的说友谊是白色, 因为它纯洁;有的说友谊是蓝色, 因为这是大海和蓝天的颜色, 交友要有大海和蓝天的胸怀……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还有一道是游戏题。让学生写出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五样东西, 经过四次选择后, 最后只能剩下一样。我看到多数学生的五样事物分别是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学生每一次选择都很不忍心下手, 有的还感叹“真残酷啊”!从大家选择的结果来看, 剩下的多数是亲情。这个游戏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 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 培养了语感, 达到了体验情感的要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课时, 我叫学生讲述有关“残缺美”或者“缺陷美”的故事, 有的说阿炳正是因为瞎才能创作《二泉映月》, 有的说正是因为“千手观音”的表演者是一群聋哑姑娘才更能震撼世人的心。引导学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下, 对语言材料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 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 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三、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 培养语感

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 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 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积聚得多了, 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 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教学完《走一步, 再走一步》后, 我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作者从小时候一次脱险的经历中学会了解决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的方法, 你是否得到启示?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说说体会并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们都踊跃发言, 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学生通过谈体会, 写读后感, 明白了“要想实现理想着眼于一小步”的道理。这样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践证明, 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 能丰富语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 能培养语感;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 能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摭谈 篇1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语感培养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21—02

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做到以人为本,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和比较中逐步形成语言感悟能力,这样就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受,抓住核心

怎样正确快速的把握课文内容呢?一般可先导入课题,继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谈读后感受,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并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板书课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鸟的天堂》,说一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啊?”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依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只介绍了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的“大而美”。

二、指导诵读,生成语感

要读好课文,重点词句的指导不容忽视,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学会找重点词句,再让他们感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好这些词语或句子,有自己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强调等等,这样学生先是对课文有了理解,他们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朗读中去,指导起来就更有效果了。对于《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心理活动的段落,也是训练学生感悟能力的好段落,让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再读这一段,很多学生都能抓住这种矛盾的心理进行朗读。

当然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激疑促读、个别检查读、教师范读、看图读文、创设情景读、男女赛读、同桌互读、表演朗读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酿的蜜最甜,力求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品读词句,重点感悟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其实,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表现出来。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抓住重点词句研读,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自读、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鸬鹚》一文中的“一抹”就是一个“牵一词而动全文”的关键词,整篇课文的内容也都是高度聚焦在“一抹”这个词上的,如果以此为研读点,学生就会深入研究为什么用“抹”?“抹”出了什么?可以收到以一当百、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透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感悟是多么深刻。经过反馈,学生这一可贵的学习结果既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肯定,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比较揣摩,形成语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且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时,老师可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五彩池》中的“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原句)与“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真美啊!”(改句)通过比较,学生就可以发现原句更能表达作者对五彩池的深切赞美和热爱的情怀。当然,语言感受的产生是以感性为主体的,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有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中,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五、强化运用,深化语感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进行着情感和语感的培养。在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文字魅力基础上,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语言文字去创造美。如果说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去认识语言文字的美,那么做文章就是引导学生去表现创造语言文字的美,此时学生运用思维去筛选、运用想象去编制,并选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在胸,一吐为快,文思如泉,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喜悦,并把这种喜悦之情贯穿作文过程始终,不仅体验到形象的美、情感的美、逻辑的美,也体验到文章语言整体运用的美,从而在语言实践中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火烧云》是一篇情景交融、精湛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绘声绘色地把海上日出的景色写得绚丽多彩、宏伟壮观。学生读了此文,真切感受到美的熏陶,此时,可以安排一次读写结合,以求巩固和升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下山的过程,通过想象,写一篇《落日》。“太阳渐渐地落了下去,颜色也开始变暗了,好像在耐心地等待着月亮公公值班呢!仔细看,太阳慢慢儿变成椭圆形,接着,成了半圆,然后又像月牙儿状,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下,可它的余辉却染红了半边天。”学生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出他们对落日的感受,朴实细腻、情真意切,既表现孩子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的能力,又反映了他们的情感水准,令人欣慰。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就好比在儿童面前点燃思考的火花,会刺激思维活跃起来。只有寓发展思维的共性于学习语言的个性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于初中语文语感能力的培养初探 篇12

一、加强语文基础,提高字词句感受力,把握语感

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人将名言警句写成书籍留给后代,使后代能够领悟到先人教导,这种语言就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是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字词句开始,又因为一个句子都是由基本字词组合而成的,因此加强语感必须首先加强字词的理解。那么怎样积累才能够科学有效呢?首先最基本应该掌握字词的本义,然后在本意的基础上根据语言环境掌握字词的引申以及其他活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将字词活用。字词掌握了再说句子,句子分析首先要整体感悟,然后再分析句子的构成。这样使语言本身的潜规则在脑子中得到一定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成为一种语文直接的感悟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培养起来了,自然语感也就加强了。

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积累,对文字的字形、字义以及词语成语构成等也具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语感感悟能力。这些积累并不是单单靠查字典来得到的,因为词典上得到的毕竟有限,其中大多数还是靠大量的诗词文章阅读,在文章字词的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往往挣脱字词组合规则,以便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使得读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字积累,才能够读懂写作者的意图,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得情真、景真,笔调轻快,是一只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像这首诗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字积累,仅仅靠字典透析能够理解其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字词句感受力的提高靠的是在平时阅读等途径中的不断积累,不是通过简单突击就能够提高的,只有平时语文基础足够丰富才能够在语文语感方面如鱼得水。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字词句感受力是把握语感最有效的方法。

二、诵读经典,提升整体感悟能力,积淀语感

诵读能够使学生反复去感受语文课文中的规范语言,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在大脑中形成系统、连贯、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学生对语言感触能力更加自然、更加快速,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能力强的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已经明白其中的意思。初中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与诗词,情文并茂,这些我们就鼓励学生熟读,这种做法对学生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反复阅读就能够理解其中的音韵美、语言美、节奏美与气势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使学生从整体感性上去消化材料去把握材料。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代先生就很注重朗读的重要性,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明显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那么怎么诵读才能有效提高语感呢?

1. 教师示范朗读,在课堂上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示范朗读课文,将情感融入其中,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感受力。更好去理解课文语感。

2. 理解朗读, 重在体会。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这样的意境:一个女子独上高楼,凭栏远眺,盼望自己心爱的人快点归来,然而夕阳西下,心爱的人迟迟没有归来,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引导学生理解出对亲人的款款深情。再如初中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情景描述,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理解出其中父爱的伟大。

3.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注重文章的抑扬顿挫,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目的地去朗读。阅读时应该注重语音轻重,注意语速适当,另外注意语调的抑扬。只有注意到这些,学生才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才能达到语感培养的目的。

三、加强理性分析,加强语言实践,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培养离不开理性分析,所以真正想要培养语感必须理性分析。理性分析能力只有通过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加大阅读量,读完之后独立思考本文主旨以及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也可以得到语感的提高,平时多加练笔,可以提高自己的文采,进而加强自己的语感。另外,应该多参加一些关于语言类的活动,可以通过活动中借鉴对手的优势等方式使自己的语感得到加强。

所以说语感绝不是可不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6.

上一篇:阴道彩色超声下一篇:健康评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