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语感(共5篇)
形成语感 篇1
语感是掌握一门语言并能熟练地使用该语言的基本途径。它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其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时对母语的依赖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环境有着太多的局限性,基本上只有充分地利用课堂这一场所来实践语言。而且,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有个良好的语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而培养学生的语感通常用语言思维刺激法。语言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运用语言去刺激学生的语言思维区,从而启动学生的语言记忆能力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让英语思维成为学生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习外语同样也有道理。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读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其敏锐的语感。”许国璋先生的英语根基同样使于启蒙时的朗读和背诵。两位名家的言谈道出了朗读背诵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我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特别要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而在此之前我更注意范读,让同学有美的享受,让他们有欲望主动去模仿,去表达。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精神,而传达这种精神的是音调,语感只能从音调中体会出来。平时在课堂上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小诗、谚语、绕口令、小韵文等等既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音调的把握。对于教材中的对话基本都要求学生背出,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并把听音、朗读、背诵20 分钟作为每天的课后作业。同时我经常在班级举行朗诵比赛,有时还把同学的朗读录到磁带上,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英语背诵的兴趣,同时语感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习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听说环境,增强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海洋中。
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的海洋里游泳,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教师创设英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师的动态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听说欲望。再次,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要学好一门外语,光靠课堂45 分钟是不够的,课堂时间毕竟太有限了。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创设更多的英语环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经常举行全校性的英语活动,同学们自编、自排、自演,各节目都凝聚了同学的智慧,节目的质量也得到了教师及家长的好评,特别是在今年的英语活动周中,歌伴舞《You are my sunshine》更脱颖而出、评价极高、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我鼓励同学们尽量用英语交流。我们这里的天绣桥休闲园每个周末有外国人在交流,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鼓励同学们见到外国人用英语同他们进行交流;刚开始同学们羞于出口,而且一紧张就不知说什么好,只会说一句Hello。渐渐的他们感觉到同外国人交流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效果也就好多了。我校的一名一年级学生见到了外国人,张口就说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等等的日常用语,使那名外国人惊诧万分、目瞪口呆。这样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接触到了地道的英语,增强了语感。
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搞好英语课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必要前提,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
英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习得;语感;优化教学
语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的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在多种神经机能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在长时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它具有专门的神经基础,它是一种遗传的潜能,它是按照某种生物发展时间表趋向成熟的。
一、初中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让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语感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通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在初中阶段,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利用录音、视频和多媒体课件开展电化教学,进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此看来,在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因素都起着作用。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这恐怕也就是语感这种心理语言现象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原因所在。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二、抓住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中学生习得学习英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塞里格所进行的一項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为课题的研究就发现交往数量与学习者最后取得的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挖掘和认识英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相互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的、学习和使用中作为中继语言(inter language)向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而语感只能在内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亦即语言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能力,能够十分自如地从事口笔头交际时才开始出现的。英部语言由于其载体形式不同,只有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视神经、听神经)才能以生物电脉冲的形式被摄入大脑皮层,分别进入视觉区、听觉区,然后再传之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各个分区。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输入和解码,按照一定的程序被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进入记忆。由于记忆是按意义单位进行的,所以进入记忆的语言图式大都是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包含有完整意义的句子。内部语言系统是语言学习者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大脑生理、心理结构、机制和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活动中的许多因素诸如情感、情绪、意志、意识和无意识等等都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语感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由于反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感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输入、输出过程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出现正反馈的不断增益过程,即可产生正向增强的语言信息效应——语感。在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可以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课堂尽量符合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听说读写各种教学活动都更符合语境化和交际规律的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内部语言,形成敏锐稳定的外语语感。
在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新课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提出“遵循外语习得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要求,探索符合我们自己教学实际的“优化教学”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张玉佩.《语言类学科教学方式谈》.黄河出版社
形成语感 篇3
一、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培养语感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千世界, 洞察社会生活, 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都在告诉我们应该说什么、写什么以及如何说、如何写。在阅读中, 我们既要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思想感情, 又要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 从中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古人说得好:“熟读, 精思, 博览。”无疑指明了只有多读书, 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同时, 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思维质量。
另外, 语言素养问题, 无非是遣词用句能力的问题。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和句型是提高语言素养, 增强遣词造句能力的基础。众所周知, 掌握词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的细流, 渊博的知识全凭日积月累。良好的语感从何而来呢?它主要来自于人们长期的平时积累, 正如古人所说的“得之在俄顷, 积之在平时。”为此, 在博览群书的同时, 一定要善于留心积累一些有用的语言材料。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在阅读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旦读书, 就要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名言睿语摘记下来, 然后分类归纳, 复习背诵。只有积累的多了, 以后在遇到类似的语境场合时, 那些贴切合宜的词句就会呼之欲出跳出来, 供我们精挑细选、灵活运用、准确表达。
二、注重朗读大量背诵加强语感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朗读的心理方式是一种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方式, 它的具体程序是眼———脑———口———耳———脑, 多种感官同时调动, 提升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感受;同时, 背诵又弥补了泛听和泛读的不足, 因为泛听和泛读往往是抓住篇章的大意即可, 可以忽视一切与意义无关的细节。当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时, 学习者可通过注意对方的口气、脸色, 或利用上下文来推测, 这种“补偿性策略”对保证交际的顺畅, 提高阅读速度是必要的, 但其对细节的忽视又不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注重细节是背诵的独特之处, 在背诵过程中, 不仅需要注意实义词, 还需要注意功能词和语法词素。理解是背诵的基础, 背诵是理解的高级阶段, 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文章是作者情趣意旨的表现,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 激起读者的情感潜流, 从而产生共鸣与反应, 从中学得为文之道。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在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在于对这些名篇佳作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诵, 使自己所掌握和单词句式, 语法现象日益丰富充盈。长期坚持诵读, 我们就会有一种思路畅通、文思泉涌的感觉。
三、英汉互译思悟体会促进语感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的强弱指的是
人们对语言中的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的高低, 它是对语言文字不断积淀的实践活动。我国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此, 我们阅读英语书籍时, 要伴之以思考, 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 开动脑筋, 多思、多想、多语。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英汉互译, 即先把英语译成汉语, 再把汉语译成英语。通过英汉互译, 边思考, 边琢磨, 才能领悟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包括词语组合成句、语序排列及构段谋篇) 等方面的差异, 从而抓拄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 领悟到语言规律的真谛, 最终达到我国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说的“大抵观书须抚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的地步。
四、英语思考持之以恒深化语感
浅谈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 篇4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让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
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们愈来愈重视语言学习和言语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因素。在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因素都起着作用。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当给于重视。
1.外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相互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
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而语感只能在内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亦即语言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能力,能够十分自如地从事口笔头交际时才开始出现的。
2.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及语感的形成过程
内部语言系统是语言学习者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大脑生理、心理结构、机制和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活动中的许多因素诸如情感、情绪、意志、意识和无意识等等都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语感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由于反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感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输入、输出过程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如果出现正反馈的不断增益过程,即可产生正向增强的语言信息效应——语感。
3.外语学习——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以及外语语感产生的规律和机制
首先,正在学习外语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亦即已经建立起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外语学习,亦即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的建立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但是二者之间的许多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众多规则的不同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则更是给学生用外语理解和表达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这些现象就体现为母语对外语习的和学习所造成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
其次,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1)中学生习得学习外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一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種习惯规则。处于发育旺盛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儿童更为发达,有意识记和长时记忆也强于儿童,这正是他们加强有意识学习得有利条件,而无意识心理活动一直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本来就可以也应该让其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造成一种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地把外语吸收进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过程。青少年乃至成人掌握语言项目的顺序与儿童大致相同。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把英语作为母语和作为外语这样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项目掌握的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如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这些都说明外语和母语有着某些共同的习得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语感是在吸收外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逐渐完善的心理机制。
(2)在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可以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
(3)要重视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即“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在初中阶段,我们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利用录音、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开展电化教学,进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语言交际活动。我们把初中外语教学分为“入门——上路——发展”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入门阶段(初一第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
抓好起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入门,按照语言习得规律科学上路,主要做法是:
(1)进行口语交际基本功训练,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
(2)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明确学习目的,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2.入门、上路阶段(初一全学年),主要任务是: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做法是:
①抓好拼读训练,练好发音、拼词基本功。②抓好听力训练,练好听力基本功。③抓好会话训练,练好开口说话的基本功。④抓好听写训练练好听音写词的基本功。⑤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词汇的基本方法,过好词汇关。
3.上路发展阶段(初二至初三)。这一阶段的主要做法是:
(1)优化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参与训练的积极动机,进入角色主动练。
(2)优化教学模式,听说讲练用多头并举。基本程序如下:①课前预习,充分准备。②听说训练整体感知。③精讲多练,讲练结合。④综合训练,突出运用。
形成语感 篇5
一、正确的语音语调是朗读的基础
传统英语课文教学中教师一贯强调的是语法的讲解, 学生课堂朗读机会少;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 从而导致所谓的“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等现象。试问:学生读得少, 怎能有纯正的语音语调?没有正确的语音语调, 怎能让别人听明白, 又怎能去和别人交流?更不用说会培养出语感了。为此, 我在日常教学中, 始终坚持让学生跟着录音大声、反复地朗读, 仔细体会、模仿, 直至语音标准, 语调正确, 节奏鲜明, 感情充沛, 声音流畅, 方才歇罢。同时, 除了模仿, 还应介绍一些相关的语音语调知识, 如识别音标符号、拼读, 以及按单词的重读音节和读音规则读词等, 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拼读单词的能力和今后独立使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朗读和阅读的基础。
二、正确掌握意群, 不读破句, 是朗读的前提
要讲一口使人听得懂的英语, 除了正确的语音语调, 还要掌握意群和句子的停顿。所谓“意群”也即是有意义的语法结构, 通常为词组、短语、句式和语法结构。读出意群也就是要按词组、短语在文中的组合意义整体朗读出来, 而不是单个的词汇。意群是语句的基本构成单元。单个词并无多大意义, 只有组合起来, 在上下文关系中形成特殊的意群, 才能获得特殊的、确定的意义。我们不能读破句, 要在该停顿的地方停顿, 否则, 听者就无法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如:Can you look after my dog?你就不能读成Can you look (停顿) after my dog?
三、加强朗读训练, 尽快提高朗读水平
英语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 如跟录音读、跟老师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角色朗读、背诵等。它们各有特点, 教师应该注意根据语段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兴趣和状态、学情的需求等不同情况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 力争训练效果最大化。其中, 听录音跟读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听懂英美国家地道的英语或美语, 这应该是首选和始终要坚持的。个别朗读易于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 便于检查和督促, 但活动面小, 可与齐声朗读交替进行。分角色朗读, 能使学生进入语境, 便于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运用各种方式, 调动和维持朗读兴趣
为维持学生的朗读兴趣, 激发更高的朗读热情, 我还常常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看谁读音最准, 看谁发音最地道, 看谁朗读最有感情。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应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这样, 才会让学生对朗读感兴趣, 不觉得枯燥。
五、尽可能地创造学生朗读的机会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英语老师,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朗读。首先, 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张口大声读, 朗读速度适中, 语音语调正确。对于较多生词的文章, 我们可用分解的方法化难为易, 从生词到句型段落, 最后到课文。这样就能兼顾到中差生, 激发他们朗读英语的兴趣。其次, 要利用一切时间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例如早读, 晚自修以及回家后的自习时间 (一般情况下, 每天要给学生留十分钟左右的读书时间) , 加强监督和个别辅导。尤其是在家里, 家长一定要与老师配合好, 请家长监督学生的朗读情况, 并不时地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最后,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演讲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年期末学校可以举行一次口语测试, 给学生一次检测的机会, 了解自身的薄弱环节, 并对症下药。我常会见到很多学校到了初三下学期花很多的精力为口语考试做大量的准备, 其实若是平日教学中就一直注意训练, 把朗读基础打好了, 又有何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