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研究

2024-10-22

语感研究(精选12篇)

语感研究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要。英语, 是一门语言学科, 其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英语教学当中, 教师必须注重英语与汉语思维上存在的差异性, 从听说读写方面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 才能提升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所谓的语感, 是指对某一语言的敏感度。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感就可以快速地体会文字并理解文字, 还能掌握其具体的应用。笔者在本文中, 就英语语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语语感,基本特征,分析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 英语这门外语的语感和母语语感的特征是不同的。但是, 要想对语感的本质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必须掌握语感心理学的表征。按照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 语言感受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心理过程, 其中包含了感知和记忆、联想和思维等多种因素。人类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当中, 会因为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产生与其相对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 即言语动力定型。因言语动力定型当中形成的特有动作方式各环节动作, 是根据一定程序构成的, 所以, 此言语动力定型一旦建立并巩固, 言语活动信号如果出现便能够自动引起言语动力定型内各动作反应, 言语活动就能够以自动化的形式产生, 这也是语感迅速直接认知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基础。笔者在下文中, 就英语语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1.英语语感特征之直觉性。直觉, 是人的大脑对事物以及事物本质、规律敏锐的洞察以及快速的识别并在理解后做出整体判断与思维的整个过程, 属于潜意识的一种思维, 也可以说是通过潜意识直接掌控对象思维的过程, 主要的特点在于无需具体且明确的思维步骤, 一般都是凭着感悟, 并未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事实上直觉其中是我们人类求生存的过程中产生的最为原始的一种能力。相关专家指出, 人类能够运用语言运归纳和推理前, 必须以感官以及非语言直觉对危险进行分辨。此种本能的存在, 是和人类意识推理并行的能力。直觉思维, 其实是在客观上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主要的表现是解决问题时思维主体会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从整体上对问题进行直接的把握与认识, 运用简化、高度省略以及浓缩的方式领悟或洞察问题的实质, 快速的对问题做出猜测或直接将问题解决, 其实这就是对事物性质和关系产生的直接感觉。英语语言交际过程当中, 通过听和读就以对言语的真伪、含义以及情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并敏锐判断言语表达细微的差别, 也体现了此种思维形式。

2.英语语感特征之情感性。人们往往会对外界事物产生各种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情感。情感是可以单独存在的, 通常会以感受和知觉在表象当中附着。语感既可以针对言语对象对语言知识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还可以对内容真伪以及形式美丑作出准确的判断。人类在判断言语感受时, 还会在心灵深处体会语言信息当中蕴含着的真善美, 与情感体验产生和谐的共振, 陶冶心灵并使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完善, 此时的语感也进入到了较高层次的境界。语感, 主要是由表象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在表象意义的帮助下对情感意义的表现。

3.英语语感特征之创造性。语感能力是建立在敏锐悟性基础之上的, 听是可以快速领会到说话者思想的一种最为及时的反应, 说不一定必须出口成章, 但要能够将自己心里所想的意图准确地表达出来, 读能够快速地感受到语言当中丰富内涵的表达, 写是可以将自己心里的思想和情感运用恰当的词语以及句式用语句表达出来, 译是在对原文准确理解的前提下, 敏锐的感受两种语言的差异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 是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反映, 也是价值取向以及风俗习惯的体现。要想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不仅要掌握语言词汇和语法外在的特征, 还要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内涵形成准确的感知, 与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相通的感觉, 但这都与语感所具备的创造性密不可分, 由于人们不同生活经验以及创造能力的不同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创造性语感。

4.英语语感特征之整体性。相关学者对于语感整体性这一特征的理解有两种, 首先是将语言文字置于实际的语境当中并全面感受其中所表达的含义, 并不是将英语文章分的支离破碎, 一字一词地去解释;其次是对语言对象笼统、全面以及整体的把握, 会兼顾到文章的各个层次及方方面面具体的切分与理解。这两种理解对比来看, 后者比较容易将语感独有的特点揭示出来。语感, 其实就是对语言多层面且全方位的整体把握。对于言语现象来说, 语感能力可在瞬间获取语境以及非语境对于语言主要因素各种意义之间的总和, 但理解的过程却无法解释, 只能说是意会性质的领悟, 这也体现了语感所具备的整体性特征是和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实际上, 英语语言教学当中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划分以及概念界定也并非具有科学性, 而是教学当中已经习惯的一种说法。就能力来说, 这是个人能够顺利地将某一活动完成的心理素质, 表现的也是整体性, 只是语感能力的整体性特征更加突出而已。

5.英语语感特征之不确定性。人类的认识能力与直觉, 往往会受到研究成果或者前人经验的制约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我们体味、猜测、领悟或者假设言语时, 必定会受到自身知识结构、智力因素、生活经历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说明了语感在个体间会因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

综上所述, 通过对英语语感基本特征的分析, 笔者认为语感是高层次的一种语言能力, 是神秘莫测无法理解的, 也是理想境界中的言语能力。语感对于语言的戌认识当中包涵了理性规律, 因此语感能力是能够通过培养而形成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是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 值得广大英语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龚星.论英语语感培养的“四位一体”[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132-135.

[2]沈洁玉.英语语感培养的理论辨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9:107-109.

语感研究 篇2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研究述评

近几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焦点,这就是关于语感的研究。就目前来看,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和语感地位及语感培养这三个方面,而以语感培养的研究为重点。本文即对近几年来的语感研究作一初步的考察和评价。

一、关于语感性质

科学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研究的必要前提。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集中的反映在对概念的定义上。语感这个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如下几种。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1)]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2)]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3)]以上诸说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感作了界说,虽然不尽相同,有些还显粗疏、模糊,但基本内核则趋于一致,即:语感属于直觉思维,是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与以上诸说不同的还有认为语感“是一种操作者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4)]、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5)]等。笔者以为,二者对语感的界定都失之过窄:语感应包括书面语感和口语语感,不能说不识字的人就没有语感,这是一:“审美”不能脱离言语认知而孤立存在,亦即是说,在“审美”的同时,言语认知也在进行,“审美”应是指语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这是二;并不是所有言语都有“隐含意义”,这是三。

与语感概念的界定有密切联系的是对语感的某些特性的认识。综合论者诸说,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等显著特性。直接性是说其对言语的领悟未经逐步分析、严密推理与论证;整体性是说其在认识过程开始的时候,就将言语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敏捷性则是指其对言语的理解和差别的迅疾、瞬时。

在认定语感属直觉思维的前提下,上述认识是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但目前对语感特性的认识仍有一定的模糊性,一是认为语感不具有直觉思维的个性品质——敏捷,敏捷是语感培养的目标而不是语感的特质[(6)];二是认为语感具有准确性或深刻性[(7)]。之所以会有上述两种认识,与对作为直觉思维的语感未能全面认识有关。

几乎是所有论者都没有论及语感的不确定性。所谓语感的不确定性,是指语感的对言语的体味、领悟只是一种尝试、一种猜测或假设,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语感的个体内部发展的阶段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对同一言语对象的体味、领悟的差异性即证明了这一点;所谓敏捷,是指感知、感悟的迅疾——省略思维的中间环节而言,至于这感知、感悟是否与言语内涵同一,则是另一回事;所谓准确性或深刻性,则是指良好的语感而言,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语感所具有的共性。笔者认为,漠视、忽视语感的不确定性,就会产生语感研究乃至语感培养的片面性。

这里,有必要提及与语感有关的几个概念。目前,相对于语感,有语文直觉、语文悟性等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相关概念,其界定都与直觉、与语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语感、语文直觉、语文悟性三者并无本质的区别。这里,笔者提及此,是想说明,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可以有所不同,但研究的科学性要求则是同一的,似乎有必要保持概念提法的统一。

综合上述,笔者倾向于这样认识“语感”:语感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言语认知能力和言语审美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

语感研究 篇3

一、明确研究方向

我校属于广州市第四类学校,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尤其表现在英语写作上,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更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了寻找更适合我校英语写作教学实际的途径与方法,有效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我们选择了“语感阅读法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5年的积累和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主要研究方向:(1)阅读中英语拼读规律对书面表达的影响;(2)阅读中好词好句的积累对书面表达的作用;(3)阅读中摘要、缩写、改写、续写对书面表达的作用;(4)教师的批改与讲评对书面表达的促进;(5)阅读内容对书面表达的兴趣的激发作用。

二、梳理理论依据

1. 输入假说。我校选用的《典范英语》是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教材内容均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语言鲜活生动,地道有味,深浅适宜,这种输入自然是学生能够理解的,有利于写作输出的产生。通过阅读、朗读、摘抄等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触目标语, 加深理解和积累语言知识,培养语感阅读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词汇、句型、固定表达的记忆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从而使其语言输出规范化,这种规范会直接体现在翻译和写作中。

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一个人的隐性语言知识越多,他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当学生的隐性语言知识不断扩展、语感不断增强时,这标志着他们已具有许多目的语的语言形式和规则的知识,这一切有助于学生摆脱母语干扰,更加准确、流利、地道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书面交流。因此,本课题以“语感阅读法”为研究对象,试图聚焦探讨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3.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和语法学。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意义”出发,以“内容”为核心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围绕作品内容开展各种听、说、读、写语言实践活动:模仿、朗读、表演、复述、讨论、评说、缩写、改写、自创,让学生整体感知语言,吸收语言,逐步形成英语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三、参与实验学生的具体情况

普通班学生的书面表达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句子结构问题,按汉语思维或习惯拼凑中国式英语,或主要句子成份不全。(2)时态、语态错误,写作时没有考虑动作发生的时间不同,主语是否是谓语所表示动作的执行者,应用不同的时态、语态去描述。(3)词形变化错误,表现在主谓一致、名词(动词)单复数、单词拼写及大小写等方面。(4)用词错误,对一些常用词语的区别、使用场合、习惯用法、搭配等不熟悉。

重点班的学生也存在书面表达能力上的各种问题:(1)词汇贫乏,没有丰富的写作话题词汇表达多种多样的感情、描写不同的场景和事件,语言平淡单调。(2)循规蹈矩,写作遵循套路,缺少思维的火花和充足的想象力,习作亮点罕见。(3)结构不清,对于不同文体的书面表达,部分学生未能把握文章结构,布局谋篇欠缺语篇意识,习作结构零散,主次不明显。(4)畏惧心理,因为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对书面表达厌倦和畏缩。

四、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 实验对象。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以自愿为原则。

2. 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阅读指导课)。

3. 研究方法。本阶段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收集学生在朗读、词汇运用、写作方面的材料和数据,在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并论证课题组所提出的“语感阅读法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4. 研究基本思路和路线。运用实验法,在实施语感阅读法的班级,要求每个学生课下每周阅读《典范英语》一个故事,每个实验班每周需抽出一至两个课时实施语感阅读法教学,完成一个作品,三个学年共六个学期(含假期自读)完成所有作品。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语感阅读法过程的同时开展研究工作。参与实验课题组成员,按实验要求通过观察法按步骤认真记录、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并存档。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札记。

5. 具体做法。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每天记录自己阅读朗读的完成情况,组长督促检查。每周末组长收集组员记录的表格上交,老师建立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落实到位的小组和进步较大的学生。

(1)读。指让学生通过接触、感悟和积累大量活生生的语言实例,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入。此处的“读”指朗读,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20分钟听录音模仿语音语调,把故事读熟,读出感情。每周和组内搭档互相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表演,互相评价。

(2)抄。每天抄写拼读单词,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并与组员分享,展示一些优秀作品。

(3)听。课堂上利用5分钟进行词汇听写。

(4)查。课堂上主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检查学生的语音语调及朗读情况。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思考并对故事做进一步讨论。

(5)导。根据故事编写特点渗透单词拼读、构词及词块归类等学习策略指导。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语篇提供的信息,随后对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及完成写作。

(6)写。实验初期,主要让学生写小感悟(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人物及原因),以后长度、难度逐渐增加。实验中后期,让学生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仿写、缩写、读后感和相关拓展训练,加快学生语言吸收及输出的速度,提高输出的质量。

五、本阶段实验研究成果

通过5年多以来的实验,我校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典范英语》的28本小说,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建构自己的经验世界,得到了成长。

1. 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了。通过长期有感情的模仿朗读,学生能说出纯正、优美的语音和语调,为广东英语高考的听说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近5年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中,我校均取得良好成绩,居天河区前列。在2015年度广州市朗读比赛中,我校有多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在全国“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我校有两名学生分获广东省高中一等奖。结合学校每年的读书节活动,英语科组还举办了“典范英语模仿朗读比赛”以及“典范英语舞台剧表演才艺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了快乐。

2. 学生词汇量大幅增长。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积累小说中的地道表达,包括单词、词组或句型,同时引导学生将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归类,佐以例句。在全校举行的英语单词比赛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成绩喜人。

3. 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了。通过写故事梗概和仿写等写作活动,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以往同期学生有了很大提高,表现为书面表达段落安排更加合理,层次更清晰,语句更流畅,句式更优美,词汇使用也更为得体了。

4. 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从近年高考英语成绩以及统测的数据来看,尽管我校生源较弱,但英语成绩始终保持在广州市天河区第四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5.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通过阅读原汁原味的小说,接触地道的语言,促进了英语语感的逐步形成,逐步培养了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有效地保证了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和积淀,培养了英语学习兴趣。

6.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在阅读《典范英语》的过程中,教师提高了自身的语言素养,吸取了许多精神营养。教学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让我校英语教学焕发生机。课题实验教师获得广州市、天河区的多项个人荣誉。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连续四年获高考突出贡献奖,英语科组被评为“广州市示范科组”“天河区英语教研基地”。

六、问题与反思

课题尚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愿看不愿写”及“只看不念”。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阅读较困难。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课业任务重,无法保证阅读时间。从教师角度来说,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进度紧,有些小说或有些章节的人物、语言非常优美,很想深挖其思想内涵,苦于时间问题,只能忍痛割爱。

七、课题实验后期设想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英语教学要增加语感阅读辅助活动,营造更浓厚的阅读氛围,同时探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更加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探索《典范英语》与高考之间的关系,使《典范英语》与高中英语学习有效结合,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为高考加分。

责任编辑 魏文琦

运用完形填空题解题思路巧解阅读理解“七选五”

文/开平市开侨中学 齐永波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高考采用全国卷。英语卷阅读理解第二节“七选五”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结构、内容,从七个句子选项中选出五个填入文章相应的空白处。该题型对广东考生来说是全新题型,比之前的信息匹配题难度要大很多。但是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七选五”其实跟传统题型完形填空有相似之处:完形填空空出的是词,而“七选五”空出的是句子,考查方式都一样,只要考生选择的答案既能使行文连贯,又符合英文语法及表达习惯就行。我们尝试使用完形填空题的三种常用解题方法,即词汇复现法、词汇同现法和逻辑关系线索法,来破解阅读理解“七选五”。

一、词汇复现法

复现是保证文章前后衔接而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段,即作者在文章上下文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个概念进行重复描述,从而使得同样的意思在文章中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复现的形式主要是指同词(同源词)复现、同(近)义词复现、反义词复现等。

【2015全国I卷】同词复现

1 If youve been betrayed,you are the victim of your circumstance. But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 victim and living with a“victim mentality”. At some point in all of our lives,well have our trust tested or violated.

A. 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

B. 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 someone.

C. Stop regarding yourself as the victim.

【答案解析】通读本段可知其大意是:一旦遭到背叛,你就成为客观环境的victim(受害者),但作为一名victim和以victim的身份去生活是不同的。由此可知,victim是本段的中心词或核心词。该题设空在段首,作为本段的主题句,应当包含关键词victim.根据同词复现的特点,正确选项为C。

【2012 北京卷】同义词复现

Empathy is also an indication of a good leader. In fact,Freed says,many top companies report that empath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ey look for in new managers. 2 “Academics are important. But if you dont have emotional(情感的) intelligence,you wont be as successful in work or in your love life.” she says.

E. Empathy is a matter of learning how to understand someone else-both what they think and how they feel.

F. Good social skills-including empathy-are a kind of“emotional intelligence”that will help you succeed in many areas of life.

G. Having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eing human-and having empathy is decisive to those relationships.

【答案解析】后面的句子中you wont be as successful in work or in your love life中的核心词successful与选项F句子中的核心词succeed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因此遵循同义词的词汇线索的特点,选F.

【2012辽宁卷】反义词复现

There are times in our lives such as when we have recently moved into a new town,or changed our jobs or schools. Such changes often leaves us without a friend 3 . But for many of us the process is difficult and requires courage...

D. Try not to find fault with your friends.

E. Making new friends comes easy for some people.

F. For a friendship to develop you need to stay in touch.

【答案解析】 空格后面的but告诉我们,该题的正确答案要与文中最后一句“But for many of us the process is difficult and requires courage...”能构成对比关系。细看此句中的difficult刚好与正确选项E中的easy构成反义关系。另外选项中的some people 和本段最后一句中的many of us能够联系起来,故正确答案为E.

二、词汇同现法

词汇同现是指属于同一词汇搭配范畴或者某一领域的词汇在文章中同时出现,达到语义衔接的目的。同现的形式主要是指上下义和同一语义场,即前者包含了后者,或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子集,或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利用前后句中这样的特殊的“同义”关系,常常可以很轻松地解题。

【2014全国II卷】From my experience,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why people dont cook more often: ability,money,and time. 5 Money is a topic Ill save for another day. So today I want to give you some wisdom about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 time you spent in the kitchen. Here are three tips for great cooking on a tight schedule:

A. Try new things.

B. Ability is easily improved.

C. Make three or four instead.

【答案解析】从本段的第一句可知人们不经常下厨的原因有三:ability,money and time.从后面的句子来看,money叙述了,time也叙述了,只有ability没有讲到,故答案选B.

三、逻辑关系线索法

1. 并列关系

【2013全国I卷】One is the establishment(制定)of broad basic policies with respect to production;sales;the purchase of equipment, materials and supplies;and accounting. 6 The third relate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s of work in all departments.

E. The second aspect relat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olicies by departments

F. In the theory of business management,organization has two main aspects

G. Planning in business management has three main aspects.

【答案解析】根据上文已经提到了one和下文后面也提到了the third,因此这里是按照顺序排列,提到的应该是第二条,与E中的The second aspect相呼应。故选E.

2. 递进关系

【2015北京卷】First,understand that some opportunities(机会) for daydreaming are better than others. Feeling safe and relaxed will help you to slip into daydreams. 7 And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having a creative idea while youre daydreaming,try to do it while you are involved in another task,preferably something simple,like taking a shower or walking,or even making meaningless drawings.

A. Having interesting things to think about also helps.

B. They stare off into space and wander by themselves.

C. Without wandering minds,we wouldnt have relativity,Coke or Post-it notes.

【答案解析】选项A中的also helps与空前一句中的help对应,且两句话主语形式统一,都说的是进入空想的条件,构成递进关系,故答案为A项。

3. 因果关系

【2015北京卷】 Finally,you never know what wonderful idea might strike while your mind has moved slowly away.

8

E. It involves slow,steady breathing for self-control that helps people stay calm and attentive.

F. Daydreams are often very simple and direct,quite unlike sleep dreams,which may be hard to understand.

G. Therefore,its a good idea to keep a notebook or voice recorder nearby when youre in the daydream zone.

【答案解析】本选项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词therefore可作为解题线索之一。通过上一句“you never know what wonderful idea might strike while your mind has moved slowly away”,可知精彩的想法随时都会出现,所以带上一个笔记本或录音机以便随时记录是一个好主意。故选G.

4. 转折与让步关系

【2015全国I卷】You didnt lose “everything”. Once trust is lost,what is left?Instead of looking at the situation from this hopeless angle,look at everything you still have and be thankful for all of the good in your life. 9 Instead,its a healthy way to work through the experience to allow room for positive growth and forgiveness.

E. 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 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 again.

F. This knowledge carries over in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ir future relationships.

G. Seeing the positive side of things doesnt mean youre ignoring what happened.

【答案解析】本段的内容围绕主题句You didnt lose“everything”展开。一旦失去了信任,就要将目光放在仍然拥有的一切上面,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或事心存感激。文中instead这个词决定了空格处的选项要能跟后句构成对立转折关系,同时后句中的positive growth也可以和G选项中的the positive side of things联系起来,因此正确答案为G.

5. 条件关系

【2015全国II卷】When you have found shoes that seem right,walk in them for a few days to double-check the fit. 10 . As always,you should stretch(伸展) at least ten minutes before each run to prevent injuries.

D. With each day,increase the distance by a half mile.

E. If they still feel good,you can begin running in them.

F. Time spent for preparation raises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答案解析】由上句可知,找到合适的鞋子之后穿上几天,以确认一下是否合适。E项承接这一内容,若仍然感觉舒适,跑步时就可以穿上。故选E.

综上所述,运用做完形填空题的思路来解决阅读理解“七选五”试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考生在做题时,还可根据代词的指代作用(代词可用来指代前文提及的名词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找出正确选项;或根据空格在段首或段尾的位置,通过寻找主题句或结论、概括性的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等。

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篇4

一、语感 (linguistic intuition)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宾斯 (Robins) 在《普通语言学通观》中有这样一段话:It is often said that a good deal of what goes on under the name of language learning makes use of intuition or a feeling for the language, such as is possessed by native speakers and is acquired by long familiarity with it rather than explicitly learned;and in linguistic descriptions appeal has been made to a native speaker’s intuitive reactions in approving or rejecting a particular mode of analysis.[1]广义地说, 语感就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 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 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 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的、丰富的了解能力。语感具有如下特点:对语言文字高度的敏感性、对语言文字快速的领悟性、对语言文字敏捷思维的直觉性以及明显的综合性。

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运用多元学习途径, 主动与被动结合, 内部与外部相协调, 形成学习者不断积极获取学习材料, 提升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经验体会, 有效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感。

二、研究策略

课题研究着重构建七个行之有效的层面进行研究: (1) 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2) 语言层面:增大学生语言实践的量; (3)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4) 环境层面: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5) 方法层面: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 适时进行音标和拼音教学; (6) 文化层面: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7) 指导层面: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一) 在听说训练中培养语感

一个小孩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总是口语先行。在他用口语表达自己意愿时并不懂得语言的语法规则, 而是在语音、词汇、句子中感受和领悟语言的实际意义, 在实际交际中不断掌握母语, 这样, 当学龄儿童开始学母语文字的时候, 培养语感已经不会有很大的语感困难了, 因此, 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也可以从听说入手。[2]

1.坚持Free Talk

每节课上课前3~5分钟留给学生, 让他们进行自由对话和交谈。起初,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对话进行训练, 往后逐渐推进, 过渡到学生自由选题, 自由对话, 实现自主学习。[3]为了减少难度, 提高会话时效, 可以让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 经过几年循序渐进的学习,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会大大提高, 而且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有效地训练了语感。

2.安排听说训练

现行的牛津版教材配有齐全的录音磁带, 在课堂上若能充分利用这些磁带, 将会对学生的听说水平及良好语感的形成大有裨益。

首先, 教师要把课本作为听说训练的书面材料, 在上新课时让学生听所学内容, 听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 特别是提出要解决的有关问题, 听后或是对所学内容提问, 或是选择正误, 或帮助学生简要复述所听内容等。在听的过程中, 学生从听不懂到听懂、从部分理解到全部理解、从重复原句到模仿表演, 可逐渐产生对英语的良好感觉。

其次, 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听力课, 每周不少于一节, 可采用一单元一课的《同步听力》, 或采用课外一些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材料进行训练。训练时要遵循有浅入深、有易到难、先短后长、先机械后灵活、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排除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是他们乐于开口, 人人参与到听说活动中来, 既能听又会说。这样, 英语语感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就会增强。

3.创新教材情景

实践性和交际性是外语学习的基本特征, 而且它不同于其他学科。[4]学习英语就是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 课堂上教师要用得体的英语授课, 师生间、学生间也尽可能用英语交流, 鼓励他们大胆开口, 说错也不要紧。语法也应尽可能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来教, 让学生看到、听到新语法点在一定情境中的使用。长此以往, 学生会把所学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 语感就会日益增强。

其次, 教师要结合教材, 充分利用图片、卡片、实物、简笔画等直观教具, 或合理使用幻灯、录像、投影、电脑等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 让他们多看、多听、感受、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使外语教学过程变得逼真、形象、直观、生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兴趣盎然。

另外,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还要充分认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为教师再好的讲解只是自己的感受, 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凡是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是由学生, 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的课, 则是最好的课”。所以, 课堂上, 教师要精讲多练, 75%~80%的时间都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 如编情景对话、编说故事、自演短剧、看图说话、话题讨论等, 这不但能有效、快速地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 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和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 在阅读训练中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吸收信息或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引导学生对文章作出价值判断, 提高深层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同时获得交际能力, 这也是训练目的所在。所以,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通过阅读课教学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5]

1.采用语篇模式

课文教学可采用“导入-表层分析-深层剖析-整体评价 (自由交际) ”这一整体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效地将语言形式的学习及理解与语言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知识, 把握语篇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正符合语感训练的实践性原则。而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导思、导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 如精读、浏览、跳读、略读、限时速读等。其次, 不同内容、不同体裁, 训练方法要有不同的侧重, 如对话、介绍、说明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采用带着问题阅读的方法, 也可采用正误判断、填充图表等来帮助学生掌握。

2.坚持朗读、背诵

朗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有表情的朗读能以声传情, 扣人心弦, 无论对朗读者还是对聆听者, 都是训练语感的极佳途径。[6]朗读要读懂句子, 读出感情, 读准语调, 读顺文气, 更要读出气势。在琅琅的书声中, 学生语感会潜滋暗长地培育起来。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经常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 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获得语义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若能让学生根据正确的读音规则, 并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朗读, 就会产生不错的效果。朗读还必须反复,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感、美感才能油然而生, 进而促进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此外, 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内容好、文字优美、篇幅较短的英文作品, 可以从课本上挑选, 也可以选自课外读物。读得多了, 背的多了, 语感自然而然就增强了。

3.在课外训练中培养语感

多听多讲多读有利于良好语感的培养。在课堂上, 学生虽然听、读、讲较多, 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 在课后教师还要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多听磁带、广播, 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 同学间尽量用英语对话, 鼓励学生多看英文课外读物, 自觉进行阅读训练, 扩大知识面, 达到自觉训练语感的目的。同时,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组织和指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英语知识课外活动, 如唱英语歌、朗读、讲故事、演讲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组建课题组, 确定课题研究成员和班级。

2.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材料, 学习与相关的中外文教学理论。

3.撰写研究方案, 并请专家来校验证, 进行课题申报。

4.组织预备性研究, 培训实验班师质。

(二) 实施阶段

1.统筹规划, 安排好每学期的实验活动, 按照计划认真开展课题研究, 并对课题实施方案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2.定期组织实验班教师学习, 研讨, 上研究课, 逐力推进课堂实践。

3.撰写阶段性总结, 作好学生个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三) 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有关研究资料, 转写论文或实验报告。

2.举行公开的教学观摩活动。

3.形成教学研究个案集。

4.进行课题鉴定。

五、阶段实验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与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 语言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时, 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 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 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通过实践, 学生能迅速捕捉语言信息并迅速领悟, 理解其内容, 体现出对语言信息的灵敏度、准确性及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在日常学习中, 听别人谈话能抓住起要领, 思维敏捷, 想象力丰富, 理解力强, 语言表达自如流畅。对英语学习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学习兴趣的, 这对他们的今后的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课题实验抽样选取各方面情况极为相似的班级作为对比实验班, 实验班 (从三年级开始, 现为五年级, 已进行两年) 确定为五 (2) 班, 对比班确定为五 (1) 。两个班当时是以随机的方式分班的, 而且由同一位教师任教。

(一) 学生方面

实验前, 对这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测验并进行比较, 统计检验后无显著差异 (见表1、表2、表3) 。 (注:两班在实验期间学生无流动、增减)

本次实验结束后,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做统计检验 (见表4、表5、表6) 。

在教师方面, 经过近两年的英语语感教学与研究, 参加实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技能的提高及科学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一定的突破, 对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导与培养模式, 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的课题研究与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撑, 为更有效的进行成果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道路。

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的问题

长期以来, 教师都是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好坏, 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而语感的培养与养成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而现在还没有一种操作简便的评价体系, 教师很难操作。

(二) 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实施还有一些难度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 教师还面临着学生升学的压力, 有时候觉得在提高学生分数上, 还不如原来的苦教苦学见效快。同时, 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养成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充电,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才能跟上这一要求, 这些增加了顺利开展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养成研究的难度。

七、结语

教师将语感的培养自然地融入平日的教学中, 甚至是与学生的交流中, 明显地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素养, 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课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全面提升具有较为有效而实用的意义, 对小学英语语言的教学有推广和借鉴的价值。虽然, 小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在实施中还会碰到一些困难, 但它是符合素质教育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的, 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的, 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罗宾斯.普通语言学通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杨连瑞.现代外语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5]胡敏.雅思考试语音语调强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语感与语感培养 篇5

浙江金华白龙桥高中 张炳通

内容提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语感 揣摩 激发 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分类、构成因素等角度看,都不玄虚。揭开语感的神秘面纱,拨去语感玄虚论的迷雾,我们就能理解并深入语感培养的堂奥。

一、语感的分类

从大处看,语感可分为听感、说感、读感、写感四个系统。可从两个角度归类: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这里的“感”是指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从思维角度考虑,语感又可分为“直觉性语感”和“理解性语感”两类。

一个人的语感能力大致可分解为互相关联的两种判断能力:一是对语言对象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正误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语言对象在内容上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

二、语感培养的意义、作用

培养学生了解字词的情味,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应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积累,这其中包括字词、句法、修辞、结构等语文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另外,还要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直觉思维。这样,当学生接触到“语言信息”时,就能从中觉察出语音 1 语调的正误,得到语音感;判断出语境中用词分寸是否准确贴切,得到语义感;体察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得体,得到语体感;句与句以及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紧密、连贯,得到语脉感。语感素养的养成,是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历练而成的。学生一旦有了感悟能力,不仅了解文学作品中字词的意义,领略其中的含义,懂得欣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他们除了在知识领域中得以扩大与加深外,同时获得美感与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与品德修养的陶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情的净化,是充满生机的、积极的教育。

语感培养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培养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迅速领悟语言文学的能力。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可见语感培养之重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感能力。”这些都强调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是学生的心灵与感觉和课文作者在言语形式中的遇合,也就是把课文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与感觉,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心理结构。

三、语感的性质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

1、直觉性 它是一种对语言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靠直觉思维便能自然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简言之,语感的直觉性就是对言语的顿悟。比如说对于“我去看医生”这句话,谁都知道传递的是这样一个信息:“我病了,去医院叫医生诊断治疗。”不会理解为“我”去探望医生。有时一个句子读起来 感到别扭,不一定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只知道不顺畅,一篇文章写得很美,不一定都能条分缕析说出道道来,只知道这篇文章读来酣畅淋漓。这其中靠的就是直觉能力。

2、整体性 语感的整体性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意蕴。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而不是把它切分来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描写林黛玉的一句“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中的“风流态度”,不能把“风流”解作“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风流韵事”,而应根据前后文把“风流态度”整体解作“言行举止所表现的风韵神态”。

3、联想性 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田园”不但解释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释作“春天的雨”,读到“初春”二字,就会有说不尽的意趣,联想到的是“新绿”、“希望”、“朝气”;读到 “暮秋”二字,则会产生某种说不尽的意味,联想到“寂寥”、“惆怅”、“失落”等。

4、情感性 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在语文知识正误的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的振荡。和主体的心灵与言语的内容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起到融情合意的效果。比如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离愁,而读了鲁迅的《药》,心情则会显得沉重。

5、多维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出色的文章或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阅读过程是一种能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阅读主体在立场观点、思想志趣、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同一客体的感受和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其头脑中就有一千个不同形象的阿Q,这就意味着对文章的感知是因人而异。

四、语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上还总在着片面追求知识点的现象,忽视语言能力培养,忽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的弊端,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1、由单一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

2、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

3、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

4、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重视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概括地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3(一)、借助电教手段,激发语感。据资料统计显示:人们获得的知识20%来自听觉,60%来自视觉。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的意思。语言文字本身没有图象可直观感受,借助电教手段的目的是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重组语言材料,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感受语言的奥妙。再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情境,从而达到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学生在读郁达夫《故都的秋》(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天可真凉了——”那句叹息声时,总是体味不到故都深秋时节人们闲聊的场景。但当听到那带有浓浓的北方音韵并带有儿化的“天”字和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的“了”字的放音朗诵,同时观赏到体现“清”、“净”、“悲凉”的flash画面时,学生感悟到的故都的秋味与原先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了。

在教学鲁迅《阿Q正传》时,剪辑反映阿Q人物性格的电影片断,以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由对阿Q形象的笑,转为对阿Q人格的悟。通过对阿Q在不同场合言语行为(声音图象)作比,可激发出学生语感(阿Q的双重人格):自尊要强又自轻自贱;质朴任性又狡黠保守;无赖霸道又懦弱愚味;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可谓 “窥一斑而见全貌”。进而领悟到作者解剖了当时中国人的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性,以唤醒沉睡的民众。

(二)、通过反复朗读,积累语感。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强调了朗读的重要。对一些典范的文章进行反复朗诵,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

唐彪曾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也,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可见熟读能使文感达于化境,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熟悉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象”,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有助于创新和应用。

朗读是心灵的对话和交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在朗读过程中,认知语言的情趣,把握语言的精髓。每篇课文都要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去熟读:一读领悟主旨;二读领悟语脉(句、段连缀与结构);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受语情。在熟读中循路入境,与作品人物同行,与作者心灵同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体会形 象美;品味语言美;追求创造美。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对于优美的散文,经典的诗词,一定要勤记多背,增加积累,并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这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三)、鼓励想象联想,诱发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里将虎山水库的水比喻为“黄锦”“细纱”,像虬龙“回到了故居”,又将它比拟为人,是“躲在瑰丽的黄锦底下”;朱自清《荷塘月色》将如丝如缕的荷香写成远处高楼上的琴声,运用了比喻、通感。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培养语感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如王实甫《长亭送别》(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染”字,如果没有联想想象就很难领悟它的实际含义。教师要进行点拨,让学生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以景衬托出离人的情绪,进而领悟到深层的情味:“染”字沟通了景物与情感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而为一。这正是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绝妙之处。

(四)、通过揣摩分析,深悟语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一篇优秀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

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语言行为的主体——作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通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作者的内心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理解文字表达的深层含义,品味 作者的谴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

一般来说.记叙文应注意对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因素的综合掌握;阐述事理文章应注意作者针对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等问题,力求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意图;抒情文章应注意掌握作者的倾向、感情的基调等等。如《三块钱国币》(高中语文第四册)中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争辩过程是:所有破了的花瓶都不是主人打破,而是佣人打破的,因为佣人的职责决定只有他们能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所以有打破瓶的权利。简言之:职责——机会——权利。这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个推论犯了两个错误:

1、以偏概全:打破花瓶的不都是佣人;

2、偷换概念:职责给予的机会不等于权利。就象驾驶员有接触人的机会但没有撞人的权利一样。作者这样写不是与杨长雄的形象相矛盾了吗?通过让学生揣摩分析再由教师引导便可发现,原来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因为对待吴太太这样胡搅蛮缠的泼妇,光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语感分析最大的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作者在描写“荣禧堂”时,特意介绍了“乌木联牌”的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幅联语明显信息无非是:座中贵人和宾客佩戴的 宝饰珠玉明如日月,光彩照人,礼服上的图饰美似烟霞,绚丽夺目,一派富贵气象!但通过揣摩分析可悟解到其隐含信息,这幅对联不只是写贾府的大富大贵,还提示了贾府在上层统治集团中建立的广泛的政治联系,所谓“谈笑尽显贵,往来皆达官”,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炙手可热的政治权势。而这种“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极盛景象,正暗示着小说盛极而衰的结构。这些就是联语体现出来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语感培养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很少有心灵的参与,它以知识点为主,有标准答案;语感培养则不同,教师要设法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然学生的心灵。

语感的获得是多方面的,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广播、影视、书报、交际等多种实践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形成终身受用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杨春鼎 《直觉、表象与思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语感研究 篇6

一、树立语文意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目前许多中学生对汉语学习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汉语不用学,天天讲,天天看,天天听,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了”,这种态度极不利于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必须使其树立起语文意识,产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母语是民族精神和智慧融合而成的,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地孕育和涵养着民族的每一个子民,全息地体现为民族流动不居、丰富多彩的生活。母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这样一些知识:我们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语言文字,积淀和珍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部精神财富,是中华灿烂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它运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审美追求、思想情感等,是使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流。

二、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1.听说结合,感知语言,触发语感

听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的时候,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的作用,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义并评判话语。在语文教学中,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积累言语材料。可以通过播放教科书中经典篇目的录音或教师的范读来实现。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听录音或范读前教师应先交代材料背景及人物,并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文。听完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同时试着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在训练学生听、说概述能力的同时,直接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复述可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例如:(1)给出关键词语,学生串联成句、成段;(2)列出提纲,由学生扩充成段;(3)回答问题,演绎成篇。在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诱发他们说,在想说的基础上,引导并培养他们“会说”。如说一件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等要素交代清楚。说一个人,要把他的长相、穿着、语言、动作等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讲明白,讲具体,使学生说有法则、有规矩,在逐步操练语言的同时逐渐领悟语感。

2.加强朗读,体味语言,强化语感

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能对大脑形成多次的立体的刺激,从而提高感知的灵敏度和深刻性。朗读不仅通过视觉,也通过听觉,将语文所承载的生活画面变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的丰富的内心视象的效果。而这正是语感的直觉形象性所需要的。因此它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也必然在自己的书面语言中反映出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3.背写结合,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在听、说、读的环节结束后,教师应将学生的言语实践落在书面上,即进行写作练习。而写作练习应以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即背诵记忆了大量的语篇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的基础上进行。在“背诵”中,文章积累多了,文章中丰富的词语、灵活的句式、通畅的语言等语言材料就会慢慢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就会潜移默化地融进自己的语言中去。这样当说的时候就能应用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出口成章,表达思想;写的时候就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知识的增长,思想的深化,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断丰富审美体验,写作时自然就会文如泉涌。而写作训练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感培养方式,通过写文章将自己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表达出来,其过程能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强化对词语内容的领会,是对自己语感的运用、再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缩写或改写课文,仿写小故事,随时随地地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的独特感觉,也可训练学生养成记日记、周记的习惯,长期练习,不断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三、通过联想、想象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联想是经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或在已知的知觉材料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任何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或说者若能传达出、读者或听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骛八极、心游万刃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学生丰富的想象过程,是学生语感不断丰富、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主体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的过程。在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在阅读理解中更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感知的对象中,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能有效激发生命的悟性、灵性,有效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所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还必须把听、说、读、写和想象结合起来,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听、说、读、写。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启迪想象,使学生受到形象的感染、意境的熏陶,从而领会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四、增加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与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生活经验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了解的基础,只有从生活方面去观察、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浮想联翩,很容易对这部分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息息相通的。教师应抓住这个连接点,启发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和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真切地体味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联系生活,又在生活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理解运用语言。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立体的教育体系,学生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读书、看报、看戏、交际,都是在进行语文活动,都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在这种多角度的语言实践中,语感的形成速度比单纯的课堂教育要快得多。

以上所说的培养学生语感的几个方面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单独分开阐述的,在具体运用时应综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真正起到培养语感的作用。

综上所述,语感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提高的。语感是不断积累语言经验,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丰富生活积累,自觉唤起联想、想象,并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它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感养成的意义更是深远的。

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 篇7

1.关于语感的定义。对于语感定义的探索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宾斯曾经在《普通语言学通关》中有过一段英文描述,用汉语来理解的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所谓语感,不过就是主体对于语言的一般感受,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和对常见语言现象的理解能力。语感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其对每一中语言现象或者文字游戏都可以做出一个“由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解剖,从而达到帮助主体做出自己的理解的目的。

上文所提到的语感是一个综合体是因为最终形成的语感是要依靠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等才能帮助主体做出理解、判断。因此语感是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敏感性,这一特性针对的是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以及语言现象,凭借语感的敏感性主体可快速做出反应。再如直觉性,这一特性同样重要,一旦培养出了语感主体便可以直接由直觉做出反映而且这样的反应是几乎不会出错的。除此之外语感还同时具有快速领悟性等许多综合的特性。

2.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含义。有了语感含义的介绍,接着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含义,以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英语语感的内容。所谓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各种可用的工具包括搜集到的各种学习资料、积累的学习经验等,再加上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知识的结合,最后能够提升小学生对英语的语义敏感度、语言理解力、语言感知力等综合能力。那么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到底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与提高的呢?本文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提供部分实施策略。

二、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

1.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小学生英语的语感。根据小孩子学习母语时“口头现行”的习惯,我们可以将其体现在英语的学习上。“口头先行”涉及到的首先就是听和说。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培养其英语语感,相信从听说开始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安排各种形式的听说训练。1)作为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指导着教师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听说训练方案,其中把小学课本作为这种训练的材料是一种很明智和有效的选择。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整体的听力练习,在听力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主要单词发音及语调,听力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听力材料发给每一位学生并要求其依据之前记住的语调及发音与小伙伴进行对话,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能够锻炼小学生对于英语的听力理解能力,同时又联系了同学读的能力。因为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伙伴,所以这样的听说练习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乐趣的,而且相互之间的好胜心也可以帮助提高课堂听说练习的效率,可以说是一项比较便捷可行的途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听力课时。2)坚持朗读、背诵也是不可少的。值得注意的是朗读要读准发音、读懂句子、读出感情,这样的英语朗读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语义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如果能够让小学生根据正确的读音规则,并置身于一定的语境中进行朗读,就会产生非常不错的效果。除此之外朗读还必须反复进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训练,语言的情感、美感才能感染学生,进而促进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

(2)全面授课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英语所特有的实践性与交际性,课堂上教师要用得体的英语授课,师生间的问答、交流也尽可能用英语交流,鼓励同学不怕说错、敢于大声读出来。另外,语法也应尽可能放在一定的情景中来教,让学生看到、听到新语法点在一定情境中的使用效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学会把所学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与交际之中,从而语感就会日益增强。2)教师授课要学会充分利用图片、卡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并灵活使用幻灯、录像、投影、电脑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使外语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3)教师要是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从而将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教师要精讲多练,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表演短剧、看图写作等,从而这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2.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外训练中培养语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无外乎课上和课下,但是课下学习对其自学能力、自控能力有很大的考验,所有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是很重要的。在课后教师还要发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多听磁带、广播,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鼓励同学间尽量用英语交流、鼓励学生多看英文课外读物,从而扩大英语知识面,达到自觉训练语感的目的。

小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收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感的内容及培养语感的实施策略,可以帮助读者有一个简单了解。

摘要:在语言的学习上语感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在英语这一语言类学科的学习上也不例外。重视语感的培养毋庸置疑是提高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的有效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并不再这点,而是着重于对英语语感的内容做简单的介绍和提出相关的建议来帮助实施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本文将通过对以上着重点的探讨,达到呼吁我国小学教育者重视对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问题。

语感研究 篇8

一、“读”占鳌头,让语感在充分朗读中积累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朗读是最重要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农村不少学生的语感比较薄弱,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孩子。而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学生需要通过充分朗读才能感知语言,习得能力。教师如何紧扣教材特点,创设条件让学生爱上朗读,并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感呢?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篇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文章,描写了“我”在祖父的园子中的快乐童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我”在园中的自由快乐,感受“我”深深地被疼爱。如何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可以说,本文蕴含着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学生经过细细品读才能读出韵味,而基于这样的文本,要培养语感也必须让学生深入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蕴含在朴实语言中的情感。在研读“自由之事”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培养语感。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描述的事情当中,哪件事写得最具体?生:铲地。师:说得不错。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铲地?生:第五自然段到十二自然段。师:是的。现在,我特意将课文描写铲地的自然段展示在大屏幕上。请大家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们觉得铲地这件事写得最详细、最具体?从哪些方面让你感受到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最详细?(学生纷纷朗读)生:因为这件事,她用了好几个自然段落描写。生:作者抓住了对话进行描写,因为对话能比较清楚地再现当时的劳动情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对话,从对话中你能感受出怎样的情景,这个情景能让你有怎样的情感?……

可以说,以上教学环节,教师紧扣文本的情感,巧妙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文本,在品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感,从而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二、品言悟语,让语感在品词析句中积累

纵观收录于人教版的小语教材,篇篇都是经典。在研读文本时,我们发现每个文本里都有经典字句,这些字句的品味、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重要作用。如果能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获得语感的积累。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描写了一次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让学生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文的篇幅比较长,而课堂时间又有限,教师如何能做到长文短教,从而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句,体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呢?为了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设计了“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抓住关键字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而这个中心线索文本用了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得了不起”和“儿子‘让’得了不起”,教师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朗读、感受、体验、想象,从而在品词析句中将情感升华。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双眼布满血丝”的品味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位父亲为了救出儿子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并结合上下文体味到父亲承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可以说,抓住关键字句进行细细品味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策略的丰富,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材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读书方法,从而获得语感的积淀。

三、深化实践,让语感在训练中积累

语言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过程。因为学生在语言实践时就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对语言文字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感知语言、应用语言。语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语言实践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结合教材,巧妙渗透语言实践,才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作文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本文的写法颇具特色,按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又称为移步换景法,这个写法主要体现在课文的第二部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的位置;接下来内部介绍长廊;然后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在描写这部分时,作者又按照从下而上的观察顺序,让读者感受到佛香阁的“高”,排云殿的“大”,紧接着“登上万寿山……,可以说,文本的写法充分体现了移步换景的特点,这是引导四年级学生习作的重要载体。本文在结构上也非常有特色,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自然段总述颐和园的美丽,与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第二至五自然段则立足于不同的观察点(注意:第三段“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作者是按照从下往上观察的;第四段“登山万寿山……”作者的观察点是从上往下,再往远眺),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这样的文本是引导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观察一处景点,用上在课堂学习到的方法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会掌握更多的习作技巧,并在习作训练中将写作方法内化到知识结构中。

语感研究 篇9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传统的阅读培养方法强调“传递知识”而不是强调“发展能力”, 尽管自学能力的意义逐渐被知晓, 但对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注意仍然远远不够, 还是过分强调掌握全部内容, 使记忆占用了大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三大规矩是“背书、练技巧、尊重权威”, 尊重权威的必然结果是沉默, 不向老师提问题。这一系列的历史“积淀”导致了当前农村地区中语感的培养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语感的界定

语感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 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 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 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锐敏性、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和体验性。

三、语感培养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 课外阅读应以读为主线, 但不是那种单调、枯燥地“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死读、傻读, 要通过朗读、诵读、默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 词义的内涵, 表达的恰切, 语势的磅礴, 语法的运用, 条理的连贯, 意境的优美, 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策略二、揣摩品味——培养语感的关键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得透, 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 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1.反复吟诵、熏陶语言意境。重视对教材拓展阅读中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及感情色彩的推敲、品味、引导反复诵读, 使学生感受到语气、语序、节奏所蕴含的情味和意境等。

2.语句比较、品味语言神韵。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 从而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腻与粗略、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准确与牵强之间的差异, 在比较中强化差别感觉,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这样, 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 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3.联系生活、丰富语言体验。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利用积累与运用中“自主阅读部分”,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 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 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策略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 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 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 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 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 精美的篇章,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 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 积淀语感, 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读物, 让学生选读。通过晨读、读书汇报会、习作展厅等的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会了读书, 内化了语言, 从而增强了语感。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一个渐聚的过程。语感是语言认识的高级阶段, 也是必经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努力通过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语言文字训练, 结合学校优质的资源来弥补托管留守儿童的语感缺失, 发挥语感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准南《“语感”浅说》) 。

[2]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的误区》。

[3]林运来《语感, 语言训练的综合效应--学习叶圣陶论语感》。

语感研究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教授的内容为《企鹅英语简易读物》中的《海底两万里》,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 每一个章节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描述了主人公在不同的海域所经历的风险。本书虽为简易读物但改编者还是用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海底世界以及海底冒险经历。通过阅读, 我们既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 还可以一起分享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

1. 教学目标

第一, 知识与技能。语言连贯、流畅的朗读作品, 学习地道的英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 使学生能用所学语言概括出章节梗概。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分组合作并概括出一个章节的故事大意, 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利用网络资源查阅、分析、整理信息。

第二, 过程与方法。利用网络平台并辅助电子白板技术, 通过观看电影片段, 有声阅读作品, 总结各章节梗概, 上网搜索相关知识并资源共享, 设计未来展示创意等一系列活动, 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意识。

2. 重点、难点

重点:阅读作品, 理解各章节大意, 整体感悟作品, 理清脉络;利用网络资源, 提取有效信息。

难点: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因此作品所涉及的领域范围较广, 包括生物、地理、科技、历史等。这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教材内容, 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 设计为未来,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创意。

二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欣赏《海底两万里》中主人公步行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时学生的情感处在“兴奋”状态, 对海底世界充满好奇, 思维处在“爬坡”状态, 为阅读做好铺垫, 促进了探究的进行。

2. 阅读作品, 概括章节大意, 理清脉络——利用网络平台, 电子白板突破重点

活动一:分组合作, 有声阅读, 总结各章节大意。将学生分成七个不同的小组, 分配给每一小组读一章节的内容, 这样分工合作, 在一节课里, 我们即能够完成一本书的内容。“语感阅读法”强调以读为本,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出声朗读是很好的读听结合的过程, 学生通过大量的出声朗读会逐步形成英语语感。同时提供相应章节的音频、电影视频资料, 听读结合,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语言输入途径。图、文、声、像并茂使阅读生动活泼, 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然后自然过渡到小组共同学习, 讨论章节故事梗概。

活动二:上传信息, 资源共享。利用网络平台, 各小组利用关键词上传各自阅读章节的故事梗概, 其他组成员可以在线阅读。从而完整的理解作品内容。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资源得到共享, 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是第一组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他们的章节梗概, 图像方式的展示能使学生更好地抓住文中的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及逻辑线索, 更利于理解作品内容。各小组以故事接龙形式理清了作品脉络, 同时一个小组的两名同学在画航海路线。

活动三:勾画航海路线。航海路线贯穿了整个作品, 对航海路线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我借助了电子白板技术,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清晰、直观的勾画出航海路线, 从而突出了重点, 突破难点。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达到了整体认知、整体感悟, 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3. 拓展教材内容, 上网搜索, 提取有效信息——利用网络资源突破难点

为了进入深入的阅读和相关知识的探索, 从而体验探究性学习过程。作品中提到了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潜水艇、海洋动物、植物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涉及航海、生物、科技、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了作品内容后, 如何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欣赏作品, 拓展教材内容, 利用网络资源是突破这一难点的最佳途径。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设想“如果我是生物专家, 我将研究并保护以下生物资源”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并做成幻灯片, 进而对作品的理解更透彻了。在网络氛围下师生、生生、人机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的丰富与灵活, 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平淡与单一。在交互的环境中, 学生们学会了分享与沟通。

4. 设计未来, 展示创意——电子白板辅助突破难点

作者凡尔纳的惊人之处不只是他写的夸张, 动人而精彩的小说, 更惊人的是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性和预见性。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塑造的鹦鹉螺号潜水艇, 与作品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的潜水艇大同小异, 在今天依然让人感叹不已。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呢?在本课我们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设计未来,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创意。

在本环节中, 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后思维被激活, 有的设计了“抗震房屋”, 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 房子戴上了翅膀, 有的设计了“空气净化器”, 还有的设计了“神奇的纽扣”在白板上的勾画与标注充分展示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视觉效果, 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电子白板能实时记录, 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 我利用这一功能保存了学生的作品, 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学生, 达到了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 送给学生一个惊喜, 使学生们充分体验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积极的互动, 突破了投影屏幕上的“一成不变”,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具多样性与创造性。课下有的学生在博客中写道::“与凡尔纳的对话, 想与凡尔纳交换自己的想法, 来完善自己的创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一些权力、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向前探索。

三课后反思

第一, 网络资源在阅读指导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量及信息量, 使学生对作品的体会、利用网络具体化了。

第二, 电子白板中独有的拖放功能、及时反馈功能、涂色和拉幕功能, 提高了视觉效果, 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网络与电子白板的结合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结构, 活化了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了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 巧抓意外, 即时生成。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 教师要耐心倾听, 顺应学生的思路, 并调整预设, 根据现实情况, 运用自己的教学底蕴, 教学智慧灵活驾驭, 让课堂在不寻常中生成精彩。

今后我将不断反思改进, 为英语阅读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做出更多的探索。

语感素质培养浅说 篇11

“语感”应包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而言。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

应该说,语文教学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但语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又必须通过进行“双基”教学、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才能实现。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课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广大语文教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增強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己见,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辨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

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就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浅论播音语感及如何培养语感 篇12

在具体分析播音语感及其重要性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语感”一词的涵义。

1、什么是语感

根据比较权威的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语感”的涵义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意思似乎不是很清楚。相比之下,吴郁老师在其《节目主持艺术探》一书给“语感”下的定义则清楚多了。吴郁老师认为:“语感是指对语言(含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一种直觉和悟性,表现为对语言符号及各种语言现象的感受深度和运用能力。”将“语感”看做是对语言的悟性,这无疑是对的。认为“语感”具体表现为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则更是触及到“语感”问题的实质,是极富启发性的见解。

既然“语感”主要表现为一种能力,那么它具体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在吴郁老师“语感”定义的启发下,我认为“语感”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应该是指对语音、语调、以及语言的速度、节奏、强弱、停顿等要素的把握和运用。我们说某位播音员“语感好”,一般常常是因为他(或她)对语音、语调等语言要素把握得比较好。具体来说,首先,一个“语感好”的播音员,他(或她)的语音一点是准确无误的。这一点很好理解,用不着多说。其次是语调,具体来说就是对说话腔调高低轻重的掌握,它也是构成语感的重要因素。第三,语言的速度(简称语速)。语速也是播音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我们在播音中,播讲悲伤的内容时一般都比较慢,反之播讲欢快的内容则常常比较快。对播讲速度极其变化的掌握,也是衡量语感水平的一个标志。第四,在播讲中对词句的强弱处理。强弱是个音乐中常用的术语(下面将要提到的节奏和停顿也都与音乐有关)。强弱变化是音乐中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播音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播音员在播一篇稿子时不注意词句的强弱变化(当然这种现象一般不会出现),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播音效果。第五,播音中的节奏处理。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也是播音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例如我们朗读诗词时,会很自然地将一些字读得长一些,而将另一些字读得短一些。如我们常常会将下列诗句按照一定的节奏读成这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如过去在列队欢迎外国贵宾时,我们常可听到人们整齐地高呼: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节奏在语言及语感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在说说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是指人们讲话时或播音员播讲时常常出现的语音上的间歇。根据《播音学简明教程》中的说法,“在播音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停顿在播音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我们知道,在人们的日常谈话和播音员播音中,总是会有一些长短不等的停顿。语言中恰当的停顿,有时会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于是停顿的运用是否得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语感水平的标志之一。总之,语感并不是一个比较虚的,抽象的感念,它实际是由上述一些具体的因素构成的。理清了语感的涵义及其构成,下面我们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语感在播音中的重要性。

2、语感在播音中的重要性

关于语感在播音中的重要性,上文在具体分析语感的构成时实际已多次涉及,有关内容在这里就不重复了。这里只想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一点,即根据笔者粗浅的理解,语感应该是做好播音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语感在播音中的作用是怎样强调也不过分的,它常常决定播音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播音员的嗓音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嗓子是做不了播音员的。有些老师特别强调播音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在做好播音工作的重要性。这实际与笔者在上文中反复强调的语感在播音中的重要性实际并不矛盾,因为按上文所引述的吴郁老师给语感所下的定义,语感实际是一种语性,它实际表现为对语言的感受和运用能力。吴老师还进一步指出:“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看,语感的实质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语感作为“人对语言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能力,”它实际是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在内的。换句话说,包括对语言文字理解力在内的语感,在播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做好播音工作的重要条件。

二、如何培养语感

既然语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应该是可以有意识努力培养的。笔者以为:加强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是培养语感的一个关键。因为既然语感是一种把握和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要培养语感,显然应该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加以努力。具体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和方法:

1)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一般来说,被公认为名著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2)注意观察和学习现实生活中活的语言。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培养语感,只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还不够,还要注意学习生活中活的语言。从现实生活中学习语言,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途径。

3)研究、模仿优秀播音员的波音范本。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培养语感的方法。通过对照书面文本研究优秀播音员的录音,我们可以了解、体会语感在优秀播音员播讲的节目中的具体体现,学习到一些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

4)有意识的长期训练、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且语感反映的是一个人语言方面的综合素质,它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所以要培养语感,应该是一个播音员一生的追求。

培养语感的途径当然并不限于以上四种,但这四种无疑比较易行而且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语感在播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与受制于先天条件的嗓音相比,语感还是可以通过学习、研究、观察、模仿、练习等方法来培养和加强的。

上一篇:校园女生下一篇:造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