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感能力(通用9篇)
阅读语感能力 篇1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日期:2008-08-来源:校长室作者:左百俊
27] 徐树余 [字体:大 中 小]
姜堰市溱潼实验中学左百俊徐树余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是基本而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在传统教学和现在课程改革中都备受重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点就强调“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在教学、评价“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其导向是很明确的。
语感,即语言直觉,实验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方面的总体感悟。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联想、想像的活动,思维的参与,情感的融入等。培养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启迪、审美乐趣。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诵读,激发想像,增加积累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之一,它有益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应适应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应建立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而又比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韵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我们要改变那种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模式,让教师多些朗读指导、诵读示范,让学生多些诵读欣赏、吟哦涵咏,这样学生才能“披文入情”、“入乎其内”,产生共鸣,展开想像,积累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激发起的想像能发展形象思维。如果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同从作品传出的间接感受结合起来,产生联想,展开想像,必然产生“内心视象”。尤其是在诵读成篇的文章时,启发学生“过电影”,对于形成语感有一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积累语言,积淀民族文化底蕴,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二、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积累生活经验
叶圣陶提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语言文字上去。”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地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事物。
例如,一位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开始在一个班里,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中相应的感性材料,讲解有关百草园的描写部分,学生没在什么印象,思想感情没有什么共鸣,体会不到作者为什么要那么着重描写百草园,对这段的意义也不大理解。这位教师吸取教训,后来在另一个班教这课时,多次朗诵的同时,特别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取生活经验中相应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想像一个孩子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等的情境中,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翻开断砖”碰上“蜈蚣”„„许多学生都联系了自己在大自然游玩的童年生活经验,兴趣盎然地讲出来,再朗读百草园的描写文字,就在头脑里创造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热爱自然、强烈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一幅动人的图景,学生也就感受到作品的主旨,加深了对作品描写百草园并与三味书屋另一情境对比的深刻意义。
要联系生活经验,必须储备相当的生活体验。否则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旨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形成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如要理解炎炎烈日下之热,学生在夏天要多留心、多体验自己烈日下行走的感受、烈日下猫狗、草木动植物的反应。这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读到相关文字时,才会联系联系起来,加深感悟。
三、揣摩比较,培养学生对词句语境义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培养语感最基本的方法是从词句积累着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生活经验)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
对文章中的词语,在要求上应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有的只要简单说明一下,如名词术语、方言词之类,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看含义并不深奥,学生也会懂的,可因为它用得恰当,就分外传神。如能用置换词语法进行揣摩比较,就能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
如《老山界》中“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粘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中“生怕”、“不准”粗看没什么深意,但细细揣摩,含义深刻,如把“生怕”改为“怕”、“不准”改为“不要”比较一下,就会体会出具体语境下不同词语表达的程度差别。不经过类似的揣摩比较,怎能形成语感呢?
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发生偏差,其中重要一点原因就是对具体语境感知能力不强。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每一扇门,都有一个你们不了解的世界。”此句中有两个“世界”,意义不同。不注意语境,词语的意义差别就难辨别。尤其是在具体语境中有些句子话中有话,弦外有音,即有言外之意,更要揣摩比较。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注意“有一个小孩说”就不难理解其言外之意了。
四、借助语文知识,以理性思维提高感受语言的自觉性
一提起语知〈如语修逻文〉,可能有人反感。因为以前过分强
调语知,专门系统讲授,甚至使阅读失去了自身的特点,不再成为阅读实践,变成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训练。但淡化语法不能矫枉过正,不能谈“语知”而色变。《课程标准》不主张系统教学语知,只在第四学段(初中)提出一条总结性的目标:“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可见,必要的语知,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不能完全谈化。
语感培养,到了高年级可借助语文知识,可以及时将学生对语感受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思维,提高感受语言的自觉性。例如前文举过“生怕”和“怕”、“不准”和“不要”这两组词表达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表现红军对人民利益的关心爱护。在揣摩比较后,可以点拨:很多词语都可用换同义词的方法比较效果,因为同义词在程度、范围、语气、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方面总存在差别。学生受到这样的点拨,认识上会有新的飞跃。以后就会自觉地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感悟语言,语感就会逐步增强。当然,只是随文指导,不求系统化。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语感训练,对学生学好语文是有很好的帮助。它体现了语文教育很强实践性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的规律。学生进校学习汉语是有在学前生活中就已获得的汉语口语语感作为基础的,从小学到中学,汉语学习的任务已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
语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写作的学习,随着生活经验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起书面的语感。学习汉语,因为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汉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身处在使用汉语的社会环境中,可以享受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培养意在形成以感性认识为主语感,并逐渐形成有良好思维品质的理性思维。
本文只从课堂主阵地探讨培养语感,提高阅读感悟能力的方法。平时课外阅读达到相应数量、质量,是形成语感的重要保证,本文不再展开。笔者愿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实践中探讨培养语感的新途径、方法,及时总结归纳,以便交流、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进而促进其他语文素养的提高。
阅读语感能力 篇2
一、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语感是在长时间规范下的语言运用和正规的语言培训下养成的对语文词汇的一种比较快捷、准确、直接的领会。直观看来就是对于语文词汇的理解、领会和感悟。在教学中, 能够形成语文素养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就是对于语感的严格培养。坚持对学生的语感的培养, 通过教师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把实践和理论文章结合在一起, 通过在朗读中投入必要的感情, 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形成习惯学习思维、重视整体的形象感知, 加强语感的沉淀, 其中穿插教师的指导解说, 进而从生活中感受到语感的存在, 提升自主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语感的培训, 提高阅读能力, 就是把语文素养的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这样才可以大大提高语文素养。
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视培养语言词汇和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新课标明确指出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通常是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其中朗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方法之一。这样也可以积累经验和语感以及一些新鲜的语言知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材本身就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有感情地朗读能体味到语文所蕴含的内在动力和真情实感。所以让学生们通过有激情的朗读, 投入感情的阅读, 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中心思想, 才可以加深对语文的解析和理解。黄玉峰在《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中曾写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上鲁迅的《药》, 我从头到尾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 同学们凝神屏气听完后, 我问学生, 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一位同学说:我有一种‘恐怖感’;一位同学说:读到‘看客’们的脖子‘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时, 我的气都透不过来, 我看到同胞们的麻木;一位同学说, 读到‘刽子手一只手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 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时, 我觉得悲痛, 革命者为民众牺牲, 民众却还要吃他的血;一位同学说, 茶馆气氛实在使人压抑, 可谓群魔乱舞, 一面是康大叔不断地高声嚷着‘包好, 包好’, ‘这样的趁热吃下去, 这样的人血馒头’, 一面是兴高采烈地赞扬阿义打夏瑜打得好, 更有一遍又一遍恍然大悟般地自言自语‘疯了, 发了疯了’, 其中还夹着小栓撕心裂肺的咳嗽声。看了这样的场面我感到惊悚!还有一个同学说, 当读到‘坟地’这一节时, 看到两位老人互相扶持的一幕时, 我落泪了, 此时此刻, 我仿佛听到了小栓在坟墓中的咳嗽声, 听到了夏瑜在地底下的呐喊, 大清的天下是咱们大家的。至此, 一切提问都不必要了。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全文的精髓, 已读懂了鲁迅。什么用了明线和暗线的表现手法, 什么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在同学们的回答中, 这些分析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另外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一个学生的朗读过程中听出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不管是抑扬顿挫、停顿有序, 还是跌宕起伏都可以听出理解的程度。
二、举一反三———提升语感的主要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加大训练力度, 构成学生的惯性思维, 收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丰富情感、独特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的理解能力。这样学生的文字功底、思想观念、鉴赏能力也会有大的提高。教师应该除了课本之外还要对一些优秀的刊物、名人名言、中外著作等等做出解析和赏析。只有加强对文章的训练, 才能够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形成条件反射, 让学生很快地和文章亲近起来, 有一种见过这篇文章的感觉, 通过这种方法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熟悉语言文字, 更有效地完成阅读的任务, 也才有助于学生对语感的领悟。
三、积累———提升语感的必备基石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百丈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 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创造出质的飞跃,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无一例外,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来说, 量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们在阅读理解上比较单一化、片面化, 缺少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这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很难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是中心段落。本来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主题, 就是全部, 所以我们的语感提示也是以整体为基准的。在认真分析文章之前, 我们就要把文章通读一遍, 这样才可以对文章有个通篇的认识。把这一点牢牢地记住就抓住了阅读难题的核心, 也就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提炼出语言信息, 方便于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多读文章, 对语言文字逐步积累, 慢慢的学生就会加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四、结合实践———体验感悟, 提升阅读能力的阶梯
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才是完美的组合, 语文教育的发展和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这样就让我们体会到, 语感源自于生活, 离不开丰富的知识体系, 只有通过对实践的实施才能够完成一个事物的完整性认识, 所以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知识来发掘在语言后所隐藏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倡导学生把语文理论知识加入到自己的实践状况中, 设身处地地体会课文的情节, 这样才能够使无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就可以把自身带入情景里面。这样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和记忆深刻, 语感就会变得更加通顺。所以我们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充分地利用课堂外的时间来进行自主的培训和养护。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完成培养学生语感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任务。
五、自我情感创新———语感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
情感可以说是语感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 是最主要的核心思想。人们对语言知识的正确与否的判断, 主要取决于语感。其中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情色彩以及象征手法、道德情操都是通过学生们自我感情的创造而体现出来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敏锐地领悟到文章的内涵, 激活大量储存在脑海内的知识, 再加上有意的联想, 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感情体验, 这样才能够把感情转化到朗读中。重视整体的形象感知, 加强语感的沉淀, 加上教师的指导解说, 学生感受到语感的存在, 提升了自主创造性思维。这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思维进入了全新的活跃阶段, 进而其语感的培训得到了加强, 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言表达得到了优化。
综上所述, 在朗读中投入必要的感情、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形成习惯性学习思维, 重视整体的形象感知, 加强语感的沉淀, 穿插教师的指导解说, 再从生活中感受到语感的存在, 不断提升自主创造性思维, 以此加强语感的培训, 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昌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09) .
[2]崔平.高效文言文, 自学“五重奏”——浅谈中生文言文自学能力的养成[J].现代阅读, 2012, (05) .
[3]黄克林.语文, 离生活很近—在读写结合中与生活对接》[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05) .
在语感中提升阅读能力 篇3
对我们高中文科生而言,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甚至决定着高考的成败。因此,如何正确掌握阅读技巧,成了文科生非常重要的一课。提升阅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认为培养语感极为重要。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语感能力呢?
1、在传神语句中找语感。课文中有些词语,含义并不深奥,也不难理解,可是因为它用得适当,就分外传神,感受深了,就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功力,也能深入理解文段的深刻含义。如高中阅读材料迟子建的《龙眼与伞》一文,文中有一句这样写道:“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文章写的其实只是“一把伞”,可当作家将这“一把伞”放到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放到一位“微弓着背”的母亲身上的时候,便顿时有了动人的效果。这几个句子,无论是写雪景,还是写母亲的体态,都将深厚的情感蕴含其中了。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关键句,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激之情,并使我们得到熏陶和感染,也使我们发现句式的妙处。经过欣赏与琢磨,也就达到“意会”,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2、在丰富联想中找语感。培养语感,必须大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即把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大脑中反映出来。这在诗歌的学习中尤其重要。一首诗歌,文字不多;诗中含义,跳跃性大。如果单纯理解字面意思,不把诗眼、景点联想成一个整体,就很难领略到诗的意境。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用情体会“好雨知时节”的“知”字,我们就会觉得春雨有知觉、有感情、明人意。这样,我们就会自然走近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联,在把握春风、春雨、春夜的特点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潜”、“细”两字,更让人感受到清静、轻柔、细腻的恬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更是一幅夜深人静、清幽深远的美景。把以上三联所描绘的景色联成一个整体,一幅明静、深远、轻幽的春夜雨景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再看“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联,天亮时分,空气清新,四周宁静,细看湿润艳丽的鲜花开遍整个锦官城。好一派生机盎然、花色鲜艳的景象即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再联想作者的半生辗转,此时此刻,得以安身,适逢美景,喜惜之情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缺乏联想都是意会不到的。想到了这些,你的感觉或许就来了。
3、在真情朗读中找语感。培养语感,还要融情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的一种表现,所以我们要把作品中的感情在朗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例如,学习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就要把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讽刺、鄙视、奚落等感情、语调读出来,读的时候,还要注意音量、音速和语气。如:用摹拟的语气读“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一句。课文中引述反动电文部分,是一组短句,要用短促的语气来读,要读出非常气愤的语调。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了”一段,在语气上要有鲜明的对比,11个四字句要读得铿锵有力。“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一句,要带着鄙视、奚落的感情来读。“一惊诧”“就怕了”中的“怕”字读音要延长,要读出讽刺、挖苦的语调。“好像失了东三省……永远‘国下去一样”这部分,不能破读,要一气呵成。“永远‘国下去”的“国”有讽刺的意味,读时要拖长音调。第七自然段有两个问句,前句,要读出不耐烦的语气;后句,要读出厉声指责的语气等等。只要我们常作这样的训练,加深感受,养成习惯,就能把我们的语感培养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 篇4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对于我们中职类的语文课程应当同样适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影响到教学效果,于是在教学时往往把语文课朝着有趣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淡化,认为语言运用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可是,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样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才能学好,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示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一、善于把握课堂突发环节
语言的学习是在一篇篇或优美或理性的课文中展开,老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运用的妙处,然而语言本身是非常灵活的,只有通过亲身感悟往往才更见成效。所以善于把握课堂突发环节,在课堂上多和学生交流阅读内容,在交流碰撞中可能更能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比如《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说到:“且不说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要求学生回答作者描写了哪些故都景色时,不止一个学生的答案就是上文引述的内容,我觉得这是阅读习惯所致,所以没有简单的否定学生,而是通过读课题、读段落最后让学生自己也觉得答案很矛盾,这时大部分学生才恍然大悟的说“且不说”就是否定后面的内容啊。通过这次看似无意的插曲让学生意识到句子本身的逻辑性,我觉得比解决课堂预设问题有意义的多。还有一次在上《琵琶行》一课时,学生把“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翻译成“人们都很妒忌琵琶女的美貌”,我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却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在反复阅读中思考出翻译成“羡慕”似乎更符合语句的感情色彩,只有通过实际阅读培养出的语感才能习惯成自然的运用到阅读和表达中去。
二、重视学生的说和写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不习惯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更多的时候学生对某问题的回答需要老师挤牙膏式的帮助,还常常辞不达意、如鲠在喉,这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缺乏训练的表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课堂上持续不断的逼迫学生说和写。比如象《永远的蝴蝶》这样感情细腻的文章就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旁写下自己对文中爱情的感受,看似三言两语,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把脑海中不连贯的感悟变成逻辑清晰的语言。再如上《醉花阴》这一课时,学生同样写下了对这首词的感受,在交流时有位同学说李清照在重阳节这天怀着凄凉的心情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立刻有学生认为“凄凉”一词不太恰当,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分析了词作者写作时的生活背景、还从人之常情的角度给予审视,有的同学还拿作者后期的《声声慢》作对比,认为前者是孤独寂寞,后者才是凄凉哀婉,虽然只有少数同学具有这种较高的能力,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感悟中去,这种氛围对学习语言也很有利。除了课堂以外,我要求学生一周一篇美文抄写,强迫他们阅读较好的散文、小说;对一周一篇的练笔,有时我要求学生抄或写读后感,有时是对课文仿写比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有时是根据学校大的活动而定,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篇篇内容明确,要求也简单,就是要说清楚想说的,把内容和语感放在首位。
三、调动诵读积极性
语言需要勇敢的表达,所以历来语文课堂上的诵读都非常受重视,可是不知几时,课堂诵读成了朗读好的同学的专利了,慢慢地朗诵录音似乎又占据了示范朗读的半壁江山,我觉得对于课堂诵读我们不能视为流程,认为只要示范朗读、全班齐读、个人诵读每个环节都做到了,就是语文课上的充分诵读,就能给学生感悟语言表达语言的机会了。实际上,看似单纯的诵读环节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课文的不同安排不同形式的读才更加有效。比如《致橡树》这首诗歌学生都非常喜欢,我先安排齐读,一遍读完同学们觉得很有气势,我说大家能够感悟到了诗歌中慷慨激昂的宣言,可是这是首爱情诗歌,还应当饱含深情啊,于是请了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示范诵读,然后请程度不同的同学诵读,尽管声音条件不同,可是每位同学都很认真的模仿,感情很真诚,这就是对语言最好的感悟。最后我播放了录音,但要求同学们注意的是重音、停顿等细节化的问题,完善同学们的诵读。对于一些较容易的散文,我通常把阅读的机会让给普通学生,她们最需要在这样的场合大声锻炼自己,大胆的用自己的感情诠释课文。在课堂诵读中,老师应积极参与进来,有的老师习惯播放录音,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差距,认为读得这么好我肯定达不到这水平。而老师的诵读,尽管有的地方不够完美,却是学生喜欢模仿的对象也更加亲切,实际效果会更好。
四、展开想象、品味语言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反复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现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已被广泛运用,很多教师喜欢制作精美的课件营造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良好的课堂情境,适度的画面和音乐渲染的确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然而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就会喧宾夺主,学生只重视声画刺激而不重视文章内涵的理解,更不会去品味语言,感受文字想象的空间。我曾经有过一次公开课的经历,当时上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我利用movemake技术制作了精美的荷花动画,虽然那篇教学设计获得省一等奖,但别人最大感受就是课件做的很花哨,这对我触动很大,后来在参加说课比赛时恰好又抽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次我吸取教训根据教学构想设计了朴实的课件,它很好的表达了我的课堂构思,获得了评委认可。还记得当时一位评委问一个参赛者“你的教学内容是荷塘月色,可你课件中的画面多数是白天,这会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后来我又在别人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同样的启发,记得那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间一段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授课老师并没有急于用画面帮助学生明确悠远宁静的意境,而是反复要求学生对“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几句进行想象描述,并从远近、动静和色彩等角度多重提示,直到学生在不断描述中渐渐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充满生机的画面,才展示了一幅总结式的课件,我觉得这样的语言品味真正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中淡泊明志的精神,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语言本身的魅力,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非常值得借鉴。
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文能力论文 篇5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就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
我在语感教学的研究中,注意在挖掘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的同时,在教学中多方尝试,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以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
一、强化朗读背诵的练习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是非常重视吟诗、诵诗之功的。而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也非常注意这一要求。因为吟诵一篇文章,必须依据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错落有致地变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才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才会使人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示范朗读声像碟片等作为“导读”,让学生体味、模仿,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使他们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自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准确的感受能力,提高对整篇文章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倾向的感受能力。
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础上,我还会指导学生进行多读的训练。多读,我通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是一篇多读。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向他们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及名人青少年时代的书。通过指导朗读,我感觉到读对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二、做好分析讲解的工作
语感愈强烈、愈敏锐的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就愈鲜明、愈具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逐步懂得赏析,这样,才有利于语感的形成。
如我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配乐朗读诗文,再分句讲读。先讲解关键词,再讲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出示课件,看画面说出诗意,最后指导朗读。在词意、诗意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听、说的基本训练。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句,先提问“碧玉”是什么意思、“妆”是什么意思,接着说:“‘妆’是女字旁,与女性活动有关,是什么意思?”再讲解“一”是“满、全”的意思,“一树高”就是“高”的整棵树。在学生掌握字、词之后,让学生说出整句诗的意思,再问为什么用“碧玉”比喻“树”,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最终,使学生感知了古诗的优美意境,体会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三、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正是语言材料积累的起步时期。在这个时期如能养成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对培养语文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除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外,我还动员学生自带各种儿童报刊,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还有出手抄报、展览读书笔记本等形式。对工词丽句、精彩段落、优篇新篇要勤搜集常摘抄,处处留心学语言。
四、抓好说写实践的环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感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语感的训练要注重指导练习,包括练习说话、写话、写片断、写文章。为了促使语感的形成,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我会一边演示,一边指导观察、思考、想象,并鼓励帮助学生字斟句酌地锤炼语句,反复推敲,寻找最能表达和反映中心的字、词、句。在这样的作文课上,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口述笔写成了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在平时回答问题或作文中,是否有不规范或用词不当的语言现象;同时,我十分注意看图说文、看图作文、仿作练笔的实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语文教学培养语感能力例谈 篇6
语感,即读者或听者通过阅读或听他人讲话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最好的路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我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感知语感。如教学《等待戈多》这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练对话,再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辩论,学生很快感受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又理解了作者创作戏剧《等待戈多》的主旨,还领会了西方荒诞派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差别,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2.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诵读的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而“百看不如一练”强调的是写的重要性。良好的语感就是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的。如教学《阿Q正传》,除了指导学生听、读、议、辩,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作品人物阿Q的性格以及作者鲁迅写作此文的用意外,我还让学生以《阿Q精神说》、《解读尊严》为题进行课外练笔,这样不但加深了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每教学完诗歌、文言文等课文,都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这对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大有益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培养语感
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分析、琢磨、领悟、拓展,是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佳办法。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2)》“体验情感”单元,我分别选了《我的母亲》、《冰心:巴金这个人„„》和《故乡的榕树》三篇课文,让学生从亲情、友情、乡情方面去体会人间美好的情感。教学开始时,我叫一个学生讲述他自己搜集或经历的最感动的情感故事,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丰富而又美好的情感世界。在学过上面三篇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两道题让学生去领悟、拓展。一道是绘画题:请学生用一种颜色来形容友情,并说出理由。学生有的说友谊是粉红色,因为它美好迷人;有的说友谊是白色,因为它纯洁;有的说友谊是蓝色,因为这是大海和蓝天的颜色,交朋友要有大海和蓝天的胸怀„„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还有一道是游戏题:让学生写出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经过四次选择后,最后只能剩下一样。我看到多数学生的五样事物是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金钱。学生每一次选择都很不忍心,有的还感叹“真残酷啊”!从大家选择的结果来看,剩下的多数是亲情。我想这个游戏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次洗礼,是一次情感的升华。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培养了语感,达到了体验情感的要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述有关“残缺美”或者“缺陷美”的故事,有的说阿炳正是因为瞎才能创作《二泉映月》,有的说正是因为“千手观音”的表演者是一群聋哑姑娘才更能震撼世人的心。引导学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三、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在教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我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作者小时候从一次脱险的经历中学会了解决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的方法,你是否得到启示,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体会并写一篇读后感。学生们都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他们通过谈体会,写读后感,明白了“要想实现理想着眼于一小步”的道理。这样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践证明,从优秀篇章中感知、积累,能丰富语感;在语文实践中领悟、拓展,能培养语感;加强语文素材的加工、运用,能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文章来自教学论文网:http:///转载请注明
更多论文入口
高校教师http:///gaoxiaojiaoshi/
技校教师http:///jixiaojiaoshi/
英语教学论文http:///yingyujiaoxuelunwen/ 美术教学论文http:///meishujiaoxuelunwen/ 注意切莫“借鉴” http:///blog/52/
写作要言简意赅http:///blog/51/
免费检测http:///Nav/blog/id/122/
中考关键在阅读阅读技巧在语感 篇7
一、阅读是个立体的概念
一个中学生, 不管他将来是升学还是谋求职业, 不懂得阅读的重要性, 不会阅读, 或懒于阅读都可能寸步难行。因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读书和搜集信息的人。基于此, 每年的中考都在增加阅读的份量, 考查阅读能力是中考语文中的重点, 也是难点。初中生要想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阅读, 什么是阅读能力, 阅读的意义何在。
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呢?《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上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从目前中考试卷来看, 阅读主要从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我国对阅读的定义随着年代不断前进而变化:70年代, 人们认为阅读是包括理解、记忆和速度, 其后又认为阅读包括认读、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80年代研究者们又把阅读分为视觉和理解两部分, 指出阅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筛选、转换、处理、加工四种能力。90年代有人又提出: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合系统, 纵向方面包括认读、理解、创造等能力, 横向方面记忆、思维、想象等能贯穿于每一个层级。还有人认为“智力三维结构说”, 从内容、运作、结果三个维度来分析阅读能力的立体结构。说法各有不同, 但对我们教学的启发和中考思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近几年来, 似乎出现了这样的怪圈: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 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以数理剖解之方式, 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 焚琴煮鹤, 大拆七宝楼台, 千年煞风景, 于今为烈;韩军曾在不同场合, 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 谁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名著”, 全部通读的, 竟无一人!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所以重视阅读, 认真捡拾起这一具有无限魅力的修身做人之境界, 是很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
二、中考的关键———阅读
新课标的的实施, 使得语文教学更加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有一定的课内阅读量, 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 力求“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些举措, 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更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与此同时, 中考考试标准也明确要求:通过对富有人文内涵的文本的阅读, 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考查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优秀诗文的记诵积累及课外阅读的情况。阅读部分的分值约占1/3。由此可见,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的确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
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及中考的考查重点,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从自己的学习、教学实践中, 抓住主要矛盾, 扬长避短,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如归纳重点段落的要点,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作者的观点概括成一两句话, 有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考试对阅读测试的本身, 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
但据我所知, 不少同学在初三复习时, 梳理语言知识, 背诵文学常识,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而对阅读重视不够。拿作文来说, 读懂试卷中所提供的材料, 是作文的前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主旨和题目要求, 必然影响作文得分率。有些同学认为知识题好把握, 阅读题难捉摸, 从而放弃了阅读, 有的做了大量的阅读题而收效甚微就信心不足, 这种心理现象不克服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
三、阅读的重要技巧———语感
明确了重点, 还要能掌握好方法。课内是基础, 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补充、继续和发展。“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形象地强调多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这里讲的主要阅读技巧是掌握阅读文章中的语感。因为理解分析一篇文章, 鉴赏评价一篇文章, 凭借的是“语感”。所谓的语感, 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淑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语感强了, 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进步。
如何培养语感呢?我认为语感主要来自于读书实践。三岁的孩子也懂得语感, 如“我读书”, 如果你说成“书读我”, 他就知道你错了。你说“美丽的牛”连小学生也知道不顺口。他们为什么知道那些句子不对呢?是因为他们凭借的是在母语环境中从模仿得到的语感。一个初中生从初一到初三, 学过不少篇文章, 读过不少本书, 也至少写过不下几十篇文章, 语言经验的积累是比较丰厚的, 可以说初步形成了对语言规范的比较敏锐的感觉, 能凭直觉判断一般语句是否有病, 也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提供的重要信息。研究人员发现:语文知识不可能超越语感直接化为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感实际上左右着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语感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看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探头, 宗璞有所感, 才写出《报秋》。
语感, 与记忆联系密切。因为忘不了父亲那肥胖的, 青布棉袍马褂的形象, 朱自清才能写出《背影》。
语感, 是一种直觉。孟浩然通过“风雨声”, 直觉到落花之多, 才能写出《春晓》。
语感, 离不开想象、联想。懂得联想和想象, 才能理解郁达夫为什么把尊经、卫道与孝亲喻为“硬壳上的三大厚柱”。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感。
情感是语感的组成部分。读“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才能体会李白寄托在“床前明月光中”的乡愁,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离乡背井的离愁别绪。
感知、记忆、直觉、联想、想象、情感这些与语感相伴相生的心理要素, 在我们读过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 只不过以前我们没太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罢了。语感的培养是阅读的第一道门。如何打开这道门, 还要靠平时正确的运用语言的习惯和准确的语言训练积累而成。如果把语感喻为语言的“翅膀”, 有的同学读写能力较强, 语感较敏锐, 已能“搏击长空”, 但还需要再精读一些名篇佳作, 丰富自己的语感库存, 有的同学阅读理解不太到位, 表达不太得体, 说明语感“羽翼”未丰。“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可以选些文章进行自我测试:领悟主旨, 写出中心论点;思考结构, 列出提纲;体会感情, 理解爱憎;品味语言, 筛选语义。这种自我阅读测试有助于弥补语感缺陷, 增强语感能力, 比陷在题海里要好得多, 不妨试试。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考查阅读能力是语文中考的重点, 更是考试的难点所在。如何在中考中取胜夺魁, 先送你一个秘诀———走进阅读中, 走进文章中, 走进语感中, 你的结果会出人意料。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篇8
首先,从语感层次出发,构建语感训练课堂模式。
语感总是和个人的具体经验、具体感受渗透在一起,常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从语感的生成过程看,可以分成三个等级层次:再现形象,品味意蕴,探究理趣。再现形象,指在阅读文本时,读者在脑海中再现他人语言所创造的形象画面。
其次,掌握语感能力训练的方法。
(一)诵读涵咏
诵读,指朗读和背诵。曾几何时,阅读教学从字、词、旬、标点、修辞、语法讲到结构、段落大意,事无巨细,滴水无漏,但收效甚微,学生难以长进,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内在规律。因此,必须还我琅琅书声,把力气花在朗读和背诵上。
朗读是培养语感重要途径。朗读通过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中艺术形象,体现文鼋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引起感情共鸣,从而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这里的朗读,是指必须依据对文章的理解感受,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把文章中心、神情理趣,在声调中曲折地传出来,让读者耳与心谋,得到深切了解,不知不觉中,文章内容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又一重要环节,我们可以从中外文豪身上找到佐证。巴金曾说《古文观止》中的两百多篇散文是他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之一。他说:“我这两百多篇文章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对文章产生这样的认识?巴金先生解释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个“慢慢地”形象地揭示出语感教学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感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熟读和背诵。
(二)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语感因素强的旬段,让学生进行增删改换,比较揣摩,仔细领会语境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哪些妙处。
(三)启发想象联想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从某一种意义来看,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阅读时,读者要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再现或再造记忆中的有关表象,进行加工、丰富和补充,并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相似相关的内容。产生形象的感知,从而进入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创造出血肉丰富的人物形像,而读者也须借助联想与想象的中介作用才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才能接近作品的旨趣。
(四)联系生活,体验感受
联系生活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是古代学叭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小程水驿中”。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密切联系,即使十分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叶圣陶讲得好:“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对语言表象的多种感觉。形成立体交叉、多维的语言表象情境,诱使学生各种感觉同时进入兴奋状态。通过图像、声音,促使学生感悟语言符号的音律美、节奏美、情趣美,强化学生对文字表象的感悟。
(五)读写结合
勿唐置疑,读是写的前提,但写是读的运用和结晶,带着写的目的去读,效果会更好。曹雪芹在巨著《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道出为诗之道:《王摩诘全集》,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两百首老杜的七律诗,再次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两百首.然后把陶、谢、阮、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里面的读,是带写的目的而读,这种读更注重语感的體会和把握,有利于增加语感的深度、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自己揣摩,这些文章从内容上、形式上、从语言上,给学生熏陶和启迪,学生以优秀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再生成自己新言语。从模仿借鉴中强化语感能力。
阅读语感能力 篇9
朝阳小学校
贾春美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解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一、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了“培养语感”这一概念,把培养语感作为学生语文素养中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总目标中设定了“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目标。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的基础。学生的语感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低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感受语言,从而帮助他们学会语言。
二、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途径
(一)、读中体味、触发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是我国传统培养语感的方法,反复读,并在读中做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感悟,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如:一位老师在教三年级《陶罐和铁罐》设计了一个朗读的环节。
师:课文中“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陶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也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生: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教师的一句“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按你们各自的想法大声读几遍吧!”,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尽量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对于同一个内容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上去感受。学生也就在这自悟自得中感受着朗读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
2、以读代讲。如,在《荷叶圆圆》中我的一个教学片断。“在朗读中,我们已经发现原来荷叶中藏着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呢!(出示四幅图。)多有意思啊!那么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把荷叶当作什么呢?快到课文里找找吧。”(请同桌一起再把课文读一读。)学生回答:四个调皮的小伙伴分别把荷叶当作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师问:那么,它们是怎样在荷叶上玩的?
生:读出课文四句话。师:再指名用完整的话回答,做动作,贴卡片。这样,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
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朗读训练的方法易多样化。
(二)、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
课本上的要读、要记,课本外的佳句美文也要多读多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除了积累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挑选、推荐一些童话、散文、寓言等读物,教会学生多种读书方法,并指导学生做好语言积累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厚重,螺旋上升,最后完成语文积累的任务。
(三)、品析揣摩、体味语感
训练语感,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读、议、品析、披文入情,深入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敏锐和感悟力。但教学时不能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章和辞法,而是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摸索出语言的规律。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品味词句,让学生去领悟作品语言的独到之处,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
1、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
将句中的关键词语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发现他们表达的意思的奥妙差异,体会出祖国语言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增删比较,发现规律
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增添词语,两相对比,可加深理解课文。如《美丽的小路》一课中“兔姑娘又从小路上走过,皱起了眉头,说:‘呀,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引导学生将“皱起了眉头”去掉再读一遍。通过对比,学生很快能感受到肮脏。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
3、抓住关键词来培养分析能力
叶老曾说过:“教语文不仅要使学生熟读课本,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扩大词汇,掌握语言的规律,增长表达的能力,从文学作品的阅读里提高思想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纷纷”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蒲公英,用力一吹)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蒲公英的种子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
生:它们有的往左、有的往右、有的上飞、还有的下落。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像这样一个接一个、没有顺序地飞,就叫做—— 生:纷纷。师: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生:秋天到了,一片片黄叶从树上纷纷落下来。
师:现在大家想象一下蒲公英的种子会怎样乘着风“纷纷”出发呢?
教师先通过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再引导学生说话练习,迁移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
(四)、充分想象,拓展语感
语言是思维训练的凭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物质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凭借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相结合,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可以用以下途径进行思维训练:
1、续想
有很多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续想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沿着文章的思路把故事续编下去,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我问:小壁虎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它多么高兴呀!如果再见到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它们会说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发言:小壁虎又来到小河边,对小鱼姐姐说:“姐姐,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小鱼姐姐说:“你和从前一样漂亮!”;小壁虎爬到大树上,又看见了老牛,它说:“牛伯伯,您看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老牛说:“我真为你高兴!”;燕子阿姨看到了小壁虎,惊讶地说:“小壁虎,你向谁借的尾巴?”小壁虎说:“这是我长出来的新尾巴,妈妈说我们壁虎家族的尾巴都有再生功能!”„„老师趁机引导使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勃勃生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2、补白
教学时可以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为学生搭建施展想象力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如《美丽的小路》一课,当学习到美丽的小路变了样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美丽的小路怎么变丑的。学生有的说是住在小路边的鸭先生随手就将喝完的饮料罐扔了出去;有的说是在路上玩耍的小猴将雪糕皮扔在了路上;有的说兔姑娘散步时扔下了擦汗用的纸巾„„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
所以我们既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开展想象,同进又要为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想象的条件。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所以在思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应利用知识信息来弥补缺陷,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潜能不可忽视,对于思维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只有经过必要的思维训练,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感。
3、重视拓展性阅读。
学生在课本上,精读过某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某个主题的文章后,在选择与表达方法、题材相类似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反复体验,训练学生的语感。
例如,学生学习了《春晓》这首诗,请孩子们回家收集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诗歌和短文,利用班队课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姑娘走近我们的身边”交流会,每一段、每首诗都是一幅画,画面开阔,色彩鲜艳,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了产生了畅达感,对春意的感悟自然加深了。
(五)、说写结合,内化语言
小学低年级写话是从有声语言发展到书面语言,如果没有有声语言的帮助,低年级的书面语言便难以展开、充实、丰富。因此要大力发展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语言,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唤起学生的已知,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规范语言,学会创作,拓展思路。
低年级学生在运用语言时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语病,教师应当做一个语言医生,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及时指出学生的语病,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学生说:“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崭新的衣服。”教师提醒学生“衣服不能用„一个‟,要用„一件‟,开头的„我‟重复,应该去掉。”再如有一学生说:“图上有老师,还有小朋友。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老师提醒:第二句的“老师和小朋友”可以用“他们”代替。然后让这位小朋友再试试。如能让学生重复说、模仿说,就可以强化正确的语言训练,掌握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学会精炼语言,清晰表达。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将大步提升。
语言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词语是语言中相对较小的单位。没有对一个个词语意义的具体理解,就谈不上对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理解,空泛地谈语感的培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一直受到重视。学生积累的大多是词语,但对于词语的用法往往不能恰到好处。如果在教学中及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选一两个词练习说话,就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如《两只鸟蛋》一课,学生在充分诵读课文理解了“焦急不安”之后,让学生用焦急不安练习说话,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练说话,不仅让学生感到运用词语的乐趣,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积累了词语,掌握了用法,发展了语感。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影响,写作对他们来说困难较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用拼音来代替字,学试写文,对于学生的佳作更要郑重其事地表扬,给学生以信心。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一定会积累大量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
【阅读语感能力】推荐阅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08-14
阅读对话与语感培养07-05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08-17
小学生阅读语感培养08-17
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05-2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5-11
语感能力08-28
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08-08
语感07-03
语感实践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