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

2024-10-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共12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 篇1

摘要:“羡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它在语用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找到一种更好地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方法, 提高课堂的信息含量, 学生通过对这一特点的学习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羡余,对外汉语教学,解释

“羡余”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术语, 是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最早提出的。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羡余”这一词条, 它的解释是: (1)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的各种附加的赋税; (2) 多余的。这两方面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多余的”。潘先军 (2010) 对于词的羡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词的羡余成分, 就是在单音节之外的复音词中, 组成词的语素在语义表达上没有作用的语素。这些存有羡余成分的词, 已经凝固为固定的词并收入词典, 其“合法”身份是公认的、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在词的层面上, 只要语言单位为词就只存在羡余成分而没有冗余或赘余。由此观之, “羡余”它其实跟“多余”还是有区别的。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看, “多余”是有些贬义成分涵盖在内的, 语言中的多余成分也就是不必要的成分, 是交际中不需要的。而“羡余”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这是汉语的需要, 也是汉语语用方面的重要部分。

据说, 各种语言中都有“羡余”这一特点, 而且汉语比起其他语言还算少的。潘先军从词的角度给羡余下了定义, 其实可以把这个定义扩大, 不仅是词, 还有短语, 甚至句子都有羡余的成分存在。而且这些成分都是“合法的”, 甚至是必须的。比如, 很多人都爱举的一个例子“凯旋而归”。“凯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战胜归来”, 它本身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 而平时使用的时候, 往往爱加上“而归”。还有人们常说的“大约……左右”, 其实“大约”本身已经有了不确定的概数的含义, 后面又加上了“左右”非常多余, 这种用法也常常在中学语文中被视为病句, 可是语言运用中却不乏这种用例。还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 “秘密”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隐蔽, 不让人知道的 (跟‘公开’相对) ”, 这本身就隐含了不能说的意思在内,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做“不能说的秘密”, 似乎使它的这种特性更突出了, 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试想, 如果电影的名字只是两个字的“秘密”, 那么它的神秘感仿佛也减弱了不少, 名字中音节的韵律美也有所淡化了。因此, “羡余”不仅有利于表意的完整, 对于发挥汉语运用中音律的和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 对于这些“羡余”成分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数字上的统计。2011年8月4日在Google新闻中搜索关键词“大约……左右”得到27 500条结果, 搜索“大约”得到41 400条结果。同时在人民网中搜索“凯旋而归”得到451项, “凯旋归来”641项, “凯旋”10 956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两点:一是这些羡余的用法是存在的, 而且是有一定数量的;二是这些用法比起“正确”的用法来说还是少数的。潘先军 (2010年) 统计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2001年) 中的羡余成分的多音词, 并得到含有羡余成分的多音词大约占所收全部词语的0.45%, 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种用法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 汉语中的“羡余”成分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部分。

关于“羡余”的教学, 应当秉持正确对待、认真解释的态度。汉语的羡余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汉语中的这种特点, 以便能够说地道的汉语, 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种特点, 以方便教学。其实, 可以发现大多数“羡余”成分都是对已有成分的再次补充说明, 因此, 可以利用它们的这种关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比如“手持电话”中的“手持”。“持”作为“拿着”这个意思的时候, 本身就包含“用手”这个义素, 而且在使用中它所需要的搭配项也是可以“用手拿”的一类东西, 如“持枪”“持棍”等都有这样的特性。在教学中解释“手持”的时候, 就可以把“持”的这种用法连带在内,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短语, 也懂得了它的用法。同样, 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组合, 像“目视、耳闻、脚踹、火烧、水淹”等, 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这样既避免了用翻译方法解释的单调, 使学生学会了其中各个词的使用方法, 又多教会了学生一个新的词语组合。

再如, “不能说的秘密”这样的短语也有很多, 这就相当于在一个短语中解释了一个词的本质特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短语, 也为他们背诵生词提供了一种方法。如“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就可以记住“浪费”有“不必要”的意思, 当他们忘了这个词时, 就可以利用短语关联出它的大概意思。其实这也正说明了汉语的一个特点, 定语有时并不是给事物分类或者描述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定语有时纯粹是为了加强或者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 像“咸盐”, 盐都是咸的;“面貌”, 貌都是在面部的;“死尸”, 尸体都是死了的。这正是“羡余”所要表达的意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时也不妨有意地把学生向这个方面引导, 比如学习“毛病”这个词, 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不好的毛病”这个搭配, 同时要告诉学生“毛病”都有“不好”这样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体会这种搭配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还有“无可争辩的事实、不朽的丰碑、最后的结局、个人的隐私、无用的废话”等都可以加入这种教学方法之列。

有一些音译词, 其实通过英语的音, 学生已经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可是汉语在音译的同时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汉语的义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音译词给学生解释汉语中的义类词了。比如, “吉普车”, 学生本已知道什么是“吉普”, 这就方便了学习汉语中所说的“车”。因为, 汉语经常用“car”来翻译“车”, 这对于留学生来说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因为“车”在汉语中是一个大类, 是泛指词, 而car在英语中只是指小车, 因为除此之外还有truck等。教师此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懂得的“吉普”的意义, 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个类词———“车”, 同时帮助学生扩展出关于“车”的更多的词。这种外来词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利用他们中的“羡余”成分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再如, “贝雷帽、雅思考试、芭蕾舞、因特网”等。

还有在句子中的使用, 例如:“她会跳芭蕾舞”的“跳”的意义其实跟“会”是重复的, 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好理解的动词“跳”来解释助动词“会”的用法和意义。

此外, 还要知道“羡余”是有度的, 在这个度之内, 才是“可被允许的重复”, 要让学生分清楚“羡余”跟“多余”也就是病句中的赘余的区别。以防学生超过“羡余度”造出“真的非常很难”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赘余的病句让学生作改病句的练习, 从而体会两者的区别。如 (1) 快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陆续接连进入教室。 (2) 汤姆来中国一年了, 他很喜欢中国, 他也很喜欢汉语。 (3) 天气冷了, 容易造成感冒。 (4) 欢度国庆节的到来。以上四句都是赘余的病句, 第 (1) 句应去掉“接连”;第 (2) 句应去掉第二个“他”;第 (3) 句应去掉“造成”;第 (4) 句应去掉“的到来”。显然, 这与鼓励学生使用的“羡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过, 对于汉语语感还比较弱的留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带领着进行多次对比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清楚地区分。

汉语中的“羡余”可以加强语意, 而且能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学生通过对羡余成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同时也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释义, 并帮助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模糊猜测,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 可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 1963 (1) .

[2]潘先军.汉语外来词构成羡余现象说略[J].汉字文化, 2007 (3) .

[3]潘先军.多音词羡余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 2010 (3) .

[4]赵元任.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J].当代语言学, 1981 (1)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 篇2

上海中文培训学校儒森汉语老师教学趣事2则

代课很多时候确实充满了乐趣,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件最近的趣事。

1、我的一个新学生,日本人,给人感觉恭敬而带点小幽默。一次上课,提到“空调”这个词的时候,他跟我分享了他刚到上海时的一件趣事。那时他还没怎么接触中文。他喜欢乘公交,于是有一次,他上了一辆公交车,前往某个地方,他侧耳听着公交车每到一站的报站信息,试图听出些和日语相似的词,结果他听出了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空调”,可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就猜想,出现频率这么高,那它就这应该是这座城市的中心了,于是他继续关注着这个词的出现,可是他纳闷了,一站又一站地报这个“地方”,可是迟迟不到!于是他暗自疑惑:我离这座城市的中心到底还有多远呢??

2、一个太太,印度人,说话非常快,哪怕说中文,她也力争做到最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想到的蹦出来再说。有一天,我们正在做排比式问答“你喜欢......还是......”时,当问到:“你喜欢打篮(lan)球还是打排球?”,她立刻接到:“我喜欢兰(lan)州拉面!”......(彼时正接近午饭时间)。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新词语教学 篇3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对外汉语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45-01

随着人们之间沟通的加强以及新事物的层出不穷,新名词和新词语也逐渐衍生出来。目前为止,语言研究领域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用于界定新名词,但是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新事物的不断发展,新词语必将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就具有约定俗成性,因此,对于新词语的准确定义,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是如何去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词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进新词语,成为教育界和语言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

1 及时并且定期修订大纲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相应的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它通用的教育大纲为《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在教学大纲编订的初期,许多新词语还没有诞生,因此,没有融进大纲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和新词语的诞生,大纲为了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2 教材编写

2.1.广泛使用的新事物的词语要编入教材

一些新词语在产生之初,由于接受范围狭窄而具有局限性,但是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和壮大,这些新词语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因此,在教材的编订过程中需要将这部分已经有一定使用范围的新词语编进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在教科书周边插入相关的图片,以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2.2 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新词语编入教材

日常生活的常见词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上文提高过的新事物词语;另一类是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新词语。为了便于学生能够进行流利的口语交流,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教材编订人员需要将这部分表示情感的词语编入到教材中。需要特殊强调的是,编入教材的新感情词语,必须有明确的情感表达意义,只有这样才具备教学的实际价值,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教育。

3 课堂教学

3.1 利用实物、图片、体势语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育时,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图片等,使学生对汉语词语有准确的理解和吸收。首先,对于一些常见的名称类词语,可以通过实物介绍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对于一些不能引进课堂的其他实物,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幻灯片等教具演示,提高学生的认识;此外,其他的动作类词,其理解难度高,教师讲授的难度大,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讲解,例如在讲授打的动作时,可以以打球和打人等基本动作示范,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3.2 设定具体语境

有些汉语词汇理解起来比较难,甚至部分词语晦涩难懂,国内学生尚不能马上吸收,对于国外学生而言,难度就更加大了,为此,对于这部分的词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语境的模拟训练,加强词语的教育。例如,在像学生教授神气一词时,学生理解比较难,教师可以假设情景,今天的汉语知识能力测试,你是班级内部唯一一个满分的学生,你现在的心理情况就是神气等等,通过这样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语境创设,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新词语的学习。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找同学进行相关语境的自我创设,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3.3 利用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教授汉语词语

汉语的词语量十分大,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来说,既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为了减少词语教学的阻碍,尤其是新词语的教学难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在基础上通过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词语的变换,天狗学生的课堂效率和知识掌握水平。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够高效率的学习到新的词语,另一方面又能夠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近义词中的经常—总是,飞快—迅速,细致—细密,击败—打败;左—右,大—小,宽—窄,胖—瘦,高兴—悲伤,大方—小气,细腻—复粗糙,黑—白,傲慢—谦虚。

3.4 下定义法

一些具有教学难度,且词义相对死板的新词语,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活动时,可以适当的采用下定义法。所谓下定义法,顾名思义就是对部分新词语进行硬性的定义式教育。比如:“奶奶就是爸爸的妈妈;前天就是昨天的昨天”。由于学生的汉语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因此,在学生有不会用的词语时可以参考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使用这种方法切忌用母语学习者使用的字典照搬照抄过来,因为字典里会有第二语言学习者不熟悉的词语或他们感到陌生的语法结构,这样会影响他们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一句词典的解释,通过使用第二语言学习者明白的词汇进行讲解,从而使得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好的学习新词语。

3.5 翻译法

翻译法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或某种共通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3]。对于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语,如果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十分有限,那么用汉语解释起来就十分困难或者记事起来大费口舌,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让对方明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采用翻译法,这样比较简便易行。如“批评,人人网,微博”等词语就直接可以分别翻译为“critical、Chinese Facebook、microblog”,这样以来对于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加容易的明白一些词汇,而不用费尽周折。

但是翻译法也有其缺点,因为翻译法忽略了文化原则,对语言的文化强调不够。因为两种语言很难有一一对应的词语。如“拜访”直接翻译成“visit”。由于英语中的visit可以是visitsomebody,也可以使visitsomeplace。所以汉语学习者在使用“拜访”这个词语时,不仅会说“拜访小明”而且也会出现“拜访那个教堂”的笑话。所以除了刚开始的阶段,当学习者有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基础之后,我们就不推荐使用翻译法教学了。这样有可能让学习者对母语产生依赖,从而影响到他的目的语的学习。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加强度新词语的重视,只有及时的进行新词语教育活动,学生的汉语知识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此,经过笔者在大纲制定及修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总结和介绍,通过这些问题的叙述,未来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一定能明确方向,并取得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4.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称谓语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跨文化交际,称谓语

一、汉语称谓语的特点

(一) 亲属关系称谓词语

在中国的历史社会, 自古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封建的宗法、宗族、伦理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因此, 要了解汉语的亲属称谓关系, 首先应该了解汉民族的亲属关系。

汉族的亲属称谓有血亲和姻亲两大系统。血亲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系列, 它又分为宗亲和外亲。宗亲是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系列, 其中又可分为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直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如曾祖父、祖父、兄弟、姐妹、女儿、儿子等。旁系宗亲是指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如伯父、叔父、堂兄弟、侄儿、侄孙女等。外亲包括与自己有间接血缘关系, 但不同姓氏的亲属, 如外祖父母、舅舅、姨妈、表兄弟姐妹、外甥女等。姻亲是指建立在婚姻关系的基础上成立的, 包括配偶及其兄妹, 婶婶、妹夫、小姑子等。以上这些亲戚关系都是至亲, 此外还有许多远房亲戚。

(二) 社会交际称谓词语

汉语的社会交际称谓又分礼俗性亲属称谓、职衔称谓、职业称谓及其他称谓。

礼俗性亲属称谓语是一种广泛的非亲属的亲属称谓, 为了表示礼节和亲切, 人们常借用亲属的称谓词语来称呼对方。比如称呼相亲邻居, 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 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 分别称呼对方为王大爷、李大叔等。小孩子称不认识的妇女为姨、阿姨, 问路人称陌生的老人为老大爷、大娘、大叔等。现代社交称谓语是有时 (或为了区分同姓者) 指称、面称时加取名字或字、号中的头一个字, 对社会长者的称谓语一般也是姓氏前加上大爷、大妈等, 如陈大哥、张奶奶、徐大妈等。一般社会交际的称谓语总是在职务或头衔前面放上姓氏, 比如李医生、王先生、黄女士、周老师等。

有些称谓反映了宗法社会家庭关系, 每一个称谓都代表一种社会名分。有些新的称谓则是促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有利因素, 使得社会成为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使得人际关系友好和谐。

二、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上述中提到称谓语在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 在对外汉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 从文化内涵角度来剖析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的文化依附作用。

(一) 亲属称谓词中的身份制思想

身份关系至关重要, 因为一旦乱了身份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必然被破坏, 高度专制的宗法制度就会由于统治秩序的混乱而解体。这种严格区分身份地位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称谓是人际关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中, 称谓越丰富, 越复杂, 说明这个民族越注重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在西方语言, 像英语中, 称谓词非常简单, 除了父母有明确的称谓词以外, 兄与弟都称brother, 姐与妹通称sister, 伯、叔、舅都称作uncle, 姑、婶、姨都称作aunt。但在中国却大不相同, 不但上面的概念有严格的区别, 而且还存在大量辅助性的称谓词, 以进一步区别亲与疏, 远与近的不同, 这是因为在宗法制度下确保血统的纯洁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在宗法制度下, 就绝对不是父母双方对等的长辈, 对宗族来说, 它有血亲和姻亲的区别。

(二) 社会交际称谓词中的身份制思想

身份制的思想除了亲属称谓中有体现以外, 非亲属称谓中同样有体现。大家知道中国人喜欢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熟人, 例如, 称呼年长的女性是大妈, 年轻的男性为大哥, 用大姐来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女性。这种称谓实际上是亲属称谓的泛化, 是宗法制度的体现, 因为这样一来, 无疑是把对方作为自己家族的一员来看待了, 使双方的言行都受到某种约束, 比如在长者的面前说话一定要有礼貌, 不能直呼姓名, 更不能放肆等。正式场合的称谓也同样体现了身份制的思想, 在中国, 正式场合人们一般喜欢称对方的身份, 其格式是“姓+职务∕职称”, 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的尊敬, 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 使得被称呼者有一种自豪感。

三、结论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在封建体系中, 有着不可逾越的深层阶级等级, 一个人出生之后, 他在社会中身份及等级就已确定。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还是“学”,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都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尤其要注意文化依附矛盾, 这样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让留学生很好的掌握, 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对于汉语, 我们教授的不仅仅是语言, 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使之能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宗贵.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 篇5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无从谈起。所以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意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越强,所以词汇教学效果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有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本文则尝试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以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教学法:

一、“结构一情景一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

二、“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法都侧重于语法教学,以建构学生系统的语法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法教学长期处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臵,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已有大量的语言学者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提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心论”。暂且不论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语的学习应该贯穿其始终。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各种语法关系,学习词汇也连带学了语音和语法,所以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因为汉语词汇数量庞大,加之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故词汇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且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系统的词汇教学体系,所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缺乏一种高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汉语的词汇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中国人学习母语都由字开始再到词汇的学习,通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中也忽略了汉字和词的密切关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汉语词汇的规律,更不了解在不同语境下,词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和搭配习惯,所以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困难很大。但近年来出现了“语素教学法”“字本位教学法”等,都试图抓住汉语的特质,抓住构词的最小单位——汉字(语素)来进行汉语教学。这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法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掌握庞大复杂的汉语词汇。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缺乏系统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方式是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汇复杂繁多,各类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褒贬义词数量众多,这不仅是汉语词汇在归类上的特论文联盟点,同时也可以借鉴利用,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使用词语。要让学生了解词的本义、语境意义、词的搭配及其使用范围等。在课堂中,注重对各类词汇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解释,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但由于汉语词汇量大也很复杂,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达到预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利用已学旧词,掌握新词含义

利用已学汉语词汇来解释新的汉语词汇,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已学的词语对新词自己理解,然后老师再纠正和归纳。这样就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了,并且使词义较难理解的词也浅显易懂了。例如,新学“死板”一词时,可以解释成“顽固”“固执”;解释“惬意”一词时可以讲成“舒适”“满意”。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意思,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二)近义词比较,分辨词义、用法

近义词教学也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对感情色彩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词语无法区分,在使用中也常常发生混淆。区别近义词词义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区分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如“团结”和“勾结”:“团结”一般用于赞赏某个集体,或是群体,含有褒义;但是“勾结”常常是针对某个人与另一个他者的关系而言,含有贬义。二是区分近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别,如“美丽”“美好”:“美丽”是形容外表美丽,“美好”是形容感觉好。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1.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公式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 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出去、进去、出来、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

2情境导入法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境的设臵,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

3语境教学法

语法规则都是从一个个典型的语境中抽象出来的。与其空讲规则,对学生云

里来雾里去地讲解,不如再重新回到语境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自己发现、总结语法规律,从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或创

造语境。以副词为例,副词意义抽象,它们的意义体现在与句中以及前后句其他成分 的关系中,体现在句子的内容与说话人的态度的关系中。例如“简直”一词,它常用来强调某种情况、状态达到很高的程度,含有夸张语气。但是,不说明说话人、行为者的 主观态度,就不能充分揭示为什么它具有强调作用和夸张语气。4对比教学法 ⑴ 汉外对比

⑵ 汉语内部对比 ⑶ 新旧知识对比

5活动教学法

四,汉泰语言对比

汉、泰语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泰国学生学汉语的有利原因,但是,汉语和泰语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一样之处,这种差别却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偏误。笔者试图经过汉语和泰语的词汇语法方面的相比来研究泰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汉、泰语词汇及语法的共同性

(一)汉、泰语都广泛运用复合法构词。在这两种语言中,词根组合构成新词是最经常

看的构词方式。比如汉语的“手”可以跟其他词根构成大量新词,手表/手册/手工/手巾/本领/本领等等。泰语的(手)也能跟其他词根组成许多词,如(手套)(抢手)(手铐)(手气)(手语)(能手)等等。最突出的是汉语合成词复合的几种类型泰语都有。

(二)汉、泰语都缺少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现。汉、泰语句子的基本形式都是主——谓——宾(SVO)格式。汉、泰语中的虚词是表达意义的另一重要本领。汉语有动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现动作或状态,在某一整个过程中所处的情况,泰语则用“[l au]”表现动作的完成。汉语有语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汉、泰语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泰车学生学汉语的有利原因。

但是,汉语和泰语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一样之处,这种差别却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偏误。

二、汉、泰语词汇、语法的差别性

汉语和泰语的差异,也同样广泛地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这种差异,有 的十分明显,有的却极其细微。

(一)词汇方面

不一样的民族相比客观事物的分类标准和分类角度往往不完全相同。这种分类标准和分类角度的不一样,使得汉、泰语在词汇方面存在不少差别。

(二)语法方面

1、修饰成分语序的差别

泰语由于都缺乏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现,其基本句型都是主—谓—宾(SVO)格式,但修饰成分与中心成分,不论是词,短语或是句子,汉语与泰语的语序正好相反。汉语是前偏后正,泰语是前正后偏。2“把”字句的误用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同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是迅猛发展,这客观上使得我国与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的交流往来变得非常频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汉语变成了一门受欢迎且有用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选择学习汉语。但是众多的国外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同样问题,即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非常必要。

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不管是任何一个国家或种族的语言,其都是人们进行表达和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让学习者能够合理运用和使用汉语是最终目的之一。但是,语言本就和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割裂。通过语言,人们才能领会文化的内涵,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文化则包含了语言。这些客观特性决定了国外学习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加之中国本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往往更加密切。换句话说,学习者要想学好汉语,就应该掌握中国文化,在掌握了文化的前提下学习汉语,效果自然比之前要提升很多。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一)以语言为主的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种。其中第一类是以语文教学为主,这种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初始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大都比较简单,学生一般只需要掌握语言知识即可。但是目前很多对外汉语的教师在这个阶段就只是单纯地讲授各个词汇、句子等。而对于词汇、句子中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则一笔带过。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仅仅明白单个词汇的意思,但是根本不会灵活的运用。由于汉语是一种象形文字,大部分的文字最初都是以形状为标准,经过不断演变,却仍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此外,中国汉字中还有一些受到特定地形、气候等方面因素而产生的词汇,例如“梅雨”。如果通过生硬的翻译,外国人是根本无法理解梅雨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只有将梅雨这个词汇出现的地理、气候背景进行讲解后,学生方能明白。可见,教师在进行汉语讲解的时候,应该始终以文化为背景,不要脱离了文化而单纯进行教学,否则很多蕴含了文化内涵的词汇外国学生根本无从下手。

(二)以跨文化交际为主的文化教学

以跨文化交际为主的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较高级阶段,是在以语言为主的文化教学阶段之后的学习内容。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需要学习我国的日常风俗和礼仪文化。由于我国历来是一个重视礼法尊卑的国度,各种礼仪风俗历史悠久。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礼仪风俗方面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理解中国人说话的习惯,也才能掌握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技巧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风俗方面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学生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些传统思想经过代代传承早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其通过各种日常行为,语言习惯等表现出来。例如儒家思想中的“谦卑”塑造了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喜欢自谦。如果不理解这些思想的话,是很难理解汉语真正含义的。

第三,了解学习中国历史也是学好汉语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历史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个带有时代特征的词汇的含义,也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文化,愿意通过自己的学习去传播中国文化。

三、文化教学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

(一)樹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的理念

我国传统的对外教育中,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为只是对语言知识进行教学,对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则不闻不问。其实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会外国人学会中文而已,而是要求通过学习,让各国的交流变得畅通无阻。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始终将语文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不偏废,共互补。文化教学是为了让语言教学变得更加得轻松有效,而语言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加良好的理解各种文化含义。这二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是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国家或者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而这些文化也同样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得以传承和发扬。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承担着发扬我国优良文化的艰巨任务,其教学方法必须有效得体。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文化和语言教学互相融合,在文化的背景下讲语言的运用,学生的理解自然会提升不少。第二,教师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具体说来就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教师切忌操之过急,而是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打好基础,这样之后的学习才能更加顺畅。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起着事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以求更加胜任这份工作。首先,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开拓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文化资讯。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这些都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前提。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多与各个类型的中国人进行沟通交流。

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都无法隔离。离开了语言谈文化或者是离开了文化谈语言都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教学,让文化教学成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成斌,王志勇.浅析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7).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7

一、语言与文化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按最广泛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用于彼此间交际的一套符号系统,自然应当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但语言又是文化中比较特殊的。由于文化是非遗传性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因此文化的传承需要语言,语言又成为文化的负载工具,所以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一般“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的区别

关于“文化”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阐释各不相同。我们所谈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实用性,而非学术性的,属于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所知的文化在传授中应该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择学生所需而教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内容

目前,主流观点是将外语教学的文化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张占一先生指出: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笔者认为两者相比,交际文化在教学中是主要的,它包括人们日常习惯用语,与各民族风俗、心理、思想相关的言语和肢体语言。知识文化则是一些历史的、传统的、哲学的、宗教等方面的知识。其实,从哲学辩证法角度来讲,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不可能不用到知识文化,而知识文化中必然也存在交际文化的因素。

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

对外汉语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研究中反映了一些文化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如下七种形式:

1、以介绍、注释、归纳、示范、练习的方式传递汉语文化。这种教学形式需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阶段有选择性地使用。比如,初、中级阶段的口语课,可以采用介绍、说明、示范、练习的方式讲解文化点。而以传授语言和知识文化为主的汉语课在初级阶段则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在中级阶段则要多采用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借助声、像等教学手段传达文化信息。比如:通过听传说、听独奏曲、看图片等方式进行文化导入;用说书、听音乐、谈感想、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学生体会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意境。有教师将之称为“领进去”和“走出来”的多元化的语言文化教学方法。

3、文化对比分析。这是课堂文化输入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方法也被许多研究用来揭示语素或者语用层面上的不同文化内涵,如动物文化词语褒贬色彩的文化心理成因;汉英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进行探讨等等。

4、分角色、分情景表演和分话题讨论。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分话题讨论的形式,必须建立在语言障碍较小的基础上,因而比较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

5、文化辅助阅读,通过报纸杂志等书面材料获取文化信息。

6、开设文化讲座,类似于专门文化课中某一专题的讲解,起到普及知识文化的作用。

7、文化实践课。这是一种将课内外环境联系起来的开放式的教学。文化实践课把课堂讲授和学生的社会参与及他们的感受结合起来,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比,对比分析法也是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了采用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相似的教学形式,如创设情景进行文化互动,积极探索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文化辅助阅读,文化专题讨论让学生记录下在异国文化中经历的某一片断,并给出自己的解释,进而通过讨论等形式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文化信息。

五、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当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都载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尤其是词汇带有的文化信息最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把语音、词汇、语法等放在具体文化背景中进行讲解,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让学生能在正确地语言背景下准确地使用汉语。教学应主张“教无定法”,我们一般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多半是讲授法,我们有时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电影、记录片、网络视频等。留学生教学机构还可定期举办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比如日本文化节,俄罗斯文化节,也可与中国大学生一起搞座谈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去学习文化。有时我们也可以留课外作业,比如,去班级采访中国大学生等。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对比教学法或资料把握中外文化的差异,有区别、有层次、渐进性讲授中国文化。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文化隐藏在语言之中,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汉语,说一口地道的汉语。

摘要: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和性质问题。并且对于具体的教学形式及原则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外国人学习语言,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学习,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但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把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寓于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篇8

一、汉字的特点

首先, 在进行汉字教学之前, 应该对汉字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汉字教学。

1、汉字是具有表意性的语素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是世界上至今为止仍然在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 与表音文字不同, 它属于表意文字。

2、汉字数量很大, 常用字有限

汉字的数量很庞大, 然而,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汉字仅仅只有几千字, 因此, 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汉字不超过3000字左右。所以, 要经常提醒学生常用汉字数量有限, 汉字并不难学这种理念, 增强汉语学习中者的学习信心。

3、汉字结构方式复杂

汉字的结构方式是多样的, 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方式, 分别是左右、上下、内外, 而且每种方式又有不同的形式。汉字笔画及偏旁数量很多, 根据现代常用汉字字的统计, 汉字偏旁有1500个左右, 因此汉字的记忆需要学生大量的积累。

二、对外汉字教学方法与技巧

汉字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读、写和查汉字的能力。基于汉字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虽然汉字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但还是有一定办法。根据汉字的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汉字教学, 需要了解汉字教学的一些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分对象, 分类指导;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词汇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了解了汉字的特点, 以及对外汉字教学的原则之后, 怎样运用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这要求教师选择并使用正确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和技巧。文章主要讨论以“六书”为基础的汉字教学法, 以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以及形声字为主要教学内容, 对汉字进行教学。

1、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 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其中的字是按照“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 即按照字的意义, 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学生为教学对象, 以汉字为教学内容, 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书写汉字, 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运用六书理论进行汉字教学时, 应当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

(1) 字源教学法。字源教学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

象形字是根据所表示事物的形体简单描画而成。字形与事物的外部的轮廓非常相似, 看到字形就可以了解到象形字所表示的事物。象形字十分适合初学者学习, 初学者通过事物的形状来识记汉字, 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了。用图画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象形字, 能够使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根本意义, 并且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指事字和象形字一样, 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直观性, 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中观察出汉字的本义。“本”用符号标识树根的部位, 说明“本”是表示树根的意思。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或字构成, 把形体或字的意义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 从而表示新字的意义。如“休”字是由“人”和“木”组成, 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指事字和会意字与象形字一样,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识记的。

(2) 偏旁部首教学法。偏旁部首教学法可以和形声字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形声字是根据词所反映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 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意符相结合组成的字。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 常用汉字中的比例稍低一些。3500个常用字共有2522个形声字, 约占常用汉字的72%。

形声字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合体汉字, 如“清、溶、期、帽”等。这些汉字中有表示意义的部件, 也叫形旁、义符;又有表示读音的部件, 也叫声旁、声符。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 占汉字总数的80%, 在教学时, 可以充分利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三、结语

如今, 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也应相应的完善和提高, 尤其是相对较薄弱的对外汉字教学。这需要对外汉语教学者的共同努力。汉字难学, 是举世公认的, 但如果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汉字的特点, 找到符合汉字规律的教学方法, 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 对学习汉字, 甚至是学习汉语都有极大的帮助。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它在写法上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被认为是汉字教学。由于汉语推广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对外汉字教学也受到重视, 汉字教学的方法更是不断出现。文章以“六书”理论为依据, 从象形、指事、会意以及形声字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汉字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汉字特点,六书理论,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施正宇.现代形声字形符表义功能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1992 (4) .

[2]董福生.对外汉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 (9) .

[3]李纯.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2) .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拼音 篇9

(1)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范围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包括教授汉语拼音字母, 通过学习使留学生能熟练掌握它, 达到看字能发音听音能记录。教授汉语拼音声母、韵母, 在认读和识记的同时, 理解和掌握声母韵母的搭配和音节的整体拼读。教授汉语拼音的声调, 注重学生对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高、升、折、降四特点的理解, 并掌握规范的读音。

(2)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性质

A.基础性;学习一门语言,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其他各项语言学习的基础, 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B.变通性:由于汉语语音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原则的需要, 使得汉语拼音方案具有一些缺陷:采用拉丁字母的形式而又有不同的发音;采用超宽式的注音方式:在一定形式下有主要元音的省略和特殊省写规则;缺少音变描写手段等。

C.循环性:汉语拼音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是一种完全陌生的语音符号或者可以说语言符号。因此他们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一个学习、修正的反复巩固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的积极应用

汉语拼音因为它具有国际性、易学性等特点, 广为外国留学生接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它的使用贯穿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中, 渗透在汉语学习的方方面面, 是全面学习和教学汉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应用表现在:

(1) 语音教学的助手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基本上概括了汉语普通话的全部语音现象和结构特点。留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 也就顺利地掌握了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基本内容。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 留学生认为学习汉语最困难的就是声调方面。对初学者来说, 如果声调掌握得不好, 口头交际会受到很大影响, 还会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影响进一步学习汉字。通过汉语拼音能很容易地学好四个声调。因为汉语拼音声调符号的形与音是一致的, 标上声调号后, 声、韵、调非常清楚, 而且四个声调符号也形象地表示出四个调类。留学生读拼音, 看调号, 学说话, 经过大量的练习, 使他门能辨别声调和读准确声调, 建立起声调的习惯。

(2) 语法教学的助手

汉语拼音拼写汉语, 能开门见山地显示出汉语本身的各种语法形式和结构。通过这种形式留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汉语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单位一一“词”, 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词与词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3) 词汇教学的助手

学习生词时, 汉语拼音能给留学生们提供汉字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如分词连写、声调读音、多音字的读音等。

(4) 听力口语教学的助手

外国留学生的听说和读写学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这对矛盾是由汉语和汉字的矛盾引起的。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特点,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教学好汉语拼音, 借助汉语拼音进行口语教学。在教学初期的一段时间里不出现或少出现汉字, 这样就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训练上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提高听力、口语教学的效率, 更好地满足留学生用汉语惊喜口头交际的迫切需要。

(5) 汉字教学的助手

难认、难写、难记的汉字, 也有一定的结构规律。因此, 汉字教学要求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以便于留学生接受。但是, 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规律和文字教学规律常常是不能兼顾的。从语言教学的规律看, 应该以一些结构简单的、常用的短句会话开始教学从文字教学的规律看, 应该以一些笔画比较少的独体字开始教学。这时常用短句会话中使用的复杂汉字就将打破汉字教学的规律。

汉语的教学应该以语言的教学规律为基准, 用汉语拼音和汉字同时出现的形式编写教材。这样既不违背语言教学规律, 又能使汉字教学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同时, 通过汉语拼音的帮助使学生能反复认读一些比较复杂的汉字, 为掌握比较复杂汉字打好基础。另外, 汉语拼音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汉字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是培养和检查留学生认读汉字的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外国留学生来说, 汉语拼音早已经不是辅助工具了, 而是具有交际作用的文字。学生使用汉语拼音进行书面交际在汉字不清楚或者时间短促的情况下, 用汉语拼音记录汉语帮助学生查词典和辞书, 向电脑输入中文信息等等。

总之外国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时, 汉语拼音除了它的重要辅助作用外, 早已经具有了文字的性质和价值。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使用汉语拼音, 已经被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界所普遍接受, 成为了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

摘要:随着汉语拼音及其正词法的不断完善在教学和学习中也不断改进汉语拼音的学习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已经把汉语拼音作为汉语的第二种文字进行教学和使用了。

关键词:汉语拼音,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亚川:《汉语教材注音拼写法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年。

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10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1999, (4) :3-11.

[2]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24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篇1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剪纸文化

一、文化导入在对外汉语中的地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们教给学生的表面上是语言,其实更深入的来说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每一种语言都是有一种文化编制出来的,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语言的生命力很多时候都是靠文化去烘托的,当然也不是说文化的教学要高于语言本身,虽然这里确实无法准确说明文化的导入在语言教学中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文化背景的学习是语言教学的灵魂所在,就如吕叔湘老师所说的一样,学习语言时,光学习它的“部件”和“结构”是不行的,我们是要学会如何去“使唤”它,如果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语言,那么,学习语言的意义又何在呢?

那么,怎样合理的给学生输入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就成为了對外汉语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们所应该深思的问题,语言的输入时必要的,这些语言的学习如果不加上一些扩充来讲解给学生的话,整个课程就会显得很干涩,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给学生一个汉字,你告诉他这个汉字的意思,然后这个汉字的介绍就这样结束了,如果我是这个学生,我真的很难去记住这个汉字,那么相反的,如果老师在介绍完这个汉字的意思之后向学生补充一些文化知识:这个汉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加上这些补充后的讲解,学生的接收效果会大有不同。在课程本身的基础上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上进行的文化输入,在大部分情况下得到的是好的反馈。插入文化知识又应该从什么角度、哪一方面去扩展,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学生来到目的语国,除了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在这里生活,那么老师在课程中加入的一些文化知识在生活中也就全面的体现出来了。留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自己的母语国家,本国文化可能在某些方面与目的语国家存在某些冲突,所以留学生的一些文化习俗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冲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目的语国家的习俗和他们本国的习俗不一样。

二、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选择

文化的导入内容应当怎样选择,目前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明,但是又大部分资料总结得出,文化导入大致的分类有以下几种,分为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汉字文化以及体态文化。其实不难看出,这六大类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实用性。尤其是当一个外国留学生来到所学目的语国家来生活和学习时,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是更能体现出来的,因为来到陌生国家,他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生活,如何适应新的环境,那么从这里切入来看,上述六大类中的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在这其中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习俗文化中的招呼、称呼、问候、询问、道谢、致歉、告别、打电话等用语,是学习者来到异国所必须用到和掌握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教给他们你好、请问、对不起等这些词语,而不告诉他们这些词语哪里可以用到,那么教给他们的东西就相当于一潭死水,是不会随风起浪的。这里举出的这个例子,也就充分的说明文化导入的内容选择对于教学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要考虑多方面去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课外的交际等等。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原则

学习汉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上文也提到过,不同的国家都拥有着自己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散发着不同的魅力的同时,它也是是沟通不同的国家的人的桥梁,文化表现着一个国家的性格,文化中包含这个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等。

学习者来到目的语国家学习语言,并不能够很快的接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他们需要时间去磨合,就如同两人相处,初见时不会很快的熟络,而是需要一个不长不短的过程使之渐渐接受对方,了解对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和中国文化的接触有一个磨合期,使学生逐渐适应、逐渐接受中国文化,学会去欣赏品析中国文化。

首先,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是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的,学生学习中国文化需要在一个舒适的过程中慢慢与之融合。一开始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也要根据学生汉语水平来选择所教内容,这样由浅到深的教学顺序,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化产生兴趣和一种求知欲。

其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总是在日常交流运用时出错,使得谈话变得尴尬甚至谈不下去。例如:问年龄不管对方大小一律用“多少岁了?”很熟的人用“吃了没有”打招呼,一些留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些也是文化导入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日常交流中常常体现的是学生对于习俗文化的掌握,那么,教学中的文化需要抓住这一重点——实践性进行教学。尤其是来到目的语国家的学生,不论是与当地人还是其他国家学生相处时,都是需要用所学的目的语来进行交流,日常对话使用频率较高。所以汉语教师在教学文化导入中应当以实践性为中心,选择一些有助于日常沟通的文化知识来帮助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所出现的问题。

民族文化在每个学生心理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出国在外的学子,长期对自己国家的思念,使其更加的维护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同时,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时,有时会出现排斥现象,甚至抵触情绪。教师在这时应该注意的就是文化导入中的宽容性原则了,不要一味的为了教学去强迫学生接受与自己国家不同的文化知识,老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会去了解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可以巧妙的将两国文化结合来讲授,使得不同的文化在教学中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和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1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策略是按照由临海到大陆、由都市到乡下的形式进行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途径和它是一样。从根本的情况上来看,临海大都市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阶段还不不晚,进步的也不缓慢,但大陆不太大的都市里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就不是很早,进步的也还不够快。在我国迈进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项目也跟着它走向了不同的历史进步阶段。汉语授课教育制造组织与日俱增的在我国各个地方成立起来,特别是于临海部位贸易先进的都市和对外经济、沟通较多的部位。我国的高校都逐步创办了对外汉语授课的学科,以此处理慢慢进步的对外汉语授课对有联系的专职型的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育早就变成相对受欢迎的业务让不少同学持续专注于此。

以近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汉语授课项目现在是猛烈上升的初期,还可以得知,紧跟我国贸易上升,我国的对外开放项目会有更明显的增强,对外汉语授课也一定会有迅速的增高和进步。于对外汉语授课行为里,若不存在相应的通晓知识的入口,便会让国外同学沉浸于此还不能抽离于此。认清知晓知识的入口,是知晓我国固有知识的相对关键的渠道。即使我国早就专有特意讲授我国固有知识的课程授课,而且始终抱有“文化当成知识”的知识指导思想,将推荐非主观的、通俗的我国固有文化学问当主体,还借助课本---授课---研究的固有授课方法。而于此类授课方法里,老师是授课行为的关键核心,同学们即为老师授课的非主动承担人。此类固有的授课形式是同学们变为文化的非主动承担人,因此无法合理调控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踊跃性,还阻碍激发同学们学习我国知识的爱好,减轻了课程授课成绩。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

(一)以教学对象为基础

将被授课人放首位的授课法,就是挑选授课形式时应按照同学们的根本,学习处境。实施对外汉语学习的同学们,因为其并非一个国家的人,所以他们的语言、习俗风貌和学习过程有差异,所以面对汉语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和我国接壤的日本、韩国他们国家知识和我国知识比较像的地方不少,所以他们的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能力比欧美和非洲等地域的同学强很多,可知,应依照不一样的留学生的知识处境去实施各种方法、深度的授课,于此才会有效的实现授课成绩。对于同学们来说,其了解汉语的宗旨也大不相同,有人是由于特别喜欢汉语和我国知识,有人是想逐步深入的学习我国优良的固有知识。因此应按照同学们想了解的宗旨的差异,去开创不一样的授课模式。

(二)围绕语言教学

非本国同学对汉语的了解应不同层次的实施,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所以汉语知识授课里也需要符合此标准。于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同学们对学习汉语存在丰富的热情和激情,可是其可以理解的文字少之又少,所以于此层次,知识授课需将辅导同学们了解汉字最基础的发音、下笔顺序等做关键本质,用容易理解的方法给同学们解释字词,再现象和它有联系的中国文化学问,能够经由许多平日中能遇见的知识实质实施解读。但于理解的第二层次、就关键是吧我国语言及和它对立的文化学问实施精巧的结合,尽可能借助同学们了解了的字、词、句,去对与其呼应的历史知识典故实施解读,更加深入的体现它所涵盖的中国知识于有联系的生活哲理观念。

(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展开教学

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于对外汉语讲堂授课里,老师能够创建与其呼应的幻灯片,借助PowerPoint对同学们实施授课,可以让同学们的学习比较直接,辅导同学们有效的掌握所学本质。但于民俗知识的授课里,能够插播与之呼应的中国民俗的专项影视,让同学们清楚、明确的掌握相应的民俗知识,以此再推广有联系的授课本质。期间,老师还能够想同学们介绍点富含我国知识特点的映画,辅助同学们有效掌握中国知识,稳定讲堂授课。

(四)将文化进行科学准确分类的教学法

我国固有知识包罗万象、积厚流光,富含相应的多样性,所以与知识授课的实践里需把知识授课的本质实施分级和分段。能够把我国知识划分成饮食知识、礼仪知识、酒知识、茶知识等。老师还能够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底子和他们的个体要求,对其实施我国知识专门一种知识的授课。以此辅助同学们深入对我国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三、结语

上一篇:信念与生活下一篇:光盘档案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