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

2024-10-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精选7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 篇1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课教学

论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课 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论文摘 要: 汉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本文主要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三个方面对汉语教学进行论述。

汉语课是综合课、必修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干课程。它是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语言要素和语言材料出发,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它是一门集语言知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与交际技能教学为一体的课型。

汉语课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基础性。所谓综合性,即它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所谓基础性,是指它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地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汉语课的听、说、读、写有别于其他专项技能课的听、说、读、写:它的“听”是围绕限定语言项目(词、词组、句子、语段、语篇)的精听,是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同学的问或答,而听力课则应进行“听”的多种技能训练;它的“说”是能够模仿跟说,回答问题,自由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口语课则应更深入地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它的“读”是读课文、例句,重把理解的内容表达出来,而阅读课则注重快速、大量、多种阅读技巧的训练;它的“写”是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够做笔记、写作业、听写生词或句子,而作文课则重视文字表达能力。它为其他的单项训练提供基础,使后者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语音阶段、语法阶段、短文阶段。三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但又互为基础。我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汉语教学。

一、语音教学

语音正确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只要发音准确流利,即使词汇量有限,掌握的语法点不多,本地人听起来也会觉得相当地道。对自己没有学过的或自知还不能熟练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点在谈话时可以用“藏拙”的办法有意避开不用,而语音却不行,只要一张嘴,哪些语音没有学好,立刻就会露出马脚,想藏拙也藏不了。一个人可以通过谈话和阅读主动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语法点,可是很难完全靠自己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一旦自己的洋腔洋调形成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如何改进语音教学,使洋腔洋调在没有形成固定习惯以前尽量减少影响,应该说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语音教学贯穿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初级阶段尤为重要。

1.在声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声母。j、q、x、z、c、s、zh、ch、sh为难发的音,其中z、c、s和zh、ch、sh容易混同。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英语没有,所以欧美学生在区分这两种音时有困难,如b-p、d-t、g-k、z-c、j-q、zh-ch。在教难发的音时可用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模仿正确读音,从而在模仿中形成正确读音;在教易混的音时则可用比较法和实践法,把易混的声母和相同的韵母相拼,比较两者的异同,在实践中把两者分开。如d和t,分别与an相拼,组成dan和tan。

2.在韵母教学中,重点是难发、易混的韵母。单韵母中,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是o、e、ü;复韵母易中混音是ai与ei、ao与ou;鼻韵母的问题是,前后鼻音区分有困难,二者易混。因此,在教韵母时可采用和声母教学同样的方法。

其实这些声、韵母也是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他们在发这些音时往往也不准确,但是他们说普通话的时候绝对不会因此出现洋腔洋调。初学阶段没有必要苛求,如果把学习语音的有限时间过多地用在舌头翘到什么程度、嘴唇圆到什么程度才算正确等问题上,则要求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反而容易在初学阶段就丧失了学好汉语的信心,实际是得不偿失的。洋腔洋调形成的关键并不在声母和韵母,而在声调和比声调更高的语音层次。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只有四个,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在语音结构中的负担自然也就重得多。如果某一个声母或韵母读不准,并不一定立刻就会被人察觉,因为另外还有二十几个声母或三十几个韵母也不断在话语中出现,各声母或韵母的出现频率都不会很高。声调则不然,某一个声调读不准,立刻就会被人听出来,因为平均每四个音节就会出现一次这个声调。声调可以说是汉语语音结构中最敏感的成分,在学习汉语语音基本结构阶段,声调教学比声母和韵母教学更为重要一些,而且也更难一些。

3.声调的难点主要表现在四声相混和发音不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反复模仿以外,记忆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记住声韵母的同时记住声调,慢慢积累,所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发阴平调时,发出平调不困难,难在发高调。发这个声调前要将声带拉紧,在感觉声带的位置提高了的时候,再发平调,即发音过程中声带位置不变。教过阴平调后,教师可不按顺序教阳平调,而教降调,和发阴平调一样,先拉紧声带,然后放松声带,这时所发声调就是降调。有阴平调和降调做基础后,再教阳平调。发阳平调时,声带逐渐拉紧,声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升调。这些步骤过后最后教上声调。上声调的问题不在于调值是多少,而在于它是个曲折调。发这个声调时,声带先放松,这个过程很短,然后要拉紧声带,声带先松后紧,先下降,再上升,声带拉紧程度不影响这个声调的调类,只影响调值,只要在放松声带后有一个拉紧声带的动作,发出的声调就能区别于阳平的升调和去声的降调。

这里重点讲一下教上声的方法,上声是教学中的难点,令很多留学生头痛。上声是个曲折调,没有声调语言或者没有上声声调语言的学生发这个调是很困难的。在教单字时可让学生模仿练习,在日常的交际中,上声单用的情况并不多,它一般是与别的声调组合使用,这也就涉及变调问题。上声在非上声字前变成半上(211),如“老师、语言、感谢”,在上声字前变得近乎阳平(24),如“水果、选举、友好”,所以重点是教学生半上,让学生在具体的词组中反复体会。

4.轻声、儿化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轻声的特点是短而轻且有依附性,单独的轻声是不存在的,一般只有依附在其他音节后的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如“姐姐、椅子、耳朵”。轻声不是语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该读轻声的字没有读轻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哪些字应该读轻声,所以,学习轻声的重点在于掌握“必须读轻声的字”。儿化具有区别词性、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所以正确掌握儿化的发音非常重要,如画和画儿、盖和盖儿、尖和尖儿、眼和眼儿,所以也要让学生记住儿化音和非儿化音的区别。

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多听多模仿是提高语音水平的唯一途径,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语调模式。这种模仿训练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二、词汇教学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初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中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扩大语汇量,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中的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学习更正确地运用这些词语。高级阶段语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

词汇教学包括展示词汇,词汇解释及词汇练习几部分。展示词汇就是把所要教的词通过板书、领读、听写等方法介绍给学生,并让他们跟读、认读、从而使他们对所学词的形、音、义有初步了解,其目的是让他们掌握词语的用法。听写是常用的、基本的展示词汇的手段。它的实质是学生回忆预习过的生词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手段之一。

词汇教学的第二阶段就是解词。解词就是将所要讲授的词的意义及用法解释给学生。语言教学中解释词义的技巧很多。

1.实物和图片展示。这种技巧简单明了,可以加快建立语音和概念的直接联系。因此,凡是能够用实物或图片解释的,应尽量用实物或图片。

2.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解释及近义词的比较。用一个已学会的反义词解释词义,这对学生理解词义,记忆生词都有好处,如表扬与批评、厚与薄、失败与成功。近义词的比较也是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它也是学生的难点,如“还是”和“或者”,前者可用于疑问句,后者则不能。“资助”和“救助”,前者指用钱有困难的人,后者除了用钱以外,也指用行动帮助帮助有困难的人,如救助病人。

3.语素的解释。这种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只适用于组成词以后语素义未改变的情况。如学了“读”、“作”、“者”之后就会懂得“读者”和“作者”的意思。学过了“聋”和“哑”之后就会懂得“聋哑人”的意思。

4.以旧释新。如“爷爷”是爸爸的爸爸,“外公”是妈妈的爸爸,这种技巧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是非常有效的。

5.类比。如学了“汽车”、“汽车站”和“火车”,就可以用“汽车站”类比“火车站”;而“数学家”和“化学”则可类比“化学家”。

6.例句释义。教师直接给学生几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句意。如“辜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何况”:“平时这里就很热闹,更何况是星期天。”

词汇讲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想要真正掌握该词,还应在此基础上做有关的大量练习。

词汇练习可分为:感知性练习:对词的感知,包括语音识别、词形识别,听录音、认读、注音等。理解性练习:主要是理解词义,如写出反义词、同义词进行替换等。模仿练习:包括语音模仿、汉字书写模仿。记忆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记忆词的意义和发音,如直接问答、利用图片、实物、体态动作、动词宾语等。应用性练习:目的是把指定的词运用到句子中,如选词填空、组词选句等。

三、语法教学

胡明扬认为,语法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传授语法知识而进行语法教学,而是为了解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问题。可以说,语法教学,主要是用“法”教“学”。学习语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一种语言。当然,学习语言也许还有别的方法,并不限于这么一种方法,不过中外的语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换言之,与其讲语法,不如让学生接触有关的语言材料,这也许是掌握语法的最好途径。

李晓琪认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必须与词汇教学密切结合。她提出:(1)建立以虚词为核心的词汇——语法教学模式;(2)筛选,突出实词难点,加强词语搭配的学习;(3)着眼语篇,在语法与语篇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方向。

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宜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对所教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图文化;进行语法练习时,语言运用练习应该多于知识练习与变换组成练习。讲连动句时,告诉学生句子中是一个主语进行两个动作,如:“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他坐飞机去上海。”

另外,讲练习时要把语法应用到交际中,如讲到“了”,就要让学生反复用带“了”的句子谈话。而且应该让他们在交谈中纠正错误之处,以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总而言之,汉语课的特点主要在于基础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是各种技能的综合,语言知识的综合,而且是教师知识水平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扬.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2]王钟华.初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3]陈田顺.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4]张慧君.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技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6]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1996,(3).[7]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8]李泉.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J].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 篇2

关键词:羡余,对外汉语教学,解释

“羡余”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术语, 是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最早提出的。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羡余”这一词条, 它的解释是: (1)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的各种附加的赋税; (2) 多余的。这两方面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多余的”。潘先军 (2010) 对于词的羡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词的羡余成分, 就是在单音节之外的复音词中, 组成词的语素在语义表达上没有作用的语素。这些存有羡余成分的词, 已经凝固为固定的词并收入词典, 其“合法”身份是公认的、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在词的层面上, 只要语言单位为词就只存在羡余成分而没有冗余或赘余。由此观之, “羡余”它其实跟“多余”还是有区别的。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看, “多余”是有些贬义成分涵盖在内的, 语言中的多余成分也就是不必要的成分, 是交际中不需要的。而“羡余”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这是汉语的需要, 也是汉语语用方面的重要部分。

据说, 各种语言中都有“羡余”这一特点, 而且汉语比起其他语言还算少的。潘先军从词的角度给羡余下了定义, 其实可以把这个定义扩大, 不仅是词, 还有短语, 甚至句子都有羡余的成分存在。而且这些成分都是“合法的”, 甚至是必须的。比如, 很多人都爱举的一个例子“凯旋而归”。“凯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战胜归来”, 它本身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 而平时使用的时候, 往往爱加上“而归”。还有人们常说的“大约……左右”, 其实“大约”本身已经有了不确定的概数的含义, 后面又加上了“左右”非常多余, 这种用法也常常在中学语文中被视为病句, 可是语言运用中却不乏这种用例。还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 “秘密”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隐蔽, 不让人知道的 (跟‘公开’相对) ”, 这本身就隐含了不能说的意思在内,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做“不能说的秘密”, 似乎使它的这种特性更突出了, 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试想, 如果电影的名字只是两个字的“秘密”, 那么它的神秘感仿佛也减弱了不少, 名字中音节的韵律美也有所淡化了。因此, “羡余”不仅有利于表意的完整, 对于发挥汉语运用中音律的和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 对于这些“羡余”成分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数字上的统计。2011年8月4日在Google新闻中搜索关键词“大约……左右”得到27 500条结果, 搜索“大约”得到41 400条结果。同时在人民网中搜索“凯旋而归”得到451项, “凯旋归来”641项, “凯旋”10 956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两点:一是这些羡余的用法是存在的, 而且是有一定数量的;二是这些用法比起“正确”的用法来说还是少数的。潘先军 (2010年) 统计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2001年) 中的羡余成分的多音词, 并得到含有羡余成分的多音词大约占所收全部词语的0.45%, 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种用法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 汉语中的“羡余”成分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部分。

关于“羡余”的教学, 应当秉持正确对待、认真解释的态度。汉语的羡余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汉语中的这种特点, 以便能够说地道的汉语, 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种特点, 以方便教学。其实, 可以发现大多数“羡余”成分都是对已有成分的再次补充说明, 因此, 可以利用它们的这种关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比如“手持电话”中的“手持”。“持”作为“拿着”这个意思的时候, 本身就包含“用手”这个义素, 而且在使用中它所需要的搭配项也是可以“用手拿”的一类东西, 如“持枪”“持棍”等都有这样的特性。在教学中解释“手持”的时候, 就可以把“持”的这种用法连带在内,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短语, 也懂得了它的用法。同样, 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组合, 像“目视、耳闻、脚踹、火烧、水淹”等, 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这样既避免了用翻译方法解释的单调, 使学生学会了其中各个词的使用方法, 又多教会了学生一个新的词语组合。

再如, “不能说的秘密”这样的短语也有很多, 这就相当于在一个短语中解释了一个词的本质特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短语, 也为他们背诵生词提供了一种方法。如“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就可以记住“浪费”有“不必要”的意思, 当他们忘了这个词时, 就可以利用短语关联出它的大概意思。其实这也正说明了汉语的一个特点, 定语有时并不是给事物分类或者描述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定语有时纯粹是为了加强或者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 像“咸盐”, 盐都是咸的;“面貌”, 貌都是在面部的;“死尸”, 尸体都是死了的。这正是“羡余”所要表达的意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时也不妨有意地把学生向这个方面引导, 比如学习“毛病”这个词, 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不好的毛病”这个搭配, 同时要告诉学生“毛病”都有“不好”这样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体会这种搭配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还有“无可争辩的事实、不朽的丰碑、最后的结局、个人的隐私、无用的废话”等都可以加入这种教学方法之列。

有一些音译词, 其实通过英语的音, 学生已经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可是汉语在音译的同时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汉语的义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音译词给学生解释汉语中的义类词了。比如, “吉普车”, 学生本已知道什么是“吉普”, 这就方便了学习汉语中所说的“车”。因为, 汉语经常用“car”来翻译“车”, 这对于留学生来说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因为“车”在汉语中是一个大类, 是泛指词, 而car在英语中只是指小车, 因为除此之外还有truck等。教师此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懂得的“吉普”的意义, 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个类词———“车”, 同时帮助学生扩展出关于“车”的更多的词。这种外来词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利用他们中的“羡余”成分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再如, “贝雷帽、雅思考试、芭蕾舞、因特网”等。

还有在句子中的使用, 例如:“她会跳芭蕾舞”的“跳”的意义其实跟“会”是重复的, 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好理解的动词“跳”来解释助动词“会”的用法和意义。

此外, 还要知道“羡余”是有度的, 在这个度之内, 才是“可被允许的重复”, 要让学生分清楚“羡余”跟“多余”也就是病句中的赘余的区别。以防学生超过“羡余度”造出“真的非常很难”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赘余的病句让学生作改病句的练习, 从而体会两者的区别。如 (1) 快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陆续接连进入教室。 (2) 汤姆来中国一年了, 他很喜欢中国, 他也很喜欢汉语。 (3) 天气冷了, 容易造成感冒。 (4) 欢度国庆节的到来。以上四句都是赘余的病句, 第 (1) 句应去掉“接连”;第 (2) 句应去掉第二个“他”;第 (3) 句应去掉“造成”;第 (4) 句应去掉“的到来”。显然, 这与鼓励学生使用的“羡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过, 对于汉语语感还比较弱的留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带领着进行多次对比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清楚地区分。

汉语中的“羡余”可以加强语意, 而且能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学生通过对羡余成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同时也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释义, 并帮助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模糊猜测,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 可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 1963 (1) .

[2]潘先军.汉语外来词构成羡余现象说略[J].汉字文化, 2007 (3) .

[3]潘先军.多音词羡余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 2010 (3) .

正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正迁移;教育心理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现象

在教学心理学理论中,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以前的学习促进对新任务的学习;负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妨碍了新任务的学习;同时学习者还可能会经历零迁移”。

1.语音。语音方面,汉语的语音系统中有39个韵母,21个声母;英语的语音系统中有20个元音,28个辅音,在汉语的音位系统中,这两组概念出现了交叉关系,在汉语普通话中“辅音有22个,元音只有10个”,它们与韵母和声母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

据调查欧美留学生更喜欢学习汉语中的拼音,因为拼音与其母语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英语中的某些发音与汉语拼音中的发音是相似的。在初级阶段学习者接触到拼音,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发音方法,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母语中发音方法迁移到汉语发音中来,这种正迁移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是有效的。

2.词汇。在英语和汉语中,复合词都存在着以下五种基本语法关系:(1)联合关系:兄弟;into;(2)偏正关系:皮鞋;blackboard;(3)述宾关系:管家;peace-keeping;(4)述补关系:说明;breakdown;(5)主谓关系:国营;earthquake。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在解释这些词语内部关系的同时,与英语中的词语进行对比,学习者就可以将英语中的词语构成方式迁移到汉语学习中来更好地理解汉语中词语的内部结构。

3.句型。汉语和英语在句型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母语中的一些句型结构迁移过来,七种基本句型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所对应,就像词汇中一样。

有了这七种基本一致的句型结构,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们的感知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两种语言中的相同点,促进其母语在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正迁移的因素

赛琳格总结的影响正迁移的主观因素有:第一,学生组织自己母语的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在组织语言的方式上有很多差异,当学习新的语言组织规则时,很容易将已有的语言组织规则带入到新的规则中去,这个会影响到学习汉语时的正迁移的发生。第二,学生对母语和第二语言异同的不同认识。当教师在教授汉语时,应让学生明确汉语与其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当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很低的时候,可能需要教师进行恰当地指导才能发现知识点中的相关联系,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正迁移;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可以自主地将知识进行比较、迁移。

此外,语言迁移的发生还可能受到学生的性格、年龄、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对迁移的发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

三、促进正迁移的教学原理

教师可以采用几种具有研究基础的原理来帮助自己设计能过促进迁移的教学,这些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自动化技能。为促进学生正迁移的发生,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其间需注意:第一,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在思考语言组织规则的时候,会自觉地与大脑中已经存在的母语的规则系统进行比对,发现共同点之后,经过教师的指点,学生就可以进行知识正迁移了。第二,为学生提供多种情景中的练习,学习完一个知识点以后,给学生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下进行练习,例如将阅读课所学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口语中。第三,当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点以后还要给学生一段连续性练习,即过度学习,确保学习者能完全准确地掌握这些技能,较长的时间之后技能还可以持续提高。

2.传授元认知策略。“成功的迁移需要一种能识别迁移情景的能力,为了识别出能够使用先前知识的情景,给学生讲授元认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母语和汉语进行简单的对比,可以口头表述,甚至可以做出表格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自己母语和汉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再学习某个知识点,例如语音或者句型或者语法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提问,“你们母语中的哪些发音技巧可以借鉴到汉语的发音中来?”,这种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正迁移的发生。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和例证中可以看出,迁移是一个复杂而且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知过程,是对外汉语课堂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教师应该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利用正迁移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Lisa Bohlin.教育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探讨 篇4

转载

随着近年来华学习、工作和旅游的外国人急剧增加,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其主要体现在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上。虽然留学生来华学习一种可能与自己母语完全不同的汉语言,但是无论语言如何多样性,都是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习俗、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体现,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就必然会联系到文化的教授。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语言学家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作此研究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在教学第一线的汉语教师也关注和研究汉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教授汉语言知识和讲解语言材料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

一、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底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

虽然“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E.B.Taylor)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合体;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既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是汉民族的主流文化,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则是指外国人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因素教学(周思源)。正因为汉语言知识和文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教授语言知识时就不可能孤立其中一项,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汉语言知识或文化,否则要么留学生感觉到语言学习枯燥无味,要么接受的信息不全面,在交际时难以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引起更多的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丁迪蒙教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时候,必须要把语言知识所蕴涵丰富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或潜移默化或直接教授给学生,帮助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起源和精髓,使他们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灵活运用言语技巧,顺利渡过“文化休克期”。

周思源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包含两部分: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前者为汉语教学内容,后者为文化教学内容。丁迪蒙也认为文化教学主要是对于目的语理解和运用密切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和在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教授时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那么,先要了解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哪些体现。

1.语音

从语音上看,喜欢讲究两音间的对称、和谐、节奏、连贯和响亮明快的乐感,如“桃之夭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成语、诗词、对联等的对称和押韵,“此起彼伏”,“三心二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蹄鸟”,“红日当头,春风扑面;福星照户,喜气盈门”

2.汉字构字

从汉字构字和意义上看,的方块汉字是对称的,让人有一种四平八稳、平衡和协调的感觉但不失呆板,平中见动。楷书、篆书和隶书的写法是这样,就连线条优美,风格飘逸洒脱行书和草书也一样遵循了对称平稳,强调重心的原则;中国书画作品在篇章布局上亦然。中国是表意汉字,它们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制度变迁。如农业和畜牧业在中国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如“牛”字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45个,“马”字旁有94个;古时“钱”是用金属做的,所以有金字旁,如果留学生学习繁体字那就更清楚了。

3.词汇

从词汇上看,有反映过去男尊女卑观念的,比如“妻子”的别称“内人”、“贱内”、“女客”等;很多外来词汇反映中国人文化包容性强的特点,“沙发”、“马杀鸡”(massage)等。

4.审美标准

从中国的房屋设计、园林公园的建筑格局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喜好和谐、天人合一大融合的集中表现,同时反映出中国人的友善热情处事态度和内敛的秉性。这些是留学生在明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才可能掌握有规律性的语言知识。

5.背景文化

从背景文化上看,背景文化是受说话人或作者所处的时代、教育、年龄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的体现,还涉及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技、哲学等,如中国名著里的语料的成语、谚语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等文化背景的体现,“它们是独立完整、系统的构成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庞大群落。(周思源)”对外汉语的教学只教授语言知识,留学生死记硬背,知其一不知其二,他们在学习和使用那些成语、谚语时不但不能理解其深层涵义甚至会引起误会。如电影《刮痧》里美国人心目中“孙悟空”的形象就好斗,好管闲事,以至于歪曲到暴力和邪恶的人物代表。生活里中国人常使用谚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香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在中国人与中国人只需要说上半句就明白了,外国人则是云里雾里的。教师只有把成语、俗语或谚语出处来历或典故简单描述一遍,再把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的母语文化的差异区别开来,他们才可能恍然大悟。

6.语用知识

从文化在语用知识上看,留学生只有先理解语料中背景或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根据功能和语境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因此留学生要掌握中国常用的、特有的语用文化。1)称谓用语。虽然家族家谱里的关系很复杂,但是光从字面上就能掌握很多信息。如女性都有“女”字旁:妈、姐、妹、嫂、媳妇、姑、姨,“夫”是某某的丈夫:姐夫、妹夫。与英语不同,中国人的姓置于名前,妇女结婚了也

不随夫姓。另外尊称和敬称体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有“你”和“您”的区别,“你多少岁了?”和“您高寿了?”的区别,“你姓什么?”和“您贵姓”的区别。2)打招呼用语。中国人与熟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热情关心他人的表现,虽然留学生觉得隐私被侵犯了,但了解中国古时候的房屋结构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他们就能理解了。中国喜欢送客,一边送一边聊,不知不觉就送了很远,这也是中国热情好客的表现。3)禁忌语用。中国人在喜庆的时候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做不吉利的事;不在老人面前说“死”“病”之类的话;数字“4”和其他与不吉利相关谐音字词的使用;不送“伞”做礼物,不分“梨”等。4)谦词语用。中国人对他人的赞美总是不正面承认,喜欢偏低自己抬高别人,如“您的到来真是让鄙人的寒舍蓬荜生辉啊”,“哪里哪里,你的字比我的好”等。5)非语言信息。这里主要指常用的肢体语言和各种面部表情。中国人握手可能被视为“政客式”的握手方式,即一手握着他人的手,一手搭着他人的肩并且握很长时间以示亲密友好。还有各种手势和头部动作的使用都是很有讲究的,它们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同样传递了不同的、丰富的信息。

二、留学生汉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文化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特征,它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到某一段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它既离不开物质基础,也离不开政治大环境。现在各种文艺作品里都在反映稳定的、欣欣向荣的社会景象和一些社会问题,这和某些留学生所了解到的仅限于“文化大革命时代”、“中山装时代”有极大的偏差。这需要教师对留学生讲解中国的历史、国情和国策。教师必须让留学生知道语料中所表述的内容可能是历史当中的一部分,对于整个历史阶段来说,它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不能代表整体,所以需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发展和变化及其规律。教师可以在讲解语料或作专题讲座时选择有代表性的、与中国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及正面形象的事物,如住房建筑的变化所引起邻里间的社会关系变化,人们对服饰审美变化,城市建设和人们的观念等。还要注意有的文化现象与世界文化接轨,形成文化趋同,比如词汇系统开放,交际的表达变化,可以在正式场合上听到初次见面时打招呼使用“你好”或“认识你很高兴”等;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婚姻观等也渐渐产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地域广阔,留学生不仅选择中国大城市,也在小城市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衣着、节日、地方语言也不同,如“方言岛——成片方言区域中存在着一个讲不同方言的人口居住地”(苏新春)。虽然这些语言文化属于地方性的,但也形成了强势影响,尤其是香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影视歌作品大量流行开来,如“的士”、“巴士”、“埋单”、“冲凉”等,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只有教师要把主流文化和本地区的文化特点结合起来,才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不会脱节。另外,网络语言的出现,尽管不是规范的官方语言但其影响也不能忽视。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和交际用语,使教材内容得到丰富,与时代接轨。

2.注重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留学生来华的学习的目的不一,国籍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能划统一对待留学生。有的属于亚洲或汉语文化圈,很容易接受教授的内容,而其他文化圈就不一定能理解中国的思维和行为,如遇到节假日要换休息日;中国人拒绝主人送行时常用手往外扇表示“不用送了”或翘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希腊人则都认为叫他“滚蛋”;中国人用“点头”表“同意”,尼泊尔人则用摇头表示。如果在和留学生教学或交际前不了解留学生本国的文化,不做“一对一的文化差异比较”(周思源),就很难得到留学生的文化理解或认同。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出与母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差异,让留学生有概括性的认识,再今后学习时逐步加深印象并在交际时准确运用。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教态、用词和情绪的表达,这些无声的语言可能会影响教师人格魅力。

3.注意文化依附性矛盾问题

文化的依附性矛盾是在教师因教学对象为异文化群体成员时而进行文化选择时和留学生因学习内容为汉语言文化而进行选择是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周思源)。实际与留学生交往时教师处于这种矛盾之中,有的教师为了避免冒犯留学生,迁就留学生的文化和习惯,就学习他们的习俗,教师自身行为和习惯已经没有中国式的特点了,这样留学生不但没法从老师那儿学习到地道的中国文化,还导致他们同别的中国人交际时闹笑话。教师需要在了解留学生的本国文化的同时,引导他们入乡随俗,融入中国文化而不要强制他们接受中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比如印度教的人不吃猪肉,就不要总是介绍与猪肉的菜肴;留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是他们母语国社会的表现,教师不能以一个留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建议教师鼓励留学生间“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吸取学习方式和文化(科泰齐和金Cortazzi,&Jin,1996)。

4.注意教授课程的内容设置

首先教授中国的基本国情,国策和历史发展,然后分类介绍;教授语言知识时还要把各类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再则国内关于中国文化的教材也日渐多起来,教师选用时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取长补短,搜集一些适合本校留学生特点的内容作专题讲座,在视听说课里把大容量的文化知识直观的、动态的表现出来,让留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到地道的文化。当然,教师还要利用汉语母语国环境,让留学生多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中国文化,练习语言技巧。初级阶段文化课留学生需要知道语言知识、语料基本的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到了高级阶段,留学生需要有各种文化知识和背景的储备,对语言材料有更深的理解。刚刚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开设书写课,然后过渡到中国书画课;学习了中国京剧的理论知识后再学习实践课。教师根据留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可开设多种文化课供留学生选择。开设必修或正式的文化课注意要有助于其他汉语课程学习,也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要想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播到世界各地需要对外汉语教师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接受新知识,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实际,有条件的还要走出校门,走出国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 篇5

摘要: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留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的部分,同时也是留学生提问最多的部分。“到处”与“处处”什么区别,“怎么”和“怎样”是一个意思吗?“全”和“全部”可以相互取代吗?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搞不清楚,只是回答差不多,这种教学无疑是失败的。留学生用不好近义词,在书面表达或是在口语交往中,往往会词不达意,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近义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近义词方面要多下功夫,让留学生能够精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本文试图描述近义词的概述以及错误使用近义词的原因等方面,以便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近义词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对外汉语 ;近义词;辨析

一、近义词的概述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中写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同义词又进而分为近义词和等义词。其中近义词指的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也就是在句法结构跟语义色彩和感情色彩等方面有细微差别的词。[1]如“想”和“要”都表示个人的意愿和打算,但它们表达的语气就有所不同。“想”的语气弱一些,只是表示个人有这个想法和打算,去不去做不一定。而“要”的语气就要强一些,表示这个人的语气很坚决,表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决心,而且说话人往往也会去做这件事。我们可以说“我想帮你,可是我没有办法”,但是不能说“我要帮你,我没有办法。”近义词之间往往就是这种很细微的差别,运用得当,才能体现我们运用词语的水平。胡裕树的《现代汉语》中写到:“语言中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就产生了词的同义现象。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做同义词。”并分为完全的同义词和不完全的同义词。[2]胡裕树先生的定义跟黄伯荣的意思相仿,在汉语界大部分学者都是赞同他们的观点的。

近义词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并不难理解,即意义相近的词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习近平义词时,他们搞不清楚其中细微的差别。特别是在近义词含有共同语素的情况下,他们学起来更是困难。如“不太”和“不大”,这两个词都可以用在形容词的前面,但是具体情况他们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如(1)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太合适。他认为你这样做不大合适。在这两个句子中,“不太”跟“不大”是可以替换的近义词。这间屋子太脏了,我们还是换一个吧!也不太脏。这一句中我们就不能说“不大脏”。这种区别对我们很多中国学生来说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口语中有时还是会用“不大脏”“不大笨”“不大坏”等来表达意思,其实这种表达是很不准确的。当“不太A”是“不/太A”这种情况时。A一般是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这时“不大A”是不可能说的。

二、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 1.文化背景因素

我们对外汉语课堂,教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留学生,他们与我们本土课堂肯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与我们中国人存在着差异。语言的运用更是呈多样化的特点。他们学习我们汉语,会用他们固有的行为方式学习,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所说的母语负迁移等一些不利于掌握汉语的影响。[3]在他们学习新的词汇的时候,经常利用自己熟悉的母语进行翻译,然后在不断的运用中,慢慢地理解他们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具体的语法用法这些差别。这种方法虽然让留学生慢慢的掌握了词汇意思,但是这种僵化的套用往往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词义,容易导致留学生错误的运用近义词的情况。如我们汉语词汇“到处”跟“处处”,这两个词都表示各个地方。稍微懂得一些英语的留学生,都会翻译成everywhere,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他们很容易搞混淆。四川外国语大学处处都可以看见绿树。也可以说成“四川外国语大学到处都可以看见绿树。”“你上哪儿去,我们到处在找你。”此句就不可说成我们处处在找你。但在留学生的思维里,他们是一个意思,于是他们就会造出“我们处处找你”“他到处关心你”等一系列错误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到处”后面的动词是具体的动作,而“处处”不能这样用。“处处”表示各个方面,“到处”也就没有这种用法。所以在留学生课堂中,我们要抓住他们母语文化的特点进行教学,以英语为母语以及以韩语、日语、意大利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我们最好不要以偏概全的教学,要根据他们的母语特点解决他们学习习近平义词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师最好能让留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知识,以便更好的运用汉语。2.语体色彩的原因

汉语词汇除了基本概念意义之外,大部分还会有色彩意义。色彩意义不同是导致近义词的一大原因。色彩意义一般含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外国留学生在区分色彩意义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区分色彩义又是留学生掌握汉语词汇、辨析近义词很好的方法。相仿的近义词,在表达感情时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汇往往代表的是说话人的喜好憎恶等各种感情。我们在交际中,必须要选用那些能准确表达我们心情的色彩词语。有的词偏口语,有的词是书面语。如“一口气”与“一气儿”、“困惑”与“纳闷儿”、“小女孩”与“丫头”等等。有的近义词也是褒贬义的区别,如果学习者不能掌握他们的语体色彩就会犯错。如他坚固地与恐怖分子进行抗争。这句话中“坚固”用的就不恰当,应该改用为“坚强”。留学生就是没有把“坚固”跟”坚强“在感情色彩上区分开来。错把中性词“坚固”用成了褒义词“坚强”。词语的形象色彩也是造成近义词的原因。例如,作为省书记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不知天高地厚。这里的“盛气凌人”把人骄傲自大的形象描写的很生动,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那位盛气凌人的书记。用这种形象色彩的词汇更能表达感情。3.相同语素的困扰

我们汉语词汇往往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的词汇,以致我们的近义词许多都有相同的语素。我们中国学生见多了相同的语素构词的方法,而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讲相同的语素表达不同的意思,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在运用中也是错误百出。如“以前”与“从前”,这两个词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以前”和“从前”都可以单用,表示过去发生的事。如我以前/从前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过。而“以前”前面可以带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并且时点+“以前”可以表示将来,“从前”就不可以。2011年以前,我没有离开过安徽。5天以前她来找过我。“但是”与“只是”都表示转折。“但是”主要强调某种事情或情况跟预期相反。“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强调某种事情或者情况时主要的,同时又用次要的情况做一些补充。强调的是“只是”前面的内容。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不能把含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讲解清楚,留学生就会误用。

三、近义词研究方法

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近义词时,必须要结合中国文化,能用深入简出的语言分析我们中国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民族心理。让留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词汇,这样他们才能用好。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词汇常常含有敬词、谦词等含义。如果理解不好,很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交际失败。就拿“死”来说,小孩子“死”了用“夭折”,古代皇上“死”用“驾崩”,长辈或者受尊重的人“死”用“去世”、“仙逝”。不过现在像“驾崩”这类的词随着历史潮流的推进,已经不太常用了。我们中国人表达比较委婉,与我们的长幼尊卑密不可分。讲解近义词,主要还是从词语的搭配入手。有些词可以带宾语有些不可以。如建设国家、建造房子,张扬个性、炫耀权利等就是用搭配来区分它们。也可以通过语素分析区别近义词,分析语素的意义可以帮助留学生很好的掌握近义词。如果我们掌握了“学”这个语素的意思,就可以举一反三帮助留学生掌握许多词汇。“学”可以有“学习”“学校”“学徒”“学问”“学说”等等。这些方法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根据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状况选择最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4]

结 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是我们教学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能力,使自己不至于学生提问近义词方面的问题而尴尬一笑说“差不多”,“差不多”的态度是敷衍了事,也是能力欠缺、做事不严谨的表现。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的地方,对外汉语教师要积极探讨学生学习习近平义词的重难点,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篇6

一、汉字的特点

首先, 在进行汉字教学之前, 应该对汉字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汉字教学。

1、汉字是具有表意性的语素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是世界上至今为止仍然在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 与表音文字不同, 它属于表意文字。

2、汉字数量很大, 常用字有限

汉字的数量很庞大, 然而,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汉字仅仅只有几千字, 因此, 实际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汉字不超过3000字左右。所以, 要经常提醒学生常用汉字数量有限, 汉字并不难学这种理念, 增强汉语学习中者的学习信心。

3、汉字结构方式复杂

汉字的结构方式是多样的, 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方式, 分别是左右、上下、内外, 而且每种方式又有不同的形式。汉字笔画及偏旁数量很多, 根据现代常用汉字字的统计, 汉字偏旁有1500个左右, 因此汉字的记忆需要学生大量的积累。

二、对外汉字教学方法与技巧

汉字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读、写和查汉字的能力。基于汉字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 虽然汉字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但还是有一定办法。根据汉字的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汉字教学, 需要了解汉字教学的一些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分对象, 分类指导;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词汇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了解了汉字的特点, 以及对外汉字教学的原则之后, 怎样运用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这要求教师选择并使用正确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和技巧。文章主要讨论以“六书”为基础的汉字教学法, 以象形字, 指事字, 会意字以及形声字为主要教学内容, 对汉字进行教学。

1、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 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其中的字是按照“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 即按照字的意义, 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学生为教学对象, 以汉字为教学内容, 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书写汉字, 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运用六书理论进行汉字教学时, 应当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

(1) 字源教学法。字源教学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

象形字是根据所表示事物的形体简单描画而成。字形与事物的外部的轮廓非常相似, 看到字形就可以了解到象形字所表示的事物。象形字十分适合初学者学习, 初学者通过事物的形状来识记汉字, 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了。用图画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象形字, 能够使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每一个汉字的根本意义, 并且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指事字和象形字一样, 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直观性, 可以从汉字的形体中观察出汉字的本义。“本”用符号标识树根的部位, 说明“本”是表示树根的意思。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或字构成, 把形体或字的意义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 从而表示新字的意义。如“休”字是由“人”和“木”组成, 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指事字和会意字与象形字一样,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识记的。

(2) 偏旁部首教学法。偏旁部首教学法可以和形声字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形声字是根据词所反映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 再取一个表示读音的字作为声符与意符相结合组成的字。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 常用汉字中的比例稍低一些。3500个常用字共有2522个形声字, 约占常用汉字的72%。

形声字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合体汉字, 如“清、溶、期、帽”等。这些汉字中有表示意义的部件, 也叫形旁、义符;又有表示读音的部件, 也叫声旁、声符。汉字中大部分是形声字, 占汉字总数的80%, 在教学时, 可以充分利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三、结语

如今, 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也应相应的完善和提高, 尤其是相对较薄弱的对外汉字教学。这需要对外汉语教学者的共同努力。汉字难学, 是举世公认的, 但如果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汉字的特点, 找到符合汉字规律的教学方法, 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 对学习汉字, 甚至是学习汉语都有极大的帮助。

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它在写法上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被认为是汉字教学。由于汉语推广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对外汉字教学也受到重视, 汉字教学的方法更是不断出现。文章以“六书”理论为依据, 从象形、指事、会意以及形声字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汉字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汉字特点,六书理论,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施正宇.现代形声字形符表义功能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1992 (4) .

[2]董福生.对外汉字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 (9) .

[3]李纯.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分析[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2) .

对外汉语中的声调教学 篇7

关键词:声调;学习声调的困难及原因;改进措施

汉语的音节除了声母和韵母这两部分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声调。与声母和韵母一样,声调也可以被用来区别意义。声调的性质主要由音高决定的,音的高低决定于一段时间内音波震动的频率大小,发音时,频率的大小靠调节声带的松紧来控制。声带紧,振动就快,音就越高;声带松,振动就慢,音就越低。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是音高的变化。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张登歧在《现代汉语》中指出调值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高低升降形式),调类是声调的分类(汉语中用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是由声调在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地位决定的,汉语中可以用声调来区分意义,而且汉语的声调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汉语背景的外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困难。

前人关于声调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的时候,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第二,导致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所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三,现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第四,根据调查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综述。

一、外国留学生学习声调时的问题与困难

根据前人调查,母语背景不同的人,对汉语的声调掌握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看法。世界语言中,有的语言有声调,有的语言没有声调,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背景中可以分为语调语言(如:韩语和英语)和聲调语言(如:泰语)两种来进行分析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观察造成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困难。

韩国和美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声调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语言知识。韩国留学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韩国留学生在学习声调时最常见的错误是把大多数字词都读成阳平和去声,而且普遍认为阳平和上声最难区分。这主要是他们的母语习惯造成的。韩语词句的语调平声居多,在疑问或感叹时读高扬调,在回答问题时读短促而急剧的下降调,因此受他们习惯的韩语语调影响,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把大多数汉语词语都读成平、降调,而比较特殊的上声基本不去读。

桂明超(2000)总结出,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所存在的问题是:美国学生趋向于以模仿常规英语调型来接受普通话双音节词的声调组合结构。非曲型声调落在双音节词上时(例如:平调,升调和降调),该声调趋向于变成同一调值而不顾原来的不同,例如,升调连着升调(/+/),降调连着降调(\+\)。曲型声调落在单音节词上时(例如:降升调)会被分离,拆分在词组中相邻的两个音节上。若第一个音节用降调,第二个音节就用升调,反之亦然。为了词尾或词组末尾的调型与英语语调调型相一致,最后的那个音节的声调总是趋向于用升调或用降调。在一个句子层次上,调型(升调+降调)会被重复地使用在每组相邻的两个音节上,反映出一种由两个词组成的词组的英语降调类型。他还指出,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时,往往受到处于同一句法结构层次上英语语调的干扰,“英语中,词组与句中的语调调型是受限制的,并且这种语调调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在普通话中,每一种声调都能与其他的声调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多的声调调型”,“一般来说,美国学生趋向于以模仿常规英语调型来接受普通话双音节词的声调组合结构”,所以当美国学生听到一些音节比较高时,立即将这些音节理解为重读音节。

另外据研究,母语为声调语言的越南学生在学习声调语言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声调的知识背景,但是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声调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吴门吉和胡明光(2004)指出了越南学生在发汉语声调时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越南学生的高平调55念为半高44,全降调的调域较窄,起调不够高(从4开始),落点太低(很多时候到2);②汉语的四个声调中,去声情况最差,常念为阴平的44调,与阴平声相混淆;③对降升调上升的控制不好,前面念得长,只是尾音急速上扬而成(2212调),降升不均匀,或者只降不升(21调);④阳平的起调偏高,上升急促,上升不平滑(45或445调)。

根据以上对母语非声调语言和母语为声调语言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都会受母语影响,如:母语为非声调语言(韩语和英语)的学习者,主要错误是将母语中的语调套用到汉语的词语的声调上;母语为声调语言(泰语)的学习者,调值、调型和调域上均出现错误,主要是受泰语自身声调特点的影响;虽然影响的方面不一样,但是无论母语为非声调语言还是声调语言,都会受到母语的语言特点的影响,即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所谓语言迁移现象,是指学习中原有的知识、技能影响到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现象。能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就是正迁移,阻碍或干扰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负迁移。根据Lado的母语迁移理论,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会产生影响,他通过分析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第二语言与母语相似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以其他语言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其某些形式,如果这种借用刚好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就形成了错误的表达,这就是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带来的负迁移,也被称作干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除了由于语言差异而带来的母语负迁移作用影响汉语声调的学习外,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学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给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声调的过程中带来困扰。根据宋益丹(2009),现阶段汉语声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①缺乏对声调性质、发声方法的阐释。现有的教材大部分只是指出声调的别义作用,对声调的性质及发声方法缺乏阐释。关键(2000)对64个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汉语程度的汉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发现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是通过教师而不是教材学会声调,有95.3%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声调的发音器官是什么,96.9%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四声发声方法的区别。可见绝大部分学习者缺乏对声调的本质认识,声调学习存在盲点。②缺乏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教学。现有的教学模式从一开始的单音节教学、双音节教学,到后来的字词教学,都在词或词组层面进行,缺乏与固定语法结构、小句、句群相结合的分层次声调教学。完成语音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在词汇和语法教学阶段缺乏相应的声调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和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声调的准确度和自然度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③难以和语言交际接轨。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者花大量时间练习无意义的音节,学会了声调的发音却无法马上运用到交际中去,错过了很多在交际中巩固提高的机会。在学会了汉语的四声、掌握了变调规则之后,学习者由于缺乏汉语语调的概念和训练,依然无法说出符合汉语语调规则的句子来。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交际之间脱节,这也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④教学方式相对单调,不够直观,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基于造成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声调困难的原因,总结前人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的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会影响汉语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母语的負迁移作用,甚至可以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引导学习者更有效地习得汉语声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一下学生的语言背景,并在课堂上指出汉语与他们母语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对于差异的地方,这样学生就会对不同点有个大概的认识,在学习的时候会自己注意一下,并加强练习。比如,在教泰国学生的时候,老师可以强调一下泰语和汉语的差异在于调值和调型上,并对泰语和汉语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这样泰国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了。

第二,由于学习者缺乏对声调本质的认识,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声调的本质和声调的发声方式。声调的产生源于声带的振动,振动的快慢造成声调的高低。学生在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可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比如说,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习者,在了解声调的本质和发声方式后就可以指导他们的声调的练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为语言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参照标准。

第三,教学要循序渐进,声调教学要贯穿于整个语言的学习过程。声调是语音教学的一部分,从语音基础开始,单个的字的音,词的音,短语以及句子中的读音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该融入声调的训练,单个字的时候上不涉及音调的变调,在双音节词语及更大的语法单位中涉及到声调的变调,情况对于其他语言背景的学习者来讲比较复杂,有必要进行反复持久的练习。在初级阶段,语音的学习基础时期,老师会将教学精力集中到语音教学上;在高级阶段,老师的教学精力可能会转移到句法上了,但是在这个阶段,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指导,比如说,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声调错误,老师有必要进行纠正,即使教学重点不在语音上,这样可以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声调。

第四,将声调的练习运用到交际过程中。任何语音的练习在交际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声调的学习是语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声调知识后,没有办法将声调运用到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会因缺乏学习动力而打消声调的学习兴趣,甚至误以为声调不重要。那么老师有必要强调声调的重要性,并主动设计一些练习。比如:老师可以讲解一些有趣的因为声调错误而出现的笑话,课堂上可以讲解一些读音相同,声调相异的词汇,这些词汇最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方便学生记忆和使用。

第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课堂丰富起来。教学模式单一会使课堂学习缺乏活力,教师在讲解声调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网络资源,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上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另外,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脑辅助学习,让学生进行反馈式语音练习,这样老师就非常清楚学生的语音情况,而且如果学生和老师在课后建立良好的交互教学模式后,会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

上一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食品安全示范城主题讲话下一篇:依法用地和整治违法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