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共8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 篇1
对外汉语教学游戏 游戏在儿童华语中的运用
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容易对未知的汉语充满兴趣,也容易因为挫折、困难和乏味对汉语学习失去兴趣。儿童汉语教学工作主要集中于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华校,学生们除了在华语课堂上,其它时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汉语。如何在课堂上把孩子们牢牢吸引住?唯有“寓教于乐”。即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段,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并体会到学的快乐。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也是语言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游戏引入儿童课堂,这在英语教学界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儿童汉语课堂教学中引入并恰当运用游戏,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儿童华语课堂中运用游戏的必要性
1、运用游戏教学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相匹配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对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儿童往往出于生存或娱悦的需要学习语言(李宇明),所以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也应遵从“无察觉原则”,让儿童通过玩游戏学会并运用语言,这是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相契合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游戏”的定义是:“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等。“ Byrne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娱乐方式。可见两个定义的核心都是“娱乐”二字。将适宜的游戏与语言教学、相应的语言活动相结合,游戏的“娱乐”性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供了保证。学习者可以在有趣、开心、甚至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下运用所学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并达到轻松、有趣的教学效果。正如Richard Amato所说,尽管游戏总让我们联想到玩儿,其实,它同样具有教学价值,尤其是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游戏之所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于它能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学习动机,缓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并为他们提供真正的交流机会。
2、运用游戏教学与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相匹配
教授对象是儿童时,就必须将这一群体的语言发展水平、认识水平、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充分考虑在内。教学方式和手段应该适应儿童的特有规律。
孩子天性好奇,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机械、严肃的练习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随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转移,精力不够集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一个孩子坐在教室里学习50分钟,肯定会感到疲倦,但是要让他在操场上玩50分钟,100分钟,甚至更长,可能他都不会感到疲劳。所以有必要将游戏引入课堂,让儿童在课堂上也能够活动身心,化解课堂语言学习的乏味感,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3、运用游戏教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对母语非汉语的儿童进行汉语教学,不可能像要求成人那样来要求未谙世事的儿童,要求儿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齐头并进显然超越了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应该以培养儿童对汉语的兴趣为导向,以听、说为重点,汉字识认为辅,提高儿童汉语产出的流利度。罗庆铭认为,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出于如下考虑:(1)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生存的需要主要有母语的习得来满足,第二语言的学习往往满足的是儿童娱悦的需要,所以兴趣是他们学习第二语言最大的动力;(2)儿童学习语言通过模仿和运用,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优势在听说方面。
Sarah Phillip认为,达到如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是简单的,能让孩子们懂得怎么做;教学任务必须是可完成的,同时有很强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活动应主要是口头的,对少儿写的练习尽量少用。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课堂第二语言教学中不二的选择。
二、儿童汉语课堂游戏的分类
游戏种类繁多,适宜用在儿童汉语课堂的游戏可大致分成如下几类:
1、表演类。
充分利用儿童善于观察、喜于模仿的特点,让他们扮演成人的种种社会角色,例如:“小主人”、“记者采访”、“给患者看病”、“小小售货员”等等使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满足感。例如: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带来玩具、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放在教室里用桌椅搭起的柜台上,把教室当成商场,让孩子们模拟商品交易。孩子们在自己的物品上标上汉语名称和价格。教师和两、三个孩子专门设一个咨询台,负责解答大家在商品流通中遇到的语言上的问题。游戏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尽量用汉语问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课本中的小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加深他们的理解。此类游戏适用于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提供更为真实、自然的语境,既适用于预先准备的言语交际活动,又给学生即兴发挥留有了相当的余地。同属此类的游戏还有“购物”、“在医院看病”、“故事表演”等等。
2、猜测类。
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同时游戏也增强了儿童的求知欲。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展示“要”表示即将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我要做什么?”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你要……。”
(2)教师每次画
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你要写字”、“你要画画”……
(3)教师再画
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我要画什么?”……直到学生猜出
通过这样的展示,孩子们对“要”已经有了很多的感性认识,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说会用了。大可不必向他们灌输条条框框的规则。“提示猜词”、“20个问题”、“‘吗’字连环问”等语言游戏同属此类。
3、动作类。
在教词语或句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朗读语调,孩子们特别喜欢。例如“作对”游戏词,教师说“站”,学生马上坐下;说“大”,学生用手比划出一个小圆圈;说“哭”,学生作出哈哈大笑状。孩子们在教师的指示下手脑并用,既学习了语言,又活动了身心。这个游戏多用来复习反义词、练习动词。“抢椅子”,“我说你做”,“我说你画”等也是动作类的游戏。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还不完全,动作类游戏应该具备活动简单、便于操作的特点。动作类的游戏中有一部分属于快速反应的,利用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富于节奏感的活动的特点。例如“数七”游戏和“大西瓜小西瓜”游戏等等。
4、记忆类。
主要利用儿童短时记忆强的特点,在竞争的环境中增加儿童的有效记忆。例如:教师将事先分好类的多个词语(词语数量根据学生情况而定,最好不少于10个。)事先写在黑板上,要求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记住这些词。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个队员,第一组的队员背对黑板,面向大家,第二组的队员将其中一个词语擦去,第一组队员转身说出所擦掉的词语,并用该词造句。猜出者获胜。教师将擦掉的词语补上,游戏继续。“强化记忆”也属于此类游戏。5、调查类。
虽然儿童的知识量有限,但用汉语作简单的小调查也能培养学生用汉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家庭称谓和职业名称,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让孩子们调查同学家庭构成、家庭成员的职业、年龄等。可以全班同学分组,每组制作一个表格,让学生拿着调查表在组内用“你家有几口人?”、“你的……是做什么工作的?”和“你的……多少岁?”等展开调查。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向不同年龄层的人询问年龄时,应该使用不同句子。类似的还可以调查“喜爱的食物”、“喜爱的颜色”等。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而且对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很有益处。
如果所采用的游戏是经过精心选择、非常恰当的话,那么它们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任意一个环节:导入、呈现材料;进行控制性操练(引发对新语言的模仿及作出恰当应答)(刘晓玲等);开展交际练习;复习、巩固等。
有的游戏也不拘泥于一次、两次的课堂,还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昵称领回家”游戏,在学习完一类词之后,例如“水果”、“动物名称”、“职业名称”等,由学生认领一个自己喜欢的作为下一周自己的“昵称”,以代替他们的名字,课堂上要求学生快速反应,并了解其他同学的“昵称”。一周或两周一换,这些词语便会牢牢的被孩子们记下来,老师的点名、课堂提问也由此变得意趣盎然。坚持一个学期,由此掌握的词语便具有相当规模了。
实践证明,采用恰当的游戏对儿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自己的眼、耳、口、脑去完成游戏中的各种要求,不仅使他们学得主动,而且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分散了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还有效地实现引发兴趣,训练听、说的教学目标。
三、儿童汉语课堂游戏的特点
为保证课堂游戏教学的有趣和有效,在课堂上设计和运用游戏需要具备如下特点:
1、实效性。
游戏的设计、游戏活动应该围绕着教学的内容来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同时,游戏还必须与目的语(汉语)的特点相结合,将汉语字、音、词、句等要素有机的融入游戏当中。游戏活动的目的不是玩,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通过活动掌握语言,以提高他们的听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游戏活动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单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了游戏的教学实效性。
2、交际性。
游戏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然的交流机会,以帮助儿童在课堂和真实世界之间形成一条连接的纽带。儿童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因而课堂游戏必须具有交际性,以达到“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效果。
3、竞争性。
儿童往往好胜心较强,游戏的竞争性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做游戏时,儿童的好胜心会激发他们想方设法地多参与、多表现、多出力。强烈的获胜欲望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所以语言游戏应具有竞争性,同时更为强调的是团队之间的竞争。
4、生活化。
游戏要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以与他们的需要、兴趣有联系的内容为主,能够激起儿童共鸣。比如:颜色、声音、动物等,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除了符合上文所提到的游戏特点外,在游戏的选择上还应考虑到多方因素,包括:(1)教学对象的年龄、国别、母语和汉语(目的语)水平;(2)班级的规模;(3)游戏的难度和适用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从儿童的视角来设置情景、选择游戏。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都能参与进来,确保游戏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操作性。使儿童在大量的听说中领会汉语的规则。
四、游戏在儿童汉语课堂的实施
一个完整的课堂游戏一般依照如下流程展开:
课前准备→讲解规则→示范游戏→进行游戏→教师总结,给予鼓励和表扬
其中要特别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课前准备。游戏前,教师应做到对游戏规则和游戏程序的熟稔,准备好相关的道具,例如头饰、图画、奖励学生的小玩意等等。(2)规则的讲解和示范。如果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游戏的规则与要领,做游戏时就会有压力,甚至拒绝参与游戏。教师可以采用师生配合示范表演的方式,边解释边展示。(3)时间分配。游戏的时间可以根据人数的多少、练习的内容、学生对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等因素灵活控制。儿童,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儿童,具有有意注意时间短,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周国光认为,儿童的兴奋持续的时间大约为30-40分钟,所以一种类型的游戏时间不能过长,应该在学生失去兴趣前,就将游戏停止,那下次他们再重复同样的活动时还能保持着高昂的兴趣。(4)课堂纪律。儿童具有好动、好胜心强、敏感等特点,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该做到对课堂的权威掌控,对规则的严格执行,实现“有放有收、能动能静、有令即止”的效果。要控制学生运用母语,鼓励他们使用汉语。(5)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是一种强化。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时,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那么儿童在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时,及时的、积极的鼓励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小小的成就感就是他们努力、进步的最大动力。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儿童的汉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消除孩子的畏难情绪,引发他们对汉语的兴趣,让孩子们能够对汉语产生“乐知、好学、喜用”的感情,教学游戏在“寓教于乐”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考虑儿童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适宜儿童汉语教学的游戏,这是值得每一个汉语教育工作者努力的。
附录:相关游戏介绍
1、“数七”游戏。全班起立,让学生背诵数字,但逢说到7或者7的倍数时,以击掌说“停”代替。每次游戏时,数字也可以变换。可以两人进行比赛,也可以两组进行比赛。说错了就坐下,看看有多少人最后获胜。
2、“大西瓜小西瓜”游戏。学生坐成一圈,口中喊着“大西瓜”或者“小西瓜”的口令,同时用动作比划出西瓜的模样,动作的幅度大小与所喊口令的大小相反,即比划大西瓜,口令是“小西瓜”,比划小西瓜,口令是“大西瓜”,如有错误视为违规,连续三人口令相同,第三人亦为违规。违规者处以完成特定汉语任务的处罚,例如:唱中文歌,读儿歌等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 篇2
由于受到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 留学生大多属于思想独立, 思维活跃, 创造性较强的学生, 加之汉语素来被留学生认为是较难学习的学科,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中规中矩的课堂模式可能会限制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忽视了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更对其学习汉语的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 需要创新出更多新的教学方法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是区别于一般普通的游戏, 普通的游戏注重的是 “娱乐性”, 而在课堂教学中, “游戏”起到的是辅助性的作用, 是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汉语, 同时能够帮助学习者自觉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工具。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定义
曾健曾在 《游戏在二语习得和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中提到:“游戏 ( 语言) , 广义上指二语或外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有组织的语言活动; 狭义上指在二语或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 巩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以趣味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活动”[1]。课堂游戏应属于游戏的一种, 而此游戏非我们常说的游戏, 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 各国学生的性格, 更要结合留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将 “学” 与“玩”相融合。尤其对于成人,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开展专项语言训练游戏, 并在游戏过程中对语言错误和知识盲点进行讲解分析。
二、游戏教学的优点
活跃课堂气氛, 做到劳逸结合, 提升学生汉语的学习兴趣, 在做中学, 以学生和课堂活动为中心, 提升学生汉语的学习兴趣。在游戏活动中, 发现学生习得的问题, 避免了刻板严肃的批评方式,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也能够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 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和改进, 使得学生能够敢说敢写, 在潜移默化中, 促进学生的语言的交流能力。同时, 也能够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在第一时间对课堂的设计进行修正、改进。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 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 从而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三、对外汉语游戏教学法需遵循的原则
( 一) 灵活性和针对性
游戏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年龄 ( 幼年、青年、成年) 、语言学习程度根据初级、中级、高级的水平, 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插入到课堂教学中, 不能以偏概全, 用适合儿童的游戏套用在成人的对外汉语课堂中, 针对初级学生的内容让高级学生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 游戏的选择也需要 “因材施教”。
( 二) 简单性和适用性
对外汉语中的课堂教学, 为了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教师要挑选游戏过程不繁琐, 能够在学生的注意力范围内, 如果流程相对复杂, 内容较难, 只会消退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在课堂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理解规则而出现游戏错误, 也会使得课堂的气氛尴尬, 可能在下次游戏过程中学生很难积极的参与进去。
( 三) 互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因此游戏教学法就需要调动班级所有留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都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和竞争的方式, 既能够展示各个国家学生不同的个性也能够凝聚班级学生的团结, 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地区的差异和分歧, 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与学生之间积极的互动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关系, 带动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法还需要遵循创新性、目标性、趣味性、实用性、交际性等原则, 这些原则相结合会使得相对枯燥的语言学习充满了乐趣, 让学生在 “做中学”、在 “乐中学”。
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游戏类型
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游戏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划分结果。下面根据语言知识和课堂类型的标准列举出一些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可以进行的小游戏。
( 一) 语音教学的游戏
卡片游戏: 教师将顺序打乱, 分发给学生声母和韵母相应的卡片, 当教师说出一 个读音, 例如 “yuan”, 有声母 “y” 和韵母“u”、“an”的学生将卡片举起。这个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 也强化了学生的拼音, 可根据学生深入的情况加上音调的训练。
绕口令: 百度百科中解释相对全面, 绕口令是指我们国家汉族传统的语言游戏, 它是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的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绕口令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 妙趣横生, 因此绕口令是语言训练很好的素材。例如: 我们耳熟能详的 “三山撑四水, 四水绕三山, 三山四水春常在, 四水三山四时春”。这个简短的绕口令却训练了留学生在语音部分的难点, 即平翘舌的区分。通过游戏、比赛, 看看哪个学生说得又快又标准, 也可以对学生读音是否准确, 对声母、韵母的发音、平翘舌的辨别以及声调发音是否标准做出判断。
( 二) 汉字教学的游戏
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 “听” “说” “读” “写”中最难的一项, 教师不能只注重让学生对生字的死记硬背, 对外汉语课堂中, 可以增加一些小游戏。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汉字, 让学生加, 减笔画, 或者添加部首, 例如: 教师写出 “日”字, 让学生给 “日”加一笔或者添加部首, 学生可以写出 “旦”、 “旧”, “白”, “甲”, “申”, “电”, “田”等字, 并将拼音标上, 这样学生一举多得轻松愉快地学到了很多的汉字, 而且在教师的指导下, 课前或者课后可以复习和加深对汉字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挑选教学中的汉字会出现的错别字, 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判断, 并将错误的汉字改正。例如: “男”字, 上面的结构不是 “田”字, 而是一笔下来的 “丿”;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学习了汉字, 而且规范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笔顺,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推广的。
( 三) 口语教学的游戏
口语学习是与留学生日常生活中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 它的实用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受到了留学生的重视。在口语课堂中, 游戏的设置既会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的活动中, 也会使得学生的口语学习在潜移默化地锻炼中进步。而口语课堂中的角色扮演, 则是对外汉语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教师创设逼真的实际环境, 比如去饭馆吃饭点菜, 去银行兑换人民币, 在旅游景点当导游、到中国的朋友家里做客、打电话等等, 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角色扮演, 使得学生身临中国式的思维环境, 掌握同等语境下的各种表达方式, 亲身去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 在所有学生都在说, 都在读的情境下,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了其口语交际的能力, 打破了传统的口语教学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局面, 使得对外汉语口语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
教师也可针对教授的知识随机进行一些小游戏, 学生学习数字的时候, 可以根据教学环境适当在课堂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
五、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
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有较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力和洞察力。
游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属于一种辅助性的教学,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教师要适当的掌握游戏的时间和程度, 定量、定时的运用游戏教学。因此, 游戏的时间过长、内容过多, 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 时间也不宜过短, 否则达不到教学预期的效果。而同一项游戏出现的次数过多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心理, 会认为语言知识学习的时间太少, 会对教师的能力和课堂的掌控能力产生怀疑, 因此就要求教师要拿捏得体。
在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语法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游戏的以达到强化的作用。之后, 教师要根据系统的知识点和学生出现的错误, 对语法点进行归纳总结, 使得学生对知识点得到了再一次的强化。教师是课堂的支配者, 这就需要教师调动、活跃课堂的气氛, 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促进留学生的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尽可能的让整个班级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避免游戏的形式过于简单幼稚, 否则只会起到阴差阳错的效果。
教师最好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素材, 转变多种不同的游戏方式, 并且能考够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游戏任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挑战性和启发性,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使他们获得成就感。
游戏在对外汉语课堂实施的过程中, 还需要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控制课堂的纪律。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中国式的课堂教学, 只有教师在游戏前告知学生课堂的规则和纪律, 在教师的控制范围内, 才能保证井然有序的对外汉语课堂。
游戏教学发在课堂中的应用,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得学生可以自我学习, 自我锻炼, 自我反思, 更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游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小学生特点;课堂教学特点;游戏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24-1
一、小学生及汉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认识需要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交往需要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小学生成就需要主要体现在学业范围内,其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二是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
(二)我所在的小学五龙小学学生特点
像前面所说小学生交往需要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生非常活泼开朗,调皮的小孩在躲在柜子里,等你走进柜子的时候,突然跳出来,然后向你打招呼,非常乐意和你说话;其次,韩国小学生热情有礼貌,每次见到你,都会非常兴奋地像你挥手问好!即使走学校,在路上遇到你,他们也会主动积极地和你说一声“你好!”还有,他们好奇心很强,总是容易被新鲜实物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长,低年级的一般只集中20分钟,高年级的同学也就25分钟左右,所以如何在他们集中注意力时候给他们灌输重要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他们的好胜心很强,所以他们很喜欢竞赛,课堂上的竞争性游戏常常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如何在设计好的课堂游戏非常重要。
(三)汉语课堂特点
鉴于小学生的特点,汉语课堂应当呈现四大特点。首先,小学汉语课堂应当是活泼可爱,内容丰富的,如果游戏和唱歌等活动;其次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玩,所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教学,在玩中学习,不知不觉掌握汉语知识,轻松愉快地吸收汉语文化;再者小学汉语课堂的知识内容应该尽量简单、具体化,内容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老师尽量要选择具体,例如水果、颜色、动物等内容来进行教学,保持学生的兴趣;最后,小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竞争的,由于小学生好强的特点,比赛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校动力和兴趣。
二、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对韩国学生来说,语音教学是个难点,针对这个问题,多进行语音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以五龙小学教学为例,“语音站队”、“拼音过河”这些游戏都可以很好的应用。以“拼音过河”为例,这个游戏是通过听辨反应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掌握声母和韵母。在教师的活动准备中,需要将练习的声母和韵母分成A、B两组,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或形状区分两组卡片,卡片总数和学生参与人数相同,然后准备一根长绳。活动步骤,教师将长绳拉直放在地上代表一条河,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站在“河”的两边,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拼音卡片。教师说一个声母或韵母,如“b”,拿卡片“b”的学生立刻重复该音节,并跳过“河”站到对面。如果没有做对,就要留在原地。教师继续说声母或韵母,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得到练习。游戏结束后,过“河”人数多的组获胜。
(二)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汉字,多看汉字,熟悉汉字,并且会写比较重要且简单的汉字。这类游戏游戏比较多,例如“爸爸、妈妈、马、车、山、水、狗、猫、日、月、手、口、鼻、耳朵”这类汉字教学中应用的“找朋友”游戏,教师给一部分学生汉字卡片,给另一部分学生图片,在喊“开始”后,所以同学开始找朋友,找到以后两人站在一起,并且读出汉字,最慢找到朋友的几对同学淘汰。“我说你演”适合教“上、下、左、右”,“大、小、多、少”这类词。教师带领学生用拍手表示“上、下、左、右”,分别在上面拍手、下面拍手、左边拍手、右边拍手等。
(三)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名词如文具类,水果类,家具类,球类等可以找到模型或者事物的,可以采用抢夺类游戏,看哪一组同学抢得最多的东西。学习数字的游戏最经典的就是找朋友游戏,如老师喊三,那么所有学生三人一组站在一起,不能进入三人一组的学生被淘汰。这是韩国低年级小学生最爱玩的游戏之一。
(四)句型教学中的应用
在句型教学中,“大富翁”游戏是运用最多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游戏之一。在活动前教师准备一张尺寸较大的活动页,将其贴在黑板上,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有各组依次选一个学生参加游戏。每组同学选择不同颜色的跳棋,然后轮流掷色子,掷出几点就走几格,走到哪格就要回答相应格里的问题,最先走完的一组胜利。
参考文献:
[1]何静.儿童对外汉语教学形式——全身反应法[D].济南:山东大学,2010,(S1).
[2](新西兰)Victor Siye Bao.中文游戏大本营——课堂游戏100例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篇4
关键词:语言教育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繁复,外国学生又全然没有语感。至今为止,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未找到高效的词汇教学途径。中国人学汉语都由字及词,经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是,我国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把词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材中只列词义、不列字义,忽论文联盟略了汉字与词的密切关系,结果使得“学生看不清汉语词汇的规律,不知道汉语词汇跟汉字的密切关系,学习和记忆起词汇困难很大”⑤。
胡明扬先生曾经指出:语汇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每个词语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不那么多,不便于进行系统的教学⑥。词汇间相互在音、义、形关系上总是处于相互制约、矛盾统一的状态,“教一个学一个”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在起始阶段有利于学生学习,但后期则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障碍,这也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现行的词汇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是汇量编排不均,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课后所列生词编排不均,少的只有51个,多的达135个,生词数量的分布不均让学习者无所适从;二是词语选择失当,《中级汉语教程》选取的课文多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生词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三是词语练习设计单调,现行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练习设计不合理,《中级汉语教程》仅有词语连线、词语搭配、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和选词填空几项,这些练习大多属于语法训练的范畴,没有严格意义的词汇形态变化的特点,难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后真正掌握汉语词汇的具体用法。⑦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掌握好上课的进度和难度,留学生的自身情况也很难通过考试分清,这些也使得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一定程度处于被动。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拓展
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明白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汇,并且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词汇扩展,用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实现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正确运用。
1、进行语素教学。“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语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包括目标词语和已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⑧进行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语素拓展成词语和“核心”语素的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极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因为这些字的基本含义与包含有这些汉字的词语的整体意义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2、注重“语境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所教授的不是语言中的词汇,而是言语中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是静态的,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例如词典中的释义。而词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词,应该是动态的,即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一个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正是语言环境的存在,才使一个词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词汇释义和使用都离不开语言论文联盟编辑。
环境。因此,掌握词汇的具体意义应从不同的语境入手,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汇教学。
3、重视“语用色彩”教学。词汇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用色彩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色彩。如“第一次到昆明,我下榻在翠湖宾馆”和“放假回家,我会晤了很多老同学”,这两个句子的错误均是由于“语用色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要用在郑重场合,并且用在大人物身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个词的褒贬色彩以及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特别是近义词、多义词、虚词等,一定要结合句子及上下文进行讲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动用身体的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得以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拓展了词汇教学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词汇,通过图像剪辑手段从电视或电影中剪辑某个片段为词汇教学设置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情况。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情感交流。在词汇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师生关系模式。要强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双向的,教师以情来打动学生,学生就会用情来参与学习。情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论文联盟重要的,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驱力,使学生将外语在认知结构中内化而产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摆脱词汇课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正如一些国外的教育学家指出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外,要营造趣味浓厚的课堂气氛。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情感交流更加容易进行,学生也更愿意表达自己。
2、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一堂课学生能接受多少信息量,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或是达不到这个“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所教词汇。所谓“学会”一个词汇,仅仅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不能算学会,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直接用汉语思维在不同的场景运用这个词汇。此外,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即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授常用性的词汇。比如:大量很专业的科技词汇,都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科技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可以不必予以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还需要开展基本词汇和最低限度词汇的研究,有了这方面的研究,词汇量的控制才能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3、教学中的词汇讲授技巧。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达到真正掌握呢?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所教词汇及构成该词汇的字的意义,这是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第二,要注重词汇用法的讲解,许多用词不当的病句,不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该词汇的意思,而是由于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该词汇的具体用法;第三,要结合教材中课文实例,分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境,对出现的词汇进行透辟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掌握所学的词汇,而且更能让学生懂得该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
4、在纠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传授知识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责任。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时,由于语境的不同而常常出错。所以,与当前所学词汇有关的错误,尤其是对所学词汇尚未掌握或母语干扰所造成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纠正的错误,教师除了直接纠正外,还需要给出一定量的练习供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学生可以自己纠正的错误,教师可采用重复、提问,或运用体态语,让学生自觉意识到错误。此外,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指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熟悉汉语词汇,并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①.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②.齐春红.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其认知理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6).③.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④.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98~101.⑤.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1,(8).⑥.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⑦.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J].当代教育论坛.2007,(9).⑧.王周炎等.语素教学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
摘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就越强。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庞大、系统复杂,并且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单词的能力,本文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无从谈起。所以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意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越强,所以词汇教学效果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有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本文则尝试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以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教学法:
一、“结构一情景一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
二、“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法都侧重于语法教学,以建构学生系统的语法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法教学长期处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置,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已有大量的语言学者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提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心论”。暂且不论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语的学习应该贯穿其始终。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各种语法关系,学习词汇也连带学了语音和语法,所以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因为汉语词汇数量庞大,加之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故词汇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且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系统的词汇教学体系,所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缺乏一种高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汉语的词汇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中国人学习母语都由字开始再到词汇的学习,通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中也忽略了汉字和词的密切关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汉语词汇的规律,更不了解在不同语境下,词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和搭配习惯,所以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困难很大。但近年来出现了“语素教学法”“字本位教学法”等,都试图抓住汉语的特质,抓住构词的最小单位——汉字(语素)来进行汉语教学。这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法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掌握庞大复杂的汉语词汇。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缺乏系统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方式是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汇复杂繁多,各类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褒贬义词数量众多,这不仅是汉语词汇在归类上的特论文联盟点,同时也可以借鉴利用,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使用词语。要让学生了解词的本义、语境意义、词的搭配及其使用范围等。在课堂中,注重对各类词汇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解释,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但由于汉语词汇量大也很复杂,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达到预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利用已学旧词,掌握新词含义
利用已学汉语词汇来解释新的汉语词汇,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已学的词语对新词自己理解,然后老师再纠正和归纳。这样就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了,并且使词义较难理解的词也浅显易懂了。例如,新学“死板”一词时,可以解释成“顽固”“固执”;解释“惬意”一词时可以讲成“舒适”“满意”。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意思,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二)近义词比较,分辨词义、用法
近义词教学也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对感情色彩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词语无法区分,在使用中也常常发生混淆。区别近义词词义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区分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如“团结”和“勾结”:“团结”一般用于赞赏某个集体,或是群体,含有褒义;但是“勾结”常常是针对某个人与另一个他者的关系而言,含有贬义。二是区分近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别,如“美丽”“美好”:“美丽”是形容女孩子长得漂亮,或者风景宜人;而“美好”则是指美丽的东西给人舒服的感觉。二者看似相近,但是修饰描述的对象不同,也不能互换。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清晰地掌握了这些易混淆的近义词的差别。
(三)反义词对比,加强联想记忆
汉语词语中除了近义词,还有常见的反义词,通过对词语的归纳总结,教给学生反义词,不仅教会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词语,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归纳能力,还能提供学生兴趣,降低畏难清晰。通过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联想记忆单词,更多更快地掌握词语。例如:
美丽——丑陋 前进——后退
表扬——批评 正义——邪恶
通过反义词的比较,既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又凸显了词语问的对应关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汉语词汇。
(四)利用语境,教习词语
课本中的词语是静态的,学生对其理解也只是一种描述方式的释义,如词典中的释义、教材中生词的释义。但是学生在交际中使用的词语是动态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大多数词语其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所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离不开语境。例如:“不”和“没”这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语,虽然英语翻译都为not。但是这两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用法,而学生们也常常混淆。
例句:
(1)他明天不想去图书馆。
(2)我不会做饭。
(3)昨天他没去上班。
(4)她还没洗澡呢。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知道,“不”和“没”虽然都表示动作的否定,但是“不”用在句子中,是主观叙述的现在或将来的事实。“没”用在句子中,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或过去的事实。二者须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这常常是学生们容易忽略了,但也是易错点。
在词语学习中,学生往往忽略词语的语用色彩,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凸显出来,如果不加以区别,学生常常容易犯如下错误,如“莅临”“下榻”这样的词,如果没有结合句子或者给出适用的语言环境,学生往往造出这论文联盟样的句子:“第一次莅临成都,我下榻在锦江宾馆。”所以,在教给学生这些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语时,应该告诉学生应该用于正式隆重的场合,学生就不会犯此类错误,对于复杂繁多的汉语词汇就有了深入的了解。
四、结语
本文简述了我国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现状,以及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技巧。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的意义,掌握在不同语境下恰当使用词语,才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汉语词汇,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词汇进行分组归纳,帮助学生记忆,相信这些技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1]仲清:《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思考》,《合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3]参见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4]许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5]参见陆华、李业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9期.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王数财
分享到:
[字体:大中小]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该学科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出更高的要求,语言的教学渗透着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对外汉语教材和图书在内容的安排上需要适时地导入文化情境,以传播中国文化。教材是文化传播的书面载体形式,而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方向和目标,本文将对此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文化传播
论文联盟论文联盟编辑。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已陆续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兴学科,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来校进行学习汉语;同时,国家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许多知名高校也都跟外国的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派遣中国教师到外国进行汉语教学,据雷小兰的数据调查,目前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改革开放3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如火如荼,各大高校也争相效仿,申请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不断地将外国留学生吸引进中国,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底将突破1亿人。如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在新时期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活动,这对于汉语国际推广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承载着文化的主体,对外汉语教学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势必会透露或展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文化的情境中学习汉语具有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换言之,对外汉语教学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也在传播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而在所有的教学工具中,教材的编写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材内容的背后所体现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跟外国留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渗透是同时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就涉及教材的编写和文化传播的协调关系,如何将不同层次和特点的文化植入教材的内容,将章节的安排跟文化背景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视角,重点探索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系。
一、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文化传播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而文化传播架构了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减少了文化冲突所引起的障碍,反过来促进经济贸易的合作与国际关系的协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已成为国际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无疑,对外汉语教学首当其冲地承担了文化传播的责任。张幼冬指出,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教学,二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属于外语教学的范畴,涉及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范畴更为广泛,通过交际活动可以透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情操等等。另外,张幼冬也提到,非语言交际的因素对于文化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譬如举止、手势、衣着、饮食等等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高级形式,它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上,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文化交际活动便更容易操作与进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而教材与图书是关键的教学材料和工具,课堂之外,学生也可以通过音像制品、新闻报刊、网络传媒等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文化背景纳入教材之中,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来实现文化的折射,则教材的编写对于如何将不同层级的文化合理地安排在章节内容之中具有很高的要求,既要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又要遵照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如何在教材中导入文化背景是进行文化传播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的导入与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蕴藏在世代相传的汉语和汉字之中,汉语的口头和书面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在汉语的语境中生活必然会逐步了解汉文化,而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也直接将汉民族文化托现在留学生面前。赵金铭曾经强调,“教授一种语言就是在教授这种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解读这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书面承担者,教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生动有趣、文化性突出、科学实用的教材能极大地引起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效率。
文化是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知识、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以及科学、艺术等在内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剧烈的冲击,势必会跟现代工业文明产生摩擦并逐步融合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糅合西方现代文明在内的新时期文化逐步形成。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导入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同时,也能准确地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阮静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把握中华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基础和关键,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族性,应该让留学生的心灵受到三个方面的灌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此可见,教材内容的安排是一项既困难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将主流、健康、民族精神性的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材是编写人员的重要职责。
然而,实际情况是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是应该根据汉语水平的不同层级来安排学习内容和文化的导入。笔者对近年来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粗略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中高级水平的教材中所导入的文化比较深刻,主要涉及思维形式、价值观点等方面,属于文化层次的高级形式,教学的难度比较高,而初级水平的教材中主要导入汉民族的饮食、服饰、问候、友情、待客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模拟性和可操作性。可见,文化传播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将《新实用汉语课本》(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1册)和《汉语会话3叭句》(康玉华、来思平编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上册)进行了对比,两本书都是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进行教学,所导入的文化背景都比较浅显易懂,主要涉及礼貌性的问候、陌生人的自我介绍、身体健康、节日祝福等方面的内容,情境对话的设计都围绕文化特点而展开,既进行了语言教学,又渗透了文化的因素,这是一个快捷有效的传播途径。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论文联盟
教材和图书是文化传播的书面载体形式,具有广泛的宣传渠道和力度,它与文化传播是间接的促进关系,通过教材内容的编排来进行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目标,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对外汉语教材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文化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对外汉语教材主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类型包括阅读、写作、听力、综合汉语等,一般都由初、中、高级组成,适合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学习使用。教材内容的编排以教学的目的为导向,系统完整地对某一方面的文化进行介绍与传播,使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因为文化的传播不能间断式地进行,否则会破坏文化的整体性,也会影响留学生学习和了解的欲望以及积极性。
(二)对外汉语教材进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层级性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民族性,文化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对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更应该注意教材的编写不能笼统地进行灌输,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动机进行内容的编排,做到生动有趣、由简到繁,从初步的礼貌问候、饮食起居到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逐步进行,让文化的发展进程在留学生的心灵上烙下痕迹,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传播是交叉互补的
某一本或一套教材总是就某个方面的文化内容进行介绍,它不是全局式的概览,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且传播中华文化中主流、健康的文化,教材之间的文化传播势必具有交叉互补性,通过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内容编排以真正达到汉语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材和图书的出版以及宣传是极为重要的手段,文化传播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外国留学生的心灵,他们通过交流进一步将文化扩散到更广阔的群体和范围,以此达到间接宣传的目的。
(四)对外汉语教材开放性地进行文化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在当今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软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的渗透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和谐稳定,对外汉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有关国家利益的事业,教材和图书的出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另一方面组织派遣中国教师出国教学,文化的传播不是单一的,它是一个发散、类推式的过程,以开放性的战略眼光将教材推向国外,让更过更广的海外群体接触汉语,了解汉文化,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意义。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发展还不完备,教材编写与图书出版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如何有规律地将中华文化导入教材和图书,以正确地引导留学生学习汉语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将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一)教材类型相对单一
市场上所流通的教材大都侧重语言教学,以视听、阅读类教材为主,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文化的意识和思考,导致语言学习脱离文化传播。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的编排应跳脱原始外语教学的框架,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进行策划与编辑,书面上既有文字又有图像,以生动有趣的图文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将插图、文字艺术编排等各种形式寓于多种类型的教材之中。无论是视听类还是阅读技能类教材,文化传播都是可以顺利进行的,内容编排要丰富,通过系列教材来合理安排。
(二)文化导入不够系统完整,应结合当下生活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吸收与剔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具西方先进文化的现代中国文化,因此教材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地、准确地导入当代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统与过去。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一套“新闻听力”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比较陈旧,以改革开放之初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体,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三)教材和图书出版质量有待提升
教材和图书是文化的书面载体,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战略的眼光将中国文化导入语言教学,对编写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写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汉语知识,还要能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粹,以适当有效的方式编排在教材内容之中。另外,图书出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编辑的业务素养和文化知识是教材校对的一道门槛,要严格把关,对教材和图书的出版进行周密的策划,以确保高质量的图书流通。某些出版社争相出版对外汉语教材,但内容不够丰富,编排陈旧,文化特点不突出,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净化图书市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让市场上流通健康、主流文化的高水平对外汉语教材是编辑校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简析汉语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在语言系统的各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系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总能在语言深处引起不小的涟漪。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还能进行一些言语交流,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根本无法说话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新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教学的背景和问题
(一)汉语新词新语的涌现及世界汉语教学的新特点。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新词语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一定流动性的。新词语作为词汇中的“新鲜血液”,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词汇。例如:“MP3,音乐肥料,IT产业,健美浴,嘉年华,亚健康等,此类新词语都是社会的变化最直接的产物。对新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成为人们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更是顺利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人们学习汉语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多数汉语学习者秉着在学习中“学以致用”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任继愈先生曾经这样说过:“50年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多从考古、社会学、民族学着眼。但今天世界各国学者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是企图认识、了解这个活生生的国家,要和它打交道,建立长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者除了在传统方式下学习汉语外,他们更注重增加汉语学习中“习得”的比重。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词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果大家对语料中大量使用的新词新语不熟悉、不离解,就会造成严重的障碍。
(二)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新词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先锋”却由于其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备受冷落。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1992年出版的《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根据汤志祥的统计,这本书中新词仅占总数的0。125%,如此微小的新词语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80年后大约10年间产生了上万的新词语,这些后产生的新的词汇却一直没有在大纲中出现。新词语的教学问题尚未得到系统的论证,相关的教学实践就更为少见。这就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中缺乏新词语的教学内容。
2.关于新词语的教材常见的主要有两本《报刊阅读基础》、《当代中国话题》。有人专门对这两本教材的新词语进行过分析和整理,其中新词语113条,经济类的新词语有27条,政治法律类的新词语 21条,科教文卫类的新词语41条,社会生活类的新词语19条,国家统一、社会安全类5条。这些为数不多的新词语中大多数还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反映了我们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新词语的吸收落的后状况。
3.受现有教学大纲、课程规范、教材制定等条件的限制,汉语新词语教学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哪一门课程是专门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这样使得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解,所以这并不利于新词语教学的开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新词新语的必要性及作用
新词新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从教学效果和目的及汉语的自身状况上讲,和语音、语法相比,语言要素中变化最快的就是词汇要素。当前,新词语已成为社会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使汉语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对待此事,汉语教学就会变的没有生机与活力,就会脱离活生生的社会现实。词汇教学一直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系统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词汇,却很少去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关注,这使得汉语词汇的新成分不能及时引入教学中,导致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新词语教学的开展,不但可以使词汇教学的内容得以完善,使词汇教学工作与时俱进,更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汉语媒体不但对汉语学习者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语料来源,是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新词语活跃在各类媒体中。
国家语委近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媒体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使用,成为当下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特色。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从而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用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使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传递和交换信息。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的文化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的,是向外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前后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在出现和流行的同时,内涵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新词语在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的同时,也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新词语一般都是在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下出现的,通常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相伴随着,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的反应。通过新词语教学,既可以使汉语学习者知道并掌握新词语的特点和内部规律,了解新词语的类型和语义特征,又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汉语中将来出现的新词语。
其次,从学习者的实际应用效果上、对猜测,理解,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已使其在汉语词汇中占据了相当的分量。尤其是在新闻,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出现的更是频繁。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已经开设了新闻,报刊阅读课程,这无疑会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类课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新闻,报刊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外国留学生具备一定的猜测,理解和运用新词语的能力,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学习者接触中国的新文化,提高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语言的发展和更新更加速了新词语的流行程度。如果学习者可以了解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于汉文化的了解和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例如网络词汇里的:CU、OIC、1314、3X、818、斑竹、倒、雷、闪、板凳、板斧、给力、童鞋、东东、路过等,这些网路新词学习起来都很有意思。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交际能力,扩大他们交际范围。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使之融入汉语的文化环境,因此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习者提高汉语交际能力,扩大交际范围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
三、结语
在当前国际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形势下,注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新词新语的引入,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追随时代前沿。我们相信,新词新语的教学能够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和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引发相关问题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冰.《今日财富》.2009年11月
[2]汤志祥.汉语新词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第2期
[3]何彦杰.对外汉语新词教学.《汉语文教学》.2008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用语 篇5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汉语是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语,使用准确、得体、规范的课堂用语极其重要。
(一)规范语言表达,凸显教师用语的示范性
教师使用规范、得体、准确的课堂用语尤为重要,因为规范的教师语言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来源,也是其模仿的直接对象。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对于零起点或有一定的汉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教师所使用的课堂用语通常是比较实用、短小、精炼的语句,可达到易懂、易学、易模仿的效果,相反则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如常态 “吃饭 ”与非常态 “吃食堂”、“吃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探究为根基,实施研究式教学,提供师生交互发展的平台。研究式教学是以建立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要求选择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作为任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围绕若干题,引导学生积极发问,形成理性思维方式,开阔学科知识视野,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对大
三、大四学生,将课内教学与研究,实习和校内外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师和研究性的项目研究,使知识和研究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充分表现与运用,着重培养研究与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甚至与教师辩论。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激励教师心系教学。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学院要在规章制度上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规则体系,使教师把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首先,建立多种信息反馈渠道,使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形成有机联系系统,使常规教学评价与随机教学检查结合,一般信息反馈与教学问题查处相结合,把信息来源、信息调查与反馈、信息处理各环节连贯起来,从而在教学信息自发布之时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链条,推动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实现自主发展。其次,改善教学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学院各级领导都要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做起,打破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传统,把广大教师的观念引到教学质量上。以观念转变为起点,促使各职能部门做好服务工作,配置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及时对教学设备与场所进行维护与维修,更新与丰富专业图书,把经费与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最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维护教学质量管理有关文件的严肃性,努力排除外界干扰。火锅”,这两种句子结构就不能混在一起,会造成学生使用宾语时出现错误或使用不规范。因袭规范的语言表达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使自己的语言严谨、顺畅。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
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第一次上汉语课时,也许他们只会说几句汉语甚至一句都不会说,一个汉字也不会写,如果老师能够告诉学生一些常用的课堂用语,如“上课”、“举手”、“翻开书”等,并结合一定的手势与身体语言使学生立刻感受到汉语的意义,并能模仿老师使用它们,便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如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站在课堂上不动,手指黑板,说“上课”,学生就会进入上课状态,学生通过模仿便可会说“上课 ”一词,并能够准确地明白该词的含义。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复现频率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句型教学,强化句型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课堂用语也就要随之提高难度,增长长度,并注意以强化语法和词汇为目的。如学习了 “把”字句,“关掉电视 ”就可以变成 “把电视关掉”;学习了 “被”字句,就将其转变为 “电视被关掉”,等等。学生既听懂了教师的课堂用语,又不断重复了语法和词汇,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现频率,还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从知识创新来看,独立学院就是要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高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独立学院教育的追求。从独立学院的传统来看,独立学院要具有独立的人文性格,独立学院走进社会是指独立学院把自身的能力施展出来,满足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反思知识对社会的功用,把新的观点融入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或者调整学科知识结构,设置学科知识的实用性边界,体现独立学院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距离。
体验对外汉语教师的Feel,快来申请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免费公开课吧!公开课时间:2014年6月22日(周日)14:30至16:0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研究 篇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研究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其本质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以师生之间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心理交往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和结果.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与情景性决定汉语教学应更多地借助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情感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 者:张红蕴 ZHANG Hong-yun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年,卷(期):20086(6)分类号:H195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师生关系 情感教学
汉语中的“羡余”与对外汉语教学 篇7
关键词:羡余,对外汉语教学,解释
“羡余”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术语, 是赵元任先生在他的《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中最早提出的。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羡余”这一词条, 它的解释是: (1)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的各种附加的赋税; (2) 多余的。这两方面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多余的”。潘先军 (2010) 对于词的羡余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所谓词的羡余成分, 就是在单音节之外的复音词中, 组成词的语素在语义表达上没有作用的语素。这些存有羡余成分的词, 已经凝固为固定的词并收入词典, 其“合法”身份是公认的、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在词的层面上, 只要语言单位为词就只存在羡余成分而没有冗余或赘余。由此观之, “羡余”它其实跟“多余”还是有区别的。从词的感情色彩上来看, “多余”是有些贬义成分涵盖在内的, 语言中的多余成分也就是不必要的成分, 是交际中不需要的。而“羡余”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这是汉语的需要, 也是汉语语用方面的重要部分。
据说, 各种语言中都有“羡余”这一特点, 而且汉语比起其他语言还算少的。潘先军从词的角度给羡余下了定义, 其实可以把这个定义扩大, 不仅是词, 还有短语, 甚至句子都有羡余的成分存在。而且这些成分都是“合法的”, 甚至是必须的。比如, 很多人都爱举的一个例子“凯旋而归”。“凯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战胜归来”, 它本身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 而平时使用的时候, 往往爱加上“而归”。还有人们常说的“大约……左右”, 其实“大约”本身已经有了不确定的概数的含义, 后面又加上了“左右”非常多余, 这种用法也常常在中学语文中被视为病句, 可是语言运用中却不乏这种用例。还有一部很出名的电影《不能说的秘密》, “秘密”这个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隐蔽, 不让人知道的 (跟‘公开’相对) ”, 这本身就隐含了不能说的意思在内,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取做“不能说的秘密”, 似乎使它的这种特性更突出了, 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试想, 如果电影的名字只是两个字的“秘密”, 那么它的神秘感仿佛也减弱了不少, 名字中音节的韵律美也有所淡化了。因此, “羡余”不仅有利于表意的完整, 对于发挥汉语运用中音律的和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 对于这些“羡余”成分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些数字上的统计。2011年8月4日在Google新闻中搜索关键词“大约……左右”得到27 500条结果, 搜索“大约”得到41 400条结果。同时在人民网中搜索“凯旋而归”得到451项, “凯旋归来”641项, “凯旋”10 956项。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知道两点:一是这些羡余的用法是存在的, 而且是有一定数量的;二是这些用法比起“正确”的用法来说还是少数的。潘先军 (2010年) 统计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2001年) 中的羡余成分的多音词, 并得到含有羡余成分的多音词大约占所收全部词语的0.45%, 比例是非常低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 在他们的生活中这种用法是经常会遇到的。因此, 汉语中的“羡余”成分也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部分。
关于“羡余”的教学, 应当秉持正确对待、认真解释的态度。汉语的羡余体现在很多方面,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汉语中的这种特点, 以便能够说地道的汉语, 而且还要学会利用这种特点, 以方便教学。其实, 可以发现大多数“羡余”成分都是对已有成分的再次补充说明, 因此, 可以利用它们的这种关系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比如“手持电话”中的“手持”。“持”作为“拿着”这个意思的时候, 本身就包含“用手”这个义素, 而且在使用中它所需要的搭配项也是可以“用手拿”的一类东西, 如“持枪”“持棍”等都有这样的特性。在教学中解释“手持”的时候, 就可以把“持”的这种用法连带在内,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这个短语, 也懂得了它的用法。同样, 汉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组合, 像“目视、耳闻、脚踹、火烧、水淹”等, 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这样既避免了用翻译方法解释的单调, 使学生学会了其中各个词的使用方法, 又多教会了学生一个新的词语组合。
再如, “不能说的秘密”这样的短语也有很多, 这就相当于在一个短语中解释了一个词的本质特点。让学生记住这样的短语, 也为他们背诵生词提供了一种方法。如“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就可以记住“浪费”有“不必要”的意思, 当他们忘了这个词时, 就可以利用短语关联出它的大概意思。其实这也正说明了汉语的一个特点, 定语有时并不是给事物分类或者描述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事物, 定语有时纯粹是为了加强或者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 像“咸盐”, 盐都是咸的;“面貌”, 貌都是在面部的;“死尸”, 尸体都是死了的。这正是“羡余”所要表达的意义。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有时也不妨有意地把学生向这个方面引导, 比如学习“毛病”这个词, 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不好的毛病”这个搭配, 同时要告诉学生“毛病”都有“不好”这样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体会这种搭配的意义及使用的方法。还有“无可争辩的事实、不朽的丰碑、最后的结局、个人的隐私、无用的废话”等都可以加入这种教学方法之列。
有一些音译词, 其实通过英语的音, 学生已经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可是汉语在音译的同时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汉语的义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音译词给学生解释汉语中的义类词了。比如, “吉普车”, 学生本已知道什么是“吉普”, 这就方便了学习汉语中所说的“车”。因为, 汉语经常用“car”来翻译“车”, 这对于留学生来说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因为“车”在汉语中是一个大类, 是泛指词, 而car在英语中只是指小车, 因为除此之外还有truck等。教师此时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懂得的“吉普”的意义, 来引导学生学习汉语中的一个类词———“车”, 同时帮助学生扩展出关于“车”的更多的词。这种外来词还有很多, 教师都可以利用他们中的“羡余”成分来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 再如, “贝雷帽、雅思考试、芭蕾舞、因特网”等。
还有在句子中的使用, 例如:“她会跳芭蕾舞”的“跳”的意义其实跟“会”是重复的, 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好理解的动词“跳”来解释助动词“会”的用法和意义。
此外, 还要知道“羡余”是有度的, 在这个度之内, 才是“可被允许的重复”, 要让学生分清楚“羡余”跟“多余”也就是病句中的赘余的区别。以防学生超过“羡余度”造出“真的非常很难”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赘余的病句让学生作改病句的练习, 从而体会两者的区别。如 (1) 快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陆续接连进入教室。 (2) 汤姆来中国一年了, 他很喜欢中国, 他也很喜欢汉语。 (3) 天气冷了, 容易造成感冒。 (4) 欢度国庆节的到来。以上四句都是赘余的病句, 第 (1) 句应去掉“接连”;第 (2) 句应去掉第二个“他”;第 (3) 句应去掉“造成”;第 (4) 句应去掉“的到来”。显然, 这与鼓励学生使用的“羡余”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过, 对于汉语语感还比较弱的留学生来说还需要教师带领着进行多次对比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并清楚地区分。
汉语中的“羡余”可以加强语意, 而且能使内容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学生通过对羡余成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这同时也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释义, 并帮助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模糊猜测,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 可提高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汉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 1963 (1) .
[2]潘先军.汉语外来词构成羡余现象说略[J].汉字文化, 2007 (3) .
[3]潘先军.多音词羡余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 2010 (3)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 文化教学 阶段特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充满了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语言离不开文化,事实上有些语言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表现的文化层次高或文化蕴涵生动丰富,比如,中国的古诗词之所以成为人们语言交流中的经典表述,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并具有远远超越词语本身语义范围的活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然而,文化包罗万象,如何定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如何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则众说纷纭、各显其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已有数百种。究其原因,一是文化内涵本身宽广博大,二是定义者对文化的视角不同。有的从文化性质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类;有的从文化属类出发分为习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有的从功能角度考虑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有的从结构角度划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关于文化的概念也是不同的,二战前,文化指目标社会在艺术、音乐、戏剧、社会科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二战后,文化指目标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价值系统、哲学等。前者被称为形式文化或大写C文化;后者被称为深层文化或小写c文化。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密切相关的,即文化关涉的内容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由此我们认为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更可取一些。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知识文化属于形式文化,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大写字母C文化。所谓交际文化,“指得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属于深层文化即小写字母c文化。一个国家的知识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交际文化。人们可以通过直接学习而获得知识文化,但交际文化却是隐性的、潜意识的,人们很难从外部观察而认知,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和规律。在语言教学中,两者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一般同时参与交际。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始终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贯穿其中,并且把直接引起交际障碍的交际文化作为教学的侧重点。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阶段特点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留学生基本的交际能力,以满足其在中国的日常生活需要。所以交际语言和交际方式作为留学生最先接触也最多接触的部分,在教学中就要作为重点。在交际语中,具有国俗意义的词语、句子特别多,如“招呼语(吃了吗?去哪儿?干什么去?等)”、“称谓语(××经理、小姐、美女以及亲属称谓等)”、“谦辞(哪里哪里)”、“地址和日期的顺序(由大到小)”等,如果不给留学生介绍清楚其内含的中国文化,就会产生交流障碍。在初级阶段的口语课中,介绍、说明、情景演练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以传授知识语言、知识文化为主。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更重要,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要少一些为好,对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用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
中级阶段,课堂上的文化内容有所增加,教学方式也应不同。口语可以继续采用介绍、说明、情景演练的方式,而语法课则要多采取注释、归纳、提供使用范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汉语大部分的语法规则都将在中级阶段予以教授,所以这一阶段要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不仅文化内容逐渐增加,而且出现了文化教学分流,开设各类可供选择的专题文化课或综合文化课。这一阶段汉语文化课的教学方式是最丰富多彩的。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逐渐减少,文化交流的因素日益增多,介绍、讨论、对比分析乃至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方式均可采用。但这一阶段,要避免填鸭式的知识输入,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引导他们从对比分析中理解中国的深层文化。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探索
1.在文化教学中遵循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凡是直接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都应在与相应的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要有机融合,讲授的重点、程度、方式,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来讲,在初级阶段多讲交际性的文化知识,到了中高级阶段可多讲专门性的文化知识。
2.培养学习者适度文化移情的能力。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指令性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果都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跨文化较集中只有通过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反馈,即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自己投射到他人所处的境遇中去体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使不同文化顺利交流和沟通。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幻灯片等手段,可直观形象地展现中国文化,使文化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网络资源还使学生可以收集到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能够形成探索和研究中国文化现象的个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4.注重语言文化教学的与时俱进。在文化结构中,语言处于表层,最易受社会内部及外部变化的影响,但从建国以后来看,受时代变迁、国际环境变化、外来词语输入、网络语言泛滥等影响,汉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词如“公安(指人)”、“俄国”、“公社”、“瓦斯”、“老妈子”等词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了。反之,很多新词如“MP3”、“DVD”、“卡拉OK”、“OUT”、“亲”、“宅”等词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口中。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教给学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汉语。
5.在文化教学上要避免主观臆断和强迫性灌输,尽量客观、真实地展现中华文化的实况,至于评判或结论,留给学习者自己。事实胜于雄辩,这有利于让他们对中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刘亚宁.外语传播中的文化因素[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3]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12).
[4]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10).
[5]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J].文化学刊,2007,(6).
[6]阎军,史艳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5,(4):23.
[7]高凤霞.浅谈文化与语言习得[J].宿州学院学报,2005,(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游戏】推荐阅读:
游戏在对外汉语教学07-0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08-2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10-1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迁移10-21
对外汉语中的声调教学论文09-2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法问题11-30
对外汉语教学12-03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06-17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09-10
对外汉语教学目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