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2024-07-17

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通用9篇)

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篇1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

仙游赖店中心小学

黄晓日韦

《 小

教 学 大 纲

》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个目的,如果能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语感”这个基础做起,其收效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首位,尤其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感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使它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什么是语感?所谓语感,是指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正因为如此,它堪称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标识。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其实,语言文字之妙,更需以神会之。但是,由于语感毕竟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这也使很多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普遍到“像雾像雨又像风”。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根据语感发展的水平,为认为可将语感的培养分成四个层次。

一、感知

感知层次是言语主体对语言对象所做出的反应,即是人的感、知觉系统对言语事物做出的综合判断。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的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如果只是用眼睛去“读”(默读)时,大脑获得的信息较单一。而当开口诵读时,语感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也成倍提高。而且教材中文学作品适合于诵读,有表情读,分角色读,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不断品味,形成语流、语感。通过吟咏诵读,耳朵也可以具体地感受到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转换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内心能够和作者的心相通,敏锐地感知课文的内容。

特级老师王崧舟的教学方法素有“语感派”之称,他在执教小于名篇《草船借箭》时,注重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积淀语感。

师:想想从哪里体会到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书上这样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我想,三天后江上出现了大雾,这就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好的,把这个句子读一读,读的让大家感到雾真的很大。(生读此句。)

师:这雾大吗?小雾!(生读第二遍。)

师:这雾大吗?中雾!(生读第三遍。)

师:还不够大;你们听王老师读。(师范读)来,像老师这样读一读!(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

师:这场大雾,鲁肃看到了,他心里会怎们想?

生:他会感到非常害怕。

师:好,你来当鲁肃,读读这句话,读出让人害怕的语气。(一生读。)

师:你不是鲁肃!(众笑。)谁能读得更让人害怕?(另一生读,很有感情。)

师:读得好!诸葛亮也看到了这场雾,又是什么心情?(生读,读出了“高兴”。)

师:读得好!这场大雾我诸葛亮都盼了三天了!(众笑。)来,一起读一读。这节语文课“读”占鳌头,眼、耳、口、心俱参加运动,实属培养语感的有效手段。这节课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气诵读关键句,让他们分别读出了雾很大,鲁肃的害怕和诸葛亮的高兴。如此这般潜心诵读、换位体验之后,学生不仅对文本的内涵及人物品质更加了然于心,也自然积淀起了语感素养。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实际上,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复诵读,读中感悟”,乃是语文学习的“尖端武器”。

二、理解

理解层次是当各种言语信息相继在言语主体的大脑中留下兴奋的痕迹,或进一步受到有关言语信息的刺激,大脑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工,使新旧信息加以整合。

宋朝的陆象山说:“读书切切戒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语感的获得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考究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品味语言,品味意境,增强语感。

纵横比较,品出精妙。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词语比较、句子比较、段落比较等。其中词语比较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它的方式有删除法、换词法、联系上下文比较法、横纵向比较法等,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细腻等特色。例如,课文《开国大典》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毛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反复揣摩,品出神韵。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一篇文章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进行推敲、揣摩、细细体会,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迁移

迁移层次是对言语对象进一步品味、比较,言语主体的自我学习意识被激活,并用相应的词语加以传达表述。

对小学生来说,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主,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阅读时只有凭想象出言语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声响、能辨出色彩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内涵。例如在教学《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我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释词译句后,是这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结合诗中的词语,说说这首诗表现的季节和特点。

在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有哪些景物?说说它们的色彩。哪些景物是静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把动态的景物描述一下。

“千秋”、“万里”把我们引到了画面以外,使你想到了什么?

在我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入情入境,浮想联翩,眼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从形象上感受到诗人的心情。这样,把语感的培养寓于训练之中,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真实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语言的形象化,既降低了理解的难道,又达到了在轻松愉快之中培养语感能力的目的。

四、升华

升华层次指的是言语主体不是被动接受言语对象所给定的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探求在新的语境中创造性地将感悟到的言语体现出新意象。这是语感的最高层次。

《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时武士押着一个齐国罪犯经过,受到楚王的嘲笑,晏子不卑不亢反把楚王奚弄。

这段文字描述了楚王的凌弱欺小和晏子的一身正气、不卑不亢。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和领会课文中的言语,并通过语感的升华对这段话作出意义上的补充。

从以上这些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式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篇2

一、培养语感的正确性

读是语言学科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培养语感正确性的基本途径之一。不难发现,那些读书多、喜欢读书的学生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都是有一定特点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其他普通学生语言文字表达在技巧上的差异化。

1. 范读

教师的范读是为学生树立标准的阶段,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语文之初,对于字词的发音和释义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需要有一个标准给学生模仿。而教师范读就是语感培养的萌芽时期,一段绘声绘色、富有情感的范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好的范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品情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课《我们成功了》中,教师在范读时应该有一种激动、自豪、喜悦的情感,有感情地范读“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这一段落,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刻体会文章中的自豪之情以及爱国之情。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可以搭配一些背景音乐,有节奏地范读。范读能够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积极意义的。

2. 分角色读

针对一些角色较多、对话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锻炼学生对于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时,作品中出现了“我”“父亲”“母亲”“阎振三”等多个角色,文章内的对话部分较多,故事情节也较为曲折,那么为了有助于学生对角色性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以及理清故事脉络,分角色读是非常好的方法。

学生在分角色读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角色情感、不同角色的性格与立场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

二、培养语感的敏锐性

语感的敏锐性主要体现在有些人往往能够在恰当的时候说出比较巧妙的语言,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能在恰当的地方出现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在学习一些经典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摘录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加以赏析或背诵,这些存在于语言文字中的妙语都与作者的语感敏锐性有关。关于培养语感的敏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一个人语言文字表达最丰富的素材库,有了生活作为源头,语感之水才能不枯竭。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2课《跑进家来的松鼠》中,作者有一段文字特别有味道,即“松鼠跟我们一样,一个星期没有吃到糖”。作者拿松鼠和自己比了,这些拟人化的语言文字表达非常有趣,区别于许多生硬的比喻,是语感水平的又一表现。教师在语感培养和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渗透语感的培养。

2. 学会对比

语言是需要对比的,在对比之中,学生可以发现更好的使用方式,无形之中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指引了方向。我们都知道,喜欢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那么这个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向这类文章的语文风格靠拢,这是必然的。所以教师在语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比各类词语、句子、段落的区别,甚至于分析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中语言风格的转变以及不同作者间语言风格的区别,在对比之后,把握更多语言用词技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用词准确性,在准确的用词基础上,再加上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阶段。

三、培养语感的丰富性

语感的丰富性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许多人在说话或写作的过程中,习惯于某一固定形式的表达,以至于语言文字的表达缺乏动感、没有新意。一方面,这是语言习惯导致,日常用到的素材较为狭窄,使用的素材并不多,渐渐局限于某一小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另一方面是积累不足,想用新的素材却想不起来找不到。

关于培养语感的丰富性,必然离不开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需要素材本身就有一定美感的文字才行,笔者建议以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为主,辅之以现当代的散文、诗歌。这些具有美感与内涵的文字正是学生需要积累的。对于小学生,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理解领悟经典作品以及散文的内涵上有些困难,此时可以以一些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为主要素材,慢慢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事语文教育不能忽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更多新的内容还有待教育工作者挖掘。

摘要:语感是每一门语言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主要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简要叙述小学语文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详细论述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J].校长阅刊,2006(8).

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学生;语感;诵读佳作;潜心涵泳;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39-01

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王尚文教授在其著名专著《语感论》中,给语感下了一个最简洁的定义:语感就是言语形式感。语感教学之于语文教学,就好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的钥匙、拥有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因此,语感教学应该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由此可见,语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然而对于阅读量少的农村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中培养好的语感,真的很难,那么,如何在农村课改的浪潮中培养农村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当前农村小学的普遍情况,谈谈一些做法:

一、“诵读佳作”触语感

现在,农村的家庭状况比之以前已有较大的改善,很多家长对学生在教育上的消费也表现出了支持。打开学生的书包,发现里头装的书本中,竟然也有几本精美的课外书了。再加上很多学校也建立了图书馆,电脑房,可以说学生要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多了。因此,让学生“诵读佳作”悟语感也就成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要落实好这个方法,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多。例如:在教室的黑板上开辟一块“读书角”。让学生摘抄一些诗词、格言等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不断诵读,并对自己喜欢、有感触的内容做好记录。内容的更新也要及时,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大部分同学的掌握情况,一至三天更换一次。对于表现积极、做得好的同学,教师要及时鼓舞,并予以表彰。久而久之,在不断的诵读积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感也丰富了。

另外,教师们也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适时采取一些锻炼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方式。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通校生,一放学就是离开学校了,且离城较近,经常会到城里闲逛。因此,根据这个特点,我专门设立了一节“新闻报道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可把自己一周中最具有特色的新闻播放给同学们听,并评出最佳的播放员。一学期尝试下来,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有的同学从最初的羞涩到现在的落落大方真的是会让你刮目相看。可见,在学生不断的留心观察中,在他们积极的准备中,他们的言语组织能力正在不断的提高着。自然而然,他们的语感也就得到了加强、积淀。

二、“潜心涵泳”悟语感

潜心涵泳,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让学生自己的脑子去活动。有时可能说不怎么出来,或说得不够恰当,但是学生能感觉到了、体会到了,这就是潜心涵泳。

例如:浙教版第九册《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如果不加潜心涵泳,学生是很难对曹操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实上,正是曹操的这一笑,才是刻画曹操性格中最传神的地方。在教学这一笑时,我让学生潜心涵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去体会曹操的这一笑。结果,有的学生说曹操的这一笑,笑出了他的轻信和卤莽,那请你读出他的卤莽;有的说,这一笑,笑败了这场战争,那请你读出他的自信;有的说,这一笑,笑掉了他雄霸天下的野心,那请你读出他的野心。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笑”,在学生的专心涵泳下,不知不觉间挖出了他们内在的语言素养,培养了语感。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斟酌,潜心涵泳,不失为一种培养语感的好方法。

三、“迁移运用”习语感

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事非亲历不知难。”现在我们的很多人教版课文,一篇篇都是美绝伦换的,令很多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但是如果我们只关注着让学生体味内容,却不注重迁移运用,那么这对于学生语感的提高将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适时设计一些说话、写话练习。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14课《荷叶圆圆》时,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荷叶有四个好朋友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说话练习:荷叶还会得到谁的喜爱,它会怎么说?怎么做?接下来就会有很多小朋友这样说:有的说:蝴蝶落在荷叶上,它说:“荷叶是我旋转的舞台。”有的说:小乌龟在荷叶下面游来游去,它说:“荷叶是我的小帐篷。”还有的说:小虫在荷叶上爬来爬去,它说:“荷叶是我的运动场。”

再如,教学高段时,要注重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在浙教版五年级上册《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临近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如果此时此刻,你也站在长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会怎么想?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对周总理的了解,并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对总理逝世的那种悲痛、不舍的心情。所以,学生写起话来是得心应手且感人肺腑:有的悲痛地说:总理,请您留下来,不要走,我们离不开您,全国的人民需要您呀!有的动情地说:总理,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您对我们青少年的教诲,您就安心的走吧!有的引用了著名的诗句说:有的人活着,可已经死了。有的人虽然死了,可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总理,您就是这样的人呀!

尽管学生的言语细细推敲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然而,在教师这样有意识的指导下,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言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然,语感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语感培养的策略 篇4

语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语感培养,这是我们关切的问题。首先,什么是语感,语感有什么特点,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进一步谈论语感的培养。

什么是语感呢?最普遍的认识是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自然认为要培养语感,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更进一步问,这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还是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如果语言是一种纯感觉,那么,我们只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作品就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但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又做什么?语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而是语言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和学生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语感不仅仅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这种理性认识站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感看起来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其实质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本质性把握的一种表现。现代语言学认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之中。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语言就是我的本质的确证。也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的语言有多广泛,他的认识范围就有多广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重视语感的培养,或者把语感的培养作为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似乎语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有些老师认为语感的培养主要靠朗读,分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错特错的。语言的感觉需要学生大量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实践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去认识语言、体验语言、感受语言。文本语言也是作家生命体征的表现,是作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我们就语言而语言,作家的生活、作家的认识、作家的感受、体验进入不到学生的视野中,进入不到学生的思维领域,那么,学生和语言就始终还是隔着一层,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会落空。语言的学习要靠学生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来体会、玩味,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语言的敏锐感。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在朗读上下功夫,更要让学生分析品味,体会出个中滋味,领悟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这样,他们的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心领神会。语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的一般感觉上,而是要深入语言内部,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含义韵味。学生只有体味到语言的韵味,把握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具体做法是: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语言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要体味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要真正理解作家,体味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中的情感,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体验、玩味。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显出好坏。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玩味,十分重视妙悟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悟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悟为当行,为本色,就是这个意思。首先学生要进入作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来体验感悟,看作家面对曾经的生活图景,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生活图景。学生在这个领悟过程中,就会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语感就会随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我们过去只是讲解,却不重视体验和感悟,结果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始终不能形成。同时,我们的讲解始终和学生隔着一层,学生走不到作家的内心世界,难以体验和感悟语言,始终和语言隔着一层,随意语感的形成也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抓住细节培养语感。语感体现在作家的.描写上,特别是细节描写,更可显出作家语言的高妙。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验感悟,通过细节性的动作来感受语言。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语感自然而然就会培养起来。一个比喻,一个动作,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显出其特定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的玩味,让他们知道这一个字、一个词的好处在哪儿。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来进行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细节也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次,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古诗文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意蕴深厚。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作家所描写的意境来体验。而意境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作家所展示出来的景物,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这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意“闹”字境界全出。那么这个“闹”字好在哪儿,就需要学生根据春天百花开放,春意阑珊,繁花似锦的景象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眼前出现一幅百花争艳,春意阑珊的春天美景图。学生很快能体会到这个“闹”字的妙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诗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5

语文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定为:“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并将这个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真正使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过程成为获得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交际,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也成为形成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过程。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还能起到活跃思维,提高思考敏捷度和应变能力的效果,对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失去生命力。而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人们学习语言,通常是以口语交际开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逐步提高口头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后学习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现状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和写作一直是受到普遍重视的问题,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分门别类,有序渐进,议论文、散文写作,按时训练,及时讲评,而口语交际训练,常常处在随意、无序的状态。新的课程标准把原来的听说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本身就是在于一种理念的变化,更是强调了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能认真倾听,缺乏尊重,缺乏听的注意力、记忆力,对于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自信,缺乏条理,缺乏口才,也缺乏风度仪态。而社会发展到高社交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

所以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成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三、口语交际训练在教学中的开展。

上文说过“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从这几方面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对于教学载体(教材)的选择,则可以变得宽泛,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口语训练的活动。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把握课堂教学机会,组织学生参与口语训练

1、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步骤

三、童声童话:采用童声来读童话,注意童话里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要读得有感情。

(1)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由阅读,象讲故事那样读。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指导

(3)请四位女同学来读,注意用童声来读。

本部分用了15分钟的时间,主要采用童声诵读法,让学生在多次反复诵读中能够读出感情,能走近童话的世界。此部分的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告诉我“这里表现了小姑娘得到水时的惊喜之情,我们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等话语,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融入了童话中,因此也更能与作品 1

产生共鸣,从而能用“读”激发起学生“说”的欲望。在后来的教学步骤中孩子们果然很积极的“说”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而本校徐艳珠老师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蔚蓝的王国》教学时,用音配画现场朗诵了课文,也同样激起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因此,本人认为口语交际内容实际可以贯穿于平时的教材教学中,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内容来激发学生“听”、“说”“读”的欲望。

2、利用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教材中每册、每单元均有口语交际的训练课程内容。这些训练内容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联,有的是课外内容,但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我们可作为学生很好的口语训练的题材。如在进行关于“婉转拒绝”内容教学时,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并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设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掌握婉转拒绝的技巧。

2、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一、故事导入: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这时,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样说?

二、学生看书找到答案: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三、教师小结:罗斯福采用的是婉转拒绝。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女儿小芳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小芳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她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2、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这位同学的感情?

3、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

(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适时的让学生评价表演,教师也适时的加以点评。)

五、把你身边发生的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次最难忘的关于拒绝的事件讲出来,要求讲真话,露真情

六、表演的基础上总结婉转拒绝的技巧。

1、婉转拒绝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又不伤害他人。

3、婉转拒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先顺其意说,后说明不能答应的理由。

(2)采用另外的说法,暗示对方。

(3)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讲其他人的看法。

(4)转换话题

3、利用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强化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出师生、生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训练。

师生互动可以在师生间构建一座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

学的表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多与学生互动的训练内容。如开展师生问答,师生共同演示,师生一起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要在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中开展,让学生放下包袱,以一个完全放松的心态进行交流。

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安排一些如讨论、复述、争辩、评价等方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这也是让每位学生开口说话的很好的机会。

(二)创设特定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

口语交际训练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无法开展,要学生有话可说,单凭教材内容锻炼机会太少,还需在安排活动时,安排一些其它的情境来训练学生的口语。

1、利用主题班会选择有意义的话题来组织训练。

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才。如讲故事、说见闻、谈理想等,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事件、现象作为题材来开展活动,让学生尽量都有话说,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的作用。

我在班里多次讨论“超级女生”、“奥运会”等话题,学生的反映很积极,都有话可说。

2、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的落实。

口语训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参与过程落实,要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得到锻炼的机会。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做一回小记者”

我把全班学生分组,五六个人学生为一组,每组中选定一位科任老师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让学生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向该老师进行采访。每个学生都必须提出采访问题,尽量是有关学习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又可以请教到好的学习经验。

3、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新闻我来报”及“新闻我来评”

(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靠课堂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强锻炼,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要在多彩的生活中学会口语交际。学生可在平时抓住任何一个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名句名篇,朗读古诗词,向他人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同学讨论问题,与朋友说自己的心里话等。

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安排,对生活中所捕捉到的典型事例要学生加以复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在适当的时候集中训练,把这些平时积累的复述经历加以整理归纳,在班上向其他同学表演。,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四、口语交际训练还应注意的事项

口语训练是一个双向活动,单凭教师的动是不能达到口语训练的目标,必须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要落到实处,坚持下去。

(一)学生在这要注意口语训练的几个关键

1、过好自己的心理关

其实每个学生心理活动特别丰富,面对所见所闻内心有许多想法,但大多学生是想说而不说,这情况有内心惧怕不敢说的,有想说而不知如何说的。第一种要消除自己的恐惧感,要放松自己,把想说内容大胆说出来。第二种情况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把想说内容有条理有思路地说出来。这样,学生们才会从“想说”到“敢说”。

2、拓展自己的兴趣关

每个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见闻要多加思索与讨论,并多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由此来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都有你感兴趣的内容,那在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有了说的“兴趣”,也有了与人交谈的内容,从而达到与的“乐说”的效果。

3、提高自己的思维关

说话的内容是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口语训练时,要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语言进行交际,语言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这需要从多角度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为了能达到以上目标,学生们可多看一些辩论赛、演讲赛以及记者招待会的录相,学习一些精彩的语句,组织自己的语言。

(二)教师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组织者,在组织中要注意:

1、确立每个训练题材

话题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看平时学生的动态,分析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来训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能只练不评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一样,要多练也要多评,这种评论不能只是单纯的ABCD等级的评定,而是要指出学生训练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特别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训练后,有所进步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学生就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有所收获,同时,也提高训练的积极性。评论不单只是教师评,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评论。

3、发动每位学生参与,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口语训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少数说大数听,也不可是部分说其他就不说,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听与说要结合起来训练,听后再说,说后再评,评后再总评,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开口说,并要达到说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篇6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在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加强语感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最为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地感觉.

作 者:王腾俊 作者单位:海口市养明小学,海南,海口,571153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论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三条途径 篇7

一、在思维习惯中培养语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 势必会产生歧义, 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 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和疏通, 也要有意识地加入与文章有连结的文化的输入。比如讲到table manners这一篇, 除了书上的已知信息外, 我还要有所取舍地讲到中外文化在礼貌礼仪上的差异, 而且采取演绎的手法让学生先发散讨论, 我后做总结的方式, 使学生对这个话题有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讲这篇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 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 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 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 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 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 或是用简易的句子给出个具体的语境, 让学生在这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 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 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二、在语言实践中渗透语感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 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 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 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学生说出来的英语, 汉语味很浓, 听起来别扭生硬, 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开始学单词时, 可以结合单词教学进行音标教学。要求学生在需要注音时必须用音标, 而不能用汉语。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音标教学, 学生不仅能顺利准确地给单词标注音标或根据音标读准单词,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听到读音或能说出、想起读音的情况下, 准确写出或头脑中马上就能反映出该词的拼写形式, 并能够准确读出单词, 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好处。我在语音教学时, 通过把好语音关, 从而渗透语感。如在字母和音标教学中, 引导学生找规律, 让学生注意音标发音的细微差别, 将近音字母编成绕口令, 希望通过绕口令和谐的音调、明快的节奏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自然地渗透语感。

我认为不仅阅读应有精泛之分, 听、说、写也应有精泛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 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 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 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 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在“泛”的语言实践中, 学生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要通过“泛”与“精”相结合的实践让学生去发现和认识错误, 逐渐改正错误, 以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在单词教学中, 让学生利用已学的音标和拼读方法, 先试读, 在必要时给予纠正, 来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教词时, 将升、降调一起教给学生, 遇到双音节以上的单词时, 提醒学生注意重音, 使学生养成习惯, 以便在读语句或会话时, 语调升降比较自然流畅。

句子是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人们在用句话表述一个意思的同时, 会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于是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便产生不同的句意。所以在句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行之有效的。在句子教学中, 不是单纯强调句子语调的升降、句子重音、词语的连续等语法逻辑处理, 还要加入人的思想情感。如教学:“How do you do”, 除了要求读起来连贯, 流畅并用降调外, 还应加入自己的感受, 要表现出与他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从而深化语感。

三、在环境氛围中提高语感

学习英语除了学生自己要经常练习外, 还应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无意识记和学习的环境, 如学校或教室的标语可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 学校可办英语墙报、英语广播、英语角等。还可采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办法, 如联系许多理科中公式的字母代号是相关英语单词的首位字母教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有时就成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英语知识的过程, 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点就成了诱发学生复习英语的因素。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 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 并多加模仿运用, 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 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外语教学的目的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有目的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 我在自身教学时始终努力让学生在“用中学”, 传递给学生语言的交际的思想、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社会功能, 培养小学生用外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 必须从理解内容和提高学生语感入手, 会话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在会话教学中, 设计各种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说, 尽情地表现。坚持每天的值日生汇报, 还可以让该生提问其他学生, 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提问该学生, 再让同学们进行评价。指出好在哪里, 坏在何处。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语言节奏的鉴赏力, 又训练了自身的语言节奏。并且, 每单元都留出表演时间, 让学生自设情景, 加入动作、表情和实物, 进行充分交谈, 以求增加会话容量, 提高学生的语感。我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语言节奏训练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周末的英语角、春游的快乐等等兴趣活动, 我甚至还搞了几期语音讲座, 向学生讲解因素的延续时间, 音节与音节之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间歇时间, 以及声调的高低、强弱都有表意作用。还讲了重读音节间的轻读音读得快、轻而短, 人称、物主代词、情态动词、连系动词、be动词、介词、连词一般不重读, 以及升降调的用法。让他们深知在听说方面达到一定的速度, 掌握好正确的语调在提高英语口语技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语言节奏有了更深的理解。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 篇8

语感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中要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方向非常明确。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犹如给了孩子一把走进语文世界的钥匙。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语感水平的高低也是其语文综合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认真实践与思考的课题。

语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1多维度“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自然就能领会其意思。无论是培养孩子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是知识的贯通、迁移,“读书破万卷”,从古自今都是大家一致认同的成功经验。“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读”的方法是多层面的:

(1)朗读

朗读是学生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结合。朗读应有轻有重:通过轻读或重读,显示语调变化,恰当地传递朗读者的情绪和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文本的意境、思考、情意、观点便得以酣畅淋漓地表现。

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以语言为介,情感为媒,在朗读中,才能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

(2)泛读

泛读也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就是这个道理。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作为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多方面的阅读兴趣。小学阶段是获得广泛知识的黄金时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累举足轻重。“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忽视泛读的深刻教训。

2参与比较,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体会语句表达的准确性是培养孩子语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在“品读与思考”中,走进文本,提高对语言文字敏感的感知。

例如,苏教版语文《沙漠中的绿洲》一文,笔者教学第三小节时,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阿联酋人民为了建设绿洲付出了哪些代价,我让学生圈画出感触较深的词语,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许多孩子都能找出许多关键词,谈自己的感受。其中有这样一句:“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种植树木的经历,想象着他们艰辛的劳动画面,许多同学都能抓住“买来”这个词语,感受他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此时,我趁热打铁,问:“能不能把这句话改为‘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淡水、树苗和花草’?”去掉两个“买来”,不是更简洁、明了吗?一层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陷入了深思。从句意上说,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通过两句话的比较,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理解,纷纷举起了手。有一个同学说:“连续用三个‘买来’更好,这样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为了绿洲,不惜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有同学说:“连用三个‘买来’是排比的句式,通过排比更能让我们感受他们不辞辛劳建设美好的家园。多么令人敬佩啊!”

3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最主要的思维方式。他们在理解文本时,都会不自觉地联系生活经验,加上揣摩、加工去感知。巧妙、适时地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孩子对文本的准确把握。

语文学习需要联系生活,回归生活。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作者以为母亲有100多斤,其实母亲最重的时候才89多斤。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甚至很粗心。此时,我顺水推舟,反问:“谁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呢?”这个问题也让大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很少有孩子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触动了学生内心藏着的伟大的母爱,也为理解下文的“愧疚”作了铺垫。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除了上述途径以外,还有多种渠道,如注重读与写的结合,让阅读积累在写作中得以承载和内化;在写作过程中,搜索阅读经验,提高语感水平。加强诵读,包括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名家名篇的诵读,都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感水平。

论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篇9

王碧玉 杨波

一、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 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 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 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 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中的阅读现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方式,寻求在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的对策。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朗读为载体,发挥语文功能。

2.探索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研究方法

以教育行动法与案例研究法为主,辅助以测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五、条件保障

1.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的影像、多媒体器材设备,这为朗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了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今年学校又专门购置了录音笔。

2.人文环境:我校虽然地处农村,但是教学中具有浓浓的“普通话气息”,这为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发展空间。

3.经费保障:学校特别重视教科研工作,根据课题开展的需要,能在课题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

六、进展情况

1.2015年1月课题的正式确立。学校按照总课题组提出的相关要求,教师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

2.确定中高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朗读能力现状。

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朗读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和家庭对朗读的重视程度,课题组于2015年3月组织了一次学生朗读能力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认真统计和科学分析,对小学生朗读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引发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思考。被调查的学生中,有半数以上对朗读没有热情,绝大多数学生对展示自己的朗读兴趣不浓,原因是因为胆子小、紧张,害怕读错了;喜欢大声朗读的只占30%;受调查者中只有8%的学生朗读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丢字、多字和语气停顿和情感表现力方面;70%的学生在家不能主动进行朗读,朗读时间较短,家长督促和配合度较差(这也和所处地区有一定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拟定了这样的朗读训练策略:

⑴语文课堂教学中需注意的就是尽量鼓励每个学生起来朗读,锻炼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关注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学生喜欢出声朗读,大声朗读。

⑵教师朗读指导中多采用鼓励学生大胆朗读的方法,教学中应尽量地采用鼓励式的评价语鼓励学生朗读。首先要做到抽读的范围要大,尽量波及到每个同学;第二要做到尽量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朗读,即使他读得不好。

⑶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关键是让学生多朗读。

⑷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出发,提高学生朗读的自觉性,经常布置家庭朗读任务,并且分层次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让学生每读一遍都达到一个层次。同时加强家校联系,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4、定期开展课题组集体教研,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课题开展以来,组织课题教研活动4次,每位实验教师完成学习笔记和随笔10多篇,执教课题研讨课近20节,每位教师撰写论文2篇。

5、课题组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记录卡,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每次都有针对性地辅导3—4名学生,并且做好个案分析;布置朗读作业,采取自评、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每月进行两次学生朗读阶梯训练综合评价。

6、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抓手不放松,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语文活动课、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等形式开展朗读训练。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六、取得的成绩

从2015年1月课题实施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教师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

1.初步呈现三个转变,两个促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们初步呈现出三个转变:即阅读教学由烦琐分析向感悟体验的转变,以读为主得到初步体现;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的转变,学 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学生由“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朗读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促进了朗读能力的提 高,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能基本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1)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110名学生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奖。

(2)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2个,录像课和学生音像资料2件。

七、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还比较单一,除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体外,还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影像技术。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各种朗读评价表,搜集朗读素材,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的评价指导,还要整理实验数据资料,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与教师平时工作负荷产生了一些矛盾,有的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以及观摩课能侧重反映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常态课中不能很好的反映。

3.课题如何实施才能有实效?怎样记录、保留、整理过程性资料?这是实验教师面临的难题。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工作和尝试,但是资料没有及时留存下来,所以课题实施近一年来,过程性的记录资料比较单一。

4.学校地处农村,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和周边语言环境,对课题的开展产生了一些干扰,影响了实验效果。学生阅读量跟不上,特别是家校之间的配合上不如城市学校的学生,学校训练和家庭配合不协调,训练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使得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局限性。

八、整改措施

1.学校将继续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和投入,创造信息化技术环境,营造信息化氛围,购买录音笔、教学光盘等设备,建设课题网站,为师生开展课题研究创造最优条件,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技术保障。

2.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整理总结课题实验中的资料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活动,自查自检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评估其在课题实施中的作用。

3.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2篇研究论文;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课件、视频等资料存档;收集整理实验班学生的作品。

4.继续做好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培训工作。

九、可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1)教师优秀教案集。(2)教师教学反思录。(3)学生朗读作品集。(4)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5)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上一篇:“韩彦直,字子温”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下一篇:阅读与理解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