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2024-10-26

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精选11篇)

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篇1

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较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轻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将来时代发展的趋势, 在培养一批“哑巴英语”。语感不同于语言学家从语言现象中归纳、概括出的语法知识, 而是一种潜在的日常运用能力。我们应该致力于把基本语感的培养自然地融入小学英语的教学中, 重视英语教学中的语感教学。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正确良好的语感, 必然会带来英语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好良好的英语语感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感呢?其实能力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加强学生对英语感知情境的设计, 在环境中感悟、参与和运用, 从而逐渐提高英语语感的基本能力。

一、借助英语教材中的对话来感知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 对于学习外语这门节奏感极强的语言同样也有道理。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 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语音的正确、语调的流畅, 使英语语言具有极强的韵律美。培养语感能力, 正是以优美的言语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感官, 激活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觉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 并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朗读的技巧指语音语调、意群停顿、单词连读等, 要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 文中的生词一定要反复校正。在实践中我更注意泛读, 让同学们有美的感受, 让他们有欲望主动去模仿、去表达。一种语言有一种语言的精神, 而传达这种精神的是音调, 语感只能从音调中体会出来。在课堂上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小诗、谚语、绕口令、小韵文等等既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 同时也有助于音调的把握。

2. 对于教材中的基本对话要求学生背出,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让学生在具体的对话中去猜测、理解个别词汇的涵义,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 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 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 可经常进行一些朗读、背诵等比赛。

在教学中我会将学生的口头作业录制在磁带上, 课上拿几盘比谁的语音、语调更正确,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又能培养较好的语感。

4. 利用对话让学生分组表演或做pair work。

对于课文则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复述, 这样可避免“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的现象, 使他们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 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

二、对话教学, 创造情境

1. 联系生活, 引入情景, 培养语感

中国人学习外语最大的不利条件是语言环境欠缺。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学生根据创设的情景, 把知识转化成交际能力, 运用自如, 自然就有了一定的语感。

2. 延伸课外, 真实运用, 培养语感

在真实或模拟真实情景中进行交际, 可以将练习引伸到课外。例如根据课文内容, 向学生布置小组活动, 到操场上调查同学的课外活动, 学生带好事先准备的活页材料, 在操场外观察, 学生们非常投入, 像模像样地进行调查, 用英语交流。学生在或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交际, 交际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量, 有了这种信息的相互传递, 就会有深入交际的需要, 想从对方得到更多的信息, 信息传递变成交际的动力。要培养学生交际的能力, 就必须采用大量的信息传递活动, 进行真实的问与答, 在真实交谈中交际信息, 培养语感。在课中, 课堂上同学们用pair work, group work, survey等形式, 互相了解各自的志向、爱好, 学生兴趣盎然, 回到家中, 还纷纷询问家人, 朋友, 邻居, 并记录在列表中, 这就是信息传递活动, 在交谈中, 在游戏中, 产生了信息, 孩子们学到了知识, 也得到了语感的培养。

3. 调动感官, 利用手势, 培养语感

语言学家奥托·那斯伯森曾说过:“语言教师应该使课程易懂而会, 把语言学习中最困难的步骤变成快乐的游戏”。英语的一些词可用动作表示, 我们应充分利用感官手势。如:look (手靠在额上并前伸脖子) , hello (招手) , welcome (拍手) , listen (手靠在耳后并偏头) 等等。学生一看就明白, 同时在动手动口的过程中, 使枯燥单调变为生动直观, 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三、反复教学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语感的重要途径

多信息、勤反复、快节奏、高效率地培养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进行交际, 语言学家认为, 多信息量语言输入, 增加“自然”因素, 有利于日后的“输出”即语感能力, 正如幼儿学母语是靠大量的接触, 语言熏陶, 反复练习, 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习得规律。信息多, 容量大, 进度快, 但是练习内容难度不高, 单词虽多, 但自然复现率高, 单词、词汇、句子, 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出现, 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接触中用, 在用中学。旧词汇、旧单词的再次出现, 并伴随着逐渐增加新的词汇、新的结构, 同学们一看到这些情景, 就会感到非常熟悉, 马上会说出些单词, 新增加内容就会感到不难掌握, 自然就形成语言交际。

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 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 当然主要还是靠大量练习实践。如今的英语课堂再也不能是灌输知识, 培养“哑巴英语”的工厂, 而应是语言知识交际的场所。我们青年教师是新时代的实践者, 任重而道远, 十年栽树, 百年成材。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 远比语言知识本身难的多。因此, 我们教师需要更新观念, 转变教法, 认真钻研, 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为培养将来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材做出贡献。

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篇2

我记得以前在那本书上看到过说是有位家长从两岁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孩子每天听英语,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就真的成为了英语高手,还出国留学了呢!所以我借鉴别人的经验从一岁半的时候就开始给宝宝听英语,虽然没有每天坚持,但是我想是有效果的,后来我给儿子认识英文字母的时候很轻松。

多说英语。

为了给孩子提前接受教育,我放弃了去上班的机会,专门在家辅导孩子。每次跟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所有我看到的接触到的我都会告诉儿子那是什么,用汉语怎么说,用英语怎么说。比如说第一幅图桃花开了,我会告诉儿子桃花用英语怎么说,还有他吃西瓜的时候,西瓜用英语怎么说,还有骑车车的时候车车怎么说。虽然现在看不到效果,但是我想我不会白费力气的,等到明年上学就能知道了。

多读英语。

每次出门我都会给儿子买书,汉语英语的都有。小孩子的书本都很有趣,孩子看着也喜欢。让他从小对这些英文单词不陌生,长大了学习英语就不会产生抗拒心理。

多写英语。

孩子其实是喜欢拿笔写字的。我都是一边陪他画画一边穿插着学一些英文字母单词什么的。无形之中就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印在了脑海里,在玩乐中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呢?

语感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37-01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陆游的《咏梅》是题咏人生的高格调之作,就没有必要用同一套子勉强学生同毛泽东《咏梅》诗分出高下。

三、能动参与策略

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性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过程中习得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言情景中切身感悟到规律和意蕴,并使语言规律和意蕴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进而形成他们头脑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切忌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近年来语文界积极倡导的“语文活动课”就是一种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培养语感能力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听、说、读、写活动中有了强烈的作者、读者角色意识,自动探究、倾心实践,于不知不觉中实现自己认知图式的构建。

四、实践感受策略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实质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情况如何。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五、整体感知策略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这就是说,语言现象与涉及语言的所有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我们接触了某种语言现象,就可能接触有关语言的全部知识。这里强调的整体感知策略,其最基本的解释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并非通常所说的课文整体、单元整体,更不是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在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面目全非。基于上述理解,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方法论术语,它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就分外突出了。

六、形象思维策略

语感能力具有直觉思维特性,事实上直觉思维说到底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且汉语和文学又无不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语感能力培养实施形象思维提供了最基本的可行性依据。再从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来看,人脑对拼音文字的处理是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职掌的,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而左视野传入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而右脑与创造性思维又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对于培养创造性语文能力为目标的语感能力培养来说,形象思维策略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浅说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篇4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 通过听、说、读、写, 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 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 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诵读吟咏。

新课标提出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其语感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吟诵的指导。要指导他们把重点放到朗读的根本———怎样在朗读中拓展想象上来。通过吟咏诵读, 引导学生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 领略文章的韵味, 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 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2. 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果, 只有加强写作实践,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关于读写能力问题, 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指出, 读和写的联系十分紧密。要能写, 必须多读。对于中学生来说, 重在多读、多涉猎、增见识, 力求读懂, 最好能背熟。在读书的过程中, 要逐渐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把读和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当然, 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 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围绕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 借助于语言知识, 联系生活体验, 深入品味语言, 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语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 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 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 从而具备理解能力。要想理解作者的用意, 必须细细揣摩。具体做法如下:

(1) 根据语境, 解读语意。例如, 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中的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 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 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从字面来看, 作者在介绍墙外有两株枣树;从修辞来看, 利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格。这句话, 隐含着作者寂寞、凄清、苦闷的心情。再如《荷塘月色》一文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将“泻”换成“照”字, 行不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 将“浮”换成“升”字, 又是否可以呢?回答当然是不行。因为一个“泻”字, 把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动感来了;而用“浮”字, 能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这种感悟, 就是依据语境分析词语而获得的语感。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依据教材, 分析具体语境下词语或语句的不同意义,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2) 调动生活经验, 体会意蕴。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体验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扩展人生经历, 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并在此基础上, 领悟出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贺知章《回乡偶书》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字面上理解:孩子们看见陌生的老人走来, 感到很奇怪, 所以笑着询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但孩童“笑问”的背后, 则是诗人老迈体衰与反主为客的悲凉。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而意丰, 语感强的人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 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 使阅读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整体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言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 既要分析字词, 品味语句, 又要综合相关内容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 它要求读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更广阔的视野, 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作品的语言风格, 从而获得语感。

谈语感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篇5

一、以诵读为基础,抓住重点词语诱发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使他们的思想情绪真正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促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特定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绪、境界和思想感情,通过对于语言的这种多次的细致的感悟与训练,良好的语感就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语文版九下)这篇意蕴深刻的小说,反复充分的全文朗读固然不可轻忽,局部重点教学中仍需带领学生通过细读细品,咀嚼文意,培养语感。例如全文的开篇部分: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短短的80字文中,用了“阴晦”、“苍黄”、“萧索”、“悲凉”等感情色彩抑郁低沉的词语。而一个“横”字则与之呼应,概括了故乡境况的滞重与死寂,为全文叙事的展开做了有力的铺垫。而这些语辞的理解消化,教师如使用常规的解释、查字词典等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咀嚼整个段落,感受其氛围与情绪,领悟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深意。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语意文意,更有利于形成厚实的语感。

二、注重词语辨析,感知词语情状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材料,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往往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实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有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必须把语言教学落到实处。兵法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一篇课文而言,切实有效地抓好一两个语言训练点,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长抓不懈,终能大见成效。因此,课文中那些表现文章中心,凝聚作者感情的词语,尢其值得重视。

如讲到陶渊明的《饮酒》诗(语文版七下)时,就可以抓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知。在诗中,“见”是无意中的偶见。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却偏写成景物自己撞上眼帘,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达到一种物我相忘的境界。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典型,突显了陶渊明那种超尘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倘若换成有意识的“望”和“看”,就显得人、物相隔,达不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如此咀嚼琢磨,对“见”的语义与情致的感觉(预感)就比庸常的感觉深刻、鲜活、准确了。

朱熹指出:“看文字,且自用功夫……久之自得。盖蓄积多者,忽然爆开,便自然通。”学生随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的逐步加深,语言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他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古人对此多有论述。王夫之指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强调生活经验的亲身感知,通过亲历实境领会诗文的妙处。如元代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说:“又壬戌四月,予过京口,遇射君植,同登北固,临礼大江,风起浪涌,往来帆千百,若凝立不动者,固忆古人‘千帆来去风,帆远却如闲之句,诚佳语也。”吴师道所说“佳语”,关键在“闲”字。在风起浪涌的大江中行舟,人们多想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景象。只有亲登北固,看见远处“若凝立不动”的情况,才会有对“闲”字的深切体会而发出“诚佳语”之叹。这就是直观“妙悟”的生动例子。可见,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古代学人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我辈当发扬之。事实上,初中语文大量阅读课文是要求我们联系学生生活的,如《石缝间的生命》、《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差半车麦秸》、《囚绿记》……只有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将词语的理解与品尝与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生活领悟紧紧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切实的语感。

总之,语感训练是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之举,把握好“四个注重”,于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会大有裨益。

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方法 篇6

语感 (Language Sense) 是一种修养, 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对语言文字 (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比较直接、迅速、灵敏地领会和感悟能力。有些人说起话来“出口成章”, 写起文章来“下笔如有神”, 做起英语练习来似乎未经任何考虑, 完全跟着感觉走。其实这就是语感的作用。它来自语言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要想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离不开语感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呢?

一、重视语音, 为语感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语感, 首先要培养“语音感”。规范而又标准的语音、语调有助于表达思想感情, 也有助于读者感悟文章中所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例如, 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I Have a Dream”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被许多学校列为必背篇目。这并不仅仅得益于其精彩的演讲词, 听众更为其纯正、浑厚的语音, 抑扬顿挫的语调所感染, 其演讲也就大获成功。再如, 对于一些诗歌, 你如果不能用规范的语音、语调来朗读, 你就感悟不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更谈不上诗歌中所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可见,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之中, 语音是极为重要的。而语音教学的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教师要注重自身语音修养。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任何人的语音都是靠有意无意地模仿得来的, 而老师的语音最容易被学生模仿。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一位老师语音语调不规范、不纯正, 他的学生自然就“南腔北调”了。这无疑为它们今后学习英语制造了障碍。这就对教师的语音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 语音教学要注意选材, 应尽量把地道的英语语音素材提供给学生。

语音教学的选材要真实、多样、即时, 教师要尽量结合人物、情景、场合、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 引导学生去理解语音语调, 包括节奏、重音的各种变化及其所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高考听力测试中就有根据语调推测说话者的意图和态度的题型) , 手段要更丰富。例如, 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片断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对话录像, 让学生感受地道的英语, 通过视听了解英语的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态度的关系, 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

3. 语音教学要长抓不懈。

语音的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应伴随英语教学始终, 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延续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完善的, 所以应养成长期学习甚至终生学习语音的习惯。

二、创设英语氛围, 体验英语, 形成语感

许多学生只会用汉语思维, 而不会用英语思维。他们在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时, 大都经过了一个“心译”的过程 (即把听、读到的英语在心里面翻译成汉语, 用汉语去理解;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用汉语想好了, 先在心里翻译成英语, 然后才表达出来。这就是汉语思维。) 。这无疑会影响交际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能否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由于受环境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英语课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遵循“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的原则。教英语就得用英语教, 在教学中只有加强英语实践, 创设真实的语境, 多使用英语, 让学生大量接触和体验英语, 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 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 形成英语思维。教室布置、班级墙报等都应尽可能使用英语, 如:教室布置:英文地图、《中学生守则》英文版等;墙报方面, 可每天让学生收集英语名人名言、英语谚语等, 写在黑板报上, 供全班同学交流。另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英—英”字典, 避免总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和用汉语去理解英语、注释英语的习惯, 这也是养成用英语思维的好方法。

三、渗透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升英语语感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就必须学习和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得体性的标准自然就不同。例如, 在我们中国, 客人夸主人做的饭菜好吃, 主人往往会客套一番, 说:“我只是随便做的。”而西方人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这样回答:“Thank you.I am glad you like it.”在他们看来, 请别人去做客, 却随便做点菜, 是不够客气的。语言也是发展变化的, 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英语, 有些是英语国家五六十年代的语言, 如果我们用这种语言与老外交流, 那肯定会影响交际效果。有的人在国内把英语学得很好, 但到了国外, 就发现和当地人交流起来还是很困难, 这就说明他们在学英语时, 忽视了语言的现实性。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渗透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而真正提升语感。

四、通过朗诵、背诵, 不断锻炼语感

朗诵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 用规范而又标准的语音、语调朗诵文章是形成语感的基础。背诵是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语言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 在语言学习中朗诵、背诵是相当重要的。旧社会, 私塾中的教师都是在学生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后才开始讲解。事实证明, 这种教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 在朗诵、背诵中学生对语言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也就是说, 有了初步的语感,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 自然就容易多了。在教学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去朗诵、背诵, 但不能孤立地背单词, 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除了背课文外, 还可背一些经典名著、名人名篇 (如名人、伟人的演讲词等) 。当然, 背诵时也应注意语音、语调。

五、在阅读中积累语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 一气呵成, 真可谓“下笔如有神”。其实, 这都是博览群书的结果。语感来自大量的语言实践, 阅读是语言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的宗旨就是培养英语语感和丰富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要求学生完成三十六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其目的就是通过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从而积累语感。进行阅读教学, 教师应使用好课堂这一主战场, 利用课文中“Reading”部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在阅读中, 帮助学生克服“心译” (即一边读一边在心里将英语译成汉语) 。克服心译的最好做法就是限时阅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阅读多种多样的题材和体材, 尽可能涵盖英语国家文化所有领域的各种文章。

六、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口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交际, 而口头交际是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现实交际中, 许多学生用汉语想好了要表达的内容, 心译成英语再说出来, 这无疑影响了交际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大班上课、学生开口机会少和部分教师不重视口语教学等因素。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忽视了哪一方面都不行。“疯狂英语”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的, 它通过强迫学习者开口说英语, 通过大量的练习实现脱口而出, 口语水平大大提高, 其他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行口语练习的途径很多, 如英语角 (有条件的学校可请外教) , 编排课本剧等。还有一种学生非常喜爱的方式——配音。NSEFC中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 许多素材 (尤其是戏剧类) 都提供了录像, 录像中场景真实, 演员均来自英美国家, 语言自然就地道了。我先让学生模仿录音, 然后做配音训练——用多媒体播放录像, 并作消音处理, 叫学生扮演角色, 对着屏幕配说台词。在这种训练中, 学生“绘声绘色”, 仿佛亲临其境, 大大增强了交际效果。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 学生就能形成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

总之, 语感是一种修养, 也是一种能力, 它来自语言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语言实践。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 学生不仅形成了语感,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语感指导下的语言实践, 也显得轻松自如, 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

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探 篇7

一、激发学生活体验, 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敏锐的感觉

生活有多么宽广, 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 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 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 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 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 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对于语言文字, 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 对于语言文字, 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 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 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 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 不曾亲眼见过, 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 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 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 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 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 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 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二、在反复背诵中积累, 积淀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 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习的普遍规律而言, 必要的记忆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 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空中楼阁。语感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大量背诵的过程中逐渐地积累、内化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6~1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间, 趁此时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 名言警句, 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 多积淀一些语感经验, 日后的阅读、表达就会多一些敏锐, 多一些顿悟, 多一份神采。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著佳句, 让语言材料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苏教版小语教材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语言优美, 文辞精彩, 犹如一幅幅画卷, 让人陶醉, 使人遐想。教学这些课文, 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积累语言。对于低年级儿童, 教师可以采用引背、比赛背、做动作背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如《雨点》一课, “雨点落在池塘里, 在池塘里睡觉。”学生边背边做“睡觉”的动作,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发展了语感。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 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 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 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 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 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 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 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 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 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 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 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 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再如《忆铁人》中, 当铁人知道自己错批了阿姨时, 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教学时, 我设疑引思: (1) 铁人简短的话语是什么语气? (2) “哦”后面为什么用问号?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3) 这时, 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4) 从这句话, 你体会到铁人是怎样的人?经过思索推敲, 学生认识到这个问号是说铁人突然明白自己将阿姨批评错了, 活现出铁人如梦初醒, 瞠目结舌的神态。省略号在这里说明铁人百感交集, 矛盾复杂, 欲言又止的心理。他内心在责怪自己, 咋不把事情搞清楚就乱批评, 从心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咳!”这个自责的感叹。要去承认错误的念头产生后, “调头, 回去!”的命令就脱口而出。在揣摩中学生懂得了作者使用标点的匠心所在, 体味出铁人是个性格直爽, 勇于改错的好党员, 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 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 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 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总之,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 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 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 增强语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的方法 篇8

一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表现

语感的好坏除先天因素外, 更重要的还有赖于后天的训练与培养。但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还存在错位的现象, 其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 强调分析, 忽视感受。当前的语文课堂, 依然讲风太盛。只靠面面俱到的“满堂问”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忽视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语言文字的感受训练, 结果费时多, 效果却不理想。 (2) 抽象要求, 缺乏指导。在语感培养中, 有些教师往往还未作任何具体的示范或指导, 就让学生“读出诗人的痛恨”或“请用激动的语气读”。试问, 学生的感情从何而来呢? (3) 训练肤浅, 能力薄弱。这集中表现在学生语感训练的量偏少, 教师对教材中的语感训练点把握不准确, 语感训练的目的性不强, 语感训练的方式单一等方面。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语感培养的实效性, 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语感能力薄弱, 读书平铺直叙, 甚至破词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严重。

二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语感的源头活水是客观语言, 是人的语言器官在经受语言对象的长期刺激后持续累积的成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落实:

1. 在品析词语中增强语感

语感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研读文本, 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 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笑过之后, 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一句中“泛”可以换成哪些词呢?

生:我觉得“泛”可以换成“涌”、“漾”、“浮”等词。师:那苏叔阳为什么不用“涌起”、“漾起”或“浮起”呢?生: (沉思片刻, 恍然大悟) “泛起”写出了同学们听了刘老师自我解嘲式的“笑谈腿疾”后, 情不自禁生发出的一股淡淡的怜悯、酸楚与难过的感情。

这样, 通过“换字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品析体会, 感受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这样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泛”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2. 在引导联想中悟出语感

感受情境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 使其处于身临其境的状态, 学生就会自发地悟出词语所蕴含的内在情感。如“半截蜡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 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 生了火, 默默地坐待着。”句中“从容”、“默默”这两个词语是学生语感培养的训练点。可以让学生联想, 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自己在从容地参加完比赛, 坐在现场等待评委亮分, 这时自己的内心无比焦急, 却只能压抑自己紧张的心情, 从容地等待着亮分的那一刻。由此点拨引导, 学生即能顿悟出此处的“从容”, 表现出了杰克在与德国军官斗争时的机智、沉着;“默默”则表现出了杰克在借口天冷去搬柴而端走蜡烛的行动失败后的沉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3. 在形象感受中获得语感

语言感受同直觉形象密切相关。离开了感知, 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作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形象刺激丧失联结关系, 因此也就很难形成具体的语感。要得到丰富、敏锐、真切的语感, 仅仅依靠翻查字典来理解、揣摩语言文字的表面内容是不够的, 而应该把形象感受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如笔者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的“随着山势, 溪流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溪流声也时时变幻调子”一句时, 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 先播放了从影视里截取的有关溪流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畅谈观后的感受, 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这样, 既避免了繁琐的分析, 又让学生在直觉的感受中, 获得了语感。

4. 在指导朗读中训练语感

朗读是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才能对课文的意蕴产生深切的感悟, 最终达到感情油然而生的理想境界。如《莫泊桑拜师》一文, 笔者在教学莫泊桑第一次拜师时, 先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他们对话的感情, 根据人物的身份、心理状态, 注意每句话的重音、停顿、语速等, 读一读, 议一议。具体指导如下:

“老师, 我已经读了/很多书, 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一句要读出坦诚、恳切的语气。

“这个问题/很简单, 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要读出直言不讳的态度。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要读出着急、虚心的态度。

“这就要/肯吃苦, 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 把每天看到的情况, 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 而且要/长期记下去。”则要读出毫无保留、真心指点的态度。

然后, 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 分角色反复朗读。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朗读中生动地感受到了莫泊桑的虚心求教、诚恳急切与福楼拜的直言不讳、真心指点。

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 篇9

一、朗读体味, 培养语感

我们知道,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 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方式。 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 注于目,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更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 在教学中, 朗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指名朗读, 分角色朗读, 领读, 教师范读, 引读, 导读等。如, 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文时, 读到我们捧着鲜花去机场迎接父亲, 见到的却是父亲的遗体这一段时, 应放慢语速, 声音要低沉、悲痛, 要读出当时场面的沉寂、人们内心的悲愤与心痛, 以及小作者痛失父亲的不幸。

二、触发联想, 培养语感

阅读好的作品如果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 所得是有限的, 因为文字语言构筑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如果我们采用触发联想的方法, 就能进入高一层的境界。 在教学中, 我们应通过语言的描述, 帮助学生自己揣摩、联想, 想象出课文所描写的形象来。 如, 学习《 触摸春天》 一课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 在想象中体会情感, 在想象中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感悟人生的真谛: 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 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 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三、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情境是某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的结合体, 学生只有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才能言之有物。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渲染手法, 创设出一个浓郁的语感情境, 让学生批文入境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 教学《 晏子使楚》 时, 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晏子与楚王的三次较量, 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楚王的盛气凌人、心胸狭窄与无比傲慢, 体会晏子的机智聪明, 能言善辩, 以及竭力维护祖国尊严的品质。

三、比较鉴别, 培养语感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语感训练必须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 这些有的可以从语音上去吟味, 有的可以从句式上去欣赏, 有的则应从字面上去推敲。 优秀作品中的一个字一个词都渗透着作者的匠心, 如果把它换成其他意思相同的字词, 就不及作品中所用的传神有韵味。 因此, 训练语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别, 常常会收到一点即破的效果。 比较法包括增删比较、替换比较、调换比较和变换比较等。 教学中, 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 从而体会到整齐与错乱、细腻与粗糙、形象与干巴、具体与空洞的不同, 在比较中强化差别性, 在比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四、结合欣赏, 培养语感

单纯的文字和语言也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 插入画面、乐曲或者其他手段, 则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的画面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 优美的音乐有助于体会文章的意境, 从而体会语言的美、语言的妙, 有效地训练语感。 如, 教学《 乡下人家》 一课时, 指导学生欣赏画面, 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赞美恬静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欣赏熔语文、美术、音乐于一体, 以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 能使其心驰神往, 乐此不疲, 情动辞发, 读写有方, 培养其更敏锐的语感能力。

五、联系生活, 培养语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 离开了生活经验, 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失去联系, 因而也就难于获得具体的语感。 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 不能单靠翻查词典来理解, 也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领会, 应当联系生活去感悟。 生活感受是一种非语言实践, 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 没有这种体验, 语感是苍白的。

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51

小学生语感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基础的原因,也有意识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语感培养缺少基本的方法。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训练量的积累,让学生机械学习语文,他们何来语感呢?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体式对比、情境演绎等方法,让学生在具体选择应用中,培养语感的敏感度,提升语感指数。

一、体式对比,形成语感相对认知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分文本体裁形式,都采用统一的学习方略,朗读、分析、理解、体会、讨论、应用,课堂搞得非常热闹,但学生却并没有获得语感成长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体式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感培养活动。记叙文注重描写、记叙,说明文注重说明、介绍,议论文注重议论、抒情。教师要让学生从文本中体察作者情感的维度,从而形成认知共鸣,这样建立起来的语感才是真实的、生动的。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学习时,教师先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然后,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给出一些自主学习任务:扫除文字障碍。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阅读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你能够说说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吗?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迅速行动起来。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同桌讨论。教师进行成果检查时,有的学生说:“文章写的是作者的童年趣事,非常真实感人。”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摇桂花树的那几句描写,语言非常美,我想到了天女散花,好像是进入仙境一般。”有学生直接朗读作者的感慨:“啊!真像是下雨,好香的雨啊!”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受到了振动。

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特征和作者情感趋向,弄清文本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为语言运用奠定基调。学生再进行文本阅读时,就会对语言有更深刻的认知,那浓浓的乡情深深浸透于字里行间,这些文字当然就是灵动的、活生生的。

二、情境演绎,提升语感体验指数

教材文本都是经典范文,有很强的阅读价值,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范本。教师要注意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找到理解文意的突破点,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设置课堂演绎等方法,对教材文本进行生动展示,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感知条件,帮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形成良好语感。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选择。

在学习《一路花香》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分角色朗读活动:同桌分工,分别饰演挑水工和破水桶,先熟悉台词,再进行人物角色情感定位,讨论人物语言的情感体现。同桌进行排练,然后参加全班展示。教师在学生准备过程中进行巡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学生问:“破水桶”应该有什么心理呢?教师提示: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你心里是什么想法呢?当你得知自己种出了一片春光,你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领悟。课堂展示时,学生有些紧张,在语气把握上还存在一些欠缺。教师及时给予纠正,提醒学生放慢语速。整个活动办得很有成效,学生的表现越来越好。

教师设计分角色朗读,对角色情感进行定位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角色概念,并对语言运用进行现场指导纠正。学生在实际演绎中形成的语言感知将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

三、选择应用,培养语感直觉意识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意进行分析,对文本语言进行赏析,目的都是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运用,在具体训练中逐渐找到语感、发展语感。如阅读教学中的仿写、作文片段描写等,都是很好的语感培养方法,让学生结合文本学习实现活学活用,这样的语感培养效果更直接、更高效。

语感培养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应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塑造语感。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时,教师在阅读训练环节设计了一次作文片段描写:根据《珍珠鸟》中作者对珍珠鸟的描写方法,写你最喜欢的一种鸟,要有形象化的描写。学生已经有阅读基础,对珍珠鸟的描写手法比较熟悉,很快就完成了片段描写。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真好!奶奶从老家给我带来一只小花狗,它浑身的毛油光油光的,两只眼睛紧紧盯住我,可能认定我就是它的玩伴了……”很显然,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认知,开头的“真好”是学习冯骥才的,但情感共鸣已经形成,读来非常有味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对阅读文本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本作者的情感,从字里行间体验语感的渗透,并利用课堂演绎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篇11

一、教学方法

1.模仿录音原声, 强化听说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发现, 学生在单词上标注汉语拼音,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单词发音以及英语语境的获得。因此, 我们学生的英语发音总是僵硬地并且带有浓重的地方音, 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习单词初期, 我尝试使用语音教学, 在板书时使用彩色粉笔, 把单词中字母和对应的音标用相同颜色表示, 然后播放录音单词原声, 让学生看黑板跟读单词。形、声相结合的语音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挂钩, 提高每个字母发音的准确性, 以此改掉学生用拼音标注发音的习惯。学生用准确的发音来记忆单词在口语表达时也必然能准确发音, 因此我再把类似的听说练习运用到句子和段落中, 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录音原声, 熟练到听到录音就能反映到脑海并准确把句子默写出来, 到了这个阶段效果显著, 学生语感得到极大提高。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体会语感

在众多语言练习中, 朗读背诵练习, 可能是短时间内体会语感最有效的方法, 与此同时, 通过眼睛的视觉、嘴巴的朗读、耳朵的听觉和大脑的思考, 可以刺激所有器官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活跃起来, 使人的大脑思维更活跃, 获得更好的语言技巧。背诵为阅读打下基础, 它可以加深印象, 使材料储存在自己脑海里, 形成句子和语段的模式。虽然句子和语段无穷无尽, 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是大同小异, 掌握一定的句子结构, 增强语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思维能力, 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一些经典的句子结构通常都会出现在教材上的对话和文章里, 所以我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内容, 多读多背。

3.加强话题写作、功能会话训练, 形成语感

在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结构之后, 学生进入运用语言的更高层次的训练阶段——在写作中表达自己想法。写作无疑能增强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在每周四下午安排一节写作课, 给学生话题或者一些提示, 让他们在课堂上写作, 然后相互传阅改错, 并把写得最好的一篇作为范文抄在黑板上。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 我要求学生根据教材Language Goals部分编写功能对话, 并按两人一组在课堂上表演出来, 效果卓越。

4.重视阅读训练, 发展巩固语感

阅读是输入语言信息的过程, 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单词发音、意义和句子结构, 这些都是感知对象, 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因此, 在阅读材料的挑选方面, 我重视语言的有效输入和输出, 选择《英语辅导报》“趣味阅读”版块中的文章, 也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趣味性原则。从学期初开始, 我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 如对话, 短文章。在阅读完成后, 向学生提出几个关于材料的问题, 这些都有助于加深语言材料的理解。而因为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我也适当提高材料的难度, 让学生感受到理解的多层次, 更加巩固语感。

5.创造英语学习氛围

新课标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 设定目标要求, 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我注重语言实践, 最大程度地把英语教学实践化, 每天课前5分钟进行Dialogue Show Time, 并挑选一组上台表演。一开始, 学生掌握的语言信息量很少, 我让他们模仿正在学习单元的对话, 如参考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Where is…from?He/She is from…随着时间过去, 学生掌握了比较多的单词, 我开始提高标准, 要求他们自由选择话题。当这组表演结束, 我会对其他同学提问相关问题, 以此检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以及是否理解对话内容。这样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 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活跃。而在课堂教学中, 我也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英语给学生讲课。

二、教学成效

经过半个学期的实验和训练, 现在我班学生的英语兴趣大大提高, 朗读和背诵的速度较以前有明显提高, 写作水平也比刚入学的时候好很多了。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音标读单词, 按照意群独立读完一篇文章, 每周也可以完成10句话的短文。还记得刚接受这个班的时候, 学生几乎没有英语阅读和听力基础, 甚至连单词的发音都得一个一个地领读很多遍才行, 更谈不上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了。我经常得在课堂上领读对话和段落, 并且为学生划分意群, 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 改善他们的英语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应用能力和应试能力, 为学生未来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课标指出, 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 即学生发展的基本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这与培养语感密切相关。根据教学经验, 探讨培养七年级学生英语语感的方法和效用。

关键词:英语语感,会话训练,背诵训练,听说训练,阅读训练

参考文献

[1]Alex ander, L.G..Practice and progress.London:Longman, 1967.

[2]梅德明.新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昊金华.外语习得与语感的形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1996, 1 (28) :94-96.

上一篇:政府总部办公室下一篇:PI参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