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2024-06-07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精选7篇)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篇1

1 引言

传统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通过记帐、算帐、报帐、用帐和查帐等手段,按照特定的规则和程序连续系统,全面地记载、反映资金变化情况,借以了解和监督再生产过程,考核经济效果的一种科学方法,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把发展经济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自然资源被过度地开采,地球资源稀缺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会计,其所使用的手段、包含的内容、具有的职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势必发生变化,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开始,世界各国的会计界、环保界对绿色会计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索,但几十年来绿色会计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上,目前的绿色会计理论还很难用于实践中,我国近年来加强了绿色GDP的研究,但若要达到广泛运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源核算很困难,本文总结了多年的绿色经济学研究成果和会计实际践经验,提出了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核算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科学、适用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以期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

2 绿色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

通常的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商品的价值是其交换的基础,人们之所以购买商品是其有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1],自然资源具有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但资源的价值不能以普通商品的价值观对待,而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要建立资源价值理论,资源价值理论的具体运用是绿色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源价值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体。

这一观点是对资源进行科学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只有认识到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综合性,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调配、使用、保护和核算,资源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劳动”而论,因为许多的自然资源具有天然存在性,应从资源的“稀有性”、“易失性”等方面进行研究,资源的价值往往通过其影子价格、竞拍价格、专家核价、恢复投资、保护投资或“无价”等形式间接反映出来,如对一些资源的价值可通过专家的估价进行核算,某些极其珍贵稀有的资源可以“无价”的价格进行核算。

(2)人类活动的资源占有(损耗)理论。

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除了应按目前普通会计的要求进行直接的成本、效益核算外,还应核算其占有、损耗或破坏的资源,从而核算出可持续意义上的综合成本、综合效益[2]。

3 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3.1 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

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需求的膨胀,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会计可以监督和引导企业自觉地保护资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

3.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其中较低文化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较大;我国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人均占有的资源十分贫乏,土地、水和重要矿物资源的可供量很少,环境容量相对狭小;而我国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特别是我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部分区域的环境问题已日趋严重,根据环境库兹涅茨理论[3],发展的内在需求会反过来迫使我们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经济活动,构建一种能反映可持续发展测度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核算方法[4]。绿色会计就是这样一种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在微观方面对经济活动(包括所有的开发活动)具有计量、反映和控制职能的可持续性策略。

3.3 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经济的发展除了考虑当代人的发展速度外,更重要的是确保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会计不仅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及企业和生态环境、社会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地反映与控制,不仅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同时服务于微观和宏观的“微观——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5],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的发展。

3.4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经济发展,在新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绿色会计这一特殊经济管理手段,指导和管理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确保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

4 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

4.1 自然资源价值核算

自然资源既具有现实社会价值,又具有潜在社会价值。西方国家对于矿藏、森林、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会计上估价入帐分期摊入成本,从而得到合理补偿。我国应尽快对重要的自然资源进行一次全国性的“清资核算”,估算其价值,摸清家底,将其作为国家资产登记在册,实行有偿使用制。对于那些无价的自然资源或目前科技水平下难以估价的环境资源(例不可再生的或我国唯一的资源等)可用“无价”或相当大的数字进行估价入帐。

4.2 自然资源损耗核算

(1)环境污染损失。

由于资源消耗失控,发生重大事故及三废排放等引起的农田污染、鱼塘及淡水污染、自然景观破坏和居民生活区污染等所而造成的损失,可按复原或避免的成本计价核算,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的损失的评估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损失的计算积累了较丰富的方法和经验。

(2)自然资源消耗。

主要指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消耗部分,可按历史成本计价。对于某些无价资源的破坏或损耗,亦可用一个相当大的成本冲抵其当期或一定时期经济活动带来的“正效益”,或者就这一方面估算该企业相当大的“负”无形资产。

4.3 环境保护支出核算

反映企业对环保所作的贡献。如处理、控制“三废”,补偿或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等,可通过以下帐户来核算:包括资本投资、业务费用、研究与开发费用、环保投资与规划费用、补救措施费用、复原或回收费用等。

4.4 环境保护收益核算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取得的收益。通过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的收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境。收益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过程所得到的收益;国家对保护环境有成绩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企业减轻污染后,投资者乐意选择该企业投资,消费者乐意消费该企业的产品,以及股票价格由此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带来的系列社会效益等,例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前三项可按具体数额入帐,后二项收益是隐性的,可适当测算估计。

4.5 环境影响类核算

目前绿色会计除了前述四类相对容易核算的对象外,对于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亦可以通过“准”货币化进行核算。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形的影响,有些是间接的、累计的无形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断深入,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不断吸收科技新成果。人类活动过程中直接占有和消耗的自然资源及具体的环境保护支出和收益可以通过绿色会计通常的货币化准则进行核算,而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大部分的生态环境影响等无形影响类,可以运用专家判断法和会计货币化核算相结合的绿色会计的特殊核算方法进行核算。例如某项经济活动破坏了我国少有的生态环境或某项经济活动在对周围影响极大的区域开展(例如水泥厂建在人口稠密处)等。可以先请专家对这类影响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在“无形资产”或“支出”等科目中进行货币化核算。

5 绿色会计和现行会计的融合

目前我国还没有有关绿色会计方面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绿色会计的有效运行,本文认为它应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国家角度核算全国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以及自然资源的损耗,这一核算体制可设“资产——自然资源”和“支出——自然资源损耗”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用以计量、反映和监控全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存量、损耗等情况。第二层次是将绿色会计融合到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并对其进行变革,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资产科目中增设“自然资产”支科目;在“无形资产”支科目中下设“环境影响”分支科目;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应付环境损害费”等支科目;在所有者权权益科目中增设“自然资本”科目;在“收入”类科目中增设“绿色收入”等支科目;在“支出”类科目中增设“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活动费用”、“环境损害费”等会计科目,对环境资源的价值及损耗、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计量、反映和监控。

绿色会计和现行会计融合后,形成一套适应可待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的综合会计体制。在财务报告中应按各会计科目反映的核算结果,披露企业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信息。

6 发展绿色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6.1 社会性原则

绿色会计要揭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企业能使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标准。

6.2 科学性原则

绿色会计主要以自然资源作为核算对象,而自然资源的估价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有些自然资源的价值难以“货币化”,这无疑增加了绿色会计实施的技术难度。因此任何一种核算技术的出台,以其科学性为基础,必须经过系统的科学研究。

6.3 灵活性原则

由于绿色会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且在不同的环境及历史条件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绿色会计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先采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然而逐步过渡到货币量化、正规报表。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逐步提升坡露水平。

6.4 实践性原则

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样,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适用的会计准则和核算方法的出台等亦需要在实践中一边探索,一边总结,才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绿色会计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学模.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核算的环境经济契合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03(4):42~45.

[3]冯兰刚,赵国.环境库兹涅茨理论解释机理的再考量[J].管理现代化,2011(1):35~37.

[4]徐瑜青.环境成本计算的有效方法-作业成本法[J].环境保护,2003(6):35~37.

[5]郑明彪.浅析新时期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76~78.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篇2

当前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除了包含传统会计的核算内容之外, 还包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保护成本、自然资源开发成本、自然资源保护与恢复成本、资源环境使用收益、资源环境收益的补偿等方面的内容, 其核算工作一般集中在一个企业的内部, 反映企业因资源环境使用带来的收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运作状况。

二、我国绿色会计核算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一) 绿色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并未完善与成熟

在如今财务管理领域中, 绿色会计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理论不够成熟, 方法体系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主要体现在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共识、要素内涵模糊、计量属性不能较好地确定等。相对于已经形成成熟体系的传统会计而言, 绿色会计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够规范、系统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的弊端, 这是我国绿色会计核算应用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 绿色会计核算应用缺少制度支撑

首先, 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缺少正确的应用指南。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 会计实务中核算对象不一, 会计报告形式多样, 导致绿色会计的操作性比较差。在没有技术引导和监督的情况下, 企业更多地是追求经济效益, 往往不愿在资源环境方面进行披露, 绿色会计核算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绿色会计应用指南作支撑。其次, 我国绿色审计制度在近几年才开始研究, 还没有建立绿色审计监督机制, 在实践中只能提供有极少的案例供参考, 这样不利于政府、社会和投资者能够更好地监督企业绿色会计的实施情况, 并且也无法让企业内部控制顺利实施并进行绿色会计核算的监督工作。

(三) 当前企业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相对较低

当前, 多数国内企业中绿色会计工作对于记录等方面规范性相比于发达国家是能力较低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企业帐户设置千差万别, 诸如资产类帐户、负债类帐户、成本类费用帐户、损益类帐户等缺乏统一规范。二是绿色会计报告的范围、形式和内容存在巨大差异, 各企业编制环境报告予以反映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报告缺乏规范。比如, 不少企业只是将绿色核算简单地融入到传统报告之中, 或是在传统报告的形式上增加绿色报告部分。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衔接存在问题, 绿色会计核算没有形成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

(四) 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操作性较低

由于绿色会计对资源环境核算的要求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相矛盾, 绿色会计在理论方面的完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一, 由于缺乏一个可行的绿色会计核算指标体系与模式, 使得绿色会计用货币为单位对社会资源环境成本的测量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会计核算方式正式开展, 使得绿色会计的操作性较低。其二, 尽管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早已颁布了诸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系列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未必能和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相配套, 其中未带有强制性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 再加上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 使原本有效的法律形同虚设, 很多企业不会主动地为保护环境增加支出。

三、绿色会计发展对策

(一) 加强绿色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绿色会计的加快推广必须以基础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为基础。绿色会计做为一个新兴的会计分支, 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 绿色会计的构建等方面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所以也无法构建完整的绿色会计方法体系。因此想要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相吻合,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在绿色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上的投资与支持。加强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等交叉课程的深入研究工作, 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 引导基础理论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发展。

(二)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首先, 应建立健全完善绿色会计制度, 建立绿色会计基本准则, 确定绿色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与使用的目标, 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使企业更加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和要求, 使企业主动报告资源环境的成本与收益以及破坏与修复程度, 为报告使用者提供详细的信息;其次, 应确定绿色会计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如, 环境问题类型、环境产生的效益、环境造成的损失、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等, 使企业在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等方面在会计报告中得不到良好的体现。务必要构建现代企业绿色审计机制, 并对于影响绿色会计的系列因素进行直接跟踪审计工作, 全面地反映报告使用者需要的数据信息;第三, 企业需要对地区环保部门呈报绿色会计报告, 且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绿色会计报告数据库, 并得到政府认证, 以促进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开展;第四, 要加快建设我国的绿色审计制度建设, 并将环境审计报告纳入企业环境报告中, 进而确保环境利害关系人得到更可靠的信息。

另外, 要建立绿色会计的考核与奖惩体系相关制度, 将企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成本纳入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绿色会计核算之中, 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绩效, 有利于对企业的考核与监督。对积极披露环境信息和绿色会计实务得以良好应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优惠政策, 以提高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积极性。

(三) 规范绿色会计记录和报告

企业往往注重自身利益的增加, 不愿全面、详实地提供资源环境方面的信息, 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完善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原则, 规范和统一绿色会计记录和报告制度。比如, 可以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 增设与会计有关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损害及赔偿的科目, 真实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取的社会效益。在具体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可以参照财务会计的相关方法原则, 将绿色会计纳入环境保护法、会计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之中, 使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为绿色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提供制度保障。

(四) 加强绿色会计核算方法培训

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建设也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应该从基本的社会教育做起, 通过加强资源环境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工程技术人员、会计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绿色会计基础知识进行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并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 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 促使国内企业能顾更为主动、自愿地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工作。

四、结语

当前, 我国绿色会计体系作为环境保护在部分领域内经济活动中的反应和控制, 应当起到对环境资源保护更积极的作用, 但目前, 我国绿色会计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很多缺陷, 应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法律制度、加强会计规范性、加强相关培训等方面作出努力, 从而加快绿色会计核算制度的发展。

摘要:绿色会计是将会计理论与资源环境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试图借助行之有效的价值管理模式, 进而实现了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深入分析了绿色会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我国绿色会计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绿色会计,资源环境,企业会计核算,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灵子.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1, (1) .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篇3

关键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和方法学为基础, 借鉴经济学特别是其分支学科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科学、系统、全面反映资源环境与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 来实现对真实经济成就的客观评价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根基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活动的增长及其结果是经济学的经典命题, 国民经济核算在创立之初就以正确反映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为目的, 由此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发展, 核算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但显然, 以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核算理论的发展必然要滞后于前者。尤其是在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得到普遍肯定和应用之后, 在新的经济思想尚未得到验证和公认时, 一般不会轻易对制度进行迅速的调整。这样,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相对成熟之后, 其演进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 并且, 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改进, 特别是较重大的改进也会采取试验性的、局部的方式,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就是这样的一种演进。因此,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都是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理论背景, 但对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接受和采纳程度不一样, 导致二者理论基础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多地吸纳了经济学理论的较新进展, 体现了相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理论基础创新。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流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从诞生之初, 国民经济核算就对流量分析非常重视, 并逐渐形成了以GDP为中心的流量核算。正确反映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永恒的主题。对所有国家, 特别是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讲, 经济增长也都是发展的第一要务, 这是毋庸置疑的。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 并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暂时现象, 二战之后, 经济学家构建了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三个要素的国民生产函数, 并有效地证明了增长过程并非必然是不稳定的, 技术会提升生产函数的水平, 从而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的增长, 导致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的备受关注;对技术的探索进一步推动了对承载着较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关注, 使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新的核心增长要素。60年代之后, 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 自然资源耗减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提醒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 自然资本或环境资本从此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增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 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并确实促成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创新。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存量核算上的创新

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不同时代的经济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影响, 在存量核算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始终是一个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始终关注物质财富。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凸现, 各国开始不仅关注对经济过程对环境资产的利用, 也关注环境资产本身的消耗和积累情况, 体现了对环境资产作为国家财富组成部分的思想。但是真正把资源环境存量核算作为存量核算的主体, 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则还是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现来实现的。换句话说,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意识到新的财富观对自身制度基础颠覆性的意义, 并且承认这是制度改进的方向, 但是尚未有足够的能力和把握来完成根本意义上的制度变迁, 目前是在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实现这一制度创新的。

三、环境经济学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创新的理论支撑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篇4

1 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其实, 企业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因此, 只要对企业经营目标进行有效地分析, 就能充分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目标, 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企业经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1 企业经营的根本性目标——资本的税后利润 (Rc)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来说, 基本上全部是由资金所有者来投入建设的, 投资者通过投资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自身资金的增值, 所以, 企业纳税之后的利润就成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企业都是由私人投资而进行建设的, 纳税之后的利润都归私人所有, 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企业来说, 所有的收入和资料都是共同拥有的, 如果缺少相应的生产资料, 公有资料也就是公用的资本, 所以, 税后的利润也是公有利润。

1.2 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职工的薪金收入 (Ri)

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 在经营的过程中物质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另外还包括人员的投入, 因此, 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断引进人力。但是, 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为了赚取相应的酬劳, 企业在经营时, 一定要在扣除相应的物质消耗之后, 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付员工的工资, 使员工保持一定的薪金收入。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员工的薪金收入属于企业的收入成本, 也就是说, 企业的收入在剔除成本之后, 一定要有足够的收入为员工支付工资。另外, 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过程中, 员工的薪金收入都是按劳分配的, 但是在本质上也属于企业的收入成本。其实, 不管是成本还是员工的按劳分配, 薪金收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一定要存在的, 所以, 将其当作企业经营的前提性目标是非常必要的[2]。

1.3 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国家的税收收入 (Rs)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纳税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为了弥补企业经营中所消耗的社会成本, 第二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 企业经营中成本的支出不仅包括自身需求的支出, 也包括社会性的支出, 而社会性支出的主要方式就是纳税。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 企业占据着主体地位, 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 一定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来确保社会的经济稳定, 给予相应的支持。在我国纳税法律的基础上, 要求企业一定要按照相应的纳税制度来进行纳税, 尤其是企业中的非所得性企业税, 它没有将企业经营的根本效益当作依据, 因此, 一定要通过纳税来实现社会的经济效益, 从而转化成为企业经营的社会性目标。

2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2.1 企业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利益主体是资本所有者, 最终的收入是税收利润, 而综合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消耗、员工的收入以及税收。假设将企业经营的效益用W来表示, 综合成本用Ct来表示, 而Ct=C+Ri+Rs, 那么Rc=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 也就是W-Ct。通常情况下,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W和综合成本Ct都会随着产企业的生产产量、规模以及要素等变化而不断变化, 而税收利润会计核算就是要在这种情况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Rc的变化, 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确保税收利润的最大化。其实, 税后利润会计核算体系的服务主体是资本所有者, 而对于劳动者和国家的效益, 它只是被动地服务, 这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会计核算体系。

2.2 企业薪金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的薪金会计核算体系来说, 主要是将企业中的员工当作重要的利益主体, 将薪金收入当作最终的收入, 将物质消耗 (C) 、税后利润以及国家税收等当作综合的成本。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过程之后, 缴纳完税费, 获取到利益, 并且实现员工薪金收入的最大化, 总体来说, 也就是W- (C+Rs+Rc) 的最大化。针对这种情况, 实际是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尽量减少物质消耗, 而且缴纳的税收、获取的成本等也要相应地减少, 从而获得足够的薪金收入。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由人员控制而出现企业少缴纳税收又少获取利润的情况, 这是企业的一种内部控制手段。虽然说利用这种手段会影响企业利益相关人员的经济效益, 但是, 这也是提升企业员工地位的一种方式, 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进步。所以, 企业应积极适应这种情况, 进行薪金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 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企业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对于企业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而言, 主要是将国家或者是政府来当作重要的利益主体, 将税收收入当作最终的收入, 将物质消耗 (C) 、员工的收入以及税后所得等当作综合的成本。虽然企业税后核算的过程比较繁琐, 但是, 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税收, 也就是实现W- (C+Ri+Rc) 。在企业的税后会计核算中, 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实际的物质消耗, 积极实现员工税后的利润分配, 从而形成纳税收入。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充分地体现税收会计, 但是一般情况下, 税收会计和资本所得的会计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这主要取决于资本持有者和国家、政府对利益的追求。在可以分配的前提下, 税收和税后利润两者是以竞争形式存在的, 体现了社会利益和资本持有者之间的关系, 两者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3]。但是, 两者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矛盾, 税收和税后利润都可以随着税利之和的增大而增大。因此, 目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主要制度是以利润核算为主、税收核算为辅。

3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中的会计管理制度来说, 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人员、档案以及核算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其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复杂。因此, 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对会计岗位进行准确的划分, 实施岗位责任制, 主要是对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职位进行划分, 并且要明确每个职位的具体职责, 从而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第二, 对会计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在管理企业会计人员时, 主要是分析会计核算和会计部门管理的任职资格, 对相应的人才进行招聘、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 做好会计的交接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会计方面的知识交接和会计相关资料的交接。第四, 对会计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会计档案实际上就是会计工作的相关资料, 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和收藏, 便于企业后续工作的使用。第五, 实现会计的电算化, 其中主要包括选择软件、管理密码以及维护系统等。第六, 认真制定企业会计工作的处理流程。

3.2 创建规范性的会计政策

所谓的会计政策, 指的是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要遵守的原则以及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直以来,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存在注重会计科目, 忽视会计政策的情况, 这对企业中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不利。如果企业中缺少规范的会计政策, 那么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就会失去对比性, 也就不具备科学合理的核算依据。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 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或者是管理比较严格的公司都会创建规范的会计政策, 因为每个公司的规模和开展的业务都不同, 所以对会计政策的要求也不尽相同[4]。通常情况下, 会计政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 基本形式的会计政策, 其中主要包括会计工作遵循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编制报表的基础以及会计期间等;第二, 具体的会计政策, 主要包括会计的要素、会计核算的方法以及确认会计工作的依据等。

3.3 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 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的重要作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完善企业的管理, 一定要认识到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性, 使两者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到极致。但是, 通过我们对目前的企业进行分析, 发现成本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会计核算方法不正确等, 而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无法深入发挥作用。所以, 一定要加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力度, 提高两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地位, 使两者结合在一起, 实现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 从而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年来, 我国企业的财政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变化, 再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 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都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不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 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 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良好建构。

摘要: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目标来说, 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的区别。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经营要以政府、企业相关利益人员以及投资人员的利益为主, 通过对三方的利益进行认真思考, 从而构建良好的会计核算体系。本文对会计核算目标和会计核算体系的建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体系,建构措施

参考文献

[1]丁晓燕.构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核算体系[J].特区经济, 2011 (05) .

[2]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 2011 (10) .

[3]张红琴.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2) .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篇5

一、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账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主体被人为分割

高校基建会计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该规定适用于国有建设单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非国有建设单位,没有针对高校基建会计制定具体规定和细则。高校事业会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没有涉及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也未明确制定高校基建会计基本工作规范。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被人为地划分为事业会计和基本建设会计两个会计主体,这种做法是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主体与基本建设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是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会计主体的分割导致高校存在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两套账、两套财务报告。

(二)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

目前高校分别披露事业会计报表与基建会计报表,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来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高校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两套报表的平衡关系、报表格式、统计口径均不同,事业会计提供的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而基建会计则重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主要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高校基建项目的银行贷款、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反映在基建会计上,而高校对外提供的报表一般仅事业会计报表,该报表未能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致使高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三)高校基建预算执行不力

高校事业会计对基建会计拨款实行“以拨代支”的核算方式,基建会计独立核算,游离于整个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之外,致使高校对基建预算监督执行不力。预算支出安排时,未能真实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有的高校在事业会计中随意虚列或增减“结转自筹基建”,资金“以拨代支”流入基建会计后,基建财务按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列支,而工程项目的造价估算和成本结算等工作主要由高校基建处负责,再加上基建项目工期长、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被弱化,财务处很难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不少高校基建账户资金结余上亿,间接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二、高校基建会计纳入事业会计的可行性

面对着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目前核算方式存在的问题,基本会计与事业会计分账核算已无法提供全面、真实、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统一核算,而这种改革也具有可行性。

(一)理论上可行性

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同属高校财务会计范畴,都满足财务会计对外提供信息的特征。高校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都以高校本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核算的空间范围完全相同,核算的主体均为高校本身。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竣工验收转为资产之前由基建会计核算,在完成交付使用资产后,事业会计再在基建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的使用和后续计量,二者在经济业务上具有连续性,合并能更完整地反映高校的经济活动。《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高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同时调整和增加相应的基建会计科目,新增了《基建投资表》(会高校04表),这些都为基建会计纳入事业会计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实践上的可行性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高校需要颁布新的会计制度以适应高校发展需要,《征求意见稿》在许多方面参照了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高校会计逐渐与企业会计接轨是趋势,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可以吸取企业的经验,《企业会计准则》通过设置“在建工程”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对企业基本建设投资进行核算。企业基建会计并入企业会计核算后,未对企业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基本理论有较大影响,企业基建会计并入企业会计取得的成功为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技术上的可行性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技术操作提供了条件,高校已步入会计信息化时代,目前很多高校使用的是天财、用友、金蝶等ERP软件,这些软件对核算方式的过渡转换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明细核算都是可行的。在核算方式的过渡时,只需要按要求科学设置会计科目、增设报表体系,建立账户自动结转关系,就可顺利实现转换;项目明细核算可以通过增加项目辅助核算方式解决。因此从技术上用一套会计核算体系可以满足高校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银行和社会公众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同时,高校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技术应用提供了保障。

三、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会计核算

本文以《征求意见稿》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为基础,对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进行论述。

(一)并账后会计科目的转换和对接

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表,现用于高校核算基本建设的主要会计科目有13个,分别是:101建安工程投资、102设备投资、103待摊投资、104其他投资、111交付使用资产、232银行存款、233库存现金、242预付工程款、252其他应收款、301基建拨款、304基建投资借款、332应付工程款、352其他应付款;事业会计主要用“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高校用财政拨款以外的自有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交付使用资产”、“结转自筹基建”是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之间的过渡性科目,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可以删除。

按照《征求意见稿》核算体系设置的会计科目,并账后相应调整的科目有:1407基建工程,本科目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2301长期借款,本科目下设“基建借款”明细科目;3003本期盈余,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4002基建拨款,本科目设置“中央基建拨款”、“地方基建拨款”等明细科目。通过对高校会计核算科目的重新设置,将基建会计科目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类要素转换为事业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要素(见表1)。

此外,《征求意见稿》新增了基建预算会计科目:7101预算收入,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7201预算支出,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支出”明细科目;7301本期结余,本科目下设“本期基建拨款结余”明细科目,7302累积结余,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累积结余”明细科目。

(二)并账后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

完成了会计科目对接和转换后,高校按新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本文选取高校部分有代表性的基建业务进行会计分录处理。

高等学校收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时,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直接收到基建拨款方式三种。

借:基建工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

贷:基建拨款

会计期末,将“基建拨款”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盈余。

借:基建拨款

贷:本期盈余

高校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时,按“基建工程”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借:基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基建拨款

同时,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本分录也可以期末统一调整再做。

借:预算支出——基建拨款支出

贷:本期结余——基建拨款累积结余

高校按基本建设合同规定向施工单位预付工程进度款时,按预付金额入账;待与施工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按高校应承付的工程价款予以转回,其差额记入“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借:预付账款

贷:基建拨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银行存款

借:基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

贷: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银行存款

高校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取得的固定资产,按照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成本,其中基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应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待摊投资”。

借:固定资产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 篇6

一、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分账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主体被人为分割

高校基建会计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该规定适用于国有建设单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非国有建设单位, 没有针对高校基建会计制定具体规定和细则。高校事业会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该制度没有涉及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 也未明确制定高校基建会计基本工作规范。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 被人为地划分为事业会计和基本建设会计两个会计主体, 这种做法是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主体与基本建设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 是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会计主体的分割导致高校存在两个会计核算主体、两套账、两套财务报告。

(二) 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

目前高校分别披露事业会计报表与基建会计报表, 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来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高校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两套报表的平衡关系、报表格式、统计口径均不同, 事业会计提供的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 而基建会计则重视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主要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高校基建项目的银行贷款、在建工程、待摊投资反映在基建会计上, 而高校对外提供的报表一般仅事业会计报表, 该报表未能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 致使高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高校决策者无法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 容易导致重大经济决策失误。

(三) 基建预算执行不力

高校事业会计对基建会计拨款实行“以拨代支”的核算方式, 基建会计独立核算, 游离于整个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致使高校对基建预算监督执行不力。预算支出安排时, 未能真实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 有的高校在事业会计中随意虚列或增减“结转自筹基建”, 资金“以拨代支”流入基建会计后, 基建财务按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列支, 而工程项目的造价估算和成本结算等工作主要由高校基建处负责, 再加上基建项目工期长、不确定性等因素, 导致预算的管理与监督被弱化, 财务处很难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资金体外循环严重, 不少高校基建账户资金结余上亿, 间接地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二、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会计核算

本文以《征求意见稿》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为基础, 对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的科目设置和会计核算进行论述。

(一) 并账后会计科目的转换和对接

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表, 现用于高校核算基本建设的主要会计科目有13个, 分别是:101建安工程投资、102设备投资、103待摊投资、104其他投资、111交付使用资产、232银行存款、233库存现金、242预付工程款、252其他应收款、301基建拨款、304基建投资借款、332应付工程款、352其他应付款;事业会计主要用“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高校用财政拨款以外的自有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交付使用资产”、“结转自筹基建”是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之间的过渡性科目, 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后可以删除。

按照《征求意见稿》核算体系设置的会计科目, 并账后相应调整的科目有:1407基建工程, 本科目设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明细科目;2301长期借款, 本科目下设“基建借款”明细科目;3003本期盈余,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4002基建拨款, 本科目设置“中央基建拨款”、“地方基建拨款”等明细科目。通过对高校会计核算科目的重新设置, 将基建会计科目从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两类要素转换为事业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要素 (见表1) 。

此外, 《征求意见稿》新增了基建预算会计科目:7101预算收入,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明细科目;7201预算支出,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支出”明细科目;7301本期结余, 本科目下设“本期基建拨款结余”明细科目, 7302累积结余, 本科目下设“基建拨款累积结余”明细科目。

(二) 并账后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

完成了会计科目对接和转换后, 高校按新的核算体系和会计科目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本文选取高校部分有代表性的基建业务进行会计分录处理。

高等学校收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时, 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方式、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直接收到基建拨款方式三种。

会计期末, 将“基建拨款”科目余额转入本期盈余。

高校以基本建设项目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时, 按“基建工程”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同时, 做相应的预算会计分录, 本分录也可以期末统一调整再做。

高校按基本建设合同规定向施工单位预付工程进度款时, 按预付金额入账;待与施工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 按高校应承付的工程价款予以转回, 其差额记入“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高校通过基本建设项目取得的固定资产, 按照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入账成本, 其中基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应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待摊投资”。

总之, 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 建立高效统一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满足了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有利于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 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和决策, 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摘要:文章对高校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核算方法做了详细叙述, 对高校财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财务,基建会计,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财会便[2009]62号 (S) .2009.

[2]寇丽梅.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并入事业会计核算研究 (D) .北京:中国科学院硕士论文, 2010.

[3]王煜.高校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合并核算的思考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9 (9) .

[4]于建.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初探 (J) .财会通讯, 2010 (9) .

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高校会计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可见我国高校目前采取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会计核算制度。而收付实现制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 它已经明显滞后于高校的改革, 与市场经济不能适应。因此高校会计核算有必要也非常紧迫的需要进一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采用两种制度合理并用的核算方法。

一、高校会计核算中进一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校已经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提供资金的事业单位, 转为多种形式筹集资金, 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独立法人的高等教育单位, 与国外和国内的各非事业企业之间的信息、资金、人员交流的越来越多。可见现在的高校更像是一个个企业, 而正确的会计信息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而现在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却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所以有关收付实现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 紧迫性

这种会计核算制度已经明显跟不上我国高校发展的脚步。近几年来, 高校的校区不断扩大, 人数不断增加;高校的二级学院、三产企业不断增多;国家建设“211”、“985”、“世界一流大学”的力度也在加大;民办的高校也在不断崛起。发展高校的同时, 必须对其资产、负债有着很好的监督和管理, 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资产流失等问题, 这就需要准确的会计核算体系。随着高校的发展, 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脚步也应加快。

(三) 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会计软件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而会计核算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收付实现制核算简单的优点也就不再那么突出。

二、收付实现制下, 高校会计核算问题的具体分析

(一) 高校资产核算不科学

1、资产确认不当。

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 固定资产等科目没有设立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科目。而是通过“修购基金”这一科目来解决维修和更新方面的问题。近年来, 高校都在国家和各方政府的支持下, 大力扩充自己的校园, 增加硬件设施。而这些硬件设施都大大增加了高校会计核算中的固定资产的数值, 可是固定资产不随自身的变化提取折旧和减值准备。而是根据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样不仅造成固定资产成本的不合理确认, 也加大了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困难。从而直接造成了资产的不合理确认。

2、负债确认不当。

高校的巨额负债已经是中国高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2007年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公布了一个官方数字:全国公办高校形成的债务规模当时是2000多个亿。在高校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下, 更多的高校在实际支付这部分贷款利息之前, 往往都选择了不确认利息债务。要知道2000多个亿的利息也是一个极大的数字, 而收付实现制却将这部分巨大的债务“隐藏”了。

3、忽略了无形资产和商誉的确认。

一方面高校很大一部分收入是通过其科研, 知识产权, 或专利权来获得的, 另一方面高校为开展教学, 科研引入了很多教学软件和数字化图书馆等, 而这些都是通过无形资产实现的。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 在无形资产下同样应设立累计摊销、减值准备等科目。另外, 现在高校的名气也成为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许多企业都愿意与高校的王牌专业进行合作, 这些高校的名字也正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是一种商誉的体现。

资产和负债的不合理确认, 造成了高校的财务状况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来。也就不能客观的评价高校的绩效水平。而在权责发生制下,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科目存在折旧, 减值和递延等科目, 便于更准确的核算。另外高校所应支付的利息也应当在发生的当期就进行确认, 而不用等到真正支付的时候。这样就可以消除这些隐性负债的存在。从上文可以看出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可以更加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 高校收支核算不能匹配

1、收入的不合理确认。

目前我国的高校大部分实行的都是:当年9月份到次年8月份为一个学年, 并且学校都是在9月份一次性向学生收取一个学年的学费。而会计期间是从当年的1月份到12月份。在收付实现制下, 根据资金实际到账情况来确认收入。这样学校的一大部分资金都会在9月份入账, 也就是说这部分学费都会计入一年的收入。而在权责发生制下, 这部分学费可以在当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8月份中递延, 这部分学费就会计入到两年的每个月中。显然采用权责发生制更加合理。

2、支出的不合理确认。

例如, 国家为建设“211工程”高校而进行的单独拨款, 这种支出往往短期内数额巨大, 而其带来的收益却是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实现的。在收付实现制下, 这笔支出是不能进行分摊的, 而是一次性计入当期的支出,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样高校为了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也是不能进行分摊的, 而在权责发生制下这些支出都是分摊到各月进行核算的。

3、结余核算失真。

由于在收付实现制下, 收入和支出都不能在当期进行合理的确认。就会出现当月有过大的收入或支出, 这就会造成在当期核算的结余中出现过大的正数, 或是很小的正数, 甚至是负数。这样的结余数名不符实, 不能体现高校真正的办学效益, 使管理者没办法判断当期的盈利状况或是当期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严重扭曲, 不能满足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信息的要求。

(三) 造成预算的不合理

在过去的时间里, 高校并不是很重视预算管理。因为高校的办学经费基本都是从国家直接拨款。他们所作的预算都是在上级单位批准的计划拨款里进行编制的。预算编制无论从方法还是内容上都是很简单的。一般来说, 高校的编制方法都是基于上一年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的, 但是我们从上文可以看出, 在收付实现制下, 高校会计核算中的收入和支出都是不准确的, 所提供的资产、负债和成本也是不恰当的。这样扭曲的财务信息肯定会对下一年预算的编制造成错误的影响。

但是随着高校的产业化发展, 高校也逐步涉入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合理的预算将对高校合理经营其产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预算可以更好地使学校管理者统筹使用学校资源, 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强资产的管理。

所以这就需要学校的会计人员能做出合理的预算, 而在目前所实行的收付实现制下, 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真实、准确, 也很难了解到高校持有的资产消耗和欠款等。它简单的核算方式无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实质性信息, 更不能正确的反应出长期决策的成本。这对高校健康、有序的长期发展都是不利的。

三、高校会计核算中应实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并行的会计核算制度

我国的高校现在还是由政府和国家管理的, 高校的办学经费和高校老师的工资都是由国家和政府拨款和制定的。虽然收付实现制存在一些问题, 但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立即将高校的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是不现实的。政府的会计核算依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高校的性质与政府的性质更加相同。但是政府现在也处于转型期, 它的会计核算中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所以政府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后一定也会进行改革。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核算体制还应与政府的核算体制保持一致, 这样有利于国家和政府统筹管理, 资金分配。但高校的会计核算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比如在重要科目: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中设立累计折旧、资产减值等科目。在对高校的学费收入, 贷款利息支出方面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这样逐步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给高校的会计人员有一定的适应空间, 又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合理性, 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现在高校会计核算的现状, 认为收付实现制在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高校要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现阶段也是不可行的。所以根据我国的国情, 结合实际需求, 高校会计核算应该进一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采用两种核算制度并用的会计核算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S].1998.

[2]、石金明.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3]、冯宏胜.对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9 (20) :29-31.

[4]、屈文彬.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核算的弊端分析[J].会计之友, 2009 (10) :60-61.

上一篇:核电厂DCS下一篇:中空纤维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