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精选10篇)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1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 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在会计视角下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并对环境问题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评定、分析,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效信息和建议。绿色会计是基于现代工业迅猛发展, 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产生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空气污染的日益加剧, 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 生态平衡的严重失控。目前, 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 会计界也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畴当中。
一、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
专家学者已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 结合绿色资源的特殊属性, 提出了绿色会计要素的概念, 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在五大要素中, 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与自然资源联系最为紧密。而绿色资源计量的价值模糊性、尺度多元化、方法复杂程度以及其有效性、稀缺性、替代性等特殊性质早已超过传统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范畴, 在实践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 正确合理地对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进行确认是绿色会计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也是当下会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 一) 环境资产的确认
环境资产是指与环境相关的、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 企业拥有或在其控制范围内的, 能以货币或实物形式准确计量的, 并且能够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对环境资产进行确认时的基本标准如下: 1环境资产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利益流入。2环境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有或被企业所控制。3环境资产是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中获得的。4环境资产具有稀缺性。环境资产存在形式特殊, 用货币工具衡量其价值极具难度却极具现实意义。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来看, 拥有和使用环境资产都是要有其他形式的代价作为补偿的, 此时花费的货币即为环境资产的价格。再考虑资源补偿的问题, 为了维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防止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保护现有自然资源, 使绿色环境的投资日益增多, 此时多种形式的投资便体现出环境资产的价格。
( 二) 环境负债的确认
环境负债是指以绿色资产消耗为代价的, 由于企业过去的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破坏, 从而应由企业承担的经济责任和现时义务。
环境负债尤其是或有环境负债通常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只有满足以下条件的环境负债才能在财务报表中进行确认: 导致环境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很有可能发生; 环境负债的价值能够被货币合理计量。
( 三) 环境资产负债核算
根据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定义, 不同专家学者制定出不同详实程度的核算体系, 并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 如资产类会计科目有环境资本、培育资产、环境资产累计折耗等。在绿色会计的财务报告中应当予以披露的内容包括与环境相关的政策和具体规定, 环境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以及相关解释说明。
二、绿色会计的计量模式及其应用
( 一) 绿色会计计量模式介绍
为满足绿色会计中非交易因素的核算需要, 许多计量模式应运而生。如较为常见的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模糊数学法、市场价值法等。
1. 机会成本法
机会成本法是指在没有准确可估计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用为获得或使用该资源而放弃的替代资源的最大收入来估计。
2. 影子价格法
借助最优规划、拉格朗日函数等数学知识, 资源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即为影子价格。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影子价格就是稀缺资源的边际效益, 也可以被理解为资源在最优配置情况下每单位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
3. 模糊数学法
绿色会计的价值体系受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 是个复杂的系统。而越是复杂的系统, 其对精确度的要求就越低, 直到超过一定的限度, 系统内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绿色会计便可引入模糊数学的思维进行计量。
4. 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指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动会对其相关商品的产出、销售产生影响, 直接对市场上相关商品生产、销售状况的货币进行计量的方法。具体又可以分为人力资本法、生产率法、重置成本法、恢复费用法、防护费用法。
绿色会计的计量问题持续被专家学者高度关注, 诸如上面的计量方法虽不断推出, 但都各有弊病。机会成本法中替代资源的选取存在主观因素和不可避免的偏差; 影子价格法假设的最优配置前提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实现; 模糊数学法引入模糊思维本身就是对资产不精确、不专业的估值;市场价值法分析的商品价格波动与环境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易确定。上述方法各有特点, 但又存在共同之处, 均是转换为市场价格计量。而绿色会计中涉及的社会责任、对未来发展的限制等因素不会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也就不存在市场价格, 但这些因素确确实实地存在并影响着绿色会计的计量。因此, 本文在原有计量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成本积分计量新模式。
( 二) 成本积分计量模式
1. 环境成本作为计量基础
绿色会计中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负债, 实现该项经济行为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出费用都是企业利用资源的成本。因此, 本文引入成本管理概念, 以环境成本为切入点对资源进行定价估值。
环境成本一般包括两类: 环境控制成本, 是指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发生的成本, 如环境保护、资源维护过程中发生的支出。环境故障成本, 即除控制成本之外的其他环境成本, 如破坏环境的罚款等。由定义可知, 环境控制成本越高,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程度越高, 因失责发生的环境故障成本就越少。基于环境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之间的关系, 政府可以采用以下定价模型对资源价格进行管控, 从而有效地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其中: C1———环境控制成本, C2———环境故障成本, α、β———系数, α + β =1, α/β∈ ( 0, 1) 。
2. 积分计量方法
作为会计核算对象, 资产价值会随着时间逐渐转移, 而这过程中发生的资源消耗必定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在每一个时间点, 资产价值转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呈现立体空间几何图形。这与定积分的数学概念恰好吻合。将资产寿命划分为若干个等长的较短的会计期间, 就可以将这一个个连续的会计期间看作资产价值转移对周围环境影响函数的定义域。
基于以上理论知识, 在核算资产价值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时, 可以采用定积分模型, 以资产价值转移的时间为中心, 资产转移价值量为半径, 在一定会计期间内,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V ( x) 是资产价值转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 f ( x) 即为资产价值变动函数, a是会计期间下限, b是会计期间上限, π是圆周率。
3. 成本积分计量模式
资产初始价值可用环境控制、故障成本进行衡量, 结合不同资产的不同折旧方法, 便可得到资产价值转移函数, 再运用本文提出的积分计量方法即可量化环境资源耗费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假设某项环境资产寿命可划分为m个会计期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实现资产转移, 则其对周围环境影响值计算公式变形如下:
4. 成本积分计量模式的应用
假设某企业于2014年3月购进一项不需要安装的设备, 从成本角度考虑, 其环境控制成本为16万元, 环境故障成本为8万元, 当时政策环境下环境控制系数α = 0. 5, 环境故障系数β = 0. 5, 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 1) 自设备购进一年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代入公式计算得:
假设环境自身吸收99% , 则剩余的部分即为人们利用该设备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形成的环境负债: 452 160 000× ( 1 - 99% ) = 4 521 600 ( 元)
( 2) 自设备购进一个月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代入公式计算得:
3 140 000 × ( 1 - 99% ) = 31 400 ( 元)
( 3) 自设备购进一天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值代入公式计算得:
3393 × ( 1 - 99% ) = 33. 94 ( 元)
由以上计算可以看出, 环境资产的生产利用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叠加累积效应。
比较上述结果:
4 521 600 元 > 376 800 元 ( 31 400 × 12)
31 400 元 > 1018. 2 元 ( 33. 94 × 30)
该设备一年内产生的环境负债大于单月环境负债的简单相加, 一个月内的环境负债也大于30个单日影响值的相加, 可见设备形成的环境负债有累积效应。其他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也是如此。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做起, 破坏环境也是长久以来累积的后果。
三、结束语
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是实施绿色会计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尤其是对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确认。本文提出的成本积分计量模式突破了传统计量方法的局限性, 充分考虑了影响环境的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 并结合积分函数对绿色会计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 为更加真实准确地核算环境资产、环境费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思纯, 孙兴华.绿色会计计量初探[J].会计之友, 2008 (1) .
[2] .孙兴华, 王兆蕊.环境会计的计量与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 2002 (3) .
[3] .刘常国, 安文忠.环境会计计量模式[J].财会审计, 2005 (9) .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2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首先,资产的本质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人力资源无疑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的高低,将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其次,作为资产的人力资源是为企业所拥有或者为企业所控制的。当劳动者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建立雇佣关系时,企业通过支付工资等报酬,也就获得了对该人力资源的控制权。最后,资产是在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当企业聘用某一劳动者时,企业就应向受聘者支付相关费用,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现实资产。因此,可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尽管如此,是否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还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理解“控制”的含义以及人力资源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可以为企业所控制;第二,如何理解“预期”这个限制性的表述。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企业对人力资源所贡献的未来经济利益是缺乏控制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像控制物品一样,强行限制其员工终身不得离开该企业,所以人力资源能否成为资产就失去了严格的法律依据。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法律或者契约性限制,而应该从经济本质角度进行审视。随着专业化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所有者投入增加,一方面人力资源价值在增加;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专用性也在与日俱增,所谓专用性是指一旦人力资源所有者脱离企业,其人力资源价值将无从体现或因其对其他主体的非专用性而发生贬值。所以可以认为,随着人力资源专用性的提升,人力资源所有者将会有与企业合作的倾向,这样,人力资源贡献的未来经济利益其实已经为企业所控制。
关于“预期”一词,笔者认为,只要事前认为一个项目有价值而且愿意付出代价去进行交换,该项目就符合资产的定义,而不论最终结果是否能够证明其有价值。“预期”一词并不是资产定义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其实任何一项资产,即使是有形资产如存货或固定资产,其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都蕴涵着不确定的成分,所以我们同样也不能仅仅因为人力资源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就断然将其排除在会计系统之外。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一)人力资源成本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指“取得”一个新员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招募、选拔、雇佣和安置成本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医疗保健费用及社会保险等;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指为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发生的支出或付出的代价,包括岗前指导费、在职培训费和脱产培训费等;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指在解雇某一员工时支付给个人的离职津贴、一定时期的生活费、离职交通费等。目前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计量法。
1.历史成本计量法。历史成本法是以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安置、遣散等实际支出为依据,并将其予以资本化的计价方法。历史成本法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及可验证性等特点,而且符合传统会计的客观要求,其计量基础易被操作者所接受。但应注意的是,该方法确定的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并不能代表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同时人力资源的增值或摊销与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减也不一致,例如,一个新员工,通过长期的培训和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会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员工。另外,其也与传统会计对物质投资可取得所有权不同,投资的结果仅是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而不是获得人力资源所有权。
2.重置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法是假定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开发与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相当的员工所发生的支出并予以资本化的方法。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重新配备一名能够胜任某一职务的员工现在必须花费的代价,亦称职务重置成本;另一种是指重新配备现有员工必须与原有员工在能力、觉悟、个性及估计在职年限等方面相同或相似所付出的代价,称为个人重置成本。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而且数据比较容易估计。但是,由于重置成本法对人力资源价值的预计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对其准确预计是很困难的,因而缺乏可信度。所以,这种方法应仅适用于对人力资源的预测和决策。
3.机会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法是以员工离职或离岗使某个组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依据。这种方法确定的机会成本比较接近于人力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便于正确核算人力资源成本,但是,机会成本法与传统会计模式相距较远,因而会导致工作量繁重。这种方法适用于员工素质较高、流动性较大且机会成本易于获得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是蕴涵于人体内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所具有的内在劳动能力价值只能推测而无法准确计量,这使得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不可能绝对正确,而只能采用推算方法,我们可以采用货币性价值和非货币性价值两种计量模型。
1.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
(1)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①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该方法是将一个员工从录用到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这种计量方法是以工资为计量依据的,其计算结果反映的只是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并不是人力资源价值的全部。②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员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这种方法仍然是以工资为计量基础。对于盈利水平高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来说,效率系数大于1,其计算结果大于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算的结果,因为这个计算结果不仅包含了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还包括了部分剩余价值,即企业超过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部分。但对于那些低于同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企业,计算结果则相反。
(2)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计量方法——经济价值法。该方法通过预测未来各期收益,并将预测的盈利折成现值,予以加总,最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计量方法以未来盈余作为评价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比较符合资产定义中的“提供未来经济收益”这一重要属性特征;而且将全部盈余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这样反映比较全面。
人力资源的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与群体价值计量模型是互相补充的,不能相互替代。个人价值计量模型是群体价值计量模型的组成部分;群体价值不是个人价值的简单相加,也不能将群体价值简单地分解为个人价值。人力资源会计既要反映群体的经济价值,以便在财务报表中对外提供人力资源总价值的信息,又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如招工、考核、培训、晋级等提供有关个人价值的信息。
2.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使用模糊计量和定性描述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来计量某一组织员工的凝聚力、协作力等。常用的计量方法有:①技能详细记载法,是通过对各位员工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工作经验以及专门技术等素质构成和能力特征编制一览表进行分等衡量,以评价人力资源价值;②绩效评价法,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通过打分进行具体评价,并按一定顺序进行级别排列;③潜力评价法,是确定员工在工作中的发展和职务提升的可能性,是为了计量员工能为组织提供多大的潜在服务;④工作态度测定法,衡量工作人员的态度,主要是了解工作人员对某些客观事物的感情倾向,以便估计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报酬、环境以及整个组织的看法。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比较
一、前言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分类上看,企业会计包含比较多的类型,且每种类型都具备不同的依据。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来说,会计准则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其存在的依赖,而对于税务会计管理工作来说,税法为其开展的依据,由于在依据上的差异,这两项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目的,由此导致确认计量时区别的存在。企业应正确认识二者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区别,以便于有效的开展会计工作,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
1.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地位十分重要,会计要素的构建、会计计量的开展等均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一般来说,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有两种,一种为受托责任理论,此种理论的产生背景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经营管理资源时,委托经营者进行,经营者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及运营,保值的同时实现增值的目的,同时,经营者还承担着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如实的报告给所有者的义务,由此看来,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如实反应即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另一种为决策有用理论,该理论中,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为会计目标。
西方各个国家在研究财务会计目标时,多认可决策有用论,即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即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外国相比,我国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但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我国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观点,比如决策有用观点、双重会计目标观点、提高经济效益观点等。直至2006年,我国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的描述:企业应编制财务报告,报告中包含相关的会计信息,如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呈报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依据其中的会计信息,将经营者履行责任的情况反映出来,便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2.税务会计目标
税务会计工作的开展以税法为基础,因此,其目标的确定也应基于税法。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后,必然会形成税务会计这一产物。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财务会计,促使其分离出税务会计。1987年,美国开拓性的研究了税务会计理论,并推出《收入法案》,在该法案中明确指出,税务会计的目标包含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企业在开展经济业务时,收入与费用应何时确认为与纳税有关的工作即为税务会计的目标,而在广义方面,企业开展经济业务过程中的收入与费用是否与纳税有关的确定为税务会计目标。
关于税务会计目标,我国学者也形成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认为,出于企业最终财务利益实现的考虑,应具体的划分税务会计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指企业经济活动与税法规定相符合,具体目标是指将税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以便于正确的进行税务决策,并保证涉税利益最大。也有学者指出,税务会计目标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即为纳税双方提供服务。“以税法为准绳”为税务会计执法性的体现,由于纳税人为税务会计信息的真正使用者,因此,税务会计主体才是纳税人。由以上叙事可知,双重性为税务会计目标的特征,一方面,决策有用信息应提供给税务管理当局;另一方面,还应提供给纳税企业管理当局。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比较
1.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之所以要应用相关性原则,主要目的是对企业会计信息作出约束与规定,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虚假、错误会计信息的存在。在相关性原则的约束下,财务报表使用者可有效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会计核算目的的满足为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正是相关性所强调的。此外,财务会计信息还应关联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决策等,并保持一致,以便于通过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促使会计管理人员详细的了解会计报告,预测、决策财务会计管理,保证财务会计工作高效、优质的完成,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中,相关性原则作用重大,可指导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并保证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与财务会计相比,税务会计与其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主要区别在于税务会计开展确认和计量工作时,前提表现为支出与其收入必须相关。税法的相关规定中,企业有两方面的相关收入,一方面,企业支出付出的目的必须为经济利益,与此无关时,不能扣除支出;另一方面,企业支出能够促使企业经济利益的显著提升,如广告费,理论上来看,应全额扣除此种支出,但为了避免企业偷税行为的存在,税法中设置了相应的扣除标准。总之,税务会计扣除时,支出必须与其收入直接联系,以保证国家税收工作良好的开展。
通过比较这两种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发现,确认计量过程中,存在的差别比较大,应认真对待,避免错误的发生,保证确认计量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工作效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2.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开展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应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在确认、报告及计量中,核算会计业务的依据为权责发生制,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及及时性能够有效保证。对于财务会计来说,确认和计量工作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确认企业收入过程中,确认和计量工作应当在收入发生当期开展,提前开展或延后开展均不允许,由此,才能将企业当期收入准确的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在税法会计中,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开展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工作。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单纯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时,可能会发生比较多的问题,比如货物销售采取分期收款方式时,考虑纳税必要资金,税法中规定,确定收入的实现以合同约定收款日期为依据,此时,即不适合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工作应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工作仅根据权责发生制开展时,将会严重的影响其经营与管理,甚至出现违规行为,增加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因此,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以企业收入与支出的实际情况为参照,详细核算应纳所得税,实现准确、合理的纳税,尽量避免纳税问题的存在,保证国家税收安全。
3.重要性原则的比较
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方法与程序的选择工作时,应该对经济业务性质充分考虑,并以特定经济业务影响经济决策的程度为依据,以保证选择的合理性。企业中,部分业务的确认计量工作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开展,要谨慎选择确认计量方法,尽量将其对企业的影响降至最低。财务会计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及现金流量状况均能够通过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同时,管理财务管理及现金量期间,企业管理成果、经营决策、经营效益也应全面的体现出来,以能充分的运用确认计量工作,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过,税务会计在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时,不仅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要能够通过财务管理活动体现出来,税法规定更应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反映出来,确认计量在税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业务情况、规模大小等均不考虑。无论在何种企业,在税法面前都是平等的,均需要按照税法的规定开展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以上就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重要性原则方面的区别,企业会计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时,应准确的把握二者的区别,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论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作用都十分重要,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对待二者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差异,以正确的方法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提升工作效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梦超.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收入确认与计量上的差异比较[J].商场现代化,2016,(02):196-198.
[2]裴新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披露边界的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2012,(15):13-15.
[3]马雪.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与财务会计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4):4-5.
[4]李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324-325.
[5]周梦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异同及协调机理研究[J].财政研究,2015,(04):109-111.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4
一、网络外部性与人文环境的交互影响
20世纪末互联网络飞速发展, 诸多企业花费巨额资金建设互联网资源, 力图通过加强客户关系、提升内部效率等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因此, 网络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资产, 而且网络基础设施具有投资巨大、周期长等特点。但是, 网络一旦投入使用就会产生外部性。外部性根据其产生的领域可以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生产的外部性是指由经济主体的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 消费的外部性是指由经济主体的消费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外部性根据其影响效果又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一些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其他一些经济主体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 负外部性就是一些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其他一些经济主体受损而又无法向后者补偿的现象。
网络外部性与人文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影响, 生产者凭借网络强大的传播力量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等, 提高了自己的收益, 但有时这种收益的获取是以对人文环境的外部效应为代价的。例如, 由于网络消费外部性的存在, 致使网络游戏的消费容易刺激参与者, 尤其是青少年的“过度参与”, 以至于可能超过参与者正常的生理极限, 进而产生社会性的网瘾问题;同时,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 使得参与者更愿意“体验”在真实世界体验不到或者不敢体验之事等, 从而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障碍、社会角色的错位等人文环境被污染的各种问题, 存在严重的外部负效应。但网络游戏生产商并不会由此产生损失, 甚至会提高游戏厂商的收益。
目前, 针对网络外部性产生的人文环境问题, 主要通过法律、法规等的建立来进行约束, 同时, 因为这些外部负效应具有不可预见性, 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都是以巨额人文环境损失的实际发生为代价, 存在滞后性, 并且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去改善网络人文环境。因此, 有必要将网络外部性对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视为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 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作为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实现对企业行为的自我约束, 达到保护和提升网络人文环境的目的。
二、网络绿色资产与网络绿色负债的确认
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已经给出了相对明确的定义。绿色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 能以货币计量、预期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绿色资源。绿色资产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 绿色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第二, 绿色资产必须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所谓控制是指特定主体可能不拥有绿色资源的所有权, 但能够对其行使使用权。
第三, 绿色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中获得的。
第四, 绿色资产具有稀缺性。绿色负债是指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 即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确认为环保负债额。
但是这些定义中所指的环境仅限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属于物质世界, 而网络绿色资产和网络绿色负债是专门针对网络人文环境而言的, 这种环境属于虚拟世界。仿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模式, 可以通过将网络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计入资产和负债来对网络绿色资产和网路绿色负债加以确认。其中, 当企业通过网络投资、使用等对人文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 这种投入计入网络绿色资产。同时, 将网络对人文环境产生的负的外部效应计入网络绿色负债。具体的核算内容, 可以通过网络人文环境所受影响的内容、程度、性质 (故意、非故意认定) 来进行细分, 以帮助外部投资者更详细的了解企业网络投资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网络绿色资产与网络绿色负债的计量方法
环境成本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绿色会计领域中,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支出, 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要求而发生的其它成本。环境成本分为环境控制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 其中, 环境控制成本是指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而产生的成本, 该项成本越高, 表明企业主动履行环保责任的程度较高;而环境故障成本是指当企业没有主动履行环保责任时, 则会发生的诸如罚款等各种损失, 这些损失归为环境故障成本。
将环境成本引入网络人文环境的保护, 则相应的环境都是指网络人文环境, 而不再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模型如下所示, C=αC1+βC2
C——网络人文环境成本;
C1——网络人文环境控制成本;
C2——网络人文环境故障成本;
α、β——系数, 取值 (0, 1) , α+β=1, 系数的大小可以调整企业对网络人文环境的保护行为。当降低系数α的取值, 加大系数β的取值时,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必然会提高人文环境保护意识。
如果企业的网络人文环境控制成本较高, 则企业履行的网络环保责任程度较高, 相应的网络人文环境故障成本就会较低。这样, 假设两个企业的网络人文环境成本相等, 而网络人文环境控制成本和网络人文环境保障成本不一样时给企业带来的网络绿色负债也不一样。
例如:两个企业A、B, 网络环境成本相同, 均为10万元, 其中:A企业C1=8万元, C2=2万元;B企业C1=3万元, C2=7万元;取α=0.2, β=0.8, 则:
A企业绿色负债为=0.2×8+0.8×2=3.2
B企业绿色负债为=0.2×3+0.8×7=7.2
根据网络人文环境所受影响的程度、性质、内容的不同, 给系数设定不同的取值范围, 来调整约束企业行为的力度。例如, 如果企业网络投资行为对人文环境的影响性质是故意的, 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又不能对其行为进行法律上的约束, 此时, 可以将系数β值扩大到系数α的N倍, 其中N=10, 100或更高, 而不再限于0~1的取值范围。由此, 通过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的确认、计量可以影响企业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继而实现企业行为的自我约束, 减少网络对人文环境的危害影响。
四、结论
绿色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环境会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往研究仅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同时互联网的普及应用, 为人文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 基于网络的外部性对人文环境特殊影响的背景下, 重新审视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是提高企业人文环境保护责任的关键。引入环境成本的计算方法, 通过设置模型系数, 可以提升企业对网络人文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调整约束企业行为的力度, 实现对网络绿色资产和网络绿色负债的计量。
参考文献
[1]牛文元:《加快绿色GDP核算体系建设》, 《绿色视野》2005年第3期。
[2]许家林:《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 《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3]张思纯、李海萍:《环境成本管理:绿色资产与绿色负债的计量方法探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4]刘晓东:《论网络游戏的外部性及其监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5]许家林、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 《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5
《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
何为确认、计量、记录?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也是会计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之一。确认,是将经济业务事项是否作为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计算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和结果的过程;记录,是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中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的过程。确认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是什么,是否应当在会计上反映”的问题;计量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上“反映多少”的问题;记录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上“如何登记”的问题。
《会计法》的上述规定,明确了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要素;二是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对于如何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会计法》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而是授权国务院财政部门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
森林生态价值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篇6
总结最近研究成果,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的内涵可归纳为: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是林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具体地讲, 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 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对会计主体的森林生态效益及损失即森林生态的增减变化等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并监督的信息系统, 是一项关于森林生态的建设和保护的管理活动。
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系统当然要继承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 但鉴于森林生态价值核算的特殊性,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系统也会有自己的特点: (1)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是一种以经济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 (2)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的形式是多样的; (3)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 (4)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层次性; (5) 生态价值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复合性。
二、森林生态价值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某一经济业务确认为某一会计要素的过程。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 首先应辨认其是否为会计要素, 应予在会计账簿中正式加以记录;其次, 对应予进行会计记录的经济业务, 要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会计要素, 如何在会计账簿中加以分类记录。根据这一原则, 我们来研究森林生态效益是否属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从定义上来看, 要解决森林生态效益属于资产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森林生态效益是一项资源, 符合资产的定义, 其次还要满足资产的两个确认条件, 只有在同时满足二者的情况下, 才能将森林生态效益视为资产, 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图1)
(一)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符合资产的定义。
我们可以从具有代表性的资产的概念来进行判别。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认为: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认为:资产是一项作为过去活动的结果而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 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利益预计在未来将流入该企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指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这种观点在认为资产是经济资源的同时, 又限定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其优点是把资产的界限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可以明确资产的经济属性;其缺点是如果货币计量方面存在问题时, 就将其从资产范围内排除。如属于效益范围的资产因为不能完整地计量这些效益的价值, 就不将其作为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来说, 由于其价值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生态效益的多面性, 生态过程和经济过程以及两者之间联系的复杂性, 使森林生态价值或生态效益价值估价的难度增加。造成了计量的困难性, 因此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暂时还没有作为资产列为会计核算的对象。但是我们应该明确, 其资产性在于其具有取得未来收益能力的潜力, 这种潜力是通过对营林业的投资,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的状况得到改善和生产能力的增强而体现出来的, 这种潜力的价值可以认为是资产。因此,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符合资产的定义, 只要解决了确认其价值时存在的技术问题或公认的计量标准等问题, 可以对其进行会计核算。
(二)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符合无形资产标准。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是否是无形资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要求企业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 确认为无形资产: (1)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 该资产的成本能可靠地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 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按照这两个条件, 可以说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是无形资产。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以及环境问题的跨越国境, 诸如温室气体排放、海洋污染、核污染等, 要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各国共同协力, 遵守相关公约, 共同承担责任。通过征收国际碳税来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资源转移, 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有力途径。这同时也意味着, 只要时机成熟, 措施恰当, 森林固碳效益收益, 将是森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未来收益。其他方面, 如森耕公园中美好的环境是人们游憩休闲的理想场所, 人们的付费就是森林游憩效益价值的—部分。许多国家划拨大量资金进行公益林建设, 以及对营林所有者和经营者进行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 也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肯定及对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的充实, 目的就是要有效地保护环境资源, 使营林会计主体可持续地经营下去。不管是公益林或商品林, 它们均产生森林生态效益, 反过来, 我们可以认为, 为了生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就需要营造公益林的企业, 是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给营造公益林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带来了经济利益。总之, 从长远来看, 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 能为营林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未来收益。
第二, 对于营造森林所产生的费用是可以正确计量的。由于营造森林所产生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形的林木;另—种是无形的生态效益价值。生态效益价值的计量方法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将其货币化计量存在着争议。因此, 现行会计处理时, 将营林成本作为“林木资产”的成本, 转入了有形资产的成本中, 造成的结果是“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没有成本。但是, 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 林学、生态学、土壤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的加入, 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工作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第三, 众所周知, 森林生态效益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 都能使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获益的物品, 它具有非排除性和非竞争性。这样, 对营林企业来说, 它无法控制地免费提供着森林生态效益, 而实际上, 营造公益林的企业, 其营林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提供环保服务;对于营造商品林的企业, 其营林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林, 获得经济效益, 同时也提供环保服务。它们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应该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
总之, 现行会计制度不应该只侧重有形资产价值的核算, 应该放宽特殊无形资产会计确认的条件, 将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确认为特殊的无形资产, 纳入营林企业会计核算范围, 否则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必然影响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和分析。
三、森林生态价值的会计计量
森林生态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进行量化的。目前从事森林环境经济方面研究的专家已经在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虽然他们大多从宏观角度来研究, 但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微观经济主体, 如目前对森林生态效益指标的计算已提出替代市场计量法、影子价格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方法。
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应同时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形式。在传统会计模式中, 因为历史成本的可靠和简便, 一直把它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但历史成本在相关性方面具有明显缺陷, 又发展出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转现值等较为复杂的计量属性以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现行财务会计的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模式。在反映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信息时, 大致也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但由于计量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及受到计量理论与方法手段的限制, 使其在计量结果的公众认可度上仍存有争议。因此, 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应尽可能地考虑运用非货币计量尺度, 如采用实物数量指标及质量指标等。在计量属性上, 森林生态效益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文献
[1]曾华锋.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财会通讯, 2008.7.
[2]张长江, 温作民.森林生态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财会通讯, 2009.10.
浅论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篇7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及特征
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根据生物资产的特性和用途,又将其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一)生物转化性和自然增值性。
由于生物资产是活的动物和植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退的自然规律,主要依靠自然规律和人类劳动的推动来实现自身的转化。同时生物资产又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因此生物资产在生长过程中也不断地实现自然增值。
(二)生长周期性。
生物资产具有特殊的生长规律,一般要经历从繁育、成长、成熟、蜕化到消亡等几个阶段。有的生长周期很长,如林木长达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有的生长周期又很短,如农作物一般在一年以内收获。周期不同的生物资产,其性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地域差异性。
动物和植物均依赖于自然环境而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生长潜力和未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不同地域的生物资产呈现出地域差异性。
(四)某些生物资产具有提供副产品的特性。
但是同一种类的动物或植物提供的副产品在数量、质量上会有差异。
(五)某些生物资产具有附着物的不可分割性。
生物资产作为活的动物或植物,一般具有与其附着物不可分割的特性,如森林、农作物依附土地,鱼类依附江河水系等。一旦这些生物资产与其附着物分开,它们将不再属于生物资产的范畴。
(六)某些生物资产具有双重资产的特性。
生物资产具有流动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长期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双重特性,并且同一种生物资产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具有不同特征。如牛、羊等生物资产在人类以取其肉、皮等产品为持有目的时,这些牛羊只能利用一次,价值一次性转移,具有流动资产的性质;但当人类以取其毛、乳等产品为持有目的时,这些牛羊就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
(七)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
生物资产在存续期间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动物传染疾病等均对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以及产出有很大的影响,使得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第5条规定:生物资产只有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因过去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控制的生物资产。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物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企业拥有或控制该资产就说明企业能够具有排他性地从该生物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否则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二是生物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预期的,且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生物资产。
(二)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
很可能流入企业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生物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要判断生物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可依据与该生物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到了企业。其中,与生物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是指,由于经营情况变化造成的相关收益的变动,以及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与生物资产所有权相关的报酬是指,在生物资产使用寿命内由于直接使用该资产而获得的收入,以及处置该资产所实现的利得等。
(三)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所确认入账的生物资产其成本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可靠的计量,即使无法确切地计量,但也应该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予以合理地估计。否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此外,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时,还必须区分该生物资产是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还是公益性生物资产。因为不同类型的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管理要求也不同。对于暂时无法判别类型的生物资产,企业应确认为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核算,待能够明确划分用途时,再从消耗性生物资产转出,进行相应的核算和管理。
三、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第6条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生物资产按照其取得方式的不同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
1. 外购的生物资产。
无论是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还是公益性生物资产,此时其成本应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其中可以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包括场地整理费、装卸费、栽植费、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2. 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生物资产。
按此类方式取得的生物资产应分别按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确定取得的成本。(1)自行繁殖、营造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照自行繁殖或营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即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如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2)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其成本一般按照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即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前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如对于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其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对于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其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3)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确定。
3. 投资者投入的生物资产。
投资者投入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 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通常是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取得,并未进行过相关的农业生产。当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拥有或控制该项生物资产时,一般按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确定其成本,同时计入当期损益。
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取得的生物资产。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式取得的生物资产应分别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相关规定确定其成本。
6. 生物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
生物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主要涉及生物资产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的管理费和林木类生物资产补植支出。对于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之后,为了维护或提高其使用效能,而发生的各项管理、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在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生长过程中,为了使其更好地生长,因发生择伐、间伐、补植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应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
(二)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计量。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该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生物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即该生物资产能够在交易市场中直接交易。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生长中的生物资产尚不存在活跃市场,可验证的市场价格尚难以取得。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该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估计。
刍议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8
关键词: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确认计量
一、环境成本的内涵
1. 环境成本的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是一个在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会计职能和范围, 它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环境会计具有其特有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社会成本理论。该理论最早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 认为应该从物质世界的整体循环过程来对待成本, 需要考虑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界物质资源的耗费以及对破坏的弥补成本。该理论作为环境成本的理论基础, 能够将环境作为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来考虑和衡量, 资源价值参与到了社会生产过程, 环境的消耗也在实现产品收入的同时得到了补偿。
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寻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是环境成本会计的基础, 在根本上界定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内容, 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受托责任理论。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共有资源, 为社会大众所有, 企业作为是这些资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这样就直接产生受托责任, 也就给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和必要性所在。
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是指如果某一经济主体的采取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或者其他市场信号显示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个体以牺牲社会收益下降为代价获取利益。采用环境成本会计, 正是应对外部性的要求, 将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纳入到了成本核算中, 具有全局性概念。
2. 环境成本的含义
由于环境成本会计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 所以目前在经济学领域、管理学领域以及会计学领域都有所研究。选取的角度不同, 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及扩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单单是考虑会计领域, 就存在诸多看法。
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5年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定义, 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 以管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为目标, 核算企业活动对环境资源的耗费。具体而言, 环境成本会计要求企业作为责任主体, 要以环境保护为责任中心, 核算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包括主动承担的成本以及被动产生的费用。
在我国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则是徐玖平教授提出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永久性经营的假设下, 所发生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其他预防性成本。
3. 环境成本的特点
环境成本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概念, 与传统的生产成本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金额较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国家政府的环境保护力度提高, 对企业的的环境保护立法也越来越严格, 多方面对企业加强监督, 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金额较大。 (2) 不稳定性。环境成本的大声具有不稳定性, 一方面, 它的发生时点具有不规律性, 该项目的发生并不是均衡的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 环境成本的产生阶段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发生在不同的阶段, 各个阶段的支出成本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3) 计量难题。环境成本的支出是发生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的, 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成本, 但是环境成本的消耗却是于无形之中的,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这就增加了对环境成本的计量的难度。 (4) 潜在成本提高趋势增强。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显现的, 中间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重视这种潜在性的成本, 这样一部分的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就变成了消费者, 但是随着社会大众的维权意识的提高, 就会加快企业对环境成本确认的速度。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1. 环境成本的确认
目前对环境成本确认存在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我国会计准则并有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明确的, 结合传统快即成本的确认基础, 我们可以推导环境成本的确认条件。
(1) 导致环境成本支出的事项已经发生
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环境成本的活动已经发生, 例如, 企业开动环境治理工程; (2) 与保护环境相关, 能够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消损; (3) 该项活动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降低。
(2) 支出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相对于传统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它在范围上更广, 在核算过程中更为复杂, 在计量时候要结合货币、实务、劳动、技术等计量方式进行核算。例如对一些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就要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核算。
2. 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就是需要量化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 即按照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 对企业发生的事项按其特点在数量和金额上进行确认、计量的过程。
目前, 在企业的应用过程中,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不同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 (1) 汇总归纳, 应用于计量环境负债和环保专门支出, 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和环保专项支出; (2) 差额求值法, 用于计量非专门环保投资支出, 例如按照当期支出总额与不涉及环保支出的差额来确认环境成本; (3) 固定比率法, 主要应用于无法直接衡量环境支出的情况, 企业根据以往的支出数据作为参考确定环境成本支出比例。
上述对环境成本的介绍仅仅是冰山一角, 环境成本会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深入并且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帆.中外环境成本会计比较[J].会计评论, 2012 (4) .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9
我国目前在碳信息的会计处理上, 主要是对于涉及到京都议定书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应将碳减排量确认为“存货”、“金融资产”还是“无形资产”的问题上。而缺乏对企业自己所创造的碳能力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如果企业从市场购入的碳排放配额是有价值的, 那么其自身所具有的碳能力就是有价值的, 同样需要企业进行确认和计量。碳能力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通过企业隐形的碳能力显性化, 有利于某些企业提前发现自己的碳能力的不足, 早做准备, 应对低碳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 碳能力的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也是企业自身“碳资产”盘查的过程, 为企业后续进行“碳管理”、“碳足迹”计算奠定了基础。
一、企业碳能力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将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 即将交易或事项的某一项目作为会计要素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主要解决的是否应确认、如何确认及何时确认的问题。企业自身拥有的碳能力, 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配额碳资产, 或企业可以把其节约的碳配额量拿到市场出售, 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会计上同样需要对碳能力进行确认和计量。
(一) 应确认为资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将某一经济交易或项目定义为资产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 该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第二,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第三,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碳能力是企业本身的资产所带来的, 比如生物资产 (森林、草原) 的碳固能力, 固定资产 (机器设备、汽车等) 的碳耗能力, 而企业碳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碳固能力与碳耗能力的差。只要企业的资产存在, 与此相伴的碳能力就存在, 就同样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虽然目前我国企业尚不具有强制减排压力, 但必须认识到, 随着我国碳税或碳交易市场的建立, 企业碳排放权毋庸置疑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 而企业自身拥有的碳能力, 由于可以减少企业的碳排放, 相当于增大了企业碳排放权配额, 或可以形成碳信用资产到市场上出售, 这显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然, 企业碳能力如果是负数, 也就是说企业资产都是消耗碳源资产, 则企业可以把企业碳耗能力确认为负债。
(二) 可确认为无形资产
关于能力资产如何确认问题, 夏冬明 (2006) 提出将能力作为一个新会计要素归入会计要素体系中;王小鹏 (2006) 提出, 根据能力概念和修正的资产定义, 将能力因素纳入资产定义。笔者认为, 基于我国目前对企业还没有形成强制减排的约束, 为了不给现有报表带来大的变动, 可以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一个“碳能力”科目, 下设若干明细科目, 比如生物资产、机器设备等, 来具体核算影响到企业碳能力的各个资产的年碳固或碳耗能力。以后随着碳税的征收或碳交易市场的建立, 可以逐渐单独设置“碳固和碳耗能力”科目来核算企业的碳能力。
(三) 可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确认
基于《京都议定书》中强制减排国家的管理当局在对企业进行控制时, 一般以年为单位进行碳排放额的计算, 因此企业对碳能力的确认可抛开及时性的要求, 在每年的资产负债表日定期确认。在初始确认时, 企业需要在年末对企业碳能力资产清查盘点;在后续确认时, 考虑到企业某些资产的取得或处置、碳能力的后续维护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碳能力大小, 需要企业每年年末对其碳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和计量。
二、企业碳能力的会计计量及账务处理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表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碳能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如何确定其价值并货币化呢?笔者认为企业碳能力的会计计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的碳固量或碳耗量的计量;二是把碳固量或碳耗量货币化的问题。前者需要借助生物科学领域的计量方法, 后者则需要从碳交易市场中获得碳排放的价格。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 则意味着“X树=碳固了Y吨的CO2=Z人民币”, 或“x吨能源消耗=产生了Y吨的CO2=-Z人民币。
(一) 计量方法和计量属性
森林碳汇量的计算方法有碳密度法、碳平衡F-CARBON模型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等, 前两种方法属于纯自然科学范畴, 计算方法比较精确但也很繁琐, 而森林蓄积量扩展法比较简单实用, 因此笔者拟选用这种方法。
森林蓄积量法下森林全部固碳量由森林固碳量、林下植物固碳量和林地固碳量三部分组成, 而后两部分的固碳量一般通过碳转换系数折算为森林固碳量来计算, 计算公式为:
其中, Sij——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的面积;Cij——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密度;Vij——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类型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α——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β——林地碳转换系数;δ——生物量扩大系数;ρ——容积系数;γ——含碳率。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Vij是指单位面积森林中现存各种活木材体积的量, 它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林业生产力。各种换算系数可以取国际通用的IPCC默认值: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α为0.195;林地碳转换系数β为1.244;生物量扩大系数δ为1.90;容积系数ρ为0.5;含碳率γ为0.5。
对于企业而言, 碳源主要是各种能源, 比如煤、天然气、油料等。对消耗这些能源的资产的碳排量的估算方法可以采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提出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2计算法, 因为该方法适用于已知能源消耗量及能源种类的碳排量的估算。
其中, CEi——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
Eni——第i种能源的能源消耗量
αi——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 第i种能源释放CO2与标准煤释放CO2的比值。
k——标准煤的有效氧化分数
n——每吨标准煤含碳量
公式中的Eni×αi是把其他能源消耗量折算成了标准煤的消耗量, 然后通过标准煤的碳排放量来计算其他能源的碳排放量。对于主要化石燃料CO2排放量国家应该制定发布相关计算标准, 或者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CO2的估算排放量》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能源结构基本不变, 则企业可以计算企业的“能源综合碳排放因子”, 这样, 就可以直接根据所有能源消耗量与能源综合碳排放因子的乘积来计算企业资产所耗能源的排放量。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剩下的就是把碳固量或碳排量予以货币化, 这其实就是如何计量碳排放权的价值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有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表示了在活跃的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排放权的价格, 其价格指数会受制于各个企业或国家完成所承担的减排义务的难易程度, 完成减排义务越难, 则碳排放权价格越高, 说明企业的碳能力资产更有价值;反之亦然。因此, 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碳能力的经济价值。
(二) 初始计量的账务处理
企业的碳能力随着森林资源、固定资产的存在而客观存在的, 在低碳背景下这种能力变成了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力, 因此企业对其碳能力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 并不涉及到现金流的支出, 不需要进行成本的核算。一方面增加“无形资产——碳能力”的价值, 另一方面, 遵循复式记账的原则, 计入所有者权益, 具体是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碳能力储备”二级账户, 增加资本公积的价值。这主要是为了使得碳能力的初始确认不至于影响到企业损益表。另外, 为了充分反映碳能力价值的变动情况, 笔者在“无形资产——碳能力”下设两个明细科目, 分别为初始确认、后续价值变动。为了保证碳能力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企业应由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的碳能力进行评估,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相关账目, 比如能源消耗明细账以及碳交易价格的确定进行审计, 即“碳审计”。
(三) 后续计量
企业碳能力大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发生变动, 变动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1. 来源于森林的自然生长或设备的功能损耗。
森林资源从幼苗到成熟, 是一个不断的生长过程, 其间森林的碳固能力会随着树木生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树木生长阶段可以分为初长时期、旺盛时期和近熟时期。从初长期到旺盛期, 森林的碳固能力会不断增大, 到旺盛时期, 碳固能力达到最大, 并开始出现拐点, 从旺盛时期到近熟时期, 碳固能力开始慢慢下降, 到成熟期后虽然其碳储量达到最大, 但其碳固能力却已经降到最低。而对于耗能设备, 随着机器设备的磨损, 功能逐渐退化, 其单位工作时间的能源消耗可能会逐渐增大, 导致碳耗能力逐渐增加。
资产负债表日, 经过评估机构的评估和审计机构的“碳审计”。按照碳能力的计量方法重新计算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碳能力, 并与上年末的碳能力的比较, 计算差额, 如果为正数, 即企业碳能力提高了, 则做下列处理, 反之, 则进行相反的账务处理:
2. 来源于企业对碳能力的维护。
“企业要主动进行碳管理, 揭示组织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 发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分布和排放较高的环节, 进而从环境影响、经济性和可行性角度对所揭示的碳排放实施有效管理”, 这种碳管理其实就包括了对企业碳排放高的环节的维护, 以降低温室企业排放量。比如, 对于碳耗量逐渐增多的机器设备, 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维修来提高其能源消耗效率, 降低碳排放;对于森林资源, 企业可以通过浇水、施肥、减枝等抚育, 来提高其碳固能力。
关于企业碳能力维护费用的会计处理, 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费用化, 计入损益表;一种是冲减资本公积, 这样不会影响损益表。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强制减排, 本文计量的是企业的碳能力大小, 因此笔者希望碳能力价值的确认和计量都尽量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损益表。因此, 笔者对碳能力维护费用作如下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 再重新计算企业碳能力价值, 并做相应的会计分录。不过, 需要强调的是, 冲减资本公积的碳能力维护支出, 是指企业专门为了提高自身的碳能力所花费的支出, 其可以提高森林的碳固能力, 或降低设备的碳源消耗。如果该项支出在此同时, 还能带来森林资源的木材价值或固定资产价值的提高, 那么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5号——生物资产》规定, 即企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 其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应计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或者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更新改造支出,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而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3. 来源于企业森林资源的种植面积的增加或砍伐, 设备的购入或报废。
企业的碳能力是伴随着有形资产而存在的, 随着其所依附的资产的增多或减少, 其相应的碳能力也会出现变化。对于资产增加引起的碳能力变化, 账户处理同碳能力的初始计量;对于资产减少引起的碳能力的变化, 则注销相应的碳能力价值即可:
三、企业碳能力的会计报告
在碳信息披露格式上, 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增列碳会计项目或在附注中进行详细说明;另一种则是单独报告, 提供与碳会计相关的信息。笔者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即把企业的森林资源的碳固能力同碳源消耗资产的碳耗能力综合在一起, 在无形资产下设置了“碳能力”来单独反映, 通过这个账户的明细账, 报表使用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企业森林资源的碳固量、碳源消耗的总额、产生的碳排放量、企业的碳能力维护行为等。同时企业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信息: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形成企业碳能力的资产类别, 比如碳汇资产、碳源资产情况;企业碳汇资产每年的碳固量;企业每年的能源消耗量以及温室气体排量;企业当年新增加的碳汇或碳源消耗资产;企业当年的碳能力维护支出等。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S) .1997.
[2]张鹏.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J) .财会研究, 2010 (1) .
[3]夏冬明.基于会计视角的企业核心能力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D)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王小鹏, 朱开悉.能力资产信息披露探析 (J) .财会通讯, 2006 (9) .
[5]郗婷婷, 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J) .林业经济问题, 2006 (12) .
[6]IPCC, Good Practice Guidance and UncertaintyMan-agement in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J) .IGES Tokyo, 2000 (4) .
[7]李蜀庆, 余凯.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 (J)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1 (1) .
[8]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以黑龙江省三北工程人工林为例 (D) .昆明:西南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6.
顾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篇10
一、顾客资产的会计确认
(一) 顾客资产会计确认的必要性
一是对顾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 使其能在会计报表中显示, 是企业信息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顾客资产的作用之一是可以向市场或投资者传递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信息, 向股东传递企业的经营信息, 但由于顾客资产目前还没有被正式列入到会计报表科目中, 故使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情况还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二是对顾客资产进行资产确认, 使其在会计报表中得以体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价值的损失。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 兼并或合并会时常发生, 但在合并或兼并过程中, 进行财产清查时, 缺少对顾客资产价值的评估, 使企业的价值受到很大损失, 特别是服务性企业, 这类企业实体资产价值相对较少, 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拥有一群稳定的客户上。只有对顾客资产进行确认, 才能实现企业资产价值最大化。三是对顾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是顾客资产会计计量与核算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确认了顾客资产之后, 才能使顾客资产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和未来发展潜力, 使顾客资产管理和实践成为可能。
(二) 顾客资产会计确认的依据
一是顾客资产符合会计理论上资产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顾客资产符合其成为资产所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 顾客资产是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顾客资产所表现的是企业与顾客一种长期稳定的商业关系。虽然企业不能对顾客人身自由进行控制, 但是企业可以通过独道的营销策略及管理方式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系, 使顾客形成对企业强烈的忠诚。忠诚的顾客一般情况下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 因此企业正是通过保持与顾客长期稳定的顾客关系, 使顾客能长期为企业带来利益。第二,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利润来源之本在于顾客的购买, 企业各种管理与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使得企业的有形产品、无形产品和服务得以尽快实现销售, 为企业产生经济利益。第三, 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顾客资产的实质是企业与顾客长期稳定的顾客关系, 这种关系是企业过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成本取得的。而且, 顾客资产所界定的范围并不是所有顾客, 而是与企业发生过交易行为且忠诚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顾客。
二是顾客资产满足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第一, 与顾客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由于顾客资产是指对企业忠诚、稳定的长期顾客, 企业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保持这部分顾客重复购买企业产品或接受企业劳务。而且, 老顾客的口碑宣传会吸引一批新顾客成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顾客资产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第二, 顾客资产的成本是能够可靠计量的。首先, 企业取得和维护顾客要付出成本, 这些成本是企业获得顾客资源的基础, 其实际发生的成本企业是能够可靠计量的, 从而也使顾客资源的价值具有可计量的属性。另一方面, 顾客资源的价值具有未来的创利能力, 表现为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流入, 是可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折算为现值的。
三是顾客资产会计确认的方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符合资产定义与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进行确认;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根据其重要性, 可以选择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虽然顾客资产符合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基本特征与确认条件, 但与传统的资产相比仍具有其特殊性, 如:所有权的不完全排他性、部分顾客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等, 因此在确认方式上企业应根据不同状况进行选择。学者普遍认为顾客资产是企业所有顾客终身价值折现现值的总和, 其计量的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 即:企业已获得的现有顾客和未来潜在的顾客的价值。现有顾客的价值是顾客在过去时间内产生的收益与花费的成本的比较。企业现有顾客购买行为的数据和信息是较易掌握的, 由此能够较为准确的计量现有顾客的利润贡献和终身价值。如:企业为获取或维系顾客资源花费的成本是可以可靠计量的。遵循重要性与计量可靠性原则, 现有顾客资产价值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对未来潜在顾客的价值, 因其未来顾客购买行为和特征较多依赖于企业的预测, 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把握, 其价值根据现有的条件很难可靠地计量, 依据重要性原则, 这部分顾客资产的价值应在报表的附注中加以确认说明。
二、顾客资产的会计计量
(一) 顾客资产会计计量方法
顾客资产计量是将符合确认条件的顾客资产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企业对其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应根据要素的特性及适用的条件选择其计量属性。目前研究结果中, 对顾客资产的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作业成本法, 另一种是以现值为计量原则的收益法。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计量时,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核算企业在向顾客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过程中的成本费用, 计算向各个顾客销售产品、提供服务所消耗的企业资源。其账面价值为实际成本减去提取相应折旧及资产减值后的余额。其特点是:所计量顾客资产的收入及成本是对“过去”的记录。显然, 作业成本法计量下所反映的是顾客资产的历史信息。顾客资产最显著的特点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收益能力, 虽然作业成本法提供的历史信息能为未来收益预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但它没有反映出顾客资产的本质特点, 掩盖了其真实的价值。由此可见, 运用作业成本法在计量顾客资产时有一定的局限性。收益法计量是对企业顾客资产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评估, 通过估算被评估顾客的收益期和收益额, 选择适当的折现率, 将未来收益折算成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用各期未来收益现值累计额作为顾客资产的价值。采用收益法对顾客资产进行计量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顾客资产的本质特性, 与作业成本法相比收益法更适合用于计量顾客资产的价值。
(二) 收益法下顾客资产会计计量
顾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特点要求采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计量, 国内外学者也普遍认为顾客资产应该采用收益法, 并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指导意义的为学者D wyer (1989) 提出的CLV (顾客终身价值) 预测模型, 后来提出的计算CLV的各种计量模型都是在他的预测模型上进行的拓展与深化。
1996年R eichheld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计量CLV模型, 开辟了顾客资产进行会计计量的新视角, 为顾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奠定了基础。R eichheld认为:顾客终身价值是指在维系顾客的条件下企业从顾客持续购买中获得的利润流的现值, 其值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1) 顾客因购买给企业创造的边际贡献。 (2) 企业持有顾客的时间长度。 (3) 折现率。计量公式为:
利用R eichheld模型计量顾客资产价值时, 主要涉及ai、n、d三个影响因素参数, 因此, 顾客资产会计计量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ai、n、d的值。ai为顾客在企业持有时间内带来的净收益 (顾客购买创造的边际贡献) , 可以依据企业在第i年内来自顾客的利润减去为之付出成本计算获得;n为顾客生命周期即企业持有顾客的时间, 主要根据企业、顾客及环境等因素预测企业预计能持有顾客的年数;d为折现率, 顾客资产属于无形资产, 我国目前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时确定折现率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法, 即将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作为折现率, 因此, 在计量顾客资产价值时可尝试引用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作为折现率。
将顾客资产进行会计计量从理论上是满足会计要素确认及计量的基本条件及原则的,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研究的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 本文只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理论上对顾客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进行的探讨。至于能否将顾客资产纳入企业会计中进行计量, 还有待于进行实证研究。第二, 顾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 对其进行计量核算时考虑的因素不可能仅仅局限于模型上提出的因素。第三, 本文所采用R eichheld计量模型中包含的参数的确认到目前并没有统一、明确的确认方式,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第四, 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 而顾客资产价值很大一部分为非货币性价值, 这一部分价值是无法从会计上得到计量的。
参考文献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推荐阅读:
绿色会计计量的论文09-23
会计确认计量09-27
循环经济与绿色会计06-15
绿色会计的目标09-17
绿色会计的发展对策07-30
2024年注评考试《财务会计》每日一练: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11-07
低碳环境下的绿色会计08-09
绿色会计08-13
绿色会计发展05-13
企业绿色会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