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2024-10-28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共12篇)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1

网站建设规范的基本要素

在进行政府网站建设的时候,要以公众的使用效果为基础,建立一套规范的建筑与管理标准,其中标准里规范了:网站的建设、服务、管理、运行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政府网站规范的基本要素包括了:网站设计:结构设计、表现设计、标识系统、信息检索、多语种支持;网站内容:政务公开、在线服务、信息互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网站技术:基本技术要求、可用性要求、兼容性要求、安全要求;网站管理:域名管理、机构和人员建设、制度建设、用户信息维护、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门户网站统领政府网站建设与监管

1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原则

作为政府门户网站一定进行统一的网站建设规划,进行集中地建设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等原则。进行整体性的建设和管理。像这种群体性的政府门户网站在开始建设之前要利用最高层的网站规划建设,进行集中式建设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发挥网站群的整体效应。比如,连云港新浦区政府门户网站在统一规划时,主要负责的工作是进行平台的建设,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更为宽阔的网站功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审核等一系列工作,在进行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每个部门的部门要求进行网站架构的确定,以及各个部门的功能应用进行网站的建设。新浦区政府门户网站根据资源的共享以及各部门业务的发展需求,构建更为完整的网络系统,将每个部门的信息进行合理利用,将网站的资源进行集中采用,使每个子网站对网站进行处理的时候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独立操作,还有自己部门独立的域名,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省网站建设成本,不仅方便公众对信息的查询还可以避免网站的重复建设。(1)

2政府网站的基本功能

政府门户网站的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就是进行资源收集然后进行发布资源信息。例如一些地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就是总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布信息,而作为连云港新浦区政府的门户网站则是将政府各个部门的网站进行连接,它所构建的主要作用是为各个子网站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以及发布。

3分组管理

政府的门户网站是群体性的网站,它所实行的网站管理原则是“由各自分管的部门,派专门人员负责网站运行的管理,然后再进行分级别的网站管理,每个人负责自己分管网站的工作责任,达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标准。作为政府的门户网站日常工作职责主要是:进行收集来自各方面的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再到网站进行公布,与此同时还要对政府各个部门的网站进行日常运行维护的管理和监督。政府门户网站负责子网站的运行管理,其中管理工作的日常内容就是对网站日常的管理以及维护,还包括了向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一些资源数据以及一些网上信息的管理和发布还有一些政府政策的解释等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

4创建有效工作机制,实行科学规范管理

每个政府的门户网站都是为公众提供办事、信息公开、便民公务的主要交流平台。所以政府门户网站涉及到的部门很多,这就对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不管是在综合性以及业务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科学的管理工作机制维护网站的有效运行。根据网站的实际工作要求,建立起一套工作机制,将政府门户网站得以有章可循、规范可序地进行管理。怎么才可以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科学合理,这就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网站要想取得更高的实效性,就需要在建设网站之前,将数据调查清楚,数据进行取证,论证,网站的主要作用,以及网站的考评标准,以及确定网站建设的承建单位,还有在网站建成后一定要在第三方的检测合格后才投入使用,网站投入使用后,还要进行网站的管理和日常的维护工作。(2)

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机制:提高网站服务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强网站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立日常的维护机制不但可以使网站的信息得以及时地更新,还可以使便民服务以及互动交流等正常有序地进行。

日常维护监督管理机制:新浦区政府门户网站依据网站运行中的实际状况,将一些日常的工作机制,比如说,信息采集,发布等,具体到专人定时进行网站的管理与维护、更新。与此同时,对于网站的日常监督工作也不能松懈。

日常维护机制:每个子网站也要建立日常维护机制,以满足政府门户网站正常运行的条件。

新浦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组织采用分层结构,开设网站安全管理小组,由专人负责门户网站的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软硬件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等;监督全网运行,常规分析网站安全信息;建立网站安全响应中心。以专业安全专家为主进行网站网络安全事件的管理与响应;对网站安全日常的管理和维护由专门人员负责。

由于新浦区政府门户网站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衽了分层级管理、实时监控、对网站信息的管理还制定出自己的管理机制,这样不仅提高了政府门户网站的安全性,还将网站信息的安全风险提供了安全防御力,使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不外漏,不丢失。在现代电子化发展的今天,政府门户网站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机制,每个地方的政府都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创造出更为创新的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的管理机制,早日实现政府门户网站为民服务的要求。(3)

注释

1陶珂.政府网站群建设与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规范》编制组,陈淑仪.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J].数据通信,2004,02:42-44+48.

3黄永庆.地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信息化建设,2009,05:29-30.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2

今天 的中国已进入转型社会,转型就意味着风险,未来5—10年的改革举步维艰,政府责任也在加大。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要了解中国现实,必须认清转型与战略这两个关键词。未来30年的改革,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有温馨感和安全感。

以此为题,从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分析、入革进程中的五大战略性问题、改革路径和幸福社会四个方面,做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1949—1978年第一个30年

(二)1978—2008年的第二个30年

(三)2009—2038年的第三个30年

二、改革进程中的五大战略性问题

(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三)腐败问题趋于恶化

(四)就业问题非常严重

(五)社会信任出现危机

三、改革路径:中国发展面临四大重战略转变

(一)改革重点从经济体制到政治行政体制转变

(二)尽快完成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转变

(三)从工业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

(四)从管理层垄断性权力到公民协商性权力转变。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3

研究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当前,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主要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在线互动三大服务功能上。随着政府网站建设的深入发展,三大服务功能的服务能力成为公众评价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重要标准,政府网站建设进入了提升服务能力的发展阶段。完善服务能力,提高网站绩效,已成为现阶段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者努力的目标。政府网站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政府门户网站能为政府部门、政府所属的单位和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等三大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机构提供信息公开的平台,保障三大主体机构能够完整地、正确地、及时地和安全地发布应主动公开信息;同时,公众能够在政府门户网站上方便地获取和查询所需的政府信息,政府网站能够为依申请公开提供在线申请和信息回复,保障依申请人权利的实现;政府门户网站能够为图书馆、档案馆和其他政府信息公开的机构或场所,提供规范及方便的下载工具,保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依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文件精神,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门户网站能为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提供以公众为中心、打破部门职能结构、实现协同服务的在线办事平台,保障“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实现和畅通,方便公众获取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能为政府行政监察部门提供电子监察的手段,实现对政府行政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保障行政过程的效率和效能;能为公众提供监督和评议政府行政效能的手段,实现公众和社会对政府的监督。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满足政府联系群众、推进民主政治的需求。政府网站能为政府和政府部门及公众和社会提供政民互动交流的服务平台,包括群众诉求办理平台,建立网上办理机制,实现办件过程的规范化和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效能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平台,为政府实现民主决策提供支持;民意论坛平台,体现群众话语权,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信息;网上调查平台,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提供基础参考。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门户网站能力建设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目标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创新模式与公众需求的有效对接。而整个对接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由内容连接手段、由手段连接目标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建设,必然需要思考系统建设的保障机制问题,研究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模式的意义和必要性在于:(一)政府门户网站不同于宣传媒体网站和商务网站,它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应当遵循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一般规则。(二)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绩效,取决于服务能力的实现;服务能力的实现,取决于政府改革与信息化结合的推进力度。而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政府组织的决策、规划和协调以及统筹、科学地组织实施。(三)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结构和运行模式要适合网站的发展,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机制要灵活,不能沿用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四)政府门户网站进入提升服务能力的建设阶段,政府服务与公众需求的对接成为建设阶段的直接动力,形成了探索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有利时机。

对政府网站建模的分析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政府网站体系。目前,注册gov.cn域名的网站达到5万多,其中中央部委、省级政府和地市级政府的网站拥有率达到100%,县级政府的网站拥有率达到85%以上。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服务产品,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窗口,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适合完全市场化运做。因此,政府网站的建设管理模式不能套用市场化的模式,需要构建新型的建设管理模式。

为了研究政府网站建模的可行性,笔者对政府网站建设管理的特点做以下分析: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性质。政府网站属于什么性质的网站?对这个问题,国务院文件中明确指出:“政府网站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着力突出政务特色,坚持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分级管理,努力把政府网站真正办成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和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平台。”这个定性明确了政府网站的属性是政府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承载的是政务信息和政府业务。因此,可以认为政府网站是政府服务形态的组成部分,政府网站应该纳入政府管理序列。

(二)政府门户网站的结构。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政府网站所展现的是“虚拟政府”形态。在这个“虚拟政府”里,对组织层级和职能进行重组,是完全扁平化的,所遵循的是优化和协同的业务流程,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一体化”服务。但是,“虚拟政府”只是一种服务形态,并不能取代实体政府,而且实体政府是“虚拟政府”的基础支撑。这种关系结构,决定了政府门户网站的结构关系是“电子”与“政务”相关联的关系。笔者认为,政府门户网站的框架结构是“三纵二横”的模型,纵向由网站基础结构、后台支撑结构和前台展现结构等三个层面组成,横向由网站技术运维系统和政务业务重组系统等两个层面组成。

(三)政府门户网站的管理内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对象主要涉及两個政务领域,一是政务信息资源,二是政府服务资源。对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内容要素包括: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组织队伍等;对政府服务资源管理内容的要素包括:政府服务事项目录、“一站式”服务的业务协同、网上办事应用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运维保障等。

通过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其管理模式应具备以下功能特征:

(一)具有打造“虚拟政府”形象,推行政府新型管理服务模式的管理职能。包括:规划、指挥、协调、执行、调度和监督等综合管理功能。

(二)具有技术与政务复合型的网上工作系统。包括:政府信息资源主管人员队伍、政府网站群运维人员队伍、政府部门参与在线办事的后台运作人员队伍和电子政务培训教育实施系统等。

(三)具有统领和管理网站运行和维护机制的作用。包括:政府信息资源采集渠道、政府门户网站运行维护单位和建设项目外包机制等。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模式的探讨

建立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管理模式,关键点是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架构的设计。根据政府门户网站“三纵二横”的框架,提出以下管理模型。

上述管理模型分为三个层面的关系:第一层面是政府网站主管部门,其职责除了履行管理职能外,还要对实现“网上政府”服务能力的整体工作系统和各个支持政府网站运行的机构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这就决定了网站主管部门应当是政府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部门。第二层面是政府网站运行维护机制,这个运行维护机制是系统机制,由政府内部机制和政府外部机制组成。运行维护机制要保障管理职能、工作系统和支持体系等系统结构要素的有机结合及系统目标的实现。第三层面是政府网站“三纵二横”架构,这是保障政府网站服务能力的基本架构,它依托于第一、二层面,组成了政府网站框架结构。当前,政府网站的建设者多数是在第三层面努力工作,而第一、二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政府网站应用的深入发展,第一、二层面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因此,在今后的建设阶段急待需要重视和加强。

(二)管理手段的设想。政府网站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建立运行机制,而运行机制需要运行载体的支撑。鉴于政府网站运行机制具有政府内、外混合型的特点,笔者设想,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政府网站管理模式共享平台,创建网上管理模型、运行规则和管理流程;根据管理对象、管理内容和各结构要素的松、紧耦合形式设计功能模块,实现整个机制系统的协同和规范运行。而且,这个管理系统具有属地特点,需要定制开发和设计。总之,建设政府网站的运行维护机制是提升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其组织结构要素是多元化的,仅从体制机构关系角度思考是不适宜的,需要加强研究,开拓思路,建立手段,实现系统机制的一体化运行。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4

一、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 政府网站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其在新闻报道和政府政策宣传和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公开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作为政府官网, 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信息发布和网站管理都是由软件开发企业进行管理, 在政府部门没有设置网络管理机构,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进行。因此, 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建立本机构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十分有必要。

二、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 缺少标准和规范

在一些地方政府网站建设集中表现在浪费现象严重, 网站的风格差异性很大。在信息化的今天, 虽然很多地方政府都注重网站的建设,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相应的规范, 各个单位建设的网站五花八门, 其性能和风格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单位为了形象, 找到不同软件开发企业重复开发设计, 造成了严重浪费。此外, 网站域名的定义和管理缺乏统一管理, 没有统一的标准, 导致了单位域名随意性很强。此外, 网站办事功能不全面。在地方政府, 多数的网站都还只是停留在浏览、下载报表的功能上, 真正能够起到办事功能和业务功能的网站少之又少。

(二) 缺少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

在很多地方, 在网站管理过程中, 由于缺少专业的网站管理人员, 或者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导致了网站的信息更新速度慢。有的地方, 政府在网站管理和维护方面还主要依靠软件开发企业, 有的单位的网站信息一年才更新一次, 很多单位的人员都没有浏览本单位网站的习惯。这就导致网站的建设和投入形同虚设, 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此外, 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现象十分严重。网站建设完毕之后, 不仅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 更需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一个网站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的网站, 是黑客和各种病毒攻击的主要对象。因此, 在网站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 但是在很多地方, 政府缺少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三) 信息资源建设缓慢

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地区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显著地成绩, 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政府网站内容陈旧、信息量少, 内容不够丰富且更新缓慢, 一些“垃圾信息”、失真信息随处可见, 信息资源建设缓慢, 无法产生效益。特别是一些低级政府的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缓慢的问题更为严重。

三、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应该成立地方网站建设机构, 对网站建设进行合理的规范

市级以上的政府机构应该成立专业网站建设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各个单位的和下属单位网站建设的统一指挥和管理。从社会上招聘专业人员, 对网站建设进行有效的整合研究, 从硬件、软件、人员和业务流程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 建立网站建设的统一标准。在该标准的基础之上, 各个单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网站。在网站功能方面, 应该规范各个单位的业务流程, 并将之标准化, 这样能够避免网站的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共性。按照需求设计网站的功能, 这样才能保证网站建设的质量, 保证网站符合地方政府政务各项需求。

(二) 集中设置网站管理部门

目前, 在很多地方政府单位中, 普遍缺乏网络运行维护、系统开发的专业人才, 但是要求每个单位都要引进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 这种途径又不是很现实。因此, 我们建议可以在一个地区加强总的信息技术人力投入, 成立本地区专门的网站管理机构, 从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对内负责政府网站的管理, 对外加强政府与网站建设部门的沟通和合作, 确保网站管理的效率。一个地方政府网站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公众参与的程度。网站作为政府接受群众意见的窗口, 其信息的宣传是具有时效性的。因此, 为了及时地发布信息, 及时处理群众意见, 各个政府部门应该设置专门的信息发布和网站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时间, 健全信息采编、审核、发布、共享等多个方面的规章和制度。并且做好网站的安全管理工作, 确保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布出去。

(三) 完善领导机制, 明确知识主管部门

地方政府网站建设涉及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 涉及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各个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 在网站建设中必须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 明确政府知识管理和政府网站建设的主管职权部门, 统一领导电子政务建设。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打破各政府部门原有的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 强化信息更新机制, 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更新和维护, 建成自上而下统一的网络平台。避免政从多出, 相互推诿的局面, 这样不仅能够从全局上把握信息资源, 利用信息资源, 又能避免颁布的政府网站改革命令由于不具有行政命令性质, 造成上下级博弈局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政府网站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在地方政府部门, 由于网站建设和管理专业人员比较欠缺, 导致了地方政府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就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地开展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站建设,管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孙兵.我国地方政府网站建设影响因素及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01) :247.

[2]徐晓斌, 宋俊华, 唐木涛, 李国锋.我国政府网站服务品质的分析与思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0, 5 (06) :140.

[3]高娟, 秦岭, 王莉娜.关于哈尔滨环保网及政府网站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10, 10 (29) :144.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乡村道路管理。充分发挥乡村道路功能,根据国务院《乡村道路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乡村规划区内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管理。

指乡村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

第三条乡村道路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偏重的原则。

第四条市乡村道路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乡村道路管理工作;区乡村道路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所辖区域内的乡村道路管理工作。市、区乡村道路主管部门所属的乡村道路管理机构负责乡村道路管理的具体工作。

做好乡村道路管理工作。市、区城乡规划、建设、乡村管理行政执法、公安交通、园林、市容等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乡村道路的义务。

对监督、制止和举报损坏、侵占乡村道路行为有功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给予惩办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乡村道路、城乡规划、公安交通等部门和供电、供水、通信、燃气等公用事业单位。

编制乡村道路年度建设计划,乡村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乡村道路发展规划和乡村近期建设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并提前告知相关管线单位。乡村道路改建、扩建、大修工程应当制定年度计划。

第七条乡村道路的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投资。

第八条乡村道路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

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承担乡村道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担工程。

第九条乡村道路建设应当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有条件的应当同步建设公共管沟。

沿途原设置的架空线应当同步埋设入地。新建的乡村道路原则上不得设置架空线。乡村道路改建、扩建、大修时。

第十条新建、改建、扩建或者大修乡村道路。有关管线单位应当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将管线敷设计划报乡村道路主管部门,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实施。

第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乡村道路。有条件的应当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并预留绿化用地和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乡村道路。

第十三条乡村道路工程竣工后。

乡村道路工程应当依照国家规定实行质量保修制度。

第十四条住宅小区内道路的规划、建设应当与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衔接配套。

第十五条通过贷款或者集资建设的大型桥梁、隧道等。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收取通行费,用于归还贷款或者集资款,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章养护和维修

第十六条政府投资建设的乡村道路。

由业主负责养护、维修。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投资建设的乡村道路。

第十七条政府投资建设的乡村道路。建设单位应当向乡村道路主管部门料理工程移交手续,并将工程有关技术资料一并移交;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将投资建设的乡村道路自愿无偿移交乡村道路主管部门且符合移交条件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依照规定顺序接管。

第十八条负责乡村道路养护、维修的单位。定期对乡村道路进行养护、维修,确保养护、维修质量。

保证乡村道路完好。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应当对乡村道路养护、维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养护、维修乡村道路应当围挡作业。有关管理部门和沿街单位、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复竣工。施工时,养护、维修乡村道路应当躲避交通高峰时间。应当采用低噪声、防扬尘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撤除围挡。作业期和养护期内。

第二十条乡村道路附属设施缺损时。

应当先行采取警示性措施,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发现乡村道路附属设施缺损时。并督促有关产权单位及时处置。

第二十一条乡村道路养护、维修专用车辆应当使用统一标志;执行任务时。其行驶路线和方向不受交通标志、标线限制,过往车辆和人员应当注意躲避。

由市乡村道路主管部门会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确定。乡村道路养护、维修专用车辆使用的统一标志。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二十二条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乡村道路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和救援。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指挥,配合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二十三条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管理。设立监督电话,及时受理投诉。发现乡村道路损坏的应当及时通知养护、维修单位进行修复。

第二十四条乡村道路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占用或者挖掘乡村道路;

(二)履带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乡村道路上行驶;

(三)机动车在桥梁或者非指定的乡村道路上试刹车;

(四)擅自在乡村道路上设置台阶、坡道、站台、书报亭、电话亭、指路牌、井具、化粪池等;

(五)擅自在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上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

(六)向路面排水;

(七)擅自利用桥梁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围栏、吊装、牵拉等施工作业;

(八)人行地下通道内摆摊设点、露宿、通行机动车或者骑行电动车、自行车;

(九)其他损害、侵占乡村道路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严格限制占用和挖掘乡村道路。

不得挖掘;确需挖掘的应当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新建、改建、扩建的乡村道路交付使用后五年内、大修的乡村道路竣工后三年内。

以及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活动期间,元旦、春节、国庆节前十五日、后十日。不得开挖乡村主干道。

减少扰民。挖掘乡村道路应当集中施工。

第二十六条 因特殊情况。对临时占用乡村道路和挖掘乡村次干道的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书面答复,挖掘乡村主干道的应当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答复。临时占用和挖掘乡村道路涉及乡村防洪工程的还应当征得有管辖权的水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七条经批准临时占用或者挖掘乡村道路的应当依照批准的时间、位置、面积和要求占用或者挖掘。需要移动位置、扩大面积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

占用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清理现场,临时占用乡村道路期满后。恢复乡村道路原状;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占用期限的应当提前三日依照原审批顺序报经批准。

第二十八条 占用和挖掘乡村道路。

不得挪用和减免。乡村道路占用费和挖掘修复费用于乡村道路养护、维修和管理。

第二十九条机动车临时占道停放应当停放在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内。

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由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市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设置。

不得擅自改变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用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

第三十条经批准挖掘乡村道路。

(一)施工现场应当围挡作业。夜间应当设置施工标志灯或者反光围挡;

(二)施工现场的明显位置设置标示牌。

(三)能够采取非开挖技术施工的应当采取非开挖技术施工。

(四)与地下其他设施发生抵触时。演讲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五)施工资料应当在批准的范围内堆放。

(六)施工完毕。及时清理现场,并书面告知乡村道路主管部门。

第三十一条乡村道路主管部门接到挖掘施工完毕的演讲后。主干道应当在七日内完成,其他道路应当在十五日内完成。

第三十二条 因管线发生事故需要紧急抢修的管线单位可以先行挖掘乡村道路抢修。并在二十四小时内补办相关审批手续。

第三十三条沿街单位需要开、改乡村道路道口、降坡或者改装人行道板的应当向乡村道路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收到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答复,经批准后方可施工。

其建设以及维修经费由申请单位承担。开、改乡村道路道口、降坡或者改装人行道板应当委托专业单位施工。

第三十四条因废弃或者交通管理等原因。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调整或者封闭。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专项列支。

第三十五条公共汽车、电车以及其他固定线路的客运车辆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乡村道路技术规范。新增、迁移客运车辆站点需要加固乡村道路的应当采取加固措施。

第三十六条建设工程施工可能损坏乡村道路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采取防护措施;造成损坏的应当依法赔偿。

建设工程施工需要封闭乡村道路的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发布通告。

第三十七条履带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需要在乡村道路上行驶的应当经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同意。并依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时间、路线行驶。

第三十八条乡村道路出现塌陷、断裂等情形。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并向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九条需要在桥梁上架设管线的应当先向乡村道路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答复,影响交通平安的还应当征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同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确保平安。管线单位应当对架设的管线进行定期检查。

第四十条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桥梁、隧道的平安维护要求。

制定可行性演讲和平安维护方案,桥梁、隧道平安维护区域内从事河道疏浚、挖掘、打桩、地下管道顶进、爆破、基坑开挖等作业的应当向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与桥梁、隧道产权人签订维护协议,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答复,可能危害桥梁、隧道平安的还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河道中从事上述作业行为的还应当报有管辖权的水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负责桥梁、隧道养护、维修的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桥梁、隧道检测评估制度。

桥梁、隧道的平安检测评估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承当。

第四十二条经检测评估为危险桥梁、隧道的负责桥梁、隧道养护、维修的单位应当采取紧急措施。

第四十三条桥梁、隧道遭遇车船撞击事故或者其他损坏的有关责任人员应当立即演讲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给予警告:

(一)未执行乡村道路养护、维修技术规范。

(二)养护、维修乡村道路时未设置警示标志的(三)未按照规定的期限修复竣工的擅自占用或者挖掘乡村道路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予以制止并责令限期恢复原状,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组织代为恢复,费用由责任者承当,并处以乡村道路占用费或者挖掘修复费二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逾越二万元。

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一)履带车或者超重、超高、超长车辆擅自在乡村道路上行驶;

(二)机动车在桥梁或者非指定的乡村道路上试刹车;

(三)擅自在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上设置广告牌或者其他挂浮物;

(四)占用乡村道路期满或者挖掘乡村道路后。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清除或者撤除。

(一)擅自在乡村道路上设置台阶、门坡、站台、书报亭、电话亭、指路牌、井具、化粪池等的处以乡村道路占用费二倍的罚款。

(二)擅自利用桥梁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围栏、吊装、牵拉等施工作业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人行地下通道内摆摊设点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村道路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一)作业期和养护期内擅自撤除围挡的(二)未及时处置缺损的乡村道路附属设施的(三)施工完毕未依照乡村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回填密实的(四)擅自开、改乡村道路道口、降坡或者改装人行道板的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或者擅自改变机动车临时停车泊位用途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用于非经营性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用于经营性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二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事项属于乡村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三条乡村道路主管部门及其乡村道路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奖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顺序和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二)组织不符合条件的单位负责乡村道路养护、维修的(三)未依照规定对乡村道路进行监督检查。

(四)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造成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6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网站设计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77-04

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办公业务的对外交流平台和政府形象宣传的前台。也是政府发布信息、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载体和渠道,是提供在线公共服务的重要工具。作为政府网站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门户网站,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各职能部门信息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具有统一人口的、跨部门的综合性业务应用系统,它是政府面向社会公众企业、社团和公民的动态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平台,是面向用户提供各种在线办事服务的窗口,是政府内部办公、外部交流的通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对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的应急管理版块来实现危机处理能力的优化是十分重要的。2008年,我国先后遭遇了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两场重大的自然灾害,这无疑是对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四川、上海、广东是在这两场危机中处于不同境遇的典型省份,通过对这三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应急管理版块的考察,我们发现各网站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本文主要从网站危机管理内容和版面设计的角度对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三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危机管理版块实例分析

危机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划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处理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与危机周期相对应,政府门户网站对有关危机及危机管理相关信息也可以划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的恢复与治理3个阶段。

(一)危机潜伏期的预防工作

在危机潜伏期,主要工作是预防和工作预警。一是防备机制,即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先期准备,防备机制主要体现在危机预案和应急办法的制定上。二是事前治理机制。事前治理是对有理由认为会导致危机发生的问题作出预防性治理。

省级政府门户网站是省级政府各部门在互联网上信息发布和提供在线服务的总平台、各部门与区县政府子网站与公众联络和交流的总窗口,也是各政府部门相互交流信息、协调工作的重要平台,也适应危机管理复杂多变的要求。任何危机都是有先兆的,由先兆判断出危机需要政府与专家的合作,政府内部各部门问的合作。对灾害爆发的可能性、强度、范围做出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告知社会公众,使其及时做好防范准备,并编制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的危机。对于一些判断结果可以放到政府门户网站上作为参考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减弱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以南方雪灾为例,在大雪未造成危害前可以看成是危机的潜伏期,政府应该结合气象部门的预测和专家的研究,对可能存在的危害进行分析,随着收集信息和预测的不断精确,应公布“危机事件”可能出现的程度、范围和等级。

(二)危机爆发期的处理工作

危机爆发期是指突破危机的预警防线,并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的时期。这时如果不能立即妥善处理。危机将进一步上升,其杀伤范围与强度会变得更为严重。危机爆发后,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其他领域产生连带影响,有时会冲击其他领域,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新的危机。

在这一环节上,危机信息的公开非常重要。公众本身就享有知情权,政府可以并有职责向公众公开危机信息。同时,政府与公民网上互动也是危机处理的重要手段。当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一方面,网络成为他们搜索信息,进行网上聊天以缓解心中恐慌的途径,以及为公众提供有益解决方案的途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与公民网上互动了解危机发生地的真实情况,对政府处理危机有所裨益。在整个信息双向流动过程中,政府网站则起着桥梁的作用。政府门户网站是各部门信息的集成,掌握着最多最全面的信息,应该成为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应把危机状况和解决的措施及时发布到政府的门户网站上,使人们不会毫无准备,立即陷入恐慌之中。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门户网站应急管理版块应及时公布地震的最新情况以及政府的处理进度,保持信息透明与公开,让全国人民及时了解抗震救灾情况,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在应急管理版块上还应开辟公众互动平台,让全国人民就地震展开讨论,在了解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的同时提供有益的决策意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抗震救灾。

(三)危机恢复期的善后工作

危机已经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危机经过紧急处理后,可能得到解决,但若在危机恢复期不能做好危机善后工作,可能使危机的残余因素经过发酵,使危机重新进入新一轮酝酿期。或者危机未能彻底解决,所疏忽的危机可能卷土重来,使危机不经酝酿期而再度被引爆。

就算危机已经平息,其破坏性依然给政府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政府的反应迅速不迅速,对危机处理的到不到位。群众的情绪稳不稳定,资源利用的合不合理,法律法规的漏洞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危机解除后都值得政府深思。而这一阶段其实是政府网站最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环节。在危机爆发时期。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门户网站功能的发挥是有限的。政府网站的作用是建立在拥有计算机基础上的,依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只有部分人能通过这一渠道获取信息。而在危机过后,一些设施基本恢复正常,人们的心态也趋近平稳,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平台。在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过后,政府应对雪灾及地震的整个过程进行发布,更重要的是对一些应急预案条例进行修正,同时,也要为公众开辟参政议政的空间,及时预防新一次的危机。

二、三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危机管理版块现状

(一)四川省

在功能建设上。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虽然也专门辟有应急管理版块,但其页面内容总体来说比较概括,原则性的规定较多。一些条款还有待制定配套的专项法律和行政法规,案例更新也不及时,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一些急救知识的普及非常欠缺。四川是个地震频发带,但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地区,截止我们调研期间,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应急管理版块却没有任何防震救灾信息介绍。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一栏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及时发布地震信息并设计了抗震专题(抗

震救灾——四川民政局在行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抗震救灾物资公布)。美中不足的是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应急管理版块没有对汶川大地震作出任何回应。在抗震取得阶段性胜利以后,四川省政府进入了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在这个阶段,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在政务公开栏中公布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没有出现在应急管理版块上,而是全面的显示在政务公开栏目中,由此可以推测,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没有足够重视应急管理版块的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版块设计上,四川省政府门户网站上都在首页的较显著位置上设有“应急管理”专栏,存在的问题是“应急管理”版块布局不够清晰鲜明,使网站的内容杂乱,降低网站的易读性和获取知识的广度,构架缺乏完整性,作用甚微。

(二)广东省

在功能建设上,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预警机制较为完备。设立了“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制度,但在此次雪灾爆发之前,广东省的反应不够迅速,在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发布与雪灾相关的信息。危机爆发的高峰时期,广东省应急办在这个时候设立了“广东齐心协力抗击冻灾”专题,并开始做各项连续报道。加入了号召事业单位捐赠献爱心帮助受困人员,宣传政府领导的重视与关怀,及时公示政府新出台的政策等内容,达到了稳定人心、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功效。在危机恢复期,大量外来人员留在广东度过春节,减轻了铁路方面压力;天气转暖,冰雪开始融化,大雪不会继续;电网抢修;煤、油等必要物资的南运;全国的捐赠,无疑都带来了希望。广东省政府网站上的专题版块对上述方面都进行着跟踪报道,但在应急管理一栏仍然没有反应,缺少相关灾后重建的提示和知识介绍。

在版块设计上,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做法比较值得其他网站学习,其页面布置一目了然,清新大气。结构鲜明,图文并茂。好的版面设计会给读者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页面结构清晰的印象。

(三)上海市

在功能建设上,即使作为政府门户网站的领跑者——上海市政府,在应对雪灾时,其门户网站也很少涉及到相关内容,与应急管理有关的基本只有2003年制定的应急管理条例。南方雪灾爆发时也是危机管理活动的处理阶段。而上海作为雪灾影响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其政府门户网站却很少涉及到雪灾的信息,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传播信息。但这些途径往往缺乏政府门户网站的权威性,有时甚至会出现信息之间的冲突。而更加加剧了群众的紧张心理。在雪灾过后,上海市政府网站上的政务要闻对雪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都进行着跟踪报道,期望给人们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氛围,着重对新年新气象的描述。但在应急管理一栏仍然没有反应,缺少相关灾后重建的提示和知识介绍。

在版块设计上,上海政府门户网站上没有单独为“应急管理”开辟一块专门的版块,网站上有关危机的信息也分散而不全,致使我们无法在该网站上看到上海市危机管理的相关建设体系及其运行状况。

三、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危机管理版块完善建议

首先,“应急管理”版块应该设在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上,以方便浏览者找到。这一版块可以参照中央人民政府网站,进行如下设计:在网站首页设有应急管理版块。点击“应急管理”就会进入应急管理网页。网页整个版块应该包括“突发事件”、“工作动态”、“应急演练”、“科普宣传”、“机构设置”、“应急预案”、“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

其次,在网页的中心位置,可以登载最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及相关报道,由于政府网站应适应当地特点,因此,本地区发生的突发事件应该作为网站登载的重点。应确保其及时更新,以使浏览者了解到最新情况:“工作动态”登载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工作新闻,以使浏览者了解政府的各项举措;“应急演练”主要报道各单位的应急演练新闻:“科普宣传”登载如何躲避危险。如何保障生命、生产安全的科学知识:“机构设置”主要介绍该政府所设置的应急管理机构及内部组织结构,使浏览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地区的应急管理机构框架:“应急预案”应尽可能多的登载国家颁布的完善的应急预案,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可以使浏览者学习怎样在危机中自救并配合政府的统一行动。对于应急管理。减轻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法规”登载国家关于应急管理的相关法令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规定,使应急管理有法可依:“典型案例”登载有成功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典型案例,这种方式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与生动的实例中,让浏览者在生动的案例中收获丰富的知识。

最后,浏览者的交流和反馈也是使网站建设能够符合群众要求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网上调查或开辟留言板的形式和群众建立互动交流,促进政府网站建设的完善。

以上部分基本上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危机管理”网页布局。各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加入一些内容,使其更为完备。如:可以掭加搜索栏,方便浏览者快捷地查找信息:可以开辟视频专栏。丰富网页的信息量和生动性等。此外,为了使“危机管理”网页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在运行过程中。有许多应该注意的地方:一是要保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笔者在浏览广东和四川的网页时。发现其信息更新迟缓,有的内容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更新。只有保证网页上时时都是新鲜而丰富的信息,这个网站的结构才不会形同虚设。二是要注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登载一些空洞没有实质内容的消息,而不结合本地实际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网页上应该多登载与该省市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和信息,以彰显其服务性和实际性。可以借鉴一些地区的做法,在该省市遭到重大公共危机时,开设关于该危机的专题网页,以使浏览者可以尽快看到危机全貌及应对措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在危机结束后,也应该配合政府进行危机后相关宣传和政策讲解等,以节约危机管理成本,提高危机管理效率。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7

关键词: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绩效

现阶段对于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投资工程。对于这样的项目, 更应该注重实现较为良好的质量。而通过采取较为科学有效的措施, 对其加强各方面建设管理, 有利于及时解决工程项目面临的实际难题, 并且对于质量成本, 以及项目工期等方面实现较为有效的管理。基于宏观方面进行考虑, 对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意义。基于此, 有必要针对这一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1 政府投资性项目建设绩效管理阶段实际问题

1.1 前期论证不科学

对于前期论证, 相对来说不够成分, 并且实际开展过程中的程序, 也普遍出现不到位。同时开展的各项相关决策, 也普遍比较欠科学。根据财政部门相关调查, 政府投资方面一些项目, 未列入年度清单, 未经由相关审批部门予以相应的批准, 造成项目实际开展过程中的经费, 经常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同时对于有的工程, 普遍来说实际研究有所不足[1]。一些项目的施工, 环境设备或者人员等方面情况, 就会相对了解不足。设计和预算具体开展阶段, 相对来说也会不够精确。前期开展的各项工作, 就会相应的不够科学, 并且能够影响到实际决策。同时对于有的一些项目, 其具体的建设用地, 未得到相关土管部门许可。有的一些工程项目, 在环境评价方面有所不足, 未考虑到如何进行环保, 造成具体设计阶段, 一些相关的论证不充分。在投资决策具体开展的过程中, 也会尚欠科学, 并且可能会短期内仓促开工。

1.2 对于基本建设, 其对应支出预算难以充分执行

通常基本建设方面, 应该注重落实各项支出预算。其执行开展过程中, 明显拥有法律性。对于政府投资工程, 就资金方面来说, 主要来源于政府, 为了实现顺利建设通常迫切需要财政投资[2]。项目所用的资金, 从性质上来讲实际上属于无偿拨付。一直以来, 对于财政性投资工程, 建设管理体制方面, 始终遵循建管用一体。在投资具体各项责任方面, 相对来说就会约束不强。并且在实际进行执行的过程中, 随意扩大投资, 或者说抬高施工标准, 部分项目施工阶段还会出现更改既定设计问题, 造成实际的投资规模, 可能就会相应的超出计划。工程项目预算, 也有可能会出现超预算。项目投资开展的过程中, 不利于效益, 并且很有可能造成建设资金短缺。

1.3 工程变更问题

任何工程项目在实际进行开展过程中, 都可能出现变更。对于有些变更来说, 相对是比较有益的。但有些工程变更, 则是属于非必要, 甚至具备一定破坏性。通常对于所有工程变更, 一般修正性变更比较常见[3]。对于以前所做的设计, 通常结合实际发现其存在相应缺陷和错误, 因而对其展开修正。究其发生的原因, 一般包括两种:首先可能是各个专业, 或者不同的各个成员之间, 容易在实际沟通方面出现不当。设计师在工作的过程中, 也可能仅仅出于自身专业考虑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4]。对于另一种可能, 通常是投标商带来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故意压低价格, 或者说进行恶意竞争。但是项目一旦中标, 就需要进行工程变更, 从而提升投资成本。

1.4 缺乏绩效评估

项目建设阶段, 一些项目实际上未开展绩效评估。对投资项目, 无论立项决策方面, 还是建设决策阶段, 尽管国家倡导开展全过程管控, 然而在具体进行执行时, 未细化相应的措施, 因而对于项目未形成有效约束[5]。相关评估机制或者体系, 相对来说也不够健全。尽管按照国务院规定, 非经营性项目具体开展过程中, 应实行代建制。然而实际进行过程中, 对于代建制相关内容和实施规范, 普遍来说认识不足。

2 政府投资项目如何实现绩效管理

2.1 完善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 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过程中, 在绩效评价等方面, 现阶段不够成熟和完善, 仍刚刚起步。绩效评价方面的有关体系制度, 未得以充分形成。通常对于财政审计部门, 仅仅根据部门自身的职责, 以及出台的一些政策, 然后将其作为主要依据, 进行展开各项实际工作。由于出现多头申报, 或者说进行重复管理, 因而对于被管理单位而言, 就会相应的增加负担。同时在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多部门监督, 可能造成相互之间进行观望, 并且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虚位。因而绩效管理的具体开展过程中, 应力求实现平价更加规范。在绩效审计的开展过程中, 注重职责监督。

2.2 注重严格控制

(1) 做好投资决策。对于政府投资项目, 为了充分保障决策能够更加科学, 充分实现民主化, 需不断完善决策体系。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在动工开始之前, 要经过审议, 并且需要得到一致通过, 另外应完善公示制度。项目的具体决策过程中, 必须科学进行相应的评估, 并且需要予以有效论证。然后需要在此基础之上, 针对经济可行性, 以及项目的社会效益, 评估并且科学有效论证。一些关系到重大利益工程, 需开展专家评议, 进行深入的相关调查, 充分进行有效论证, 然后需要再做有关决策。防止决策具体开展的过程中, 存在一定盲目性。

(2) 做好项目预算。通常对于全部政府投资项目, 应该于储备库中, 寻求科学有效的选择。关于基本建设支出, 作为当地市政府, 无论续建工程项目, 还是相应的一些重点项目, 需优先对其进行考虑。如果没有预算安排, 那么对于相应的财政性资金, 应避免用于政府投资。

(3) 做好投资审计。对于政府投资项目, 通过相关审计中心, 对于项目具体开展过程中, 相关的概算预算工作, 以及前期的准备, 动工建设过程等, 尤其是重点环节, 应积极有效的开展全过程控制。确保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 证据也比较充分。同时对于相应的审计报告, 也应力求比较真实。对于相应的审计结论, 也应该争取较为可靠。

(4) 控制工程变更。对于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变更, 相对来说就会提升投资责任。因此对于工程项目设计, 需要不断完善方案。并在具体签订的各项合同中, 应该预先约定相关处罚措施。利用开展前期设计, 或者说减少相应的设计变更, 避免高估冒算。

(5) 加强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具体开展的过程中, 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相关的设计, 并且落实各分项目的监理。一旦发现中介机构出现失职, 应该完全依照事先已经制定的相关合同, 追究其责任。对于相关的施工单位, 在承包合同的具体过程中, 应该充分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对于审计核减率, 一旦大于10%, 施工单位需要缴纳违约金。

(6) 控制资金拨付。全部的建设项目资金, 均需要预先统一纳入国库, 然后进行集中支付。应充分遵循合同管理的相关细则, 予以相应的进度拨付。应建立相应的转账, 并且大力提倡专户储存, 争取落实转账核算, 并尽量由专人进行相应的管理, 力争专款专用, 确保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各项资金, 能够较为合理合法。

(7) 控制岗位风险。绩效管理时, 应注重风险防控。相关纪委监察局, 应争取做到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教育。

2.3 对于绩效管理结果, 力求合理的运用

开展完绩效评价, 对于评价所取得的结果, 需要及时进行记入档案。不仅有利于项目投资决策, 完善投资的整体框架结构, 明确投资将要发展的方向。而且对于年度申报, 以及如何进行编制项目预算, 都能提供重要的参考。而另一方面, 对于那些绩效突出的工程, 应进行表彰奖励。并且对不规范的项目, 也应该进行通报批评。对于相关人员所肩负的职责, 应调查追究。

3 结语

本文主要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实际, 就建设管理方面发表自身的看法。现阶段对于我国的工程项目建设,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投资工程。对于这样的项目, 更应该注重实现较为良好的质量。只有相关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充分完善管理中的各项制度, 如果发现建设管理方面实际问题, 也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加以有效解决。不同人员之间, 也应该就实际问题及时的展开各项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落实建设管理, 开展具体管理的过程中, 也能够得到预期的绩效。

参考文献

[1]肖辉鹏.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J].江西建材, 2015 (8) :260.

[2]覃荣正.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大科技, 2014 (15) :317~318.

[3]魏震.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新模式下的主要实施措施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6) :100~101.

[4]夏立明, 郑君君.项目融资租赁与政府投资项目业主虚位研究[J].商业研究, 2014 (1) :66~71.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8

关键词:政府,应急管理,消防指挥中心

1 应急管理与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消防设备落后,物资欠缺

国防建设一直以来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因我国科技发展较为缓慢,消防设备仍处于落后阶段。在面临大型灾害时,设备消防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受灾规模,进而导致难以发挥消防指挥中心的减灾措施的效果。另外,因为我国消防信息化不够完善,导致受灾情况、具体信息无法实时跟进,精确数据难以提供,具体情况了解不准,会造成指挥失误、受灾事态扩大,进而难以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储备物资的匮乏会对受灾恢复产生影响,也会不利于消防安全和救援速度,会降低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

1.2 群众消防应急意识落后,军民配合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的消防应急意识仍很淡薄,自身防范意识不足。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盲目进行逃避,忽视相应的应急措施,导致自身健康受损,还会阻碍消防人员的消防行动,影响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增加了消防工作的压力,政府应急管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影响消防进度,扩大受损规模;各个地区志愿者素质较低,与消防官兵的配合效果不佳,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却适得其反,不仅难以积极有效地配合消防指挥中心的调度,还会阻碍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加大了消防工作的压力。

1.3 管理理念落后,监督力度不足

我国消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足,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消防安全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基层消防设备、技术的不够,致使紧急情况无从下手,受灾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我国消防指挥中心建设还比较缓慢,仍坚持旧的管理理念,应急管理理念落后,导致对灾害的防治能力下降。此外,还因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消防指挥工作和应急管理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对紧急情况的敏感度,监督者的意识落后,消极怠工,都会对应急管理与消防指挥中心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对减灾消防工作增加工作难度,扩大受灾影响。

2 政府加强应急管理促进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

2.1 消防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资金投入

加强政府应急管理,促进消防指挥中心建设的发展以及消防安全,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强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消防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减灾能力,保证精确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受灾规模,减轻灾区压力;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实时把控能力,促进政府应急管理升级以及提高消防指挥工作的精准度,这样才能实时跟进,作出最精确的判断,减少出现工作失误的概率。另外,还要将资金投入设备升级和存储物资上,不断扩大先进设备规模,降低消防工作的难度。加强物资储存规划,从而应对物资匮乏的困境。

2.2 提高群众消防应急能力,促进军民配合协调

群众若有较高的消防应急意识,就能尽量减少经济损失,以及对自身的健康损害。受灾者若是利用应急措施,尽可能防止危害,减少救灾压力,加强自身防范,减少消防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能防止产生二次伤害,减轻受灾程度。要想提高群众消防应急能力,首先,加强人民的消防应急教育,让其在危急时刻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其次,提高志愿者素质,加强引导和培训,让其不会盲目进入救灾工作,让其能合理有序地参与消防救灾工作,使其真正能为消防救灾工作献力献策,集中配合消防指挥中心的调度,减轻压力,提高效率。

2.3 完善监督体系,改变管理理念

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的力度。首先,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和监督经验,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联系,竭尽全力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和应急防范管理机制,提高消防人员的实战应急效率;其次,还要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实现规划、行动统一化,并以实际情况为依托,提高消防指挥中心的指挥准确性。最后,还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指挥系统,利用有效精确、高效便捷的信息处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加强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和政府应急管理的联系。

2.4 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建立完备的、多元化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从细微处入手。首先,要全面提高人民、消防人员和志愿者的整体素质,提高三者配合的默契度,提升应急能力;其次,以先进的设备、足够的资金为基础,为保障消防应急工作提供物质支持;最后,先进的制度、理念对消防指挥中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因此,要加强应急意识培养,促进政府应急管理升级,从而建成完备、多元一体、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

3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政府应急管理必须不断提高效率,与消防指挥中心建设同步进行,才能保证消防安全。利用应急管理促进消防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消防安全,加强我国的消防实力,避免重大损失的出现。改变传统模式,提升处理紧急事态的能力,将应急管理体系化、制度化,这才能更有利于消防指挥的切实有力、精准高效,保证我国地区消防安全,规避、防范危机的发生,以灾害损失最小化作为保证消防安全建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霄.以消防信息化推进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3).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9

1 关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历程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水土资源分布不均, 旱涝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农民深受其害。由此兴修水利, 除却水害, 自古便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早在夏商时期, 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 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 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降低旱涝灾害的程度, 保证农业生产顺利高效地进行,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及至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政府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由于我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施行了不同的农业、农村政策, 六十多年以来的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也有着不同阶段的变化, 根据运行、投入及管理机制的变化, 多数研究文章 (冯云飞, 2008;罗兴佐, 2011) 把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即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农业体制改革时期,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时期。

(1)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1949~1979) , 政府一方面逐年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严格控制水利投资;另一方面借助于“集权式乡村动员体制”———人民公社组织, “长时间、大规模地发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形成了“国家出钱, 农民出力”的二元建设模式。至1980年,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16亿hm2发展到0.491亿hm2, 显著改善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化, 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落后面貌。

(2) 在农村改革体制时期 (1980~2002) ,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进行, 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现的情况下, 农田水利建设也进入了改革阶段。一方面, 国家逐渐减少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源投入, 强调进行农田水利投资体制、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的改革, 对水利管理单位实行了企业化改制, “将农业水费转化为经营性收费项目”, 通过租赁、拍卖等方式转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另一方面, 建立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 在人民公社体制瓦解、村民基层自治体制建立、国家行政组织影响力减弱的情况下, 推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然而, 与前三十年相比, 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不足, 水管部门举步维艰, 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情下降, 都造成了农田水利供给的严重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 2002年税费改革以后, 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态势:一方面, 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自2004年起, 中央连续七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各级地方政府及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已初步形成了农田水利建设“政府支持、民办公助, 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新局面;另一方面, 在农村税、费以及“两工制度”政策全面取消的情况下, 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介入能力再度减弱, 农民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组织化程度下降, 政府为解决问题而实行的“一事一议”、“农户用水协会”等制度由于各种原因也并未发挥作用, 农田水利供给陷入了投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多重困境。

2 关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据水利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近年来, 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 各项建设实现了恢复性的增长。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政策体系也得到了初步建立, 但在具体推行过程中, 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成为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 严重阻碍了“三农”事业的健康。因此, 看清形势, 认清困境, 成为根本解决农田水利供给不足问题的重要前提。近年来, 众多专家学者已就此问题作了大量研究, 总体看来, 现有文献所涉及的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机制、投入机制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等三个方面。本章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评述如下:

2.1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机制

2.1.1 规划不足, 缺乏统筹。

农田水利的建设事务繁杂, 所牵涉的部门较多, 由于水利、财政、国土、农业、扶贫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缺乏有力统筹, 农田水利项目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亟待整合。另外, 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前缺乏有效规划, 项目审批制度不健全, 导致诸多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 工程类型和规模不科学, 工程管理不便, 造成了无谓的损失和有限资源的浪费。

2.1.2 责任不清, 主体缺位。

后税费时代, 我国农村社会组织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田水利工程由谁负责来建成为最大问题。目前的情势是, 国家主要注力于大型水利项目的建设, 不可能全面地介入农田水利的治理;税费与体制改革后的乡村集体名存实亡, 基本无力再进行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水利的流动性及准公共品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农民必须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农田水利供给问题, 而事实上, 由于当前农民人力资源和财富的流动性以及组织、协调成本的高昂, 依靠农民自发的合作也是不现实的;又及, 由于种种原因, 依靠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来解决问题也行不通。“国家管不到, 集体管不好, 农民管不了, 市场管不住”, “市场失灵和国家缺位”, 成为当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所陷入的组织机制困境的真实写照, 新的乡村水利组织机制亟待重建。

2.1.3 新型配套制度的流产。

为了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作为配套制度,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如为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而实行的“一事一议”制度, 为解决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问题而实行的“农村用水户协会”制度, 为解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问题而实行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等等。事实证明, 这些新型配套制度在一时一地尚能发生作用, 但从长久和全国的大环境来看, 这些制度缺陷重重, 且不存在连续性, 在执行的过程中大多失败,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2.2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

2.2.1 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结构不合理。

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是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家对现行的农田水利的投入机制已经做了诸多改革, 但仍然诟病较多。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所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投向不合理并存”。分税制改革以来, 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投资问题, 中央及省级政府“有力无心”, 基层政府是“有心无力”, 而农民则是“无力无心”;然而即使是有限的资金也并没有得到真正地合理利用,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 “重大轻小, 重骨干轻配套”的现象极为严重, “最后半公里问题”突出, 严重滞后了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发挥。另外,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使用不集中, 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有效的资金整合利用体制和机制没有最终建立, 导致有限资金未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2.2.2 劳动力投入不足。

劳动力投入的不足也成为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之一。税费改革后, “劳动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也随之取消, 而新的投入制度并未建立, 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失去了制度保障, 本就薄弱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劳动力投入愈加不足。另外, 在种粮比较效益降低,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下, 农田水利建设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增加, 严重影响了农民作为直接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与管理的积极性, 加剧了农田水利建设劳动力投入的不足。

2.3 关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体制

2.3.1 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归属不明, 管理分散。

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品性质尚存争议, 其产权归属不明, 是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维护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并不能像其他生产资料那样分割、移动, 所以仍归集体所共有, 由集体负责使用和管理, 但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者的缺位, 使得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陷入无秩序的混乱状态, 造成管理分散, 并一度出现大量农田水利设施被破坏私分的混乱状况, 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设施应有效用的发挥。

2.3.2 设施失修, 管护不善。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方面也问题重重。当前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是30年前的老本, 由于资金投入与基层水利管护、农民积极性不足等原因, 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管护不善, “重建设, 轻管理”的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顽疾。在多数关注农田水利困境尤其是以地方农水为视角的文献中, 都曾首要谈到这一问题, 解决设备失修问题成为农水建设工作顺利进展的前提。

3 关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在现有的文献中, 大部分研究者在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的同时, 也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对策建议, 为政府规范农田水利的建设管理的行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为下一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1 建立有效的农田水利建设长效组织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问题的解决首先要确定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主体。由于农田水利是准公共产品, 具有公益性、流动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已毋庸置疑;而农民作为农田水利项目的直接受益者, 因此是农田水利的基层参与者,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家介入是保障农田水利得到有效供给的重要前提 (罗兴佐, 2005年) , 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尊重农民诉求, 积极引导农民 (熊主武, 冯广志, 2011年) , “建立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长效机制”[则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重要保障。综观现有文献和现行的中央政策, 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建立起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介入与组织为主导, 并借以激活乡村基层组织体系, 发挥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的长效组织机制。

3.2 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等具体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 建立合理、稳定增长的投入体系至关重要。由此, 很多研究者都将视点放置在投入机制上, 创新和改革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运作方式, 也成为促进农田水利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资金投入制度方面, 应继续创新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 现时期所推行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财政支持制度以及“小型农田重点县建设项目”, 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 还应继续大力创新改进财政支持手段, 发挥财政引导功能。

在资金投入主体方面, 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应以公共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投入为主导, 并合理确定地方配套资金比例, 增加投资渠道。应改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 破解小型农田水利融资的难题, 合理统筹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关系, 投资应以政府为主, 以市场为辅, 并加大金融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支持。目前,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规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 要求“从土地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应该说, 只要能保证这些资金来源,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 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 这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些阻碍, 需要进一步细化。

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 应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整合, 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 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 实行统筹安排, 集中使用。

3.3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农田水利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不仅有利于解决农田水利发展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还有利于规范现行的农田水利政策, 并能够使大量成功的经验做法得到立法推广, 由此, 农田水利的立法工作也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 邢攸三 (2007年) , 张广修 (2009年) , 杨永华 (2011年) 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机制、可行性及必要性等进行了关照, 柳长顺, 丁慧英 (2010年) 则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农田水利法律体系及相关规定进行了分析, 为农田水利的立法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另外,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已进行了《农田水利法》的立法前期研究, 并草拟了《农田水利法》的具体条文, 为农田水利法的制定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

3.4 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提出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 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 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 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 而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同样也是研究者所集中关注的问题, 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是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题中之义。

在农田水利的产权改革方面, 研究者普遍认为, 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不明晰, 利益归属模糊, 抑制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此, 应该进行农田水利的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明晰产权、确定利益归属来带动受益人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而在归属的主体方面, 产生了分歧意见:有些观点认为, 应该把农田水利的产权归属市场, 由市场决定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有研究文章认为, 明确农田水利的产权问题是小型农田水利良性运行的基础, 但不能将产权全部归属市场, 应建立多元的产权归属体系。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 在组织机制和资金投入问题解决以后,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工作的重点, 针对目前所存在的农田水利工程审批不严、规划混乱、统筹不当、验收不严等具体问题, 诸多研究者尤其是地方水利管理负责人也提出了相应较为妥当的对策。

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方面,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 现有的农田水利管理单位的体制是造成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困难的主要原因, 因此, 他们主张对现行的农田水利管理单位的体制进行改革, 保障管护资金来源和水管单位的职工生活, 以期更好地为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广大农民服务。其中李国祥 (2011年) 的观点较具代表性, 他认为, 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有效机制, 应成立专门的水管机构, 除了增加政府补助管护经费外, 还要进行水费改革, 即建立农业用水配额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 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 提高用水效率。

4 结论与展望

目前, 关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困境与对策的研究, 从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 主要集中在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机制、投入机制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总体看来, 现有文献多是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领域单一问题的研究, 相对缺乏系统地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研究文章, 尚停留在理论阶段, 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另外, 关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创新改革的文献很多, 但经数据检索, 目前尚无风险管理理论角度的研究文章。

而事实上,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既遭遇着组织、投入、管护等方面的各种困境, 同时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 针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所普遍存在的风险, 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风险管理,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 构建农田水利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为下一阶段的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提供相应理论支持, 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对于实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力争5年到10年扭转水利滞后局面,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建设目标, 对于兴水利、除水害,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根据近期的相关文献资料, 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即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历程, 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政府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评述, 得出了现有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困境与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机制、投入机制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制等三个方面, 其特点是具有广度和深度, 但对策研究多偏重理论性, 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指出了本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即从风险管理理论的角度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治理, 并进一步构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田水利,困境,对策,评述

参考文献

[1]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85.

[2]冯云飞.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历史回顾与改革进展[J].水利发展研究, 2008 (12) .

[3]林辉煌.水利的依附性:水土关系视阈下的中国农田水利—基于湖北两个村庄的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4]罗兴佐, 刘书文.市场失灵与政府缺位—农田水利的双重困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6) .

[5]刘石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8) .

[6]钟玉秀, 李伟.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J].水利发展研究, 2010 (10) .

[7]熊主武.建立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长效机制[J].中国发展观察, 2011 (8) .

[8]赵明骥.大力创新财政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机制[J].农村水利, 2008 (9) .

[9]严以新, 杨邦杰, 李远华.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增产之本[J].中国发展, 2009 (2) .

[10]王巧义, 刘启生.关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11 (7) .

[11]财政部.努力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水利, 2009 (22) .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10

一、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问题

政府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 从规划、设计、发包、施工至营运管理及维护, 在不同的阶段, 有不同领域的管控, 项目要发挥质量、安全与使用年限等应有的功能。整体而言, 在规划设计周详、工程经费编列合理化, 施工质量的严格管控下, 在往后工程推动运作上, 工程的效能发挥是可以期待的。但若在前期可研不足、论证不充分的条件下, 使得因工程现况变动造成追加或核减经费、工法变更或无法落实建设管理制度等因素, 往往会导致工程延迟。在主管单位、建造厂商及承包厂商间的协调界面也会产生问题, 造成工程质量低下、安全隐患不断现象。另外, 现行施工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加上营建环境不良、技术能力不足, 又有层层分包的习惯, 专业工程师未能按照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执行及落实, 导致建设管理时工程问题不断重复发生, 在提升工程质量上仍有诸多需要检讨改进之处。

1、施工查核三层级建设管理问题

这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主办单位 (部门) 工程管理自评量表未采用工程例会颁布新表, 且“建设管理制度”及“施工质量”两部分均空白, 未落实考评;建造、施工及质量计划书核定 (备查) 时程过晚;后续管理维护、人力、经费等应加强协调及处置;施工质量督导记录问题, 没有明确具体改善期限, 也未进行主办单位事后追踪复查;没能积极掌握工程变更设计图制作要领, 以及其对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的影响;未落实设计审查, 如屋顶均未设计覆盖防水毯;对三级建设管理架构权责区分不明确, 没能在施工前加以规范;施工预定进度表, 未能描绘出要径图, 无法掌控要径作业进度;污水处理厂及路段用地由于存在用地冲突而无法施工;未能及时协调相关单位解决用户接管施工位置的违建拆除问题, 导致工程进度延迟;未能积极排除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 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建造单位所申请的查验表, 没有获得主管单位及建造单位盖章, 也没能经过承办人员审核;对于阻碍施工的因素, 未能掌握时效排除, 并提出可行的办法。

2、摘录较常见的重复性问题

这包括如下情形:建造日报未详细刊载重要施工项目的施工情形;现有的土壤密度试验报告书中, 建造单位仍有部分内容的遗漏;未督促承建商提交钢承板上的改质混凝土送审资料;部分问题改善纪录未要求承包商注明问题类型、改善措施及改善结果;设计单位没有将水文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导致工程施工期间做做停停, 影响工程进度;未制定材料设备管制总表, 对各项材料设备进行管控;建造计划未能于开工前审查完成;未积极掌握工程变更设计图, 与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试验报告没有详细研读;无管制施工网状图, 无法将预定进度、实际进度及评估进度曲线作比较, 也无法管控执行进度;部分材料检验报告没有建造单位的审查签章及判定合格与否;建造文件纪录不够周详, 问题改善的要求事项不足;承包商的问题矫正措施没有督导落实执行;“不合格品改善追踪表”的限期没有明确规定改善完成日期;建造报表中, 建造人员以盖章代替签名等方面的问题。

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强化对策

1、工程管理与工程问题改善

施工质量的优劣, 影响工程日后的使用及维护, 根据工程特性所制定的工程建设管理作业标准, 这应在施工中根据其特性, 检查数值是否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若在容许误差范围外, 其造成不合理的变化的原因, 很大可能是由于人为的疏失、经验不足、施工的方法或机械老旧、未办理定期检验及投入不正确性的资源与人力所致。建筑管理的目的在于质量的维持、质量的改进及质量的保证, 故应特别严守作业标准或适时修正作业标准。在考虑经济性的工程预算成本及工期时程的基础上, 拟定完善的工程问题改善措施。工程管理、工程问题的改善目的, 在于降低浪费不必要的人力及缩短工程期程, 减少变异性的产生, 并能增加工作效率, 改进施工质量及降低不必要的问题改善成本。

工程管理的实施步骤:为维持工程质量管的持续进行与改善, 最有效及具体的方法是能按照“管理循环”步骤来执行, 确保其运转顺畅。所谓“管理循环”简称计划PDCA:计划 (Plan) ———决定目标, 目标应全体一致且明确, 全体人员全力办理, 目标应相当明确;实施 (Do) ———考虑各种方法的适合性与时效性, 并考虑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阻碍的办法, 加以检讨改进, 并进而达到目标而努力;查核 (Check) ———进行查核, 确定实施结果是否有偏差, 目的要发现问题或缺点, 并加以谋求改善;处置 (Atcion) ———查核结果, 对异常现象采取必要处置措施, 发现有问题应在限期内采取改正。这四个步骤, 经持续不断地运转, 可逐渐地提升及改善工程质量。

建筑管理是施工中应用试 (检) 验事实数据来进行掌控的方式, 不断地对过程进行分析, 并以数据来评估改善结果, 确认数据以进行建筑管理。为了维持与管理目前的技术水平, 对于发生异常必需查明原因, 且采取根本的对策以防止异常现象再度发生。通过这样的建设管理来达到减少质量的变异控管, 达到安全稳定的状态;并以此安全稳定的状态为基础, 提升更高的技术与服务水平, 进而加以改善。这一过程必须不断地加以检讨改善, 突破目前的现状, 且加以妥善管理, 否则容易退回原点。建筑管理与工程问题改善是技术进步的基础, 工程自开工前至施工中到工程竣工, 必须不断地进行工程建筑管理, 当施工中工程问题产生, 根据问题点设定目标检讨评估等, 制定标准化准则, 致问题点不再重复产生。

2、实施总体性阶段性建筑管理策略

政府投资项目的建筑管理, 施工方法在于满足设计条件、规范及经济效益, 寻求能够提升工程质量及水平, 进而降低成本。建设管理的用意在于事前防止, 也即防止施工前、施工中的问题事项发生, 将质量变化降低至最低程度, 并能够增加工程的可信度。有效的建设管理制度, 要有健全的建设管理组织, 要有有效的营运, 要能建立正确的建设管理观念, 从而最终达到有效的管制质量。全面的建筑管理重点, 是缺点的预防而非缺点发生后的补救, 质量保证不应该再根据检 (查) 验, 而应该是在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对质量保证都负起应付的责任。

工程在发包完成后, 于开工前必须完成监造计划书的核定, 再于一定期间内编写施工计划及质量计划书审定。除在非归责于乙方原因下的办理申请暂缓开工外, 在接获甲方通知函15天内办理开工事宜, 开工后工程施工过程分别为施工前、中、后三阶段, 这需要拟定施工前及施工中的预防及改善应对策略, 以期在施工过程中对还未产生的问题或已产生的问题加以及时的纠正, 提醒并避免持续性的犯错。对于在工程完工之际所造成的工程问题, 则可以通过改善方式或扣款方式进行办理, 已体现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3、施工阶段的重点问题改善对策

一是施工前的问题预防与改善。全面建筑管理的工作重心在于缺点的预防而不是缺点的补救。需要将“预防重于治疗”用在工程上, 并且要确实执行, 还需要主管单位 (监造厂商) 、承包厂商及其分包商能有共同的认识, 落实质量分阶段性的自我要求及管理。施工前充分了解建筑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不符合、不合理事项提出矫正及预防措施, 对于矫正结果办理追踪纪录, 确实消除潜在或现存的障碍, 确认工程问题影响原因已经得到妥适处理, 能够预防类似状况再度发生。预防与改善的对策应包括如下内容:审视将执行的工程是否确实根据工程特性设计自主检查表并有量化数据;对于该项工程的领班做职前教育;充分了解工程特性, 落实带领工人执行任务, 并由施工现场工程师填具自主检查表;全面了解设计图, 针对存有疑义的部分, 事先提出释疑, 避免产生错误施工情形;根据契约、施工图规范, 制定检验项目并逐项进行检验;针对各项试 (检) 验时程作有效的排程控管;试 (检) 验规范表应填入设计规范值, 以落实比对试 (检) 验结果;建造计划书应制定各项施工质量及作业标准, 明确告知承包厂商据以拟定施工计划及质量计划书等内容。

二是施工中的问题预防与改善。“预防措施”是防止不符合的事项发生, 具有潜在性特征而需要事先察觉;“矫正措施”是对已经发生的不符合事件采取方法, 具有表面性特征而需要防止再度发生。预防与改善的对策应包括如下内容:建设管理人员应确实执行抽验并核对自主检查表是否填写, 并要求按施工位置将所填写的检查数据与规范值加以比对;针对工程特性与现况, 有效分析合适的施工方法, 或者在执行中的工程发现错误时, 应有立即改善的措施并追踪查察;施工中隐蔽部分, 除填写自主检查表外, 应拍照存证并以文字说明管理工项;定期审视自主检查表, 发现问题重复性产生, 立即检讨该工程执行流程及施工方法;施工阶段检 (查) 验停留点, 应再校对所用的材料是否根据规范检验;施工中材料送验过程应拍照纪录, 并注明人、物、地点及时间, 供日后查对;工程进行中应定时召开工地协调会议, 管控施工质量及工程进度;工程的专任工程师应不定时到现场做专业的技术指导。

摘要:政府投资项目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家建设施政绩效的载体与表现, 政府向来不遗余力推动各项重大公共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为我国经济创造了高速增长的环境。近年来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也在大幅增加, 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迁, 工程规模的扩大化, 各项政府投资项目考虑因素及工作内容日趋复杂, 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系, 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有效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可持续经营, 是当务之急。本文据此探讨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贺涛:关于建筑施工工序及质量控制的思考和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1) .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生态文明;政府管理;模式优化

工业文明的发展为人类创造的巨大财富,同时也对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以环境换财富”的发展形式已经被公众所诟病。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和发展,则实现了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构建起全新的文化形态。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管理的积极调整和转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摆正角色定位,构建“社会本位”的服务政府

政府角色定位是其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原则。在民主政治环境下,政府角色已悄然生变,由以往的统治特色转变为服务特色。政府管理应当突出社会本位,以实现公众最大利益为先导。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大环境下,政府需要构建生态保护信息,实现生态利益的均衡分配,这是公众利益的主要诉求,同时也是政府服务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内容。

如果单纯以生态换经济,那么政府就会陷入自身职能定位不清的境地,政府管理也将流于形式。政府管理者要积极转变理念,在生态保护中建立自觉有为理念,积极引导生态建设活动的开展。同时政府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生态服务体系,在生态建设总体引导下,政府需要充分利用生态建设的推助作用,将服务内容定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更新管理理念,在行政管理、决策落实、考核机制方面有所创新,致力于构建全新的生态治理模式。在工作方式上也需要及时转变,突出民主、公正、法制原则,建立高诚信度的服务型政府。这样这样的政府才能在生他建设的发挥引导与指挥作用,为公众创造程又价值的生态文明公共产品。

二、优化管理职能,建设“生态优先”的责任政府

政府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对公众负责的政府,才能将生态建设置于政府管理的核心位,能够客观对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起以生态职能为先导的政府工作模式,突出生态优化特色,体现政府的社会责任。首先,政府在制定发展决策之前,将生态环境作为首要考量因素,在环境管理中采取一票否决制度。政府决策内容广泛,虽然不是全部涉及生态保护,但是在每项决策制定前,都需要以尊重是生态规律为先导,使其成为政府的主动行为。同时还需要将生态指标的构建作为政府工作评价的基础内容,在政府绩效评价中,需要以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为先导,强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政府还需要利用自身的职能引导作用,将生态优先这一理念推向公众社会,接受公众监督,从而构建起全社会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再造管理流程,构建“协调高效”的整体政府

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自我封闭管理较为普遍,政府机构机制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下,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沟通,建立机构之间的有序衔接,实现整体型政府建设,结合环境管理树立以下流程:

第一,需要确定环保部门权利的独立性,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

第二,以社会生态文明需求为指导,依托网络科技实现生态管理数据共享,尤其是针对环境指数、公共评测指数等数据等,要实现公开透明。只有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共享网络,才能使政府管理更趋规范化,政府管理更具系统化优势。

第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社会管理的统一部署和指挥。进一步强化环保机构职能,强化环保部门跨区域管理环境问题的协调能力,能够实现良好的组织沟通、平衡作用,发挥其监督监管职能,实现环保部门的跨区域联动模式。

第四,在业务管理方面实现流程再造,消除部门利益的不良导向,控制不同机构之间的自利动机,消除部门界限,实现全局治理目标,在生态文明管理中体现出整体优势,以此促进其高效发展。

四、合理界定治理方式,构建“位置恰当”的善治政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的作用发挥是不可取代的,但同时也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政府职能是有限的,如果没有企业社会机构的配合,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政府职能将难以完全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需要严格防范职能越位问题的出现,避免职能的失位与错位,这就需要政府有精准的社会定位,在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生态干预、企业创收等条件下衡量自身位置,与社会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生态治理中体现出生态善制特色。

生态善治的具体表现在于整合社会、经济实体、市场等多重资源及其管理优越性,依托全新的管理形式和治理手段,构建起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统一管理的新型生态文明管理体系。对于市场,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调解和规划作用。对于企业,政府要改变以往强制化管理措施,从政策、管理理念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构建起生态指标。对于公众,政府需要侧重于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和强化,优先发展生态中介作用,进而构建起全社会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机制。

五、结语

在重建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需要正视自身组织发展特点,建立政府凝聚力和公信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政府管理的创新,实现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构建起更完善的政府管理组织体系,从而体现出政府的服务性、责任性、整体性、善治性,实现切实为民的政府管理机制,为政府管理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谭海波.“碎片化”政府管理模式及其改革——基于“整体型政府”的理论视角[J].学术论坛.2013(06).

[2]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05).

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 篇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6月开展的“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显示“5.12”汶川地震时,有87.4%的网民选择通过上网来看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新闻报道[1]。互联网的开放性、及时性、受众广泛性、渗透性、互动性、信息对称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使其成为现在民众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为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政府网站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具有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不可比拟的优势。应急管理栏目(网站)在突发事件的每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潜伏期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促进应急科普宣教;在征兆期进行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和预警信息的发布;在爆发期进行实时信息的发布,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及时解答公众疑问;在善后期提供心理疏导等帮助信息,辅助推进恢复重建工作[2]。

1省级政府应急管理网站功能建设现状与成效

截至2012年11月,通过对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府网站访问,目前已经全部设有应急管理栏目,其中共有9个省市已专门开通应急管理网站,分别是广东、北京、山东、陕西、天津、四川、湖北、山西、福建;海南、西藏和新疆将应急管理栏目设在政府网站主页的导航栏中,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在政府网站设置应急管理子栏目。

为了更全面直观的了解目前各地应急管理栏目(网站)的建设状况,本文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其评分标准详见表1所示,本评价指标总分为100分。

通过测评,各地的具体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测评得分在60分以上的省市共有8个,其中除上海之外均已开通应急管理分站。应急管理分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省级政府应急管理网站功能建设的发展趋势。他们除了设有常规的突发事件、机构设置、工作动态、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法律法规、科普宣教等板块外,还设有各自的特色板块,如广东省的应急交流、一网五库、献计献策、微博平台;北京市的公共安全、视频中心、应急志愿者,并策划“我该怎么办”场景式服务等。各网站的常规板块功能丰富、层次分明,信息的发布种类丰富、更新及时,并且形式也日渐多样化,除了常规的文字和图片,广东、北京、陕西、湖北等已经率先上传应急模拟体验视频。网站还提供国家部委相关应急网站、国内其他省份政府应急管理网站、省内各市应急网站和相关组织应急网站的链接,有利于各网站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及相互间的协调。

测评分数在30分以上(包括30分)的共有11个,这些地区应急管理栏目(网站)的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部分已设有常规板块,部分省市区设有特色版块。但是各板块的内容丰富度不高,信息缺乏时效性。测评分数在30分以下的共有13个,这些地区应急管理栏目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常规板块的建设和信息的发布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

通过实际访问和测评可见,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的快速发展,应急管理栏目(网站)正在快速良好的发展,应急管理功能建设已得到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和相应栏目(网站)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栏目(网站)的应急管理内容不够丰富,信息时效性不强,相应功能并未得到真正发挥。

2省级政府网站应急管理功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单调有限

目前我国省级政府网站的应急管理栏目只是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宣传教育功能,设置了科普宣教、法律法规等子栏目。但是子栏目的内容没有考虑到公众时间精力、年龄、教育背景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大多以法律、法规和文字为主,基本没有图片展示和动态演示,无法吸引公众关注和学习应急知识[3]。

2.2 信息发布缺乏时效性、信息内容不全面

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非常关注事件的起因、规模、造成的损失、事态发展和政府的处置措施以及公众自身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而此时最具权威和公众信任的政府网站并没有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发布时间基本都是落后于商业新闻网站,甚至落后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部分省份甚至不发布相关信息[4]。处于信息高度缺失中的公众就会从其他渠道去获取所需信息,而这些渠道的消息来源无法保证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有的甚至夸张放大灾害信息,强化公众的恐慌心理[5]。

2.3 公众参与不足

目前仅有10个地区的应急管理网站设置了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栏目,如广东的论坛互动、网上调查和目前形式新颖的微博互动、四川的公众留言、北京和天津的在线调查。而且有的省份虽然设置了互动栏目,但是普遍存在公众参与度较低、信件或留言回复率和回复质量不高等问题,并没有发挥与网民互动交流的功能。

2.4 服务方式和功能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省份应急管理网站基本都是单向的信息发布,而且在政府网站首页设置应急管理独立栏目的较少,大都设在政府信息公开或政务公开栏目下,用户获取应急信息必须通过主动访问网站,而现在公众普遍危机意识不高,主动学习应急知识、了解应急信息的不多。网站没有针对目前互联网发展趋势和公众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最终导致网站访问量较低,公众关注度不高。

3省级政府网站应急服务功能建设的改进建议

针对我国省级政府应急管理网站建设存在的不足,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对应急管理网站建设的重视,加大网站建设方面人力、财力的投入,明确和正视应急管理网站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相关网站成功建设的经验,提高自身建设,本文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策略。

3.1 提高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充分考虑公众的认知特点和信息需求,采取措施提高应急管理栏目中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的质量。如通过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征集应急管理标志和宣传口号等提高应急管理网站的关注度;科普宣传栏目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引入动画人才或者与相关机构合作制作视频和图片配合应急手册以提高公众学习兴趣和效果;设计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虚拟应急演练游戏,既可以减少实际演练的人力、财力、时间的消耗,又可以让更多的公众利用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到应急演练中;发掘中国传统寓言故事,制作故事片,将应急知识以寓言的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设置家庭应急栏目,指导公众以家庭为单元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家庭应急方案 [6]。

3.2 保证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丰富信息的内容

注重权威信息的发布,通过网站向公众提供全天候、多渠道的应急服务,及时发布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澄清不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渠道,避免谣言散布带来社会的恐慌。丰富信息的内容,按照国家规定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各种危险源和危险区域,及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和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以确保公众及时获得权威信息,阻断谣言,稳定公众情绪[7]。

政府丰富、及时的信息发布要依靠整个社会应急信息系统的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网站的“网站群”理念,科学整合地震、气象、公安、消防等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网站的信息资源,构建全方位的应急服务平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整合现有资源,降低建设完善的难度,使政府网站尽快发挥应急管理功能。

3.3 重视公众参与

虽然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通常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公众的及时有效互动不仅可以引导公众舆论,防止和缓解突发事件造成的恐慌,还可以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同时可以提高政府网站的公信力。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网站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网站的建设,比如设置论坛互动、献计献策、捐款和志愿者服务等栏目,开通官方微博,响应当代公众的需求和选择,推动信息公开,促进民意表达。

3.4 增加服务方式和功能

借鉴美国政府网站和商业网站,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如RSS服务、b/s 即时通信等增加服务的方式。网站的功能设置上可以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网站增加一些具体的救助受灾群众的功能,如寻亲人、寻住所、社会心理安抚和救助、资金救助等人性化服务,同时针对儿童、老人、精神病患者、少数民族、失去亲人的家庭以及从事应急工作的人员给予特别关注,丰富和完善网站的服务功能,方便受灾群众获得所需帮助[8]。功能的设置也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突出地方特色,提供所在地区容易遭受的主要致灾因子及其相关预防和应对的知识,并在地图上展示这些信息,比如地震多发省份可以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林业和农业大省可以加强森林火灾和农作物冻害方面知识的宣教等。

摘要:网站是目前政府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最具时效性和覆盖面最广的平台,各地纷纷在政府网站上设置应急管理专栏或开设专门的政府应急管理网站,逐渐把政府网站发展成为进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应急服务的常态工具。构建了应急管理栏目(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从10个方面对全国32个省市区的应急管理栏目(网站)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省级政府应急管理网站功能建设现状、已取得的成效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网站的建设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政府网站,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报告[EB/OL].[2009-08-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206/t20120612_27450.htm.

[2]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3):105-106XUE Lan,ZHONG Kai-bin.Classification of types,levelsand stages for emergencies:managerial foundation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J].Chinese PublicAdministration,2005,(3):105-106

[3]姜秀慧,邢娟娟.公众应急知识宣传与教育需求问卷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197-199JIANG Xiu-hui,XING Juan-juan.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on the needs of the public emergency educationand knowledg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11):197-199

[4]刘芳.我国政府网站应急服务功能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0:6-11

[5]王炎龙.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次生灾害的生成及治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2-96WANG Yan-long.The 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information of secondary disasters from major emergencyevent[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Edition),2010,(6):92-96

[6]陈立梅.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对策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8-20CHEN Li-mei.A strategical research on propagation andeducation of emergency public affair management[J].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and Sci-ence),2007,9(2):18-20

[7]陈艳红,刘芳.突发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发布研究综述[J].档案学研究,2011,(5):15-17CHEN Yan-hong,LIU Fang.Review of research o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romulgation in emergency[J].Ar-chives Science Study,2011,(5):15-17

[8]邢娟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66-67XING Juan-juan.Setting up the mechanism of emergenc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abrupt public affair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3):66-67

上一篇:农村居民收入下一篇: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