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

2024-10-10

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精选7篇)

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 篇1

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

目前,众多政府官网出现“休眠”,信息更新慢,很多头条是数年前的“旧闻”,更新也多以领导活动为主,服务类信息更新缓慢。

当今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看新闻、查资料、聊天、购物、预定车票等等。网络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遇到各种困难的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上网寻求帮助。正是这种影响和发展趋势,让电子商务风生水起,也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相对应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大力建设并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

政府网站内容更新缓慢,给公众查询相关信息带来了极大地不变。政府网站更新缓慢的问题,与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工作的不到位有关,但更与政府网站相关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密不可分。一方面,政府网站建设的理念需要更新。中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始建于1998年,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在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网站建站理念也需要有信息公开向服务型窗口转变。另一方面,政府网站运行机制需要转变。可以学习行政审批中心的模式,建立网上政务公开和审批大厅,并由负责运营这一网络平台的单位负责整合不同部门和单位的政府网站,最终形成电子政务服务的一站式平台。

最后,众多政府网站“休眠”,也说明了政府网站的建设从理念到机制需要重新理顺,并将其改造成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让其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 篇2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政府改革

一、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并严格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按照公民的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与社会合作为方式的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二、转变政府职能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地区收入差距过大、政府职能出现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阻碍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为建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服务型政府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处于体制转轨时期,面对政府的职能角色要重新审视和定位,要实现服务型政府就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来适应我国的特殊国情。目前我国面对资源缺乏、城乡差距大、人们内部利益矛盾问题的错综复杂等问题都是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从而使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成为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证

我国现在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着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资源问题、机会均等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等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愈演愈烈,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服务型政府将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存在“缺位”、“越位”、“错位”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体现在政府没有尽职责,以及未给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得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服务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表现在政府完全超出了自己所属管辖范围的权限,任何事情都要进行行政干涉。政府职能的“错位”主要表现在政府内部职责发生乱权,该管的没有能力管。

(二)政府的公信力不够

政府的公信力从横向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不到位,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政府的职责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是影响政府整体公信度的“短板”。从纵向看,政府公信力越往基层问题就越突出。政府公信力问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管理问题、法制法规问题和政策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在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政治问题,而政府职能转变不科学合理是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直接原因。

(三)政府职能转变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滞后严重影响着服务型政府的实现。无法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目标、价值观取向、途径和方法等都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政府并未合理的调整并确定政府行政管理的事项、事务和职责,最终使得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四)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与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府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处理事务的职权不清晰和财政权力的不确定,以至于无法调动中央与地方行使职权积极性来解决地区的事务。正是由于事权与财权的模糊性,使得中央政府陷入日常繁杂的小事中,无法集中精力去解决大事。因此政府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公共的需求并使得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弥补缺位”、“退出越位”、“纠正错位”

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直接性前提,同时也是实现服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性前提,因此政府需要着重于三个点:一是政府缺位的地方要弥补;二是政府越位的地方要退出;三是政府错位的地方要纠正。政府一定要规范政府职能的事权范围,从而来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一种执政能力、执政威信和执政资源的表现,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实现政府的管理模式由过去传统的注重管理、注重“以政府为中心”,向注重服务、注重“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的职能转变。从而使政府能够成为为全社会服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最终成为维护全社会人民群众利益的服务型政府。

(三)全面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知识的内容

政府职能缺乏系统的理论认知表现在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职能的结构性调整、管理方式的改变和机构性改革等内容。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政府职能的整个系统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认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设计。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全面把握政府职能转变本身的内容,按照系统理论认知的观念进行规划和设计改革的内容。从强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管理功能、增加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职责,指导并监督政府的职责等来推动政府职能的总体改变,最终为实现服务型政府奠定基础。

(四)理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其和谐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间的关系和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此实现政府间的和谐即政府内部的和谐,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即实现政府外部的和谐。对于政府间的和谐要做到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用法律法规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实现财政联邦制。对于政府与社会间的关系要做到政府管理社会、社会监督政府并做到维持社会权力与政府权力的平衡。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需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关注弱势群体调整公共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政府职能的转变,不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五、结束语

政府职能的转变决定、制约、影响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众所周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政府职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角色、作为、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政府在转变职能的时候要做到正确处理好政府职能中存在问题、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处理好各级政府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1.17-35

[2]魏红英,李世勇.服务型地方政府行政体制构建研究.光明出版社.2013.7.7—10

[3]杜创国.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2001(18)

[4]蒋俊杰,王华,丁菊红.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和谐发展.2010(29)

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 篇3

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政民互动交流是服务型政府网站的三大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政府网站优劣的三大指标。目前,我国政府网站乃至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由此造成的“数字鸿沟”使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被“边缘化”;就整个政府网站体系来说,公共服务开展不顺畅、政策解读不及时、网民参与不到位、宣传推广力度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着政府网站提供实用、便利服务的功能。

服务型政府网站应该如何定位、如何优化、如何服务,并最终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行政手段之一,这成为政府网站应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服务型政府网站的三大定位

政府网站不是为自娱自乐,也并非为取得领导认可,又不同于新浪、搜狐等商业性网站,它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大众提供跨越时空的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网站的定位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服务型政府网站是政府由“管理型、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而政府网站的建设即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主要手段。众所周知,网站具有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针对性明确、灵活成本低、感官性强等特点。政府网站天然的技术优势使信息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等服务形式成为可能,是最能体现政府服务性的方式。在这种意义上说,如果政府网站不能提供公共服务,网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其次,服务型政府网站是政府形象的体现。当今,无论是电子商务网站,还是学术机构的网站都强调网站的功能性和服务性。与之相比,如果政府网站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低下,就会受到网民的排斥,甚至被作为反面案例,给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服务型政府网站也是百姓的需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府信息,所以,政府网站要提供老百姓欢迎的、用得好、用得方便的有价值的服务——这一点也是我国政府网站最缺少的东西。网站是利用信息来服务的,所以要做好网站,就要做好信息公开,服务型网站的基本特征是以信息公开为基础的,同时,网站作为一个有机体,在线服务和互动能力也很重要。如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网站开设了一个“心灵驿站”频道,政府利用网站平台,联合心理机构,专门接待人们心理问题的倾诉,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公共服务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政府不到位

政府网站公共服务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到位”,这里面既有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也有组织架构和制度法律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意识。现在,我国政府的转型还处于中间阶段,政府工作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还尽如人意。有些地方即使领导有好的想法,也因为缺乏具体的做事思路或下面办事人员的不理解而被搁浅。

可喜的是,我国地方政府总体来看是鼓励创新、不断接纳新鲜事物的。一旦社会和政府接纳了“创新”,创新很容易被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杂志社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政府网站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意识已没有太大差别;国脉互联在调查政府外文版网站建设时得出的结果竟然是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由此可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对新事务的接受能力是很快的,而且超越了地理条件的限制。

能力问题是阻碍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开展的又一问题——政府网站的运营者和应用者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应对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网站的开发和运营都需要与专业机构合作。同时,政府和网站的合作开发商又不能唱“二人转”,必须要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与意识问题相比,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公共服务难以有效开展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组织架构体系的相关制度不健全。比如,网站的特性要求政民互动的即时性,网民希望问题得到最快速的解决,但是,政府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还达不到这一要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远落后于网站的发展。

网上办事要以“一表式”取代“一站式”

近些年来,政府网站推出了“一站式”服务模式,需要办事的人只需在同一站点提交相关信息,即可实现“信息跑而人不跑”,省时省力。但是,目前的很多“一站式”服务也存在着弊病——虽然在同一个站点办事,办事人却需要分别填写不同部门的各种表格,表格的很多信息是重复的,甚至一个部门可能需要几百张表格的下载和填写。这种“基于部门的表格下载”依然是按照原有的政府部门的工作方式进行,没有进行政府流程的重组。

真正有效的网上办事应该是“一表式”的——即办事涉及到的几个部门进行统一的流程梳理,经过协商改动内部的部分办公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政务流程。目前,我国的网上办事服务还停留在“一站式”的方式上。尚无“一表式”的服务模式。其实,在技术层面上说,“一站式”、“一表式”服务都可以实现,但是难点在于系统的流程梳理会触动现有的法律制度。如企业注册登记时,法律有明文规定,完成工商系统的登记后,必须持企业登记的原件到税务部门报到,办事人只能上门办事。

在实际工作中,政府信息公开最大的难点在于逻辑分类不合理。政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公开的信息并非严格标准化的信息,不能建立起统一的服务模板。目前,很多政府部门的通行做法是按照部门进行梳理,这一分类标准方便了政府部门,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却存在诸多不便。信息公开不是目的,让百姓知情、使用才是目的。在依部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经过信息技术的改造使信息公开变成一项新的面向业务、具有咨询性质的信息服务业务,让老百姓能够真正参与进来。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篇4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2006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总强调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

三、四个内涵

①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②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③ 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④ 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四、六个特征

民主责任 法治信用 有限开放 协调精干 公正透明 高效廉洁

五、政府职能的转变

① 审批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篇5

毕业论文

题 目

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姓 名 杨 帆

考 籍 号 9*** 专业、班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 指 导 老师 王江浩

2011年4月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2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2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客观需要„„„„2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世界各国政府改革潮流的需要„„„„„„3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3

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转变政府职能„„„„„„„„„3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6

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改革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7 结束语„„„„„„„„„„„„„„„„„„„„„„„„„„9 参考文献„„„„„„„„„„„„„„„„„„„„„„„„10

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内容摘要】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服务性政府,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求就是“以人为本”,正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思想。本文对服务型政府的涵义进行了解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目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 行政改革 市场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地方政府和学术界首先提出并在某些地方实行,而后中央采纳的一个概念。从2001年各地陆续有了这方面的讨论和实践。2005年3月5日召开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时,建设服务型政府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可见服务型政府已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目标,为中央所确认。所谓服务型政府,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实质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 市场化模式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的提出,如何提高政府的人民性和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始终是我党追求目标。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带来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信息传递的高速、便利,使中间层级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增加了财政负担,降低了政府组织的服务效率,迫切需要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管制型政府”面临危机。“管制型政府”采取的全面管理、直接管理、暗箱操作、侧重行政控制等管理方式,导致政府规模极度扩张、行政效率低下、办事态度差等弊病。从根本上革除这些弊病,要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最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明确,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信息化使公民个人接收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的个性化选择要求也日益提高;结构的多元化和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弱化,促进了公民的自主性、权力观念的增强。政府面临着来自公众参与的压力,要求政府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和结构调整,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适应世界各国政府改革潮流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行政中应引入市场化模式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特别是90年代后,西方各国都把塑造服务型政府作为首要目标。英国于1991年颁布公民宪章,主张施行公共管理的顾客导向。美国于1994年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把顾客导向,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政府改革和再造作为一个世界潮流,影响着中国政府改革的具体实践,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提出,就是中国政府吸取国际经验而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针。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1、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的途径: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也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为实现政府职能的这一根本转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1、依法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转移出去

多年来,由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不分,各级政府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和财力,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应该由政府管的社会公共事务和提供的公共服务却不到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除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外,根本的途径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划清政企之间、政资之间、政事之间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权力界限,切断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利益纽带,实现政府责权的法定化,用法律的刚性手段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政企、政资、政事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权力界限划清了,利益纽带割断了,政府职责明确了,各级政府就能自觉地把不该管的事项转移出去,也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1.2、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明确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除了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以外,还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就是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发展的目的落实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所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要体现出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人民不断提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和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依法确立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克服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的现象,促使各级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也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

依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1000-8000美元的发展时期,是全面、系统地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今后将向更高水平迈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期待也会越来越高。正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调整政府职能结构,依法确立公共服务在政府职能中的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举措。

1.3、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加强法治建设,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权限。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权的规定不仅过于笼统,而且上下级之间公共服务职权重叠严重。政府间公共服务法定职责不清,宪法和法律对各级政府的刚性约束就会降低,政府间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推诿扯皮就难以避免,公共服务的效能也难以提高。因此,修改宪法和有关法律,依法明确各级政府公

共服务的职责权限,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体系,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权明确了,公共服务职责体系健全了,才能够尽快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

1.4、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例如,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五年增加3589亿元,增长1.27倍。尽管如此,我国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仍然偏低。例如,2007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总和为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既抑制了居民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又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降低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效能。为使政府积极有效地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必须改革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1)按照中央关于“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使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达到人均GDP同等水平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按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和落后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3)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1.5、加强行政监督,确保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为确保各级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防止行政权力越位、腐败和低效运行,就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为此,必须改革行政监督体制,提高监督主体地位,依法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分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合力。一旦发现权力越位、腐败或低效运行,立即启动处罚程序,绝不姑息。同时,还必须

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将监督者也置于被监督之中,以防止和克服怠监、弱监、漏监、失监等现象,切实提高监督效能。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为了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必须进一步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

2.1、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继续推进和完善大部制改革 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是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重要经验的总结,是解决机构庞大、职责分散、效能低下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而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善大部门体制。第一,对已经实行大部门体制的,要继续整合职能和内设机构,真正做到职能有机统一。第二,在已经推行大部制但尚未整合到位的,如交通运输部,要继续推进并整合到位,真正建立起大交通的管理体制。第三,在应该实行而尚未实行大部门制的领域,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大部门体制改革。第四,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减少职责交叉。第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积极探索统筹设置“四大班子”的职能部门,切实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第六,在推进大部制改革中,坚决贯彻中央精神,严格执行政府组织法,严格控制编制和领导职数,不能以“过渡期”为由,突破编制和领导职数限额。第七,既要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自主权,尊重地方改革的创造精神,又要注意改革的上下衔接,避免管理链条的断裂。

减少行政层级,积极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来,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转变成五级制为主。政府层级过多,存在诸多弊端:

(1)上情难以及时准确地下达,下情也难以及时准确地上达。

(2)中央下放的权力,很容易被中间环节截留,县(市)和基层政府的自主权难以得到落实。

(3)不符合当今世界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不利于调动县(市)和基层政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解决政府层级过多的问题,唯一出路就是严格按照《宪法》规定,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加强政府机构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依法行政,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法治化,不仅需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同时还需要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的法定化。为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在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政府组织法,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使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以保持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相对稳定性。

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改革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治本之策。与此同时,还必须改革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降低基本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能。

3.1、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民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基本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对公民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共服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广覆盖,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公民;二是促均等,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消除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别;三是上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三项目标或任务,都直接涉及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评估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实行行政问责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组织等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门槛,因此,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3.2、大力推行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行政问责

政府绩效评估是实现政府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政府的重要指挥棒,对政府工作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将GDP的增长作为一

项重要的评估内容,导致各地想方设法追求GDP,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与这种错误的政绩观不无关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之一,就是将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加大其权重。对于没有很好履行这一职责的政府,要进行行政问责,追究有关领导的行政责任。

大力推行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不仅能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认真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能够促使各级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3、积极探索政社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虽然是政府责任,但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也不必统包统揽。实践证明,政府垄断式的供给,不仅难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难以满足公民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容易滋生消极腐败现象。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扩大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序参与,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和伙伴关系,有效整合市场和社会力量,通过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高效率。

结束语

本次实验是在指导老师王江浩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王老师给予了很多悉心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论文相关的重要信息。王江浩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细心耐心的教育态度深深打动了我!在此对王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次实验还得到了课题组的各位老师的大力协助,在此向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全体老师表示我的由衷感谢!

参考文献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走向 篇6

目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应当肯定,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需要继续坚持,但是,真正推广实施的难度也很大。它除要求政府开展更加细致入微的工作外,还需要考虑到种种制度性约束,通盘规划,制定长远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一、服务型政府:

政治还是治政?

改革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管理体制,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而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好两大问题:政治与治政。

政治学研究表明,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合理划分“公共领域”和“ 私人领域”界限的社会。属于公共事务的,纳入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由公共权力(政府)部门采用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多重手段去解决。属于私人事务,由私人自己或私人之间(包括个人之间、组织协会之间)通过协商、交易等方式去自行解决。对于“私人领域”的管理可以称作“社会治理”或“治理社会”,属于“政治”的范畴。“公共领域”的管理可以主要地被界定为“政府治理”或“治理政府”,属于“治政”的范畴。前者强调的是“治民”,后者强调的“治官”;前者的目的是要规范公民行为和社会组织行为,保障公民权益,防止暴民政治;后者是要规范政府(包括官员)行为,限制公共权力,防止暴政统治。

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看,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治观念的根本转变:从以统治百姓为核心的政治观念转向以服务百姓为核心的治政观念。前者重在“治民”,限制百姓;而后者重在“治官”,限制政府权力。这一转变与以“控制国家”为内容的民主宪政发展方向并行不悖。基于上述认识,应当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看作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任务。因为那不仅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路径,而且,从中国的实际考虑,把它作为战略目标,放在与当年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一样的位置上,可以通过推动以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政府改革,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变革,促进中国政治发展。

二、政府创新:“形象工程”,还是系统工程?

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是“形象工程”。建一个“市长信箱”,设两个“局长接待日”,搞三个听政会,弄几个“政府主页”,并不足以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全面创新。

我们习惯了“政治式的”(治民、管制、服从)思维和行为。现在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那要求我们培养另外一种“习惯”,那就是“治政式的”思维和行为。这种“治政式的”思维和行为的核心是“治官”,实施的是“管制+自治+自由”的治理模式,强调“服务”而不是“服从”。所以,适应这一革新的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服务型政府要求摒弃传统的官僚制式的社会管制型政府理念,树立政府部门与社会部门(私人部门和所谓的“第三部门”)携手合作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理念。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民主”+“宪政”+“治理”,它体现的是以民为本、依法治政、共管共治的治国理念。

服务型政府建设还需要在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和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政府角色被界定如下:在国际社会中,政府是国家主权机关;在政治体系中,政府是政治权力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是公共管理机构;在经济生活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监护人;在民间生活中,政府是社会纠纷仲裁者;在私人生活中,政府是公民权益维护者。这样,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要恪守维护公共利益的立场和职责,全面推广在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度、公示制度、听政制度、监督制度。

在具体的政府行为方面,要切实做好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将诚信政府落在实处,杜绝形象工程和运动式管理,要实实在在办事;政府做事要有系统规划,要有成本效益意识,要有责任观念和明确的问责机制。第二,政府管理要做到有板有眼。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件“细活”,它更加关注于管理的细微之处,要求政府工作更加精心细致。1980年代以来西方

国家政府改革的总体方向是缩小政府管辖范围,实行解制改革,其重点不是针对结构问题,而是着眼于管理细节,实现管理操作和过程的精致化。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虽然受到来自结构方面的制度性约束,但在既有结构条件下还是有大量细致化的工作要做也可做。强调政府要为百姓提供服务,而百姓所直接感受的并不是结构和制度,所认同的也不是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大场面,做了多少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安全不安全、麻烦不麻烦、便利不便利、冤屈不冤屈。服务型政府就是要遵照结果导向来改造政府。这种结果必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感受、去定义。

新公共管理运动有一个口号,要像企业经营那样去经营政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企业服务与政府服务来检讨政府工作。其实,明白了企业做服务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道理。企业做客户服务,首先要明白它的服务对象是谁,其次要明白这些客户的需求是什么,然后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做好政府服务,就要求把百姓分成不同群体,看看政府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事情:对城镇居民怎么做?对农民能做什么?对民工能做什么?对学生和教师能做什么?对中小企业能做什么?对于大型企业能做什么?对于社团组织能做什么?对于游客能做什么?对于军人能做什么?依此类推,可以不断深入细化,而且能够让各级政府有积累性地推进地方工作。

三、政府再造:单兵突进,还是双管齐下?

一般认为,政府改革只是政府内部结构调整。因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理应放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人事改革、制度创新等方面。这些工作当然重要。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还有另外一个属于政府之外的工作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处于非政府领域的社会自组织的发展。

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的实现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改造我们的政府,实现政府解制和减负,让它真的成为一个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机构;二是改造我们的社会,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在能够实现社会自理的领域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在不能自理的领域,实行政府与社团组织的共管共治。

这里需要明确几个概念。第一,旨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并不仅仅是行政改革,而是政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调整政府内部的关系,而是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并不简单意味着政府职能的收缩。针对我们原来的政府模式,简政放权当然是必要的,而且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做。但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放权放给谁,政府放弃的阵地由谁来“占领”。

政治学研究还表明,国家与社会处于双向互动之中,国家的退却和政府职能的收缩是以社会自组织的发展为条件的。因此,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的同时,一定要制订社会发展促进战略,鼓励和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把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生活,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自我管理),既可以提高管理绩效,也可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政府负担,避免政府直面社会矛盾和冲突而没有回旋余地。

让政府网站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先锋 篇7

目前, 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 正处于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时期, 政府改革在不同的时代背景, 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涉及的改革措施和模式也不同。学习国外尤其是发达的国家的政府改革经验, 借鉴其理论、方法及模式中的合理因素, 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英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涉及范围广泛, 从政府结构、政府职能、服务理念等多方面都有重大调整。英国执政的保守党采取的一系列以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分权化、竞争机制、私有化、企业精神为主题的改革措施, 对当前我国改革公共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英国政府改革经验

英国政府改革主张减少政府干预, 崇尚市场的机制和力量;主张节省政府开支, 减少税收;怀疑政府官僚化导致效率低下及浪费, 主张消减公务员规模;欣赏私营部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雷纳评审、财务管理新方案、“下几布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合作政府等阶段。

1.1 雷纳评审雷纳评审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对政府部门行政

改革进行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 其目的是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水平。在雷纳评审中效率小组主要起催化剂作用, 它促进、鼓励、协调和指导有关部门积极推行行政改革, 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雷纳评审首先, 要选择评审对象, 其次, 要对现在活动进行质疑即为什么要从事正在从事的工作?为什么要按照目前的方式从事这些工作?怎样才能使这些工作更富有成效且降低成本?再次, 推动争论式辩论。最后, 形成共识并实施改革措施。雷纳评审发现了英国公共行政部门的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开支过大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在此基础上, 雷纳评审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对英国政府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1.2“下几步行动”方案“下几步行动”方案是英国为推动政府

再造实施的行政改革, 最重要的行政改革措施之一, 被学者称为中央政府全面转换管理和责任机制的重大努力。“下几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 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方案提出应设立执行机构, 负责履行政府的政策执行和服务提供职能;执行机构的全面设立意味着政府内部责任机制的变化, 执行机构设立之后, 机构负责人通过部长就政策执行和服务管理向议会承担责任。

1.3“公民宪章“运动公民宪章, 就是用宪章的形式把政府公共

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之于众, 接受公众的监督, 以达到提高政府行政部门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目的。具体体现为所有公共服务机构和部门制定宪章, 通过“公民宪章”的制定, 改变公共服务中提供者居主导地位的状况, 为服务对象提供审视公共服务的机会。

“公民宪章”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公民的承诺和践诺机制两方面, 对公民的承诺包括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承诺、服务标准承诺, 服务标准做到明确化、具体化和公开化;。服务程序和时限承诺:实行合理的办事程序, 达到公众满意。对公众公开服务时限, 接受公众监督、违诺责任:表明了承诺者没有达到既定服务标准时对顾客作出的补偿, 是承诺部门对公众做出的单方面的承诺, 这种补偿可以是精神上的, 比如道歉, 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同时, 完善践诺机制, 加强对服务承诺制的组织领导, 并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1.4 合作政府合作政府即更加侧重结果导向、顾客导向、合作

与有效地信息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 合作政府强调政策制定的目的应以政策的结果为导向, 注重政策内涵的包容性, 主张政策制定系统进行内部跨部门合作, 并进行充分的、高参与的内外交流;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 合作政府主张能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或者是公私合作的形式之间做最佳的选择, 从而保证服务提供高质量和高回应性;在公务员体系改革方面, 合作政府将个人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在结果导向之上, 把薪酬与目标完成紧密联系起来。在制定激励机制方面给一线管理者更多的权限, 更多的注重公务员的伦理精神和传统核心价值的培养, 为其提供公正、客观和平等的公共服务价值观。

2 英国政府改革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

2.1 构建服务型政府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 探索适

合本国国情的公共行政体制模式, 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改革方针、策略体系。英国的改革虽然激进, 但都经过系统的设计, 稳步推行, 从雷纳评审、财务管理新方案、“下几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到后来的合作政府, 虽然改革的侧重点、目标、形式都不尽相同, 但是不同的改革阶段之间都有机的相连, 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英国政府改革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大力推行政府绩效

评估, 实行以结果为动力的绩效责任制, 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雷纳评审就是来自政府内部的改革, 旨在指导、促进、协调、鼓励有关部门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现存的文化及传统中开展改进工作, 尽量避免由上或者由外强加的成份。目前,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进行的数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多是机构改革, 一直未能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 导致政府部门常常责任不清, 绩效评估难以开展。因此, 我国的行政机构不妨借鉴雷纳评审的严格和科学程序, 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完善改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及操作程序, 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提高政府的效能。

2.3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在于其为公众服务的本质。因此注重改

革政府管理方式、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是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点。英国政府改革的侧重点主要是管理层次, 与我国行政改革的侧重点是机构改革不同。在“公民宪章”运动中, 英国政府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的管理原则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公民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政府内部管理上看, “公民宪章”运动体现了以公民为中心、结果为本、市场机制、服务导向为基础的理念;从政府和社会关系上看, 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等理念, 这些理念都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必不可少的宝贵经验。

2.4 我国的政府改革长期以来, 都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转变政

府职能为首要目标, 强调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模式来提高行政效率,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们也应认识到“竞争”并非万能, 合作政府的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路中, 英国政府改革的“合作政府”中注重政策内涵的包容性, 强调政策制定系统内部跨部门合作, 主张公私合作的形式进行公共服务等观点都是我国政府实现由“竞争性政府”向“合作化政府”的转变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德]赫尔穆特·沃尔曼.四国地方政府改革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7 (1) .

[3]罗之芹.英国灯塔地方政府计划及其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1. (1) .

[4]颜廷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 (7) .

上一篇:游北戴河暑假作文下一篇:中学生环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