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确认概念(共7篇)
会计确认概念 篇1
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包括确认、记录、计量, 以及报告等, 传统财务会计通常只有记录这一环节, 但是随着经济复杂化和人们生活品质化, 在财务会计记录的基础上, 逐渐增加了其他环节, 以更加清晰的信息展示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财务会计承担着重要责任, 财务会计人员每天都要跟财务报表、收入支出等工作接触, 这些都涉及到企业经营发展问题, 因此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具备高水准职业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
一、财务会计确认概念研究
1. 财务会计确认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确认是指将财务数据输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 涉及到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收益、利润等会计要素, 财务会计确认就是要明确某一项经济业务涉及到哪些会计要素的问题, 只有确定了会计事项, 才能进行文字和数据的记录工作。
早在上世纪初, 财务会计确认概念就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关注的基本问题, 财务会计确认在会计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会计工作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确认贯穿整个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直观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会计确认的正确率, 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所产的数据应当在会计凭证、账簿中加以记录, 并将记录转化财务报告。财务会计确认有利于企业明确自身经营动态, 有利于股东行使自己合法权益, 有利于吸引更多外界投资者的加入, 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财务会计确认的方式。
我国市场环境瞬息万变,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应该时刻关注政策调整信息、管理制度变更等外界客观因素引起的改变, 通过专业化的评估和评判, 及时调整企业内部会计政策和经济政策, 以便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地变化。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和企业经营特征, 我们将财务会计确认方式分为以下四种: (1) 预期确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 根据经济管理方案、环境条件和会计政策, 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资产评估; (2) 初始确认:在预期确认结束后, 对发生经济业务对象的性能和关系进行更加深刻地处理,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 再次确认:当发生经济业务对象发生变化时, 需要进行再次确认处理, 保证财务会计记录和编制报表的可靠性; (4) 输出信息确认:对已经发生经济业务且不会产生变更的对象, 将其记录数据转化为财务报表, 在输出信息确认过程中, 要反复核算财务会计信息, 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财务会计披露概念研究
1. 披露范围。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对外发布运营信息的重要环节, 披露内容包括企业发展规划和未来走向、企业经营财务状况、企业运行特点和动态、企业经营体系设置等多方面信息。披露和确认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披露的数据来源范围更广, 不只是会计的工作报表和记录, 还有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新闻事件、董事会议、经济契约等。涉及人员和企业信息更加全面、具体,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未来披露中将引入更多信息, 披露的范围将更加广泛。
2. 披露工作的原则。
虽然我国目前是鼓励企业自愿进行信息披露,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自由性还是应该受到节制, 对信息披露的企业采取一定衡量标准, 避免某些企业利用信息披露欺骗投资者的行为出现, 保证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中要保持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企业不得以任何原因向大众和投资者刻意隐瞒企业负债等负面信息, 要保证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有清晰的认识, 企业不能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诱骗投资者实施投资行为。
因此对信息披露企业的筛选工作也要按照一定要求进行, 设置一定标准, 保证信息披露工作质量, 例如在过去5年都处于盈利状态、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比较高并且拥有良好口碑、信用评级中上期属于A级、有一定群众认可度、在财务会计信息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作假行为的企业能够进行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企业准入原则, 能够有效遏制市场虚假信息流传地危害, 有利于建设稳定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地健康发展。
3. 披露工作的多元化。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逐渐向着多元化模式发展, 空间范围包括企业内部运行环境信息、外部经营环境信息等, 所含内容十分丰富;时间上有跨越性和自由性, 既有对过去经营状况地总结, 又有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披露形式也比较多变, 可以选择定量信息披露、定性信息披露;计量方式有货币计量信息和非货币计量信息。
4. 财务会计信息披露优势。
企业进行财务信息披露, 能够促进外界投资者对企业发展了解, 吸引更多有谋之士参与到企业未来发展计划中, 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有利于宣传企业优秀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知名度, 增加企业信息含量, 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三、结语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在优秀的财务会计行业建设过程中, 不但要加强财务会计确认及披露概念研究,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协助企业更好的展开运营, 为企业吸引更多优质投资来源, 同时也能为我国经济高质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伴随着经济体系变化, 人们逐渐意识到财务会计确认及披露概念的问题, 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对企业发展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立足于激烈的竞争市场中, 加强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非常有必要。本文将结合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动态, 浅谈财务会计确认及披露概念问题, 希望能够为下一步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务会计,确认,披露,概念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悦伟.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4, (04) :67.
[2]王海云.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J].全国商情, 2016, (04) :71~72.
金融资产会计确认辨析 篇2
在传统会计处理中, 金融资产被认为就是货币资产。财政部颁布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 金融资产又成为了会计核算的一个新独立名词。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以下简称金融工具准则) 有关章条中给出的解释却并不一致。第四章第24条的规定, “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 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第八章第56条规定, “金融资产, 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 (一) 现金; (二) 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 (三) 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 (四) 在潜在有利条件下, 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 (五) 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 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六) 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 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 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按照上述定义, 实践中存在一些疑问: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哪一方时才能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如果现金也认定为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 体现现金的金融工具合同是什么合同;金融资产和现金是什么关系。因此有必要对金融资产作出正确理解。
笔者认为, 金融资产的定义应理解为:企业拥有的以金融工具表示结算的合同权利, 亦即金融工具投资, 包括了债务工具投资和权益工具投资两种。其特征表现是: (1) 货币性, 指其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容易转换为货币, 行使交易媒介或支付功能; (2) 流通性, 指可以迅速变现, 而同时不受价值上的损失; (3) 有期性, 指在行使最终支付前的时间长度; (4) 风险性, 是用来购买金融资产是本金是否有受损失的危险; (5) 收益性, 用收益率来表示, 指金融资产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其中货币性是金融资产的典型特征。
二、金融资产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第一, 金融资产不同于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是两个概念,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金融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构成形式, 需要通过金融工具来体现, 并不等同于现金, 包括有基本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而金融工具实质上是一种表明权利义务关系的将来以现金结算的书面凭证, 从权责地位看, 有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两种, 从发行时间看, 有基本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两种。金融工具具有一分为二性, 对权利享有人持有的金融工具才构成金融资产, 而对责任义务人持有的金融工具构成的是金融负债。
第二, 金融资产更不同于现金。根据金融资产的定义可知, 金融工具准则第五十六条中除第一款的现金外, 其余五款都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在此看来, 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资产和现金混为了一谈, 不进行区分, 模糊了二者的会计属性, 将二者划上了等号。具体地说, 金融资产和现金的区别是: (1) 概念不同。现金又称货币资产, 即是企业拥用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资产。而金融资产又称对外投资, 即是企业拥有的以金融工具表示结算的合同权利。 (2) 范围不同。现金从狭义上讲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从广义上讲, 包括狭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而按照金融工具准则第二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之第七条的规定, “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3) 风险收益不同。现金是确有资产, 不存在金额变动, 风险几乎为零, 但安全性强且收益较低。而金融资产是不定资产, 存在本金和收益的变动, 有赚有亏, 但风险高且收益高。 (4) 功能不同。现金主要用于随时满足企业自身的支配和使用, 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而金融资产主要形成于企业进行的对外投资活动, 是以将来实现现金增殖为目的的。
第三, 金融资产也不同于衍生金融资产。从金融资产的定义和衍生工具的表述中看出, 二者的关系具体表现是: (1) 二者来源相同。即二者均基于金融工具而产生, 金融资产由权利享有人持有基本金融工具形成, 包括了衍生金融资产。而衍生金融资产由权利享有人持有衍生金融工具形成, 也是金融资产的必要组成部分。 (2) 二者在核算上具有独立性。如果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资产的业务量均很多且需单独考核管理时, 二者要分别设置账户进行账务处理。在金融资产的核算上, 主要有关账户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持有至到期投资”账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应收票据”账户、“应收账款”账户、“预付账款”账户、“其他应收款”账户、“应收利息”账户和“应收股利”账户等。而在衍生金融资产的核算上, 主要有关账户是“衍生工具”账户、“套期工具”账户和“被套期项目”账户。此时, 金融资产不包括衍生金融资产, 或者说, 衍生金融资产是广义的金融资产。 (3) 二者在核算上又有交织性。如果衍生金融资产的业务量很少且无需单独考核管理时, 可不单独设置上述衍生金融资产账户而并入有关金融资产账户中, 二者实行统一账务处理。此时, 衍生金融资产就是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包括衍生金融资产。
三、金融资产的具体确认
第一, 明确各项金融资产的内在属性。金融工具准则第二章第九条中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一) 取得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二) 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 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三) 属于衍生工具。但是, 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由此可概括为,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能够随时变现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金融资产, 亦即短期性金融资产, 具体包括短期证券投资、短期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投资、短期非衍生金融资产和类市价性金融资产。
金融工具准则第二章第11条中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 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当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 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 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三) 贷款和应收款项。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意图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 应当按照本准则有关规定处理”。由此可概括为,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拥有的不能随时变现且采用摊余成本模式计量的债权金融资产, 亦即定期债权金融资产, 具体包括短期债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其他定期债权投资。
金融工具准则第二章第17条中规定:“贷款和应收款项, 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投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不应当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一) 准备立即出售或在近期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二) 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三) 初始确认时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四) 因债务人信用恶化以外的原因, 使持有方可能难以收回几乎所有初始投资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所持证券投资基金或类似基金, 不应当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由此可概括为,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企业拥有的由营业活动产生且采用摊余成本模式计量的债权金融资产, 亦即营业性债权金融资产, 具体包括贷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和长期应收款等。
金融工具准则第二章第18条中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一) 贷款和应收款项。 (二)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由此可概括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变现性能不确定且被指定为先按摊余成本模式后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双重计量的可流通性金融资产, 亦即不定类金融资产, 具体包括不定类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定类权益工具投资和不定类其他金融资产。
第二, 注意各项金融资产的投资结构。金融资产的投资结构, 是指各项金融资产在投资对象、投资方式、时间长短、变现性能和计量模式的表现形式。金融资产的投资结构见表1所示。
参考文献
会计确认概念 篇3
会计确认过程会涉及确认目标、确认对象、确认标准和确认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会计确认目标就是在会计确认结束时其结果能够进行财务报表体系, 并对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会计确认对象就是对什么进行确认。会计确认标准是解决经济信息“能否”和以“什么”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会计确认方法就是在进行会计确认时所涉及的具体专门技术。总之, 在会计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中, 从会计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加工, 到会计信息的记录和披露, 会计确认无处不在。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一)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各种会计计量属性本身具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其选择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为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 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 满足不同的会计目标要求, 因此, 如何选择计量属性, 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 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二)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一般说来,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 都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 如在物价稳定的经济环境下, 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而物价持续变动时, 就采用能反映物价变动的计量属性。
2.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用关系。由于会计信息代表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其公开披露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关团体利益及其分配。因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 由于成本补偿不足, 可以虚计和夸大企业的经营收益, 从而虚夸和粉饰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使经营者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然而企业投资者投入资本, 由于成本不能足额补偿, 其资本难以保全, 从而侵蚀投资者的资本及由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因此投资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限制这一快捷计量属性的采用。
3.使用成本。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代价的, 在选择计量属性, 构件计量模式时, 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受可搜集数据和信息资料的制约, 只有具有充分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才能增加估价与计量的可靠性。否则, 基于现在或未来时态进行的会计计量就建立在主管臆断的基础之上了, 以此搜集详细数据和信息资料是会付出代价的。
二、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结合上述会计确认的定义和解释,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会计确认的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对确认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会计确认从时间上来看, 可以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 (或称为再确认) 和终止确认。初始确认是对符合确认标准的经济事项首次正式加以记录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 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信息应该进入会计系统;经济信息以什么形式进入会计系统;这些信息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会计系统, 进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信息其金额应为多少。后续确认是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 对各项数据进行筛选、浓缩、提炼或加以补充、重新归类、汇总、组合, 以及对于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由于发生变动而对变动影响的确认。终止确认是指对已经确认的项目何时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确认。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这些定性的判断都需要定量的配合, 这时就涉及依据所选择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都可用于初始确认。初始确认时采用的计量属性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确认的发生及发生频率。历史成本在用于初始确认后由于不再反映被计量项目的价值变化, 因而不会引起小于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动而进行的后续确认。而采用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时, 在被计量项目价值变化后需要结合后续确认进行后续计量。
第二,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确认的范围。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标准之一, 要求被确认的对象必须具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计量是把确认的事项或交易加以定量化入账或列入财务报表的必要手段, 如果被计量对象没有相关的计量属性, 或者相关的计量属性无法可靠地计量, 那么就只能被排除在确认范围以外。以自创商誉为例来说, 如果对于资产的计量选择的计量属性都是历史成本, 那么就会由于自创商誉可能不存在着历史成本而不予以确认;如果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 那么就有可能在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予以确认。
第三,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影响到确认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这两个约束条件, 进而影响确认。例如, 历史成本信息一般情况下较容易取得, 信息“成本”较小, 确认的效益大于成本这一条件较易符合, 从而使得事项或业务得以确认;而公允价值信息的取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较难, 信息“成本”较高,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信息的效益小于成本的情况, 从而使得事项或业务不予确认。从重要性上来说, 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例如, 假设对某一事项或业务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 有可能会因为其历史成本信息并不重要而不予确认或不予单独确认。
综上所述, 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的基础, 而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也会反过来对会计确认产生影响。由于会计确认贯穿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方方面面, 原始资料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进行确认, 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变动需要进行确认, 会计信息的输出仍需要进行确认, 因此, 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必须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肖自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2) .
会计确认概念 篇4
我国目前采用的政府会计制度是1997年预算会计改革后制定的, 其中明确规定收付实现制为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对于确保政府行为的合规性是有利的,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其下属单位的现金支出状况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而且具有会计核算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易于理解、数据处理成本较低等优点。然而,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以及正在推行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都要求政府会计不仅要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 而且要反映政府受托管理的国家资源状况和政府自身的财务状况。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所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 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1. 政府财务状况信息被扭曲
按收付实现制基础提供的政府及所属公共部门的财务信息既不披露非现金资产存量的价值、负债, 也不提供服务的成本, 因而难以揭示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全貌, 财务报告可信性降低。这种会计基础所反映的会计责任狭窄, 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够广泛,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资产和负债的信息要求, 无法了解政府持有的资产消耗、实物交易和欠款等情况。按照这种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 受托责任仅限于现金的使用, 忽视了政府管理资产和负债的责任。
2. 容易形成隐形负债, 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 在这种记账基础下, 政府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 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然已经发生, 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 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成为“隐形债务”。就目前来看, 这类“隐形债务”主要包括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中尚未偿还的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及地方政府欠发的工资等。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 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 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 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了隐患。
3. 不能满足政府管理改革的要求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全面了解政府掌握资源及其利用效率情况、政府财务风险状况等信息, 而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无法全面提供相关信息, 不利于对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正确的决策和管理, 不利于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落实, 不利于政府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确认基础的优越性
1. 为社会公众充分提供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
在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方面, 权责发生制报告信息包括了政府运营多方面的综合数据, 如资产、负债、净权益、收入、支出, 对某些约定承诺也可以用报表注释的形式说明。进一步就信息的各个层面来说, 权责发生制划清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因而在报告中可以充分、真实地呈报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 有利于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权责发生制避免了隐形负债藏而不露的问题, 政府部门也难以将自身应承担的当期成本转嫁给继承者, 对贷款、养老金、社会保险计划等长期承诺的揭示既有利于今后的预算制定, 也在真正意义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 并且能对未来的各种或有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2. 提供成本的相关信息, 有利于科学评价政府部门行政效率
由于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对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 对成本进行核算, 因而可以提供完整的具有期间可比性并且能同外部竞争者相比较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竞争目标, 改进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提高政府的竞争力。基于权责发生制提供的真实、完整的成本信息, 政府部门可以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量化, 以衡量自身的工作业绩, 强化政府的受托责任。
同时, 权责发生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转变, 使得政府官员和部门管理者对政府行为控制、业绩管理有更深的认识, 更加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效果等财务绩效管理。权责发生制还可以改变原有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决策短期性的弊端, 能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的信息, 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三、借鉴国外改革的相关经验——OECD国家
1. OECD国家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基h础 (GGv的v基本情况
在世界各国的政府会计改革中, 普遍采用权责发生制, 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大约半数以上的OECD国家在政府会计方面“或多或少”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或多或少”的含义不是时而采用时而舍弃, 而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程度上实行权责发生制。概括来讲, OECD国家从实施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来看, 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完全实行权责发生制, 其代表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二是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就是绝大部分会计科目采用权责发生制, 少部分资产和负债科目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其代表国家有冰岛、意大利等国;三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就是大部分会计科目采用收付实现制, 特定的交易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 其代表国家有丹麦、法国、波兰等国。四是补充性权责发生制, 就是在实行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对公债、养老金及其他不动产等事项按权责发生制做出了补充性规定, 代表国家有德国、葡萄牙等。
2. OECD国家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经验及教训
虽然在OECD使用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的国家比使用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的国家要多, 但是大多数国家权责发生制使用的范围并未很大, 都是循序渐进式的, 或是局部采用, 或是特别规定, 或是补充规定, 真正全部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国家少之又少。不论是政府财务报告还是政府预算, 其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目的都在于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更为准确的政府信息和资料, 并改变政府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行为方式, 而不同范围的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对政府现有财大差异, 特别是政府预算上的改革将可能导致整个政府在资金使用的重大变革进而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因此许多国家出于审慎的目的, 都采取了稳步改革的方式。所以笔者认为,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 应当充分考虑与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的公共财政改革的进程, 不能急于求成, 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策略。
四、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方向
在我国, 学术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已形成共识, 但究竟应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的问题上则各持不同观点。笔者认为, 鉴于我国行政单位改革进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约束了统一的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全面施行, 而且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因此我国的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应稳步推进, 即先短期项目再长期项目, 先会计、后财务报告、再预算, 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1. 近期改革目标:改革预算会计制度, 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
目前, 我国实务界已开始接受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已在“预算已安排——由于政策性因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 “预算已安排——由于用款进度的原因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 “动支中央预备费安排——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以及“为平衡预算需要——当年未能实现的支出”等四种个别事项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除此之外, 笔者建议针对预算会计存在的缺陷, 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制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引入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的职工工资、大宗的采购性支出等会计事项引入权责发生制确认;对于期末发生的应收未收、应支未支事项引入权责发生制确认, 以反映政府机构的某些流动项目, 并丰富和完善会计报表附注或附表的内容, 从而建立一套全新、统一的预算会计信息系统, 以便更好地发挥预算会计在监控预算执行方面的作用。
2. 中期改革目标:从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制向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会计核算基础从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 从西方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实施范围来看, 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以逐步到位或分步扩展的方式转向权责发生制, 目前这些国家实质上还都处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阶段。政府会计是反映政府财务活动及其结果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不仅要反映预算管理活动, 还要反映不表现为预算资金收支的其他财务活动。因此, 这一阶段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根据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 对我国预算会计进行实质性的重大变革, 实现由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的转变, 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体系。
在这一阶段, 应当精心挑选一些相对容易确认和计量的财务报表项目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 例如政府机构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投资、部分固定资产、或有负债项目等。这些项目在前一改革阶段设置的备查账中已进行了很好的记录, 因而应用政府会计系统来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只需要较低的转换成本;而至于那些诸如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等难以客观准确计量的项目还应继续在备查账中反映, 并继续在会计报表附注或附表中披露。
3. 远期目标: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制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在政府会计中的运用需要非常严格、苛刻的条件, 而这些条件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中并不具备, 甚至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所以, 我国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且前两个阶段的改革都已完成并卓有成效的情况下, 才可以考虑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制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参考文献
[1].汪洋.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之友, 2008 (5) .
[2].马蔡琛.政府会计确认基础与权责发生制预算改革的思考.财会通讯, 2007 (7) .
[3].徐镇绥.试论政府会计改革中会计基础选择问题.会计研究, 2006 (12) .
[4].张国兴.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 2008 (3) .
[5].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所.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会计研究, 2006 (3) .
[6].刘谊, 廖莹毅.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OECD国家的经验及启示.会计研究, 2004 (7) .
[7].陈胜群等.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与崛起的权责发生制孰优孰劣.会计研究, 2002 (5) .
[8].高绍福.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与预算会计体系的重构.会计之友, 2008 (6) .
[9].陈治丰.政府会计核算问题初探.财会通讯, 2009 (2) .
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 篇5
确认是财务会计核算职能得以实现的最基本的程序之一, 是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确认是指在交易或事项发生后, 应按某个要素正式通过账户 (要素在日常记录中的分类) 记录因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某个项目 (通常按照复式簿记的要求, 还有与之对应的另一个项目, 至少两个项目) , 并在记录后通过要素在报表中的分类 (报表项目在报表中表述) 并连同金额计入报表的小计、合计和总计的过程。这里要确认的乃是交易或事项引起的项目应记入哪个 (哪些) 要素及其所属账户, 以及嗣后再计入报表中相应的要素及其所属报表项目, 两项确认或两个阶段的确认的特点是先在账户中正式记录, 后在报表中正式表述, 会计确认说的都是要素 (既可称为会计要素, 也可称为财务报表要素) 的辨认记录和列报, 或者准确说, 都是指将交易或事项的内容进行分类, 先确定其在日常记录中应记入哪个要素及其所属账户, 在期末再通过汇总、分类、再分类, 确定其在财务报表中应列报为与日常记录一致的要素及其所属项目和细目, 前一阶段可称为初始确认, 后一阶段则称为再确认 (葛家澍, 2004) 。在会计确认的问题上, 至少涉及到两方面问题, 一是确认内容的问题, 即哪些经济内容应进入会计系统及应从会计系统对外输出, 在会计确认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应否确认为某一要素及其所属账户最为关键, 为此FASB给出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四个确认基本标准;而另一方面是确认的时间问题, 即会计确认基础的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则认为, 会计上有这样一个确认基础区间, 这个区间的范围从现金制基础这一端到完全应计制基础的另一端, 在这两个极端中间, 有很多变化, 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现金制基础或者是对应计制基础的修正。从会计实务情况看, 确实如此, 除了现金制和应计制外, 还存在中间带的会计基础, 通常称为修正的现金制基础 (Modified Cash Basis) 和修正的应计制基础 (Modified Accrual Basis) , 积累财务数据所需的信息制度, 其复杂程度随着会计基础沿会计基础区间从现金制基础向应计制基础的移动而逐渐提高。
二、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分类
(一) 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 其基本特征是在现金收到或支付时确认交易和事项, 而无论交易和事项是在何时发生。长期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都实行收付实现制, 对于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的优缺点, 许多学者都作出了论述, 其优点归纳起来主要为有:一是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以现金流动形式确认并计量预算资金收支, 能更好、更经济地追踪预算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 换言之, 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对预算中现金流的运动是无法有效追踪的, 其信息必然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 这也正是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存在的最根本原因。同时, 从预算执行会计的角度看, 现金制会计确认的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 这就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进度, 也便于落实预算余缺, 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二是在传统公共管理体制下, 利润既不是政府部门活动的目标, 也不是评价这些活动绩效的计量依据, 政府受托责任仅表现为确保政府固定的行政程序的规范运作、防止腐败和浪费, 而收付实现制对这一责任目标又具有相当好的适应性。三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或事项, 并计量某一期间收入现金和付出现金差额的财务成果, 会计程序比较简单, 易于为非会计专业人员所掌握。尽管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领域内存在着上述各种优点, 但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剧变和政府会计的改革, 其明显表现出对新体制的各种不适应性, 归纳起来主要有:现实经济中按收付实现制基础提供的政府及所属公共部门财务信息, 既不披露非现金资产存量的价值、负债, 也不提供服务的成本, 因而难以揭示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全貌, 财务报告可信性成疑;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难以提供符合新公共管理要求的相关财务信息, 不能显示政府的财务状况及财务绩效的全貌, 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消耗与效率水平, 低质的财务信息又导致低水平的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这种会计基础所反映的会计责任狭窄, 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广泛和综合, 不能向管理者们提供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按照收付实现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 而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 (因为管理当局可以根据其需要将收款或付款的时间从本期推迟到下期, 或从下期提前到本期) , 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期的一贯性;无法落实政府的经济管理责任, 特别是收入征收部门, 对各种拖欠税款没有催讨的压力, 很容易造成国家税源流失, 也无法分清各级政府及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责任, 特别是涉及到财政体制结算、税收返还、预算拨款或财政补助等情况, 如果由于某一级政府无力履行其财务责任, 势必影响其他政府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 政府潜伏的财政危机也被掩盖。
(二) 修正收付实现制
最常用的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是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一段特定时期过后才结清上一年的账户。这种修正的现金制可以将与本年支出相关却发生在本年结束之后的现金流确认为本期收款或付款, 特定时期的长短通常是由政府统一规定并适用于所有的政府部门, 一般为一个月, 发生在特定时期之内但却源于上一个报告期的现金收款或付款被确认为上一会计年度的收款或付款, 而在报告期初发生的已经被计入上一个报告期的现金流则从本期现金流量中扣除, 在此基础上的现金余额、现金收款、现金付款确认和报告实质上与现金制相同, 但这种修正的现金制的计量焦点较现金制更广泛, 不仅包括现金余额, 而且包括准现金余额, 对会计年度结束后特定时期内的收款和付款进行确认可以反映出一部分应收款和应付款信息, 尽管这些应收款和应付款没有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 但有关准现金的金额和类型的信息也有助于报告主体更好地控制资源。
(三)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记制, 是指会计上根据交易和事项发生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根据现金实际收付对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与现金制相比, 权责发生制会计为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 包括由政府主体控制的资源、政府运营成本 (或提供服务的成本) 以及其他用于评价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的信息等。鉴于收付实现制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诸多不适应, 学者们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变革方向应是逐步地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权责发生制在反映和评价公共受托责任方面明显地优于收付实现制, 而且越是从长期的观点以及政府责任的广泛性来评价政府, 就越要实行彻底的权责发生制。在计量和确认标准上, 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主体在某个期间内取得的经济收益与消耗的经济资源之间的差额的财务结果, 确认则仅以交易和事项是否实质发生为评判标准,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目标在于提供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 提供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供产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 提供用于评价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和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经济性以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 如果客观经济现实迫使我们将视点聚集在经济资源及其变动方面, 那么权责发生制就成了合理的选择。权责发生制的重要特征是对资源存量的如实反映, 具体表现为对主体财务状况正确揭示。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权责发生制会计报告为社会公众充分提供了如实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 这类信息如实反映, 促进了有效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其次, 在改进公共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 增强政府竞争力方面, 权责发生制为量化计划和活动的效率水平, 评价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提供了一种机制;第三, 有利于政府及公共部门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核算和管理;第四, 权责发生制更加适应新公共管理环境下拓展公众受托责任要求, 全面充分地提示了政府的财政资源和财政风险信息, 增强了财政透明度;第五, 权责发生制给政府部门带来了文化的转变, 使得管理者更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效果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最后, 相当重要的一点是, 全面、持续地推进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可以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方面的信息, 从而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虽然权责发生制拥有以上诸多优点, 但由于政府行政职能的非营利性以及公共物品的非互惠性交易和被共同享用的特性, 完全权责发生制应用在政府的政务活动中是有其内在的缺陷或成本过高而无法执行, 权责发生制可在不同程度上加以修正, 以反映某些资源的来源和使用以及负债的发生。
(四) 修正权责发生制
最常见的权责发生制修正形式是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范围作出限制, 或对确认上存在技术难度、计量成本过高或对政府决策管理影响不大的资产和负债不予确认。如将基础设施、国防和文化遗产在取得或建造时直接确认为费用;只确认短期金融资产和负债;确认大多数符合应计制的资产和负债, 但同时确认现金制或某些修正基础上的收入;确认除某些负债 (如养老金负债) 之外的所有负债等。事实上, 权责发生制的修正程度应和计量重点的广度配合起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政府会计领域, 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 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
三、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一) 国际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 由新西兰率先发起, 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了政府会计和预算改革。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实践, 许多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从国外实施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来看, 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所有的政府会计科目上都实施权责发生制,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这些国家实施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二是主要会计科目上采用权责发生制, 部分资产和负债科目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如冰岛、意大利等国, 这些国家实行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除不计提折旧外, 其他会计科目的核算均采用权责发生制;三是除特定的交易采用权责发生制外, 均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 如丹麦、法国、波兰等国家。从国外实施权责发生制的层面来看,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个政府层面和各政府部门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 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在这些国家的政府会计中, 权责发生制不仅应用于各个政府机构、部门, 而且在整个政府层面上也要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二是只在政府机构、部门的层面上采用权责发生制, 而在整个政府层面上则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如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财政部门对各政府机构、部门拨付款项时, 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 而在各政府机构、部门取得收入和发生支出时, 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但西方有关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改革成本巨大, 影响信息需求, 部分项目无法计量, 审计机构不予认同, 如美国审计总署 (GAO) 连续8年对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拒绝发表意见”, 认为某些会计和报告实务存在着明显的重大缺陷。有鉴于此, 许多国家对引入权责发生制相当慎重, 如爱尔兰政府对此改革明显存有疑虑, 认为要采取尝试的态度。
(二) 政府会计确认的国际范例
新西兰是最早尝试以应计制为政府会计基础的国家, 也是应计制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应用较全面和彻底的国家, 其政府会计改革主要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和重新界定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而进行的, 并以立法作为保证。1986年颁布《国有企业法案》, 推行私有化政策, 在国有企业会计中开始引入应计制的概念;1988年颁布《国有部门法案》, 明确了部门产出责任和部门执行长官的资源管理责任;1989年颁布《公共财政法案》, 对政府部门预算及会计系统进行应计制改革;1993年编制出第一份完全合并的中央政府财务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同年9月, 通过了《财务报告法案》, 强化了公共部门对应计制的应用;1994年, 通过《财政责任法案》, 编制了第一份以应计制为基础的政府整体预算, 至此, 新西兰在政府会计和预算中已经完全实现了应计制。权责发生制会计的采用在新西兰的政府改革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财政支出明显减少, 政府财政透明度显著提高, 政府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高。新西兰政府在会计改革上所具有的勇气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我国为成文法国家, 新西兰政府所采用的以立法推动改革的方式对我国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加拿大的应计制政府会计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 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实行修正的现金制。80年代至90年代, 政府整体及部门开始采用修正的应计制, 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表只反映金融资产, 非金融资产在需要安排支出时才加以反映, 但不进行资本化, 对所有负债都进行确认和报告, 收入项目中只有税收收入仍采取现金制方法记账;应收账户计提坏账准备, 贷款和投资计提坏账准备, 并按净现值计算, 通过未来拨款进行补偿;养老金、退职金和假日津贴、或有负债、法定应计债务、贷款担保、递延收入等都作为负债。2001年4月起, 政府整体和所有政府部门都开始实行应计制。2004年, 政府完全采用应计制会计基础编制预算。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加强了对政府的财务监督, 提高了政府资产的使用效益;其次, 有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缓解财政困难;再次, 强化了政府会计管理, 提高了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的质量。加拿大政府会计的改革实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边试点边改革, 不断完善, 逐步推开, 这对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法国是高度集权的国家, 地方政府的独立地位相对较弱, 与其政权相对应, 其中央政府预算为主要国家职能的行使提供资金, 中央预算的控制权力都集中在财政部。法国中央政府的会计和预算系统是一种二元化系统, 该系统严格区分了会计原则和预算原则, 整个预算程序和报告以现金制为基础, 而财务报告是按照应计制基础编制的, 而且会计和预算采用不同的分类法。二元化系统可体现每个公共部门完整的费用情况, 以便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并可以向议会提供经过审计、体现中央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同时又能够防止人为操纵以应计制为基础的预算弊端。法国的政治体制在许多方面同我国具有相似性, 因而其政府会计方面的做法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 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
我国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的改革既要借鉴国外政府会计的经验教训, 也要符合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政府会计的具体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 在政府会计领域, 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 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 政府会计改革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 在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上也将是渐进式的, 不可一蹴而就。现在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基于此, 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 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哪些会计核算项目应当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等问题的研究, 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认为, 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应充分借鉴法国的二元系统和加拿大的渐进式经验, 政府预算会计主要反映立法机构批准的预算及政府执行该预算的情况及结果, 其通过设立一套自我平衡的预算帐户体系, 运用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对预算及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 以加强预算的会计控制, 并通过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 定期向政府行政长官、立法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借以评价和考核政府当局执行预算收支的财务责任。预算会计本质是财务会计的一个侧面的内容, 但其目的是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 而不是为了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其目标注重预算资金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对预算的符合性。有鉴于预算会计的特殊性以及收付实现制对预算的较好适应性, 当前预算会计应采用与预算相吻合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从而有效发挥其对预算的全程核算和监督, 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授权执行的合法合规性。而对于一般政府财务会计, 则应依据一般政府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 分步骤分阶段地逐步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 可以在3~5年时间内采用收付实现制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扩大资产负债的确认范围, 然后在5~20年时间内逐步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资产方面, 除反映现行现金制基础上政府当期流动资产之外, 逐步增加政府长期债权投资、国有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政府长期资产的反映;在负债方面, 除当前现金制基础上只反映政府当期的流动负债外, 逐步增加对政府直接隐性负债、或有直接负债的反映, 充分揭示政府的负债风险;在政府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方面, 应逐步按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进行确认, 从而在修正的应计制基础上提供反映政府财务状况、政府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的财务信息, 以满足政府管理部门、立法机构和政府审计机构作出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决策的信息需要, 同时满足投资人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应决策的信息需要, 并有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其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而解除其公共受托责任。在未来大致20-50年直至更长的时间, 政府财务会计对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更广直至采用完全的应计制, 对于政府资产的核算范围将扩大至包括国家土地、文物、矿产资源等政府的全部资源, 债务的反映也将扩大至或有隐性负债, 对政府的财政风险的揭示更加充分, 收入费用的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下也将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框架的总体设想》, 《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2]李建发:《论改进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会计研究》, 《会计研究》2001年第6期。
[3]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 《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4]陈胜群等:《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 《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
对环境会计事项确认的探讨 篇6
一、环境会计事项确认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管理机构的法定约束愈加严格,企业的环境会计事项会日益增多,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将其进行确认并对外披露十分必要。
(一)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为了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管理,管理者就需要正确核算经营成果,准确分析财务风险。而企业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会改变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风险,因此对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非常重要。具体包括:1.确认环境因素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影响。对资产来说,企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对资产的损害,使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对于负债来说,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造成了损害,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企业将为此承担责任,从而形成确定性负债。对于收入来说,环境成本的降低可能给企业带来一部分相对收益,由于环境成本降低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税收优惠等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2.获取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在现行的产品成本核算中,企业很少考虑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没有把各种产品的污染与相应的清理费用予以成本化计入产品成本,也没有将消耗的自然资源成本计入产品成本,因此其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的全部消耗,以此进行成本定位和产品定价极易产生错误的生产经营决策。
(二)建立环境会计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外部有关各方对环境信息的需要。
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越来越大,会计信息使用者迫切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的环境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因而会计信息有没有合理反映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环境会计事项确认的标准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因此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事项的进一步分类。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和五要素论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本文主要从四要素论来探讨其确认的标准。
(一)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
环境资产是特定会计主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应的环境资源。其确认的标准为:1.环境资源带来未来效益的可能性,即指它蕴藏着可能的未来效用,它单独或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具有一种能力,将直接或间接产生或有助于产生未来的效用;2.它的使用功能主要是为了保护环境,包括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改进资产运行的安全性、处理污染物质达标排放等方面;3.环境资源计量的可能性,其价值应在未来期间进行分摊,同时还应根据资产减损情况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以可回收金额或公允价值作为兼职计量手段;4.它与未来收益的增加或保持收益不变而追加的环境成本资本化密切相关。
(二)环境负债的确认标准。
环境负债是指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破坏或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有义务。确认环境负债首先要判断其未来支出的可能性大小,它是判断经济利益是否会流出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其达到基本确定时就应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就按或有负债标准对其进行再次判断。其次,对环境负债的确认还需判断其对环境影响的期间。其影响属于过去的,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性质并依据可计量性来做出当期确认或揭示的会计处理;影响属于未来的则可判断为合同负债,并以能否带来未来收益为准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
(三)环境收益的确认标准。
环境收益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对环境保护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做出的评价。环境收益分为显性环境收益和隐性环境收益两类,其确认各有特点:1.显性环境收益的确认。显性环境收益的特点表现为现实经济利益的流入,主要包括废弃物处理收益、附带产品收益、取得的环境赔款收益等。当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确认为收益:(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购买方;(2)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3)相关的收益能够可靠地计量。2.隐性环境收益的确认。隐性环境收益的特点表现为间接的经济利益,这种收益难以形成企业直接的经济利益流入,而且相关的间接收益已反映在企业不同的损益计算中。因此,将这部分纳入环境会计的复式记账系统是十分困难的。这部分收益可以在取得时确认并计量,但是不予记录,只是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即可。
(四)环境费用的确认。
环境费用是指为维护环境质量而支付的污染控制费用和污染造成的社会损害费用的总和。环境费用确认的标准为:1.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如果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的效用,或者未来效用不符合确认环境资产的标准,那么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环境费用。2.计量的可靠性。只有环境资产能够计量,耗用环境资产进行经济活动所发生的环境费用也就能够计量,并形成资源产品的成本费用。由于污染环境而造成的损失也应是环境费用的一部分,但这种费用的计量是较困难的,只能依据合理的估计对其进行计量。
三、我国目前在环境会计方面的进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对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做出规定,只有很少的一些规定出现在相关的会计法规中。《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从事符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商誉减值准备确认及其会计处理 篇7
新准则规定, 企业在合并时, 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视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控股合并的情况下, 该差额是指在合并报表中应予列示的商誉, 即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购买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影响又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吸收合并的情况下, 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 企业首先应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 在取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 剩余部分才构成商誉。
[例1]20X9年6月30日, P公司在发行1000万股普通股, 每股面值1元, 市场价格为每股1.8元, 取得了S公司80%的股权。假定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编制购买方于购买日的合并报表。购买日S公司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800万元, 其公允价值为2200万元, 其中存货的账面价值为600万元, 公允价值为63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200万元, 公允价值为250万元,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500万元, 公允价值为1800万元, 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公允价值为120万元。
(1) 合并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
(2) 合并日商誉
合并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合并中取得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00×1.8-2200×80%=40 (万元)
二、商誉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商誉在确认以后, 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 每一会计年度期末,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对其价值进行测试, 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 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 即提减值准备, 有关减值准备在计提之后, 不能够转回。对商誉减值的处理是按照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减值的处理原则来进行的, 为了资产减值测试的目的, 对于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的账面价值, 应当自购买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 难以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的, 应当将其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组合。具体的处理程序拟通过例2予以说明。
[例2]甲公司有关商誉及其他资料如下: (1) 甲公司在20×8年12月1日, 以1600万元的价格吸收合并了乙公司。在购买日, 乙公司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500万元, 负债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 甲公司确认了商誉100万元。乙公司的全部资产划分为两条生产线——A生产线 (包括有X、Y、Z三台设备) 和B生产线 (包括有S、T两台设备) , A生产线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 (其中:X设备为400万元、Y设备500万元、Z设备为600万元) , B生产线的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 (其中:S设备为300万元、T设备为700万元) , 甲公司在合并乙公司后, 将两条生产线认定为两个资产组。两条生产线的各台设备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均为5年, 预计净残值均为0,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2) 甲公司在购买日将商誉按照资产组入账价值的比例分摊至资产组, 即A资产组分摊的商誉价值为60万元, B资产组分摊的商誉价值为40万元。 (3) 20×9年, 由于A.B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导致生产的产品销路锐减, 因此, 甲公司于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4) 20×9年末, 甲公司无法合理估计A.B两生产线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经估计A.B生产线未来5年现金流量及其折现率, 计算确定的A.B生产线的现值分别为1000万元和820万元。甲公司无法合理估计X、Y、Z和S、T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要求:分别计算确定甲公司的商誉、A生产线和B生产线及各设备的减值损失。
首先, 计算A、B资产组和各设备的账面价值:
A资产组不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500-1500÷5=1200 (万元)
B资产组不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000-1000÷5=800 (万元)
其次, 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金额和减值损失。
(1) A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小于其不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200万元, 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200万元。
(2) B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820万元, 大于其不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800万元, 不确认减值损失。
最后, 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金额和减值损失。
(1) A资产组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500-1500/5+60=1260, A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小于其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260, 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260。
减值损失260万元应先抵减分摊到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60, 其余减值损失200再在X、Y、Z设备之间按账面价值的比例进行分摊。
X设备分摊的减值损失=200×320/1200=53.33, Y设备应分摊的减值损失=200×400/1200=66.67, Z设备应分摊的减值损失=200×480/1200=80。
(2) B资产组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1000-1000/5+40=840, B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为820,
B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820小于其包含商誉的账面价值840, 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20。抵减分摊到资产组的商誉的账面价值20, B资产组可辨认资产未发生减值损失。
综上分析, 应确认商誉减值准备=60+20=80万元。
参考文献
【会计确认概念】推荐阅读:
会计确认计量09-27
会计收入确认原则09-25
金融资产会计确认辨析06-28
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论文07-18
碳排放权会计确认问题07-06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10-28
浅析施工企业会计收入确认与税务制度差异06-15
2024年注评考试《财务会计》每日一练: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11-07
会计基本概念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