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核算方式(共7篇)
确认核算方式 篇1
摘要:完工百分比法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应用,对于大型跨年度项目的线下营销服务行业也同样有应用。但完工百分比法的应用由于营销服务的行业特点,也出现了一些应用的问题,完工进度的合理性受到影响,特别对于行业需要上市披露财务信息时,必须提高收入成本核算的核算质量,减少跨年度项目收入成本确认与实际结算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完工百分比法的利弊进行分析,阐述了完工百分比法应用于线下营销服务行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通过非完工百分比法提高核算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完工百分比收入,确认核算方式,线下营销服务业
一、传统的线下营销服务业收入确认核算方式概述
(一)线下营销服务业的含义
线下营销服务属于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在传统广告边际效益递减、渠道权力逐渐向消费者转移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在终端和社会公众(消费者)进行互动的价值,并将营销资源向地面倾斜开始大量使用各种线下营销服务,其中包括渠道管理、促销、公关关系营销、活动营销等。通过整合店面管理、终端促销、终端销售团队管理、活动公关、会议会展服务等各种线下营销手段,可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效率。
线下营销服务属于整合营销传播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执行,品牌市场推广等一系列的活动,执行活动类型有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类型,短期通常活动执行期在3个月以内,长期执行活动超过3个月以上,并容易出现跨期服务情形。
(二)传统的线下营销服务业收入确认核算方式的类型
根据线下营销服务的业务类型进行收入成本核算,通常包括服务实际完成确认法与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法。
1、服务实际完成确认法。服务实际完成确认法是根据客户约定实际已经完成的部分来进行确认。例如现场媒体传播服务由于服务是根据媒体播放期间而进行,通常合同上约定播放时间,并且服务完成后有实际的结果呈现,收入与成本都根据实际已经播放期间的服务来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这种核算方式的特点是能准确反映业务的实际收入与成本,并且要有充分证明收入可被确认完成的证据,但对于期间较长服务有可能部分期间容易出现收入波动情况。
2、完工百分比法。对于服务期长,合同执行金额大的终端促销、活动营销等业务模式,为合理在会计期间反映经营情况,通常会采取完工百分比的核算方式。线下营销服务企业进行核算时,项目合同金额作为劳务总收入额,并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者客户标书的金额预估。项目预算成本作为劳务总成本,是根据预估的毛利率来预估报价及成本。完成百分比(完工进度)根据活动执行情况估计,以场次(站点)作为标准。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合理和及时获取完工进度的场次执行并且总执行场次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完工百分比核算是较简便的,成本结转也是比较容易的,成本的时点分割清晰,不需要财务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收入成本核算。
完工百分比法是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形式之一,使用完工百分比进行收入成本核算业务收益情况在活动执行过程中属于按进度反映,对于没有不多跨期(两个会计期间)的业务类型,不容易出现收入成本的波动而导致利润的波动。完工百分比收入成本核算比较简便,完工百分比法核算的收益情况比较均衡。
二、线下营销服务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出现的问题
(一)完工百分比计算因素影响收入成本的合理性
完工百分比三项要素中劳务总收入最容易确定,因其来自企业外部,至少有外部因素的参与并留下痕迹。实际上线下营销服务行业客户大部分是采用开口合同方式,项目合同金额变化还是比较频繁的。劳务总成本显然是估计数,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主观估计。是否具备估计的条件,以及估计的客观性、准确性是合理执行完工百分比的核心。预算成本容易出现松弛的情况,最终项目结算时成本调整幅度较大。各期的完工进度是一组百分比数据,分母是总数量或总金额,通过双方约定或估计得出,分子是当期数量或当期金额,通过测量、统计和计算得出。完工进度以场次(站点)为主,如果总场次(百分比分母)不能够确定,并且变化较大时,对于收入成本金额影响还是很大的。
(二)获取日常完工进度困难
线下营销服务通常是全国各地同时进行的,活动执行的情况需要实时更新到系统或者通过人工收集后才能计算。实际操作项目开始到活动执行状态由于缺乏系统及专门人员更新数据,容易出现数据提供滞后影响场次的准确性。完工进度需要得到第三方确认的难度也很大,客户往往只会在合同约定期内定期确认完工进度,自行获取的完工进度只是估计的数据。完工百分比法的执行对内部控制要求极高且需要外部环境和对象的匹配和配合,操作性并不强。
(三)容易导致收入毛利异常
线下营销服务业对于同一会计期间内结束的项目,是不会出现异常的。出现毛利异常的情况主要针对跨年度项目收入成本核算。提供劳务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甚至跨月、跨年,提供劳务的过程伴随着质量风险并随时接受客户的监督,即使合同约定了交易总额及支付进度款的结算方式,仍然可能在最终结算时由于服务产生的品牌推广效果、销售量等情况营销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而导致最终收入金额变化。另外如果预估的项目预算成本由于谨慎性原则会高估,在跨年度实际成本核算时会影响到当年的损益情况而导致毛利异常。
(四)核算方式不够精细不便于进行业务分析
完工百分比核算方式比较简单,在核算的方式上没办法做到精细化,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脱节比较多,不便于及时性分析。例如直接根据完工百分比结转成本,成本构成是按照比例结转的,对于跨期的项目,较难清晰的了解到被分割的期间成本构成的合理性。由于线下营销服务的产品非标准化,在未来进行新的服务招投标的报价时的分析带来困难。建立线下营销服务业收入确认核算方式的建议。
三、建立线下营销服务业收入确认核算方式的建议
(一)重新根据客户合同定义服务确认类型
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客户合同通常会分几种情形,一次性服务确认合同、分阶段确认服务合同及分场次(站点)服务合同。第一,一次性确认适用根据合同或订单的约定指导项目执行完毕才与客户结算的服务,如设计、制作、单场会务等。第二,按工作量法分阶段确认适用根据合同、订单约定按项目完工进度确认进度款。一般项目持续时间较长,如活动营销,月度公关服务等。第三,按工作量分场次(站点)确认,适用根据合同、订单或者报价与客户事前约定单场(单站点)的收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与客户确认完成的场次(站点)确认已完成的服务收入。一般项目持续时间长,如终端促销项目。
(二)根据合同性质构建成本核算方式体系
线下营销业务如果主要以完工百分比作为核算方式,如果影响核算的三个主要因素包括项目合同金额、项目预算成本和完工进度(已执行活动场次/预计总执行场次)的其中一个因素发生频繁变化,会导致收入成本的确认金额受到较大的影响。为了减少完工百分比核算方式的不可控因素,使用收入及成本可以可靠计量的因素,包括合同单场(单站点)单价,实际场次,实际合同可确认金额。而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组合,可以有分成实际分场次(站点)完成方式确认和实际阶段完成方式确认。
1、实际分场次(站点)完成方式确认。此方式针对工作量法的分场次(站点)确认的合同业务,执行活动的进度还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具体获取实际场次执行的及时数据,如能每月得到执行活动的实际完成进度并得到客户的外部确认的,我们按照合同约定的单场次(站点)单价,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应确认的收入与应确认的成本。
实际已执行场次X单场次(站点)单价=应确认收入
实际已执行场次X单场次(站点)成本=应确认成本
该种收入成本核算方式对于项目管理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客户的单场次(站点)单价由于有外部合同的约定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单场次(站点)的成本,属于内部制定的标准,而单位成本中包括固定成本及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也是基于预计场次(站点)一定的情况下估计的,所以如果场次发生变化较大,应确认成本也是会受到波动的。所以在采取该方式时,单场次(站点)的成本最好定期如三个月需要根据实际成本情况更新,保证标准单位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项目毛利的合理。
2、实际阶段完成方式确认。对于按工作量法分阶段确认的客户合同业务类型,通常项目的收入确认是严格遵照客户合同约定的时点进行的,在与客户确认并取得相关结算资料后,该合同约定的该阶段的收入可以确认。而对于应确认的成本,分成需要分摊成本及变动成本,在分阶段执行期间的变动成本和根据一定标准分摊的项目固定成本(如前期活动展具制作成本)都应切割匹配到该阶段确认的收入。该种方式年度内确认的次数不定,收入确认不平但收入成本确认能够反映合理的实际收入及成本情况。
以上的实际成本核算方式都能有效的提高收入成本核算的质量,但实际的核算过程中对财务核算的难度是加大的,如果收入能够合理确认,但成本未能及时归集及核算的,收入也是不能够确认的。而线下营销服务业的成本服务确认需要有完善的供应商订单管理系统,对于收入的合理确认,通过内部控制获取合理的项目实际执行场次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通过内部业绩管理的要求优化业务流程系统,使业务人员能够及时提供相关的业务数据,财务人员才能获得准确、及时的收入成本核算基础数据,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核算误差的产生。
四、结束语
完工百分比只能适应特定行业,如果其他行业应用是否应该出台更加可执行与被证监会认可的方式,保证核算质量。服务业的财务核算由于业务类型的复杂化,原有简单的财务核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业务分解,把收入成本确认做得更精细化。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加强内部管理推进收入成本核算的准确、及时、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丽珍.完工百分比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财务与会计,2012(1)
[2]李江山.完工百分比法收入确认的核查要点.财会月刊,2014(6)
[3]马广奇.完工百分比法在科技服务企业的应用.财会月刊,2013(12)
[4]张维宾.周永厦.完工百分比在实务中的合理运用.财务与会计,2006(1)
[5]刘云.完工百分比法在装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时代金融,2015(4)
[6]赵团结.完工百分比法运用若干问题探讨.财会通讯,2010(7)
[7]丁冰杰.浅析完工百分比法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经营管理者,2014(11)
会计核算时商誉确认的探究 篇2
部分商誉确认法是指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交易中将购买方的合并成本超过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作为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在存在少数股权的情况下, 商誉中未包含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
全部商誉确认法是指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交易中将控制权取得日被购买企业的整体价值 (而不仅仅是购买方支付的合并成本) 与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不仅仅是购买方享有的份额) 的差额作为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商誉不仅包括归属于购买方的部分, 而且包括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
部分商誉确认法与全部商誉法该如何选择呢?
一、从资产的定义去确认。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前所述, 被购买企业由于能给购买企业带来协同效应, 这种协同效应是预期会给购买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源, 所以购买企业在控股合并过程中愿意以高于取得的被购买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成本来购买被购买企业, 超额支付的这部分的价款就是协同效应等无形资源的购买价格。可见, 购买企业购买的这项无形资源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 所以, 购买企业应该在控股合并交易行为发生后以该项无形资源实际发生的购买成本 (购买方的合并成本超过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作为商誉的初始计量金额,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然而, 在购买企业控股合并的这一交易过程中, 少数股东并没有发生控股合并交易行为, 他们也没有被购买企业的协同效应等无形资源支付任何费用, 所以归属于少数股东的这部分无形资源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 故不能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商誉只能包括购买企业实际购买的这部分无形资源, 而不应包括少数股东未购买的那部分无形资源。
二、从对被购买企业的无形资源的控制权去确认。
如前所述, 合并商誉 (或外购商誉) 的内在价值是由被购买企业自身各项资产产生的协同效应和被购买企业与购买企业的资产一起产生的协同效应这两部分构成。由于被购买企业被其原有股东所拍卖, 所以可以认为被购买企业自身各项资产产生的协同效应已很小或近似于零。然而, 购买企业却愿意购买被购买企业的原因在于购买企业与被购买企业的资产在一起能产生协同效应。所以, 可以认为合并商誉 (或外购商誉) 的内在价值主要或者全部是由被购买企业与购买企业的资产在一起产生的协同效应构成的。购买企业通过其控股地位可以决定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从而控制和利用被购买企业对购买企业所具有的这种协同效应, 并且这一协同效应只会因为购买企业对被购买企业控制权的存在而存在, 并不会因为购买企业对被购买企业持有的控股股份份额的多少而增减。只要购买企业一旦控制被购买企业, 无论购买企业持有的控股股份份额是多少, 购买企业都可以通过其控制地位对被购买企业的全部协同效应进行利用, 也就是说, 购买企业取得了被购买企业所具有的协同效应等无形资源的全部价值。相应地, 由于少数股东对被购买企业不具有控制权, 所以其并不能从被购买企业中取得协同效应, 因此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协同效应等无形资源的价值近似于零。少数股东的股权购买价格都应该低于母公司的股权购买价格。这一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协同效应等无形资源的价值近似于零的观点。所以, 购买企业的合并成本超过取得的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包含了被购买企业的全部无形资源价值, 也就是说, 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商誉只包括归属于购买企业的无形资源, 而不包括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无形资源。
三、从会计制度的可比性角度去确认。
如果采用全部商誉确认法, 商誉不仅包括购买方的部分, 而且包括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如前所述, 即使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确实存在归属于少数股东的被购买企业的协同效应等无形资源, 但由于少数股东未对该无形资源进行购买或支付, 所以, 笔者认为, 这种无形资源是被购买企业的自创商誉, 而不是少数股东的合并商誉或外购商誉,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的自创商誉不能作为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中进行确认。所以, 如果采用全部商誉确认法, 对归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无形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 就违反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自创商誉不能作为一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的有关规定。此外, 由于其他非合并企业没有对其自创商誉进行确认, 如果合并企业对这种自创商誉进行了确认, 就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四、从两种商誉确认法中的商誉内涵角度法确认。
如前所述, 在部分商誉确认法中所说的商誉是指购买企业从被购买企业中买来的商誉, 也就是合并商誉 (或外购商誉) , 而全部商誉确认法中所说的商誉除了包括购买企业从被购买企业中买来的商誉 (即合并商誉或外购商誉) 外, 还包括少数股东在被购买企业的商誉 (自创商誉) 中拥有的份额。所以, 采用部分商誉确认法好还是采用全部商誉确认法好的问题就可以转化为少数股东在被购买企业的自创商誉中拥有的份额在资产负债表中不确认好还是确认好的问题。上文已经论述了在当前会计环境下少数股东在被购买企业的自创商誉中拥有的份额不宜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确认的各种原因。由此可见, 部分商誉确认法是一个更加合理的商誉确认方法。
五、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去确认。
任何产品都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信息也是一种产品, 毋庸置疑, 在决定是否提供一项会计信息时也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采用全部商誉确认法, 则必须使用到控制权取得日被购买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到被购买企业的整体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 按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购买价格来推算子公司的整体价值。但是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普遍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 因为这一推算过程依赖于这样一个假设: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也愿意与控股股东支付同样的价格来购买其在子公司的相应股权。然而这种假设与实际情况往往是相背离的, 因为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从经验研究的结果来看, 少数股东的股权购买价格都应该低于母公司的股权购买价格。所以,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不准确的缺陷。另一种方法是, 使用合适的公允价值估计技术对被购买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和成本很大, 而且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 给企业粉饰财务报表创造了机会。由以上分析可见, 全部商誉确认是一个成本高但效益未必好的商誉处理方法。
谈资本公积的确认及会计核算 篇3
一、资本公积的定义和性质
所有者权益在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投入资本和留存收益。在我国, 前者包括实收资本 (或股本) 和资本公积, 后者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 资本公积是指归所有者共有的、由于资本原因而形成的、非收盗转化而形成的资本, 是一种特殊的所有者权益, 它具有所有者权益的共性, 即归所有者共同拥有。留存收益则是指由收益转化而形成的所有者权益。
我国通过设置“资本公积”账户来核算投资者投入资金超过注册资本的金额以及不能构成注册资本的企业资本变动。
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目的在于追求资本的增值。资本公积的用途只能用于转增资本。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现状及其合理性、合法性分析
1、资本公积的内容。
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包括: (1) 资本 (或股本) 溢价; (2)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3) 股权投资准备; (4) 拨款转入; (5)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6) 关联交易差价; (7) 其它资本公积。
可见, 资本公积项目核算的范围十分庞大缺乏系统性, 大部分项目, 如接受捐赠、资产评估增值、债权人豁免的债务或无法支付的款项等增色属于利得 (收益项目) , 应该在企业的利润表中列示。反映逻辑上的问题是:与营业外收入有同样性质的项目如接受捐赠取得的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被确认为资本公积, 而未能进入利润表;捐赠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等被确认为营业外支出, 进入了利润表。
2、资本公积补亏。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本公积的处理仅规定“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 (或股本) ”, 即允许“资本 (或股本) 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等项目转增资本, 却没有对资本公积是否可以补亏做出明确规定, 上市公司将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债务重组收益进行转增资本甚至补亏。这样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债务重组收益虽然不能充当当期利润, 但却能冲销以前的亏损。
根据财政部在《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 记入“关联交易价差”明细科目下资本公积不能进行转增资本或补亏的处理, 使这项资本公积“沉淀”下来, 导致资本公积项目的长期膨胀, 使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极不合理。
三、资产负债观下资本公积核算的规范
1、资本公积内容的规范。
按照上述对资本公积的七个项目性质的分析, 除“资本 (或股本) 溢价”项目之外, 其他六个项目都不应置于“资本公积”帐户之下, 即“资本公积”帐户公核算资本 (或股本) 溢价。“实收资本 (或股本) ”和“资本 (或股本) 溢价”两个帐户核算所有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其他项目分别归整如下:
(1)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企业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属于其他全面收益 (即不能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下同) , 相应地, 企业对外的百现金资产捐赠也应确认为其他全面收益。
(2) 股权投资准备。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 因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等原因增加其他全面收益, 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并增加其他全面收益。此外, 企业承包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不应确认为利润, 而应确认为其他全面收益, 待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 按照宣告发放的金额再从其他全面收益转入利润。
(3) 拨款转入。由于其性质属于非交互性交易产生的利得, 因此可以归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4)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如果是非现金资本折算差额, 应归入其他全面收益。如果是现金资本折算差额, 可以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计入资本公积。
(5) 关联交易差价。对关联方交易的规范, 应充分尊重经济活动实质和会计理论的内在逻辑性。所以, 将关联方交易收益归入利润表中的收入项目。
(6) 其他资本公积。“接受现金捐赠”应作为利得确认, 归入“营业外收入”帐户。相应地, 企业对外的现金捐赠, 应作为损失确认。法定财产重估增值与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一样, 都是未实现的利得, 在资产工投资未被处置之前, 也应属于其他全面收益。
经过这样的归纳整理以后,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就很清楚且容易解释了。“资本公积”项目仅仅反映因资本交易引起的而又不属于法定资本 (即实收资本或股本) 的权益变动。这样, 全面收益可以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增值状况和经营业绩。它既可以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得出, 又可以通过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期初余额相减得出。
2、资本公积和其他全面收益是否可以弥补亏损问题。
资本公积是否可以弥补亏损的问题, 在理论上很容易解释:资本 (或股本) 溢价既然是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一部分, 那么以资本公积补亏等于混淆投入资本与资本, 并且以此对投资者进行分配等于是以投资者的原投入资本通过利润分配的名义返还给了投资者。但是在特殊情况下 (如巨额亏损、资产重组) , 经过股东大会决议和债权人的同意, 也可以以资本公积弥补亏损, 但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以资本公积补亏的原因和金额。
其他全面收益属于不实现但已确认的资产增值, 利润是已实现且已确认的资产增值, 而亏损又是利润的反面, 所以如果以其他全面收益补亏无疑是混淆了利润和全面收益的界线。亏损在正常情况下应以以后年度实现的利润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盈余公积弥补。其他全面收益在实现后 (如接受捐赠的资产处置或使用后) 转为利润, 此时弥补亏损属于正常情况。在特殊情况下以其他全面收益补亏也是允许的, 但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以其他全面收益补亏的原因和金额。
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在会计国际协调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规范现有的资要公积项目的问题, 使资本公积及其相关内容的确认、计量能够按照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具有前后一致的概念基础。
关键词:资本公积,资产负债观,全面收益
参考文献
浅谈或有事项的确认与会计核算 篇4
关键词:或有事项,或有负债,会计核算
或有事项是在会计中遵循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的, 为充分披露这一经济现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 使会计信息更真实,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 分析或有事项、或有负债和预计负债相关概念及其确认和计量, 以便运用。
一、或有事项的确认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常见的未来事项有: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
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1)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而非潜在义务。2)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中, “很可能”指企业因履行或有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的情形。在对或有事项加以确认时, 通常需要对其发生的概率加以分析和判断。一般情况下, 发生的概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确定”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很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极小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3)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由于或有事项具有不确定性, 产生的现时义务的也具有不确定性, 需要估计。例:甲企业状告乙企业侵权, 要求赔偿50万元, 法院尚未判决, 乙企业认为, 侵权事实已成立, 败诉的可能性为90%, 最可能赔偿45万元。则乙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 450000
贷:预计负债 450000
二、或有事项的计量
或有事项的计量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二是预期可获得的补偿的处理。
1) 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 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
2) 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 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确定。如产品质量保证中, 提出产品保修要求的, 应根据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及相关保修费用计算确定应确认的负债金额。例:甲公司2008年度销售产品1万件, 销售额为6000万元。该公司的产品质量保证条例规定, 产品售出一年内, 发生质量问题, 企业免费维修。根据以往经验, 出现较小质量问题可能性为15%, 维修费约为销售额的1%;出现较大质量问题的可能性为4%, 维修费约为销售额的2%, 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可能性为1%, 维修费为销售额的20%, 则:本年度应计提的产品质量保证金为:6000×1%×15%+6000×2%×4%+6000×20%×1%=258000
会计处理为:借:营业费用258000
贷:预计负债 258000
3) 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 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 而且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例:2008年甲企业状告乙企业侵权, 要求赔偿50万元。如果上述侵权行为是由于乙企业委托的A公司在完成项目时造成的侵权, 乙企业则向A公司索赔60万元, 基本确定能获赔40万元, 则乙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 400000
贷:营业外支出: 400000
三、亏损合同、辞退福利形成的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
(一) 亏损合同
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应当确认预计负债。其中, 亏损合同是指在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 不可避免发生的成本预期将超过与合同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的合同。预计负债的计量应当反映退出该合同的最低净成本, 即履行该合同的成本与未履行该合同而发生的补偿或处罚两者之中的较低者。
亏损合同存在标的资产的, 应当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 如果预计亏损超过该减值损失, 应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合同不存在标的资产的, 亏损合同相关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例: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不可撤销销售设备合同, 50台设备, 每台100万元, 总价值5000万元, 于12月30日交货。10月底, 甲公司已生产出40台设备, 由于原材料涨价, 单位成本达到105万元, 本合同已成为亏损合同。预计其余未生产的10台设备的单位成本相同。则甲公司对有标的部分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对没有标的的部分确认应预计负债。会计处理如下:
1) 有标的部分, 合同为亏损合同, 确认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0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0000 (40×50000)
2) 无标的部分, 合同为亏损合同, 确认预计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 500000
贷:预计负债: 500000 (10×50000)
(二) 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在职职工劳动合同尚未到期前, 企业决定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给予的补偿, 或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仲裁而给予的补偿。职工薪酬准则规定, 企业在职职工劳动合同未满而解除劳动关系的,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同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1) 企业已经制定正式的解除劳动关系计划, 并即将实施。该计划包括:拟解除劳动关系或裁减的职工所在部门、职位及数量、补偿金额以及时间等。2) 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解除劳动关系计划。
例:甲亏损企业决定辞退50名工人, 每人补偿10万元。则甲企业的账务处理是:
借:管理费用: 50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000000
属于单位内退的职工, 内退期间拟支付的工资和缴纳的社会保险等, 确认为预计负债, 不得在职工内退后各期分期确认各期工资和社会保障费。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实施完毕但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 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 以折现后的金额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 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 计入财务费用。
确认核算方式 篇5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居民企业以法人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这一特点, 为了减少和避免重复计税, 国家税务总局对企业的视同销售收入进行了重新界定, 这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文件中, 文件强调了以资产所有权属发生改变作为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标准, 改变了过去因资产发生用途改变或内部转移也确认为视同销售收入的作法。相对原税法对视同销售的确认范围而言, 新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范围比原税法要小些。如, 原企业所得税法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也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确认, 新税法实施后将资产用于在建工程不再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确认。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与原企业所得税法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 无论是在确认原则上还是在确认范围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原税法视同销售的客体一般仅包括自制或委托加工的产品以及自制的固定资产, 而新税法视同销售的客体泛指资产 (既包括自制又包括外购资产) , 二者是有差别的。这将引起视同销售收入在核算上和涉税处理上的变化, 下面对此作一些具体的探讨。
一、新税法对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与原税法的区别以及对核算的影响
1.新税法确定的视同销售收入范围
国税函[2008]82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 除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 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 可作为内部资产处置, 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相关的资产计税基础延续计算。①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 ②改变资产的形状、结构或性能; ③改变资产的用途 (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 ; ④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 ⑤上述二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结合; ⑥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 应按视同销售确定收入。①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②用于交际应酬;③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④用于股息分配;⑤用于对外捐赠;⑥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2.原税法确定的视同销售收入范围
财税字[1996]079号文规定:“企业将自已生产的产品 (在税收实务中委托加工产品也视同自制产品) 用于在建工程、非生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 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
3.新旧税法的主要差别
新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是以资产的所有权属发生改变为原则;而原税法不仅考虑资产的所有权属是否改变, 而且还考虑了资产的特定用途的改变。如原税法将自已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非生产性机构也作为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而新税法对此不确认为视同销售收入。新税法与原税法在视同销售确认范围的主要差别是, 原税法的视同销售收入仅指自制产品, 而新税法泛指资产, 就其客体涵盖的内容而言要比原税法涵盖的内容多。
4.会计核算及产生的影响
对于视同销售会计上一直不作为收入核算, 而按成本转账, 因视同销售而发生和支付的增值税或消费税一并记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账户。这是因为视同销售不符合销售成立的标志, 企业不会因为将自制产品 (新税法指资产) 用于视同销售而增加现金流量, 也不会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
但是, 由于新旧税法对于视同销售内容和范围的变化, 对原有视同销售核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正确地核算企业的视同销售业务, 应从以下几点着眼:
(1) 区分新旧税法关于视同销售的差别, 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核算。如新税法将资产用于股息分配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现行会计核算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分配给股东作为销售收入处理, 按产品售价借记“应付股息”,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增值税销项税额的核算从略) , 同时结转产品成本和转销库存。这与一般产品销售的处理是一致的。同理, 新税法将资产“用于股息分配”的视同销售也适应上述核算办法。但应注意自制资产和外购资产用于股息分配在确认视同销售价格上的区别。
(2) 原税法的视同销售收入仅指自已生产的产品, 新税法的视同销售包括自制资产和外购资产。这就使得视同销售收入的会计处理比原来涉及的内容和科目要多。如, 原来税法并未将企业外购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实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后则纳入视同销售范围。如将购进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和奖励, 原企业所得税法未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新税法则要求作为视同销售处理。新税法虽然规定了将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也要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但对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因此, 企业发生外购资产的视同销售行为, 仍可采用成本转账的作法, 因其视同销售收入是按购入时的成本价格确认的, 一般情况下企业将外购的货物用于视同销售不会增加企业 的收入和税赋。
例如, 某企业将外购的大米作为职工福利发放给职工 (假定该企业属于食品加工企业, 大米属于生产食品的原料) , 发给管理人员100袋, 价款8 000元, 车间管理人员50袋, 价款4 000元, 生产工人200袋, 价款16 000元, 其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8 000
制造费用 4 000
生产成本 16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8 000
同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28 000
贷:原材料 28 000
这里应引起注意的是, 在新税法下外购货物用于职工福利的视同销售收入与视同销售成本在正常情况下是一致的。原税法确认视同销售的货物一般是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售价确定视同销售收入 (没有当月同类货物售价或近期同类货物售价的,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视同销售收入) , 而新税法将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的收入是按购入的价格确定视同销售收入, 这一点在核算和税务处理中应引起关注。
二、新税法视同销售收入的涉税处理
新税法确认视同销售收入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所不同, 因而涉及的税收处理也会不同, 作为纳税人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销售价格的确定
国税函[2008]828号文规定:“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从价格确定的角度讲, 如果企业用于视同销售的自制资产为新试制的产品, 没有同类同期销售价格, 其视同销售收入价格如何确定文件没有作出规定, 会造成税务机关在实际征管中无所适从, 纳税人无法确定这种情况下视同销售的价格和收入金额。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对这种情况下的视同销售价格及时给予明确。另外, 属于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要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收入, 一般而言, 购入价格仅指发票上列示的价格, 而会计核算的资产成本一般包括相关税费, 称之为购入成本, 购入成本通常情况下要大于购入价格, 如果将外购的资产用于视同销售, 按购入价格作为视同销售收入的计算依据, 而以购入成本作为视同销售成本, 则该项视同销售业务会减少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 使国家税款流失。纳税人将外购资产购入时的价格作为视同销售成本扣除, 如果外购资产购入年限已久, 则原购入价格资料不易查找, 购入成本与购入价格的差额无法处理, 会给纳税人的核算和纳税调整增加难度。建议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联合下文对外购资产用于视同销售的收入改为按购入时的成本确认视同销售收入, 这样便于纳税人操作。
2.销售收入确认的时限
确认核算方式 篇6
1 关于“买一赠一”销售行为的会计核算
“买一赠一”是一种常见的商业零售企业促销手段, 由于赠品的销售价款实际上已包含在商品销售价款中, 只是尚未在合同和发票中单独标明赠品的售价, 没有将赠品的售价从销售价款中分离出来而已, 是组合销售商品行为, 属于有偿赠送, 不属于捐赠, 应将总的销售价款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例如:甲零售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税率为17%, 采取“买一赠一”形式销售一批液晶电视, 增值税专用发票中注明, 售价1 000 000元, 增值税170 000元, 液晶电视的成本800 000元, 同时赠送小型电水壶, 同类小型电水壶的不含税售价100 000元, 该商品的成本70 000万元, 货款已存入银行。首先, 按照两种产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分摊确认各项销售收入。
液晶电视的收入=1 000 000÷ (1 000 000+100 000) ×1 000000=909 090.91 (元) 小型电水壶的收入=100 000÷ (1 000000+100 000) ×100 000=90 909.09 (元) 。然后, 根据分摊比例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家电组 (小型电水壶) 90 909.09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70 000
2 关于“返券销售”销售行为的会计核算
“返券销售”是目前大多数商家比较喜欢的一种促销手段, 返券销售是指顾客在购买一定数额的商品后获得商家赠送相应数额购物券的促销方式。对于此类促销方式应遵循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 在销货的同时对于返券做或有负债处理。
例如:某大型超市为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税率17%, 在春节期间为了促进销售, 实现年终销售业绩, 超市推出消费者购买商品满200元送20元的代金券, 促销期间发出10 000张20元代金券, 收回800张。首先, 根据销售的商品价款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结转商品的成本。然后, 确认发出的代金券计入“销售费用”和“预计负债”。最后, 对于使用的代金券用于购物时, 确认收入的同时冲减“预计负债”, 对于未使用的代金券作废时, 冲减“预计负债”和“销售费用”。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3 关于“让利式附赠”销售行为的会计核算
“让利式附赠”是一种为了促进新产品销售, 拓宽市场份额而给予消费者的一种让利打折行为, 可以视为一种企业变相降价销售。因此, 满足收入确认条件。
例如:有一大型食品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税率为17%, 新推出一种冷冻食品, 为了加大新品的推广力度, 企业决定实行“买三盒赠一盒”的促销活动。当月销售30 000盒, 每盒不含税售价20元, 每盒成本10元, 另赠送出同种食品10 000盒, 货款存入银行。
首先, 按实际的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实际取得的销售收入计算缴纳增值税,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然后, 结转成本时, 按连同赠品的成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虽然销售赠品只有进项税额没有销项税额, 表面上看似乎不合理, 其实赠品的销项税额隐含在正价销售商品的销项税额当中。因此, 对于赠品的进项税额应允许其申报抵扣, 赠送赠品时也不应该单独再计算销项税额。
参考文献
[1]徐捷, 高淑君, 柳宁.谈附买赠方式销售的税务与会计处理[J].财会月刊, 2007, 4.
确认核算方式 篇7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管理界开始兴起人力资源理论研究活动, 许多学者尝试将其运用到管理实践当中去, 这促进了企业管理观念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从而将管理理论带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将人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要素投入,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 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思想。进入到21世纪以后, 人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 社会生产逐渐开始从过去的生产导向型向科技服务导向模式发展和过渡, 这个转变更加凸显了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科学管理人力资源, 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 必然会促进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也有效刺激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有利于帮助企业节省人工成本, 提高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能够将企业经营成本更客观全面地体现出来。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 是指企业用于取得人力资源进行的投入和支出所付出的成本,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是指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一切费用总和;从狭义上来看,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用于购买劳动力的投入成本。综上所述, 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定义为:对有资格成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选拔聘用、培训开发、投入使用及退出企业等活动中产生的各项支出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根据企业员工从入职到离职过程中企业投入的相关成本, 将其分为以下五种成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在下图1中, 给出了人力资源成本具体组成结构:
1.取得成本, 是指企业招募新员工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例如员工招聘、办理员工入职手续等产生的费用, 在人才市场上, 企业获取人力资源必须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取得成本主要来自举办招聘会、招聘广告发布、组织面试、体检等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
2.开发成本, 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员工适应新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 例如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 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 对新员工来说, 开发成本投入多寡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这方面主要包含员工上岗培训、岗位内容培训和技能专项提升等。
3.使用成本, 是指员工在为企业工作过程中, 企业需要向员工支付和投入一定成本的费用, 例如发放员工工资、为员工购买社保、发放福利津贴等。
4.保障成本, 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产生的成本。员工如果遇到意外事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需要特别补偿或者救济, 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 需要为员工购买各种失业保险、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也会增大企业的开支。劳动保障成本是指员工在遇到意外事故导致身体残疾或者丧失职业能力时, 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定社会保障产生的成本。
5.离职成本, 是指员工主动辞职时, 企业需要按照法定规定支付给员工一笔津贴, 或员工离职造成岗位暂时空缺导致的损失、企业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给员工一定的解聘补偿等费用。
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问题
人力资源的投资不是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就可以完成的, 它具有延续性, 因此人力资源应按会计分期的原则分别计算每一个会计期间形成的人力资源成本, 并在期间终了时予以确认。记入“人力资产”账户, 形成企业的人力资产价值。人力资源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而发生的投资, 因此人力投资成本应按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在各期间分期摊销。企业人力资源总成本是指依附于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源, 为实现全部人力资源获取和增值而支付的费用之和。企业某年的人力资源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本期摊销值和当期可变成本两大部分。下面就这两个部分进行核算分析。
(一) 企业人力资源总成本核算
1. 固定成本本期摊销处理。
一般来说, 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 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是动态变化的, 因此需要采用加速摊销法来处理人力资本。加速摊销法是指将多数成本计入前期、少数成本计入后期。这里我们以变率递减法作为例子, 分母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预期折旧年限内不同年份数值加总, 再将从早到晚的年限每年数值作为分子计算折旧率, 将这个比率乘以固定资产总值与预期净残值之差, 我们就可以得到每个年份的折旧数值。这里假设人力资源成本总值为100, 其使用周期是五年, 最终净残值为10, 将1、2、3、4、5加总得到15作为分母, 再分别用5、4、3、2、1作为分子得到相对应年份的折旧率, 它们分别是1/3、4/15、1/5、2/15、1/15。第三年的折旧率为1/5, 将其乘以人力资源成本总值100得到20, 扣除净残值10后就是当期折旧额10。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来说, 新员工对企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劳动合同终止后也不会继续为企业服务, 因此其净残值可以视为0。鉴于此, 可以将人力资本视为没有净残值的资本。但是也有部分员工会选择继续为企业服务, 而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人力资本取得成本是0, 换言之, 企业得到了人力资本增值部分, 此时不能将人力资本净残值视为0。
2. 当期可变成本计算。
传统的会计将当期所有人力资源的支出当作期间成本与费用处理, 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账户中列支。而人力资源会计则将支出的一部分作为期间成本与期间费用, 其余的则处理为“人力资产”, 并在其后的服务期间进行分摊。员工本期可变成本主要计算本年度人力资源投入的员工培训费用和管理成本。应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情况, 按期对人力资源进行摊销 (类似“固定资产”科目) 。下设反方向科目“累计摊销”。
(二) 个体成本核算
第一, 获得成本主要是招聘员工个人有关的费用支出。第二, 开发成本是企业对已聘用的员工进行培训, 使其熟悉企业, 达到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或提高员工的现有技能而发生的费用, 如上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第三, 可以从财务报表中统计企业员工薪酬福利数据。第四, 员工本期可变成本主要计算本年度人力资源投入的员工培训费用和管理成本。例如企业员工招聘支出是400元, 对员工开展培训需要投入400元, 假设员工月工资为3 500元, 奖金为200元, 公司为员工购买各类保险费用支出700元, 员工本期可变成本是500元, 将上述成本加总起来就是企业对该名员工投入的总成本, 400+3 500+400+200+700+500=5 700元。“人力资源成本”下设几个二级科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等。以使用成本为例, 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成本──*人, 贷:应付工资──*人;应付保险费──*人;应付福利费──*人。
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是企业重要管理工作,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为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理论提供了有益指导。对于企业来说, 要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竞争方式的转变, 企业将人力资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成本控制意识, 还能够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 为管理层提供更加可靠的决策依据。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企业人力资源内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当前企业来说,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最正确的选择, 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企业人力资源具有资本和成本双重特点, 如何实现投入与控制的合理平衡, 如何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投入,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从人力资源成本的概念出发, 论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及核算问题, 旨在为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的支持。
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柴永卓.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 2011.
[2]娄玲玲.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人学, 2012.
[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 (第7版) [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2003.
[4]张媛.浅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J].现代会计, 201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