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确认成本(共6篇)
违法确认成本 篇1
摘要:本文借助经济学理论和模型, 论证违法确认成本对《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效率的影响:违法确认成本降低了《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效率;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违法确认成本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效率。
关键词:违法确认成本,《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效率
《知识产权保护法》是调整因创造、使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 以及在确认、保护与行使智力成果所有人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 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知识产权保护法》是保护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与制度进步密切结合而防止和惩罚破坏和阻碍科技创新行为、降低市场经济交易费用、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的制度机制。但是, 这一机制由于违法行为确认成本的存在而降低了它的运行效率。
经济社会运行的现实情况显示, 就《知识产权保护法》而言, 现阶段某些知识产品的产权受侵, 主要地不是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而法律效率降低, 而是由于确认违法行为成本过高而使违法行为防止和惩罚力度不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在于《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确认, 较之其他门类的违法确认成本而言, 有着更加复杂的利益关联机制, 更加困难的测量鉴定技术。
借助经济学既有理论和模型, 我们把《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者看作是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违法行为数量看作为企业产量、违法行为就业要素的折旧和利息 (包括风险) 看作为企业违法行为代价、违法行为收入为违法行为价格 (企业产品产值)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确定企业产量即《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数量.
由于违法确认成本较高, 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者的风险性较小, 表现为其违法行为成本较低.从而企业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可变成本曲线下移, 企业利润增加。于是, 大量企业涌入这一行业, 表现为《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激增。
《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确认成本较高, 是驱动违法者进入这一行业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 把《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系统看作以国家法律资源为其收入、以违法案件作为商品、以办理《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案件为消费、以办案效益即防止和惩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违法行为为效用、以办案司法成本为商品价格这样的理性消费者.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模式选择机制, 消费者不会消费价格极高而效用甚小的商品, 也就是说, 执法者不可能对执法成本极高而执法效用甚低的违法案件进行办理。
《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确认成本大, 导致司法成本高, 从而“消费者需求”减少, 法律对这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就降低, 这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法律效率相应的降低。
通过对经济学“消费者均衡理论”的完整照搬引用, 显示出, 《知识产权保护法》执法者行为模式的选择, 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客观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的司法成本;二是国家配置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司法资源;三是在所有《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集合中选择出对之启动司法程序子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确认成本较高, 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法》司法成本在所有《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集合中选择出对之启动司法程序子集上的分布曲线上抬, 从而有限国家司法资源配置约束之下, 为着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所有《知识产权保护法》违法行为集合中选择出对之启动司法程序子集就大为缩小。这使得法律对违法行为的防止和惩罚力度减小, 效率降低, 社会效益低下。为着提高法律效率, 可以采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降低知识产权法违法确认成本, 从而提高法律效率。
参考文献
熊兴国蔡元元:论国际知识产权法及其在国际交往中作用[J].商场现代化. (2007/08) 266-266
谈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确认 篇2
一、企业环境成本确认存在的问题
1. 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比较模糊、混乱。
这影响了环境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且不利于进行环境控制。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 环境成本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确认环境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这一直都是存在争议的地方。人们接受环境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原理比较容易, 但由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人们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正确确认与计量缺乏信心。
从理论上讲, 按照财务会计的一般思路, 我们应当区分发生的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在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中, 资产和费用的区别是很清楚的。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费用是通过资产的外流 (或减值) 或者增加负债而造成当前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可以依据二者的定义对企业的财务支出进行区分, 但往往又存在确认标准模糊的问题。对于企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发生的环境成本是进行资本化还是进行费用化, 一般认为只要具备了资本化的条件就予以资本化, 否则进行费用化。但是, 鉴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对于与环境有关的支出, 在实践中很难确定是进行资本化还是进行费用化。
从实际操作看, 现行会计系统考虑的只是内部环境成本, 且分散在不同的成本和费用项目中。就日常的会计处理来看, 环境成本在发生时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例如, 将企业交纳的排污费、内设环境机构和人员而发生的经费支出等计入管理费用, 将企业违反环境法规交纳的罚款、污染环境对第三方造成损害的赔偿等计入营业外支出, 将企业为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所进行的新型设备投资等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产品成本包括变动成本 (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直接人工、包装费、废水处理费) 和固定成本 (固定性工资、折旧费、一般管理费、部门制造费用等) , 但直接确认为环境成本的可能只有废水处理费, 其可能为决策者所考虑, 而其他相关的环境成本则因隐藏在其他的费用项目中甚至没有反映在会计系统中而未能得到考虑。这就使得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混乱且不真实, 不利于企业进行环境控制和环境保护。
2. 环境成本的费用化确认多, 资本化确认少。
这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且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 不利于激励企业主动进行环境投资。
由于我们通常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看做是企业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负债”, 因此企业具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清偿债务的责任, 而企业在减少这种负债时所耗费的成本就应该被费用化。这也是长期以来企业一直采取消极、被动的环境补救措施的结果。但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企业也逐步意识到积极、主动地进行环境投资可以获得更多利益。这也是当前研究环境会计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在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中, 费用化确认多, 资本化确认少, 这不利于激励企业进行环境投资, 对于应该资本化的环境成本不予以资本化更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 企业环境成本确认的关键在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确认。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和资本化确认方法
1. 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会计界就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1) 由于过去的环境问题而发生的罚款、支出都应该作为费用处理 (我国虽然未把环境成本与其他财务支出分离, 但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 。
(2) 如果现在发生的环境支出能够在未来带来增量经济利益, 则该支出可以被资本化。不论发生的环境成本是否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其都是企业其他资产创造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
(3) 在实务中, 对于数额较小、在未来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小、在未来期间能带来的经济利益难以合理计量的支出, 可以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处理, 即将其作为收益性支出, 列为当期费用。这种简化的做法尽管缺乏理论依据, 但是给实务操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如果支出金额较小, 也符合重要性原则。
2.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确认方法。
对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确认方法, 国际上许多会计组织和会计学者都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方法是由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的, 即未来收益增加法 (IFB法) 和未来收益的附加成本法 (ACOFB法) 。
IFB法认为, 只要发生环境成本能够带来增量经济利益, 其就应该被资本化。
ACOFB法认为, 无论发生环境成本是否会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 只要它是企业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 其就应予以资本化。
对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确认方法, 国际上主要的会计组织仍是意见不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张采用IFB法, 并针对目前企业中的五类环境成本制定了具体的确认指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张采用ACOFB法, 认为只要发生的环境成本是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就应该进行资本化。
三、相关建议
1. 尽快制定与环境成本相关的会计准则。
虽然国际上有些会计组织已针对环境成本出台了一些会计准则, 但都只是建议性的, 并不是硬性规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是一个指南, 企业管理当局仍可能自由选择环境成本的确认方法。相同的环境成本,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 有的作为费用处理, 有的则可能被资本化。
根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处理的结果更是大相径庭。例如, 某企业清理以前污染的一块土地,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的规定, 如果环境清理的成本是可收回的, 并且能增加未来的经济利益, 则该成本可以被资本化, 但确认的金额不能超过可收回的金额。但是,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紧急问题工作组则认为, 该土地的净化成本应该进行费用化处理。这样做的原因是该土地在净化后的状况并没有恢复到其被污染前的状况, 并且对其净化并不能减少和防止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对该土地再次造成污染, 只是对过去已发生污染的治理。这种做法使会计报告缺乏可比性, 容易造成管理当局人为地操纵利润, 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 采用IFB法与ACOFB法相结合的确认方法。
虽然IFB法要求发生环境成本能够带来增量经济利益时对环境成本进行资本化处理, 符合经济学的观点, 也符合传统财务会计原则, 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环境会计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产生的主要动因是进行环境管理, 并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 以反映企业行为产生的环境效应对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因此, 从环境角度看, 有些环境成本并不一定符合IFB法的资本化或费用化的确认标准。所以, 在实务中应该针对不同情况, 采取IFB法与ACOFB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
(1) 企业为了生存而必须发生的环境成本。当一个企业完全是为了在市场上站住脚而发生清理或防止污染的支出时, 由于这项支出是企业存在的前提, 它确保了企业未来资产的价值 (如果不发生这项支出, 企业未来资产的价值就会减少, 甚至降至清算价值) , 因此笔者认为, 无论这项支出能否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能否带来增量经济利益, 我们都应该对其进行资本化处理。
(2) 为改善企业形象而发生的环境成本。当发生的环境成本能够使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增加无形资产的价值、带来间接经济利益时, 我们应该将其进行资本化。但是笔者认为, 当一项支出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时, 这类似于财务会计中未经买卖的商誉, 出于谨慎性考虑, 不应该进行资本化处理。
3. 加深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的环境资产的认识。
环境资产应该包括自然环境资产和人工环境资产。自然环境资产是指全人类及其后代共有的自然资源。由于自然环境资产的价值计量理论还不成熟, 因此在微观会计体系中核算自然环境资产还有困难。人工环境资产是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的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与环境相关的资产。很明显, 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的环境资产属于人工环境资产。
4. 加强环境会计法规建设, 以减弱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的随意性。
目前已有的会计准则或建议书中没有详述企业在处理环境成本时考虑环境因素应达到的程度, 即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环境要求还是符合社会大众的环境要求。这种模糊的规定使会计人员具有较大的选择自由, 不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摘要:本文指出企业环境成本确认存在确认标准模糊、混乱, 费用化确认多、资本化确认少等问题, 同时提出目前存在的企业环境成本确认标准和资本化确认方法, 并提出应加深对环境成本资本化形成的环境资产的认识、加强环境会计法规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资产,资本化,费用化
参考文献
[1].史丽芸.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基于企业预防环境污染的核算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4
[2].岳红, 赵宇.对环境成本会计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4
企业失信,多因违法成本低 篇3
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企业坏账率高, 已经不是信用体系建设落后的问题, 而是整体法治环境不完善造成的。因为自身资金周转不到位确实没钱还的企业为数很少, 许多欠账不还的企业都在故意欺诈。有的企业骗到大批货物后就会以资金问题为借口而倒闭, 然后换个法人代表重新注册新的公司。即使社会征信系统多健全, 对这样的骗子也无计可施, 况且这些行骗企业哪会在乎上信用黑名单呢?
对诈骗行为就应该用法律严惩, 而不仅仅是进行失信惩戒。但现在多数行骗企业经营者不仅没被以诈骗罪起诉, 还能一而再, 再而三地用同一种方式行骗, 这无疑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造成的。违法成本低, 骗子自然肆无忌惮。
更令人不解的是, 一些企业被骗后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往往被以经济纠纷为借口而拒绝受理。而去法院起诉, 则又会遭遇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即使好不容易胜诉了, 又会碰到“执行难”的困惑。结果, 欠款讨不回来不说, 还得再填进去大量人力物力, 甚至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难怪很多企业再遇到同样的事情, 第一反应都不是报案或起诉, 而是通过其他渠道解决, 如找“社会上的人”来“私了”。
完善征信系统、健全信用体系固然必要, 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与问责, 促使其严格执法同样是当务之急。如果不依法严厉打击欺诈、造假行为, 不仅中国企业的经营成本会因坏账率高而不断提高, 最终会通过产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让全体国民为信用缺失与执法不力埋单。特别是中小企业最缺流动资金, 本来可以通过先收货后付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现在由于一些企业信任度已极低, 很多企业都要求客户先付款再提货或“一手付钱, 一手交货”, 使企业的资金压力更大了。
违法违规行为的成本和收益 篇4
国庆节假日期间,住建部公布了45家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名单,名单中不乏一些知名房地产中介机构。据了解,这些名单来自各地住建部门逐级上报,实际上是各地住建部门今年以来查处的机构。
笔者所在的城市也有两家中介机构“上榜”。从笔者所在的城市来看,这样的查处工作是常态化的,因为有本地人大立法通过的《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条例》(下称《案例》),可以依据《条例》规定对违规机构给以罚款等处罚,过去还可以对违规人员处以吊销执业资格的处罚。但随着执业资格制度的取消,针对人员执业资格类型的处罚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对房地产中介违规行为的查处就更加显得没有抓手。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在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已经显得并不那么够力。针对这次出台的名单,有媒体公开呼吁:“对此,有关部门绝不能止于公布‘黑名单’,还应当依法让不法企业、机构及其责任人付出应有代价。”这说到了问题的关键——如果不能让违规机构和人员为此付出足够的代价,使得违法违规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因此获得的收益,处罚就必然是不能起作用的。
今年6月,在住建部的见证下,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召集全国9家房地产中介机构签署《房地产中介诚信服务承诺》,笔者随即在7月的本专栏撰文,引述公众的各种疑虑,希望这样的承诺能够落在实处。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次查处的中介机构中就有几家正是签署承诺的公司。
这次住建部大张旗鼓地公布了被查处的违法违规公司的名单,可以看作是对上述承诺活动的监督和落实。在此之前,今年8月,住建部等七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也重申,要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笔者曾经在9月本专栏撰文指出:这次发文的亮点是对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公布“名单”,说明政府正在落实《意见》所提出的监管要求。
不过从现实情况看,即使被查处和被公布在“名单”里,这些机构的经营也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很多消费者也并不知道哪些机构是被查处的。所以仅仅公布名单仍然还是不够的,必须让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付出沉重代价乃至退出市场,通俗地说,就是要让这些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人员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反过来才能让依法依规经营的企业和从业人员有良好的经营环境,能够靠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获得体面的收入和社会的尊重。久而久之,房地产中介市场的良好秩序和行为规范才能形成。
成本法确认投资收益的简易方法 篇5
[例1](1)甲企业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乙公司10%的股份,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2007年2月6日,乙公司宣告分派2006年度现金股利50万元。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称“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通常应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
分析:乙公司宣告分派的2006年度现金股利,是其接受甲企业投资前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甲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50×10%=5 (万元),不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即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5万元。会计分录为:
(2) 2007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2008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120万元。
分析:乙公司2007年度出现盈利并宣告分派该年度的现金股利,是其接受甲企业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所以,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120×10%=12 (万元);应确认投资收益增加,即贷记“投资收益”150×10%=15 (万元),未能收到的收益15-12=3 (万元),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转回数额3万元小于已冲减数5万元,符合准则的规定,则会计分录为:
(3) 2008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210万元,2009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210万元。
此例性质同(2),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210×10%=21 (万元);应确认投资收益增加,即贷记“投资收益”210×10%=21 (万元),借、贷相等,则不冲减也不转回初始投资成本,会计分录为:
(4) 2009年,乙公司亏损30万元,2010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50万元。
分析:乙公司宣告分派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50×10%=5 (万元),但2009年乙公司出现亏损30万元,甲企业应确认投资损失,即借记“投资收益”30×10%=3 (万元),按照“准则”规定,因甲企业本期应收股利数额大于其应得净利润数额(为亏损),所以应冲减投资成本5+3=8 (万元),会计分录为:
(5) 2010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50万元;2011年2月6日,宣告分派2010年度的现金股利40万元。
分析: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甲企业应确认应收股利增加,即借记“应收股利”40×10%=4 (万元);乙公司出现盈利,甲企业应确认投资收益,即贷记“投资收益”150×10%=15 (万元),未能收到的收益15-4=11 (万元),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但按照会计准则,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得大于其累计冲减数额:5-3+8=10 (万元),即初始投资成本只能转回10万元,而应收股利确定为4万元,则投资收益应确认10+4=14 (万元)。只有该类情况,需倒推投资收益金额。
[例2]A企业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20%的股份,准备长期持有,采用成本法核算。B公司于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6年度的现金股利20万元。
B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50万元。
B公司2007年5月2日宣告分派的2006年度现金股利,是其接受A企业投资前产生的累积净利润,A企业按投资持股比例计算的分配份额应冲减投资成本。会计分录为:
(1)若2008年5月2日,B公司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30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30×20%=6 (万元),贷记“投资收益”:50×20%=10 (万元),会计分录为:
(2)若B公司2008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25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25×20%=5 (万元),若贷记“投资收益”:50×20%=10 (万元),则出现应转回投资成本=10-5=5 (万元),大于已冲减数额4万元,不符合准则规定。按照准则,允许转回投资成本只能是4万元,那么,投资收益也只能是5+4=9(万元)。所以,会计分录为:
(3)若B公司2008年5月2日宣告分派2007年度现金股利40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40×20%=8 (万元),贷记“投资收益”:50×20%=10 (万元),本期应转回投资成本=10-8=2 (万元),小于已冲减数4万元,符合规定,则会计分录为:
(4)若2008年5月1日,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60万元。
A企业应借记“应收股利”:60×20%=12 (万元),贷记“投资收益”:50×20%=10 (万元)。因本期A企业应收股利数额大于其应得净利润数额,所以应冲减投资成本12-10=2 (万元)。会计分录为:
刍议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篇6
关键词: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确认计量
一、环境成本的内涵
1. 环境成本的理论基础
环境会计是一个在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会计职能和范围, 它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环境会计具有其特有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社会成本理论。该理论最早在十九世纪初提出来, 认为应该从物质世界的整体循环过程来对待成本, 需要考虑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界物质资源的耗费以及对破坏的弥补成本。该理论作为环境成本的理论基础, 能够将环境作为企业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来考虑和衡量, 资源价值参与到了社会生产过程, 环境的消耗也在实现产品收入的同时得到了补偿。
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寻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是环境成本会计的基础, 在根本上界定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内容, 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受托责任理论。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共有资源, 为社会大众所有, 企业作为是这些资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这样就直接产生受托责任, 也就给出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和必要性所在。
外部性理论。所谓的外部性是一个相对性概念, 是指如果某一经济主体的采取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价格或者其他市场信号显示出来。具有代表性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个体以牺牲社会收益下降为代价获取利益。采用环境成本会计, 正是应对外部性的要求, 将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纳入到了成本核算中, 具有全局性概念。
2. 环境成本的含义
由于环境成本会计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 所以目前在经济学领域、管理学领域以及会计学领域都有所研究。选取的角度不同, 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以及扩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单单是考虑会计领域, 就存在诸多看法。
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5年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定义, 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 以管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为目标, 核算企业活动对环境资源的耗费。具体而言, 环境成本会计要求企业作为责任主体, 要以环境保护为责任中心, 核算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 包括主动承担的成本以及被动产生的费用。
在我国比较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则是徐玖平教授提出的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永久性经营的假设下, 所发生的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以及其他预防性成本。
3. 环境成本的特点
环境成本作为相对较新的研究概念, 与传统的生产成本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 金额较大。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国家政府的环境保护力度提高, 对企业的的环境保护立法也越来越严格, 多方面对企业加强监督, 导致企业的环境成本金额较大。 (2) 不稳定性。环境成本的大声具有不稳定性, 一方面, 它的发生时点具有不规律性, 该项目的发生并不是均衡的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另一方面, 环境成本的产生阶段会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发生在不同的阶段, 各个阶段的支出成本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3) 计量难题。环境成本的支出是发生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的, 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成本, 但是环境成本的消耗却是于无形之中的, 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这就增加了对环境成本的计量的难度。 (4) 潜在成本提高趋势增强。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显现的, 中间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大多数企业并没有重视这种潜在性的成本, 这样一部分的环境成本的承担者就变成了消费者, 但是随着社会大众的维权意识的提高, 就会加快企业对环境成本确认的速度。
二、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1. 环境成本的确认
目前对环境成本确认存在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我国会计准则并有对环境成本确认的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明确的, 结合传统快即成本的确认基础, 我们可以推导环境成本的确认条件。
(1) 导致环境成本支出的事项已经发生
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产生环境成本的活动已经发生, 例如, 企业开动环境治理工程; (2) 与保护环境相关, 能够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消损; (3) 该项活动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最终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降低。
(2) 支出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相对于传统成本的核算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它在范围上更广, 在核算过程中更为复杂, 在计量时候要结合货币、实务、劳动、技术等计量方式进行核算。例如对一些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就要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核算。
2. 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就是需要量化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 即按照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 对企业发生的事项按其特点在数量和金额上进行确认、计量的过程。
目前, 在企业的应用过程中, 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不同有三种方法可以选择: (1) 汇总归纳, 应用于计量环境负债和环保专门支出, 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和环保专项支出; (2) 差额求值法, 用于计量非专门环保投资支出, 例如按照当期支出总额与不涉及环保支出的差额来确认环境成本; (3) 固定比率法, 主要应用于无法直接衡量环境支出的情况, 企业根据以往的支出数据作为参考确定环境成本支出比例。
上述对环境成本的介绍仅仅是冰山一角, 环境成本会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更加深入并且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帆.中外环境成本会计比较[J].会计评论, 201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