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违法(精选8篇)
会计违法 篇1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一些市场主体出于各种目的, 经常做出一些违反相关会计法规, 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远远超出了本单位的业务范围, 会计工作不仅反映一个单位的经营状况、资金往来、财务收支等情况, 而且对国家、其他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公众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以下简称《会计法》) 自1985年颁布以来, 迄今已有28年之久, 为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从业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治理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经济效益,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工作中, 不少会计人员, 尤其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法律责任认识上存有误区, 因此规范会计工作、遏制违法行为, 依据有关会计法规对会计违法行为责任主体进行归责, 成为完善我国会计立法的重要任务。
一、对会计违法行为归责的意义
(一) 有利于推动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法制化。
现代社会会计已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信息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必须用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对会计违法行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能使违法者受到惩罚, 同时也使违法行为得以校正, 使得会计行为规范化、法制化。
(二) 能起到事前警示和事后救济的作用。
会计违法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问题, 当违法者权衡会计违法行为的实际收益和违法成本时, 如果收益大于付出, 则违法者就会付出违法的风险成本, 进行会计违法行为。追究会计违法行为法律责任, 其中包含重要的经济责任, 违法者因此承受高昂的违法付出, 这就使违法者在进行违法行为时, 会事前进行利益比较, 不轻易做出违法行为。同时当会计违法行为出现时, 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又可以使利益受损主体得到相应的补偿, 起到事后救济的作用。
二、会计法律责任规定不统一, 导致法律适用困难
(一) 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甚至冲突现象。
以实践中较为常见的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为例, 《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 尚不构成犯罪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 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 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公司法》第二百零二条则规定:“公司在依法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材料上作虚假记载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比以上两个条款不难发现, 如果一个企业在变更登记时向工商管理部门提供了严重失实的财务报告, 则在对该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归责时, 到底应该适用哪部法律的哪个条文, 便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挑战。虽然, 理论上讲, 可以应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基本原则来选择应该适用的法律, 但是很多情形下, 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界定是不明确的, 因此, 如何适用这一原则往往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具体到上述举例, 《会计法》和《公司法》到底哪部法是特别法, 哪一条规定是特别规定, 恐怕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实践中, 财政部门主要依据《会计法》对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归责, 而工商部门则可能以《公司法》为主要依据对公司会计违法行为进行归责, 这必然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即两个完全一样的会计违法行为, 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处罚时, 可能得到非常悬殊的结果 (上述两个条文中罚款处罚的起点相差十倍之多) , 这显然与法律的公正理念相去甚远。
(二) 会计法律责任主体规定不明确, 导致责任归结不合理。
会计法律关系主体, 是指会计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即在会计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会计法律责任主体是会计法律关系主体的下位概念, 简单地讲就是在会计法律关系中, 应对违法行为承担不利后果的会计法律关系主体。现行《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等相关法律都有对会计法律责任主体进行界定的条款。如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四十三条、四十四条, 《公司法》第二百零二条, 《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等, 单位及其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等都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乍看上去似乎法律对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规定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 具体到个案中, 何谓“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何谓“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以及如何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之间划分法律责任, 规定却并不明确, 以致于常常给执法部门带来困惑。
(三) 会计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 导致民事求偿依据不足。
从现行《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刑法》等法律来看, 目前我国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主要侧重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层面, 而会计民事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民事赔偿制度才刚刚起步。2003年1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标志着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证券市场上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而在证券市场之外, 对会计违法行为的责任主体进行会计民事责任的归结则几乎没有可以直接援引的法规。由此, 尽管时至今日企业会计信息早已成为投资者及债权人等决策的重要依赖, 但投资者和债权人因这种依赖而造成的合法利益损失却难以通过追究相关责任人的会计民事责任的方式得到补偿, 只能转而求其次, 依据其他民事法律 (如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等) 寻求救济, 但只靠民法的损害赔偿原则来认定有复杂技术要求的会计民事行为, 是不科学的, 而且, 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也难以适用到会计民事行为中。由此, 导致因会计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失得到救济的可能性变得非常渺茫。
三、解决会计违法行为归责困境的建议
(一) 增加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首先, 在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和行政法律责任问题上, 应采用严格责任原则, 只要行为人出现会计违法行为, 不论其主观上是否有过错, 均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其次, 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经济处罚, 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 大幅度提高对会计违法者及其责任人员经济处罚的金额, 使之有切肤之痛。处罚金额应与违法收益挂钩, 除了规定处罚金额的最低限额外, 应设置按违法预期收益及其危害后果的一定比例处罚的条款。在对会计人员进行经济处罚的同时, 应加大对会计资格证的管理力度。对会计人员来讲, 会计从业资格证是其谋生的通行证, 一旦吊销其资格证, 就不能轻易地允许重新申请。笔者认为对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情节严重的, 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情节特别严重的, 终生禁入会计从业队伍。
(二) 增加会计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机制
目前我国《会计法》法律责任中没有涉及到民事责任问题。企业的会计违法行为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 仅仅依靠行政处罚是远远不够的。行政处罚的功能有其局限性, 它不可能从会计违法行为受害者的角度去要求违法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而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和启动将会给会计违法的企业带来实质性损失的风险, 甚至是致命的风险, 同时也使受害者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实践中大量会计违法行为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会计法》无民事赔偿制度而得不到补偿。会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行为, 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害理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此, 《会计法》应完善民事赔偿责任机制。
(三) 制定具体的规范, 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
针对会计法律责任刚性不足、缺乏可操作性的弱点, 首先应制定《会计法》具体的实施细则, 增加《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例如《会计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但何谓“情节严重”, 应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其次, 借鉴《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 删除《会计法》及其各相关法律、法规中大量“可以”、“有权”等单纯授权性字眼, 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及其人员、会计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及其职责, 并明确其不履行法定职责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再次, 修改《会计法》有关罚款的规定, 目前的的会计法针对不同违法行为的罚款往往是“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这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 也难以惩治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因此《会计法》应以行为人预期的非法利益为基础, 实行倍数制罚款为主的处罚方式, 并结合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后果制定具体的处罚规定。
参考文献
[1]苏丹.我国会计工作法律责任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4)
[2]李素香.会计工作法律责任风险防范[J].企业研究, 2011 (24)
会计违法 篇2
一、财政部门会计监督概述
《会计法》在授权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职权的同时,也赋予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理处罚权。财政部门行使监督权和行政处理处罚权,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区别于其他部门会计监督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不仅要监督会计资料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还要监督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情况等,与会计管理紧密结合。会计监督主要包括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两方面。对会计师行业监督权限在省一级,州县财政监督部门会计监督主要就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涵盖面广,近年来,州直财政监督工作已将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资产监督都纳入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范围,除此之外,财政政策的执行也一并纳入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范畴。
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是对会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而开展的检查监督。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提供的一种标准语言文字信息,是经过加工或者处理的会计数据,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与否。会计信息最终将以财务报告或附注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提示单位财务状况、收支情况等。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 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和科学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是控制和监督经济运行的必要依据和手段。会计信息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单位内部管理的成效,而且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是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整改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经济健康运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象包括所有依据《会计法》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的各类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诸多环节和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行为、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以及与会计信息直接相关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
二、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内容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行为实施监督检查。
1、监督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具体包括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当设置会计账簿的单位是否设置;设置会计账簿的单位,其设置会计账簿情况是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各单位是否存在账外设账等违法违规行为等。
2、监督各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具体包括各单位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各单位填制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会计账簿和 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否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相符,是否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各单位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符合财政部门统一的要求等。
3、监督各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具体包括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年度、记账本位币、会计处理方法、会计记录文字等是否符合《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各单位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各单位会计档案保管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等。
4、监督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具体包括各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否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接受管理;会计机构负责人是否符合任职条件等。
(二)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反映的各项目实施监督检查。
1、按与会计核算资料相关程度划分。监督内容主要包括:
(1)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各项目的会计核算是否真实、可靠。(2)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及明细表的编制是否真实、完整。
2、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监督检查。监督内容主要包括:(1)资产类项目的检查主要实施货币资金项目的复核,检查事业单位存货的真实性及现实价值,对应收款项(暂存、应付等)结算项目的检查,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项目的检查等。(2)负债类项目的检查,重点是对应付款项(暂存)、银行贷款项目进行复核性检查。(3)权益类项目的检查,一般与资产类、负债类项目监督程序同时进行,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单位包括结余核算、事业单位重点在结余分配的计算结转、事业基金的提取和使用。
3、收支报表项目的检查。监督内容主要包括:(1)收入类项目的检查着重于非税收入,重点关注收费依据是否合法,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相关规定;检查其他收入,重点关注资产性收入。(2)检查支出类项目的真实性,重点检查会议费支出、大额采购支出等。
(三)检查被查单位贯彻执行国家重大财税政策的情况
1、是否严格遵守国库集中收付规定及核算是否符合要求,注意“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财政应返还额度的核算”。
2、单位采购行为是否符合按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
3、津补贴政策。除精神文明奖及维稳支出。目前津贴补贴政策只是禁止性规定
4、行政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监督。
四、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的方法及重点
(一)单位财务制度执行情况
1、单位基本情况,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另外关注小汽车配备;会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2、单位执行会计制度情况。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行政机关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正常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适用本规则”,第四十八条“列为行政编制并接受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和未列为行政编制但完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在进行财务活动时,依照本规则执行”明确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范围。
3、单位会计账簿设置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行政单位是否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事业单位是否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事业单位经营性业务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
4、进行账表、账账的符合性检查。包括资产负债表项目与总账科目余额核对;总账科目余额与明细账科目余额核对;收入支出总表与总账收入及支出发生额核对;收入支出明细表与收入支出明细账核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可以不进行账账核对,但必须进行账表核对。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检查
1、现金。检查现金日记账的记录是否符合规定,检查上年年末余额结转是否与本年其实数一致。检查账簿记录是否及时,是否做到日清日结。根据检查日现金日记账结余数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重点关注保险柜中有无其他存单等重要凭证。
2、银行存款。检查开户审批手续是否符合财政部门的规定;检查单位年末有无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将各账户年 末余额与银行对账单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
3、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与财政应返还额度。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4、应收款项(行政单位暂付款,事业单位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重点检查单位有无呆坏账问题,检查单位对个人借款是否按单位财务制度及时催收。
5、存货项目(事业单位材料、产成品),事业单位设置存货科目的,检查存货的收发结存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对存货定期进行盘点,查看盘点记录,对盘盈、盘亏的处理是否符合报批手续。
6、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是否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7、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入账手续是否齐全,入账价值是否正确,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是否按要求进行政府采购;当年减少固定资产中需要履行报批手续或需进行拍卖处理的是否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理。
8、无形资产。事业单位设置该科目,单位是否将无形资产计入固定资产。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推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应一次性记入“事业支出”。
以上为资产类项目检查。
9、借入款项(事业单位)一般没有。
10、应付款项(行政单位暂存款、事业单位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注意单位有借往来账隐瞒收入及支出的问题。关注长期未还的应付款项。
11、应缴预算款及应缴财政专户款。
12、应缴税金(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经营性业务。以上为负债类项目。
13、结余(行政单位结余,事业单位事业结余、经营结余)。注意结转是否正确。
14、固定基金。注意与固定资产是否一致。
15、结余分配(事业单位)是否按规定进行结余分配。
16、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与专用基金。如单位有对外投资,注意是否将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转入事业基金—投资基金;专用基金主要是修购基金与职工福利基金,注意修购基金的计提方法是否前后各期一致;职工福利基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
(三)收支项目检查
1、收入监督。收入监督的重点对财政部门而言是非税收入的监督。财政部门实施非税收入监督的重点是:
(1)征收或收缴的项目、标准等。主要包括:非税收入征收的项目、标准是否按规定程序设立或批准,项目是否合法,标准是否合规;是否擅自超过时限征收非税收入;是否擅自设立或增减非税收入的征收项目、征收对象、征收标 准、征收范围;是否多征、少征、应征未征或者擅自减征、免征或缓征非税收入;是否继续征收或变换名称征收国家已明令取消的非税项目;是否擅自处理罚没财物、赃物、赃款的行为;是否有违规委托或转托征收的行为等。
(2)收入票据的监督。主要包括是否按规定申领财政部门或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颁发的《非税收入票据购领证》;是否按规定领用、登记、使用、核销票据;是否存在使用违规票据收取非税收入行为;是否存在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或者不按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的行为等
(3)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是否按照收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按财政部要求2011年开始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除教育性收费)是否按规定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是否存在隐匿、转移、截留、坐支、挪用、私分非税收入行为等。
(4)其他收入。重点检查其他收入中有无违反非税收入管理及票据管理规定的收入,如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是否按规定将缴税后收入交非税;现金捐赠收入有无开具专用收据等。
行政单位: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
财政补助类收入科目明细账的设置: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 分类科目”的“项”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2、支出监督。抽查支出业务中审批手续、票据使用、部分设置支出标准的支出项目是否超标准支出、保险及汽车修理是否政府采购定点单位维修等。支出类科目: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下,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拨出经费。
事业单位: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上缴上级支出等。对经营性业务应测算其成本结转与收入是否配比,是否设置材料、产成品明细账对存货管理等。
三、财政部门对单位财政财务违法行为的处理处罚
(一)法律依据
《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
(二)、财政行政处罚的种类
《预算法》第七十五条“隐瞒预算收入或者将不应当在预算内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内支出,由上一级政府或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责令纠正。”
《会计法》行政处罚种类主要包括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政府采购法》对采购人行政处罚种类主要包括责令改正、警告、罚款、停止按预算向其支付资金。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对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理措施基本可分为: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追回有关财政资金、暂停财政拨款或者停止拨付与财政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销毁非法票据或撤销非法账户。
(三)从重处罚的情形
《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财政部令第10号)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部门应当依法从重给予行政处罚:
1、无故未能按期改正违法会计行为的;
2、屡查屡犯的;
3、抗拒、阻挠依法实施的监督,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和情况的;
4、胁迫他人实施违法会计行为的;
5、违法会计行为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
6、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资料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实的;
7、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确认标准、计量方法,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实的;
8、违法会计行为是以截留、挪用、侵占、浪费国家财政资金为目的的;
9、违法会计行为已构成犯罪但司法机关免予刑事处罚的。
(四)案件移交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财政监督检查案件移送办法》(财政部令53号)、审计署、公安部《关于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加强工作协作配合的通知》(审法发[2000]42号)以及财政部、监察部《关于财政部门和监察机关在查处财政违法违纪案件中加强协作配合的通知》(财监[2006]3号)对财政违法行为案件移送有细化和具体规定。
涉及党纪、政纪处分案件的移送。涉及党纪处分的移送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涉及政纪(行政)处分案件的移送部门或单位是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监察机关可以给予有违法违纪行为的监察对象行政处分,其中包括不是由监察机关任命的国家公务员的行政处分。
涉及刑事责任案件的移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必须移送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其中,《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贪污贿赂、国家工作人员渎职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等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比照本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
此外,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第五条规定,行政执法机关在工作中发现行政执法人员贪污贿赂、徇私枉法、玩忽职守以及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职务犯罪线索,应依法及时向人民检察院移送。也就是说,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向检察院移送外,其他涉嫌违法的案件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职务犯罪的行为主要包括:挪用公款,私分各种回扣、手续费,私分国有资产,玩忽职守导致国家财产损失,少征、不征税款致使国家损失,低价出让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等。
会计违法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违法所得 货值 认定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4-0090-02
1 概念与计算
1.1 违法所得
指行政相对人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活动,即实施了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获利额。一般表现为经济收益数量上的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利益获取都意味着经济收益数量上的增加。违法所得,既可以表现为不应有而有,如违规收取有关费用;又可以表现为不应免而免,如逃税[1]。
1.2 货值
指以货币计算的生产、销售等经营产品和货物的总价值。在目前“货值金额”一词被广泛运用的情况下,只有少数法律对货值金额作出了规定。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出“查获的未销售的伪劣卷烟、雪茄烟,能够查清销售价格的,按照实际销售价格计算。无法查清实际销售价格,有品牌的,按照该品牌卷烟、雪茄烟的查获地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零售价格计算;无品牌的,按照查获地省级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上年度卷烟平均零售价格计算”[2]。
2 规定的冲突与认定的难点
食药、工商、质监、文化等部门都有没收违法所得和根据货值金额行政处罚的权力,在没有法律统一规定的情况下,不同部门对违法所得、货值的确定以及如何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只能依靠各自执行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解释作为行政执法尺度,不同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规定的冲突。
2.1 法律规定冲突
最高人民检察院1993年12月1日在《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中对“违法所得数额”的解释为销售收入;1998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二款将“违法所得数额”定义为获利数额。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销售收入”包含违法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所获利的数额外,还包含其实施违法行为时所投入的成本[3],这在事实上造成了违法所得认定、计算上的不公平。而1995年、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获利数额”范围与前者显然不同。
2.2 委托加工违法所得的计算
委托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产品,对于此类情况出现的不合格产品,如服装产业布料的加工,究竟按加工费计算违法所得还是按照市场同类商品布匹计算违法所得,专家对此都各有自己的看法[4]。
2.3 抽样如何计算货值
产品数量庞大时抽样发现伪劣产品,应按照怎样的标准来评定违法所得货值的金额[5]。
2.4 犯罪所得与违法所得的区分
目前暂无违法所得与犯罪所得区分解释的权威标准,给犯罪数额或违法所得金额的认定带来一定的困境[6]。
2.5 货值计算应考虑哪些因素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认为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产品质量法》认为涉案产品以其销售价格或者市场价格予以确定,并且涉案的产品系违法相对人生产加工的。计算货值金额时,并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半成品、原辅材料,成本、利润、税收等。
2.6 实际操作中计算的复杂性
在实际食品安全执法中发现,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的违法食品数量很大,但是行为人廉价销售获利很小,具体销售数量因登记索证不全无法具体查实计算[7];有未销售或者销售后尚未收到货款的情况;有因为案件情况复杂或生产经营者销售违法食品时间较长无法确定时间范围而无法查清数额的[8];有食品本身货值不高,但是食用后对消费者的健康伤害巨大,此类货值具体金额确定困难[9]。通过对《2011年苏州市餐饮食品安全行政处罚典型案例汇编》粗略的统计,由于《食品安全法》以及其相关细则办法对违法所得如何计算没有详细规定,造成很多案例对违法所得和货值认定存在争议[10],这些案件尽管经过执法人员努力和有关专家指导已经结案,但是大家普遍认为亟需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漏洞进行补充和完善。
3 冲突及难点的破解
3.1 在管辖和适用范围内认定
对于违法所得的认定有两类观点:一种是剔除成本说,此类说法认为应将违法行为人实际付出的成本从获取的全部利益中扣除,将违法所得仅仅认为获得的利益部分。另一种是包括成本说,此类说法认为对于违法行为人违法所得货值的认定,不应从其中扣除成本部分,而应该视为其全部经济利益所得。在两种观点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违法所得应该包括成本,他们认为行政处罚的精神主要是惩戒精神,应该起到教育群众,预防违法事件再次发生的作用,另外违法人应该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从而达到《行政处罚法》立法精神[11]。另外在查处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违法所得中成本所占的比重,无疑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在坚持以效益为基本的行政法域原则上[12],违法所得选择包括成本和利润说是比较合理的。
3.2 按照同类物品价值认定
委托加工货值的认定,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按照市场同类物品价值来判断;第二种按照收取的加工费来计算;第三种货值认定没有依据,但是加工费应没收[4]。食品行业委托加工货值认定考虑采用第一种。
3.3 按抽样时货物总价认定
抽样不合格食品货值认定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根据鉴定结论,认定整批货物全部不合格;第二种只认定抽样样品为不合格产品并依法处理;第三种认为公权力不应该直接介入[13]。在食品行业应以抽样时实际存在货物的总数来认定货值。对抽样前已经食用了的食品,如没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
3.4 违法所得包容犯罪所得
“犯罪所得”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犯罪手段而获取的财物[14],从概念上讲,应该是被包容在“违法所得”的概念之中,也可以说是“违法所得”的表现形式之一。
3.5 半成品按原料计算货值
在其他领域对于半成品货值的认定,有四种观点:第一种只要无法单独出售或者无法标价的,无论其是否具备了产成品的部分特性和使用性能,均不应计入货值金额;第二种半成品和配件包装应按成本价计算在货值金额内,只是没有组装成成品;第三种对于此类货物均应按市场价计入货值,并从重处罚;第四种成品应计入涉案货值,半成品应按照产品性能、工序完成程度等分析是否计入货值,原辅料、包装物不计入货值[15]。在食品行业,货值金额指生产经营的食品的市场价格总金额。其中原料及食品添加剂按进价计算,半成品按原料计算,成品按销售价格计算。
3.6 以是否入账来界定货值
对于认定违法所得的时间跨度需要有一个认定,以此来解决因案件时间跨度太长而导致货值金额难以认定的情况。“营业收入数额”的认定期限可以通过货款是否入账来界定,如货款已经入账,则认为货物的权利以及风险等也随之转移,无论是否实际收到货款,均认定纳入营业收入,包括预期的营业收入[16]。
3.7 对主体资格合法性分类界定
对于主体资格不合法的,其违法所得应当认定为全部经营性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对于主体合法,经营商品不合格,如果当事人是故意的,应当将全部经营收入,包括成本和利润作为违法所得;对于主体合法,经营商品不合格,如果当事人是无主观故意的,应当只将获利金额(利润,不包括成本)作为违法所得;当然,如果无法确定相对人主观状态时,建议以获利金额(利润,不包括成本)确定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已得”必须包含在违法所得之内,而对于“应得未得”,如果违法所得确能收回,应当计算在违法所得内并予以追缴;若有证据证明违法所得无法收回,则不能计算在内;对于当事人已缴税款和有证据证明已退还、赔偿受害人的金额,应在没收违法所得时扣减(计算时仍应计算在内)并予以说明[17]。
4 展望
随着价值法学在法律中引入,法律应该更加关注复杂的现实生活,有关法应该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与解释,应从生活现象中总结抽象出来,事实证明,在不考虑社会背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仅仅从“正义”角度制定的法律其可操作性都是较差的,所以,在有关违法所得、货值认定中,要明确法律制定的价值目标,加强法的各种价值目标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冲突关系的研究,以此来减少不同部门,法域之间存在的冲突[18],在食品安全方面,对于违法者应采取从高从严处罚的高压态度[19],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同时为保护食品生产者的利益,应通过政府来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打击潜在的竞争对手[20]。
参考文献
[1]陈艺娟.浅议卫生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的认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4(4):469-470.
[2]董思毓.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中货值金额的理解和认定[J].法制与社会,2012(3):107-117.
[3]安源.对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的规范——关于计算标准的讨论[J].网络财富,2009(14):102-105.
[4]陆一.本案不合格成品布的货值如何计算[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2(8):24-25.
[5]刘军.仅凭抽查结果能否实施处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8):27.
[6]徐贷.犯罪所得之物之刑法解释与适用——以商业贿赂犯罪为视角[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1):51-58.
[7]邢晋太,董建军.廉价商品怎样计算货值金额和违法所得[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11):25.
[8]杨毅.计量违法案件的一违法所得如何计算[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9):27.
[9]魏文彪.生命价值不能以问题药品货值来衡量[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7(9):26.
[10]苏州市餐饮食品安全行政处罚典型案例汇编[Z].2011:1-84.
[11]汪永清.行政处罚法适用手册[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28
[12]王为侯荣贵.货值的认定应囿于法律的规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6):22-23.
[13]吴振祥,游德清.不合格水泥货值金额该如何认定[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11):25.
[14]刘清生.论刑事违法所得的认定与追缴[J].湖南社会科学,2009(2):51-57.
[15]陆一.半成品和配件能否计算为涉案货值[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6):20-21.
[16]张云.对我国产品质量法中“货值金额"计算的思考[J].标准科学,2009(3):58-60.
[17]王勃,张修乾.一起餐饮业食物中毒处罚案例的分析思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1(5):453-454.
[18]郭兴利.试论价值法学在中国的兴起[J].理论学刊,2006(7):84-86.
[19]刘俊海.对食品违法行为应采取从高从严处罚的高压态度[J].农村工作通讯,2011(12):41.
会计违法 篇4
“我对不起组织的培养, 对不起父母、妻儿, 我认罪!”为违法建设提供便利、收受贿赂, 车城街办两名干部面对法官和百余名前来旁听的基层干部、当地居民, 当庭悔罪。
该案是湖北省十堰市集中开展“三违” (违法用地、违法开山、违法建设) 治理以来刑事案件第一案。此次公审, 标志着该市“三违”治理正由集中拆违阶段向分类处理阶段强力推进。
来自十堰市“三违”治理办公室的消息, 该市针对城市建设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去年11月底掀起“三违”治理风暴, 到目前已经拆除违法建筑932起, 面积达52万多平方米;清查一户一基和小产权开发9284户;侦办“三违”案件76件, 涉案88人, 批准逮捕47人。
“三违”之乱与城市之患
电缆光缆纵横交织乱如蛛网, 巷子院子连为一体阴暗拥挤……车辆从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浪路进入两边的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 可以看到一幢幢高矮不一、风格迥异、横七竖八排列的建筑, 非常刺眼。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没有考虑过市政规划、绿化、消防, 更无人监管工程质量。有的是未批先建、批了超建的“楼加加”, 有的属于“房顶无钢、地上无桩、砖缝无浆”的“楼脆脆”。
“白浪的‘种房’乱象, 只是冰山一角。这几年, 十堰城区外来人口逐年增多, 住房需求量剧增。一些人瞅准‘商机’, 疯狂抢建违法建筑, 并从城乡结合部逐步向中心城区蔓延。”提起“种房”乱象, 十堰市住建委城建科负责人眉头紧锁。
三层小楼, 只有一层、130平方米是合法建筑, 房主却要求三层、400余平方米的建筑均按照1∶2的比例还房, 致使十堰城区坡沟巷棚户区改造项目迟迟没有进展, 已经搬迁出去的百余户不能如期住新房, 集体上访求助;
十堰城区五堰京东路工程, 因19户居民对自己的违法建筑漫天要价, 拒不搬迁, 工期延长3个月;
城市中心区三堰郑家巷一民房燃起熊熊大火, 数十户居民安全受到威胁。消防出动的5台消防车, 却因违建挡道难派用场;
郧阳路改造、红卫经济适用房项目、发展大道修建、刘家沟棚户区改造……城市建设中, 违法建设成了极不和谐的音符。
见缝插针, 见空“种房”。违法开山, 违法用地, 进而进行违法建设, 渣土车昼夜飞驰。十堰这座山清水秀的山城, 一度被网友戏称为“光灰城市”。
“三违”不仅破坏了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秩序和城市形象, 而且, 还积累大量信访矛盾, 破坏了城市法治环境, 浪费社会资源, 侵蚀公共利益, 对城区的生活环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治安环境、社会环境都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种房’集中地, 物业跟不上, 容易产生供电、供水、通讯问题;由于居住的多是低收入人群和外来流动人口, 容易‘藏污纳垢’, 滋生各类违法犯罪现象。”采访中, 十堰市治安支队副支队长张浩说, “治理‘三违’, 有利于建设法治十堰、打造平安十堰。”
治违之难与突围之策
“巴掌大的空地就有人盯着想下基, 几十平米的楼顶都有人想加层。执法工作, 常常是按住葫芦浮起瓢。”十堰市城建监察支队支队长孙凤智如此形容十堰“三违”治理行动开展前的严峻形势。
“一线城管最难, 执法前是猫, 执法中就成了弱势的老鼠。拆违就像割韭菜, 城管反复拆, 违建者反复建, 治而不绝”。回忆治违经历, 这个当过兵、做过警察的硬汉长叹一口气。他说, 违建几乎成了不敢轻易动刀的毒瘤。违建者法律意识差, 勾结各种势力阻碍执法。百姓不配合, 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茅箭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郑长青介绍, 2011年以来, 辖区就发生顶风抢建250余起。“面对遍地开花的违建, 执法工作一度非常被动。我们白天拆一层, 违建者晚上盖两层。一线城管常遭打骂, 猖狂的违建者甚至持刀追赶执法人员, 威胁其家人, 执法队员精神压力很大。”
2011年9月17日, 十堰市政府曾发布公告, 要求对违法建设进行清理整治。可公告发布之后, 违法建设上演“最后的疯狂”, 新增482起20多万平方米。
治违何其难!
十堰这一次的“三违”治理, 决策层思想高度统一。他们决意迎难而上, 提出凡违必处, 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十堰市四大家领导分头调研, 市委书记周霁多次赴现场“督战”, 市长张维国担任“三违”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2013年1月22日上午, 茅箭区武当街办堰口桥村四组一栋7层、315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拆除。 (张启国摄)
违法建筑被拆除后, 裸露的山体将很快得到治理, 重新披上绿衣。 (张启国摄)
形式多样的“三违”治理宣传, 做到了家喻户晓。 (纪枫波摄)
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联合出台责任追究办法, 明确治理中失职、渎职3类22种情形将被追责;市政法委、纪委监察部门提前介入, 为“三违”治理清除“路障”。
从市直各部门抽调50余人, 成立“三违”治理办公室, 区、街办、村 (居委会) 成立相应组织体系, 四级联动, 明确12类治理对象、治理措施、治理重点, 排出治违时间表;
“三违”治理工作方案、“三违”处理意见、“三违”分类处理实施意见……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相继出台;
对执法人员进行半军事化训练, 统一进行法律法规、执法培训;
主流媒体持续聚焦、户外宣传铺天盖地、流动宣传车穿梭街区, 治违宣传到村到户, 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一时间, “三违”成了过街老鼠;
入户摸底、规范建档、调查举证、实地测量、执法取证、违建清理、后勤保障……各个环节, 专人专班, 步步为营, 扎实推进。
去年11月20日, 十堰市砸下“三违”治理后的大型拆违第一锤, 柯家垭7层违法建筑被推倒;
去年12月17日, 十堰首次拆除单位大型违建, 李家边社区居委会一栋5层违建轰然倒下;
今年1月25日, 柏林镇一天拆违1.5万余平方米, 创下十堰单日拆违之最;
3月26日, 顾家村一栋7676.5平方米、70多套房、价值千万的违建被一次性拆除, 成为十堰开展“三违”整治以来拆除单体面积最大的违法建筑……
“三违”治理风暴启动仅仅半年时间, 十堰市拆除违法建筑932起, 52万多平方米, 相当于之前城管部门至少5年的违建拆除量。而且, 自打这次行动开始, 城区再也没有新增“三违”案例。孙凤智不无感触地说, 拆违难, 但再难的事只要动了真格, 敢于碰硬, 没有办不成的。
“‘三违’治理带来的效果, 老百姓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五堰街办党委书记李飓说, 辖区以前受制于违法建筑的京东路修建以及赵家沟、三邦巷等旧城改造项目, 目前正在顺利推进。
“无情”推进与“有情”操作
一栋违法建筑的建设投入, 少则几万十几万, 多则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三违”治理, 拆除违建, 简直就是在违建者身上割肉, 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十堰市拆除50多万平方米违建, 令人欣慰的是, 未发生一起上访、伤亡、暴力抗法事件。
十堰“三违”治理, 如何做到了“治而不乱”?十堰市“三违”治理办相关负责人许若飞介绍, 除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组织体系健全、制度措施得力外, 得益于“无情”推进和“有情”操作。
“无情”推进, 即法不容情, 凡违必处。所有涉违案件均将依法依规, 迅速、坚决、果断处理。同时做到违法面积、认定标准、处理结果“三公开”, 接受社会监督。坚持违建“零补偿”、分级处理、查事与查人相结合, 同时严格责任追究, 实行“不拆违就摘帽”, 做到“苍蝇老虎一起打”。
“有情”操作, 即不同类型, 区别对待。坚持“三先三后”原则, 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负面影响较大的, 后全面推开;先治理必须拆除的“三违”项目, 后治理通过处理后可补办有关手续的“三违”项目;先治理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村组干部的违法违规行为, 后治理一般群众的“三违”行为。对“三违”认定和处理决定不服的, 约请当事人召开听证会;执法过程中全程录像, 确保文明执法;对违规开发小产权、农村一户一基超建等分类处理, 坚持“以人为本、无偿拆违、有情救助”……
工作落实在一线, 矛盾消除在基层。强力措施, 加上周密细致的思想工作, 使违建者化解了怨气, 消除了怒气, 最后达到心里服气。据了解, 一半左右的违法建筑都是违建者自己主动拆除的。
十堰“三违”治理即将进入收官阶段, 据园林部门的同志介绍, 再过一段时间, 那些违建倒下的地方, 将被一片片绿地、一个个街头小游园所取代, 那些因违建而裸露的山体, 也将再次披上绿装。
会计违法 篇5
1、城乡规划主要依据的是哪部法律?
答:主要依据的是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2010年12月1日施行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哪些建设需要办理《规划许可证》?
答:在城市、乡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提交哪些材料?
答: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
4、临时建筑是指哪些?临时建筑要不要办理相关手续,如何办理?
答:临时建筑是指因生产、生活需要临时建造使用而搭建的结构简易并在规定期限内必须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如铁皮房、油毡房、窝棚、遮阳棚等。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最长两年)内自行拆除。
5、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进行建设的会面临哪些后果?
答:
(一)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并可处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二)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6、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违法建设进行查处?
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
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
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7、对举报违法建筑的,有什么奖励?
计算“违法”并非坏事 篇6
一、“由加变乘”是好事
低年级学生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运算后, 遇到“小红有7支铅笔, 小刚有5支铅笔。两人共有多少支铅笔”这样的问题, 有学生列出下列算式:7×2-2=12 (支) 。 (1)
这种“由加变乘”的算法与教师期望的答案“7+5=12 (支) ”不同。这样的算法经常会被认为是错误的。理由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条:第一, 这道题应该用加法计算, 而学生用的是乘法和减法, 所以不对;第二, 题目已知条件中出现的数字是“7”和“5”, 而学生的列式中没有用到“5”, 还出现了已知条件中没有出现的数字“2”, 所以错误。
事实上, 这两条理由都不成立。经过访谈可以发现, 学生是为了求出小红和小刚共有多少支铅笔, 首先给小刚的5支铅笔补上2支成为7支, 与小红的铅笔同样多, 利用乘法“7×2”求出总量后, 再减去补上的2支就得到了本题答案。用算式表达出来就是:
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做法的合理性与正确性。“7×2-2”是学生经过一系列思考从“7+5”推理出来的结果, 其中的数字“2”是为了凑出与“7”相等的数而添加上去的, 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将加法转化为乘法。这样不仅沟通了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而且用到了数学中应用广泛的方法, 不妨叫做“无中生有”。
这种方法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使用。比如, 在对类似于“99×3”这样的问题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 通常是先给99增加1变成100, 然后再从“100×3”中减去增加的“3”, 这里增加的“1”就是“无中生有”。再如, 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 如果假设所有的鸡都是兔, 实质上就是给2条腿的鸡添加了原本没有的2条腿, 也是“无中生有”。
在中学乃至大学的数学中, 经常需要对类似于的分式进行化简, 也就是通过恒等变形把这个分式分子中变量的最高次数, 变成低于分母中变量的最高次数。为了这一目的, 就需要把分子“x2”变成“ (x2-1) +1”, 其中的数字“1”就是为了约分的目的添加上去的。 (2) 再如,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所添加的“辅助线”, 就是原本没有的线段, 需要解题者依据某种目的添加上去的。
鉴于此, 当遇到类似的“违法”计算时, 教师不仅不应当视其为错误, 还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 并将此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似思路得出下面算法:
这种方法是将“7支铅笔”减去2支, 凑成“5支铅笔”, 也是将加法转变为乘法, 与“7×2-2”的算法具有对称性。长此以往,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有益的。
以上案例透视出数学教育研究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如何理解“算法多样性”?第二是当学生出现与教师预设的标准方法不同时, 该如何辨别其正确与否?
二、同样“违法”, 正误有别
不可否认, 学生的“违法”计算有时正确, 有时错误, 其共同特征是与标准算法不同。如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法”这一内容, 在计算“114×21”时出现如下算法:
这两种算法都与课本中的标准算法 (见图3) 不同。
教师对上述两种“违法”算法都采取否定态度, 并圈出其中的错误。事实上, 图1和图2显示出的两种算法有本质差别。图2的算法显然沿袭了已经熟悉的“114×20”的书写格式。 (见图4)
这无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即“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因素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但违背了乘法的算理。图3标准算法中显示出的算理可以归结为如下两条命题:
(1) “114×21”表示21个114相加;
(2) 21个“114”相加的结果等于20个“114”相加的和与1个“114”的和。用算式表达就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114×21=114×20+114×1。
而图2算法的结果是“20个114相加的和加上1”, 违背了“20个114相加的和与1个114的和”的算理。所以, 图2算法错误。由此还可以发现学生“出错”一种可能的原因, 就是受已有同类知识和经验的干扰。
图1算法也是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即“114×20”的算法 (见图4) 。首先算出“20个114的和”, 然后用这个结果与“114”相加。这与图3标准算法的算理一致, 只是运算的顺序不一样, 根据加法交换律, 即114×20+114×1=114×1+114×20。因此, 学生的这种算法并不违背计算规律。
数学知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规律性知识”, 这类知识是对数学中客观规律的描述。比如“加法交换律”, 只要加法的概念一旦确定, 交换律自然成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性知识的客观性使得这类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 一旦违背往往就会出现错误。另一类可以叫做“规则性知识”,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如“算法”, 也就是计算方法, 包括计算工具、计算程序、计算方式等, 是依据人的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正是这样的主观特征使得规则性知识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如果是违背“规则”而不违背规律, 那就不应当视为错误。图1的算法并没有违背运算的规律, 仅仅是与课本中约定俗成的书写格式和操作程序不同, 所以应当认为是正确的。这一论点还可以从算法的历史演变得到证实。
三、从算法的历史看“算法多样性”
从古至今对于计算方法, 人们追求的是“快捷”和“省力”。为了这样的目的, 就要使得计算过程“机械化 (Mechanical) ”。最初作为计算工具的电子计算机 (器) , 就是快捷和省力的产物。机械化的特征是“程序化”, 现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用于计算的“竖式”, 实际上也是长期以来人们为了减轻计算过程中的思维负担, 使得计算过程程序化的产物。比如, 按照史书记载, 为了计算“2985×317”, 对数发明者纳皮尔 (John Napier, 1550-1617) 在17世纪就设计了如下的程序: (3)
第一步:列出一位数的乘法表 (见图5) :
第二步:通过查阅表格写出“2985×7”的竖式:
第三步:用类似第二步的方法求出“2985×1”和“2985×3”的结果。
第四步:将前面的结果用下面的形式写出并算出最后结果:
因此, 纳皮尔被誉为将计算过程“机械化”的先驱。类似这样的计算程序历史上还有很多。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 人们逐渐简化其表达方式, 尽可能使得书写格式和操作程序简洁规范, 才逐步形成了现在数学课程中的标准算法。这种算法的可变性和多样性还可以从除法竖式看出来, 历史上的除法竖式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把商写在被除数上方, 而是写在被除数右侧。比如“36326599÷1342”的竖式计算, 在19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德摩根 (Augustus De Morgan, 1806-1871) 所著的《算术原理》 (4) 中就写成如上形式 (见图8) 。
而且, 为了使得除法过程清晰, 还经常把商的各个数位的数字用“位值制” (5) 分开来写, 图8算式的商是“27069”, 在竖式中写为“20000+7000+60+9”, 与现在课本中除法竖式的标准形式有较大差别。
综上所述, 作为数学教师, 应当认识到这样的事实, 算法主要包括书写格式和操作程序, 并不是唯一确定的。面对学生的“违法”计算, 首先应当视为一种创造, 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对于其正误的辨别要看这种“违法”是否违背“算理”, 是否违背客观规律。如果是“违法”但不“背理”的算法通常是正确的,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需要鼓励并与他人分享。
(1) 注释:此案例是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小学贾庆燕老师提供。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2) 注释:具体过程为:这样的方法在高等数学的积分运算中经常使用。
(3) 参见:W.W.Rouse Ball.A Short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P157-158.Dover Publication.1960.下文中的图5、图6和图7均直接从此文献第157页和第158页中扫描。
(4) 参见:Augustus De Morgan.The Elements of Arithmetic[M].P43.London:Printed By Thomas Davison, Whitefriars.下文中图8扫描于此文献第43页。
(5) 注释:“位值制”指的是表达数的方法, 是“Place Value”的译名。意思是说每个数字所在的位置表达了相应的数值。不同的位值制, 这个对应的数值就是不一样的。比如, 在“十进制”的位值制中, 111中最左边的“1”所在位置表示100, 即102;如果是“二进制”, 这个位置就表示4, 即“22”。
参考文献
[3]参见:W.W.Rouse Ball.A Short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P157-158.Dover Publication.1960.下文中的图5、图6和图7均直接从此文献第157页和第158页中扫描。
会计违法 篇7
8月4日, 住建部出台《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 (试行) 》, 将严惩重罚建筑工程施工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该办法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该办法明确了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的认定办法, 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对在实施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督管理等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行为, 依法进行调查、认定, 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认定有违法行为的企业, 责令其改正, 并处以相应的罚金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 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 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 予以没收;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 可以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
发现问题除了加大处罚力度之外, 涉及企业将限期不准参加违法行为发生地的招投标活动、承揽新的工程项目;个人将被停止甚至是吊销职业资格。
擅自堵塞排污管道违法 篇8
案例:向阳村附近有一家肉制品加工厂, 经常排放废水和废气, 严重污染农田和空气。村上曾将此情况向环保部门反映过, 环保部门调查后责令该厂采取措施治理, 但该厂至今没有行动。村民们意见很大, 准备自己动手堵塞这家工厂排放废水、废气的管道, 但这样做是违法的。
评析:这种情况属于工矿企业排放“三废”污染环境的问题。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 4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 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 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工厂对散发的有害气体和排入的有害废水要积极采取措施, 购置吸尘、净化和回收设施予以治理, 如果该厂不顾附近农民的利益和健康, 村上可以要求环保机关依照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分别依法采取限期治理, 收取排污费, 批评、警告、罚款、责令赔偿损失, 停产治理等措施, 予以处理, 但不能采取堵塞工厂排污管道的错误做法。因为聚众堵塞工厂排污管道的行为属于故意毁坏公共财物与工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违法行为。如果环保机关难以解决,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要求依法处理。